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细胞淋巴瘤和细胞周期调控基因

套细胞淋巴瘤和细胞周期调控基因

一、套细胞淋巴瘤与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菊[1](2021)在《8例伴有EBV感染的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EB病毒(Epstein-Ban Virus,EBV)属于人类疱疹病毒之一,其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达90%以上,但是在患者体内大多数是潜伏感染,没有引起明显临床症状。EBV主要嗜B淋巴细胞,与大多数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比如: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伯基特淋巴瘤(Burkett’s lymphoma,BL)以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等。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部分成熟性小B细胞淋巴瘤患者伴有EBV感染,并进展成更高级别亚型或者更具侵袭性的淋巴瘤,此事件的发生可能与EBV有关。由此可见,EBV不仅出现在大B细胞淋巴瘤,还可出现在成熟性小B细胞淋巴瘤中,可能与疾病的进展有着密切关联。而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作为成熟性小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独立类型,其可进展成更高级别亚型的MCL、HL及DLBCL等更具侵袭性的淋巴瘤。根据目前已有的文献报道推测MCL中出现EBV感染,其可能与MCL向更具侵袭性淋巴瘤进展有关。EBV与MCL相关文献报道非常罕见,但是EBV与MCL潜在的疾病进展需引起重视,所以本研究主要是探讨伴有EBV感染的MCL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4年1月~2019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138例MCL病例。首先将138例MCL进行EBER ISH筛选出伴有EBV感染的病例,再对伴有EBV感染的病例进行EBER ISH和CD79α免疫组化双标。最后,对伴有EBV感染的病例进行LMP1和EBNA2免疫组化检测,并对其临床与病理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8例伴有EBV感染的MCL(感染率为5.8%),且大多为背景细胞EBV阳性。8例伴有EBV感染的MCL病例中有男性6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43~80岁,中位年龄为66.5岁。8例患者就诊时大多处于临床晚期(Ann Arbor分期为III或IV)、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及贫血状态,且有7例合并结外病变,占87.5%,但免疫功能均无异常且未出现B症状;合并骨髓受累4例,肝脾肿大3例,LDH升高6例,β2微球蛋白升高3例,单核细胞绝对值升高2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例;可评估MIPI分组的患者有6例,其中中危组有4例,高危组有2例。5例行化疗,其中采用E-CHOP化疗3例、CHOP化疗1例、CHOE化疗1例,3例未接受化疗。在8例中,4例已知总生存期,最短为半年,最长可达5年。8例组织病理形态学均为经典型MCL,通过EBER ISH均检测到组织中背景细胞存在EBV;8例均表达广谱B细胞标记和Cyclin D1,6例表达CD5,3例表达SOX11,Ki67增殖指数5%~80%。5例具有t(11;14)染色体重排易位。8例EBER ISH和CD79α免疫组化双标均未表达在同一个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膜上,且均未检测到LMP-1及EBNA2。结论:伴有EBV感染的MCL发生率低,其临床特征与不伴有EBV感染的MCL相似,无法通过组织病理形态学以及临床特征去评估EBV感染,只有进行EBER ISH检测才能发现是否具有EBV感染。研究发现患者处于临床晚期以及全身状况较差的情况下,更容易被EBV感染。且本研究的病例显示MCL中EBV感染的细胞大多是背景细胞而不是肿瘤B淋巴细胞,这与以往的研究报道有所不同,说明MCL中肿瘤细胞不容易出现EBV感染。由于本研究病例偏少,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大数据进一步明确伴有EBV感染的MCL的临床病理特征,更需探讨MCL肿瘤B细胞不感染EBV的原因,以及MCL与EBV之间的关联和生物学意义。

阎禹廷[2](2021)在《第一部分 通过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建立套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的分子分型 第二部分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性遗传学异常:KMT2D及MYD88突变》文中指出[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罕见亚型,决定其临床预后的遗传学因素尚不明确。目前尚没有MCL的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整合研究,缺乏对疾病的整体认识。且MCL在临床及遗传学存在高度异质性,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也相差很大,基于遗传学特点对其区分亚型有助于临床危险度分层并指导精准治疗。[方法]该研究对134例MCL患者的152个DNA样本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WES),其中包括123例初治和11例复发的患者,以及16例有初诊和复发续贯样本的患者。其中95例患者接受了标准的基于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免疫化疗,48个样本具有匹配的RNA测序数据。研究者们使用GATK,MutSig2CV和GISTIC2.0识别体细胞突变和拷贝数变化,应用MutationalPatterns定义突变特征,并利用ABSOLUTE和PhylogicNDT确定患者的克隆进化的模式;并应用NNMF非负矩阵分解聚类法定义MCL的不同分子亚组,进一步探索不同亚组患者的基因表达谱和临床预后。[结果]每个样本体细胞突变的中位数为29(范围8-72)。该研究共鉴定出34个重现性突变基因,其中包含报道过的驱动突变(TP53,ATM,CCND1,KMT2D,NSD2,SMARCA4,ARID1A,NOTCH1,NOTCH2,BIRC3,TRAF2,UBR5)和新发现的突变(SP140,SVEP1,LRP1B,LRP2,PCDH10)。并检测到7个区域的染色体拷贝数增加和13个区域染色体缺失(频率>10%,q<0.1)。基于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IGHV突变状态,MIPI风险分层,TP53突变/del(17p13),SP140 突变/del(2q36)以及 NOTCH1、SMARCA4、PCDH10 突变和 del(9p),均具有显着的独立预后意义。研究进一步探究了 MCL遗传事件的克隆状态和克隆演变模式。Del(11q22)和de1(9p)倾向于表现为主克隆,可能是疾病发生的早期事件,而NSD2、LRP1B和CTNNA2中的突变更可能是亚克隆(q<0.05)。通过对复发前后遗传学异常的动态变化将MCL患者分为三类:69%(11/16)的患者具有显着的克隆演变(CCF变化>0.5);25%患者具有轻度的克隆演变(0.2≤CCF变化≤0.5);6%患者无克隆演变(CCF变化<0.2)。具有显着克隆演变的患者与轻度或无克隆演变患者相比,生存时间明显减少(总生存时间为47.5个月vs.未达到,P=0.041;复发后生存时间为17.1个月vs.未达到,P=0.023)。通过对上述重现性体细胞突变和拷贝数变化进行整合分析,将MCL分为四个分子亚型(Cluster,C),每个亚型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谱和临床特征。C1和C2-4分别与MCL的惰性和侵袭性临床特征相关;且两种类型MCL的细胞起源不同,C1和C2-4分别具有丰富的记忆B细胞和CCR6阴性生发中心明区B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其中C1亚型临床上大多表现为白血病样非结性惰性MCL,具有IGHV突变、SOX11阴性、CCND1突变、amp(11q13)的特征,转录组数据显示此群患者BCR信号通路明显激活。C2亚型以del(11q22)、del(1p21)、ATM突变为主要特征,并且伴有NF-κ B和DNA修复信号通路的上调。C3亚型多表现为SP140、NOTCH1和NSD2突变,并伴有明显的NF-κB和BCR信号通路下调。C4亚型的母细胞型或多形性MCL发生率最高(23.7%,P=0.016),常伴有 del(17p)、del(13q)、del(9p)以及 TP53 和 TRAF2突变;该亚型还表现为的MYC信号通路的激活及增殖相关基因的过表达。重要的是,这四个分子亚型的患者表现出明显的预后差异,中位PFS在C1亚型中尚未达到,C2亚型为41.2个月,C3亚型为30.7个月,C4亚型为16.1个月(P<0.001)。[结论]该研究首次对MCL的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进行整合分析,揭示了 MCL遗传特征图谱,并对MCL患者根据遗传学特征进行分子分型,不同亚型患者表现出特征性基因表达谱和临床预后。该研究揭示了与临床预后相关的遗传学特征,并将指导后续MCL治疗策略的开发。[目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在欧美白种人中发病率较高,占成人白血病的20-30%,但在中国发病率仅为3-5%,且中国CLL患者还具有起病年龄较早,疾病侵袭性偏高,IGHV突变率较高及使用BCR典型模式偏好性不同等特征。我们推测可能是特征性遗传学改变导致的疾病表型差异。[方法]为了定义中国CLL患者的突变谱,我们通过深度靶向测序(Illumina MiSeq平台)检测了 126例CLL患者(包含中1 17例初诊CLL和9例复发CLL)中的91个CLL驱动基因的突变情况。随后我们把212例CLL患者样本(188例初诊患者和24例复发患者)组成一个验证队列,进一步验证了9个重现性基因突变。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Sanger测序分别分析所有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IGHV突变状态。免疫荧光比较有无KMT2D突变的细胞的H3K4me3荧光强度,药敏试验检验KMT2D突变对伊布替尼和地西他滨的敏感性的影响,并探究两者是否有协同作用。[结果]除了 TP53(17.5%),SF3B1(14.3%),ATM(13.7%),NOTCH1(8.7%),FBXW7(8.7%)这些已知驱动基因突变以外,中国CLL患者的KMT2D(12.7%)和MYD88(10.3%)突变频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P<0.01)。38个MYD88突变均在未接受过治疗的CLL患者中检测出,其中17个突变(45%)位于L265P热点位置,第二常见的热点区域为V217F(29%),其次为S219C(13%)。我们发现,有MYD88突变的患者中,男性明显占优势(P=0.002),且多为IGHV突变型(P<0.001)。此外,我们还发现,多数伴有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3 IgG,2 IgM,P=0.008),或伴有乙肝病毒感染(P=0.029)的CLL患者更容易发生MYD88突变。MYD88突变的患者显示出比野生型患者明显更久的首次治疗时间(TTT 5.5 vs.2.9 年,P=0.027)。70%的KMT2D突变是无义,剪接位点或移码插入突变,这些功能丧失性突变会产生C端截短的蛋白质。与IGHV突变状态的整合分析发现,具有KMT2D突变的CLL患者偏好性使用VH4-34和VH4-39(P=0.001,P=0.034),并且富含子集#8(4/12[33.3%],P=0.012),这是中国CLL相较于西方CLL的特性性BCR典型子集。与KMT2D野生型相比,KMT2D突变的CLL的预后较差(TTT分别为2.3年和3.7年,对P=0.079)。多变量Cox回归模型纳入IGHV状态,Del(17p)/TP53突变,Rai/Binet期,β 2-微球蛋白后,KMT2D突变仍为早期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5)。KMT2D是一种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甲基转移酶,因此我们通过药敏试验探究9例伴有KMT2D截短突变和6例无KMT2D突变的患者的原代CLL细胞对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染色质修饰抑制剂地西他滨或西达本胺的敏感性。KMT2D突变的CLL细胞对伊布替尼的敏感性降低,对地西他滨的敏感性更高,而对西达本胺的敏感性与野生型CLL细胞相似。同时,我们发现伊布替尼和地西他滨有明显的协同细胞毒性,免疫荧光实验证实,KMT2D突变的CLL细胞对染色质修饰抑制剂的敏感可能是由于细胞内H3K4me3的减少所致。[结论]我们观察到中国CLL相较于西方CLL,患者的MYD88和KMT2D突变发生率较高。KMT2D突变的CLL在体外细胞实验中,表现出H3K4甲基化活性降低,且对地西他滨更敏感。伊布替尼联用地西他滨对KMT2D突变的CLL细胞有协同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首次尝试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解释中西方CLL临床特征和表型差异,提出中西方人群之间CLL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林萍[3](2021)在《LncRNA-IRAIN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生物功能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lncRNA-IRAIN在套细胞淋巴瘤(MCL)细胞的相对表达水平,研究lncRNA-IRAIN对MCL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旨在初步探讨lncRNA-IRAIN在MCL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为MCL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法:1.以正常淋巴细胞为对照,qPCR检测MCL细胞株(Jeko-1和Granta-519)lncRNA-IRAIN与LSD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线性拟合研究两者的相互关系;2.过表达lncRNA-IRAIN的慢病毒转染MCL细胞后,qPCR检测lncRNA-IRAIN的表达,CCK8法研究细胞增殖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变化,探索lncRNA-IRAIN对MCL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3.qPCR检测过表达lncRNA-IRAIN后MCL细胞LSD1 m 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上调lncRNA-IRAIN对MCL细胞LSD1及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淋巴细胞相比,MCL细胞(Jeko-1和Granta-519)的lncRNA-IRAIN表达水平较低(Jeko-1:p=0.0002,Granta-519:p<0.0001),LSD1 m RNA表达水平较高(Jeko-1:p<0.0001,Granta-519:p<0.0001);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r=-0.9789,p=0.0007)。2.过表达lncRNA-IRAIN的慢病毒感染MCL细胞后可明显上调lncRNA-IRAIN的表达水平(Jeko-1:p<0.0001;Granta-519:p=0.0003);与两对照组比较,上调lncRNA-IRAIN可抑制MCL细胞增殖,随时间延长增殖水平逐渐下降,p均小于0.01;促进细胞凋亡(Jeko-1:p<0.0001;Granta-519:p<0.001);并使细胞周期进程停滞于G1期(Jeko-1:p<0.001;Granta-519:p<0.001)。3.过表达lncRNA-IRAIN可下调MCL细胞LSD1 m RNA(Jeko-1:p<0.01;Granta-519:p<0.05)和LSD1蛋白的表达(Jeko-1:p<0.001;Granta-519:p<0.005)的表达,同时能上调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Jeko-1:p<0.01;Granta-519:p<0.005)。结论:1.在MCL细胞中,lncRNA-IRAIN呈低表达,LSD1 m RNA呈高表达,两者呈负相关关系;2.上调lncRNA-IRAIN表达可抑制MCL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于G1期,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3.在MCL细胞中,上调lncRNA-IRAIN的表达能使LSD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LSD1可能是lncRNA-IRAIN的一个靶蛋白;并使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裂解启动凋亡程序。

张哲,陶善东,宋立孝,丁邦和,王春玲[4](2020)在《miRNA-125b靶向p16促进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miRNA-125b抑制靶基因p16对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人源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JeKo-1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共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不转染)、miRNA-125b阴性对照组(转染miRNA-125b inhibitor-NC)、miRNA-125b抑制剂组(转染miRNA-125b inhibitor)、p16 siRNA阴性对照组(转染p16 siRNA-NC)、p16 siRNA组(转染p16 siRNA)。于转染后48 h收集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JeKo-1细胞miRNA-125b的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靶标实验验证miRNA-125b与p16基因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p16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MTS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分布;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miRNA-125b inhibitor-NC组相比,miRNA-125b inhibitor组miRNA-125b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而p16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细胞增殖受到抑制、Je Ko-1细胞穿膜细胞数显着减少,细胞G0/G1期比例显着增加,而S期比例逐渐减少(P <0.05);与p16 siRNA-NC组相比,p16 siRNA组p16表达水平明显被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侵袭能力均显着升高,细胞G0/G1期比例显着降低,而S期、G2/M期比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结果显示,miRNA-125b与p16基因3’UTR端存在互补结合位点,miRNA-125b和p16能够靶向结合,p16基因是miRNA-125b的靶基因。结论:miRNA-125b能够通过抑制靶基因p16促进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可通过抑制miRNA-125b,促进p16基因的表达,使套细胞淋巴瘤细胞阻滞于G0/G1期,抑制其增殖转化。

高明正[5](2020)在《NSD2、EZH2和SOX11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临床异质性疾病,恶性程度高,既往采用多药联合化疗的方法,患者的生存期仍然很短,即使是应用新的治疗药物及自体干细胞移植患者数年内仍有复发的风险,属于不可治愈疾病。因此研究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开发相应的新的靶向治疗药物成为关键。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组蛋白修饰在MCL中的表现也应当被重视,尤其是基于测序技术的应用已经发现了各种基因的高频突变。最近,国内机构全外显子测序发现MCL中组蛋白甲基转移酶NSD2的突变显着高于国外水平,EZH2的突变也被报道过。本研究主要探讨MCL中组蛋白甲基转移酶NSD2、EZH2以及SOX11的表达及突变情况,各分子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为MCL患者的治疗发现新的靶点,为研究MCL的预后确定相关的临床预测指标。同时与DLBCL对比,发现两者中NSD2、EZH2表达差异,研究两种分子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现。方法收集2008~2019年大理大学附属医院被最终确诊为MCL的石蜡组织标本12例作为实验组,筛选2019年反应增生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各12例作为免疫组织化学法(IHC)的对照组。利用IHC检测NSD2、EZH2及SOX11在MCL中的表达情况,回顾性研究之前NSD2、EZH2在DLBCL的表达情况。收集76例DLBCL数据并与MCL进行比较。并对其中MCL病例进行全外显子测序,观察在基因水平分子的异常情况。结果在MCL中IHC显示,NSD2的表达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10<0.05,r=-0.837),NSD2与Ki6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30<0.05,r=0.707),NSD2与LDH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30<0.05,r=0.707),NSD2在DLBCL与MCL中的表达有显着差异,Mann-Whitney检验两样本有显着性差异,P=0.015<0.05。EZH2的表达水平与MCL患者性别、年龄、ECOG评分、临床分期、白细胞计数、B症状、Ki67、LYM、骨髓受侵、MIPI评分及LDH无关(P>0.05),EZH2在DLBCL与MCL中的表达有显着差异,Mann-Whitney检验两样本有显着性差异,P<0.05。SOX11的表达水平与MCL患者的性别相关(P=0.005<0.05,r=0.556),与MCL患者的年龄、ECOG评分、临床分期、白细胞计数、B症状、Ki67、LYM、骨髓受侵、MIPI及LDH无关(P>0.05);在MCL中NSD2的表达水平与EZH2的表达水平有关(P=0.49<0.05,r=0.635);MCL和DLBCL病人生存曲线比较P=0.321>0.05无统计学意义。全外显子测序发现,NSD2位于4p16.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发现NSD2外显子区域发生错译突变,碱基和氨基酸改变为NSD2:NM133334:exon1:c.A590G:p.D197G;NSD2:NM133335:exon2:c.A590G:p.D197G;NSD2:NM133331:exon3:c.A590G.p.D197G,NSD2:NM007331:exon4:c.A590G:p.D197G,NSD2:NM133330:exon4:c.A590G:p.D197。NSD2插入缺失(In Del)无异常情况。WES显示MCL中EZH2位于7号染色体的7q36.1上。SNP发现在MCL外显子区域发生了EZH2错译突变,突变位点的蛋白质结构域为SANT/Myb。EZH2碱基和氨基酸改变为EZH2:NM004456:exon6:c.G553C:p.D185H。In Del检测发现MCL患者外显子区域中EZH2存在移码插入和非移码缺失。EZH2移码插入碱基和氨基酸改变为EZH2:NM004456:exon10:c1139 1140ins T:p S380Fs。EZH2非移码缺失碱基和氨基酸改变为EZH2:NM004456:exon6:c555 563del:p.185 188del。WES测序无S0X11相关SNP和In Del的异常情况。测序除发现ATM(100%)、TP53(50%)、CCND1(25%)、KMT2D(50%)等常见突变外还发现BRCA2(50%)、ATRX(50%)、CARD11(25%)及NOTCH2(75%)被认为突变较少的基因。结论在MCL中,NSD2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意味着肿瘤增殖越高,NSD2表达越高。NSD2的表达量与LDH呈正相关,与白细胞计数负相关。NSD2在DLBCL与MCL中表达有差异,MCL中表达较低;EZH2的表达与各临床指标均无相关性。EZH2在DLBCL与MCL中表达有显着差异,EZH2在MCL中较DLBCL表达低;NSD2和EZH2的表达在MCL中具有相关性,呈现正相关。SOX1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相关,男性普遍高表达,女性普遍低表达。WES测序NSD2在外显子区域SNP分析发现存在错译突变,EZH2在外显子区域SNP分析发现存在错译突变,In Del分析发现存在移码插入和非移码缺失的情况。

于升平[6](2020)在《BTK/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套细胞淋巴瘤(Mant1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具有侵袭性和不可治愈性的B细胞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3%~10%。多数病人诊断时处于Ⅲ-Ⅳ期,男性发病率较高(男:女=2:1)。染色体t(11;14)(q13;q32)易位导致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过度表达是MCL发病机制的核心,此外继发性遗传改变所引起的细胞周期失调、DNA损伤修复异常、细胞凋亡、表观遗传修饰以及各种信号通路的失调,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随着对MCL的深入研究,靶向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信号通路的异常及过度活化是多种B细胞淋巴瘤生长和存活的关键因素。BTK(Bruton’s tyrosine kinase)是BC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激酶,在MCL细胞中过度表达,因此靶向BTK是治疗MCL的重要手段。依鲁替尼(Ibrutinib,IBN)是第一代不可逆BTK抑制剂,于2013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MCL。虽然IBN在MCL的临床应用中疗效显着,但同时也伴随着多种不良反应及IBN耐药的出现。因此,探寻新的治疗方案对MCL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IBN耐药的突变蛋白与HSP90(Heat shock protein 90)结合增加了前者的稳定性,而HSP90与客户蛋白的结合受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调控。HDAC通过使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去乙酰化而在癌症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使HDAC成为了重要的抗肿瘤靶点。HDAC抑制剂(HDAC inhibitors,HDACIs)通过调节基因转录、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及凋亡等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多种HDACIs被用于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并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联合应用HDACIs和其他抗癌药物在改善抗癌效果中展现了协同作用,HDACIs和BTK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在包括IBN耐药在内的多种B细胞淋巴瘤中疗效显着,抗肿瘤效果明显强于单一药物的应用。靶向BTK和HDAC,既能抑制BCR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信号分子,又能降解BCR及非BCR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蛋白,发挥双重抑制作用,增强对B细胞淋巴瘤的抑制作用。我们课题组前期设计合成了多个系列新型BTK/HDAC双靶点抑制剂。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保持1,3-二取代-4-氨基吡唑并嘧啶作为BTK抑制剂部分的母核结构,使用取代吡啶胺酰苯基与4-苯氧基苯基作为BTK抑制剂部分的疏水性基团,母核与疏水性基团相连作为HDACIs的表面识别基团(Surface Recognition Group,SRC),以异羟肟酸作为HDACIs的锌离子螯合基团(Zinc Binding Group,ZBG),不断改变连接基团(Linker)的结构和长度,考察不同Linker和疏水性基团对生物活性的影响,设计合成了 Yp系列化合物。所合成的21个目标化合物通过氢谱(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碳谱(13C-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3C-NMR)以及高分辨质谱(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HRMS)进行结构确证。我们对该系列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体外生物活性评价,大部分化合物在1μM的浓度下对BTK的抑制率大于80%,弱于阳性药IBN;随着Linker碳链长度的延长,化合物对HDAC的抑制活性逐渐增强,化合物Yp11对HDAC具有最优的抑制活性,与SAHA相当;我们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了 MCL细胞株的抗增殖活性实验,该部分化合物对多株MCL细胞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抑制活性,其中双靶点化合物 Yp17(BTKIC50=99.6nM,HDACs IC50=261.9nM)和 Yp21(BTK IC50=244.9 nM,HDACs IC50=157.5 nM)表现出明显优于 IBN的抗增殖活性,尤对IBN耐药的细胞株(Maver-1、Z138、Rec-R、Mino-R)其抗增殖活性是IBN的5-14倍;此外,Yp11、Yp17和Yp21对HepG2细胞也表现出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该研究结果对发现新型BTK/HDAC双靶点抑制剂治疗MCL提供了思路,为抗MCL候选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后期我们将对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邢瑞[7](2020)在《69例初治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1种亚型,中位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其主要发病机制为t(11;14)(q13;q32)易位导致的融合基因形成使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高表达使细胞周期失控。目前1线治疗方法对MCL疗效有限,中位生存在35年,其仍为不可治愈性肿瘤。因此收集我中心10余年收治的初诊MCL患者病例信息。将其临床特征、方案疗效、和通过随访得出生存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收治的初诊MCL患者,通过筛选入组可供分析患者69例。主要收集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理诊断、Ann Arbor分期等。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20年1月3日。通过SPSS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数据描述,并应用秩和检验、K-M生存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临床特征、方案疗效、预后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学毒性等级与方案有效性的关系。结果:1.我中心同期收入其中套细胞淋巴瘤患者84例,MCL发病率占淋巴瘤的3.8%,发病的中位年龄61.5岁(42-81岁)男性多于女性(3:1)。通过入组及排除后,可供分析的初治病例69例,其中≥65岁患者26例。存在B症状的29例,结外病变数≥2的32例,染色体异常6例,TP53基因突变9例。2.纳入分析的69例MCL患者数据,治疗有效率(ORR)为60.9%,中位无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9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27个月,2年无进展时间为40.6%,2年OS为59.4%。化疗组、R联合化疗组和VR联合化疗组之间PFS与OS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组中CHOP及CHOP样组和含大剂量Ara C组之间PFS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6),2组OS之间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1);R-CHOP及CHOP样组和含大剂量Ara C组PFS与OS之间存无统计学意义(P>0.05);VR联合化疗组与R-含大剂量组之间PFS与OS无统计学意义(P>0.05)。3.B症状、Ann Arbor分期Ⅲ-Ⅳ期、结外病变数≥2个、白细胞计数≥15×109/L、血红蛋白异常(成年男性<120g/L、成年女性<110g/L)、方案有效性、白蛋白<30 g/L、前体白蛋白<0.18g/L、应用利妥昔单抗、TP53基因突变,以上对MCL的预后PFS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 Arbor分期III-IV期、骨髓受累、结外病变数≥2个、乳酸脱氢酶≥1.5倍、应用利妥昔单抗、方案有效性、前体白蛋白<0.18g/L、TP53基因突变,以上对MCL的预后OS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B症状、Ann Arbor分期III-IV期、方案有效性、血红蛋白异常、TP53基因突变,以上是MCL的PFS独立预后因素;方案有效性是MCL的OS独立预后因素。5.单因素分析发现s MIPI评分对MCL患者PFS区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s MIPI评分对于OS区分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MIPI-c评分对MCL患者PFS与OS的区分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与方案有效性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中血液学毒性3级患者初始治疗有效是未发生血液学毒性的患者12.25倍(OR=12.25,95%CI:1.78-83.94,P=0.011);血液学毒性4级患者初始治疗有效是未发生血液学毒性的患者10.5倍(OR=10.50,95%CI:1.62-68.07,P=0.014)。不同的治疗策略的患者其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级别有统计学意义,肾毒性与肝毒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CL中位发病年龄在61.5岁,男性多于女性,常伴有B症状和结外病变,在遗传学上可出现染色体异常及TP53基因突变。2.初治MCL的方案首选R-大剂量Ara C方案进行治疗,适合移植的进行ASCT巩固治疗;对于老年不耐受患者可选用VR联合化疗替代;对于无法应用靶向治疗,优先选用含大剂量Ara C方案。3.B症状、Ann Arbor分期III-IV期、方案有效性、血红蛋白减少、TP53基因突变以上是MCL的PFS独立预后因素;方案有效性是MCL的OS独立预后因素。

李丹[8](2020)在《Hsacirc0043415、hsacirc0010358和hsacirc0009353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是一种常见的人类恶性肿瘤。以细胞来源将NHL分为B细胞淋巴瘤(B cell lymphoma,BCL)、T细胞淋巴瘤和NK细胞淋巴瘤三类,且BCL是常见的NHL类型,约占NHL总病例数的80%。以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和抗CD20利妥昔单抗靶向药物的综合治疗已成为BCL治疗的主流,虽改善了一些BCL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然而,仍然有部分BCL患者会出现复发转移。研究发现,环状RNA(circular RNAs,circRNAs)在肺癌、肝癌、胃癌等肿瘤中出现了异常表达,且能通过结合miRNA应答元件(microRNA response elements,MREs),进而解除miRNA对其靶基因的调控作用进而参与肿瘤发生发展。例如,circ-LAMP1在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组织中表达升高,升高其表达能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circ-LAMP1通过miR-615-5p靶向调节DDR2以参与淋巴瘤发生。我们课题组前期发现miR-148b-3p可直接靶向BCL-W,降低放疗照射后BCL细胞活力和集落形成,促进细胞凋亡。伴随着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 9和caspase 3裂解增多,与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的蛋白表达升高。此外,mi R-148b-3p可抑制辐照Raji细胞裸鼠移植肿瘤生长。利用基因芯片检测Raji细胞放疗前后差异表达的circRNAs,并筛选与miR-148b-3p具有作用靶点的circRNAs: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本研究拟应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RT-PCR)、CCK-8和流式细胞仪初步探究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对BCL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为BCL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研究方法1、构建上调circRNAs表达的稳转B细胞淋巴瘤细胞在BCL Raji细胞和SU-DHL-10细胞中,采用慢病毒感染上调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表达,并使用qRT-PCR检测Raji/SU-DHL-10细胞、慢病毒空载对照组Raji细胞/SU-DHL-10细胞和慢病毒上调circRNA表达组中的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表达量。2、CCK-8检测过表达circRNAs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影响Raji/SU-DHL-10细胞、慢病毒空载对照组Raji/SU-DHL-10细胞和慢病毒上调circRNAs表达Raji/SU-DHL-10细胞组进行计数铺板,每孔2500个细胞,设置3个复孔;在0h、24h、48h和72h时分别加入10μl/孔的CCK-8试剂,37℃,5%CO2孵育2.5h后使用酶标仪检测细胞活性。3、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过表达circRNAs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Raji/SU-DHL-10细胞、慢病毒空载对照组Raji/SU-DHL-10细胞和慢病毒上调circRNA表达Raji/SU-DHL-10细胞离心后按试剂盒说明书加入周期和凋亡试剂,并进行上机检测。4、统计学分析全部数据均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SPSS 25.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实验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实验数据采用秩和检验,显着性检验水平均以P<0.05为差异性标准。数据作图采用GraphPad Prism 5.0作图。研究结果1、载体鉴定和慢病毒滴度circRNAs过表达载体测序鉴定显示测序峰图正常,无杂峰或叠带,序列对比吻合,表明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成功插入载体中,表明过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且RNA电泳图显示28s,18s,5s条带清晰,RNA完整性良好。qRT-PCR结果显示circRNAs过表达H293T细胞组中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均表达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载体构建成功。此外,慢病毒滴定结果显示:hsa_circ_0043415过表达慢病毒的滴度为:2×107TU/ml;hsa_circ_0010358过表达慢病毒的滴度为:5×106TU/ml;hsa_circ_00093535过表达慢病毒的滴度为:5×106TU/ml。2、构建上调circRNAs的稳转B细胞淋巴瘤细胞模型通过慢病毒颗粒转染Raji和SU-DHL-10细胞使circRNAs表达上调以构建稳转细胞株。qRT-PCR检测发现,与Raji和SU-DHL-10细胞空白组和慢病毒空载对照组(Vector)相比,hsa_circ_0043415过表达组(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过表达组(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过表达组(circ_0009353)中circRNAs表达明显升高,上述结果表明本模型构建成功,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3、上调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表达促进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CCK-8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上调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 Raji/SU-DHL-10组的OD(Optical density)值分别明显高于Raji/SU-DHL-10细胞和慢病毒空载对照组Raji/SU-DHL-10细胞(P<0.05),而Raji/SU-DHL-10细胞和慢病毒空载对照组Raji/SU-DHL-10细胞中检测OD值无明显变化(P>0.05)。4、上调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表达促进B细胞淋巴瘤细胞周期转变流式细胞分析仪发现Raji/SU-DHL-10细胞和慢病毒空载对照组Raji/SU-DHL-10细胞中G1期和S期无明显变化(P>0.05),而上调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 Raji/SU-DHL-10细胞组的G1期比例分别低于Raji/SU-DHL-10细胞和慢病毒空载对照组Raji/SU-DHL-10细胞(P<0.05),S期比例分别高于Raji/SU-DHL-10细胞和慢病毒空载对照组Raji/SU-DHL-10细胞(P<0.05)。5、上调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表达抑制B细胞淋巴瘤细胞凋亡流式细胞分析仪发现Raji/SU-DHL-10细胞和慢病毒空载对照组Raji/SU-DHL-10细胞中凋亡率无明显变化(P>0.05),而上调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 Raji/SU-DHL-10细胞组凋亡率分别低于Raji/SU-DHL-10细胞和慢病毒空载对照组Raji/SU-DHL-10细胞(P<0.05)。研究结论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促进BCL Raji和SU-DHL-10细胞增殖,可能机制是促进细胞从G1期向S期转变,并且减少细胞凋亡。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在Raji和SU-DHL-10细胞中作为类似于癌基因的作用,且与前期基因芯片结果相一致,表明抑制其表达可能改善BCL患者的预后。

雷卓[9](2020)在《淋巴结套区B淋巴细胞低增殖活性的新发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套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特征的B细胞淋巴瘤,兼具惰性淋巴瘤及侵袭性淋巴瘤的特性,预后差,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前期观察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B细胞是低增殖活性的B细胞,我们推测套细胞淋巴瘤的惰性特征可能与套细胞的这一低增殖活性特点有关。基于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免疫组化、特殊染色、TUNEL凋亡细胞检测等方法进一步检测套区B细胞增殖活性,证实其惰性淋巴细胞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正常淋巴结组织100例(来自肿瘤病例未转移淋巴结标本),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40例(来自非肿瘤病例淋巴结活检)。所有病例均由高年资主治医师重新阅读病理切片,排除了淋巴瘤,整理临床病理资料,对所有组织进行了Ki-67、PCNA免疫组化染色(MaxVision法)、AgNOR染色及TUNEL凋亡检测,观察以上四项指标在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的表达及检测情况。结果:1.Ki-67在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表达不同,在生发中心呈高表达,增殖指数最高(正常淋巴结生发中心指数约为91.00(3.00);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指数约为90.00(4.75)),套区细胞呈低表达,增殖指数最低(正常淋巴结套区指数约为1.90(2.00);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套区指数约为0.80(1.075))。Ki-67在淋巴结的套区和滤泡间区、套区和髓质区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NA在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表达不同,在生发中心呈高表达,增殖指数最高(正常淋巴结生发中心指数约为91.00(4.00);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指数约为87.50(12.5)),套区细胞呈低表达,增殖指数最低(正常淋巴结套区指数约为1.00(1.40);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套区指数约为0.65(0.15))。PCNA在淋巴结的套区和滤泡间区、套区和髓质区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gNOR可在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检出,在生发中心AgNOR计数最高(正常淋巴结生发中心AgNOR计数约为6.29(1.95);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AgNOR计数约为5.28(1.7)),套区AgNOR计数最低(正常淋巴结套区AgNOR计数为1.16(0.14);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套区AgNOR计数约为1.11(0.08))。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在套区和滤泡间区、套区和髓质区AgNOR计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细胞凋亡指数不同,在生发中心TUNEL凋亡指数最高(正常淋巴结生发中心凋亡指数约为4.00(4.075);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凋亡指数约为2.85(4.075)),套区凋亡指数最低(正常淋巴结套区凋亡指数约为0.20(0.20);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套区凋亡指数约为0.10(0.10))。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在套区和滤泡间区、套区和髓质区TUNEL凋亡指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Ki-67及PCNA增殖指数、AgNOR计数三个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在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有不同的表达和计数,其中淋巴结套区B细胞增殖活性最低,TUNEL凋亡检测显示淋巴结套区B细胞凋亡指数最低。2.淋巴结套区B细胞极不活跃,具有惰性淋巴细胞特点,推测套细胞淋巴瘤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可能与淋巴结套区B细胞的惰性淋巴细胞特点有关。

康娟娟[10](2020)在《基于非编码RNA的淋巴瘤精确诊断与调控网络研究》文中认为淋巴瘤是一种源自淋巴系统的全身性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到4%。目前,淋巴瘤的亚型分类较多,可依据病理特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对淋巴瘤的正确诊断和分类是成功治疗淋巴瘤的基础。现有的诊断技术主要是基于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诊断的组织活检。而良性的反应性淋巴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在组织活检中非常常见,且常将它与恶性淋巴瘤相混淆。仅依靠现有的诊断方法区分RLH与淋巴瘤并非易事,因此结合新型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方法的开发对RLH和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作为NHL的主要类型,是一种临床异质性疾病。尽管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标准的R-CHOP化疗手段治愈,但大约30-40%的患者会发展为复发或难治性疾病。因而,亟待新型的生物标志物对DLBCL患者进行预后分层。复杂生物基因组的60-70%被转录为非编码RNA(ncRNA),这些ncRNA包括微小RNA(microRNA,miRNA)、小核仁RNA、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等。它们调控着生理和发育过程中不同层面的基因表达,且其失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疾病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假说表明lncRNA可通过对miRNA的海绵吸附作用间接调节mRNA的水平,为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靶向治疗提供了新视角。本文旨在筛选区分淋巴瘤与RLH的miRNA生物标志物,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识别淋巴瘤与RLH的分类器,为淋巴瘤的精确诊断提供辅助手段。同时,构建DLBCL的R-CHOP疗效分类器,对DLBCL患者进行预后分层。并且,系统性地解析和比较DLBCL和HL特异的ceRNA网络,阐明lncRNA与mRNA在这两种淋巴瘤亚型中的ceRNA调控关系,为DLBCL和HL的机制研究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二代测序数据的分析以及文献检索,构建了用于鉴别诊断RLH与淋巴瘤的包含12个miRNA的miRNA检测组合。对该检测组合进行优化后,最终构建了由6个miRNA组成的miRNA检测组合,其中miR-21、miR-146a、miR-155、miR-17、miR-150为miRNA生物标志物,let-7f为内源性参照。2、基于6-miRNA检测组合构建了区分淋巴瘤与RLH的分类器。通过包含375例RLH样本以及262例淋巴瘤样本的独立测试样本集对该分类器进行评估,其准确率为91.37%,敏感性为93.13%,特异性为90.13%,曲线下面积为0.9653。这说明该分类器具有优秀稳定的性能,可成为精确识别淋巴瘤和RLH的有效诊断方法。3、以miR-150、miR-146a、miR-155和miR-17为基础,构建了评估R-CHOP在活化B细胞亚型的DLBCL患者中治疗效果的分类器。该分类器的五折交叉检验准确率为92.5%,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100%。这表明这四种miRNA具有评估R-CHOP对DLBCL患者疗效的潜能。4、分别对DLBCL和HL与相应的正常对照样本的基因表达谱与miRNA表达谱进行差异表达分析,识别了DLBCL和HL的差异表达lncRNA、mRNA和miRNA。基于ceRNA网络理论,构建了DLBCL和HL特异的ceRNA网络。并选取了两个网络中共有的ceRNA关系对构成共有ceRNA子网络,该子网络中的RNA可能参与了两种淋巴瘤亚型共同的ceRNA调控途径。5、在DLBCL特异的ceRNA网络中,识别了10个与DLBCL患者总体生存水平显着相关的mRNA,分别为ZNF3、PPP1R2、RABEP1、PEX11B、SIK1、KXD1、TSG101、TLE4、CDV3、STX16。并且选取其中8个mRNA应用Lasso回归构建DLBCL风险模型,该模型具有预测DLBCL患者生存状况的潜力。综上所述,本文围绕ncRNA对淋巴瘤的诊断识别、预后分层以及内在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为淋巴瘤的精确诊断提供了新方法,为解析DLBCL与HL的ncRNA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对淋巴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套细胞淋巴瘤与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套细胞淋巴瘤与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8例伴有EBV感染的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EB病毒与套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第一部分 通过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建立套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的分子分型 第二部分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性遗传学异常:KMT2D及MYD88突变(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通过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建立套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的分子分型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性遗传学异常:KMT2D及MYD88突变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样本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套细胞淋巴瘤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缩略词表
    附件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LncRNA-IRAIN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生物功能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LncRNA-IRAIN和 LSD1 mRNA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LncRNA-IRAIN对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过表达lncRNA-IRAIN对 LSD1 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长链非编码 RNA 在恶性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miRNA-125b靶向p16促进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分组与转染
        1.3.2 实时定量PCR法(RT-PCR法) 检测各组细胞miRNA-125b和p16 mRNA表达水平
        1.3.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1.3.4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16的蛋白表达
        1.3.5 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1.3.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1.3.7 细胞侵袭实验检测JeKo-1细胞的侵袭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miRNA-125b和p16在各组JeKo-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NA-125b与p16的靶向关系
    2.3 各组JeKo-1细胞增殖能力比较
    2.4 miRNA-125b对JeKo-1细胞周期的调控
    2.5 miRNA-125b对JeKo-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5)NSD2、EZH2和SOX11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前言
    1 MCL研究背景
        1.1 MCL的分型
        1.2 MCL的诊断
        1.3 MCL的治疗
    2 MCL的遗传学改变
    3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与MCL
        3.1组蛋白甲基转移酶NSD2
        3.2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
    4 SOX11与MCL
实验材料
    1 实验相关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MCL临床分期及相关评分
    2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2.1 实验重要器材
        2.2 实验试剂
        2.3 配制试剂
实验方法
    1 实验相关方法
        1.1 免疫组化方法
        1.2 全外显子测序方法
实验结果
    1 MCL病人临床信息
    2 MCL中 NSD2、EZH2及SOX11 表达情况
        2.1 MCL中 NSD2、EZH2及SOX11 表达情况统计
        2.2 NSD2、EZH2在DLBCL和 MCL中表达情况比较
        2.3 MCL和 DLBCL生存情况比较
        2.4 MCL中 NSD2、EZH2及SOX11 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2.5 MCL中 NSD2与EZH2 表达相关性分析
    3 MCL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
        3.1 测序质量情况
        3.2 MCL患者基因突变情况
讨论
    1 MCL患者临床特征
    2.NSD2、EZH2及SOX11在MCL中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
        2.1 NSD2在MCL中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
        2.2 EZH2在MCL中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
        2.3 SOX11在MCL中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
        2.4 NSD2、EZH2在MCL和 DLBCL中表达不同可能受调节机制影响
    3 MCL中基因突变情况
结论
附录
    1 论文相关的图和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BTK/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套细胞淋巴瘤
        1.1 套细胞淋巴瘤的概述
        1.2 套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
    第二节 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
    第三节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
        3.1 BTK的结构和功能
        3.2 BT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套细胞淋巴瘤的靶向治疗
        4.1 BTK抑制剂
        4.2 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
        4.3 蛋白酶体抑制剂
        4.4 免疫调节剂
        4.5 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抑制剂
        4.6 CDK抑制剂
        4.7 热休克蛋白抑制剂
        4.8 HDAC抑制剂
    第五节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5.1 HDAC的概述
        5.2 HDAC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5.3 HDAC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5.4 HDAC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
        5.5 基于HDAC的多靶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5.6 BTK抑制剂和HDAC抑制剂在B细胞肿瘤中的协同作用
第二章 BTK/HDAC双靶点化合物的设计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第一节 实验仪器及试剂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试剂的预处理
    第二节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第三节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第四节 合成实验讨论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第一节 BTK激酶抑制活性实验
        1.1 实验方法
        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HDAC抑制活性实验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套细胞淋巴瘤生长抑制活性实验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其它肿瘤的生长抑制活性实验
        4.1 实验原理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分子对接
        5.1 化合物与BTK的分子对接
        5.2 化合物与HDAC的分子对接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Ⅰ 目标化合物结构及中英文名称对照
附录Ⅱ 目标化合物的图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69例初治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套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2.1 套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
        2.1.1 Cyclin D1过表达
        2.1.2 SOX-11 过表达
        2.1.3 TP53
        2.1.4 其他
    2.2 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2.2.1 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
        2.2.2 套细胞淋巴瘤的预后
    2.3 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2.3.1 初治患者的治疗
        2.3.2 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
第3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获取
    3.2 入组、排除标准
    3.3 病理类型、临床分期、预后分层、不良反应分级
    3.4 临床治疗方案
    3.5 随访及疗效评价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评估及生存分析
    4.3 预后因素分析
        4.3.1 预后单因素分析
        4.3.2 预后多因素分析
    4.4 预后评估体系
    4.5 不良反应与方案有效性的相关性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Hsacirc0043415、hsacirc0010358和hsacirc0009353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H293T 细胞和 BCL 细胞株
        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慢病毒载体构建
        2.3 B细胞淋巴瘤稳转细胞株构建
        2.4 实时定量荧光PCR(q RT-PCR)
        2.5 CCK-8
        2.6 流式检测细胞周期
        2.7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
        2.8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载体鉴定和慢病毒滴度
    2 构建上调circ RNAs的稳转B细胞淋巴瘤细胞模型
    3 上调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 表达促进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
    4 上调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 表达促进B细胞淋巴瘤细胞周期转变
    5 上调hsa_circ_0043415、hsa_circ_0010358和hsa_circ_0009353 表达抑制B细胞淋巴瘤细胞凋亡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淋巴结套区B淋巴细胞低增殖活性的新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淋巴结及淋巴细胞研究背景
        1 淋巴结的组织学结构
        1.1 被膜及小梁
        1.2 淋巴结皮质
        1.3 淋巴结髓质
        2 淋巴结的免疫学结构
        2.1 B淋巴细胞的免疫标记及分布特征
        2.2 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免疫标记及分布特征
        2.3 淋巴滤泡及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标记
        2.4 套区B细胞的免疫标记
        3 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发育
        3.1 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
        3.2 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
        3.3 套区B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
        3.4 B细胞的分化与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
        4 淋巴结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4.1 淋巴结滤泡生发中心细胞增殖活性
        4.2 淋巴结套区B细胞增殖活性探讨
    套细胞淋巴瘤研究背景
        1 套细胞淋巴瘤概述
        2 套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
        3 套细胞淋巴瘤的分子遗传特征
        4 套细胞淋巴瘤的独特临床生物学特点
        5 惰性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6 原位套细胞肿瘤
1 材料
2 方法
    2.1 试剂及标本处理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Max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具体步骤
    2.4 AgNOR染色具体步骤
    2.5 TUNEL凋亡试剂盒染色具体步骤
    2.6 结果判读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Ki-67 在正常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的表达
    3.2 PCNA在正常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的表达
    3.3 正常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的AgNOR计数
    3.4 正常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细胞凋亡指数比较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非编码RNA的淋巴瘤精确诊断与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淋巴瘤
        1.1.1 霍奇金淋巴瘤
        1.1.2 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
        1.1.3 淋巴瘤的诊断现状
    1.2 非编码RNA
        1.2.1 微小RNA
        1.2.2 长非编码RNA
    1.3 非编码RNA在淋巴瘤中的研究现状
        1.3.1 miRNA在淋巴瘤中的研究现状
        1.3.2 lncRNA在淋巴瘤中的研究现状
    1.4 竞争性内源RNA网络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微小RNA的淋巴瘤精确诊断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基于SRA数据集挖掘miRNA生物标志物及其软件开发
        2.2.2 FFPE样本集
        2.2.3 miRNA的定量检测及其软件开发
        2.2.4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构建和验证
        2.2.5 构建RLH与淋巴瘤的分类器的研究流程
        2.2.6 识别miRNA的靶标与功能富集分析
        2.2.7 DLBCL-ABC型患者的疗效评估分类器的构建与评估
    2.3 结果
        2.3.1 选择let-7f作为内部参照
        2.3.2 初始12-miRNA检测组合的确定
        2.3.3 优化6-miRNA检测组合的构建
        2.3.4 区分淋巴瘤与RLH分类器的训练
        2.3.5 独立测试样本集对分类器的性能评估
        2.3.6 LymiR软件的开发与使用
        2.3.7 分类器识别淋巴瘤患者的案例报告
        2.3.8 miRNA标志物的靶基因的功能富集
        2.3.9 miRNA检测组合评估DLBCL患者疗效的能力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淋巴瘤亚型的竞争性内源RNA调控网络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微阵列表达谱数据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lncRNA基因的识别
        3.2.4 DLBCL和 HL相关的mRNA、lncRNA和 miRNA的挖掘
        3.2.5 功能富集分析
        3.2.6 差异表达miRNA的靶标识别
        3.2.7 ceRNA网络的构建与可视化
        3.2.8 DLBCL的 ceRNA网络中mRNA的生存特征
    3.3 结果
        3.3.1 鉴定差异表达的lncRNA、mRNA和 miRNA
        3.3.2 差异表达mRNA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3.3.3 ceRNA网络的拓扑性质
        3.3.4 ceRNA网络的功能分析
        3.3.5 共有ce RNA子网络分析
        3.3.6 ceRNA网络中的mRNA与患者生存状态的关系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附表1-6
    附图1-3

四、套细胞淋巴瘤与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 [1]8例伴有EBV感染的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D]. 李小菊.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第一部分 通过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建立套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的分子分型 第二部分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性遗传学异常:KMT2D及MYD88突变[D]. 阎禹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LncRNA-IRAIN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生物功能学研究[D]. 林萍.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miRNA-125b靶向p16促进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探讨[J]. 张哲,陶善东,宋立孝,丁邦和,王春玲. 现代肿瘤医学, 2020(22)
  • [5]NSD2、EZH2和SOX11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D]. 高明正. 大理大学, 2020(05)
  • [6]BTK/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活性研究[D]. 于升平. 山东大学, 2020(02)
  • [7]69例初治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邢瑞. 吉林大学, 2020(08)
  • [8]Hsacirc0043415、hsacirc0010358和hsacirc0009353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D]. 李丹.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9]淋巴结套区B淋巴细胞低增殖活性的新发现[D]. 雷卓.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10]基于非编码RNA的淋巴瘤精确诊断与调控网络研究[D]. 康娟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套细胞淋巴瘤和细胞周期调控基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