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浦东陆家嘴每12天崛起一幢大楼(论文文献综述)
刘广理[1](2014)在《城市副中心楼宇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以天津市红桥区为例》文中指出城市产业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前景,现代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新引擎,而楼宇经济是现代服务业主要形式,发展楼宇经济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产业层次的必然选择。当前,无论是天津市,还是国内其他大城市,都敏锐地发现楼宇经济在城市发展上的重要作用,都在积极探索发展楼宇经济的有效途径,研究在副中心发展楼宇经济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在天津市“一主两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上,红桥区被定位为城市副中心。作为副中心,必须具有较大的经济规模、高端的产业结构、完善的载体功能,以及较强的聚集、服务、辐射、带动能力。楼宇经济,对于集约利用资源、拓展发展空间、集聚经济因素、提升业态档次、提升发展内涵、扩大经济总量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红桥区要想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副中心,就必须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使之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红桥区正处在一个从旧城向新城迈进的时代,需要在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上有更大地突破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性变化、跨越式发展、后来居上、又好又美。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城市副中心建设、楼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成功的发展范式及有效办法,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红桥区发展楼宇经济的潜力、空间和优势,以及不足与挑战,进而提出了一条在副中心发展楼宇经济的可靠途径,借以助推该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向更高水平发展。
王河[2](2011)在《岭南建筑学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岭南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它最少保守,最富有进取精神。岭南建筑学派研究是岭南现代建筑的十分重要的课题,研究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可以为当代岭南建筑和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助于我们对岭南建筑及中国建筑的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第一章主要阐释了岭南建筑的发展概况和岭南建筑学派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清朝初期西方文化开始对岭南建筑进行影响,并指出广州十三行商馆建筑是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首先交汇之处,岭南建筑学派开放、吸收的特性开始最初的显现。和研究了岭南城市和乡村的近代化进程,指出西方建筑文化不仅影响了岭南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同时也渗透进了岭南乡村建筑景观里面。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指出西洋式建筑的强势进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固守,以及时代进程中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思想革新的过程中,中西两种建筑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及融合,促使了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第四章主要研究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出现和确立。192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在岭南的出现和现代建筑思想在岭南的传播则是岭南建筑学派的萌芽,林克明等建筑师对于现代建筑思想的早期传播和现代建筑的早期实践则可认为是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聚集了一批第一代岭南建筑师的勷勤大学成为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解放后岭南建筑师较好地继承了勷勤大学时期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囿于政治环境的情况下,仍然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夏昌世提出岭南建筑应强调通风、遮阳、隔热的岭南建筑创作观,开启了现代岭南派建筑探索的道路,夏昌世的建筑创作观、建筑理论观和建筑教育观,成为当代岭南建筑学派丰富的思想源泉。夏昌世可被视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以佘畯南、莫伯治为首的岭南建筑师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岭南派建筑成为全国建筑创作的典范。特别是以莫伯治为主的酒家园林的创作,可以被视为岭南派建筑的开创之风。到白天鹅宾馆的创作成功,一大批岭南派建筑岭成为中国建筑创作时代新风,南建筑创作从思想、实践、风格、理论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突破,岭南建筑也从一个流派发展到了一个学派的新水平。建筑学界已经开始认同岭南建筑学派的形成和成就。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岭南建筑学派不断发展和成熟,特别是最近十年,岭南建筑学派成果丰富,其创作理论亦从侧重于风格和形式发展到一个思想体系,岭南建筑学派已经用一个思想体系去指导自己的创作,作品遍布全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逐渐成为了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的主阵地。第六章主要通过笔者二十多年来对岭南建筑学派的理论学习、探索和建筑创作实践的7个代表性案例,其中从珠岛宾馆到松园宾馆的设计在中国自己传统的格局中追求中国岭南的现代建筑新的形式,其目的是探索一条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和地方性的创作道路;而帽峰沁苑就强调岭南建筑空间的“厅”“亭”结合的禅宗之美;海南热带三亚南田温泉度假中心酒店的设计,则讲求运用岭南建筑活态空间的创作思想在异地的运用,表明岭南活态空间手法的创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不局限于狭窄的地域主义;亚运建设与城市战略则以时代的高度,把握机遇,通过大型的国际赛事的契机,挖掘岭南传统工艺美术与建筑空间的三庭叠翠的活态空间的美感,以及岭南传统吃市街道的平民市井生活氛围,展示岭南民俗民情的一面。这些项目的获奖说明已经获得政府和专家一定程度的肯定,亦是笔者继续探索岭南建筑学派理论与实践的动力。通过对岭南地域建筑历史及地理、人文环境的溯源,以及对岭南派建筑产生的条件和背景的梳理,阐释了岭南建筑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在21世纪的新发展,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广州亚运场馆的建设,昭示岭南建筑学派已经走向成熟和取得了新的发展高度,并完成了从无派有派无派的超越,其创作理论和思想体系今后应继续充实、提高和成熟、完善。
常翠芳[3](2010)在《浦东新区城市规划法治问题的法理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源于西方城市的社会改良运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城市规划思想出现并不断发展。产业革命之后城市迅猛发展,现代城市规划随之诞生。现代城市规划孕育于19世纪,成长于20世纪。伴随着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城市规划法治也不断发展。论文从分析城市规划的概念、特征出发,引出城市规划法治的概念,规划法治是城市法治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建设、管理规划需要法治化,城市规划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法治建设的必然性。对美国、日本和新加坡三种不同的法律体系的规划法治进行评析借鉴,美国的城市规划法规建立在州的授权法的基础之上,分为联邦、州、地方三个层次。市民动议权和复决权是美国地方自治中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规划民主性、公平性的基础。日本虽然也有议会制度,但由于历史的集权体制,行政部门掌握着突出的控制力。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一般都设立了城市规划审议会,在日本的规划立法中发挥重要的协商作用。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规划职能归属中央政府。不过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咨询和实施中,新加坡主管部门鼓励公众参与,实行民主决策,使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和公正性得以维持。在国内方面,以北京、珠三角城市和上海的规划法治状况作为案例分析,概括不同特点规划指导下的城市发展情况。北京采用高度集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上海规划管理权高度分散,大部分都下放到区县政府,而广州介乎之间。论文回顾了浦东开发开放20年来规划的历史。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后,浦东新区地区规划进行多轮编制,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心开敞的城市构架。论文分析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规划实例,分别对浦东新区开发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城市规划的内容、重心演变及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浦东城市规划的特点分析其规划法制建设状况和规划实施法治情况,引导出浦东的规划法治情况与城市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关系。论文从法理角度对浦东城市规划法治进行分析。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是城市建设管理的法律依据,也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矛盾的基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城市管理的有效性都离不开规划法治。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由于城市规划活动的复杂性、难以预测性及我国现阶段城市高速发展的特点,以浦东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法治需要进一步根据实际进行完善。一是完善城市规划法律体系。必须将提高领导的依法办事观念与推进法制建设相结合,以换取社会对法治的信任;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法制内容和规范城市规划法制立法、执法程序;提高规划评估的监督督促机制,发现各方利益主体的冲突所在,平衡各方利益。二是要合理配置城市规划的社会资源。包括规划制定权和管理权的配置、限制行政部门在规划管理中的自由裁量权、完善公众参与、培植代表公众参与规划的利益代表层,改变政府权利与公众权利严重不对称的现状,形成城市规划多方参与机制。三是要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加之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着规划的实施。要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凸显其规范性。
吴刚[4](2010)在《打造金融“中央厨房”》文中研究表明浦东要做国际金融中心,但现实的状况是,金融机构的总部大多在北京。 浦东的办法是: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把金融机构的业务门店开在商贸硬件条件极佳的陆家嘴,再选择一个地价成本较低的区域,重点发展金融后台业务,打造金融“中央厨房”,以后厂支撑前店?
赵浚宏[5](2010)在《摩天大楼还能建多高?》文中提出总高828米的中东迪拜塔(落成后改名为哈利发塔)在一月四日开放,一下子比原先的世界第一高楼"台北一零一"高了320米之多,这是人类开始兴建摩天大楼以来,高度拔升最快最多的一次。但是迪拜人很可能无法把这一荣誉保持的太久,因为沙特和科威特相继表示要建设更高的摩天大楼,而日本则计划在21世纪结束前,盖一栋4000米高、800多层的高楼"天空之城",这几乎是迪拜塔的5倍高。从建筑学角度来看,摩天大楼的高度可以说"上不逢顶",但是如何让摩天大楼更坚固,如何在投入使用后日常维护并抵御地震、台风、恐怖袭击等灾难性时间,则是建筑师和使用者面临的严峻考验。
李舒[6](2009)在《“第一高楼”:暗藏隐患一箩筐》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共有高层建筑近10万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1154幢,而各地为争当"第一高楼"仍然暗战不休,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被刷新。然而,公共安全专家指出,超高层建筑外表风光,但会引发消防安全隐患、地面沉降以及环境、能源、交通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亟待引起高度关注。专家建议,应经过科学论证后适当限制我国城市楼房高度。
李舒[7](2009)在《各地争建“第一高楼” 科学限高迫在眉睫》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共有高层建筑近10万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1154幢,而各地为争当“第一高楼”仍然暗战不休,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被刷新。然而,公共安全专家指出,超高层建筑外表风光,但会引发消防安全隐患、地面沉降以及环境、能源、交通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亟待引起高度关注。
严华鸣[8](2008)在《城市更新中的土地开发研究 ——以上海陆家嘴CBD为例》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大城市在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公正方面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着。城市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对原有的城市结构进行调整,使其布局更加合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人们需要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因此城市更新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而城市土地的开发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城市其它各项建设的前期工程,所以城市更新的首要步骤是对城市土地进行开发,让土地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先行兵。本文是在我国当前经济迅猛发展、城市结构急剧变化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城市更新与城市土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有所侧重地展开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内容上,本文是在城市更新的众多理论的基础上,从城市土地开发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城市更新中包括土地市场及城市更新各利益主体关系在内的市场环境;运用城市经济学知识和博弈论方法对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土地开发商的投资选择加以具体分析;重点对城市更新的土地开发活动从融资方式和更新策略两大方面加以探讨,并以上海陆家嘴CBD的开发建设实践作为实例分析。本文力求通过以上研究,为我国今后在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土地开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王龙国[9](2008)在《城市服务业集聚下的CBD国际化及空间布局 ——兼论南京CBD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逐步国际化的背景下,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CBD则是对城市发展中起主导性推动作用的因素。CBD将城市服务业集聚在城市的黄金地段,形成城市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与标志。但是,国内的CBD,无论是运作和建设水平,CBD的功能,或跨国总部的集聚水平上,都未能达到成为国际经济交往的商务平台的要求。城市要国际化,CBD首先要国际化。本文交叉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知识与数理推理、证明结合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展开和描述。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下,从CBD中的竞标地租、厂商收益和劳动力(同时也是消费者)的选址等指标出发,解释了CBD的演化机制,以及CBD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并对我国CBD所处的阶段进行了界定;然后,在总结了我国CBD发展面临的国际化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不同模式下的CBD空间布局模型;最后,根据本文的理论构想,选取南京CBD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明确了现代CBD都是城市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集聚的国际化CBD;其次,在CBD中,厂商的最优分布密度肯定要大于其均衡的分布密度,并且,如果城市形成以CBD为中心的多中心结构时,最佳状态是保持商务功能为主的厂商和居民混合的空间布局结构,并综合考虑土地和劳动力的平衡。而居民区和CBD也总是按照交通的可达性呈中心外围模式分布的。最后,基于CBD跨区域自组织的系统模式是提高CBD整体运作效率的主要方式之一。本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通过把区域演化和CBD理论进行交叉研究,可能产生对这一问题的新的解释方法,从城市服务业集聚的视角解释CBD,也可能是一个理论上的推进;其次,通过研究CBD中产业结构调整下的CBD空间布局和服务功能的演化,认为CBD都应当突出城市特色并协调支柱产业的发展;再次,应当以CBD的能级和辐射范围为依据确定其级别,与区域内的其他CBD实现功能和结构互补,在区域间形成功能完善的CBD跨区域系统;最后,本文对南京CBD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国内关于CBD的实证研究。
奚海冰[10](2007)在《高层建筑细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高层建筑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她实现了人类长久的梦想,为人类城市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可能,但同时其对城市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有的许多高层建筑只注重外部造型和体量,不注重细部构造,破坏了建筑的整体美感,进而影响到城市景观。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层建筑的高度已不再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如何使高层建筑融于自然,融于城市,融于人类日常生活,使之亲切宜人,是高层建筑设计的研究方向。高层建筑作为现代科技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其细部构造充分体现了高层建筑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和高科技的特征,她提升了建筑的品质,使之更具人性化和美感。高层建筑的细部设计是由自然、生活、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所决定。各个因素相互之间既有复杂的关联又能给构造细部造成影响。如何从各种作为表象的高层建筑细部中探求其规律,是继承建筑细部设计和继续创造建筑细部的关键。 本课题将通过分析研究高层建筑构造细部的特殊性,结合支配构造细部的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归纳出其特有的规律和手法,达到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将作为对高层建筑细部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补充,丰富其设计理论和手段,从建筑细部这一层面为高层建筑的深化设计提供有益的作用。
二、浦东陆家嘴每12天崛起一幢大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浦东陆家嘴每12天崛起一幢大楼(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副中心楼宇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以天津市红桥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拟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城市副中心概述 |
2.2 楼宇经济概述 |
第三章 CBD 楼宇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
3.1 国内外 CBD 楼宇经济发展概况 |
3.2 国外 CBD 楼宇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四章 天津市楼宇经济发展概况 |
4.1 天津市楼宇总体情况及分布特征 |
4.2 天津市发展楼宇经济的扶持政策 |
4.3 天津市中心城区发展楼宇经济的经验与思考 |
4.4 天津市写字楼市场趋势分析 |
第五章 构建和完善城市副中心楼宇经济发展战略框架体系 |
5.1 楼宇经济发展的模式及路径 |
5.2 城市副中心发展楼宇经济的思路及对策 |
第六章 西站城市副中心楼宇经济发展策略实证分析 |
6.1 西站城市副中心商务楼宇规模分析 |
6.2 西站城市副中心集聚力与辐射力分析 |
6.3 西站城市副中心发展楼宇经济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机会和威胁(swot 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岭南建筑学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半个多世纪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 |
1.1.2 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地域建筑建筑流派建筑学派 |
1.2 研究对象 |
1.2.1 岭南建筑环境综述 |
1.2.2 岭南地域建筑 |
1.2.3 岭南派建筑的界定 |
1.2.4 岭南建筑学派 |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岭南城市和乡村的近代化进程 |
2.1 西风渐进与行商建筑初变 |
2.1.1 海外贸易下的广州十三行 |
2.1.2 贸易制度的产物广州十三行 |
2.1.3 西洋式建筑初现十三行 |
2.2 广州行商庭园(18 世纪中期至19 世纪中期) |
2.2.1 潘家花园 |
2.2.2 潘长耀花园 |
2.2.3 伍家花园 |
2.2.4 海山仙馆 |
2.3 近代岭南城市化进程 |
2.3.1 条约口岸城市的进化 |
2.3.2 张之洞与岭南城市的晚清革新 |
2.3.3 民国初期的市政建设 |
2.4 岭南乡村进化的中西合璧风尚 |
2.4.1 广府祠堂传统形制下的西式风格运用 |
2.4.2 梅州侨乡客家民居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 |
2.4.3 开平碉楼 |
2.4.4 潮汕民居进化典型古今相糅、西式致用的陈慈簧宅第 |
2.5 小结 |
第三章 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 |
3.1 外廊式建筑与骑楼建筑的兴盛 |
3.1.1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在岭南的发展 |
3.1.2 中西文化交融的代表作——骑楼 |
3.2 岭南古典主义与岭南教会建筑的演变 |
3.2.1 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传统形式古典复兴 |
3.2.2 岭南教会建筑的中国式演变 |
3.3 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复兴 |
3.3.1 民族主义建筑的尝试——中山纪念堂 |
3.3.2 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革新 |
3.4 小结 |
第四章 岭南建筑学派的出现和确立 |
4.1 现代主义建筑的传播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萌芽 |
4.1.1 岭南新建筑产生之初所表现的进取性、务实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
4.1.2 林克明对现代主义的传播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人 |
4.1.3 勷勤大学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发祥地 |
4.1.4 第一代建筑师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现代主义的自觉实践者 |
4.2 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夏昌世 |
4.2.1 岭南新建筑的地域性展现与夏昌世建筑思想的渊源 |
4.2.2 夏昌世的三个岭南新建筑思想观 |
4.3 岭南建筑学派的确立 |
4.3.1 “酒家园林”对岭南派建筑的开创意义 |
4.3.2 岭南派建筑形成的有利条件 |
4.3.3 佘畯南与莫伯治的创作将岭南建筑推入学派高峰 |
4.3.4 岭南派建筑的“活态空间”形态特色探析 |
4.3.5 岭南建筑学派的学理确立和主流地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发展 |
5.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岭南建筑学派的贡献 |
5.1.1 岭南建筑学派现代建筑教育的第一次探索时期(1932-1945) |
5.1.2 岭南建筑学派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期及华工院的初创期 (1945-1977) |
5.1.3 岭南建筑学派教育体系的成熟期和华工院的建设期(1977-1999) |
5.1.4 岭南建筑学派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新发展时期(1999 年以来 |
5.2 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理论的新发展两观三性创作理论 |
5.2.1 改革开放以来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特征 |
5.2.2 两观三性建筑创作理念的提炼 |
5.2.3 从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大奖看岭南建筑学派的新成绩 |
5.3 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的新成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
5.3.1 中国馆:传统韵味的现代演绎 |
5.3.2 从中国器到东方之冠 |
5.3.3 中国馆对于岭南建筑学派创作价值的思考 |
5.4 从广州亚运建筑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 |
5.4.1 重大节事对建筑创作的契机 |
5.4.2 从广州亚运建筑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全面提升 |
5.5 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力量 |
5.5.1 华南理工大学的主流设计力量 |
5.5.2 岭南建筑学派的重要辅助力量 |
5.6 小结 |
第六章 笔者对岭南建筑“活态空间”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
6.1 笔者作为岭南建筑学派中青年建筑师的成长过程 |
6.2 和而不同、敢为人先的大屋顶设计——珠岛宾馆东一号工程 |
6.3 道法自然、古典意象和岭南建筑相融合——松园宾馆西一号工程 |
6.4 岭南建筑空间“厅”、“亭”结合的禅宗之美——帽峰沁苑 |
6.5 岭南休闲文化与海南“岛”派风格设计——三亚南田温泉度假中心 |
6.6 岭南季候风下的现代传染医院设计——广州市第八医院(新院) |
6.7 “亚运建设”与“城市战略” |
6.8 “三庭叠翠”与岭南传统工艺魅力——广州亚运城村长院 |
6.9 岭南传统食街与现代市井风情——广州美食园 |
6.10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浦东新区城市规划法治问题的法理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城市规划法治的概念 |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概念 |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 |
二、城市规划的特征 |
第二节 城市规划法治的含义 |
一、规划法治是城市法治的组成部分 |
二、城市建设管理规划需要法治化 |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规划法治的经验 |
第一节 国外大城市规划法治经验 |
一、美国——纽约 |
二、日本——东京 |
三、新加坡 |
第二节 国内大城市规划的法治实践 |
一、北京 |
二、珠三角地区 |
三、上海 |
第三章 浦东新区城市规划法治的发展 |
第一节 浦东城市规划的历史进程 |
一、开发起步阶段的规划 |
二、发展阶段的规划拓展 |
三、浦东新区城市规划的特点 |
第二节 浦东新区城市规划法治状况考察 |
一、浦东城市规划的相关法制情况 |
二、浦东城市规划实施的法治状况 |
第四章 浦东新区城市规划法治的法理分析 |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功能 |
一、城市建设的规范化 |
二、功能布局的理性化 |
三、社会生态的平衡化 |
第二节 城市规划法治的作用 |
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二、城市建设的规范化 |
三、城市管理的有效性 |
第五章 提高浦东城市规划法治化水平的思考 |
第一节 完善城市规划法律体系 |
一、提高决策者的规划意识 |
二、完善法制内容和立法程序 |
三、完善规划实施程序法治 |
第二节 合理配置城市规划的社会资源 |
一、规划制定权和管理权的配置 |
二、限制规划管理的自由裁量权 |
三、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
四、培植利益代表层 |
第三节 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
一、提高城市规划的权威性 |
二、凸显土地规划的规范性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城市更新中的土地开发研究 ——以上海陆家嘴CBD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3.3 国内外研究状况小结 |
1.4 论文研究方法、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章 城市更新中土地开发的理论基础 |
2.1 城市土地的区位选择理论 |
2.1.1 城市地租 |
2.1.2 城市地价 |
2.1.3 城市区位理论 |
2.2 城市土地开发的外部性理论 |
2.2.1 外部性 |
2.2.2 土地开发的外部性 |
2.3 博弈理论 |
2.3.1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
2.3.2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 |
2.3.3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贝叶斯纳什均衡 |
2.4 城市土地金融的内涵 |
2.4.1 城市土地金融 |
2.4.2 城市土地金融的基本特性 |
第3章 城市更新中的市场环境分析 |
3.1 城市土地市场及其经营机制 |
3.1.1 我国的城市土地市场 |
3.1.2 我国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
3.2 城市更新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及其关系 |
3.2.1 我国城市更新中的各利益主体 |
3.2.2 不同时期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演变 |
3.2.3 现阶段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分析 |
第4章 城市更新中开发商的投资选择分析 |
4.1 城市更新中土地开发的时间选择问题 |
4.1.1 城市更新中土地开发的时间选择特征 |
4.1.2 城市更新中土地开发的时间选择博弈 |
4.2 城市更新中土地开发的空间选择问题 |
第5章 城市更新背景下对土地开发活动的分析 |
5.1 城市更新中土地开发的内涵 |
5.1.1 城市土地开发的必要性 |
5.1.2 城市土地开发的特点 |
5.1.3 城市土地开发的原则 |
5.1.4 城市土地开发的目标 |
5.1.5 城市土地开发与城市更新进程 |
5.2 城市更新中土地开发的主要融资方式 |
5.2.1 城市土地开发融资的主要方式 |
5.2.2 我国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新方式—REITs |
5.3 城市更新中土地开发的主要更新策略 |
5.3.1 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 |
5.3.2 中央商务区(CBD)的开发 |
5.3.3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
第6章 上海陆家嘴CBD的土地开发实例 |
6.1 上海陆家嘴CBD土地开发状况 |
6.1.1 上海陆家嘴CBD的地理位置 |
6.1.2 上海陆家嘴CBD的开发背景 |
6.1.3 上海陆家嘴CBD的规划定位 |
6.1.4 上海陆家嘴CBD的土地开发历程 |
6.1.5 上海陆家嘴CBD的土地开发成就 |
6.2 上海陆家嘴CBD的土地开发模式分析 |
6.2.1 融资方式 |
6.2.2 更新策略 |
6.3 上海陆家嘴CBD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6.3.1 规划目标的异化问题 |
6.3.2 纯商务化的倾向问题 |
6.3.3 交通的拥堵问题 |
6.3.4 管理体制面临调整的问题 |
6.4 实例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城市服务业集聚下的CBD国际化及空间布局 ——兼论南京CBD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1.3 研究视角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 主要结论及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国际化视角下的城市服务业集聚与CBD 演化 |
2.1 CBD 及其演化的经验分析 |
2.1.1 国际化与CBD |
2.1.2 城市服务业集聚与CBD 中的主导产业 |
2.1.3 CBD 的一般演化过程 |
2.2 城市服务业集聚的CBD 发生机制 |
2.2.1 以商业集聚为主的传统CBD 的形成 |
2.2.2 以商务集聚为主的现代CBD 的形成 |
2.3 城市服务业集聚的CBD 演化机制 |
2.3.1 CBD 演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
2.3.2 CBD 演化的成长机制分析 |
2.3.3 CBD 演化的扩展方式 |
2.3.4 CBD 发展演变的规律 |
2.4 CBD 演化的国际化趋势 |
2.4.1 CBD 国际化的必然性 |
2.4.2 CBD 国际化的三个阶段 |
第三章 我国CBD 面临的国际化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3.1 我国CBD 目前所处的阶段 |
3.1.1 我国部分大城市CBD 发展现状 |
3.1.2 我国CBD 目前所处的阶段特征 |
3.2 我国CBD 面临的国际化问题 |
3.2.1 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
3.2.2 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2.3 政府行为的无序 |
3.3 影响我国CBD 国际化的主要因素 |
第四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CBD 的空间布局构想 |
4.1 单CBD 城市的空间布局模型 |
4.1.1 CBD 中的企业布局 |
4.1.2 单中心城市的布局特点 |
4.1.3 企业密度与单中心城市 |
4.2 多CBD 城市的空间布局模型 |
4.2.1 多CBD 模式的构建 |
4.2.2 多中心结构的均衡条件 |
4.3 CBD 跨区域系统的构建 |
4.3.1 CBD 是国际化城市的增长极 |
4.3.2 CBD 的区域间自组织体系 |
4.3.3 CBD 系统的空间布局原则与构成 |
第五章 都市CBD 国际化:南京CBD 空间布局研究 |
5.1 南京CBD 的演化过程及发展现状 |
5.1.1 南京CBD 的演化过程 |
5.1.2 南京CBD 的发展现状 |
5.2 南京CBD 演化路径设想 |
5.2.1 南京CBD 在区域中的定位 |
5.2.2 南京CBD 的空间布局规划 |
5.2.3 河西CBD:未来发展的重点 |
5.3 南京CBD 未来布局的战略构想 |
5.4 河西CBD 空间布局的薄弱环节提升 |
第六章 结论 |
6.1 评论性的结论 |
6.2 研究不足和后续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10)高层建筑细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高层建筑发展综述 |
1.1 高层建筑的历史发展 |
1.1.1 古代高大建筑的兴建 |
1.1.2 古代宗教建筑塔楼的兴盛 |
1.1.3 工业革命和现代高层建筑的起源 |
1.1.4 20世纪初高层建筑的繁荣 |
1.1.5 二战以后世界性高层建筑的建设热潮 |
1.1.6 20世纪80年代至今崛起的亚洲高层建筑 |
1.2 城市中的高层建筑 |
1.2.1 城市环境中的高层建筑 |
1.2.2 高层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1.2.3 城市环境中的当代高层建筑物 |
1.3 高层建筑的结构表现 |
1.3.1 设计特点与结构型式 |
1.3.2 结构体系的发展趋势 |
第2章 高层建筑细部的缘起与构成背景 |
2.1 建筑细部的缘起 |
2.2 高层建筑细部的构成背景 |
2.2.1 自然环境因素 |
2.2.2 生活因素 |
2.2.3 人文因素 |
2.2.4 技术因素 |
2.3 高层建筑细部设计的研究层面 |
2.3.1 建筑文化层面 |
2.3.2 建筑技术层面 |
2.3.3 心理感知层面 |
2.4 建筑细部研究对于高层建筑的意义 |
第3章 高层建筑的"表皮"(Skin) |
3.1 围护材料 |
3.1.1 石材与石材幕墙 |
3.1.1.1 石材 |
3.1.1.2 石材幕墙 |
3.1.2 砌体 |
3.1.3 混凝土 |
3.1.4 玻璃与玻璃幕墙 |
3.1.4.1 玻璃 |
3.1.4.2 玻璃幕墙的构造方式 |
3.1.5 金属构件与金属幕墙 |
3.1.5.1 金属构件 |
3.1.5.2 金属幕墙 |
3.2 信息的载体 |
3.3 呼吸的皮肤 |
3.3.1 会呼吸的建筑表皮——双层通风玻璃幕墙 |
3.3.2 会蓄能的建筑表皮——光电玻璃幕墙 |
3.3.3 会调光的建筑表皮——幕墙遮阳系统 |
第4章 高层建筑的"结"(knot) |
4.1 细部联结部位 |
4.1.1 功能性联结部位 |
4.1.2 结构性联结部位 |
4.1.3 形态性联结部位 |
4.2 高层建筑细部设计的重要部位 |
4.2.1 构件的穿插处 |
4.2.2 材料的交接处 |
4.2.3 形体的转折处 |
4.2.4 色彩的过渡区 |
4.2.5 形体的变化处 |
4.2.6 体量的结合处 |
4.2.7 新旧的衔接处 |
4.3 细部的设计逻辑 |
4.3.1 结构的逻辑 |
4.3.2 建造的逻辑 |
4.3.2.1 细部节点的建造方式 |
4.3.2.2 细部节点的连接方式 |
4.3.3 自然的逻辑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浦东陆家嘴每12天崛起一幢大楼(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副中心楼宇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以天津市红桥区为例[D]. 刘广理. 天津大学, 2014(05)
- [2]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 王河.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3]浦东新区城市规划法治问题的法理思考[D]. 常翠芳. 复旦大学, 2010(03)
- [4]打造金融“中央厨房”[N]. 吴刚. 重庆日报, 2010
- [5]摩天大楼还能建多高?[J]. 赵浚宏. 华东科技, 2010(02)
- [6]“第一高楼”:暗藏隐患一箩筐[J]. 李舒. 安全与健康, 2009(07)
- [7]各地争建“第一高楼” 科学限高迫在眉睫[N]. 李舒. 经济参考报, 2009
- [8]城市更新中的土地开发研究 ——以上海陆家嘴CBD为例[D]. 严华鸣. 同济大学, 2008(07)
- [9]城市服务业集聚下的CBD国际化及空间布局 ——兼论南京CBD发展[D]. 王龙国. 南京财经大学, 2008(01)
- [10]高层建筑细部设计研究[D]. 奚海冰. 同济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