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新三板交易行情数据(论文文献综述)
桑丽[1](2021)在《中概股回归A股的路径比较与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概股回归A股,一直是近几年国内资本市场的热点话题。自2015年以来,中概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时期。个别公司违规引发的中概股信用危机,中美贸易战和美股监管的日趋政治化,以及“浑水”、“香橼”为代表的境外机构做空等原因,深深影响着中概股的境外命运。在日渐复杂艰难的环境下,境外完成私有化退市,并通过借壳上市或IPO寻求A股再上市,已经成为众多中概股公司的理性选择。然而,作为回归A股的传统路径,借壳上市亦或是排队等待IPO,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和挑战。借壳上市需要占用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壳资源,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IPO门槛高、审核周期长、时间成本高。这些因素致使众多已经退出境外市场的中概股公司,始终没能成功回归国内市场。为迎接优质中概股的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进行了必要的制度创新。A股市场相继推出了中国存托凭证(CDR)、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等一系列改革。通过发行CDR回归A股,中概股无须经历境外私有化过程,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成本支出,实现企业多渠道融资。新增板块科创板,首次实行注册制的发行制度,不仅简化了新股发行上市的审批手续,同时还满足了尚未盈利、拥有VIE架构以及差异化投票权等红筹企业的回归愿望。存量板块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为具有创新、创意等新技术、新业态型企业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回归条件。在境外市场“举步维艰”和境内市场“翘首企盼”的双重作用之下,将有越来越多的中概股公司回到A股上市,因此,选择何种回归方式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政策的梳理,总结出中概股回归有四条主要路径,包括:传统路径IPO和借壳上市;创新路径CDR和科创板/注册制下的创业板IPO等等,每种路径都有其独特的适用范围,优势、劣势和风险。比较不同路径的主要差异,可以为拟回归A股市场的中概股公司提供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此外,本文选取了代表各主要回归路径的典型案例,来进一步分析不同中概股公司的路径选择差异。如药明康德具有稳定的业绩、盈利能力强,在其领域拥有领先的行业地位最终选择了在主板IPO;奇虎360因其互联网安全的行业敏感亟需回归国内市场,且因公司私有化负债多而融资意愿迫切最后选择了借壳上市;九号公司和中芯国际作为创新制度的受益者,因其所属行业、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皆符合相关制度的规定,且分别具有“未盈利”、“VIE架构”、差异化投票权等特殊属性而选择了在科创板发行CDR和普通股票等等。针对不同回归路径的理论和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不同路径选择的中概股公司在所属行业与行业地位、股本结构与融资规模、盈利能力与业绩预期、市场环境与回归时机以及制度因素与法律风险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企业最终的路径选择。基于不同路径差异的共同影响,中概股公司应结合自身特点和战略目标,做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如新经济企业优先选择创新路径,传统行业龙头优先选择主板IPO;不同规模的公司选择对应的板块上市,如有多地融资需求的中概股公司可选择发行CDR回归;未实现盈利的中概股公司,在目前政策条件下,只能选择在科创板上市,而盈利企业特别是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可以有更多选择,尤以主板IPO为宜。此外,中概股在选择回归路径时还应考虑市场、政策以及法律风险带来的影响,选择有效规避风险的路径。总之,对于拟回归A股市场的中概股而言,应权衡多因素影响,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回归路径。
王求江[2](2021)在《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动因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不少优质企业因为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和上市相对容易的条件,纷纷赴美上市。但是好景不长,中概股在一段时间的较好市场表现后,股价就陷入偏低常态,存在估值偏低、被恶意做空等问题。而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出台了不少鼓励中概股回归和支持相关行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中概股有了回归打算。中概股回归一般是先私有化进行退市,然后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借壳上市等方式回到国内资本市场,大部分中概股企业选择的是借壳上市的方式。本文选择的案例研究对象无锡药明康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药明康德”)有所不同,药明康德是第一个通过分拆上市的方式成功回归A股的中概股企业,即2015年4月分拆子公司合全药业在中国新三板挂牌,2015年12月药明康德在美股完成私有化退市,2017年6月分拆子公司药明生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018年5月母公司药明康德在中国A股主板上市。药明康德“一拆三”到不同的资本市场,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能为中概股企业找到适合自身的回归方式提供现实依据,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基于分拆上市相关的现有成果和理论对药明康德分拆上市案例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重要性和路径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药明康德“一拆三”式的上市动因以进行了分析;再次,本文对药明康德分拆上市进行了市场影响、融资影响、经营影响、管理影响四个方面的研究。最后,总结本文的结论,并根据药明康德“一拆三”分拆上市较为成功的经验得出启示。通过研究得出了案例分拆上市过程中的有关结论。首先,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重要性在于减轻了回归压力,促进业务专业化,避免遭遇信任危机;必要性在于借壳上市和整体IPO回归受阻,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可行性在于私有化退市和“一拆三”的回归都顺利实现。其次,“一拆三”上市的动因包括:让合全药业抓住国内新三板改革红利,尽快回归国内市场;让药明生物抓住香港市场的红利,为研发奠定资金基础、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药明康德抓住国内政策红利,获得高估值,最终成功快速回归A股。再次,研究发现药明康德分拆上市在市场上的影响体现在股价得到提升,企业整体估值得到提升;在融资上的影响体现在分拆上市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一拆三”连续性的融资为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在经营上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分拆上市前后的财务指标上,给企业整体上带来了良好的财务效应;在管理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体系建设更加完善、股权结构优化。最后,本文根据药明康德分拆上市成功的经验,在企业要理性进行分拆上市、合理选择分拆上市方式、瞄准分拆上市时机,监管层要支持分拆上市方式创新、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加强监管等方面总结了启示。
薛海燕[3](2020)在《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更是后疫情时期企业的自救和图强之道。因此,“如何激励和支持企业创新”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当前形势下兼具重要性和迫切性。激励企业创新必须从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本源要素着手。基于q-投资理论和融资优序理论给出的两大关键要素——成长机会和现金流,在创新投资决策中孰重孰轻,目前鲜有研究。另一方面,创新因其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离不开运作良好的资本市场的引领和支持。西方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认为市场投资者非理性引起的投资者情绪能促进企业创新投资。然而,与西方发达资本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在投资主体构成和交易规模上都占有绝对比例,他们的“投机心理”和“羊群效应”不可避免地助推了投资者情绪,这种高涨的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以及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更具有不确定性,加之中国特殊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中,各市场板块投资者结构和投资者情绪差异显着。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背景,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驱动要素是企业成长机会还是内部现金流?(2)市场投资者情绪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驱动要素助力企业创新投资?(3)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差异显着的投资者情绪如何影响成长机会不同的企业进行创新投资决策?(4)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功能在投资者情绪促进企业创新投资中如何发挥治理作用?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将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内在驱动要素与外在市场因素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深入探究了驱动企业创新投资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市场内”和“跨市场”研究,深入剖析了市场投资情绪影响创新投资原动力发挥效果的作用机制。本文分别选取沪深上市的335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作为市场内实证分析对象、844家新三板创新层企业与669家创业板公司作为跨市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系统分析了成长机会、市场投资者情绪和企业创新投资的关系,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无论“市场内”还是“跨市场”检验,都发现决定企业创新投资的关键内部驱动因素是成长机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创新投资对成长机会更敏感;新三板企业与创业板企业相比,在创新投资决策时更看重成长机会。该研究结论表明,成长机会是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内在驱动要素,企业只要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就应该为创新项目投资。对于融资受到约束的企业,创新项目所需资金自有外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来解决。(2)通过选取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为研究样本进行“市场内”分析发现,投资者情绪通过作用于企业成长机会促进了企业创新投资,这种影响通过融资渠道起作用。高的投资者情绪能促进具有高成长机会的民营企业进行创新投资,但国有企业的创新投资对投资者情绪不敏感。本文进一步考察了融资约束下的投资者情绪对企业创新投资行为的边际作用后发现,受融资约束的民营企业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时期会进行更多的创新投资,进一步证明投资者情绪可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其创新投资。(3)通过选取服务创新创业中小企业的两个主要资本市场——新三板和创业板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跨市场”比较发现,相比创业板,拥有更多成长机会的新三板企业的创新投资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尽管新三板创新投资高于创业板,但其低迷的投资者情绪在上述结果中起到中介遮蔽效用;对股权市场融资功能的检验发现,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不利于其创新投资,原因在于新三板较低的投资者情绪限制了其外部融资,进一步证明,投资者情绪通过“融资渠道机制”影响企业创新投资。(4)通过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双面性分析发现,投资者情绪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在新三板,高涨的投资者情绪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投资,在创业板,投资者情绪越高涨,企业创新投资反而更低。进一步,从机构投资者监督视角探讨市场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治理机制,我们发现,创业板中具有监督功能的独立型机构投资者能缓解投资者情绪对创新投资的抑制,起到积极的治理效果;新三板中的非独立型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者情绪促进创新投资过程中起到中介遮蔽效应。本文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本文的研究为解开q-投资理论之谜提供了新证据。q-投资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机会是企业投资的完全解释变量,但大量实证研究发现q对投资的解释力度很局限。本文研究发现成长机会是决定企业创新投资的关键要素,支持了q-投资理论。(2)本文基于新三板和创业板的跨市场比较分析,开辟了从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企业创新投资的新视角。已有关于创新投资的文献主要聚焦单一资本市场(如创业板)或所有场内市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鲜有基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探讨不同发展程度的资本市场中差异迥然的投资者情绪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3)本文在Abel(1983)的q-投资理论和Baker等(2007)的非理性投资者框架的基础上,首次将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内在驱动因素(成长机会)与外部市场投资者情绪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拓展了已有关于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研究范式。(4)本文丰富了投资者情绪通过股权融资渠道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无论通过选取极具代表性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的“市场内”研究、还是选取服务中小创新型企业的新三板和创业板进行“跨市场”比较,本研究都发现投资者情绪通过股权融资渠道而非管理者迎合渠道影响企业创新投资。本文从探究企业创新投资的内在驱动要素出发,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分析和论证,探讨了在同一市场内和不同市场间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和企业创新投资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政府采取更有效的激励方式促进企业创新投资提供决策依据,也能为市场监管层在资本市场服务企业创新改革中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和可行的政策建议,还能为市场投资者更全面判断和评估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企业创新活动和投资价值提供参考。
杨智超[4](2020)在《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资本市场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资本市场会使得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甚至导致危机。因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今全球一体化浪潮来临,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显得尤为重要。资本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与重要的资金来源,如何进一步的开放与完善,使其成为一个成熟发达的市场,对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样不仅为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进一步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还为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思考。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显得异常重要。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并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由高速转向高质发展的强有力支撑。进一步对外开放资本市场不仅有助于稳固中国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为居民的消费升级保驾护航,助推以内需为引擎拉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还有助于中长期资金的进入,从而缓解国内期限错配的情况,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助于国内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也有助于推动中国获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认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时还有助于降低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元的依赖,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进而降低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让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更加匹配。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是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长期助力。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助于引入大量专业的、理性的机构投资者;有助于引导资本市场由短期投机转向以价值为导向的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的形成;从而助推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成熟程度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本文在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能够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王彤[5](2020)在《新三板企业药石科技转板的动因及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新三板作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场所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成部分,在2013年进行扩容以后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目前挂牌公司数量高于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量总和。然而,近年来新三板出现流动性日益不足与挂牌企业不断发展的矛盾问题,使得众多优质企业纷纷走向转板,掀起一股转板热潮,而企业面临的转板问题却阻碍了其转板及后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于新三板转板问题做出诸多努力,当前正值新三板进行深度改革,各项制度仍然有完善的空间。本文选取南京药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药石科技)为研究蓝本,药石科技作为成功转板企业中历时最短和转板后股价最高的企业,深度剖析其转板前因后果及所遇问题对于新三板流动性改善、促进企业转板以及转板后企业的发展具有较高价值。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对比分析以及事件研究法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综合探究药石科技转板的环境现状、动因及效应,剖析本案例的前因后果,最后总结分析新三板转板企业在转板前后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找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通过分析论证,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新三板市场现状和药石科技转板环境方面,自2006年以来新三板市场规模整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状态,且制造业企业居于多数,转板企业也逐渐增多且审核趋严,同时,通过分析宏微观环境发现药石科技转板前处于有利环境之中。(2)基于药石科技转板的动因研究得出,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转板政策以及区域资本市场发展从外部促使药石科技转板,而在融资、品牌建设、技术创新的需求进一步导致公司产生转板动机,且转板可行性分析是必要前提。(3)通过分析药石科技的转板效应可知,从市场层面来看,药石科技转板后股价表现较好,且股票流动性得到显着改善。从公司层面分析得出,转板后,公司融资、品牌价值和技术创新方面皆有良好效果,在财务效应和公司价值方面,转板上市使得药石科技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良好,公司市值和战略价值也在创业板实现大幅度提升。(4)基于转板前后面临的流动性问题、转板成本以及后续风险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从提升新三板流动视角研究,提出“适时推出混合做市交易模式”、“建立以流动性为目标的做市商评价激励机制等改善举措,基于推动新三板企业转板的角度提出”完善转板机制,规范精选层的遴选”等的建议,在药石科技未来的发展角度提出“不断提升公司业绩,加强适当的形象宣传”等完善思路。本文是在探究新三板企业转板动因及效应基础上,以药石科技为研究对象,对药石科技转板前后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药石科技转板后续发展提供思路,对拟转板的新三板企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进一步完善新三板市场提供一定的参考。
周莹[6](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赵思涛[7](2020)在《基于分层制度的新三板创新层流动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三板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6年6月,新三板实施了以创新层为核心的分层制度,即通过一定的标准选出优质企业组成创新层,期望可以改善市场中匮乏的流动性。但是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匮乏的问题愈加严重,并未因为分层制度的实施而有所改善。本文在新三板分层制度实施的背景下,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创新层内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而依据本文的研究对新三板分层制度以及流动性的改善提出参考建议。本文主要从市场政策因素和企业基本面因素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不同的因素对于创新层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其中,在市场政策制度方面,结合创新层的实际情况,通过理论研究后发现市场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并没有因为分层制度的实施而实现差异化的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投资者数量的增加,从而阻碍了流动性的提高。除此以外,市场中的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的差异化管理也不够合理与完善,转板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监管制度的不完善都阻碍了市场流动性的提升。在企业的基本面因素方面,除了理论分析外还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到2019年间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的交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创新层企业业绩对股票流动性影响不显着,但是企业规模、企业做市商的数量以及企业股权结构等因素对创新层企业股票流动性的影响显着。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得到的结论,为达到改善市场流动性的目的,从市场政策制度、创新层企业基本面以及市场投资者三个层面,结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最新发布的分层制度改革措施,为新三板市场分层制度以及流动性的改善提出具有实际参考意义的建议。
唐涵杨[8](2019)在《新三板龙创公司定向增发影响因素及对策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新三板是继沪深两市之外的第三个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扩容以来,新三板以其较低的财务门槛和较为便捷的挂牌方式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微企业,截止2016年12月,新三板挂牌企业已突破一万家。近两年来,受流动性不足、挂牌成本高、融资效果不佳等因素影响,摘牌企业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如此,截止2019年10月10日,新三板仍有9223家挂牌公司,其数量远超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和。新三板市场为我国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在这个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平台上,定向增发是挂牌公司主要的融资方式,部分中小企业通过定向增发为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获取了资金支持。但是,由于近年来全国经济仍呈下行趋势,加之新三板市场构建中的不完善因素日趋显现,同时挂牌企业自身也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使得新三板在经历2015、2016两年井喷式发展后又逐渐进入理性,乃至发展的低谷。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新三板挂牌企业龙创公司在经过一波三折之后最终成功的进行了两次定向增发的影响因素。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然后对龙创公司进行了企业简介,并结合龙创公司进行定向增发时所处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环境,描述了其在新三板市场进行定向增发时所经历的种种波折,从案例情节中投资者们一开始的“蜂拥而至”到短短几个月后的“仓皇出逃”,引出对定向增发受阻碍原因的分析和应该如何去解决的思考;在完成管理问题描述后,通过市场择时、信息不对称和羊群效应等理论对案例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分析的结果给出了相关建议及对策,最终得到研究结论及研究建议。
罗党论,楚杰,刘晓萌[9](2019)在《新三板:制度描述与研究机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可以很好地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的经济能力。新三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一定的起伏。本文从发行、融资、交易、摘牌、监管等维度对新三板制度进行了综合的描述性统计,发现了新三板这个独特的新兴资本市场的特征,尤其指出新三板是一个中小微企业的资本市场舞台。新三板独特的制度需求与供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场景。本文从公司治理、股权结构、风险投资、税收等多个角度指出新三板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的研究机会,还从新三板的分层制度、交易制度、摘牌制度等方面切入,为研究新三板在政策监管下的实施与效果、制度的有效性、管制下的融资成本、投资者行为等方面提供方向指引。本文认为,研究新三板的制度特点与沿革路径对于深化新三板改革,促进制度创新有着巨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郭雯辉[10](2019)在《新三板券商东海证券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三板从2013年正式发展以来,中小企业挂牌的数量与日剧增,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三板,弥补了资本市场不完整的问题,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但随着挂牌企业数量的增加,监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提出了更高的监管标准,对于准备在新三板挂牌的中小企业来说,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新三板平台不仅为证券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融资渠道,而且也使得企业经营模式更加先进化。各证券公司极力把握新三板市场壮大成长的宝贵时机,对新三板业务板块的开发与成长给予高度重视。鉴于证券业高风险隐患行业特质,证券公司更需要加大警惕,提防潜在风险。随着新三板市场的监管力度的增强,证券公司在承接业务之前,需要充分考虑、权衡收益和风险两者的关系,加强自身风险管理。证券公司正确认识新三板挂牌业务的风险,建立业务风险评估体系并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势在必行。本文以东海证券为例,分五个部分对该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了研究。论文在最开始交待了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接下来依次介绍了新三板平台以及挂牌券商的相关概念,然后介绍了财务风险的基本属性,通过对财务风险分析方法的介绍,为之后的案例讨论中财务风险评价做了充足的准备介绍工作。针对东海证券实际的财务表现进行了深度解读,收集最新财务数据并对此进行指标分析,先一一列举单变量进行单项风险分析,最后建立模型综合评价。然后从新三板证券实际财务风险表现入手,提出了符合时代化要求的改进意见如:在做投资决策时要充分考量财务风险,企业内部应协调资金供应问题,增加股权融资,实现财务风控与日常管理一体化等。最后,希望本文能为新三板挂牌券商的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最新三板交易行情数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新三板交易行情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中概股回归A股的路径比较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及文献 |
二、国外相关研究及文献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VIE架构 |
二、私有化退市 |
三、同股不同权 |
四、存托凭证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企业估值理论 |
二、协同效应理论 |
三、市场择时理论 |
第三章 中概股回归的现状与主要路径 |
第一节 中概股回归现状 |
第二节 中概股回归的传统路径 |
一、IPO |
二、借壳上市 |
三、关于IPO和借壳上市的相关问题 |
第三节 中概股回归的创新路径 |
一、中国存托凭证(CDR) |
二、科创板和(注)创业板 |
第四章 不同路径下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通过IPO路径回归的中概股——以药明康德为例 |
一、选择动因 |
二、回归过程 |
三、回归效果及借鉴意义 |
第二节 通过借壳上市路径回归的中概股——以奇虎360 为例 |
一、选择动因 |
二、回归过程 |
三、回归效果及借鉴意义 |
第三节 通过CDR路径回归的中概股——以九号公司为例 |
一、选择动因 |
二、回归过程 |
三、回归效果及借鉴意义 |
第四节 通过科创板IPO回归的中概股——以中芯国际为例 |
一、选择动因 |
二、回归过程 |
三、回归效果及借鉴意义 |
第五章 中概股公司的类型差异与回归路经选择 |
第一节 不同路径选择下中概股公司的主要差异 |
一、行业及所处地位不同 |
二、股本结构与融资规模不同 |
三、盈利能力与业绩预期不同 |
四、市场环境与回归时机不同 |
五、制度因素与法律风险不同 |
第二节 不同中概股公司的可选回归路径 |
一、基于公司所处行业及行业地位差异的路径选择 |
二、基于公司规模及融资需求差异的路径选择 |
三、基于公司业绩及盈利能力差异的路径选择 |
四、基于市场、政策及法律风险差异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未来中概股回归A股的路径选择 |
一、确定回归前是否在境外私有化退市 |
二、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回归路径 |
三、选择A股上市板块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动因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分拆上市内涵 |
2.1.2 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动机 |
2.1.3 分拆上市对公司的绩效影响 |
2.1.4 中概股回归相关研究 |
2.1.5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价值低估理论 |
2.2.2 市场时机理论 |
2.2.3 融资理论 |
第3章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重要性和路径分析 |
3.1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重要性分析 |
3.1.1 减轻在整体上回归的压力 |
3.1.2 促进实现业务上的专业化 |
3.1.3 避免整体上遭遇信任危机 |
3.2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必要性分析 |
3.2.1 借壳上市受到阻碍 |
3.2.2 整体IPO回归上市不可行 |
3.2.3 实现公司整体上的战略发展 |
3.3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可行性分析 |
3.3.1 在美股实现私有化退市的过程 |
3.3.2 成功完成“一拆三”的回归路径 |
第4章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动因分析 |
4.1 分拆合全药业在新三板上市的动因 |
4.1.1 上市市场选择分析 |
4.1.2 新三板市场行情分析 |
4.1.3 公司发展分析 |
4.2 分拆药明生物在港交所上市的动因 |
4.2.1 研发资金融资分析 |
4.2.2 香港资本市场红利分析 |
4.2.3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4.3 药明康德在国内A股上市的动因 |
4.3.1 国外估值分析 |
4.3.2 国内政策分析 |
4.3.3 公司融资需求分析 |
第5章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影响研究 |
5.1 市场影响分析 |
5.1.1 公司在资本市场反应分析 |
5.1.2 分拆上市后股价变动情况分析 |
5.1.3 分拆上市后估值变化情况分析 |
5.2 融资影响分析 |
5.2.1 增强融资能力分析 |
5.2.2 改善资本结构分析 |
5.2.3 提供更多融资的可能性分析 |
5.3 经营影响分析 |
5.3.1 会计指标的选取 |
5.3.2 会计指标法对比分析 |
5.4 管理影响分析 |
5.4.1 组织体系变化分析 |
5.4.2 股权结构变化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企业视角 |
6.2.2 监管层视角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投资者情绪 |
1.3.2 企业成长机会 |
1.3.3 企业创新投资 |
1.4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理论基础 |
2.1.1 q-投资理论 |
2.1.2 融资优序理论 |
2.1.3 金融发展理论 |
2.1.4 基于行为金融的企业投资理论 |
2.2 文献回顾 |
2.2.1 企业成长机会与创新投资 |
2.2.2 投资者情绪与创新投资 |
2.2.3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成长机会驱动企业创新投资研究 |
3.1 理论模型分析 |
3.1.1 现金流-投资模型 |
3.1.2 q-投资模型 |
3.1.3 考虑创新的q-投资模型 |
3.2 成长机会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实证检验 |
3.2.1 研究假设 |
3.2.2 研究设计 |
3.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2.4 结果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市场内检验 |
4.1 投资者情绪对成长机会影响创新投资的边际作用分析 |
4.2 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关系的实证检验 |
4.2.1 研究设计 |
4.2.2 实证检验 |
4.2.3 结果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跨市场比较 |
5.1 跨市场选择依据及关键特征变量分析 |
5.1.1 选择新三板和创业板市场的依据 |
5.1.2 企业成长机会与投资者情绪不协调分析 |
5.2 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创新投资关系的跨市场检验 |
5.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5.2.2 模型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
5.2.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3 进一步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机构投资者监督视角 |
6.1 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利弊分析与实证检验 |
6.1.1 投资者情绪影响创新投资的利弊分析 |
6.1.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6.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1.4 进一步讨论 |
6.2 基于异质性机构投资者监督作用的机制检验 |
6.2.1 研究假设 |
6.2.2 研究设计 |
6.2.3 实证检验 |
6.2.4 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发达资本市场的研究 |
1.2.2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现状的研究 |
1.2.3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结构、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主要发达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经验 |
2.1 主要发达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
2.1.1 美国资本市场 |
2.1.1.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2.1.1.2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吸引大量外资流入 |
2.1.1.3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
2.1.1.4 多种中长期投资资金 |
2.1.2 日本资本市场 |
2.1.2.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2.1.2.2 促进国际资本流动 |
2.1.2.3 灵活的监管思路 |
2.1.2.4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
2.1.2.5 日美贸易摩擦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启示 |
2.1.3 中国香港资本市场 |
2.1.3.1 国际资本高度流动 |
2.1.3.2 制度的健全和市场透明度等具有高度的国际认可 |
2.1.3.3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
2.1.3.4 市场与监管共同作用的股票发行制度 |
2.2 资本市场开放助力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证分析 |
2.2.1 模型设定以及数据说明 |
2.2.2 计量方法的选取 |
2.2.3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
2.2.4 稳健性检验 |
2.2.4.1 将样本的时间范围扩大 |
2.2.4.2 增加控制变量的个数 |
2.3 发达资本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 |
2.3.1 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
2.3.2 国际直接投资 |
2.3.3 机构投资者为市场主要参与者 |
第3章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
3.1.1 一级市场发展现状 |
3.1.1.1 IPO市场 |
3.1.1.2 再融资市场 |
3.1.1.3 PE/VC市场 |
3.1.1.4 并购重组市场 |
3.1.2 二级市场发展现状 |
3.1.2.1 投资者结构 |
3.1.2.2 交易量与交易价格 |
3.2 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总体问题 |
3.2.1.1 市场深度不足 |
3.2.1.2 资产定价效率和市场化程度较低 |
3.2.1.3 资金结构单一 |
3.2.1.4 国际投资者参与的比例较低 |
3.2.2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
3.2.2.1 一级市场存在的问题 |
3.2.2.2 二级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主要实施路径 |
4.1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全面开放 |
4.1.1 资本的自由兑换 |
4.1.2 QFII额度开放下国际资本的进入 |
4.1.3 QDII额度开放对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 |
4.2 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进入的开放 |
4.2.1 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的开放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
4.2.2 开放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进入的实施方式 |
4.3 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
4.3.1 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利影响 |
4.3.2 当前中国发展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
4.3.3 发展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实施路径 |
4.4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可能路径 |
4.4.1 加快《证券法》的修订和《期货法》的制定 |
4.4.2 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制度的建设 |
4.4.3 继续完善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监管制度 |
4.4.4 优化市场机制建设 |
第5章 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对策 |
5.1 资本市场的监管 |
5.1.1 对国际资本参与一级市场投资加强监管和规范 |
5.1.2 加强国际和国内投资者的管理和保护 |
5.1.3 对国际资本的监管制度需要不断更新 |
5.1.4 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监管 |
5.1.5 完善国际金融风险传导的防范机制 |
5.2 国际市场参与者的监管 |
5.2.1 建立境内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
5.2.2 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 |
5.2.3 构建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预警体系 |
5.2.4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日常监督 |
5.3 国际资本流动的进一步开放 |
5.4 全球投资管理人的业务准入 |
5.5 完善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构想 |
5.5.1 发展并完善新三板的融资制度 |
5.5.2 明确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法律地位 |
5.5.3 丰富股权投资体系 |
5.5.4 建设国际板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1.1 鼓励建设高度市场化的国际化资本市场体系 |
6.1.2 鼓励建设高度开放性的国际化资本市场 |
6.1.2.1 建设开放、透明、具有成长性预期的资本市场 |
6.1.2.2 引导国际资本和长期资金关注企业生命周期前端的金融服务需求 |
6.1.2.3 提高国际投资管理人参与比例 |
6.1.2.4 建立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 |
6.2 相关政策建议 |
6.2.1 通过加强资本市场开放及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功能完善 |
6.2.1.1 通过结构创新进一步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 |
6.2.1.2 通过加快资本市场开放和参与者多样性提升资产定价效率 |
6.2.1.3 完善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制度建设 |
6.2.1.4 进一步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
6.2.2 引导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力军 |
6.2.2.1 制定投资者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
6.2.2.2 完善投资者适当性规则 |
6.2.2.3 提高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比例 |
6.2.2.4 为国际投资者制定展业细则 |
6.2.3 强化监管目标与创新监管 |
6.2.3.1 政府监管应该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中心展开 |
6.2.3.2 应该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上的信息披露制度 |
6.2.3.3 继续完善“一委一行两会”的监管架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新三板企业药石科技转板的动因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三板市场 |
2.1.2 创业板市场 |
2.1.3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
2.1.4 转板与转板机制 |
2.1.5 转板动因及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2.2.2 企业信息不对称下的信息传递理论 |
2.2.3 公司治理理论 |
2.2.4 企业流动性理论 |
第三章 新三板市场现状与药石科技转板环境分析 |
3.1 新三板市场现状分析 |
3.1.1 新三板企业规模与行业分布 |
3.1.2 新三板企业成功转板企业分析 |
3.1.3 新三板转板企业审核过会情况 |
3.2 药石科技转板概况 |
3.2.1 公司概况 |
3.2.2 转板历程 |
3.3 药石科技转板环境分析 |
3.3.1 药石科技转板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分析 |
3.3.2 药石科技转板微观环境分析 |
第四章 新三板企业药石科技转板的动因分析 |
4.1 药石科技转板的外部动因分析 |
4.1.1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 |
4.1.2 转板政策的推动 |
4.1.3 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 |
4.2 药石科技转板的内部动因分析 |
4.2.1 经营规模分析 |
4.2.2 产品结构分析 |
4.2.3 项目后续资金补给 |
4.2.4 品牌建设需求分析 |
4.2.5 技术创新需求分析 |
4.3 药石科技转板可行性分析 |
4.3.1 持续经营能力分析 |
4.3.2 财务指标分析 |
4.3.3 公司治理分析 |
第五章 新三板企业药石科技转板的效应分析 |
5.1 市场层面的效应分析 |
5.1.1 股价效应 |
5.1.2 股票流动性效应 |
5.2 公司层面的效应分析 |
5.2.1 基于转板内部动因的效应 |
5.2.2 基于公司财务绩效的效应 |
5.2.3 基于公司价值的效应 |
第六章 药石科技转板前后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
6.1 药石科技转板前后的问题分析 |
6.1.1 药石科技转板前流动性较差 |
6.1.2 药石科技转板时耗费成本较高 |
6.1.3 药石科技转板后面临一定风险 |
6.2 解决药石科技转板前后问题的对策建议 |
6.2.1 从提升新三板流动性的角度 |
6.2.2 从推动新三板企业转板的角度 |
6.2.3 从促进药石科技发展的角度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分层制度的新三板创新层流动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综述总结 |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新三板市场的分层制度及其流动性现状 |
2.1 新三板的分层制度 |
2.1.1 分层原因 |
2.1.2 创新层的准入标准、维持标准及其演变 |
2.1.3 历次分层后进入创新层企业的描述性统计 |
2.2 流动性衡量指标 |
2.2.1 流动性的定义 |
2.2.2 流动性的衡量指标 |
2.2.3 本文选取的指标 |
2.3 分层后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现状 |
3 创新层的发展状况及其流动性特征 |
3.1 创新层的发展状况 |
3.1.1 创新层的行业分布状况 |
3.1.2 创新层的地域分布状况 |
3.1.3 创新层企业交易方式的发展状况 |
3.2 创新层的流动性特征 |
3.2.1 创新层与新三板市场整体流动性的比较 |
3.2.2 创新层的流动性特征 |
3.2.3 创新层各行业的流动性特征 |
4 创新层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 市场政策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1 投资者的准入门槛 |
4.1.2 信息披露制度 |
4.1.3 交易方式 |
4.1.4 转板制度 |
4.2 企业基本面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企业规模 |
4.2.2 企业业绩 |
4.2.3 企业股权结构 |
4.2.4 做市商的数量 |
5 创新层流动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 |
5.1.1 自变量的选取 |
5.1.2 因变量的选取 |
5.1.3 模型的构建 |
5.1.4 模型的假设 |
5.2 样本的来源和处理 |
5.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 |
5.3.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检验 |
5.4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以及模型的检验 |
5.4.1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的分析 |
5.4.2 模型的检验 |
6 对策与建议 |
6.1 市场政策方面建议 |
6.1.1 进一步细化市场分层 |
6.1.2 完善市场准入机制,降低投资者的门槛 |
6.1.3 完善信息披露差异化安排,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
6.1.4 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并进行差异化安排 |
6.1.5 建立健全退出制度及转板制度 |
6.2 创新层企业层面的建议 |
6.2.1 适当的降低股权的集中度 |
6.2.2 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
6.2.3 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 |
6.3 对于投资者的建议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新三板龙创公司定向增发影响因素及对策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1.3.3 实地调研法 |
1.4 科学问题和创新点 |
1.4.1 科学问题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文献综述的思路 |
2.2 定向增发研究综述 |
2.2.1 定向增发基本概念 |
2.2.2 定向增发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2.2.3 定向增发对策研究综述 |
2.3 新三板定向增发研究综述 |
2.3.1 新三板基本概念 |
2.3.2 新三板定向增发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2.3.3 新三板定向增发对策研究综述 |
2.4 文献综述总结 |
3 管理问题 |
3.1 龙创公司简介 |
3.2 光学膜材行业背景 |
3.2.1 光电膜材受重视,迎来发展新机遇 |
3.2.2 国内光学膜材产业失衡情况较为严重 |
3.2.3 新型光学膜材将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 |
3.3 龙创公司启动定向增发 |
3.3.1 定向增发的目的 |
3.3.2 热情的投资者纷纷进场 |
3.4 龙创定向增发中存在的问题 |
3.4.1 发行之初期的审批问题 |
3.4.2 发行之中期投资者的纷纷离场 |
3.4.3 发行之后期的备案受阻 |
3.5 管理问题结尾:董秘的思考 |
3.6 管理问题总结 |
4 案例分析 |
4.1 分析思路图 |
4.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4.2.1 市场择时理论 |
4.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4.2.3 羊群效应理论 |
4.3 基于理论的新三板定向增发影响因素案例分析 |
4.3.1 影响因素一: 市场择时理论下企业融资需求分析 |
4.3.2 影响因素二: 市场择时理论下政策环境分析 |
4.3.3 影响因素三: 市场择时理论下股市环境分析 |
4.3.4 影响因素四: 信息不对称理论下发行数量分析 |
4.3.5 影响因素五: 信息不对称理论下定增价格分析 |
4.3.6 影响因素六: 羊群效应理论下投资者情绪分析 |
4.3.7 影响因素七: 羊群效应理论下投资者投资目的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龙创公司管理对策 |
5.2.1 对策一: 关注政策,及时调整方案 |
5.2.2 对策二: 积极沟通,寻找新的投资者 |
5.2.3 对策三: 审时度势,重视企业质量 |
5.2.4 对策四: 强化督导,完善信息披露 |
5.2.5 对策五: 落实分层,消除信息不对称 |
5.2.6 对策六: 优化交易制度,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 |
5.2.7 对策七: 引导参与,提高专业投资水平 |
5.2.8 对策八: 加强监管,保障投资者权益 |
5.3 研究展望和总结 |
5.3.1 研究总结 |
5.3.2 对其它企业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龙创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决议公告 |
附录B 龙创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决议公告 |
附录C 龙创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
附录D 龙创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
附录E 股份认购协议 |
附录F 龙创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次股票发行认购公告 |
附录G 龙创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次股票发行延期认购公告 |
附录H 龙创公司后续信息 |
(9)新三板:制度描述与研究机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三板独特的制度背景:一个描述统计 |
(一)新三板市场发展回顾 |
(二)新三板制度背景的独特性 |
1. 挂牌制度(1)方面 |
2. 交易制度(2)方面 |
3. 融资制度(1)方面 |
4. 分层制度方面 |
5. 摘牌制度方面 |
6. 新三板公司治理方面 |
7. 监管制度方面(1) |
三、新三板:制度变革中的研究机会 |
(一)新三板给研究中小微企业问题提供了天然的样本机会 |
(二)新三板独特的制度需求与供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场景 |
(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实体经济发展 |
四、结论与讨论 |
1.顶层设计与定位 |
2.机制设计与人力资源配置 |
3.更好地整合市场的研究力量为新三板建言献策,其中学术研究必不可少 |
(10)新三板券商东海证券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界定 |
2.1 新三板 |
2.1.1 新三板的定义 |
2.1.2 新三板的挂牌条件 |
2.2 新三板券商的简介 |
2.3 财务风险的相关概念 |
2.3.1 风险的定义 |
2.3.2 财务风险的概述 |
2.3.3 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新三板券商财务风险表现与成因 |
3.1 新三板券商财务风险表现 |
3.1.1 清偿风险 |
3.1.2 投资风险 |
3.1.3 营运风险 |
3.1.4 现金流量风险 |
3.1.5 收益风险 |
3.2 新三板券商财务风险成因 |
3.2.1 宏观环境复杂 |
3.2.2 财务杠杆过高 |
3.2.3 财务风险管理分离 |
3.2.4 企业风控制度不严格 |
3.2.5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技术手段落后 |
3.3 东海证券公司财务风险表现与成因 |
3.3.1 公司概况 |
3.3.2 财务风险表现与成因 |
第四章 东海证券公司案例分析 |
4.1 东海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4.1.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 东海证券财务风险评价 |
4.2.1 偿债能力分析 |
4.2.2 盈利能力分析 |
4.2.3 发展能力分析 |
4.2.4 现金流量能力分析 |
4.2.5 风险控制指标分析 |
4.2.6 Z计分模型分析 |
4.2.7 F分数模型 |
4.2.8 对东海证券财务风险评价综述 |
第五章 针对新三板券商财务风险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 |
5.1 关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建议 |
5.2 关于提高新三板券商的发展能力的建议 |
5.2.1 做好投资决策的风险考量 |
5.2.2 增加股权融资 |
5.2.3 实现财务风控与日常管理一体化 |
5.3 关于提高新三板券商现金流量能力的建议 |
5.4 关于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的建议 |
5.5 关于加强管理者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 |
5.5.1 管理者应具有足够的风控意识 |
5.5.2 提高管理者的持股比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最新三板交易行情数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概股回归A股的路径比较与选择研究[D]. 桑丽.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动因及其影响研究[D]. 王求江.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研究[D]. 薛海燕. 山西大学, 2020(03)
- [4]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 杨智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5]新三板企业药石科技转板的动因及效应研究[D]. 王彤.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基于分层制度的新三板创新层流动性影响因素研究[D]. 赵思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新三板龙创公司定向增发影响因素及对策案例研究[D]. 唐涵杨.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2)
- [9]新三板:制度描述与研究机会[J]. 罗党论,楚杰,刘晓萌. 当代会计评论, 2019(02)
- [10]新三板券商东海证券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郭雯辉.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