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方温室如何栽培蝴蝶兰?(论文文献综述)
宋勇强,李翠玲,陈瑞珍[1](2021)在《梅州地区盆栽蝴蝶兰空调催花技术》文中认为本文作者分析了盆栽蝴蝶兰空调催花的设施条件,研究了控制温室大棚的温度调节蝴蝶兰花期的方法措施,总结出一套适用梅州地区盆栽蝴蝶兰的空调催花技术。
李仲科,苏荣军,阙名锦[2](2021)在《蝴蝶兰花期低温调节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文中认为蝴蝶兰的生产在市场经济不断的催化下,已然形成了一种非常有种植潜质的观赏植物。蝴蝶兰在秋季开始进行花芽分化,养护到位,在秋季就能看到花芽,但是大部分花期在3-5月份,所以在春节时很难看到蝴蝶兰的身影。由于传统习惯高山基地种植,但高山基地昼夜温差较大,培植催花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尤为不妥,而高山环境存在运输困难,还存在着气候和温度操控性难以维护等弊端。也可以设想采取空调制冷的方法,但高投资和高损耗也成为了种植行业的首要问题。所以,人为的种植操控管理蝴蝶兰的发展技术,是为蝴蝶兰的种植企业提供商业创新。反季催花,势必让其发展速度惊人,成为花卉市场的"领军植物"。由此可见,人工反季催花的必要性、可行性。文章主要阐述蝴蝶兰种植技术的精细分类和市场生产技术、栽培技术和种植管理等。
钟均宏,林秀莲,周彦奇[3](2021)在《惠州蝴蝶兰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文中提出分析了蝴蝶兰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投入多、风险大等特点,在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惠州蝴蝶兰产业发展现状,并基于"钻石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等方面分析惠州蝴蝶兰产业,最后提出了发展蝴蝶兰产业的建议与对策。
吴艳华,夏忠强[4](2021)在《北方日光温室蝴蝶兰生产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为促进北方蝴蝶兰产业发展,本文从温室设施条件、品种选择及引进、苗期栽培管理、花期调控技术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北方日光温室蝴蝶兰生产管理技术。
吴艳华[5](2021)在《辽南地区蝴蝶兰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蝴蝶兰作为世界第一盆花单品,深受人们喜爱,笔者结合多年蝴蝶兰生产管理实践,对辽南地区蝴蝶兰常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以供花农参考。
陈春[6](2021)在《蝴蝶兰‘红箭’组织培养快繁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花梗为外植体,开展蝴蝶兰‘红箭’诱导、增殖、生根培养及组培苗移栽等研究。结果表明,花梗最佳处理为75%酒精消毒45 s后,0.1%升汞消毒25 min;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 5.0 mg·L-1+Ad 5.0 mg·L-1+NAA 0.6 mg·L-1+蔗糖30 g·L-1,诱导率达83.5%;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7.0 mg·L-1+Ad 5.0 mg·L-1+NAA 0.2 mg·L-1+香蕉80 g·L-1+土豆80 g·L-1+蔗糖30 g·L-1,增殖系数达3.36;最佳生根诱导培养基为1/2 MS+NAA 0.5 mg·L-1+香蕉80 g·L-1+土豆80 g·L-1+活性炭1.0 g·L-1+蔗糖15 g·L-1,生根率达100%;水苔为基质,移栽成活率可达95.2%。
马宁[7](2021)在《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塑料大棚越冬栽培可以实现莴笋跨季节供应,满足市场需求。莴笋是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支柱农业产业,建立适用于甘肃省天水地区的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长发育模型是指导当地越冬莴笋优品优质、及时上市的有力工具,对提高越冬莴笋种植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9-2020年间在天水市武山县蔬菜产业示范基地进行越冬莴笋栽培试验,通过观测莴笋生长过程中天气状况、塑料大棚内气温及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构建了适用于天水地区的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长发育模拟预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预测越冬莴笋不同发育阶段、外观品质、干物质积累及分配量和产量的动态变化,模型参数少且易获取,在实际生产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普适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育期模型通过观测越冬莴笋到达各生育时期的具体时间,分别以发育时间和有效积温为尺度,对越冬莴笋从播种至出苗、莲座、产品器官膨大、采收四个物候期进行量化描述。模拟结果表明:莴笋从播种至采收期所需的生理发育时间为48.6 d、累积有效积温为1204.8℃。采用独立试验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塑料大棚越冬莴笋从播种到达采收期的模拟时长与实测时长之间的相关决定系数(R2)为0.99、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为0.71 d,预测精度高于以有效积温为尺度的生育期模拟模型(RMSE为3.74 d)。2.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外观品质模型为研究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外观品质随生育期推进的变化过程,通过连续观测莴笋相关外观品质指标,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建立了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外观品质模拟模型。利用独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的茎长、茎粗、茎鲜重、出叶数和叶面积的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R2分别为0.965、0.991、0.933、0.986和0.985,RMSE分别为2.571cm、0.221cm、6758 kg·hm-2、2.48片和0.506,模型预测精度较高。3.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干物质生产模型基于甘肃省天水市历史气象统计数据,建立适用于当地的太阳辐射模型;测定越冬莴笋不同生育时期的光响应曲线,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法拟合得到光响应参数,建立越冬莴笋叶面积指数模型。结合所建太阳辐射模型与越冬莴笋叶面积指数模型,构建适用于甘肃省天水地区的越冬莴笋干物质生产的动态模型。通过独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模型对越冬莴笋总干物质积累量的模拟结果较好,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965和477.7kg·hm-2。4.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干物质分配模型以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干物质生产模型为基础,采用器官分配指数定量描述越冬莴笋干物质在地下部、地上部及各器官间的分配,建立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的越冬莴笋干物质分配模拟模型。通过独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越冬莴笋地下部分、地上部分、茎和叶干重的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符合度较好,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R2分别为0.952、0.960、0.965和0.912,RMSE分别为499.7kg·hm-2、60.3kg·hm-2、167.9kg·hm-2和420.1kg·hm-2。5.塑料大棚越冬莴笋产量预测模型根据越冬莴笋干物质生产量及其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确定莴笋采收的干物质量,利用莴笋肉质茎和叶片中干物质量所占比例,构建塑料大棚越冬莴笋产量预测模型。利用独立试验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RMSE为7619 kg·hm-2,模型预测精度较高。此外,该模型参数少、易获得,便于在当地实际生产中应用。
苟玉萍[8](2021)在《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迟眼蕈蚊Bradysia impatiens Johannsen食性广,在国外因为害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而被首次记录,我国最早发现于食用菌和药用菌种植大棚。最近的调查发现,异迟眼蕈蚊对设施蔬菜(韭菜Allium tuberosum、葱Allium fistulosum和蒜A.sativum等),以及设施瓜果和花卉造成严重危害,在高温高湿的温室环境周年发生,世代重叠。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防治方法仍然是以化学农药灌根或直接喷药为主,但长期频繁用药,使异迟眼蕈蚊的抗药性显着增强,用药量进一步增加,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而且蔬菜、瓜果等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因此,生产上对新的绿色防控技术需求很大。新近发现的十字花科植物提取物—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AITC)因绿色、安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已广泛用于多种仓储害虫的熏蒸防治,对地下害虫、杂草、线虫和病原菌也具有很好的作用活性。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是调节昆虫呼吸作用的重要气体,浓度升高(?10%)会促进昆虫呼吸,使气门保持永久开放。温室大棚设施内生态环境密闭性较好,能为AITC室内熏蒸和土壤熏蒸防控异迟眼蕈蚊提供良好环境。此外,生产中人们常采取措施对设施作物进行CO2富集,以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因此,CO2浓度适当升高对设施作物有利,基于高CO2浓度可以使昆虫气孔保持永久开放,我们将AITC与高CO2混用,以期增强异迟眼蕈蚊对AITC的吸收,达到提高防治效果的目的。本论文从毒理学、生态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层面研究了异迟眼蕈蚊对AITC的响应机制;测定了AITC熏蒸剂与高CO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的作用活性;从生态学和生理学上探讨了异迟眼蕈蚊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方式。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对异迟眼蕈蚊卵、幼虫、蛹、雌虫和雄虫均有良好的熏蒸活性,尤其对雌、雄成虫效果更明显;AITC对3龄幼虫熏蒸法测得的LC50为10.400μL/L,浸叶胃毒法测得的LC50为13.632μL/L;两种生测法亚致死浓度处理异迟眼蕈蚊3龄幼虫后,幼虫期和蛹期延长,化蛹率和羽化率减小,蛹的重量下降,雌虫繁殖力显着受到抑制,且熏蒸亚致死比浸叶胃毒亚致死对繁殖力的抑制作用更显着。2.AITC处理异迟眼蕈蚊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雌虫体内共出现480个差异表达基因,雄虫体内共出现14856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数据库的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异迟眼蕈雌虫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在昆虫激素生物合成通路上显着富集,该通路中保幼激素酯酶(hormone esterase,JHE)基因被诱导上调表达;(2)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通路、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通路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上也显着富集,而且这些通路出现了一个共同上调表达的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3)通过对JHE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验证,得到的值与转录组数据FPKM值保持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可靠。以上结果表明,AITC引起异迟眼蕈蚊激素、产卵和解毒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相关基因表达,其中JHE基因是调控AITC抑制异迟眼蕈蚊产卵的关键基因;GST基因在异迟眼蕈蚊对AITC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应答作用。3.AITC处理异迟眼蕈蚊后产生了大量的差异代谢物;采用层次聚类法鉴定共筛选出22种表达量显着上升的代谢物;对这些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有15条通路影响较显着;最终鉴定得到的关键代谢产物主要包括:L-丝氨酸、L-蛋氨酸、L-亮氨酸、L-天冬酰胺、DL-丝氨酸和牛磺酸等氨基酸类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与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致病或致死机理具有重要作用,为异迟眼蕈蚊的防控提供新思路。4.增加CO2浓度可以提高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熏蒸毒力,致死率显着提高,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致死率高达100%;高CO2浓度胁迫后,异迟眼蕈蚊体内三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均被显着诱导;AITC熏蒸处理后,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 E)活力被显着诱导;AITC与高CO2双重胁迫之后,SOD、GST和Car E活力显着提高。5.CO2浓度升高,异迟眼蕈蚊成虫前期和总产卵前期先缩短后延长,在正常CO2浓度(NC=400 ppm)下分别为19.01和20.43 d,中等CO2浓度(MC=600 ppm)条件下最短(分别为14.48和15.59 d),高CO2浓度(HC=800 ppm)条件下最长(分别为19.98和21.41 d);雌成虫寿命随CO2浓度升高而逐渐缩短;产卵量先增加后减少,在NC浓度时为92.50粒,MC浓度增高到99.33粒,但HC浓度时产卵量较低(75.50粒)。异迟眼蕈蚊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在MC浓度下均最高,而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陪时间均最短;HC浓度时各种群参数值与之相反。6.CO2浓度升高影响寄主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进而间接影响异迟眼蕈蚊体内生理生化指标。韭菜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随CO2浓度升高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下降,对游离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影响;异迟眼蕈蚊体内糖原、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逐渐被诱导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海藻糖和总脂肪含量则出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异迟眼蕈蚊体内生理指标含量与韭菜叶片营养物质含量相关,且这种相关性随CO2浓度升高而发生变化。研究结果为异迟眼蕈蚊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为植物源农药AITC的开发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CO2浓度升高后异迟眼蕈蚊的适生性提供参考依据。
邓樱,杨镇明,苏忠书,罗丽霞,林文洪,陈川雁,容标[9](2021)在《灌溉水温对多丽蝴蝶兰生长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不同温度的灌溉用水对不同阶段的‘多丽’蝴蝶兰进行处理,18℃和22℃低温度的灌溉用水不利于‘多丽’蝴蝶兰营养生长,延缓生长速度,而采用低温度的灌溉用水处理催花阶段的‘多丽’蝴蝶兰,有利于缩短花芽分化需要的时间,并提高花芽分化率。
王凯[10](2021)在《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其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丹参繁殖方式较多,常用的有芦头繁殖、根段繁殖和种子繁殖,尤以种子繁殖后育苗移栽所得丹参药材质量较佳,而随着市场对丹参药材质量和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育苗方式中土地利用率低、难以管理、育苗周期长、季节性强、种苗均一性差、种植的药材质量波动较大等缺点,已经严重制约了其种苗产业化发展,而工厂化育苗能够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生产丹参种苗,并且有利于形成产业化。本研究针对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及其培育而成的穴盘苗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从而为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主要通过研究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的选择以及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评价,初步建立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黑色穴盘育苗、白色泡沫穴盘漂浮育苗方式所得幼苗植株根系明显较传统种苗发达,且幼苗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综合效果较优,可作为企业进行丹参工厂化育苗的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研究综合得分正交结果显示,最优营养液水平组合为 KNO3 810 mg/L:CaC12 295 mg/L:NH4H2PO4 208 mg/L:MgSO4·7H2O 493 mg/L,最优基质水平组合为草炭:蛭石:珍珠岩为9:3:1。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规格一穴盘苗(株高≥5.88 cm,叶宽≥1.95 cm,叶片数≥8片)种植的丹参种苗存活率、产量、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效果最佳,生产中应尽量调整育苗条件,使其生产出达到规格一标准的丹参穴盘苗。(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主要通过动态取样方式研究了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以及地上部分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的积累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旺盛生长阶段均为5.10~9.20日,根部旺盛生长阶段均为8.15~9.20日;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药效成分中,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根部药效成分中,迷迭香酸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9.20日,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酮类成分含量(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均于6.14~8.15日以及11.5日左右积累较高,在4.19~11.5日从整体药效成分综合评价来看,丹参穴盘苗秋栽后根部药效成分积累高于春栽,药效成分综合得分较高的时间段均为6.14~9.20日以及11.5日左右。因此,考虑到产量因素,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可在当年或次年10月底至11月初采收丹参药材,并以穴盘苗秋栽采收的丹参药材效益最佳。(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了穴盘苗在两个移栽季节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在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产量以及不同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较传统种苗根条数和产量明显增加,且在相同部位(芦头、根部、须根)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也均明显优于传统种苗。而在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各自不同部位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穴盘苗春栽种植的丹参药材与传统种苗均为芦头>根部>须根,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则为芦头>须根>根部。(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主要通过大田区组设计,研究了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垄作覆膜与否以及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平作还是垄作,基本均随着密度的降低,丹参药材的单根干重均呈上升趋势,而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从药效成分综合评价上来看,穴盘苗在高、中密度下定植,垄作具有一定优势,在低密度下定植则平作具有一定优势。综合考虑产量和质量因素,丹参穴盘苗选用平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14.8株·m-2较为合适,选择垄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22.2株·m-2较为合适。穴盘苗垄作覆膜的丹参药材亩产干品较不覆膜处理仅增产14.06%,但药效成分却显着低于垄作不覆膜处理,其中药典规定的丹酚酸B含量垄作覆膜处理比不覆膜处理降低了 9.84%,丹参酮总量降低了 30.73%,因此,春季穴盘苗垄作定植宜采用不覆膜方式。9.16日刈割部分茎叶的丹参药材产量变化不大,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一定程度下降,但药效成分含量增加,因此,可在9月中旬对丹参部分茎叶(距地面10 cm以上部分)进行一次刈割,增获优质丹参茎叶资源的同时,保障丹参药材资源。
二、北方温室如何栽培蝴蝶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方温室如何栽培蝴蝶兰?(论文提纲范文)
(1)梅州地区盆栽蝴蝶兰空调催花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设施条件 |
1.1 温室大棚结构 |
1.2 活动栽培架 |
1.3 光照控制设施 |
1.4 温度控制设施 |
1.5 栽培基质与容器 |
2 催花苗筛选 |
3 日常管理 |
3.1 花芽诱导前期管理 |
3.2 花芽诱导期管理 |
3.3 花枪期管理 |
3.4 现蕾期管理 |
3.5 花枪定型 |
3.6 开花株管理 |
4 出品 |
4.1 质量分级 |
4.2 包装 |
4.2.1 包装前准备工作 |
4.2.2 花枪株包装 |
4.2.3 开花株包装 |
5 贮运 |
6 病虫害综合防治 |
6.1 主要病虫害 |
6.2 物理防治方法 |
6.3 化学防治方法 |
(2)蝴蝶兰花期低温调节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
2 花期低温调节技术 |
2.1 温室 |
2.2 兰苗 |
2.3 温度 |
2.4 湿度 |
2.5 光照 |
2.6 水分 |
2.7 肥料 |
2.8 抽梗后的管理 |
3 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
3.1 软腐病 |
3.2 褐斑病 |
3.3 介壳虫 |
3.4 螨虫 |
4 结语 |
(3)惠州蝴蝶兰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惠州蝴蝶兰产业特点 |
1.1 技术含量高 |
1.2 资金投入大、生产风险高 |
1.3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外竞争压力大 |
2 惠州蝴蝶兰产业发展现状 |
3 基于“钻石理论”的惠州蝴蝶兰产业分析 |
3.1 生产要素 |
3.2 需求条件 |
3.3 相关产业的支持 |
3.4 市场战略与市场竞争 |
4 建议与对策 |
4.1 构建蝴蝶兰全域流通体系 |
4.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
4.3 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 |
4.4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转变经营观念 |
(4)北方日光温室蝴蝶兰生产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日光温室设施条件 |
2 品种选择及引进 |
3 苗期栽培管理 |
3.1 基质选择 |
3.2 换盆 |
3.3 环境调控 |
3.4 肥水管理 |
3.5 病虫害防治 |
4 花期调控技术 |
4.1 确定催花时间 |
4.2 催花前期管理 |
4.3 花芽分化期管理 |
4.4 花梗伸长期管理 |
4.5 现蕾期管理 |
4.6 开花期管理 |
(5)辽南地区蝴蝶兰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病害 |
1.1 软腐病。 |
1.1.1主要症状。 |
1.1.2 防治方法。 |
1.2 斑点病。 |
1.2.1 主要症状。 |
1.2.2 防治方法。 |
1.3 疫病。 |
1.3.1 主要症状。 |
1.3.2 防治方法。 |
1.4 炭疽病。 |
1.4.1 发病症状。 |
1.4.2 防治方法。 |
1.5 灰霉病。该病为真菌病害,高湿通风不良环境及夜间结露环境易发此病,严重时大量落花、落叶。 |
1.5.1 主要症状。 |
1.5.2 防治方法。 |
1.6 煤污病。该病为真菌病害,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大利于病害发生。 |
1.6.1 主要症状。 |
1.6.2 防治方法。 |
1.7 白绢病。 |
1.7.1 主要症状。 |
1.7.2 防治方法。 |
1.8 褐斑病。 |
1.8.1 主要症状。 |
1.8.2 防治方法。 |
1.9 病毒病。该病在蝴蝶兰生产中比较常见,病毒会在蝴蝶兰移植上盆、修剪根系、切花时借机传染。 |
1.9.1 主要症状。 |
1.9.2 防治方法。 |
2 常见虫害 |
2.1 红蜘蛛 |
2.1.1 为害特点。 |
2.1.2 防治方法。 |
2.2 蓟马 |
2.2.1 为害特点。 |
2.2.2 防治方法。 |
2.3 介壳虫类 |
2.3.1 为害特点。 |
2.3.2 防治方法。 |
2.4 蚜虫 |
2.4.1 为害特点。 |
2.4.2防治方法。 |
2.5 粉虱 |
2.5.1 为害特点。 |
2.5.2 防治方法。 |
(6)蝴蝶兰‘红箭’组织培养快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外植体的消毒 |
1.2.2 不定芽的诱导培养 |
1.2.3 不定芽的增殖培养 |
1.2.4 生根诱导培养 |
1.2.5 炼苗及移栽 |
1.3 培养及栽培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消毒时间对‘红箭’外植体无菌体系建立的影响 |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梗诱导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的6-BA与NAA组合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2.4 不同浓度的NAA、IBA对红箭生根的影响 |
2.5 不同基质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7)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作物生长模拟研究进展 |
1.1.1 国外园艺作物生长模拟研究 |
1.1.2 国内园艺作物生长模拟研究 |
1.2 设施园艺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 |
1.2.1 生育期的模拟 |
1.2.2 叶面积指数的模拟 |
1.2.3 外观品质的模拟 |
1.2.4 光合作用的模拟 |
1.2.5 干物质生产的模拟 |
1.2.6 干物质分配的模拟 |
1.2.7 产量预测模拟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数据获取 |
2.3.1 环境数据获取 |
2.3.2 莴笋生长指标测定 |
2.4 模型建立 |
2.5 模型检验 |
2.6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育期模拟模型的研究 |
3.1 模型的描述 |
3.1.1 生育期划分与观测 |
3.1.2 生理发育时间的计算 |
3.1.3 有效积温的计算 |
3.2 结果分析 |
3.2.1 完成莴笋各生育时期所需的生理发育时间及有效积温 |
3.2.2 模型的检验 |
3.3 讨论 |
第四章 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外观品质模拟 |
4.1 模型的描述 |
4.1.1 莴笋茎长的模拟 |
4.1.2 莴笋茎粗的模拟 |
4.1.3 莴笋茎鲜重的模拟 |
4.1.4 莴笋叶片展开数的模拟 |
4.1.5 莴笋叶面积指数的模拟 |
4.2 模型的检验 |
4.2.1 莴笋茎长模拟结果的检验 |
4.2.2 莴笋茎粗模拟结果的检验 |
4.2.3 莴笋茎鲜重模拟结果的检验 |
4.2.4 莴笋叶片展开数模拟结果的检验 |
4.2.5 莴笋叶面积指数模拟结果的检验 |
4.3 讨论 |
第五章 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干物质生产的模型研究 |
5.1 模型的描述 |
5.1.1 塑料大棚内太阳辐射强度的计算 |
5.1.2 云量的计算 |
5.1.3 莴笋干物质生产的模拟 |
5.2 模型的检验 |
5.2.1 莴笋干物质生产模拟结果的检验 |
5.3 讨论 |
第六章 塑料大棚越冬莴笋干物质分配与产量模拟 |
6.1 模型的描述 |
6.1.1 莴笋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指数的计算 |
6.1.2 莴笋干物质分配指数的模拟 |
6.1.3 莴笋各器官生长的模拟 |
6.1.4 莴笋产量的模拟 |
6.2 模型的检测 |
6.2.1 莴笋干物质分配模拟结果的检验 |
6.2.2 莴笋产量模拟结果的检验 |
6.3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异迟眼蕈蚊研究概况 |
1.1.1 形态体征、生活习性及为害 |
1.1.2 发生规律 |
1.1.3 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1.1.4 防治策略 |
1.2 植物源杀虫剂概况 |
1.2.1 植物源杀虫剂简介 |
1.2.2 杀虫植物资源及活性成分 |
1.3 异硫氰酸烯丙酯概况 |
1.3.1 异硫氰酸烯丙酯简介 |
1.3.2 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的提炼步骤简介 |
1.3.3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杀菌活性 |
1.3.4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除杂草活性 |
1.3.5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杀虫活性 |
1.3.6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作用机制概述 |
1.4 转录组学概况 |
1.4.1 转录组学简介 |
1.4.2 转录组学的研究方法 |
1.4.3 转录组学在调控昆虫生殖方面的应用 |
1.5 代谢组学概况 |
1.5.1 代谢组学简介 |
1.5.2 非靶向代谢组学在昆虫领域的研究进展 |
1.6 设施作物概况 |
1.6.1 设施作物简介 |
1.6.2 温室大棚环境条件及常见虫害 |
1.6.3 防治策略 |
1.7 大气CO_2浓度变化趋势及对昆虫的影响 |
1.7.1 大气CO_2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
1.7.2 CO_2浓度升高对昆虫的影响 |
1.7.3 CO_2 对熏蒸剂的作用 |
1.8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8.1 研究背景 |
1.8.2 研究意义 |
1.9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9.1 研究内容 |
1.9.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的作用活性及亚致死效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寄主植物 |
2.1.2 供试昆虫 |
2.1.3 试剂及仪器 |
2.1.4 配药 |
2.1.5 熏蒸法 |
2.1.6 浸叶法 |
2.1.7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3 龄幼虫后续发育的影响 |
2.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生物活性分析 |
2.2.2 AITC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存活率分析 |
2.2.3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2.2.4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蛹期和蛹重的影响 |
2.2.5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
2.2.6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转录组学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寄主植物 |
3.1.2 供试昆虫 |
3.1.3 试剂及仪器 |
3.1.4 测序样品准备 |
3.1.5 c DNA文库构建 |
3.1.6 转录组测序 |
3.1.7 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 |
3.1.8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测序质量评估 |
3.2.2 Unigene功能注释 |
3.2.3 GO功能分类 |
3.2.4 KEGG功能分类 |
3.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2.6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与分类 |
3.2.7 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2.8 差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寄主植物 |
4.1.2 供试昆虫 |
4.1.3 设备及试剂 |
4.1.4 样品准备 |
4.1.5 样本提取方法 |
4.1.6 色谱-质谱分析 |
4.1.7 数据分析流程 |
4.2 结果 |
4.2.1 样本质控分析 |
4.2.2 代谢物化学分类归属统计 |
4.2.3 组间PLS-DA分析 |
4.2.4 组间差异显着的代谢物 |
4.2.5 差异代谢物热图分析 |
4.2.6 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的熏蒸效率及酶活力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韭菜 |
5.1.2 供试昆虫 |
5.1.3 试剂及仪器 |
5.1.4 幼虫的高CO2 胁迫 |
5.1.5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幼虫的双重胁迫 |
5.1.6 抗氧化酶、解毒酶和消化酶活力检测 |
5.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 |
5.2.1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致死率的影响 |
5.2.2 AITC熏蒸、CO_2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异迟眼蕈蚊死亡率影响的方差分析 |
5.2.3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5.2.4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解毒酶活力的影响 |
5.2.5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5.2.6 AITC熏蒸、CO_2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异迟眼蕈蚊酶活力影响的方差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CO_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生长繁殖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寄主植物 |
6.1.2 供试昆虫 |
6.1.3 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
6.1.4 异迟眼蕈蚊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的建立 |
6.1.5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存活率的影响 |
6.1.6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繁殖力的影响 |
6.1.7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寿命期望的影响 |
6.1.8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繁殖值的影响 |
6.1.9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 |
6.1.10 数据分析 |
6.2 结果 |
6.2.1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
6.2.2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存活率的影响 |
6.2.3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存活率及繁殖力的影响 |
6.2.4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寿命期望值的影响 |
6.2.5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繁殖值的影响 |
6.2.6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CO_2浓度升高通过食物链对异迟眼蕈蚊生理特性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供试寄主植物 |
7.1.2 供试昆虫 |
7.1.3 试剂及仪器 |
7.1.4 样品收集 |
7.1.5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7.1.6 数据分析 |
7.2 结果 |
7.2.1 CO_2浓度升高对韭菜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7.2.2 CO_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生理指标的影响 |
7.2.3 韭菜营养物质含量与异迟眼蕈蚊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总体结论与展望 |
8.1 总体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灌溉水温对多丽蝴蝶兰生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环境条件 |
1.3 试验方法 |
1.3.1 不同灌溉水温对栽培在28~30℃条件下的蝴蝶兰中小苗生长的影响 |
1.3.2 不同灌溉水温对蝴蝶兰大苗的影响 |
1.3.3 不同温度的灌溉用水对促成栽培的‘多丽’蝴蝶兰的花芽分化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灌溉水温对蝴蝶兰中小苗生长的影响 |
2.2 灌溉水温对蝴蝶兰大苗生长的影响 |
2.3 不同灌溉水温对蝴蝶兰促成栽培的影响 |
3 结论 |
(10)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丹参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种植方式对作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
第一节 丹参种子质量检验 |
第二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 |
第三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营养液筛选优化研究 |
第四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基质筛选优化研究 |
第五节 丹参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评价研究 |
第六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
第一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研究 |
第二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
第三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与产量比较研究 |
第二节 各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
第一节 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第二节 穴盘苗垄作覆膜与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第三节 穴盘苗移栽后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北方温室如何栽培蝴蝶兰?(论文参考文献)
- [1]梅州地区盆栽蝴蝶兰空调催花技术[J]. 宋勇强,李翠玲,陈瑞珍. 农业科技通讯, 2021(12)
- [2]蝴蝶兰花期低温调节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 李仲科,苏荣军,阙名锦. 农村实用技术, 2021(12)
- [3]惠州蝴蝶兰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J]. 钟均宏,林秀莲,周彦奇. 园艺与种苗, 2021(11)
- [4]北方日光温室蝴蝶兰生产管理技术[J]. 吴艳华,夏忠强.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11)
- [5]辽南地区蝴蝶兰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J]. 吴艳华. 现代农村科技, 2021(10)
- [6]蝴蝶兰‘红箭’组织培养快繁技术[J]. 陈春. 福建林业科技, 2021(02)
- [7]塑料大棚越冬莴笋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研究[D]. 马宁.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8]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D]. 苟玉萍.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9]灌溉水温对多丽蝴蝶兰生长影响研究[J]. 邓樱,杨镇明,苏忠书,罗丽霞,林文洪,陈川雁,容标. 农业科技通讯, 2021(03)
- [10]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D]. 王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