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治疗胸痹心痛证的三个突破

明代治疗胸痹心痛证的三个突破

一、明代论治胸痹心痛病证的三点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颜彦[1](2019)在《心肺脏理论源流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医学的历史表明,中医基础理论一直在动态发展。当前中医基础理论框架的形成,来自于几千年来中医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自然界关系的学说。目前的文献研究,对于中医理论研究发展的路径刻画不够,对中医基础理论概念发展实践的具象化描述不多。本论文拟通过文献研究探索心肺二脏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发展演变。方法本论文聚焦心肺二脏,以《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医宗金鉴》九本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集大成的医着为研究对象,对古籍所涉心、肺二脏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刻画心肺脏腑理论发展源流。本论文一方面在单本古籍着作中依从于该着的书目,整理反映当时代对心肺二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治疗认识,另一方面汇集九本专着,对历代心肺二脏的生理、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以专题的形式梳理历代心肺二脏的基础理论发展情况,沿着时间脉络刻画心肺二脏基础理论发展的关键认识变化。结果心脏理论的发展主要包括:心系统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形成,心的生理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心主神明的功能从《内经》中的情绪与神的关系,发展到《诸病源候论》对心神的多种变化的观察记录,《太平圣惠方》对心烦进行专题记载与治疗,《和剂局方》对心悸怔忡的专方治疗,《圣济总录》《普济方》对心神变化的病因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医宗金鉴》依据不同类型的心神表现予以不同的处方。历代所记载的心病症也不断丰富,体现了心主神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心主血的功能也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不断清晰,血量、血脉与心的关系在各医籍丰富完善,古代医家逐渐认识到心与血、血脉之间的密切关系,确立了心与血、脉互相影响的病机,也逐步形成了调和血脉和调补气血的治疗方法。肺脏的理论发展主要包括:肺的生理功能包括了肺主气、肺朝百脉、肺主皮毛、肺主声、肺通调水道、肺藏魄等理论,在历代通过症状、治疗和用药的理论不断验证和扩充。肺病机主要聚焦于风、寒、热三邪,表现为气失常和津液失常更多,对肺气虚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并记载了寄生虫类疾病。对于肺系疾病的治疗,主要治则包括了补肾气、润肺、定喘嗽、通津液,随着时代发展,治法也不断丰富。本研究关注到心肺二脏治疗理论的发展,从内经的经络针刺,到唐宋的中药汤剂成为主流,再到明清以来的复方治疗,客观反映了中医学汉唐以来不断发展的疾病治疗历史演变,期待引起学界的关注,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结论本文通过对《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医宗金鉴》等具有里程碑学术价值的医学典籍研究,较为准确地刻画出心、肺脏腑理论发展的源流,为准确继承古典中医基础理论奠定基础。

应飞[2](2007)在《北京地区中、西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状况和病死率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对中、西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征及AMI中、西医治疗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理论研究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系统地综述了AMI在祖国医学中的相关记载及理论阐释,总结了中医药在胸痹心痛辨证及治疗上的研究进展,对中药静脉制剂的AMI临床应用进行了整理,并扼要地述评了目前AMI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在现代医学方面,本文结合《指南》,对AMI最新临床诊断、治疗研究进展和结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并对AMI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机制做了简单阐释。文献研究在大量收集中西医关于AMI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其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尤其对中医药治疗AMI临床研究文献中的病死率情况进行了总结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符合要求的95篇文献中总病例数6540例,总死亡病例为626例,总病死率为9.57%,与此期间较为可靠病死率数据相仿。结合中医药治疗AMI的文献病死率为7.31%,低于纯西医治疗的15.09%,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认为中医药治疗AMI在降低病死率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作用,但不能排除在临床研究的实验设计、规范治疗、病例选取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临床研究【目的】了解北京地区部分中、西医三甲医院2005年的AMI患者住院治疗状况及病死率相关情况。【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北京地区部分三级甲等中、西医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出院的AMI患者进行登记,ACCESS建立数据库,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总结和描述性分析,描述AMI的诊疗现状,分析病死率情况。【结果】595例患者中,中、西医医院各占296和299例,男女比例分别为1.57:1和2.48:1,平均年龄分别为69岁和62岁;中医医院AMI患者伴随冠心病、脑卒中病史及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患者比例高于西医医院。治疗上,中医医院的再灌注治疗率以及β-受体阻滞剂、调脂药、ADP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均低于西医医院,而硝酸盐药物、钙拮抗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和中药静脉制剂的使用率高于西医医院;住院期间AMI总病死率为11.6%,中医医院高于西医医院,分别为15.9%和7.4%,AMI患者病死率与年龄、女性比例、冠心病、脑卒中病史及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存在相关性。【结论】中医医院AMI患者具有独立的临床特征,尽管治疗手段和观念较五年之前有较大进步,但仍与西医医院及《指南》存在一定差距。中医医院AMI的高病死率可能与这些独立的临床特征,以及规范化治疗相对不足等因素有关,我们在进行临床实践和研究的过程必须考虑到中医医院这个特殊的AMI患者群体。

马骏,严季澜[3](2004)在《明代论治胸痹心痛病证的三点突破》文中研究指明古代胸痹心痛辨证论治的发展比较曲折。明代是该病认识史上的重要时期 ,医家对该病论治作出重要贡献 ,在心痛与胃脘痛的鉴别、辨证论治体系形成、救治真心痛三方面有重要突破 ,从此胸痹心痛病证论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二、明代论治胸痹心痛病证的三点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代论治胸痹心痛病证的三点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心肺脏理论源流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引言
    1 现状
    2 历史上一些具有里程碑式学术价值的医学典籍
    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4 假说
材料与方法
    1 书目选择
    2 脏腑选择
    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心脏理论
    第一节 《内经》心脏的理论
    第二节 《难经》心脏的理论
    第三节 《诸病源候论》心脏的理论
    第四节 《外台秘要》心脏的理论
    第五节 《太平圣惠方》心脏的理论
    第六节 《和剂局方》心脏的理论
    第七节 《圣济总录》心脏的理论
    第八节 《普济方》心脏的理论
    第九节 《医宗金鉴》心脏的理论
    第十节 心脏理论源流考
第二章 肺脏理论
    第一节 《内经》肺脏的理论
    第二节 《难经》肺脏的理论
    第三节 《诸病源候论》肺脏的理论
    第四节 《外台秘要》肺脏的理论
    第五节 肺脏理论源流考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心脏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文献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近现代演变的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2)北京地区中、西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状况和病死率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篇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药治疗概述
        1. 历史文献认识
        2. 辨证分型
        3. 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3.1 个体化治疗经验
        3.2 临床治疗研究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进展
        1. 流行病学特点
        2. 发病机制和类型
        3. 诊断
        3.1 诊断标准
        3.2 诊断程序
        4. 治疗
        4.1 再灌注治疗
        4.2 药物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篇 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试验文献中的病死率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检索
        1.2 筛选及数据录入
        1.3 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和病例数分布情况
        2.2 病死率
        3. 讨论
        3.1 文献资料方面
        3.2 病死率纵向分析
        3.3 病死率横向分析
        3.4 疑点分析
        4. 结语
        4.1 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临床调查表的建立(CRF 表)
        3.2 CRF 表格的填写
        3.3 数据库的建立与运行
        3.4 数据录入
        3.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临床特征
        4.2 治疗状况
        4.3 AMI 住院期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 讨论
        5.1 临床特征分析
        5.2 治疗状况对比分析
        5.3 病死率分析
    6.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CRF 表格

(3)明代论治胸痹心痛病证的三点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痛与胃脘痛的鉴别
2 心痛病辨证论治体系基本形成
3 真心痛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

四、明代论治胸痹心痛病证的三点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肺脏理论源流考[D]. 颜彦.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北京地区中、西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状况和病死率对比分析[D]. 应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3]明代论治胸痹心痛病证的三点突破[J]. 马骏,严季澜. 江苏中医药, 2004(01)

标签:;  ;  ;  ;  

明代治疗胸痹心痛证的三个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