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无公害蔬菜“九”注意(论文文献综述)
代振霞[1](2021)在《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停发展壮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从中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关注养生和健康问题。因此,国民对蔬菜健康安全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充分结合无公害绿色蔬菜栽培开展落实的各项工作,全面分析探讨栽培技术的选择,其中主要包括栽培环境的选择,栽培种子的选择与处理,土壤整理和选择,适时播种、浇灌、施肥和病虫害防控等问题,以此希望能够让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全面实现我国目前的国民需求,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绿色健康化。
李康鸿,李舒平[2](2021)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肥料与农药的施用技术研究及实际应用》文中指出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饮食营养与安全更加关注和重视,蔬菜无公害作为饮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已经在农业市场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无公害蔬菜简单来说,就是销售小于国家标准的蔬菜。生产过程中,无公害蔬菜会受到肥料与农药的直接影响。为了增加蔬菜产量,就需要将肥料与农药使用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当前,在生产无公害蔬菜的过程中,主要以农药使用问题为主,在用药方面菜农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即使在没有虫害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防治效果,依然会使用高毒的农药,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影响蔬菜的品质,同时还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此,相关人员需要深入研究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肥料与农药的施用技术,确保其得到良好的应用。
钟灵[3](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蔬菜产业发展及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舞钢市料庄村为例》文中认为蔬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农副食品,在农村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级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政府着力助推农村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推出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极大推动了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料庄村蔬菜产业的发展依托自身深厚而悠久的种植基础,借助国家的优惠政策,现今已成为料庄村农民主动投入生产较多、经济收益较高的主导产业之一。蔬菜种植也已成为料庄村为农业增效、种植户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之一。厘清料庄村蔬菜产业发展历程,分析料庄村蔬菜产业类型及其发展成效。当前料庄村发展蔬菜产业在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优越、区位优势、交通运输便利、料庄村蔬菜种植经验丰富、政策环境优越等方面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但料庄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蔬菜种植类型结构不合理、蔬菜种植户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料庄村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冬季气温较低,相应地也增加了种植成本;当前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蔬菜市场前景广阔皆为料庄村蔬菜产业发展的机会,但是舞钢市内各蔬菜种植地区间竞争激烈,农村人才大量流失、市场潜在风险加大、政策风险依然存在等一些问题也威胁着料庄村蔬菜产业的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舞钢市彦张村蔬菜产业的发展经验探索出一条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与蔬菜产业有机融合的新路子,彦张村蔬菜产业布局合理、侧重发展集体经济,蔬菜种植向产业化发展等为料庄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诸多成功经验。借鉴彦张村的经验,笔者针对料庄村蔬菜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的对策有:包括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提高蔬菜产业的组织化水平;优化蔬菜生产结构,合理调整布局;加强蔬菜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产;加快蔬菜生产先进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拓展蔬菜产业信息服务,降低市场风险;吸引乡村人才,提高劳动力文化水平;完善政府政策,优化蔬菜产业发展环境。只有通过这些措施解决了制约料庄村蔬菜产业发展的因素,才能推动蔬菜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壮大。
邱继丰[4](2019)在《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菜篮子”工程是保障蔬菜供给重大的民生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发展现代蔬菜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重要作用,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的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蔬菜种植的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蔬菜生产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大力加快蔬菜产业的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快促进蔬菜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朝阳区位于长春市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基础条件雄厚,发展优质高效蔬菜产业对促进朝阳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就业和保障城市新鲜蔬菜产品供给有重要意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改革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为研究课题,通过查阅朝阳区农业农村局、地方志以及各镇农业站、办、所相关资料,运用农业产业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梳理了目前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新时期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结果如下:1.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村实用人才、农业技术推广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2)蔬菜种植结构单一,设施菜田需进一步发展(3)合作社发展尚不成熟(4)农资、蔬菜质量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5)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蔬菜加工附加值不高(6)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2.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对策为了使朝阳区蔬菜生产真正做到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发挥朝阳区在长春市及周边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特色蔬菜产业,做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针对这些问题科学进行了合理分析和综合研判,提出促进朝阳区发展高标准蔬菜产业建议:(1)因地制宜,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2)充分利用水源保护地优势,顺势发展观光农业;(3)保证蔬菜标准园高质量建设,确立服务城市的新定位;(4)鼓励发展形成蔬菜生产的专业合作社;(5)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升菜农素质;(6)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快产业发展进程;(7)加强生产监管,确保无公害蔬菜发展;(8)培育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9)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实现多元品种供应城市。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蔬菜产业是保障蔬菜供给的重大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智慧园艺、设施园艺的发展,朝阳区将更加凸显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快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蔬菜产业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
张莞[5](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李昊[6](2018)在《内部动机视角下蔬菜种植户环境保护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农药、化肥和地膜作为现代农业三大生产要素为中国农产品产量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与此同时,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不当处理等也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加剧和食品安全风险增加,长远来看,也同样不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在当前中国农业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和人们对安全农产品需求增加并行的背景下,农业环境保护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学术界已探讨多年,普遍认为农业环境改善的关键在于源头治理,而源头治理的关键便是改变农户不合理的农业生产行为。从理论的探讨来看,较多学者倾向于采用农业环境保护补偿的方式,一方面补偿了农户环境保护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减贫的目的。但在中国农业人口仍然较多的情况下,农业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是否可行?补偿的多,对于国家财政会形成巨大负担;补偿的少,对农户的影响也微乎其微。那么生产补偿这一经济激励方式是激励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唯一途径吗?经济激励是经济有效的吗?由于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理论分析框架的缺乏,导致目前相关的研究仍较为不足。生态补偿的出发点在于激励农户农业环境保护的外部动机以实现农户农业环境保护的目的,从个体行为动机的角度来看,农户农业环境保护不仅存在外部动机,也同样存在内部动机,其不同则表现为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两种动机强弱的差异。为此,本文从内部动机视角探讨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路径是否可行。为实现此目的,本文以动机拥挤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为基础,构建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并以陕西、山西、山东和河南四省1057份随机抽样调查的普通蔬菜种植户样本和陕西省太白县、山东省寿光县266份定点调查的无公害蔬菜种植户样本为基础数据库,采用传统频率统计和贝叶斯统计等方法就蔬菜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对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和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否兼容,验证了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意愿和行为的关系,最后针对本文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为:第一,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的内部动机源于责任感。依据理论分析,将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分为基于愉悦感的内部动机和基于责任感的内部动机两个维度,验证对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发现基于愉悦感的内部动机影响方向不稳定,且不显着;基于责任感的内部动机虽不是对每个行为均有显着影响,但其影响方向均为正向。因此推断农业环境保护行为本身可能并不是让种植户感到愉快的事,其保护农业环境的内部动机源于责任感。第二,种植户较高的农业环境保护外部动机对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和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但却意味着“农户农业污染付费”难以实现。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和行为并不仅仅源于内部动机,较高的外部动机同样对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和行为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这也从微观角度证实了目前生态补偿理论探讨的合理性,但在分析意愿的过程中发现,蔬菜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较高的外部动机显着增加了其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却对种植户支付意愿有显着负向影响,表现出“愿意保护农业环境,但不愿意付钱”的现象。在当前中国农户收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农户农业环境保护的外部动机虽然更容易激发,却可能造成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较高的外部动机,使得“农业环境污染农户付费治理”的实现存在较大障碍。第三,基于责任感的内部动机对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和行为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本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无公害蔬菜种植户农药瓶(袋)处理行为和两类蔬菜种植户化肥袋处理行为外,基于责任感的内部动机对两类蔬菜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和行为均有显着正向影响,这一结果证实了对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激励并非只有经济激励一种途径,且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对行为的影响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以经济激励的方式促使农户产生农业环境保护行为不是经济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选择。第四,农业环境保护生态补偿存在风险。在农业环境保护意愿上,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基于责任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协同效应对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影响不显着,表明在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层面,未发现基于责任感的内部动机与农业环境保护外部动机兼容或不兼容的证据;在农业环境保护行为上,基于责任感的内部动机与农业环境保护外部动机的协同效应对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表明在农业环境保护行为层面,基于责任感的内部动机与农业环境保护外部动机不兼容。这一结果也意味着经济激励导致“给钱就保护农业环境”,一旦经济激励停止,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较难恢复,可能造成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消失甚至退化,农业环境保护生态补偿的方式存在风险。第五,基于责任感的内部动机对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存在直接和间接效应,较高的责任感内部动机有助于实现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向行为的转化。在对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基于责任感内部动机影响意愿和行为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基于责任感的内部动机对农业环境保护行为同时存在直接和间接影响,间接影响为基于责任感的内部动机影响农业环境保护意愿,进而影响行为;种植户基于责任感的内部动机与农业环境保护意愿的协同效应对农业环境保护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表明基于责任感的内部动机在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向行为的转化中存在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上述研究结果在采用准实验方案设计进一步分析后仍成立。该结果为实现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向行为的转化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王厚深[7](2016)在《单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步增强,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消费者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在日益增长。但随着三聚氰胺,地沟油,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等问题的不断曝光,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令人堪忧。特别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蔬菜市场,农药过量、残留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渴望能够吃到安全、健康高质量的蔬菜愿望越来越强烈。无公害蔬菜就是蔬菜产品在栽培过程中不被大气、土壤、水质有害物质污染及其产品在加工包装、运输销售过程中不受二次污染。当前,无公害蔬菜发展已成为趋势,它既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保护人体健康,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效益、占领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发展无公害蔬菜,全面提高蔬菜的质量成为了人们目前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以单县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全国及山东省无公害蔬菜发展的进程,从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实际运作中,多角度地、全面地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单县无公害蔬菜质量发展现状,找出单县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生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展望单县无公害蔬菜发展前景,借鉴其他省市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以完善单县无公害蔬菜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有效地提高单县无公害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
徐丽丽,潘霁玲,杨进义[8](2015)在《无公害蔬菜栽培的操作实践》文中指出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人们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蔬菜,无公害蔬菜是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安全标准和栽培技术生产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型蔬菜。在实际操作中发展无公害蔬菜,就是要采取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措施,使种植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要求。一、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措施发展无公害蔬菜,重点是把好生产基地选择与改
乔云[9](2015)在《太原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蔬菜早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食材之一,但它作为一种特殊鲜活农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有其特殊的位置。因此,在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蔬菜产业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也是近年来在种植业中最具活力和关注度最高的产业。但是,从国内外关于蔬菜在内的农产品使用安全的报道来看却不容乐观,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在蔬菜产品种植过程中由于不规范和管理不严格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大量高毒高残留的被农药被菜农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在无公害蔬菜上,这些大量残留下来的农药不但污染土壤,最主要是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蔬菜产业的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产品生产加工环境不达标、蔬菜产品的质量重金属超标等一系列地问题的困扰,这就使消费者在选择蔬菜时更加注重健康安全绿色无污染的无公害蔬菜。因此,无公害蔬菜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菜农的科学技术培训,加强相关政府部门对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化学品在生产使用当中的初查力度,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在销售阶段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科学的行业标准,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并且加强宣传和监督管理等。最终实现太原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可持续地发展。
关书会[10](2014)在《石家庄市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蔬菜安全关系到人们日常食品安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饮食和养生。本文通过为期两年跟踪调查,对石家庄市普通蔬菜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在两种基地中分别抽取6大类13个品种蔬菜,对其17种农药残留物进行检测。根据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对2013~2014年石家庄市普通蔬菜生产基地生产的6类蔬菜共660个批次样品进行检测:检出有机磷农药样品共计8个批次,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共12个批次,检出率为6.06%;2014年样品中有机磷农药共检出4个批次,共检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8个批次,共检出杀菌剂、杀虫剂类农药9个批次,检出率为6.36%。2013年超标率为2.73%,2014年超标率为2.42%。2)对2013~2014年石家庄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产的6类蔬菜共692个样品进行检测:2013年检出6个批次,检出率1.82%,2014年检出3个批次,检出率为0.87%;2013年超标率为0.61%,2014年超标率为0.58%。2013年的检出率和超标率都高于2014年,且两年的样品平均超标率都低于1%。3)普通基地和无公害基地相比,无公害基地检出的农药种类和农药检出率、超标率优于普通蔬菜基地。4)通过对石家庄市蔬菜生产基地农药使用习惯、实地调查,根据蔬菜农药残留现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建议。
二、生产无公害蔬菜“九”注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无公害蔬菜“九”注意(论文提纲范文)
(1)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技术的管理 |
1.1 强化种植园区管理 |
1.2 合理选择土壤 |
1.3 进行科学施肥 |
2 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技术研究 |
2.1 改进种植构架 |
2.2 运用高端先进的农业技术 |
3 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控 |
3.1 科学运用农药 |
3.2 采取病虫害综合防控办法 |
3.3 运用病虫害种植技术 |
3.4 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
3.5 重点关注无公害绿色蔬菜的种植模式 |
4 结语 |
(2)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肥料与农药的施用技术研究及实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无公害蔬菜的施肥技术 |
1.1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肥料的选择 |
1.2 合理施用肥料 |
1.3 科学的施肥方法 |
2 无公害蔬菜的农药使用技术 |
2.1 选择应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
2.2 控制农药应用的安全间隔期 |
2.3 保证农药施用剂量正确 |
3 结语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蔬菜产业发展及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舞钢市料庄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简要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1.5.2 特色产业理论 |
1.5.3 精准扶贫理论 |
1.6 创新与不足 |
2 料庄村概况及蔬菜产业发展历程 |
2.1 料庄村概况 |
2.2 料庄村蔬菜产业发展的历程 |
2.3 蔬菜地的变迁 |
2.4 蔬菜田灌溉的变化 |
3 料庄村蔬菜产业类型及其发展成效 |
3.1 料庄村蔬菜种植种类及特点 |
3.2 蔬菜产业成效 |
3.2.1 蔬菜育苗技术成熟 |
3.2.2 主要蔬菜种植技术及变化 |
3.2.3 肥料与农药的使用 |
3.2.4 蔬菜的销售 |
4 挑战与机遇:料庄村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困境及其前景 |
4.1 料庄村蔬菜产业发展的问卷调查 |
4.2 料庄村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 |
4.2.1 自然资源优势 |
4.2.2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便利 |
4.2.3 蔬菜种植经验丰富 |
4.2.4 政府鼓励村民发展蔬菜产业 |
4.3 料庄村蔬菜产业发展的劣势 |
4.3.1 蔬菜种植类型结构不合理 |
4.3.2 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
4.3.3 冬季低气温增加种植成本 |
4.3.4 种植户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化 |
4.4 料庄村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4.4.1 舞钢市内各蔬菜种植地区间竞争激烈 |
4.4.2 乡村人才大量流失 |
4.4.3 市场潜在风险加大 |
4.4.4 政策风险依然存在 |
4.5 乡村振兴战略给料庄村蔬菜产业带来的发展前景 |
4.5.1 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奠定经济基础 |
4.5.2 生态宜居对蔬菜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
4.5.3 乡风文明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
4.5.4 乡村振兴为蔬菜产业提供广阔市场 |
5 经验与对策:乡村振兴背景下料庄村蔬菜产业发展的策略 |
5.1 他山之石:舞钢市彦张村蔬菜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
5.1.1 党建工作引领蔬菜产业发展 |
5.1.2 蔬菜产业合理布局 |
5.1.3 蔬菜种植产业化 |
5.1.4 侧重发展集体经济 |
5.1.5 彦张村蔬菜产业发展对料庄村的经验启示 |
5.2 乡村振兴背景下料庄村蔬菜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
5.2.1 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提高蔬菜产业的组织化水平 |
5.2.2 合理调整蔬菜生产结构与布局 |
5.2.3 加强蔬菜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
5.2.4 加快蔬菜生产先进科技的普及和推广 |
5.2.5 拓展蔬菜产业信息服务,降低市场风险 |
5.2.6 吸引乡村人才,提高劳动力文化水平 |
5.2.7 完善政府政策,优化蔬菜产业发展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调研问卷 |
(一)基本情况 |
(二)蔬菜种植投入及产出情况 |
(4)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对朝阳区的启示 |
1.2.1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特点及经验 |
1.2.2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
1.2.3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对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启示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蔬菜产业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3.1 朝阳区发展蔬菜产业的基础条件 |
3.1.1 区位优越 |
3.1.2 生态优势 |
3.1.3 基础优势 |
3.1.4 政策优势 |
3.2 蔬菜标准园的建设 |
3.2.1 园区建设情况 |
3.2.2 建设资金使用情况 |
3.2.3 园区生产基本情况 |
3.2.4 创建工作的保障措施 |
3.3 千顷蔬菜基地建设 |
3.3.1 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
3.3.2 基本原则 |
3.3.3 建设规模 |
3.3.4 重点项目及工程建设标准 |
3.3.5 蔬菜基地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渠道 |
3.3.6 蔬菜基地项目效益 |
3.3.7 保障措施 |
3.4 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情况 |
3.4.1 示范区基本情况 |
3.4.2 示范区建设进展 |
3.4.3 主要实施办法 |
3.5 朝阳区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
3.5.1 农药使用 |
3.5.2 肥料使用 |
3.5.3 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
3.5.4 无公害蔬菜重点建设项目 |
3.6 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采摘园的发展 |
3.6.1 蔬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基本情况 |
3.6.2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 |
3.6.3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财政扶持情况 |
3.7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
3.7.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变化情况 |
3.7.2 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 |
3.7.3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果 |
第四章 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4.1.1 农村实用人才水平偏低 |
4.1.2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困难较多 |
4.1.3 蔬菜种植结构单一,设施菜田需进一步发展 |
4.1.4 蔬菜加工附加值不高 |
4.1.5 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 |
4.1.6 质量监管不到位 |
4.1.7 合作社发展尚不成熟 |
4.2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科学 |
4.2.2 农户的菜田生产方法过于粗放 |
4.2.3 企业发展不足 |
4.2.4 蔬菜的深加工程度不够 |
4.2.5 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 |
4.2.6 质量监管机构不完善、人员缺乏 |
4.2.7 合作社缺乏强劲的运营机制 |
第五章 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
5.1 进一步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 |
5.1.1 因地制宜,加快模块化蔬菜基地建设 |
5.1.2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初步形成蔬菜市场 |
5.1.3 大力提升抗灾减灾的能力 |
5.2 充分利用水源保护地优势,顺势发展观光农业 |
5.2.1 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
5.2.2 结合农业观光发展采摘园 |
5.2.3 开发旅游项目,注重参与蔬菜生产项目的设置 |
5.3 保证蔬菜标准园高质量建设,确立服务城市的新定位 |
5.3.1 保证蔬菜园区的建设用地 |
5.3.2 避开城市近郊,菜田向中远郊发展 |
5.3.3 加大机械化水平,进行标准园建设 |
5.4 鼓励发展形成蔬菜生产的专业合作社 |
5.5 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升菜农素质 |
5.5.1 注重选拔科技示范户 |
5.5.2 选拔培育科技指导员 |
5.5.3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 |
5.5.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年轻职业菜农 |
5.6 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快产业发展进程 |
5.6.1 关注温室大棚质量的提升 |
5.6.2 改善提高大棚的基础功能 |
5.6.3 引导菜农走出高投入、高产出的误区 |
5.7 加强生产监管,确保无公害蔬菜发展 |
5.7.1 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监管,提高生产安全水平 |
5.7.2 推行市场准入机制 |
5.7.3 加强法律宣传,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
5.8 培育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 |
5.8.1 落实优惠政策,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品牌 |
5.8.2 依托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 |
5.9 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实现多元品种供应城市 |
5.9.1 调整蔬菜种植的品种结构,倡导菜田精细化管理 |
5.9.2 倡导农户对菜田精细化管理 |
5.9.3 建立农民蔬菜直销市场,减少中间环节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
(一) 羌区四县 |
(二) 羌族村寨 |
(三) 旅游景区 |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重点 |
(三) 研究难点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产业融合理论 |
二、产业链理论 |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
二、自然地理状况 |
三、历史文化状况 |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一、旅游资源 |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一、产业发展水平 |
二、市场发育程度 |
三、灾后重建 |
四、资源条件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
一、整体评价 |
二、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方面 |
二、企业方面 |
三、村委会方面 |
四、居民方面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主要结论 |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
(6)内部动机视角下蔬菜种植户环境保护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1.5.1 数据来源 |
1.5.2 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蔬菜种植户 |
2.1.2 蔬菜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 |
2.1.3 蔬菜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 |
2.1.4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的理论 |
2.2.2 动机拥挤理论 |
2.2.3 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
2.3 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理论分析及框架构建 |
2.3.1 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内部动机——是愉悦感还是责任感 |
2.3.2 农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 |
2.3.3 农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行为与动机 |
2.3.4 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理性逻辑与非理性悖论 |
2.3.5 理论分析框架——对计划行为理论拓展 |
第三章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动机分析 |
3.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性统计 |
3.1.1 种植户个体特征 |
3.1.2 种植户家庭特征 |
3.1.3 种植户农业生产及销售 |
3.1.4 种植户农业环境认知特征 |
3.2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动机测度 |
3.2.1 内部动机测度 |
3.2.2 外部动机测度 |
3.3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外部动机关系的初步检验 |
3.4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变量选取及理论模型构建 |
3.4.2 计量模型选择 |
3.4.3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对农业环境保护意愿的影响 |
4.1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现状 |
4.1.1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的测量及信度效度检验 |
4.1.2 全样本蔬菜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 |
4.1.3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 |
4.1.4 无公害蔬菜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 |
4.1.5 普通与无公害蔬菜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差异分析 |
4.2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支付意愿测量 |
4.2.1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支付意愿导出 |
4.2.2 零支付者及抗议支付者识别 |
4.2.3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支付意愿 |
4.3 内部动机对意愿影响的变量选取、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 |
4.3.1 变量选取的依据——现有研究的回顾 |
4.3.2 变量选取及理论模型构建 |
4.3.3 研究方法选择 |
4.4 实证分析 |
4.4.1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与农业环境保护意愿 |
4.4.2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与是否愿意支付 |
4.4.3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与愿意支付者支付意愿 |
4.4.4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是否兼容的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对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 |
5.1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现状 |
5.1.1 全样本蔬菜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现状 |
5.1.2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现状 |
5.1.3 无公害蔬菜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现状 |
5.1.4 两类蔬菜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差异分析 |
5.2 内部动机对行为影响的变量选取、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及研究方法 |
5.2.1 变量选取的依据 |
5.2.2 变量选取及理论模型构建 |
5.2.3 研究方法 |
5.3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对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分析 |
5.3.1 内部动机与种植户农药施用行为 |
5.3.2 内部动机与化肥施用行为 |
5.3.3 内部动机与农业废弃物处理行为 |
5.4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是否兼容 |
5.4.1 普通蔬菜种植户 |
5.4.2 无公害蔬菜种植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意愿和行为的关系 |
6.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
6.2 变量选取及研究方法 |
6.2.1 变量选取 |
6.2.2 研究方法 |
6.3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从内部动机到行为——意愿的中介作用验证 |
6.3.1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中介作用的初步验证 |
6.3.2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意愿中介作用的再检视 |
6.4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从意愿到行为——内部动机的调节作用验证 |
6.4.1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调节作用的初步证据 |
6.4.2 种植户农业环境保护内部动机调节作用的进一步证据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单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已有研究成果的作用及不足之处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
2.1 无公害蔬菜与无公害蔬菜产业的相关概念 |
2.2 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
3. 单县无公害蔬菜发展SWOT分析 |
3.1 无公害蔬菜发展的优势因素 |
3.1.1 自然资源优势 |
3.1.2 交通便利 |
3.1.3 劳动力充足且经验丰富 |
3.1.4 蔬菜品牌效应显现 |
3.1.5 农业技术水平高 |
3.1.6 设施农业逐渐兴起 |
3.2 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劣势因素 |
3.2.1 受自然灾害威胁大 |
3.2.2 信息不对称 |
3.2.3 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被占用 |
3.2.4 菜农文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上升 |
3.2.5 资金投入欠缺,生产基础条件差 |
3.2.6 无公害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
3.3 无公害蔬菜发展的机会因素 |
3.3.1 市场前景广阔 |
3.3.2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
3.3.3 无公害蔬菜产业扶贫力度不断加大 |
3.3.4 其他发展机遇越来越多 |
3.4 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威胁因素 |
3.4.1 自然灾害的风险 |
3.4.2 消费者对食品类消费方式的改变 |
3.4.3 蔬菜本身的不耐贮藏性 |
3.4.4 蔬菜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以及外来蔬菜的竞争 |
3.5 单县无公害蔬菜发展SWOT矩阵分析 |
4. 单县无公害蔬菜种植的典型案例分析 |
4.1 单县刘洼村无公害蔬菜种植案例分析 |
4.2 单县富民无公害蔬菜合作社案例分析 |
5. 单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 |
5.1 单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战略 |
5.1.1 指导思想 |
5.1.2 发展目标 |
5.1.3 发展战略 |
5.2 单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
5.2.1 政府积极引导扶持蔬菜产业的发展 |
5.2.2 加大无公害蔬菜产业扶贫力度 |
5.2.3 加大劳动力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 |
5.2.4 积极开拓市场流通和信息对称体系 |
5.2.5 推广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技术 |
5.2.6 强化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无公害蔬菜栽培的操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措施 |
1. 施肥技术 |
2. 病虫害控制技术 |
3. 灌溉基本技术方法 |
二、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的控制 |
1. 要有适合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环境条件 |
2. 要有生产无公害蔬菜的得力措施 |
3. 要坚持以“预防为主, 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
三、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要求 |
(9)太原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和不足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相关概念界定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海岛模式 |
2.1.1.1 生产渠道分析 |
2.1.1.2 销售渠道分析 |
2.1.1.3 物流渠道分析 |
2.1.2 美加模式 |
2.1.2.1 生产模式分析 |
2.1.2.2 销售模式分析 |
2.1.2.3 物流模式分析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菜篮子工程” |
2.2.2 “深圳模式” |
2.2.2.1 组织创新---生产企业化 |
2.2.2.2 制度创新---经营一体化 |
2.2.2.3 管理创新---流通现代化 |
2.2.2.4 营销模式创新---营销品牌化 |
2.3 小结 |
3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3.1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种植现状 |
3.2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现状 |
3.3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大棚建设现状 |
3.4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农户知识现状 |
3.5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产业资金状况 |
4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 |
4.1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的有利条件分析 |
4.1.1 自然资源 |
4.1.1.1 农业气候因素 |
4.1.1.2 水资源因素 |
4.1.1.3 光热资源因素 |
4.1.1.4 土地资源因素 |
4.1.2 地理位置 |
4.1.3 经济条件 |
4.1.3.1 经济发展条件 |
4.1.3.2 货币信贷条件 |
4.1.4 技术条件 |
4.1.4.1 蔬菜生产的技术条件 |
4.1.4.2 蔬菜质量安全保障的技术条件 |
4.2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的优势分析 |
4.2.1 消费需求旺盛 |
4.2.2 市场前景广阔 |
4.2.2.1 国际市场 |
4.2.2.2 国内市场 |
4.2.2.3 省城市场 |
4.2.3 生态环保重视增强 |
4.2.4 政府高度重视 |
5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 |
5.1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的制约因素 |
5.1.1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
5.1.2 成本投入与产出效率不相称 |
5.1.3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
5.2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存在的问题 |
5.2.1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生产问题 |
5.2.1.1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不高 |
5.2.1.2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过程中技术操作不规范 |
5.2.1.3 无公害蔬菜生产水平低 |
5.2.2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销售问题 |
5.2.2.1 营销意识淡薄 |
5.2.2.2 销售模式不当 |
5.2.2.3 宣传乏力 |
5.2.2.4 品牌意识差 |
5.2.2.5 售后服务意识淡薄 |
5.2.2.6 价格缺乏灵活性 |
5.2.3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物流问题 |
5.2.3.1 物流形式单一 |
5.2.3.2 物流组织规模小且分散 |
5.2.3.3 技术水平及设备落后 |
5.2.3.4 信息化程度低 |
6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
6.1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对策 |
6.1.1 加大组织化程度建设 |
6.1.2 严查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
6.1.3 建立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 |
6.1.4 加大对菜农的科技服务投入力度 |
6.1.5 逐步推广无土栽培技术 |
6.2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销售的对策 |
6.2.1 无公害蔬菜基地与市场产销衔接 |
6.2.2 建立品牌合理宣传 |
6.2.3 建立有竞争力的价格消费机制 |
6.2.4 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
6.2.5 建立健全政府政策支持 |
6.3 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物流的对策 |
6.3.1 创新无公害蔬菜物流模式 |
6.3.2 建立无公害蔬菜民间组织团体 |
6.3.3 加快无公害蔬菜物流技术创新 |
6.3.4 建立无公害蔬菜物流信息平台 |
7 研究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致谢 |
(10)石家庄市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农药残留的危害 |
1.1.1 农药的分类 |
1.1.2 农药残留的危害 |
1.1.3 农药残留的成因 |
1.2 蔬菜农药残留污染及监管现状 |
1.2.1 国内蔬菜农药残留污染及监管现状 |
1.2.2 国外蔬菜农药残留污染及监管现状 |
1.3 国内外蔬菜农药残留标准对比分析 |
1.3.1 国内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
1.3.2 国外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
1.3.3 国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 |
1.4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概述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样本收集以及分析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石家庄市经济发展情况 |
2.1.2 石家庄市农业发展情况 |
2.1.3 石家庄市蔬菜生产现状 |
2.1.4 石家庄市蔬菜农药残留情况 |
2.1.5 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性 |
2.2 样品采集及检测项目 |
2.2.1 样品的采集 |
2.2.2 样品的检测项目 |
2.3 评价标准及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家庄市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分析 |
3.1 普通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 |
3.1.1 2013年普通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 |
3.1.2 2014年普通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 |
3.1.3 讨论 |
3.2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 |
3.2.1 2013年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 |
3.2.2 2014年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 |
3.2.3 讨论 |
3.3 石家庄市两种蔬菜生产基地农药残留情况的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石家庄市蔬菜基地蔬菜中农药残留原因及对策 |
4.1 石家庄市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中农药残留原因 |
4.1.1 石家庄市普通蔬菜生产基地中蔬菜农药残留的原因分析 |
4.1.2 石家庄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蔬菜农药残留原因分析 |
4.2 减少蔬菜农药残留的对策及建议 |
4.2.1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农药残留 |
4.2.2 建立蔬菜生产销售全程追踪制度 |
4.2.3 鼓励并推动建设无公害农蔬菜生产基地 |
4.2.4 规范农药使用,从源头控制农药残留污染 |
4.2.5 发展生物农药开发,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 |
4.2.6 提升宣传力度,强化舆论支持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生产无公害蔬菜“九”注意(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技术研究[J]. 代振霞.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09)
- [2]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肥料与农药的施用技术研究及实际应用[J]. 李康鸿,李舒平. 农村实用技术, 2021(08)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蔬菜产业发展及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舞钢市料庄村为例[D]. 钟灵.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4]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邱继丰. 吉林大学, 2019(03)
- [5]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6]内部动机视角下蔬菜种植户环境保护行为研究[D]. 李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7]单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王厚深.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4)
- [8]无公害蔬菜栽培的操作实践[J]. 徐丽丽,潘霁玲,杨进义. 现代农业, 2015(12)
- [9]太原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乔云. 山西农业大学, 2015(02)
- [10]石家庄市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D]. 关书会.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