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日关系“新航线”(论文文献综述)
邢媛媛[1](2020)在《太平洋上的相遇:日本漂流民传兵卫与俄日关系的发端》文中研究说明漂流民这个特殊群体是隐喻时局的优良载体,曾在东北亚海域绘制出全新的历史图景。首位漂流到俄国的知名日本人传兵卫,是开启俄日关系的第一位特殊使节,其口述日本消息是俄国制定对日政策的重要参考和有效情报,对俄日关系影响深远。俄国对传兵卫的救助与优待,根本出发点是寻找新大陆、保障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现实需求。文章以大量俄文档案、史料为基础,适当辅以日文史料,客观考察传兵卫的俄国行记,挖掘出他对俄日关系的重要作用。
В.Б.米季科,朱显平,K.B.西夫科夫,邹向阳,王玉国,A.T.鲍列伊科,李天籽,徐博[2](2020)在《中俄学者聚焦北极开发的挑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6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提到,要推动中俄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在遵循沿岸国家权益基础上扩大北极航道开发利用以及北极地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为深入开展北极合作研究,2019年10月21日,吉林大学北极研究所等主办、《东北亚论坛》编辑部等协办了"北极合作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讨会暨中俄海洋论坛"。本刊选取了其中5位学者的文章,重点阐述中俄北极合作和海洋安全保障、北方海航道的地缘政治基础、国际数字化运输走廊的开发和信息化、投融资体系、东北亚国家战略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参与北极开发、促进中俄北极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郭连成,谷方杰[3](2016)在《析艰难前行的俄日经贸关系》文中提出俄罗斯与日本既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又长期被领土争端所困扰。两国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双边合作关系,尤其是2014年因乌克兰危机日本同美国等西方国家一道制裁俄罗斯,不仅给俄日两国政治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致使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艰难前行。俄日两国虽然受美国因素的制约,但日本依然对发展俄日关系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主要是因为日本迫切需要多样化和可靠的能源获取渠道来满足其对能源的需求。另外,虽然存在诸多的阻碍因素,俄日两国从各自的国家经济利益出发,都在试图扩大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挖掘两国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但搁置领土争议是推动俄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否则俄日两国经贸合作关系难有实质性进展。
孟德宾[4](2015)在《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北极航道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备用选择,在引起国际重视的背景下,对中国的经济、战略意义尤为重要。目前,北极航道涉及全球70%的国际贸易。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面临重新洗牌,北极航道能否实现东亚、欧洲和北美洲的经济大联盟,形成新的超级市场,以及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的促进和改变程度如何都有待研究。本文在综述了北极航道通航环境、法律地位、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经济效益、涉及的大国博弈及战略的基础上,首先理论探讨了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产生影响的基础,北极航道通过近北极国家使用北极航道产生贸易距离的缩短对全球贸易产生影响,距离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就成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影响的机制,北极航道从两个方面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影响,即北极航道对近北极国家其他航道的替代产生对近北极国家贸易的促进和对非近北极国家贸易的挤出。航运距离的长短会明显影响国家间的贸易效率,长距离运输将造成贸易效率损失,造成贸易的延迟,从而影响国家贸易的提高,缩小了即期贸易额,使得潜在的贸易额不能完全实现。北极航道可以明显缩短近北极国家远洋贸易航线的距离,使得贸易时间得以缩短,货物可以提前抵达目的地,缩短了交易周期,从而也缩短了微观层面企业的资金周转周期,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的速度,产生乘数效应,进一步促进了贸易效率的提高。近北极国家贸易效率的改善,将有利于这些国家的贸易额上升,从而对非近北极国家的贸易造成挤出。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也表现在航运业的需求变化,航运业的市场需求是世界贸易的派生需求,受到世界贸易的直接影响。本文接下来对世界贸易格局、海运贸易格局、航运供给分析、航运运价分析、全球港口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对目前全球贸易格局进行了现状分析;另外北极地区的矿物和油气资源也将对目前的国际资源分布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了国际资源的流向,而能源和资源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世界资源分布对未来资源走向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分析北极航道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而更好地分析其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基于前述的理论模型分析,本文接下来实证分析了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具体影响。第五章借鉴Feyrer(2009)对“六日战争”期间苏伊士运河关闭八年期间,由于运河关闭导致的贸易距离变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较具创新的研究了北极航道正常开通情况下对全球贸易总量的影响。以距离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在对1990-2013年全球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以吨-公里计的全球贸易量和以吨计的全球贸易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的前提下,采用bayesianvar和vecm模型实证分析了距离对全球贸易的作用。结果表明,无论进口模型还是出口模型,以吨-公里计的全球贸易量和以吨计的全球贸易量表征的距离对贸易产生显着的负作用,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负作用也均是显着的。第六章通过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时变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首先对1995-2012年代表国(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美国)与相应样本国之间的贸易效率进行了测算。在贸易效率测算结果的基础上对北极航道的开通对中国等贸易潜力进行了研究和测算,继而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结合当前的世界资源格局和储量分布,对全球贸易格局进行了分析。在样本国经北极航道航运距离有所减少的国家中,中国上海到贸易对象国主要港口经北极航道比经苏伊士运河,平均节约25.50%,比经巴拿马运河,平均节约38.98%;日本到贸易对象国主要港口相比苏伊士运河,经北极航道平均节省25.11%,相比巴拿马运河,则平均节省31.34%;韩国经北极航道比经巴拿马运河平均节省里程约26.45%,比经苏伊士运河平均节省里程38.02%;经北极航道里程有所减少的国家也相对较少,经北极航道比经苏伊士运河平均节约18.10%,比经巴拿马运河平均节约38.83%;而对于美国来说,北极航道影响其航运距离的国家仅仅是靠北极较近的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而如果选择到洛杉矶的远洋航道,北极航道并无优势。从航运距离的节省比例来看,相对于日本、韩国和德国,北极航道对中国的影响更大,而对美国的影响则相对最小,从北极航道改变远洋贸易距离层面讲,美国甚至并非直接利益相关国。测算结果表明,经北极航道,中国与航运距离有所缩短的部分国家的最大前沿进出口总额平均可提高9.83%,最大前沿进口总额平均可提高17.38%,最大前沿出口总额平均可提高6.11%。日本的结果相应为23.14%、32.93%、20.61%,韩国的结果相应为30.26%、22.08%、18.16%,德国的结果相应为14.03%、11.03%、16.55%。而实际上,最大前沿贸易额的增长是潜在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的最大前沿贸易量,而从结果来看,中国的前沿贸易量目前已相对较大,从而造成增量较小。从经北极航道后的拓展空间来看,中国的结果分别为14.62倍、29.95倍和44.93倍,日本的结果分别为43.11倍、22.92倍、9.69倍;韩国的结果分别为47.45倍、87.02倍、14.41倍;德国的结果分别为1.12倍、0.71倍和2.18倍。德国的影响微乎其微,也暗示着对整个欧盟甚至欧洲的影响都将较小。中日韩的影响则要大得多,尤其是中国的出口贸易。而中日韩贸易量的加大,将挤占其他国家的贸易空间。本文最后对中国的北极战略给出了建议,包括加强与环北极国家尤其是俄罗斯的合作,加强与近北极国家之间的合作,及时调整资源进口结构,提高相应科研投入,提高相应造船、港口等产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及时调整港口腹地内地及产业结构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和扩大等。
杨冯[5](2014)在《新普京时期俄罗斯的远东开发与中国的战略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京于2012年3月5日再次就任俄罗斯总统后,大力推动俄远东地区开发。新普京时期的远东开发具有新的特点,是一个包含了政治、经济、安全在内全方位的战略。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地区经济,应对欧美战略挤压以及融入亚太。而由于中俄两国紧密的地缘联系,以及中俄双方各自政治、经济发展需求,俄远东开发必将对我国有着很大战略意义。具体来看,俄罗斯开发远东将使我国获得战略拓展新空间、能源进口新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在确定俄罗斯远东开发将给我国带来上述影响的基础上,科学分析我国面临的双边环境,是我国制定正确的应对之策所必须。这其中有利环境包括:中俄政治互信基础坚实,俄借重外力发展远东态度积极,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俄罗斯入世的积极影响;不利环境主要有:“中国威胁论”在远东仍有市场,远东地区投资环境恶劣,相关利益国家竞争加剧,俄罗斯入世的消极影响。当前我国在应对俄罗斯远东开发中的基本之策,可主要概括为四点:科学认识是前提;经济合作是重点;人文交流是纽带;安全协作是保障。
方海燕[6](2014)在《新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和俄罗斯既互为最大的邻邦,又同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区、快速崛起的新兴国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关系如何发展,不仅对于两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利益的维护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局势的稳定影响重大。因此,这组双边关系一直备受国内外政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鉴于中俄两国毗邻而居,有着天然的地缘关系,本文试图以新地缘政治理论为研究视角,对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中俄关系,使人们对其有更加全面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本文将分成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和意义,梳理和评价本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说明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地缘政治理论概述。该部分主要介绍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在新时期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而引出在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基础上派生的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新内容,并且阐述地缘政治理论中关于中国与俄罗斯的地位,两国地缘关系的观点。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核心。该部分分别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这三个新地缘政治研究视角论述中俄两国的关系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在苏联解体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两国理性面对,共同解决。第六部分是中俄关系前景展望。该部分主要指出中俄两国关系发展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论述中国与俄罗斯两国政界与学界对于发展两国地缘政治关系的思考,从而在此基础上推测中俄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
庞中鹏[7](2008)在《日本能源外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尤其是石油)是推动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一个牵动国际政治、经济全局的战略问题。能源外交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际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能源外交属于经济外交这一大的范畴,能源外交在许多国家外交以及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石油这一稀缺资源的特殊性以及石油分布、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性,再加上石油安全在各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能源外交在各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并对国际关系以及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能源外交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石油业的发展以及石油的逐渐推广运用。能源外交的真正兴盛始于二战后,这主要是因为石油开始取代煤炭在国民经济中大规模使用,人类进入了“石油世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能源问题与国际政治密切互动,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敏感因素之一。各国对石油的争夺与控制成为引发国际冲突与矛盾的一个重要诱因。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在中东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冷战后美国发动的几场地区战争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都与石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呈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发生变化,就会进行国际能源外交活动,而国际能源外交活动通常会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变化;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引发新一轮的国际能源外交活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能源危机频繁发生,油价不断上升,对世界经济构成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如何通过能源外交来确保本国的能源安全供应,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重视。日本是一个能源贫乏的国家,而确保海外能源稳定可靠的供给又是日本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重要保障,可以说,离开了石油等重要能源的补给,战后日本经济就无法获得飞速发展。日本是石油消费大国,绝大部分原油供应依赖进口,因此发展与产油国的良好关系、增进加强与产油国的各项合作以及高度关注世界能源动态的走向就成为日本对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甚至成为战略决策,而保证外部石油的稳定供应和运输通道畅通则是日本能源外交和能源安全的主要任务。能源外交是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后各种条件的制约下,日本以追求经济繁荣为立国之本,把经济外交作为其主要外交手段。吉田内阁以来的历届政府都以经济发展和对美协调作为外交的核心,在国际事务中主动保持低姿态,并以经济外交为经济增长拓展了国际环境。不仅如此,在政治外交和军事外交能力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日本在处理政治、安全等问题时也往往以经济外交为重要手段。于是,经济外交的功能超出了纯经济问题的范畴,从而成为战后日本外交的显着特征。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能否有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将直接关系到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全局,不容否认,日本是国际舞台上施展能源外交较为出色的国家之一,其某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中日两国同处于亚太地区,两国都以中东海湾地区作为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又都面临着海上石油运输航线的诸多风险,因此中日两国在石油等能源领域有合作的潜力,如两国在能源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将会更好地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
李敏伦[8](2005)在《上海合作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合作组织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由中国主导建立的第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它的出现对中国、俄罗斯、中亚,乃至亚洲和世界的安全和发展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为主线,分别从该组织的理论基础、议题转换、发展前景及其与中国多边战略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论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束语,正文共有七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在导论中,论文主要就该选题的意义、目的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上海合作组织的视角,即该组织发展的整体性和历史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及其所拥有的学习借鉴资源,从而为进入正文写作做好了准备。 正文的第一章是该论文的第一个部分,主要就上海合作组织的理论基础——“新安全观”进行了探讨。中国自 1993 年以来,对“新安全观”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阐释。在这些阐释中,相互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和普遍安全等概念是其主要内容。这些概念虽然也常被其它国家和组织提及和研究,但中国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并且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相互安全是获取共同安全及普遍安全的前提,合作安全是获取共同安全及普遍安全的途径,综合安全是获取共同安全及普遍安全的保障。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架构,即,相互安全、合作安全和综合安全是“新安全观”的理论支柱,共同安全是“新安全观”的着眼点,普遍安全是提出“新安全观”的终极目的。这就是“新安全观”的理论框架。上海合作组织的实践就是按照这一理论框架渐次展开。 第二至第五章是该论文的第二个部分,主要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上海合作组织从“上海五国”协商机制算起,发展至今已有 9 年。在这9 年中,该组织的主要议题经历了两次转换,即,从寻求边境安全到联合反恐,从联合反恐到加强经济合作。寻求边境安全是“上海五国”阶段的主要议题,它向联合反恐议题的转换是通过“上海五国”共同打击“三股势力”这一任务来完成的。联合反恐和加强经济合作则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的主要议题。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中心的正式成立,联合反恐的任务被该中心主要承担下来,这
吕岩松[9](2003)在《俄日关系“新航线”》文中研究说明日本首相小泉对俄罗斯的首次访问重要日程已经结束。10日,他和普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进行了两轮会谈,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要建立符合两国战略和地缘利益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两位领导人同时还签署了旨在为俄日关系确立“新航线”的《联合行动计划》。11日,小泉会见了俄国?
二、俄日关系“新航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日关系“新航线”(论文提纲范文)
(1)太平洋上的相遇:日本漂流民传兵卫与俄日关系的发端(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两份传兵卫“见闻录” |
二 俄国对传兵卫的救助与优待 |
三 彼得一世的日本政策 |
结 语 |
1.促动俄日关系萌芽、影响俄国对日政策。 |
2.构筑俄国“日本观”,丰富俄日文化交流与世界文明交流内涵。 |
(2)中俄学者聚焦北极开发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俄北极合作与海洋安全 |
一、中国北极白皮书与俄罗斯北极学说的理念具有相似性 |
二、中俄北极合作 |
三、海洋安全 |
北方海航道的地缘政治基础 |
一、各种文明相互冲突的世界 |
二、欧亚地区的支撑 |
中俄数字化运输合作及其在北极海洋通道的应用 |
一、中俄合作与数字化运输 |
二、北极海洋数字化运输的应用 |
三、中俄的数字化运输合作 |
四、建议 |
中俄北极合作开发的投融资体系建设 |
一、俄罗斯在北极开发战略上的调整 |
二、中俄北极合作开发投融资项目的整体布局 |
1.重大战略类项目 |
2.开发合作类项目 |
3.商业开发项目 |
三、中国参与北极开发的投融资支持体系的构建 |
1.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 |
2.多层次的投融资渠道 |
3.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 |
东北亚国家间的北极事务合作:角色、路径与影响要素探析 |
一、东北亚国家参与北极事务的角色比较 |
二、东北亚国家间北极事务合作的路径 |
三、东北亚国家间北极事务合作的影响要素 |
(3)析艰难前行的俄日经贸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俄日双边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
二、俄日投资合作:发展历程与重点合作领域 |
(一)俄日投资合作发展历程 |
(二)能源领域合作 |
1. 能源合作的重点———石油领域合作 |
2. 不可缺少的天然气领域合作 |
3. 前景广阔的核能领域合作 |
(三)汽车领域合作 |
(四)对远东地区的投资合作 |
三、俄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领土问题始终是俄日两国难以解开的结 |
(二)美国因素始终主导和制约日俄关系发展 |
(三)俄日外交政策影响两国经贸合作关系 |
(四)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合作对俄日合作产生削弱作用 |
四、评述与展望 |
(4)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4.3 本文创新 |
第2章 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 |
2.1 北极航道的产业特性 |
2.2 距离影响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 |
2.2.3 新贸易理论 |
2.2.4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
2.2.5 新新贸易理论 |
第3章 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机理 |
3.1 北极航道对近北极国家其他航道的替代 |
3.2 北极航道对非近北极国家贸易的挤出 |
3.3 贸易挤出的根源:近北极国家贸易效率的改善 |
3.4 小结 |
第4章 全球贸易格局、航运发展分析 |
4.1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分析 |
4.1.1 世界经济止跌回升,逐步步入后危机时代 |
4.1.2 全球贸易格局分析 |
4.1.4 以吨-英里计的世界海运贸易分析 |
4.2 全球分类货物贸易格局分析 |
4.2.1 液货船贸易 |
4.2.2 干货贸易,包括主要、次要散货和其他干货 |
4.2.3 全球主要集装箱航线通航分析 |
4.3 航运供给分析 |
4.3.1 世界船队的结构 |
4.3.2 世界船队的所有权和运营情况 |
4.3.3 船舶登记 |
4.3.4 造船、拆船和新订单 |
第5章 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总量的影响——基于Bayesian VAR和VECM模型的实证研究 |
5.1 指标选择 |
5.2 计量模型理论和检验方法说明 |
5.2.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
5.2.2 协整分析理论 |
5.2.3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5.3 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总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平稳性检验 |
5.3.2 协整检验 |
5.3.3 Granger因果检验 |
5.3.4 Bayesian VAR模型分析 |
5.3.5 脉冲响应分析 |
5.3.6 VECM模型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基于中日韩、美国、德国的实证研究 |
6.1 对外贸易效率测定模型 |
6.2 北极航道对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对外贸易潜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6.2.1 模型设定 |
6.2.2 模型样本选择及其数据来源 |
6.2.3 模型检验与估计 |
6.2.4 模型结果分析 |
6.2.5 贸易效率分析 |
6.2.6 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对外贸易潜力测算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我国利用北极航道发展对外贸易的策略建议 |
7.3 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1 部分程序 |
附录2 航运业概述 |
附录3 交通运输方式概述 |
附录4 航运业市场分析 |
附录5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概述 |
附录6 引力模型概述 |
附录7 北极航道介绍 |
附录8 航运运价分析 |
附录9 全球港.发展分析 |
附录10 世界主要航线现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新普京时期俄罗斯的远东开发与中国的战略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内容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普京时期俄罗斯的远东开发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人文概况 |
(一) 丰富的自然资源 |
(二) 优越的交通区位 |
(三) 发达的科教水平 |
二、新普京时期俄罗斯远东开发的战略考量 |
(一) 发展地区经济的迫切要求 |
(二) 应对欧美战略挤压的现实选择 |
(三) 融入亚太的必然之路 |
三、新普京时期俄罗斯远东开发的战略内涵 |
(一) 把远东打造为提振全国经济的引擎 |
(二) 把远东打造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阵地 |
(三) 把远东打造为融入亚太的窗口 |
第二章 新普京时期俄罗斯远东开发对我国的战略意义 |
一、中国拓展战略空间的新方向 |
二、中国能源进口的新基地 |
三、中国区域经济振兴的的新动力 |
第三章 中国应对新普京时期俄罗斯远东开发的战略环境 |
一、中国应对新普京时期俄罗斯远东开发的有利环境 |
(一) 中俄政治互信基础坚实 |
(二) 俄罗斯借重外力发展远东态度积极 |
(三)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
(四) 俄罗斯入世的积极影响 |
二、中国应对新普京时期俄罗斯远东开发的不利环境 |
(一) “中国威胁论”在俄远东仍有市场 |
(二) 远东地区投资环境尚需改善 |
(三) 相关利益国家的竞争加剧 |
(四) 俄罗斯入世带来的消极影响 |
第四章 中国应对新普京时期俄罗斯远东开发的战略抉择 |
一、科学认识是前提 |
(一) 科学认识新普京时期俄罗斯的远东开发 |
(二) 加强合作平台建设 |
二、经济合作是重点 |
(一) 经贸领域 |
(二) 能源领域 |
(三) 基础设施领域 |
(四) 科技领域 |
(五) 农业领域 |
(六) 劳务领域 |
三、人文交流是纽带 |
(一) 加强对远东地区的舆论宣传 |
(二) 密切与远东地区人文交流 |
四、安全协作是保障 |
(一) 重大热点问题的沟通协调 |
(二) 扩大军事交流与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绪论 |
(一)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1. 研究缘起 |
2.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单述评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 本文创新之处 |
2. 本文不足之处 |
二、地缘政治理论概述 |
(一) 地缘政治的概念 |
(二)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 |
1. 大陆文明地缘政治 |
2. 海洋文明地缘政治 |
(三)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面临的挑战 |
1. 合作与协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 |
2. 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上升 |
(四) 发展中的新地缘政治理论 |
1. 地缘经济理论 |
2. 地缘文化理论 |
(五) 地缘政治理论中的中国与俄罗斯 |
三、中俄地缘政治关系 |
(一) 中俄地缘政治环境 |
1. 两国都面临严峻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 |
2. 两国都拥有共同的地缘战略目标 |
(二) 中俄政治关系现状 |
1. 两国政治关系步步高升 |
2. 两国政治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
四、中俄地缘经济关系 |
(一)中俄地缘经济条件 |
1. 两国经济资源的优势互补 |
2. 两国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 |
(二) 中俄经济关系现状 |
1. 两国经济关系发展中取得的进展 |
2. 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五、中俄地缘文化关系 |
(一) 中俄地缘文化背景 |
1. 两国民族文化的特点 |
2. 两国民族文化的共性 |
(二) 中俄文化关系现状 |
1. 两国文化交流逐渐加深 |
2. 两国文化的冲突与误解 |
六、中俄关系前景展望 |
(一) 两国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
(二) 两国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 |
(三) 中俄对发展中俄地缘政治关系的思考 |
(四) 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日本能源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该选题的意义 |
二、该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该选题的研究方法 |
四、该选题的写作框架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能源外交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能源外交的概念与内涵 |
第二节 能源安全的深刻内涵 |
第三节 地缘政治与能源外交 |
第二章 战后日本能源外交的缘起 |
第一节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石油危机爆发的背景 |
第三节 石油危机后日本的应对措施 |
第三章 冷战后日本开展的能源外交 |
第一节 日本实施能源外交的机构 |
第二节 冷战后日本对中东的能源外交 |
第三节 日本对非洲的能源外交 |
第四节 日本对中亚的能源外交 |
第五节 日本对俄罗斯的能源外交 |
第四章 日本能源外交的战略目的、特点及制约因素 |
第一节 日本开展能源外交的战略目的 |
第二节 日本能源外交的特点 |
第三节 日本能源外交的制约因素 |
第五章 日本能源外交与中日关系 |
第一节 中日在能源领域的竞争 |
第二节 中日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
第三节 中国的借鉴与应对之策 |
结语 |
附录一 中俄日石油管道之争主要大事记 |
附录二 《中日关于推动环境能源领域合作的联合公报 |
附录三 《东亚峰会签署关于能源安全宿务宣言》 |
附录四 《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 |
附录五 日本资源能源厅、日本经产省机构图 |
附录六 日本外务省机构图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上海合作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二、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
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切入点及主要观点与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上海合作组织的理论基础——“新安全观” |
第一节 中国对“新安全观”的阐释 |
第二节 相互安全、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是“新安全观”的理论支柱 |
一、相互安全是获取共同安全及普遍安全的前提 |
二、合作安全是获取共同安全及普遍安全的途径 |
三、综合安全是获取共同安全及普遍安全的保障 |
第三节 共同安全是新安全观的着眼点 |
第四节 普遍安全是“新安全观”的终极目的 |
第五节 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安全观”的具体实践 |
第二章 “上海五国”协商机制的成因及其意义分析 |
第一节 成员国自身发展需求是“上海五国”协商机制形成的内在因素 |
一、中国的全面发展需要周边国家的合作 |
二、俄罗斯恢复国力需要周边环境的稳定 |
三、哈、吉、塔维护国家独立需要周边大国的帮助 |
第二节国际社会发展趋势是“上海五国”协商机制形成的外在因素 |
第三节 “上海五国”协商机制的形成是中国积极推动的结果 |
第四节 “上海五国”协商机制形成的内外影响 |
第三章 “上海五国”协商机制——寻求边境安全与打击“三股势力” |
第一节 边境安全与“上海五国”协商机制发展的关系探索 |
第二节 寻求边境安全的历程 |
第三节 以寻求边境安全为主要议题的“上海五国”协商机制分析 |
第四节 打击“三股势力”的合作成果及意义 |
第四章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伊始的议题——突出联合反恐 |
第一节 突出联合反恐的原因解析 |
第二节 联合反恐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联合反恐的演变历程解析 |
第四节 以联合反恐为主要议题的上海合作组织特征分析 |
第五章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另一根支柱——加强经济合作 |
第一节 联合反恐与加强经济合作的关系 |
第二节 加强经济合作对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起着支柱性作用 |
第三节 加强经济合作的发展态势分析 |
第四节 以经济合作为主要议题的上海合作组织特点解析 |
第六章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景展望 |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对该组织的利益诉求分析 |
一、中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象征和现实利益诉求 |
二、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抵美牵中利益诉求 |
三、中亚四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现实主义利益诉求 |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所面临的困难解析 |
一、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关系协调难题 |
二、上海合作组织与外部国家和组织的关系协调难题 |
三、解决上海合作组织内外关系协调难题的原则 |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分析 |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理位置与其在国际社会的作用 |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职能与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
三、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构成与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
四、上海合作组织的组织理念与其在国际社会的作用 |
第四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潜力探索 |
第七章 其它重要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发展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启示 |
第一节 欧洲联盟的架构是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建设的模板 |
一、欧洲联盟的架构特点 |
二、欧洲联盟的构架特点对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形成的昭示 |
第二节 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模式为上海合作组织运行发展提供借鉴 |
一、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特点 |
二、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模式为上海合作组织运行发展提供借鉴 |
第三节 东盟与利益相关国的关系处理对上海合作组织开展国际交往的启发 |
一、东盟处理与利益相关国的关系的特点 |
二、东盟与利益相关国的关系处理对上海合作组织开展国际交往的启发 |
第四节 阿拉伯联盟的弊端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警示 |
一、阿拉伯联盟缺乏活力的原因 |
二、阿拉伯联盟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警示 |
结束语: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多边外交战略的关系 |
第一节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 |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的积极因素 |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的干扰因素 |
三、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看法 |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是实现中国多边外交战略的两个翅膀之一 |
第三节 中国促进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的策略选择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俄日关系“新航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平洋上的相遇:日本漂流民传兵卫与俄日关系的发端[J]. 邢媛媛. 史林, 2020(04)
- [2]中俄学者聚焦北极开发的挑战与对策[J]. В.Б.米季科,朱显平,K.B.西夫科夫,邹向阳,王玉国,A.T.鲍列伊科,李天籽,徐博. 东北亚论坛, 2020(01)
- [3]析艰难前行的俄日经贸关系[J]. 郭连成,谷方杰. 现代日本经济, 2016(06)
- [4]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研究[D]. 孟德宾.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12)
- [5]新普京时期俄罗斯的远东开发与中国的战略抉择[D]. 杨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1)
- [6]新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俄关系研究[D]. 方海燕. 湖北大学, 2014(03)
- [7]日本能源外交研究[D]. 庞中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11)
- [8]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 李敏伦.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9]俄日关系“新航线”[N]. 吕岩松. 人民日报, 2003
标签: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新贸易理论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中俄联盟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