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IGUAN (内关 PC 6) IN THE TREATMENT OF DISORDE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THE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论文文献综述)
程璐[1](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赵月[2](2021)在《电针联合帕洛诺司琼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腹腔镜微创手术在治疗一些疾病上显示出明显的治疗优势,其中妇科腹腔镜手术应用尤为广泛。目前相关研究表明年龄<50岁女性是术后恶心呕吐最可靠的特异性预测因子。由于腹腔镜手术只能采用全身麻醉,麻醉镇静药及阿片类镇痛药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容忽视;腹腔镜手术气腹、手术操作本身又可增加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表明,应用电针刺激可以降低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胸科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本研究拟对年龄<50岁女性这一特异性人群进行对照研究。评价电针刺激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应用效果。目的:ERAS理念下,研究穴位电针刺激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9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年龄18-50岁,BMI 18-30kg/m2,ASAⅠ-Ⅱ级,手术时间1-3h。排除严重器质性心脏疾病病史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既往有晕动症或既往术后有恶心呕吐病史者,既往有消化道疾病史或胃肠道手术史者,电针刺激附近的皮肤破损或者过敏者,聋哑或智力障碍等不能互相沟通交流的患者,术中更改手术方式的患者,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者,术中出血过多以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气胸等。随机设计分为三组:A组(预处理组)(n=30):于术前30分钟行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及双侧内关穴,电刺激30分钟,术毕静脉滴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B组(后处理组)(n=30):术毕静脉滴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术后即刻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及双侧内关穴电刺激30分钟;C组(对照组)(n=30):术毕静脉滴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不行电针刺激。术前禁食6-8h,禁饮2h。于病房建立静脉液路并留置静脉留置针。入室后监测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 O2)、无创血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体温。A组(预处理组):于术前30分钟行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及双侧内关穴电刺激30分钟拔除针灸针,术毕静脉滴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B组(后处理组):术毕静脉滴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于术后即刻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及双侧内关穴,电刺激30分钟拔除针灸针;C组(对照组):术毕静脉滴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不行穴位电针刺激。麻醉诱导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5mg,盐酸右美托咪定0.4μg/kg/min泵注,咪达唑仑0.03-0.05mg/kg,丙泊酚2mg/kg,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2mg/kg,舒芬太尼0.3-0.5μg/kg,药物作用达到峰值后时气管插管。麻醉维持:0.6MAC七氟醚吸入,泵注丙泊酚3-6mg/kg/h,瑞芬太尼0.1-0.3μg/kg/min,间断辅以苯磺酸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依据监测指标调整麻醉深度。术中BIS>60时,单次给予丙泊酚0.5mg/kg;BIS<40时调整丙泊酚及七氟醚的用量。心率慢于50次/分时给予阿托品0.5mg,血压低于基础值30%时给予快速补液、麻黄碱3-6mg升压,气道峰压高于30cm H2O时降低潮气量为5ml/kg,增加呼吸频率2次/分。若术中出血超过400ml时,查动脉血气,按需输注血液制品和补充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应用升温毯、液体加温仪等措施主动保温。术毕前20min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地佐辛0.1mg/kg术后镇痛。记录观察患者入室(T0)、插管前(T1)、插管后(T2)、切皮(T3),关腹(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0-2h,2-6h,6-24h,24-48h时间点的PONV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是否应用止吐药物。结果:1.三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年龄,体重,手术时长,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术中MAP,HR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PONV发生人数及发生率的比较:2h内A组PONV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C组(P<0.05),其余时间段PONV发生率三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C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24h内A组PONV发生率与B组、C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able 4)。24-48h三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三组患者PONV分级的严重程度比较:0-2h内A组术后PONV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B组,C组(P<0.05),其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三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比较:A组与B组、C组相比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B组、C组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术后应用止吐药物的比较:A组与B组、C组相比术后应用止吐药物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B组与C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7.止吐药物不良反应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发生头晕,头痛以及困倦等止吐药并发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内关穴联合帕洛诺司琼可以明显降低年龄<50岁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0-2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减少止吐药物的应用,利于ERAS的实施。
张培铭,章薇,谭志高,刘小娟,潘婷,肖豆,陈德祯,方闯[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慢性胃炎古代针灸选穴规律(英文)》文中研究表明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s of ancient acupuncture physicians in acupoint combination with meridians and body regions involved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through data mining technology so as to provide the evidence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gastritis in the modem time.Methods:Firstly,the ancient literature(database),searching words,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determined.Secondly,the database was organized through computer and manual retrieval.Finally,using data mining techniques,such as frequency analysis and association analysis,the experiences of ancient acupuncture physicians were explored in meridian selection and acupoint combination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Results:A total of 2243 items in compli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were included,covering224 acupoi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Of them,the involved meridian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omach,especially to bladder,spleen and stomach meridians as well as Conception Vessel.The acupoints selected not only focus on the local acupoints related to lesions,but also on the distal ones,especially those located in the lower limbs.The most common acupoints for any symptom were Zusanli(足三里 ST36),Neiguan(内关PC6),Zhongwan(中脘CV12),Gongsun(公孙SP4) and Taibai(太白SP3).For epigastric pain,Liangmen(梁门ST21) and Xiangu(陷谷ST43) were the representatives as the combination of acupoints from the same meridian.For the disorders with upward reversion of qi,PC6 and SP4 were generally combined.Among the specific points,the five-shu points were the most common,followed by the front-mu points.In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specific points involved,PC4 and SP4 were highly associated.The acupoint combination was particular for each category of main symptoms.Conclusion:In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with acupuncture,the ancient physicians give the great consideration to symptom differentiation and meridian differentiation relevant with gastric disorders,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stal and nearby acupoints.Besides,the specific points are of the best choice.
李思成[4](2020)在《电针预处理调节肠道菌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5-HT代谢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及针灸“治未病”思想,本实验首先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大鼠模型,观察菌群失调对大鼠肠道5-HT代谢及心肌5-HT受体表达的影响,旨在探索肠道菌群-5-HT-心肌细胞之间的联系,为阐明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提供实验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大鼠模型,以肠道菌群和5-HT为切入点,采用电针“内关”、“足三里”预处理的干预方法,探讨电针预处理调节肠道菌群影响I/R模型大鼠5-HT代谢、进而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效应机制,为临床从“心与小肠”论治心肌缺血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和菌群失调组,每组10只。菌群失调组大鼠灌胃盐酸林可霉素(5g/kg·BW,溶于生理盐水中),正常对照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造模7天,动态观察两组大鼠形态及体质量变化。第8天造模成功后,取回肠组织,qPCR法检测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免疫组化法观察回肠EC细胞的数量和形态,ELISA法检测回肠组织中5-HT及其相关代谢物质Trp、5-HIAA、Kyn的含量;取外周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5-HT、Trp、5-HIAA、Kyn的含量;取心肌组织,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中5-HT的含量,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5-HT2BR、5-HT4R蛋白的表达,q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5-HT2BR、5-HT4R mRNA的表达,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I/R模型组、内关组和足三里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固定1次/天,每次20min,共7天,第8天开胸手术只穿线,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I/R模型组:固定1次/天,每次20min,共7天,第8天采用垫管法行左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术,制备在体I/R模型;内关组:电针“内关”预处理1次/天,每次20min,共7天,第8天造模同I/R模型组;足三里组:电针“足三里”预处理1次/天,每次20min,共7天,第8天造模同I/R模型组,动态观察各组大鼠术中心电图的变化。第8天造模成功后,取回肠组织,qPCR法检测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免疫组化法观察回肠EC的数量和形态,ELISA法检测回肠组织中5-HT及其相关代谢物质Trp、5-HIAA、Kyn的含量;取外周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5-HT、Trp、5-HIAA、Kyn的含量,及心肌损伤标志物CK、CK-MB、cTnT含量;取心肌组织,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的形态结构,masson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ELISA法检测心肌5-HT的含量,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5-HT2BR、5-HT4R蛋白的表达,q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5-HT2BR、5-HT4R mRNA的表达,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肠道菌群失调对大鼠肠嗜铬细胞分泌5-HT功能的影响(1)大鼠形态与体质量的变化:林可霉素干预1周后,菌群失调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软便,伴摄食饮水下降,精神萎靡不振,毛色无光现象。菌群失调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2)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菌群失调组回肠组织中大肠杆菌属、拟杆菌属、肠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含量增加,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含量减少(P<0.05,P<0.01)。(3)回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正常对照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完整,腺体排列整齐,富含杯状细胞。菌群失调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腺体排列紊乱,杯状细胞减少、消失,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4)回肠EC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菌群失调组回肠EC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多(P<0.01),胞质内可见特异性分泌颗粒。(5)回肠组织及血清中5-HT含量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菌群失调组回肠组织及血清中5-HT及其前体物质Trp、代谢产物5-HIAA、Kyn的含量升高(P<0.01,P<0.05)。2.肠道菌群失调对大鼠心肌细胞5-HT含量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1)心肌组织中5-HT含量的变化:菌群失调组心肌组织中5-HT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心肌组织中5-HT受体表达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菌群失调组心肌组织中5-HT2BR、5-HT4R蛋白及mRNA的表达增加(P<0.01,P<0.05)。3.电针预处理对I/R模型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形态学的影响(1)心电图ST电位值的变化:结扎20min时与结扎前比较,I/R模型组、内关组、足三里组测得的ST段电位值均升高(P<0.05);再灌注40min时与结扎20min时比较,I/R模型组、内关组、足三里组测得的ST段电位值均回降(P<0.01,P<0.05)。再灌注40min时,与假手术组比较,I/R模型组测得的ST段电位值升高(P<0.05);与I/R模型组比较,内关组、足三里组测得的ST段电位值下降(P<0.01);与足三里组比较,内关组测得的ST段电位值下降(P<0.01)。(2)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I/R模型组血清中CK、CK-MB、cTnT的含量增加(P<0.01,P<0.05);与I/R模型组比较,内关组、足三里组血清中CK、CK-MB、cTnT的含量减少(P<0.01);与足三里组比较,内关组血清中CK-MB的含量减少(P<0.01)。(3)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假手术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横纹清晰,细胞结构完整,形态正常,无炎性浸润,无空泡样变性;I/R模型组心肌纤维紊乱,部分纤维断裂,细胞结构破坏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出现空泡样变性;内关组、足三里组病理改变较轻,心肌纤维排列略杂乱,少量纤维断裂及炎性细胞浸润,小部分细胞水肿坏死。(4)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I/R模型组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增加(P<0.05);与I/R模型组比较,内关组、足三里组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减少(P<0.05,P<0.01);与足三里组比较,内关组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减少(P<0.01)。4.电针预处理调节肠道菌群对I/R模型大鼠肠嗜铬细胞分泌5-HT功能的影响(1)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I/R模型组回肠组织中大肠杆菌属、拟杆菌属、肠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含量增加,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含量减少(P<0.05,P<0.01);与I/R模型组比较,内关组、足三里组回肠组织中大肠杆菌属、拟杆菌属、肠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含量减少,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含量增加(P<0.05,P<0.01);与足三里组比较,内关组回肠组织中乳酸杆菌属含量增加(P<0.05)。(2)回肠EC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I/R模型组回肠EC数量增多(P<0.01),电镜下可见胞质内有特异性分泌颗粒;内关组、足三里组镜下表现介于假手术组与I/R模型组之间,回肠EC细胞数量较I/R模型组减少(P<0.05)。(3)回肠及血清中5-HT含量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I/R模型组回肠及血清中5-HT及其前体物质Trp、代谢产物5-HIAA、Kyn的含量升高(P<0.01,P<0.05);与I/R模型组比较,内关组、足三里组回肠及血清中5-HT、Trp、5-HIAA、Kyn的含量降低(P<0.01,P<0.05);与足三里组比较,内关组回肠组织中5-HT、5-HIAA的含量降低(P<0.05)。5.电针预处理调节肠道菌群对I/R模型大鼠心肌细胞5-HT含量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1)心肌组织中5-HT含量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I/R模型组心肌组织中5-HT含量增多(P<0.01);与I/R模型组比较,内关组、足三里组心肌组织中5-HT含量减少(P<0.05);与足三里组比较,内关组心肌组织中5-HT含量减少(P<0.01)。(2)心肌组织中5-HT受体表达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I/R模型组心肌5-HT2BR、5-HT4R蛋白及mRNA的表达增多(P<0.01,P<0.05);与I/R模型组比较,内关组、足三里组心肌5-HT2BR、5-HT4R蛋白及mRNA的表达减少(P<0.05,P<0.01);与足三里组比较,内关组心肌5-HT2BR、5-HT4R蛋白及mRNA的表达减少(P<0.05,P<0.01)。结论(1)本实验采用林可霉素诱导的大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建立成功,大鼠肠道有益菌减少,条件致病菌增加,回肠EC细胞数量增加,回肠及血清中5-HT及相关代谢物质含量升高,心肌5-HT含量及其受体表达增多。提示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可通过影响体内5-HT代谢,与心肌细胞之间产生密切联系。(2)I/R模型大鼠肠道有益菌减少,条件致病菌增加,回肠EC细胞数量增加,回肠及血清中5-HT及相关代谢物质的含量升高,心肌5-HT含量及其受体表达增多。提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起体内5-HT代谢异常,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肌损伤。(3)电针“内关”、“足三里”预处理均可显着降低I/R模型大鼠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含量,改善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提示电针“内关”、“足三里”预处理对I/R模型大鼠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且电针内关穴的效应优于足三里穴。(4)电针“内关”、“足三里”预处理均可明显改善I/R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紊乱,抑制EC细胞分泌5-HT,降低回肠及血清中5-HT及相关代谢物质的含量,减少心肌5-HT含量及其受体表达。提示电针“内关”、“足三里”预处理可有效减轻I/R模型大鼠心肌损伤,其效应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影响5-HT代谢有关。
易卜拉欣(Ibrahim Zeyad Ali Khattab)[5](2019)在《针刺不同穴组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每个人都会定期经历恐惧和焦虑的情绪。恐惧,是精神、身体以及行为对外部威胁的一种即刻反应;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快,但其成因尚不明确。焦虑症一词来自于拉丁语单词“ango”,意思是使人窒息或令人沮丧。焦虑情绪的发作和潜在威胁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先后关系。焦虑感可能作为一种预感出现在威胁发生之前,并一直持续到威胁结束之后;也可能在没有明确威胁的情况下出现。焦虑症通常伴随着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这一点类似于由恐惧带来的身体和行为的变化。广泛性焦虑症(GAD)是一种以六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慢性过度夸张的焦虑和紧张为特征的疾病,表现为无缘由的过度焦虑和紧张,比绝大部分人所经历过的普通焦虑更加严重。GAD患者通常对未来抱有最坏的打算,他们过分担心金钱、健康、家庭、工作,即使并没有迹象表明事情会出问题,他们也无法放松,常常患有失眠症。焦虑的原因有时难以确定,可能仅仅是想到如何熬过这漫长的一天就会引起焦虑感。许多GAD患者伴有身体上的症状,例如疲劳、战栗、肌肉紧张、头痛、烦躁或潮热,他们可能会感到头晕眼花或呼吸困难,也可能感到恶心或经常必须去洗手间。GAD最常见于儿童期或青春期,但也有可能成年后发作。与男性相比,它对女性的影响更大。GAD的发生可能存在家族遗传因素,也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使得GAD程度加重。GAD通常与抑郁症,药物滥用及其他焦虑症并存。肠易激综合征通常伴随GAD一同出现,尽管它多发于酗酒、严重抑郁或具有恐慌症的人群,尽管其具体成因尚不明确。针灸是经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的GAD治疗手段。许多研究表明,针灸对此类病症疗效显着,因此针灸可以作为GAD患者一种不错的治疗选择。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针灸治疗广泛性焦虑症(GAD)的疗效。研究方法该研究是在以色列东耶路撒冷的Rayan补充医学中心(Salah el din 25 Salah Al-din St#20 East Jerusalem,Israel)进行的。40位具有焦虑症症状的患者被分为了两组症状包括:心悸、紧张、胸部不适或有压迫感,因焦虑而时常会感到心跳骤停。一组将通过针刺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合谷(LI4)、曲池(LI11)和列缺(LU7)这些穴位进行治疗,以上穴位的选择引用自Miriam Lee博士的《高级针灸师的见解:穴位的组合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一书。另一组将通过针刺百会(DU20)、四神聪(EX-HN1)、上星(DU23)、内关(PC6)、合谷(LI4)、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太冲(LR3)和丰隆(ST40)这些穴位进行治疗,以上穴位的选择引用自石学敏教授的《针灸学》一书。在接受治疗后的第一周、第三周、第六周和第八周,患者被要求完成《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 Ⅳ)的焦虑筛选调查GAD-7和可视化模拟评分量表VFAS。第一次就诊时,在记录相关病史后,所有具有GAD确诊标准的患者被招募进本次研究。在之后的四天里,根据本研究的入选和排除标准对这些患者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符合所有条件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同时,还要求患者报告其症状和感觉,其中患者报告有心悸、躁动不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忧虑、肌肉紧张和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嗜睡、或不安定的睡眠)。随机性:在一张纸上列出所有入选的患者(n=40);患者被随机分为第一组(n=20)和第二组(n=20)。随后通过简单的抽签,确定第一组将接受根据石学敏《针灸学》一书所给出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这些穴位是:百会(DU20)、四神聪(EX-HN1)、上星(DU23)、内关(PC6)、合谷(LI4)、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太冲(LR3)和丰隆(ST40)。第二组将接受根据Miriam Lee博士的书目《高级针灸师的见解:穴位的组合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中所给出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合谷(LI4)、曲池(LI11)和列缺(LU7)。GAD是基层医疗中最常见的焦虑症。针灸,作为补充和替代药物疗法,已经普及并被接受为医学疗法。它是中医药(TCM)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使用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人数急剧增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两组穴位治疗GAD的疗效。选择以上穴位,一方面是因为以上穴位是我的国家针灸临床上常用的穴位,除此以外,我还依照中医理论,根据穴位功能和部位在本次研究中选择穴位。在Miriam Lee的书中,我们观察到使用足三里(ST36)、合谷(LI4)、三阴交(SP6)、曲池(LI11)和列缺(LU7)来治疗许多疾病,这是我选择这些将这个穴组与石学敏在焦虑一章中提到的针刺穴组进行对照的主要原因。百会穴(DU20)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以及足厥阴肝经的交汇点,它入络脑,具有调节脑髓及脑功能的功能。与足三里(ST36)配合使用时,具有调节情绪、唤醒大脑和使心灵平静的明显作用。与三阴交(SP6)配合使用时可补充心脏和脾脏。四神聪(EX-HN1)是镇定心情和减轻沮丧的关键穴位。印堂(EX-HN3)是督脉的重要穴位,它使精神平静,头脑清醒。内关(PC6)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维脉相通。内关的主要功能较为广泛,经常涉及“胸痹和内耳道病”理论,具有镇定心、调节气、缓解疼痛的作用,同时对胃、心包、情绪障碍以及由气滞引起的器官和四肢疾病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内关对焦虑症也有很好的调节效果,对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神门(HT7)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具有调节思想,使思想平静和促进睡眠的作用。丰隆(ST40)祛痰并镇定精神,这很重要,因为如果痰湿阻塞上焦和头部,可能会阻碍清阳上升,导致头晕和头痛,感觉沉重而浑浊。上星(DU23)的作用是使精神平静,此穴的别名反映了其作为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用于治疗躁狂症和癫痫症的“十三鬼穴”之一的地位。这些包括鬼堂、鬼宫、和神堂,这表明该穴位具有治疗神志不清的功用。太冲(LV 3)可以说是肝脏经络最重要的穴位之一,它具有广泛的作用,并且可以在肝脏器官及其通道的过剩和不足状态中获得同等效果。两侧太冲(LV3)和合谷(LI4)被称为“四关穴”。干预治疗第一组(石学敏组)患者取仰卧位,酒精消毒后,使用无菌针灸针(0.22,韩国东邦医疗器械)进行针刺。第一针刺入足三里(ST36),随后刺入其他穴位。针灸针需刺入到适当的深度,在得气后,留针30分钟。在调整针灸针时,每次调整一根,各穴位调整方法一致;每周治疗3次,一共24个疗程。第二组(Miriam Lee组)患者取仰卧位,酒精消毒后,使用无菌针灸针(0.22,韩国东邦医疗器械)进行针刺。第一针刺入足三里(ST36),随后刺入其他穴位。针灸针需刺入到适当的深度,在得气后,停针30分钟。在调整针灸针时,每次调整一根,各穴位调整方法一致;每周治疗3次,一共24个疗程。统计分析:本次研究将使用SPSS 22版进行统计、用于表示统计学显着性的P值小于0.05。结果共有40名GAD患者参与,并分为两组(每组20名患者),其中22.5%为男性77.5%为女性。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40岁(33-55岁区间)。在接受治疗前,GAD-7问卷的结果和VFAS分数在统计学意义上没有差异。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就GAD-7和VFAS的结果在各自组内进行比较,石学敏组中,治疗前”和“治疗一周后”的数据显示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和“治疗三周后”的数据有极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和“治疗六周后”的数据显示有极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和“治疗八周后”的数据有显着差异(P<0.05)。在比较不同阶段的VFAS值时,石学敏组中,“治疗前”和“治疗一周后”的数据显示有极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和“治疗三周后”的数据显示有极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和“治疗六周后”的数据显示有极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和“治疗八周后”的数据显示有极显着差异(P<0.001)。Miriam Lee组中,比较GAD-7值,“治疗前”和“治疗一周后”的数据无显着差异治疗前”和“治疗三周后”的数据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和“治疗六周后”有极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和“治疗八周后”的数据有极显着差异(P<0.001)。在比较不同阶段的VFAS值时,Miriam Lee组中,“治疗前”和“治疗一周后”的数据有极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和“治疗三周后”的数据有极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和“治疗六周后”的数据有极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和“治疗八周后”的数据有极显着差异(P<0.001)。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两个治疗组石学敏和Miriam Lee之间GAD-7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各组之间的治疗的第1周组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周、第6周和第8周组间差异极显着P<0.001。我们分析了石学敏和Miriam Lee治疗组之间的VFAS之间的差异,并检查了两个治疗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组间差异有极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可以说,两组穴组针刺方法对治疗广泛性焦虑症都有很好的效果。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DMS Ⅳ诊断标准中的症状以及躁动不安、感觉被困住或边缘不适、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精神萎靡,肌肉紧张、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不安、令人不快的睡眠)等症状纳入受试者。第一组使用石学敏穴位的患者自己表示以下焦虑症的症状发生缓解,包括:头痛、心悸、呼吸轻微、胸部不适、失眠、肌肉紧张、疲劳和难以控制焦虑情绪。从治疗的第一周开始,患者感受到了平静,并且可以和他人进行交流。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表示心悸和呼吸困难得到缓解,他们开始拥有良好的睡眠;那些伴有肌肉紧张,尤其是右肩上部肌肉紧张的患者,表示该部位肌肉有所放松。多数患者表示,虽然他们自我感受变好,却并没有完全摆脱焦虑,但是总体状况在好转。那些仅接受了 Miriam Lee穴组针灸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的前三周并没有获得满意的疗效。在治疗三周之后,他们表示心悸和其他症状开始缓解。本研究的缺点是样本量不足,同时没有对照组;因此未来需要再开展一个更大样本的研究,同时加入对照组;这个研究可以作为博士毕业论文。我认为,仅使用Miriam Lee穴组进行针灸治疗是不现实的,也会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坚持完成整个疗程。在西方,患者希望快速见效。作为一名针灸师,我认为对于西方患者而言,需要在得气之后立刻见到疗效。
林毅[6](2019)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湿疹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背景]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为皮损形态多样,伴有强烈瘙痒,易反复发作,容易演变成慢性发病。湿疹的复发性、顽固性、瘙痒性及病程的缠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西医认为湿疹为皮肤炎的一种,采取的多为激素和免疫疗法。激素和免疫制剂内外治法虽然在短期内有一定的疗效,但多伴有较大的副作用且不容易根治湿疹。因此还需找到更好的、有效的、安全的疗法。中医对湿疹的认识由来已久,治疗手段更多样化,疗效也更为持久,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通过对湿疹进行辨证论治,给予不同的中药内服、外用是中医治疗湿疹的主要手段,此外湿疹也是针灸(包括毫针,刺血,火针等)疗法的适应症。针灸临床选穴主要遵循两种辨证方法,一为根据受累脏腑气血的异常辨别病位、病性的脏腑辩证选穴,尤其适合内科病证;另一种是经络辨证选穴,此法尤其适合痛症、周围神经后遗症等症状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症,以及包括皮肤科病症在内的体表有病理体征的各类病症。经络辨证基于经络理论。医师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别对经络进行诊察来确定病位和病性。经络辨证法特别适用皮肤病,即根据皮损所在部位,可以确定病变的经络,并可在这些经络上取穴进行治疗。比如湿疹在面部,一般多和阳明经有关;在耳后多与少阳经有关;在肋下或外阴部多与厥阴经有关;位于足底的湿疹则与少阴经有较密切的联系。目前中医主要以中药外敷、内用治疗湿疹,较少使用针灸。一般关于湿疹针灸治疗的文献也多以脏腑辨证选穴为主,较少提及经络辨证选穴。针灸的安全性和有效率使其具有更为深入研究的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单纯使用中药和针药并用治疗湿疹的疗效比较,以期观察针灸在治疗湿疹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索经络辨证选穴方法在针灸治疗湿疹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9月开始至2019年3月结束,研究对象来自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湿疹患者,在符合诊断标准并同意加入研究后,被分成3组:1.单纯中药组(A组):临床医师根据对患者进行的脏腑辨证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a)湿热内蕴型:龙胆草、金钱草、知母、茵陈、车前子、牛膝等。(b)脾虚湿盛型:苍术、白术、茯苓、陈皮、厚朴等。(c)血虚风燥型:当归、熟地、鸡血藤、川芎、三七、天麻、荆芥、防风等。如伴有肝气郁结:加柴胡、白芍、川芎、陈皮、香附等;如伴有热邪扰心:加龙骨、合欢皮、远志、煅牡蛎、知母等同时在内服药的基础上使用外敷药如薄荷、金银花、苦玄参、地榆炭、黄芩、当归、生地黄、石斛、杏仁、白芨、百部等。2.脏腑辨证针灸结合中药组(B组):在A组的用药基础上,采用脏腑辩证选穴结合皮损局部选穴进行针灸治疗。(a)湿热内蕴型:曲池、合谷、内庭;大椎放血。(b)脾虚湿盛型:三阴交、阴陵泉、公孙;脾俞艾灸。(c)血虚风燥型:血海、阴谷、太溪;膈俞和脾俞艾灸。如伴有肝气郁结:加阳陵泉、太冲;如伴有热邪扰心:加神门、内关、曲池、足三里等;如伴有瘙痒:加曲池、血海、风池、神门、安眠穴、百会等;如伴有红肿水泡:局部和大椎放血;如伴有皮肤干燥角质:加血海、太溪等。除了在上述穴位施针,也在局部患处进行针刺或者火针点刺。3.经络辨证针灸结合中药组(C组):在B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在皮损相应经络上诊察,针刺循经反应点。如未在皮疹所在经络上找到明显反应点,则取相应所属经脉的合穴。根据皮疹的部位:(a)皮疹发生在面部和四肢:根据皮损的分布部位以辨别受累的经脉,然后在受累的经络上进行循经按压检查,方向为从四肢末端到肘或膝关节,找异常反应点等,将反应点作为针刺治疗点,行平补平泻手法。如未在皮疹所在经络上找到明显反应点,则取相应所属经脉的合穴:肺经取尺泽、大肠经取曲池、胃经取足三里、脾经取阴陵泉、心经取少海、小肠经取小海、膀胱经取委中、肾经取阴谷、心包经取曲泽、三焦经取天井、胆经取阳陵泉、肝经取曲泉。(b)如皮疹发生在躯干部则取脊椎旁的夹脊穴。以上治疗,中药口服:每日2次,疗程为2周。针灸治疗:每周1次,疗程为2周。为观察中药和针灸的疗效,我们对病人的皮损,包括红斑、丘疹、水泡、渗出、瘙痒及面积等指标进行记录,进行症状分级评分。在研究过程中每个病人接受三次观察:第1次访视(0天,研究开始)、第2次访视(7±2天,治疗1周)、第3次访视(14±2天,治疗2周)。[结果]临床观察共纳入湿疹患者47人,其中:单纯中药组(A组)13人;脏腑辨证针灸结合中药组(B组)14人;经络辨证针灸结合中药组(C组)20人。数据收集完毕后对三组的疗效进行分析。根据总体疗效分析结果:三组综合疗效显着,水平相当。从有效率和愈显率来看,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总体上优于单纯药物组(A组)。脏腑辩证针灸结合中药(B组)是总体疗效和愈显率最佳的。瘙痒指标在三组在两周治疗后都有好转(P<0.05),组间分析显示经络辨证针灸结合中药组(C组)的瘙痒疗效优于其它两组。[结论]1.三组治疗湿疹均有显着疗效。从有效率和愈显率来看,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总体上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脏腑辨证针灸结合中药治疗是总体疗效和愈显率最佳的。2.就丘疹和瘙痒而言,经络辨证针灸结合中药组(C组)对于丘疹和瘙痒的改善要优于脏腑辨证针灸结合中药组(B组)和单纯中药组(A组)。总之,结合针灸治疗能提高中医单纯使用中药治疗湿疹的疗效,经络辨证取穴方法能更有效地有助缓解某些湿疹症状。针灸结合中药值得作为湿疹治疗手段予以推广。
Katayoon Keyhanian[7](2019)在《痉挛研究进展及针刺抗痉挛临床病例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痉挛是一种感觉运动系统的紊乱,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后遗症,其特征是肌张力的速度依赖性增加和牵张反射亢进。它有许多负面影响,为患者带来身心伤害、经济负担的同时,还要在卫生服务机构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费用。·痉挛机制痉挛的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是由于脊髓或脊髓上水平感觉运动控制功能的损伤所致。在脊髓层面,有人提出突触前和突触后抑制通路功能下降的观点。而在脊髓上机制中,内侧网状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的兴奋功能受损或背侧网状脊髓束的抑制功能受损可导致各种形式的痉挛。也有人认为,痉挛的发生不仅是中风运动恢复期的一部分,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可塑性异常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将其与改善运动恢复能力并行考虑。·痉挛的评估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及其影响的多样性,痉挛的评估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全面的方法来衡量痉挛的各个方面。在评估痉挛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或其对功能活动的影响,现有的方法各不相同。非仪器评估法成本低,易于临床应用,在世界各地应用较多,如Ashworth量表、Tardieu量表及其修订版、痉挛频率量表、Barthel指数等。仪器评估方法,如生物力学和电生理测量,其结果更可靠,但价格昂贵且可能会引起患者不适,因此并未广泛应用于研究中。·痉挛的治疗为了治疗痉挛,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而各种治疗方法对痉挛的疗效神威。巴氯芬、替扎尼定、地西泮和加巴喷丁等口服药物是抑制痉挛的中枢作用药物,丹曲林和大麻二酚化合物则是起到外周作用的药物。其他药物疗法有注射肉毒杆菌毒素使神经末梢失活(少量苯酚注射)或鞘内注射巴氯芬,后者使用说明更规范、副作用更少。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矫形和铸型、神经机器人、热疗、重复经皮神经电刺激(rTENS)、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体外冲击波(ESWT)、全身和局部肌肉振动、无创神经调节(NINM)、超声治疗和针灸。病情严重以及伴有并发症的患者最终多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有其自身的好处和并发症。·针刺治疗痉挛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针灸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多项研究证实了针灸缓解痉挛的作用。虽然目前还没有高质量的证据证明非药物疗法对痉挛的疗效,电针结合常规护理是两种对痉挛有效的方法之一,有中等程度的证据表明其有效性。针灸抗痉挛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人提出它在打破疼痛-痉挛-疼痛循环、降低α和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以及调节神经化学物质及其受体方面具有一定作用。根据中医学观点,痉挛是由于风痰、痰湿、气滞、血瘀等复杂因素而导致的经络瘀阻。主要治疗原则是化痰湿通经络,益气活血、祛风化瘀。由于针刺是一种根据患者辨证论治的个体化干预方式,因此有必要开展研究以适应针刺的复杂性,并能够评估其对痉挛和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在中国不同临床环境下针刺治疗痉挛患者的疗效,以全面了解针刺治疗痉挛的方法、选穴规律及针刺手法。方法:地点和患者: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广济中医院确诊为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并伴有痉挛后遗症的15例患者。观察时间为2019年2月25日至2019年6月16日。干预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和穴位选择,记录每位患者针刺治疗方法。结果测量:患者评估基于痉挛频率量表(每天痉挛发作的次数)的主观测试和对痉挛改善的自我评估。结果:在15名患者中,有14名患者的伴随症状和日常活动等一般情况有所改善,同时12名患者的痉挛频率量表评分有所下降。由于病例在干预的持续时间和开始时间上的差异(异质)性,以及不同的治疗方案,我们在此只描述针灸方法、穴位选择和针刺操作手法。穴位的选择基于不同的针灸理论,主要从治标与治本的角度选择。治本最常用的穴位是阳陵泉、合谷、足三里、风池、百会、神庭、关元、气海、中脘、太冲、丰隆、悬钟、肝俞、脾俞、肾俞等。对于上下肢痉挛状态,较常用的局部治标穴位有: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尺泽、八邪、阴陵泉、三阴交、解溪、伏兔、申脉、承筋、承山等。针刺方法主要包括常规体针和头皮针。针刺手法及刺法主要有常规针刺补泻手法、恢刺法、透刺法、火针法和肌筋膜针法。结论: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显示,针刺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痉挛,具有安全、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针刺疗法将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痉挛治疗方法。寻求更有效的针刺方法,尤其是穴位配方和有效抗痉挛刺法,以及它们的最佳组合以产生协同效应,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伍舒扬[8](2019)在《捻转法针刺内关穴对三种麻醉剂麻醉大鼠自主神经的调节作用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维持着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其主要功能体现在调节机体内脏、血管、平滑肌以及腺体的活动,并参与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反应。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针灸作为一种简便且效果良好的手段,常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的相关疾病治疗。与针灸效应机理相关的研究结果证实:针刺可对内脏器官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产生良性调节作用。但是动物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考虑到实验中必不可免地应用到麻醉剂,而不同麻醉剂对自主神经产生的影响及持续时间均存在差异。那么在针刺效应机制研究中,麻醉剂应用与否是否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动物使用不同麻醉剂是否是导致相关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迄今国内外都未见任何明确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的研究报道。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对三种不同麻醉剂麻醉状态下捻转法针刺内关穴前后大鼠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及自主神经放电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种类麻醉剂的应用对针刺内关穴调节自主神经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为针刺调节自主神经研究中尽量减少麻醉剂的影响提供科学解释,并为探讨不同针效机制时如何合理使用麻醉剂提供前期研究基础。研究方法本实验以清洁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在清醒状态下记录心电后,随机分为乌拉坦对照组(n=6)、乌拉坦针刺组(n=6)、戊巴比妥钠对照组(n=6)、戊巴比妥钠针刺组(n=6)、水合氯醛对照组(n=6)、水合氯醛针刺组(n=6)。各对照组分别给与上述麻醉剂,待麻醉稳定后只记录不针刺。各针刺组均给予捻转法针刺内关穴处理,快速进针后捻转法行针,每次一分钟,行针三次,中间各间隔一分钟,最后一次行针后出针,继续记录十分钟。实验于每天上午固定时间(9:00-11:00)在室温恒定的屏蔽环境内进行,以减少环境因素影响。运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在体实时记录自主神经活动,用Powerlab生理记录仪检测呼吸频率、标准Ⅱ导联心电图、心率及自主神经放电。后期对HRV数据采用短时程频域分析,神经放电频率统计,将针刺前、针刺时、针刺后三个固定时间点各取一分钟心率、呼吸频率、HRV及神经放电频率的数值录入SPSS 19.0统计软件,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心率比较各组大鼠清醒时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说明各组大鼠初始状态基本一致;各对照组在麻醉后各时间点均未见有明显波动,提示:三种麻醉剂在麻醉稳定后心率均可保持平稳状态。其中乌拉坦及水合氯醛麻醉对照组麻醉后心率与各自清醒时比较均明显减低,并以水合氯醛对照组降低幅度更加显着(P<0.01);而戊巴比妥钠对照组麻醉后大鼠心率与其清醒时比较呈升高趋势,但并未见到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乌拉坦和水合氯醛麻醉均可使心率减慢,而戊巴比妥钠麻醉可能会引起心率略有提升;另一方面,三组针刺组大鼠针刺时心率与麻醉后比较均有升高趋势,但并无统计学差异显示(P均>0.05)。2.各组大鼠呼吸频率分析结果各对照组在麻醉后各时间点均未见明显波动,提示:三种麻醉剂麻醉后呼吸频率均可保持平稳状态。麻醉后,各对照组之间比较,戊巴比妥钠对照组呼吸频率降到更低的水平(P<0.05);提示:戊巴比妥钠麻醉可能会引起呼吸抑制;而针刺时,各针刺组大鼠呼吸频率均可见有升高趋势,但未见有统计学差异(尸均>0.05)。3.HRV各指标分析结果3.1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VLF值比较各组大鼠清醒时VLF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说明各组大鼠初始VLF值基本一致;麻醉后各对照组VLF值均下降到较低水平(P<0.01或P<0.001),且各对照组VLF值在麻醉后各时间点均未见有明显波动,提示:三种麻醉剂均可引起HRV中VLF值的下调,且在麻醉稳定后VLF值均可保持平稳状态;其中以戊巴比妥钠对照组及水合氯醛对照组VLF值下降更为显着(尸均<0.001);针刺时,戊巴比妥钠及乌拉坦针刺组针刺时均可见VLF值有所升高,尤以乌拉坦针刺组升高更加显着(P<0.001),而水合氯醛针刺组针刺时VLF值有下降趋势,但并无统计学差异(尸均>0.05)。提示:本研究采用的捻转法针刺可上调戊巴比妥钠及乌拉坦麻醉后大鼠的VLF值,而对水合氯醛麻醉后的大鼠VLF值可能存在下调作用。3.2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LF值比较各组大鼠清醒时LF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尸均>0.05),提示:各组大鼠初始状态的LF值基本一致;各对照组在麻醉后各时间点LF值均未见有明显波动,提示:三种麻醉剂在麻醉稳定后LF值均可保持相对平稳状态;其中,戊巴比妥钠对照组麻醉后各时间段LF值均显着低于清醒时(P<0.001),水合氯醛对照组LF值与本组清醒时相比较,仅可见下降趋势,但并无统计学差异(尸>0.05),而乌拉坦对照组麻醉后各时间点LF值与其清醒时比较,并未见有明显波动(P均>0.05);提示:仅戊巴比妥钠麻醉可引起HRV中的LF值下调;而针刺时,水合氯醛针刺组与麻醉后及对照组同时段LF值相比虽有减低趋势,但未见有统计学差异(尸均>0.05),而其他各针刺组大鼠针刺时LF值与各自麻醉后比较均未见有明显波动(尸均>0.05)。3.3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HF值比较各组大鼠清醒时HF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说明各组大鼠初始HF值基本一致;麻醉后各组大鼠HF值均有明显增加(P<0.05或P<0.001),且各对照组在麻醉后各时间点均未见HF值有明显波动,提示:三种麻醉剂麻醉后均可引起HRV中的HF值上调,且在麻醉稳定后均可保持平稳状态;针刺时,乌拉坦针刺组及戊巴比妥钠针刺组HF值与各自麻醉后比较均显着下降(尸均<0.01),其中以乌拉坦针刺组HF值下降更为明显(P<0.001);而水合氯醛针刺组HF值与其麻醉后比较明显增加(P<0.05)。提示:本研究采用的捻转法针刺可下调乌拉坦针刺组及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大鼠的HF值,而对水合氯醛麻醉后的大鼠HF值却存在上调作用。3.4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的VLF/HF值比较各组大鼠清醒时VLF/HF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尸均>0.05),说明各组大鼠初始状态的VLF/HF值基本一致;麻醉后各对照组VLF/HF值均可见明显减低(P<0.01或P<0.001),;且各对照组在麻醉后各时间点均未见VLF/HF值有明显波动,提示:三种麻醉剂麻醉后均可引起HRV中的VLF/HF值下调,且在麻醉稳定后均可保持平稳状态;针刺时,乌拉坦针刺组VLF/HF比值与自身麻醉后及其对照组麻醉后比较均明显增加(P均<0.05),戊巴比妥钠针刺组VLF/HF比值仅见上升趋势,但在统计学上未见有明显差异(P>0.05),而水合氯醛针刺组VLF/HF比值有下降趋势,亦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研究采用的捻转法针刺可上调乌拉坦针刺组及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大鼠的VLF/HF比值,而对水合氯醛麻醉后的大鼠VLF/HF比值却可能存在下调作用。3.5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的LF/HF值比较各组大鼠清醒时LF/HF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说明各组大鼠初始LF/HF值基本一致;麻醉后各组LF/HF值均有下降趋势,但仅见戊巴比妥钠对照组LF/HF值与其清醒时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时各针刺组LF/HF值与麻醉后比较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4.自主神经放电频率分析结果4.1各组大鼠交感神经放电频率比较各对照组大鼠在麻醉后各时间点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均未见有明显波动(尸均>0.05),提示:三种麻醉剂在麻醉稳定后交感神经放电均可保持平稳状态。针刺时,戊巴比妥钠针刺组交感神经放电频率略有增加趋势,乌拉坦针刺组交感神经放电频率略有下降趋势,但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4.2各组大鼠迷走神经放电频率比较各对照组大鼠在麻醉后各时间点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均未见有明显波动(尸均>0.05),提示:三种麻醉剂在麻醉稳定后迷走神经放电均可保持平稳状态。针刺时,三组针刺组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以水合氯醛针刺组迷走神经放电频率与麻醉后数值相比增加最为明显(P<0.05)。表明:本研究采用的捻转法针刺可增加迷走神经放电频率。4.3各组大鼠交感/迷走放电频率比值比较各组大鼠交感/迷走放电频率比值组内及组间比较中,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尸均>0.05。研究结论1.根据心率及HRV指标变化可见,乌拉坦和水合氯醛麻醉后均可引起心率减慢、HRV中的VLF、VLF/HF比值的下调、HF值上调;戊巴比妥钠麻醉后虽然可能会引起心率小幅增加,但是同样会引起HRV中的VLF、VLF/HF值的下调、HF值上调。提示:上述三种麻醉剂麻醉后可能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减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2.戊巴比妥钠麻醉会对呼吸频率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可能不适合在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研究中作为麻醉剂使用。3.本研究采用的捻转法针刺可引起乌拉坦和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HRV中的VLF值上调、HF值下调,而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均有增加趋势,HRV指标分析结果与自主神经放电变化情况并不一致,考虑可能由于上述两种麻醉剂可引起HRV中代表交感神经兴奋的VLF值和代表副交感兴奋性的HF值变化幅度过大,针刺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已不能真实反映自主神经的相应活动情况,故乌拉坦和戊巴比妥钠可能不适用于单独采用HRV指标来分析针刺对自主神经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上述HRV分析结果与自主神经放电变化情况并不一致的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予以探讨,以更好地实现从不同角度真实反映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情况。4.水合氯醛麻醉大鼠采用捻转法针刺时,HRV中的VLF和LF值存在下调趋势、而HF值明显上调、迷走神经放电频率明显增加,HRV指标分析结果与自主神经放电变化情况一致,提示:水合氯醛麻醉比较适用于分析针刺对自主神经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5.本研究所采用的捻转针刺手法可以提高水合氯醛麻醉下的大鼠迷走神经兴奋性。
薛梅鸿[9](2019)在《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文中提出本文是一篇基于《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的汉英翻译实践报告,在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的指导下,笔者完成了第二章节和第六章节部分内容的翻译工作,并选取了其中部分内容进行翻译案例分析。该文本系医学临床手册,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且该文本中既有大量西医知识,又包含中医传统医学理论,因此要求译者在用语规范、表达精准的同时,保留中医特色表达,以促进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本篇报告共包括翻译项目概述、译前准备工作、翻译案例分析以及翻译实践总结四个部分。本报告应用了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这四个步骤,对比中英语言差异,在翻译实践中最大程度地提升译文质量。根据斯坦纳的阐释理论,译者的通过理解与解释来进行翻译活动,中医文本艰涩,为了促进理解,译者势必对原文进行再解读和必要的阐释,因此笔者认为该理论在中医骨伤翻译中也具有适用性。基于此,在本报告中,笔者分析了中医文本的特点,并根据翻译实践中的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选取具体例证进行分析,归纳在医学翻译英译实践中该理论的应用,希望在今后为同类型文本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陈娟[10](2019)在《针刺内关穴减轻大鼠心肌无复流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心肌缺血后恢复血流再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在心脏冠状动脉快速恢复血流,进而实现心肌组织再灌注的同时,其冠脉下游部分的微循环并没有完全恢复血流,心肌组织缺血仍持续存在甚至加重的现象,被称为无复流(no-reflow,NR)现象。NR现象是心源性猝死和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NR现象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探寻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和治疗NR现象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缺血性预处理、后处理以及同处理是先后被发现能减轻心肌无复流的有效措施。其中同处理相对于预处理和后处理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方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有研究表明在缺血前及再灌注后予以电针处理,都能产生大鼠心肌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鉴于此,我们选择在缺血时再灌注前予以针刺内关穴,以此来观察其对大鼠心肌无复流产生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电针同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NR的影响及机制,并在实验中进一步明确针灸同处理保护缺血心肌的机制,为开拓防治NR、提高NR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其成果必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1)电针不同时间组:假手术组(Sham)、无复流组(NR)、30min组、20min组、10min组;(2)电针不同频率组:假手术组(Sham)、无复流组(NR)、10HZ组、20HZ组、30HZ组;(3)针刺不同手法组:假手术组(Sham)、无复流组(NR)、电针组、手针组;(4)电针不同穴位组:假手术组(Sham)、无复流组(NR)、内关穴组、尾尖穴组。其中,假手术组仅在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下穿线,不结扎。无复流组大鼠LAD缺血1h,再灌注3h。电针内关穴均采用连续波进行刺激。电针内关穴30min、20min、10min组是在大鼠LAD分别缺血30min、40min、50min后电针刺激双上肢内关穴,分别持续刺激30min、20min、10min,频率为20HZ,然后实施再灌注3h。电针内关穴10HZ、20HZ、30HZ组是在大鼠LAD缺血30min后,分别以10HZ、20HZ、30HZ的频率持续刺激双侧内关穴30min,然后实施再灌注3h。手针内关穴组是于LAD缺血30min后采用手法提插1min,留针1min,捻针1min,留针1min,如此反复交替,刺激时间为30min,然后实施再灌注3h。电针尾尖穴组是于LAD缺血30min后采用电针刺激,频率为20HZ,时间为30min,然后实施再灌注3h。术后,采集血清低温保存。术中采用心电图观察心功能;以伊文思蓝、硫黄素S、TTC染色分别观察心肌缺血危险面积、无复流面积及梗死面积;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损伤情况;ELISA法测量血清LDH、CK-MB浓度,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ELISA法分析血清ET-1水平以观察内皮细胞功能。结果:(1)针刺内关穴不同时间组、不同频率组、不同手法组相较于NR组的心肌梗死面积、NR面积明显减小(P<0.01);不同时间组三组间进行对比,其心肌梗死面积和NR面积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30min组效果最明显;不同频率组三组间进行对比,其心肌梗死面积和NR面积差异无显着性;手针内关穴组心肌梗死面积和NR面积要大于电针内关穴组;而尾尖穴组则的心肌梗死面积及NR面积与NR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2)与NR组相比,针刺内关穴不同时间组、不同频率组、不同手法组大鼠血清LDH、CK-MB、ET-1的浓度明显减少(P<0.05);尾尖穴组大鼠血清LDH、CK-MB、ET-1的浓度则无明显改变。(3)与IR组相比,针刺内关穴不同时间组、不同频率组、不同手法组ST段回降幅度均较大,尾尖穴组ST段回降无明显变化;(4)与Sham组相比,各组心肌组织纹理紊乱,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纤维坏死、水肿,心肌损伤明显;但与NR组相比,针刺内关穴不同时间组、不同频率组、不同手法组的心肌损伤范围与程度均明显较轻。结论:针刺内关穴可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无复流;其机制与减少内皮细胞ET-1释放有关。
二、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IGUAN (内关 PC 6) IN THE TREATMENT OF DISORDE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THE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IGUAN (内关 PC 6) IN THE TREATMENT OF DISORDE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THE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实验室指标 |
5 临床疗效指标 |
6 治疗进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
2 SAGI的中医认识 |
3 SAGI的治疗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疗效评价 |
2.5 不良反应 |
2.6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
3.2 结果讨论 |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
3.4 证据质量 |
4 结论 |
4.1 对实践的意义 |
4.2 对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临床资料 |
2.3 治疗方案 |
2.4 疗效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质量控制 |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选题依据 |
4.2 研究方案分析 |
4.3 疗效指标选择 |
4.4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2)电针联合帕洛诺司琼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皮穴位电刺激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电针预处理调节肠道菌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5-HT代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肠道菌群失调对大鼠肠嗜铬细胞分泌5-HT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肠道菌群失调对大鼠心肌细胞5-HT含量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形态学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电针预处理调节肠道菌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肠嗜铬细胞分泌5-HT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电针预处理调节肠道菌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细胞5-HT含量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附图 |
附录三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针刺不同穴组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Abbreviations |
1. Literature review |
1.1 Introduction |
1.2 Definition |
1.3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CM |
1.4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WM |
1.5 Epidemiology |
1.6 Etiology in TCM |
1.7 Etiology in WM |
1.8 Pathophysiology |
1.8.1 Pathology according to TCM |
1.8.2 Pathology according to WM |
1.9 Diagnosis |
1.10 Treatment |
1.10.1 Points |
1.11 Previous studies |
1.11.1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Anxiety |
1.11.2 Other Treatment Methods (Western Medicine) |
1.11.3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
2. Clinical study |
2.1 Methods |
2.1.1 Participants |
2.1.2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
2.1.3 Inclusion criteria |
2.1.4 Exclusion criteria |
2.1.5 Intervention |
2.1.6 Outcomes |
2.1.7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
3. Results |
3.1 Gender and Age |
3.2 Equality of variables (VFAS and GAD-7) before treatment |
3.3 Comparison of VFAS-A in the Shi Xuemin Group |
3.4 Comparison of VFAS in the Miriam Lee Group |
3.5 Comparison of GAD-7 in the Shi Xuemin Group |
3.6 Comparison of GAD-7 in the Miriam Lee Group |
3.7 Comparison of GAD-7 valu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3.8 VFAS comparison between each treatment group |
4. Discussion |
4.1 Points |
4.2 Describing the results and assess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o otherstudies |
4.3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 of this study |
4.3.1 Strengths of this study |
4.3.2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
4.3.3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
5.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1- GAD-7 anxiety screen questionnaire |
2- Visual Facial Analog Scale |
Acknowledgements |
(6)针灸联合中药治疗湿疹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Symbol Description |
PART 1 Literature Review |
1 Knowledge and Treatment of Eczema in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
1.1 Knowledge and Treatment of Eczema in Western Medicine |
1.2 Knowledge and Treatment of Eczem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2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Eczema with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Herbs inthe last ten years |
2.1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Herbs: |
2.2 Filiform Needling: |
2.3 Bloodletting Therapy: |
2.4 Fire Needling: |
PART2 Clinical Study |
1 Study Objective |
2 Methods |
2.1 Study Design |
2.2 Study Setting and Sample Size |
2.3 Diagnosis Criteria |
2.4 Criteria for Study Participation |
2.5 Intervention |
2.6 Outcome Measurement |
2.7 Statistic |
2.8 Ethical Conduct |
2.9 Data Storage |
3 Results |
3.1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
3.2 Efficacy Evaluation |
3.3 Safety Evaluation |
4 Discussion |
4.1 Herbs in the Treatment of Eczema |
4.2 Acupuncture Based on the Zang-fu orga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Treatment of Eczema |
5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Study |
5.1 Advantages |
5.2 Shortcomings |
6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ies |
7 Conclusion |
Appendix 1. Case Report Form (CRF) |
Appendix 2. Informed Consent Form |
References |
Acknowledgment |
(7)痉挛研究进展及针刺抗痉挛临床病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Abbreviations |
Part 1. Western medicine views on spasticity |
1.1 Definition and background: |
1.2 Physiopathology of spasticity |
1.2.1 Intra spinal excitation mechanism |
1.2.2 Intra spinal inhibition mechanism |
1.2.3 Abnormal intra spinal processing in spasticity |
1.2.4 Supra spinal excitatory mechanisms |
1.2.5 Supra spinal inhibitory mechanism |
1.2.6 Abnormal supra spinal processing in spasticity |
1.2.7 The role of motor recovery and plasticity in spasticity development |
1.3 Prediction of spasticity according to imaging and signs |
1.4 Assessment of spasticity |
1.4.1 Non-instrumental spasticity assessment |
1.4.2 Instrumental spasticity assessment |
1.5 Treatment of spasticity |
1.5.1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
1.5.2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
Part 2. TCM views on spasticity |
2.1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s and treatments |
2.2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spasticity |
2.3 Acupuncture effect on spasticity in research studies |
2.4 Point sel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ity |
2.4.1 Points studied for upper limb spasticity |
2.4.2 Points studied for lower limb spasticity |
2.5 Acupuncture modalities and needling techniques used in spasticity |
Part 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on spasticity |
3.1 Introduction |
3.2 Material and method |
3.3 Description of the cases |
3.3.1 Case 1 |
3.3.2 Case 2 |
3.3.3 Case 3 |
3.3.4 Case 4 |
3.3.5 Case 5 |
3.3.6 Case 6 |
3.3.7 Case 7 |
3.3.8 Case 8 |
3.3.9 Case 9 |
3.3.10 Case 10 |
3.3.11 Case 11 |
3.3.12 Case 12 |
3.3.13 Case 13 |
3.3.14 Case 14 |
3.3.15 Case 15 |
3.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of the cases |
3.5 Conclusions |
3.6 Strengths of the study |
3.7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3.8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cknowledgements |
(8)捻转法针刺内关穴对三种麻醉剂麻醉大鼠自主神经的调节作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刺对自主神经调节作用研究现状 |
1 常用自主神经功能评价方法 |
2 针刺调节自主神经方面研究现状 |
3 小结 |
综述二 麻醉药对自主神经影响的研究现状 |
1 不同麻醉药对自主神经的影响研究 |
2 小结 |
前言 |
动物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无线遥测方法 |
2.3 大鼠麻醉方法 |
2.4 神经分离手术方法 |
2.5 大鼠内关穴定位 |
2.6 针刺操作方法 |
2.7 各指标记录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心率及心率变异性 |
3.2 呼吸频率及流量 |
3.3 神经放电频率 |
4 数据分析 |
5 技术路线图 |
6 研究结果 |
6.1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心率比较 |
6.2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呼吸频率比较 |
6.3 各组大鼠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比较 |
6.4 各组大鼠自主神经放电频率比较 |
7 讨论 |
7.1 三种麻醉剂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7.2 针刺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8 结论 |
9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翻译项目概述 |
1.1 项目来源 |
1.2 项目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2.1 文本类型解读 |
2.2 翻译原则制定 |
2.3 平行文本参考 |
2.4 翻译辅助工具使用 |
2.5 翻译计划拟定 |
第三章 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骨伤英译案例分析 |
3.1 中医术语的翻译 |
3.1.1 音意结合法 |
3.1.2 英意结合法 |
3.1.3 增译法 |
3.2 句子的翻译 |
3.2.1 切换语态 |
3.2.2 使用复合句 |
3.2.3 变通句式结构 |
3.2.4 转换词性 |
3.3 小结 |
第四章 翻译项目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阐释学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摘要 |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4 翻译原文 |
附录5 翻译译文 |
(10)针刺内关穴减轻大鼠心肌无复流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手术前准备 |
1.2.3 心脏NR模型制备 |
1.2.4 标本取材、处理及保存 |
1.2.5 心脏危险区、NR区、梗死区面积的测量及分析 |
1.2.6 心脏组织石蜡切片制作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1.2.7 血清LDH、CK-MB和 ET-1 含量的检测 |
1.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2.1 心电图的变化 |
2.2 各组心脏染色结果及比较 |
2.3 心脏组织HE染色结果 |
2.4 血清心肌酶含量的变化 |
2.5 血清ET-1含量的变化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课题资助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IGUAN (内关 PC 6) IN THE TREATMENT OF DISORDE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THE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电针联合帕洛诺司琼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D]. 赵月.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慢性胃炎古代针灸选穴规律(英文)[J]. 张培铭,章薇,谭志高,刘小娟,潘婷,肖豆,陈德祯,方闯.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21(02)
- [4]电针预处理调节肠道菌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5-HT代谢的影响研究[D]. 李思成.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针刺不同穴组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的比较研究[D]. 易卜拉欣(Ibrahim Zeyad Ali Khattab).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针灸联合中药治疗湿疹的效果观察[D]. 林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痉挛研究进展及针刺抗痉挛临床病例观察[D]. Katayoon Keyhanian.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捻转法针刺内关穴对三种麻醉剂麻醉大鼠自主神经的调节作用观察[D]. 伍舒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9]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D]. 薛梅鸿.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针刺内关穴减轻大鼠心肌无复流的初步研究[D]. 陈娟. 南华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