一、新型LCOS背投高清晰电视(论文文献综述)
张纯波[1](2010)在《激光电视中视频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光电视机利用半导体泵浦固态激光工作物质,产生红、绿、蓝三种波长的连续激光作为彩色激光电视的光源,通过电视信号控制三基色激光将图像投射到屏幕上。激光显示技术使用激光为光源,充分利用激光波长可选择性和高光谱亮度的特点,使显示图象具有更大的色域表现空间。本论文研究目的在于在现有的条件下为激光电视提供标准的视频信号接口电路,使得激光电视的研究进一步开展。本系统的激光电视机是采用红、绿、蓝三种波长的三种激光作为彩色激光电视的光源,将电视信号经过解码后,存储到图像存储系统,分别从图像存储系统中提取亮度和色度信号,经过色彩管理系统后得到新的RGB驱动信号并将驱动信号传输给LCOS显示系统,将激光光束直接投影到屏幕显示彩色图像。主要由激光器、视频处理系统(包括色彩管理系统和LCOS显示系统)、屏幕等组成。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实现了激光电视中的视频处理系统。首先,本课题在对激光电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介绍后,重点介绍了激光电视的相关关键技术,包括激光电视的工作原理、激光电视与其他电视的区别、相关的色度学基础和LCOS显示原理。其次,介绍了激光电视的整体架构和视频处理系统的组成和设计方案。最后,对视频处理系统中的色彩管理系统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包括相关的色域转换和色彩扩展等内容,研究设计了LCOS显示系统,包括硬件设计和相关的软件设计。通过调试,能够实现色彩的相关处理和显示,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黄绍平[2](2008)在《CES’2008掠影》文中认为为期四天的2008年国际消费电子展(2008 International CES)在美国当地时间1月10日正式闭幕,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盛会之一,今年的CES云集了140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万名商人,30万件新产品,4500多名各路记者蜂拥而至。数字技术凯歌高奏,全面进军家庭及个人多媒体视听娱乐、电脑互联网办公商务、车载电子设备和通讯医疗保健产品等广泛领域。
邱崧[3](2007)在《基于LED光源的DLP投影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LP数字光处理技术是显示技术领域的一朵奇葩,相对LCD,LCOS,PDP等其它显示技术,它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高清晰度、高可靠性、精确的灰度和彩色再现能力等优点,已成为国际上主流的微显示投影技术;固态光源LED具有寿命长、色域广、成本低、开关速度快、无有害光线及绿色环保的优点,随着单管功率和输出光效率的不断提高,LED光源必将替代高压汞灯和色轮的组合,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微显示投影系统新光源。然而DLP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几乎由美国TI公司独家拥有,因此,着力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LP信号处理系统,设计基于LED光源的DLP投影系统,对于我国微显示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论文主要涉及基于LED光源的DLP投影系统光电一体化的研究、建模、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系统透析了DMD的机电控制系统模型,解析了DLP技术的二进制PWM显示法。设计了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DLP视频处理控制IP核。分析了DMD的发展过程、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DMD数字微镜装置的寻址和复位过程以及控制驱动方法和原理,透析了DMD的机电控制系统模型;深入研究了DLP数字光处理技术的工作原理,引入子场概念对二进制PWM显示法加以诠释,并对DLP的显示格式转换过程进行数学分析与建模,从而为电路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了基于FPGA的DLP视频处理控制IP核以及DMD驱动电路,包括PWM子场信号格式转换,中间级信号存储与处理,DMD寻址电路,DMD扫描控制电路的设计;利用Verilog HDL语言对IP核进行了RTL级描述和设计,并在FPGA器件上实现了IP核的功能验证,完成了有较强可移植性和可复用性的DLP视频处理控制IP核,为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LP投影系统打下了坚定的基础。2,基于DVI接口的动态无损高清信号转换机理,设计了微显示系统的实时图像数据接口电路。深入解析了DVI高速数字信号接口技术和TMDS传输协议,并对数字显示器的EDID协议做了相应的研究。剖析了信号转换电路的频率特性、阻抗特性和设计难点,并且实现了基于SiI1169的HDTV动态无损信号转换的设计,为微显示系统提供了显示所需的实时图像数据,使显示画面得到优化。3,率先将超大功率LED作为光源应用于DLP背投电视光学引擎中,开发了基于FPGA的LED光源控制系统。充分论证了LED光源与DLP技术结合的优势,分析了微显示投影系统光源的设计要求,阐述了光子晶体超大功率LED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比较了两种PWM控制技术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应用了平均电流控制模式开关电源的原理,完成了电路结构的设计及相关参数的分析、计算,设计了基于MAX16818的大电流PWM型LED驱动控制电路。采用了多种传感器技术,成功开发了基于FPGA的大功率LED光源管理系统,解决了超大功率LED光源的电流、电压、温度控制等主要问题。4,提出了LED动态色域校准方法,解决了时序工作方式的广色域LED显示系统的动态色域校准问题。对大功率LED的光电性能进行了大量实验测量,获得了有价值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广色域LED显示系统的色域校准算法,针对时序显示方式工作的LED广色域显示器,创新性地提出利用一组色度传感器实时反馈色坐标,在一个基色工作时,同时加入一定比例的其他基色辅助光进行动态校准色域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FPGA的动态色域校准方案,避免了环境温度差异对显示系统色坐标的影响。5,设计了一组针对LED光源的蝇眼透镜照明系统结构,通过蝇眼透镜将光束加以细分,提高光场均匀度,有利光能量的高效会聚,实现了关键元件的国产化。6,提出一套完整的基于大功率LED光源的DLP投影系统模型。应用了光学扩展量(étendue)理论对系统进行分析,从而确立合适的系统参数条件,最终实现了基于LED光源DLP投影系统的计算机设计、建模、仿真,研制了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低成本、基于LED光源的DLP光学引擎样机,大大降低了背投电视的光源使用成本,同时提高了其色度、稳定性等主要性能。7,对CIE光源测试标准进行了修正,提出了采用标准光源A的LED器件光通量测试方法,为所参与制定的“LED器件光学性能测试方法”行业标准提供了依据。本文是在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以LED为照明光源的DLP背投电视光学引擎》的工作基础上的深入研究,正在申报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重点项目《激光显示光学引擎关键技术及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已通过第二次专家评审。
柏昊[4](2007)在《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能否开展有效的技术学习活动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关键。通过技术学习,发展中国家能够迅速地提高技术能力,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然而,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领域,对于虚拟网络型产业研究较少。但是,虚拟网络型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发达国家具有领先优势并试图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领域。因此,研究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问题,不仅对丰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理论,而且对指导发展中国家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技术学习理论,大多在引进、吸收和提高的理论框架下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活动。这一技术学习理论分析框架忽略了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要素,难以解释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活动。本文在研究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网络外部性和竞争规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应用此理论框架,对数字电视产业和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及创新性工作如下:1.通过分析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和网络外部性特征,指出由于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融合,以及网络外部性的正反馈效应,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竞争规则发生了重大改变,技术标准成为虚拟网络型产业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2.提出了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分析的理论框架:国际贸易环境分析框架、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演化分析框架和企业层面技术学习过程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环境分析框架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贸易规则:货物贸易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和知识产权贸易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规则;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演化分析框架分析了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演化轨迹;企业层面技术学习过程的分析框架对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活动进行了分类,总结了企业技术学习过程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企业技术学习过程的简化模型。3.基于对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多层次性的分解,本文证明了基于产品和价格的市场竞争不是虚拟网络型产业从产品层次技术学习过渡到技术标准层级技术学习的充分条件。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层次的升级需要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持,在现有国家创新体系下,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竞争主要是基于产品和价格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加剧只能强化数字电视产业在产品层次上的技术学习,产品层次技术学习的同质化又加剧了产品和价格的竞争。4.通过研究我国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指出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形成技术能力提高和市场开拓的良性循环,找到有效途径的关键在于发现利基市场。我国的二元市场需求特性,有利于发现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的利基市场。我国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就是从国外竞争对手忽略的农村通信市场入手,形成了技术能力提高和市场拓展的良性循环,并逐渐渗透到主流市场。5.通过研究数字电视产业和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标准制定过程,指出政府和国内市场是影响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层次技术学习的两个主要因素。政府和国内市场发挥作用的方式与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竞争情况密切相关。当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的竞争为国内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政府主要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最终技术标准;当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的竞争为国内技术标准与国外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政府可以通过推迟市场开发,促进国内技术标准产业化,为国内技术标准的技术学习争取时间和市场。
蒯虎宝[5](2007)在《硅基液晶显示器件的制备》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液晶显示器件的特点和当前市场需求,对目前国内外显示技术和液晶显示应用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对液晶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从液晶的神秘到液晶的具体根据什么方式分类,提出了从液晶显示器件、工作模式、彩色液晶显示器、液晶分子排列方式以及商品性等方面进行分类叙述。从液晶显示器基本结构和基本特性参数对常用液晶显示器件进行了详细分析。文中对当前最新液晶显示器件的工艺特点进行了详细说明,本文主要列举了多晶硅液晶显示,单晶硅液晶显示(微型硅基液晶显示器LCOS),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件的工艺加工特点进行归纳,本文主要论述了单晶硅液晶显示器件的制作工艺、封装工艺以及测试方案。最后,对液晶显示器件加工最新工艺技术,从材料的改进,设备的更新,工艺发展缩短流程等方面对常用液晶显示器件最新制备技术进行了论述。
宋萍[6](2006)在《超高亮度LED在LCoS微显示器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硅基液晶(LCoS)是一种新型的微显示技术,以其高分辨率、高亮度和低成本的优势在微显示领域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课题针对现有硅基液晶LCoS光源功耗大、对比度低、寿命短、且需强风散热等技术瓶颈,将超高亮度彩色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新型光源应用于LCoS微显示器,设计了一种专用的LED驱动电路,该LED光源具有高对比度、高亮度、长寿命、紧凑型的特点,可广泛用于各种投影系统、高清晰度电视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介绍了超高亮度LED的结构、发光机理及国内外研究状况;阐述了微显示技术的研究概况及目前主流的LCoS光学引擎的架构特点;分析了新型光学引擎架构中各部分的组成及该架构的优点;给出了LED驱动电路的总体设计方案。本文从超高亮度LED特性的角度分析了各种驱动方法的原理,设计了LED线性驱动电路;分析了脉宽调制信号动态调节LED亮度的原理,设计了单片机控制电路;分析了新型热管散热技术,解决了超高亮度LED的散热问题;并通过Visual Basic开发应用程序对LED驱动电路进行串行通信控制。本文给出了驱动电路各组成部分的设计电路图及PCB电路板的实物图,单片机及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对超高亮度LED工作状态下的电流及温度进行了测试,实验测得LED工作最大电流达到8A,温度控制在60 oC以下,均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卢涛[7](2006)在《告别2005,迎接2006》文中提出在准备迎接2006年春节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告别2005年。2005年是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突破发展的一年,全年液晶、等离子电视销售量达到19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到375%,占彩色电视机整体市场份额的16.7%,成为家用电器零售市场的亮点和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很多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看家产品”,例如:索尼的晶极光液晶电视、海尔的流媒体电视、飞利浦的“流光溢彩”等离子电视、JVC的光硅晶电视等等,我们愿意与您一同,再去回味这些经典产品所带给我们的真实感受,再一次去体验它们的魅力。同时,我们也期待着企业在2006年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汪云[8](2005)在《大屏幕电视向何处去?》文中研究指明走向大屏幕和高清显示,是电视产品的技术趋向。在这一进程中,对于中国彩电产业来说,LCD是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吗?背投产品为何节节下滑?微显背投的突破点在哪里?
陈杨[9](2005)在《微显背投的一朵奇葩——LCoS》文中研究表明
头重脚轻[10](2005)在《电视新纪元 走近数字电视》文中研究指明数字电视,一个我们追寻了很久的梦想!一个我们热烈讨论了许久的话题!许多次,她似乎要呼之欲出了,似乎马上被我们抓在手中了,但她却始终是若即若离,若隐若现。这么多年来,她让我们心痒难耐,却从未让我们真正拥有过。但我们知道,我们终将得到她,这个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数字电视无疑是今后10年的一个经济增长热点。据悉,美国已经宣布要在2006年全面淘汰模拟电视,而欧洲则要在2010年实现数字电视的全面普及。2005年,数字电视还得继续让我们翘首企盼!这个谜一样的数字电视,我们多数人还得不到一亲芳泽的机会,确实让人遗憾,现在我们不妨就带着这个遗憾,从远处对她进行一番全面透视。
二、新型LCOS背投高清晰电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LCOS背投高清晰电视(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电视中视频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激光电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激光电视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
1.2.2 激光电视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激光电视关键技术 |
2.1 激光电视的工作原理 |
2.2 激光电视与其它电视区别 |
2.3 色域转换原理 |
2.3.1 色度学基础 |
2.3.1.1 RGB色彩空间 |
2.3.1.2 XYZ色彩空间 |
2.3.1.3 Lab色彩空间 |
2.3.2 色域转换关系 |
2.3.2.1 RGB-XYZ空间转换公式 |
2.3.2.2 XYZ-Lab空间转换公式及色差计算公式 |
2.3.3 色彩虚拟扩展 |
2.3.3.1 色彩虚拟扩展分析 |
2.3.3.2 HSI颜色空间分析 |
2.3.3.3 在HSI空间中的色彩虚拟扩展 |
2.4 LCOS显示原理 |
2.4.1 LCOS技术简介 |
2.4.2 LCOS面板结构及工作原理 |
2.4.3 LCOS背投的原理 |
2.4.4 LCOS背投技术的特点 |
第3章 激光电视中的视频处理系统 |
3.1 激光电视总体构成 |
3.2 电视信号接收部分 |
3.2.1 电视信号的基本组成 |
3.2.2 电视信号接收预处理 |
3.3 视频处理系统 |
3.3.1 色彩管理系统方案 |
3.3.1.1 色域转换方案 |
3.3.1.2 色域扩展方案 |
3.3.2 LCOS显示系统方案 |
第4章 视频处理系统的实现 |
4.1 视频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
4.1.1 ASI6100芯片介绍 |
4.1.2 ASI6100输入板设计 |
4.1.3 色彩管理系统FPGA硬件实现分析 |
4.1.4 ASI6100驱动板设计 |
4.2 视频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
4.2.1 输入板AT89C51程序 |
4.2.2 驱动板ASI6100程序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Pulsar软件说明 |
5.2 Pulsar测试步骤 |
5.2.1 安装硬件 |
5.2.2 运行软件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LED光源的DLP投影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投影显示技术的发展过程 |
1.2 微显背投技术的分类 |
1.2.1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投影技术 |
1.2.2 LCOS投影技术 |
1.2.3 DLP投影技术 |
1.3 DLP投影技术的优势 |
1.4 高亮度LED光源的发展 |
1.4.1 投影系统光源简介 |
1.4.2 LED光源发展趋势及其技术优势 |
1.5 LED光源技术与DLP投影显示结合的优势 |
1.6 国内外同类研究开发概况 |
1.7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DLP投影显示原理和系统建模研究 |
2.1 数字微镜DMD |
2.1.1 DMD的基本结构及其演化过程 |
2.1.2 DMD的工作原理 |
2.1.3 DMD的控制原理及其脉冲控制序列 |
2.2 数字光处理技术基本原理 |
2.2.1 DLP数字光处理技术的内容 |
2.2.2 DLP的二进制PWM子场显示方法 |
2.3 基于LED的DLP投影系统的整体建模 |
2.4 小结 |
第3章 HDTV信号格式转换电路 |
3.1 DVI相关概念 |
3.1.1 DVI 1.0标准解析 |
3.1.2 TMDS协议 |
3.1.3 插拔特性及电源模式 |
3.1.4 显示器的EDID标识 |
3.2 转换电路接收解码模块设计 |
3.3 转换电路的输出信号时序设计 |
3.4 小结 |
第4章 DLP视频数据处理控制电路 |
4.1 DLP视频处理控制电路总体设计 |
4.1.1 控制电路简介 |
4.1.2 帧存储器的选型 |
4.2 DLP视频处理控制IP核设计 |
4.2.1 显示格式转换的数学模型分析 |
4.2.2 图像数据整理模块设计 |
4.2.3 数据存入模块 |
4.2.4 数据读取与寻址模块 |
4.2.5 同步信号发生模块和DMD驱动控制模块 |
4.3 仿真验证和综合结果 |
4.3.1 数据整理模块的仿真结果 |
4.3.2 存储器地址产生模块的仿真结果 |
4.3.3 数据读取和寻址模块的仿真结果 |
4.3.4 子场同步模块的仿真结果 |
4.3.5 DMD驱动控制模块仿真结果 |
4.3.6 系统的综合 |
4.4 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
4.5 结论与讨论 |
第5章 大功率LED驱动管理系统设计 |
5.1 光源设计要求及LED特性分析 |
5.1.1 微显示投影系统光源的设计要求 |
5.1.2 PhlatLight光子晶体LED简介 |
5.1.3 PhlatLight的技术优势 |
5.1.4 PhlatLight~(TM)的PT120光电性能测试与分析 |
5.2 LED驱动电路设计 |
5.2.1 PWM电压控制技术 |
5.2.2 PWM电流型控制技术 |
5.2.3 驱动电路设计 |
5.3 电压和电流监控电路 |
5.4 色度监控电路 |
5.5 热度监控管理系统 |
5.6 AD模块 |
5.6.1 AD7938硬件设计 |
5.6.2 AD7938模块的FPGA实现及实验结果 |
5.7 DA模块 |
5.7.1 TLC5615原理和硬件设计 |
5.7.2 TLC5615模块的FPGA实现及实验结果 |
5.8 LED驱动控制模块 |
5.9 小结 |
第6章 LED显示系统色域校准方法研究 |
6.1 广色域显示系统色域校准问题 |
6.2 算法设计 |
6.3 算法的系统实现 |
6.4 色域校准算法的FPGA实现 |
6.5 小结 |
第7章 LED光源DLP投影系统的光学系统 |
7.1 首台光机的总体结构 |
7.1.1 光学系统的总体要求 |
7.1.2 (?)tendue量与光源的选择 |
7.1.3 光学系统的总体结构 |
7.2 照明系统的设计 |
7.2.1 照明系统中的物像关系 |
7.2.2 均匀照明与蝇眼透镜 |
7.2.3 投影镜头的设计 |
7.2.4 系统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 |
7.3 第二台光机的设计 |
7.4 小结 |
第8章 LED器件光学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
8.1 引言 |
8.2 LED器件光学性能测试方法 |
8.2.1 平均发光强度 |
8.2.2 半强度角 |
8.2.3 光通量 |
8.2.4 光谱分布及其特性参数 |
8.2.5 色度学参数测试 |
8.2.6 本文的光通量测试方法与CIE127推荐的方法的差异 |
8.3 LED器件检测试验 |
8.3.1 试验环境条件 |
8.3.2 检测设备的选用 |
8.3.3 测试结果 |
8.4 问题与讨论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 |
致谢 |
(4)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技术学习理论文献综述 |
1.2.2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相关研究 |
1.2.3 技术学习理论文献评述及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思路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特征 |
2.1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特征 |
2.1.1 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 |
2.1.2 技术标准的定义与分类 |
2.1.3 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的归类 |
2.1.4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关系 |
2.1.5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管理与全球许可战略 |
2.2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网络外部性特征 |
2.2.1 虚拟网络型产业网络外部性概念的界定 |
2.2.2 虚拟网络型产业网络外部性的源泉 |
2.2.3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网络外部性与市场结构 |
2.3 虚拟网络型产业竞争规则的差异性特征 |
2.3.1 基于技术标准的虚拟网络型产业竞争规则 |
2.3.2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竞争 |
2.3.3 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竞争中的“政府失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分析 |
3.1 国际贸易环境与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 |
3.1.1 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变 |
3.1.2 国际贸易环境对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影响 |
3.2 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演化分析 |
3.2.1 传统的全球产业技术演化轨迹 |
3.2.2 传统的产业技术演化轨迹的腐蚀性因素 |
3.2.3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演化轨迹 |
3.3 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分析 |
3.3.1 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活动分类 |
3.3.2 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的影响因素 |
3.3.3 虚拟网络型企业的技术学习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电视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
4.1 数字电视产业相关概念 |
4.1.1 数字电视技术与数字电视产业 |
4.1.2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 |
4.2 数字电视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
4.2.1 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学习阶段的划分 |
4.2.2 数字电视技术之前的技术学习过程 |
4.2.3 数字电视机的技术学习过程 |
4.2.4 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的技术学习过程 |
4.3 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学习过程分析 |
4.3.1 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2 数字电视企业技术学习战略的模型分析 |
4.3.3 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学习的路径分析 |
4.3.4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标准制定过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
5.1 数字通信产业相关概念 |
5.1.1 数字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产业 |
5.1.2 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
5.2 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
5.2.1 数字通信产业技术学习阶段的划分 |
5.2.2 基于引进的产品层次技术学习 |
5.2.3 基于自主研发的产品层次技术学习 |
5.2.4 基于自主研发的技术标准层次技术学习 |
5.3 数字通信产业技术学习过程分析 |
5.3.1 数字通信产业技术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2 程控交换机企业技术学习决策和市场战略分析 |
5.3.3 TD-SCDMA技术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过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促进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政策建议 |
6.1 促进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宏观政策 |
6.1.1 技术学习宏观政策及其体系 |
6.1.2 知识产权政策 |
6.1.3 技术标准政策 |
6.1.4 科技政策 |
6.1.5 竞争政策 |
6.2 促进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微观政策 |
6.2.1 提高虚拟网络型企业的抱负水平 |
6.2.2 优化虚拟网络型企业专利情报战略 |
6.2.3 实施虚拟网络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
6.2.4 改善虚拟网络型企业的激励制度 |
6.2.5 加强促进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的企业文化建设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1.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7.1.2 本文的研究不足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和发表的论文 |
(5)硅基液晶显示器件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类与显示技术 |
1.2 液晶在显示技术中的地位 |
1.3 液晶显示应用技术发展趋势 |
第二章 最新硅基液晶显示器件的加工工艺 |
2.1 多晶硅液晶显示 |
2.2 单晶硅液晶显示(微型硅基液晶显示器LCOS) |
2.3 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件 |
2.4 LCOS显示器制造工艺流程 |
第三章 TFT-LCD取向层工艺及关键参数 |
3.1 工艺原理 |
3.2 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TFT-LCD工艺过程中ESD的改善 |
4.1 ESD现象及危害 |
4.2 ESD现象分析 |
4.3 ESD机理分析 |
4.4 ESD改善 |
第五章 液晶灌注工艺研究 |
5.1 实验及讨论 |
5.2 结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超高亮度LED在LCoS微显示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超高亮度LED 的研究进展 |
1.2 微显示器的发展现状 |
1.3 LCoS 微显示器光学引擎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
1.5 本章小结 |
2 LED 驱动电路总体设计与分析 |
2.1 超高亮度LED 结构及工作特性 |
2.2 LED 驱动电路总体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超高亮度 LED 驱动电路设计 |
3.1 LED 限流驱动 |
3.2 超高亮度 LED 驱动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超高亮度 LED 控制电路与电源设计 |
4.1 超高亮度LED 控制电路设计 |
4.2 LED 电源转换设计 |
4.3 散热设计 |
4.4 实验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PWM 脉宽调制电路设计 |
5.1 PWM 脉宽信号 |
5.2 PC 机串行通信 |
5.3 实验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2 PWM 脉宽调制信号程序 |
附录 3 Visual Basic 串行通信程序 |
(8)大屏幕电视向何处去?(论文提纲范文)
LCD TV之惑 |
共识:高速增长的市场 |
分歧:迎头赶上还是慎重投入 |
未来:来自SED和OLED的威胁 |
微显示背投:如何走出低迷 |
水土不服? |
问题与症结 |
四、新型LCOS背投高清晰电视(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电视中视频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纯波. 山东大学, 2010(08)
- [2]CES’2008掠影[J]. 黄绍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08(05)
- [3]基于LED光源的DLP投影系统的研究[D]. 邱崧.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5)
- [4]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研究[D]. 柏昊.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5]硅基液晶显示器件的制备[D]. 蒯虎宝. 长春理工大学, 2007(03)
- [6]超高亮度LED在LCoS微显示器中的应用[D]. 宋萍.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7]告别2005,迎接2006[J]. 卢涛. 家用电器, 2006(02)
- [8]大屏幕电视向何处去?[J]. 汪云. 中国数字电视, 2005(11)
- [9]微显背投的一朵奇葩——LCoS[J]. 陈杨. 实用影音技术, 2005(11)
- [10]电视新纪元 走近数字电视[J]. 头重脚轻. 软件,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