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魅力无穷的电信增值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付子晴[1](2020)在《发达国家及地区电信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认为我国电信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变革,在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步,积累了及其丰富的经验。但美中不足在于,我国当前缺少一部内容完备、体系健全、具备权威性的电信立法,现有的《电信条例》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本文分析了我国电信监管、电信行政垄断、电信市场准入、电信普遍服务、电信互联互通、电信消费者保护等重要电信制度的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纳和阐述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信行业立法现状及电信法律基本制度,包括该地区电信行业立法的历史发展进程、该地区电信行业的法律文件概况、该地区电信行业重要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定以及该地区当前电信立法存在的问题等;并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电信行业立法现状进行对比和分析,思考对我国电信法立法的启示,提出我国电信行业相关立法的完善建议,并对我国电信行业立法的未来进行展望。
华清君[2](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刘绍勇[3](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指出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戴晓娟[4](2018)在《“营改增”对中国联通公司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实施“营改增”之前,增值税与营业税作为最主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在我国的税制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去建筑业之外,相继而出的第二产业课征增值税,同时营业税则覆盖和占据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税制显现出其不合理性,制约着包括电信业在内的服务业的发展。为了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税制结构,为了让更多的企业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从而进一步打通增值税等一系列政策,同时加大下游企业的进项税抵扣,同时也为了体现对相关企业的支持与辅助,我国在2014年6月对全国电信业实行了“营改增”,其中以中国联通为首的运营商,主要是实行基础电信服务和增值服务之间的差异税率征税措施。电信业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属于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因而对电信行业的税制改革符合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战略,是鼓励发展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2018年是电信业“营改增”实施的第四年,“营改增”原本是一项结构性减税措施,但是根据电信运营商的年度报告披露出的信息显示,这项税制改革却增加了企业的税收,影响了其短期的经营成果,这种现象值得关注。本文基于电信业“营改增”的背景,研究其对电信运营商的影响,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联通公司为例,分析测算其在“营改增”前后的收入、成本费用、资本开支、税负及利润的变化以及引起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政策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并且介绍了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开始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电信企业中国联通公司对其进行介绍及涉税情况分析。第三部分通过深入研究电信业“营改增”的一些具体方案和规定,分析和比较中国联通“营改增”前后适用的税收政策以及对其产生的意义。第四部分为主体部分,根据中国联通公司2012年到2016年的年度报告所披露的数据进行计算与整理,分析其在“营改增”前后的收入、成本费用、资本开支、税负及利润的变化,并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第五部分主要是针对第四部分阐述的问题,提出在税收筹划与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建议。第六部分为结束语,对上述内容与结论进行归纳与总结。本文的意义在于,电信业是我国基础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实施电信业“营改增”关乎国计民生,意义重大。作为行业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税制改革的影响方面中国联通公司极具代表性,其进入“增值税”时代,不仅体现在财务层次上面的税收或者是相关的财务变化,而且是由此而产生的,对于运营商的选取和采购模式的管理以及最终的销售发展方向,还有包括通信产品的销售模式,对于相应专业IT系统的应用创新和一系列的引导作用等企业运营层面的更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在重点关注税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以中国联通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在电信业“营改增”前后的变化和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旨在推出整个行业的共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实践意义。
吴俊[5](2017)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文中提出任何文化形态都有其生命周期,都有它的顶峰,因而有它的拐点。2014年被公认为是传统电视发展的拐点,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双重下滑,给电视发展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雾霾。传统电视发展正面临着来自互联网方面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传统电视正在迎来最寒冷的冬天,正需要浴火重生、凤凰涅盘;以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新兴电视方兴未艾、前途未卜。面对这种情势,我们亟待需要对电视整个行业进行重新理解、评估和反思。立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语义定义法、种差定义法和语境定义法重新定义了电视:互联网背景下电视是指利用视觉暂留原理以电子技术及设备向联点网络化观众传送活动的图像、音频和信号,主要采取传递信息和提供娱乐的方式为用户创生公共(家庭)领域平台、建构文化论坛、开启观察和体验世界另一扇窗口的大众传媒媒介。为进一步深化对电视的认识,在简要回顾了电视的百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电视作了类型化处理,本文重点解读了互联网电视、IPTV、OTTTV等新类型。透过电视的诸多类型,我们看到了电视三大显着特征,即线性与非线性并存、集中化与碎片化并存、控制与互动并存。作为进一步理论延伸,我们阐释了互联网背景下电视需要拓展的四大功能,即在复杂舆论环境中,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在人机互动的技术演进中,探索智慧电视的发展路径;在多元文化中,提升受众与媒体人自身的新媒介素养;在游戏巅峰中,恪守电视文明的进化规律。从纯粹理论世界走入电视现实世界,重新审视电视的生存境遇,我们发现当前电视发展正面临着五大突出矛盾和挑战:控制模式与彰显用户主体性的矛盾、高昂制作成本与收视率下滑的矛盾、同质化竞争与业态健康发展的矛盾、娱乐化趋势与恪守精神品格的矛盾、产业发展私益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同时电视发展也迎来了难得机遇:宏观政策调控是电视发展的制度红利、市场刚性需求是电视发展的坚实基础、多元技术支撑是电视发展的核心动力。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重燃电视的发展引擎。推动传统媒体从内容、渠道、平台到管理、经营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并最终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这是国家层面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的强大思想理论基础。媒体融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厚实的理论基础:数字语言是媒体融合的技术基础、萨弗法则是媒体融合的时间基础、优势互补是媒体融合的功能基础、业态竞争是媒体融合的生态基础、用户需求是媒体融合的动力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为有效破解媒体融合缺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4大共性问题以及理念失衡、路径依赖、路径选择、非对称突破、整体协同不够等5大个性问题提供了方法和钥匙。中国电视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把理念融合作为根本指向、把内容融合作为中心内核、把平台融合作为主导逻辑、把渠道融合作为主要延伸、把技术融合作为动力支撑。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本文以实证分析法梳理了《爸爸去哪儿》的范本价值,并继而由节目层面的融合发展上升至对整个湖南广电传媒生态圈构建的思考。湖南卫视+芒果TV“一体两翼、双引擎发展”战略,是国内传统媒体不甘新媒体碾压之势而加速催生的广电融合发展典范。在台网融合互动过程中,实现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台网共享,同时有利于探索国有传媒企业在人才流动、机制创新、对接资本等多方面的创新。毫无疑问,湖南广电的标本意义在于,为当前国内传统媒体探寻转型之道,目前来看,效果明显,至于纵深发展的结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如果说融合发展体现的是电视的实践理性,那么多维进化彰显的是电视的纯粹理性。作为一种全面而深刻的电视进化理论,需要重新描述和阐释电视融合之后的应然状态,即电视要融合成什么样貌,这就为我们敞开了电视研究的多维高度。电视的多维进化不同于有机体的进化是自然而然、必然性进化,更不是达尔文主义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而是借助人类科学技术、理性、民主和法治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技术进化是电视发展的基本前提,控制和利用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直接后果、虚幻化和碎片化是难以察觉的技术陷阱、超越“技术陷阱”而获重生是破解技术斯芬克斯之谜的有效途径。理性进化是电视发展的灵魂,媒介技术只是个工具,而人才是目的本身。我们要高度警惕理性沦为技术的奴仆,有必要发起一场数字化的理性抗命,防止公民被数字化的自我蚕食;要相信理性、坚守理性、弘扬理性,因为自由意志需要理性:控制意味着对我们所控制的东西负责任;一切技术进化都有得有失,实际上一切进化都是利弊皆有的交易。民主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坚固基石。电视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集成大众智慧,让用户参与选题、参与设计、参与创新、参与内容创造;要以众汇智、以众聚力、以众创新,努力在激活“众”平台效应上优化民主结构,改善民主质量。法律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保障。法治是人类治国理政的理性选择,是优于一人之治的理想方式。法治所蕴含的理想、精神、价值、方式和手段给人类以知识、智慧、启迪和力量,它既能为人类定纷止争,又能引导人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因而提供一种争议和秩序统一的规范。电视作为人类文明和伦理精神的传播使者,必须用法治来规约其成长和发展行为:法治要求电视传播符合客观事实的内容、法治要求电视传播合法的内容、法治寻求表达自由和政府管制平衡、治保障电视发展的合法权益。经由多维进化,电视才可能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负责任的主流媒体,才能为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平台和创造条件。
张弛[6](2015)在《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链的重构》文中研究表明在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面临着新的业态转型和产业链重构的艰巨任务。如果说互联网通过重塑人类交往方式而改变了传统的出版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那么,大数据则通过改变人类社会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方式进而改变着传统的出版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出版业兼具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新闻传播业等多重属性,是以内容和服务创新为特征的知识型产业类别。大数据时代的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科学、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平台都特别适用于出版业进行知识创新和信息传播。当前,在中国进行以知识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大数据是中国出版产业进行业态创新和产业链重构的必然选择。研究大数据条件下中国出版产业链的重构问题涉及传播学、出版学、产业链理论以及大数据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在大数据条件下,“按需出版”、“按需印刷”、“自主出版”、“众筹出版”等新出版模式不断出现,揭开了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关系的新篇章,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并存是大数据时代传播学融合的创新基础,分众传播体系和大众传播体系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并存关系,只是这种并存关系随着环境的变化在不断此消彼长。在大数据时代,“媒介即人”的传播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诠释,“数字的本质是人,数据挖掘就是在分析人类族群自身”,因此,基于大数据的“定制出版”,“分众出版”、“碎片化出版”等新出版方式的出现揭示着从聚众时代的人类族群到分众时代的人类族群关系的变化。大数据时代出版产业链的重构有三个维度:出版价值链维度、出版供需链维度和出版空间链维度。出版价值链是出版产业链价值关系的维度表达,出版供需链是出版产业链供需关系的维度表达,出版空间链是出版产业链空间关系的维度表达。任何产业活动都存在价值关系、供需关系和空间关系,出版产业也不例外,也存在着价值关系传递、供需关系关联和空间关系变迁。基于大数据进行出版价值链重构,其所运用的大数据原理包括:一是基于大数据的“相关性”理论推动出版价值链重构;二是基于大数据的“全数据原理”推动出版价值链重构;三是基于大数据的“第四范式”推动出版价值链重构。发挥大数据价值功能重构出版价值链的基本任务:一是基于大数据关系理解功能创新出版产品形态组合:二是基于大数据的用户挖掘功能创新市场用户组合;三是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挖掘、用户挖掘和关系理解综合功能再造出版价值链结构。重构的立体、多元、网状的价值链可以尝试用2+++模型来概括,即2种介质(纸介质+光电介质)2种资源(内容资源+数据资源)、2种服务(产品服务+体验服务)。基于大数据对出版供需链进行重构的逻辑是:一是作为稿源的出版资源生长逻辑的转换;二是作为供需链驱动力的产业发展逻辑的转变;三是作为供需终端的市场成长逻辑的转换。基于大数据建构的出版供需链模型是立体、多维、柔性的网状结构,这种出版供需链可以尝试用2+++模型来概括,即2种作者稿源(专业作者+业余作者)、2种出版生产方式(标准出版+按需出版)、2种市场划分(大众市场+分众市场)。基于大数据进行出版空间链的重构,其基本任务:一是在出版产业层面实现出版地域空间和出版网络空间新组合以及凭藉“三业融合”扩大出版产业运行空间范围;二是在出版业务层面实现有限空间向无限空间以及单业务空间向多业务空间的拓展。基于大数据建构出版空间链有两个新的构造,一是存在空间+选择空间+活动空间的网络空间构造,二是纸质版+网络版+手机版的媒介空间构造。基于大数据实现出版产业链重构,存在着诸多不同层面的障碍和问题,但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链的重构是大势所趋,而基于大数据的出版产业链重构的产业形态应该是智能出版。智能化是大数据应用的高级境界,如果说大数据时代城市化的出路是“智慧城市”,商业化的出路是“智能商务”,那么,出版现代化的出路则是“智能出版”。
肖赞军[7](2014)在《规制融合的美国模式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最先在电信业、广播电视业拉开规制融合的帷幕,其实践一直被视为世界的风向标。美国规制融合秉承了分类规制的基本传统,由此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模式。其基本逻辑是全面放松规制、全力引入竞争,通过市场机制吸纳投资、实现公共利益。美国规制融合模式实质上是引入竞争的一种思路。特定的规制模式是一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缩影,中国既有规制的特定逻辑,决定了美国规制融合经验可资借鉴的领域及形式。
陈辉[8](2014)在《TZ通信公司呼叫中心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通信行业在这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电话、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庞大的用户群带动了通信行业的新附加值产业,呼叫中心随之孕育而生。通信行业的发展带给我们生活快捷、便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接受呼叫中心电话营销的方式。呼叫中心在快速发展后,市场出现的呼叫中心企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TZ通信公司呼叫中心在激烈市场环境中,如何找到自身企业的不足,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TZ通信公司的呼叫中心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管理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运营管理、现场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改良的方案。本文从该企业的现场管理、运营管理作为研究主线进行研究,提出优化管理的对策,弥补自身的短板和不足。积极开拓创新,营造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深度挖掘市场,精细化数据分析,达到规范性管理的要求,形成企业竞争力,从而提升该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
张寿钰[9](2013)在《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通过重组和3G牌照发放,国内电信行业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均拥有全国性固定业务网络和移动业务网络,均具备全业务综合经营能力。至此,三大运营商之间“全业务产品经营”“全类型客户覆盖”“全方位营销服务”的竞争态势悄然形成,我国电信业竞争进入一个全面的服务竞争阶段。本文主要对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服务营销方面的有关概念和理论,介绍了国内外对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进展情况。然后介绍了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现状,并对服务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对SZ电信服务营销环境进行了宏观和微观分析,对服务竞争环境下大客户需求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对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SZ电信大客户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进一步确立SZ电信在大客户市场中以服务营销为主的市场营销策略。最后依据服务营销三角形理论,从外部营销、内部营销、互动营销三个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对服务营销策略中的7P策略组合优化,并提出了优化实施保障,以达到在优化过程中促进SZ电信与大客户之间的客户关系向更高阶段发展,进一步完善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策略。本文所做的研究,既是对SZ电信目前运用服务营销策略的整理和归纳,又是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所提出的改进措施对服务营销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其他行业的大客户服务营销策略有参考价值。图22幅,表10个,参考文献47篇。
李小青[10](2012)在《杭州星光数字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的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手机增值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手机增值业务提供商众多,如何能从中脱颖而出,实现差异化竞争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本文以商业计划书为切入点,运用商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对手机媒体市场详尽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杭州星光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其产品特色,撰写了该公司的商业计划书。本文首先通过星光公司的介绍,充分说明星光公司有实力做好项目,实现收益,继而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产品,说明了公司产品区别于市场其他的优势;接着本文采用宏观环境分析模型——PEST模型、行业竞争分析Poter五力模型、SWOT分析模型明确了星光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然后运用STP营销理论等制定了公司的市场战略,进行了市场细分和目标定位,同时运用4Ps市场营销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制定了公司的组合营销策略;最后对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对星光公司的未来三年内的财务情况进行了预测,公司具有较好地发展前景,项目投资回报率高。同时,对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杭州星光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其目的:一是创业融资。在创业前或创业中期利用商业计划书向外部投资者寻找投资,商业计划书是融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是发展规划。在公司实际运行发展中,每个阶段都需要一份相应的商业计划书。它不仅有助于诸如向外部融资等企业的资本运作,而且有助于企业整理、思考并确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帮助创业者们解决创业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管理、营销、品牌、财务等方面的难题。
二、魅力无穷的电信增值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魅力无穷的电信增值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发达国家及地区电信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我国电信行业的立法背景 |
1.1.1 技术背景 |
1.1.2 行业背景 |
1.2 我国电信行业的立法现状 |
1.2.1 《电信条例》法律层级低,执行难度大 |
1.2.2 《电信法》的“难产” |
1.3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的重要性 |
第二章 我国当前电信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制度短缺 |
2.1 电信市场寡头垄断问题 |
2.1.1 电信市场寡头垄断的影响 |
2.1.2 电信行业寡头垄断的原因 |
2.2 电信监管体系不成熟 |
2.2.1 “政监合一”的电信监管模式不成熟 |
2.2.2 电信行业缺乏行业自治机制 |
2.3 电信普遍服务进展缓慢 |
2.3.1 电信普遍服务法律规制不健全 |
2.3.2 电信运营商普遍服务积极性低下 |
2.4 网间互连互通面临阻碍 |
2.4.1 互联互通法律规制有待完善 |
2.4.2 我国互连互通存在阻碍的原因 |
2.5 电信市场准入门槛过高 |
2.5.1 电信许可制度过于严苛 |
2.5.2 新兴电信运营商处境艰难 |
2.6 电信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 |
2.6.1 电信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
2.6.2 电信消费者权利救济困难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信法律制度 |
3.1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信立法概况 |
3.2 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电信市场竞争的举措 |
3.3 发达国家和地区电信监管制度 |
3.4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信市场准入制度 |
3.5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互连互通制度 |
3.6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信普遍服务制度 |
3.7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信消费者保护制度 |
第四章 我国电信法律制度改革的现实探究 |
4.1 我国电信立法改革的方向和重心 |
4.1.1 最大程度上促进电信市场竞争 |
4.1.2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
4.1.3 保障互连互通和普遍服务的顺利进行 |
4.2 促进我国电信市场竞争的出路 |
4.2.1 拓宽新兴电信运营商进入电信市场的路径 |
4.2.2 打击主导电信运营商的反竞争行为 |
4.2.3 构建独立、透明、完整的电信行业法律框架 |
4.3 我国电信监管制度现状和改进措施 |
4.3.1 监管模式的转变:企业自治和市场调节为主,政府监管为辅 |
4.3.2 机构构成的转变:公职人员为主、非官方电信专业人士为辅 |
4.3.3 机构职能范围的集中:避免职权分散,避免权力交叉 |
4.4 我国电信市场准入制度现状和改进措施 |
4.4.1 增值电信业务应转变许可方式 |
4.4.2 基础电信业务部分领域应放松许可 |
4.4.3 民营企业的电信市场准入 |
4.4.4 互联网企业的电信市场准入 |
4.5 我国电信行业互连互通的现状和突破口 |
4.5.1 电信运营商有权自由互联 |
4.5.2 弱势方利益保护 |
4.5.3 有权要求以成本价购买所需服务 |
4.5.4 设立电信标准服务列表 |
4.5.5 设立互连协议签订的前置程序 |
4.5.6 设立互联规程模板 |
4.5.7 对主导电信运营商账户的监管 |
4.5.8 健全互连互通惩罚机制 |
4.6 我国电信普遍服务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
4.6.1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基金 |
4.6.2 确保普遍服务的明确性 |
4.6.3 确保普遍服务的高效性 |
4.7 我国电信消费者保护制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
4.7.1 对电信消费者个人数据安全的立法保护 |
4.7.2 倡导电信行业自律 |
4.7.3 明确电信参与人的权利义务 |
4.7.4 通过立法明确电信服务合同的条款 |
4.7.5 明确手机号码等虚拟财产的属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
(一) 国家治理 |
(二) 国家财经治理 |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
结语 |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发表学术论文 |
出版学术专着 |
成果获奖情况 |
主持科研项目 |
致谢 |
(3)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
1.4 概念辨析 |
1.4.1 品牌形象 |
1.4.2 视觉识别设计 |
1.4.3 区别与联系 |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
2.3.1 经营价值 |
2.3.2 消费价值 |
2.3.3 传播价值 |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
5.1.1 追求创新精神 |
5.1.2 差异化的体现 |
5.1.3 多维视觉表达 |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
5.2.3 适用性的表达 |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营改增”对中国联通公司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0.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0.2.2 研究方法 |
0.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 中国联通公司简介及涉税情况分析 |
1.1 中国联通公司简介 |
1.1.1 中国联通公司简介及主营业务 |
1.1.2 中国联通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及经济效益状况 |
1.2 中国联通公司涉税分析 |
1.2.1 涉及的主要税种及税率 |
1.2.2 计税依据及应纳税额 |
2 中国联通“营改增”前后适用的税收政策对比及意义 |
2.1 中国联通“营改增”前后适用税收政策对比 |
2.1.1 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
2.1.2 税率和计税依据 |
2.1.3 附带赠送业务 |
2.1.4 通过工艺特号服务代为接受捐款业务 |
2.1.5 以积分兑换形式赠送的电信服务 |
2.1.6 通过卫星提供的传输服务与向境外提供电信服务 |
2.1.7 其他业务 |
2.2 电信业“营改增”对中国联通的意义 |
2.2.1 有利于中国联通自身的发展 |
2.2.2 有利于中国联通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 |
3 电信业“营改增”对中国联通的影响分析 |
3.1 电信业“营改增”对中国联通收入的影响 |
3.1.1 短期销售收入下降 |
3.1.2 销售收入对比分析 |
3.2 电信业“营改增”对中国联通成本费用和资本开支的影响 |
3.2.1 对成本费用的影响 |
3.2.2 对资本开支的影响 |
3.3 电信业“营改增”对中国联通税负和利润的影响 |
3.3.1 中国联通“营改增”前后税负的测算分析 |
3.3.2 电信业”营改增”对中国联通税负的影响 |
3.3.3 电信业“营改增”对中国联通利润的影响 |
4 中国联通应对电信业“营改增”的应对措施 |
4.1 加强税务筹划,实现合理避税 |
4.1.1 进项税方面 |
4.1.2 销项税方面 |
4.2 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 |
4.2.1 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
4.2.2 调整采购管理 |
4.3 积极完善IT支撑系统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叙事逻辑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2 理解电视的新语境 |
2.1 传统定义的消解与新概念的勃兴 |
2.1.1 语义定义法透析电视的一般规定性 |
2.1.2 种差定义法彰显电视的特有功能 |
2.1.3 语境定义法生发电视概念全新意蕴 |
2.2 电视形态的嬗变 |
2.2.1 新类型与新样态 |
2.2.2 新旧特征的并存与呈现 |
2.3 电视功能的拓展与延伸 |
2.3.1 传播渠道多样化与电视主流坚守 |
2.3.2 人机互动与智慧电视 |
2.3.3 多元文化与新媒介素养 |
2.3.4 游戏巅峰与文明进化 |
3 重审电视的生存境遇 |
3.1 当代电视发展的窘境 |
3.1.1 传统电视的衰落 |
3.1.2 新兴电视的纠结 |
3.2 当代电视发展面临的五大矛盾 |
3.2.1 控制模式与彰显用户主体性的矛盾 |
3.2.2 大制作高成本与收视率下滑的矛盾 |
3.2.3 同质化竞争与业态健康发展的矛盾 |
3.2.4 娱乐化趋势与恪守精神品格的矛盾 |
3.2.5 产业发展私益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 |
3.3 当代电视发展的时代新坐标 |
3.3.1 宏观政策调控释放制度红利 |
3.3.2 市场刚性需求助推电视新发展 |
3.3.3 多元技术驱动电视智慧发展 |
4 传统媒体互联网化下的电视融合发展 |
4.1 媒体融合的一般理论及其启示 |
4.1.1 数字语言是媒体融合的传播密码 |
4.1.2 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时间战 |
4.1.3 优势互补丰富融媒功能 |
4.1.4 媒体融合中的生态位竞争 |
4.1.5 用户需求驱动媒体融合 |
4.2 当代电视融合发展的五重维度 |
4.2.1 新旧媒体基因下的理念更新 |
4.2.2 台网融合下的路径依赖 |
4.2.3 技术战略中的路径选择 |
4.2.4 创新创业下的非对称突破 |
4.2.5 顶层设计下的整体协同 |
4.3 当代电视融合发展的体系化构想 |
4.3.1 深度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 |
4.3.2 内容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内核灵魂 |
4.3.3 平台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关键逻辑 |
4.3.4 渠道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主要延伸 |
4.3.5 技术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动力支撑 |
5 传统电视到融媒范本:基于个案的实证分析 |
5.1《爸爸去哪儿》开拓三级产业链进阶模式 |
5.1.1 核心产品产业链奠定致胜关键 |
5.1.2 附属产品产业链催生蝴蝶效应 |
5.1.3 跨界产品产业链拓展模式空间 |
5.2 “一体两翼”打造台网互动新生态 |
5.2.1 内容独播与自制+定制 |
5.2.2 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台网共享 |
5.2.3 人才流动与机制创新 |
5.3 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
5.3.1 资本运作与芒果生态圈的构建 |
5.3.2 增量资本化运作与芒果跨越式发展 |
5.3.3 探路国有传媒企业资本化运作的国家样本 |
结语:电视的多维进化及应然状态 |
一、技术进化是电视发展的“双刃剑” |
二、理性进化是电视发展的灵魂 |
三、民主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坚固基石 |
四、法律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保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链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主要理论支撑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2 大数据和出版产业链重构的若干理论解读与挑战机遇分析 |
2.1 大数据时代表征探究 |
2.2 出版产业链范畴分析 |
2.3 大数据时代出版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分析 |
3 大数据时代出版价值链的重构 |
3.1 价值链与出版价值链 |
3.2 出版价值链重构的基本动因 |
3.3 大数据时代出版价值链重构的基本内容 |
3.4 基于大数据的出版价值链2~(+++)构造探究 |
4 大数据时代出版供需链的重构 |
4.1 供需链与出版供需链 |
4.2 大数据时代出版供需链的重构逻辑 |
4.3 大数据时代出版供需链重构的基本内容 |
4.4 基于大数据的出版供需链2+++构造模型 |
5 大数据时代出版空间链的重构 |
5.1 空间链与出版空间链 |
5.2 出版空间链重构的产业驱动力 |
5.3 大数据时代出版空间链重构的基本任务 |
5.4 基于大数据的出版空间链两个新构造探究 |
6 智能出版—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链重构之路 |
6.1 出版智能化成为中国出版产业发展主流趋势 |
6.2 探索和引领者—大数据先锋 |
6.3 中国大数据出版的艰难坎坷之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7)规制融合的美国模式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规制融合实践的基本历程 |
二、美国规制融合模式的主要特色 |
1. 承袭分类规制实现融合规制 |
2. 秉承分类规制实现分层规制 |
三、美国规制融合模式的基本逻辑 |
四、美国规制融合模式的简单启示 |
(8)TZ通信公司呼叫中心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呼叫中心的概念 |
2.1.1 呼叫中心 |
2.1.2 电话营销 |
2.2 管理理论 |
2.2.1 运营管理 |
2.2.2 现场管理 |
第3章 TZ 通信公司呼叫中心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TZ 通信公司呼叫中心基本情况 |
3.1.1 组织结构 |
3.1.2 运营管理中心职能 |
3.1.3 电话营销团队现状 |
3.2 TZ 通信公司呼叫中心管理现状 |
3.2.1 人力管理 |
3.2.2 质量管理 |
3.2.3 客户数据分析 |
3.2.4 流程管理 |
3.2.5 现场管理 |
3.2.6 客服管理 |
3.3 呼叫中心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2 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呼叫中心运营管理改善方案 |
4.1 市场管理优化 |
4.1.1 目标客户定位 |
4.1.2 指标分析 |
4.1.3 数据库管理 |
4.1.4 宣传支持 |
4.1.5 营销脚本 |
4.2 人力管理优化 |
4.2.1 人员素质提升 |
4.2.2 人员招聘 |
4.2.3 人才培养 |
4.2.4 人才激励 |
4.2.5 绩效管理 |
第5章 电话营销现场管理改善方案 |
5.1 现场环境管理 |
5.2 设施管理 |
5.3 现场调度 |
5.3.1 人员调度 |
5.3.2 现场业务指导 |
5.3.3 阳光心态管理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国内外对服务营销方面的研究 |
1.2.1 国外对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过程 |
1.2.2 国内对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过程 |
1.2.3 国内对电信服务营销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分析 |
2.1 电信大客户的涵义 |
2.2 电信服务的特征 |
2.3 大客户关系发展模型 |
2.4 服务营销相关理论 |
2.4.1 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 |
2.4.2 服务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
2.4.3 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要素分析和要素链 |
3 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现状分析 |
3.1 SZ电信概况和战略目标 |
3.1.1 SZ电信企业概况 |
3.1.2 SZ电信企业战略目标 |
3.2 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现状 |
3.2.1 SZ电信大客户部组织架构 |
3.2.2 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理念 |
3.2.3 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
4 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环境分析 |
4.1 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
4.2.1 行业竞争对手 |
4.2.2 买方议价能力 |
4.2.3 潜在的行业竞争对手 |
4.2.4 供应商 |
4.2.5 替代品或替代服务威胁 |
4.3 电信大客户消费特点和需求趋势分析 |
4.3.1 电信大客户消费特点 |
4.3.2 电信大客户选择运营商的相关因素 |
4.3.3 电信大客户消费需求趋势 |
4.4 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SWOT分析 |
4.4.1 优势(strength)分析 |
4.4.2 劣势(weakness)分析 |
4.4.3 机会(opportunity)分析 |
4.4.4 威胁(threat)分析 |
5 SZ电信大客户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 |
5.1 SZ电信大客户的市场细分 |
5.1.1 市场细分的意义 |
5.1.2 市场细分的依据因素 |
5.1.3 SZ电信大客户细分市场的确立 |
5.2 SZ电信大客户目标市场的确定 |
5.3 SZ电信大客户目标市场的确定 |
5.3.1 SZ电信大客户市场定位考虑的因素 |
5.3.2 SZ电信大客户市场定位的确立 |
6 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策略优化 |
6.1 外部营销方面 |
6.1.1 服务产品策略 |
6.1.2 服务渠道策略 |
6.2 内部营销与员工满意 |
6.2.1 企业服务文化策略 |
6.2.2 服务人员策略 |
6.3 动营销与客户满意 |
6.3.1 服务过程策略 |
6.3.2 服务有形展示策略 |
6.3.3 客户关怀策略 |
6.4 服务营销策略优化的实施与保障 |
6.4.1 建立策略优化实施领导负责制 |
6.4.2 以服务水平协议(SLA)为策略优化保障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杭州星光数字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信息数据的收集 |
1.3.3 信息数据的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商业计划书设计的相关理论 |
2.1 商业计划书相关理论 |
2.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
2.2.2 Poter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模型 |
2.3 营销管理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公司概况及项目概要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介绍 |
3.1.2 组织结构 |
3.1.3 管理团队 |
3.2 项目概况 |
3.2.1 短信精细化平台 |
3.2.2 灵通欢乐短信 |
3.2.3 彩铃精细化平台 |
3.2.4 短趣网 |
3.3 项目管理方式 |
3.3.1 阶段化管理 |
3.3.2 量化管理 |
3.4 项目实施进度 |
3.5 市场定位和用户细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司战略 |
4.1 公司的愿景和使命 |
4.1.1 公司的愿景 |
4.1.2 公司的使命 |
4.2 公司的战略路线 |
4.3 公司的营销战略 |
4.4 营销组合策略 |
4.4.1 产品策略 |
4.4.2 价格策略 |
4.4.3 渠道策略 |
4.4.4 促销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市场环境与竞争分析 |
5.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5.1.1 政治环境与法律环境因素分析 |
5.1.2 经济环境分析 |
5.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5.1.4 技术环境分析 |
5.2 行业竞争力分析 |
5.2.1 消费者的还价能力 |
5.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5.2.3 供应商的还价能力 |
5.2.4 替代品的威胁 |
5.2.5 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水平 |
5.3 SWOT内容分析 |
5.3.1 优势(strength) |
5.3.2 劣势(weakness) |
5.3.3 机会(opportunity) |
5.3.4 威胁(threat) |
5.3.5 SWOT分析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财务规划与风险分析 |
6.1 融资需求及使用计划 |
6.2 财务规划 |
6.2.1 财务预测 |
6.2.2 财务评价 |
6.2.3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
6.3 风险的评估与防范 |
6.3.1 技术风险 |
6.3.2 企业的管理风险 |
6.3.3 企业的财务风险 |
6.3.4 市场风险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魅力无穷的电信增值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发达国家及地区电信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 付子晴.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6)
- [2]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3]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4]“营改增”对中国联通公司的影响研究[D]. 戴晓娟. 辽宁大学, 2018(01)
- [5]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D]. 吴俊. 武汉大学, 2017(06)
- [6]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链的重构[D]. 张弛.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7]规制融合的美国模式及其启示[J]. 肖赞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3)
- [8]TZ通信公司呼叫中心管理研究[D]. 陈辉. 南昌大学, 2014(02)
- [9]SZ电信大客户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张寿钰. 中南大学, 2013(05)
- [10]杭州星光数字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的设计[D]. 李小青. 中南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