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H对创伤与感染SD大鼠IGF-1水平及营养代谢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金[1](2020)在《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烧伤是毁灭性的伤害,通常会导致高发病率、情绪低落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除了紧张的即时护理外,烧伤通常还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多次门诊就诊(换药等)以及多次重建性外科手术和住院治疗,这些与烧伤有关的健康后果通常会给烧伤受害者及其家人带来额外的社会经济负担。热损伤促进组织炎症和疼痛,这是很难控制的。已有研究表明,麻醉和镇痛可以影响大鼠烧伤模型的结果。不同的外周机制似乎与烧伤疼痛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大量的临床前期研究和一些回顾性临床证据表明,麻醉可能损害认知能力。越来越多的临床前期研究证据表明麻醉剂是神经元发育和功能强大的调制器,可能导致有害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氟比洛芬酯是否足以减少烧伤引起的痛觉和炎症,以及对早期认知的影响,阐明氟比洛芬酯治疗大鼠热损伤模型、减轻早期认知功能损伤的分子机理。研究目的:POD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在非心脏手术后的老年患者中,POD的发生率为3.6%-28.3%。氟比洛芬酯理论上通过抑制烧伤局部的炎症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减少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生。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氟比洛芬酯对老年SD大鼠烧伤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烧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损伤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实验一:氟比洛芬酯对烧伤大鼠早期认知和炎症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构建老年大鼠烧伤模型,利用HE染色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Contro1);2)烧伤模型组(Model);3)氟比洛芬酯低剂量处理组(5mg/kg);4)氟比洛芬酯中剂量处理组(10mg/kg);5)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将各组大鼠(n=6)按上述分组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烧伤处理。建模前30分钟/建模后24h给药,第3天处死大鼠。利用Von Frey法测量各组大鼠在烧伤后12、24、36、48、60、72h的机械痛阈值,评价大鼠疼痛行为学;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HE染色检测各组皮肤和海马组织的病理结果;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TNF-α、CINC-1、IL-6和IL-1β表达水平;TUNEL染色检测各组海马组织凋亡的结果。研究结果:模型建造成功。烧伤SD大鼠经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烧伤引起的游滞区组织的表皮层变薄、真皮层结构肿胀、胶原结构改变、局部炎症浸润、组织破坏等损伤倾向有所减轻,并随剂量增加,这一作用更加明显。给予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大鼠机械痛阈值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显着。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烧伤使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下降,而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大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有所改善。海马HE染色结果显示烧伤使大鼠海马组织出现病理改变,经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海马病理学改变有所改善,但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TNF-α、CINC-1、IL-6和IL-1β含量都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氟比洛芬酯处理组的TNF-α、CINC-1、IL-6和IL-1β含量都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显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组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下降最为明显。研究结论:氟比洛芬酯处理后抑制了炎症因子TNF-α、CINC-1、IL-6和IL-1β的表达,缓解痛觉过敏,减轻大鼠早期认知功能损伤。实验二:氟比洛芬酯影响烧伤大鼠早期认知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通过构建老年大鼠烧伤模型,利用HE染色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Control);2)烧伤模型组(Model);3)氟比洛芬酯低剂量处理组(5mg/kg);4)氟比洛芬酯中剂量处理组(10mg/kg);5)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建模前30分钟/建模后24h给药,根据实验一中机械痛阈值的结果,选择造模后48h处死各组大鼠(n=6)。HE染色检测各组皮肤和海马组织的病理结果;qPCR检测各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BDNF的表达和定位情况;Westernblot检测各组BDNF、Caspase3、p38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模型建造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并且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组海马组织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并且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及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不显着。研究结论:氟比洛芬酯通过抑制烧伤SD大鼠p38信号通路,使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及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下降,从而减轻大鼠早期认知功能损伤。
胡庆奎[2](2019)在《基于动静结合的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运动方法的遴选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动静结合”理论是中医治疗骨折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观察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被动运动、主动运动以及联合运动对兔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以遴选最佳康复方法并研究其机制,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选择最有效的康复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行研制智能化兔平板跑台、兔膝关节自动屈伸仪、兔无线关节动态活动度检测仪。通过兔平板跑台对兔进行主动运动干预,兔关节自动屈伸仪对兔进行被动运动干预,兔无线关节动态活动度检测仪对兔进行膝关节活动度检测。选用雄性6月龄新西兰兔24只,采用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相结合的方法,每只新西兰兔均取单侧右膝关节胫骨平台SchatzkerⅣ型骨折造模并用螺钉内固定。造模结束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膝关节被动运动组(CPM组)、膝关节主动运动组(TRE组)、膝关节被动运动联合主动运动组(CPM+TRE组),笼内静坐组(笼内自由活动,SED组)。CPM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被动屈伸运动,连续4周;CPM+TRE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被动屈伸运动(CPM)、术后第15天后开始增加主动平板跑台运动(TRE),CPM连续干预4周、TRE连续干预2周;TRE组于术后第15天开始进行平板跑台主动运动,连续2周;SED组不进行运动干预。所有兔在4周干预完成后采用无线关节活动度检测仪在平板跑台上测量15分钟内的平均动态关节活动度,之后对兔造模膝关节进行X片观察对比各组膝关节的间隙情况、骨折处骨痂生长情况以及畸形愈合情况;通过三维CT重建检查从立体角度观察兔骨折冠状面畸形程度、骨痂生长情况以及骨皮质连续情况。各组影像学检测完成后对兔进行取材,手术取胫骨、关节软骨及腓肠肌组织。通过HE染色方法观察胫骨平台骨折处的骨痂生长情况,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方法观察关节软骨修复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兔骨折处骨组织中BMP-2,IGF-1,TGF-β-1蛋白表达情况;同一只兔左右两侧腓肠肌称重得到湿重差值后一部分用于HE染色观察腓肠肌病理结构,另一部分采用疫印迹法检测IGF-1和GDF-8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智能化兔平板跑台运行平稳,速度控制精准;智能化兔膝关节屈伸仪运行稳定,屈伸角度准确;无线兔关节活动度测量仪设备稳定,能准确测量兔在运动过程中的关节活动度。一般情况观察:(1)体重和膝关节活动度:术后4周,各组兔体重无差异。在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中,与SED组比较,CPM+TRE组、CPM组膝关节活动角度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2)每组左右两侧腓肠肌湿重差值比较:与SED组比较,CPM+TRE组、CPM组和TRE组湿重差值较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RE组比较,CPM+TRE组与CPM组湿重差值明显变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CPM+TRE组和CPM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胫骨表面软骨大体外观:术后4周,CPM组关节软骨表面大量透明软骨,颜色透明,厚度分布不均匀;CPM+TRE组关节软骨颜色如常,表面光滑,透明度好,软骨层较厚,厚薄均匀,关节面平整;TRE组关节软骨颜色灰暗,透明度差,软骨层变薄;SED组软骨表面不光滑,边缘不整齐,表面有缺损。影像学资料显示:(1)X片结果显示:SED组关节间隙最为狭窄,TRE组关节间隙狭窄,CPM组和CPM+TRE关节间隙明显高于其他两组;SED组骨折处畸形比较严重,TRE组骨折处畸形较大,CPM组骨折处较为平滑,而CPM+TRE组骨折处塑形最为光滑,接近正常;SED骨折处骨痂生长较差,有透亮区,TRE组骨折处也出现较为明显的模糊透亮区,CPM组骨痂生长较好,骨折线处模糊,CPM+TRE组骨痂生长最好,骨折处愈合情况接近正常。(2)CT三维扫描重建的大体外观显示:SED组关节间隙最为狭窄,骨折处畸形最为明显,畸形延续到胫骨干;TRE组关节间隙也比较狭窄,骨折处畸形明显,但未延续到胫骨干;CPM组关节间隙比前两组宽大,稍有畸形;CPM+TRE组的关节间隙正常,骨折处畸形最小,骨折处较光滑。SED组CT三维重建矢状面显示骨痂生长较差,冠状面显示骨折处畸形明显;TRE组矢状面显示骨折处透亮区明显,骨痂生长差,冠状面显示骨折处畸形较明显;CPM组矢状面显示骨痂生长良好,冠状面显示畸形较小;CPM+TRE组矢状面显示骨痂生长最好,骨皮质连续,冠状面显示畸形最小,塑形最好。病理切片资料显示:(1)兔HE染色比较各组骨愈合情况显示:SED组骨小梁稀少,炎性反应明显,TRE组骨小梁少,结构稀疏,而CPM组骨小梁结构较多,排列较整齐,CPM+TRE组骨小梁最为密集,排列整齐。(2)兔腓肠肌HE染色比较左右腓肠肌染色结果显示:CPM+TRE组的左(正常膝关节),右(内固定膝关节)腓肠肌肌纤维密度无明显区别,横截面相似,CPM组右侧腓肠肌纤维较左侧稍低,TRE组右侧肌纤维密度较左侧低,粗细较均匀,SED组右侧肌纤维较左侧稀疏,肌纤维粗细不均匀。每组左右腓肠肌横截面积差值比较:与SED组比较,CPM+TRE组、CPM组和TRE组横截面积差值较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RE组比较,CPM+TRE组与CPM组差值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CPM+TRE组和CPM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胫骨表面软骨HE染色显示:CPM+TRE组软骨全层较厚,新生全层软骨较多,软骨排列规则,细胞层次清楚,表面平整;CPM组缺损区优势组织以透明软骨为主,表面软骨层较厚,软骨表面新生透明软骨较多,软骨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层次较清楚;TRE组软骨排列较整齐,新生软骨较少,软骨层变薄;SED组软骨排列紊乱,新生软骨少,细胞层次不清,表面缺损(4)胫骨表面软骨番红固绿染色显示:CPM+TRE组软骨较厚、潮线整齐,软骨下骨较厚;CPM软骨层较薄,软骨细胞在表面聚集,密度较大,潮线清晰;TRE组软骨下骨排列较整齐,新生软骨少,软骨层变薄,表面软骨较薄,潮线较清晰,软骨排列密度大;SED组软骨及软骨下骨排列紊乱,潮线不清楚,软骨细胞密度低,表面缺损。免疫组学的检测显示:(1)术后4周,在骨组织各生长因子表达比较中,与SED组和TRE组比较,CPM+TRE组、CPM组BMP-2、IGF-1、TGFβ-1表达较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PM组比较,CPM+TRE组3个生长因子表达较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腓肠肌细胞因子表达比较:与SED组和TRE组比较,CPM+TRE组、CPM组生长因子IGF-1表达较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PM组比较,CPM+TRE组IGF-1表达较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SED组比较,CPM+TRE组、CPM组和TRE组肌肉生长抑制因子GDF-8表达较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RE组比较,CPM组和CPM+TRE组GDF-8表达较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PM+TRE组和CPM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课题自制了一套兔运动康复和膝关节功能检测设备,为今后动物康复基础学研究中的干预和检测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运行可靠,数据客观。(2)术后康复运动有利于恢复其患肢功能活动,其中持续被动运动发挥了对骨组织的修复和防治骨骼肌萎缩的作用,主动运动则促进了关节软骨的修复作用,主、被动活动相结合则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的最佳方法,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最有效康复方式选择提供实验依据,也为诠释中医治疗骨折“动静结合”理论提供了新的内容。
张艺璇[3](2019)在《甲状旁腺激素与雌激素联合应用对骨质疏松大鼠拔牙创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老年性多发病,造成全身与局部骨丢失,骨质疏松症患者拔牙后,拔牙创的愈后情况对后期义齿修复、正畸牙移动以及人工种植牙骨量条件等均产生影响。通过维甲酸灌胃法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拔牙创模型,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arathormone,PTH)与雌激素(estrogen,E2)联合应用对骨质疏松大鼠拔牙创愈合的效果,观察拔牙创愈合过程中骨组织形态改变,以及拔牙创新生骨质中RANKL,IGF-1蛋白的表达情况,为促进临床骨质疏松患者拔牙创愈合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8只3月龄雌性SD大鼠,体质量230±15g,普通大鼠饲料,清洁级环境饲养,实验动物可自行摄食饮水。适应性饲养一周后,将78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72只),实验组大鼠用维甲酸80 mg/(kg·d)灌胃,对照组大鼠用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15 d后停药,每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电子天平测量大鼠体质量,双能X线骨密度仪活体测量股骨骨密度,成功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后,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4%水合氯醛0.1ml/kg,大鼠全身麻醉后拔除左上颌第一磨牙,拔牙术后实验组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模型组、甲状旁腺激素组(PTH组)、雌激素组(E2组)、甲状旁腺激素联合雌激素组(PTH+E2组),甲状旁腺激素组(18只)给予PTH皮下注射20μg/kg,每周5次;雌激素组(18只)皮下注射雌二醇,每次10μg/kg,每三天一次;甲状旁腺激素联合雌激素组(18只)皮下注射雌二醇,每次10μg/kg,每三天一次,给予PTH皮下注射20μg/kg,每周5次;模型组(18只),每天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分别于拔牙术后2周,4周,8周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注射过量水合氯醛处死,分离左侧上颌骨,制作病理切片,利用HE染色观察拔牙创愈合不同时期的组织学形态结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不同时期拔牙创RANKL,IGF-1蛋白在拔牙创新生骨质中的表达情况,使用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测量RANKL,IGF-1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mean optical density,MOD),并使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结果1各组HE染色结果:拔牙术后第2周各组大鼠拔牙创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新生骨小梁较少,间距较大;拔牙术后第4周,PTH+E2组骨小梁排列有序,间距小,骨小梁较粗,较单独用药与模型组新生骨小梁多。拔牙术后第8周,模型组骨小梁质量差,较纤细,间距大,其余三组均正常愈合;2各组RANKL阳性细胞计数统计结果:第2周与第4周时,RANKL蛋白表达高,第8周表达最弱;第2周时,PTH组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PTH组与E2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PTH组与PTH+E2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第4周时,PTH组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PTH组与E2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PTH组与PTH+E2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第8周时,PTH组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PTH+E2组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3各组IGF-1阳性细胞计数统计结果:第2周时,模型组与其余三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E2组与PTH+E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TH组与PTH+E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4周时,四组样本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第8周时,模型组与其余三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E2组与PTH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TH组与PTH+E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组间,不同检测时间,样本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骨质疏松症可延缓拔牙创的愈合。2甲状旁腺激素与雌激素联合应用,降低拔牙创新生骨组织中RANKL蛋白的表达,抑制破骨作用;同时提高拔牙创新生骨组织IGF-1的表达,促进成骨作用。3雌激素与甲状旁腺激素单独用药对骨质疏松大鼠拔牙创愈合均起到促进作用,联合用药对促进骨质疏松大鼠拔牙创愈合有协同作用。图40幅;表4个;参158篇。
姚艳玲[4](2019)在《吸烟对雄性大鼠生殖毒性及子代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不同暴露时间和不同暴露剂量的雄性大鼠吸烟模型,评估吸烟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进一步探讨吸烟引起生殖毒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不同性别子代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并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探讨父代吸烟引起子代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机制。方法:SD大鼠300只(雄性200只,雌性100只),根据暴露时间随机分为2、4、6、8、12周,每周组又包括空白对照组(新鲜空气即0支/天)、低剂量组(10支/天)、中剂量组(20支/天)及高剂量组(30支/天),每组10只动物。香烟暴露组雄鼠于吸烟结束前1周分别与未染毒成年雌性大鼠按1∶1合笼,交配时间为一周,怀孕雌鼠自然分娩后连续观察子代生长发育情况,21天后断乳,子代雌雄随机分笼分组,分组方法同父代,每组10只动物,雌雄各半。子代长到7周后结束实验。Morris水迷宫方法测定子代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父代睾丸组织和子代海马组织的结构形态;精子涂片法,计算精子数量和精子畸形率;观察和记录雌鼠受孕率和子代出生数量;ELISA法测定父代血清和子代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瘦素(leptin)的表达水平;测定父代睾丸组织和子代海马组织中SOD活性、MDA含量及GSH-Px活性,测定子代海马组织中NO含量及NOS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RT-PCR及Western Blot法测定父代睾丸组织中死亡受体Fas/FasL凋亡通路中及wnt/β-catenin增殖通路上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子代海马组织中wnt/β-catenin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TUNEL法测定子代海马组织中凋亡率。结果:(1)香烟暴露组大鼠,体重增长速度减慢(P<0.05);不同暴露时间及暴露剂量间父代精子的数量和畸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香烟暴露组大鼠随染毒时间及剂量的增加,睾丸组织逐渐出现萎缩,曲细精管间隙逐渐变大,精原细胞细胞排列出现紊乱,甚至出现大范围无精原细胞和精子的曲细精管;雌性大鼠受孕率及子代出生数量明显减少(P<0.05);香烟暴露组父代大鼠血清中IGF-1和leptin的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变化与IGF-1呈正相关,和Leptin呈负相关。(2)暴露组大鼠睾丸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均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暴露组大鼠睾丸组织中Fas、FasL、FADD、Caspase-3和Caspase-8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表达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剂量的增加,均出现明显上调(P<0.05);暴露组大鼠睾丸组织中wnt-2b、β-catenin和GSK-3β基因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均出现明显下调(P<0.05)。(3)暴露组子代体重的增长随着父代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剂量的增加而减慢(P<0.05);雌性子代血清中IGF-1蛋白的含量在除2周高剂量组和12周低剂量组外,其他各暴露组均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雄性子代血清中IGF-1蛋白的表达量在除8周低、高剂量组和12周低剂量组外,其他各暴露组均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雌性子代血清中Leptin蛋白的表达量在除2周各暴露组、6周中剂量组和8周高剂量组明显增加外(P<0.05),其他各暴露组均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雄性子代血清中Leptin蛋白的含量在除6周中剂量组和8周高剂量组明显增加外(P<0.05),其他各暴露组均出现降低(P<0.05)。水迷宫实验中,雌性大鼠定位航行实验中潜伏期和游泳总距离变化及空间搜索实验中跨越平台次数变化均不显着;在雄性子代,则表现为潜伏期和游泳总距离总体增加的趋势,同时跨越平台次数也减少(P<0.05)。(4)雌性子代海马组织中总NOS含量除在4周中、高暴露组减少外,其他各暴露组均出现增加,且在2周和12周中剂量暴露组及6周低剂量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S含量总体水平降低(P<0.05);NO含量在6周低、中暴露组和8周各暴露组出现明显的增高(P<0.05);BDNF蛋白含量在8周和12周各暴露组出现明显下调(P<0.05);SOD活性在各剂量暴露组均明显下调(P<0.05);GSH-Px活性在各剂量暴露组均明显增加(P<0.05);Tunel阳性细胞数在各剂量暴露组均明显增加(P<0.05);β-catenin和GSK-3β在mRNA水平上在各剂量暴露组下调明显下调(P<0.05);wnt-2b、β-catenin、GSK-3β和磷酸化GSK-3β蛋白表达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剂量的增加上调(P<0.05)。雌雄子代海马组织中Caspase-3阳性细胞数在各剂量暴露组均明显增加(P<0.05)。雄性子代海马组织中总NOS及iNOS含量在各暴露组均明显的增加(P<0.05);NO含量在各暴露组均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BDNF蛋白表达量出现明显的减少(P<0.05);SOD活性及MDA含量在各剂量暴露组明显的增加(P<0.05);GSH-Px活性只在4周低、中剂量暴露组和8周中剂量暴露组明显的降低(P<0.05);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的增加(P<0.05);wnt-2b和β-catenin在mRNA水平均表达上调(P<0.05);GSK-3β在mRNA水平表达下调(P<0.05);wnt-2b、β-catenin、磷酸化β-catenin及磷酸化GSK-3β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上调(P<0.05);GSK-3β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结论:吸烟引起雄性大鼠睾丸组织结构损伤,精子生成减少,雌鼠受孕率降低,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是吸烟使睾丸组织发生了不可逆性的损伤,损伤机制包括睾丸组织中过度的氧化应激反应,上调的死亡受体Fas/FasL凋亡信号通路和抑制的wnt/β-catenin增殖通路。父代吸烟可导致子代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受损,且对雄性子代影响更明显,引起这种表现的可能原因是父代吸烟引起了雄性子代海马组织中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衡;BDNF蛋白表达下调;父代吸烟使子代海马组织中凋亡率增加,同时激活了wnt/β-catenin增殖通路,凋亡与增殖之间相抗衡使子代未出现更为明显的学习记忆损伤。
任登鹏[5](2018)在《干细胞活性因子保护大鼠损伤神经干细胞及改善神经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源性的干细胞活性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及低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大鼠脑创伤模型的体内损伤修复效果,为未来脑创伤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方法:(1)原代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测定特异性的表面标志蛋白的表达。(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培养48 h的BMSCs条件培养液中BDNF、IGF-1、VEGF和NGF的蛋白质水平,了解BMSCs条件培养液中的主要干细胞活性因子的表达水平。(3)原代分离培养大鼠的神经干细胞(NSCs),将其培养于含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因子的培养环境中,观察细胞克隆球的生长情况,以及其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潜能;建立氧糖剥夺模型,检测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观察干细胞活性因子对低氧应激环境下的NSCs的保护作用。(4)制作冲击性脑损伤大鼠模型,给予干细胞活性因子治疗,观察脑损伤大鼠术后一般情况,水迷宫实验检测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5)行HE染色进行大体病理组织学观察;干/湿重法检测脑水肿程度。(6)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实验大鼠脑组织中目标基因IL-1β、Gap43、Jun、和TNF的表达;免疫组织荧光方法检测目标蛋白BrdU+NeuN、BrdU+GFAP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目的蛋白NF-κBp65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本实验所培养的第四代骨髓源性的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蛋白CD90和CD105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95%;同时表达造血干细胞标记物CD34的阳性表达率和成熟造血细胞的标志蛋白CD45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5%。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高纯度的BMSCs,符合实验要求。(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结果显示,第4代至第14代BMSCs表达VEGF水平始终维持在400 pg/ml浓度以上,IGF-1的水平一直维持在100pg/ml-150 pg/ml浓度之间,NGF维持在380 pg/ml-430 pg/ml浓度之间,BDNF的水平维持在310 pg/ml-330 pg/ml浓度之间。(3)原代分离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培养于含BMSCs细胞活性因子的培养环境中,细胞克隆球较单纯NSCs培养基培养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并且BMSCs细胞活性因子能够诱导NSCs更容易向神经元分化;氧糖剥夺模型实验结果显示,BMSCs细胞活性因子能够增强NSCs对低氧应激的耐受能力。(4)冲击性脑损伤大鼠模型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实验大鼠在麻醉清醒后精神状态迅速好转,大鼠体重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脑损伤模型(TBI)组实验动物能够出现明显偏瘫,主要表现为创伤对侧肢体不活动或活动明显减少,体重于手术初期下降明显,后稍有回升;TBI+干细胞活性因子治疗组实验动物亦出现明显偏瘫现象,体重于手术初期亦下降明显,但在5天之后回升较快,最终体重优于TBI组。水迷宫实验检测结果显示干细胞活性因子治疗组实验动物具有更佳的神经功能恢复能力。(5)HE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假手术组脑组织完整,结构正常,细胞形态符合正常大鼠脑组织组织与解剖结构特点;TBI组创伤侧大鼠脑组织可见明显创伤灶,脑组织结构紊乱;活性因子治疗组创伤侧大鼠脑组织同样可见细胞排列较TBI组相对更为规整。干/湿重法检测结果显示TBI组脑组织水肿程度最高,活性因子治疗组的脑水肿程度明显低于TBI组。(6)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TBI组实验大鼠脑组织中IL-1β、Jun和TN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干细胞活性因子治疗能降低TBI后上述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实验大鼠脑组织中GAP43的表达水平于TBI后第3天时处于较低水平,随后逐渐升高,干细胞活性因子治疗后能增加GAP43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荧光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脑创伤大鼠创伤侧海马BrdU、NeuN和GFA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活性因子治疗组则可进一步提高BrdU/NeuN的蛋白质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NF-κBp65在TBI组实验大鼠脑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活性因子治疗组则可降低该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1)培养第4代至第14代的BMSCs始终维持表达较高水平的VEGF、IGF-1、NGF和BDNF,对周围细胞具有持续的细胞营养作用。(2)BMSCs细胞活性因子能够促进NSCs克隆球的增殖,诱导NSCs更容易向神经元分化,此外BMSCs细胞营养因子能够增强NSCs对低氧应激的耐受能力。(3)BMSCs细胞活性因子能够促进内源性的NSCs动员,并诱导NSCs易于向神经元分化。(4)BMSCs细胞活性因子能够帮助脑创伤大鼠增进学习和记忆功能的恢复,改善运动能力,降低炎症水平,抑制细胞凋亡。
崔迪[6](2017)在《抗阻训练控制骨骼肌质量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骼肌是机体重要的运动及代谢器官,约占全身质量的1/3~1/2,衰老及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引起骨骼肌衰减从而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并进一步恶化疾病状态。抗阻训练(Resistance Exercise,以下简称RE)或力量训练(Strength Training,以下简称ST)的产生源自于人们对力量的着迷,长期从事抗阻运动可有效刺激肌肉肥大、改善骨骼肌功能抑制肌肉衰减并防治肌肉衰减相关疾病的发生。已有报道提供了人体实验数据支持以上观点,但其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其中,以mTOR信号为中心的蛋白质合成调控通路在抗阻运动重塑骨骼肌质量与功能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仍待进一步揭示,而骨骼肌在体干细胞,即肌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以下简称SC),在抗阻运动介导的骨骼肌肥大过程中的必要与否尚存争议。运动与骨骼肌健康领域中,多种实验动物抗阻训练模型如断肌腱术、协同肌剥离术、爬梯、电刺激骨骼肌收缩、被动跳水或后肢伸展及复杂抗阻训练笼盒/设备等先后被运动科学家报道,但均受限于模型非自主性、机体侵害损伤及非生理条件等因素影响不能在研究中广泛使用及推广,目前尚缺乏生理条件下有效合理的小鼠自主抗阻训练动物模型。为探讨生理条件下抗阻训练介导骨骼肌质量控制的分子机制,本研究研发了小鼠自主举重训练模型并通过急性、短时及长时训练研究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骨骼肌质量控制相关蛋白质合成与降解、肌卫星细胞活性等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同时采用骨骼肌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以下简称SC)缺失(Pax7Cre-RosaDTA,以下简称mSCD)转基因小鼠模型探究骨骼肌卫星细胞在抗阻运动介导骨骼肌肥大过程中的必要性,采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以下简称Dex)诱导小鼠肌萎缩模型探索短时举重训练对药物性骨骼肌流失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旨在揭示抗阻运动介导骨骼肌质量控制、防治骨骼肌衰减的综合内在机制,为运动抗衰老及相关肌病、代谢相关疾病的运动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和基础研究数据支持。目的:介绍小鼠自主举重训练模型设计思路、校准方法及不同时长(包括急性、长时、短时)举重训练方案;探究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骨骼肌质量及收缩功能的影响;探究急性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转录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探究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骨骼肌蛋白质降解的影响;探究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小鼠糖代谢功能的影响;探究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肌卫星细胞激活的影响;探究肌卫星细胞在长时举重训练介导骨骼肌肥大过程中的必要性;探究短时举重训练对糖皮质激素诱导骨骼肌萎缩模型的抑制作用。方法:1)小鼠自主举重模型建立与运动训练方案确定小鼠自主举重模型设计思路是利用食物的奖励策略,诱导小鼠利用举重笼具进行后肢屈伸的抗阻力量练习。该举重模型的设计基于小鼠普通饲养笼具(290×180× 200 mm),根据笼具顶部周长及面积,切割透明塑料钢板裁制为相应大小,并粘合底座使其与普通饲养笼盒完全吻合,该笼盖即为举重模型的底座。在距离笼盖短边距离3 cm处,凿钻大小为10 cm×10 cm的矩形孔,使用相同的材料以三角接头将举重门孔固定,以便将食盒固定在门孔上方。采用金属钢板制作举重杠杆,沿钢板正中两侧凿钻直径为2.5 cm大小的圆形门孔以便小鼠通过该孔探寻食物,举重杠杆一侧固定在塑料钢板盖上,一侧则通过三角架可上下活动,伸出笼盒部分打孔以添加负荷重量。杠杆臂下端附着磁铁,与其对应笼盒部分固定磁力感应器,后者与计算机相连用以记录小鼠举重次数与频率。使用10-12周龄清洁级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分别进行急性举重练习(n=1)及长时举重练习(n=4),测试举重模型并根据小鼠举重情况确定运动训练方案。2)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质量控制的影响本研究先后观察了急性(Acute Weightlifting,以下简称AWL)、短时(Short-term WL,以下简称 SWL)及长时(Long-term WL,以下简称 LWL)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质量的影响。急性举重训练干预实验中,10-12周龄雄性清洁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5)及急性举重训练干预组(AWL,n=5),分别置于举重笼具及普通饲养笼中,AWL组小鼠进行为期一天的急性举重训练,训练时间从下午6:00至第二日晨6:00,举重负荷为150%体重(Body Weight,以下简称BW)。短时举重训练干预实验中,10-12周龄雄性清洁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5)及短时举重训练干预组(SWL,n=5),SWL组小鼠进行为期2周的举重训练运动干预,举重负荷从100%BW增加至240%BW。长时举重训练干预实验中,10-12周龄雄性清洁级野生型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8)及长时举重训练干预组(LWL,n=8),LWL组小鼠进行为期8周的举重训练运动干预,举重负荷从100%BW增加至240%BW并维持240%BW直至训练结束。无论短时或长时举重训练干预,运动组小鼠置于举重笼具前禁食2小时,训练时间从下午6:00(熄灯)至第二天上午9:00,白天置于普通饲养笼具中,每2-3天训练周期后休息1天,对照组与训练组禁食干预一致。运动干预后进行相关功能测试,后采用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并采集后肢骨骼肌及内脏样本。a)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小鼠体重、骨骼肌质量及收缩功能的影响采用Aurora在体肌力评价系统测试小鼠后肢骨骼肌最大肌力、单收缩肌力、力量-频率关系、疲劳与恢复;采用精密电子称称量比目鱼肌、跖肌、腓肠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心肌、附睾脂肪质量,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胫骨长度作为组织相对质量参考值;采用超声磁共振技术(Echo-MRI)评价长时举重小鼠身体成分;采用核磁共振技术(MRI)检测长时举重训练对小鼠后肢骨骼肌横截面积影响;采用跑台耐力实验评价长时举重训练对小鼠有氧运动能力影响;采用超声心动信号采集系统检测小鼠心肌收缩功能;采用HE染色技术检测短时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影响。b)急性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转录组基因表达影响制备腓肠肌mRNA,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ing,以下简称RNA-seq);抽提腓肠肌、胫骨前肌、股四头肌、心肌、肝脏组织总mRNA并制备相应cDNA样品,采用Semi-quantitive PCR技术检测Tweak,Fn14,D1scr1,Nr4a3,Cytb等基因mRNA表达。c)探究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采用表面感应翻译技术(Surface sensingoftransltion,以下简称SUnSET)技术检测小鼠骨骼肌及内脏组织蛋白质合成;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以下简称WB)技术检测蛋白质合成相关Akt、p70S6k、4e-Bp-1蛋白表达及磷酸化修饰。d)探究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骨骼肌蛋白质降解的影响采用WB技术检测蛋白降解相关蛋白泛素化(Ubiquitination);采用WB技术检测细胞自噬相关Lc3、p62蛋白表达、Lc3Ⅱ1/Lc3Ⅰ比值及线粒体含量相关Cox4或线粒体复合物Ⅰ-Ⅴ蛋白表达。e)探究长时举重训练对小鼠糖代谢功能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葡萄糖实验(Introperitoneal glucoe tolerance test,以下简称IGTT)检测长时举重训练对小鼠血糖清除能力影响;采用免疫印迹WB技术检测糖代谢相关Glut4蛋白表达及胰岛素刺激下Akt蛋白表达及磷酸化修饰。f)探究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Notch1蛋白表达及肌卫星细胞的影响采用WB技术检测细胞增殖相关Notch1蛋白表达;采用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技术检测EdU标记骨骼肌DNA合成;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ax7标记肌卫星细胞。3)探究长时举重训练对成体肌卫星细胞缺失转基因小鼠骨骼肌质量的影响10-12周龄雄性mSCD小鼠及其同窝对照WT小鼠各10只,每种基因型小鼠又分为安静对照组(Sed)及举重干预组(WL),即mSCD-Sed、mSCD-WL、WT-Sed、WT-WL,每组各5只。举重组(mSCD-WL、WT-WL)小鼠进行为期8周的举重训练,即负荷强度从100%BW增加到240%BW并保持至运动干预结束,每2-3天训练周期后休息1天。采用Aurora在体肌力评价系统测试小鼠后肢骨骼肌收缩功能;采用IGTT技术检测小鼠葡萄糖清除能力;采用精密电子称称量比目鱼肌、跖肌、腓肠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心肌、附睾脂肪质量,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胫骨长度作为组织相对质量参考值。4)探究短时举重训练对糖皮质激素诱导骨骼肌萎缩的干预作用10-12周龄清洁级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5)、地塞米松注射组(Dex,n=4)及地塞米松+举重组(Dex+WL,n=4),Dex及Dex+WL组小鼠连续7天腹腔注射25mg/Kg BW剂量的Dex,运动组小鼠进行为期2周的短时举重训练。采用Aurora在体肌力评价系统测试小鼠后肢骨骼肌收缩功能;采用精密电子称称量比目鱼肌、跖肌、腓肠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心肌、附睾脂肪质量,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胫骨长度作为组织相对质量的参考;采用SUnSET技术检测小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结果:1)小鼠自主举重模型建立与运动训练方案确立野生型小鼠能够使用举重模型进行自主抗阻练习,举重笼盒添加重量与负荷强度线性关系良好;急性举重训练预实验小鼠在100%、150%、200%BW负荷强度举重次数分别为645、291、5;长时举重预实验中随着负荷强度从100%增加到300%BW过程中,小鼠举重次数逐渐下降,在240%BW负荷强度下保持约200次/晚的举重频次。2)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质量控制的影响a)急性举重运动干预结果显示,在150%BW负荷强度下,小鼠举重次数为422±64次,小鼠运动前后无体重下降现象,未比较急性举重小鼠骨骼肌质量变化。短时举重运动训练数据显示,鼠举重次数根据负荷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在240%BW负荷强度下基本保持约200次的频数;短时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心脏附睾脂肪湿重的影响不大(P>0.05),具体来说SWL组小鼠比目鱼肌质量较Con小鼠有增加趋势,而附睾脂肪湿重较Con组呈下降趋势;SWL组小鼠后肢肌肉最大肌力输出较Con呈增加趋势,而不论使用体重还是用腓肠肌质量为参考,最大肌力在两组比较中差异不明显(P>0.05);力量-频率曲线关系百分比曲线,两组比较无差异,而在与腓肠肌质量相对肌力比较中SWL组小鼠在80、100、125 Hz频率刺激下力量输出显着高于Con组小鼠(P<0.05);SWL组较Con组小鼠在肌纤维数量无差异,肌纤维横截面积在WL组呈增加趋势,而在具体肌纤维面积分布及数量变化上也无差异(P>0.05)。长时举重训练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小鼠举重次数根据负荷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在240%BW负荷强度下基本保持200次左右;8周运动过程中LWL小鼠体重逐渐增加,在运动干预结束的第8周,LWL组小鼠体重较Con组小鼠显着增加(P<0.01);与Con比,LWL小鼠骨骼肌最大收缩肌力及短时收缩力相对值均显着增加(P<0.01),无论参考体重或肌肉质量相对最大肌力及短时兴对收缩肌力均显着增加(P<0.05);力量-频率关系最大值百分比在Con与LWL组无显着差异(P>0.05),而肌力与体重相对值则呈现LWL组显着高于Con(P<0.01),LWL组小鼠在相对体重收缩肌力在40及60 Hz显着高于Con组(P<0.01);与最大值百分比疲劳曲线在LWL组较Con右移(P<0.01),与体重相对肌力曲线也表现右移现象(P<0.01),提示LWL组小鼠骨骼肌疲劳时间延长,这与到达50%最大肌力的时间差异变化一致(P<0.05),在疲劳后期仍能保持较高肌力输出(P<0.0 1),15 min两组小鼠肌力恢复情况无差异(P>0.05);Echo-MRI结果显示脂肪含量、瘦体重、自由水及总水量在两组小鼠间无变化(P>0.05);小鼠后肢肌肉横断面MRI结果发现LWL小鼠显着高于Con组(P<0.05),该结果与肌肉湿重称重变化一致,即比目鱼肌、跖肌、腓肠肌及趾长伸肌长时举重运动干预后均显着高于Con组(P<0.05),胫骨前肌无论在MRI结果及肌肉湿重称重比较中均无差异(P>0.05),股骨前后径差异显着而中外侧径无变化;内脏组织湿重变化分析发现,心脏相对质量变化无差异,而指征脂肪含量的附睾脂肪含量在LWL组显着下降(P<0.05);Con组小鼠与LWL组小鼠在跑台耐力训练中总跑步距离无差异;小鼠超声心动各项参数,分析数据未见两组间参数差异,仅有心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不具显着性(P>0.05)。b)急性举重训练干预中,RNA测序(RNAseq)结果筛选出490个基因转录表达水平在对照组Con与急性举重干预组AWL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较Con组显着上调基因为341个,显着下调基因为149个;AWL组小鼠腓肠肌中Dscr1,Fn14及Nr4a3表达较Con组显着增加(P<0.05),分别为Con组的1.51、2.31及2.94倍,与RNAseq的检测结果一致;Dscr1及Fn14的基因表达水平在股四头肌组织中AWL组较Con组差异显着(P<0.05),而胫骨前肌组织中未见二者基因表达差异(P>0.05);Dscr1基因表达水平在心肌及肝脏组织中未见差异(P>0.05),而在心肌组织中AWL组Fn14表达较Con显着增加(P<0.05)。c)急性举重训练对Akt及4e-Bp1信号的总蛋白表达与磷酸化修饰均无影响,表现为AWL组与Con组间无差异(P>0.05)。短时举重训练显着增加小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表现为在跖肌中SWL组小鼠SUnSET蛋白质合成水平显着高于Con组小鼠(P<0.05),而肝脏组织中无变化(P>0.05)。长时举重训练中,SUnSET检测蛋白质合成数据结果显示跖肌、腓肠肌及股四头肌Puromycin标记多肽在LWL组显着高于Con组(P<0.05),LWL组胫骨前肌及心肌蛋白质合成也显着增加,肝脏(LV)组织两组间无变化;8周举重训练后p-AktS473/Akt比值使WL组小鼠骨骼肌显着高于Con组(P<0.05),p-p70S6kThr389及p-4e-Bp-1S65含量显着增加(P<0.05)。d)急性举重训练实验中,与Con比Lc3Ⅰ蛋白表达在AWL组呈降低趋势,Lc3Ⅱ/Lc3Ⅰ比值无变化;CoxIV蛋白含量在两组比较中无差异(P>0.05)。短时举重训练中,与Con组比SWL组小鼠骨骼肌Lc3Ⅰ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Lc3Ⅱ/Lc3Ⅰ比值显着下降(P<0.05),两组小鼠p62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SWL组较Con组指征线粒体含量的Cox4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相应地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Ⅴ亦无差异(P>0.05)。长时举重训练促进LWL组小鼠骨骼肌Lc3Ⅰ含量显着增加(P<0.05),而对Lc3Ⅱ/Lc3Ⅰ比值无影响,p62含量在LWL组骨骼肌中显着下降(P<0.05),而Cox4含量在两组比较中无差异;LWL组小鼠骨骼肌Ubiqutin含量较Con组显着增加(P<0.05)。e)长时举重训练干预后,IGTT试验结果显示禁食后LWL组小鼠基础血液葡萄糖水平显着低于Con组,葡萄糖注射30 min后Con组小鼠血糖水平迅速增加,而LWL组小鼠峰值显着低于Con组,60 min及120 min后Con组及LWL小鼠血糖恢复到基础水平但LWL组小鼠的血糖读值均显着低于Con组(P<0.0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以下简称AUC)结果显示,LWL组小鼠较Con组小鼠显着降低(P<0.01);LWL组小鼠骨骼肌Glut4蛋白表达较Con组小鼠无差异,而胰岛素刺激下LWL组小鼠骨骼肌p-AktS473/Akt较Con组小鼠显着增加(P<0.05)。f)急性举重训练对腓肠肌Notch1蛋白的表达无影响,表现为Con与AWL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短时举重训练中,SWL组较Con组小鼠Notch1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SWL组小鼠Edu阳性细胞个数较Con组呈增加趋势(P=0.09)。长时举重训练干预后,LWL组小鼠骨骼肌Notch1蛋白表达较Con组显着下调(P<0.05)。3)长时举重训练对诱导性骨骼肌卫星细胞缺失小鼠的研究结果显示,小鼠的运动情况变异系数较大,与之前长时举重运动干预情况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小鼠遗传背景不同而有所影响,WT-WL及mSCD-WL两组小鼠举重基本变化趋势一致无差异(P>0.05);与长时举重运动干预一致地是,WT-WL组较WT-Sed组,mSCD-WL组较mSCD-Sed组小鼠糖耐量改善,表现为即刻0时血糖水平下降,葡萄糖注射后30 min血糖下降迅速(P<0.01),并能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并恢复至基础状态;AUC曲线变化与血糖耐量实验曲线变化一致,即WT-WL组较WT-Sed组、mSCD-WL组较mSCD-Sed组显着下降(P<0.05),mSCD-Sed组与WT-Sed组比,无论血糖动态变化与AUC曲线均无差异(P>0.05);与WT-Sed组比,mSCD-Sed组小鼠体重呈增加趋势,长时举重训练未改变WT-WL组及mSCD-WL组小鼠体重;骨骼肌湿重方面,与WT-Sed组比mSCD-Sed组小鼠比目鱼肌、跖肌、腓肠肌、附睾脂肪无差异,心脏相对湿重呈下降趋势。长时举重训练干预对体重肌组织称重无影响,WT-WL组较WT-Sed、mSCD-WL组较mSCD-Sed组小鼠小鼠比目鱼肌、跖肌、腓肠肌、附睾脂肪均呈下降趋势,而对心脏的作用呈相反增加趋势;小鼠骨骼肌收缩功能显示,WT-WL组较WT-Sed组、mSCD-WL组较mSCD-Sed组骨骼肌强直收缩及单收缩无差异(P>0.05),mSCD-Sed组较WT-Sed组亦无变化(P>0.05);骨骼肌强直收缩(Tetanic Force)及单收缩(Twitch Force)相对值比较中,WT-WL组较WT-Sed组、mSCD-WL组较mSCD-Sed组均呈升高趋势,提示8周长时举重训练对mSCD小鼠骨骼肌收缩功能肌力输出具有增加趋势;此外,前期预实验设计5只同窝雄性Pax7CreERr-ROSADTA176小鼠,随机选取2只作为对照(ConWL),另外3只进行为期10天的Tamoxifen腹腔注射启动重组酶Cre剪切功能(TGWL),经过一周Tamoxifen药物作用清除期,所有小鼠均进行为期4周的举重训练,观察两组(ConWL及TGWL)在抗阻运动干预后的适应性变化差别,结果主要发现,TGWL小鼠骨骼肌重及收缩功能低于ConWL小鼠(P=0.085),骨骼质量表现为与ConWL相比,跖肌、腓肠肌显着下降(P<0.05),而附睾脂肪质量增加(P=0.08)。肌肉强直收缩肌力输出在ConWL高于TGWL组(P=0.08)。4)短时举重训练结合Dex药物干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前各组小鼠体重无差异,药物干预后Dex组小鼠体重较Con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具显着性(P>0.05),Dex+WL组小鼠体重较Con及Dex组均显着下降(P<0.05);与Con组比比目鱼肌湿重在Dex组无变化,而与Dex组比Dex+WL组小鼠比目鱼肌显着增加;Dex组小鼠跖肌、腓肠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湿重均显着下降,Dex+WL组较Dex在这几组骨骼肌湿重的变化中下降更明显(P<0.05);Dex组小鼠心脏质量呈增加趋势(P=0.07),Dex+WL组小鼠心脏湿重呈增加趋势,但平均值低于Dex组;附睾脂肪含量结果显示,Dex+WL小鼠无论较Con或Dex组均显着下降;与Con组Dex组小鼠后肢骨骼肌收缩最大肌力输出绝对值呈下降趋势,而Dex+WL组小鼠最大肌力绝对值平均数高于Dex组,与Con组接近,但差异不具显着性(P>0.05);相对肌肉质量骨骼肌最大肌力输出结果显示,无论与Con还是Dex组比,Dex+WL组小鼠相对肌力显着增加(P<0.05);Con、Dex及Dex+WL三组小鼠蛋白质合成无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研发了自主举重抗阻训练小鼠模型,该模型利用食物奖励策略诱导小鼠进行后肢伸展(类似负重深蹲及提踵练习)运动;根据实验观察确定了急性、短时、长时举重训练的干预方案,为系统研究抗阻训练健康促进机制提供了运动实验动物模型。2)长时举重训练正向重塑了小鼠后肢骨骼肌质量及收缩功能,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增加表现为最大肌力、单收缩肌力及抗疲劳能力的增加,该过程中蛋白质合成增加且该现象在举重训练的早期即可观察到;调控蛋白质合成mTOR信号的上游Akt及下游p70S6k、4e-Bp-1级联磷酸化事件参与了长时举重训练介导的骨骼肌肥大;蛋白质泛素化水平在长时举重训练后增加,细胞自噬能力增强(LCI显着增加)、自噬流增加(p62蛋白含量下降,即可被p62标记靶向物质减少),提示抗阻训练介导骨骼肌肥大过程中蛋白质降解可能优先选择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进行;糖代谢方面,长时举重训练显着增加小鼠葡萄糖快速清除能力,胰岛素刺激Akt信号的激活参与其中,而葡萄糖转运相关的Glut4信号并未发生改变,提示可能存在其他信号通路参与或代偿了抗阻运动引起的糖代谢改善,待进一步研究;短时举重训练促进骨骼肌肥大相关细胞增殖,与此相关的Notch1信号在长时举重训练后显着下调;急性150%BW负荷强度举重运动引起小鼠骨骼肌转录表达谱490个基因发生显着变化,Nr4a3倍比变化最高,后者在糖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Nr4a3的运动应激可能成为未来研究运动促进骨骼肌健康的重要靶向;该举重训练的转录水平运动应激在小鼠下,肢肌群腓肠肌、跖肌、股四头肌中应答良好,胫骨前肌应答不明显。短时举重训练介导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增加,促进成肌干细胞增殖。3)为研究肌卫星细胞在抗阻运动介导骨骼肌适应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本研究试图采用诱导型肌卫星细胞缺失模型(mSCD,Pax7CreERT-ROSADTA176)并使用抗阻举重模型干预8周,观察小鼠骨骼肌质量、收缩功能及糖代谢变化。长时抗阻训练干预能够促进小鼠骨骼肌收缩功能增加,肌卫星细胞缺失小鼠不能获得野生型小鼠的适应性改善水平,而对糖代谢功能的改善与对照组野生型小鼠的运动适应相一致。4)本研究试图采用连续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本研究采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以下简称Dex)构建药物性肌萎缩模型,应用小鼠短时举重训练模型尝试观察抗阻运动对肌萎缩的干预作用。短期举重训练不能逆转Dex介导的骨骼肌萎缩,但能够保持小鼠后肢骨骼肌的相对收缩功能,这可能与Dex使用对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相关。
王力波[7](2017)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炎症损伤中的保护治疗作用》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早期发病阶段,在多种损伤因素刺激下激活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从而释放出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 β(interleukin-1 beta,IL-1 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在SAP病情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大量国内外研究显示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核因子-κ B(nuclear fator-kappa B,NF-κ B)信号通路在SAP发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p38MAPK、NF-κ B等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与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密切相关。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p38MAPK、NF-κ B信号通路在SAP时均可被激活,并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从而诱发机体产生炎症反应。近年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e-like growth factor-1,IGF-1)在SAP发生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研究表明IGF-1对SAP大鼠的肺损伤及肠粘膜屏障的损害均具有保护作用。生长激素与生长抑素联合应用可显着改善SAP患者的预后,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将观察IGF-1在SAP大鼠发病早期的治疗作用,并研究IGF-1对p38MAPK、NF-κ B信号转导通路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促炎细胞因子(IL-1 β、IL-6)的表达以及对胰腺组织病理评分的影响,探讨IGF-1在SAP大鼠发病早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SAP组、高剂量IGF-1组和低剂量IGF-1组。采用改进的Aho法建造SAP大鼠模型,在造模成功6h后处死大鼠,收集大鼠的外周血、腹水和胰腺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 β、IL-6)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胰腺组织p38MAPKmRNA、NF-κB p65mRNA转录水平变化,并对胰腺组织常规HE染色后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SAP大鼠腹水量、转氨酶、血清及腹水淀粉酶和炎症细胞因子IL-I β、IL-6较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显着升高(P<0.05),经IGF-1干预后,大鼠腹水量、转氨酶、血清及腹水淀粉酶、IL-1 β和IL-6较SAP组明显下降(P<0.05),随IGF-1剂量的增加,大鼠腹水量、转氨酶、血清及腹水淀粉酶、IL-I β和IL-6下降更加显着(P<0.05)。结论IGF-1可能作用与p38MAPK、NF-κ B信号通路,使这两条通路活化程度减弱,抑制IL-1 β、IL-6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和表达,减轻大鼠胰腺组织的炎症反应以及病理损伤,从而有效减轻SAP大鼠胰腺炎的病情。
褚瑜光[8](2017)在《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血清“Ghrelin-生长激素信号系统”蛋白表达与中医证候学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盐敏感性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中特殊的一类,以高盐饮食为血压升高的诱因,高盐后血压升高明显,并表现出机体对盐的不耐受及钠的代谢障碍。同时伴有组织器官的较重的损害,研究提示这种损害往往在血压升高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盐敏感性高血压是一类有明确特殊发病机制高血压。在中医临床角度这一类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通常证候特点突出,并且证候演变及转归有一定相似性。因此从盐敏感性高血压的临床规律研究出发,一方面对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展开生物信息学研究。另一方面对中医临床症状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归纳出最突出、最常见、最能体现其病机特点的证候,然后对主要证候的临床规律及可能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研究。1目的:1.1通过对盐敏感性高血压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并对盐敏感性高血压Ghrelin-生长激素信号系统差异蛋白表达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试图寻找盐敏感性高血压可能的发病机制。1.2通过对盐敏感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进行研究,总结出盐敏感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并通过临床特征分析及Ghrelin-生长激素信号系统差异蛋白表达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探索盐敏感性高血压中医证候学的客观物质基础。2方法:2.1盐敏感性高血压临床特征研究:分别运用动态血压对盐敏感性高血压血压进行评价;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对盐敏感性高血压自主神经张力进行评价;肾小球滤过率及尿微量蛋白对肾脏损害进行评价;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Ⅰ、醛固酮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进行评价;胰岛素敏感指数对胰岛素抵抗进行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心功能及颈动脉硬化进行评价;并对血生化、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临床理化指标进行研究。2.2盐敏感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研究: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临床中医症状、体征运用量表进行全面采集。对证候量表进行整理,整理过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首先通过因子分析对信息进行降维,降维出能充分解释整体差异的几个公因子,并对公因子进行中医的证候要素、病位脏腑的归纳。然后对公因子进行聚类将相似的证候要素进行再次降维,并结合中医理论归纳出主要的临床证候分型。最后对盐敏感性高血压各中医证候组间临床信息进行研究。2.3盐敏感性高血压“Ghrelin-生长激素信号系统”蛋白表达实验研究:随机选取盐敏感性高血压36例(其中3个中医证候组各12例)、非盐敏感性高血压30例、正常体检人员16例血清Ghrelin、Obestatin运用Ghrelin/Obestatin酶联免疫试剂盒进行检测;随机选取敏感性高血压15例(其中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6例,痰湿壅盛组5例,阴虚阳亢组4例)、非盐敏感性高血压15例、正常体检人员6例。运用QAH-GF-1蛋白芯片对生长因子信号系统40个蛋白因子进行定量研究。2.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土标准差(X士SD)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时,满足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秩和检验;采用Microsoft exce12014软件绘制图。证候学研究采用因子分析及R型系统聚类进行统计。3结果:3.1盐敏感性高血压相关临床特征研究结果3.1.1盐敏感性高血压病程结果: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患病病程明显长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二者差异显着。3.1.2盐敏感性高血压体重指数结果:盐敏感性高血压BMI、腹围、颈围明显高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及正常组;臀围明显高于正常组。非盐敏感性高血压BMI、颈围明显高于正常组。3.1.3 盐敏感性高血压血压结果:24hASBP、DASBP、NASBP、24hADBP、NADBP、24h APP、NAPP、24HSBPV、DSBPV、NSBPV、24HDBPV、NDBPV、24SBPL、DSBPL、NSBPL、24DBPL、NDBPL:盐敏感性高血压组>非盐敏感性高血压组,差异显着;NSBPRR、NDBPRR盐敏感性高血压组<非盐敏感性高血压组,差异显着;3.1.4盐敏感性高血压心率变异性结果:盐敏感性高血压平均心率、24H总心率均明显高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组;盐敏感性高血压组SDNN、SDANN、SDSD、三角指数、RMSSD、Pnn50均明显低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组3.1.5盐敏感性高血压肾脏功能相关指标结果: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GFR明显低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及正常组,而非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无差异。尿微白蛋白、α微球蛋白、尿蛋白肌酐比:盐敏感性高血压组>非盐敏感性高血压组>正常组;尿免疫球蛋白盐敏感组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显着;尿NAG酶,组间无差异。3.1.6盐敏感性高血压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盐敏感性高血压胰岛素敏感指数显着低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及正常组,而非盐敏感性高血压与正常组无差异。3.1.7盐敏感性高血压血清AngⅠ、AngⅡ、ALD、PRA水平结果:AngⅡ:盐敏感性高血压组>非盐敏感性高血压组>正常组,且两两比较差异显着;ALD:盐敏感高血组明显高于非盐敏感及正常组,差异显着;PRA:正常组明显低于另外两组,差异显着;AngⅠ组间差异不显着。3.1.8盐敏感性高血压血脂水平结果:CHO:盐敏感性高血压及非盐敏感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TG:盐敏感性高血压>非盐敏感性高血压>正常组,差异显着;HDL-C:盐敏感性高血压明显低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及正常组;LDL-C:盐敏感性高血压及非盐敏感性高血压明显高于正常组,而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ApoAl:盐敏感性高血压明显低于正常组,而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无差异;ApoB:组间无差异;ApoB/ApoAl:盐敏感性高血压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显着。3.1.9盐敏感性高血压血清主要离子水平结果:正常组K、Mg明显高于盐敏感性高血压及非盐敏感性高血压;盐敏感组Na明显高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及正常组。3.1.10盐敏感性高血压血清皮质醇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C0R:盐敏感性高血压>非盐敏感性高血压>正常组;HCY:盐敏感性高血压>非盐敏感性高血压>正常组,均差异显着。3.1.11盐敏感性高血压生化及血常规相关指标结果:BUN:盐敏感性高血压>非盐敏感、正常组;UA:盐敏感性高血压>非盐敏感>正常组;TP、ALB、GLB:正常组>盐敏感性高血压、非盐敏感,差异显着。盐敏感性高血压HB、HCT、MCV均低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及正常组,差异显着。3.1.12盐敏感性高血压心脏超声指标结果: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大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及正常组,差异显着;盐敏感性高血压EF%、FS%高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及正常组,差异显着;E/A:正常组>非盐敏感性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3.1.13盐敏感性高血压颈动脉超声指标结果:盐敏感性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高于正常组;而且颈动脉斑块阳性率盐敏感性高血压组也是明显高于非盐敏感组及正常组。3.2盐敏感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研究结果根据131份中医临床症状量表的信息,经过症状整理,删除低频症状,对59个主要症状进行分析。因子分析共降维出5个公因子,按照因子得分高低将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类,然后统计各公因子所包含的病例数及百分比,其中因子1占18.32%、因子2占21.37%、因子3占20.43%、因子4占20.61%、因子5占22.14%。病位脏腑所占结构比:脾21.37%、肾17.56%、、肝脾18.32%、脾肾42.75%。证素:阴虚18.32%、痰湿21.37%、气滞39.69%、气虚42.75%、水饮 20.61%、阳虚 60.31%、精亏 17.56%、气陷 17.56%、热 21.37%、气逆 21.37%。辨证分型:阴虚阳亢18.32%、痰湿壅盛21.37%、脾肾阳虚20.43%、阳虚水泛20.61%。然后对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因子3/4/5被聚类成一类,最后聚类成3大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60.31%),阴虚阳亢证(18.32%),痰湿壅盛证(21.37%)。然后对三个证候组间临床理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三个证候组间在血压程度、交感神经张力、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胰岛素抵抗程度、肾脏损害程度、心脏功能损害程度、颈动脉硬化程度均存在显着差异。3.3“Ghrelin-生长激素信号系统”蛋白表达实验研究:3.3.1盐敏感性高血压Ghrelin、Obestatin研究结果:盐敏感性高血压组血清Ghreli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并且明显低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而非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则没有明显差异。Obestatin组间无差异。3.3.2盐敏感性高血压蛋白芯片研究结果:三组间经方差分析盐敏感性高血压升高的生长因子为 IGFBP-3、EG-VEGF、GDNF、IGFBP-2、GH、NT-4、PDGF-AA、PIGF、SCF R、VEGF R2、VEGF R3、VEGF-D、MCSF R 升高,降低的生长因子为AR、HGF。3.3.3盐敏感性高血压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研究结果: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生物信息数据库的结构分析进行功能分析及KEGG生物信息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通路(PATH WAY)研究。结果显示,盐敏感性高血压由生长因子参与的多条可能的病机通路。分别是:酪氨酸磷酸化信号转导网络(PTP peptidyl-tyrosine phosphorylation)、生长因子信号通路(growth factor activity)、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磷醋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激酶(PI3K/Akt phosphoinositide-3-kinase/serine threonine kinase);Ras 信号通路(Ras signaling pathway);Rapl信号通路(Rapl signaling pathway)3.3.4盐敏感性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候组间Ghrelin、Obestatin及蛋白芯片研究结果: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血清Ghrelin明显低于痰湿壅盛组;痰湿壅盛组血清Obestatin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候组;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与痰湿壅盛组比较上调的有5个,分别是GH、IGF-1、NT-4、VEGF-D、bFGF,下调的3个,分别是AR、Ghrelin、Obestatin;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与阴虚阳亢组比较上调的3个,分别是GH、IGF-1、NT-4,下调的3个,分别是AR、HB-EGF、Ghrelin;痰湿壅盛组与阴虚阳亢组比较上调的2个分别是Obestatin、VEGF R2,下调的2个分别是HB-EGF、bFGF。3.3.5盐敏感性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候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与阴虚阳亢证比较差异蛋白主要体现在GO生物过程中的生长激素受体信号通路(growth hormon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与痰湿壅盛证比较差异蛋白主要体现在GO生物过程中的上皮细胞增殖通路 epi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以及 KEGG 富集出的 PI3K-Akt;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比较差异蛋白主要体现在GO生物过程中脂质磷酸化生长因子活性通路。4结论:4.1盐敏感性高血压临床常见中医证候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4.2盐敏感性高血压“Ghrelin-生长激素信号系统”差异表达蛋白谱:IGFBP-3、EG-VEGF、GDNF、IGFBP-2、GH、NT-4、PDGF-AA、PIGF、SCFR、VEGF R2、VEGF R3、VEGF-D、MCSF R 上调,AR、HGF、Ghrelin 下调。4.3盐敏感性高血压与PTP、MAPK及PI3K-Akt信号通路关系密切。4.4盐敏感性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候“Ghrelin-生长激素信号系统”差异表达蛋白谱: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表达谱GH、IGF-1、NT-4、VEGF-D、bFGF上调,AR、Ghrelin、Obestatin、HB-EGF 下调;痰湿壅盛证表达谱 Obestatin、VEGF R2、AR、Ghrelin 上调,HB-EGF、bFGF、GH、IGF-1、NT-4、VEGF-D 下调;阴虚阳亢证表达谱 AR、HB-EGF、Ghrelin、HB-EGF、bFGF 上调,GH、IGF-1、NT-4、Obestatin、VEGF R2 下调。4.5盐敏感性高血压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主要与Growth hormon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Epi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PI3K-Akt 信号通路相关。痰湿壅盛证主要与 lipid phosphorylation growth factor activity 信号通路相关。阴虚阳亢证主要与 Growth hormon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Growth factor signaling pathway 信号通路相关。
任廷远[9](2017)在《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花椒(Z.bungeanum maxim)是我国及世界上部分国家重要的、较为广泛食用的天然香辛料和中药配料,其有效成分为花椒呈香和呈味成分。其中,花椒的呈味成分为花椒麻味物质,也称为花椒麻素,是一类存在于花椒中结构独特的重要活性成分(酰胺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止痛以及抗血小板凝集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花椒麻素可促进体内脂肪的氧化,减少脂肪沉积和血清中甘油三酯浓度的作用;另外,花椒麻素还可通过抑制糖异生作用,减少肝糖的输出,并能修复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改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异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紊乱。虽然花椒麻素对人体的功能作用已有一定的研究,但仍存在较多不明确的问题,尤其是对体内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方面的作用等方面研究甚少。现有研究表明,蛋白质合成代谢及分解代谢作用都依赖于mTOR途径,这意味着mTOR可能作为蛋白质合成与分解过程的交叉位点,通过对下游分子的表达调控,起到调控蛋白质代谢的作用。而mTOR的活化受上游多个信号通路(受营养因子、生长因子、能量)所介导,其中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可负向调控mTOR。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通过三酶级联反应将泛素连接于靶蛋白使其泛素化,介导了真核生物80%-85%的蛋白降解。然而花椒麻素对机体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的影响如何?以何种刺激信号(营养因子、生长因子、能量等)去影响?等均不清楚。因此,本实验运用大鼠动物在体实验,采用qPCR和western-blot等技术从核酸水平和蛋白水平探明花椒麻素对不同体质(健康、糖尿病-Ⅰ型)大鼠个体的机体内蛋白质合成代谢的mTOR途径、AMPK途径和分解代谢的UPP途径的影响,最终明确花椒麻素对机体内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的影响及机制,并建立起一套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对蛋白质代谢影响分子机制的技术与方法体系。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椒麻素对健康SD试验大鼠机体蛋白质代谢的影响研究将32只健康SD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花椒麻素的大豆油溶液高剂量灌胃试验组8mg/(kg.d)(HDG)、中剂量灌胃试验组4mg/(kg.d)(MDG)和低剂量灌胃试验组2mg/(kg.d)(LDG),每组各8只,试验期为28天。实验结束后,测定试验大鼠血清、肝脏、骨骼肌和空肠等组织中与机体蛋白质代谢直接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代谢酶的活性和激素的水平等的变化;qPCR检测其骨骼肌中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 OG)、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钙蛋白酶-1(μ-calpain,CAPN-1)、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lpastatin,CAST)的mRNA的转录水平,以探讨花椒麻素对健康SD试验大鼠机体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花椒麻素可显着(p<0.05)提高大鼠相对骨骼肌的重量,可显着(p<0.05)降低腹脂率,但对其它脏器的相对重量影响不显着(P>0.05);显着(p<0.05)增加试验大鼠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但对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的影响不显着(P>0.05);显着(p<0.05)降低试验大鼠血尿氮(BUN)的含量,但对大鼠血清Cr含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显着(p<0.05)升高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I)的含量,但对血清中甲状腺素(thyroxine,T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和胰岛素(insulin,Ins)的影响不显着(P>0.05);中、高剂量试验组的花椒麻素可显着(p<0.05)提高大鼠空肠刷状缘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活性和空肠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活性(p<0.05),但对空肠羧肽酶A(Carboxypeptidase,CPA)和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Ⅳ,DPP-Ⅳ)活性的影响不显着(P>0.05);显着(p<0.05)升高试验大鼠骨骼肌中RNA的含量(p<0.05),而对大鼠骨骼肌中DNA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高剂量试验组和中剂量试验组显着(p<0.05)提高骨骼肌中RNA/DNA比值。此外,花椒麻素可显着(p<0.05)上调大鼠骨骼肌中IGF-Ⅰ、My OG、CAPN-1和CAST mRNA表达量,显着(p<0.05)下调MSTN mRNA表达量。结果提示:灌胃适当剂量的花椒麻素可显着增加试验大鼠的相对骨骼肌重,减少腹脂的沉积;显着降低体重;说明花椒麻可通过调节能量分配来改变试验大鼠胴体的组成。适当剂量的花椒麻素可显着提高试验大鼠血清总蛋白的含量,显着增强肝脏中GPT的活性,促进机体蛋质的合成代谢。另外,花椒麻素可通过上调My OG mRNA表达量的同时下调抑制基因MSTN mRNA表达量,促进骨骼肌的生长;可由CAPN-1/CAST系统增强骨骼肌蛋白质的更新,并促进蛋白质的沉积。其中,高剂量试验组和中剂量试验组促进机体蛋白质沉积的效果比低剂量试验组显着(p<0.05)。(2)花椒麻素对健康SD试验大鼠氨基酸及氨基酸转运载体影响的研究实验设计同(1)。实验结束后,测定试验大鼠血清、肝脏、骨骼肌及空肠中15种氨基酸的含量;应用qPCR检测空肠、骨骼肌、肝脏中相应氨基酸转运载体的mRNA的转录水平,以探讨氨基酸及氨基酸转运载体是否为花椒麻素对健康SD试验大鼠蛋白质沉积的信号因子。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花椒麻素可显着(p<0.05)升高试验大鼠血清和骨骼肌中Asp、Glu、Asn、Arg、Ser和Ala含量;显着(p<0.05)降低试验大鼠血清中Gln含量;显着(p<0.05)增加骨骼肌和空肠组织中Gln含量;肝脏中Gln含量有增加趋势,但不显着(P>0.05)。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骨骼肌中BCAA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其含量,其中高剂量试验组和中剂量试验组可显着(p<0.05)降低骨骼肌Ile的含量(p<0.05)。花椒麻素可显着(p<0.05)上调试验大鼠空肠Pep T1、ECAA1、ASCT1和PAT1 mRNA表达量;显着(p<0.05)下调试验大鼠空肠CAT-1、y+LAT1、b0,+AT mRNA表达量,但对ATB0,+的影响不显着(P>0.05)。显着(p<0.05)上调试验大鼠肝脏Pep T1、ASCT1和ECAA1 mRNA表达量;显着(p<0.05)上调骨骼肌PAT1 mRNA表达量,显着(p<0.05)下调ATF4、CD98和y+LAT1 mRNA表达量。结果提示:花椒麻素升高试验大鼠血清和骨骼肌中的生糖氨基酸,其主要来源于机体内相应α-酮酸自身合成导致。其中,高剂量试验组和中剂量试验组升高试验大鼠血清和骨骼肌中生糖氨基酸效果显着高于低剂量试验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可知,氨基酸和氨基酸转运载体并非花椒麻素影响试验大鼠蛋白质沉积的信号因子。(3)花椒麻素对健康SD试验大鼠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实验设计同(1)。实验结束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及其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试验大鼠肝脏及骨骼肌中与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的相关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以进一步探讨花椒麻素对健康SD试验大鼠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影响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花椒麻素可显着(P<0.05)上调试验大鼠肝脏中IGF-I、mTOR、PI3K和PKB mRNA表达量,显着(P<0.05)上调试验大鼠肝脏的mTOR,p-mTOR(Ser2448)、PI3K(p110)、PKB和p-PKB(Ser437)蛋白水平;显着(P<0.05)上调试验大鼠骨骼肌IGF-I、mTOR、PI3K、PKB、TSC2 mRNA的表达量,显着(P<0.05)上调试验大鼠骨骼肌mTOR,p-mTOR(Ser2448)、PI3K(p110)、PKB、p-PKB(Ser437)和TSC2蛋白水平,而对AMPK、p-AMPK(Thr 172)和TSC1蛋白水平影响不显着(P>0.05)。另外,灌胃花椒麻素可显着(P<0.05)下调试验大鼠骨骼肌atrogin-1/MAFbx、Mu RF1、Fox O1、Fox O3和Fox O4 mRNA的表达量和蛋白水平。结果提示:花椒麻素对健康SD试验大鼠骨骼肌中AMPK途径的影响不显着(P>0.05);可通过IGF-I→PI3K→PKB→mTOR途径增加机体蛋白质合成,并通过UPP途径减少蛋白质的分解。(4)花椒麻素对STZ诱导的糖尿病试验大鼠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和机制研究以40只雄性糖尿病试验大鼠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对照组(DM),高剂量灌胃8mg/(kg.d)(DM-HD)试验组、中剂量灌胃4mg/(kg.d)(DM-MD)试验组和低剂量灌胃2mg/(kg.d)(DM-LD)试验组,每组各8只,连续灌胃28 d。实验结束后,测定糖尿病试验大鼠血清、肝脏、骨骼肌和空肠等组织中与机体蛋白质代谢直接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代谢酶的酶活和激素水平等的含量与变化;并采用qPCR和western-blot等技术检测大鼠肝脏及骨骼肌中与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量,来探讨花椒麻素对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糖尿病试验大鼠的蛋白质代谢影响与机制,以进一步阐明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与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花椒麻素可显着(P<0.05)降低糖尿病试验大鼠空腹血糖和果糖胺的含量,可缓解因糖尿病诱导的脏器肿大;显着(P<0.05)增加骨骼肌重量,显着(P<0.05)升高血清胰岛素、IGF-I、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及球蛋白/白蛋白比值。显着(P<0.05)增加骨骼肌总蛋白、RNA含量及RNA/DNA比值;可显着(P<0.05)上调肝脏和骨骼肌IGF-I,IGF-IR和In R mRNA表达量;显着(P<0.05)上调骨骼肌PI3K、PKB和mTOR mRNA表达量;显着(P<0.05)下调骨骼肌atrogin-1/MAFbx、MURF1和Fox O mRNA表达量;显着(P<0.05)上调骨骼肌mTOR(total)、p-mTOR(ser2448、PKB(total)、p-PKB(ser437)和PI3K(p110)蛋白水平;显着(P<0.05)下调骨骼肌中atrogin-1/MAFbx、MURF1和Fox O蛋白表达量。结果提示:花椒麻素可改善因STZ诱导所致糖尿病大鼠机体内蛋白质代谢紊乱,其中高剂量试验组和中剂量试验组改善糖尿病大鼠机体内蛋白质代谢紊乱的效果显着(P<0.05)好于低剂量试验组。其机制可能为:花椒麻素可由Ins/IGF-I→PI3K→PKB→mTOR信号通路增加糖尿病试验大鼠蛋白质合成,并通过UPP途径降低蛋白质的分解。(5)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MPK途径的影响研究实验设计同(4)。实验结束后,测定糖尿病试验大鼠血清和肝脏中TG(triglyceride)、MDA(malondialdehyde)、TC(total cholesterol)和FFA(free fatty acid)含量及变化;并采用qPCR和western-blot检测糖尿病试验大鼠骨骼肌中AMPK、SIRT1、ACC、GLUT4等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量,以探讨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MPK途径的影响及潜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花椒麻素可显着(P<0.05)降低糖尿病试验大鼠血清中TG、MDA和FFA含量,显着(P<0.05)降低肝脏的TC、TG和MDA的含量。qPCR和western-blot检测表明,花椒麻素对糖尿病试验大鼠骨骼肌AMPK mRNA有上调趋势,但不显着(P>0.05);但显着(P<0.05)上调AMPK和p-AMPK(Thr172)蛋白质表达,显着(P<0.05)上调ACC mRNA表达和p-ACC(Ser79)蛋白质表达,同时显着(P<0.05)上调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膜上GLUT4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提示:花椒麻素可激活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MPK信号通路,抑制ACC活性减少脂肪酸的形成;同时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介导GLUT4快速转位,提高葡萄糖转运速率,降低血糖。因此,花椒麻素可通过激活AMPK途径,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及蛋白质代谢紊乱。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增加是Ins/IGF-I→PI3K→PKB途径和AMPK途径的综合结果,而且Ins/IGF-I→PI3K→PKB途径占主导地位。综上所述,花椒麻素对不同体质(健康、糖尿病-Ⅰ型)大鼠个体的机体内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及机制存在差异。对健康大鼠的影响主要是增加相对骨骼重量、降低腹脂率;增加血清和组织IGF-I含量(P<0.05),而对Ins的影响不显着(P>0.05);促进机体内相应α-酮酸的合成;并以IGF-I→PI3K→PKB信号途径激活mTOR,而对氨基酸/氨基酸转运载体的信号途径和AMPK途径的影响不显着(P>0.05)。对糖尿病大鼠的影响主要是增加相对骨骼重量;不仅显着(P<0.05)增加血清Ins含量,而且血清和组织中IGF-I含量同样显着(P<0.05)增加;可激活AMPK途径;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增强是mTOR途径和AMPK途径的综合结果,而且Ins/IGF-I→PI3K→PKB途径占主导地位。虽然花椒麻素对不同体质(健康试验SD大鼠,糖尿病试验大鼠)蛋白质合成的信号途径均为PI3K→PKB→mTOR。但两者又存在差异,在健康SD大鼠体内,花椒麻素激活PI3K→PKB→mTOR途径的信号因子为IGF-I;而在糖尿病试验大鼠机体内,花椒麻素激活这一信号途径信号因子是Ins和IGF-I共同作用结果。结合相关文献可知,花椒麻素对健康SD试验大鼠主要体现为促进蛋白质合成;花椒麻素对糖尿病试验大鼠不仅促进蛋白质合成,而且对机制蛋白质分解具有抑制作用。通过以上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花椒麻素可通过IGF-I→PI3K→PKB→mTOR途径增加健康SD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2)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花椒麻素可激活糖尿病大鼠骨骼肌mTOR上游的Ins/IGF-I→PI3K→PKB途径和AMPK途径,并通过UPP途径降低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分解,机体蛋白质的增加是合成与分解的最终结果。
鲍泽坤[10](2016)在《转生长激素基因奶山羊安全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转基因技术发生了迅猛的发展,为了快速提高经济动物的生产性能,科学家们制备了越来越多的转基因动物。通过转入外源基因改变生产性能的转基因动物是否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这一问题在科学界和社会上一直存在这比较大的争议。因此,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未上市的转基因动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室前期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的制备了提高奶产量的转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奶山羊。本试验以转GH基因奶山羊为研究目标,从自身安全、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角度来评价其安全性。首先,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泌乳期的转GH基因奶山羊和非转基因奶山羊乳腺的基因表达水平,来评价转GH基因奶山羊的自身安全性;然后,采集转GH基因奶山羊的粪便和肠道内容物以及转基因羊场内环境土壤为样本,检测样品中样品基因组中外源基因GH和neo的漂移情况,进而通过PCR-DGGE方法分析样品中菌群结构,进行转GH基因奶山羊的环境安全性评价;最后,通过饲喂SD大鼠来评价转GH基因羊奶的食品安全性,主要检测了转GH基因羊奶对SD大鼠的生长发育、免疫水平以及行为状态的影响。主要试验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转GH基因奶山羊泌乳期乳腺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转基因动物的安全性评价体系中,对转基因动物自身安全的评价是重要的一环,这关系到转基因动物制备成功与否的关键。转GH基因奶山羊转入的是乳腺特异性表达的山羊生长激素基因,因此转基因山羊乳腺发育的变化是否会对动物体的健康造成隐患,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试验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比较转GH基因奶山羊泌乳期乳腺组织基因水平与非转基因奶山羊的差别。并选择15个与生长激素影响乳腺发育相关的基因,通过qRT-PCR方法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转GH基因奶山羊乳腺中过表达的生长激素虽然能够促进乳腺细胞的过量增殖,但是动物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可以将乳腺的增殖保持在健康水平,证明了转GH基因奶山羊能够健康的生长发育。2转GH基因奶山羊外源基因漂移检测在评价转基因动物安全性的过程中,环境安全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外源基因漂移的检测又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中之重。本部分试验的研究目的是通过PCR扩增反应对转GH基因奶山羊的肠道内容物、粪便和环境土壤中细菌基因组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发生基因漂移事件。首先,分别采集转生长激素奶山羊和非转基因奶山羊的肠道内容物和粪便以及羊场内部和附近的土壤作为样品,然后利用商业化的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样品中存在的细菌基因组,在针对制备转GH基因奶山羊的载体设计检测引物,最后通过PCR扩增反应验证样品基因组中是否存在外源基因。检测的结果显示,转GH基因奶山羊的肠道内容物样品、粪便样品以及环境土壤样品中的细菌基因组均未检测到外源的山羊生长激素基因以及neo基因。这些结果证明了,转GH基因奶山羊外源基因整合状态稳定,没有发生基因漂移事件。3转GH基因奶山羊对环境菌群结构的影响转基因动物在养殖生产阶段是否会对周围环境物种造成影响一直是社会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而评价周围环境菌群结构是转基因动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转GH基因奶山羊对周围环境菌群结构的影响。首先通过PCR扩增方法得到转GH基因奶山羊的粪便、肠道内容物和环境土壤样品中细菌基因组的16srDNA基因V3区域片段;然后通过PCR-DGGE方法将不同序列的DNA片段分离,并将分离出来的条带进行回收纯化;最后将回收的DNA片段进行测序,并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得到细菌种属信息。PCR-DGGE电泳相似性数据分析表明,各类样品的相似度在95%以上;各样品的菌群种属统计数据显示,各样品的优势菌群相同,整体菌群机构分布趋势一致。这些结果表明,转GH基因奶山羊的存在,对其生存空间存在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并没有造成显着性的差异。从环境安全性方面考虑,转GH基因奶山羊并没有展现出破坏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特性。4转GH基因羊奶食品安全性评价在评价转基因动物安全性时,转基因动物产生的食品同样要进行安全性评价。因此,本试验通过饲喂动物试验来评价转GH基因奶山羊产出的羊奶的食品安全性。本试验将60只大鼠分成三组,分别饲喂转GH基因羊奶、正常羊奶以及生理盐水,饲喂周期为90天。饲喂期间每天观察记录大鼠的生活习性,并定期称量体重;采集各组大鼠的血液样品进行血常规检测和血清生化检测;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免疫相关指标IL-2、IgG、IgE和IFN-γ的水平;90天后对大鼠进行剖检,对主要脏器进行称重以及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各项检测结果显示,转GH基因羊奶对大鼠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与正常羊奶没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转GH基因羊奶的食品安全性。
二、GH对创伤与感染SD大鼠IGF-1水平及营养代谢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H对创伤与感染SD大鼠IGF-1水平及营养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意义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1 烧伤 |
1.2 严重烧伤对认知的影响 |
1.2.1 烧伤治疗过程中麻醉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
1.2.2 烧伤引起的炎症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
1.3 烧伤疼痛管理 |
1.3.1 疼痛管理的问题 |
1.3.2 烧伤疼痛的治疗 |
1.3.3 未来的疼痛目标和考虑因素 |
1.4 本研究选择氟比洛芬酯的原因 |
第二部分 氟比洛芬酯对烧伤大鼠早期认知和炎症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2 实验动物 |
2.4 实验数据统计 |
2.5 结果 |
2.5.1 HE染色判断模型 |
2.5.2 疼痛行为学改变 |
2.5.3 Morris水迷宫结果 |
2.5.4 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病理结果 |
2.5.5 各组TNF-α、CINC-1、IL-6和IL-1β表达结果 |
2.5.6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结果 |
2.5.7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结果 |
2.6 讨论 |
2.7 结论 |
第三部分 氟比洛芬酯影响烧伤大鼠早期认知的分子机制 |
3.1 引言 |
3.2 技术路线图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3.2 实验动物 |
3.4 实验数据统计 |
3.5 结果 |
3.5.1 HE染色判断模型 |
3.5.2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基因mRNA表达水平 |
3.5.3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蛋白的表达 |
3.5.4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p38和p-p38蛋白的表达 |
3.6 讨论 |
3.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1. POCD的临床诊断 |
2. POCD的发病机制与相关学说 |
2.1 炎症反应 |
2.2 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降低 |
2.3 突触修饰假说 |
2.4 蛋白异常学说 |
3. POCD与循环标致物 |
3.1 炎性因子 |
3.2 S-100蛋白 |
3.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 |
3.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n factor, BDNF) |
3.5 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 |
3.6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等位基因 |
3.7 微RNA(microRNA, miRNA) |
3.8 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
3.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 |
POCD的影响因素 |
1. 疼痛与镇痛 |
2. 麻醉药 |
3. 麻醉方式 |
4. 年龄 |
5. 手术因素 |
6. 麻醉深度 |
7. 其他因素 |
治疗与预防 |
1. 右美托咪定 |
2. 利多卡因 |
3. 乌司他丁 |
4. 磷酸肌酸钠 |
5. 环氧酶抑制剂 |
6. 中医药方面 |
小结 |
参考文献 |
(2)基于动静结合的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运动方法的遴选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1 祖国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 |
3 祖国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康复的认识 |
4 现代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的研究 |
5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的最佳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兔运动康复与检测设备研制 |
第一节 智能化间歇式兔平板跑台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智能化间隙式平板跑台运用 |
3 讨论 |
第二节 智能化兔自动关节屈伸仪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智能化兔自动关节屈伸仪运用 |
3 讨论 |
第三节 无线兔膝关节动态关节活动度检测仪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和运用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干预后膝关节活动度检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 动物模型制备 |
2.1 麻醉备皮 |
2.2 手术造模 |
2.3 干预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 |
5.1 兔一般情况 |
5.2 兔麻醉情况 |
5.3 兔造模情况 |
5.4 兔干预后内固定情况 |
5.5 兔干预后体重和膝关节动态活动度情况 |
6 讨论 |
6.1 胫骨平台骨折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
6.2 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手术麻醉方法 |
6.3 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手术造模方法 |
6.4 兔术后干预方法和参数选择 |
6.5 兔术后干预及检测时间窗选择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不同的运动方式对术后骨组织愈合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及干预 |
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1.3 取材 |
1.4 检测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大体外观和影像学检查 |
2.2 骨痂生长情况HE染色 |
2.3 骨组织中IGF-1、TGFβ-1、BMP-2 蛋白表达 |
3 讨论 |
3.1 “动静结合”有利于骨折术后骨修复 |
3.2 运动疗法的机械作用促进骨折愈合 |
3.3 运动疗法促进骨折骨组织修复的生化学研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不同运动方式对术后防治腓肠肌萎缩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实验材料及仪器 |
1.2 实验分组 |
1.3 取材 |
1.4 检测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左右腓肠肌湿重差值比较 |
2.2 腓肠肌HE染色 |
2.3 左右腓肠肌横截面积差值比较 |
2.4 腓肠肌中IGF-1、GDF-8 蛋白表达 |
3 讨论 |
3.1 关节周围骨折肌肉萎缩中医学机制 |
3.2 膝关节周围骨折腓肠肌萎缩的现代医学机制 |
3.3 预防肌肉萎缩中的筋骨互用理念 |
3.4 运动防治骨骼肌萎缩的机制 |
3.5 运动疗法与肌细胞因子的关系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不同的运动方式对术后关节软骨修复的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实验材料及仪器 |
1.2 实验分组 |
1.3 取材 |
1.4 检测方法 |
2 结果 |
2.1 软骨大体外观 |
2.2 关节软骨HE染色 |
2.3 关节软骨番红固绿染色 |
3.讨论 |
3.1 祖国医学对运动疗法治疗PTOA认识 |
3.2 运动疗法促进关节软骨修复 |
3.3 关节软骨修复与细胞因子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甲状旁腺激素与雌激素联合应用对骨质疏松大鼠拔牙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PTH与E_2联合应用对骨质疏松大鼠拔牙创愈合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主要实验试剂 |
1.1.2 主要实验仪器 |
1.1.3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建立结果 |
1.2.2 HE染色结果 |
1.3 讨论 |
1.3.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1.3.2 模型的建立 |
1.3.3 HE染色结果分析 |
1.3.4 治疗骨质疏松症对拔牙创愈合的影响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PTH与E_2联合应用对骨质疏松大鼠拔牙创RANKL与IGF-1表达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RANKL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2.2.2 IGF-1免疫组化染色结 |
2.3 讨论 |
2.3.1 RANKL在各组拔牙创周围骨组织中的表达 |
2.3.2 IGF-1在各组拔牙创周围骨组织中的表达 |
2.3.3 PTH与E2对骨质疏松大鼠拔牙创愈合的影响 |
2.4 结论 |
2.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综述 |
3.1 甲状旁腺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3.1.1 骨质疏松症 |
3.1.2 甲状旁腺激素对骨代谢的双重调节作用 |
3.1.3 甲状旁腺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
3.1.4 甲状旁腺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应用 |
3.2 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3.2.1 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
3.2.2 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
3.2.3 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
3.3 甲状旁腺激素与雌激素联合应用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
3.3.1 联合使用促骨形成药和抗骨吸收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
3.3.2 甲状旁腺激素与雌激素联合应用治疗骨质疏松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吸烟对雄性大鼠生殖毒性及子代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吸烟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和主要实验试剂 |
1.4 实验方法 |
1.5 实验步骤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吸烟对雄性大鼠生殖毒性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1.5 实验方法 |
1.6 实验步骤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吸烟对子代生长发育和学习记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和主要实验试剂 |
1.4 实验方法 |
1.5 实验步骤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吸烟对子代学习记忆的影响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1.5 实验方法 |
1.6 实验步骤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5)干细胞活性因子保护大鼠损伤神经干细胞及改善神经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干细胞活性因子改善大鼠受损神经干细胞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方法 |
1.1.2.1 大鼠BMSCs的原代分离、培养、传代及保存 |
1.1.2.2 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s细胞膜标记蛋白的表达情况 |
1.1.2.3 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测定BMSCs培养基中BDNF、IGF-1、VEGF和NGF细胞活性因子的水平 |
1.1.2.4 大鼠NSCs的原代分离、培养与传代 |
1.1.2.5 BMSCs细胞活性因子对大鼠NSCs增殖的影响 |
1.1.2.6 BMSCs细胞活性因子对大鼠NSCs分化的影响 |
1.1.2.7 BMSCs细胞活性因子对大鼠NSCs乏氧耐受能力的影响 |
1.1.2.8 活性因子对细胞损伤模型中大鼠NSCs耐受能力的影响 |
1.1.2.9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大鼠BMSCs初期克隆形成、细胞形态及传代特点 |
1.2.2 大鼠BMSCs细胞膜表面标记蛋白的表达特点 |
1.2.3 大鼠BMSCs培养基中BDNF、IGF-1、VEGF和NGF细胞活性因子的表达水平 |
1.2.4 BMSCs细胞活性因子对大鼠NSCs增殖的影响 |
1.2.5 BMSCs细胞活性因子对大鼠NSCs分化的影响 |
1.2.6 BMSCs细胞活性因子对大鼠NSCs乏氧耐受能力及牵张损伤耐受力的影响 |
1.3 讨论 |
1.3.1 脑创伤救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脑创伤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现状 |
1.3.3 干细胞治疗脑创伤的研究进展 |
1.3.4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与分析 |
1.4 小结 |
二、BMSCs源性细胞活性因子改善TBI大鼠神经功能的体内实验研究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1.3 SD实验大鼠的购置与日常饲养 |
2.1.4 脑损伤大鼠模型的制作与实验分组 |
2.1.5 脑损伤大鼠模型术后观察及行为学检测 |
2.1.6 脑损伤大鼠模型术后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
2.1.6.1 组织解剖及一般组织观察 |
2.1.6.2 干/湿重法检测脑水肿程度 |
2.1.6.3 m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中目标基因的表达 |
2.1.6.4 免疫组织荧光方法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 |
2.1.6.5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目的蛋白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2.1.7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实验动物一般状况观察 |
2.2.2 实验动物活体实验结果 |
2.2.2.1 水迷宫训练结果 |
2.2.2.2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 |
2.2.3 实验动物离体实验结果 |
2.2.3.1 HE染色实验结果分析 |
2.2.3.2 实验大鼠脑水肿检测结果 |
2.2.3.3 荧光定量PCR检测目标基因在脑组织中的mRNA表达结果 |
2.2.3.4 免疫组织荧光方法检测目标蛋白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
2.2.3.5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目的蛋白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
2.3 讨论 |
2.3.1 细胞组织工程与TBI治疗概述 |
2.3.2 内源性修复对神经损伤的反应及其媒介因子 |
2.3.3 细胞因子通过调节损伤微环境影响神经干细胞行为 |
2.3.4 生物活性因子调节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活性 |
2.3.5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与分析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和潜在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抗阻训练控制骨骼肌质量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骨骼肌健康与抗阻训练 |
第一节 骨骼肌概述 |
1 骨骼肌结构与功能 |
1.1 骨骼肌的结构 |
1.2 骨骼肌的肌管系统 |
1.3 肌原纤维的肌丝组成 |
1.4 兴奋-收缩偶联 |
1.5 骨骼肌特性及收缩功能 |
2 骨骼肌发育生物学 |
3 肌纤维类型 |
4 骨骼肌萎缩/衰减及临床表现 |
第二节 骨骼肌的运动适应 |
1 骨骼肌与代谢 |
2 骨骼肌的内分泌功能 |
3 骨骼肌与炎症 |
第三节 抗阻训练及实验条件抗阻训练模型比较分析 |
1 抗阻训练 |
2 实验动物抗阻训练模型 |
第二章 抗阻训练健康促进机制 |
第一节 抗阻训练与骨骼肌蛋白质质量控制 |
1 mTORC为中心的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信号通路 |
2 骨骼肌蛋白质降解相关信号通路 |
2.1 泛素-蛋白酶体降解系统 |
2.2 细胞自噬 |
3 骨骼肌蛋白质质量的调节 |
3.1 激素调节 |
3.2 线粒体功能与蛋白质合成 |
3.3 外泌体及miRNA对蛋白质合成的调控 |
4 小结 |
第二节 抗阻训练与肌卫星细胞 |
1 骨骼肌卫星细胞概述 |
2 抗阻训练与肌卫星细胞 |
第三章 抗阻训练与疾病防御 |
1 败血症 |
2. Sarcopenia |
3 癌症恶病质 |
4 废用性萎缩 |
第二篇 研究报告 |
第一章 小鼠自主举重训练模型与运动方案 |
1 实验对象及方法 |
1.1 小鼠自主举重笼盒设计 |
1.2 实验动物 |
1.3 运动方案测试 |
2 实验结果 |
2.1 举重笼盒的负荷校准 |
2.2 预实验 |
2.3 小鼠举重训练方案制定及模型演变 |
3 讨论与分析 |
3.1 小鼠抗阻训练举重模型的设计及优、劣势 |
3.2 举重训练运动方案的比较与讨论 |
3.3 举重训练模型的应用前景 |
4 小结 |
第二章 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质量控制的影响 |
第一节 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小鼠体重、骨骼肌质量及收缩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及运动方案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主要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不同时长举重训练情况及小鼠体重变化 |
2.2 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质量的影响 |
2.3 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
2.4 长时举重训练对小鼠跑台耐力试验及超声心动参数的影响 |
3 讨论与分析 |
4 小结 |
第二节 急性举重运动对小鼠骨骼肌转录组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运动方案与取材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主要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急性举重运动对小鼠腓肠肌转录组影响 |
2.2 急性举重运动对小鼠不同骨骼肌肌群及内脏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与分析 |
4 小结 |
第三节 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运动方案与取材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主要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急性举重运动对小鼠骨骼肌蛋白合成及降解相关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 |
2.2 短时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蛋白合成与降解的影响 |
2.3 长时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蛋白合成与降解相关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长时举重训练对小鼠糖代谢的影响 |
3 讨论与分析 |
3.1 抗阻训练对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的影响 |
3.2 抗阻训练对糖代谢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节 不同时长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Notch1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运动方案与取材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主要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急性举重运动对骨骼肌Notch1蛋白表达的影响 |
2.2 短时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Notch1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长时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Notch1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短时举重训练对小鼠骨骼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3 讨论与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长时举重训练对肌卫星细胞缺失(Pax7~(CreER)-ROSA~(DTA176))小鼠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的繁殖 |
1.2 基因型鉴定 |
1.3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4 主要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PAX7~(CreER)小鼠基因型鉴定 |
2.2 ROSA26-DTA176小鼠基因型鉴定 |
2.3 Pax7~(CreER)-ROSA~(DTA76) (mSCD)转基因小鼠基因型鉴定 |
2.4 mSCD小鼠举重情况 |
2.5 mSCD小鼠葡萄糖耐量试验 |
2.6 mSCD小鼠体重、骨骼肌及内脏组织湿重 |
2.7 mSCD小鼠骨骼肌收缩功能 |
2.8 预实验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3.1 肌卫星细胞缺失小鼠模型 |
3.2 长时举重训练对肌卫星细胞缺失小鼠骨骼肌质量及收缩功能的影响 |
3.3 长时举重训练对肌卫星细胞缺失小鼠糖代谢功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短时举重运动对DEX诱导肌萎缩的干预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实验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主要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短时举重训练及DEX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2.2 短时举重训练及DEX对小鼠骨骼肌及内脏组织湿重的影响 |
2.3 短时举重训练及DEX对小鼠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
2.4 短时举重训练及DEX对小鼠骨骼肌蛋白合成的影响 |
3 讨论与分析 |
3.1 DEX诱导肌萎缩模型 |
3.2 DEX诱导肌萎缩模型的机制 |
3.3 抗阻训练对DEX诱导肌萎缩模型的干预机制 |
4 小结 |
第三篇 研究总结 |
1 主要结果与结论 |
2 主要创新之处 |
3 主要缺陷与不足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RNAseq结果 |
附录2 缩略词 |
附录3 Aurora肌力评价系统 |
附录4 葡萄糖耐受实验及跑台耐力实验 |
附录5 H&E染色 |
附录6 总RNA提取及完整性鉴定 |
附录7 反转录及RT-PCR |
附录8 蛋白质凝胶电泳及免疫印迹 |
附录9 EdU染色 |
附录10 基因组DNA抽提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的科研成果 |
(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炎症损伤中的保护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 方法 |
2.1 模型建立 |
2.2 标本采集 |
2.3 指标检测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腹水量、血清及腹水淀粉酶、血清转氨酶水平观察 |
2 胰腺组织病理损伤及评分 |
3 胰腺组织TLR4、p38MAPK、NF-κ Bp65 mRNA转录水平变化 |
4 胰腺组织IGF-1R mRNA转录水平变化 |
5 血清中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IGF-1概述 |
2 IGF-1的分子生物学 |
2.1 IGF-1的基因结构 |
2.2 IGF-1的生物学活性 |
2.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 |
2.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 |
2.5 IGF-1、胰岛素及其两者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
3 IGF-1的生理作用 |
4 IGF-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
4.1 IGF-1抗炎作用的临床研究 |
4.2 IGF-1抗炎作用的基础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8)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血清“Ghrelin-生长激素信号系统”蛋白表达与中医证候学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
综述一: 盐敏感性高血压及与“盐”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Ghrelin-生长激素信号系统”与高血压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实验一: 盐敏感性高血压相关临床特征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盐敏感性高血压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盐敏感性高血压“Ghrelin-生长激素信号系统”蛋白表达及与中医证候学关系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附图 |
个人简历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9)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花椒麻素的研究现状 |
1.1.1 花椒麻素的研究概况 |
1.1.2 花椒麻素的生理功效 |
1.2 蛋白质合成代谢网络及调控研究概况 |
1.2.1 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 |
1.2.2 影响蛋白质合成代谢因素的研究概况 |
1.3 蛋白质分解代谢网络及调控研究概况 |
1.4 机体蛋白质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之间的关系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2章 花椒麻素对健康SD试验大鼠机体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影响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动物 |
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花椒麻素的提取与制备 |
2.2.2 花椒麻素灌胃溶液的配制 |
2.2.3 动物分组与饲养 |
2.2.4 试验样品采集 |
2.2.5 分析测定方法 |
2.2.6 统计与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花椒麻素试验样品的纯度检测 |
2.3.2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体重及采食量的影响 |
2.3.3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2.3.4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血糖、肝糖原及肌糖原含量的影响 |
2.3.5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6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血尿氮和血清肌酐含量的影响 |
2.3.7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率的影响 |
2.3.8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血清GOT、GPT和LDH活性的影响 |
2.3.9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血清激素和免疫因子的影响 |
2.3.10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组织中代谢酶的酶活影响 |
2.3.11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骨骼肌中核酸浓度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
2.3.12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骨骼肌中关键生长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花椒麻素对健康SD大鼠机体内氨基酸谱及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水平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及样品采集 |
3.2.2 样品处理 |
3.2.3 分析测定方法 |
3.2.3.1 氨基酸的测定 |
3.2.3.1.2 氨基酸衍生及测定方法 |
3.2.3.1.3 色谱条件 |
3.2.3.2 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量的检测 |
3.2.4 统计与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15 种氨基酸标准品的RP-HPLC检测 |
3.3.2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血清氨基酸谱的影响 |
3.3.3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肝脏氨基酸谱的影响 |
3.3.5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骨骼肌氨基酸谱的影响 |
3.3.6 花椒麻素对健康试验大鼠空肠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量的影响 |
3.3.7 花椒麻素对健康试验大鼠肝脏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量的影响 |
3.3.8 花椒麻素对健康试验大鼠骨骼肌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花椒麻素对健康试验大鼠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机制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动物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动物分组及样品采集 |
4.2.2 肝脏和骨骼肌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测定 |
4.2.3 Western blotting |
4.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肝脏IGF-I和IGF-IR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4.3.2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骨骼肌IGF-I和IGF-IR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4.3.3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肝脏和骨骼肌InR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4.3.4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肝脏蛋白质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4.3.5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4.3.6 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4.3.7 对试验大鼠骨骼肌AMPK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3.8 对试验大鼠骨骼肌TSC2, TSC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蛋白质代谢紊乱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动物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0 花椒麻素的提取与制备 |
5.2.1 灌胃溶液的配制 |
5.2.2 试验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分组 |
5.2.3 样品采集 |
5.2.4 分析测定方法 |
5.2.5 统计与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体重及采食量的影响 |
5.3.2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5.3.3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果糖胺的影响 |
5.3.4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总蛋白和核酸的影响 |
5.3.5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血清TP、ALB、GPs及ALB/GPs的影响 |
5.3.6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影响 |
5.3.7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的影响 |
5.3.8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影响 |
5.3.9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肝脏IGF-I和IGF-IR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10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IGF-I和IGF-IR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11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肝脏和骨骼肌InR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12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肝脏蛋白质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5.3.13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MPK途径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与动物 |
6.1.2 主要试剂 |
6.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2 实验方法 |
6.2.1 花椒麻素的提取与制备 |
6.2.2 动物模型构建及分组 |
6.2.3 样品采集 |
6.2.4 指标的分析测定 |
6.2.8 统计与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肝脏病理学的研究 |
6.3.2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血清TG、MDA和FFA的影响 |
6.3.3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肝脏TC、TG和MDA的影响 |
6.3.4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肝脏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6.3.5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MPK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6.3.6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SIRT1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6.3.7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CC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6.3.8 花椒麻素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膜上GLUT4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10)转生长激素基因奶山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现状 |
1 转基因动物制备方法 |
1.1 原核显微注射技术 |
1.2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技术 |
1.3 胚胎干细胞介导技术 |
1.4 原始生殖细胞技术 |
1.5 精子载体技术 |
1.6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
1.7 转座子介导的转基因方法 |
1.8 转线粒体技术 |
1.9 锌指核酸酶介导的定点整合技术 |
1.10 TALEN介导的定点整合技术 |
1.11 CRISPR/Cas介导的定点整合技术 |
2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
2.1 工业方面的应用 |
2.2 医学方面的应用 |
2.3 农业方面的应用 |
3 转基因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内容以及意义 |
3.1 转基因动物食品的安全性 |
3.1.1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 |
3.1.2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
3.2 转基因动物的环境安全性 |
3.3 国内外转基因动物安全性评价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生长激素在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
1 生长激素的基因与蛋白结构 |
2 生长激素的调控 |
3 生长激素的生物学功能 |
3.1 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 |
3.2 生长激素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
3.3 生长激素对乳腺发育及泌乳的影响 |
4 GH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转生长激素基因奶山羊乳腺发育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仪器 |
1.1.3 试验试剂 |
1.2 方法 |
1.2.1 样品采集 |
1.2.2 样品RNA提取 |
1.2.3 RNA样品的质检 |
1.2.4 文库构建与质检 |
1.2.5 qRT-PCR验证基因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对比结果 |
2.2 基因表达量差异分析 |
2.3 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2.4 qRT PCR验证基因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转GH基因奶山羊外源基因漂移安全性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仪器 |
1.1.3 试验试剂 |
1.2 方法 |
1.2.1 样品采集 |
1.2.2 样品基因组的提取 |
1.2.3 引物设计 |
1.2.4 PCR扩增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样品微生物基因组提取 |
2.2 外源基因PCR反应检测 |
2.2.1 山羊生长激素基因的检测 |
2.2.2 筛选基因neo的检测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转GH基因奶山羊对环境菌群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仪器 |
1.1.3 试验试剂 |
1.2 方法 |
1.2.1 样品细菌基因组16srDNA基因V3区域扩增 |
1.2.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1.2.3 染色及显影 |
1.2.4 相似性分析 |
1.2.5 DGGE凝胶16srDNA基因条带的回收 |
1.2.6 DNA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
1.2.7 测序比对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样品细菌基因组16srDNA基因V3区域扩增 |
2.2 DGGE图谱分析 |
2.3 相似性分析 |
2.4 测序比对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转GH基因羊奶食品安全性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仪器 |
1.1.3 试验试剂 |
1.2 方法 |
1.2.1 乳样采集 |
1.2.2 试验分组 |
1.2.3 临床观察 |
1.2.4 临床病理检查 |
1.2.5 血常规检测 |
1.2.6 血清生化检测 |
1.2.7 免疫学检测 |
1.2.8 病理解剖检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观察 |
2.2 血常规检测 |
2.3 血清生化检测 |
2.4 免疫学检测 |
2.5 病理解剖检测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GH对创伤与感染SD大鼠IGF-1水平及营养代谢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黄海金. 南昌大学, 2020(08)
- [2]基于动静结合的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运动方法的遴选及其机制研究[D]. 胡庆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甲状旁腺激素与雌激素联合应用对骨质疏松大鼠拔牙创的影响[D]. 张艺璇.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吸烟对雄性大鼠生殖毒性及子代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姚艳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5]干细胞活性因子保护大鼠损伤神经干细胞及改善神经功能的研究[D]. 任登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18(12)
- [6]抗阻训练控制骨骼肌质量分子机制研究[D]. 崔迪.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炎症损伤中的保护治疗作用[D]. 王力波.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8]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血清“Ghrelin-生长激素信号系统”蛋白表达与中医证候学相关性研究[D]. 褚瑜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9]花椒麻素对试验大鼠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D]. 任廷远. 西南大学, 2017(11)
- [10]转生长激素基因奶山羊安全性评价[D]. 鲍泽坤.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