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粉化对三七品质影响的研究

微粉化对三七品质影响的研究

一、微粉化对三七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金司仪[1](2019)在《三七粉延缓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的作用机制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大剂量下不同粒度的三七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副作用,确定三七的安全给药剂量;研究三七对秀丽线虫的长寿效应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确定最佳粉碎粒度;研究不同粒度三七中皂苷类成分体外溶出度及稳定性,为三七粉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的新剂型新制剂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以10,20,40 mg/mL三七醇提物对线虫急性暴露48 h和1,2,4 mg/mL三七醇提物对线虫长期暴露8 d后,检测各组线虫生存率、后代数、体长、运动行为、细胞凋亡数、ROS水平等指标,确定三七的安全给药剂量。以0.8,1.6 mg/mL三七醇提物对秀丽线虫给药4 d,测定各组线虫寿命、后代数,确定三七最佳给药粒度;以三七细粉给药,测定线虫在急性氧化应激和急性热应激条件下的生存率,测定氧化应激1 h后线虫体内ROS水平,测定线虫体内脂质含量、SOD活力水平和CAT活力水平,测定线虫体内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测定三七对转基因线虫CL2070体内HSP-16.2∷GFP和转基因线虫CF1553体内SOD-3∷GFP表达的影响,测定氧化应激条件下三七对转基因线虫CF1038和CB1370寿命的影响,从而观察三七对秀丽线虫的抗衰老作用,及对IIS信号通路调节的影响。研究不同粒度三七中皂苷类成分在不同pH溶液中的溶出情况,测定不同粒度三七的加速稳定性,为三七粉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结果:(1)以10,20,40 mg/mL三七醇提物对线虫急性暴露48 h,均降低了线虫的生存率、生殖能力和运动能力,增加了线虫体内细胞凋亡数目和自由基数量,且40 mg/mL三七细粉组表现最为显着。(2)以1,2,4mg/mL三七醇提物对线虫长期暴露8 d,仅4 mg/mL组降低了线虫的生存率、生殖能力和运动能力,增加了线虫体内细胞凋亡数和自由基数量,且以细粉组表现最显着,1,2 mg/mL组各指标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毒副作用。(3)以0.8,1.6 mg/mL三七醇提物对秀丽线虫给药,延长了线虫的寿命,同时不影响线虫的生殖能力。以三七细粉醇提物给药,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线虫在急性氧化应激和急性热应激条件下的存活率,降低了线虫体内油脂含量和氧化应激后体内ROS水平,增加了线虫体内SOD活力和CAT活力。(4)与对照组相比,三七细粉醇提物给药组线虫体内daf-2 mRNA表达量显着下调,daf-16、sod-3、hsp-16.2 mRNA表达量显着上调,且转基因线虫CL2070体内HSP-16.2∷GFP和CF1553体内SOD-3∷GFP表达量显着性增加,daf-2和daf-16转基因型线虫寿命无显着性影响。(5)在pH=1的盐酸溶液中,三七粉中主要含有的3种皂苷均迅速被降解,未能测出其溶出曲线;在纯水、pH=4.5和pH=6.8的缓冲溶液中,三七中粉和细粉溶出率和溶出速度均高于三七粗粉,但中粉和细粉溶出度相差不大;在三种溶出介质中,pH越高,三七总皂苷的累计溶出率越高。在加速试验中,不同粒度三七粉末稳定性基本一致。结论:通过大剂量(10,20,40 mg/mL)三七醇提物对线虫急性暴露48 h,结果表明三七大剂量给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细粉效果最显着;通过1,2,4 mg/mL三七醇提物对线长期暴露8 d,表明以三七对线虫给药的安全剂量在2 mg/mL以下。以0.8,1.6 mg/mL三七对线虫给药,结果表明三七可延长线虫的寿命,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且三七细粉抗衰老作用最强,可能是通过调节IIS信号通路实现的。三七中粉和细粉的溶出度和稳定性基本一致,结合药效学研究,建议使用三七细粉口服,为三七散剂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钱珊珊,桂双英,杨满琴,谢若男,鲍学梅[2](2019)在《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药超微粉碎技术可将药材粉碎到0.1~75μm,完全打破药材细胞壁,使微粉后的中药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吸附性和流动性,有效提高生物度,增强疗效。主要对中药超微粉碎的发展、应用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研究,为中药超微粉碎技术今后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梁慧,倪兆成,颜美秋,俞静静,吕圭源,陈素红[3](2017)在《乳香超微粉的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选乳香超微粉制备工艺,研究微粉化对乳香粉体理化性质与体外溶出等特性的影响。方法以超微粉收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考察原粉末粒度、冷冻时间、辅药比及粉碎时间对乳香超微粉碎的影响;对比分析考察微粉化对粉体学性质(休止角、松密度、振实密度、压缩度)、有效成分的量(挥发油、乙酸辛酯及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与溶出情况等的影响。结果优选得到乳香超微粉工艺为粉碎至细粉,冷冻4 h,辅药比1∶5、超微粉碎15 min。随粉碎度增加,乳香粉体休止角增大,松密度与振实密度减小,压缩度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流动性降低;乳香挥发油中有效成分乙酸辛酯的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溶出实验表明经优化工艺制备得到的超微粉中乙酸辛酯的量最高,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的累积溶出率明显比普通粉大。结论优选的乳香超微粉工艺可行,适度微粉化有利于乳香有效成分的提取与溶出。

张玉欣[4](2017)在《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制备及溶解性和吸收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并对其溶解性和吸收性进行评价,以达到提高阿苯达唑生物利用度的目的,从而为其纳米微粒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的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阿苯达唑纳米微粉水化后的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混悬液离心后上清液阿苯达唑浓度及阿苯达唑纳米微粉水溶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制备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分散剂种类和浓度。首先采用高速剪切技术制备阿苯达唑初混悬液,以阿苯达唑初混悬液的平均粒径与混悬液离心后上清液阿苯达唑浓度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最佳的高速剪切工艺参数;其次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以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的平均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最佳的高速均质工艺参数,并对所制备的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进行质量评价;然后分别采用常压干燥、减压干燥、喷雾干燥及冷冻干燥4种干燥工艺制备阿苯达唑纳米微粉,以干燥后的微粉收率、微粉休止角、阿苯达唑回收率、微粉水化后的阿苯达唑平均粒径和阿苯达唑纳米微粉水溶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最佳的干燥工艺及对应的工艺参数与干燥保护剂种类和浓度,并对所制备的阿苯达唑纳米微粉进行质量评价;最后测定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平衡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体外溶出速率和体外Ussing Chamber试验,通过与阿苯达唑原料对比,评价其溶解性和吸收性。结果:确定了制备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2种分散剂为泊洛沙姆407和吐温80,其与阿苯达唑的质量比分别为1:1和1:2。高速剪切技术制备阿苯达唑初混悬液的优选工艺:剪切转速为24000 r/min,剪切时间为10min,剪切温度为20℃;高压均质技术制备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的优选工艺:阿苯达唑进样浓度为2%,均质压力和次数为15000Psi15次与20000Psi15次组合,均质温度为20℃,2种分散剂制备出的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平均粒径分别为336.52nm±8.36nm和272.36±7.56nm,且72h内稳定性良好;干燥技术确定为喷雾干燥,干燥保护剂为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为10%,其制备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优选工艺:进风口温度180℃,进料速度20mL/min,喷雾气流速度5000ml·h-1,所制备出的阿苯达唑纳米微粉外观呈白色均匀粉末,休止角小于30°,水化后30秒内均匀分散,透射电镜下观察微粒小且高度分散,2种分散剂制备的阿苯达唑纳米微粉水化后平均粒径分别为362.43nm±3.98nm和359.92±0.94nm。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平衡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体外溶出速率及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渗透系数均比阿苯达唑原料均有所提高或改善。结论:采用高速剪切和高压均质联合喷雾干燥技术制备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所制备的阿苯达唑纳米微粉外观、流动性和水化后再分散性良好,水化后阿苯达唑平均粒径符合《中国药典》“微粒制剂指导原则”所规定的纳米药物尺寸,且粒度分布均匀。阿苯达唑原料经纳米化后,溶解性和吸收性显着提高,为阿苯达唑纳米微粒制剂的后期研究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杨静,张争明,李伯廷[5](2015)在《微粉化对鹿茸粉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对梅花鹿茸进行超微粉碎,并对鹿茸细粉和微粉的粉体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粉体的显微结构,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微粉粒径、粒径分布宽度和比表面积,检测粉体的休止角、堆密度、水溶性蛋白含量和水溶性浸出物的累计溶出度。结果表明微粉化使鹿茸粉体粒径明显变小,比表面积增大,能增加鹿茸水溶性蛋白质和水溶性浸出物的溶出度,可充分有效的利用鹿茸,增强药效,为开发新剂型奠定了基础。

赵国巍,梁新丽,廖正根,熊志伟,李哲,罗娟[6](2015)在《超微粉碎技术对中药粉体性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综合阐述了超微粉碎技术对中药粉体理化性质、稳定性的影响,为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推广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总结了中药材超微粉碎的通用性方法,为实际生产中中药材的超微粉碎提供工艺指导;初步总结了中药材超微粉碎的适宜性和适宜超微粉碎中药材粉碎程度,减少中药材超微粉碎的盲目性。

吕玲玉[7](2015)在《三七—环糊精的超分子技术及制剂》文中指出三七(Panaxnotoginseng)是我国传统常见药材,含多种有效成分且有广泛的生理功能。三七全草可用,具特有苦味口感;主要有效成分总皂苷易溶于水,但光、热稳定性差,易分解;黄酮类多为槲皮素,难溶于水,不利于人体吸收;而三七皂苷纯品制剂虽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但技术繁琐、成本高昂;目前,市场主导产品仍惯用单味三七制剂,以三七全草经机械粉碎而得,疗效确切但用量偏大;近年来超微粉碎技术己开始应用于三七制剂,但其技术效果目前尚无一致结论。β-环糊精在中药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但应用于中药全草制剂目前尚无报道。本文采用环糊精包合技术结合超微粉碎技术改进研制三七全草制剂产品,提供一种水溶性好、稳定性强且药学性能良好的制剂产品。采用光谱法研究纯化前后三七总皂苷的分子性质,发现溶液中未纯化的三七总皂苷存在明显的分子缔合,并探讨β-环糊精对分子缔合的影响,结果表明,β-环糊精能够消除这种缔合,计算机模拟三七皂苷R1结构,也发现存在明显分子缔合现象可能。进一步研究发现溶液中(3-环糊精对三七总皂苷有较强的包合作用,表观包合常数达464 L·mol-1,显示总皂苷与β-环糊精形成稳定的包合物是消除总皂苷缔合的重要原因。此外,β-环糊精与三七中黄酮、蛋白类也具有较好的表观包合常数。利用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配合机械粉碎,成功制备β-环糊精-三七微粉,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热分析及红外光谱法鉴定微粉中包合物的形成;增溶及影响因素实验考察微粉化效果,试验证明,β-环糊精-三七微粉还兼有改善粉体药剂学性质的优势,以此微粉制得颗粒剂及片剂,质量检查均符合药典规定,稳定性、溶出率及产品外观等性质均优于某现有制剂。本文将超分子包合技术与微粉化技术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种新的改进三七制剂产品的方法,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种操作工艺简、产品性能优、成本低的技术,为更好地开发利用三七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李琳,王承潇,崔秀明[8](2014)在《活性三七药材质量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活性三七与普通干燥三七不同部位进行质量特征对比研究,为建立活性三七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显微结构、红外光谱、重金属残留、各皂苷含量、有效成分溶出率及醇溶浸出物含量等分析测试手段,同时对活性三七与普通干燥三七进行定性鉴别与定量研究,分析其有效成分和特征结构的变化。[结果]显微结构有差异;红外光谱特征区相同,指纹区有差异;活性三七重金属残留低于普通干燥三七;活性三七各皂苷含量、有效成分溶出量及醇溶浸出物均高于普通干燥三七。[结论]三七药材经过冷冻干燥处理后,具有明显的特征结构,质量优于普通干燥三七。

侯琴[9](2014)在《三七超微粉体物理特性及有效成分的提取》文中研究表明超微粉碎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物料加工技术。在不改变物料化学成分的前提下,借助特殊的机械力、物理或者化学作用,将其超细化,使得物质的表面及界面发生奇特的变化,从而达到普通粉末所不具有的效果。中药的超微粉碎主要是破坏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有利于其有效成分溶出,特别是对于难溶性药材意义重大。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 H. chen),常称为田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系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具有活血散瘀、消肿定痛的功效。传统上主要用于人体各种内外伤止血及跌打损伤的消肿止痛,近年来临床上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本研究通过比较三七粗粉、三七细粉和经超微粉碎后的微粉之间的理化特性、有效成分的提取以及在人工胃液中的溶出情况,研究超微粉碎对中药三七的意义。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三七试样显微表征显示超微粉碎能够破坏细胞壁,粉碎时间越长,破碎程度高;激光粒度仪测定结果显示三七粗粉加工2h后d0.5由68.95μm迅速下降到20.60μm,继续粉碎2h,d0.5为17.72μm,再继续粉碎2h,d0.5为10.31μm,超微粉碎后粉体d0.5同粗粉相比下降了39.11%、42.52%,69.44%,d0.9同粗粉相比下降了70.12%、74.3%、85.05%。一致性明显好,说明经过超微粉碎后粒度分布变窄,粒度分布均匀。2.研究不同粒度粉体的物理特性发现,随着粒度的逐渐变小,休止角分别为21.430、35.78°、42.14°、49.72°、53.650,呈现增大的趋势,说明粉体粒度减小,不利于其流动性;松密度分别为0.5341g·cm-3、0.4618g·cm-3、0.3738g·cm-3、0.2295g·cm-3、0.1973g·cm-3,反映了粉体的充填性减小;吸湿性的试验结果显示,时间的延长,各种粉体累积吸湿度都会增大,一段时间后会趋于稳定,超微粉体的吸湿速率明显快于粗粉,更容易达到吸湿平衡。3.在三七多糖的提取过程中,提取条件的改变会直接导致提取率的变化。采用响应曲面优化得到三七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温度75.51℃,提取时间2.48h,液料比59.94mL·g-1。各提取工艺参数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提取时间、液料比、温度。分别测定不同粒度的三七粉在该工艺条件下的多糖提取率,粒度的逐渐减小多糖提取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从而得出球磨粉碎2h的三七微粉多糖提取率最大。4.三七皂苷人工胃液溶出试验表明,皂苷在人工胃液中的溶出率随着三七粉体粒度的减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得到球磨粉碎2h的三七粉体皂苷的溶出率最大。

林诠彬[10](2014)在《微粉化板蓝根对鸡冠状病毒(IBV)作用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验目的:通过干式研磨粉碎法制备微粉化板蓝根颗粒,在原代鸡胚肾细胞模型上比较不同粒径大小的板蓝根颗粒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抑制作用,探讨微粉化对板蓝根活性成分药效的影响。在体外模型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最适粒径的板蓝根微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鸡胚模型和雏鸡模型比对微粉化后的板蓝根颗粒和没有经过处理的普通板蓝根水提物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复制的影响,进一步阐述微粉化处理能提高板蓝根药效,为传统中药开发提供一个新的策略。实验方法:利用简单的干式研磨法对板蓝根药材进行分步粉碎,利用不同孔径的药筛进行分级筛分,以筛分后各不相同粒径的板蓝根颗粒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检对所获得的板蓝根微粉粒径的大小进行确证。在体外实验中,选用胰酶冷消化法制备原代鸡胚肾细胞作为体外实验的细胞模型。首先用MTT法检测不同粒径的板蓝根在原代鸡胚肾细胞上的毒性作用,并根据毒性结果作为后续实验的参考浓度。最后在原代鸡胚肾细胞上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粒径的板蓝根颗粒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型在原代鸡胚肾细胞上复制的影响和利用逆转录PCR法检测不同粒径板蓝根颗粒对病毒基因在原代鸡胚肾细胞上复制表达的影响,通过实验探讨微粉化后的板蓝根有效成分随其粒径的变化而发生药效上的变化。在体内实验中,参考体外实验结果选出最佳粒径的板蓝根微粒作为体内药效的评价对象。在体内实验中的鸡胚模型上通过比对未经处理过的板蓝根与微粉化后板蓝根提取物对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胚上的死亡保护实验,以探讨微粉化后板蓝根提取物其有效成分更优于未经处理的板蓝根。在后续实验中,以感染M41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1日龄雏鸡作为实验对象,用未经处理的板蓝根的提取物和经过微粉化后的板蓝根提取物治疗7天,期间观察各组间雏鸡死亡例数计算药物治疗下雏鸡死亡保护率探讨微粉化后板蓝根颗粒与未处理板蓝根间药效区别。通过记录各组间雏鸡动态体重的变化、病理程度、临床症状以及血清中IFN-γ水平对微粉化板蓝根药效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实验结果:经过分步粉碎及粉筛可成功获得粒径为550μm、250μm以及100μm大小的微粉化板蓝根颗粒。根据样品获得重量与投料重量比值,550μ m板蓝根和粒径250μm、粒径100μm的板蓝根微粉的获得率分别为12%、20.5%和17.8%。经透射电子显微镜法验证受试样品的粒径大小及其结构的完整性,可见各受试样品呈完整的圆球状,适用于后续体外抗冠状病毒实验。利用胰酶冷消化法可以获得存活率达85-88%的原代鸡胚肾细胞。原代鸡胚肾细胞在复苏后经过贴壁12小时候后呈典型上皮样形状,形态正常、边缘整齐适用于后续体外抗病毒药效试验。在各待测样品对原代鸡胚肾细胞的毒性浓度测定的实验中发现,粒径为550μ m、250u m以及100μ m的板蓝根微粉在最大实验浓度200mg/ml浓度上对原代鸡胚肾细胞的破坏率分别为35.7%、18.75%和22.32%。经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发现,板蓝根体外毒性作用的大小与粒径的大小呈负相关。但粒径550μ m和250u m间经组间比较其P值大于0.05,提示其毒性作用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粒径100μ m板蓝根颗粒组间比较其P值小于0.05,提示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M41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原代鸡胚肾细胞上的感染复数M0I为10-5.54/0.2ml。用moi=5的病毒悬液感染原代鸡胚肾细胞,并将不同粒径大小的板蓝根颗粒加入培养基中观察不同粒径板蓝根微粉在不同浓度下对病毒粒子复制的影响。经初步发现粒径在550u m的板蓝根微粉在最大实验浓度100mg/ml浓度下对病毒粒子复制有42.77%的抑制作用,而粒径为250u m的板蓝根在100mg/ml浓度下对病毒粒子复制有39.16%抑制率,经组间比对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粒径为100μ m的板蓝根颗粒在同等浓度下(100mg/ml)对病毒粒子复制的抑制率高达63.25%,经统计分析其具有统计学意义和量效关系。而在观察不同粒径板蓝根微粉在不同浓度下对病毒基因表达实验中发现:粒径在550u m的板蓝根在100mg/ml浓度下对病毒基因的抑制率仅为31.66%(<50%),其最小实验浓度25mg/ml浓度对病毒基因无抑制作用。粒径在250u m的板蓝根颗粒在100mg/ml浓度下对病毒S基因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抑制率可达65.82%,随着实验浓度的降低,其对病毒基因的抑制率下降至49.41%(50mg/ml)、35.21mg/ml(25mg/ml)。粒径在100μ m的板蓝根颗粒在100mg/ml、50mg/ml、25mg/ml浓度下起抑制率分别为67.9%、30.1%、36.6%,说明随着板蓝根粒径的减小其体外对冠状病毒抑制的能力越强。在体内实验中,根据体外实验结果选择最佳粒径为100μ m的板蓝根颗粒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未经处理过的板蓝根和微粉化后的板蓝根在体内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型的抑制作用,进一步阐明微粉化对板蓝根药效的影响。在鸡胚模型上观察到未处理的板蓝根治疗组和微粉化板蓝根治疗组均能延迟鸡胚死亡的高峰期(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可推迟2天),但微粉化板蓝根对鸡胚的死亡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未经处理的板蓝根治疗组。病毒对照组在无任何药物治疗下其鸡胚死亡率高达70%;阳性药物利巴韦林对照组的死亡率仅有10%。在微粉化板蓝根治疗下,感染IBV的雏鸡只发生30%的死亡率,远比普通板蓝根组的死亡率低。(普通板蓝根组为50%,低20%)提示微粉化后的板蓝根对IBV感染的雏鸡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能大大降低雏鸡在感染IBV病毒后的死亡率。对感染IBV各组间的雏鸡做动态体重记录总发现病毒对照组体重增加的曲线最为平缓,位于各组曲线之下,提示病毒感染组雏鸡体重增长缓慢。而阳性药物利巴韦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当,S100板蓝根对组虽然在前期体重增长较为平缓,但在药物治疗第7天后其增重迅速,可在第10天达到与正常组持平水平。普通板蓝根组中雏鸡体重增加稍弱于S100板蓝根组,后期体重增加较为平缓。通过此图可推断微粉化后的板蓝根能改善雏鸡感染病毒后体重减轻的病情,与普通板蓝根对照组相比具有更强的疗效。在实验结束后对存活雏鸡进行病理解剖发现经过药物治疗后雏鸡其鼻腔、气管等渗出物明显比病毒对照组少(或者无渗出物)、气囊清晰透亮、肾脏上偶见微小出血点等,其症状明显比病毒对照组轻微。提示在药物治疗下感染IBV病毒雏鸡的病理状况明显减轻,而S100板蓝根对照组作用比普通板蓝根明显。在后续实验中,通过观察未经处理的板蓝根治疗组和微粉化后板蓝根治疗组治疗感染IBV雏鸡对雏鸡临床病症的影响中发现:在给予药物治疗下,阳性药物利巴韦林对照组对感染IBV雏鸡呼吸道症状明显减轻(P<0.05)。与病毒对照组相比,普通板蓝根治疗组和S100微粉化板蓝根药物组对IBV感染雏鸡呼吸道症状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P<0.05)。但与普通板蓝根药物组相比,微粉化板蓝根治疗组仅在流涕及呼吸困难两个方面的作用优于普通板蓝根治疗组(P<0.05),其他两种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别(P>0.05)。但有趣的是在检测感染IBV病毒雏鸡血液中IFN-y因子水平时,与病毒对照组相比,药物治疗组中的阳性药物利巴韦林与普通板蓝根治疗组均能降低雏鸡血清中的IFN-r因子水平,分别下降的水平为16.42%、16.52%,(P<0.05);相反微粉化板蓝根颗粒仅能降低雏鸡体内9.46%IFN-r因子水平(P>0.05)。结果间接提示在对感染IB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雏鸡血清中IFN-r因子的作用上,普通板蓝根治疗的效果更强。因此推断微粉化后的板蓝根或许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容易造成某些活性成分的流失、也或许由于其粒径太小活性成分容易被胃肠道中酶破坏而降低其治疗结果。微粉化能改变中药的机理?结论:经过初步实验获知,通过干式研磨法对板蓝根药材进行分步细化粉碎步骤,结合过滤筛分可获得粒径550μm、250μm和100pm的板蓝根微粉颗粒。其工艺简洁、成本低、效率高、易于操作。微粉化后的板蓝根在体外实验中其毒性作用均降低,但对病毒的抑制能力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强,以粒径为100μ m的板蓝根最为显着。在体内实验中,与未经处理的板蓝根治疗组相比,微粉化的板蓝根在抑制M41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作用上具有更强的疗效,表现在:延长鸡胚死亡高峰期、降低鸡胚死亡率、减轻感染雏鸡病理程度、缓解雏鸡临床感染症状等各方面。但对雏鸡血清中IFN-γ的影响作用不如未经处理的板蓝根治疗组,因此推断微粉化或许能改变板蓝根抗病毒的机制,为传统中药的开发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和策略。针对于此现象,应在今后进行更深的探索,以阐明其中可能存在的机理。

二、微粉化对三七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粉化对三七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七粉延缓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的作用机制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不同粒度三七对秀丽线虫安全剂量筛选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1.4 实验动物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药材处理
        2.2 线虫的培养
        2.3 生存率
        2.4 运动行为
        2.5 生长发育
        2.6 生殖实验
        2.7 细胞凋亡测定
        2.8 活性氧自由基ROS测定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三七粉表观特征和粒径分布测定
        3.2 不同粒度三七样品的含量测定
        3.3 对生存率的影响
        3.4 对运动的影响
        3.5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6 对线虫生殖能力的影响
        3.7 细胞凋亡
        3.8 活性氧自由基ROS
    4 讨论
第二章 不同粒度三七对秀丽线虫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药材处理
        2.2 寿命实验
        2.3 生殖实验
        2.4 急性热应激实验
        2.5 急性氧化应激实验
        2.6 活性氧自由基ROS测定
        2.7 脂质含量测定
        2.8 线虫体内SOD、CAT活力检测
        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
        2.10 荧光法检测线虫体内HSP-16.2和SOD-3的表达
        2.11 氧化应激条件下daf-2和daf-16 转基因线虫的寿命
        2.1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寿命实验
        3.2 生殖实验
        3.3 急性热应激实验
        3.4 急性氧化应激实验
        3.5 活性氧自由基ROS测定
        3.6 脂质含量测定
        3.7 线虫体内SOD、CAT活力的测定
        3.8 抗氧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
        3.9 三七对转基因线虫中HSP-16.2∷GFP和 SOD-3∷GFP表达的影响
        3.10 三七对daf-2和daf-16转基因线虫寿命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粒度三七中皂苷类成分的溶出特征和稳定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试验药材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 不同粒度三七粉含量测定
        2.5 不同粒度三七粉溶出度测定
        2.6 不同粒度三七粉稳定性测定
    3 结果
        3.1 方法学考察
        3.2 不同粒度三七粉含量测定结果
        3.3 不同粒度三七中皂苷类成分在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度比较
        3.4 不同粒度三七粉稳定性结果
    4 讨论
结语与创新
    1 主要研究成果
    2 创新
    3 展望
正文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献综述 秀丽隐杆线虫在毒理学和抗衰老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
2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优点
    2.1 提高有效成分溶出率, 增强疗效
    2.2 增加体内吸收, 提高生物利用度
    2.3 提高药材利用率, 节省资源
    2.4 适用范围广
    2.5 其他方面
3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
    3.1 常用中药材研究
    3.2 珍贵中药材研究
    3.3 中药复方制剂研究
    3.4 开发新型中药饮片
4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思考

(3)乳香超微粉的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乳香超微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2.1.1 超微粉碎方法
        2.1.2 原粉末粒度对超微粉收率的影响
        2.1.3辅药比对超微粉收率的影响
        2.1.4 粉碎时间对超微粉收率的影响
        2.1.5 原粉末冷冻时间对超微粉收率的影响
        2.1.6 超微粉碎工艺确定
        2.1.7 优化工艺验证
    2.2 各级微粉的粉体学性质考察
        2.2.1 样品制备
        2.2.2 外观性状
        2.2.3 粉体学性质研究[3,9]
    2.3 各级微粉中挥发油及乙酸辛酯、AKBA量测定
        2.3.1 挥发油量的测定
        2.3.2 挥发油中乙酸辛酯量的测定
        2.3.3 AKBA的测定
    2.4 各级微粉中AKBA溶出度比较研究
3 讨论
    3.1 超微粉优化工艺的分析
    3.2 微粉化对乳香药效成分的影响
        3.2.1 粉体学性质
        3.2.2有效成分的量
        3.2.3 药效成分的溶出

(4)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制备及溶解性和吸收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纳米阿苯达唑混悬液的制备与评价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
    2.ABZ纳米微粉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2.1 仪器与试药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3.ABZ纳米微粉的溶解性和吸收性评价
        3.1 仪器与试药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3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微粉化对鹿茸粉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仪器与试剂
2方法
3结果与讨论

(6)超微粉碎技术对中药粉体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微粉碎对中药粉体性质的影响
2 中药材超微粉碎的一般性原则
3 确定超微粉碎的适用范围,减小中药材超微粉碎 的盲目性
4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7)三七—环糊精的超分子技术及制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三七概况
        1.1 化学成分
        1.1.1 皂苷类成分
        1.1.2 黄酮类化合物
        1.1.3 三七多糖
        1.1.4 三七素
        1.1.5 挥发油
        1.1.6 氨基酸成分
        1.1.7 机成分
        1.1.8 其他成分
        1.2 药理作用
        1.2.1 血液系统
        1.2.2 心血管系统
        1.2.3 中枢神经系统
        1.2.4 免疫系统
        1.2.5 保肝作用
        1.2.6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2.7 抗氧化、抗衰老
        1.2.8 其他作用
        1.3 研究及产品现状
        1.3.1 制剂技术
        1.3.2 制剂产品
        1.3.3 技术难点及发展瓶颈
    2 药物-环糊精超分子包合技术研究进展
        2.1 环糊精的研究现状
        2.2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2.3 包合作用的研究方法
        2.3.1 表观包合常数(Ka)的测定方法
        2.3.2 包合比的确定
        2.3.3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2.3.4 包合物的鉴定
        2.4 环糊精在药剂学中的作用
        2.4.1 一般辅料作用
        2.4.2 包合作用
第二章 设计思想与技术路线
    1 设计思想
    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实验部分
    1 实验方法
        1.1 三七特征成分含量的测定
        1.1.1 仪器与材料
        1.1.2 三七总皂苷含量测定
        1.1.3 三七黄酮含量测定
        1.1.4 三七多糖含量测定
        1.2 三七总皂苷缔合现象的发现
        1.2.1 仪器与材料
        1.2.2 试验方法
        1.2.3 计算机分子模拟与计算
        1.3 有效成分包合可能性研究
        1.3.1 仪器与材料
        1.3.2 三七总皂苷的包合常数(Ka)测定
        1.3.3 三七多种有效成分的包合常数测定
        1.3.4 包合比的确定
        1.4 β-环糊精-三七微粉的制备及粒径检测
        1.4.1 仪器与材料
        1.4.2 β-环糊精—三七微粉的制备
        1.4.3 透射电子镜显微镜观察β-环糊精-三七微粉
        1.5 包合作用的鉴定
        1.5.1 仪器与材料
        1.5.2 包合作用的热分析鉴定(DTA/TG)
        1.5.3 包合作用的红外光谱鉴定
        1.6 增溶作用研究
        1.6.1 仪器与材料
        1.6.2 总皂苷增溶作用研究
        1.6.3 黄酮增溶作用研究
        1.7 影响因素试验
        1.7.1 材料与仪器
        1.7.2 试验方法
        1.8 制剂研究
        1.8.1 仪器与材料
        1.8.2 颗粒剂的制备
        1.8.3 颗粒剂的质量检查
        1.8.4 片剂的制备
        1.8.5 片剂的质量检查
        1.8.6 与市售片剂对比
    2 结果与结论
        2.1 三七特征成分含量的测定
        2.1.1 三七总皂苷含量
        2.1.2 三七黄酮含量
        2.1.3 三七多糖含量
        2.2 三七总皂苷分子缔合现象的发现
        2.2.1 分子缔合现象的观察
        2.2.2 缔合度的测定
        2.2.3 计算机模拟
        2.3 有效成分包合可能性研究
        2.3.1 三七总皂苷的包合常数(Ka)测定
        2.3.2 三七多种有效成分的包合常数测定
        2.3.3 包合比的确定
        2.4 β-环糊精-三七微粉的制备及粒径检测
        2.4.1 β -环糊精-三七微粉的制备
        2.4.2 透射电镜观察β-环糊精-三七微粉
        2.5 包合作用的鉴定
        2.5.1 包合作用的热分析鉴定
        2.5.2 包合作用的红外光谱鉴定
        2.6 增溶作用研究
        2.6.1 总皂苷增溶作用研究
        2.6.2 黄酮增溶作用研究
        2.7 影响因素试验
        2.7.1 高温试验
        2.7.2 光照试验
        2.7.3 高湿试验
        2.8 制剂研究
        2.8.1 颗粒剂研究
        2.8.2 颗粒剂的质量检查
        2.8.3 片剂研究
        2.8.4 片剂的质量检查
        2.8.5 与市售片剂对比
第四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活性三七药材质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
        1.1.2 试验试剂。
        1.1.3 药材。
    1.2 方法
        1.2.1 显微鉴别。
        1.2.2 红外特征光谱[6-7]。
        1.2.2. 1 红外光谱仪测试条件。
        1.2.2. 2 样品制备。
        1.2.3 重金属残留。
        1.2.4 皂苷含量测定。
        1.2.4. 1 色谱条件。
        1.2.4.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4. 3 供试品溶液制备[8]。
        1.2.4. 4 线性关系考察。
        1.2.4. 5 精密度试验。
        1.2.4. 6 稳定性试验。
        1.2.4. 7 重复性试验。
        1.2.4. 8 加样回收率试验。
        1.2.4. 9 含量测定。
        1.2.5 有效成分溶出率测定。
        1.2.5. 1 皂苷成分溶出量[9]。
        1.2.5. 2 溶出速率的测定。
        1.2.5. 3 浸出物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显微结构
        2.1.1 活性三七。
        2.1.1. 1 根头。
        2.1.1. 2 剪口。
        2.1.1. 3 须根。
        2.1.2 普通干燥三七。
        2.1.2. 1 根头。
        2.1.2. 2 剪口。
        2.1.2. 3 须根。
    2.2 红外光谱特征
    2.3 重金属残留
    2.4 方法学考察
    2.5 皂苷含量
    2.6 有效成分溶出率
    2.7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
3 结论与讨论

(9)三七超微粉体物理特性及有效成分的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三七概述
        1.1.1 三七的主要化学成分
        1.1.2 三七的主要药理作用
        1.1.3 三七的加工利用现状
    1.2 超微粉碎技术
        1.2.1 超微粉碎技术概况
        1.2.2 超微粉碎的特点
        1.2.3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验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微纳米三七粉的表征及理化特性的研究
        2.4.1 外观性状观察
        2.4.2 三七粉体的显微形貌观察方法
        2.4.3 三七粉体的粒度分布测定方法
        2.4.4 不同粒度三七粉体松密度测定方法
        2.4.5 不同粒度三七粉体流动性测定方法
        2.4.6 不同粒度三七粉体吸湿性测定方法
        2.4.7 浸出物的测定方法
    2.5 三七粗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2.5.1 三七多糖的测定方法
        2.5.2 三七多糖提取率的计算方法
        2.5.3 单因素对三七多糖提取的影响研究
        2.5.4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案
        2.5.5 不同粒度三七粉多糖提取率的测定
    2.6 不同粒度三七皂苷的含量测定及在人工胃液中的溶出情况
        2.6.1 不同粒度三七粉体的皂苷含量测定
        2.6.2 不同粒度三七粉体的皂苷含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粒度三七粉体的表征
        3.1.1 表观性状变化观察结果
        3.1.2 三七粉体显微形貌观察
        3.1.3 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度分布
        3.1.4 不同粒度三七粉体流动性测定结果
        3.1.5 不同粒度三七粉体松密度测定结果
        3.1.6 不同粒度三七粉体吸湿性的测定结果
    3.2 三七成分的溶出实验
        3.2.1 不同粒度三七粉体的水溶性成分溶出随粒度变化的规律研究
        3.2.2 不同粒度三七粉体的醇溶性成分溶出随粒度变化的规律研究
    3.3 三七粉体多糖提取单因素的确定
        3.3.1 提取温度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3.3.2 液料比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3.3.3 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3.4 三七粉体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3.4.1 回归模型的建立
        3.4.2 单因素对三七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研究
        3.4.3 响应曲面法分析
        3.4.4 三七多糖提取工艺参数的优化
        3.4.5 不同粒度三七粉多糖提取量
    3.5 不同粒度三七粉体总皂苷含量及模拟胃液环境的溶出结果
        3.5.1 线性关系
        3.5.2 精密度测定结果
        3.5.3 稳定性测定结果
        3.5.4 回收率测定结果
        3.5.5 三七粉体总皂苷含量
        3.5.6 不同粒度三七粉体人工胃液中的溶出情况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微粉化板蓝根对鸡冠状病毒(IBV)作用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 冠状病毒研究进展
        (一) 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二) 冠状病毒病原学研究
    二 冠状病毒的药物治疗
        (一) 冠状病毒的西医治疗
        (二) 冠状病毒的中医治疗
    三 中药微粉化研究
        (一) 中药微粉化的方法
        (二) 中药微粉化的应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一 微粉化板蓝根颗粒的制备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步骤
        (三) 实验结果
        (四) 实验结论
    二 微粉化板蓝根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作用
        (一) 微米化板蓝根颗粒在原代鸡胚细胞上毒性的测定
        (二) 微粉化板蓝根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影响
        (三) 小结
    三 微粉化板蓝根体内对IBV药效筛选
        (一) 微粉化板蓝根在鸡胚上对鸡胚的影响
        (二) 微粉化板蓝根颗粒在雏鸡上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所致炎症的抑制作用
        (三) 小结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相关英文缩写词
    附录2 相关公式
    附录3 相关图片及表格
致谢

四、微粉化对三七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七粉延缓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的作用机制及其稳定性研究[D]. 金司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进展[J]. 钱珊珊,桂双英,杨满琴,谢若男,鲍学梅.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3)
  • [3]乳香超微粉的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质研究[J]. 梁慧,倪兆成,颜美秋,俞静静,吕圭源,陈素红. 中草药, 2017(07)
  • [4]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制备及溶解性和吸收性评价[D]. 张玉欣.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
  • [5]微粉化对鹿茸粉体的影响[J]. 杨静,张争明,李伯廷.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05)
  • [6]超微粉碎技术对中药粉体性质的影响[J]. 赵国巍,梁新丽,廖正根,熊志伟,李哲,罗娟. 世界中医药, 2015(03)
  • [7]三七—环糊精的超分子技术及制剂[D]. 吕玲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4)
  • [8]活性三七药材质量特征研究[J]. 李琳,王承潇,崔秀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14(35)
  • [9]三七超微粉体物理特性及有效成分的提取[D]. 侯琴.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10]微粉化板蓝根对鸡冠状病毒(IBV)作用的基础研究[D]. 林诠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微粉化对三七品质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