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新的高度起跳(论文文献综述)
谢慧杰[1](2021)在《基于人本位和项本位的术科教学方法选择和应用研究 ——以体育教育专业跳远普修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娜塔莉·萨米娜丁[2](2021)在《塞舌尔与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春东[3](2020)在《可跳跃式自平衡机器人建模、运动规划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具有体积小、运动灵活、易于操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代步工具和服务类机器人等相关领域,但由于现有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存在本质不稳定性、欠驱动以及强耦合性等缺陷,当面对障碍物、沟渠等复杂路况时难以适用。为增强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适应能力,同时拓展其应用范围,本文将两轮自平衡机器人与三关节跳跃机构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可跳跃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方案,使自平衡机器人在复杂路况下的运动成为可能。本文分别从结构设计与运动学建模、动力学建模以及运动规划与控制三个方面对该机器人进行理论分析与仿真。在结构设计与运动学建模方面,针对可跳跃式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结构模型,建立了机器人质心运动学模型。采用坐标变换方法和D-H参数法建立了机器人质心的正运动学模型,通过代数方法求解质心的逆运动学。分析了机器人的速度传递,得到机器人质心的运动方程和质心雅可比矩阵。在动力学建模方面,建立了机器人跳跃模式下的动力学模型和自平衡模式下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机器人竖直跳跃原理、机器人的跳跃条件以及机器人的受力情况,推导出ZMP(零力矩点)方程,采用牛顿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法推导了跳跃模式下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并分析了腾空后系统质心的角动量变化关系。将整体模型等效为两轮倒立摆机器人,采用牛顿力学方法建立自平衡模式下的动力学方程,并对其进行线性化处理。在运动规划与控制方面,规划了机器人的跳跃运动过程,分别针对自平衡模式和跳跃模式设计相应的控制器。采用五次多项式规划了起跳和腾空阶段质心和车轮的相对运动;针对机器人的平衡和速度跟踪控制采用较为成熟的LQR方法,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对比已知模型条件下的PD控制方法,设计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获得跳跃模式下更好的控制效果;将CoppeliaSim(V-REP)与MATLAB相结合,对机器人进行三维运动仿真,最终实现了机器人在一个跳跃周期内的运动过程规划。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对于可跳跃式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杨健[5](2020)在《弛张筛筛分机理研究及回弹挡板设计优化》文中指出弛张筛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深度干法筛分设备,在潮湿细粒煤分质分级的作业中具有良好表现。但目前弛张筛筛分研究中,对物料在柔性筛面上的运动行为及复杂筛分过程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设计参数(转速、倾角、伸缩量)对筛分效果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实际筛分作业中部分物料颗粒沿筛面方向单次弹跳距离远,与筛面接触次数少,透筛不充分。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多体动力学-离散元耦合分析方法,建立了筛面-颗粒耦合模型,对筛面上的物料运动行为进行数值模拟,运用速度矢量分布图法解释了弛张筛的筛分机理,并研究了设计参数对筛分效果影响的关系;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和GA遗传算法对设计参数组合全局寻优;进一步在弛张筛上设计安装回弹挡板,改善弛张筛的筛分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筛面-筛机刚柔耦合模型,分析了柔性筛面的运动学特性,之后与弹性压杆模型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柔性筛面做近似化处理,建立了符合实际筛分作业的筛面-颗粒耦合模型。(2)对柔性筛面上的物料进行了受力分析,结合筛面运动情况,理论分析了物料在筛面的运动情况;基于筛面-颗粒耦合仿真模型,运用速度矢量分布图法解释了弛张筛的筛分机理;对设计参数进行了正交实验,分别讨论了转速、倾角和伸缩量对筛分效果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影响各筛分性能指标的主次顺序。(3)使用BP神经网络映射设计参数与筛分效果之间的关系,以该构建好的非线性映射模型作为适应度函数,借助不需要显示表达式的遗传算法对设计参数进行全局寻优,确定了设计参数最佳组合。(4)实验验证了弛张筛上的物料跳动分布规律后,设计了回弹挡板,并讨论了回弹挡板的安装高度与物料筛分效果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合理安装回弹挡板后,筛分生产率基本不受影响且筛分效率进一步提高。
高倩[6](2019)在《新规则下艺术体操个人圈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分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艺术体操项目发展方向由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决定,2017-2020版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对圈操器械技术和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修改,指引艺术体操项目向高难度、高价值、惊险性和创新性方向发展,评分规则将身体难度动作分为跳步、转体、平衡三大类,艺术体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是艺术体操身体难度动作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艺术体操个人圈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对2009-2012版、2013-2016版、2017-2020版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中的个人圈操器械技术和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采用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4年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2018年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中个人圈操前8名运动员成套动作中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数量、价值、动作类型、使用情况、连接方式和完成分值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不断更新,规则中身体难度动作的数量由2009版的最多12个,2013版的6-9个,到2017版最少一个无上限要求,但只取最好9个身体难度动作计入难度完成分。2、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中单个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难度分值存在上下调整的现象。3、艺术体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存在使用类型单一、非均衡和高价值化的发展趋势。连接方式上多使用舞步组合、结合旋转的动力性动作、器械难度,连接方式不断创新,使成套更加具有艺术性。4、艺术体操圈操器械技术动作使用方式多样性,与高难度和高价值的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结合,增添成套动作的惊险性。5、新规则中艺术体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构成形式多样,类型丰富。身体难度数量大幅递减,圈器械基本组和非基本组的调整,促进了艺术体操身体难度动作和器械难度均衡发展。6、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对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动作规格要求精确到度,对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要求更加严格,改善靠难度刷分浑水摸鱼的现状,提高了完成质量。7、我国运动员在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使用上虽没有明显差别,但在动作的完成质量和世界水平顶尖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艺术体操项目挤进第一集团还任重而道远。
王四维[7](2019)在《小篮球运动对小学生运动素质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2017年11月20日,中国篮协为了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孩子们的执行力、团队合作和沟通等多种能力,正式在张家湾镇中心小学启动了“小篮球发展计划”。本文主要以“小篮球发展计划”为背景,从生理学的角度,通过实验研究,以了解小篮球运动对小学生运动素质的哪些方面带来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探讨其影响机制。通过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发现小篮球教学与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内容教学相比存在的优势。旨在促进小学生运动素质发展,从而推广小篮球运动,深植篮球后备人才根基,同时为小学生选择新的课程内容和针对小学生其它球类项目改变的提出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将小篮球运动作为实验内容,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进行了 3个月(12周)的小篮球教学与训练实验。选择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9班和五年级10班的同学作为实验对象,两个组除参加正常课堂教学活动以外要求学生不要长时间参加其他体育项目。每个班挑选出30名同学(男女各15人)作为测试对象,其中五年级9班作为对照组按照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五年级10班选择小篮球运动作为教学内容,两个组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都分别进行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指标的测量。研究结果:(1)在力量素质方面,实验组男女生在实验前后立定跳远和跪卧撑的上下肢力量测试指标中均存在差异(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没有差异(P>0.05)。(2)速度素质方面,通过对学生50米快速跑指标的测试,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均呈现出差异(P<0.05)。(3)耐力素质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肺活量和50米××8折返跑这两项测试指标中男女生成绩都不存在差异(P>0.05)。(4)灵敏素质方面,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前后十字象限跳项目的测试中具有差异(P<0.05),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在十字象限跳项目的测试中不具有差异。(5)柔韧素质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测试指标在实验前后均不存在差异。研究结论:(1)小篮球运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力量素质。(2)实验组学生实验后的50米快速跑成绩较实验前有提升,因此小篮球运动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速度素质。(3)对照组50米快速跑成绩在实验前后存在差异,3个月的新课标教学对学生速度素质的提升有一定效果,因此小学体育新课标教学对小学生运动素质的影响不容忽视。(4)经过3个月的实验后,小篮球运动对小学生耐力素质的提升不明显。(5)经过3个月的小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增强了小学生的反应力、注意力以及身体的控制力等,提高了小学生的灵敏素质。(6)小篮球运动对小学生柔韧素质的提升不明显。
刘洋洋[8](2017)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背越式跳高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在教育领域由先进科学技术引导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在高校田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腾空、翻转等高难度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这些技术动作,一直是体育教师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目的在于解决由于技术动作复杂,学习起来较困难的问题,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动作表象,在有限的课时中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规范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为优化田径教学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田径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一些可能的思路。本研究采用实验对比的形式,在结合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的基础上,将翻转课堂应用于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的背越式跳高教学实践中,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采取的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参与实验的对象均为背越式跳高初学者,主要教学目标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教会零基础的背越式跳高学习者,且能够熟练的完成技术动作,并能够进行教学示范。实验过程中采用的不同教学模式,导致两班教学进度,教学形式,课堂师生角色与任务都发生了变化。在教学实验完成后,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中的总体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对比后发现,两种教学模式下的背越式跳高成绩并无明显的差异、但实验班技术动作的质量和学习表现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班,因此得出结论如下:一、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搭建了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较传统教学模式更易建立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更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和课后自学的能力都有所增加,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二、背越式跳高学习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动作技术的表象,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并且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习,发掘自身潜能,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三、两种教学模式从教学结果来说,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两种教学模式同样具有效果,实验班在提高纵跳能力上略高。达标成绩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略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技术动作形成质量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背越式跳高的短时间教学应用中技评成绩要好于达标成绩。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从教学效果来说,两种教学模式都具有较高的认同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前准备与课堂学习环境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结构优化和学生学习质量提高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赵岚[9](2016)在《新旧规则下仰泳出发技术比较研究——以江苏省现役优秀游泳运动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专家访谈法,从出发预备姿势、入水距离和腾空高度等角度对新旧规则仰泳出发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并据此分析两种出发技术适合人群,期望为中国仰泳运动员和教练员在训练与比赛提供借鉴。在新旧2种规则下的不同仰泳出发技术,在准备动作、入水距离和腾空高度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这对于运动员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要求。
王佳[10](2014)在《湖南省体育高考排球专项考前培训的调查研究 ——以湖南师大体院培训点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事业也蒸蒸日上。湖南省每年一度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后简称体育高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出现一些专门的体育高考考前培训机构,这些机构集中了教师资源,投入了高考考试设备,培训内容涵盖了体育高考的所有考试项目。考生在考前进入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成为一种趋。考生通过培训大都能够强化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一定的应试能力,熟悉考生流程等。本文除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外通过实际调查、总结和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背景的介绍,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湖南省体育高考排球专项考试2013年考试办法及评分标准,和分析了近三年来排球专项报考情况。第三部分则是对排球专项考生基本情况和考前的培训做的调查分析。近几年湖南省排球专项考生数量都在三百人左右,占据比例甚小,说明湖南省中学排球项目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考前培训的现象也反映了中学排球教学和训练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以湖南师大体育培训点的排球专项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对学生排球学习的年限、在校训练条件、专项指导教师、训练时间频率、以及培训中的一些重要信息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了考前培训时间较短多为3-10天不等,考前培训应当是针对考试内容进行的水平检验和强化提高。而参加培训的考生总体表现为动作错误和技术水平低,培训课的重点集中在了对学生动作纠错、技术学习上。说明学生在校学习训练的效果太差且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缺乏排球专业指导老师。此外,调查结果也反映了培训的许多不足和进行困难。
二、选择新的高度起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新的高度起跳(论文提纲范文)
(3)可跳跃式自平衡机器人建模、运动规划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可跳跃式自平衡机器人运动学建模 |
2.1 引言 |
2.2 机器人结构模型简介 |
2.3 机器人模型简化与坐标系建立 |
2.3.1 机构模型与坐标系 |
2.3.2 坐标变换关系 |
2.4 可跳跃式自平衡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
2.4.1 臂式机构运动学建模 |
2.4.2 机器人整体运动学建模 |
2.4.3 机器人质心雅可比矩阵与质心加速度 |
2.5 本章小结 |
3 可跳跃式自平衡机器人动力学建模 |
3.1 引言 |
3.2 机器人跳跃运动原理分析 |
3.2.1 机器人竖直跳跃原理分析 |
3.2.2 机器人越障条件分析 |
3.3 跳跃模式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
3.3.1 机器人地面阶段受力分析 |
3.3.2 机器人起跳阶段动力学建模 |
3.3.3 机器人腾空阶段动力学建模 |
3.4 自平衡模式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
3.4.1 自平衡模式等效模型 |
3.4.2 自平衡模式动力学模型建立 |
3.4.3 自平衡模式动力学模型线性化与解耦 |
3.5 本章小结 |
4 可跳跃式自平衡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控制仿真 |
4.1 引言 |
4.2 机器人的跳跃过程规划 |
4.3 机器人总体控制方案 |
4.3.1 机器人自平衡模式下的平衡与速度控制 |
4.3.2 机器人跳跃模式下运动规划与控制器设计 |
4.4 CoppeliaSim与Simulink联合三维仿真 |
4.4.1 机器人模型搭建 |
4.4.2 Coppelia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弛张筛筛分机理研究及回弹挡板设计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弛张筛发展概况 |
1.2.2 细粒煤干法筛分理论研究现状 |
1.2.3 弛张筛优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弛张筛筛分模型的建立 |
2.1 弛张筛筛面简介 |
2.1.1 弛张筛筛面简介 |
2.1.2 聚氨酯本构模型 |
2.2 弛张筛筛面动力学模型 |
2.2.1 筛面弹性压杆模型 |
2.2.2 弛张筛柔性筛面动力学分析 |
2.2.3 弛张筛柔性筛面模型与弹性压杆模型对比分析 |
2.3 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
2.3.1 离散单元法模拟筛分原理 |
2.3.2 筛板的近似柔性化 |
2.3.3 联合仿真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弛张筛筛分机理研究与设计参数优化 |
3.1 弛张筛筛面上的物料运动分析 |
3.2 弛张筛筛分机理分析 |
3.3 工艺参数分析对筛分效果的影响 |
3.3.1 筛分性能指标 |
3.3.2 正交实验筛分设计 |
3.3.3 设计参数对筛分效果的影响 |
3.4 基于BP–GA算法的设计参数优化 |
3.4.1 BP神经网络简介与设计 |
3.4.2 遗传算法简介与设计 |
3.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优化 |
3.4.4 优化结果及分析 |
3.4.5 优化后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弛张筛筛分效果的回弹挡板设计优化 |
4.1 物料跳动分布实验 |
4.1.1 数值模拟物料跳动分布 |
4.1.2 实验台简介 |
4.1.3 实验平台搭建 |
4.1.4 物料跳动分布实验分析 |
4.2 回弹挡板的结构设计 |
4.3 加挡板后物料触筛透筛分析 |
4.3.1 触筛分析 |
4.3.2 透筛分析 |
4.4 筛分效果分析 |
4.4.1 生产能力分析 |
4.4.2 筛分效率分析 |
4.4.3 筛分产量分析 |
4.4.4 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6)新规则下艺术体操个人圈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分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1.艺术体操发展现状 |
2.世界艺术体操竞技格局 |
3.把握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的发展趋势 |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 |
2.国外相关研究 |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图 |
二、相关理论分析 |
(一)艺术体操圈器械技术概念 |
(二)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身体难度动作的概念、类别与发展 |
1.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身体难度动作的概念与类别 |
2.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身体难度动作的发展 |
(三)艺术体操跳跃类难度动作的概念与分类 |
1.艺术体操跳跃类难度动作的概念 |
2.艺术体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分类 |
(四)艺术体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结构 |
1.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构成 |
2.艺术体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动作技术和分类 |
三、个人圈操和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发展趋势 |
(一)个人圈操器械技术的发展趋势 |
(二)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发展趋势 |
1.2009 —2012 版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分析 |
2.2013 —2016 版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分析 |
3.2017 —2020 版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分析 |
4.艺术体操评分规则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总体趋势 |
四、艺术体操世界优秀运动员个人圈操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对比分析 |
(一)个人圈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数量分析 |
(二)个人圈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价值分析 |
(三)个人圈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类型变化多样性 |
(四)个人圈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使用非均衡性 |
(五)个人圈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连接方式分析 |
(六)个人圈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与圈器械结合分析 |
(七)个人圈操完成分值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1.处理好器械技术和身体动作的关系 |
2.处理好基础训练和器械技术创新的关系 |
3.处理好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关系 |
4.提升艺术体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编排水平 |
5.提高我国教练员训练水平 |
6.加强器械技术和跳跃类身难度动作的结合训练 |
7.注意运动员选拔标准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小篮球运动对小学生运动素质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第2章 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2.1 关于小篮球运动的相关理论 |
2.1.1 小篮球的概念界定 |
2.1.2 小篮球运动对象的年龄分类 |
2.1.3 小篮球与普通篮球的区别 |
2.1.4 小篮球运动与小学生的关系 |
2.1.5 小篮球运动符合运动训练学原则 |
2.2 研究现状 |
2.2.1 关于小篮球运动的研究现状 |
2.2.2 关于对小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现状 |
2.2.3 小篮球运动对运动素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素质指标结果与分析 |
4.2 小篮球运动对力量素质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4.2.1 小篮球运动对力量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比较 |
4.2.2 小篮球运动对力量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
4.3 小篮球运动对速度素质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4.3.1 小篮球运动对速度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比较 |
4.3.2 小篮球运动对速度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
4.4 小篮球运动对耐力素质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4.4.1 小篮球运动对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比较 |
4.4.2 小篮球运动对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
4.5 小篮球运动对灵敏素质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4.5.1 小篮球运动对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比较 |
4.5.2 小篮球运动对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
4.6 小篮球运动对柔韧素质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4.6.1 小篮球运动对柔韧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比较 |
4.6.2 小篮球运动对柔韧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教育部门应把小篮球运动落实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之中 |
5.2.2 相关运动协会可以开发新的适合小学生运动的球类项目 |
5.2.3 学校应完善小篮球运动设施,积极开展小篮球活动 |
5.2.4 教师在小篮球教学中应增加提高耐力及柔韧素质的锻炼方法 |
5.2.5 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增加练习或训练时间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背越式跳高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综述 |
1.2 选题依据 |
1.3 选题意义 |
1.3.1 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
1.3.2 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完成高难动作的学习 |
2 文献综述 |
2.1 翻转课堂的起源 |
2.2 翻转课堂的定义与特征 |
2.3 翻转课堂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联通主义 |
2.3.3 自主学习理论 |
2.4 翻转课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背越式跳高教学的阐述 |
4.1.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
4.1.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几种误区 |
4.1.3 实施翻转课堂的限制与挑战 |
4.1.4 背越式跳高项目分析 |
4.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4.2.1 高校背越式跳高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条件 |
4.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辅助工具的研究 |
4.2.3 高校背越式跳高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
4.3 对翻转课堂背越式跳高教学模式的概述 |
4.3.1 教学目标 |
4.3.2 教学方法 |
4.3.3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3.4 教学内容设计 |
4.3.5 教学流程的实施 |
4.4 两种背越式跳高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
4.4.1 两种背越式跳高教学模式教学进度的对比分析 |
4.4.2 教学实验中两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形式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
4.4.3 教学实验中两种教学模式师生主要教学和学习任务对比分析 |
4.5 背越式跳高教学中两种教学模式的实验结果分析 |
4.5.1 身体指标的效果分析 |
4.5.2 技评和达标成绩学习效果的分析 |
4.5.3 技评学习指标的效果分析 |
4.6 背越式跳高教学中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4.6.1 学生在背越式跳高教学学习形式认同情况的分析 |
4.6.2 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的调查分析 |
4.6.3 对于两种教学模式师生、生生合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
4.6.4 两种教学模式对于学习效果的调查分析 |
4.6.5 两种教学模式课堂形式各维度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件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新旧规则下仰泳出发技术比较研究——以江苏省现役优秀游泳运动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3. 1 测试对象 |
2.2.3. 2 测试指标 |
2.2.3. 3 数据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准备动作对比分析 |
3.2 入水距离对比分析 |
3.3 腾空高度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10)湖南省体育高考排球专项考前培训的调查研究 ——以湖南师大体院培训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排球专项训练的研究 |
1.2.2 关于体育高考排球专项项目设置的研究 |
1.2.3 关于培训的研究 |
1.2.4 个人见解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范围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观察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湖南省体育高考排球专项项目设置 |
3.2 近几年湖南省排球专项报考情况 |
3.3 湖南师大体育培训点排球专项考生调查分析 |
3.3.1 湖南师大体育培训点排球专项考生比例 |
3.3.2 排球专项考生学习排球年限调查 |
3.3.3 湖南省排球专项考生在校训练次数及时间 |
3.3.4 湖南省中学排球设施 |
3.3.5 考生在校排球专项指导教师情况 |
3.3.6 排球专项考生参加培训的天数 |
3.3.7 学生培训期间每天消费统计 |
3.3.8 学生参加培训动机 |
3.3.9 学生对培训的满意程度调查 |
3.4 排球专项培训课的调查分析 |
3.4.1 排球培训中学生技术错误 |
3.4.2 排球专项培训中训练方法的使用 |
3.4.3 培训教师结构调查 |
3.4.4 培训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评价 |
3.4.5 培训教师对学生参加培训效果的看法 |
3.4.6 培训难度分析 |
4 结论 |
4.1 湖南省排球专项考生技术水平低 |
4.1.1 湖南省排球专项考生在校学习与训练存在不足 |
4.2 培训存在问题 |
4.2.1 培训效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
4.2.2 考生参加培训困难 |
5 建议 |
5.1 优化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弥补排球专业教师不足 |
5.2 引起领导重视,优化学校的软硬件设施 |
5.3 创新培训思路 |
5.4 完善培训机构课时制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四、选择新的高度起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本位和项本位的术科教学方法选择和应用研究 ——以体育教育专业跳远普修教学为例[D]. 谢慧杰.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塞舌尔与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 娜塔莉·萨米娜丁.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可跳跃式自平衡机器人建模、运动规划与控制研究[D]. 王春东.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弛张筛筛分机理研究及回弹挡板设计优化[D]. 杨健.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新规则下艺术体操个人圈操跳跃类身体难度动作的分析与发展研究[D]. 高倩.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7]小篮球运动对小学生运动素质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D]. 王四维.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背越式跳高中的实验研究[D]. 刘洋洋. 广州体育学院, 2017(03)
- [9]新旧规则下仰泳出发技术比较研究——以江苏省现役优秀游泳运动员为例[J]. 赵岚. 安徽体育科技, 2016(04)
- [10]湖南省体育高考排球专项考前培训的调查研究 ——以湖南师大体院培训点为例[D]. 王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