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森林旅游发展环境条件评价与对策

福建省森林旅游发展环境条件评价与对策

一、福建省发展森林旅游的环境条件评价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1](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胡舒雯[2](2020)在《中国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及驱动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健康背景下森林康养旅游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自2015年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启动第一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遴选,现已进入森林康养基地发展的高峰期。目前国内针对森林康养的研究多属理论框架式的论述,而以森林康养基地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从空间视域下的研究则更为匮乏。分析全国森林康养基地的空间结构及驱动力,对优化森林康养基地布局、促进森林康养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阐述森林康养基地相关概念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产业融合、旅游区位、产业集群和体验经济等理论,以正式公布的374家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规模度指数等方法对森林康养基地的空间分布进行多尺度(全国、经济带、市域)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概况:森林康养基地分布广泛,东部经济带拥有的森林康养基地明显少于中、西部经济带,市域呈“大辐射小集聚”的现象。(2)空间分布类型:森林康养基地在不同尺度下的分布类型均为“凝聚型”,但在集聚程度上有所差异。(3)空间分布特征: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表现为低密度集中连片,高密度呈“旋转的Y”字型分布的特点;不同经济带的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特色鲜明;市域尺度下各城市规模度指数较低,即拥有的森林康养基地数量偏少。基于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提出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驱动的概念模型,分析了生态环境、资源、经济、交通、旅游五大驱动力对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的影响。随后构建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驱动力指标体系,引入逐步回归模型详细解释了不同尺度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的驱动效应:生态环境、经济、交通、旅游是全国尺度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和交通是东部经济带的核心驱动力;中部经济带的驱动力与全国尺度相一致;资源、交通及旅游驱动形成了西部经济带的空间结构。最后分析了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与康养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的错位现象及其原因,并从规划、市场、品牌三个角度提出优化对策,以期形成科学合理的森林康养空间格局。

王建坡[3](2020)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致使人们希望回归自然,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生态休闲等旅游得以蓬勃发展。其中森林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在其中具有典型价值。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既在环渤海旅游圈中,也在环京津休闲产业带范围之内,在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拥有“赛罕林海、满蒙民俗、皇家猎苑、塞罕坝精神”等优势资源。同时,在政策、市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发展现状却不尽人意。因此,本文选择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为具体研究对象,试图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为其他发展提供参考,并为其他相关森林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遵循“理论基础-现状分析-问题分析-解决方法”的基本逻辑思路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即前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主要概念、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基本内容。第二章,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现状研究。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情况进行概述,对其资源进行分析,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进行调查,掌握其旅游市场的反映情况;并利用PEST-SWOT分析,对其总体发展环境做出判断。第三章,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并提出假设与构建模型;利用Python、SPSS等工具对所获数据进行一系列分析,并得到结论。第四章,提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对策。主要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市场四个层面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最后部分为结语。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专业人士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不仅利用描述法进行定性分析,并利用Python、SPSS等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在掌握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围绕其旅游竞争力进行全面研究,并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但是,其中也还存在原始数据准确度等问题,仍待以后在以后研究工作中进行改进。

范黎丽[4](2019)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森林旅游竞争力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我国森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文章以"一带一路"沿线14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4个一级指标和其对应的19个二级指标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森林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森林环境资源、森林旅游发展、森林生态建设、旅游从业人力资源4个主因子,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森林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前三位的省份分别为浙江、云南和广东。根据森林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划分为强森林旅游竞争力、较强森林旅游竞争力、较弱森林旅游竞争力、弱森林旅游竞争力4个等级,并对这不同等级森林旅游竞争力地区提出相应对策。

张杰[5](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蔡青文[6](2019)在《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提升影响因素研究 ——以良凤江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愈加重视了,人们更加渴望“亲近自然,返璞归真”,因此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成为旅游的热点。广西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越的区位等条件,因此具有较高的森林旅游开发价值与较大的发展潜力。森林旅游主要是以森林公园为依托,其森林公园又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广西国家森林公园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名声比较好的、品牌比较突出的国家森林公园却非常少,因此研究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的提升问题对于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本文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城郊型森林公园---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针对该公园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本论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并提出核心要素层、支持要素层、发展保障要素层和竞争要素层四个影响要素层,并以这四个主要因素作为自变量,以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提升作为因变量构建关系模型,利用现代数据科学技术---Python语言撰写编程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核心因素、支持因素、保障因素和市场因素四个影响因子,并结合了SPSS23.0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相关关系分析与回归分析,从而证实这四个因素与旅游品牌提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核心因素、支持因素和保障因素与良凤江森林公园旅游品牌提升呈正向相关关系,而市场因素与其呈负向相关关系。四个影响因子的影响作用力排名是核心因素、市场因素、支持因素、保障因素。基于研究结论,结合整个广西国家森林公园及其旅游品牌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广西森林旅游品牌提升影响因素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为广西森林公园旅游相关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马瑜[7](2018)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全国范围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为了更好更快的打赢扶贫攻坚战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随后2015年在“十三五时期”扶贫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的重要内涵就是结合地区实际资源禀赋,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用“造血式”扶贫替代“输血式”扶贫方式,因地适宜地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龙岩市是福建省的红色革命老区,山区面积广,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增大了当地农业风险和贫困地区脱贫的难度。同时,龙岩森林覆盖率高,林地空间广阔,拥有着丰富的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资源禀赋。相较于传统的农业和林业单一的生产方式,林下经济将林、农、牧、渔、副有机结合,具有发展形式多样,投入成本小,进入门槛低,投资回报期短的优势,容易被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接受。将林下经济发展与扶贫相结合,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在发展能力,引导其脱贫致富,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扶贫方式。本文基于反贫困理论、农户可持续生计理论、民生林业理论,并查阅大量的文献,以实地调研中收集到的龙岩市贫困现状和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的实际数据为基础,首先,对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概况和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林下经济不同发展模式的扶贫的实践效果。其次,应用熵权法与TOPSIS模型,构建龙岩市林下经济扶贫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发展三个维度,细分13个指标对龙岩市7个县(区)在2013、2016年度林下经济扶贫成效进行综合成效评估。主要研究结论显示:(1)林下经济扶贫经济增长显着(2)林下经济扶贫对龙岩市各县(区)的社会进步成效显着;(3)林下经济扶贫的生态成效取得了较大的成果;(4)林下经济扶贫综合成效增长较快,但区域差异较大。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林下经济扶贫的政策优化建议:坚持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完善扶贫保障机制;优化林下经济发展布局,提高林下经济扶贫成效;提高贫困群体内生发展能力。

崔新[8](2017)在《我国各地区森林公园旅游收入与产业结构研究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角度》文中研究指明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与绿色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而森林公园作为森林旅游活动开展的最主要载体,已成为森林旅游产业的中心增长极。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森林公园3234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827处,森林总面积达到18017071.57公顷,旅游接待人数达到80925.6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055950.75万元,森林旅游产业在旅游经济中占有的比例不断扩大。本研究在分析各地区森林公园建设及森林旅游产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以2010年为基期年,以2015年为终期年,对全国各地区森林公园旅游收入结构进行SSM分析,构造Shift-share分析表。通过将已经获取的各地区森林公园旅游收入数据经过分类整理,并运用SSM分析法进行计算得出各地区森林公园旅游收入结构的各项指标值和各地区在全国森林公园旅游收入结构背景下的总体效果。此外,还对各地区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产业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全国的贡献及地位。研究发现,从总增长量的变化来看,总增长量最大的是浙江省,最小的是吉林森工;从相对增长率来看,有15个省地区的相对增长率大于全国平均,贵州省的相对增长率最大,吉林森工增长率最小;从结构效果指数来看,全国有19个地区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发展较好对推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从竞争力效果指数来看,全国有18个地区的旅游产业部门拥有良好的增长势头;从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聚类分析的综合情况来看,浙江省、江西省处在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居全国前列,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广东省处在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二梯度,其余地区处在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三梯队。

林友珍[9](2017)在《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林下经济改变当前林业增长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符合当前福建省山区农村开发建设的客观需要。目前,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已成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本文以福建省林下经济实践和发展为研究对象,总结和归纳当前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经营模式,并对其相应的经济效益展开分析,旨在探索我省今后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和方向,研究林下种养殖的核心关键技术,并构建不同的发展模式经济评价体系,为今后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林下经济是福建省一项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应当遵循生态优先、制宜原则、政策倾斜、机制创新、以林为主和龙头带动原则,做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2)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丰富多样,经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其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可细分为4大类16个亚类(经营模式)。其中林下种植(F1)包含林药模式(F1-1)、林菌模式(F1-2)、林粮模式(F1-3)、林果模式(F1-4)、林草模式(F1-5)、林茶模式(F1-6)、林菜模式(F1-7)、林花模式(F1-8)、林苗模式(F1-9)、林油模式(F1-10)10个亚类;林下养殖(F2)包含林禽模式(F2-1)、林畜模式(F2-2)、林蜂模式(F2-3)、林蛙模式(F2-4)4个亚类;另二类分别是相关产品采集加工(F3)和森林景观利用(F4)。(3)参照《福建省林下经济效益分析标准》,估算出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总经济效益值为9695880.66万元,其中林下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值为2644304.92万元,林下养殖模式为2671037.62万元,林产品采集加工模式为3342111.81万元,森林旅游模式为1038426.31万元,并以林药种植模式为例,针对性展开福建省典型林下经济种植模式关键技术研究。(4)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总量发展不大,资金保障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含量薄弱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应在完善惠农优惠保障政策、加大财政资金配套投入、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措施和提升科技含量水平等方面做出改进。

王尔斌[10](2016)在《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指出福建省的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发展森林旅游业的良好前景。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森林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当前福建省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福建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的有力对策。

二、福建省发展森林旅游的环境条件评价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发展森林旅游的环境条件评价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权制度
        2.1.2 林权制度
        2.1.3 制度绩效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内生增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3.3 林权制度现状
        3.3.1 林权制度目标
        3.3.2 林权制度设计
        3.3.3 林权制度实施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1 指标选取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评价过程
    6.4 结果分析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分析方法选取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3 结果分析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8.1.2 分析方法选取
        8.1.3 分析过程
    8.2 结果分析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3.3 健全法治环境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中国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及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森林康养与森林康养旅游
        2.1.2 森林康养与康养旅游
        2.1.3 森林康养、森林疗养与森林保健
        2.1.4 森林康养基地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旅游区位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体验经济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内外森林康养旅游研究进展
        2.3.2 国内外森林康养基地研究进展
        2.3.3 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2.3.4 国内外旅游驱动力研究进展
        2.3.5 文献评述
3 森林康养基地的空间分布
    3.1 空间尺度划分
    3.2 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概况
        3.2.1 全国森林康养基地总体分布情况
        3.2.2 经济带尺度下森林康养基地分布情况
        3.2.3 市域尺度下森林康养基地分布情况
    3.3 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类型
        3.3.1 空间分布类型划分方法
        3.3.2 全国森林康养基地总体分布类型
        3.3.3 经济带尺度下森林康养基地分布类型
        3.3.4 市域尺度下森林康养基地分布类型
    3.4 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特征
        3.4.1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方法
        3.4.2 全国森林康养基地总体分布特征
        3.4.3 经济带尺度下森林康养基地分布特征
        3.4.4 市域尺度下森林康养基地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驱动力研究
    4.1 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驱动力的定性分析
        4.1.1 驱动力的选取与确定
        4.1.2 驱动概念模型
        4.1.3 驱动力的分析
    4.2 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驱动力的定量分析
        4.2.1 驱动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基于逐步回归的驱动效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错位与优化
    5.1 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的错位现象
        5.1.1 森林康养基地分布和康养资源的空间错位
        5.1.2 森林康养基地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空间错位
        5.1.3 森林康养基地分布和旅游服务的空间错位
    5.2 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布局优化思路
        5.2.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原则
        5.2.2 明确系统性的空间拓展思路
        5.2.3 坚持特色化的空间优化导向
    5.3 森林康养基地发展空间布局优化措施
        5.3.1 科学规划,实现长效有序发展
        5.3.2 市场带动,构建完善发展体系
        5.3.3 优势挖掘,打造特色样板基地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地区分布差异显着
        6.1.2 森林康养基地分布类型单一但特色鲜明
        6.1.3 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的驱动力复杂多样
        6.1.4 全国森林康养基地空间错位现象突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374家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名单
附录2: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森林公园旅游研究现状
        (二)国内森林公园旅游研究现状
        (三)旅游竞争力研究现状
        (四)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研究现状
        (五)研究综评
    四、主要概念
        (一)森林公园
        (二)森林公园旅游
        (三)旅游竞争力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地调查法
        (三)定量研究法
    七、研究思路
第二章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及其旅游发展现状
    一、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二、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及景观
        (一)概述
        (二)具体类型及主要景观
        (三)资源景观主要特征
    三、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现状
        (一)概述
        (二)旅游市场效应调查
        (三)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分析
第三章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思路
        (二)指标选择原则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四)影响指标阐释及提出假设
        (五)影响关系模型构建
    二、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三)因子分析
        (四)相关分析
        (五)回归分析
        (六)分析结论
第四章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对策
    一、旅游产品层面
        (一)坚持“生态优先”产品规划原则
        (二)优化组合旅游产品走向“四季游”
        (三)丰富内涵打造“文旅融合”产品
        (四)区域合作“错位”产品发展战略
    二、旅游管理层面
        (一)理顺体制关系
        (二)强化人才建设
        (三)加大投资力度
    三、旅游服务层面
        (一)完善交通服务系统
        (二)建设特色服务设施
        (三)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四、旅游市场层面
        (一)品牌策划管理
        (二)进行立体营销
        (三)构建营销网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5)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引领
        二、现实需要
        三、课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进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竞争力理论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七、体验经济理论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一、依据来源
        二、概念内涵
        三、养生目的
        四、养生原则
        五、养生方法
        六、注意事项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一、政策环境(P)分析
        二、经济环境(E)分析
        三、社会环境(S)分析
        四、技术环境(T)分析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一、优势(S)分析
        二、劣势(W)分析
        三、机遇(O)分析
        四、挑战(T)分析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一、森林小镇
        二、森林养生基地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政策规划
        二、人才培养
        三、融资模式
        四、营销推广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结语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中文详细摘要

(6)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提升影响因素研究 ——以良凤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框架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创新
        1.5.1 研究视角创新
        1.5.2 研究方法应用创新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1 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
        2.1.2 旅游品牌
        2.1.3 旅游品牌竞争力理论
        2.1.4 品牌传播理论
        2.1.5 旅游营销理论
    2.2 相关方法
        2.2.1 Python语言
        2.2.2 因子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3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及其旅游品牌发展现状
    3.1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现状
        3.1.1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概况
        3.1.2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概况
        3.1.3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3.2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经营现状
        3.2.1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建设现状
        3.2.2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竞争力现状
        3.2.3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管理与宣传状况
    3.3 广西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概况
        3.3.1 广西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与经营现状
        3.3.2 广西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品牌发展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提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提升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原则
        4.1.1 简明科学性原则
        4.1.2 可操作性原则
        4.1.3 系统性原则
        4.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2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提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提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选取
        4.2.2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提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说明
    4.3 本章小结
5 广西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提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问卷设计
        5.1.1 模型构建
        5.1.2 问卷设计
    5.2 问卷调查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问卷调查
        5.2.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实证分析
        5.3.1 数据清洗整合
        5.3.2 信度分析
        5.3.3 效度分析
        5.3.4 因子分析
        5.3.5 相关分析
        5.3.6 回归分析
        5.3.7 研究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提升的对策
    6.1 突出地方旅游资源的品牌特色
    6.2 提高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
        6.2.1 加强自身旅游品牌的建设与推广
        6.2.2 注重智慧森林旅游的建设
    6.3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6.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3.2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6.4 保障因素方面,增强旅游品牌管理
        6.4.1 加强旅游品牌标识管理
        6.4.2 做好品牌管理的规划工作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精准扶贫背景下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精准扶贫的界定与内涵
        2.1.1 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2 林下经济的界定与属性
        2.2.1 林下经济内涵
        2.2.2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3 林下经济扶贫的理论基础
        2.3.1 反贫困理论
        2.3.2 农户可持续生计理论
        2.3.3 民生林业理论
3 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研究
    3.1 龙岩市精准扶贫情况
        3.1.1 贫困概况
        3.1.2 龙岩市精准扶贫开展情况
    3.2 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概况
        3.2.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3.2.2 林下经济发展成效
        3.2.3 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 精准扶贫与林下经济发展的关系
        3.3.1 精准扶贫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要求
        3.3.2 林下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
4 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及其对扶贫的影响
    4.1 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4.1.1 林下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
        4.1.2 林下经济不同模式的发展情况
    4.2 龙岩市林下经济不同模式的扶贫效果
        4.2.1 林下种植扶贫效果
        4.2.2 林下养殖扶贫效果
        4.2.3 林产品采集加工扶贫效果
        4.2.4 森林景观利用扶贫效果
    4.3 龙岩市不同区域林下经济发展的扶贫效果
5 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的扶贫成效实证分析
    5.1 林下经济扶贫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扶贫成效评价指标构建的依据
        5.1.2 指标选取与释义
    5.2 评价方法与模型选择
        5.2.1 熵权法指标权重确定
        5.2.2 评价模型选择
    5.3 数据获取与标准化处理
        5.3.1 数据获取
        5.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5.4 综合成效评价方法
        5.4.1 基于熵权法的权重计算
        5.4.2 TOPSIS模型综合成效评价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1 实证结果
        5.5.2 分析与讨论
6 促进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坚持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完善扶贫保障机制
    6.2 优化林下经济发展布局,提高林下经济扶贫成效
        6.2.1 加强林下种养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
        6.2.2 提高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产业化水平
        6.2.3 积极扶持森林景观利用产业发展
    6.3 提高贫困群体内生发展能力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我国各地区森林公园旅游收入与产业结构研究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1.3.2 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理论与方法研究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森林
        2.1.2 森林公园
        2.1.3 森林旅游
        2.1.4 旅游产业
        2.1.5 森林旅游产业
        2.1.6 旅游收入
    2.2 生态经济理论研究
        2.2.1 生态经济的内涵
        2.2.2 生态经济理论的特点
        2.2.3 生态经济理论研究现状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2.3.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研究
        2.4.1 综合研究
        2.4.2 模型研究
        2.4.3 应用研究
3 各地区森林公园建设及旅游产业经营现状分析
    3.1 各地区森林公园建设状况
        3.1.1 数量与面积
        3.1.2 资金投入与环境建设投入
        3.1.3 旅游从业人员分析
        3.1.4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3.2 旅游经济收入中的地位分析
        3.2.1 旅游产业收入比较分析
        3.2.2 旅游产业收入增长率比较分析
        3.2.3 旅游产业收入的贡献分析
4 森林公园旅游收入与产业结构分析
    4.1 全国各地区不同收入结构对比分析
        4.1.1 门票收入分析
        4.1.2 食宿收入分析
        4.1.3 娱乐收入分析
        4.1.4 其他收入分析
        4.1.5 总体效果分析
    4.2 区域总体效果分析
        4.2.1 东北地区对比分析
        4.2.2 华北地区对比分析
        4.2.3 华东地区对比分析
        4.2.4 华中地区对比分析
        4.2.5 华南地区对比分析
        4.2.6 西北地区对比分析
        4.2.7 西南地区对比分析
        4.2.8 七大区域总体效果对比分析
        4.2.9 森工集团对比分析
        4.2.10 直辖市对比分析
        4.2.11 自治区对比分析
    4.3 各地区森林公园旅游产业聚类分析
        4.3.1 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全国各地区分类
        4.3.2 按森林旅游产业投入产出的不同聚类分析
        4.3.3 典型性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的分析
        4.3.4 各地区旅游产业聚类分析结论
5 结论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福建省林业概况
    2.2 福建省林下经济调查研究方法
        2.2.1 调查方法
        2.2.2 调查结果分析方法
3 福建省林下经济的主要经营模式
    3.1 林下种植(F1)
        3.1.1 林药经营模式(F1-1)
        3.1.2 林菌经营模式(F1-2)
        3.1.3 林粮经营模式(F1-3)
        3.1.4 林果经营模式(F1-4)
        3.1.5 林草经营模式(F1-5)
        3.1.6 林茶经营模式(F1-6)
        3.1.7 林菜经营模式(F1-7)
        3.1.8 林花经营模式(F1-8)
        3.1.9 林苗经营模式(F1-9)
        3.1.10 林油经营模式(F1-10)
    3.2 林下养殖(F2)
        3.2.1 林禽经营模式(F2-1)
        3.2.2 林畜经营模式(F2-2)
        3.2.3 林蜂经营模式(F2-3)
        3.2.4 林蛙经营模式(F2-4)
    3.3 相关产品采集加工(F3)
        3.3.1 林产品采集加工模式(F3-1)
    3.4 森林旅游(F4)
        3.4.1 森林景观利用模式(F4-1)
    3.5 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3.5.1 福建省林下经济总体效益分析
        3.5.2 福建省林下经济经营模式效益分析
    3.6 案例分析:福建省典型林下种植模式关键技术——以林药经营模式为例
        3.6.1 阔叶林或杉木—铁皮石斛种植技术
4 讨论与建议
    4.1 福建省发展林下经济条件分析
        4.1.1 发展林下经济优势
        4.1.2 发展林下经济劣势
        4.1.3 发展林下经济机遇
        4.1.4 发展林下经济威胁
    4.2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4.2.1 总量发展不大,资金保障缺乏
        4.2.2 硬件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4.2.3 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4.3 林下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4.3.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4.3.2 强化各部门协调与合作
        4.3.3 出台支农惠农优惠政策
        4.3.4 增加资金投入
        4.3.5 强化科技支撑及项目带动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四、福建省发展森林旅游的环境条件评价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2]中国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及驱动力研究[D]. 胡舒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研究[D]. 王建坡.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森林旅游竞争力评价[J]. 范黎丽. 林业经济, 2019(07)
  • [5]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广西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提升影响因素研究 ——以良凤江为例[D]. 蔡青文.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7]精准扶贫背景下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研究[D]. 马瑜.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6)
  • [8]我国各地区森林公园旅游收入与产业结构研究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角度[D]. 崔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9]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D]. 林友珍.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J]. 王尔斌. 商, 2016(27)

标签:;  ;  ;  ;  ;  

福建省森林旅游发展环境条件评价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