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灶MUC1基因诊断及临床意义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灶MUC1基因诊断及临床意义

一、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外周血、骨髓微转移的MUC1基因诊断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汪蕾,汪芳,王茂玉[1](2020)在《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4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三维适形放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清癌抗原242(CA242)、癌抗原125(CA125)及癌胚抗原(CEA)水平,治疗后外周血中肺特异性X蛋白(Lunx)mRNA、黏蛋白-1(Muc1)mRNA的表达,治疗前、治疗8周、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的卡氏评分(KPS)评分,治疗后临床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CA242、CA125及CE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Lunx及Muc1 mRNA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8周、治疗后3个月的KPS评分均升高,而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在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KPS评分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有效降低NSCLC患者外周血中Lunx、Muc1的阳性表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柳思琪[2](2020)在《外周血肿瘤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肺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前列,严重威胁着人类身心健康,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工作中用于肺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众多,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都不高,对于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仍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组的前期研究中,已经筛选出一些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肿瘤抗原。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了一些新的肿瘤相关抗原,在单个抗原检测的基础上,探索进行肿瘤相关抗原的联合检测,以期寻找到对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并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1.设计抗原多肽:从NCBI数据库检索HER2、MUC1、VEGFR1、ABCC5、MYC、TNF-α和POU5F1的完整氨基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在线工具(http://www.iedb.org)设计并合成了7个线性抗原多肽,制备了9种抗体检测试剂盒,其中7种由单价抗原多肽制备而成,即HER2、MUC1、VEGFR1、ABCC5、MYC、TNF-α和POU5F1;另外2种分别由3个独立抗原多肽混合后制备而成,即HER2-MUC1-VEGFR1和CD25-MUC1-VEGFR1。其中CD25是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的与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和预后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2.检测血浆中天然自身抗体水平:选取211例未经任何抗癌治疗的首次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同期选取20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利用ELISA方法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中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同时,将研究对象分别按照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及肿瘤分期进行分组,研究血浆中天然自身抗体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及肿瘤分期的关系。3.筛选血浆:收集150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浆,应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浆中HER2、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水平。选择天然自身抗体水平排名首位的健康献血者血浆命名为阳性组;选择天然自身抗体水平排名末位的健康献血者血浆命名为阴性组。上述两种血浆用于后期细胞培养。4.研究富含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富含和低含HER2、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分别培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2122,应用CCK-8测定两种细胞的增殖,计算细胞活度,研究富含三种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的影响。5.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HER2、MUC1和VEGFR1 mRNA的表达:分别提取A549和NCI-H2122的总RNA,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种肿瘤细胞的HER2、MUC1和VEGFR1 mRNA的表达。结果:1.成功设计并合成抗原多肽片段,序列如下:HER2: H-kllallppgaastqvctgtdm klrlpasp-OHMUC1: H-crynltisdvsvsdvpfpfsaqsgah-OHVEGFR1: H-dlklsctvnkflyrdvtwillrtvnnrtmhysi-OHABCC5: H-tstsgthrdredskfrrtrplecqdal-OHMYC: H-rvkldsvrvlrqisnnrkcfellptpplsps-OHTNF-α: H-cqlqwlnrranallangvelrdnqlv-OHPOU5F1: H-keleqfakllkqkritlgytqadvgltc-OHCD25: H-iyhfvvgqmvyyqcvqgyralhrgpaesve-OH2.天然自身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的水平变化:(1)比较21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2)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按照性别分组,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MUC1、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男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3)将非小细胞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按照年龄<60岁和≥60岁进行分组,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两个年龄组中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仅在<60岁组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4)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组织学病理类型分为腺癌及鳞癌两组,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腺癌患者(124例)血浆中抗HER2、抗MUC1、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均显着降低(P<0.001或P<0.05),而鳞癌患者(87例)血浆中仅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降低(P<0.001或P<0.05)。(5)根据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A组(I期和IIA期)、B组(IIB期)和C组(III期和IV期)三组。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三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均显着降低(P<0.001),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早期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均显着降低(P<0.001;P<0.05),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仅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显着降低(P<0.05)。3.ROC曲线分析发现,确定特异性为95.0%时,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19.0%、19.0%和42.2%,抗CD25-MUC1-VEGFR1三种抗原多肽联合的天然自身抗体(IgG)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检测敏感性高达49.6%。4.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抗MUC1、抗VEGFR1、抗ABCC5、抗MYC、抗TNF-α、抗POU5F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无关(P>0.05)。5.体外细胞学研究发现,经过抗HER2天然自身抗体(IgG)阳性血浆处理组,NCI-H2122细胞活力显着低于阴性血浆处理组(P<0.05),A549细胞活力高于阴性血浆处理组(P<0.05);经过抗MUC1或抗VEGFR1阳性血浆处理组,NCI-H2122细胞活力均显着低于阴性血浆处理组(P<0.001),A549细胞活力无显着差异(P>0.05)。6.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发现,NCI-H2122细胞中HER2、MUC1和VEGFR1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A549细胞(P<0.001)。结论: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血浆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标记。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抗CD25-MUC1-VEGFR天然自身抗体(IgG)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最高,达到49.6%。因此,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联合检测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新的生物标记。3.血浆中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显着降低,提示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可能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可能对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4.血浆中抗HER2和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在肺腺癌患者中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抗HER2和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可能对肺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抗MUC1、抗VEGFR1、抗ABCC5、抗MYC、抗TNF-α、抗POU5F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无关,对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无指导意义。6.富含抗HER2、抗MUC1或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可显着抑制NCIH2122细胞增殖。提示含有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7.NCI-H2122细胞HER2、MUC1和VEGFR1 mRNA表达显着高于A549细胞,这就是为什么富含HER2、MUC1和VEGFR1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抑制NCI-H2122细胞增殖作用比A549细胞更强的原因。

乔文亮[3](2016)在《TMEM4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肺癌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绝大多数。尽管近年来随着诊治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但NSCLC的5年总体生存率仍徘徊在15%20%。TMEM48是位于核孔复合体(NPC)上面的一种转膜核孔蛋白,既参与其重要组成又起到桥梁作用将其锚定于核膜上面。已有报道发现核孔蛋白突变及异常表达可导致NPC通道的功能异常引起恶性肿瘤的发生,而TMEM48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分为五部分,就TMEM48基因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与机制进行体内外系统研究,并为TMEM48成为NSCL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一个新的评价指标或是新的基因靶点治疗NSCLC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课题组前期对10对NSCLC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高通量测序发现TMEM48在肿瘤组织中存在着异常高表达,进一步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TMEM48的高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总体生存时间(OS)呈负相关关系。随后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扩大NSCLC与癌旁标本病例数至60对,经Real-time PCR检测进一步发现TMEM48基因同样在肿瘤组织中存在高表达(P<0.0001),且基因表达量愈高的患者,肿瘤体积愈大、淋巴结转移几率更高、术后病理分期更晚,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无瘤生存时间(DFS)和OS均愈短(P<0.05)。第二部分我们成功构建了TMEM48慢病毒干扰质粒载体,以稳定沉默目的基因TMEM48的表达。第三部分通过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了A549和H1299 NSCLC细胞系中TMEM48的表达水平后,发现实验组两种细胞的凋亡数量均明显增加,增殖、黏附、侵袭和转移能力均显着减弱(P<0.01)。第四部分里面我们将TMEM48 RNAi的A549细胞株注入裸鼠腋下皮下,饲养60天后发现实验组裸鼠成瘤的瘤体体积生长速度与重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最后一部分我们继续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下游分子发现,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B1、CDK1、CDC6及DNA复制相关基因PCNA、RFC均明显下调;促细胞凋亡基因Bax表达上调而抗凋亡基因Bcl-2、XIAP、Survivin表达下调;促进侵袭相关基因MMP-2和MMP-9表达下调(P<0.01)。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TMEM48可能是NSCLC一个早期微转移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由于它可以通过作用于多个与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相关基因促进肿瘤的进展,它也成为NSCLC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曾薇,李惠武[4](2013)在《肺癌微转移检测与分子分期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前,国际通用的肺癌TNM分期法对肺癌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但相同TNM分期的预后存在差异可能由于肿瘤微转移所致。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和标记物检测肿瘤微转移以及在TNM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肺癌分子分期,可以弥补TNM分期的不足,使诊断精确到分子水平。依据肺癌分子分期,制定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对于降低肿瘤复发、转移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刘涛[5](2013)在《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肺组织特异性基因(LUNX)和黑色素瘤抗原基因-1(MAGE-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56例NSCLC和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以及4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随访。结果①NSCLC患者外周血中的LUNX mRNA、MAGE-1mRNA表达率分别为32/56(57.14%)、33/56(58.93%),而对照组均无表达;②LUNX mRNA、MAGE-1mRNA基因,两者之一在NSCLC患者外周的表达率为47/56(83.93%);③外周血LUNX 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民族、病理类型等无关(P>0.05);外周血MAGE-1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关系密切(P<0.05),与临床分期可能关系密切(P=0.049),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民族、病例类型等无关(P>0.05);④外周血LUNX 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复发(转移)无关(P>0.05),外周血MAGE-1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复发(转移)无关(P>0.05),但外周血LUNX mRNA和MAGE-1mRNA均表达与NSCLC患者有复发(转移)密切关系(P<0.05)。结论①LUNX mRNA、MAGE-1mRNA可作为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微转移特异、敏感的分子标志物;②应用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mRNA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的检出率;③NSCLC外周血LUNX基因mRNA阳性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无关。NSCLC外周血MAGE-1基因mRNA阳性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无关。但NSCLC外周血LUNX、MAGE-1基因mRNA均阳性表达者较至少有一基因阴性表达者容易复发(转移)。

邵丰[6](2013)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肺特异性蛋白X mRNA表达与微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肺门(N1)及隆突下(N2)淋巴结中肺特异性蛋白X (lung specific X protein, LUNX) mRNA的表达,作为淋巴结微转移标记物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05-2010年南京市胸科医院胸外科160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分别选取患者肿瘤组织、肺门(N1)及隆突下(N2)淋巴结各160枚;另取10例术后证实为肺良性疾病患者淋巴结10枚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的方法检测肿瘤及淋巴结组织中肺特异性蛋白X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预后等相关性。结果:LUNX mRNA在160例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在10例良性疾病患者淋巴结中未见表达。在160枚N1淋巴结中有19枚表达,其中腺癌患者淋巴结12枚,鳞癌患者淋巴结7枚;IA期患者淋巴结6枚,IB期患者淋巴结13枚。在160枚N2淋巴结中17枚表达,其中腺癌患者淋巴结14枚,鳞癌患者淋巴结3枚;IA期患者淋巴结5枚,IB期患者淋巴结12枚。7例患者N1、N2淋巴结均有表达,且患者病理类型均为腺癌,7例患者中IA期患者2人,IB期患者5人。统计分析显示,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患者,IB期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IA期。腺癌患者N2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患者,IB期患者N2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IA期。与鳞癌患者相比,腺癌患者发生N2淋巴结微转移率较高。生存分析显示,存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其生存率较不存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降低,预后较差。Ⅰ期非小细胞癌患者存在N1淋巴结微转移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而存在N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其生存率则显着降低,预后明显较差,而N1、N2淋巴结均存在微转移患者与仅N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相比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结论:腺癌和IB期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均高于鳞癌和IA期患者。腺癌和IB期患者N2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鳞癌和IA期患者。与鳞癌患者相比,腺癌患者发生N2淋巴结微转移率较高。Ⅰ期NSCLC患者存在N1淋巴结微转移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但存在N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其生存率则显着降低,预后明显较差,而N1、N2淋巴结均存在微转移患者与仅N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相比生存率无明显差别。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患者,尤其是N2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鳞癌患者,可能是腺癌患者预后相比鳞癌患者较差的原因。IB期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IA期患者,尤其是N2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IA期患者,可能是IB期患者预后相比IA期患者较差的原因。

于洋[7](2012)在《STAT3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肺癌已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肿瘤致死的首要病因,其总体发病率正逐年攀升。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作为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占所有肺癌发病率的80%以上。肺癌可以早期即发生淋巴结转移,晚期还可以发生远处器官转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肺癌发生和发展的研究,意图能够早期诊断并科学治疗肺癌,从而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在此期间许多基因和多种不同因素都被证实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课题拟研究的STAT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基因就是其中之一。经实验证实,它与多种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都存在密切关系,已被作为一种癌基因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发展速度虽较小细胞肺癌慢,但是却存在微转移灶的威胁,有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针对早期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研究已逐渐受到重视并开展起来。现概述如下: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STATs)家族是Fu等1992年在研究干扰素(interferon, IFN)诱导基因转录时鉴定出的一个胞浆蛋白家族。它与酪氨酸磷酸化信号通路偶联,发挥转导调控作用,从而在多种生物学效应中发挥作用。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目前发现的STAT家族成员包括STAT1(α/β), STAT2, STAT3(α/β/γ), STAT4, STAT5(a/b)和STAT6。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各STATs蛋白的大小相似,为750~900个氨基酸组成,它们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保守区域,包括氨基端(NH2)、DNA结合区(DBD)、卷曲螺旋区(CCD)、连接区和SH2结构区/酪氨酸激活区,而位于羧基端具有多样性的转录激活区(TAD),是决定STATs蛋白特异度的重要区域(附图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是1994年Zhong等作为白细胞介素(IL)-6信号传递中的急性期反应因子(acute-phase response factor, APRF)被纯化的。自然状态下,它存在三种异构体:STAT3α、STAT3β、STAT3γ。其中STAT3α主要与细胞的增殖和转化有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介导的细胞分化则依赖STAT3β的作用;STAT3γ是STAT3α的限制性蛋白水解产物,结构上它缺少STAT3α末端的TAD,可被看做是STAT3α的显性阴性异构体,STAT3γ通常在已分化的中性粒细胞中才会短暂表现活性。STAT3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调控基因在多种组织和细胞中都能检测到,例如:大脑、心脏、肝脏、睾丸和胸腺是STAT3表达比较丰富的组织,脾脏、肺脏以及食管等也可以检测到。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STAT3与多种肿瘤的增殖分化、免疫逃避、血管形成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已经成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STAT3蛋白被磷酸化后才会表现出生物学活性,也就是说STAT3是通过其活化形式的磷酸化STAT3(phosphorylated-STAT3,pSTAT3)蛋白起作用的。近年来,粘蛋白(mucins)作为一种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以及检测相关的高分子量糖蛋白(>200kD)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迄今已经发现了15个不同种类。MUC1粘蛋白(MUC1),是一种Ⅰ型跨膜蛋白,它在多种组织、器官中上皮细胞近管腔或腺腔面都有表达,而且在造血系统的多种细胞(T、B、树突状细胞等)中也有发现。MUC1在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已经成为人们对恶性肿瘤诊断和检测的候选指标,经过多年研究发现,MUC1的异常表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量明显增高,甚至可达正常量的100倍以上;(2)MUC1分子在细胞表面广泛分布,失去原先的极性分布特点;(3)分子本身结构改变。MUC1在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增殖、转化及进展均有关系,同时它也已经被作为肿瘤微转移检测的敏感指标而受到广泛关注。已经有研究证实,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骨髓、血液或手术清扫淋巴结中MUC1的含量,可以作为诊断肿瘤微转移的重要手段,从而评估患者疾病复发的风险。本课题旨在通过检测手术清扫淋巴结中MUC1mRNA的表达来确定是否存在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再通过RT-PCR、Westem免疫印迹(Westem blot,WB)及免疫组化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肺癌组织中STAT3及pSTAT3的表达情况,研究STAT3在早期NSCLC中的表达与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探索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机制。另外本课题第二部分拟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pSTAT3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合临床随访,探索pSTAT3与NSCLC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在NSCLC患者肿瘤微转移、靶向治疗及预测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有所收获。第一部分STAT3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研究目的:肺癌局部淋巴结微转移是术后肺癌复发的重要原因,关系到肺癌患者的远期预后。本文旨在探讨STAT3过度表达对早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潜能的影响,希望能够在探索肺癌微转移机制及改善肺癌患者预后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施行肺癌完全切除加系统淋巴结清扫的50例早期NSCLC患者的标本(IA期20例;IB期20例;Ⅱ期无淋巴结转移者10例),包括肺癌组织和200枚阴性淋巴结组织,并同时收集20例肺良性病变的正常肺组织及所属40枚淋巴结组织作为检测对照。应用RT-PCR法检测肺癌组织和阴性对照肺组织中STAT3mRNA的表达及所有淋巴结组织中MUC1mRNA的表达;再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蛋白及pSTAT3蛋白在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F检验后两组之间再比较是否存在差异时使用SNK检验(q检验),计数资料应用Chi-squared (χ2)检验分析。以此分析比较STAT3基因和蛋白及pSTAT3蛋白的表达与早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影响早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潜能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果:RT-PCR检测所有淋巴结组织中MUC1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19例肺癌患者的淋巴结组织中存在MUC1mRNA表达,从而证实存在淋巴结微转移。40枚正常淋巴结组织中均未发现MUC1mRNA表达。RT-PCR检测50例肺癌组织及20例阴性对照肺组织中STAT3mRNA的表达量,产物量(STAT3产物量的OD值/β-actin内参产物量的OD值)在肺癌及阴性对照肺组织中分别为0.8019±0.1462和0.3303±0.0236,两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05,P=0.000)。并且STAT3mRNA的表达量与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密切相关(t=9.308,P=0.000); Western blot检测STAT3蛋白及pSTAT3蛋白在肺癌组织及阴性对照肺组织中的表达量,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TAT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459±0.1375和0.3887±0.0269(t’=27.370,P=0.000),pSTAT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6503±0.1510和0.2192±0.0215(t′=19.696,P=0.000)。统计结果显示,STAT3蛋白和pSTAT3蛋白的过度表达均与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密切相关(P<0.0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肺癌组织中有18例(94.74%)STAT3蛋白及14例(73.68%)pSTAT3蛋白表达阳性,高于无淋巴结微转移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38.71%)。20例阴性对照肺组织中均未查见STAT3蛋白及pSTAT3蛋白表达。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肺癌组织中STAT3蛋白阳性表达(OR=13.379,P=0.033)及肺癌组织分化程度(OR=0.131,P=0.016)是影响早期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潜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肺癌组织中STAT3基因和蛋白以及pSTAT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STAT3过度表达可能促进了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亦可作为预测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潜能的调控基因。第二部分磷酸化STAT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目的:随着全世界范围内肺癌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关系肺癌预后的相关研究更加成为肺癌研究的热点。pSTAT3蛋白是活化形式的STAT3基因表达产物,它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一直以来被人们所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及相关随访研究探讨pSTAT3表达与NSCLC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5年3月至2006年7月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施行肺癌完全切除加系统淋巴结清扫的82例NSCLC患者的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癌组织标本中pSTAT3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χ2检验分析影响pSTAT3蛋白表达的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手术后的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pSTAT3阳性组及阴性组患者的生存差别,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82例肺癌组织标本中,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有49例(59.76%)存在pSTAT3蛋白过度表达。统计结果分析,pSTAT3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过度表达与肺癌N分期、TNM分期及肺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肺癌T分期及肺癌组织病理学类型等因素无关(P>0.05)。术后1年、3年、5年上述82名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02%、51.22%、31.7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肺癌组织病理学类型、肺癌组织分化程度及T分期均与肺癌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患者病理学N分期、TNM分期及pSTAT3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过度表达与肺癌患者预后相关(P<0.05)。结论:pSTAT3蛋白在肺癌组织中存在过度表达,并且pSTAT3蛋白过度表达与肺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趋势,这说明pSTAT3蛋白过度表达可能与肺癌患者远期预后有关。

李建英,刘安,鱼军,白洁,何锴[8](2011)在《CK19 mRNA,MUC1 mRNA,LUNX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非肿瘤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黏蛋白1(MUC1)和肺特异性蛋白X(LUMX)mRNA表达情况,探讨微转移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15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CK19、MUC1和LUNX三项标志物。结果: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CK19 mRNA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0%,其表达状况与患者的肿瘤病理类型、吸烟史无明显关系,而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关系密切;MUC1 mRNA阳性率分别为6.7%、6.7%,其表达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患者的吸烟史均无显着关系,与骨髓及外周血中微转移的关系尚待确定;LUNX mRNA阳性率分别为16.7%和13.3%,可以作为指示NSCLC微转移的敏感特异的指标。结论:三种检测标志物中CK19 mRNA对微转移的诊断敏感性较高,但存在假阳性的可能;LUNX mRNA作为一个新的检测指标对微转移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但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MUC1 mRNA与骨髓及外周血中微转移的关系尚待确定。

陈曹阳[9](2011)在《RT一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RT-PCR在非小细胞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4例cT1N0M0/cT2N0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术中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应用RT-PCR检测前哨淋巴结中CK19mRNA的表达来判断微转移的存在,与常规病理HE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24例cT1N0M0/cT2N0M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鳞癌15例,腺癌9例),术中共取得淋巴结146枚,平均6~8枚/例。其中前哨淋巴结67枚,非前哨淋巴结79枚,前哨淋巴结敏感性为100%,准确率为91.7%(22/24),假阴性率为0%。前哨淋巴结中常规病理HE染色检出3枚转移(阳性率为3.0%,3/67),RT-PCR检测前哨淋巴结中21枚CK19阳性(阳性率为31.3%,21/67),显着高于常规病理HE染色对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出阳性率(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9枚非前哨淋巴结中,常规病理HE染色及RT-PCR均未检出微转移。结论:RT-PCR应用于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是可行的,联合应用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可明显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此方法可精确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有望提高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

周清华,石应康,陈军,刘斌,王允,朱大兴,张洪涛,徐鹏,宫友陵,陈钢,韦森,邱小明,牛中喜,陈晓峰,雷哲,段亮,伍伫[10](2011)在《基于“分子分期”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外科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局部晚期肺癌约占肺癌的35%-40%,其内科治疗平均生存6-8个月。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和总结检测肺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对局部晚期肺癌病人进行"分子分期",指导选择局部晚期肺癌手术适应症、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的受益者,以及对局部晚期肺癌进行"个体化外科治疗"的可行性及其对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检测516例局部晚期肺癌病人手术前外周血CK19mRNA表达(其中115例行术前新辅助化疗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分别检测病人外周血"微转移"),对肺癌"微转移"进行"分子诊断",对肺癌病人进行"个体化分子分期",指导临床选择外科手术适应症、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的获益者。回顾分析516例局部晚期肺癌基于"分子分期"的"个体化外科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结果 516例病人中鳞癌322例,非鳞癌194例;P-TNM分期:IIIA期112例,IIIB期404例;"个体化分子P-TNM分期":M-IIIA期:97例,M-IIIB期:278例,M-IV期:141例。本组病例行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肺叶切除256例;肺叶切除联合部分左心房切除重建41例;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联合上腔静脉切除重建90例;肺切除联合部分膈肌切除重建3例;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肺叶切除联合部分左心房切除重建30例;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联合主动脉鞘膜切除10例;右全肺切除联合左心房、右侧全部膈肌、下腔静脉和肝右静脉切除重建1例;肺切除联合气管隆突切除重建10例;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联合气管隆突切除重建和上腔静脉切除重建,或联合上腔静脉和左心房、或联合气管隆突和左心房切除重建55例。手术死亡5例,死亡率为0.97%。516例肺癌病人中141例外周血检测到CK19mRNA表达,阳性率为27.3%。肺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阳性率与肺癌组织学类型、P-TNM分期、N分期等均有密切关系(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吸烟、原发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等均无明显关系(P>0.05)。本组肺癌病人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3.74±7.21个月,1年生存率为89.1%,3年生存率为39.3%,5年生存率为19.8%,10年生存率为10.4%。术后生存率与外周血"微转移"、肺癌组织学类型、原发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个体化"分子P-TNM分期、外周血"微转移"、病理类型和N分期是预测局部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1)肺癌病人外周血中存在用常规方法不能检测得到的"微转移";(2)检测肺癌病人外周血中CK19mRNA表达应用于肺癌微转移的"分子诊断"和"分子分期,有助于指导选择外科手术适应症、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的受益者;(3)基于"分子分期"的局部晚期肺癌的"个体化外科治疗"能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治愈率和长期生存率。

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外周血、骨髓微转移的MUC1基因诊断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外周血、骨髓微转移的MUC1基因诊断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外周血肿瘤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肺癌概述
        1.1.1 肺癌流行病学
        1.1.2 肺癌的危险因素
        1.1.3 肺癌病理分型
        1.1.4 肺癌分期
        1.1.5 早期肺癌的诊断及筛查方法
        1.1.6 肺癌治疗
    1.2 肿瘤免疫
        1.2.1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
        1.2.2 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
        1.2.3 肿瘤免疫逃逸(tumor immune escape)
    1.3 天然抗体
        1.3.1 天然抗体概述
        1.3.2 IgM天然抗体的特点和作用
        1.3.3 IgG和 IgA天然抗体的特点和作用
        1.3.4 天然抗体与肿瘤
    1.4 肿瘤抗原
        1.4.1 肿瘤抗原概述
        1.4.2 肿瘤抗原的筛选方法
        1.4.3 抗原多肽和免疫信息学
    1.5 本研究相关的抗原
        1.5.1HER2
        1.5.2 MUC1
        1.5.3 VEGFR1
        1.5.4 ABCC5
        1.5.5 MYC
        1.5.6 TNF-α
        1.5.7 POU5F1
    1.6 小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样本
        2.1.1 人体血浆样本来源
        2.1.2 肺癌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2.1.3 样本预处理、分装与保存
        2.1.4 细胞样本来源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3.1 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2.3.2 常用实验试剂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抗原的选择和设计
        2.4.2 抗原合成
        2.4.3 检测天然自身抗体在血浆中的水平-ELISA方法
        2.4.4 筛选富含和低含天然自身抗体血浆
        2.4.5 细胞培养
        2.4.6 RNA提取
        2.4.7 反转录获得cDNA
        2.4.8 实时定量PCR分析
        2.4.9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抗原的设计
    3.2 肺癌组及健康对照组基本信息
    3.3 肺癌组随访信息
    3.4 血浆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分析
        3.4.1 抗体水平正态性检验
        3.4.2 抗体水平在NSCLC和健康对照中的差异
    3.5 天然自身抗体水平与NSCLC患者生存期的关系
    3.6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NSCLC细胞增殖的影响
        3.6.1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HER2 的血浆对体外培养的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6.2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MUC1 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6.3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VEGFR1 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7 HER2、MUC1和VEGFR1 m RNA在 NSCLC细胞中的表达
第四章 讨论
    4.1 外周血天然自身抗体作为肿瘤生物学标志物的意义
    4.2 肺癌患者外周血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4.2.1 抗HER2 IgG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4.2.2 抗MUC1 IgG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4.2.3 抗VEGFR1 IgG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4.2.4 天然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4.2.5 其他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4.3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血浆对NSCLC细胞的作用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TMEM4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TMEM48 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异常表达及意义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TMEM48 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效率验证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慢病毒介导的TMEM48基因RNAi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表型及肿瘤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四部分 裸鼠成瘤动物实验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五部分 TMEM48 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分子机制的初步探索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4)肺癌微转移检测与分子分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肺癌分子分期
2 肺癌分子分期的常用技术
    2.1 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
    2.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
    2.3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2.4 流式细胞术(FCM)
    2.5 蛋白质组学技术(Proteomics)
    2.6 基因表达谱技术(GEP)
    2.7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
    2.8 其他方法
3 肺癌分子分期的常用标志物
    3.1 组织特异性蛋白质(TSPs)
        3.1.1 细胞角蛋白家族(CKs)
        3.1.2 组织多肽抗原(TPA)
        3.1.3 上皮特异性抗原(EPA)
    3.2 组织特异性基因(TSG)
        3.2.1 肺泡表面蛋白(SP)
        3.2.2 粘蛋白基因(MUC)
        3.2.3 CKs mRNA
        3.2.4 癌胚抗原(CEA)mRNA
        3.2.5 肺组织特异性基因(Lunx)
    3.3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4 肺癌分子分期的临床意义
    4.1 精确临床分期
    4.2 指导临床治疗
    4.3 复发转移的早期判断
    4.4 预后判断
5 展望

(5)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肺特异性蛋白X mRNA表达与微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LUNX MRNA在Ⅰ期NSCLC患者肺门(N1)及隆突下(N2)淋巴结中的表达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Ⅰ期NSCLC患者肺门(N1)及隆突下(N2)淋巴结中LUNX MRNA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7)STAT3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回顾
实验一 STAT3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实验二 磷酸化STAT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中文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CK19 mRNA,MUC1 mRNA,LUNX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总RNA抽提及逆转录
        1.2.2 RT-PCR反应
        1.2.3 琼脂糖电泳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骨髓及外周血CK19 mRNA、 MUC1 mRNA、LUNX mRNA检测结果
    2.2 骨髓及外周血CK19 mRNA、 MUC1 mRNA、LUNX mRNA检测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2.3 骨髓及外周血CK19 mRNA、 MUC1 mRNA、LUNX mRNA检测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3 讨论

(9)RT一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外周血、骨髓微转移的MUC1基因诊断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J]. 汪蕾,汪芳,王茂玉. 中国医师杂志, 2020(09)
  • [2]外周血肿瘤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D]. 柳思琪. 吉林大学, 2020(08)
  • [3]TMEM4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乔文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肺癌微转移检测与分子分期的研究进展[J]. 曾薇,李惠武.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09)
  • [5]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的表达及意义[D]. 刘涛.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6]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肺特异性蛋白X mRNA表达与微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邵丰. 苏州大学, 2013(05)
  • [7]STAT3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于洋. 山东大学, 2012(12)
  • [8]CK19 mRNA,MUC1 mRNA,LUNX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李建英,刘安,鱼军,白洁,何锴. 现代肿瘤医学, 2011(08)
  • [9]RT一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D]. 陈曹阳.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10]基于“分子分期”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外科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J]. 周清华,石应康,陈军,刘斌,王允,朱大兴,张洪涛,徐鹏,宫友陵,陈钢,韦森,邱小明,牛中喜,陈晓峰,雷哲,段亮,伍伫. 中国肺癌杂志, 2011(02)

标签:;  ;  ;  ;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灶MUC1基因诊断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