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用观片灯质控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徐清月[1](2021)在《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作息时间颠倒,睡眠时间大大缩短,特别是饮食不规律,依靠外卖和方便食品过度,再加上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状况对居民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在光华博斯特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民健康与营养大数据报告》中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两大疾病,严重影响国民的健康寿命,近十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患病人数增加了接近一倍,平均每10秒就有一个人患上肿瘤疾病,每30秒就有一个人因患心脑血管相关疾病而离世。而本文所研究的核医学科主要开展上述疾病的相关检查、诊断及治疗项目,作为一门重要医技科室,起到辅助临床科室对相关疾病作出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作用。核医学诊断具有灵敏度高、放射性药物种类繁多、特异性的优势特点。目前我国核医学科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有关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的规范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缺乏建设核医学科完整的理论指导,研究现代医院核医学科的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的迫切性。本论文属于《现代医院专科专属医治空间建筑设计研究》总课题下的子课题,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针对不同病种,不同诊断模式、不同治疗方案,强调适应差异化医学需求的专科专属医治空间已成为现代医院解决疾病疗愈环境的一种必要保障。本文也将从核医学科专科专属医治空间建筑设计研究作为出发点,根据核医学科的特殊性进一步对核医学科进行详细的建筑设计研究。本论文第一章通过对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的背景研究、国内外资料查询及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内容和意义,以及列出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阐述核医学科相关概念、发展过程、主要设备、主要业务、检查流程、科室设置条件和设备配置条件,也为之后的建筑空间设计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章对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进行调研,筛选符合本文研究对象的医院,选取单廊式、双廊式和多廊式各一家医院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分别从科室概况、功能分区、房间组成、流线分析和人性化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出目前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中核医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第四章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及建筑设计理论知识解决上述问题,阐述核医学科的场地选址、规模要求、布局方式以及建筑空间设计的功能房间组成、流线设计、流线组织方式和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的建筑设计要点,总结出一套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专科专属医疗空间的设计方法和规律;第五章主要介绍了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特殊的的辐射防护、空调通风、排水和设备供配电等方面设计要点,以及这些特殊的其他专业设计对建筑空间的影像和要求。最后,得出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总结西安地区核医学科发展趋势,提出优化策略,并结合当代新技术的发展,展望核医学科未来发展,为之后现代综合医学院的核医学科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和依据。
张广庆[2](2021)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总建筑44万平方米面积、总床位数量达1800床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下文简称北大国际医院)是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非营利性大型综合医院,项目的超大规模与体量、国际医院的高起点高定位、投资与运营方式,使之从前期策划、立项、设计到建设、投入使用均为世人瞩目,为媒体争相报道。北大国际医院于2014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影响了数家大型新医院的建设(如天坛医院新院区)。建成使用过后,一方面运维反馈了许多值得推广的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在使用后长达5年期间医院各处历经大小改造共400余次,其原因值得深究、经验值得总结,类似北大国际医院这类全新建医院投入使用后即进行改造的情况,在我国当代医院建设中绝对不是孤例。我国为了补上每千人医院床位数的欠账,在很多城市的远郊区县,全新筹备创建了很多医院,这些医院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建设过程中医院建筑的图纸修改量占比高达40%~60%,施工完成后需要立即拆改量为3%~5%,造成大量的浪费。为此本研究搜集整理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资料,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走访、访谈建设过程中关键人物等,全面了解开业至今该医院的使用情况和改造情况。在梳理改造项目详情基础上,逐一分析改造原因,并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深度挖掘背后的影响因素。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设计实践,本研究将改造影响因素分为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两类进行探讨。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政策调整、医学技术进步、国际医院规划设计理念变革、主导医院建设的决策人员变动、建筑使用群体未参加设计决策过程等。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设计阶段图纸设计深度不足、专项设计不到位、建筑师对医疗工艺不够熟悉等。最后,本研究总结了北大国际医院可进行推广的优秀建设经验,并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分别提出了应对策略。对于非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应采用弹性设计策略,以适应未来医院建筑发展变化。对于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应注重提升医院建筑设计深度,最大限度避免投入使用后因设计不合理而引起改造。
图尔新[3](2020)在《现代蒙医医院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医学与中医学、藏医学和壮医学等几门医学组成了我国民族医学的主要体系,蒙医院及蒙医科诊疗单元作为蒙医学的载体,同时兼具着医疗诊治和传承地方文脉的双重功能。蒙医医院作为民族医院中的重要分类之一,其发展水平更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医院建设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在如今我国国内医院建设大潮与国家推动民族医学发展的趋势下,蒙医院为代表的民族类医院建筑的设计策略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多地存在简单沿用综合医院的设计模式,缺少对建筑中蒙医特色诊疗空间设计和蒙医文化表达策略的专业化思考。论文从民族医疗工艺及地方文脉两个方面对蒙医院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探究,通过对当前典型的蒙医医院建筑案例进行调研,与同地区的中医院与综合医院案例从诊疗空间模式、建筑形式和文化表现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及分析。总结出蒙医医院的功能构成及分布,以蒙医五疗科、正骨科、心身医学科等为代表的蒙医特色科室的医患流程及医疗空间设计模式,对受游牧文化、召庙文化及现代蒙古建筑元素风格影响的蒙医建筑立面与细部设计策略做了详细阐述。通过对蒙医学诊疗空间和蒙古地方文化对建筑立面影响的分析,总结出现代蒙医医院的设计思路,为此后民族医院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郑炳松[4](2016)在《LED光源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LED光源的特点,分析了LED光源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情况,归纳了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LED光源应用于生物医学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朱兴喜,沈华强,张宇翔,曹勇民,唐立源,申倩,王娣,汪长岭[5](2015)在《医院移动式LED光源观片灯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制医院移动式发光二极管(LED)光源观片灯,以解决临床科室医护人员查房时床旁阅片的问题。方法:采用可充电锂电池、LED发光管和电子技术相结合制作观片灯,其观察屏安装在可移动诊断车的正面,锂电池和控制部分安装在诊断车的最下层,使整体平稳稳定。结果:LED光源观片灯充满电后可连续使用7 h以上,观察屏平均亮度≥2000 cd/m2,且亮度可调整,能够满足医护人员查房阅片的使用要求。结论:此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在无电源条件下或停电时应急阅片,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人员阅片使用。
刘怀庆[6](2014)在《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标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空调净化技术和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大型诊疗设备的普遍性应用与快速更新,使得中心手术部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医院发展中最快的部门之一,医院中心手术部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需求逐年增大,然而伴随着这样的建设增长,我国仍没有一套有效的建设标准来指导其建设,导致我国的医院中心手术部屡屡发生刚刚建成既要准备改建的问题,所以我国医院中心手术部建设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使用后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后评价来总结我国医院中心手术部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调研总结出的相关经验和我国已有的相关建设规范来制定出一套有效的设计指导纲要来为我国的中心手术部建设提供指导。目前,已开展工作四年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医院建筑使用后功能和环境评估标准体系》希望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关于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标准的研究是该课题的子课题之一。论文共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来源、相关概念与领域相关研究、论文研究方法、论文研究范畴和论文的关键点与创新点;第二章为建筑用后评价标准的初步形成,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评价框架的初步搭建和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来建立起中心手术部的评价内容,二是确定了中心手术部的评价方法。第三章是以初步建立起的建筑评价标准为指导,对全国所选取的各大医院的中心手术部进行调研工作,并将调研成果做为资料参考,再对初步建立的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并建立最终的中心手术部评价标准。第四章为建筑用后评价标准的应用,即运用最终建立的评价标准对具体的一家医院的中心手术部进行评价,同时也通过这种评价的实践方式来检验评价体系,修改完善其内容和细则。第五章为中心手术部设计指导纲要,既是在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标准所奠定的基础上,形成中心手术部的设计指导纲要,这也是本文的最终目的所在。结论部分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王焕强[7](2014)在《DR技术及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DR技术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评价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 DR)胸片的硬片(胶片打印)与传统胶片-增感屏X线摄影(film-screen radiography, FSR)胸片诊断尘肺病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研究DR硬片诊断尘肺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方法: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和预试验,设计DR硬片诊断尘肺的质量控制研究方案。以四个职业病体检诊断机构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接尘工人和不同期别的各类尘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知情同意。对每个研究对象同期拍摄后前位高千伏FSR胸片和DR胸片。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各体检机构对研究对象的FSR胸片进行尘肺病诊断,结果作为诊断参考。共372名研究对象的DR胸片和FSR胸片质量符合课题要求,被纳入研究,其中矽肺87例、煤工尘肺145例、石棉肺41例、铸工尘肺1例,正常对照98例。由6名具有丰富尘肺病诊断经验且具有诊断资质的医师,分A、B两组,每组各3人,采取随机、双盲的原则,按照尘肺病诊断标准,在观片灯上分别对DR硬片和FSR胸片读片诊断。诊断资料用Epidata3.02录入,用Spss20.0逻辑检错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筛查试验准确性评价分析、Logistic分析、ROC分析、加权Kappa一致性分析等。结果:以参考诊断结果为金标准,DR胸片和FSR胸片筛查诊断尘肺病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似然比等评价指标数值相近,ROC曲线下的面积Az分别为0.816(95%CI,0.781-0.852)和0.866(95%Cl,0.834-0.897),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z=-1.82,P>0.05)。DR硬片诊断尘肺准确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诊断医师组、体检中心(DR的参数和胸片打印效果)、胸片质量、DR硬片膈下光密度是否<0.4、摄制电压、胸片打印大小、是否为石棉肺、是否以p小阴影或s小阴影为主、总体密集度以及金标准等。以质量一级的FSR胸片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时,DR诊断尘肺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分别为95.0%、84.6%和6.18,Az为0.935(95%Cl,0.896-0.973)。当DR胸片质量一级或二级,FSR胸片质量一级时,DR和FSR诊断尘肺五分类(正常、观察对象、壹期尘肺、贰期尘肺、叁期尘肺)的线性加权Kappa值kw=0.759(95%CI,0.671~0.847),两种胸片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55,P>0.05)。结论:DR胸片诊断尘肺与FSR胸片诊断尘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建议用DR诊断尘肺时,若以FSR胸片为标准片,用DR硬片在观片灯上读片,应在拍摄前对DR设备的参数进行调整,采用120kV以上高千伏摄片,DR胸片膈下光密度<0.4,使DR胸片影像表现与FSR胸片影像表现尽量趋于一致;建议研制DR胸片标准片,开展DR摄片技术和DR读片诊断培训。第二部分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诊断接尘工人结核病目的:研制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读记录系统,提高职业病医生诊断结核病的准确性。方法:结合我国《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中结核病的分类和《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9)中半定量记录诊断尘肺病的方法,研制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先用51例典型结核病病例和27例对照者的胸片验证该系统的适用性。8名职业病诊断医师和2名结核病医师平衡分两组,按随机、双盲的原则,先后两次阅片诊断。第一次用常规诊断方法,第二次用X线阅读记录表辅助诊断,两次间隔1个月,评估后修改记录表。在多个职业健康体检机构,先后以2278例既往职业健康体检中胸片异常者、10524例定期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接尘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对研究对象用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进行辅助诊断验证。诊断资料用Epidata3.02录入,用Spss20.0逻辑检错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筛查试验准确性评价分析、Logistic分析、ROC分析、Kappa一致性分析等。结果:使用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诊断后,两组医师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从47.1%和29.6%提高到90.2%和85.2%,Kappa值从0.452(95%Cl,0.295-0.609)提高到0.567(95%Cl,0.459-0.575)。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的验证结果表明,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能辅助医师有效鉴别结核病与尘肺病及尘肺合并结核,辅助医师对结核病分类,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951(95%Cl,0.938-0.964)和0.955(95%Cl,0.916-0.994)。结论:接尘工人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职业病诊断医师诊断结核病,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规范化记录医师对结核病患者胸片影像特征的分析、诊断过程,保证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宋少娟,黄玲,刘传亚,张晓晶[8](2009)在《观片灯亮度对数字影像照片诊断效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不同亮度观片灯对数字影像照片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测量临床实际工作环境中用到的所有观片灯,然后选出3个作为研究观片灯,分别代表高、中、低亮度,计算平均亮度值。应用Kodak DR 3000,曝光参数为75 kV、3.2 mAs,焦片距100cm,对统计学摄影体模(TRC)进行摄影,获得体模影像照片。将该照片分别置于上述3种不同亮度的观片灯上,由3名医学影像科医师进行视读,用5值判断法获得信号和噪声的记分,计算山TRG模体中骨替代物和肌肉替代物的真阳性概率[P(S/s)]和假阳性概率[P(S/n)]值,绘制ROC曲线,并计算其准确性的判断概率值(Pde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对不同亮度的观片灯的Pdet值。结果 3种观片灯的平均亮度值分别为(3489±256)、(2231±220)、(816±168)cd/m2。当骨替代物直径分别为0.6、0.7、0.8 mm,在高亮度观片灯上得到的Pdet值分别为0.558±0.009、0.788±0.008及0.813±0.006;中等亮度的观片灯的Pdet值分别为0.525±0.013、0.713±0.013及0.775±0.016;在低亮度观片灯上得到的Pdet值分别为0.475±0.022、0.550±0.018及0.688±0.020。肌肉替代物直径分别为0.9、1.0、1.2 mm时,在高亮度观片灯上,Pdet值分别为0.663±0.010、0.750±0.008及0.933±0.005;中等亮度观片灯上,得到的Pdet值分别为0.613±0.019、0.650±0.013及0.850±0.019;低亮度观片灯上,得到的Pdet分别为0.550±0.025、0.575±0.021及0.725±0.016,高亮度组与中亮度组、中亮度组与低亮度组之间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57和4.681,P<0.05)。结论观片灯的亮度可影响诊断的准确性,观片灯的亮度越高,观察到的影像信息越丰富,诊断的准确性越高。
曹厚德,赵泽华[9](2007)在《乳腺X线摄影技术质量控制述要》文中指出乳腺X线摄影至今仍为乳腺疾病检查的首选技术方法。本文以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质控标准为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就乳腺X线摄影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以期在相关工作开展时有所借鉴。由于乳腺X线摄影的精度要求较人体其他部位更高,所以其中部分内容可作一般X线摄影质量管理的参考。
李玉报[10](2007)在《遮幅式观片灯原理及其对影像识读系统影响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遮幅、亮度可调式高亮度医用观片灯的研制方法及其在影像识读系统中的影响。方法:精心设计了遮幅装置,实现观片灯的遮幅功能;合理地设计发光系统,提高发光源的发光效率,以提高观片灯的亮度;设计调光装置,使其亮度可调。结果:遮幅观片灯的亮度提高到8000lx以上,是现有观片灯亮度的10倍;对实验铝梯进行观察,可见24级,提高了识读效果;亮度可调,适用于对不同曝光密度的胶片进行阅读,消除了识读盲区;遮幅功能,消除了负效光对影像诊断质量的影响,使胶片的局部对比度相对提高,便于对病灶部位进行重点观察。结论:观片灯作为影像识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影像识读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使用遮幅式观片灯可使胶片上的影像信息得到充分显示,为提高诊断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QA、QC中有重要的价值。
二、医用观片灯质控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用观片灯质控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类相关疾病发病率的增加 |
1.1.2 医学影像的发展 |
1.1.3 核医学科简介 |
1.1.4 所属研究课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核医学科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核医学科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核医学科概述 |
2.1 影像核医学 |
2.1.1 核医学 |
2.1.2 影像核医学的概述 |
2.2 核医学科 |
2.2.1 核医学科的主要设备 |
2.2.2 核医学科的主要业务 |
2.2.3 核医学科检查相关流程简介 |
2.3 核医学科设置条件和设备配置条件 |
2.3.1 医疗机构设置条件 |
2.3.2 核医学科设备配置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地区核医学科案例调研 |
3.1 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及核医学科调研现状 |
3.1.1 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现状 |
3.1.2 核医学科现状 |
3.1.3 调研案例分析选取 |
3.2 西安长安医院 |
3.2.1 概况 |
3.2.2 功能分区和房间组成 |
3.2.3 流线分析 |
3.2.4 人性化设计 |
3.2.5 总结 |
3.3 西安高新医院 |
3.3.1 概况 |
3.3.2 功能分区和房间组成 |
3.3.3 流线分析 |
3.3.4 人性化设计 |
3.3.5 总结 |
3.4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 |
3.4.1 概况 |
3.4.2 功能分区和房间组成 |
3.4.3 流线分析 |
3.4.4 人性化设计 |
3.4.5 总结 |
3.5 调研分析总结 |
3.5.1 改扩建核医学科 |
3.5.2 新建核医学科 |
3.6 本章小结 |
4 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
4.1 核医学科的场所选址 |
4.1.1 场所要求 |
4.1.2 与其他科室关系 |
4.2 核医学科的布局方式 |
4.2.1 分散式 |
4.2.2 集中式 |
4.2.3 独立式 |
4.2.4 附属式 |
4.2.5 地上式 |
4.2.6 地下式 |
4.3 核医学科的规模要求 |
4.4 核医学科的主要功能房间组成 |
4.4.1 SPECT-CT机房 |
4.4.2 PET-CT机房 |
4.4.3 PET-MRI机房 |
4.4.4 回旋加速器核药物制备区 |
4.4.5 核素病房 |
4.4.6 其他功能房间 |
4.5 核医学科的流线组织 |
4.5.1 流线设计 |
4.5.2 常见空间组合方式 |
4.6 核医学科的人性化设计 |
4.6.1 功能空间人性化设计 |
4.6.2 无障碍人性化设计 |
4.6.3 病房人性化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核医学科相关专业设计研究 |
5.1 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设计 |
5.1.1 辐射防护材料的选择 |
5.1.2 常用防护器材 |
5.1.3 辐射防护施工工艺 |
5.2 核医学科的空调通风设计 |
5.2.1 空调系统设计 |
5.2.2 通风系统设计 |
5.2.3 控制系统设计 |
5.3 核医学科的排水设计 |
5.3.1 排水设计 |
5.3.2 衰变池设计 |
5.4 核医学科的电气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研究成果 |
6.1.2 西安地区核医学科发展趋势 |
6.1.3 西安地区核医学科优化策略 |
6.2 展望 |
6.2.1 AI技术对未来医学影像的影响 |
6.2.2 5G时代对未来医学影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核医学科设备配置条件 |
附录二 核医学科空间调研表及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图表目录 |
附录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题目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医院建设呼吁理性指导 |
1.2.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独特性 |
1.2.3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建设经验值得推广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1 医院建筑设计变化的研究现状 |
1.5.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访谈法 |
1.6.3 实地调研法 |
1.7 研究框架 |
第2章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展历程 |
2.1 医院筹设缘起与过程(2002-2014) |
2.1.1 “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 |
2.1.2 参与建设各方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能 |
2.2 医院建成投入运营(2015) |
2.2.1 规划布局概况 |
2.2.2 建筑设计概况 |
2.2.3 运维管理概况 |
2.3 医院调试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2015-2019) |
2.3.1 非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2.3.2 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1 政策标准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1.1 医疗环保政策的升级 |
3.1.2 DNV标准的认证 |
3.1.3 生殖医学中心IUI的报批 |
3.2 技术的革新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2.1 设备设施的迭代 |
3.2.2 新型材料的运用 |
3.3 医疗流程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3.1 使用模式的优化 |
3.3.2 医护团队的更换 |
3.3.3 医疗服务的完善 |
3.4 科室功能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4.1 功能的扩充 |
3.4.2 功能的置换 |
3.5 运营成本的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5.1 能源的集中监控 |
3.5.2 能源的集约利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1 安防管理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1.1 门禁系统的完善 |
4.1.2 安保系统的完善 |
4.2 院区交通及停车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2.1 院区交通流线的重构 |
4.2.2 标识系统的优化 |
4.3 室内流线的修复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3.1 提高视线的可达性 |
4.3.2 减少流线的交叉与折回 |
4.4 空间细部设计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4.1 提升人性化设计 |
4.4.2 满足无障碍设计 |
4.4.3 完善使用功能 |
4.5 感染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5.1 预防交叉感染 |
4.5.2 新冠疫情下发热门诊的建设 |
4.6 物理环境的改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6.1 热环境的改善 |
4.6.2 光环境的改善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对当下医院建设的启示 |
5.1 应对非设计层面因素可采用的弹性设计策略 |
5.1.1 采用模块化的组织体系 |
5.1.2 采用以人为本的环境布局 |
5.1.3 采用适应技术进步的空间模式 |
5.1.4 采用高承载预留的建筑结构 |
5.2 应对设计层面因素需掌控的设计深度 |
5.2.1 注重应用BIM系统 |
5.2.2 灵活应用相关规范 |
5.2.3 加强专项细化设计 |
5.2.4 提升材料选择把控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4-2019 改造项目统计及对吕品主任的采访笔记 |
附录二:笔者对李立荣院长的采访笔记(节选) |
附录三: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方案设计图纸 |
(3)现代蒙医医院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研究背景 |
1.2.课题研究意义及对象 |
1.2.1.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2.课题的研究对象 |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国内研究现状 |
1.3.2.国外研究现状 |
1.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研究内容 |
1.4.2.研究方法 |
1.5.论文构成及框架 |
2.蒙医学及蒙医院相关概述 |
2.1.蒙医学理论概述 |
2.1.1.蒙医学的发展历程 |
2.1.2.蒙医学典型疗法介绍 |
2.2.蒙医医院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
2.2.1.蒙医医疗机构的历史发展 |
2.2.2.蒙医医院的现状 |
2.3.蒙医院的患者人群分析 |
2.4.本章小结 |
3.蒙医、中医及综合医院建筑案例调研及对比分析 |
3.1.调研概况 |
3.1.1.调研对象 |
3.1.2.调研目的 |
3.1.3.调研内容 |
3.2.蒙医院案例调研 |
3.2.1.调研案例一: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 |
3.2.2.调研案例二:鄂尔多斯市蒙医医院 |
3.2.3.调研案例三: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 |
3.3.内蒙古地区中医医院调研 |
3.4.内蒙古地区综合医院调研 |
3.4.1.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调研 |
3.4.2.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调研 |
3.5.蒙医、中医、综合医院的对比分析 |
3.5.1.蒙医、中医与综合医院内部空间的对比分析 |
3.5.2.蒙医、中医及综合医院建筑造型形式的对比分析 |
3.6.本章小结 |
4.蒙医医院功能空间设计模式 |
4.1.现代蒙医医院的设计依据 |
4.1.1.现代综合医疗工艺的设计依据 |
4.1.2.蒙医学诊疗空间的需求 |
4.2.蒙医院规划设计模式策略 |
4.2.1.蒙医院的总体布局模式 |
4.2.2.蒙医院功能构成 |
4.3.蒙医医院各功能区域空间组织及分布 |
4.3.1.急诊急救系统 |
4.3.2.门诊系统 |
4.3.3.医技系统 |
4.3.4.住院系统 |
4.3.5.公共空间系统 |
4.3.6.其他系统 |
4.4.蒙医医院特色科室空间设计 |
4.4.1.蒙医特色科室构成及布局 |
4.4.2.蒙医五疗科 |
4.4.3.蒙医正骨科 |
4.4.4.蒙医心身医学科 |
4.4.5.其他治疗科室 |
4.4.6.蒙医药制剂中心 |
4.5.本章小结 |
5.蒙医医院外部造型影响因素及立面设计 |
5.1.蒙医医院外部造型影响因素分析 |
5.1.1.游牧文化的对蒙医医院形体布局设计的影响 |
5.1.2.“召庙文化”对蒙医院空间形态的影响 |
5.1.3.现代蒙古建筑风格对蒙医院建筑设计的影响 |
5.2.蒙医医院建筑立面造型设计 |
5.2.1.蒙古地域元素在建筑造型设计上的表达 |
5.2.2.立面花纹 |
5.2.3.色彩应用 |
5.2.4.细部设计 |
5.3.小结 |
6.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图录表录 |
附录二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三 :蒙医医院空间使用体验调查问卷(病人及家属) |
致谢 |
(4)LED光源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生物医学用LED光源的特点 |
2 应用分析 |
2.1 LED光源在生物医学治疗中的应用 |
2.1.1 应用在皮肤医学中 |
2.1.2 应用在生理节律上 |
2.1.3 应用在口腔医学中 |
2.2 LED光源在生物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
2.3 LED光源在生物医学照明中的应用 |
3 存在的问题 |
4 结束语 |
(5)医院移动式LED光源观片灯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LED光源观片灯结构与制作原理 |
1.1结构设计 |
1.2制作原理 |
2LED光源观片灯的应用 |
3结论 |
(6)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应用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来源 |
1.1.3 研究的应用价值 |
1.2 相关概念与领域相关研究 |
1.2.1 相关概念 |
1.2.2 中心手术部的相关理论 |
1.2.3 中心手术部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外医院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估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医院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估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范畴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结构 |
1.3.3 研究局限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4.1 文献阅读法 |
1.4.2 实地调研法 |
1.4.3 行为观察法 |
1.4.4 问卷调查法 |
1.4.5 案例研究法 |
1.5 论文的关键点与创新点 |
1.5.1 论文研究关键点 |
1.5.2 论文研究创新点 |
1.6 论文预期达到的成果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标准的初步形成 |
2.1 初步建立中心手术部的评价内容 |
2.1.1 初步搭建中心手术部的评价框架 |
2.1.2 初步选取中心手术部的评价指标 |
2.2 初步确定中心手术部评价的方法 |
2.2.1 诊断式评价方法 |
2.2.2 陈述式评价方法 |
2.2.3 调查式评价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标准的调整与最终确定 |
3.1 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调研 |
3.1.1 调研概况 |
3.1.2 调研方法 |
3.1.3 第一阶段调研 |
3.1.4 调研方法的调整 |
3.1.5 第二阶段调研 |
3.2 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内容的调整 |
3.2.1 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框架的调整 |
3.2.2 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指标的调整 |
3.3 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方法的调整 |
3.3.1 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分方法的确定 |
3.3.2 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标准分值及等级的确定 |
3.3.3 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标准评价原则的确定 |
3.4 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标准的最终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标准的应用 |
4.1 评价资料 |
4.1.1 数据资料 |
4.1.2 图纸资料 |
4.1.3 实地调研收集资料 |
4.2 评价对象 |
4.3 评价医院概括 |
4.4 评价标准的应用 |
4.4.1 中心手术部的分布模式 |
4.4.2 中心手术部的位置与规模 |
4.4.3 中心手术部的四大功能区域 |
4.4.4 中心手术部的主要功能房间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建筑设计指导纲要 |
5.1 引言 |
5.2 中心手术部的位置与规模 |
5.2.1 中心手术部的分布模式 |
5.2.2 中心手术部的规划布局 |
5.2.3 中心手术部的规模 |
5.3 中心手术部的功能分区 |
5.3.1 手术工作区 |
5.3.2 洁净辅助区 |
5.3.3 非洁净辅助区 |
5.3.4 办公生活区 |
5.4 中心手术部的主要功能房间 |
5.4.1 小型手术室 |
5.4.2 中型手术室 |
5.4.3 大型手术室 |
5.4.4 超大型手术室 |
5.4.5 麻醉准备间 |
5.4.6 苏醒室 |
5.4.7 快速病理室 |
5.4.8 内窥镜检查室 |
5.4.9 污物处理间 |
5.4.10 污物存放间 |
5.4.11 石膏间 |
5.4.12 刷手间 |
5.4.13 护士办公室 |
5.4.14 护士长办公室 |
5.4.15 会议室 |
5.4.16 麻醉办公室 |
5.4.17 示教室 |
5.4.18 更衣室 |
5.4.19 值班室 |
5.4.20 家属等候处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DR技术及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DR技术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评估 |
一、研究背景 |
(一) FSR和DR的介绍和比较 |
(二) DR和CR诊断尘肺病的研究 |
(三) DR用于尘肺病诊断的法规和标准 |
(四) 流行病学诊断试验准确性的评价技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方式 |
(二) 合作中心 |
(三)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估计 |
(四) 仪器设备及测量 |
(五) 医师读片诊断 |
(六) 资料录入和统计分析 |
(七) 评价指标和方法 |
(八) 伦理学审查 |
五、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一) 验证试行 |
(二) 技术路线 |
六、质量控制措施 |
七、结果 |
(一)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尘肺参考诊断 |
(二) DR胸片诊断尘肺的评价 |
(三) DR胸片和FSR胸片诊断尘肺一致性评价 |
(四) 诊断一致性的单因素分析 |
(五) 诊断一致性Logistic回归分析 |
八、讨论 |
九、结论 |
十、创新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DR和FSR胸片光密度值比较 |
附录二 医师对胸片质量的评价比较 |
附录三 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详细结果 |
附录四 |
记录表1 胶片密度测量记录表 |
记录表2 DR课题研究胸片读片记录表 |
附录五 系统综述--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用于尘肺病筛查和诊断研究的系统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辅助诊断接尘工人结核病 |
一、研究背景 |
(一) 接尘工人结核病诊断的重要性和误诊情 |
(二)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方式 |
(二) 研究对象 |
(三) 样本量估计 |
(四) 接尘工人结核病诊断流程 |
(五) 资料录入和统计分析 |
(六) 评价指标和方法 |
(七) 伦理学审查 |
五、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一) 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 |
(二) 技术路线 |
六、质量控制措施 |
七、结果 |
(一)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的研制和初步评价 |
(二)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用于既往结核病诊断的质量控制 |
(三) 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用于接尘工人职业健康体检中结核病筛检 |
(四) X线胸片阅读记录指南的研制 |
八、讨论 |
九、结论 |
十、创新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接尘工人回顾性调查基本信息登记表 |
附录二 接尘工人回顾调查X线胸片读片记录表 |
附录三 接尘工人回顾调查X线胸片读片记录表填写说明 |
致谢 |
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参编书籍和重要报告 |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交流 |
在读期间进修 |
(9)乳腺X线摄影技术质量控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放射技师职责 |
质控主要内容 |
一、质控检测项目, 频度及要求纠正期限 |
二、暗室环境及清洁 |
三、乳腺摄影设备 (包括暗盒) 的标记 |
四、选用适当的胶片、冲洗药液、冲洗机及冲洗时间等参数 |
五、胶片及冲洗药液的存放 |
六、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
七、选择合适的感光仪 |
八、质量控制光楔片的冲洗与读取 |
九、控制图表 |
十、操作标准和控制限值的建立 |
十一、乳腺摄影质控 (QC) 检测表 |
十二、检测频率 |
十三、暗盒的使用 |
十四、适当的光学密度 |
十五、合适的最短曝射时间 |
十六、技术表格 |
十七、乳腺照片观察条件 |
乳腺摄影照片的标记 |
摄影时的乳房压迫 |
一、压迫的效果[3, 4] |
二、压迫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5] |
摄影体位 |
一、标准体位 |
二、特殊体位及摄影方法 |
结语 |
四、医用观片灯质控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研究[D]. 徐清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D]. 张广庆.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现代蒙医医院建筑设计研究[D]. 图尔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LED光源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分析[J]. 郑炳松. 照明工程学报, 2016(03)
- [5]医院移动式LED光源观片灯的研制与应用[J]. 朱兴喜,沈华强,张宇翔,曹勇民,唐立源,申倩,王娣,汪长岭. 中国医学装备, 2015(04)
- [6]综合医院中心手术部建筑用后评价标准研究[D]. 刘怀庆. 北京建筑大学, 2014(12)
- [7]DR技术及X线胸片阅读记录系统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王焕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4)
- [8]观片灯亮度对数字影像照片诊断效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宋少娟,黄玲,刘传亚,张晓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9(04)
- [9]乳腺X线摄影技术质量控制述要[J]. 曹厚德,赵泽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7(05)
- [10]遮幅式观片灯原理及其对影像识读系统影响的评价[J]. 李玉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