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隧洞施工中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论文文献综述)
曲长海,教传杰[1](2021)在《敞开式TBM穿越高浓度瓦斯煤层破碎带施工技术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新疆某输水工程隧洞TBM施工过程中,穿越高浓度瓦斯煤层断层破碎带施工方案的研究、总结,首次提出瓦斯气体超前探测、瓦斯气体排放处理、多方式组合的加强初期支护,以及施工过程防爆管控等TBM穿越高浓度瓦斯气体煤层断裂破碎带的施工关键技术。鉴于国内采用TBM施工的隧洞工程没有遇到过此种极端不利的地质情况,因而文中总结的施工技术方法和施工经验,对今后类似地质条件的TBM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宫凤强,潘俊锋,江权[2](2021)在《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差异解析及深部工程地质灾害关键机理问题》文中指出岩爆和冲击地压原来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完全是由于人类进行深部地下空间利用、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等工程建设时诱发产生的,两者同属于最典型的深部工程地质灾害。由于历史原因,岩爆和冲击地压长期存在概念混用的情况。本文比较详细地综述了岩爆和冲击地压领域国内早期的研究历程,系统解析了岩爆和冲击地压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研究对象(硬岩和煤的承载强度、储能及释能能力、弹脆性)、受力条件(地应力、扰动应力)和边界条件(开挖和开采方法及工序、扰动范围和时效性等)方面,岩爆和冲击地压均存在根本区别;在表观现象、限定对象、研究对象、赋存条件、行业领域、工程建设方法、工程建设目的、要求及支护性质、诱发机理、倾向性判据、划分类型、划分等级、等级评价方法等方面,岩爆和冲击地压也存在很大差异。综上,岩爆和冲击地压是并列的两类地质体动力破坏现象,两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在综合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岩爆和冲击地压各自的定义和内涵。岩爆的定义为发生在深埋隧道(隧洞)、深部矿山巷道及矿柱部位的硬岩弹射、爆裂或崩落现象,伴随不同程度声响;冲击地压定义为发生在深部煤矿中煤抛出现象,释放出不同程度的动能,严重时往往伴随震动、巨响、气浪或冲击波。从煤动力冲击破坏的现象与名称统一的角度考虑,建议用"煤冲击"代替"冲击地压"概念。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岩爆和冲击地压研究中的7点认识。最后,从研究对象、受力条件和边界条件等3个方面讨论了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关键机理问题,即从静动(或动静)组合加载力学的角度研究岩爆和冲击地压,符合深部地质体破坏的全受力路径,同时要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研究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问题。在岩爆和冲击地压的机理分析、预测预报、监测报警、调控防治中,都要科学认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辩证关系(注:本文因为无法找到与冲击地压契合的英文名称,在英文摘要中同时存在"coal burst"和"coal bump"两种表达)。
项海燕[3](2021)在《贵州山区非煤系地层瓦斯隧道防甲烷裂隙涌突施工技术》文中提出瓦斯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之一,非煤系地层瓦斯涌出比煤系地层瓦斯涌(突)存在着较多的特征,如分布不均衡、随机性强等,因此该类瓦斯隧道的瓦斯灾害危险性更加难防范。基于此,依托兰海国家高速公路重庆至遵义段(贵州境)扩容项目桐梓隧道瓦斯突出施工,探讨了非煤层瓦斯隧道防甲烷裂隙涌突施工技术,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王胜乐[4](2021)在《引汉济渭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全断面岩石隧洞掘进机(TBM)法施工具有作业效率高、安全性好、环保等优点,随着国内外TBM制造技术和施工水平的快速发展,其已逐渐成为国内外长距离隧洞施工的主要方法。由于TBM本身对不良地质的适应性较差,因此隧洞围岩分类是TBM法施工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当前规范采用的围岩分类方法以围岩稳定性为判据,适用于钻爆法等传统施工方法,因此不能有效指导TBM选型、支护、施工进度安排以及成本预算等工作,亟需对适用于TBM法施工的围岩分类方法开展探索研究。根据现有的HC法围岩分类方法,考虑影响TBM施工的围岩可掘性和不良地质条件两个重要因素,以引汉济渭工程为依托,基于评分方法探索了一种TBM适应性围岩分类方法。研究了围岩总评分与TBM掘进性能参数的相关性,提出了 TBM施工性能预测模型,揭示了不同围岩质量与掘进参数之间的相关规律,实现了对TBM掘性性能参数的预测。(1)研究了围岩硬度和磨蚀性对围岩可掘性的影响,对可掘性指标进行分级。对影响TBM施工的关键不良地质条件进行了等级划分,并对不同等级的不良地质因素进行了评分,实现了对不良地质条件的量化分析。综合考虑围岩可掘性和不良地质条件对TBM施工的影响,基于引汉济渭工程探讨了一种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与HC法围岩分类相比,该分类方法更加安全和符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可同时获得围岩类别,可掘性,不良地质情况三种信息。(2)根据所提出的引汉济渭TBM隧洞围岩分类方法,推广应用到引松工程,建立了 TBM施工预测模型数据库。根据围岩总评分与掘性性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分别得到了围岩总评分(R)与净掘进速度(PR)、刀盘贯入度(p)、利用系数(UI)、现场贯入度指数(FPI)以及扭矩贯入度指数(TPI)的经验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TBM施工预测模型。(3)根据循环段中掘进参数的周期性变化,以刀盘转速为判据对循环段进行了划分。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方法及编写的数据筛选算法,对TBM实测数据中的异常值和高频值进行了降噪和滤波处理,为TBM施工预测模型的应用评价提供了数据基础。分析了掘进参数与围岩类别的相关关系及沿施工桩号的变化规律,为评价TBM施工效率和围岩条件提供了参考。(4)分别选取引汉济渭工程、引松工程中的连续隧洞段,进行了 TBM围岩类别的划分,基于掘进施工预测模型,预测了指导TBM掘进施工的关键参数,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和误差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为TBM施工性能等级的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江河[5](2021)在《新庙水电站低瓦斯引水隧洞施工安全防治》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四川雅安新庙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过程中出现的低瓦斯气体,通过采取超前地质预报、瓦斯抽排与封堵、隧洞通风、机械设备防爆改装以及施工工艺等改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低瓦斯隧洞施工安全问题,其措施经验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任明武[6](2021)在《夹岩水利工程瓦斯突出隧洞综合防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贵州省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水打桥隧洞进口瓦斯突出洞段的防突治理为例,通过3个循环的试验论证和分析研究,对施工通风、钻孔及灌浆工艺、瓦斯抽排及效果检验方案等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使水打桥隧洞进口瓦斯突出洞段的瓦斯抽排技术方案趋于完善;同时通过加强现场组织管控和全过程技术咨询等措施,达到了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的目的。
曹建军[7](2020)在《深部煤层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抽瓦斯防突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煤矿进入深部开采后,高瓦斯、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瓦斯灾害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现有卸压增透技术在一定地质条件下能够取得较好应用效果,对深部煤层煤巷条带超前于措施钻孔的区域卸压增透技术尚不成熟,在如何充分利用底板措施巷实现主动性、均匀性卸压增透方面需要研究新的方法工艺。本文结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C0804206),提出了一种新的深部煤层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抽瓦斯防突方法,以丰城曲江煤矿为工程背景,综合多种研究方法,以卸压增透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底板巷卸压增透机理、覆岩变形特征、关联影响因素,得到了底板巷上覆煤层变形、应力、渗透率变化规律及安全岩柱的确定方法,完善了底板巷掘进安全保障技术,优化了抽瓦斯钻孔布置工艺,考察了防突效果,创新了煤巷条带区域性防突方式。(1)分析了深部煤层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应力变化路径,试验研究了恒定围压轴向加卸载煤体强度、渗透率变化规律,卸载过程煤体渗透率增高;针对不同围压和瓦斯压力条件,煤体渗透率随瓦斯压力增大、围压增高均呈对数关系增加,深部高应力、高瓦斯煤层轴向卸载渗透率能够显着提高。(2)基于统一强度准则及非关联流动法则、流变时间效应,建立了深部巷道围岩应力和变形解析方程,结合曲江煤矿213底板巷工程条件进行了试算,底板巷对上覆煤层卸压程度由巷道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小,随至底板巷距离增加逐渐降低,随时间推移有较大提升;研究了深部煤层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的破裂分区、透气性变化规律,213底板巷对上覆煤巷条带有效卸压距离小于13.6m;构建了底板巷安全岩柱确定方法模型,213底板巷理论最小安全距离为7.43m。(3)设计了四面加载高应力相似模拟试验,模拟了曲江煤矿213底板巷布置于煤层底板10m时覆岩位移变化、裂隙发育、应变分布;埋深800m时底板巷顶板及两帮影响范围均达到10m以上,巷道中心线两侧各15.6m范围的煤层处于卸压状态;煤巷开挖后两巷间岩柱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验证了安全岩柱确定方法的合理性及底板巷位置的可靠性。(4)建立了反映煤体屈服破坏非线性变化的FLAC3D有限差分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底板巷布置间距、地层倾角、埋深、水平应力侧压系数等静态因素及其掘进动态变化对上覆煤岩层应力影响的演化规律,随布置间距增大卸压效果逐渐减弱,随倾角增大最佳卸压位置向下帮呈对数关系偏移、卸压程度逐渐降低,随埋深的增加卸压程度呈指数关系增大,随水平应力侧压系数的增大卸压程度逐渐降低,随滞后掘进面距离增加走向卸压影响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产生一定滞后效应;曲江煤矿213底板巷布置间距11.2m时,卸压稳定的滞后掘进面最小距离为25m。(5)建立了反映煤层变形及瓦斯流动的多场耦合COMSOL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底板巷对上覆煤层瓦斯卸压、渗流速度的影响规律,瓦斯卸压效果和渗流速度随底板巷布置间距增大呈负指数关系下降,随时间和滞后掘进面距离增加均呈对数关系增加;曲江煤矿213底板巷对上覆煤层卸压增透效果明显的底板巷布置间距小于11m,布置间距11.2m时达到卸压稳定的滞后掘进面最小距离为30m;研究了底板穿层抽采瓦斯钻孔对上覆煤层卸压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底板巷卸压的煤巷条带非等间距钻孔布置方式。(6)基于“时间、空间、突出危险性”时空关系,提出了深部煤层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抽瓦斯防突方法,主要包括底板巷合理位置确定、掘进安全保障技术及瓦斯抽采钻孔布置;确定了试验区底板巷与煤层合理间距为10~15m,形成了长、短钻探相结合的掘进安全保障技术,开展了研究成果应用及卸压增透、抽采防突效果考察,卸压后煤巷条带煤层透气性系数提高到12.10~55.74倍、抽采有效半径至少增加20%~40%,表明卸压增透抽瓦斯防突效果显着。图[151]表[32]参[196]
李如才[8](2019)在《龙泉山隧洞施工中采取的瓦斯防治安全技术措施》文中指出对水工隧洞瓦斯防治安全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施工过程中采取的关键安全技术措施,所取得的经验可为水工瓦斯隧洞安全施工提供参考。
丁浩江[9](2019)在《四川盆地南缘有害气体成生规律与成贵高铁建设减防灾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大型盆地内蕴藏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能源财富。由于其理化性质中的毒性与易爆等特点,对于铁路工程而言就是有害气体,当以隧道工程通过时,有害气体上逸至隧道内,给工程建设及运营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进入新世纪以来,高速铁路隧道工程建设数量的剧增,有害气体隧道在建过程中也发生了较多的中毒窒息、气体燃烧、爆炸或突出的灾害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于铁路隧道工程对有害气体不良地质的研究起步较晚,近些年来对于煤系瓦斯隧道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对于油型天然气及其它有害气体研究偏少,目前有关有害气体的铁路减灾选线、隧道有害气体评价、防灾治理措施等缺乏系统的研究。同时,由于高速铁路工程具有平面线形标准高、区间定线灵活性弱的特点,很多情况下线路无法绕避的有害气体区,如何认识、评价隧道工程的风险也成为了重点和关键。因此,研究高速铁路有害气体区减灾选线的原则和方法并建立可靠的有害气体隧道风险评价体系,科学减灾选线及风险评价,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预防控制及处治技术措施,实现减灾防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既有区域地质资料的收集,成贵高铁勘察、施工过程的系列成果,总结了四川盆地南缘地质环境背景及区内地下有害气体类型及气体成生特征规律;基于成贵高铁工程地质及有害气体特征,探究了线路区有害气体分布规律;在充分认识有害气体灾害特点并结合其成因机理基础上,构建了有害气体区高速铁路选线定性评价体系,提出选线指导原则,并实例验证;针对有害气体区高速铁路选线无法绕避的情况,构建有害气体隧道风险评价体系;结合隧道风险评估,提出了有害气体隧道防灾治理措施。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通过对四川盆地南缘区域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表明,盆地南缘区域地质环境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突出,地下有害气体不良地质发育,有害气体以油型天然气为主,具有气田(藏)分布广泛且数量多的特点。研究区内油型天然气主要烃源岩地层时代为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统、三叠统,烃源岩成熟度普遍较高,生气烃源条件较好,储集层圈闭类型主要以背斜构造圈闭为主。区内油型气有害气体借助于断层、裂缝、微裂隙扩散至浅表地层富集形成气囊,从而对区内隧道工程建设的安全造成威胁。(2)基于成贵高铁四川盆地南缘段(乐山至兴文)地形地貌及地质等特征,综合将盆地南缘段线路区域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区:冲积平原区、川南丘陵区和黔北低中山区。结合隧道与油气构造、油气储层,岩石与油气显示、油气与风化壳等关系,分析得出了线路区天然气具有两大规律:一是气体主要富集于背斜型圈闭构造区内,气体储集、运移、圈闭、保存受构造控制作用十分显着;二是距离圈闭构造核心区越近,气体浓度越高;埋深越大,气体浓度也越高,相反则气体浓度越低。(3)在充分总结了有害气体灾害特点基础上,针对高速铁路选线要求及特点,结合有害气体灾害发生成因机理,运用灾害学、瓦斯地质学、铁道工程学及工程地质学等基础理论,提出了有害气体致灾成因分类并建立有害气体致灾因子与高速铁路选线的关系,构建了控制高速铁路选线的有害气体致灾因子体系。制定了有害气体地区高速铁路选线应遵循“绕避(极)高风险有害气体聚集区,选择低风险的安全通道或位置,采用合理工程形式或措施”的指导方针,总结提出了“先绕避、短通过、小埋深、短隧群、抬标高、重决策”十八字选线指导原则。(4)按照风险决策构建思路,通过大量工程施工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经验,提出了有害气体隧道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的四项原则,为使评价指标具备可实行性,针对指标选取提出四项原则。根据有害气体隧道工程设置、地质条件及人为影响三个方面将评价指标分为区域含气量、线路距离储层高差、裂隙率、孔隙度、断层封闭系数、盖层厚度、褶皱翼部倾角、水力运移逸散、水力封闭强度、水力封堵类型及勘察质量,共11项指标。(5)以成贵高铁工程大量勘察样本数据为基础,基于有害气体在圈闭构造中的赋存、运移及逸散规律等,推导出了有害气体逸散度计算公式。通过专家打分法和数值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取值范围的厘定,并对应划分为四个风险等级:等级Ⅰ为低风险,等级Ⅱ为中等风险,等级Ⅲ为高风险,等级Ⅳ为极高风险。(6)通过AHP主观赋权法、变异系数客观赋权法、博弈论集结模型对指标权重计算分配,再结合联系云模型计算得到各等级隶属度值,最终计算得到有害气体隧道风险概率值。选取成贵高铁四川盆地南缘段的石柱山、南厂沟和兴隆坪三座有害气体隧道为案例对象进行风险评价验证,最终评价石柱山隧道和兴隆坪隧道具有高风险性,南厂沟隧道具中等风险性,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7)根据有害气体隧道在建设阶段及运营阶段的安全措施要求,将防灾治理措施划分为施工处置措施和工程结构防治措施两大类。结合成贵高铁兴隆坪隧道的有害气体发育特征及工程地质情况,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对该隧道在压入式通风条件下隧道内风场、瓦斯浓度分布及其运动规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压入式通风条件下,隧道内还存在部分区域瓦斯浓度值偏高的情况。为使整个隧道瓦斯浓度值保持在允许范围内,在设计中需增设通风竖井并配合局部风扇作为补充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
范仁玉[10](2019)在《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宝鼎二号隧道施工关键技术》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交通路网将向西部纵深拓展,高速公路隧道的数量和路线总里程的比例越来越高,穿越煤层瓦斯地层和断层破碎涌水带的情况越发普遍,不仅给隧道工程建设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营运期难以维修和管理。本论文攀枝花至大理(四川境)高速公路宝鼎2号隧道为依托,基于隧道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煤层及瓦斯突出、断层破碎带涌水量大等施工难点问题,主要采用资料调研、理论计算、现场实践论证等研究方法,针对宝鼎2号隧道穿越煤系地层的施工技术、通风技术,以及超前帷幕注浆堵水技术等开展了深入研究。(1)依据穿越煤系地层(含煤层或半煤半岩)在施工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总体设计方案、施工准备工作、危险性预测、防治突出技术、安全防护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隧道石门揭煤的施工方式和方法,制定了瓦斯涌出后的具体防治措施。(2)通过归纳总结长大隧道施工通风方式及选择原则,依托攀大高速公路宝鼎2号隧道的实际工程情况,基于对施工通风的计算,以及施工通风设备的选择,提出了施工现场实施通风管理的动态管理方案。(3)通过归纳总结隧道施工期间出现大量涌水后的超前帷幕注浆技术准备工作,制定了严格可行的注浆施工方案,对并其注浆效果果进行了安全及效果验收。研究成果在攀大高速公路(四川境)宝鼎2号隧道的建设过程中得以较好的实施,及时的解决了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有效的保障了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及进度,为工程建设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及社会价值,对类似隧道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隧洞施工中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隧洞施工中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论文提纲范文)
(1)敞开式TBM穿越高浓度瓦斯煤层破碎带施工技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问题分析 |
2 穿煤断层破碎带总体处理方案 |
3 高浓度瓦斯气体处理方案 |
3.1 施工前准备工作 |
3.2 瓦斯气体超前探测 |
3.2.1 孔位设计及布置 |
3.2.2 探测孔施工顺序 |
3.3 瓦斯排放措施 |
3.3.1 瓦斯稀释排放 |
3.3.2 瓦斯抽放 |
4 穿越煤层破碎带处理措施 |
5 防爆措施 |
6 结语 |
(2)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差异解析及深部工程地质灾害关键机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岩爆、冲击地压的含义和名称 |
1.1 岩爆、冲击地压的英文名称 |
1.2 岩爆、冲击地压的中文名称 |
1.3 冲击地压的中文别名 |
1.4 岩爆、冲击地压名称区别和特点 |
2 岩爆和冲击地压的主要差异 |
2.1 表观现象不同 |
2.2 限定对象不同 |
2.3 研究对象不同 |
2.4 赋存条件不同 |
2.5 行业领域不同 |
2.6 工程建设方法不同 |
2.7 工程建设目的、要求及支护性质不同 |
2.8 诱发机理不同 |
2.9 倾向性判据不同 |
2.1 0 划分类型不同 |
2.1 1 划分等级不同 |
2.1 2 等级评价方法不同 |
3 关于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几点认识 |
3.1 岩爆和冲击地压的深部工程地质灾害共同属性 |
3.2 深部和高地应力的关系 |
3.3 岩爆和冲击地压的早期研究 |
3.4 岩爆和冲击地压术语分开的观点和客观必要性 |
3.5 不能简单地以行业领域认识岩爆和冲击地压 |
3.6 正确认识岩爆和冲击地压的诱因与防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
3.7 对冲击地压术语修正的观点 |
4 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关键机理问题 |
4.1 研究对象 |
4.2 受力条件 |
4.3 边界条件 |
5 结论 |
(3)贵州山区非煤系地层瓦斯隧道防甲烷裂隙涌突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贵州非煤系地层瓦斯隧道防甲烷裂隙涌突施工技术 |
2.1 瓦斯突出封堵新材料(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的研制 |
2.2 封堵技术 |
2.2.1 超前地质综合预报 |
2.2.2 岩石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
2.3 防突措施 |
2.3.1 应用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 |
2.3.2 施工瓦斯排放孔 |
2.4 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
2.4.1 效果检验方法 |
2.4.2 瓦斯检测地点及范围必须遵循的标准 |
2.5 安全保障措施 |
2.6 瓦斯排放 |
2.7 施工注意事项 |
3 结语 |
(4)引汉济渭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基本围岩分类研究进展 |
1.2.2 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 |
2.基于HC法的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研究 |
2.1 可掘性指标 |
2.1.1 单轴抗压强度 |
2.1.2 摩擦性指数CAI |
2.1.3 可掘性指标分级 |
2.2 不良地质条件等级划分 |
2.2.1 高地应力 |
2.2.2 断层破碎带 |
2.2.3 突涌水涌泥 |
2.2.4 其他不良地质条件 |
2.3 赋分制 |
2.3.1 赋分原则 |
2.3.2 各指标赋分 |
2.4 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 |
2.4.1 围岩类别划分方法 |
2.4.2 分类形式及上下标 |
2.5 本章小结 |
3.基于TBM围岩分类方法的掘进施工预测模型研究 |
3.1 引汉济渭工程和引松工程概况 |
3.1.1 工程基本概况 |
3.1.2 工程地质条件 |
3.1.3 TBM设备参数 |
3.2 TBM施工预测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
3.2.1 TBM施工适应性围岩分类总评分 |
3.2.2 TBM施工性能掘进参数 |
3.3 掘进参数与围岩分类总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3.3.1 围岩总评分与净掘进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
3.3.2 围岩总评分与贯入度的相关性分析 |
3.3.3 围岩总评分与TBM利用率的相关性分析 |
3.3.4 围岩总评分与现场贯入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3.3.5 围岩总评分与扭矩贯入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3.4 TBM掘进施工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3.4.1 TBM掘进施工预测模型建立 |
3.4.2 TBM掘进施工预测模型初步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TBM掘进实测数据处理分析及掘进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
4.1 TBM掘进实测数据介绍 |
4.1.1 原始数据的采集及内容 |
4.1.2 循环段数据 |
4.2 掘进实测数据预处理 |
4.2.1 预处理目的及工具 |
4.2.2 数据预处理 |
4.3 循环段划分和数据降噪 |
4.3.1 循环段分割 |
4.3.2 数据降噪 |
4.4 掘进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
4.4.1 掘进参数沿桩号变化规律 |
4.4.2 不同掘进参数间的相关性 |
4.5 本章小结 |
5.TBM施工性能预测模型的应用研究 |
5.1 TBM施工性能预测模型在引松工程中的应用 |
5.1.1 预测隧洞段的选取 |
5.1.2 围岩总评分的计算 |
5.1.3 掘进性能参数预测 |
5.2 TBM施工性能预测模型在引汉济渭工程中的应用 |
5.2.1 预测隧洞段的选取 |
5.2.2 围岩总评分的计算 |
5.2.3 掘进性能参数预测 |
5.3 模型评价与施工性能等级划分 |
5.3.1 误差分析与模型评价 |
5.3.2 施工性能等级划分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新庙水电站低瓦斯引水隧洞施工安全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隧洞瓦斯类型判定 |
3 瓦斯防治及施工 |
3.1 超前地质预报 |
3.2 瓦斯抽排与封堵 |
3.3 加强隧洞通风 |
3.4 机械设备防爆改装 |
3.5 施工工艺改进 |
4 结语 |
(6)夹岩水利工程瓦斯突出隧洞综合防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1.1 项目概况 |
1.2 工程难点及重点 |
2 工程地质条件 |
3 瓦斯抽排 |
3.1 瓦斯抽排方案制定 |
3.2 瓦斯抽排方案改进和优化 |
4 其他辅助措施 |
4.1 加强施工通风 |
4.2 加强现场组织管控 |
4.3 加强全过程技术咨询 |
5 结语 |
(7)深部煤层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抽瓦斯防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突出机理及防治方法 |
1.2.2 煤巷条带区域防突措施 |
1.2.3 煤巷条带卸压增透技术 |
1.2.4 硐室扰动卸压技术 |
1.2.5 相关基础理论 |
1.2.6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的方法路线 |
2 含瓦斯煤加卸载力学及渗流特性试验 |
2.1 工程背景 |
2.2 试验系统及方案 |
2.2.1 试验系统 |
2.2.2 试验方案 |
2.2.3 试件制备 |
2.3 含瓦斯煤常规三轴加载试验结果分析 |
2.3.1 不同瓦斯压力轴向加载力学及渗流特性 |
2.3.2 不同围压轴向加载力学及渗流特性 |
2.4 含瓦斯煤常规三轴卸载试验结果分析 |
2.4.1 不同瓦斯压力轴向卸载力学及渗流特性 |
2.4.2 不同围压轴向卸载力学及渗流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3 深部煤层底板巷卸压增透机理研究 |
3.1 巷道覆岩层状岩层等效模型研究 |
3.2 深部巷道围岩应力应变理论方程构建 |
3.2.1 围岩应力应变力学模型 |
3.2.2 基本理论方程 |
3.2.3 围岩分区应力及变形方程 |
3.3 深部煤层底板巷卸压规律分析 |
3.3.1 极坐标系下扰动区范围 |
3.3.2 直角坐标系下应力及变形 |
3.3.3 深部巷道卸压影响的流变效应 |
3.3.4 不同间距底板巷卸压效果工程试算 |
3.4 深部煤层底板巷卸压增透特性分析 |
3.4.1 卸压破裂分区范围 |
3.4.2 煤层透气性变化规律 |
3.4.3 不同间距底板巷卸压增透效果工程试算 |
3.5 深部煤巷条带卸压底板巷安全岩柱分析 |
3.5.1 卸压底板巷安全岩柱确定方法 |
3.5.2 底板巷卸压安全岩柱工程试算 |
3.6 本章小结 |
4 深部巷道卸压覆岩变形特征相似模拟 |
4.1 相似模拟方案及参数确定 |
4.1.1 试验装置 |
4.1.2 试验参数 |
4.1.3 试验方案 |
4.2 底板巷开挖覆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4.2.1 覆岩位移演化特征 |
4.2.2 覆岩裂隙发育特征 |
4.2.3 覆岩应变分布特征 |
4.3 煤巷掘进二次扰动影响效应分析 |
4.3.1 顶底板岩层变形规律 |
4.3.2 层间岩柱稳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深部煤层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关联因素影响数值分析 |
5.1 FLAC~(3D)模拟理论基础及方案 |
5.1.1 有限差分理论基础 |
5.1.2 数值计算模型及方案 |
5.2 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静态影响因素分析 |
5.2.1 不同间距条件卸压效果 |
5.2.2 不同倾角条件卸压效果 |
5.2.3 不同埋深条件卸压效果 |
5.2.4 不同侧压系数条件卸压效果 |
5.3 深部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时空关系研究 |
5.3.1 巷道掘进方向卸压规律 |
5.3.2 垂直巷道掘进方向卸压规律 |
5.4 深井卸压底板巷岩柱稳定性研究 |
5.4.1 二次卸压前后应力变化规律 |
5.4.2 二次卸压前后塑性区分布 |
5.5 本章小结 |
6 深部煤层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抽采瓦斯运移模拟研究 |
6.1 COMSOL模拟理论基础及方案 |
6.1.1 气固耦合理论基础 |
6.1.2 数值计算模型 |
6.2 深井底板巷卸载煤巷条带瓦斯效果分析 |
6.3 深部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增透时空关系研究 |
6.3.1 不同卸压时间下卸压增透规律 |
6.3.2 不同掘进距离下卸压增透规律 |
6.4 深部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瓦斯抽采规律研究 |
6.4.1 穿层钻孔二次应力卸载效果 |
6.4.2 常规等间距钻孔抽采效果 |
6.4.3 非等间距抽采钻孔优化布置 |
6.5 本章小结 |
7 深部煤层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抽瓦斯防突方法应用研究 |
7.1 深部煤巷条带卸压分区及抽采防突理论方法研究 |
7.1.1 煤巷条带分区特征及卸压防突模式 |
7.1.2 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抽瓦斯防突理论方法 |
7.2 丰城矿区煤巷条带卸压底板巷位置及掘进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
7.2.1 卸压底板巷合理位置 |
7.2.2 卸压底板巷掘进超前探测技术 |
7.3 深部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规律考察 |
7.3.1 覆岩位移变化 |
7.3.2 围岩破裂分区 |
7.4 深部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抽瓦斯防突效果考察 |
7.4.1 煤巷条带增透效果 |
7.4.2 煤巷条带卸压抽采区域防突效果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龙泉山隧洞施工中采取的瓦斯防治安全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
2 所采取的瓦斯防治安全技术措施 |
2.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
2.2 对瓦斯隧洞实施超前地质预报 |
2.3 分工区进行瓦斯的控制 |
(1)非瓦斯工区。 |
(2)低瓦斯工区。 |
(3)高瓦斯工区。 |
(4)瓦斯突出工区。 |
(5)龙泉山隧洞瓦斯控制的总体规划。 |
2.4 隧洞中瓦斯浓度的监测 |
2.5 隧洞通风 |
2.6 机械设备的防爆改装 |
3 结 语 |
(9)四川盆地南缘有害气体成生规律与成贵高铁建设减防灾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有害气体类型及成生规律研究现状 |
1.2.2 铁路工程有害气体勘察、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2.3 铁路工程减灾选线研究现状 |
1.2.4 有害气体隧道风险评价与防灾治理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
第2章 四川盆地南缘地质环境背景与有害气体成生特征 |
2.1 研究区范围的厘定 |
2.2 自然地理环境 |
2.2.1 气象水文 |
2.2.2 地形地貌 |
2.3 区域地质条件 |
2.3.1 地层岩性 |
2.3.2 地质构造特征 |
2.4 研究区有害气体成生特征 |
2.4.1 有害气体类型 |
2.4.2 生烃源岩特征 |
2.4.3 储气层特征 |
2.4.4 盖层特征 |
2.4.5 圈闭特征 |
2.4.6 运移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成贵高铁盆地南缘段工程地质条件与有害气体分布规律 |
3.1 成贵高铁工程概况 |
3.2 成贵高铁盆地南缘段工程地质分区 |
3.2.1 工程地质条件 |
3.2.2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3.2.3 工程地质分区 |
3.3 线路区有害气体分布特征及规律 |
3.3.1 有害气体勘察及测试 |
3.3.2 有害气体分布分区特征 |
3.3.3 隧道与油气构造关系分析 |
3.3.4 隧道与油气储层关系分析 |
3.3.5 岩石与油气显示关系分析 |
3.3.6 风化壳与油气关系分析 |
3.3.7 成贵高铁盆地南缘段线路区有害气体分布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害气体区高速铁路减灾选线研究 |
4.1 减灾选线的概念 |
4.2 有害气体致灾因子与灾害风险类型 |
4.2.1 有害气体灾害特点 |
4.2.2 有害气体致灾类型与致灾因子 |
4.3 有害气体区减灾选线指导原则 |
4.3.1 指导方针 |
4.3.2 指导原则 |
4.4 成贵高铁四川盆地南缘段有害气体区减灾选线实例 |
4.4.1 “先绕避”选线原则案例 |
4.4.2 “短通过、抬高程、小埋深”选线原则案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有害气体隧道风险评价研究 |
5.1 风险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
5.1.1 评价体系建立思想 |
5.1.2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5.2.2 评价指标 |
5.3 风险评价指标计算与取值 |
5.3.1 圈闭构造气体逸散程度的公式建立 |
5.3.2 其他因素指标取值 |
5.4 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
5.4.1 权重的确定 |
5.4.2 隶属度计算模型 |
5.4.3 风险评价 |
5.5 成贵高铁有害气体隧道风险评价实例 |
5.5.1 工程实例 |
5.5.2 权重计算 |
5.5.3 风险评价模型参数计算 |
5.5.4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隧道有害气体防灾治理研究 |
6.1 概述 |
6.2 成贵高铁隧道有害气体防灾治理 |
6.2.1 施工处置措施 |
6.2.2 工程结构防治措施 |
6.2.3 成贵高铁隧道有害气体处置方案 |
6.3 兴隆坪隧道有害气体处置方案 |
6.3.1 处置方案 |
6.3.2 通风数值模拟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10)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宝鼎二号隧道施工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主要技术指标 |
1.1.2 隧道规模 |
1.1.3 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 |
1.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穿越煤层瓦斯隧道的施工及通风技术 |
1.2.2 断层破碎带注浆堵水技术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穿越煤系地层隧道施工开挖技术 |
2.1 施工准备 |
2.2 揭煤总体技术方案设计 |
2.2.1 揭煤工艺流程 |
2.2.2 隧道石门揭煤施工过程 |
2.3 隧道石门揭煤准备工作 |
2.3.1 资料收集 |
2.3.2 超前探测钻孔 |
2.3.3 煤层瓦斯参数测定 |
2.4 煤层突出危险预测 |
2.4.1 初步预测 |
2.4.2 二次预测 |
2.4.3 综合指标D、K的测定及其临界值 |
2.4.4 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价 |
2.5 防治突出技术措施 |
2.5.1 防突措施方法 |
2.5.2 揭煤区域防突措施 |
2.5.3 揭煤局部防突措施 |
2.6 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
2.7 安全防护措施 |
2.8 隧道石门揭煤施工 |
2.8.1 隧道揭煤开挖方式 |
2.8.2 石门揭煤 |
2.9 瓦斯涌出处治措施 |
2.9.1 隧道揭煤通风系统 |
2.9.2 瓦斯检测及制度 |
2.9.3 瓦斯爆炸防治措施 |
2.9.4 煤尘爆炸防治措施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穿越煤系地层隧道施工通风技术 |
3.1 隧道施工通风方式 |
3.1.1 压入式通风 |
3.1.2 抽(排)出式通风 |
3.1.3 混合式通风 |
3.1.4 巷道式通风 |
3.2 隧道施工通风特点 |
3.3 施工通风计算 |
3.3.1 通风方式的选择 |
3.3.2 工区划分 |
3.3.3 需风量计算 |
3.4 施工通风设备的选择 |
3.4.1 风机供风量的确定 |
3.4.2 风管阻力计算 |
3.4.3 隧道阻力及射流风机计算 |
3.4.4 设备选型 |
3.4.5 风管选型 |
3.4.6 风机的布置方案 |
3.5 通风方案现场管理 |
3.5.1 方案的执行 |
3.5.2 方案的过程控制 |
3.5.3 方案动态调整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隧道涌水超前帷幕注浆堵水施工技术 |
4.1 施工准备 |
4.1.1 注浆材料 |
4.1.2 浆液的配比 |
4.1.3 注浆设备及系统 |
4.2 注浆施工方案 |
4.2.1 注浆段长度及注浆孔的布置 |
4.2.2 注浆孔的钻进 |
4.2.3 注浆工艺 |
4.3 施工设备人员安排及验收 |
4.3.1 人员安排及作业循环时间 |
4.3.2 注浆设备 |
4.3.3 注浆效果验收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隧洞施工中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论文参考文献)
- [1]敞开式TBM穿越高浓度瓦斯煤层破碎带施工技术探析[J]. 曲长海,教传杰. 东北水利水电, 2021(11)
- [2]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差异解析及深部工程地质灾害关键机理问题[J]. 宫凤强,潘俊锋,江权. 工程地质学报, 2021(04)
- [3]贵州山区非煤系地层瓦斯隧道防甲烷裂隙涌突施工技术[J]. 项海燕. 交通世界, 2021(22)
- [4]引汉济渭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研究及应用[D]. 王胜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5]新庙水电站低瓦斯引水隧洞施工安全防治[J]. 赵江河. 吉林水利, 2021(05)
- [6]夹岩水利工程瓦斯突出隧洞综合防突技术研究[J]. 任明武. 施工技术, 2021(07)
- [7]深部煤层煤巷条带底板巷卸压抽瓦斯防突方法研究[D]. 曹建军.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8]龙泉山隧洞施工中采取的瓦斯防治安全技术措施[J]. 李如才. 四川水力发电, 2019(S2)
- [9]四川盆地南缘有害气体成生规律与成贵高铁建设减防灾实践[D]. 丁浩江.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10]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宝鼎二号隧道施工关键技术[D]. 范仁玉.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