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把发展思维放在首位(论文文献综述)
何亚丽[1](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使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习提示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教师开展阅读教学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预习提示为研究对象,力求呈现预习提示的编写要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师生使用情况,搜集相关课堂教学实录,进而研究预习提示的使用策略。本文以文献研究法为基础,在明确部编版教材预习提示的编写理念后,对比分析人教版教材的课前预习提示,继而考察部编版教材预习提示的特点、功能与作用;其次,为多角度分析师生的具体使用情况,从认识与了解情况、使用情况与检测情况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并结合主要文体的课堂教学实录,思考部编版教材预习提示使用受限的原因;最后,针对师生使用预习提示时出现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及评价欠缺等情况,从理论认识和实际行为两个层面切入,多角度挖掘预习提示的使用方法。在具体使用预习提示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首先要对预习提示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结合预习提示来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预习任务与教学内容,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研习预习提示,帮助学生掌握预习方法与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刘海悦[2](2021)在《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劳动力难以应对智能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智能的创新型人才也成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新的教学模式,以智慧课堂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新形态也应运而生。智慧课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为基础,为重构课程结构、再造教学流程、创新教育生态、培养新时代人才指明了新方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关于智慧课堂的理论研究并不少,但与具体学科相融合的研究确是凤毛麟角。因此,为了促进数学学科与智慧课堂的融合,本研究选取了在高中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数学概念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首先,本文基于APOS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ADDIE教学设计框架模型理论及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采用文献研究、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四种研究方法,汇总国内外关于智慧课堂及数学概念学习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六大优势。其次,为了解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情况,本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三种方法来调查分析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现状,总结出当前概念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再次,针对调查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数学概念课的特点、智慧课堂的体系结构为依据,以主体性、探究性、反馈性、深度学习和因材施教为原则,通过ADDIE教学设计框架模型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环节来对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完善与设计,进而优化课前自学、课中强化、课后拓展三个阶段的教学设计,构建出在智慧课堂环境下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框架。最后,在智慧课堂环境下,以高中数学《对数的概念》课程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资源使用建议三个方面来构建完整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胡秋瑾[3](2021)在《初中语文教学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研究 ——以南张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深入,统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应运而生。新版语文教科书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坚持守正创新,于2016年秋季投入试点使用。通过与原有教科书的对比不难发现:新版教科书再次加大“教读”与“自读”的课型区分力度,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其中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变化颇为显着,而助读系统是链接语文知识与学习能力的纽带,是传递编者意图、引导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的载体,是开展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反观目前的教学现状,有部分师生对自读课文助读系统不仅谈不上有效使用,反而缺乏应有认识,如不明编写理念、不懂设计依据、不会使用方法等,只得将其“束之高阁”,使助读系统失去原本的价值。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四个部分对统编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助读系统开展深入研究,使其更好指导教师“如何教”,引导学生“如何学”。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关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概述,主要包括语文教材与语文教科书、统编版语文教科书、自读课文和助读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构成要素(提示类、注释类、插图类和资料类)与应用价值。第三部分通过访谈与问卷的方式,调查当前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使用情况,并指出师生使用助读系统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师生未基于编写理念使用助读系统,教师对学生指导不到位,教师授课模式固定不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够。第四部分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使用建议,从教师维度和学生维度双重视角进行思考,提出教师应领会编写意图、研究教科书创新点,运用助读系统、链接教学设计,重视助读系统、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应会用助读要素、转变学习方式,巧用助读要素、提高自主意识,效仿助读要素、养成良好习惯。
赵思林,潘超[4](2021)在《中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及构成要素》文中指出基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学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和"树人".中学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指教师在高尚师德素养和精深教育数学素养协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教师育人和数学树人的专业素养.中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分为内蕴核心素养和外化核心素养.内蕴核心素养是指教师拥有的高尚师德素养和精深教育数学素养;外化核心素养是指教师高质量的教师育人素养和高水平的数学树人素养.高尚师德素养主要由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完满人格素养构成,精深教育数学素养主要由MPCK素养和教研创新素养构成;教师育人素养主要由教师对学生的德行教育素养和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审美教育素养构成,数学树人素养主要由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三会"素养和数学创新素养构成.中学数学教师形成核心素养的标志是教师具有教师育人和数学树人的专业素养.
康金时[5](2020)在《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当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则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延安时期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验。对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水平。在对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后,梳理出延安时期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为:理想信念教育、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教育、党性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有:实践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结合当时历史环境,研究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点:注重因材施教、紧扣时代主题、创新形式方法。通过对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功的经验:党中央的重视和领导、教师的履职尽责、教法的推陈出新、媒体的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经验在今天依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深入思考和学习,总结提炼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经验,将其充分运用到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要加强工作队伍的建设、要创新教育的形式方法、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把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推进到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牢固树立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当代大学生自觉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柯孔标[6](2020)在《培育时代新人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袁微子小学语文教学思想述评》文中研究表明袁微子是继叶圣陶、吕叔湘之后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代宗师。他1936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教育系,而后一直从事教育文化事业。青年时期的他思想进步,常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宣传抗日救国,通过编辑刊物、撰写大量文章宣传革命,引导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他一生经历丰富,是坚定的革命者,也是出色的编辑,更是杰出的教育实践家。他在中小学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30多年,为我国小学语文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和研究袁微子的语文教学思想,对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郭炎华[7](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宫义达[8](2020)在《人教版《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变迁研究 ——从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文中指出《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 1904-1906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文质优美是《藤野先生》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来,《藤野先生》先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0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本文中选择其中8个版本进行分析:《初级中学课本文学 第二册》(1955年)、《初级中学课本文学 第六册》(1957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语文 第五册》(1978年)、《初级中学课本语文 第五册》(1982年)、《初级中学课本语文 第五册》(1987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语文 第六册》(199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2007年)、《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2017年)。在分析《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人教版《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变迁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总结出如何更好地利用《藤野先生》练习系统进行教学。绪论部分分别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这几个部分进行论文,阐明了笔者对本文写作的总体认识。第一章简要回顾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按照课程目标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摸索阶段、双基导向阶段、三维目标导向阶段。总结出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特点:从灌输知识到全面发展;从注重教法到关注学法;从笼统抽象到清晰具体。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原因首先是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实施,最后对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进行总结:社会需求居于首位;学科意识逐渐苏醒;学生发展得到重视。第二章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个版本《藤野先生》练习系统从题型和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出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着重于课文传递的情感的体会;题型较为单一;习题的关联性强。不同之处是对写作手法的特殊价值侧重不同,对汉语基础知识重视不同。第三章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探究课程目标与《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关系,深入分析《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习题设计是否完全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得出结论:从练习系统的名称上来看,数量由少到多,显示了我国对于语文学科的研究从探索到发展的过程;对于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是贯穿在这三个阶段中;尊重怀念藤野先生的习题在这三个阶段中出现相对较少,教师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补充。第四章是在前三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就如何使《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价值,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提出建议。教师应加强练习系统的关联性:加强练习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加强练习系统与教学目标的联系;加强练习系统与设计教学的联系。学生应加强练习系统与学习实际的联系:改进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于佳[9](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教育改革,新课改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作为应用性非常广泛的语文学科,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被公认为是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纵观语文教学现状,不少教师重课堂教学,轻作业设计,作业设计目的性不明,层次性不强,趣味性不足,局限于文本之中,游离于课程改革的“射程”之外。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对语文作业进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仅以初中语文作业为研究对象,严格依据有标准解释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力求为一线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提供方法。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绪论部分从论文的选题缘起、选题意义、选题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章对语文作业以及语文作业设计的基本概念进行准确界定,按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对语文作业的类型进行分类,关注语文学科本体,阐述语文作业独有的特点,总结出语文作业设计的依据和意义。第二章主要针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概述在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计原则和要求。第三章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将问卷调查上的客观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现阶段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在实践环节中所出现的问题。第四章根据前文作业设计的理论和调查结果,切实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且可操作的语文作业设计策略,以求在新课标背景下设计出最优化的语文作业。
莫敬怡[10](2020)在《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流变研究》文中认为阅读教学承载学生认知能力的养成及思维态势的转化等任务,作为语文教育的常态自建国以来愈加受到重视,加之阅读教学自身的相对繁杂性及影响广泛性,关于阅读教学的讨论从未停止且关注度逐渐扩大。探索未来要建立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同样要怀揣历史意识,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间节点上具有代表性的现象,都是我们应加以研究的内容。本文立足于建国后七十年的时间节点,采用类似于“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纵向梳理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纲中阅读教学的演变特点,一方面为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发展提供思想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介绍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流变历程及背景。结合社会发展史及教育史将1949年至今语文课纲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革故阶段、过渡阶段、开放阶段,从政治、文化等社会发展情况探寻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第二章,重点分析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具体要素的流变历程,从“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材料”、“阅读教学方法”、“课外阅读”、“阅读教学辅助手段”、“阅读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对课纲中阅读教学具体要素予以理性审视。第三章,针对上述梳理变化过程,对建国以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发展情况进行思考与展望。发现流变过程有以下突出成就:阅读教学观念在更迭中逐渐更新、阅读教学方式多元信息化、阅读教学主体趋向学生、阅读教学知识性与思想性逐渐平衡、阅读能力与素养深入关注;并且遴选过程中仍需商榷的几个问题:阅读教学流变的曲折性、阅读教学成就突出课纲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理关系、阅读素养获得过程中的重点、阅读教学评价的意义。最后基于上述梳理与分析,对未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梳理历史嬗变轨迹,本文客观审视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流变历程,为今后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把发展思维放在首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把发展思维放在首位(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预习提示概述 |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编写理念 |
一、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向 |
二、遵循语文学科教育规律 |
三、以学生为本,体现时代性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特点 |
一、范围锁定,版式清新 |
二、内容丰富,指向明确 |
三、引导方式灵活多变 |
四、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亲切自然 |
第三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功能与作用 |
一、预习提示的功能 |
二、预习提示的作用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使用现状 |
第一节 预习提示在不同文体中的使用情况 |
一、师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二、课堂教学实录分析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使用现状思考 |
一、未能系统深入的认识预习提示 |
二、对预习提示缺乏足够的重视 |
三、教学缺乏针对性 |
四、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使用建议及策略 |
第一节 教师使用建议及策略 |
一、深入认识预习提示,引导学生合理运用预习提示 |
二、活用提示语,设计教学目标 |
三、制定“预习任务单”,辅助学生预习 |
四、充分利用预习提示,设计教学内容 |
五、制定评价标准,检测预习成效 |
第二节 学生使用建议及策略 |
一、深入了解预习提示,激发使用动机 |
二、研读预习提示,明确使用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两版教材相同篇目的预习提示内容统计图表 |
附录二 预习提示使用情况的师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基于预习提示内容的四类文体教学设计简案 |
致谢 |
(2)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二)国家政策引领的新方向 |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新模式 |
(四)培养核心素养的新途径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智慧课堂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智慧课堂的研究 |
(二)国内智慧课堂的研究 |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概述 |
(一)国外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
(二)国内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
四、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的理论基础及要素分析 |
一、概念界定 |
(一)智慧课堂 |
(二)数学概念课 |
(三)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
二、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APOS理论 |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 |
(三)ADDIE教学设计模型理论 |
(四)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
三、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优势及要素分析 |
(一)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优势 |
(二)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四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现状调查 |
一、观察法 |
(一)观察目的 |
(二)观察对象 |
(三)观察工具 |
(四)观察结果与分析 |
二、学生问卷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内容及信效度 |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教师访谈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四、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效果分析 |
(一)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存在的问题 |
(二)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建议 |
第五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 |
一、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的依据 |
(一)依据新课程标准 |
(二)依据数学概念课的特点 |
(三)依据智慧课堂的体系结构 |
二、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探究性原则 |
(三)反馈性原则 |
(四)深度学习原则 |
(五)因材施教原则 |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 |
(一)分析阶段 |
1.学习者特征分析 |
2.教学内容分析 |
(二)设计阶段 |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设计 |
2.媒体选择与学习资源的设计 |
3.教学策略的设计 |
4.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 |
5.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三)开发阶段 |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开发 |
2.微视频的开发 |
3.教学PPT的开发 |
4.练习题的开发 |
5.概念图的开发 |
6.辅助性学习资源的开发 |
(四)实施阶段 |
(五)评价阶段 |
第六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
一、《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
二、《对数的概念》教学资源 |
三、资源使用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初中语文教学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研究 ——以南张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理论依据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助读系统概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语文教材与语文教科书 |
二、统编版语文教科书 |
三、自读课文 |
四、助读系统 |
第二节 自读课文助读系统分类及特点 |
一、提示类 |
二、注释类 |
三、插图类 |
四、资料类 |
第三节 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应用价值 |
一、帮助师生与编者对话 |
二、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
第二章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助读系统使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自读课文助读系统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 |
一、调查情况说明 |
二、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自读课文助读系统使用问题原因分析 |
一、未基于编写理念使用助读系统 |
二、教师对学生指导不到位 |
三、教师授课模式固定不变 |
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够 |
第三章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助读系统使用建议 |
第一节 教师维度的使用建议 |
一、领会编写意图,研究创新点 |
二、运用助读系统,链接教学设计 |
三、重视助读系统,指导学生学习 |
第二节 学生维度的使用建议 |
一、会用助读要素,转变学习方式 |
二、巧用助读要素,提高自主意识 |
三、效仿助读要素,养成良好习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学中自读课文助读系统使用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B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自读课文助读系统使用情况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 C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自读课文助读系统使用情况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 D 品“助读系统”之妙——《溜索》教学设计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及构成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意义 |
2 对数学教师核心素养的认识 |
2.1 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认识 |
2.2 中学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 |
2.2.1 中学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和“树人” |
2.2.2“高尚师德”和“精深教育数学”是中学数学教师素养的内核 |
2.2.3 中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含义 |
3 中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
3.1 教师内蕴的核心素养:高尚师德素养和精深教育数学素养 |
3.1.1 高尚师德素养 |
3.1.2 精深教育数学素养 |
3.2 教师外化的核心素养:教师育人素养和数学树人素养 |
3.2.1 优良的教师育人素养 |
3.2.2 良好的数学树人素养 |
(5)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来源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理论教育的论述 |
一、理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
二、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结合 |
第二节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论述 |
第三节 党的早期领导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论述 |
一、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论述 |
二、刘少奇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论述 |
三、陈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论述 |
第二章 延安时期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
第一节 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 |
第二节 反击国民党敌对行为的需要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需要 |
第四节 统一不同阶层学生思想的需要 |
第三章 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
一、理想信念教育 |
二、政治教育 |
三、爱国主义教育 |
四、时事教育 |
五、党性教育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 |
一、注重因材施教 |
二、紧扣时代主题 |
三、创新形式方法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 |
一、实践教育法 |
二、典型教育法 |
三、自我教育法 |
第四章 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 |
第一节 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一、党中央的领导 |
二、教师的履职尽责 |
三、教法的推陈出新 |
四、媒体的充分利用 |
第二节 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当代启示 |
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
二、要加强工作队伍的建设 |
三、要创新教育的形式方法 |
四、要善用新媒体的优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培育时代新人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袁微子小学语文教学思想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语文教学,培养有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 |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的辩证统一 |
三、研究儿童认识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提高语文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四、大力改革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7)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目的 |
3.理论依据 |
4.研究方法 |
5.研究内容 |
6.研究路线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
1.翻转课堂的起源 |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 |
2.乡村与乡村学校 |
3.本土化 |
4.学习力 |
5.学优生与学困生 |
6.知识沟 |
(三)内涵解析 |
1.翻转课堂的本质 |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1.比较之目的 |
2.方法与依据 |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4.比较研究启示 |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
1.翻转之取长补短 |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
(一)调研设计 |
1.调研对象 |
2.理论模型依据 |
3.量表维度设计 |
(二)调研实施 |
1.问卷 |
2.访谈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1.教学传播者分析 |
2.学生分析 |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
4.调研结论 |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
4.教学评价模式 |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
(一)实验设计 |
1.研究问题假设 |
2.研究样本 |
3.变量控制 |
(二)实验前期工作 |
1.实验科目的选择 |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
3.微课的制作 |
(三)实验过程 |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
3.数据收集 |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
1.终结性评估分析 |
2.形成性评估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
(三)研究创新 |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
(四)研究呈献 |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
(一)研究不足 |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
2.研究样本的局限 |
3.研究时段的局限 |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
3.后续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人教版《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变迁研究 ——从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练习系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
(二) 研究语文课程目标的需要 |
(三)《藤野先生》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语文教科书 |
(二) 练习系统 |
(三) 语文课程标准 |
(四) 语文课程目标 |
四、文献综述 |
(一) 语文练习系统的相关研究 |
(二) 语文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 |
(三) 《藤野先生》的相关研究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
七、研究方法 |
(一)内容分析法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简要回顾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轨迹 |
(一) 摸索阶段 |
(二) 双基导向阶段 |
(三) 三维目标导向阶段 |
二、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特点与原因 |
(一)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特点 |
(二)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原因 |
三、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发展的总结 |
(一) 社会需求居于首位 |
(二) 学科意识逐渐苏醒 |
(三) 学生发展得到重视 |
第二章 不同版本《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梳理和比较 |
一、不同版本《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题型分析 |
(一) 根据名称分类 |
(二) 根据特定题型分类 |
(三) 根据一般题型分类 |
二、不同版本《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内容分析 |
(一) 对积累记忆类习题的分析 |
(二) 对理解类习题的分析 |
(三) 对应用类习题的分析 |
三、比较的结论 |
(一) 相同之处 |
(二) 不同之处 |
第三章 从语文课程目标出发解析《藤野先生》练习系统 |
一、摸索阶段 |
(一) 1955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二) 1957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二、双基导向阶段 |
(一) 1978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二) 1982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三) 1987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四) 1992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三、三维目标导向阶段 |
(一) 2007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二) 统编本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
第四章 《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教学建议 |
一、加强练习系统与教师教学的关联性 |
(一) 加强练习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
(二) 加强练习系统与教学目标的联系 |
(三) 加强练习系统与设计教学的联系 |
二、加强练习系统与学生学习的联系 |
(一) 改进学习方式 |
(二) 提高语文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人教版历年《藤野先生》作业系统 |
1955年版 |
1957年版 |
1978年版 |
1982年版 |
1987年版 |
1992年版 |
2007年版 |
部编本 |
致谢 |
(9)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现阶段语文作业设计没有很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
(二)语文作业设计的内容不够丰富 |
(三)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不够灵活 |
二、选题的意义 |
(一)提高教师对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
(二)为一线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语文作业设计提供方法 |
(三)为学生减轻作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提供一点参考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现状 |
(二)国外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语文作业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关于语文作业 |
(一)语文作业的内涵 |
(二)语文作业的类型 |
(三)语文作业的特点 |
二、关于语文作业设计 |
(一)语文作业设计的内涵 |
(二)语文作业设计的依据 |
(三)语文作业设计的意义 |
第二章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概述 |
一、新课标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
(二)人性化原则 |
(三)内容科学化原则 |
(四)形式多样化原则 |
(五)评价合理化原则 |
二、新课标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的特点 |
(一)语文作业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
(二)语文作业设计的目标更加明确,促进学生均衡且有个性地发展 |
(三)语文作业设计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
三、新课标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的要求 |
(一)遵守主体性原则,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
(二)遵守人性化原则及因材施教原则,设计差异性、分层化的作业 |
(三)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开展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
(四)遵守形式多样化原则,布置自由、灵活的作业 |
第三章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现状调查分析 |
一、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现状调查方案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实施 |
二、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现状调查数据分析 |
(一)学生问卷分析 |
(二)教师问卷分析 |
三、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对语文作业内容的合理设计 |
(二)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差异性特点 |
(三)语文作业形式单一 |
(四)缺乏对语文作业的有效评价 |
第四章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
一、合理规划作业内容 |
(一)结合文体类型布置语文作业内容 |
(二)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布置语文作业内容 |
(三)结合学生兴趣布置创新型语文作业内容 |
(四)结合教师经验布置反思型语文作业内容 |
(五)联系生活实际布置语文作业内容 |
二、明确作业分层,体现个性化差异性特点 |
(一)科学设计语文作业的时间层次 |
(二)科学设计语文作业的难度层次 |
三、创新作业形式,避免作业形式单一 |
(一)按作业内容分类 |
(二)按完成形式分类 |
(三)按鉴赏形式分类 |
四、进行作业评价、建立有效的语文作业评价体系 |
(一)多样化的评价内容 |
(二)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
(三)多样化的评价语言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初中语文作业现状调查表(学生) |
附录二:初中语文作业现状调查表(教师)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及目标 |
三、研究范围及对象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流变历程及背景阐述 |
一、起步阶段:1949—1957 年 |
二、发展阶段:1958—1976 年 |
三、革故阶段:1977—1990 年 |
四、过渡阶段:1991—2000 年 |
五、开放阶段:2001 年至今 |
第二章 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具体要素的梳理 |
一、阅读教学目标 |
(一)阅读教学总目标 |
1.名称由教学向课程转化 |
2.内容由简向细转化 |
3.阅读能力由技能向多维能力转化 |
(二)阅读教学年段目标 |
1.体系由文体分层向三维规划转化 |
2.阅读流畅度由忽视向重视转化 |
二、阅读教学材料 |
(一)内容与时俱进 |
(二)标准由思政教育向语文教育转化 |
(三)形式由讲读向自读转化 |
(四)体系安排由单一向多样转化 |
三、阅读教学方法 |
(一)启发式教学原则贯穿始终 |
(二)活动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化 |
(三)体验由共性讲授向个性感受转化 |
四、课外阅读 |
(一)数量要求由含混向明晰转化 |
(二)内容由模糊向具象转化 |
(三)形式由群体向个群共存转化 |
五、阅读教学辅助手段 |
(一)由实物向现代化设施转化 |
(二)目的指向由文字思维向图像思维转化 |
六、阅读教学评价 |
(一)由忽略向侧重转化 |
(二)方式由量化向质量结合转化 |
(三)主体和对象尚未明晰 |
第三章 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流变过程的思考与展望 |
一、思考 |
(一)流变过程中的突出成就 |
1.阅读教学观念在更迭中逐渐更新 |
2.阅读教学方式多元信息化 |
3.阅读教学主体趋向学生 |
4.阅读教学知识性与思想性逐渐平衡 |
5.阅读能力与素养深入关注 |
(二)流变过程中需要继续讨论的几个问题 |
1.阅读教学流变的曲折性 |
2.阅读教学成就突出课纲的作用 |
3.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理关系 |
4.阅读素养获得过程中的重点 |
5.阅读教学评价的意义 |
二、展望 |
(一)阅读教学地位稳步提升 |
(二)对话作用持续彰显 |
(三)学生主体性不断巩固 |
(四)阅读素养备受重视 |
(五)阅读评价逐步成熟 |
(六)数字化阅读趋于常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1949—2020 年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览表 |
附录二: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纲中阅读教学总目标的表述情况总表 |
附录三: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纲中阅读教学各年段目标的表述情况总表 |
附录四: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纲中阅读教学材料的表述情况总表 |
附录五: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纲中阅读教学方法的表述情况总表 |
附录六: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纲中阅读教学评价的表述情况总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
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把发展思维放在首位(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使用研究[D]. 何亚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D]. 刘海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初中语文教学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研究 ——以南张中学为例[D]. 胡秋瑾.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中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及构成要素[J]. 赵思林,潘超. 数学教育学报, 2021(02)
- [5]延安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D]. 康金时.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6]培育时代新人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袁微子小学语文教学思想述评[J]. 柯孔标. 小学语文, 2020(11)
- [7]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8]人教版《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变迁研究 ——从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D]. 宫义达.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D]. 于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建国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阅读教学的流变研究[D]. 莫敬怡.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