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丹参片治疗Ⅱ型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复方丹参片治疗Ⅱ型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一、复方丹参片对治疗Ⅱ型慢性精神分裂症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郭艳梅,史彦彦,李玉欣,刘叶红,张艳敏[1](2010)在《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潘利,梅红彬,陈仁云[2](2009)在《复方丹参片对慢性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复方丹参片对慢性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服中等剂量的复方丹参片,对照组维持原有治疗,观察12周。两组患者使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及PANSS量表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精神症状。结果:观察组在使用复方丹参片后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改善生理健康(包括生理功能、机体疼痛、总体健康)、心理健康、SF-36总分、PANSS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以及躯体疾病治疗方面,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复方丹参片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可能与心身疾病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关。

侯敏,唐茂芹,王成美[3](2008)在《中医药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以往对中医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多以典型病例分析为主,缺少大规模试验,且无对照。中医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辅助疗法,以其见效快、可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用量、副作用少等优点逐渐受到重视,现代医学对其在精神科临床应用的研究也日渐深入。本文针对中医药在精神分裂症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药物治疗现状分析论述,探讨精神分裂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以促进中医药在精神科的进一步使用。

陈长青[4](2008)在《探索以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可致器官组织损害,引起脏器功能障碍以致功能衰竭。由于糖尿病的严重危害性及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再加上治疗需要高额的费用,使得预治糖尿病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也使抗糖尿病药物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抗糖尿病新药的研发亦成为全球热点之一。由于1型糖尿病发病率较低,不到5%,而且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所以本研究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局限在胰岛素分泌不足上,对其治疗自然也就主要集中在促进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上;药物的研发亦主要集中在胰岛素促泌剂上,导致治疗手段长期相对匮乏。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胰岛素的外周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与反应性降低,从而导致胰岛素难以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研究表明,IR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驱动因素,也是一系列代谢异常,并导致心血管等并发症的核心,是产生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共同土壤”。因此,针对IR的治疗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由于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对胰岛细胞本身的分泌功能的重视,转移到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外作用的重视上来,导致药物的研发速度不断加快,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便不断问世。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中医对消渴病的病机认识,自古迄今大都认为是阴津亏损,燥热内盛;医生按照肺、胃、肾三消论治。但自当代施今墨、祝谌予氏创立气阴两虚和瘀血阻络病机学说以来,已被大多数临床医生所接受,极大地推动了对消渴病病机的研究。随后痰、湿、毒致病等各种病机学说被不断地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对消渴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使得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由于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化,使得近十余年来抗糖尿病中药新药品种从无到有、增长迅猛。据季绍良报道,1985年~1992年未见有申报批准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新药;1992年~1999年4月,共批准14个;而1999年~2002年已批准临床研究的达到约30个。但是,目前临床上抗糖尿病药物仍然是以西药为主,中药仍处于辅助地位。究其原因:一是中药新药研发依然沿袭西药新药研发的思路,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有效成分提纯和药理作用研究上;二是新药处方设计缺乏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中药配伍理论的指导,药物筛选局限在古方、验方上;三是新药研发者与临床联系不紧密,研发思路落后于临床实践,对糖尿病的认识仍然局限在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的病机上,一些病机新理论如:瘀血、痰湿、热毒等,则还没有进入抗糖尿病新药研发者的视野。因此,充分发挥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针对瘀血、痰湿和热毒等病机新理论,有目标地扩大药物筛选范围,研发疗效确切的抗糖尿病中药新药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现代中医病机理论认为,气阴两虚——阴虚燥热——阴阳两虚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而“瘀血阻络”则贯穿2型糖尿病的始终。气为血帅,气虚致血行无力;而“阴虚必血滞”,血流缓慢易凝滞血瘀。临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还表明,活血化瘀法对降低血糖和防治并发症均具有显着疗效。本研究在胰岛素抵抗——“共同土壤说”和瘀血阻络——“共同病机说”的理论启发下,选择复方丹参片类制剂——即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小复方制剂——作为切入点,针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瘀血阻络这个关键环节,首先对其进行抗糖尿病作用的临床和实验验证,探讨不同类的活血化瘀药物降血糖的可能性,以期能够有目标地拓展抗糖尿病有效部位的筛选范围;然后对其进行拆方研究,筛选有效部位,观察其降低血糖和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下一步进行有效部位重新组方打下基础;并探索一条抗糖尿病中药新药筛选的新途径。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西医学认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主要因素,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有共同的发病土壤——胰岛素抵抗;中医学认为,瘀血既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又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动因,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都有共同的的发病机理——瘀血阻络。据此,我们推测凡是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能够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制剂都有可能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首先,我们对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代表性中成药——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均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在消除临床症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更胜一筹。其次,我们根据复方丹参片类制剂(即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小复方制剂)药味少、活性部位相对明确、研究较为简便的特点,选择了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以及复方丹参片与罗格列酮作比较,进行了降血糖的实验验证,发现它们都显示出一定的降血糖效果,同时,都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其中复方丹参片效果最好,这为我们下一步的筛选指明了方向。本实验结果充分证明,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缩小新药研发的筛选范围,使无目标的撒网式筛选变成有目标的猎取式筛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我们根据复方丹参片中主要成分性质不同,将其拆分成水溶性部位和脂溶性部位,并进行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发现复方丹参片水溶性部位、脂溶性部位均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但复方丹参片水溶性部位作用相对较强。第四、我们将复方丹参片水溶性部位进行进一步拆分和重新组万,并进行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除三七皂苷组之外,丹酚酸组、丹酚酸+三七皂苷组、丹酚酸+三七皂苷+冰片组血糖均显着下降。其中,丹酚酸+三七皂苷+冰片的血糖下降幅度最大。我们还发现了丹酚酸类这个具有显着降血糖作用的新部位。第五、我们对复方丹参片有效部位拆方进行了抗糖尿病作用机理探讨,发现它们能够抑制超氧化物MDA,修复胰腺组织;降低血浆FFA、TNF—α,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提高ISR-1、IRS-2和PI3K的表达水平,减轻胰岛素受体后的抵抗;并且降低TG、改善脂肪肝,减少肝糖原的输出;通过以上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来达到控制血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还发现了丹酚酸+三七皂苷+冰片组这一新组方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细胞损伤、改善脂代谢、抑制脂肪肝等多方面都有明显作用和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的开发研究。第六,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复方丹参片可能通过减少糖尿病大鼠糖基化产物、降低血脂、抑制组织过氧化产物的产生及组织增生来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慢性并发症。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复方丹参片抑制模型大鼠眼球小血管血栓形成的作用极为显着,可改善眼球血液循环;能减轻模型大鼠动脉硬化或病变的程度;减轻模型动物坐骨神经损伤程度;能抑制模型动物肾脏系膜内浆液浸润、肾小管基膜增厚,减轻肾脏病变程度。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尝试运用中医瘀血阻络的糖尿病病机理论指导,并成功地将复方丹参片类制剂移植到2型糖尿病的治疗上,发现了复方丹参类制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都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有效地缩小了抗糖尿病中药的筛选范围,初步验证了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对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指导意义。二是发现了丹参中的丹酚酸类部位具有明显的降低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的作用。丹酚酸类的降血糖功效在以往的文献中尚未见报道,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新发现,说明如果有理论的指导,筛选将更有针对性,筛选的效率会更高。三是我们还发现丹酚酸+三七皂苷+冰片组这一新组方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细胞损伤、改善脂代谢、抑制脂肪肝等多个方面作用,达到抗糖尿病的目的,值得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总之,本实验研究对运用中医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药物筛选进行了有益尝试,发现了一些好的苗头,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总结经验,以期建立一种新的中药新药筛选与研发模式。

熊志玲[5](2008)在《复方丹参片中丹酚酸B保留率影响因素考察及工艺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方丹参片是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品种,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着名中成药。其由丹参、三七、冰片三味中药和辅料组成,具有活血祛瘀、理气止痛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丹参为复方丹参片的君药,在方中起主要作用,也是质量检测的主体。丹参的提取方法为先醇提后水提,可以很好地同时保留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然而该方法加热时间长,温度较高,出膏率高,成品杂质较多,而其中的丹酚酸B等缩合酚酸对湿、热、光不稳定,使得在整个制备过程中都可能造成该类成分的损失与破坏。这不仅造成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而且直接影响到制剂的临床疗效。针对复方丹参片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本研究以复方丹参片中的丹酚酸B保留率为指标,对复方丹参片的生产工艺各环节进行考察,以获得影响丹酚酸B保留率的因素。本研究还针对丹酚酸B遇光、热不稳定的问题,对丹参的提取精制工艺进行优化,从而指导复方丹参片生产工艺的改进。本研究抽取了不同省份14个厂家生产的复方丹参片,按《中国药典》2005版收载的方法进行丹酚酸B含量测定,计算丹酚酸B保留率。实验结果显示产品质量情况参差不齐,虽然符合要求(药典:≥5mg/片),但丹酚酸B保留率普遍偏低。为了提高丹酚酸B的保留率,我们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考察,包括原药材的鉴定、丹参药材前处理、提取浓缩干燥方法以及制粒、压片、包衣工艺。确定提取浓缩和干燥工艺为影响丹酚酸B的保留率的主要因素,然后重点对提取精制过程改进进行探索性研究。丹酚酸B保留率影响因素主要为提取精制过程,改进的工艺流程以缩时降温为主,干燥方式为热风循环干燥方式与减压干燥方式。按照优选的生产工艺参数条件,生产10批样品,进行样品含量测定分析,考察成品丹酚酸B保留率,将改进前和改进后丹酚酸B保留率进行对比分析。形成较为成熟的复方丹参片生产工艺流程,指导工业生产。本研究尝试解决目前复方丹参片生产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促进生产企业改进提取精制工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覃仁安,罗佳波,黄竹英,朱汀[6](2004)在《复方丹参片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文中提出 复方丹参片由丹参、三七、冰片3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等功效。君、臣、佐、使,组成独到,该产品已收载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成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不可缺少的有效药物之一。现就复方丹参片工艺质量标准、药理研究、临床运用、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1 工艺质量标准复方丹参片的君药丹参中含有脂溶性的丹参酮类成分和

倪秀英,郑荣[7](2001)在《复方丹参片对治疗Ⅱ型慢性精神分裂症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确认复方丹参片有助Ⅱ型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应用91例分两组对照试验,并进行统计学统计。结果 复方丹参片能改善阴性症状及副作用。结论 复方丹参片有助Ⅱ型慢性精神病阴性症状的治疗效果。

连红[8](2012)在《复方丹参咀嚼片的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方丹参制剂作为传统中药制剂,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作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和保肝利胆的作用。在复方丹参片原有剂型的基础上二次开发研制了咀嚼片,使之具备了其他剂型所没有的优点:无需崩解过程,药物溶出迅速,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服用方便,尤其适合吞服困难的患者。本研究首先通过正交试验等设计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其次通过制剂成型研究并参考考虑实际生产情况确定工艺规程;制定了质量标准,通过样品稳定性研究,证明复方丹参咀嚼片含量可定,质量可控,稳定性较好。1.中药提取工艺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丹参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丹参加8倍量95%乙醇加热回流1.5h,再用8倍量50%乙醇加热回流1.5h,最后用加10倍量水煎煮2h。2.制剂成型工艺研究通过处方和工艺筛选,确定以甜菊素、阿司帕坦、枸橼酸和甘露醇作为矫味剂,以4%聚维酮K30溶液为粘合剂,以1%硬脂酸镁和0.5%微粉硅胶为润滑剂,以欧巴代为包衣材料,通过β-环糊精包合来防止冰片的流失。3.质量标准研究以TLC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丹参、三七、冰片三味药材色谱斑点特征性好,专属性好,阴性无干扰,重现性好,结果准确。HPLC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稳定性、精密度、加样回收率、重现性均较理想,测定结果准确,能有效控制本品的内在质量。

李纪平[9](2007)在《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历程》文中提出近年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显着增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究人员试图探寻治疗精神疾病新的有效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受到普遍关注,中西医结合研究逐渐增多。但多数临床精神科工作者尚不了解精神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各方面研究成果,限制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此时需要探寻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为研究人员的工作提供借鉴。本文对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近6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六个时期:1949年至1954年,精神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处于准备阶段;1955年至1959年进入起步阶段;1960年至1965年是初级发展阶段;1966年至1977年处于特殊历史发展时期;1978年至2000年是持续发展阶段;第六个时期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快速发展阶段。对每个时期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分析,试图为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进行一次历史资料的梳理,从历史发展中探寻精神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处于何种研究程度,其实际价值和意义为何。通过对发展历程的回顾,深化了对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必要性的认识。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研制出了许多具有良好临床疗效的中成药,在临床中确有应用价值;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治疗机制的研究成果对精神医学理论与实践有所丰富。以往的研究工作虽是可贵的尝试,但尚无突破性的重大进展。研究工作须进一步加强,研究方法亦有待改进。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丰富精神医学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做出更大的贡献。

崔界峰[10](2005)在《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影响》文中指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精神科常见的原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病之一,因其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脱离现实,整个精神丧失了统一性、完整性,症状多样,故而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在近五十年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抗精神病药物严重的副反应,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以精神分裂症之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分类,大致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癫证”、“狂证”等范畴。中医药有其独有的优势,与抗精神病药合用,可显着减轻抗精神病的各种副反应,并对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疗效显着。我们在临床上应用中药复方达维胶囊,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观察了达维胶囊的一般中枢药理作用,和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行为药理学作用,并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模型相应脑区及血清中的神经递质(5-HT、NE、DA)含量,测定了血清LPO水平及对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 达维胶囊的一般中枢药理作用 1.1 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用DigBehv自发活动视频分析系统,来测定达维胶囊给药前和给药3天后小鼠自主活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给药3 天后与对照组相比,达维大剂量组与安定组小鼠总路程明显缩短,P<0.01;各组给药前后自身比较,达维中、小剂量组在给药前后总路程有所缩短,但差异不显着,而达维大剂量组及安定组小鼠在给药后活动总路程明显缩短,P<0.01。 1.2 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剂量致睡眠时间的影响 达维胶囊给药3天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40mg/kg),测定对睡眠的协同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达维大剂量组小鼠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安定组小鼠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达维中、小剂量组虽有所缩短,但差异不显着;达维大、中剂量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安定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达维小剂量组虽有所延长,但差异不显着。 1.3 对小鼠戊四氮所致惊厥的影响 达维胶囊给药3天后,腹腔注射戊四氮(110mg/kg),测定对惊厥小鼠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苯妥英钠组小鼠惊厥潜伏期、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达维大、中、小剂量组未见差异;苯妥英钠组小鼠死亡率明显降低,而达维大、中剂量组虽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 2 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影响 2.1 对苯丙胺所致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达维胶囊给药3天后,腹腔注射苯丙胺(6mg/kg),测定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给药后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总路程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氯氮平组小鼠总路程缩短,P<0.05,氟哌啶醇组总路程明显缩短,P<0.01,而达维胶囊组作用不明显。 中文摘要 52.2 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腹腔注射氯胺酮30mg/kg,qd,共14天,造模后第8天开始给药,在第14天造模后24小时,做强迫游泳实验,记录后3min内小鼠游泳累计不动的时间。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强迫游泳保持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达维大、中、小剂量组和氯氮平组,小鼠强迫游泳保持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1。氟哌啶醇组保持不动时间稍有缩短,但P>0.05。2.3 达维胶囊对 5-HTP 所致小鼠 5-HT 症候群模型甩头次数的影响在给药前及给药后第3,10天时,帕吉林皮下注射75mg/kg,再腹腔注射5-羟色氨酸20mg/kg,25分钟后,记录5分钟内甩头次数。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后3天时氯氮平组甩头次数显着减少,P<0.01;给药后10天时,氯氮平组甩头次数显着减少,P<0.01,氟哌啶醇组显着减少,P<0.05;达维大、中、小剂量组虽有减少,但差异不明显;给药后3天及10天时,自身前后比较,达维大、中、小剂量组,氯氮平组,氟哌啶醇组甩头次数显着减少,P<0.05。2.4 达维胶囊对隔离孤养小鼠攻击行为模型的影响将小鼠单笼饲养56天后,随机分组配对,固定一方为宿主鼠,一方为入侵鼠,分别在给药前与给药3天后进行配对攻击行为观察。实验结果显示,给药前各组攻击潜伏期、累积攻击时间、累积攻击次数和攻击行为评分等无显着差异。与模型组相比,达维大、中、小剂量组,丁螺环酮组小鼠攻击潜伏期、累积攻击时间、累积攻击次数均明显减少,评分明显降低,P<0.01或P<0.05。各实验组给药前后自身比较显示,除模型组外,其它各实验组上述指标均有显着差异,P<0.01或P<0.05。3 达维胶囊抗精神分裂症作用机理研究3.1 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大、小鼠大脑和血清中 5-HT、NE、DA含量变化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小鼠大脑组织和血清中,以及大鼠前额叶皮质中5-HT、NE 及 DA含量。3.1.1 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脑内 5-HT 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达维大、中、小剂量组小鼠脑内5-HT、NE和DA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大剂量组小鼠脑内5-HT含量明显降低P<0.01。氯氮平组、氟哌啶醇组小鼠脑内5-HT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达维大、中、小剂量组、氯氮平组、氟哌啶醇组脑内NE及DA含量均未见明显变化。3.1.2 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 5-HT 浓度明显升高,NE 浓度明显降低,DA浓度未见明显差异。与模型?

二、复方丹参片对治疗Ⅱ型慢性精神分裂症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丹参片对治疗Ⅱ型慢性精神分裂症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理论
2 临床辨证分型
    2.1 中医辨证分型
    2.2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
3 纯中药治疗
4 中药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
    4.1 自拟方剂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
    4.2 中药制剂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
    4.3 传统名方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
5 小 结

(3)中医药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精神分裂症的中医理论
2 精神分裂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断
    2.1 痰火内扰型
    2.2 痰湿内阻型
    2.3 气滞血瘀型
    2.4 阴虚火旺型
    2.5 阳虚亏损型
    2.6 其他型[2]
3 中医药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
    3.1 对精神分裂症的同病异治
        3.1.1 清泄肝火, 涤痰醒神
        3.1.2 理气解郁, 化痰醒神
        3.1.3 行气导滞, 疏瘀通窍
    3.2 对核心症状的治疗
        3.2.1 对阳性症状的治疗
        3.2.2 对阴性症状的治疗
        3.2.3 同时治疗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
    3.3 治疗药物不良反应

(4)探索以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关于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2 关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3 抗糖尿病西药研究进展
        4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二、抗糖尿病中药新药开发思路
        1 抗糖尿病的中药新药开发现状
        2 对目前抗糖尿病中药新药的分析
        3 中医药抗糖尿病治疗的优势
        4 抗糖尿病中药新药研发新思路
    三、复方丹参片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 复方丹参片临床应用进展
        2 复方丹参片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 复方丹参片中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复方丹参类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复方丹参类制剂抗糖尿病实验研究
        1 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复制研究
        2 复方丹参类制剂抗糖尿病实验研究
    三、复方丹参片抗糖尿病的验证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复方丹参片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复方丹参片不同提取部位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六、复方丹参片有效部位拆方抗糖尿病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七、复方丹参片有效部位拆方抗糖尿病作用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1 结果
    2 创新之处
    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复方丹参片中丹酚酸B保留率影响因素考察及工艺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复方丹参片生产工艺
    2 复方丹参片的药理作用
    3 复方丹参片临床运用
    4 复方丹参片不良反应
    5 质量控制方法
    6 剂型改革开发
    7 问题及展望
第二章 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分析方法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市售复方丹参片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含量考察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现有大生产工艺丹酚酸B保留率考察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第五章 关键工艺阶段的丹酚酸B保留率影响因素考察
    1 仪器与材料
    2 影响因素的考察
    3 小结
第六章 以优化的工艺中试生产复方丹参片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复方丹参片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质量标准
2 药理研究
    2.1 抗心肌缺血作用:
    2.2 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抗血栓作用:
    2.3 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2.4 其它:
3 临床运用
    3.1 冠心病、心绞痛:
    3.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3.3 老年血管性痴呆:
    3.4 高血压:
    3.5 病毒性心肌炎:
    3.6 病毒性肝炎:
    3.7 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运用:
    3.8 其他:
4 不良反应
5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产品的质量标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2 尽快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生产基地:
6 展望

(8)复方丹参咀嚼片的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复方丹参制剂的国内外开发状况
        1.1.1 复方丹参制剂的药理作用研究
        1.1.1.1 抗心肌缺血作用
        1.1.1.2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及抗血栓作用
        1.1.1.3 抗缺氧的作用
        1.1.2 临床作用
        1.1.2.1 冠心病、心绞痛
        1.1.2.2 脑血管疾病
        1.1.2.3 老年性痴呆
        1.1.2.4 高血压
        1.1.2.5 病毒性心肌炎
        1.1.2.6 病毒性肝炎
        1.1.2.7 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运用
        1.1.2.8 其他
        1.1.3 不良反应
    1.2 复方丹参咀嚼片立题目的、依据和研究内容
        1.2.1 处方来源
        1.2.2 选题依据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复方丹参咀嚼片生产工艺研究
    2.1 材料
        2.1.1 原辅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剂
    2.2 方法
        2.2.1 提取工艺
        2.2.1.1 丹参提取工艺研究
        2.2.1.2 丹参提取干膏得率的考察
        2.2.1.3 冰片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的优选研究
        2.2.1.4 三七粉碎得率的考察
        2.2.2 醇回收及浓缩工艺
        2.2.3 咀嚼片成型工艺研究
        2.2.3.1 矫味剂的选择
        2.2.3.2 矫味剂用量优选
        2.2.3.3 粘合剂的选择
        2.2.3.4 润滑剂的选择
        2.2.3.5 薄膜包衣材料的选择
        2.2.4 压片颗粒流动性考察
        2.2.5 压片颗粒吸湿性检查
        2.2.6 片重的计算
        2.2.7 制备工艺
        2.2.7.1 丹参的提取
        2.2.7.2 冰片β-环糊精包合
        2.2.7.3 三七的粉碎
        2.2.7.4 素片的制备
        2.2.7.5 包衣
        2.2.7.6 包装
        2.2.8 工艺流程图
    2.3 中试研究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丹参的提取
        2.4.2 冰片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2.4.3 片剂的成型性
    2.5. 结论
第三章 复方丹参咀嚼片质量标准研究
    3.1 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
        3.1.3 供试样品
    3.2 方法
        3.2.1 产品性状
        3.2.2 药材品质鉴别
        3.2.2.1 三七的显微鉴别
        3.2.2.2 丹参的薄层鉴别
        3.2.2.3 三七药材的TLC鉴别
        3.2.2.4 冰片的TLC鉴别
        3.2.3 检查
        3.2.3.1 重量差异检查
        3.2.3.2 微生物限度检查
        3.2.3.3 铅金属离子
        3.2.3.4 砷盐
        3.2.4 含量测定
        3.2.4.1 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3.2.4.2 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常规检查
        3.3.2 铅金属离子检查
        3.3.3 砷盐的检查
        3.3.4 定性鉴别
        3.3.5 定量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药物稳定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样品
        4.1.2 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加速试验
        4.2.2 长期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加速实验
        4.3.2 长期试验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5.1 质量标准
    5.2 说明书样稿
    5.3 包装实样
    5.4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准备阶段(1949-1954)
    1 研究背景
        1.1 中医从“自组织状态”的蜕变
        1.2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起步
        1.3 精神医学的发展状况
    2 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条件
        2.1 现代精神医学占绝对主要地位
        2.2 缺乏中西医结合研究人员
        2.3 中西医共存于精神医疗机构
        2.4 中医基础力量较强
    3 小结
二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起步阶段(1955-1959)
    1 研究背景
        1.1 建国后的第一股中医热潮
        1.2 中医热潮波及精神病防治机构
    2 研究概况
        2.1 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2.2 期刊和着作
        2.3 整理与精神疾病的内容相关的古代资料
        2.4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模式
        2.5 临床治疗研究
        2.5.1 中药治疗精神疾病的尝试
        2.5.2 针灸治疗技术广泛应用
        2.6 中草药研究
    3 小结
三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初步发展阶段(1959-1965)
    1 研究背景
        1.1 中西医结合研究队伍的壮大
        1.2 精神医学的发展
    2 发展概况
        2.1 文献的分布
        2.2 研究方法
        2.3 临床治疗研究
        2.3.1 精神分裂症成为研究的重点
        2.3.2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的出现
    3 小结
四 特殊历史时期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1966-1977)
    1 研究背景
        1.1 中西医结合队伍的改变
        1.2 精神医学的临床研究状况
    2 研究概况
        2.1 研究文献分布状况
        2.2 研究方法的改进
        2.3 临床治疗的发展
        2.3.1 中医疗法合并小剂量西药治疗精神病的兴起
        2.3.2 新疗法出现
        2.3.3 针灸治疗应用广泛
        2.4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模式的改变
        2.5 新药研究
    3 小结
五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持续发展时期(1978-2000)
    1 研究背景
        1.1 医疗改革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1.2 精神医学的研究状况
    2 研究概况
        2.1 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
        2.1.1 中国中西医结合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
        2.1.2 中华医学会
        2.1.3 其他相关学会及学术活动
        2.2 研究文献
        2.2.1 论文文献
        2.2.2 出版书籍
        2.3 研究方法
        2.4 病因病机研究
        2.4.1 痰迷心窍引发争论
        2.4.2 血瘀论受到重视
        2.4.3 中西医阴阳论
        2.4.4 其他病理观
        2.5 辨证分型
        2.5.1 常见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的制定
        2.5.2 辨证分型的不同观点
        2.6 精神药物引起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的兴起
        2.7 临床治疗
        2.7.1 中药治疗
        2.7.2 针灸治疗
        2.7.2.1 罗和春和电针治疗抑郁症
        2.7.2.2 金舒白应用针灸治疗精神疾病的经验
        2.8 草药及其提取物应用及实验研究的探索
        2.8.1 舒血宁在精神科临床应用的发展
        2.8.2 抗抑郁天然药物国外研究的传入
        2.8.3 抗抑郁天然药物的广泛开发
    3 小结
六 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新世纪(2001年以后)
    1 研究文献的快速增长
    2 学术会议
    3 研究方法
    4 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受到重视
    5 病因病机
        5.1 阴阳论研究的新进展
        5.2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的探索
    6 辨证分型的研究
    7 精神药物所致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8 临床治疗研究
        8.1 中药治疗概况
        8.2 针灸治疗研究概况
    9 中医药抗抑郁机制研究
    10 草药及提取物的研究
    11 小结
结论
致谢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个人简历

(10)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的认识
        2 祖国医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学进展
        1 现代医学
        2 祖国医学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 按实验方法分类的动物模型
        2 按症状类型分类的动物模型
        3 按可能的神经递质机制分类的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部分
    前言
    第一部分 达维胶囊的一般中枢药理作用
        实验一达维胶囊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达维胶囊对戊巴比妥钠阈剂量致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三达维胶囊对戊四氮所致小鼠惊厥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影响
        实验一达维胶囊对苯丙胺所致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达维胶囊对5-HTP所致小鼠5-HT症候群模型甩头次数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达维胶囊对隔离孤养小鼠攻击行为模型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达维胶囊抗精神分裂症作用机理研究
        实验一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大鼠前额叶皮质、小鼠大脑和血清中5-HT、NED、A 含量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大鼠血清中LPO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达维胶囊对氯胺酮所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复方丹参片对治疗Ⅱ型慢性精神分裂症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J]. 郭艳梅,史彦彦,李玉欣,刘叶红,张艳敏.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27)
  • [2]复方丹参片对慢性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潘利,梅红彬,陈仁云. 中国民康医学, 2009(23)
  • [3]中医药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J]. 侯敏,唐茂芹,王成美. 精神医学杂志, 2008(06)
  • [4]探索以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研究[D]. 陈长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5]复方丹参片中丹酚酸B保留率影响因素考察及工艺改进研究[D]. 熊志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6]复方丹参片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J]. 覃仁安,罗佳波,黄竹英,朱汀. 中医杂志, 2004(06)
  • [7]复方丹参片对治疗Ⅱ型慢性精神分裂症效果观察[J]. 倪秀英,郑荣. 海峡药学, 2001(04)
  • [8]复方丹参咀嚼片的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D]. 连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4)
  • [9]精神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历程[D]. 李纪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4)
  • [10]达维胶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影响[D]. 崔界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复方丹参片治疗Ⅱ型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