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

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

一、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魏婧[1](2022)在《两种外路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巩膜冷冻联合气体填充与传统巩膜环扎外垫压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功能恢复、术后眼压水平、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并分为观察组(33例)及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取经结膜巩膜冷冻联合气体填充术,对照组采取传统巩膜环扎外垫压手术。2组术前矫正视力为手动0.8~20cm。术中准确定位裂孔。观察组经结膜巩膜冷冻裂孔及周围变性区,填充SF6气体,对照组常规行巩膜冷冻、环扎(或)联合外垫压手术封闭视网膜裂孔。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3 d日内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2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χ2=9.16,P=0.03,对照组χ2=8.51,P=0.04),观察组视网膜复位率为91%(其中3例术后视网膜复位不良,经再次注射膨胀气体配合体位指导后视网膜复位)。对照组1例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改行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复位。2组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发生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2组间术后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6,P<0.05),所有患眼术后均无继发性高眼压、脉络膜出血、眼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结膜巩膜冷冻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郭丽莎,田学敏,王春磊,封彦龙[2](2021)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的近期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浅前房(中央前房深度<2.8mm)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000/mm2)白内障患者64例(78眼),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联合组(n=32例,40眼)和单纯超声乳化组(n=32例,38眼),单纯超声乳化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联合组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术后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丢失率、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d、1周联合组logMAR视力高于单纯超声乳化组(t 1=7.867,P1 <0.05;t2=9.904,P 2 <0.05),术后3个月2组logMAR视力相比无显着差异(t=0.292,P=0.771);术后1周联合组中央角膜厚度高于单纯超声乳化组(t=5.178,P <0.001),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丢失率低于单纯超声乳化组(t=50.744,P <0.001);随访3个月2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相比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更小,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更快,对于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可根据病情和经济能力选择合适手术方式。

魏楠[3](2019)在《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内眦赘皮及先天性上睑下垂都是常见的儿童眼疾。内眦赘皮表现的假性内斜,常常引起临床斜视的误诊断。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导致儿童弱视的危险因素,可造成视觉发育期内视功能不可逆的损害。目前内眦赘皮随年龄发育而呈现的具体发育趋势未见报道;关于上睑下垂与发生弱视之间关系的研究多为主观性的,用以评价上睑下垂与弱视的发生关系,尚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已有研究发现上睑下垂更容易发生弱视,认为除了眼睑遮盖因素所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之外,尚有以屈光性为主的光学剥夺因素存在。本研究旨在研究上睑下垂对角膜不对称性遮盖,对眼轴发育及视觉发育的相互关系,探讨上睑下垂手术指征及术后评估。1.本研究以天津地区儿童为对象,利用全人群筛查模式,进行儿童先天性眼睑疾病临床筛查。得到儿童眼睑及颅面发育的特征性数据,分析儿童随年龄发育,其内眦部正常发育趋势,以及内眦赘皮形成的动态发育指标。分析假性内斜就诊的儿童中内眦赘皮是否影响其屈光发育。为临床诊治内眦赘皮提供量化指标。2.通过筛查确定天津地区汉族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率。3.观察先天性上睑下垂对视觉发育的影响,把握干预最佳的时间窗口,为预防及治疗上睑下垂引起的弱视危险因素,提供理论依据。4.观察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眼睑组织的病理表现,探讨组织病理学机制。研究方法1.2016年天津地区17,588名3至17岁的儿童眼病筛查工作中,通过SPOT筛查仪采集每一例受检儿童眼部资料,上传致数据平台,提取其中外观像、瞳距、屈光测量值等数据建立数据库,统计学分析如下指标:各年龄组儿童的瞳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 IPD)、内眦间距(Inter Epicanthal Folds Distance IEFD)以及反应眼睑-眶周-颅颌面比例关系的内眦间距-瞳距比(简称眦瞳比EFDPD ratio Inter epicanthal folds distance/Interpupillary distance ratio)等各参数正常值,绘制儿童以内眦位置为标记点的眼睑发育趋势图。对35例先天性内眦赘皮致假性内斜患者进行屈光发育数据收集工作。2.2017年采用全人群筛查模式的流行病学方法,对天津市北辰区境内43所小学28190名6-13岁儿童进行主要包括上睑下垂在内的儿童发育性眼病进行整群筛查,并针对筛查中的阳性病例转至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儿童眼科进行全面检查,进行确诊,收集相应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3.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中单侧发病病例,并依照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严重程度将其分组,测量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的屈光状态、眼轴-角膜曲率比(Axial globe length/Corneal curvature radius AL/CR)等参数。4.对先天性上睑下垂进行矫正术中的眼睑相关组织取样(眶隔、眶脂肪、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及额肌组织),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进行病理结构观察及分析。结果1.眦瞳距比随年龄呈现比值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发育阶段:在6岁之前,内眦间距IEFD和瞳距IPD都以类似而且较快的速度发展,EFDPD比值不变;从7到12岁,IEFD和IPD的发展都开始减慢,IEFD更为明显,EFDPD比值下降更加明显;达到13岁之后,IEFD和IPD再次以相似的速度发展,并且EFDPD比值再次变平。学龄前儿童(<6岁)眦瞳比EFDPD ratio为0.63,随着年纪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至青春期(>13岁)眦瞳比EFDPD ratio为0.59;儿童因内眦赘皮致假性内斜视的患者眦瞳比EFDPD ratio值≥0.65。其患儿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的发生与正常群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筛查天津市北辰区境内43所小学28190名学生(其中男生14986人),确诊上睑下垂51人(检出率0.18%),患病男生32人(0.21%),患病女生19人(0.14%),性别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1.626,P=0.129)。确诊儿童中,单眼患者40人(右眼患病21人,左眼患病19人)(男生24人,女生16人),双眼患者11人(男生8人,女生3人),眼别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0.177,P=0.674)。各年龄间发病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10.335,P=0.170)3.单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患侧眼与健侧眼之间的眼轴长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散光发生率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c2=9.848,P=0.002)。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后,发现4组间远视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5.117,P=0.002),4组间散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3.183,P=0.004)。重度组的轴率比明显比轻度组和正常组小,轴率比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464,P=0.002);上睑下垂患儿的屈光参差发生率为24.4%,高于一般儿童(1.6%-4.3%)。单侧上睑下垂患儿的弱视发生率为43.9%,高于一般儿童(3.0%-3.2%)。4.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病理中提上睑肌腱膜标本均出现异常表现:纤维粗细不均,肌内膜细胞增多,且不规则。而在所有病例中有12例(70.6%)眼睑轮匝肌显示不同程度肌纤维发育不良的异常表现(纤维异常表现、内膜分布异常表现及纤维间红染物质)的眼数分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显示横纹肌纤维红色或紫红色,并显示有横纹结构,有些肌纤维间结缔组织纤维增多,HE染色下的红染物质在Masson染色下呈中央淡绿色、周边呈红色。使用结蛋白(Desmin)染色,镜下观察可见部分粗细不均的横纹肌纤维具有明显的横纹,而HE染色下肌纤维间红染的物质对结蛋白呈阴性表达,提示这些物质可能是非横纹肌分化的组织。硫磺T染色后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下肌纤维间红染物质呈黄绿色,提示这些物质可能属于淀粉样物质。结论1.学龄前儿童(<6岁)患有内眦赘皮的比率明显较高,而7岁到12岁期间,随着面部发育,内眦赘皮的情况会得到改善,到13岁左右眦瞳比值趋于稳定(EFDPD ratio=0.58),其眦瞳比EFDPD ratio>0.65是假性内斜的主观判定值。先天性内眦赘皮对儿童屈光发育无影响。2.本研究提示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率为0.18%,并不受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上睑下垂儿童散光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87倍;其屈光参差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24倍;近视、远视发生情况与正常人群相比没有差异。3.先天性上睑下垂会进一步引起角膜表面形态非对称性改变,角膜曲率、屈光力也发生变化,导致患侧眼视物不清而减少使用,眼球发育受阻,屈光参差及弱视的发生率增加,是影响儿童屈光发育的危险因素之一。4.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提上睑肌发育不良和眼睑轮匝肌均具有发育不良的病理组织学表现,轮匝肌纤维间隙中有淀粉样物质存在。

付炜义[4](2019)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屈光参数对比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行单纯巩膜外垫压术和巩膜外环扎+垫压手术前后屈光参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些变化可能的原因和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02月在我院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成功施行巩膜扣带术的患者40例共40眼,其中15眼行单纯巩膜外垫压术(垫压组),25眼行巩膜外环扎联合垫压手术(联合组),分别在术前1-2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测量其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分别比较垫压组、联合组手术前后结果的变化情况及两组之间结果的变化情况,对同一组内手术前和手术后1周、手术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的变化进行比较,对两组手术之间相同时间节点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的变化进行比较,对年龄、性别、近视程度等可能影响最佳矫正视力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近视程度和在手术前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等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巩膜外垫压手术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垂直曲率、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水平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与术后1周相比,角膜垂直曲率、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角膜水平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巩膜外环扎+垫压手术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水平曲率、角膜垂直曲率、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与术后1周相比,眼轴长度、角膜水平曲率、角膜垂直曲率、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垫压组与联合组术后相比,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眼轴长度与术后视力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垫压手术,手术后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眼轴长度增加、前房深度变浅、角膜垂直曲率变大,且在术后一段时间内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角膜垂直曲率仍延续该变化趋势,而眼轴长度、角膜水平曲率变化则趋于平稳;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环扎联合垫压手术,手术后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眼轴长度增加、前房深度变浅、角膜水平曲率变小、角膜垂直曲率变大,且在术后一段时间内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垂直曲率仍延续该变化趋势,而角膜水平曲率变大;3.单纯巩膜外垫压术和巩膜外环扎联合垫压手术相比较,联合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的变化更明显;4.对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尽量选择单纯巩膜外垫压术;5.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

刘楠[5](2018)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眼屈光的改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测定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及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眼球屈光状态,探讨术后发生的屈光改变,评估不同术式对视觉质量的潜在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间于我院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者共计128眼,其中行巩膜环扎外加压术32眼,单纯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67眼,其中23G组18眼,25G组49眼,两组均无缝线,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29眼。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测量以下参数: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值、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结果: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值、眼轴长度均增加,前房深度减小,角膜及前房深度改变于术后3个月即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眼轴长度改变可持续至术后3个月;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无明显影响,但眼轴长度会增加,并可持续至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变浅,并于术后13个月即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联合手术术后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值、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均增加,角膜改变于术后3个月即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的改变可持续至术后3个月。结论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值、眼轴长度均增加,前房变浅;对于23G及25G玻璃体切除术,无缝线时对角膜无明显影响,而眼轴长度增加,前房变浅;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值、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均增加。

刘楠,王爽,赵彭彭,刘杨,赵劲松[6](2017)在《巩膜扣带术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以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为常见,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包括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手术两种方式,虽然玻璃体手术日渐成为一种趋势,但目前巩膜扣带术在临床仍然应用广泛,尤其对于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仍可作为首选。巩膜扣带术包括巩膜外加压术、巩膜环扎术以及巩膜环扎联合外加压术等术式,巩膜扣带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比较经济等优点,但常常引起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如眼轴延长、前房变浅、晶状体增厚均可引起近视,眼轴缩短可导致远视,角膜形态变化引起散光。该文对巩膜扣带术后的屈光改变以及原因进行综述。

朱明娟,吴宁玲[7](2016)在《合并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眼轴的异常延长是导致高度近视眼的决定性因素,而准确测量合并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患者的眼轴长度是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关键。目前,随着白内障小切口超声乳化技术和各种参数测量仪器的改进和完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精密计算成为可能,但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仍存在一定的误差。故本文主要对合并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相关影响因素和处理办法进行简要综述。

高玉,景明[8](2009)在《视网膜脱离手术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迅速发展和治愈率的不断提高,其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我们就各类视网膜脱离手术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作一综述,以期为视网膜脱离手术术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王朝杰[9](2007)在《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性屈光改变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性屈光的改变。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2006年9月~2007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或注气术的患者25例。所选对象均未接受过其它眼部手术,无角膜疾病,无明显的晶状体混浊。2.观测指标角膜前、后表面3.00mm区域和5.00mm区域的平均屈光力(D),散光度(D)、散光轴向(°),角膜前表面散光值Δsimk(simk1-simk2),散光轴向(最大模拟角膜镜读数simk1所在轴位)。3.检查和随诊时间术前1天、术后1周、1月和3月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及眼部的常规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屈光间质,检眼镜查视网膜情况以及裂孔情况。4.统计分析应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数据:术后1周、1月、3月与术前角膜平均屈光力、散光度和散光轴向改变的配对T-test。结果:1.角膜平均屈光力的变化:角膜中央区平均屈光力在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角膜散光度的变化:角膜前、后表面3.00mm区域、5.00mm区域术后1周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后表面散光度的增加比前表面更明显,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Δsimk值反映整个角膜前表面散光值,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角膜散光轴向的变化:除角膜前、后表面5.00mm区域术后1周散光轴向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区域的散光轴向在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imk1轴向反映整个角膜前表面散光轴向,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中央区平均屈光力无明显影响。2.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散光度影响术后早期较明显,且后表面散光度增加比前表面明显,术后3月已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3.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散光轴向影响术后早期较明显,且前、后表面散光轴向改变基本一致,均向玻切口经线偏移,术后3月已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

覃冬菊,唐罗生,朱晓华,曾军,刘湘平[10](2005)在《不同术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角膜表面形态、角膜散光的变化规律。方法 41例 (4 1眼 )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三组 :玻璃体切除联合环扎术组、环扎联合巩膜外加压术 (环扎外加压术 )组、巩膜外加压术组。分别于术前 ,术后 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检测角膜形态变化。结果 ⑴术后 1周 ,三组的角膜散光值和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 (SAI)较术前显着性增大 (P <0 0 5 ) ,角膜散光轴与外加压物中心的位置方向有呈一致的趋势。⑵三组角膜地形图改变表现为加压物所在子午线方向的角膜陡峭。结论 三种术式术后均可引起较长时间的不规则、不对称性角膜形态改变 ,导致角膜散光。

二、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外路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2 手术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的近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 选例标准
    二、方法
        1. 联合组
        2. 单纯超声乳化组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log MAR视力
    二、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丢失率
    三、并发症情况
讨论

(3)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内眦赘皮对儿童假性内斜诊断的影响与量化分析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筛查方法和眦瞳比EFDPD比值的计算
        1.1.3 建立不同EFDPD比值的心理物理反应曲线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瞳孔间距(IPD)、内眦间距(IEFD)和EFDPD比值
        1.2.2 对EFDPD比值的反应函数
        1.2.3 先天性内眦赘皮(假性内斜)对儿童屈光发育的影响
    1.3 讨论
        1.3.1 天津地区3-17 岁儿童内眦、瞳距发育趋势及对屈光发育的影响
        1.3.2 内眦间距-瞳距比(即眦瞳比EFDPDratio)在3-17 岁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发育变化及对假性内斜的定量分析
    1.4 小结
二、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儿童屈光发育影响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视力检查
        2.1.3 屈光度检查
        2.1.4 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检查
        2.1.5 上睑下垂严重程度
        2.1.6 诊断标准(屈光不正、散光、弱视、屈光参差)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趋势
        2.2.2 上睑下垂41例患者正常眼与上睑下垂眼之间各个临床参数、屈光数据值的分析
        2.2.3 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将82只眼分为四组间各个临床参数、屈光状态类型的比较
        2.2.4 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的流行病学调查
        2.3.2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轴发育的影响
        2.3.3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屈光发育的影响
        2.3.4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弱视形成的影响
    2.4 小结
三、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眼睑相关病理组织学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手术方式
        3.1.3 取材方法
        3.1.4 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
        3.1.5 Masson三色染色方法
        3.1.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蛋白)
        3.1.7 硫黄素T染色方法
        3.1.8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及眼轮匝肌的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
        3.2.2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Masson染色检查
        3.2.3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3.2.4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硫黄素T染色检查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发病特点与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屈光参数对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眼屈光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第1章 绪论
综述
    1.1 巩膜扣带术后眼内屈光的改变
    1.2 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内屈光的改变
    1.3 解决办法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 入选标准
    2.3 检查项目
    2.4 手术方法
    2.5 随访时间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对眼球屈光状态的影响
    3.2 玻璃体切除术后对眼球屈光状态的影响
        3.2.1 角膜前表面散光变化
        3.2.2 角膜后表面散光变化
        3.2.3 眼轴长度变化
        3.2.4 前房深度变化
第4章 讨论
    4.1 环扎外加压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改变
        4.1.1 角膜屈光
        4.1.2 眼轴长度
        4.1.3 前房深度
        4.1.4 小结
    4.2 玻璃体切除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改变
        4.2.1 角膜屈光
        4.2.2 眼轴长度
        4.2.3 前房深度
        4.2.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巩膜扣带术对屈光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巩膜扣带术原理
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改变的原因
    1. 眼轴长度改变
    2. 角膜散光改变
    3. 前房深度改变
    4. 晶状体改变
    5. 高阶像差改变
三、小结

(7)合并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眼轴长度的测量对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二、术后前房深度的预测对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三、角膜曲率的检测对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四、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选择对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9)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性屈光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性屈光改变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对眼屈光状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临床技能学习总结
致谢

四、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外路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J]. 魏婧.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2(01)
  • [2]23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浅前房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白内障患者的近期随访研究[J]. 郭丽莎,田学敏,王春磊,封彦龙. 实用防盲技术, 2021(01)
  • [3]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D]. 魏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屈光参数对比的临床观察[D]. 付炜义. 皖南医学院, 2019(12)
  • [5]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眼屈光的改变[D]. 刘楠. 吉林大学, 2018(04)
  • [6]巩膜扣带术对屈光状态的影响[J]. 刘楠,王爽,赵彭彭,刘杨,赵劲松. 新医学, 2017(10)
  • [7]合并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 朱明娟,吴宁玲.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05)
  • [8]视网膜脱离手术对眼表健康的负面影响[J]. 高玉,景明. 国际眼科杂志, 2009(05)
  • [9]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性屈光改变的研究[D]. 王朝杰. 郑州大学, 2007(04)
  • [10]不同术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J]. 覃冬菊,唐罗生,朱晓华,曾军,刘湘平. 中国医师杂志, 2005(03)

标签:;  ;  ;  ;  ;  

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