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五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婷婷[1](202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 ——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为例》文中指出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者相统一的学科。德育渗透对于每个课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语文学科独有的特质也决定了与德育渗透密不可分,所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学者也越来越致力于从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关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本研究更倾向于从小学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的部分进行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研究的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相关背景情况,它的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呈现研究思路与方法,最后梳理国内外文献,以便于可以更加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阐述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相关理论概述。第三部分为第二章,首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进行调查,其次整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及成因并解决问题,最后为下一步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提供依据。第四部分为第三章,主要阐述关于德育渗透融入《梅兰芳蓄须》的教学设计分析,包括六个部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起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以及对教学设计的整体分析,通过以上的分析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依据。第五部分为第四章,主要阐述关于德育渗透融入《梅兰芳蓄须》的教学实践,归纳为三个部分:《梅兰芳蓄须》教学实践的背景、《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的方案、《梅兰芳蓄须》的课堂实录。第六部分为第五章,主要针对《梅兰芳蓄须》一课为例融入德育渗透的教学实践进行课后反思,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
乔子颖[2](2021)在《学校教育视域下扬剧的传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扬剧是流行在江苏省境内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扬州的地方戏种,其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扬剧其传承方式呈现出传统教育和近现代教育两类。其中,现代扬剧以学校教育为主,包括职业性教育和通识性教育。本文对扬剧教育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梳理,并以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扬剧班和邗江区美琪学校、运西中心小学两所具有代表性学校的扬剧社团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与访谈,分析近现代扬剧职业性教育与通识性教育的教学特点。笔者在调查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普通学校中大多数学生对扬剧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甚至很多学生存在着只听得动扬州话但不会说的问题。因此,笔者根据职业性教育与通识性教育的特点,思考如何在小学实施普及性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扬剧。文章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观察法以及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法进行调查。正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对扬剧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目前扬剧的传承现状进行描述。第二章对扬剧教育形式的发展概况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梳理,并对不同时代、不同的教育形式进行对比与反思。第三章与第四章主要针对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扬剧班和邗江区美琪学校、运西中心小学扬剧社团班进行调查,对职业性教育与通识性教育的教学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其特点。第五章对推行扬剧普及性教育进行思考,阐述扬剧普及教育的意义以及推行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意见与建议。
张珈宁[3](2021)在《追求理解的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愈发成为教育目标新追求。为落实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素养,情境教学逐渐成为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教育“突破口”。在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情境化的指导下,如何创设情境教学,运用情境提问,利用情境升华,这是教师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索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现状不足与实施策略,以期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论文以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为研究对象,立足国内外已有理论及实践体系,综述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两点:地理学科情境教学研究的知行结合有待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分割较为明显;针对学生理解的情境教学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更多研究视角集中于教师设计,较少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与理解体现。第二部分,论文据理解六侧面等理论划分情境构建、教师认知、学生理解三维度观摩所选课例,剖释课堂情境教学现状不足。观摩课例视频发现,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的发展整体呈良好趋势,但仍存在三点不足:(1)课堂较少使用问题“大情境”,即可以维持一节或以上课堂教学的情境背景。课堂中各情境主题连接度不强,由基本问题逐级上升理解侧面的层级问题不甚明显。(2)较少平衡情境预设与学生生成。以情境材料繁杂、教师提问与讲授为主的教学情况使得预设过多,或少有实物情境、约束学生回答的教学情况使得生成过少,因此造成预设与生成失衡。(3)较少学生理解与实践落地。课堂结尾常局限于习题情境等,可实操情境或课后延伸较少,情境理解价值与跨越学科的育人体现有待加强。第三部分,论文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验证结论的真实性。调查得知,上述三条不足总结较为真实合理,且情境教学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情境”的实施频率不高,实施方式局限讲授及媒体,课堂结尾多以习题巩固为主。在教材改版影响下,情境素材更难获得,情境创设思路枯涩,教师们希望得到有效的理论指导,或丰富的素材资源。第四部分,对应现状不足,论文提出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的优化策略:(1)聚焦“大概念”与基本问题,以问题“大情境”作为情境教学出发点,增强地理课堂情境环节的连接度与层次性。(2)在问题“大情境”框架下,提升各环节内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情境整合等教学吸引力与有效性,提升学生知识生成与理解。(3)课堂结尾回归情境意义,立足课程思政与地理实践力,跨学科培养,更多设计体现学生理解的评估任务,体现情境教学的地理价值。但由于本人教学经验不足,策略实施仅积累十余次经验,有效性仍有待提升。
卢星彤[4](2021)在《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论述创作过程的专着,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置为研究对象,试图将《文赋》之创作观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重在探究《文赋》的创作观对当下高中写作教学的价值。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对当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了解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教师方面,主要有五个问题:缺少课标意识,教学目标含混不清;课程安排不规范;针对具体写作教学的环节的缺失;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建构的不完善;课程评价模式单一化。在学生方面,主要是写作动机与兴趣的缺失,写作主体素养的缺乏,思维能力的缺失,文体意识的淡化以及写作技巧知识的匮乏。第二章,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理论价值。分别从写作主体修养、艺术想象构思、文章整体表达、文章文术文病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指导价值与意义。第三章,《文赋》创作观指导下的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及其实践启示。其一,通过组织课外写作活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心向。其二,通过各种思维活动训练学生写作构思能力,做到文句有意蕴而不空泛。其三,构建教授文体知识,加强学生文体意识,做到规范之下的“自由写作”。其四,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力求达到“文质彬彬”。笔者从《文赋》的创作论出发,旨在探究其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致力于优化现阶段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宋贝贝[5](2021)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分组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基本理念和对初中阅读方面的要求,当今时代的教育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合作探究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培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自主探究的精神。分组教学法的应用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探究性和有效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更利于教师对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对分组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古诗词阅读与其他体裁的阅读不同,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对一线师生的古诗词分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教师存在临时整合、捕捉信息能力不够,参与讨论缺少方法,挖掘启发不到位,诗境诗情不生动等问题,学生则存在思路不清且缺乏归纳,质疑释疑和创造力不足,思考讨论不够深入全面,合作缺方法且表达不准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思考如何有效组织初中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建议教师应预设突发状况,及时有效记录反馈;遵循参与讨论原则,抓核心问题;任务设置合理明确,提供脚手架;联系生活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课外觅知音。要求学生应加强思维训练,从任务出发;培养问题意识,学会一问多方案;提升合作互助能力,多视角挖本质;掌握更新合作技能,提升合作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后对提出的建议进行实践和深刻反思。
吴斌[6](2020)在《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文中研究表明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在了解传统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将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信息学习能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李小刚[7](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表现主义戏剧巨匠、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和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多产的剧作家,他在近40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撰写了50余部剧作、大量的戏剧理论和诗歌作品,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剧作家。他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三大剧作家;评论界称他们三人“共同将美国戏剧的重要性扩展到本国以外的天地,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当代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成就的标准。”[1]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直接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20世纪30年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对洪深和曹禺两位大师戏剧创作的影响,80年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探索派”剧作家和导演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中西跨文化戏剧交流语境下,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视角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和影响的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重点探讨奥尼尔的《早餐之前》《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及《琼斯皇》《毛猿》《奇异的插曲》《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等表现主义剧作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以完整勾勒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升降起伏的接受轨迹曲线,展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接受、影响的全景式图景。全文分为五章,分别阐述奥尼尔其人其作、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情况,以及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章从比较文学流传学的角度研究“放送者”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历程。奥尼尔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其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身份,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文化当中,永远是一个游走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他者”、忧郁的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创作中他充分吸收古代先贤哲思的营养,继承前辈的文学遗产和戏剧传统,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表现主义戏剧手段来挖掘、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和意念,凸显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上的巨大张力。第二章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20年代译介的序幕、3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及蓬勃发展阶段、40至70年代译介的低谷期、新时期以来奥剧译介第二次高潮及多元发展阶段。同时,本文对奥尼尔同一源语剧作、风格迥异的中译版本进行比照,以考察译者们所采用的殊异的翻译策略;阐明两次“奥尼尔热”期间,翻译界对于奥剧的翻译是以戏剧文学而非舞台演出为导向,其宗旨是仅将翻译的戏剧文本当作文学作品来赏读,而非当作剧场文本进行舞台演出。第三章主要阐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主要对奥剧研究形式的接受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从历时角度考察,相似的是在3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奥尼尔热”期间,掀起了两次奥尼尔研究热潮;从共时角度考察,1980年代以来,随着“二度西潮”的兴起和国内、国际尤金·奥尼尔学界的交流与融合日趋频仍,奥尼尔戏剧研究逐步趋于精细化、纵深化、专题化和数据化;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多元,并且呈现出向跨学科、跨文化视角转变的态势。学界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对奥尼尔及其剧作进行深度开掘和现代阐发,标志着中国的奥尼尔戏剧研究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第四章集中阐释奥剧在中国的搬演情况,主要从演出概况、导演构思及舞台呈现三个维度出发,重点考察新时期以来奥剧如《榆树下的欲望》和《安娜·克里斯蒂》的话剧改编演出和戏曲移植性改编演出概况;同时观照奥尼尔其它经典剧作《早餐之前》《天边外》近年来在中国的演出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奥尼尔及其剧作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和舞台接受状况。第五章深入探讨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奥剧的译介、研究和舞台搬演呈现出的是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整体接受状况,那么在此接受的基础上,奥尼尔戏剧必然会对中国戏剧尤其是对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80年代是中国戏剧现代性转型再度勃兴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探索派”剧作家李龙云和李杰戏剧创作的影响,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李龙云的《荒原与人》和李杰的《古塔街》对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手段的创造性援用和创新性发展之上。
江丹[8](2020)在《小学语文背诵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诵是语文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从古代开始一直沿用至今。在古代教育中,无论是私学还是官学都十分重视背诵。私学以蒙养教育为代表,从蒙养教材到教学方法都体现出背诵的重要性,而官学更是把背诵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到了近代,背诵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时期许多专家学者对背诵颇有见解。建国以来,背诵教学依然受教育者的重视,各个时期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对背诵有着明确的要求,无论是背诵数量还是背诵内容,都有着非常具体的说明。背诵对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而语文能力通俗来说就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背诵对这四种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背诵效果却不容乐观。笔者就学生的背诵兴趣、习惯、方法以及老师家长对背诵的意识、指导等方面制作了调查问卷,旨在发现学生背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小学生、老师以及家长的调查,多角度阐释小学语文背诵现状,发现总结出了以下问题:小学生缺乏良好的背诵习惯、背诵方法比较单一、背诵内容局限于教材不够丰富、背诵效率有待提高等等。教师与家长看到了背诵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平时的教学中疏于要求与指导。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加以分析,笔者分别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背诵策略。分别是增强学生的背诵意识,关注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小学生的背诵兴趣、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背诵方法、背诵内容、背诵评价三个方面提高学生背诵能力;以及重视家长的辅助作用为孩子营造适合背诵的家庭环境等等。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学生的背诵现状,提高小学生的背诵效率。
杨双娜[9](2020)在《整本书阅读观念下高中节选类古典小说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典小说蕴含丰富的文学知识,涵盖充满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对学生的实践乃至人生的发展有指导意义,能滋养学生的精神,但受高中学生较重的学业压力的现状,“浏览式”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古典小说在高考所占分值小以及高中生喜爱阅读简短轻快类文章的多重影响,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古典小说的实际教学情况不尽人意。古典小说的教学止步于教材中的节选部分,单纯节选部分的教学割裂了与整部小说的关系,使得课堂内古典小说的教学呈现学习过程化、知识教学公式化、教师教学功利化,课堂乏味无趣,学生对古典小说的理解表面化,无法从古典小说中获取扎实的文学知识,更无法深刻体会古典小说的魅力。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成为转变古典小说教学现状的契机。本文以“整本书阅读”观念为指导,结合古典小说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已有的整本书阅读研究基础上提出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服务于初读整本书、再读整本书、“三”读整本书三个阶段。三个具体教学环节:课前预习、课内正文教习、课后实践,结合多种教师教授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对高中节选类古典小说的教学进行阐述,以人教版高中节选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力图扭转高中节选类古典小说的教学现状。“整本书阅读”对古典小说教学乃至语文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张佳惠[10](2020)在《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在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强调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可以看出:新版课标中写作的概念和类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旧课标中提出的“应试写作”转变为新课标中的“应用性写作”和“学习性写作”,新课标中的写作类型也扩充为文学类、实用类和学习性写作,并且在各学习任务群中都有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因此作文教学变革在语文教学变革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新课标对于高中作文教学的适当变动,正是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和方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很多教师和学生谈文色变,被写作教学长期困扰,为改善作文教学的现状,杨初春老师提出的“快速”写作教学理念为当下的写作教学提供了科学有效、快速合理的教学建议。杨初春,有“快速作文之父”之称,是湖南省特级教师,被国家人事部及国家教委于1995年授予“人民教师”奖章,他创造性的快速作文教学法,当之无愧的被评选为中国当代九大语文教学流派之一。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它是涵盖了听、说、读、写、思能力的一种综合教学法。此外,快速作文适应了当前社会讲求速度和效率的要求。同时,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有科学的系统和全面的理论,它以“快”为核心,以“五步”、“四法”和“两课型”为训练模式和课程模式。快速作文教学法包含了快速审题、构思、行文、修改的多种方法,还有快速写景状物、抒情达意、记人、记事、说理议论、写给材料作文的多种技法,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的作文教学法,因此,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运用。快速作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作文教学领域的一朵奇花,为解决当今高中作文教学的疲软现状提供了一条科学、高效的道路。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及主要概念界定。第二章介绍了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的形成及贡献,从形成过程、形成探因和主要贡献三个角度入手,概述快速写作派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的理念,主要从快速作文教学模式、快速作文写作方法、快速作文写作技巧三个大的方面论述。第四章则是探讨杨初春老师的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对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本文主要从四个角度对启示进行阐述,分别是对高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启示、对高中作文教学实践的启示、对高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启示和对高中作文教学技巧的启示。
二、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五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五法(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 ——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调查法 |
1.4.3 观察法 |
第2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概述 |
2.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的内涵及特点 |
2.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涵 |
2.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 |
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基础 |
2.2.1 课程整合理念 |
2.2.2 生活德育理论 |
第3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内容 |
3.1.3 调查方法 |
3.1.4 调查对象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
3.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解决的对策 |
第4章 德育渗透融入《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分析 |
4.1 教学内容分析 |
4.1.1 走进文本:《梅兰芳蓄须》 |
4.1.2 超越文本:《梅兰芳蓄须》人生哲理及教学价值 |
4.2 教学起点分析 |
4.2.1 班级现状 |
4.2.2 班级现有能力 |
4.3 教学目标分析 |
4.3.1 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
4.3.2 以课程整合为方向 |
4.3.3 《梅兰芳蓄须》教学目标分析 |
4.4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4.1 教学重难点设定 |
4.4.2 教学重难点选择分析 |
4.4.3 教学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
4.5 教学方法分析 |
4.5.1 小组合作法 |
4.5.2 朗读法 |
4.5.3 圈点批注法 |
4.5.4 梳理与探究 |
4.6 教学过程分析 |
4.6.1 名言导入,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
4.6.2 初识先生,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
4.6.3 再识先生,自主探究,感受人格 |
4.6.4 走近先生,走进真实,领悟风骨 |
第5章 德育渗透融入《梅兰芳蓄须》教学实践 |
5.1 《梅兰芳蓄须》教学实践的背景 |
5.2 《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的方案 |
5.3 《梅兰芳蓄须》教学实践课堂实录 |
5.3.1 名言导入,激发兴趣,设置悬念(2 分钟) |
5.3.2 初识先生,整体感知,理清脉络(5 分钟) |
5.3.3 再识先生,自主探究,感受人格(25 分钟) |
5.3.4 走近先生,走进真实,领悟风骨(8 分钟) |
第6章 德育渗透融入《梅兰芳蓄须》的反思 |
6.1 教学设计反思 |
6.2 教学实施反思 |
6.3 教学效果反思 |
6.4 教学评价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2)学校教育视域下扬剧的传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扬剧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
第一节 扬剧的历史源流 |
一、扬州乱弹 |
二、扬州香火戏 |
三、扬州花鼓戏 |
四、大小开口合流,扬剧的形成 |
第二节 新时代扬剧的发展历程 |
一、新生阶段(20世纪50年代) |
二、曲折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后) |
三、振兴阶段(1976年之后) |
第三节 扬剧的传承现状 |
一、传承人现状 |
二、扬剧剧团现状 |
三、扬剧剧目传承现状 |
第二章 扬剧教育形式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扬剧传统教育形式 |
一、家族传承 |
二、师徒传承 |
三、科班教学 |
第二节 扬剧近现代教育形式 |
一、随团学艺 |
二、建立扬剧训练班,艺术学校 |
三、社团教育 |
第三节 不同扬剧教育形式的对比与反思 |
第三章 扬剧职业性教育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扬剧班招生情况 |
第二节 扬剧班教师情况 |
第三节 扬剧班学制及培养计划 |
第四节 扬剧班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方法 |
一、专业课 |
二、实践课程 |
第五节 扬剧班课程安排 |
第六节 评估办法 |
第七节 扬剧职业性教育的特点以及对小学普及性教育的思考 |
第四章 扬剧通识性教育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邗江区美琪学校 |
一、扬剧社团的创办背景和缘由 |
二、扬剧社团学生情况和教学安排 |
三、扬剧社团的课程目标 |
四、扬剧社团班的教师情况与教学过程 |
五、不同年级的教学情况 |
六、参与活动及比赛情况 |
第二节 运西中心小学 |
一、扬剧社团的创办背景和缘由 |
二、扬剧社团的创办流程 |
三、扬剧社团班的学生情况和教学安排 |
四、扬剧社团的教师情况与教学过程 |
五、不同年级的教学情况 |
六、参与活动情况 |
第三节 扬剧通识性教育的特点以及对小学普及性教育的思考 |
第五章 扬剧在扬州小学普及教育的思考 |
第一节 戏曲普及教育的模式 |
一、学科性戏曲普及教育 |
二、渗透性戏曲普及教育 |
第二节 戏曲普及教育在学校中的意义 |
第三节 扬剧普及教育所面临的困难 |
一、语言问题 |
二、教学单一 |
三、文化与艺术课程的冲突 |
四、学校教师对扬剧了解匮乏 |
第四节 扬剧普及教育的实践策略 |
一、学讲方言 |
二、开展综合课程的趣味性教学 |
三、渗透到普通学科课堂 |
四、加强教师扬剧知识的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 |
二、期刊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追求理解的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路径与框架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追求理解的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视频分析 |
3.1 观察视频的选取 |
3.2 观察维度的确定 |
3.3 情境构建维度的观察分析 |
3.4 教师认知维度的观察分析 |
3.5 学生理解维度的观察分析 |
3.6 追求理解的情境教学课堂视频整体分析 |
4 追求理解的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现状调查 |
4.1 问卷的发放与实施 |
4.2 问卷的调查对象分析 |
4.3 问卷的内容结果分析 |
5 追求理解的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
5.1 聚焦大概念与基本问题,设计问题大情境的出发点 |
5.2 提升情境吸引力与有效性,追求学生知识生成与理解 |
5.3 回归学生理解与实践落地,体现情境意义与思政价值 |
6 追求理解的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案例实施 |
6.1 明确“问题大情境” |
6.2 情境案例示范与评析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追求理解的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
附录3:《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学案 |
致谢 |
(4)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一、高中学生写作现状及分析 |
二、高中教师写作教学现状及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授的问题 |
二、学生写作的问题 |
第二章 陆机《文赋》的创作观 |
第一节 《文赋》之写作主体修养 |
一、“玄览”:察览万物 |
二、“典坟”:阅读经典 |
第二节 《文赋》之艺术想象构思 |
一、“收视反听”:审视态度,专心致志 |
二、“精骛八极”:驰骋想象,心游万仞 |
三、“游鱼翰鸟”:抓准时机,倾漱言辞 |
四、“应感通塞”:回溯思路,重视灵感 |
第三节 《文赋》之文章整体表达 |
一、“选义考辞”:谋篇布局,注重本末 |
二、“体有万殊”:文体风格,认识周详 |
第四节 《文赋》之文章文术文病 |
一、“定立戒济”:掌握写作技巧,修饰文本作品 |
二、“应和悲雅艳”:学习语言表达,体会文章之美 |
第三章 《文赋》创作观指导下的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及实践启示 |
第一节 重视写作主体素养生成 |
一、组织课外写作活动,激发写作动机 |
二、开展经典阅读活动,采取以读促写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第二节 重视训练写作构思能力 |
一、写作之前,心静神凝 |
二、构思之中,思维发散 |
三、写作过程,灵感激发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第三节 加强文体意识,重视文体训练 |
一、构建教授文体知识 |
二、进行文体写作训练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教学实际) |
第四节 重视训练写作技巧 |
一、剪裁:锱铢必较,删减得当 |
二、警策:忌文繁理富,要突出中心 |
三、秀句:蕴玉山辉,怀珠川媚 |
附:导学案(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表(学生版) |
附录二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表(教师版) |
致谢 |
(5)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分组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相关概念 |
(一)小组合作学习 |
(二)分组教学法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第一章 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可行性及教学现状 |
一、古诗词分组教学的可行性 |
(一)中学生发展特点 |
(二)各学科广泛应用 |
(三)古诗词文本鉴赏 |
二、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
(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发展现状 |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
(三)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要求 |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 |
(五)古诗词中分组教学的独特性 |
三、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现状 |
(一)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
(二)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三)教师在分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四)学生在分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应用问题的原则及对策 |
一、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的原则 |
(一)真实性原则 |
(二)合理性原则 |
(三)主体性原则 |
(四)整体性原则 |
(五)延展性原则 |
(六)实践性原则 |
二、教师应用对策建议 |
(一)及时有效记录反馈,预设突发状况 |
(二)遵循参与讨论原则,抓核心问题 |
(三)任务设置合理明确,提供脚手架 |
(四)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课外觅知音 |
三、师生合作对策建议 |
(一)加强思维训练,从任务出发 |
(二)培养问题意识,一问多方案 |
(三)提升合作互助能力,多视角挖本质 |
(四)掌握更新合作技能,高效率促发展 |
第三章 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的运用及反思 |
一、综述流程 |
(一)分组吟读欣赏 |
(二)分组研读拓展 |
(三)分组阅读实践 |
二、效果分析 |
(一)课堂效果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三、初中古诗词分组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
(一)教学效果评价 |
(二)教学效果反思 |
四、教学运用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清单 |
图清单 |
致谢 |
(6)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
二、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
三、加大教学实践力度,提高学生自主操作能力 |
四、彰显学生主体,审视开放效果 |
五、建立健全评价和奖励机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
(7)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选题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时空的超越者——尤金·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 |
第一节 奥尼尔其人其作 |
一、美国戏剧之父的斑斓人生 |
(一)不幸的幸运儿 |
(二)严肃剧作家奥尼尔 |
二、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历程 |
(一)早期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悲剧(1913-1920) |
(二)中期探索性的表现主义悲剧(1920-1933) |
(三)后期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1939-1943) |
第二节 奥尼尔的传承与创新 |
一、对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汲取与传承 |
(一)对西方非理性哲学的接受 |
(二)对西方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的学习借鉴 |
(三)对西方传统与现代戏剧创作经验的传承与吸收 |
二、在戏剧思想、艺术方面的创新与开拓 |
(一)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表现 |
(二)在戏剧艺术上的实验与探索 |
第二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 |
第一节 译介及其文学性与舞台性之争 |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译介的中国之旅 |
一、肇始期及第一次译介高潮 |
(一)序幕(20年代):春雷乍现、蓄势待发 |
(二)第一次译介热潮(30年代):借势而起、蓬勃发展 |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
(一)缺席期(40年代):战争年代、译者缺位 |
(二)停滞期(“十七年”间及“文革”时期):译源受批、译介空白 |
三、第二次译介高潮及回落阶段(新时期至今) |
(一)第二次译介浪潮(80年代):译介集中、硕果迭出 |
(二)奥剧译介的回落阶段(90年代至今):文集问世、译介赓续 |
第三节 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中译版本 |
一、“译”随境变:《天边外》四大译本 |
(一)四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
(三)风格迥异的创造性叛逆 |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
二、“译”无止境:《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七大译本 |
(一)七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
(三)异彩纷呈的创造性叛逆 |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
三、“译”彩纷呈:《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三大译本 |
(一)三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
(三)各有千秋的创造性叛逆 |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
第三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研究 |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
一、发轫期及第一次研究热潮 |
(一)发轫期(20年代):蹒跚起步、简要评介 |
(二)第一次研究热潮(30年代):翻译助力、争锋激烈 |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
(一)沉寂期(40年代):偏离主流、遭受冷遇 |
(二)空白期(“十七年”间和“文革”时期):无人问津、研究停滞 |
三、第二次研究热潮及多元发展阶段(新时期至今) |
(一)1978—1990年:思想解放、研究复兴 |
(二)1991—2020年:视角多元、研究深化 |
(三)关于奥尼尔戏剧的博士论文研究 |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
一、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整体情况 |
二、近四十年国内研究热点 |
(一)作家作品研究 |
(二)创作特点及美学风格研究 |
(三)与其他剧作家的比较研究 |
(四)社会思想和宗教主张研究 |
(五)跨文化、跨学科视角下的研究 |
三、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流变 |
(一)永恒的经典、永远的热点 |
(二)永不过时的研究话题 |
(三)永远在路上的奥剧研究 |
第四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搬演 |
第一节 永无止境的《榆树下的欲望》 |
一、同株异葩、并蒂绚烂:《榆树下的欲望》话剧改编演出 |
(一)写实与写意的融合:沈亮版《榆树下的欲望》 |
(二)欲望的激情宣誓:任鸣版《榆树下的欲望》 |
二、一剧两戏、“戏”说欲望:《榆树下的欲望》戏曲移植搬演 |
(一)川剧移植搬演:徐棻的《欲海狂潮》 |
(二)曲剧移植搬演:孟华的《榆树孤宅》 |
第二节 一胞“两娣”的《安娜·克里斯蒂》 |
一、中西合璧的戏剧盛宴:乔治·怀特版《安娣》 |
二、甬剧《安娣》遇见奥尼尔:《安娜·克里斯蒂》之甬剧移植搬演 |
第三节 其它经典剧作在中国的演出 |
一、斯坦尼模式之奥剧呈现:张彤版《早餐之前》 |
二、奥尼尔的中国风景:王斑版《天边外》 |
第五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整体性影响 |
一、奥尼尔的影响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 |
二、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
第二节 奥尼尔与李龙云 |
一、李龙云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
二、奥尼尔对李龙云的影响 |
(一)表现主义式氛围 |
(二)自然象征的运用 |
(三)强烈的内心独白 |
(四)梦幻化的效应 |
(五)爱欲的悲剧性 |
三、李龙云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
(二)对希望的坚持 |
(三)抒情性与诗性 |
第三节 奥尼尔与李杰 |
一、李杰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
二、奥尼尔对李杰的影响 |
(一)物象的象征性 |
(二)梦幻性段落 |
(三)内心独白的介入 |
(四)生命的悲剧性 |
三、李杰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
(二)多角色命运 |
(三)物象的文化象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奥尼尔生平年表 |
附录 B 奥尼尔剧作年表 |
附录 C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资料汇编(1929—2019) |
附录 D 中国奥尼尔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小学语文背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 为什么背诵 |
二、 背诵什么 |
三、 怎么背诵 |
第一章 背诵教学概述 |
第一节 背诵与背诵教学 |
一、 背诵的概念 |
二、 背诵教学的历史发展 |
(一) 古代教育时期 |
(二) 近代教育时期 |
第二节 语文教学对背诵的要求 |
一、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背诵的要求 |
(一) 第一阶段(1956-1987) |
(二) 第二阶段(1992-2011) |
二、 部编版语文教材对背诵的要求 |
(一) 规定背诵的篇目 |
(二) 背诵篇目分析 |
第三节 背诵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
一、 提高听力水平 |
二、 培养说话能力 |
三、 发展阅读能力 |
四、 加强写作能力 |
第二章 小学语文的背诵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小学生背诵特点 |
一、 小学生注意力特点 |
二、 小学生记忆力特点 |
三、 小学生意志力特点 |
四、 小学生背诵行为特征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 |
一、 学生问卷结果 |
(一) 小学生的背诵态度 |
(二) 小学生的背诵习惯 |
(三) 小学生的背诵方法 |
(四) 小学生的背诵效果 |
二、 教师问卷结果 |
(一) 教师对背诵的要求 |
(二) 教师对背诵的指导 |
(三) 教师对背诵的认识 |
(四) 教师对学生背诵内容的看法 |
三、 家长问卷结果 |
(一) 家长对背诵的态度 |
(二) 家长对背诵的要求 |
第三节 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 背诵现状 |
二、 原因分析 |
(一) 学生因素 |
(二) 教师、家长因素 |
第三章 小学语文背诵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增强学生的背诵意识——做学习的主人公 |
一、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背诵热情 |
(一) “有趣”的背诵从热爱汉字、热爱文学开始 |
(二) 兴趣与努力相统一,让背诵成为“乐趣” |
(三) 明确学习目标,让背诵成为志趣 |
二、 制定背诵计划,养成良好习惯 |
(一) 制定背诵计划的重要性 |
(二) 计划的具体安排 |
(三) 计划的执行 |
第二节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做孩子的引路人 |
一、 背诵方法的指导 |
(一) 熟读 |
(二) 记忆 |
(三) 巩固 |
(四) 丰富背诵形式 |
二、 背诵内容的选择 |
(一) 科学性 |
(二) 人文性 |
(三) 多样性 |
三、 背诵评价的完善 |
(一) 检查与评价要及时 |
(二) 评价多元化 |
(三) 评价要有针对性 |
第三节 重视家长的辅助作用——做智慧的家长 |
一、 营造适合背诵的家庭环境 |
(一) 家庭成员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 |
(二) 将观念落到实处,从行为规范上要求孩子 |
(三) 给孩子创造适合背诵的物质条件 |
二、 积极配合老师,做好监督工作 |
(一) 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背诵情况 |
(二) 配合老师,做好背诵评价工作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两小儿辩日》背诵案例教学设计 |
一、 教学设计 |
(一) 教材分析 |
(二) 教学目标 |
(三) 教学重难点 |
(四) 教学方法 |
(五) 教学过程 |
二、 教学设计分析 |
附录 二:调查问卷 |
附录 三: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9)整本书阅读观念下高中节选类古典小说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古典小说 |
1.3.2 整本书阅读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高中古典小说教学情况的研究综述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整本书阅读概述 |
2.1 整本书阅读的内涵 |
2.2 整本书阅读的实践要领 |
2.3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中节选类古典小说教学概述 |
3.1 高中节选类古典小说教材选编情况 |
3.2 高中节选类古典小说的总体特点 |
3.2.1 古典小说的选文篇幅 |
3.2.2 古典小说的语言和内容 |
3.3 高中节选类古典小说教学目标体系 |
3.3.1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
3.3.2 古典小说的教学目标 |
3.3.3 高中节选古典小说的课文教学目标 |
3.4 高中节选类古典小说主要教学内容 |
3.4.1 情节发展 |
3.4.2 典型人物 |
3.4.3 环境描写 |
3.4.4 叙述方法 |
3.4.5 主题和情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整本书阅读教学观念下高中节选类古典小说的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
4.1 关注整本书与节选课文的关系 |
4.1.1 整本书与节选课文的联系 |
4.1.2 整本书与节选课文的区别 |
4.2 课前预习——初读整本书 |
4.2.1 制定合理阅读计划 |
4.2.2 总结文学知识、设计人物名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基本内容 |
4.2.3 摘抄、批注精彩语段鉴赏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
4.2.4 统计语料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
4.3 课内教习——再读整本书 |
4.3.1 多方法品评人物提高审美能力 |
4.3.2 多方面分析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
4.3.3 多角度探究主题丰富精神世界 |
4.4 课后实践——“三”读整本书 |
4.4.1 文本输出式检验阅读情况 |
4.4.2 活动呈现式丰富阅读体验 |
4.5 案例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 |
4.5.1 课前预习——初读整本书 |
4.5.2 课内教习——再读整本书 |
4.5.3 课后实践——“三”读整本书 |
4.6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10)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的形成及贡献 |
2.1 形成过程 |
2.1.1 探索阶段 |
2.1.2 实践阶段 |
2.1.3 成熟阶段 |
2.2 形成探因 |
2.2.1 快速写作的成功范例及理论思想 |
2.2.2 改革开放及信息技术时代的机遇 |
2.2.3 杨初春对快速作文教学的探索 |
2.3 主要贡献 |
2.3.1 着作和论文 |
2.3.2 重要影响 |
第三章 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 |
3.1 快速作文教学方式 |
3.1.1 五步训练 |
3.1.2 四法教学 |
3.1.3 两种课型 |
3.2 快速作文写作方法 |
3.2.1 快速审题十五法 |
3.2.2 快速构思十法 |
3.2.3 快速行文四法 |
3.2.4 快速修改四法 |
3.3 快速作文写作技巧 |
3.3.1 快速写景状物三法 |
3.3.2 快速抒情达意四法 |
3.3.3 快速记人三法 |
3.3.4 快速记事三法 |
3.3.5 快速说理议论四法 |
3.3.6 快速写给材料作文三法 |
第四章 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
4.1 对高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启示 |
4.1.1 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 |
4.1.2 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 |
4.1.3 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 |
4.2 对高中作文教学实践的启示 |
4.2.1 写作程序要简化 |
4.2.2 训练方法要科学 |
4.2.3 教师自己要下水 |
4.3 对高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
4.3.1 加强快速审题训练,明确文章立意 |
4.3.2 强化快速构思技巧,组织谋篇布局 |
4.3.3 掌握快速行文方法,提高写作速度 |
4.3.4 安排快速讲评修改,适当修改推敲 |
4.4 对高中作文教学技巧的启示 |
4.4.1 加强写作训练 |
4.4.2 开发写作潜能 |
4.4.3 鼓励求异思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五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 ——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为例[D]. 孙婷婷. 沈阳大学, 2021(09)
- [2]学校教育视域下扬剧的传承模式研究[D]. 乔子颖. 扬州大学, 2021(09)
- [3]追求理解的高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研究[D]. 张珈宁.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2)
- [4]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D]. 卢星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分组教学的应用研究[D]. 宋贝贝.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6]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J]. 吴斌. 青海教育, 2020(12)
- [7]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D]. 李小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小学语文背诵教学研究[D]. 江丹.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9]整本书阅读观念下高中节选类古典小说教学研究[D]. 杨双娜.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10]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D]. 张佳惠. 延边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