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鸡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因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何涛[1](2021)在《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添加剂量。本研究以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作为猪精液冷冻保存稀释液保护添加物,通过测定其冷冻-解冻后精子的各项指标(包括精子活力、活率,质膜、顶体和DNA完整率,线粒体、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来判定对精液保存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不同配比添加试验,筛选出最适的添加剂量和配比并运用于猪精液冷冻与人工授精试验,取得以下结果:1.添加绿原酸对猪精子冷冻-解冻后各项检测指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其中添加50μg/m L试验组效果最好(P<0.05),但绿原酸添加浓度与冻后精子的活力活性、顶体、质膜、DNA完整率和线粒体活性之间相关性不强。其中添加15μg/m L试验组的精子活率、顶体和质膜完整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添加剂量与猪精液冻后的精子抗氧化物酶活性有一定相关性,添加量从30μg/m L到100μg/m L,其SOD、CAT、GSH-Px活性均有提升作用(P<0.05)。其中添加50μg/m L试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但添加15μg/m L试验组CAT、GSH-Px活性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提示,猪精液冷冻稀释液中适量添加绿原酸对冻后精子活力活率,质膜、顶体和DNA完整率以及线粒体、SOD、CAT、GSH-Px活性等指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最佳添加量为50μg/m L。2.添加木犀草素对猪精子冷冻-解冻后各项检测指标有一定的作用,添加剂量与冻后精子的活力活性、顶体、质膜和DNA完整率以及线粒体活性之间有弱的正相关性。当添加80μg/m L时,冻后精子质膜完整率较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抗氧化物酶活性试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当添加100μg/m L时,精子冻后SOD、CAT、GSH-Px活性数值又有所降低,试验组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提示,猪精液冷冻稀释液中适量添加木犀草素对冻后精子活力活率,质膜、顶体和DNA完整率以及线粒体、SOD、CAT、GSH-Px活性等指标有一定作用,最佳添加量为80μg/m L。3.添加黄精多糖对猪精子冷冻-冻后活力活率有一定的提高,其中添加30μg/m L、80μg/m L处理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添加15μg/m L、50μg/m L、100μg/m L处理组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精子的活力活率、质膜和DNA完整率峰值均出现在30μg/m L添加组,顶体完整率峰值出现在80μg/m L添加组,与50μg/m L试验组差异显着(P<0.05),精子活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添加剂量与猪精子活率和功能完整性相关性规律不明显,其中50μg/m L、100μg/m L试验组数据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添加黄精多糖对猪精子冻后精子抗氧化物酶活性有提升作用,其中添加30μg/m L处理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精子SOD活性峰值出现在80μg/m L处理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精子GSH-Px活性峰值出现在30μg/m L处理组,其中30μg/m L和80μg/m L处理组较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但添加15μg/m L处理组SOD、CAT、GSH-Px活性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显示,猪精液冷冻稀释液中适量添加黄精多糖对冻后精子活力活率,质膜、顶体和DNA完整率,线粒体、SOD、CAT、GSH-Px活性等指标有一定作用,最佳添加量为30μg/m L。4.不同配伍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对猪精子冻后活率、顶体、质膜和DNA完整率均有提高作用,表明不同配伍组存在协同作用。其中组合6(即35μg/m L绿原酸加40μg/m L木犀草素加15μg/m L黄精多糖)效果最好,精子活力活率、质膜、顶体和DNA完整率最高,分别为48.9%、50.81%、50.09%、49.36%和48.13%。精子活力活率、顶体和质膜完整率各配伍处理组之间有差异,但精子DNA完整率各配伍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配伍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表明不同配伍处理组对猪精子冻后抗氧化酶活性有提高作用,且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其中组合6效果最好,冻后精子SOD、CAT和GSH-Px最高,分别为69.79 U/m L、3.98 U/m L和221.37 U/I,各配伍处理组之间有差异。结果显示,猪精液冷冻稀释液中添加不同配伍的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对冻后精子活力活率,质膜、顶体和DNA完整率,线粒体、SOD、CAT、GSH-Px活性等指标有一定作用,最佳配伍组合为35μg/m L绿原酸加40μg/m L木犀草素加15μg/m L黄精多糖。5.与新鲜猪精液人工授精相比,冷冻精液在不返情率、受胎率、分娩率和窝产仔数上均有所降低。但在冷冻精液试验组中,各处理组的结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猪精液冷冻稀释液中分别添加50μg/m L绿原酸、80μg/m L木犀草素、30μg/m L黄精多糖以及联合添加35μg/m L绿原酸、40μg/m L木犀草素、15μg/m L黄精多糖后,能够显着提高窝产仔数(P<0.05)。结果显示,与新鲜猪精液人工授精结果相比,冷冻保存精液人工授精效果仍然不理想,但各冷冻试验组中,添加50μg/m L绿原酸、80μg/m L木犀草素、30μg/m L黄精多糖以及联合添加35μg/m L绿原酸、40μg/m L木犀草素、15μg/m L黄精多糖试验组,对提高人工授精监测指标有一定作用。配伍组的窝产仔数显着高于其它冷冻组(P<0.05)。综上,在冷冻稀释液中单一添加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及人工授精效果有一定作用,配伍添加效果最佳。
朱逸峰[2](2021)在《不同稀释液稀释后不同放置温度及去精清对白羽肉鸡精液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肉鸡产业不断向规模化与产业化方向发展,无论是在人工授精还是自然繁育过程中,种公鸡的精液品质是影响肉鸡繁殖力的关键。适当稀释原精并通过一定条件的预处理有利于提升精液在常温和低温条件下的质量,有利于充分利用良种公鸡。本研究以AA白羽肉鸡种公鸡为试验素材,采用单因子或多因子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比较经过不同稀释液稀释后的精液,在不同放置温度以及去精清条件下对白羽肉鸡精液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白羽肉鸡良种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稀释液不同时间常温保存条件下制备三种精液稀释液(自配A液、自配B液、BPSE液),三种稀释液按照1:2的比例配比精液原液。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经过2h稀释液保存后的B液精子活力极显着高于A液和C液(P<0.01),A液与C液则无显着变化(P>0.05)。在常温(37℃)放置2h后B液的有效精子数极显着高于(P<0.01)A液且显着高于(P<0.05)C液。并且从总体上来看B液的精子活力、活率与有效精子数和其他两组相比基本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2.不同稀释液不同时间低温条件保存下制备三种精液稀释液(B液、D液、E液),三种稀释液按照1:2的比例配比精液原液,在低温4℃保存放置0、2、4、8、24h,对其精液品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4h时,经过稀释液E液保存的精液精子活力显着高于(P<0.05)B液与D液。8h过后,E液精子活力显着高于(P<0.05)B液,并且E液的精子活率显着高于(P<0.05)D液。从总体看来,精子活力总体上保持着一个较高的水平,且E液活力高于其他两组。3.不同稀释液不同时间、比例与去精清条件保存将混合精液等量分为4组,2份精清组、2份去精清组按照不同比例稀释并低温保存192h,期间每隔24h检查一次精液品质。结果显示:精清组与去精清组在精液组别、稀释液比例、稀释液之间精子活力、活率与有效精子数均表现出极显着差异(P<0.01)并且在组别*稀释液、组别*稀释比例、稀释液*稀释比例之间对精子活率的交互作用均表现出极显着差异(P<0.01)。
陈永亮[3](2020)在《半番鸭生产中影响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文中认为半番鸭因其所具有的口味香、生长迅速、体型大、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等特点,在家禽生产中越发受到市场的欢迎。但众所周知,半番鸭为公番鸭与母家鸭属间杂交,即使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受精率低下,严重影响生产效益和市场供给。影响番鸭受精率的因素较多,从公番鸭的早期培育到鸭群的日常饲养管理,从采精、精液稀释保存到输精操作,从公鸭体内采出的精液输入到母鸭输卵管的时间长短,甚至母鸭的健康程度和产蛋周期波动等等。生产中,只有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并采取合理技术措施,方能保证有较高的受精率。
李承德,周乐乐,高凤磊,黄康法,严常燕,黄晓刚,范玉珊,张发良,李莉,郑熙灿,张守全,卫恒习[4](2020)在《不同保存条件对鸡精液体外保存和人工授精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为建立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鸡液态精液保存技术、充分发挥优良种公鸡的繁殖性能,本实验首先将采集的公鸡精液进行不同比例(1:1、1:2、1:3)稀释,然后分别在4℃和37℃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0、4、8、24 h)再进行精子活力检测,同时以鸡场不进行稀释的原精输精为对照,对不同稀释液(稀释液Ⅰ、稀释液Ⅱ:稀释液Ⅰ+0.5μmol/L褪黑素)、不同稀释比例和不同保存时间的4℃保存精液分别进行人工授精和种蛋受精率的检测。结果表明:随着保存时间延长精子活力逐渐降低,相同保存时间下,4℃保存的精子活力极显着高于37℃保存;4℃保存0、4、8 h的精子活力(分别为0.73、0.70和0.65)均没有显着差异;稀释精液4℃保存0、4、8h组的种蛋受精率(分别为91.0%、92.0%和91.0%)显着高于原精输精组的80.6%,但保存24h组的种蛋受精率(27.01%)、出苗率(92.2%)和健雏率(88.9%)均显着降低;稀释液中添加0.5μmol/L褪黑素对精子活力、种蛋受精率、出苗率和健雏率均无显着影响;在相同保存时间下,随着稀释比例的升高,精子活力和种蛋受精率均有下降趋势,综合来看,1:2稀释精液4℃保存可获得较好的精液保存和人工授精效果。
程关胜[5](2019)在《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的繁育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肉羊数量多,但大多是一些肉质适口性不好、产肉率低的一些地方品种,在生产实践中需要利用优秀的肉羊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目前,对引进绵羊和本地羊杂交改良研究较多,但对引进绵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的综合繁育性能分析尚未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为了解引进肉羊品种风土驯化结果,选择适合中原地区的外来肉羊品种,对中原地区地方绵羊品种进行改良,本研究以从澳大利亚引进并自繁的杜泊羊、白萨福克、萨福克、道赛特羊、澳洲白绵羊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地方绵羊品种湖羊为对照群体,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饲养管理,首先测定并分析引进品种公、母羊各阶段体重、体尺等生长发育指标,分析产羔类型、性别对羔羊初生重影响;其次测定各品种公羊精液品质、母羊产羔性能以及腹腔镜人工授精、腹腔镜胚胎移植等现代繁殖生物技术应用效果,还测定了各品种公、母羊的基础生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各类主要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的发病情况,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评价各引进肉羊品种的繁育效果和适应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生长发育性能分析(1)初生重:白萨福克、道赛特、萨福克、杜泊、湖羊各胎次公羔羊平均初生重分别为5.40±0.95、5.42±0.77、5.32±0.94、4.9±0.67、4.63±0.53kg(p<0.01),各品种各胎次母羔平均体重分别为5.26±0.93、5.00±0.72、5.11±0.74、4.81±0.65、4.46±0.76kg(p<0.01);湖羊初生重最低,引进品种初生重显着高于湖羊(p<0.05),白萨福克和萨福克羔羊初生重最大。除品种和性别外,出生类型也对羔羊初生重有极显着影响。(2)45d断奶重:白萨福克、道赛特、萨福克、杜泊、湖羊各胎次公、母羔平均断奶体重分别为17.20±2.51、20.15±2.78、16.07±2.54、16.78±3.44、12.67±2.91kg(p<0.01)。不同产羔类型羔羊断奶重有明显差异(P<0.01),单羔、双羔、三羔出生的羔羊的的断奶重分别为17.28±3.39、15.96±3.55、14.26±2.99,单羔出生羔羊断奶重比双羔、三羔出生的分别高8.27%、21.18%(p<0.01),双羔出生羔羊断奶重比三羔高11.92%(p<0.05)。(3)6月龄体重和体尺指标:各品种公羊6月龄体重有显着差异,白萨福克公羊显着低于杜泊羊(p<0.05);道赛特母羊6月龄体重最大,显着高于杜泊羊和湖羊(p<0.05)。6月龄体高,白萨福克公羊和萨福克公羊均显着高于杜泊公羊(p<0.05);道赛特、白萨福克、萨福克母羊显着高于杜泊母羊(p<0.05)。6月龄体长,白萨福克、萨福克和杜泊公羊无显着差异(p>0.05);但道赛特母羊体长显着大于其他品种(p<0.05),白萨福克和萨福克母羊也高于杜泊羊(p<0.05)。6月龄胸围,各品种公羊无显着差异(p>0.05);道赛特和白萨福克母羊显着高于杜泊母羊(p<0.05)。6月龄管围,各品种公羊无显着差异(p>0.05);道赛特母羊则显着高于其它品种母羊(p<0.05)。6月龄公羊阴囊周径,白萨福克、萨福克和杜泊羊无显着差异(p>0.05),接近相关参考值。(3)12月龄体重和体尺指标:12月龄体重,道赛特公羊显着高于杜泊羊(p<0.05);白萨福克母羊显着高于其他品种母羊(p<0.05)。12月龄体高,道赛特公羊显着高于杜泊羊(p<0.05),而白萨福克和萨福克母羊则显着高于其他品种母羊(p<0.05)。12月龄体长,道赛特、白萨福克、萨福克和杜泊公羊显着高于杜泊羊(p>0.05),但白萨福克母羊显着大于其他品种(p<0.05)。12月龄胸围,道赛特、白萨福克、萨福克和杜泊公羊显着高于杜泊羊(p>0.05),但白萨福克和萨福克母羊显着大于其他品种(p<0.05)。12月龄管围,道萨特公羊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5),但各品种母羊无显着差异(p>0.05)。12月龄公羊阴囊周径,道赛特、白萨福克较大,各品种达到相关参考值。2.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繁殖性能分析(1)公羊精液品质和母羊产羔数统计不同品种公羊精液品质对比分析,杜泊羊射精量显着低于其它品种公羊(p<0.05),白萨福克和萨福克羊的射精量相对较高。各个品种羊精子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但精子活力都很好(>=97%)。萨福克羊的精子密度最高,其它各品种精子密度差异不显着(p>0.05)。杜泊羊和澳洲白羊的精子畸形率最低且差异不显着(p>0.05)。白萨福克、萨福克、杜泊、湖羊平均产羔率分别为1.68±0.65、1.50±0.58、1.43±0.52、2.23±0.86(p<0.05)。不同品种母羊产羔性能比较,各引进品种羊总产羔率、产活羔率均显着低于湖羊对应指标(p<0.05)。杜泊羊初生羔羊成活率最高,显着高于其它品种(p<0.05)。引进肉羊的单羔率显着高于湖羊的单羔率(p<0.05);白萨福克、杜泊羊双羔率与湖羊无显着差异(p>0.05),但高于道赛特、萨福克羊(p<0.05);白萨福克、杜泊羊三羔率显着高于道赛特、萨福克羊(p<0.05)。(2)腹腔镜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技术效果分析不同品种腹腔镜人工授精效果分析,受胎率均在80%以上,澳洲白、湖羊、杜泊羊、萨福克羊和白萨福克羊受胎率分别为82.9%、90.3%、86.5%、86.6%和80.6%;各品种羊受胎率间无明显差异(p>0.05),湖羊受胎率有高于引进肉羊品种的趋势。不同品种羊腹腔镜辅助胚胎移植效果分析,各品种冲胚后感染率无显着差异(p>0.05),道赛特羊感染率似乎较高(2.5%),但与国内同行业一般水平相比较低。澳洲白羊受精率最高为91.9%,杜泊羊、道赛特羊和白萨福克羊受精率分别为82.3%、81.6%、78.%。在受精卵比例名,各品种中囊胚所占比例均为最高,澳洲白羊囊胚所比例(58.9%)显着高于其他它各品种。澳洲白羊可用胚胎率(79.7%)显着高于其它各品种。各品种间可用胚胎数无显着差异。3.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对五个引进品种羊基础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各项指标均处于生理常值范围内。白萨福克与萨福克羊体温较低显着低于其他品种(P<0.05)。心跳次数,品种,间和性别间均无差异(p>0.05),但品种与性别互作效应显着(P<0.05)。呼吸频率,品种间差异极显着(p<0.01),但性别间无差异(p>0.05)。对五个引进品种肉羊血液生量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绝大多数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均处于生理常值范围内。白细胞数,各品种间无差异(p>0.05),但公羊高于母羊(p<0.05),与参考值相比比参考值稍高。淋巴细胞数,湖羊和道赛特羊淋巴细胞数显着低于杜泊羊、白萨福克、澳洲白(p<0.05)。中间细胞数,除杜泊羊外,其他引进品种显着高于湖羊(p<0.05)。粒细胞百分比,白萨福克和萨福克羊显着低于道赛特(p<0.05)。红细胞数,道赛特羊显着高于杜泊羊和白萨福克羊(0.05)。红细胞压积,湖羊、杜泊羊、白萨福福克羊最低,澳洲白最高。血Ca含量,萨福克羊Ca数值显着高于湖羊、杜泊羊、白萨福克羊、澳洲白羊和道赛特羊。血UA,澳洲白羊显着低于其它品种羊水平(p<0.05)。对五个引进品种羊各类主要疾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到5个引进品种羊各类疾病(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发病率均较低,相对较多疾病为内科、产科病等,但各品种间无显着差异。总体而言,引进中原地区的五个肉用品种,即杜泊、白萨福克、萨福克、道赛特、澳洲白绵羊的生长发育、繁殖性能表现基本正常,优于地方绵羊品种湖羊;生理生化指标处于常值范围内,与湖羊无明显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能正常繁育,风土驯化效果良好。杜泊羊和白萨福克、道赛特羊的各项生长发育、繁殖性能更为突出,适宜作为中原地区肉羊生产的适宜杂交改良父本。
甘源[6](2019)在《云南省辅助生殖机构质量管理现状研究 ——以某公立医院和某民营医院为例》文中提出[目 的]通过了解云南省开展辅助生殖医学专科医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现状,运用质控理论指导制作质控指标评价体系,用以检验分析医院辅助生殖科室的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影响因素。通过质量改进措施验证质控指标评价体系效能和质量改进效果,提升辅助生殖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水准并获得质控经验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方 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根据文献选出分别代表辅助生殖技术各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关键绩效指标,如代表实验室操作程序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正常受精率和卵胞浆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正常受精率,代表临床治疗过程的获卵数,代表实验室培养阶段的获胚数、囊胚发育率等,以及代表临床阶段的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经获准后调查某公立医院(以下简称A医院)和某私立医院(以下简称B医院)各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s数据,分别提取两家医院20个月(2017年01月-2018年08月)的治疗周期数据经年龄分层后进行分析对比,并采用质控指标评价体系分析其中造成质量低下的原因,进而提出改进对策后对B医院进行质控质量改进,收集质量改进后6个月的治疗周期数据进行质量改进前后对比分析,验证所分析的原因和质量改进效果是否正确有效,并获取质控评价和质量改进经验。收集的数据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比较两组计量资料之间的差异。采用百分率描述计数资料,χ2检验比较两组计数资料之间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结 果](1)两家医院的女性患者经年龄分层后显示其平均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孕年限、不孕原因、注射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作为扳机日的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Hcg 日雌二醇(Estradiol,E2)、Hcg 日孕酮(Progesterone,P)之间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B医院质量改进前后女性患者经年龄分层后显示其平均年龄、BMI、不孕年限、不孕原因、Hcg日LH、Hcg日E2、Hcg日P之间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家医院IVF正常受精率、ICSI正常受精率、囊胚发育率、可用胚胎数、<35岁的获卵数、≥35岁囊胚发育率之间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A医院IVF正常受精率为61.61%,ICSI正常受精率为77.47%,囊胚发育率为19.36%,着床率为16.67%,临床妊娠为35.76%,获卵数和可用胚胎数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0.04±7.17和4.73±3.41;A医院<35岁和≥35岁IVF正常受精率分别为65.36%和55.43%,P<0.05;<35岁和≥35岁ICSI正常受精率分别为78.22%和76.33%,P>0.05;<35岁和≥35岁囊胚发育率分别为27.36%和 9.25%,P<0.05;<35 岁和≥35 岁着床率分别为 15.32%和 19.39%,P>0.05;<35岁和≥35岁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8.33%和33.33%,P<0.05;<35岁和≥35岁获卵数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2.29±7.19和6.23±5.10,P<0.05;<35岁和≥35岁可用胚胎数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5.60±3.50和3.35±2.75,P<0.05。(5)B医院IVF正常受精率为63.51%,ICSI正常受精率为60.23%,囊胚发育率为22.04%,着床率为14.73%,临床妊娠为33.3I%,获卵数和可用胚胎数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9.96±7.07和7.24±5.56;B医院<35岁和≥35岁IVF正常受精率分别为63.23%和64.30%,P>0.05;<35岁和≥35岁ICSI正常受精率分别为60.22%和60.27%,P>0.05;<35岁和≥35岁囊胚发育率分别为25.22%和13.21%,P<0.05;<35 岁和≥35 岁着床率分别为 14.53%和 15.23%,P>0.05;<35岁和≥35岁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4.30%和28.23%,P<0.05;<35岁和≥35岁获卵数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1.49±7.07和5.69±5.02,P<0.05;<35岁和≥35岁可用胚胎数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8.32±5.63和4.22±4.06,P<0.05。(6)B医院质量改进后IVF正常受精率为65.87%,ICSI正常受精率为66.04%,囊胚发育率为36.11%,着床率为17.04%,临床妊娠为37.89%,获卵数和可用胚胎数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5.18±7.94和12.35±6.74;B医院质量改进后<35岁和≥35岁IVF正常受精率分别为65.19%和67.20%,P>0.05;<35岁和≥35岁ICSI正常受精率分别为65.17%和66.20%,P>0.05;<35岁和≥35岁囊胚发育率分别为37.66%和33.15%,P>0.05;<35岁和≥35岁着床率分别为17.33%和15.83%,P>0.05;<35岁和≥35岁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9.39%和33.32%,P<0.05;<35岁和≥35岁获卵数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6.16±7.89和9.99±5.98,P<0.05;<35岁和≥35岁可用胚胎数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3.04±6.77和8.68±5.68,P<0.05。(7)B医院IVF正常受精率、ICSI正常受精率、获卵数、可用胚胎数、囊胚发育率、临床妊娠率、<35岁IVF正常受精率、<35岁ICSI正常受精率质量改进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A医院和B医院各KPIs指标均低于平均水平,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但需要正视问题并下决心质量改进。本次研究显示通过回顾数据、建立评价体系、路径分析、质量改进、验证效果和获取经验这5步法及不断的循环可以有效平稳提高质量输出,可以作为辅助生殖中心质量管理的常规工作长期存在。
杨国宏[7](2017)在《影响猪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因素分析和对策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猪人工授精技术是新时代应用于现代养殖业的先进生猪繁殖技术,本文介绍猪人工授精技术的优势,分析影响猪人工授精的相关因素,并为提升猪人工授精的受精率提出合理化建议。
任立辰[8](2017)在《樱桃谷鸭与不同地方品种鸭经济杂交后代生产性能比较》文中指出在我国优质肉鸭的培育研究中,对于快大型肉鸭与我国地方鸭品种之间杂交研究甚少,杂交模式与经济效益也鲜有研究。本试验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将樱桃谷鸭与我国优良蛋鸭品种(金定鸭、攸县麻鸭、莆田黑鸭、绍兴鸭)进行杂交,通过杂交亲本的筛选、组合模式以及杂交后代生产性能比较,为我国优质肉鸭的培育和生产模式研发提供参考资料。1.杂交父本的筛选。引入三种候选父本:樱桃谷鸭(快大型、白羽)、广东肉麻鸭(快大型、麻羽)及重庆白鸭(中型、白羽)。同样条件下饲养至相同出栏体重(1.9kg左右),比较发现,樱桃谷鸭生长至出栏体重需要29d,料肉比1.66;广东肉麻鸭需要35d,料肉比1.98;重庆白鸭需要53d,料肉比2.70;在屠宰性能方面,广东肉麻鸭与重庆白鸭差异不显着(P>0.05),均显着高于樱桃谷鸭(P<0.05)。综合分析表明,樱桃谷鸭早期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养殖经济效益好,符合杂交父本所需特点,因此,选择樱桃谷鸭为杂交父本。2.杂交母本的筛选。对杂交母本(金定鸭、攸县麻鸭、莆田黑鸭、绍兴鸭)的生长及生产性能进行测定后发现,金定鸭体重增长速度最快,初生重、105d体重及300d体重均极显着大于其它蛋鸭品种(P<0.01),攸县麻鸭体重最小,300d体重极显着小于其它蛋鸭品种(P<0.01)。在产蛋性能方面,攸县麻鸭见蛋、50%开产日龄最早,产蛋高峰期产蛋率表现为:攸县麻鸭>金定鸭>莆田黑鸭与绍兴鸭,且差异极显着(P<0.01);产蛋高峰期料蛋比:攸县麻鸭与金定鸭差异不显着(P>0.05),均极显着小于绍兴鸭与莆田黑鸭(P<0.01)。攸县麻鸭产蛋性能最佳,金定鸭产蛋性能略低于攸县麻鸭,但其所产鸭蛋蛋重极显着大于其它蛋鸭品种(P<0.01),且青壳比例最高。3.通过人工授精技术解决樱桃谷鸭与蛋鸭品种之间体型差异导致交配困难的问题。成功通过母禽诱情法采集樱桃谷父母代公鸭精液,平均采精量为0.62±0.28 ml。对各蛋鸭品种母鸭进行翻肛输精,每隔4天输精一次,种蛋受精率可达70%~80%,可应用于实际生产;种蛋受精率在输精后第一天最高,之后逐天下降;输精第一天后,攸县麻鸭种蛋受精率最高,为86.24%,显着高于莆田黑鸭71.63%(P<0.05)。采用人工授精模式,公母配比达到1:27,樱桃谷公鸭利用率比自然交配模式提高了五倍。4.对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生长、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测定后发现:各杂交组合后代生长速度介于亲本之间,相较于杂交母本均有大幅提升;不同杂交组合后代饲养至45d,体重可达2.3~2.4 kg,料肉比2.7~2.8,成活率均高于樱桃谷鸭;除樱莆鸭后代外,其他杂交后代的屠宰性能均优于樱桃谷鸭。各组杂交后代饲养至70d体重增加趋于平缓,其肌肉脂肪含量与嫩度均极显着优于樱桃谷鸭(P<0.01),且胸肌蛋白含量高于樱桃谷鸭,肉品质较好。5.在不同杂交组合中,樱桃谷鸭与金定鸭杂交后代的45d成活率最高、活重最大、料肉比最低且全净膛率最高;同时其受精蛋出雏率最高,杂交母本金定鸭产蛋性能优良,所产青壳鸭蛋更受市场欢迎。综上所述,确定樱桃谷鸭与金定鸭为最优杂交组合。
吴志强[9](2017)在《精液稀释液在三黄肉种鸡人工授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也在不断更新中取得新的进展。精液稀释液在人工授精中应用的目的:首先是通过精液稀释液合适配比的稀释增加精液的容量,提高优良雄性动物的利用率;其次是精液的保存时间得到延长,方便运输,使优良的雄性动物的精液得到更好的利用。在当今畜牧生产中人工授精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并且使用效果被不断优化,这与精液稀释液具有这种双重作用直接相关。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精液稀释在家禽人工授精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很多,但针对优良精液稀释液的选择、使用精液稀释液后的人工授精周期的选择及抗生素在精液稀释液中的应用,这些符合实际生产的系统应用研究尚不多见。本试验从实际生产的需要出发,研究精液稀释液在三黄肉种鸡人工授精中的应用,以期待解决现代养鸡生产面临的新问题。试验一:三黄肉种鸡精液稀释液的筛选本试验选择目前国内外使用比较成熟的几种精液稀释液(现配现用、室温保存)与原精液做种蛋受精率对比实验,通过统计学分析各组差异,筛选出适合在实际生产上推广使用的精液稀释液。试验是从安徽某种鸡场(三黄肉种鸡)选择四栋品种、周龄和数量相同的鸡舍,分别采取精液稀释液BPSE、Lake’s、生理盐水稀释原精液和原精液进行人工授精。结果表明:BPSE稀释组种蛋平均受精率低于对照组(P<0.05);Lake’s稀释组种蛋平均受精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生理盐水稀释组种蛋平均受精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以看出,使用Lake’s液稀释原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三黄肉种鸡的种蛋有较高的受精率,且其配方相对简单,便于操作,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试验二:三黄肉种鸡人工授精周期的选择本试验旨在通过合理使用优良的精液稀释液延长人工授精周期,试验是从安徽某种鸡场(三黄肉种鸡)选择四栋品种、周龄和数量相同的鸡舍,使用Lake’s液按1:1比例稀释原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四栋鸡舍分别采取5天(对照组)、6天、7天、8天为一个授精周期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种蛋月平均受精率最高,8天组种蛋月平均受精率最低,对照组与6天组种蛋月平均受精率差异不显着,与其他组差异显着,6天组种蛋月平均受精率与7天组和8天组差异显着。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Lake’s稀释液按1:1配比原精液的情况下,6天为一个周期的人工授精周期与5天为一个周期的人工授精周期的种蛋受精率差异不显着,此法能够延长人工授精周期,节省劳动力,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试验三:抗生素在精液稀释液中的应用本试验旨在精液稀释液中配比最佳浓度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预防种鸡输卵管炎症,并观察其对种蛋率和种蛋受精率的影响。试验是从安徽某种鸡场(三黄肉种鸡)选择四栋品种、周龄和数量相同的鸡舍,分成四组,在每100 mL的Lake’s精液稀释液中分别加入0、5、10、20 mL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后,按1:1配比原精液对应四栋鸡舍进行人工授精试验。试验结果显示:(1)在每100 mL的Lake’s精液稀释液中使用不同浓度的庆大霉素注射液后三个试验组的种母鸡的输卵管炎发生率及死淘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三个试验组之间的种母鸡的输卵管炎发生率及死淘率差异不显着(P>0.05)。(2)在每100 mL的Lake’s精液稀释液中使用5 mL庆大霉素注射液与对照组比较种蛋月平均受精率差异不显着(P>0.05),在每100 mL的Lake’s精液稀释液中使用10 mL庆大霉素注射液与对照组比较种蛋月平均受精率差异显着(P<0.05),在每100 mL的Lake’s精液稀释液中使用20 mL庆大霉素注射液与对照组比较种蛋月平均受精率差异显着(P<0.05)。(3)在每100 mL的Lake’s精液稀释液中使用不同浓度的庆大霉素注射液后三个试验组的月平均种蛋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三个试验组之间的月平均种蛋率差异不显着(P>0.05)。上述试验结果,综合经济效益考虑,在三黄肉种鸡实际生产中每100 mL的Lake’s精液稀释液配比5 mL庆大霉注射液能够起到预防种母鸡输卵管炎且不影响种蛋率和种蛋受精率的效果。此外,Lake’s精液稀释液已经在12.5万套的种鸡场推广使用,在Lake’s稀释液中加入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按1:1的稀释比例采取6天一个轮回的人工输精周期比使用原精液进行人工输精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减少一半的公鸡饲养量,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50多万元;降低了 一线饲养员的劳动量,便于精细化管理;预防输卵管炎,提高种蛋率和种蛋的受精率,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王世银[10](2015)在《保证鸡人工授精效果的几个关键点》文中研究指明鸡的人工授精技术操作是否合理会对种蛋的受精率产生很大影响。本文对鸡人工授精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其中的几个关键点的操作规范、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相关种鸡企业制定操作标准提供参考,并最终推动鸡人工授精技术的规范化使用。
二、影响鸡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因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鸡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因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精液的组成 |
1.2 精子的生物学特性 |
1.2.1 精子的结构 |
1.2.2 精子的功能 |
1.3 精液冷冻保存的机理 |
1.3.1 精液冷冻保存的理论基础 |
1.3.2 精液冷冻保存对精子的损伤原理 |
1.3.3 精液冷冻保存对精子的损伤途径 |
1.4 猪精液冷冻保存研究进展 |
1.4.1 猪精液冷冻保存简史 |
1.4.2 猪精液冷冻类型 |
1.4.3 猪精液冷冻稀释液 |
1.4.4 精液冷冻保护剂 |
1.5 精液质量评定 |
1.5.1 精子活力 |
1.5.2 精子活率 |
1.5.3 精子质膜完整性 |
1.5.4 精子顶体完整性 |
1.5.5 精子DNA完整性 |
1.5.6 精子线粒体活性 |
1.5.7 精子抗氧化性 |
1.6 绿原酸的研究进展 |
1.6.1 绿原酸简介 |
1.6.2 绿原酸的主要作用 |
1.7 木犀草素研究进展 |
1.7.1 木犀草素简介 |
1.7.2 木犀草素的主要作用 |
1.8 黄精多糖研究进展 |
1.8.1 黄精多糖简介 |
1.8.2 黄精多糖的主要作用 |
第二章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3 试验溶液的配制 |
2.2.4 精液样品的采集与筛选 |
2.2.5 精液的平衡与稀释 |
2.2.6 精液的冷冻和解冻 |
2.2.7 解冻后精子质量评定 |
2.2.8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活力和活率的影响 |
2.3.2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 |
2.3.3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
2.3.4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 |
2.3.5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
2.3.6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木犀草素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2.3 溶液配制 |
3.2.4 精液样品采集 |
3.2.5 精液的平衡与稀释 |
3.2.6 精液的冷冻和解冻 |
3.2.7 解冻后精子质量评定 |
3.2.8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木犀草素对冷冻保存猪精子活力和活率的影响 |
3.3.2 木犀草素对冷冻保存猪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 |
3.3.3 木犀草素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
3.3.4 木犀草素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 |
3.3.5 木犀草素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
3.3.6 木犀草素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4.2.3 溶液配制 |
4.2.4 精液样品采集 |
4.2.5 精液的平衡与稀释 |
4.2.6 精液的冷冻和解冻 |
4.2.7 解冻后精子质量评定 |
4.2.8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黄精多糖对冷冻保存猪精子活力和活率的影响 |
4.3.2 黄精多糖对冷冻保存猪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 |
4.3.3 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
4.3.4 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 |
4.3.5 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
4.3.6 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配伍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5.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5.2.3 溶液配制 |
5.2.4 精液样品采集 |
5.2.5 精液的平衡与稀释 |
5.2.6 精液的冷冻和解冻 |
5.2.7 解冻后精子质量评定 |
5.2.8 试验设计 |
5.2.9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配伍对冷冻保存猪精子活力和活率的影响 |
5.3.2 不同配伍对冷冻保存猪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 |
5.3.3 不同配伍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
5.3.4 不同配伍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 |
5.3.5 不同配伍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
5.3.6 不同配伍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处理对猪精液人工授精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6.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6.2.3 溶液配制 |
6.2.4 精液样品采集 |
6.2.5 精子冷冻保存 |
6.2.6 精液人工授精 |
6.2.7 不返情率 |
6.2.8 受胎率 |
6.2.9 分娩率及窝产仔数 |
6.2.10 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处理对猪人工授精不返情率的影响 |
6.3.2 不同处理对猪人工授精受胎率的影响 |
6.3.3 不同配伍对猪人工授精分娩率的影响 |
6.3.4 不同配伍对猪人工授精窝产仔数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导师简介 |
(2)不同稀释液稀释后不同放置温度及去精清对白羽肉鸡精液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公鸡精液稀释液研究进展简况 |
2. 精液稀释液配置的原则 |
3. 种公鸡精液的特点 |
4. 影响精液稀释液保存的因素 |
4.1 酸碱度(PH值) |
4.2 糖类供能物质 |
4.3 抗氧化类物质 |
4.4 稀释液稀释比例的影响 |
4.5 其他影响精液稀释液保存的因素 |
5. 评价精液稀释液效果的指标 |
5.1 精子活率 |
5.2 精子活力 |
5.3 精子密度 |
5.4 有效精子数与精子畸形率 |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常温下不同稀释液对白羽肉鸡精液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的选取、分组及处理安排 |
1.2 稀释液配方与稀释液制备 |
1.3 试验主要设备仪器与试剂 |
1.4 测定指标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常温(37C°)条件下不同稀释液处理对白羽肉鸡精子活力的影响 |
2.2 常温(37C°)条件下不同稀释液处理对白羽肉鸡精子活率的影响 |
2.3 常温(37C°)条件下不同稀释液处理对白羽肉鸡有效精子数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低温保存下不同稀释液对白羽肉鸡精液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1.2 稀释液配方与稀释液制备 |
1.3 试验主要设备仪器与试剂 |
1.4 测定指标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温(4℃)条件下不同稀释液处理对白羽肉鸡精子活力的影响 |
2.2 低温(4℃)条件下不同稀释液处理对白羽肉鸡精子活率的影响 |
2.3 低温(4℃)条件下不同稀释液处理对白羽肉鸡有效精子数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稀释液、稀释比例对去精清后白羽肉鸡精液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1.2 稀释液配方与稀释液制备 |
1.3 试验主要设备仪器与试剂 |
1.4 测定指标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稀释液及稀释比例去精清后存放不同时间对精液活率的影响 |
2.2 不同稀释液及稀释比例去精清后存放不同时间对精液活力的影响 |
2.3 不同稀释液及稀释比例去精清后存放不同时间对有效精子数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半番鸭生产中影响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公番鸭培育 |
2 精液品质控制 |
3 精液保存与稀释 |
4 输精时间和输精深度 |
(4)不同保存条件对鸡精液体外保存和人工授精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设计 |
1.3 实验方法 |
1.3.1 精液采集与稀释 |
1.3.2 精液保存与活力检测 |
1.3.3 人工输精与种蛋孵化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稀释液及保存温度对鸡精液精子活力影响 |
2.2 不同稀释比例对鸡4℃低温保存精液精子活力的影响 |
2.3 不同稀释液对鸡人工授精的种蛋受精率、出苗率和健雏率的影响 |
2.4 不同稀释比例对鸡人工授精的种蛋受精率、出苗率和健雏率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5)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的繁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1.1.1 国外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1.1.2 国内引进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1.1.3 中原地区引进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
1.1.4 我国肉羊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1.2 引进肉羊品种介绍 |
1.2.1 杜泊羊 |
1.2.2 萨福克羊 |
1.2.3 白萨福克羊 |
1.2.4 道赛特 |
1.2.5 澳洲白 |
1.2.6 湖羊 |
1.3 引进肉羊生长发育性能研究 |
1.3.1 体重指标 |
1.3.2 体尺指标 |
1.4 引进肉羊繁殖性能研究 |
1.4.1 精液品质 |
1.4.2 产羔率 |
1.4.3 人工授精技术应用 |
1.4.4 胚胎移植技术应用 |
1.5 引进肉羊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
1.5.1 基础生理指标 |
1.5.2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
1.5.3 发病统计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目标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时间地点 |
3.2 试验动物 |
3.2.1 试验动物选择 |
3.2.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3.3 试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3.3.1 仪器设备 |
3.3.2 化学试剂 |
3.4 试验内容与方法 |
3.4.1 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生长发育性能研究 |
3.4.1.1 体重测定 |
3.4.1.2 体尺指标测定 |
3.4.2 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繁殖性能研究 |
3.4.2.1 公羊精液品质和母羊产羔数统计 |
3.4.2.2 腹腔镜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技术效果测定 |
3.4.3 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
3.4.3.1 基础生理指标测定 |
3.4.3.2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3.4.3.3 各品种肉羊各类主要疾病发病情况统计 |
3.5 数据统计分析 |
3.5.1 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生长发育性能研究 |
3.5.2 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繁殖性能研究 |
3.5.3 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的生长发育性能分析 |
4.1.1 不同品种羔羊初生重分析 |
4.1.2 不同性别初生重分析 |
4.1.3 不同品种断奶重分析 |
4.1.4 不同性别断奶重分析 |
4.1.5 六月龄体重、体尺指标分析 |
4.1.6 十二月龄体重、体尺指标分析 |
4.2 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繁殖性能分析 |
4.2.1 公羊精液品质和母羊产羔性能统计 |
4.2.1.1 公羊精液品质比较 |
4.2.1.2 母羊产羔性能比较 |
4.2.2 腹腔镜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技术效果分析 |
4.2.2.1 腹腔镜人工授精技术效果比较 |
4.2.2.2 腹腔镜辅助的胚胎移植技术效果比较 |
4.3 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4.3.1 基础生理指标比较 |
4.3.2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 |
4.3.2.1 血液生理指标比较 |
4.3.2.2 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
4.3.3 各处肉羊各类主要疾病发病情况比较 |
5 讨论 |
5.1 引进肉羊品种生长发育性能 |
5.2 引进肉羊品种繁殖性能 |
5.3 引进肉羊品种生理生化指标 |
6 总体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图 |
(6)云南省辅助生殖机构质量管理现状研究 ——以某公立医院和某民营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1.1 辅助生殖技术现状与进展 |
1.2 质量管理理念及评价体系 |
1.3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量管理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
2、研究目标 |
2.1 总目标 |
2.2 具体目标 |
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1.1 文献对辅助生殖技术质量管理的借鉴 |
3.1.2 辅助生殖中心的选择和质量管理工作现况 |
3.1.3 改进对策 |
3.2 研究方法 |
3.2.1 指标参考 |
3.2.2 质量判稳 |
3.2.3 定量研究 |
3.2.4 定性研究 |
3.3 质控指标评价体系和质量改进项 |
3.3.1 数据质控受精率异常数据分析路径 |
3.3.2 数据质控获卵数异常数据分析路径 |
3.3.3 数据质控获胚数/卵裂率异常数据分析路径 |
3.3.4 数据质控囊胚发育率异常数据分析路径 |
3.3.5 数据质控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异常数据分析路径 |
3.3.6 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SOP分布 |
3.4 研究对象及纳入标准 |
3.4.1 研究对象 |
3.4.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3.5 统计学方法 |
3.6 技术路线 |
3.7 质量控制 |
4、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 |
4.1.1 两家医院场所及设备情况 |
4.1.2 两家医院科室人员构成情况 |
4.1.3 两家医院科室人员年资、资质和培训情况 |
4.1.4 两家医院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情况 |
4.2 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分层比较 |
4.2.1 两家医院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分层比较 |
4.2.2 B医院质量改进前后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分层比较 |
4.3 A医院辅助生殖中心和B医院辅助生殖中心各KPIs情况 |
4.3.1 两家医院辅助生殖中心各KPIs对比情况 |
4.3.2 B医院辅助生殖中心质量改进前后KPIs对比情况 |
5、讨论 |
5.1 辅助生殖质控原则 |
5.2 两家医院基本情况 |
5.2.1 场所规划分析 |
5.2.2 设备情况分析 |
5.2.3 人员构成、资质和培训分析 |
5.2.4 质量管理和诊疗制度分析 |
5.3 人口学特征分析 |
5.3.1 两家医院人口学特征年龄分层分析 |
5.3.2 B医院质量改进前后人口学特征年龄分层分析 |
5.4 两家医院的KPIs对比情况分析 |
5.4.1 两家医院的总体参数描述对比 |
5.4.2 两家医院的正常受精率分析 |
5.4.3 两家医院的获卵数分析 |
5.4.4 两家医院的可用胚胎数分析 |
5.4.5 两家医院的囊胚发育率分析 |
5.4.6 两家医院的着床率分析 |
5.4.7 两家医院的临床妊娠率分析 |
5.5 B医院的质量改进前后对比分析 |
5.5.1 B医院的质量改进前后KPIs对比情况分析 |
5.5.2 B医院的质量改进前后KPIs对比小结 |
5.6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6、结论 |
7、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辅助生殖技术全面质量管理绩效指标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影响猪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因素分析和对策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猪人工授精技术的优势 |
1.1 提升优良公猪的实际利用效率 |
1.2 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 |
1.3 减少疫病的传播及发病风险 |
1.4 供精灵活及时 |
2 影响猪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因素 |
2.1 种公猪精液问题 |
2.1.1 精液的品质。 |
2.1.2 精液的运输。 |
2.2 母猪自身的问题 |
2.2.1 疾病。 |
2.2.2 体况。 |
2.2.3 品种。 |
2.3 人为因素 |
3 提升猪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对策措施 |
3.1 精液质量 |
3.1.1 加强公猪的饲养管理。 |
3.1.2 控制采精频率。 |
3.1.3 注意采精环境。 |
3.2 做好母猪发情监测 |
3.3 适时配种 |
3.4 合理的输精方式 |
4 结语 |
(8)樱桃谷鸭与不同地方品种鸭经济杂交后代生产性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肉鸭产业概况 |
1.1 产业发展 |
1.2 主要饲养品种 |
1.3 饲养模式的转变 |
1.4 消费趋势的改变 |
1.5 养殖从业者面临的问题 |
2 优质肉鸭的培育 |
2.1 樱桃谷鸭与我国地方鸭品种杂交 |
2.2 樱桃谷鸭与我国蛋鸭品种杂交 |
2.3 杂交后代进行生产综合评定 |
3 人工授精在鸭杂交生产中的应用 |
3.1 鸡的人工授精 |
3.2 鸭的人工授精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杂交父本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饲养管理 |
1.3 生长性能的测定 |
1.4 屠宰性能的测定 |
1.5 数据统计和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候选父本鸭成活率比较 |
2.2 候选父本鸭生长速度比较 |
2.3 候选父本鸭生产性能比较 |
2.4 候选父本鸭屠宰性能比较 |
3 讨论 |
3.1 候选父本鸭生长速度比较 |
3.2 候选父本鸭生产性能比较 |
3.3 候选父本鸭屠宰性能比较 |
第三章 杂交母本生产性能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饲养管理 |
1.3 生长性能的测定 |
1.4 产蛋性能的测定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杂交母本不同生长阶段体重比较 |
2.2 杂交母本生产性能比较 |
3. 讨论 |
3.1 杂交母本体重比较 |
3.2 杂交母本生产性能比较 |
第四章 樱桃谷鸭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1.3 人工授精方法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樱桃谷父母代公鸭采精量 |
2.2 不同杂交组合输精结果 |
3 讨论 |
3.1 樱桃谷父母代公鸭人工采精 |
3.2 不同杂交组合输精结果 |
第五章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生产性能测定及肉品质比较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饲养管理 |
1.3 试验仪器 |
1.4 生长性能测定 |
1.5 屠宰性能测定 |
1.6 常规肉品质测定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生长速度比较 |
2.2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与杂交亲本生长速度比较 |
2.3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生产性能比较 |
2.4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屠宰性能比较 |
2.5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70d屠宰性能比较 |
2.6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70d肉品质与42d樱桃谷鸭肉品质比较 |
3 讨论 |
3.1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早期生长速度比较 |
3.2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生产性能与屠宰性能比较 |
3.3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70d屠宰性能比较 |
3.4 不同杂交组合后代70d常规肉品质比较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精液稀释液在三黄肉种鸡人工授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及符号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精液稀释液的研究进展 |
1 选择优良的精液稀释液需要考虑的因数 |
1.1 鸡精液的形态特点及主要成分 |
1.2 精清中的物质对精子细胞功能的影响 |
1.3 精液的受精能力 |
1.4 精子的衰老 |
1.5 符合实际生产需求 |
2 鸡精液稀释液的理化成分 |
2.1 鸡精液稀释液的粘滞性 |
2.2 鸡精液稀释液的pH值 |
2.3 鸡精液稀释液的渗透压 |
2.4 果糖 |
2.5 抗氧化剂 |
3 精液稀释液对鸡精液保存的研究进展 |
3.1 短期保存 |
3.2 长期保存 |
3.3 评价精液稀释液保存效果的标准 |
3.4 影响精液稀释液保存的其他因素 |
4 抗生素在精液稀释液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三黄肉种鸡精液稀释液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配成精液稀释液的性质 |
2.2 配成精液稀释液稀释原精液前后精子的形态学变化和存活时间 |
2.3 种蛋受精率的变化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三黄肉种鸡人工授精周期的选择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种蛋受精率的变化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抗生素在精液稀释液中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种母鸡的输卵管炎死淘率 |
2.2 种蛋受精率的变化 |
2.3 种蛋率的变化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试验总结及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 |
1 试验总结 |
2 试验结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
3 精液稀释液在三黄肉种鸡实际生产中的使用说明 |
3.1 精液稀释液的保存 |
3.2 使用方法 |
3.3 注意事项 |
4 现场使用精液稀释液的图片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科研论文 |
(10)保证鸡人工授精效果的几个关键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做好微生物控制, 防止疾病传播 |
1.1 器械消毒 |
1.2 操作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 |
2 采集高质量的精液 |
2.1 做好种公鸡饲养管理 |
2.2 正确的采精制度和采精操作 |
3 做好精液的稀释 |
3.1 稀释液的配制 |
3.2 精液稀释比例的确定 |
3.3 稀释精液的保存 |
4 做好输精操作 |
四、影响鸡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因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D]. 何涛.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不同稀释液稀释后不同放置温度及去精清对白羽肉鸡精液品质的影响[D]. 朱逸峰. 扬州大学, 2021(09)
- [3]半番鸭生产中影响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 陈永亮. 浙江畜牧兽医, 2020(03)
- [4]不同保存条件对鸡精液体外保存和人工授精效果的影响[J]. 李承德,周乐乐,高凤磊,黄康法,严常燕,黄晓刚,范玉珊,张发良,李莉,郑熙灿,张守全,卫恒习. 中国畜牧杂志, 2020(11)
- [5]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的繁育性能研究[D]. 程关胜.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6]云南省辅助生殖机构质量管理现状研究 ——以某公立医院和某民营医院为例[D]. 甘源.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影响猪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因素分析和对策措施[J]. 杨国宏. 乡村科技, 2017(18)
- [8]樱桃谷鸭与不同地方品种鸭经济杂交后代生产性能比较[D]. 任立辰. 扬州大学, 2017(01)
- [9]精液稀释液在三黄肉种鸡人工授精中的应用[D]. 吴志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10]保证鸡人工授精效果的几个关键点[J]. 王世银. 当代畜牧,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