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高专实习基地建设——模拟证券交易系统的计算机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岚[2](2019)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服务经济时代呼唤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能够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还不能胜任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相关工作,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因此,面对服务经济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问题。通过探寻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探索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什么?第二,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是什么?第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有哪些?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中,首先界定了服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明确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点和分类,诠释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此,对服务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与指导意义进行阐释,构建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宏观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层面和微观的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层面,深入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参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构建出以服务知识为基础、以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服务情感为关键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三维目标体系。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中,从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在服务知识的分析中,确定了专业知识是服务知识的主要内容,课程是服务知识的重要载体,并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内容、组织方式、评价等要素进行了审视。在服务能力的分析中,通过构建3I型服务能力模型,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创新服务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剖析。在服务情感的分析中,根据现代服务业特点和情绪劳动内涵,确定了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对顾客的关怀品质是服务情感的关键内容,并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中,根据服务体验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确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服务业工作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和生产方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基于现代学徒制进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以及现代学徒制对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此外,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深度嵌入工作岗位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两种现代学徒制实践形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包括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而培养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创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刁瑜[3](2018)在《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亦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该核心问题产生的逻辑如下:课程是人才陪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专业课程设计简约化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的核心。基于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困境的反思和国际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进程的探究,本研究选取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比较研究这一主题,尝试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以“以简驭繁”(LIM)作为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构建基于专业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设计完备形态,探讨课程设计外在形式简约化与内在实质简约化的融合,尝试借鉴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经验,探寻具有我国鲜明职教特色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新路径。本研究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两大研究问题:一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是如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此为对“应然”课程设计命题的追问;二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借鉴与有益启示是什么?此为对“实然”课程设计命题的探究。在对相关文献的检索、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以简驭繁、高职课程设计、高职课程设计的比较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呈现、解析。对比利时高职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比较分析,聚焦于外在形式简约化和内在实质简约化的两个维度。其中,形式简约化主要关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结构;实质简约化则关注高职课程设计自身的优化发展。基于这样的分析逻辑,在第二章中构建了本研究的比较分析框架。首先,依据高职教育课程的发展模式和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模式的两条标准,选取了比利时作为本研究的比较对象;其次,根据贝雷迪(G.Z.Bereday,1964)比较教育研究四阶段模型,明确了本研究的两条研究主线:历史分析和切面分析;最后,根据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从结构和功能两大维度选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三大基本要素以及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作为本研究比较分析的参照项,并最终构建了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框架。基于比较分析框架,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高度抽象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分析模型。在分析模型中,外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高职课程设计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雇主、专业组织、培训机构、教师/培训者、学习者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中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是指整个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架构;内圈则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核心圈,是指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三大基本要素。可以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分析模型,才能保证对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的探讨上升至系统层面,且保证其结论使用在同一话语平台,结论也就有了可通性,这样才能在我国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模型构建这一层面提出有效结论。
王静静,吴玉林,印永龙[4](2008)在《高职高专《金融与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社会对《金融与保险》专业人才的重视和需求这一现状,就高职高专《金融与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及需求预测、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李丞北,付荣辉,郭小红[5](2007)在《高职高专文科类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文中指出针对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鲜明特点,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及改革目标与主要内容。
吴波,郝春梅,李俭[6](2006)在《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实现实践教学的途径,并对如何做好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肖利秋,胡奕,周荃[7](2004)在《论高职高专金融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文中认为由于受传统金融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影响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金融专业教育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难以满足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专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 ,笔者阐述了从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不同方面共同构筑新型的高职高专金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 江苏南京211800[8](2002)在《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我国加入WTO,金融业将融世界体系,金融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金融人才的培养也将与时俱进,进入国际化时代,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成为经济金融类院校和金融业一线所关注的热门课程。我校是较早重视金融专业的教改和建设的经济金融类院校之一,目前已取得专业教改和建设的初期成果。本文从回顾与展望的两个角度分析我校金融专业的教改状况。全文分四大部分,即我校金融专业的五大优势,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与思路,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金融专业的教学基础建设目标与措施等。文章突出围绕基础抓教改,通过教改创特色的基本教改思路,以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议,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等为主线,重质量,强实践,循序渐进地推动金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葛竹春[9](2001)在《高职高专实习基地建设——模拟证券交易系统的计算机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职高专实习基地建设刻不容缓 ,本文介绍了利用计算机来模拟实现证券交易系统
邓琤玲[10](2012)在《中职金融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补充。这些年来,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不断革新教育技术与手段,建立与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相结合的仿真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不出校门,也能接受现代化职业技术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劳动型、技能型人才,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伴随着各中等职业学校仿真实验、实习场地纷纷建立,仿真实验教学的广泛运用,如何有效利用仿真实验设备,提高仿真实验教学的效果,保证仿真实验体系的正常运行成为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选择中职金融专业为此次研究的切入点,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从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揭示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运用问题背后的深刻成因,探索中职金融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运行的改进措施,以期丰富仿真实验教学理论,对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开展仿真实验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首先从中等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出发,提出了对“中职金融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运行”进行研究的命题,分析了对该命题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国内现状、国外现状做出了综合归纳与评述;其次,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中职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阐述了中职金融专业教学采用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必要性,简单剖析了中职金融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对长沙财经学校的实证调查结合相关文献理论研究,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教师、学生以及课程与教材的配合等五个方面系统论证了中职金融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深刻分析了问题背后的各种成因;最后,本文针对前述的各种问题,结合仿真实验教学的新型理论以及先进中等职业学校的仿真实验教学有效运行模式,笔者尝试提出中职金融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运行的改进措施。即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深化校企合作、改进中职教学管理思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研发符合实验需求的校本教材、增强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二、高职高专实习基地建设——模拟证券交易系统的计算机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高专实习基地建设——模拟证券交易系统的计算机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2)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服务 |
二、服务业 |
三、现代服务业 |
四、高技能人才 |
五、人才培养模式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一、服务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
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 |
第三章 需求导向下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
一、宏观层面:现代服务业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
二、微观层面: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
第二节 基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三维目标构建 |
一、服务知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基础 |
二、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核心 |
三、服务情感: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关键 |
第四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 |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培养 |
一、课程作为服务知识载体的重要性 |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困境审视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 |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3I型服务能力模型构建 |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问题剖析 |
第三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 |
一、情绪劳动的内涵 |
二、关怀品质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的关键 |
三、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关怀品质缺失的现实表征 |
第五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
第一节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及其对新方式的需求 |
三、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
第二节 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
一、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 |
二、现代学徒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
第三节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方式的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 |
一、深度嵌入工作岗位的实践——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案例 |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案例 |
第六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 |
一、正确定位:追踪现代服务业特点和趋势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建立维度:采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矩阵建立培养目标维度 |
三、精准设置: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
四、优化调整: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机制 |
第二节 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 |
一、提高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质量 |
二、提升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核心服务能力 |
三、加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培养 |
第三节 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 |
一、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设计 |
二、建立更加稳定和协调的师徒关系 |
三、加快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框架 |
四、对现代学徒制效果实施评价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题目解读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题目解读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以简驭繁(Less is More,LIM)”极简主义的研究 |
二、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三、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比较的研究 |
四、研究文献简评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理论依据 |
二、研究假设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框架 |
五、研究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必然取向:简约化 |
一、简约化与专业课程设计优化 |
二、高职课程设计的中心议题:专业课程的简约化 |
三、专业课程优化要求课程设计简约化 |
第二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简约化的知识观照 |
一、课程设计简约化对实践知识的关注 |
二、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新视角:LIM |
三、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核心:VLIM |
第三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梗概 |
第一节 比利时教育体系概览 |
一、比利时国家简介 |
二、比利时教育体系简况 |
三、比利时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
第二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概要 |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的基本制度与政策框架 |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资助政策与经费来源 |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质量监控 |
四、比利时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
一、中职教育课程的延续 |
二、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
三、分层级资格证书体系 |
四、开放的职后培训途径 |
五、以简驭繁的课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概述 |
第一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
一、萌芽自发阶段(1830独立前) |
二、制度规范阶段(1830~1914-1918) |
三、质量提升阶段(1945~1970) |
四、标准规范阶段(1960~1988) |
五、未来发展展望(1989~至今) |
第二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
一、技术回归:方法论 |
二、目标驱动:以人为本 |
三、设计导向:以简驭繁 |
第三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 |
一、高职课程设计中的注册制课程 |
二、高职课程设计中的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分类 |
第四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证研究 |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专业标准 |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质量保障 |
四、典型案例解析:三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 |
一、高职课程设计比较分析框架的应用 |
二、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差异 |
三、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共性 |
第二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 |
一、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 |
二、构建制度化设计框架 |
三、关注课程设计简约化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借鉴 |
第一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梗概 |
一、历史演变 |
二、设计模式 |
三、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
一、课程目标的职业性不够 |
二、课程内容的操作性不强 |
三、课程模式的同质化严重 |
第三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改进对策——基于LIM视角 |
一、建立“政府一市场”的课程管理机制 |
二、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
三、完善高等职业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 |
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
五、借鉴比利时经验中坚守中国文化自信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缩略词列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APPENDIX) |
附录1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家访谈函 |
附录2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与纺织品模块课程计划课程 |
附录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妆品科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护理模式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老年保健模块课程表 |
附录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工商管理高职模块化培训指南(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
附录1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酒店与餐饮管理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1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模块课程计划(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
附录1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银行、证券金融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1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电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1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子模块课程表 |
附录1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工业IT模块课程表 |
附录1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冷却与加热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1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航空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1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械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1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信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2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骨科缓急药物模块课程表 |
附录2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图书馆与纪录片信息科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2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特殊教育模块课程表 |
附录2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人事管理模块课程表 |
附录2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高级咨询模块课程表 |
附录2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文化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企业联合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聋人口译员模块课程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
后记(EPILOGUE) |
致谢(ACKNOWLEDGEMENT) |
(4)高职高专《金融与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高专《金融与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及需求预测 |
二、高职高专《金融与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三、高职高专《金融与保险》专业职业能力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建立 |
(一) 职业能力体系 |
1.通用素质和基本能力要求: |
2.职业理论素质要求: |
3.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要求: |
(二) 课程体系的建立 |
1.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
2.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
四、高职高专《金融与保险》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研究 |
(一) 成立由专家和企业代表组成的《金融与保险》专业指导委员会 |
(二) 重视实践性教学 |
(三) 提高金融与保险课程的教学水平 |
五、高职高专《金融与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
(一) 妥善组织岗位认识课程 |
(二) 精心组织实训教学 |
(三) 精心组织落实毕业的实训与制作 |
1.银行部分的实训 (分为六个内容) 。 |
2.证券部分的实训 (分为四个内容) 。 |
3.保险部分的实训分为七个内容。 |
结束语 |
(5)高职高专文科类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践教学体系 |
(一) 实践性教学计划 |
(二) 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 |
1.完善与规范实践教学大纲。 |
2.实践教学要面向企业实际工作开展。 |
3.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实行“双证制”。 |
(三)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四) 教材建设 |
(五)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
1.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目标与主要内容 |
(一)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目标 |
(二) 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
(6)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
二、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三、实现实践教学的途径 |
(一) 单机实验 |
(二) 局域网实验 |
(三) 互连网试验 |
四、如何做好电子商务实践教学 |
(一) 必须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 |
(二) 选好实验软件 |
(三) 加强实验室师资力量建设 |
(四) 构建良好的适合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体系 |
(五)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
(六) 加强实验教材建设 |
(7)论高职高专金融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金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教育思想观念陈旧, 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 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
(三)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落后, 难以适应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
(四) 师资队伍现状不能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 |
二、高职高专金融教育新模式的建立 |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符合高职定位的教育理念 |
(二)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
(三)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四)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
(五)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
(8)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校金融专业的五大优势 |
1、金融专业开办时间长,管理规范,总结出一套较为先进的符合金融教学规律的管理办法,专业基础优势明显。 |
2、培养出一批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教育梯队优势明显。 |
3、经费投入多,办学条件好,教学实验设施先进,硬件优势明显。 |
4、适时改革,积极探索,已取得一批成果,教学质量优良,课程建设优势明显。 |
5、我校与金融系统关系密切,银行对金融专业支持力度大,行业优势明显。 |
二、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与思路 |
1、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目标 |
2、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
(1)明确一个目标。即确定一个符合经济金融一线需要的学生培养目标 |
(2)转变两个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意识 |
(3)突出三项改革,不断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
(4)加强四项建设。 |
三、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
1、围绕“实践、实际、实用”的“三实”原则改革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 |
2、强调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金融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努力建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
(1)制订相应管理制度,要求专业学生达到“五个过硬”的标准。 |
(2)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全面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合理增减课程课时,一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操作能力,强调学生的发展后劲。 |
3、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课程体系 |
(1)通识教育课程 |
(2)专业教育课程 |
4、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
第一,巩固传统业务技能的训练。 |
第二,进一步强化新业务技能。 |
第三,进一步强化现代热门业务的开发和训练—网上证券投资。 |
第四,加强学生写作水平、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
第五,强化英语、计算机教学与训练,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
四、金融专业的教学基础建设目标与措施 |
1、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
2、积极开展师资队伍建设 |
(1)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
(2)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
3、重视产学研机制的建立 |
4、金融专业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 |
(9)高职高专实习基地建设——模拟证券交易系统的计算机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模拟证券交易的网络结构 |
二、模拟证券交易管理系统的模块设计 |
三、模拟证券交易系统设计介绍 |
1.模拟证券交易的组成 |
2.模拟证券交易的流程 |
(10)中职金融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现状 |
一、实践教学与仿真实验的相关研究 |
二、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的相关研究 |
三、仿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四、国外实验教学相关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职金融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概述 |
第一节 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
一、系统 |
二、仿真 |
三、仿真实验 |
四、仿真实验教学系统 |
第二节 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理论基础 |
一、实验教学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情境认知理论 |
第三节 中职金融专业教学采用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必要性 |
二、中职金融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 |
三、中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
第四节 中职金融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基本构成 |
一、硬件系统 |
二、软件系统 |
三、教学过程 |
第三章 中职金融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硬件方面设施落后且规模偏小 |
一、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硬件设施陈旧 |
二、实验室规模偏小 |
第二节 软件功能不完善,仿真程度不高 |
一、仿真实验软件功能不全 |
二、仿真实验软件模拟现实环境程度较低 |
第三节 仿真教学体系运行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 |
一、教学内容不能紧跟金融时代的发展 |
二、忽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
三、教材与仿真实验教学脱节 |
四、仿真实验课时偏少 |
第四节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动性较低 |
第五节 对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剖析 |
一、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
二、中职学校对仿真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
三、校企合作层次较低 |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 |
第四章 中职金融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运行的优化对策 |
第一节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破解硬件“瓶颈” |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二、促进企业联合办学 |
第二节 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软件质量 |
第三节 改革中职教学管理体系,重视仿真实验教学 |
一、改进中职教学管理思想,重视仿真实验教学 |
二、研发与仿真实验教学相配套的校本教材 |
第四节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争创“双师型”队伍 |
一、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仿真实验企业的实践活动 |
二、鼓励教师提升仿真实验教学的专业技能 |
三、吸收校外专家,充实仿真实验教师队伍 |
四、健全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教师的激励机制 |
第五节 把握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学情,关注“薄弱”学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高职高专实习基地建设——模拟证券交易系统的计算机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D]. 王岚. 天津大学, 2019(06)
- [3]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刁瑜. 厦门大学, 2018(06)
- [4]高职高专《金融与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J]. 王静静,吴玉林,印永龙.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06)
- [5]高职高专文科类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 李丞北,付荣辉,郭小红.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 [6]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 吴波,郝春梅,李俭.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06(03)
- [7]论高职高专金融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 肖利秋,胡奕,周荃.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4)
- [8]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J]. 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 江苏南京211800. 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2)
- [9]高职高专实习基地建设——模拟证券交易系统的计算机实现[J]. 葛竹春.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01(04)
- [10]中职金融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邓琤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