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病例讨论——反复出血、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支气管镜协作组,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微创分会儿童介入呼吸病委员会[1](2021)在《中国儿童中心气道狭窄呼吸介入与多学科协作诊疗专家共识》文中认为儿童中心气道狭窄性疾病多为疑难及急危重症,其诊疗涉及多个学科,若处理不当,死亡率很高。随着儿童可弯曲支气管镜、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普及和发展及多学科协作救治中心气道狭窄性疾病诊疗经验的不断积累,亟须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救治水平,确保患儿的安全,特组织国内儿童气道团队的专家撰写此共识。
李伟莉,余欣慧[2](2021)在《临床先导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临床先导教学法运用于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通过临床观察—理论学习—病例讨论,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归实践的学习系统。临床先导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良好衔接奠定基础。
赵艺玮[3](2021)在《富氢水对种植体周围炎症影响的初步探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作为一种新型抗氧化剂,氢对短暂性脑缺血、新生儿脑低氧缺血、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异体心脏和主动脉受体炎症相关性恶化等器官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氢分子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性医疗气体,可用于包括帕金森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一些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据报道,在高血压大鼠中,注射富氢生理盐水可减轻左心室肥厚和血管功能障碍。目前主要有吸入氢气法、注射富氢盐水法和饮用富氢水法作为常见处理方法。与氢气相比,富含氢的盐水和水更为安全、经济、容易获得。在牙科中,动物研究表明,富氢水(HW Hydrogen-Rich Water)可以减轻老化和牙周病引起的牙龈氧化应激。最近的一项研究也显示,饮用HW激活了抗氧化防御的基因表达,有助于促进大鼠口腔黏膜创面的愈合。牙龈氧化应激参与了牙槽骨吸收的进程。研究表明大鼠通过饮用HW抑制肥胖可通过限制牙龈氧化应激减轻牙槽骨吸收。研究目的:通过富氢水滴定实验确定制备出富氢水后其最适浓度时间范围;建立比格犬下颌骨种植体周围炎症模型,测定富氢水对植体周软、硬组织炎症的抑制作用;通过对样本内RNA测序探究在富氢水的作用下细菌含量的变化。材料与方法:(1)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的建立:三只比格犬双侧下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前磨牙拔牙后即刻种植,三个月后行二期手术,上愈合基台,同期放入细丝线结扎,之后每隔两周用牙周探针对植体沟内出血、溢脓及探诊深度测定及X线片观察验证是否建模成功(2)对饱和富氢水不同时间内氢离子浓度的测定:机器制备出饱和富氢水,分别在放置不同时间段后,将富氢水滴定液滴入,计算出其浓度,从而得出最适宜的实验时间。富氢水、去离子水每日两次分别冲洗植体周围,每两周测定植体牙龈指数(GI),改良出血指数(mSBI),探诊深度(PD)平均值,同时提取龈沟液(3)用ELISA试剂盒测定IL-1,IL-6,MMPs的表达变化梯度;处死比格犬后,PCR检测植体周骨组织内两组中IL-1,IL-6,MMPs的表达;HE染色观察两组中验证分布趋势(4)取第六周植体周龈沟液,PCR扩增,16SRNA测序,生信分析,检测两组内细菌差异结果:(1)6周后,临床观察得出植体周软组织出血、溢浓,且探诊达5 mm以上,X线片示牙槽骨角型吸收。(2)三次富氢水滴定实验得出最适浓度时间范围在制备出富氢水后的5 min内;实验第0周、第2周、第4周和第6周对植体周临床指标(GI、mSBI、PD)进行测量得出实验组中各项临床指标均有下降,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3)使用ELISA试剂盒对炎症因子(IL-1、IL-6、MMPs)定量分析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尤其在前两周内实验组炎症因子下降趋势较为显着;HE染色结果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炎症细胞有减小趋势。对样品内骨组织PCR测定,对照组中IL-1、IL-6和MMPs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实验组,测得结果且有统计学意义。(4)龈沟液内16SRNA测序得出实验组相较对照组中,卟啉单胞菌属,梭杆菌属等致病菌含量降低,且P≤0.01。结论:(1)富氢水机,采用固体聚合物质子交换纯水电解技术制备富氢水,应现用现制备;(2)细丝线结扎法加高糖软食喂养诱导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可成功建立种植体周围炎症模型;(3)富氢水对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症的进展有抑制作用
张华建[4](2021)在《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初步探讨我国孕产妇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2.通过检索孕产妇DVT预防与管理有关的文献,以找寻孕产妇发生DVT的最佳证据,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通过德尔菲法对方案条目进行修订,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研究方法:1.在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Ovid、Wanfang、CNKI、CBM、VIP等数据库中检索。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探讨我国孕产妇DVT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再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Ovid、EBSCO、CNKI等数据库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苏格兰临床网站(SIGN)、国际指南协作网(GIN)等循证指南网站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6月发表的与孕产妇静脉血栓预防和管理有关的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按照已制定的纳排标准对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筛选。使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Ⅱ)对指南进行评价,使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版)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对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包括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原始文献。找寻孕产妇DVT护理预防的最佳证据,并参考Meta分析中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3.邀请20名专家对本研究初步构建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进行评价。第一轮专家函询后,经本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后对条目进行调整,确立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共经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而完善方案内容。研究结果:1.共纳入12篇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中有10种危险因素纳入Meta分析。纳入的危险因素有:(1)双胎或多胎(P<0.001);(2)年龄≥35岁(P=0.13)(3)妊娠期高血压(P<0.001);(4)卧床时间≥3d(P<0.001);(5)妊娠期糖尿病(P<0.001);(6)血栓史(P<0.001);(7)产后出血(P<0.001);(8)剖宫产(P<0.001);(9)子痫(P<0.001);(10)BMI(P=0.005)。2.在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初步构建中共纳入73篇文献。其中Ⅰ级证据9篇,Ⅱ级证据29篇,Ⅲ级证据30篇,Ⅳ级证据5篇。最终初步构建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包括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59个三级条目。3.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后删除三级条目8条,修改三级条目8条,最终确立了三级共48个条目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85%,提出建议比率为52.9%;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100%,提出建议比率23.5%。第一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10~0.37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0,协调系数为0.25、0.22,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第二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09~0.36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8,协调系数为0.23、0.21,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研究结论:1.我国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有双胎或多胎、妊娠期高血压、卧床时间≥3d、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史、产后出血、剖宫产等;本研究Meta分析尚不能表明年龄≥35岁是我国孕产妇合并DVT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我国国情并符合实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共包含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48个三级条目。专家函询结果具有可靠性,对临床实践具有参考及指导作用。
朱晓萍[5](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6](2021)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我国常见病与多发病,同时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DK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颁布了多种有关糖尿病诊断、治疗、管理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也涉及了DKD诊疗的部分内容,但并不能满足肾科医生的需求。对DKD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合理用药、规范诊疗、细化管理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另外,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发展,有关DKD的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拓展了DKD诊疗策略,因此有必要编写一部适用于中国人群的DKD诊疗指南。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了专家组编写了这部《DKD临床诊疗中国指南》。该指南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整合了中国肾脏病专家的临床经验,系统地介绍了DKD诊断、肾脏病理活检、治疗与管理、合并症处理及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等问题。另外,专家组在编写过程中本着严谨、简明、权威的原则,参阅了国际指南格式,提出诊疗要点、逐条列证说明。该指南反映了当今DKD诊疗的新趋势、新观点,对进一步加强DKD认识、规范DKD诊疗体系、制定合理治疗原则、指导精准用药、延缓肾脏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可供广大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彭占威[7](2020)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筛选与总结,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手术后导致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CDI)的相关因素,进而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中枢性尿崩症发病原因,以指导临床诊疗。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接受前交通动脉瘤开颅显微夹闭术的患者共154例(其中术后并发CDI者13例,8.44%),男61例,女93例,年龄33~76岁,平均56.41±8.71岁。其中除5例患者的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ACOA)是常规行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偶然发现外,其他患者初步诊断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而且诊断标准都是通过高质量(如无运动伪影等)、非强化高分辨率CT首先推断出来的,而后再经过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ACOA。研究方法:分析所选病患的动脉瘤解剖学的不同(瘤体直径、瘤顶指向)、术前情况差异(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前明确高血压、手术时机选择)、术中情况(临时阻断时间、有无动脉瘤破裂、有无吸除直回、有无确切穿支血管损伤、弥漫性脑肿胀)、术后情况(尿崩症发生情况、CT有无明确新发梗死)等,根据术后并发CDI的情况,所选资料分成“无CDI组(141例)”和“CDI组(13例)”。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关于ACOA夹闭术后发生CD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CDI组和无CDI组比较,所有纳入的标准中,术后CT确切新发梗死灶、瘤顶指向、术中临时阻断时间、术前Hunt-Hess分级等因素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ACOA夹闭术后继发CDI的重要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仅支持术中动脉瘤破裂是ACOA夹闭术后继发CD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COA夹闭术后继发CDI与病患性别、年龄、瘤径大小、瘤顶指向、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Fisher分级、术前明确高血压、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吸除直回、术中临时阻断时间、术中确切的穿支血管损伤、弥漫性脑肿胀、术后CT确切的新发脑梗无关,而术中动脉瘤破裂是ACOA夹闭后继发CDI的独立危险因素,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有助于避免术后CDI的发生。
马小龙[8](2020)在《钛种植体表面TiO2纳米管BMP2/BMP7复合层的成骨作用研究》文中提出人体内源性植入手术治疗的感染是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常见到的并发症,特别是在骨内牙种植体植入手术后的感染,在减缓了患者的伤口愈合程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手术失败的风险,并造成了医用材料的浪费。牙种植手术中的内源性感染一般是由于细菌的粘附和增殖造成的,在其形成生物膜后,增殖的性能则大大提升,甚至可达到在细菌游离状态时的1000倍。因此,避免细菌在内源性植入物表面的粘附,是人体内植入物手术成功的关键,而钛合金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理化性能及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作为内源性植入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的:本论文以TC4钛合金为基础,通过材料表面改性及加载生长因子后促进成骨的角度出发,改进植入材料诱导成骨作用,并借助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模型体外研究该材料细胞相容性和成骨性能。方法:1.两步阳极氧化法在TC4钛基材表面制备出Ti O2纳米管形貌,并将BMP2及BMP2/7以聚多巴胺为载体通过化学预修饰的方法外接枝偶联,分别制备Ti O2纳米管-聚多巴胺/BMP2和BMP2/7复合层实验样本,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及接触角表面能测量分析其表面形貌。2.制备的复合层实验样本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共同培养,模拟人体的复杂内环境,以期取得客观的实验数据。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形貌,1、3、5d MTT法检测细胞在复合材料表面黏附及增殖情况。细胞与材料共培养5、7、11d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ALP)来研究加载BMP2/7的Ti O2纳米管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可见成功在TC4钛表面构建Ti O2纳米管及各组复合涂层,X射线光谱元素分析提示BMP2/7成功加载于Ti O2纳米管表面,接触角及表面能分析可见加载BMP2及BMP2/7实验组疏水性较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2.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得知经BMP2/7修饰的Ti O2纳米管表面细胞黏附较光滑对照组多,且分布均匀。MTT结果示3d后实验组细胞黏附增殖较对照组显着增高(P<0.01),SNK法两两对比示各组间也呈现明显差异(P<0.05),5d后显示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各实验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SNK法两两对比显示各实验组彼此之间统计学均有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具有明显增加成骨性能的作用。结论:本研究经系列实验在TC4钛基材表面制备出管径均一的Ti O2纳米管/PDOP/BMP2/7复合涂层,有效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加了材料的吸附性能,可作为良好的生物活性物质的载体。对比显示加载了BMP2/7的Ti O2纳米管材料能显着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效果,是一种有效的内源性植入物表面改性方法,具有良好的医疗应用前景。
谈仪炯[9](2020)在《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药学服务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和患病率迅速增长。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生命造成很大影响。然而,与之相对的是人们健康意识的淡薄和医疗资源的匮乏,许多糖尿病患者未得到良好的管理和控制。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淡薄,医疗资源的匮乏加上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下,许多糖尿病患者未得到良好的管理。作为药物治疗的专家,临床药师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糖尿病治疗的不足,促进了临床的合理用药。本论文通过临床药师参与三甲A医院住院闭环式药学服务、医药联合门诊药学服务和M社区糖尿病及相关慢病管理,研究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患者中可开展的药学服务及其效果。研究方法1.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内分泌病房共收治了 1412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药师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住院闭环式管理,分别从住院医嘱审核与点评、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和上报、药物基因检测、住院抗菌药物点评、出院用药教育等方面进行药学服务研究。2.临床药师参与标准化代谢性疾病门诊的管理,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两年间入组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的2941例2型糖尿病中随机选取160例,按照1:1的比例分成对照组和临床药师干预组,两组患者各80例,比较两组间的药物依从性及血糖控制情况;从2941例患者中选取规律随访一年的患者,比较入组时与一年后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指标及用药情况。并依据血糖和体重是否达标将这些患者分成优质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分析比较两组间药物治疗方案的异同。3.临床药师每月两次下社区,参与糖尿病及相关慢病药学服务。将长期在M社区居住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或其他慢性疾病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目前所患疾病和用药认知情况;采用药物咨询的方式分析患者用药问题,并开展药物重整;开展糖尿病及其他慢病合理用药系列讲座和义诊活动;开展病房医药联合查房。结果1.医嘱点评共点出不合理医嘱305条,经过干预后不合理医嘱同比明显减少;向医院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不良反应73份,并提供相应药学监护;为109名患者提供药物基因检测,总检测数206个,避免了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不合理医嘱数同比均明显下降,抗菌药物使用更合理;为1318例患者提供出院时的用药宣教服务,告知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出院后的血糖管理等。2.临床药师参与标准化代谢性疾病门诊管理后,经过一年随访,临床药师干预组患者糖化达标率75.0%,药物依从率为86.3%,而对照组分别为48.8%和73.8%。临床药师干预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更好,药物依从性更佳;在管理中心随访1年,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对管理一年后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双胍类、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和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使用比例最高。3.共329例患者参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发现社区患者在疾病和用药认知上存在较多误区。患者最希望通过咨询活动了解药物的主治功能(65.0%)、用法用量(64.1%)和副作用(46.5%)等相关知识。474例患者参与了药物咨询,结果显示药物副作用(18.3%)、药物主治功能与疗效(16.5%)及药物治疗疗程(15.0%)询问的比例最高。在开展药物重整中,临床药师发现药物遴选和中药、保健品过度使用是社区患者用药不适宜的主要问题。结论临床药师参与糖尿病患者管理,在住院闭环式药学服务、医药联合门诊中的药学服务和社区糖尿病及相关慢病的药学服务中都取得了一定效果,医生和患者合理用药意识得到了提高。本文构建了从全医嘱审核、不良反应监护到药物基因检测再到出院用药教育的完整糖尿病住院闭环式药学服务体系。并将药学服务从病房延伸到门诊再到社区,体现了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患者药学服务中的价值。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10](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二、临床病例讨论——反复出血、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病例讨论——反复出血、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2)临床先导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从临床观察入手的OTD教学是提升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
2 带着问题的OTD理论教学是夯实理论提高能力的教学手段 |
3 基于问题学习进行病例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
4 OTD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中应用举隅 |
5 结语 |
(3)富氢水对种植体周围炎症影响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比格犬口内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症模型的诱导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章 富氢水对细线结扎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 |
2.1 实验器械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富氢水冲洗后植体沟液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比格犬处死后对植体周沟液内细菌的检测 |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病例讨论 |
病例一 上颌牙列缺失 |
参考文献 |
病例二 21牙髓坏死 |
参考文献 |
病例三 11残根 |
参考文献 |
病例四 下颌牙列缺失 |
参考文献 |
病例五 11外伤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孕产妇合并DVT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2 孕产妇合并DVT的发病原因 |
1.1.3 孕产妇合并DVT的诊断 |
1.1.4 孕产妇合并DVT的治疗方式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
1.3.2 循证护理学(Evidence-based nursing,EBN) |
1.3.3 德尔菲法 |
1.4 研究目的 |
第2章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2 文献检索策略 |
2.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2.1.4 文献质量评价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文献筛选流程及检索结果 |
2.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
2.2.3 异质性检验 |
2.2.4 Meta分析结果 |
2.2.5 敏感性分析 |
2.2.6 发表偏倚 |
2.3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讨论 |
2.4 Meta分析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3章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3.1 循证指南检索步骤及策略 |
3.1.1 检索数据库 |
3.1.2 检索策略 |
3.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4 指南资料提取 |
3.1.5 指南质量评价 |
3.1.6 结果 |
3.1.7 结论及对下一步研究启示 |
3.2 原始文献及系统评价等的检索步骤及策略 |
3.2.1 检索数据库 |
3.2.2 检索策略 |
3.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2.4 文献筛选步骤 |
3.2.5 文献检索结果 |
3.2.6 文献质量评价 |
3.2.7 文献资料提取与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文献的一般特征 |
3.3.2 文献证据整合结果 |
第4章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4.1 研究目的 |
4.2 专家函询步骤 |
4.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4.2.2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
4.2.3 函询专家遴选 |
4.2.4 专家函询过程 |
4.2.5 条目修订原则 |
4.2.6 统计学分析 |
4.2.7 质量控制 |
4.3 研究结果 |
4.3.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4.3.2 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
4.3.3 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 |
4.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4.3.5 第一轮函询情况 |
4.3.6 第二轮函询情况 |
4.3.7 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4.4 讨论 |
4.4.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4.4.2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
4.4.3 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意义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
三、研究目的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
五、研究内容 |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人权保护措施 |
九、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
(四)讨论 |
(五)小结 |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
(四)干预措施 |
(五)资料收集方法 |
(六)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研究结果 |
(九)讨论 |
(十)小结 |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小结 |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质量控制措施 |
(六)研究结果 |
(七)讨论 |
(八)小结 |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附录 |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的认识 |
1.3 发病原因的探索 |
1.4 手术夹闭入路的选择 |
1.5 本次研究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课题来源及研究基础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内容与评估标准 |
2.3.1 研究设计方案及研究对象 |
2.3.2 样本量 |
2.3.3 评估标准 |
2.4 具体手术操作步骤 |
2.4.1 头皮及肌层切开 |
2.4.2 开颅入路、颅骨切除及切开硬脑膜 |
2.4.3 分离侧裂 |
2.4.4 夹闭动脉瘤 |
2.5 质量控制 |
2.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分析 |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结果比较 |
3.3 术后尿崩症发生情况 |
附录 |
第4章 讨论 |
4.1 CDI相关因素的分析 |
4.1.1 术前Hunt-Hess分级 |
4.1.2 术前Fisher分级 |
4.1.3 瘤顶指向 |
4.1.4 临时阻断 |
4.1.5 术中动脉瘤破裂 |
4.1.6 术中明确穿支血管损伤 |
4.1.7 明确新发梗死 |
4.1.8 术中吸除直回 |
4.1.9 明确高血压病 |
4.1.10 手术时机选择 |
4.1.11 弥漫性脑肿胀 |
4.1.12 其他的影响因素 |
4.2 ACOA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治疗的选择 |
4.3 CDI与原发性烦渴等的鉴别 |
4.4 ACOA手术入路的选择 |
第5章 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不足之处 |
5.4 后期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及其并发症中枢性尿崩症的研究进展 |
1.相关因素 |
2.CDI前人的研究成果 |
2.1 诊疗方法研究进展 |
2.2 .原因探索 |
2.3 .CDI治疗进展 |
3.目前存在的问题 |
4.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
(8)钛种植体表面TiO2纳米管BMP2/BMP7复合层的成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TiO_2纳米管及TiO_2纳米管/BMP2/BMP7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面性状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技术路线流程图 |
1.2 材料 |
1.2.1 试剂与设备 |
1.2.2 部分试剂配方 |
2 实验方法 |
2.1 钛片的前期处理 |
2.2 TiO_2纳米管制备 |
2.3 TiO_2纳米管/PDOP复合层制备 |
2.4 TiO_2纳米管化学接枝BMP2 及BMP2/7 复合涂层制备 |
2.5 实验分组 |
2.6 试样灭菌 |
3 复合材料表面性状分析 |
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复合材料表面形貌 |
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元素分析 |
3.3 表面接触角测量与表面能计算 |
3.4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材料表面形貌观察 |
4.2 材料元素分析 |
4.3 表面接触角测量与表面能计算 |
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钛种植体表面TiO_2 纳米管/BMP2/BMP7 复合层细胞相容性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技术路线流程图 |
1.2 材料 |
1.2.1 试剂与设备 |
1.2.2 部分试剂配方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
2.2 细胞接种 |
2.3 细胞粘附及形态学观察(SEM) |
2.4 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 |
2.5 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检测(ALP) |
2.6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 |
3.2 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 |
3.3 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ALP) |
4 本章小结 |
讨论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病例一 数字化外科技术引导下的下颌骨缺损个性化功能重建1例 |
病例二 下颌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1例 |
病例三 面部多发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1例 |
致谢 |
(9)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药学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临床药师概述 |
1.2 糖尿病综述 |
1.2.1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分型 |
1.2.2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2.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1.2.4 糖尿病综合管理五驾马车和健康新7点 |
1.2.5 糖尿病治疗新概念和趋势 |
1.3 课题立项依据 |
第二章 糖尿病患者住院闭环式药学服务研究 |
2.1 引言 |
2.2 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住院全医嘱审核与点评 |
2.2.3 药物不良反应监护和上报 |
2.2.4 药物基因检测 |
2.2.5 住院抗菌药物点评 |
2.2.6 出院用药教育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医嘱审核与点评结果统计分析 |
2.3.2 药物不良反应上报结果统计分析 |
2.3.3 药物基因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
2.3.4 抗菌药物DDD及不合理医嘱点评结果统计分析 |
2.3.5 糖尿病患者出院用药教育作用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糖尿病医药联合门诊中的药学服务研究 |
3.1 引言 |
3.2 对象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血糖控制及用药依从性 |
3.2.3 降糖药物使用情况与疗效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临床药师干预下的血糖控制与用药依从性统计分析 |
3.3.2 降糖药物使用情况与疗效统计分析 |
3.3.3 典型病例2例讨论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临床药师参与M社区糖尿病及相关慢病药学服务 |
4.1 引言 |
4.2 对象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调查问卷收集与统计 |
4.2.3 开展社区合理用药咨询活动 |
4.2.4 开展慢病合理用药系列讲座和义诊 |
4.2.5 开展病房医药联合查房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4.3.2 药物咨询与重整结果统计分析 |
4.3.3 社区合理用药宣传及医药联合查房作用分析 |
4.3.4 糖尿病药物重整及医药联合查房中的病例讨论分析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 本文缩写 |
(10)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四、临床病例讨论——反复出血、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儿童中心气道狭窄呼吸介入与多学科协作诊疗专家共识[J].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支气管镜协作组,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微创分会儿童介入呼吸病委员会.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15)
- [2]临床先导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 李伟莉,余欣慧.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3)
- [3]富氢水对种植体周围炎症影响的初步探究[D]. 赵艺玮.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4]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D]. 张华建. 南昌大学, 2021(01)
-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6]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J].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03)
- [7]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D]. 彭占威. 江汉大学, 2020(03)
- [8]钛种植体表面TiO2纳米管BMP2/BMP7复合层的成骨作用研究[D]. 马小龙. 兰州大学, 2020(04)
- [9]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药学服务研究[D]. 谈仪炯.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10]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