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硬化对大肠癌肝转移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董佳丽[1](2021)在《口腔微生物在大肠癌放射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与癌症相关的死亡原因中居前三位。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口腔微生物与大肠癌之间的关系。放射治疗是大肠癌常规的、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尤其是直肠癌和转移性大肠癌,可减少肿瘤的生长、缩小肿瘤的大小以及抑制肿瘤的转移。然而,放射治疗失败以及放疗后不良反应导致肿瘤病人的治疗过早终止,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探究影响放射治疗疗效的因素、提高放射治疗疗效及改善放射损伤是目前肿瘤放射治疗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口腔微生物群为研究对象,探讨口腔菌群在大肠癌放疗疗效和盆腹部肿瘤放疗损伤中的作用。本文利用C57BL/6J小鼠建立AOM/DSS诱导的大肠癌模型,采用腹部局部照射模拟大肠癌放射治疗。研究发现,大肠癌进展过程中口腔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为了探究口腔菌群与大肠癌放射治疗之间的关系,在接受腹部局部照射后,我们进行口腔微生物的移植以改变口腔菌群,观察口腔微生物的变化对大肠癌放疗疗效和放射损伤的影响。我们的结果显示,接受放疗后口腔菌群移植的小鼠肿瘤体积和数量增加、癌基因表达上调、胃肠道功能和上皮完整性受损。口腔菌群的改变导致肿瘤部位肠道菌群组成的紊乱,而对癌旁(盲肠内肠道微生物)没有影响。机制上,口腔内具核梭杆菌能够迁移并定殖于大肠癌位点,导致放疗效果降低以及预后不良,这一作用能够被甲硝唑阻断。肝转移是大肠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大约35%-55%的大肠癌患者会出现肝转移。流调数据显示仅有15%-20%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因此,以放射治疗为代表的局部治疗是转移性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了确定口腔微生物群组成是否与大肠癌肝转移放射治疗相关,我们将HCT-8细胞注射到裸鼠脾脏中以建立大肠癌肝转移模型。结果显示,增加口腔内具核梭杆菌阻碍了放疗对大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此外,我们探讨了口腔微生物组成与盆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损伤的关系。健康C57BL/6J小鼠采用腹部局部照射模拟盆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经口腔微生物移植后我们发现,口腔微生物组成变化导致肠道微生物结构紊乱,从而影响盆腹部肿瘤患者放疗的损伤。总体而言,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口腔微生物群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协同作用影响大肠癌放疗效率和损伤。口腔中具核梭杆菌侵入并定殖在肿瘤部位,导致不良结果。临床上,甲硝唑可作为大肠癌放疗的增效剂。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口腔卫生管理对大肠癌放疗和损伤的重要性,同时为口腔微生物在大肠癌放疗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杨仁标[2](2021)在《同时性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肿瘤标记物变化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同时性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为早期预测和诊断肝转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因结肠恶性肿瘤住院行结肠癌切除术(包括开放与腹腔镜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结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纳入标准:(1)行结肠癌根治术或对结肠癌远处转移患者,至少行原发灶切除术;(2)肝转移瘤为结肠恶性肿瘤转移所致,且需经病理或至少两项影像学证实;(3)临床病理学资料完整。共计2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初次就诊时以及确诊结肠癌后6个月内有无肝脏转移,将患者分为肝转移组(61例)和无肝转移组(212例)。分析同时性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血型、合并症及术前CEA值等资料。结果:本组发生同时性结肠癌肝转移61例,占同期结肠癌患者的22.3%。在是否有肠梗阻、是否合并肝外远处转移、原发瘤的分化程度、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否侵犯神经、盆腔或腹膜有无转移结节、术前CEA、CA19-9和CA125值方面,肝转移组和无肝转移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术前CEA值大于或等于4.13ng/m L时,结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可能性增加。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CEA值和CA19-9值与同时性肝转移灶最大径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与结肠癌患者是否合并肠梗阻、是否合并肝外远处转移、原发瘤的分化程度、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否侵犯神经、盆腔或腹膜有无转移结节、术前CEA、CA19-9和CA125水平存在密切关系。
曾德宝[3](2020)在《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防治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术后化疗后肝脏转移的防治,以及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大肠癌患者术后化疗后中医证候、血清肿瘤抗原、卡氏(Karnofsky,KPS)功能状态评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和评价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大肠癌术后肝转移防治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机理,从而为防治大肠癌术后肝转移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大肠癌术后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纳入30例,治疗组在术后化疗的基础上服用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照组术后仅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血清肿瘤抗原、KPS评分、肝功、肝脏肿瘤转移灶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并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录入EXCEL 2016数据库,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组在CRC术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中医症状体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CRC术后化疗后中药治疗前频率最高的症状为疲倦乏力(30/30,100%),其次为食少纳差(29/30,96.7%)。全身症状中疲倦乏力(30/30,100%)、食少纳差(29/30,96.7%)等脾虚症状出现频率最高,夜尿频繁(23/30,76.7%)、腰/膝酸软(18/30,60%)等肾虚症状发生的频率也明显突出,局部症状中以手足麻木(21/30,70%)为主,舌质方面则以淡紫/紫暗(25/30,83.3%)、瘀点/瘀斑(19/30,63.3%)出现频率最高,脉象则以细涩/弦涩(26/30,86.7%)为最常见的脉象。其中食少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改善有效率最高为100%,其次腹痛腹胀、便秘症状有效率为87.5%。经治疗后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CRC术后患者的全身症状、局部症状以及舌脉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3)KPS评分比较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治疗后的KP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生活质量比较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改善CRC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体重变化比较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在增加和稳定CRC患者术后化疗后体重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6)肝脏功能比较分析:结果提示两组间治疗前后ALT、AST、AL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抑制CRC术后分泌血清GGT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7)发生肝转移灶的影响:结果提示治疗组的1、2、3年发生肝转移率分为3.33%、6.67%、16.67%;对照组1、2、3年发生肝转移率分为10%、26.67%、36.67%。两组间比较1、3年肝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肝转移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8)血清CEA比较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治疗后降低血清CEA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9)血清CA19-9比较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治疗后降低血清CA19-9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10)血清AFP比较分析:结果提示两组在治疗后血清AFP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D-二聚体比较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治疗后降低D-二聚体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能有效改善大肠癌术后化疗后患者疲倦乏力,食少纳差,大便稀次数多,腰酸,畏寒肢冷,夜尿等脾肾亏虚、湿邪内生症状,以及手足麻木、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和脉细涩等瘀毒内生症状,增强患者体力状况,减轻化疗毒副反应,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抗原,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减少大肠癌术后化疗后肝脏肿瘤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表明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在防治大肠癌术后肝转移方面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
杨梦蝶[4](2019)在《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对肝癌和大肠癌手术后患者“异病同治”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无进展生存期、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积分和不良反应等指标评价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治疗手术后原发性肝癌和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运用网络药理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探讨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异病同治”的疗效机制和疗效评价指标。方法:收集73例(37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肝癌和149例(83例治疗组、66例对照组)大肠癌术后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西医治疗过程信息、临床客观指标等及外周血液样本。以补肾健脾法联合为化疗组,以化疗组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无进展生存期、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积分、肿瘤标志物、肝肾功能指标、不良反应等的临床疗效评价;结合网络药理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筛选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对术后肝癌和大肠癌患者“异病同治”潜在的系统生物学疗效评价指标,并通过ELISA法、PCR法进行验证,进而阐明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对术后肝癌和大肠癌患者“异病同治”的分子机制。结果: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在提高肝癌、大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优于单独化疗,并可以减轻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其中大肠癌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以及6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期比例均大于肝癌,差异显着(P<0.001),大肠癌对照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以及1年无进展生存期比例均大于肝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6个月无进展生存期比例均大于肝癌,差异显着(P<0.001),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对大肠癌疗效可能更好。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补肾健脾解毒方的4个核心中药为黄芪、苦参、预知子、山茱萸,7个核心成分是异鼠李素、山奈酚、8-异戊烯基-山奈酚、5,7,4’三羟基-6-异戊烯基异黄酮、槲皮素、β-谷甾醇、桑叶活性黄酮等,50个核心靶点为TGF-β1、IFNγ、VEGFA、MAPK14、CASP9、TGFB1等,富集的KEGG信号通路有结直肠癌信号通路、、Erb B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转录组学结果提示,补肾健脾解毒方法联合化疗对手术后肝癌和大肠癌肝肾阴虚兼脾虚证“异病同治”的4个潜在基因为KDM6A、PXN、TCF7L2、TRIP12,富集的通路有VEG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结直肠癌信号通路等。蛋白组学结果提示,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治疗肝癌和大肠癌共同的差异血浆蛋白有ZEB2、IL-1A、CAT、RECK、LCP1、CD5L、EGF、ALML5、HLA-A、FBLN-5、KRT78共11个,提示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可能通过作用于这些蛋白通过Erb B受体信号通路、癌症的途径等KEGG信号通路等。“干预+病-证-方”的venny交集分析,预测出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对肝癌和大肠癌肝肾阴虚兼脾虚证“异病同治”的1个潜在基因是MAPK14。ELISA蛋白验证结果显示,肝癌和大肠癌干预后较干预前CAT表达显着升高,IL1A、EGF表达显着降低(P<0.001),KRT78是肝癌和大肠癌肝肾阴虚兼脾虚证共有的差异血浆蛋白,EGF是大肠癌肝肾阴虚兼脾虚证特异的血浆蛋白(P<0.001)。RT-q PCR白细胞验证结果显示,肝癌、大肠癌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或组内干预前后的KDM6A、PXN、TCF7L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对肝癌和大肠癌临床疗效可能优于单独化疗,并能减轻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补肾健脾解毒方中黄芪、苦参、预知子、山茱萸中的异鼠李素、山奈酚、8-异戊烯基-山奈酚、槲皮素、β-谷甾醇等通过作用于靶标基因TRIP12、MAPK14或靶标蛋白IL-1A、CAT、EGF、KRT78上通过Erb B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胆碱代谢、癌症的途径等以及MAPK级联的正调节、程序性细胞死亡等GO生物学过程的调控,而对手术后肝癌和大肠癌“异病同治”的作用。KRT78和EGF可能成为其候选疗效评价指标。
侯文珍[5](2019)在《基于固有免疫探讨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肝转移是结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及难点,肿瘤的转移与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本实验通过经脾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研究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结肠癌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以明确艾灸效应,为临床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丰富艾灸干预策略;并进一步检测艾灸干预对裸鼠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为阐明其潜在作用机制做前期探索。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四个部分:①实验动物的模型构建:通过在Balb/c裸鼠脾脏注射有绿色荧光标记的HCT-116人结肠癌细胞株构建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一周2次在荧光检测仪下观察结肠癌肿瘤在脾脏的成瘤及肝脏的转移情况,拍摄典型荧光照片,术后7周处死裸鼠,剖腹并记录脾脏及肝脏结肠癌肿瘤种植、转移情况。通过分析其成瘤率及肝脏转移率,评价模型构建是否成功,为后续研究做准备;②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将Balb/c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预防艾灸组、艾灸治疗组、预防艾灸+治疗组共4组,每组15只,选取双侧肝俞、足三里穴,分别给予不同干预措施,观察各组裸鼠的存活率、死亡情况、体重变化、脾脏移植瘤及肝脏转移瘤等情况;③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实验分组及干预同第二部分实验,艾灸干预结束后,取裸鼠外周血、肝脏、脾脏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以上部位的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表达情况,分析艾灸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固有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④基于第三部分实验结果,进一步探讨艾灸干预对NK细胞的调节作用:采用SAS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Balb/c裸鼠分为对照组、艾灸组,每组8只,艾灸组选取双侧肝俞、足三里穴进行艾灸干预,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艾灸干预结束后第二天取裸鼠外周血、肝脏及脾脏组织NK细胞进行流式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裸鼠肝脏及脾脏组织中NK细胞受体NKp46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实验成功构建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造模裸鼠脾脏原位及肝脏转移器官均出现肿瘤组织,转移率为100%,死亡率为33.3%,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似。第二部分实验,我们发现:①模型组的动物存活率最低为66.7%,艾灸治疗组的动物存活率最高为86.7%,预防艾灸组和艾灸治疗组的恶病质死亡裸鼠发生较迟,均出现在实验干预结束后的观察期,各组之间的存活率、恶病质死亡率、恶病质发生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裸鼠体重监测发现,预防艾灸处理不利于造模前正常裸鼠的体重增加,但造模手术后第4周期间显示出了对于肠癌肝转移裸鼠失体重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相比,能够明显增加裸鼠的体重,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脾脏移植瘤的肿瘤重量、体积方面,与模型组和预防艾灸组相比较,艾灸治疗组和预防艾灸+治疗组中结肠癌肝转移模型裸鼠脾脏移植瘤的肿瘤重量及体积均小于以上两组,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肝脏转移瘤的研究发现,与模型组相比,预防艾灸组、艾灸治疗组、预防艾灸+治疗组这三组的肝脏转移率明显下降,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流式细胞术检测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固有免疫细胞(在外周血、肝脏、脾脏中)的含量变化,结果为:①NK细胞活化率方面:外周血中,与模型组相比,各艾灸组中NK细胞活化率(CD107a比例)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中,与模型组相比,艾灸治疗组中NK细胞活化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中,与模型组相比,各艾灸组中NK细胞活化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巨噬细胞方面:脾脏中,与模型组相比,艾灸治疗组、预防艾灸+治疗组中巨噬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肝脏中各组间巨噬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③中性粒细胞方面:各组间外周血、肝脏、脾脏中中性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第四部分研究结果:①外周血中,对照组、艾灸组组间比较,NK细胞数量(CD49b和CD335比例)和NK细胞活化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②肝脏组织中,与对照组比较,艾灸组的NK细胞数量及NK细胞活化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脾脏组织中,两组间NK细胞数量和NK细胞活化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免疫组化结果也相似,对照组和艾灸组的阳性信号区域的IOD值(光密积分值)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艾灸干预可激活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固有免疫系统,增加肝脏组织中NK细胞的活化率和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含量,增强对结肠癌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和吞噬功能,从而有助于抑制种植于脾脏的移植瘤的生长,迅速杀灭转移于肝脏的肿瘤细胞,降低结肠癌肝脏转移率;其中艾灸对肝脏中NK细胞活化率的上调作用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体现了中医“扶正”的治病思想,可为艾灸治疗其他肿瘤性或免疫缺陷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韩中斌[6](2017)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在大肠癌诊断中的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大肠癌(CRC)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随着人们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革,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量的学者对大肠癌的发病、诊断及预后评价的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证实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25(CA125)、糖蛋白抗原242(CA242)及糖蛋白抗原19-9(CA19-9)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生化检验的常规标志物,对于大肠癌的诊断有较大的参考意义。现阶段,血清肿瘤标志一直是人们热衷的研究课题,但单一肿瘤标志物对疾病的诊断阳性率很低,故而,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CEA、CA19-9、CA242及CA125四组肿瘤标志物不同组合在大肠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且经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大肠癌患者123例,整理临床资料,比较大肠癌患者四项指标联合检测与单项指标检测的差异,并筛选出最优肿瘤标志物组合,进一步研究最优血清肿瘤标志物组合与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工作。定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组合的肿瘤标志物中,只要有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肿瘤为阳性,该组则为阳性。结果:123例大肠癌患者中,单项肿瘤标志物阳性率检查CEA、CA125、CA19-9及CA242的阳性率分别为25.20%、2.0%、12.20%、12.20%,其中CEA阳性率最高,且与其他单项肿瘤标志物检验结果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二联大肠癌肿瘤标志物阳性率检测结果中,二联组合的大肠癌肿瘤标志物中CEA+CA242组合阳性率最高,可以达到29.27%,其次依次是CEA+CA199、CEA+CA125、CA199+CA242、CA125+CA199、CA125+CA242,且CA125+CA199、CA125+CA242两组阳性率最低为13.82%;其中,CEA+CA242组合与CEA+CA125、CEA+CA199三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差异(P>0.05),与其他二联组之间存在统计学上差异(P<0.01);在三联大肠癌肿瘤标志物阳性率检测结果中,CEA+CA125+CA242组合对大肠癌阳性率最高为30.08%,与CA125+CA199+CA242存在统计学上差异(P<0.01),但是与CEA+CA199+CA242、CEA+CA125+CA199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差异(P>0.05);将单项组、二联组、三联组中阳性率最高的肿瘤标志物(或肿瘤标志物组合)与四连组(即d组)进行数据分析,其结果是CEA、CEA+CA242、CEA+CA125+CA242及四联组CEA+CA125+CA199+CA242对大肠癌的阳性率分别是25.20%、29.27%、30.08%及30.08%,且CEA+CA125+CA242与CEA+CA125+CA199+CA242阳性率相当,但经数据分析,四组之间均不具有统计学上差异(P>0.05)。充分结合其检验结果的效能及经济性,本研究中对大肠癌诊断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最优组合为CEA+CA125+CA242。之后对其进行临床应用价值上的检测,该组合在性别、年龄、肿瘤大体分型、浸润深度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发生远处转移或广泛转移的患者中较高,且在粘液腺癌患者中阳性率最高,与其他组织学分型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单一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中,CEA对大肠癌的阳性率要优于CA125、CA199及CA242,而联合检测CEA、CA125、CA19-9及CA242可以提高大肠癌诊断的阳性率,其中CEA+CA125+CA242三项指标的联合检验是本次研究中的最优组合。
王文静[7](2015)在《芪连扶正胶囊联合腹腔化疗干预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及预防大肠癌肝转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芪连扶正胶囊联合腹腔化疗预防大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小鼠H22原位移植性肝癌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抗肿瘤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建立小鼠H22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灌胃组、腹腔化疗组及综合组,另设正常小鼠为空白组,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状态、体重变化以及肝脏成瘤情况,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ox-2、HIF-1α、VEGF-A m RNA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ox-2、HIF-1α、VEGF-A蛋白的表达情况。(2)临床观察:以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非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化疗组)、观察组1(腹腔化疗+静脉化疗组)和观察组2(芪连扶正胶囊+腹腔化疗+静脉化疗组),治疗6周期后,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卡氏评分、体重的变化以及用药安全性,随访2年,观察三组患者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情况。结果:(1)动物实验:在生存状态和体重变化上,中药灌胃组的疗效优于综合组(P<0.05),综合组优于腹腔化疗组(P<0.05),而在肝脏成瘤情况和组织病理学改变上,综合组的疗效优于腹腔化疗组(P<0.05),腹腔化疗组优于中药灌胃组(P<0.05);观察Cox-2、HIF-1α、VEGF-A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上调(P<0.01),各用药组较模型组均有所下调(P<0.05),三个基因和三种蛋白的表达水平由低到高依次均为综合组、腹腔化疗组、中药灌胃组(P<0.05)。(2)临床观察:在改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体重方面,观察组2的疗效优于观察组1和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1和对照组之间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控制复发转移方面,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1和观察组2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用药安全性方面,观察组2的消化道反应轻于对照组和观察组1(P<0.05),观察组1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芪连扶正胶囊联合腹腔化疗对小鼠H22原位移植性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下调Cox-2、HIF-1α、VEGF-A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有关;芪连扶正胶囊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体重方面具有较明显优势,而腹腔化疗在控制术后复发转移方面具有较明显优势,两者联用可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综上所述,芪连扶正胶囊联合腹腔化疗作为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抗肿瘤方案,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张敏,樊巧玲[8](2015)在《大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大肠癌发生肝转移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有效的治愈手段,但多数患者诊断时已经失去手术时机,多学科综合治疗是大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治疗策略。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新辅助化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放射疗法、射频消融术、冷冻疗法、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等。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郑建萍[9](2014)在《大肠癌异时性肝转移160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分析大肠癌异时性肝转移的临床特点、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不同治疗手段的疗效差异,为大肠癌异时性肝转移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对福建省立医院1999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1日10年间收治的160例大肠癌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同时对预后进行随访分析,采用统计学列联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并探讨手术切除加化疗、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姑息化疗、中医中药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差异。结果:本研究组患者共160例,其中男性占61.25%(共98例),女性患者占38.75%(共62例),男女患者比例为1.58:1,呈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平均年龄为56岁,年龄分布2186岁。病理类型以中分化管状腺癌为主,占46.5%。大肠癌肝转移诊断标准依据大肠癌病史及相关影像学特点可明确。记录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原发灶病理类型、肠癌分化程度、术前CEA水平、肝转移灶部位、数目、大小、肿瘤治疗方式、生存期等。肝转移灶切除+化疗共62例,占38.75%。选取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共91例患者进行生存随访,随访至2013年12月(其中随访成功80例),3年生存率为30%。列联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原发灶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灶部位、数目、大小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术前CEA水平、肝转移灶治疗方式、肝转移出现时间、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数对预后有一定影响。结论:大肠癌肝转移病理类型以中分化肠癌为主,列联分析方法提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原发灶病理类型、原发灶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灶部位、数目、大小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术前CEA水平、肝转移灶治疗方式、肝转移出现时间、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数对预后有一定影响。采用手术切除加化疗治疗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疗效较好。
黄元哲[10](2014)在《MCM2在大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MCM2(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作为MCM蛋白家族中的一员,是细胞分裂增殖过程中启动子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为调节DNA分子的复制。大肠癌肝转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我们针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中MCM2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00年到2012年我科收治的大肠癌患者,剔除病例资料不完整、病理蜡块缺失、术前有化疗的患者以及大肠癌手术与肝脏转移瘤手术非我科实行的患者,得到符合要求的患者共252例,其中97例不伴有肝转移的大肠癌患者,155例大肠癌伴肝转移的患者(155例均为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收集相应患者组织标本,切片,行MCM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记录实验结果。对所录入的病例相关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Kaplan-Meier分析、卡方检验、Cox回归。结果在大肠癌不伴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中MCM2阳性表达率低于伴有肝脏转移患者原发灶中MCM2阳性表达率(P<0.05)。155例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原发灶中MCM2阳性表达率与其肝脏转移灶中MCM2阳性表达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155例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中合并有乙型肝炎的患者和未合并乙型肝炎的患者MCM2阳性表达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大肠癌患者中MCM2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转移、TNM分期及有无肝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肿瘤侵犯程度和病理学类型无相关性(P>0.05)。MCM2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MCM2的高表达与大肠癌肝脏转移呈正相关;2.MCM2的高表达与大肠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呈负相关;3.MCM2的高表达是影响大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肝硬化对大肠癌肝转移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对大肠癌肝转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口腔微生物在大肠癌放射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 |
1.1.3 溶液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大肠癌模型建立 |
1.2.2 照射方案 |
1.2.3 口腔微生物群移植(OMT) |
1.2.4 甲硝唑给药 |
1.2.5 细胞培养 |
1.2.6 大肠癌肝转移模型建立 |
1.2.7 实验动物分组 |
1.2.8 菌群培养 |
1.2.9 菌群给药 |
1.2.10 具核梭杆菌的检测 |
1.2.11 菌群多样性分析 |
1.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1.2.1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
1.2.14 苏木素和伊红染色(H&E) |
1.2.15 免疫组织化学(IHC) |
1.2.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口腔微生物影响小鼠大肠癌模型的发展 |
2.2 口腔菌群组成对大肠癌和大肠癌肝转移放疗疗效和损伤的影响 |
2.3 口腔菌群的改变影响肠道菌群 |
2.4 口腔内具核梭杆菌引起大肠癌放疗抗性 |
2.5 甲硝唑改善口腔菌群改变引起的大肠癌放疗耐受 |
2.6 口腔微生物群影响盆腹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诱导的损伤 |
2.7 口腔-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影响盆腔和腹部恶性肿瘤放疗损伤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消化道共生菌群在肿瘤发生和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同时性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肿瘤标记物变化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3.统计方法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防治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CRC肝转移的认识 |
1.1 CRC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 CRC肝转移的理论研究 |
1.3 CRC肝转移的中医临床防治研究 |
1.4 CRC肝转移的中医药防治实验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CRC肝转移的预防治疗措施 |
2.1 CRC手术方式 |
2.2 CRC化疗 |
2.3 CRC放射治疗 |
2.4 CRC靶向治疗 |
2.5 CRC免疫治疗 |
3 CRC肝转移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性研究 |
3.1 CRC肝转移的发病机制研究 |
3.2 CRC肝脏转移与血清肿瘤抗原 |
3.3 CRC肝转移的生物学特点 |
3.4 CRC肝脏转移与肝脏功能 |
3.5 CRC肝脏转移与血浆D-二聚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试验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评定标准 |
1.8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CRC术后化疗后的临床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法防治大肠癌肝转移的立论依据 |
1.1 大肠癌肝转移与脾肾 |
1.2 大肠癌肝转移与肝脾 |
1.3 大肠癌肝转移与肝肾 |
1.4 大肠癌肝转移与瘀毒 |
1.5 大肠癌肝转移与术后化疗 |
2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CRC术后的作用 |
3.1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大肠癌术后证候的影响 |
3.2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CRC术后患者中医症状的影响 |
3.3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CRC术后卡氏评分的影响 |
3.4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CRC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
3.5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CRC术后体重变化的影响 |
3.6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CRC术后肝功的影响 |
3.7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CRC术后肝脏转移灶的防治 |
3.8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CRC术后CEA的影响 |
3.9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CRC术后CA19-9的影响 |
3.10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CRC术后AFP的影响 |
3.11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对CRC术后D-二聚体的影响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防治大肠癌术后肝转移观察表 |
附录2 证候积分疗效评价 |
附录3 卡劳夫斯基评分 |
附录4 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标准表 |
附录5 大肠癌的TNM分期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致谢 |
(4)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对肝癌和大肠癌手术后患者“异病同治”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对手术后肝癌和大肠癌“异病同治”的临床疗效评价 |
引言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伦理原则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案 |
2.2.1 四诊信息的采集 |
2.2.2 分组与给药 |
2.2.3 观察指标 |
2.2.4 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与处理 |
2.2.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对手术后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
3.1.1 一般资料比较 |
3.1.2 无进展生存期 |
3.1.3 生活质量评分 |
3.1.4 中医证候积分 |
3.1.5 对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
3.1.6 对肝癌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
3.1.7 不良反应发生事件 |
3.1.8 对肝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 |
3.2 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对手术后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
3.2.1 一般资料比较 |
3.2.2 无进展生存期 |
3.2.3 生活质量评分 |
3.2.4 中医证候积分 |
3.2.5 对大肠癌患者外周血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
3.2.6 对大肠癌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
3.2.7 不良反应发生事件 |
3.2.8 对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 |
3.3 肝癌与大肠癌“异病同治”的比较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对肝癌和大肠癌“异病同治”的机制分析 |
引言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网络药理学分析 |
2.1.1 数据库及软件选择 |
2.1.2 网络构建 |
2.1.3 数据分析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外周血白细胞及血浆的提取 |
2.2.2 RNA-seq检测和分析 |
2.2.3 Label Free检测和分析 |
2.2.4 ELISA验证 |
2.2.5 RT_qPCR验证 |
2.3 生物统计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靶点基因和蛋白的筛选 |
3.1.1 网络药理学预测补肾健脾解毒方及肝癌、大肠癌相关靶点 |
3.1.2 手术后肝肾阴虚兼脾虚型肝癌和大肠癌共同的差异基因 |
3.1.3 补肾健脾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手术后肝癌和大肠癌共同的差异基因 |
3.1.4 补肾健脾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手术后肝癌和大肠癌共同的差异血浆蛋白 |
3.1.5 “异病同治”疗效机制的综合分析 |
3.2 补肾健脾解毒方联合化疗潜在靶点蛋白和基因的验证 |
3.2.1 补肾健脾解毒方联合化疗潜在靶点蛋白的验证 |
3.2.2 补肾健脾解毒方联合化疗潜在靶点基因的验证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综合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Advanced in Zheng Research in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t Tumor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知情同意书 |
病例报告 |
伦理审查批件 |
(5)基于固有免疫探讨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
1 结肠癌肝转移的西医研究概况 |
1.1 结肠癌肝转移机制研究 |
1.2 结肠癌肝转移的西医治疗 |
2 结肠癌肝转移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中医对结肠癌肝转移的认识 |
2.2 中医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 |
3 艾灸与免疫 |
4 免疫与肿瘤 |
4.1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4.2 肿瘤免疫疗法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实验一: 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构建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模型构建 |
2.3 观察指标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肝转移情况 |
实验二: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结肠癌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 方法与步骤 |
2.1 实验分组 |
2.2 造模方法 |
2.3 干预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存活率的影响 |
3.3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体重的影响 |
3.4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脾脏移植瘤的影响 |
3.5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结肠癌细胞肝转移的影响 |
实验三: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标准品试剂及耗材 |
2 方法与步骤 |
2.1 实验分组 |
2.2 造模方法 |
2.3 干预方法 |
2.4 实验取材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外周血NK细胞活化率的影响 |
3.2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肝脏组织中NK细胞活化率的影响 |
3.3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脾脏组织中NK细胞活化率的影响 |
3.4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外周血中巨噬细胞含量的影响 |
3.5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肝脏组织中巨噬细胞含量的影响 |
3.6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含量的影响 |
3.7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含量的影响 |
3.8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肝脏组织中性粒细胞含量的影响 |
3.9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脾脏组织中性粒细胞含量的影响 |
实验四: 艾灸干预对Balb/c裸鼠NK细胞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标准品试剂及耗材 |
2 方法与步骤 |
2.1 实验分组 |
2.2 干预方法 |
2.3 实验取材 |
2.4 指标观察 |
2.5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艾灸干预对Balb/c裸鼠外周血NK细胞的影响 |
3.2 艾灸干预对Balb/c裸鼠肝脏组织中NK细胞的影响 |
3.3 艾灸干预对Balb/c裸鼠脾脏组织中NK细胞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艾灸选穴依据 |
1.1 肝俞 |
1.2 足三里 |
2 实验结果分析 |
2.1 经脾注射法构建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分析 |
2.2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分析 |
2.3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分析 |
2.4 不同时间段艾灸干预对脾脏造模裸鼠结肠癌肝转移及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分析 |
3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在大肠癌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芪连扶正胶囊联合腹腔化疗干预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及预防大肠癌肝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瘤株来源 |
1.3 主要药品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器械 |
1.6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腹水传代 |
2.2 细胞悬液制备 |
2.3 细胞计数 |
2.4 手术造模 |
2.5 H22肝癌细胞的冻存 |
2.6 H22肝癌细胞的复苏 |
2.7 药品浓度制定 |
2.8 实验分组 |
2.9 取材方法 |
3 统计方法 |
实验一 小鼠生存状态观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体重变化 |
实验二 肝脏成瘤情况观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肝脏形态改变 |
3.2 抑瘤效果比较 |
实验三 组织病理学观察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制备组织病理蜡块及切片 |
2.2 HE染色 |
3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癌旁组织Cox-2、HIF-1α、VEGF-A mRNA的表达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器械准备 |
2.2 提取总RNA |
2.3 RNA反转录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5 结果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总RNA提取结果 |
3.2 PCR反应结果 |
实验五 癌旁组织COX-2、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部分试剂制备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提取总蛋白 |
2.2 Western blot实验 |
3 实验结果 |
3.1 BCA蛋白定量结果 |
3.2 蛋白电泳图 |
3.3 各组Cox-2、HIF-1α、VEGF-A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 |
2 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 |
2.5 统计方法 |
3 基线资料 |
4 结果 |
4.1 临床症状变化比较 |
4.2 生活质量变化比较 |
4.3 体重变化比较 |
4.4 复发转移情况比较 |
4.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学对大肠癌及大肠癌肝转移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大肠癌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大肠癌肝转移的认识 |
1.4 中医治疗原则 |
2 芪连扶正胶囊的药物分析 |
2.1 芪连扶正胶囊简介 |
2.2 组方意义 |
2.3 前期研究成果 |
3 西医学对大肠癌肝转移的认识 |
3.1 大肠癌肝转移与门静脉的关系 |
3.2 腹腔化疗预防大肠癌肝转移的理论探讨 |
3.3 腹腔化疗预防大肠癌肝转移的应用现状 |
4 实验动物的选择 |
4.1 常见大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
4.2 选择H22原位移植性肝癌小鼠的意义 |
5 血管生成因子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6 结果分析 |
6.1 动物实验 |
6.2 临床观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8)大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手术治疗 |
2非手术治疗 |
(9)大肠癌异时性肝转移160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方法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MCM2在大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四、肝硬化对大肠癌肝转移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口腔微生物在大肠癌放射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董佳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同时性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肿瘤标记物变化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D]. 杨仁标.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方药防治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临床研究[D]. 曾德宝. 暨南大学, 2020(03)
- [4]补肾健脾解毒法联合化疗对肝癌和大肠癌手术后患者“异病同治”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研究[D]. 杨梦蝶.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基于固有免疫探讨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影响[D]. 侯文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在大肠癌诊断中的意义[D]. 韩中斌.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7]芪连扶正胶囊联合腹腔化疗干预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及预防大肠癌肝转移的研究[D]. 王文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7)
- [8]大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J]. 张敏,樊巧玲. 山东医药, 2015(07)
- [9]大肠癌异时性肝转移160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D]. 郑建萍.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10]MCM2在大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D]. 黄元哲. 苏州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