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坡道曲线连续桥上无缝线路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涂建[1](2021)在《大坡道桥上无砟轨道梁端过渡板结构力学特性及其参数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路网布局优化,高速铁路建设正向中西部地区快速推进,中西部地区面临自然环境复杂,长大坡道桥上无砟轨道无缝线路将得到广泛应用。位于坡道上的桥上无砟轨道,因梁体温差引起的伸缩变形会对梁缝附近扣件受力产生显着影响,若与其他外界荷载叠加可能导致梁端扣件受力超限,在梁端设置过渡板可改善梁端轨道结构受力变形特性,过渡板结构参数取值对保证梁端轨道结构合理受力与列车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大坡道桥上无砟轨道无缝线路空间耦合模型,从静力和动力两方面研究坡道上桥梁端增设过渡板结构力学特性,对过渡板结构参数取值进行了优化,并根据优化后的结果确定不同桥梁温度跨度的坡度限值。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1)针对坡道上连续梁桥梁端竖向变形过大问题,基于有限元法、梁-板-轨相互作用机理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充分考虑了钢轨、扣件、无砟轨道、桥梁梁体、过渡板等结构的空间尺寸及力学属性,建立了大坡道桥上无砟轨道梁端过渡板结构空间耦合静力模型和高速铁路车辆-轨道-过渡板-桥梁空间耦合动力模型。通过与现有研究成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2)基于所建大坡道桥上无砟轨道梁端过渡板结构空间耦合静力模型,对比有、无过渡板情况下梁端轨道结构的受力特性,并分析了梁体温差、桥梁温度跨度、坡度等因素对梁端轨道结构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位于坡道上的桥梁,梁端扣件最大拉力和最大压力均随着桥梁坡度、梁体温度呈线性增大,随桥梁温度跨度增大而增大;桥梁梁端增设过渡板结构比未增设过渡板结构时扣件最大拉力减小70.6%~76.8%;在设计桥上无缝线路时,当桥梁所处环境确定后,从改善梁端轨道结构受力的角度,建议尽可能减小纵向坡度,在坡度较大时,采用简支梁桥或小跨度的连续梁桥。(3)基于所建的高速铁路车辆-轨道-桥梁-过渡板空间耦合动力模型,研究了过渡板结构对梁端轨道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桥梁梁端未增设过渡板结构,梁端增设过渡板结构后梁缝处钢轨垂向位移增大了2.6%、加速度减小了39.1%,轨道板垂向位移增大了50.3%、加速度增大了466.4%,车体垂向加速度增大了1.9%;随着坡度的增大,无论梁端是否增设过渡板结构,梁缝处钢轨垂向加速度和位移、过渡板(轨道板)垂向加速度和位移、车体垂向加速度均逐渐增大,但增幅并不明显。(4)综合动力和静力分析结果,从改善梁端轨道结构受力的角度,对过渡板结构参数的取值进行了优化,建议:过渡板长度取2.5m、过渡板上扣件间距取630mm、过渡板上扣件刚度取30k N/mm、过渡板板端扣件至支座间距取315mm。(5)随着连续梁桥温度跨度的增加,梁端增设优化后的过渡板结构后,连续梁桥对应的坡度限值逐渐降低;桥梁的坡度限值是由梁端扣件最大上拔力确定的,连续梁桥温度跨度分别为88m、101m、124m、160m、188m、210m时,桥梁的坡度限值建议分别取为35.0‰、33.4‰、27.8‰、21.5‰、20.5‰、19.4‰。
李星辰[2](2021)在《重载铁路曲线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及偏心监测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载铁路曲线桥梁偏心超限问题和桥上无缝线路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重载铁路的行车安全,但目前针对重载铁路曲线桥梁偏心超限和梁轨偏心检测方面的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是针对曲线桥梁偏心超限出现之后的整治问题,关于曲线桥梁偏心超限的原因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曲线桥梁偏心的特征与线路参数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研究重载铁路曲线桥的无缝线路稳定性和偏心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梁轨偏心监测方案,实现对重载铁路曲线桥梁偏心的智能监测,保障桥上无缝线路的稳定,意义重大。以某重载铁路管辖范围内桥梁地段无缝线路为研究对象,对全线的曲线桥进行调研,将曲线桥梁偏心特征按不同线路参数进行详细分类。从偏心超限程度出发,将与曲线桥梁偏心有关的线路参数划分为曲线数目、曲率半径、五大主点的位置、线路坡度、外轨超高等,研究了梁轨的偏心特征。以曲线桥梁偏心特征为基础,分析了偏心情况下的曲线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合现场调研资料,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道床横向阻力、水平轨道结构框架刚度、初始弯曲、温度力、伸缩力和挠曲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轨道横移作用机理,为有限元仿真建模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以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为工具,研究曲线桥上无缝线路的稳定性,分别研究伸缩力、挠曲力和横向力作用工况下的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根据曲线桥梁偏心分析的结果,将偏心超限最大的曲线桥梁,按照预设偏心和偏心超限两种工况进行建模,通过有限元计算的方法对该桥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重载铁路曲线桥梁偏心超限的特征分析和轨道横移作用机理研究,提出曲线桥梁无缝线路偏心监测方案,综合考虑环境温度、轨温、线路爬行、轨道横移、振动等与桥梁偏心相关的因素,从而实现对曲线桥无缝线路偏心全天候的智能化监测。
单祖胜[3](2021)在《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西南山区铁路因铺设年代久远且地形较为复杂,较多采用有缝线路设计,并且小半径曲线应用广泛。受车轮状态和钢轨接头影响,接头区轮轨作用机理复杂,作用荷载较大,因此山区普速铁路容易产生接头伤损、钢轨磨耗和道床翻浆等病害,给养护维修工作带来较大压力。无缝线路消除了钢轨接头,降低轮轨冲击作用,开展既有山区铁路无缝线路改造应用是一种较为显着改善线路能力,并降低养修工作量的措施。随着无缝线路技术理论逐步成熟,轨道部件强度逐步提升,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改造应用具备可行性。此外,无缝线路改造过程中作业方法对其铺设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场应用,对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应用技术开展研究,为无缝线路改造技术方法优化提供支撑。本文对国内外小半径曲线地段无缝线路应用现状进行了调研,对有缝线路轨道部件主要伤损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依托水红线山区铁路无缝线路改造对山区铁路无缝线路应用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有缝线路由于存在钢轨接头,轮轨作用在接头区显着增强,从而对轨道部件形成较大冲击作用,使得接头区病害时有发生并且不易从根本解决。(2)我国铁路目前形成了多种无缝线路稳定性技术理论,通过对“无缝线路不等波长”等理论的研究可知,无缝线路稳定性主要受曲线半径、钢轨初始弯曲、道床阻力和扣件性能等影响。(3)山区铁路铺设无缝线路技术改造过程中,作业流程、作业方法和卡控措施能有效提升作业进度、质量和安全。无缝线路铺设时,应力放散是技术改造的重点,其中龙头扣件锁定状态、钢轨拉伸量、分段放散方法和滚筒安装位置等都会对锁定轨温及无缝线路稳定性造成影响。(4)通过静态、动态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小半径曲线换铺无缝线路后轨道设备整体质量得到显着提升,其中静态检测峰值超3mm的不平顺数量下降44.7%,轨检车I、II级分减少75%,单元TQI平均值降低35%。无缝线路改造后,养护维修工作量降低约75%,在伤损处理和线路捣固方面可大幅节省人工成本。(5)无缝线路铺设后,应有针对性的开展钢轨打磨和线路捣固等养护维修工作,消除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伤损、轨面及焊缝不平顺和线路不平顺等病害,并对扣件紧固状态持续关注。
刘万里[4](2020)在《高速铁路大跨悬索桥上伸缩调节器优化布置与动态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程建造材料的发展、桥梁设计水平的提高,大跨悬索桥已逐步应用于高速铁路基础建设。高速铁路全线铺设无缝线路,悬索桥上铺设的无缝线路面临着与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基础结构的协调性难题。既有桥上无缝线路研究中针对悬索桥上无缝线路力学特性分析、调节器动态响应分析及调节器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悬索桥上无缝线路作为高速行车的基础结构,其铺设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行车的品质及线路的运维周期。开展悬索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特性及调节器的动态响应研究、对悬索桥上无缝线路及调节器进行优化布置至关重要,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桥上无缝线路设计和运维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悬索桥上有砟轨道无缝线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可考虑应力刚化效应、大变形效应等几何非线性因素的悬索桥-无缝线路空间耦合静力学模型及车辆-轨道-桥梁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从悬索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分析、地震、行车动荷载作用下的调节器动态响应、梁端伸缩抬枕装置与轨道结构的匹配设计等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对调节器的铺设位置和梁端的伸缩抬枕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无缝线路伸缩力主要取决于主梁在温差作用下的伸缩变形及线路纵向阻力,悬索桥主塔、吊杆温差对无缝线路伸缩力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列车活载越靠近桥塔位置时,钢轨挠曲拉、压力幅值越大,列车活载越靠近跨中位置,吊杆与主缆轴力改变量越大;增加扣件阻力会增大钢轨制动力,减小梁轨相对位移,主缆及吊杆轴力有所减小但不明显;增加纵向阻尼器刚度可减小钢轨制动力、梁-轨相对位移及主缆轴力改变量,当纵向阻尼器刚度达到原来刚度的5倍后继续增加刚度,其降低钢轨纵向力的效果不明显;调节器可减小桥上无缝线路的纵向受力,协调钢轨和桥梁的变形,其布置方式较为灵活。(2)调节器的铺设可减小地震荷载作用下无缝线路的受力变形,释放地震荷载产生的钢轨纵向力;调节器距离梁端越远,地震荷载作用下调节器伸缩量及梁端的梁轨相对位移量越小,梁端的钢轨纵向力及边跨连续梁桥固定墩纵向力增大;地震加速度幅值增加,调节器伸缩量及桥墩纵向力逐渐增大;提高悬索桥主塔和主梁间的纵向阻尼器刚度有利于减小地震作用下的调节器伸缩量及梁轨相对位移,边跨连续梁固定墩纵向受力受阻尼器刚度影响很小。(3)桥上铺设调节器后,列车通过调节器时,调节器区域轨道和桥梁结构的振动均会有明显的增加,同时轮轨垂、横向力和轮重减载率也随之增大。考虑轨枕空吊和行车动荷载共同作用,调节器铺设位置离梁端较近时对减小结构垂向变形有利,但会极大的增加轨枕、道床、桥梁等结构的振动和车辆的轮重减载率等指标,影响行车的安全舒适性。(4)调节器离梁端较近时,地震、行车动荷载作用下调节器结构的动力响应越大,温度、制动等静荷载作用下梁轨相对位移也更大。上述结构的受力变形均不利于道床稳定性和轨道几何形位的保持,也不利于边跨连续梁固定墩的受力。因此建议调节器在离梁端30m的位置进行铺设以避开梁端,同时基本轨侧铺设一定长度的小阻力扣件以保证梁端道床的稳定性。(5)钢桁梁桥因主梁跨度较大,桥梁梁缝的预留量也较大,列车通过梁缝时轮轨力波动十分剧烈,出现了严重的减载现象,采用梁端伸缩抬枕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梁缝处的刚度均匀性,增加列车运行的平稳性。为保证活动钢枕在纵向上均匀活动,减小现场存在的活动钢枕变形较大、钢枕歪斜等病害,建议梁端伸缩抬枕装置中央增设一根钢纵梁,同时达到多点牵引和增加伸缩抬枕装置垂向刚度的目的。图143幅,表21个,参考文献108篇。
李少铮[5](2020)在《轨排效应下有砟轨道无缝线路非线性阻力仿真研究》文中认为有砟轨道是现阶段无缝线路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并且因为其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各种环境中被广泛应用。桥梁地段、道岔区、曲线地段等特殊地段的无缝线路应用更是对有砟道床阻力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荷载多样性以及轨道结构样式的影响,上述地段更容易出现道床状态的变化,这就对道床阻力提出了轨道框架层面上的研究需要。因此,本文建立了由五根轨枕组成的离散元有砟道床,围绕多根轨枕组成的轨排结构进行有砟道床的力学特性、接触特性以及运动特性分析,确定轨枕加载数量、道床断面以及轨枕质量对道床纵横向剪切行为的宏细观变化影响特征,具体研究如下:1.本文通过对多根轨枕组成的轨排结构进行纵横向加载,对比了不同轨枕加载数量影响下的力学特性、接触特性以及运动特性变化,研究发现:(1)考虑多根轨枕加载时会导致道床纵横向阻力减小。(2)由于轨排结构产生的综合影响,横向加载时的砟肩、纵向加载时的枕心部位二者在接触特性上受影响较大,配位数及接触点特征变化明显。(3)针对横向加载的砟肩、纵向加载的枕心进行运动特性研究。研究发现考虑轨枕加载数量加载时会导致枕端道砟松散,动能增加,更容易发生滑移和飞砟现象;而纵向剪切行为中的枕侧道砟会随着轨枕数量的加载根数增加导致配位数增加,动能减少,容易随着轨枕发生整体纵向移动现象。2.设置无砟肩堆高道床与枕心堆高100mm时的道床分别研究道床横向与纵向剪切行为,确定道砟量的变化对轨排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1)砟肩堆高对于道床横向剪切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不但会影响到枕端阻力的大小,也会影响枕侧阻力的增长。不同的砟肩堆高程度会对有砟道床的接触特性与运动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砟肩道砟较多时更容易受到轨排作用的影响。(2)枕心道砟是影响道床纵向剪切行为的关键因素,相比较而言,充足的枕心道砟可以提供较大的纵向阻力,也就更容易受到轨排效应的影响。也必须考虑到少砟情况下的枕侧道砟易松散,相应的运动特性增长也就越快。3.通过改变轨枕密度的方法研究不同轨枕质量对道床纵横向剪切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轨枕质量可以有效增加轨枕的纵横向阻力大小,纵横向阻力增强的来源主要是枕底分阻力。(2)轨枕质量的增加不但能够增加竖向应力的大小,也能够有效改变轨枕底部道砟围压的大小,降低了轨枕垂向位移量,维持了框架结构的稳定。
欧灵畅[6](2020)在《大坡道米轨有砟轨道结构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部某在建的山地米轨铁路项目,采用有砟轨道形式,全线铺设无缝线路。由于线路里程较短,起始点高低落差较大,加之地形条件恶劣,因此存在许多大坡道路段,其中最大坡道达到了250‰。在大坡道段,维持轨排结构稳定的道床阻力将有所降低,与此同时,有砟道床自身的稳定性将会减弱。显然,轨道结构稳定性是建设山地米轨铁路的关键问题。目前国内外针对大坡道米轨有砟轨道尚无系统的理论研究,更无成型的技术规范,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为山地米轨铁路的设计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鉴于此,本文以在建米轨铁路为依据,通过室内试验结合离散元、有限元等数值计算方法,开展了大坡道条件下米轨有砟轨道结构稳定性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在建米轨铁路的相关参数在室内搭建实尺试验模型,开展了米轨有砟轨道道床阻力试验研究,得到了米轨混凝土枕道床阻力参数。2、利用PFC3D建立与试验模型同尺寸的米轨有砟轨道离散元模型,并用此模型对室内道床阻力试验进行了还原,验证了离散元模型及参数的正确性。同时建立米轨轨排结构有限元模型,与离散元模型同时进行纵向荷载作用下轨排结构纵向的数值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3、通过离散元法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坡度下米轨混凝土枕的道床阻力参数,结果表明:米轨混凝土枕道床阻力随着坡度增大而出现明显的减小,且减小比例大于坡度余弦值的减小比例。随后利用有限元法和离散元法研究了不同坡度下米轨轨道结构的纵向瞬时稳定性,并据此提出坡度限值。在已经获得道床阻力参数并验证有限元模型正确性的条件下,采用效率更高的有限元法对大坡道米轨铁路曲线段的横向稳定性进行数值仿真,得出不同温度条件曲线半径的建议取值。4、为了进一步研究大坡道米轨轨道长期稳定性,开展了列车荷载循环作用下不同坡度米轨有砟轨道道床阻力变化规律和轨排结构整体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荷载长期作用下道床阻力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而轨排结构将会产生较大的纵向位移,影响轨排结构的稳定性,根据轨排结构的稳定性结果提出了坡度限值。最后研究了米轨轨排结构纵向往复位移下道床阻力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位移变化速率、位移幅值以及坡度等因素对道床阻力的影响。
李粮余,欧灵畅,尤睿,韦凯,王平[7](2019)在《山地米轨铁路有砟轨道结构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文以某山地米轨铁路为例,研究坡度250‰以上有砟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和极限坡度。首先进行米轨混凝土枕的道床阻力测试试验,并建立轨排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坡度和扣件阻力对轨排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接着建立米轨有砟轨道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坡度与竖曲线半径对有砟道床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根据扣件阻力、道床阻力与大坡道有砟轨道稳定性的关系提出米轨有砟轨道极限坡度和竖曲线半径的建议值。研究结论:(1)通过试验测试,得到了道床阻力-位移关系,结果表明轨排结构的稳定性随坡度增大而减弱,在扣件阻力不大于10 k N/组时其极限坡度为500‰;(2)有砟道床的稳定性随着坡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有砟道床保持稳定的最大坡度为500‰;(3)变坡点凸形竖曲线附近道床稳定性弱于直坡道地段,且其稳定性随着竖曲线半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强,在坡度为250‰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有砟道床稳定竖曲线半径不能小于400 m;(4)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米轨铁路大坡道有砟轨道结构稳定性分析提供理论与试验依据。
刘浩[8](2019)在《铁路有砟道床阻力演变机制及其对无缝线路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有砟道床是承载轨排、保持轨道结构稳定性的主要载体。随着铁路无缝线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与线路稳定、钢轨爬行状态、轨条布置方案和桥上无缝线路设计密切相关的道床阻力取值及分布规律一直是各国铁路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然而,受多样性及周期性荷载形式、动力性活载作用及特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散粒体道床的纵向承载及传力机制表现得异常复杂,道床阻力分布呈现出离散、随机和强非线性特征。研究散粒体道床在动态服役过程的纵横向阻力特性及演变机制,成为深入理解有砟轨道动态行为与稳定机制及无缝线路受力变形机理的基础。因此,本文围绕散体道床阻力演变机制及其对无缝线路的影响,就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1.道床阻力非线性宏观表征及动态演变行为试验模拟结合有砟轨道结构特点和受力特性,分析了道床阻力的强化、弱化、退化等宏观力学特征及产生机理;研制了道床动态阻力测试系统,可用于分析不同荷载条件下散粒体道床阻力-位移曲线特征及其演变特性。2.轨排非线性阻力及无缝化影响基于无缝线路伸缩区、道岔区、桥梁无缝线路范围内的轨排与碎石道床的纵向传力特性,获得了轨排对散粒体道床非线性纵向阻力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基于轨枕绝对位移及枕梁相对位移构建轨排的迭代算法,将轨排引入到梁轨相互分析模型中,发现轨排阻力会缓解伸缩工况及挠曲工况下的梁轨相互作用,引起钢轨伸缩力、挠曲力的降低,现有桥上无缝线路梁轨相互作用分析中道床的纵向传力性能偏保守。利用有砟道床轨排模型,采用等位移增量的重复加卸载试验,分析了重复加卸载下道床阻力-位移关系曲线特征,发现重复加卸载作用下残余塑性变形的累积会影响道床的传力能力,即同等位移条件下的道床纵向承载能力增加。在试验基础上,仿真分析了坡道上列车重复加卸载下无缝道岔受力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重复荷载作用下钢轨爬行现象明显。3.循环往复荷载下道床变形特征利用道床动态阻力测试系统,获得了循环往复荷载下道床阻力-位移滞回曲线,分析了其形态特征及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动态往复荷载下有砟道床阻力性能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可知,散粒体道床在周期性荷载下的卸载曲线与加载曲线不重合,形成一条闭合的滞回曲线,存在明显的耗能现象;道床变形特征和滞回曲线的形态特征非理想状态,道床的弹性、塑性及能量耗散能力等各参数受循环位移幅值、加载速率等影响;有砟道床受到持续动态往复扰动后,道床纵横向阻力表现出退化特性,且退化特征与循环扰动位移幅值密切相关。4.桥梁特殊地段道床阻力演化特征及影响针对桥梁特殊地段有砟道床无缝线路,研究了温度循环荷载、列车低频振动荷载下的道床阻力变化特征,发现道床堆积体的“液化”流动是引起道床阻力性能衰减的主要诱因之一,且会导致轨道结构承载力不足、轨面几何状态劣化等病害。提出了桥上道床阻力区域分布特征,发现道床阻力退化效应会使得按现有规范计算得到的梁轨相互作用结果偏大。分析了大跨柔性钢桥上有砟道床稳定性劣变规律及道砟迁移和流变行为,建议对桥上有砟道床采取结构强化措施,以提高道床结构适应性和稳定性。5.低温冰冻环境下有砟道床阻力特性搭建了有砟道床低温环境试验室,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不同冰冻状态下的道床纵、横向阻力性能,获得了不同环境下有砟道床阻力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低温环境下颗粒物理参数的变化会使道床阻力性能产生衰减;列车动荷载会破坏低温冰冻下颗粒接触面的粘结状态,由于温度较低,颗粒表面依然覆盖着一层冰膜,弱化道砟的摩擦自锁行为,导致道床传力性能的退化,是一种不稳定的承载状态。研究成果为高寒环境下有砟轨道无缝线路设计参数的取值提供了试验数据支撑。
陈勇[9](2018)在《大跨度曲线有砟桥上无缝线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大跨度连续梁桥能较好的适应地形、铁路交叉等条件,其应用日趋广泛。但大跨度桥上无缝线路受力复杂且受线路条件影响很大,尤其曲线桥,条件更为不利。本论述结合实际案例,基于桥上无缝线路的检算要求,提出大跨度曲线有砟桥上无缝线路方案的设计思路,并阐述了桥上无缝线路施工、运营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赵健[10](2017)在《高速铁路大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无缝线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大跨、大坡道和小半径曲线桥梁,梁轨相互作用关系更加复杂、附加作用力及断轨时的断缝值也较大,给桥上铺设无缝线路结构带来困难。为研究高速铁路大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无缝线路铺设方案,以新建贵广铁路圣泉1号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线-桥-墩一体化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不同结构方案下线、桥纵向受力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圣泉1号双线特大桥桥上无缝线路,铺设小阻力扣件、钢轨伸缩调节器、调节锁定轨温等常规设计方案无法同时满足强度、稳定性、断缝值等检算指标的需求,建议采取"伸缩调节器+道砟胶"的技术方案。
二、大坡道曲线连续桥上无缝线路设计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坡道曲线连续桥上无缝线路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坡道桥上无砟轨道梁端过渡板结构力学特性及其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桥梁梁端变形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桥梁梁端变形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桥梁梁端变形研究现状 |
1.3 车-线-桥耦合振动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坡道桥梁梁端过渡板空间耦合模型 |
2.1 大坡道桥梁梁端轨道结构空间耦合静力模型的建立 |
2.1.1 结构参数及单元选择 |
2.1.2 大坡道桥梁梁端过渡板结构空间耦合模型 |
2.1.3 模型验证 |
2.2 高速铁路车辆-轨道-过渡板-桥梁空间耦合动力模型 |
2.2.1 ANSYS与多体UM联合仿真流程 |
2.2.2 车辆模型的建立 |
2.2.3 轨下基础的建立 |
2.2.4 轨道不平顺 |
2.2.5 模型验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坡道桥上无砟轨道梁端轨道结构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3.1 无砟轨道静强度限值 |
3.1.1 扣件上拔力限值 |
3.1.2 扣件下压力限值 |
3.1.3 钢轨强度限值 |
3.1.4 轨道板稳定系数 |
3.2 梁端竖向变形的成因分析 |
3.2.1 梁端竖向转角的成因分析 |
3.2.2 梁端竖向错台的成因分析 |
3.3 坡道上桥梁梁端轨道结构强度的影响因素 |
3.3.1 桥梁梁体温差的影响 |
3.3.2 连续梁桥温度跨度的影响 |
3.3.3 坡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过渡板参数对梁端轨道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4.1 梁端轨道结构动力性能评价标准 |
4.2 有、无过渡板时梁端轨道结构动力特性对比 |
4.3 过渡板结构参数对梁端轨道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4.3.1 过渡板长度 |
4.3.2 过渡板刚度 |
4.3.3 过渡板上扣件间距 |
4.3.4 过渡板上扣件动刚度 |
4.3.5 过渡板支座刚度 |
4.3.6 过渡板板端扣件至支座距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坡道桥梁梁端过渡板结构参数优化 |
5.1 过渡板结构参数对梁端轨道结构受力的影响 |
5.1.1 过渡板长度 |
5.1.2 过渡板刚度 |
5.1.3 过渡板上扣件间距 |
5.1.4 过渡板上扣件刚度 |
5.1.5 过渡板支座刚度 |
5.1.6 过渡板板端扣件至支座距离 |
5.2 过渡板结构参数优化及优化后桥梁坡度的限值 |
5.2.1 过渡板结构参数优化方案 |
5.2.2 梁端增设优化后的过渡板时桥梁的坡度限值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重载铁路曲线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及偏心监测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桥上无缝线路及梁轨偏心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桥上无缝线路研究 |
1.2.2 国内桥上无缝线路研究 |
1.2.3 曲线桥梁轨偏心研究 |
1.2.4 无缝线路稳定性有限元仿真研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线路参数情况下梁轨偏心特征分析 |
2.1 现场调查 |
2.2 不同线路平面参数 |
2.2.1 曲线数量与正反曲线 |
2.2.2 曲线半径 |
2.2.3 五大主点在桥上位置 |
2.3 线路坡度 |
2.4 外轨超高 |
2.5 线路爬行 |
2.6 轨道横移速率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偏心曲线桥上无缝线路静力学分析 |
3.1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3.1.1 道床横向阻力 |
3.1.2 水平平面内轨道结构框架刚度 |
3.1.3 轨道初始弯曲 |
3.1.4 温度应力 |
3.1.5 伸缩力 |
3.1.6 挠曲力 |
3.2 .曲线地段 |
3.3 长大坡道地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偏心曲线桥上无缝线路有限元模型分析 |
4.1 研究步骤与主要参数 |
4.1.1 研究步骤 |
4.1.2 主要参数 |
4.2 梁轨偏心情况下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 |
4.2.1 模型验证与不同曲线半径下的仿真 |
4.2.2 伸缩力作用下的仿真 |
4.2.3 挠曲力作用下的仿真 |
4.2.4 横向力作用下的仿真 |
4.2.5 道床横向阻力影响下的仿真 |
4.3 偏心曲线桥梁列车荷载作用下承载力分析 |
4.3.1 主要设计参数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曲线桥无缝线路偏心监测方案建议 |
5.1 方案设计 |
5.1.1 环境温度监测 |
5.1.2 轨温监测 |
5.1.3 线路爬行监测 |
5.1.4 轨道横移监测 |
5.1.5 振动监测 |
5.2 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5.2.1 技术可行性 |
5.2.2 经济可行性 |
5.2.3 实施可行性 |
5.2.4 风险因素及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曲线桥梁轨偏心测量数据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无缝线路技术现状 |
1.2.2 无缝线路计算参数 |
1.2.3 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技术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有缝线路轨道部件主要伤损及原因分析 |
2.1 钢轨 |
2.1.1 钢轨疲劳伤损 |
2.1.2 钢轨磨耗 |
2.2 钢轨接头 |
2.2.1 接头处几何尺寸不良 |
2.2.2 接头错牙和低塌 |
2.2.3 接头超垫 |
2.2.4 接头联结零件病害 |
2.3 扣件病害 |
2.3.1 弹条断裂 |
2.3.2 扣件部件失效 |
2.4 轨枕病害 |
2.4.1 轨枕裂纹 |
2.4.2 轨枕伤损 |
2.5 道床病害 |
2.5.1 道床脏污及翻浆 |
2.5.2 弹砟空吊 |
2.6 小结 |
3 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稳定性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3.1 影响无缝线路稳定性因素 |
3.1.1 道床横向阻力 |
3.1.2 轨道框架刚度 |
3.1.3 温度力 |
3.1.4 轨道初始不平顺 |
3.1.5 其他影响因素 |
3.2 无缝线路稳定性检算方法 |
3.2.1 统一无缝线路稳定性计算公式 |
3.2.2 不等波长稳定性计算公式 |
3.2.3 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分析 |
3.3 无缝线路稳定性影响因素计算分析 |
3.3.1 不同曲线半径 |
3.3.2 不同钢轨类型 |
3.3.3 不同道床阻力 |
3.4 小半径曲线地段无缝线路稳定性仿真分析 |
3.4.2 不同曲线半径 |
3.4.3 不同道床阻力 |
3.5 小结 |
4 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改造技术方法 |
4.1 水红线概况 |
4.2 技术改造流程及方法 |
4.2.1 长轨列车卸轨 |
4.2.2 无缝线路铺设 |
4.2.3 应力放散 |
4.2.4 钢轨焊连 |
4.2.5 焊缝探伤 |
4.3 技术改造卡控措施 |
4.3.1 人工拨轨 |
4.3.2 应力放散 |
4.3.3 钢轨接头焊接 |
4.3.4 焊缝探伤 |
4.3.5 胶结作业 |
4.4 小结 |
5 小半径曲线铺设无缝线路应用效果及养修重点 |
5.1 设备质量对比分析 |
5.1.1 轨检仪检测数据对比分析 |
5.1.2 轨检车数据对比分析 |
5.1.3 钢轨爬行观测对比分析 |
5.1.4 线路设备质量对比分析 |
5.1.5 钢轨伤损对比分析 |
5.2 养修成本对比分析 |
5.3 养修重点整治工作 |
5.3.1 扣件扣压力 |
5.3.2 钢轨焊接接头 |
5.3.3 胶结绝缘接头 |
5.3.4 轨道不平顺 |
5.3.5 曲线超高调整 |
5.4 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二、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高速铁路大跨悬索桥上伸缩调节器优化布置与动态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上无缝线路研究现状 |
1.2.2 调节器应用研究现状 |
1.2.3 动荷载作用下桥上无缝线路动力学响应研究现状 |
1.2.4 既有研究不足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技术路线 |
2 大跨悬索桥-无缝线路空间耦合模型 |
2.1 桥上无缝线路分析及设计理论 |
2.1.1 梁轨相互作用 |
2.1.2 桥上无缝线路设计要点 |
2.2 大跨悬索桥-无缝线路空间耦合模型 |
2.2.1 线路基本资料 |
2.2.2 悬索桥、有砟轨道模型 |
2.2.3 模型计算参数 |
2.2.4 模型验证 |
2.3 本章小结 |
3 大跨悬索桥-无缝线路梁轨相互作用分析 |
3.1 温度作用下无缝线路受力变形特性 |
3.1.1 温度参数影响 |
3.1.2 线路纵向阻力影响 |
3.1.3 悬索桥体系影响 |
3.2 列车静活载作用下无缝线路受力变形特性 |
3.2.1 列车加载长度影响 |
3.2.2 列车加载位置影响 |
3.2.3 列车反向入桥 |
3.2.4 线路纵向阻力影响 |
3.3 制动荷载作用下无缝线路受力变形特性 |
3.3.1 荷载作用位置影响 |
3.3.2 线路纵向阻力影响 |
3.3.3 纵向阻尼器参数影响 |
3.4 调节器布置方式与位置 |
3.4.1 主梁两端设置调节器 |
3.4.2 基本温度力+伸缩附加力 |
3.4.3 基本温度力+挠曲附加力 |
3.4.4 制、启动力 |
3.5 本章小结 |
4 悬索桥上调节器动态响应研究及铺设位置优化设计 |
4.1 地震荷载作用下轨道结构的动态响应 |
4.1.1 轨道-桥梁精细化动力分析模型 |
4.1.2 一致地震激励作用 |
4.1.3 地震加速度幅值影响 |
4.1.4 纵向阻尼器刚度影响 |
4.1.5 地震行波效应 |
4.2 列车荷载作用下调节器的动态响应 |
4.2.1 车-线-桥空间耦合模型及调节器结构不平顺 |
4.2.2 调节器动力学影响研究 |
4.2.3 调节器铺设位置对比 |
4.2.4 轨枕空吊条件下调节器响应分析 |
4.3 调节器铺设位置优化及伸缩量探讨 |
4.3.1 复杂荷载作用梁轨相对位移 |
4.3.2 调节器铺设方案比选 |
4.3.3 调节器量程的选取 |
4.4 本章小结 |
5 悬索桥主梁梁端伸缩抬枕装置研究 |
5.1 伸缩抬枕装置及伸缩抬枕装置模型 |
5.2 未设伸缩抬枕装置时的车桥响应分析 |
5.3 伸缩抬枕装置活动钢枕数目设计 |
5.3.1 伸缩抬枕装置扣压件合理刚度探讨 |
5.3.2 混凝土枕和钢纵梁间的承压支座刚度研究 |
5.3.3 活动钢枕与钢纵梁间的扣压件垂向刚度研究 |
5.4 复杂行车条件下伸缩抬枕装置的动力学响应分析 |
5.4.1 不同行车速度下的伸缩抬枕装置动力响应 |
5.4.2 不同梁缝间距下伸缩抬枕装置动力响应 |
5.5 伸缩抬枕装置静力学检算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轨排效应下有砟轨道无缝线路非线性阻力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有砟轨道无缝线路受力与变形问题 |
1.3 散粒体有砟道床研究现状 |
1.3.1 考虑道床散体特征的散粒体道砟研究现状 |
1.3.2 道床非线性阻力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轨排结构离散元模型建立 |
2.1 概述 |
2.2 离散元法基本原理 |
2.3 离散元计算接触本构模型 |
2.4 轨枕与道床的离散元模型建立 |
2.5 模型参数合理性验证 |
2.5.1 道砟颗粒休止角仿真 |
2.5.2 道床纵横向阻力验证 |
2.5.3 道砟颗粒及轨枕参数 |
2.6 小结 |
第3章 考虑轨排的道床横向阻力及宏细观行为仿真 |
3.1 概述 |
3.2 轨枕加载数量对道床横向阻力的宏细观特征影响 |
3.2.1 轨排作用对道床横向阻力-位移曲线的影响 |
3.2.2 道床横向阻力分担特性 |
3.2.3 轨枕垂向位移 |
3.2.4 轨枕-道床接触特性 |
3.2.5 枕端道砟颗粒运动特性 |
3.2.6 枕端道砟颗粒配位数 |
3.3 道床断面对道床横向阻力的宏细观特征影响 |
3.3.1 轨排作用下道床横向阻力大小 |
3.3.2 道床横向阻力分担特性 |
3.3.3 枕端道砟接触特性 |
3.3.4 枕端道砟颗粒运动特性 |
3.3.5 枕端道砟颗粒配位数 |
3.4 轨道框架作用下的轨枕质量对道床横向阻力的影响 |
3.4.1 轨枕质量对道床横向阻力的影响 |
3.4.2 道床横向阻力分担特性 |
3.4.3 轨枕垂向位移 |
3.5 小结 |
第4章 考虑轨排的道床纵向阻力及宏细观行为仿真 |
4.1 概述 |
4.2 轨枕加载数量对道床纵向阻力的宏细观特征影响 |
4.2.1 轨排作用对道床纵向阻力-位移曲线的影响 |
4.2.2 道床纵向阻力分担特性 |
4.2.3 轨枕垂向位移 |
4.2.4 轨枕-道床接触特性 |
4.2.5 枕侧道砟颗粒运动特性 |
4.2.6 枕侧道砟颗粒配位数 |
4.3 道床断面对道床纵向阻力的宏细观特征影响 |
4.3.1 轨排作用下道床纵向阻力大小 |
4.3.2 道床纵向阻力分担特性 |
4.3.3 枕侧道砟接触特性 |
4.3.4 枕侧道砟颗粒运动特性 |
4.3.5 枕侧道砟颗粒配位数 |
4.4 轨道框架作用下的轨枕质量对道床纵向阻力的影响 |
4.4.1 轨枕质量对道床纵向阻力的影响 |
4.4.2 道床纵向阻力分担特性 |
4.4.3 轨枕垂向位移 |
4.5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大坡道米轨有砟轨道结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米轨铁路研究现状 |
1.2.2 散粒体道床阻力特性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米轨有砟轨道道床阻力测试 |
2.1 试验参数与试验模型搭建 |
2.1.1 试验参数 |
2.1.2 试验模型搭建 |
2.2 试验方法、装置与步骤 |
2.3 试验结果 |
2.3.1 道床纵向阻力测试结果与数据分析 |
2.3.2 道床横向阻力测试结果与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坡道米轨有砟轨道数值计算模型 |
3.1 米轨有砟轨道离散元模型 |
3.1.1 离散单元法简述 |
3.1.2 离散元模型建立 |
3.1.3 接触模型 |
3.1.4 模型参数 |
3.1.5 模型验证 |
3.2 米轨轨道轨排结构有限元模型 |
3.2.1 力学模型 |
3.2.2 模型建立 |
3.2.3 模型参数 |
3.2.4 模型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坡道米轨有砟轨道结构瞬时稳定性研究 |
4.1 不同坡度条件下米轨有砟轨道道床阻力 |
4.1.1 大坡道条件下米轨轨道床阻力 |
4.1.2 有限元模型道床阻力参数取值 |
4.2 不同坡度条件下米轨轨道结构稳定性研究 |
4.2.1 纵向稳定性 |
4.2.2 横向稳定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坡道米轨有砟轨道结构长期稳定性研究 |
5.1 列车循环荷载对轨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5.1.1 循环荷载参数 |
5.1.2 道床阻力变化规律 |
5.1.3 轨道结构稳定性分析 |
5.2 轨排结构纵向往复移动对道床阻力的影响 |
5.2.1 轨排纵向往复运动荷载变化规律 |
5.2.2 循环次数对道床阻力的影响 |
5.2.3 加载速率对道床阻力的影响 |
5.2.4 位移幅值对道床阻力的影响 |
5.2.5 坡度对道床阻力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山地米轨铁路有砟轨道结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道床纵向阻力测试试验 |
1.1 试验对象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2 轨排结构稳定性研究 |
2.1 计算参数与计算模型 |
2.2计算结果 |
3 大坡道有砟道床稳定性研究 |
3.1 大坡道有砟道床稳定性分析方法 |
3.2 计算参数与模型 |
3.3 竖曲线半径对大坡道有砟道床稳定性的影响 |
3.4 坡度对大坡道有砟道床稳定性的影响 |
4 结论 |
(8)铁路有砟道床阻力演变机制及其对无缝线路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有砟道床纵横向阻力性能研究现状 |
1.2.1 散粒体道床宏细观力学行为研究 |
1.2.2 道床阻力参数测试的研究 |
1.2.3 考虑道床散体特性的阻力性能研究 |
1.3 有砟道床无缝线路受力变形研究 |
1.3.1 有砟道床无缝线路应用概况 |
1.3.2 无缝线路受力变形问题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的必要性 |
1.4.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章 道床阻力非线性宏观表征及动态演变试验方法 |
2.1 概述 |
2.2 道床阻力非线性宏观表征 |
2.2.1 道床阻力弹塑性特征分析 |
2.2.2 道床阻力强化、弱化及退化特征分析 |
2.3 不同荷载条件下道床阻力性能试验模拟 |
2.3.1 有砟道床足尺试验模型 |
2.3.2 道床阻力特性测试方法 |
2.3.3 道床阻力特性测试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轨排的道床非线性阻力及其影响 |
3.1 概述 |
3.2 轨排对道床非线性阻力的影响 |
3.2.1 轨排下道床阻力-位移曲线 |
3.2.2 轨枕数量对道床阻力的影响 |
3.2.3 基于轨排阻力的桥上有砟道床纵向传力机制 |
3.3 重复加、卸载道床变形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
3.3.1 重复加卸载道床阻力-位移关系曲线 |
3.3.2 重复加卸载道床变形特性分析 |
3.3.3 重复加卸载下无缝线路受力变形规律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循环往复荷载下道床变形特征研究 |
4.1 概述 |
4.2 循环荷载下道床阻力-位移特征 |
4.2.1 道床阻力-位移滞回曲线 |
4.2.2 滞回曲线变化规律 |
4.2.3 道砟颗粒位移矢量场分布 |
4.3 道床阻力-位移滞回曲线形态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 |
4.3.1 典型工况下滞回曲线形态特征 |
4.3.2 滞回曲线形态特征规律分析 |
4.4 往复扰动荷载下道床性能退化特征分析 |
4.4.1 循环位移幅值对道床承载力的影响 |
4.4.2 道床纵、横向阻力退化特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桥梁特殊地段道床阻力演化及其影响 |
5.1 概述 |
5.2 桥上有砟道床无缝线路受力特性 |
5.3 大跨连续梁桥上道床阻力区域分布及影响研究 |
5.3.1 道床阻力区域分布特征测试工点 |
5.3.2 不同区域道床阻力差异性分析 |
5.3.3 道床阻力区域分布对梁轨相互作用的影响 |
5.4 大跨柔性钢桥上列车振动下道床稳定特征研究 |
5.4.1 大跨柔性桥上道床动态稳定性特征 |
5.4.2 散体道床振动特性试验与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低温冰冻环境下有砟道床阻力特性 |
6.1 概述 |
6.2 道床阻力测试装置及分析工况 |
6.2.1 可程式高低温环境试验室 |
6.2.2 温箱内有砟道床模型 |
6.2.3 低温测试工况分析 |
6.3 不同环境条件下道床阻力特性 |
6.3.1 低温干燥环境对道床阻力的影响 |
6.3.2 低温冰冻条件下道床阻力性能分析 |
6.3.3 温升、振动作用下道床阻力变化规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9)大跨度曲线有砟桥上无缝线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线桥概况 |
2 桥上无缝线路设计方案 |
2.1 基本参数 |
2.2 设计思路 |
2.3 无缝线路设计方案 |
2.4 锁定轨温设计 |
3 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计算结果 |
3.1 伸缩力 |
3.2 挠曲力 |
3.3 制动力 |
4 无缝线路检算 |
4.1 强度和稳定性检算 |
4.2 断缝检算 |
5 施工、运营注意事项 |
6 结束语 |
(10)高速铁路大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无缝线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设计方案与计算参数 |
2.1 设计方案 |
2.2 计算参数 |
3 特大桥桥上无缝线路设计与检算 |
3.1 设计方案与检算 |
3.1.1 方案1:不设调节器, 全桥铺设常阻力扣件 |
(1) 伸缩附加力 |
(2) 挠曲附加力 |
(3) 制动力计算 |
(4) 强度和稳定性检算 |
3.1.2 方案2:不设调节器, 全桥铺设小阻力扣件 |
3.1.3 方案3:连续梁两端设置伸缩调节器 |
3.1.4 方案4:连续梁大里程端设置调节器, 小里程端铺设小阻力扣件 |
(1) 伸缩附加力 |
(2) 挠曲附加力 |
(3) 制动力计算 |
(4) 强度和稳定性检算 |
(5) 断轨时断缝宽度检算 |
3.2 检算结论 |
4 无缝线路铺设方案研究 |
4.1 结构一 |
4.2 结构二 |
4.3 结构对比 |
5 结论与建议 |
四、大坡道曲线连续桥上无缝线路设计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坡道桥上无砟轨道梁端过渡板结构力学特性及其参数优化[D]. 涂建.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重载铁路曲线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及偏心监测方案研究[D]. 李星辰.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3]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无缝线路应用技术研究[D]. 单祖胜.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高速铁路大跨悬索桥上伸缩调节器优化布置与动态响应研究[D]. 刘万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5]轨排效应下有砟轨道无缝线路非线性阻力仿真研究[D]. 李少铮.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大坡道米轨有砟轨道结构稳定性研究[D]. 欧灵畅.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山地米轨铁路有砟轨道结构稳定性研究[J]. 李粮余,欧灵畅,尤睿,韦凯,王平. 铁道工程学报, 2019(12)
- [8]铁路有砟道床阻力演变机制及其对无缝线路影响研究[D]. 刘浩.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大跨度曲线有砟桥上无缝线路设计研究[J]. 陈勇. 甘肃科技纵横, 2018(07)
- [10]高速铁路大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无缝线路设计研究[J]. 赵健. 铁道标准设计,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