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7-200在光纤成缆机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江[1](2019)在《低损耗耐高温单模光纤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2020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传感器产业将从中直接受益,预计2020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680亿元。据预测,在物联网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动力之下,未来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将保持高于25%的增长速度。光纤是物联网中关键基础的传输材料,也是关键的感知器件,但是传感用光纤经常适用于各种恶劣的环境中,比如高温、高湿等。常规G.652.D光纤显然并不能满足此种需求,所以需要进行低损耗耐高温光纤的开发。本文主要从光纤传输低损耗和耐环境高温的角度出发,进行光纤设计、光纤的制备过程、光纤性能等方面开展研究,进行了低损耗耐高温单模光纤的设计与开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低损耗耐高温单模光纤设计:主要从低损耗和耐高温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影响光纤衰减的因素主要从改善原材料的纯度,优化改进光纤的波导结构,改善光纤内应力情况,三个角度进行重点描述,通过改善,光纤的衰减在1310nm波长处降低接近0.015dB/km,1550nm波长处降低0.01 dB/km。耐高温性能主要从涂料的角度进行研究,最终选择耐高温丙烯酸树脂涂料。(2)低损耗耐高温单模光纤的制备:主要从拉丝炉工艺及系统、退火工艺及系统、涂覆工艺及系统、光纤性能筛选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在光纤生产时,需要解决光棒直径偏差带来的拉丝问题,完成了拉丝炉的设计开发,此种拉丝炉可以适用于直径偏差较大的光纤预制棒,同时还能保证光纤的几何尺寸参数。在拉丝过程中,直接采用湿对湿涂覆的工艺进行耐高温丙烯酸树脂涂料进行涂覆,并进行固化。生产完成的光纤,符合耐温光纤的衰减要求,光纤再经过光纤筛选工序进行检验,筛选过程中光纤承受100kpsi的作用力,进行光纤强度验证,从而保证光纤产品的质量。(3)低损耗耐高温单模光纤性能:按照G.652.D光纤的标准,进行光纤性能指标的测试和全套型式试验的检验,光纤的环境实验指标、机械性能指标等均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具备实用价值。
路遥[2](2018)在《光纤成缆机恒张力放线控制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经过一系列工序可以加工成光缆。光纤成缆过程中,光纤放线单元的张力波动影响整个生产线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恒张力控制成为行业的迫切需求。基于以上工程背景,本文对光纤放线单元中的张力控制技术展开研究和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光纤放线张力控制系统机构设计。首先对光纤张力模型进行建模和受力分析,得出可以通过控制电机转速来控制张力的控制机理。然后通过分析比较,选择适合本文的“浮动辊+光电编码器”的组合完成张力的检测与反馈。最后完成机构的方案设计,包括收放线、张力检测和张力反馈三个子机构,分别给出整体和各子机构的三维模型图。(2)光纤放线运动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和实现。HMI作为上位机,完成张力值和速度值设置、用户管理、报警等功能;PLC作为下位机,完成运算、处理反馈等功能。在硬件方面完成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软件方面完成人机界面HMI组态设计、PLC程序设计和基于LabView的光纤放线张力监控系统软件设计。(3)光纤放线系统算法研究。对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算法进行研究,设计光纤放线系统PID控制器,对PID控制结果进行实验分析。设计光纤放线模糊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控制效果好,具有响应快、超调量低等优点。(4)完成光纤放线张力运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和试验台的实物搭建,对运动控制系统进行初步实验调试。总结本文所做工作,分析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后面的发展方向。
于丽君[3](2017)在《光纤机械可靠性及寿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通信相比电缆等具有较多优点,例如低损耗、大宽带、保密性好等,从而越来越多的得到应用。从我国第一批光缆敷设至今已有近25年时间,接近或基本达到通讯行业标准YD/T 769中规定的25年最短光缆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对光缆的使用寿命的评估及延长技术进行研究。光纤是光缆中最重要的关键材料,要提高光缆的使用寿命,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光纤可靠性。本论文选取光纤机械可靠性及寿命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主要内容可归纳如下:(1)研究了影响光纤机械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具体研究了光纤裂纹生长理论、光纤疲劳断裂机理、疲劳参数及试验方法、光纤的零应力腐蚀现象及机理、涂层对光纤机械性能的影响。(2)结合影响光纤机械可靠性的因素,根据筛选试验筛选断裂点的频次、长度和使用应力的断裂概率,以及威布尔参数模型,建立了筛选实验模型预期光纤寿命。由该模型发现,威布尔参数m、疲劳指数n、及施加应变εa是光纤寿命评估较为敏感的参数。(3)测试及调研了影响光纤可靠性的主要参数。探究了光纤Nd值的两点弯曲和轴向张力两种测方法及其差异分析,此外探究了光纤m值的测试。(4)探究提高光纤机械可靠性方案。通过分析现有的光纤生产制造和施工工艺,研究改善疲劳指数n和施加应变εa途径,从而提高光纤可靠性。论文创新点在于:(1)借鉴光纤疲劳断裂机理,威布尔模型及筛选试验来建立光纤寿命预期模型,从而对光纤寿命进行评估。(2)对光纤动态疲劳参数两种测试方法进行差异分析。(3)综合考虑光纤n值及制造工艺,探究提高光纤机械可靠性方案,这在工程中均为具体可施的,对光纤制造、施工具有切实指导意义。
尹志威[4](2015)在《光配架系统中光纤识别与插入损耗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光纤通信的迅猛发展,光纤网络数量迅速增加,海量光纤使运营商的管理难度与运维成本大大增加。其管理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监测光纤的连接损耗;如何对光纤进行唯一性的识别;如何监控光纤正确接入熔配单元盘(MUMM)。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智能光配线网络(iODN)技术。iODN技术是将电子标签技术应用到传统ODN中去,利用电子标签标识光纤配线架(ODF)设备端口资源。因此,对光纤识别与插入损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论文首先介绍了iODN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指出了实现iODN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随后结合具体企业要求,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具体给出了光纤识别与插入损耗监测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在硬件设计部分,论文研究了一种基于电子标签技术的新型光纤标识——光纤指环,用于对光纤的唯一性进行标识,其具有读取方便、稳定高效等优点。关键硬件模块包括:逐级供电电源电路设计、光纤端口识别电路设计、光纤信息数据上传的电路设计、光纤插入损耗测量电路设计和光纤状态指示电路设计等。同时根据熔配单元盘的尺寸大小设计异形PCB。在软件设计部分,论文针对控制器的核心软件进行软件的流程设计与软件实际编程。软件设计部分主要包括: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协议的设定、光纤端口信息识别的软件实现、光纤端口信息上传的软件实现、光纤插入损耗监测的软件实现、光纤数据信息校准的软件实现等。最后,论文对影响光纤插入损耗的几种外部因素逐个进行仿真,并且总结出几种降低单模光纤插入损耗的具体方法。结合仿真图得出结论:在角度误差较小的情况下,光纤插入损耗随着角度错位的增大呈线性趋势的变化;影响光纤插入损耗最大的外部因素是纤芯的横向偏移而不是端面间隙或角度错位。本论文实现了光纤信息数据的自动存储与上传、监控光纤正确接入熔配单元盘、光纤资源信息校准、光纤插入损耗的实时监测等功能,从而解决了iODN技术难题。论文为智能ODN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易行的方法和科学的参考依据,大大降低了运营商对光配线架的改进成本。
罗颖,倪光明,刘霖,张峰,刘平,施金金,叶玉堂,刘永[5](2014)在《光纤张力筛选机监控仪的宽频波自适应分析》文中指出对光纤张力筛选机导轮振动产生的宽频且局部密集信号进行了研究,提出并测试了一种宽频波自适应精细分析方法。对FFT分析数据进一步进行峰值搜索、谱线交叠识别、复解析带通细化和频谱校正等分析和处理,可以在不改变采样频率和采样个数的情况下获得准确的频谱信息。对叠加信号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计算精度。实际频率分辨率比常规FFT算法提高了近20倍,特别适合于高精度智能光电光纤张力筛选机监测仪的宽频波精细分析。
李宏艳[6](2012)在《小分光比熔融宽带双窗光分路器PDL的研究》文中提出光纤到户宽带网络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光网络和光器件技术的发展。小分光比(小于20%)光分路器广泛用于光无源网络、光纤放大器和光纤测试设备以及光网络监测系统中,然而在应用中,小分光比光分路器的偏振相关损耗(PDL)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光学性能指标。目前市场上提供的普通光分路器,当单端输出功率小于输入功率的5%时,输出端的PDL≤0.2dB,所以,产业研究难点一直是如何制作出低PDL的单窗、双窗宽带光分路器。本文对小分光比分路器的PDL进行了比较细致、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仿真,同时在实验中得到了制作小分光比分路器的PDLmax≤0.1dB的优化条件。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弱融耦合模理论模型,计算出了宽带双窗小分光比光分路器副路端的PDL值,发现波长为1550nm、分光比为5/95的光分路器的PDL最大,同时利用mathcad仿真给出了分光比为5/95、2/98的分路器的副路端耦合功率、PDL随拉伸长度变化的仿真曲线。(2)实验重点研究了分光比5/95、2/98的光分路器在不同拉伸速度下的PDL,发现当氢气流量为150sccm时,拉伸速度在0.18mm/s-0.27mm/s范围时,分光比5/95光分路器的PDLmax≤0.1dB;当拉伸速度在0.15mm/s~0.23mm/s范围时,制作出的分光比为2/98的光分路器的PDLmax≤0.1dB;同时给出了制作其他小分光比光分路器PDLmax≤O.1dB的优化条件。(3)分析了制作光分路器过程中影响光纤分路器PDL变化趋势的因素,包括由于光纤形状、纤芯的几何非圆度以及纤芯折射率分布非圆对称导致的形状双折射、拉伸过程中由于温度场以及拉伸速度引起的应力双折射以及两根光纤打绞360°拉锥方式引起的扭曲等,最后得出了熔融度是影响PDL整体变化趋势的主导因素的结论。
董军[7](2012)在《光纤带放线的精密控制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讨论了针对光纤带绞体放线的一种新的张力控制方式,描述了一些重要控制元器件的选择和使用。介绍了一种基于精密张力传感器、PLC控制、变频器技术及触摸屏显示的闭环张力控制方法,讨论了PID控制对光纤带张力精度的影响及精确控制光纤带放带张力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光通信产业发展状况、国内外光缆设备的现况及未来发展的叙述,表明光纤带产品是当前光纤入户的解决方案。而光纤带光缆对余长的高精度指标也对光纤带设备张力控制精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工艺的需求,包括张力传感器的精度和抗干扰性能,绞笼旋转时参数的检测及传输问题,电机旋转精度的控制。为此我们采用了利用精密张力传感器进行张力检测及模拟量输出、PLC进行数据读取、计算、输出并存储,交流变频器对电机进行速度控制及触摸屏进行输入显示的闭环张力控制方法。同时,在PID调节控制的基础上,引入了积分分离的PID算法,我们还采取了特殊的PID算法以解决启动阶段系统振荡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工作包括:张力传感器的原理及选择、变频器及变频电机的原理及选择、张力控制方案、PLC及触摸屏的选择及编程。文中用一定篇幅介绍了光纤带放带装置的PLC软件设计,编写了电机的控制程序、张力调整的程序及完善了张力控制系统功能,具体到对于实现由传感器,PLC,变频器及执行电机组成的张力控制系统平台的软件设计和PID参数的优化,大幅提高张力控制系统精度的方法。人机界面的设计是通过WINCC Flexible进行的,实现了对在线张力进行精密调节显示的需求,同时提供了张力报警等应用画面。最后文章对光纤带进行张力控制的结论如下:采用精密张力传感器对光纤带进行张力检测,将检测所得模拟量信号传递给PLC进行计算反馈,从而对变频电机进行速度控制可得到(2~10)N+-0.5N精确的张力控制,充分满足了工艺的需要。
马艳洁[8](2011)在《光纤着色机系统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光纤着色机的设备组成和工艺,针对着色机传统工艺的不足,采用PID算法与西门子PLC自带的PID整定功能,解决了着色机光纤预涂覆系统的实际生产中温度过冲高,稳定慢的问题,另外对于张力控制系统的张力波动大情况,提出了模糊控制理论与传统PID相结合的控制方法,稳定张力,提升了生产效率。着色机系统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伺服驱动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噪音低,效率高、工作可靠等优点。它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西门子PLC集中控制,使整套电控系统控制更稳定、更可靠。控制面板采用HITECHE的操作面板,使设备操作更直观、更简便。光纤着色机的部件构造有光纤放排线装置、牵引装置、UV光固化炉、光纤收排线装置等部件组成。其技术关键在于PLC用户程序,高速排线自动换向以及着色温度控制。本文根据温度特性的大滞后惯量的特点,用S7200中自带的PID控制系统,对预涂覆装置的温度系统进行PID控制,使得生产过程中的预热能够迅速达到稳定温度,提高生产速度。文章根据张力系统的时变性强,建模困难等特点,在完成张力偏差的PID参数进行自整定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控制对其进行建模处理,最后解模糊输出,稳定了张力值,大大提高着色机性能。
李月芳[9](2010)在《基于S7-300 PLC和现场总线的3150型盘绞成缆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根据成缆生产线的工艺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S7-300 PLC和现场总线的3150型盘绞成缆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给出了3150型盘绞成缆机的整体结构,详细介绍了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并给出了盘绞头与放线架的同步控制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控制精度高、人机对话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李鹏[10](2009)在《软光缆成缆中紧包光纤恒张力放线的控制》文中提出通过紧包光纤放线单元恒张力控制在软光缆绞笼设备中的应用,介绍了紧包光纤恒张力控制的两种实现方式的设计思路、参数选择和设置。
二、S7-200在光纤成缆机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7-200在光纤成缆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低损耗耐高温单模光纤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纤简介 |
1.1.1 光纤的种类 |
1.1.2 光纤的基本概念 |
1.1.3 光纤的传输原理 |
1.2 光纤预制棒的制备工艺 |
1.3 低损耗耐高温单模光纤介绍 |
1.3.1 低损耗耐高温单模光纤的结构 |
1.3.2 低损耗耐高温单模光纤的应用优势 |
1.4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低损耗耐高温单模光纤的设计与制造 |
2.1 低损耗光纤的设计理念 |
2.1.1 剖面结构对光纤衰减的影响分析及改善 |
2.1.2 内应力对光纤衰减的影响分析及影响 |
2.2 耐高温光纤的设计理念 |
2.3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的制造 |
2.3.1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拉丝炉 |
2.3.2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的涂覆 |
2.3.3 光纤的筛选 |
2.4 本章小结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性能表张 |
3.1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强度性能 |
3.1.1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抗拉强度 |
3.1.2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的动态疲劳参数 |
3.2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的环境实验 |
3.2.1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温度循环老化附加衰减实验 |
3.2.2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高温老化附加衰减实验 |
3.2.3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高温高湿实验 |
3.3 低损耗耐高温耐腐蚀性能 |
3.3.1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氢损实验 |
3.3.2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浸水老化附加衰减实验 |
3.4 低损耗耐高温工程性能测试 |
3.4.1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松散PMD |
3.4.2 低损耗耐高温光纤涂层剥离力 |
3.5 小结 |
3.6 参考文献 |
结论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读研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2)光纤成缆机恒张力放线控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张力控制系统概述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控制理论及方法概述 |
1.3.1 张力控制算法概述 |
1.3.2 运动控制系统概述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文创新点和论文结构 |
1.5.1 本文创新点 |
1.5.2 论文结构 |
2 光纤放线张力控制系统机构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光纤放线系统技术指标 |
2.3 模型建立及受力分析 |
2.3.1 应变概述 |
2.3.2 张力模型分析 |
2.3.3 放线系统受力分析及控制机理 |
2.3.4 光纤放线张力系统建模 |
2.4 张力反馈方式对比分析 |
2.4.1 电位器张力反馈系统 |
2.4.2 光电编码器式张力反馈系统 |
2.5 张力检测方法分析 |
2.5.1 浮动辊原理 |
2.5.2 磁滞制动器概述 |
2.6 机械结构设计 |
2.6.1 常用张力控制方式 |
2.6.2 张力控制系统机构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 光纤放线张力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运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3.1 控制系统总计架构 |
3.3.2 运动控制单元 |
3.3.3 伺服驱动单元 |
3.3.4 检测反馈单元 |
3.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4.1 控制器软件开发 |
3.4.2 人机界面HMI组态设计 |
3.4.3 上位机性能监控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光纤放线张力控制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PID控制器设计 |
4.2.1 常规PID控制算法原理 |
4.2.2 放线张力PID控制器设计 |
4.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3.1 控制规则确立 |
4.3.2 论域选择 |
4.3.3 设定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 |
4.3.4 模糊推理与清晰化 |
4.4 算法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光纤放线张力运动控制系统实验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平台 |
5.2.1 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5.2.2 控制平台搭建 |
5.2.3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5.3 实验设计与步骤 |
5.4 实验总结与分析 |
5.5 生产线实际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光纤机械可靠性及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光纤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光纤可靠性研究背景 |
1.2.1 光纤结构 |
1.2.2 光纤可靠性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光纤疲劳断裂机理 |
2.1 光纤裂纹成因 |
2.2 光纤的应力腐蚀 |
2.2.1 裂纹生长 |
2.2.2 光纤断裂 |
2.3 光纤的零应力老化 |
2.4 光纤涂层对光纤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纤寿命评估 |
3.1 筛选实验 |
3.2 光纤寿命评估模型的建立 |
3.3 光纤寿命评估模型参数测试 |
3.3.1 动态疲劳参数测试 |
3.3.2 威布尔参数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机械可靠性提高 |
4.1 光纤寿命评估模型分析 |
4.2 提高光纤机械可靠性 |
4.2.1 提高光纤疲劳参数 |
4.2.2 减小光纤残余应力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4)光配架系统中光纤识别与插入损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光配线网络原理及关键技术 |
2.1 光纤通信系统 |
2.1.1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
2.1.2 光纤通信衰减的测量 |
2.2 智能光配线网络系统 |
2.2.1 光配线网络原理 |
2.2.2 智能光配线网络原理 |
2.2.3 国内智能ODN解决方案 |
2.3 实现智能ODN的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配线架中光纤识别的具体实现 |
3.1 智能ODN系统设计的总体要求 |
3.2 光纤识别系统的硬件设计 |
3.2.1 主控制电路设计 |
3.2.2 光纤指环的设计 |
3.2.3 逐级供电的电源电路设计 |
3.2.4 光纤端口识别电路设计 |
3.2.5 光纤端口信息上传的电路设计 |
3.2.6 光纤识别的状态指示电路设计 |
3.2.7 光纤识别系统的复位电路与晶振电路设计 |
3.3 光纤识别系统中异形PCB的设计 |
3.4 光纤识别系统的软件实现 |
3.4.1 光纤识别系统的主程序 |
3.4.2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协议的设定 |
3.4.3 光纤端口信息的识别 |
3.4.4 光纤端口资源的上传 |
3.4.5 光纤数据信息的校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配线架中光纤插入损耗的分析与测量 |
4.1 单模光纤插入损耗的相关理论 |
4.2 影响光纤插入损耗的主要因素 |
4.2.1 影响光纤插入损耗的内部因素 |
4.2.2 影响光纤插入损耗的外部因素 |
4.3 光纤插入损耗测量的具体实现 |
4.3.1 光纤插入损耗测量的硬件实现 |
4.3.2 光纤插入损耗测量的软件实现 |
4.4 降低光纤插入损耗的主要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插入损耗的仿真分析与系统的联机调试 |
5.1 光纤插入损耗的仿真分析 |
5.1.1 纤芯横向偏移的插入损耗分析 |
5.1.2 端面间隙的插入损耗分析 |
5.1.3 光纤角度错位的插入损耗分析 |
5.2 智能ODN系统的联机调试 |
5.2.1 系统展示 |
5.2.2 系统中光纤识别的调试 |
5.2.3 系统中光纤插入损耗测量的调试 |
5.2.4 系统的联机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光纤张力筛选机监控仪的宽频波自适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自适应精细分析算法流程 |
3 宽频波自适应精细分析方法 |
1) 谱线交叠识别 |
2) 复解析带通细化 |
3) 频谱校正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加hanning窗N=256点进行的FFT实验结果: |
2) 自适应精细分析方法处理的结果 |
3) 新一代高精度智能光纤张力筛选机监测仪 |
5 结论 |
(6)小分光比熔融宽带双窗光分路器PDL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宽带网络的主旋律—光纤到户 |
1.2 国内外FTTH市场发展状况 |
1.3 ODN在FTTH的重要作用 |
1.4 Tap分路器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
2 光纤分路器耦合机理推导 |
2.1 两根平行光纤的耦合 |
2.1.1 耦合模方程 |
2.1.2 相同及近似相同光纤 |
2.2 两缓变光纤的耦合 |
3 小分光比分路器PDL的理论研究 |
3.1 偏振相关的几个概念 |
3.1.1 单模光纤中的双折射效应 |
3.1.2 分路器的PDL的定义 |
3.2 形状双折射下的宽带双窗分路器的PDL |
3.2.1 分光比5/95光分路器的PDL |
3.2.2 分光比2/98光分路器的PDL |
3.2.3 其它小分光比光分路器的PDL |
4 小分光比光分路器PDL的实验 |
4.1 实验装置-熔融拉锥机简介 |
4.2 光纤分路器PDL的测试 |
4.3 熔融拉锥分路器的制作 |
4.3.1 影响制作双窗口宽带光纤分路器的参数 |
4.3.2 制作分路器所需注意事项 |
4.4 双窗宽带耦合器的光学性能指标 |
4.5 分光比5/95和2/98宽带双窗光分路器不同速度下的PDL |
4.6 制作其它小分光比小PDL宽带双窗光分路器的优化条 |
4.7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 |
4.8 下一步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光纤带放线的精密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1 目前的光纤光缆市场情况及背景分析 |
1.1.2 光纤光缆生产制造设备现状 |
1.1.3 光缆设备对光纤带放带的精度要求 |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光纤带放线设备的原理及技术指标 |
2.1 光纤带放线设备原理 |
2.1.1 光纤带套塑生产线设备简介 |
2.1.2 光纤带套塑生产线工艺简介 |
2.1.3 光纤带放线绞体的组成 |
2.2 光纤带绞体具体结构 |
2.3 光纤带放线设备的技术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纤带放带绞体控制的设计 |
3.1 张力控制元件的选择 |
3.2 电机驱动装置的选择 |
3.3 电机控制器的选择 |
3.4 集中控制系统的选择 |
3.4.1 PLC控制器的选择 |
3.4.2 光纤带绞体的PLC设计 |
3.4.3 人机界面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带放带装置的PLC软件设计 |
4.1 STEP7系统介绍 |
4.1.1 STEP7功能与结构 |
4.1.2 编程语言 |
4.2 光纤带放带装置的STEP7软件编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光纤带放带装置的人机界面设计 |
5.1 WinCC flexible |
5.2 光纤带放带装置的实际界面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光纤着色机系统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或附表清单 |
引言 |
1 概述 |
1.1 国内外着色机现状 |
1.2 着色机电控系统现状 |
1.2.1 主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伺服控制系统 |
1.3 张力控制系统 |
1.4 论文的组成和结构 |
2 着色系统的设备组成和工艺 |
2.1 设备组成及技术性能指标 |
2.1.1 设备组成 |
2.1.2 主要性能指标 |
2.2 工艺简介 |
2.2.1 张力控制系统中的工艺 |
2.2.2 预涂覆温度工艺 |
2.2.3 着色参数工艺 |
3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1 控制系统的配置与任务 |
3.1.1 上位机 |
3.1.2 下位机 |
4 温控PID系统 |
4.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4.2 PID控制的实现 |
4.2.1 软件算法 |
4.2.2 控制实现 |
4.3 PID参数整定 |
5 张力控制与张力算法 |
5.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5.1.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5.2 常用控制方法 |
5.3 张力系统的控制方法 |
5.4 建立模糊规则库 |
5.5 仿真实验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基于S7-300 PLC和现场总线的3150型盘绞成缆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3150型盘绞成缆机整体结构 |
2 系统硬件配置 |
2.1 系统工作原理及要求 |
2.2 硬件配置及主要功能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上位机系统 |
3.2 下位机系统 |
(1) OB1模块: |
(2) FB1模块: |
(3) FB2模块: |
(4) FC101模块: |
(5) FC102模块: |
(6) FC105模块: |
(7) FC106模块: |
(8) DBn模块: |
3.3 同步控制 |
3.4 人机界面设计 |
4 结语 |
(10)软光缆成缆中紧包光纤恒张力放线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紧包光纤恒张力放线的控制方法 |
1.1 采用变频器自身PID控制器 |
1.2 采用PLC内部PID控制器 |
1.2.1 通过DP总线实现PLC控制的硬件设计 |
1.2.2 变频器的设定及系统软件设计 |
2 测试结果 |
四、S7-200在光纤成缆机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损耗耐高温单模光纤的设计与开发[D]. 王建江. 苏州大学, 2019(02)
- [2]光纤成缆机恒张力放线控制系统研制[D]. 路遥.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3]光纤机械可靠性及寿命研究[D]. 于丽君.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7(06)
- [4]光配架系统中光纤识别与插入损耗的研究[D]. 尹志威. 扬州大学, 2015(05)
- [5]光纤张力筛选机监控仪的宽频波自适应分析[J]. 罗颖,倪光明,刘霖,张峰,刘平,施金金,叶玉堂,刘永.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14(10)
- [6]小分光比熔融宽带双窗光分路器PDL的研究[D]. 李宏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7]光纤带放线的精密控制方法[D]. 董军.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1)
- [8]光纤着色机系统的开发研究[D]. 马艳洁. 安徽理工大学, 2011(05)
- [9]基于S7-300 PLC和现场总线的3150型盘绞成缆机控制系统设计[J]. 李月芳. 工矿自动化, 2010(06)
- [10]软光缆成缆中紧包光纤恒张力放线的控制[J]. 李鹏.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