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单刀会》中关羽形象的塑造(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1](2020)在《《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元至治年间刊行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末明初罗贯中所着《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为《三国志演义》)为三国题材演化史中最为完整亦是最为成功的两部杰出的文艺作品。前者是后者成书的关键环节,由于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不同,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文化内涵、美学风格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值得全面细致地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将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整体全面、深入细致地比较研究,同时,重新审视和评价《三国志平话》,对《三国志演义》也会有新的进一步地认识。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三国故事渊源与分合流变。三国故事的总源头乃是汉末、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特殊人物及重大事件被陈寿遴选入《三国志》,成为正史。后经裴松之补注,又大篇幅扩充,最后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整合,融裴注入正文,遂成为完整的公认的正史文本。其中,未入史传者,有的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遂成为了大众传说。此乃同源分流为史传与传说两大层面。在此过程中,裴注补入内容中已有大众传说的三国故事,此乃两个层面的第一次交流。《三国志》等正史成书后,其中的某些内容又被喜好三国故事的知史者作为结构框架,通过其想象、生发、演绎为新的三国故事。此乃两个层面的第二次交流。经过魏晋至宋元的漫长历史过程,文人创作与大众传说的三国故事源远流长,日渐丰富发展,至《三国志平话》的产生,成为大众传说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也是以大众传说为主的两个层面的合流杰作。至《三国志演义》的横空出世,又回归史传,成为以史实为主兼收传说的更高层次的集大成的伟大作品。此乃两个层次的又一次螺旋式上升的交流与合流。第二章,故事情节溯源与异同比较。首先追溯了《三国志平话》的故事情节与《三国志》、裴注的源流关系,并列表加以细致地梳理,比较二者故事情节的前后继承关系,同时比较其许多着名故事的情节设计差异。接着又比较论述了《三国志平话》与史传的不同特征。最后,又以六大着名三国故事为例,个别中见一般地比较了《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在情节建构层面的同中之异。第三章,人物形象之比较。本章以蜀汉集团的刘、关、张、诸葛亮形象与曹魏集团的主角曹操形象、孙吴集团的主角周瑜形象为例证,管中窥豹,比较《三国志平话》和《三国志演义》在人物形象方面的异同。此前,学界对二者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多立足于《三国志演义》,将其吸纳《三国志平话》中有关人物的内容拿来进行比较,绝大多数观点是褒扬《三国志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而贬低《三国志平话》中的人物形象为简单粗陋。笔者则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两部作品中均有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同中之异,同时,也将其相关内容与《三国志》加以比较,重新评价相同人物形象在不同文本中的思想性格特征及艺术得失,以期对《三国志平话》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做出新的合理的评价。第四章,比较论述了《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文化意蕴的异同。从民与国关系的层面论之,二者都在弘扬爱国爱民思想。其同中之异在于:《三国志平话》是“爱民第一”,即把爱民置于安国及一切社会内容的前面;《三国志演义》则是报国第一,安民第二。从作品开头管窥二者的文化意蕴:《三国志平话》是以因果报应开篇,表达了一种批判暴君、赞扬明君、惩恶扬善的道德理想;《三国志演义》是以“天人感应”思想为主导,以天意来警戒人世开头,引出黄巾起义,追溯乱世缘由;毛本则是以历史循环论起始,用以解释社会分与合的现象与规律。从作品结尾探讨作品的文化意蕴:《三国志平话》改变了史实,以刘渊兴汉作结,表达了一种复仇的快感与变相兴复汉室的理想愿望;《三国志演义》则遵循史实,通过司马氏一统天下,寄寓了向往统一、君明臣良的理想愿望。第五章,比较论述《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的美学特征。从美学色彩论之,《三国志平话》以喜剧美为主,是喜中有悲;《三国志演义》是悲剧美为主,悲中有喜。二者都追求以奇为美,其同中之异在于:《三国志演义》是奇中寓真,在情节奇特美的追求中又以真实性与合理性约束之;《三国志平话》是奇上加奇,追求超人之美,神化之美,求奇不已,在奇美中获得快感。从美的性质来说,《三国志平话》占主导地位的是朴质之美,但粗中有细,俗中有雅;《三国志演义》占主导地位的是文雅之美;但亦细中有粗,雅中寓俗。
郝晓超[2](2020)在《浅析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形象》文中研究指明《单刀会》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创作的一部经典历史剧,本文通过分析关羽的豪气、胆气这两个显着特点,别人与关羽争锋相对时,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一个全面又立体的忠义英勇的三国英雄。
谢立伟[3](2020)在《晚清京、沪昆曲“三国戏”剧本研究》文中认为晚清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经历了几次战乱之后已经奄奄一息。昆曲在动荡的社会之中也遭受重创,元气大伤。晚清时期的昆曲从业者们,为了自救,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昆曲“三国戏”应运而生。向来以文戏为主的昆曲,在晚清时期搬演以武戏为重的“三国戏”,对于昆曲走向通俗吸引观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举措的实施,与当时京剧武戏的成功不无关系。然而,京剧中的武戏,最早亦是从昆曲中学来的。显而易见,京剧与昆曲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的。通过对晚清京、沪昆曲“三国戏”剧本的文本内容进行详细考察,能够发现创作者多采用拿来主义,其中的宾白唱词几乎直接从元杂剧、明传奇、清宫廷戏等“三国戏”剧本中照搬而来。除了在细微处稍作修改之外,还将其中含有性暗示的低俗片段悉数删去。这种改编手法既继承发扬了前代戏曲文学的优秀传统,又不失昆曲艺术的根本特征。将晚清昆曲“三国戏”与京剧“三国戏”剧本放在一起比较,差异主要体现在:故事内容上昆曲相对简单,京剧则较为繁杂;人物塑造上昆曲为了宣扬正义,教化百姓,而倾向于将主要人物刻画为高雅正直的形象。京剧则更多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符合通俗文艺作品趣味,而倾向于将主要人物塑造为胆小畏死苟且偷生的低俗小人。但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上,两者却不谋而合,均表达了“拥刘贬曹”的思想,将国家前途和兴亡慨叹寄予戏曲创作之中。晚清京、沪昆曲“三国戏”剧本创作的经验,对于如今的昆曲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增加武戏比重,重拾戏曲“绝活”,提高关注度;以丑脚为中心,创编优秀的昆丑戏;回归传统,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品公案戏,以此作为昆曲打开市场的一个突破口等。此外,重要的是,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在主体思想上,体现现实意义。
张丹[4](2018)在《从宗教信仰看关公形象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古代众多历史人物形象的演变中,关羽形象的演变极具代表性。从历史人物到艺术形象,逐渐生成复杂的宗教信仰。一方面,关羽形象的演变推动了关公信仰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关羽形象独特的演变轨迹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通过对关羽形象历史纵深式的梳理,结合关羽形象的文学性转化,逐渐呈现出关公信仰发生、发展及成熟的过程。关公信仰的迅速发展绝不仅仅是宗教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而是社会各阶层对关羽形象的塑造逐渐符号化、象征化,最终使其固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表,同时也体现出关羽形象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王菡薇[5](2018)在《元代关羽图像的发展》文中指出目前学界对关羽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本中关羽形象的探讨,图像研究相对匮乏,而元代关羽图像的专题研究还未见,故而本文在系统梳理关羽图像的基础上,将关羽图像分为形成期(三国至宋代)、发展期(元代)、成熟期(明清时期)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论述元代着述中的关羽形象、图像以及相互之关联,尤其以元代建安虞氏《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图像为中心。元代是关羽图像丰富化的开端,元代建安虞氏《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等元杂剧、平话等起到极大作用,其特定情节和高潮部分的特质影响了元代关羽图像的发展,并促使其形成自身的图像传统。在元代关羽形象和图像稳固化与丰富化之后,明清之际,关羽图像渐成体系。与此同时,关羽图像越来越广泛地在海外传播,加速了关羽图像和形象的进一步发展。
华云松[6](2017)在《关公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关公戏,是指以文化意义上的关公为主要角色、或主要情节的重要推动者,具有观赏性或仪式性的戏剧。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元代至民国的关公戏。鉴于历来对关公戏的研究多属于文本、搬演等局部性研究,或将其从属于关公形象或关公文化等研究的一部分,本文从关公戏的题材来源、剧目、文本、搬演、审美接受、文体互动、文化意蕴七个角度入手,力图对关公戏作尽可能系统的阐释。关公戏源于史实,其题材主要源于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的生平事迹,又与后世对关羽的神化密不可分。在“关羽其人”与“关公其神”的汇合下,产生了中国文化史上兼具英雄与神灵双重色彩的关公形象,关公戏就是对这一文化形象的艺术呈现。从现存资料来看,关公戏登上戏剧舞台开始于宋代影戏,此后在杂剧、南戏、传奇、地方戏甚至傩戏等宗教仪式剧中,均有大量的搬演剧目,数量繁多而内容丰富。文本的文学性与搬演的艺术性是构成关公戏审美创作的两大主干。从文本来看,关公戏的结构设计经历了不同时代、不同剧种表层结构的递演,在线性叙事中又出现了铺垫式、双线式与连台本戏式结构的变体,结构设计日益灵活;作为关公戏的灵魂性人物,关公的舞台形象以正面的战将形象为主体,以神将形象为重要辅翼,以法官形象为补充,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新特点,尤以战将形象的时代变化最为突出;在语言风格上,关公戏以本色自然为主,体现了鲜明的民间性特征,又由于创作者社会阶层的不同,另有典雅流丽与沉涩滞重的不同风格,而且不同阶层的语言创作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互动。总之,关公戏在日渐灵活的结构设计上,以正面的关公战将形象塑造为主体,以本色自然为主要语言风格特色,在文本艺术上日趋完善化。从关公戏的搬演概况来看,杂剧、南戏、传奇、地方戏的民间与宫廷搬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并在宗教仪式性搬演中形成了诸多禁忌;傩戏等宗教仪式剧搬演整体呈现出原始古朴的风貌,艺术形式尽管粗糙,却充分呈现了宗教仪式向成熟戏曲的过渡形态。关公戏中关公形象搬演在脚色、唱腔、脸谱、服装、表演身段、表演特技、道具等诸多方面均日臻丰富化、精致化,并最终在京剧中形成了集大成的经典舞台形象,确立了红生、红净两门抱的脚色体制,形成了以高亢雄健为主旋律的多声腔融合,脸谱与服饰多样而精致,表演身段稳重威严又不失火爆,表演特技中有生动的火彩与变脸技艺,舞台道具亦不乏精美之处。这一重大艺术成功的取得,离不开历代关公戏演员深厚的道德修养与艺术素养。审美接受使关公戏的创作成为真正的艺术存在。从审美接受的共性来看,观众普遍存在关公崇拜心理,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观赏禁忌;审美接受还对关公戏所呈现的舞台忠义英雄形象具有长久而热烈的审美期待。同时,由于社会地位、学识涵养、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审美个性化心态。审美共性与个性的合力,既对关公戏具有建构作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解构。在总体上还是以促进关公戏发展的建构作用为主。从与外围存在环境的关系来看,关公戏在文学层面上与相关叙事文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互动,互动中的核心信息指向关公英勇的征战事迹叙述;在文化层面,关公戏与传统武德文化、宗教文化、民间信仰文化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通俗娱乐的艺术形式中蕴含了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由于关公戏与文学文体、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繁多而复杂的关系,故本文只以关公的战将、神将形象塑造为契入口,对关公戏的文体互动与文化意蕴作一“举隅”或“管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与关公文学的众多叙事互动中,关公戏以其日臻完善的审美创作与广泛的审美接受基础,成为卓立不群的超然一派,为中国传统戏剧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焦浩[7](2016)在《元刊杂剧中“关羽”的符号学解读》文中认为关羽崇拜等元语言决定了"关羽"是一个强编码符号文本。元代是"关羽"符号化的重要时期,其符号化程度已相当高,元刊杂剧中"关羽"的符号是由众多单独符号组成的整体符号,单独符号分别指向"忠义""勇""神"等意义,形象符号是一种副文本,间接辅助"忠义""勇""神"等意义的表达。
赵庆伟[8](2016)在《从《单刀会》看关羽形象的历史流变》文中指出关羽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忠臣良将之一,不仅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推崇,也得到广大民众的爱戴。在史书中,关羽只是作为一个勇猛忠义的将领形象出现,随着历史的演变,关羽的艺术魅力和形象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影响至今。关羽形象的转变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统治者和民间共同推崇的结果,这种转变是从史书中演变而来的,对关羽的经历、性格进行了大量的增删和美化。《单刀会》可以说是关羽形象变化的一个关键节点,作为源自真实
梁菁菁[9](2016)在《元杂剧中的关公戏研究》文中提出关羽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历史人物,后来成为历代文学作品不断塑造赞颂的艺术化的人物,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捧信奉的神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涤,他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注入不同的时代精神,他更是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象征,受到世界各地,社会各阶层的拥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而后世眼中的关羽形象,已不仅仅是史书上的记载,更有文学作品的润色与人民群众的传播,这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便是宋元以来的三国戏曲,尤其是元杂剧中关公戏的创作与传播。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对元杂剧中的关公戏有所研究,但都是选择其中几部作品进行研究,尤其集中在对关汉卿作品的研究,对其他作家作品很少涉猎,尚缺少整体的研究。故本文选取元杂剧中的现存关公戏作品进行整体研究。鉴于关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物,他的生平事迹都有史书记载,所以根据这些史实与元杂剧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杂剧归纳整理,分为三类,即近史实类、传奇类、神怪类。并在每一类中选取个案,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而出归纳每一类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并对这些元杂剧中如此塑造关羽的原因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对元杂剧中关公戏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并对关羽这一文化现象在中国的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
张烨[10](2015)在《论关汉卿在《单刀会》中对华夏民族精神的呼唤》文中研究指明在民族危亡的时AI写作就《单刀会》,关汉卿不仅是要呼唤英雄,更是在呼唤华夏民族精神回归,呼唤与剧中关羽形象一样具有华夏民族精神的汉家儿郎奋起。结合关汉卿的生平,从仁、义、智、勇四个方面论述《单刀会》中关羽形象蕴涵的华夏民族精神,并联系创作该剧时的社会状况来论证这一观点,可以此文补正之前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二、浅谈《单刀会》中关羽形象的塑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单刀会》中关羽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1)《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的研究现状 |
(一)明清研究状况 |
(二)现代成果评述 |
(三)当代研究现状 |
二、选题依据 |
三、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一)论文创新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三国故事渊源与分合流变 |
一、史传与传说的同源分流 |
(一)“三国”史实经史家遴选写成史传 |
(二)“三国”史实未入史传者变为传说 |
(三)由正史记载而衍生的“三国”故事 |
二、传说故事的涓涓细流 |
(一)两晋南北朝的三国故事钩沉 |
(二)隋唐三国故事的发展与丰富 |
(三)宋元三国故事的繁荣与汇聚 |
(四)《三国志平话》:传说之集大成者 |
三、《三国志演义》:三国题材之集大成者 |
(一)《演义》集三国史传之大成 |
(二)《演义》集三国故事传说之大成 |
(三)《演义》集三国题材诗词曲之大成 |
(四)《演义》集三国题材戏剧之大成 |
第二章 故事情节溯源与异同比较 |
一、《平话》对史传的吸纳及异同关系比较 |
(一)《平话》与史传之关系溯源 |
(二)《平话》与史传的不同特征 |
二、《演义》与《平话》的故事情节比较举隅 |
(一)桃园结义 |
(二)怒鞭督邮 |
(三)千里独行 |
(四)三顾茅庐 |
(五)草船借箭 |
(六)华容放曹 |
第三章 主要人物形象之比较 |
一、刘备形象比较论 |
(一)《平话》与《演义》中刘备形象“义”的比较 |
(二)《平话》与《演义》中刘备形象“仁”的比较 |
(三)从《平话》的人物复杂性到《演义》的纯粹化 |
二、诸葛亮形象比较论 |
(一)史传诸葛亮原型 |
(二)神仙与奇人形象 |
(三)庄农与隐士形象 |
三、关羽形象比较论 |
(一)关羽出场之比较 |
(二)关羽形象的平民化 |
(三)关羽形象的完美化 |
四、张飞形象比较论 |
(一)《平话》多有智慧与《演义》勇于担当 |
(二)《平话》慷慨任性与《演义》仁爱礼让 |
(三)平民英雄气质的有意强化与相对弱化 |
五、曹操形象比较论 |
(一)《平话》勇敢的智者与《演义》机智的勇者 |
(二)“唯才是举”的同中之异 |
(三)毒辣诡诈的同中之异 |
六、周瑜形象比较论 |
(一)周瑜的历史原型 |
(二)赤壁大战中周瑜形象之比较 |
(三)“三气”中周瑜形象之比较 |
第四章 文化意蕴比较 |
一、救民安国与报国安民 |
(一)开宗明义,爱民心切 |
(二)桃园结义,爱民第一 |
(三)刘备治国,百姓安乐 |
(四)君明臣良,国泰民安 |
二、因果报应、天人感应与历史循环论 |
(一)《平话》因果报应开头的文化意蕴 |
(二)《演义》天人感应开头的文化意蕴 |
(三)毛评本历史循环论开头的文化意蕴 |
三、刘渊兴汉与司马一统 |
(一)《平话》刘渊兴汉结尾的文化意蕴 |
(二)《演义》司马一统天下的文化内涵 |
(三)世袭皇权更迭的非正统性文化意味 |
四、文化意蕴歧异举隅 |
(一)王允“连环计”文化意蕴的差异 |
(二)关羽“约三事”文化意蕴的不同 |
第五章 美学特征比较 |
一、喜剧美与悲剧美 |
(一)天下大乱悲剧氛围与惨象淡化苦中求乐 |
(二)英雄结局悲剧意味与悲剧淡化乐在其中 |
(三)三国覆亡悲剧结局与因果报应喜剧美感 |
二、奇中寓真与奇上加奇 |
(一)奇美合理与求奇不已 |
(二)超人之美与奇人之美 |
(三)神化其事与神化其人 |
三、朴质之美与文雅之美 |
(一)《平话》朴质美与《演义》文雅美探源 |
(二)听觉艺术美感与文字阅读快感比较 |
(三)俗中见雅与雅中有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浅析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单刀会》 |
二、《单刀会》中关羽形象分析 |
(一)关羽的豪气 |
(二)关羽的胆气 |
三、《单刀会》中关羽形象成因分析 |
(一)作者自身 |
(二)社会背景 |
(3)晚清京、沪昆曲“三国戏”剧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二 本课题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 本课题的难点、重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晚清昆曲“三国戏”概况 |
第一节 晚清社会状况与昆曲发展 |
第二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剧目状况 |
第三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搬演情况 |
第二章 晚清昆曲“三国戏”文本来源考辨 |
第一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与元杂剧 |
第二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与明传奇 |
一 保留经典唱词,舍弃低俗段落:晚清昆曲“三国戏”与《连环记》 |
二 加快剧情节奏,着重风趣幽默:晚清昆曲“三国戏”与《古城记》 |
三 修正逻辑漏洞,增添合理剧情:晚清昆曲“三国戏”与《草庐记》 |
第三节 晚清昆曲“三国戏”与清初宫廷戏 |
第三章 晚清京、昆“三国戏”剧本比较 |
第一节 故事内容:京之繁,昆之简 |
第二节 人物塑造:京之俗,昆之雅 |
第三节 叙事节奏:京之急,昆之缓 |
第四节 主题主旨:京、昆汉室正统 |
第四章 关于当下昆曲发展再思考 |
第一节 发扬文戏优势,增加武戏比重 |
第二节 传承生、旦戏,丰富昆丑戏 |
第三节 采他家之长,创编公案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从宗教信仰看关公形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上真实的关羽 |
二、戏曲作品中的关羽 |
(一) 宋元说唱文学中的关羽形象 |
(二) 元杂剧中的关羽形象 |
(三) 明代戏曲中的关羽形象 |
(四) 清代宫廷戏中的关羽形象 |
三、小说作品中的关羽 |
(5)元代关羽图像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羽图像的形成期 |
二、元代着述中的关羽形象与图像 |
三、元代建安虞氏《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图像 |
四、明清时期及之后关羽形象与图像 |
(6)关公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建国前的关公戏研究 |
1.3.2 建国后至1980年之前的关公戏研究 |
1.3.3 1980年之后的关公戏研究 |
1.4 研究设想 |
第2章 关公戏的题材来源 |
2.1 关羽其人 |
2.1.1 初出茅庐 |
2.1.2 开拓基业 |
2.1.3 雄踞荆州 |
2.1.4 锐意北伐 |
2.2 关公其神 |
2.2.1 元前关公的神秘化与神异化 |
2.2.2 元明关公的渐趋神圣化 |
2.2.3 清代至民国关公的神圣化巅峰与承续 |
第3章 关公戏剧目 |
3.1 杂剧目 |
3.1.1 整本剧目 |
3.1.2 佚本、选本剧目 |
3.2 南戏、传奇剧目 |
3.2.1 整本剧目 |
3.2.2 佚本剧目 |
3.2.3 选本剧目 |
3.3 京昆与其它剧种剧目 |
3.3.1 京昆剧目 |
3.3.2 其他剧种剧目 |
第4章 关公戏文本 |
4.1 结构设计 |
4.1.1 表层结构的递演 |
4.1.2 线性叙事之变体 |
4.2 关公形象 |
4.2.1 多重身份的叠加 |
4.2.2 两种形象的新变 |
4.2.3 战将形象的升华与解构 |
4.3 语言风格 |
4.3.1 本色自然 |
4.3.2 典雅流丽与沉涩滞重 |
第5章 关公戏搬演 |
5.1 搬演概况 |
5.1.1 杂剧、南戏与传奇的搬演 |
5.1.2 京剧及其它剧种的搬演 |
5.1.3 宗教仪式剧搬演 |
5.2 关公形象的搬演艺术 |
5.2.1 脚色 |
5.2.2 唱腔 |
5.2.3 脸谱、髯口与服装 |
5.2.4 表演身段与特技 |
5.2.5 道具 |
5.3 关公演员的修养 |
5.3.1 道德修养 |
5.3.2 艺术素养 |
第6章 关公戏的审美接受 |
6.1 普遍的崇奉化心理 |
6.2 民间的定势化期待 |
6.3 文人的艺术化追求 |
6.4 审美接受个案 |
第7章 关公戏文体互动举隅 |
7.1 关公戏与相关小说的互动 |
7.1.1 关公戏与三国小说 |
7.1.2 关公戏与神怪小说 |
7.1.3 关公戏与梨园小说 |
7.2 关公戏与相关讲唱文学的互动 |
7.2.1 关公戏与《花关索传》 |
7.2.2 关公戏与《三国志玉玺传》 |
7.2.3 关公戏与车王府本《三国志》鼓词 |
7.2.4 关公戏与明清关帝宝卷 |
第8章 关公戏文化意蕴管窥 |
8.1 关公戏与武德文化 |
8.1.1 关公戏中武德理想人格的时代性 |
8.1.2 关公戏与武德之“义” |
8.2 关公戏与宗教文化、关公崇拜 |
8.2.1 关公戏与宗教文化 |
8.2.2 关公戏与关公崇拜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元刊杂剧中“关羽”的符号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艺作品中“关羽”符号化的大致过程与特点 |
二元刊杂剧与《三国演义》:先文本与后文本 |
(一) 事迹 |
1. 刺颜良 |
2. 诛文丑 |
3. 斩蔡阳 |
4. 单刀会 |
5. 刀挑征袍 |
6. 横刀立马 |
7. 杀车胄 |
8. 战吕布 |
9. 千里走单骑, 过五关斩六将 |
1 0. 挂印封金 |
(二) 形象 |
(三) 兵器、坐骑 |
(四) 神化 |
(五) 封号 |
三符号学视阈中的“关羽” |
(一) “关羽”是一个符号文本 |
(二) “关羽”符号文本的双重分节 |
(三) “关羽”的形象符号是副文本 |
(四) 元语言决定“关羽”是一个强编码符号文本 |
结语 |
(9)元杂剧中的关公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作品分类 |
2 近史实类 |
2.1 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 |
2.2 元刊本与明抄本的比较 |
2.2.1 题目正名以及关目 |
2.2.2 套式 |
2.2.3 科白 |
2.3 思想主题 |
2.3.1 神勇气度的赞扬 |
2.3.2 忠义正统的维护 |
2.4 艺术特色 |
2.4.1 结构排场:集中原则 |
2.4.2 意境营造:美感迸发 |
3 传奇类 |
3.1 思想主题 |
3.1.1 智勇忠义集一身 |
3.1.2 公正无私大清官 |
3.2 艺术特色 |
3.2.1 对比衬托的手法 |
3.2.2 出色的心理刻画 |
3.2.3 浓厚的民间色彩 |
4 神怪类 |
4.1 思想主题 |
4.1.1 对关羽神灵的崇拜 |
4.1.2 强烈的悲愤意识与复仇情感 |
4.2 艺术特色 |
4.2.1 浓郁的宗教色彩 |
4.2.2 时空交错的对比 |
5 关羽形象塑造之原因分析 |
5.1 勇武:继承史实 |
5.2 忠义:社会意识 |
5.2.1 社会背景 |
5.2.2 正统之辩 |
5.2.3 民间信仰 |
5.3 关羽崇拜 |
5.3.1 官方加封 |
5.3.2 民间供奉 |
5.3.3 民俗活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论关汉卿在《单刀会》中对华夏民族精神的呼唤(论文提纲范文)
一《单刀会》中关羽形象蕴涵的华夏民族精神 |
二关汉卿的生平及当时社会背景 |
三关汉卿对华夏民族精神的呼唤 |
结语 |
四、浅谈《单刀会》中关羽形象的塑造(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研究[D]. 陈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4)
- [2]浅析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形象[J]. 郝晓超. 戏剧之家, 2020(14)
- [3]晚清京、沪昆曲“三国戏”剧本研究[D]. 谢立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从宗教信仰看关公形象的演变[J]. 张丹. 五台山研究, 2018(03)
- [5]元代关羽图像的发展[J]. 王菡薇. 江苏社会科学, 2018(01)
- [6]关公戏研究[D]. 华云松. 辽宁大学, 2017(02)
- [7]元刊杂剧中“关羽”的符号学解读[J]. 焦浩. 宜宾学院学报, 2016(09)
- [8]从《单刀会》看关羽形象的历史流变[J]. 赵庆伟. 牡丹, 2016(16)
- [9]元杂剧中的关公戏研究[D]. 梁菁菁.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 [10]论关汉卿在《单刀会》中对华夏民族精神的呼唤[J]. 张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