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隐语行话的通用化传承(论文文献综述)
赵奇恩[1](2020)在《相声“春典”语汇的构建与传承》文中研究说明"春典"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下层文化为其底座的一种民俗语言形态,是社会历史文化积淀下的产物,更是展示传统曲艺艺术和文化的窗口。相声行当根据实际需要,吸收部分隐语行话,对其进行拼接、翻新、构成新语汇,以适应特定交际的要求,为行业语汇系统的初步建立奠定基础。一些"春典"在跨群体传递时顺理而有序,和谐而不紊乱,虽有变异,但仍有规律可循,即便跨越千年时间,也为不同群体选用以往既存的隐语行话提供一定机缘。因此,在考察某项传统伎艺源头时,可从民俗语言方向出发,重新关注和探讨该语料所引发的一系列语言构建和传承问题。
马志飞[2](2020)在《传统戏曲行话的外衍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曲行话除用于内部交流、自卫保护外,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外衍效应。戏曲行话的外衍是以大众生活为落脚点,其被老百姓接受的基本前提是"生活化",需具备"指代-补偿、褒贬-渲染、劝世-教益"三个条件,以此实现与世俗文化的对接。
何冬梅[3](2019)在《云南罗平“乡谈话”的语音特点及社会功能研究》文中提出通过记录描写汉语方言西南官话中为数不多的曲靖罗平县农村"乡谈话"的隐语形式,并从它所产生的背景、使用范围、用途和功能等方面对隐语行话作了归纳总结,找出其语言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这些隐语行话是罗平人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与周边族群进行语言接触交流而产生的语言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乡谈话在当地农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同时经历了从主流再到非主流的过程,正逐渐弱化乃至消亡,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搜集或整理,为抢救保护民俗语言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刘小燕[4](2019)在《基于LME模型的《雾都孤儿》中小偷隐语认知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使用对象是某些特定社会群体,其使用目的是维护群体利益、促进群内成员的交流。隐语既是一种语言变体,也是一种社会方言,因此它的产生既离不开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体验,也与其产生的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偷隐语作为典型的隐语现象,反应了该群体特有的行为方式和群体意识等,因此小偷隐语的产生势必与该群体对现实的认知体验以及社会对其产生的影响有着诸多联系。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小偷隐语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进而对其意义的产生给出合理的解释。《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世界经典名着之作。该小说中,狄更斯用了诸多小偷隐语刻画了费金等恶棍形象,借此揭露了当时许多社会问题。虽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对该小说中的语言表达进行了研究,但大都探讨其会话含义及权势话语等,少有学者对其小偷隐语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以从该小说中收集到的72条小偷隐语为研究对象,基于语言接触、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事件域认知模型,尝试构建LME模型(其中L代表语言接触,M代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E代表事件域认知模型),探讨小偷隐语的认知机制,以期发现小偷隐语隐含义与其隐语表达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分类,发现该72条小偷隐语主要包括涉人类隐语(罪犯、被偷者、执法者等)、涉物类隐语(犯罪工具、犯罪地点、被偷之物等)以及行为类隐语(偷窃行为、处罚行为、背叛行为等),其中涉物类隐语最多,共计32条,占总隐语数的44%。基于LME模型,本研究发现该72条隐语主要由以下四种方式构成:由概念隐喻建构的小偷隐语、由概念转喻建构的小偷隐语、兼由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建构的小偷隐语以及在语言接触下产生的小偷隐语:(1)该72条小偷隐语主要由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构成,其中基于概念转喻产生的隐语最多,占总数的69%,因此说明小偷隐语隐含义与其语言表达之间的相似、相关性;(2)该小偷隐语中在语言接触下产生的借词主要以法语、德语、荷兰语、挪威语、吉普赛语为主,因此说明语言接触这一社会因素也对小偷隐语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雾都孤儿》中小偷隐语认知机制的研究,以期能够对其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让更多读者了解到狄更斯通过对小偷隐语的应用以及规范化,使其被更多人接受,进而推动英语的发展。
郭慧[5](2016)在《《歧路灯》隐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歧路灯》是清代河南籍作家李绿园用方言写作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小说借各阶层人物之口语保留了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众多隐语语料,具有极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本文即以专书隐语为研究对象,对《歧路灯》隐语语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歧路灯》的作者、版本、语料价值和研究现状,并对隐语的界定予以说明,概括隐语的发展历程,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二章首先通过语言学角度对隐语语料进行形式和句法结构的分析,进行静态的分类与描写,再从隐语的应用领域及发生学角度探讨了隐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动态呈现和源起动因,动静结合呈现出《歧路灯》隐语概貌;第三章对隐语构造法进行分析;第四章对《歧路灯》隐语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文化学、民俗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隐语中蕴含的儒家、道教和佛教文化及汉民族图腾、禁忌文化,试图探讨出隐语作为特殊的语言现象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第五章结合《中华隐语大全》对《歧路灯》隐语语料进行对比研究,发掘出其在隐语辞书编纂上的一些价值。通过对《歧路灯》隐语的初步研究,发现专书隐语研究对于挖掘隐语语料、理清汉语隐语的发展历程,以及剖析当时的社会风俗都有重大意义,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马永辉[6](2014)在《英语隐语行话研究》文中认为英语隐语行话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亚文化。通过对隐语行话内涵及产生的因素、隐语行话的构成、隐语行话的功能与特征的论述,将有助于我们从另一维度去更全面地认识英美社会,了解其文化的丰富性,从而有利于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宁宇杰[7](2013)在《隐喻视角下的汉语隐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隐语是考察社会历史文化的窗口,隐语作为特定群体内部使用的语言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语言成分之一。研究汉民族隐语,是了解汉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21世纪之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记录、解释阶段,对隐语产生的思维方式并未做深入的涉及。进入21世纪,西方的隐喻理论引入中国,国内的学者对隐喻理论的研究逐步深入,为我们研究汉语隐语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试图以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汉语隐语进行认知视角的分析与解读。通过分析后发现,汉语隐语词汇创造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基于相似性的隐喻造词和基于相关性的隐喻造词。基于认知视角的汉语隐语研究对汉语隐喻研究是一种有益补充,对汉语隐喻研究的整体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对汉语隐语的理解亦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试图将认知隐喻理论应用于汉语隐语分析,期望获得对汉语隐语新的理解。在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有:分类法、数字分析法、图表展示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的方法,利用具体的统计说明研究的对象。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取得了新的见解:一、通过对汉语隐语传统修辞造词的分类研究,发现基于相似性的隐喻造词与基于相关性的隐喻造词占据了传统修辞造词的半数以上,也就是说隐喻造词是隐语主要的造词方式。二、通过对基于相似性的隐语与基于相关性的隐语的比较发现,基于相关性的隐语多于基于相似性的隐语,这与隐语的交际方式有关。三、结合本文语料,从隐喻的视角对汉语隐语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
邵燕梅[8](2012)在《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汉民族共同语的词汇来源之一。对汉语隐语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其隐秘性的本质特征,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其词汇结构与造词规律。本文以20世纪以来的现代汉语商业隐语为语料,建立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语料库,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语言学与社会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别对汉语商业基本隐语和数词隐语进行较为全面地研究。本研究多为创新型研究。首先,剖析汉语隐语的结构与造词,把握汉语隐语结构与造词的一般性特点和特殊性规律,构建汉语隐语的结构与造词法体系;其次,通过对具体汉语商业隐语词条的造词理据分析观察其造词理据的多元性,并对部分隐语辞书中的商业隐语词条进行校勘;第三,对于仍在使用的活隐语“调侃子”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其性质、语域、使用主体等要素的分析,认为“调侃子”实为两种功用不同的隐语,并通过隐语表层的使用情况透视深层的社会、文化信息等;第四,对《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包括该词典的内容、版本、着作者与使用地域考辨、语言学价值等。本文包括八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汉语隐语的性质及称谓,并对隐语与相关社会方言现象进行区分,通过隐语内涵与本质特征的分析,廓清学界对诸多概念的混同;划分汉语隐语研究的历史分期,并对各时期汉语隐语研究进行综述;界定商业隐语的性质、作用,介绍商业隐语研究概况、选题的语料来源、研究价值、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行业概貌。根据行业分类,汉语商业基本隐语共分为衣着、饮食、加工制造、建筑、医药、瓷器古玩、典当金融、其他、工商业通用等九大类,并对各类商业基本隐语进行概要性介绍。第三章为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和造词研究。本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节分析了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结构,重点分析了隐语的特殊式结构;第二、三两节分析了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造词法,重点分析了声音造词法、文字造词法、截取造词法、意义造词法等四大造词法的分类与规律。通过对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与造词的研究,全面了解和把握汉语隐语结构和造词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从而建立起对汉语隐语的客观、真实、全面的科学认识。第四章为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研究。本章与第三章共同构成论文的核心内容,首先通过行业和地域分布,了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的概貌及相关社会、文化讯息,然后对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进行分析与归纳,并总结出汉语数词隐语五大造词法:语音造词法、文字造词法、截取造词法、意义造词法、文化任意指代造词法。第五章为现代汉语隐语个案“调侃子”研究。“调侃子”是本文从田野调查中获得的正在使用着的活隐语语料,其名下实为两种不同的汉语隐语,“汉侃子”是汉族社会少数人所运用的游戏类隐语,“回侃子”是回族社会所运用的商业隐语。第六章为《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研究。该项研究填补了《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历史上无研究的空白。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该词典的内容和版本进行了全面介绍,并概括说明了该词典所蕴含的巨大语言学、社会学价值,并对其进行了使用地域、着作者等有关问题的考辨。第七章为现代汉语商业隐语造词理据分析及辞书勘误。本章分为两节:汉语基本隐语造词理据分析与汇释、隐语辞书中部分商业隐语词条勘误。第一节对前贤时修未分析过的商业隐语进行造词理据的分析与汇释,第二节从理据分析的角度对部分隐语类辞书相关商业隐语词条进行词形、引用、释义、理据分析等方面的校勘工作。第八章为结语。通过对20世纪以来汉语商业隐语的研究,我们认为:一、汉语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有机组成,也是汉语共同语词汇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普通的汉语隐语结构和造词体现了其作为汉语词汇的一般性特点,而其独特的结构和造词不仅体现了汉语隐语的个性,也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三、汉语隐语由隐秘走向公开,是使用泛化的结果,该种情况表明汉语隐语不仅本身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其动态性的表现也反映着词汇与社会、文化间的互动;四、总结了汉语隐语研究的时代性、理据探求等方面所存在的难点问题,以及目前隐语研究中存在的、亟待改善的现状问题,并预测了汉语隐语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等。
郑健[9](2012)在《快消产品销售语言研究 ——以康师傅方便面销售语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心。销售语言也日益成为语言研究关注的新现象。然而,对快速消费品销售语言实际使用情况的研究,尤其是口语的研究,却是汉语应用研究的薄弱环节,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文以康师傅方便面销售语言为例,对快速消费品销售语言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跟随快消行业业务人员走店,记录业务人员与其客户的谈话内容;让快消行业业务人员使用录音设备记录下与客户的谈话内容,然后整理成文本形式和对快消行业业务人员进行咨询访谈,了解其行业语言使用情况三种途径,收集研究的语料,对快消行业销售语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快消产品销售语言的构成和言语风格。快消产品销售语言由专用词汇和销售用语构成,具有目的性强、灵活性强、重复性强、表达真诚、具有醒示性、有说服力和多使用赞美语言的言语风格。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对快消产品销售语言的句法和会话进行分析研究。在收集到的语料中,疑问句、比较句和省略形式较为常见;祈使句、被动句和兼语句等特殊句法结构形式出现频率较低。第五部分对快销产品销售语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规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过分使用专业用语、乱下承诺、过分强调销售量、独白过多和不注意沟通是快消产品销售语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快消产品销售公司应当提高对销售语言的重视程度,加大对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因素的培训力度。
董丽娟[10](2011)在《隐语行话的“破解”——略论隐语行话的通用化传承》文中研究指明隐语行话是一种特殊的民俗语言现象。它的创制和使用主体是某些民间社会集团或群体,外部人员一律被排斥在外;它被创制和使用的目的是维护本集团的利益、满足交流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隐语行话具有表达、掩饰功能和隐蔽性、秘密性的特征。于某种程度上说,隐语行话不是独立的语言,是对民族共同语的一种"反动",是民族共同语的变体。隐语行话经历从创制到"破解"的过程,共同的文化大背景影响下的思维方式使社团外的人有破译隐语行话个别词汇的可能,频繁的社会接触,使隐语行话常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中,从而使其被破解的机率增大。
二、论隐语行话的通用化传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隐语行话的通用化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1)相声“春典”语汇的构建与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声“春典”的构建脉络与传播轨迹 |
(一)跨群体继承的零星发现 |
(二)“通切”是相声融入江湖的前提 |
(三)“春典”的主要书面来源 |
(四)相声行当松散的语汇体系 |
二、相声“春典”的语用功能与扬弃始末 |
(一)相声“春典”语用功能与类型 |
(二)遭“污名化”后短暂弃用 |
(三)“非遗”保护下重回研究视野 |
结语 |
(2)传统戏曲行话的外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曲行话的价值功能 |
(一)群体-类型化 |
(二)封闭-隐意化 |
(三)指向-符号化 |
(四)禁忌-信仰化 |
二、戏曲行话的外溢 |
(一)由封闭到溢出 |
(二)由守固到迁移 |
1. 词义扩大: |
2. 词义缩小: |
3. 词义扭曲: |
(三)由外迁到统合 |
三、生活化:行话与世俗的对接 |
(一)指代-补偿 |
(二)褒贬-渲染 |
(三)劝世-教益 |
(3)云南罗平“乡谈话”的语音特点及社会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罗平“乡谈话”的内涵及其语音特点 |
(一) “乡谈话”的内涵 |
(二) 罗平方言的语音系统。[2] |
1. 声母23个 (包括零声母) ,声母和例字如下: |
2. 韵母31个 |
3. 声调4个 |
(三) 罗平县舍恰村“乡谈话”语音变化情况 |
1. 乡谈话的单音词的构成和变化形式,例如: |
2. 乡谈话双音词构成和变化形式,例如: |
3.乡谈话三音节词构成和变化形式,例如: |
4. 乡谈话四音节词构成和变化形式,例如: |
二、罗平“乡谈话”的性质和社会功能 |
(一) “乡谈话”的民间隐语属性 |
(二) “乡谈话”的社会“隐语”功能 |
三、罗平“乡谈话”的衰退与保护 |
四、结语 |
(4)基于LME模型的《雾都孤儿》中小偷隐语认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Acknowledgement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Cant |
2.1.1 Definitions of Cant |
2.1.2 Characteristics of Cant |
2.1.3 Classifications of Cant |
2.1.4 Previous Studies on Cant |
2.1.4.1 Studies on Cant Abroad |
2.1.4.2 Studies on Cant at Home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Language in Oliver Twist |
2.3 Shortcom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Theoretical Basis |
3.1.1 Language Contact Theory |
3.1.1.1 Definitions of Language Contact |
3.1.1.2 Classifications of Language Contact |
3.1.1.3 Limitations of Language Contact |
3.1.2 Conceptual Metaphor |
3.1.2.1 Basic Element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
3.1.2.2 Classificatio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
3.1.2.3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
3.1.2.4 Limitatio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
3.1.3 Conceptual Metonymy |
3.1.3.1 Definitions of Conceptual Metonymy |
3.1.3.2 Classifications of Conceptual Metonymy |
3.1.3.3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ual Metonymy |
3.1.3.4 Limitations of Conceptual Metonymy |
3.1.4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
3.1.4.1 The Background of ECM |
3.1.4.2 The Framework of ECM |
3.1.4.3 Limitations of ECM |
3.2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LME Model |
3.2.1 The Feasibility of LME Model |
3.2.2 Working Mechanism of LME Model |
3.2.3 A Case Study |
3.3 Summary |
Chapter Four LME Applic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ieves’ Cants |
4.1 Data Description |
4.2 Data Analysis Based on LME Model |
4.2.1 The Analysis of Thieves’ Cants by Conceptual Metaphor |
4.2.1.1 The Analysis of Thieves’ Cants by Structural Metaphor |
4.2.1.2 The Analysis of Thieves’ Cants by Orientational Metaphor |
4.2.2 The Analysis of Thieves’ Cants by Conceptual Metonymy |
4.2.2.1 The Analysis of Thieves’ Cants by Whole-Part Metonymy |
4.2.2.2 The Analysis of Thieves’ Cants by Part-Part Metonymy |
4.2.3 The Analysis of Thieves’ Cants by Conceptual Metaphor-Metonymy |
4.2.4 The Analysis of Thieves’ Cants by Language Contact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Thieves’ Cants Collected from Oliver Twist |
(5)《歧路灯》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歧路灯》概述 |
1.1.1 《歧路灯》的作者、版本 |
1.1.2 《歧路灯》语料价值及研究现状 |
1.2 隐语的界定及发展 |
1.3 研究意义和方法 |
2 《歧路灯》隐语概貌 |
2.1 《歧路灯》隐语形式及结构分类 |
2.1.1 词汇式隐语 |
2.1.2 语句式隐语 |
2.2 《歧路灯》隐语应用领域分类及其社会功能 |
2.2.1 《歧路灯》隐语应用领域分类 |
2.2.2 《歧路灯》隐语的社会功能 |
3 《歧路灯》隐语构造法分析 |
3.1 语音构造法 |
3.2 文字构造法 |
3.3 修辞构造法 |
3.3.1 比喻式 |
3.3.2 借代式 |
3.3.3 摹绘式 |
3.3.4 藏词式 |
3.3.5 引用式 |
3.3.6 婉曲式 |
3.3.7 综合式 |
4 《歧路灯》隐语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
4.1 《歧路灯》隐语的特点 |
4.2 《歧路灯》隐语的文化内涵 |
4.2.1 《歧路灯》隐语蕴含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 |
4.2.2 《歧路灯》隐语蕴含的图腾崇拜和禁忌文化 |
5 《歧路灯》隐语语料的辞书编纂价值 |
5.1 词条增补 |
5.2 释义补充 |
5.3 释义纠正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歧路灯》隐语词汇统计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英语隐语行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隐语行话内涵及产生的因素 |
(一) 英语隐语行话的内涵 |
(二) 英语隐语行话产生的因素 |
1. 社会因素。 |
2. 认知与心理因素。 |
3. 语言因素。 |
二、英语隐语行话的构成 |
(一) 新创词 (coinage) (造出英语中不存在的新词) |
(二) 转义 (changes in meaning) |
1. 普通化 (generalization) 转义。 |
2. 专门化 (specialization) 转义。 |
3. 由褒义转化为贬义 (degeneration) 。 |
4. 由贬义转化为褒义 (upgrading) 。 |
5. 采用夸张法 (exaggeration) 转义。 |
6. |
(三) 缩约 (contraction) (把某些不重要的音节缩约或与其他的音节合并而成) |
(四) 缩写 (abbreviation) (把词的一部分去掉) |
(五) 功能转变 (functional shift) |
(六) 混成 (Blending) |
(七) 派生 (Derivation) |
(八) 合成 (Compounding) |
(九) 首字母缩略词 (Acronyms) |
(十) 借词 (Loan words) |
三、英语隐语行话的功能与特征 |
(一) 英语隐语行话的功能 |
1. 交际功能。 |
2. 保密功能。 |
3. 群体功能。 |
(二) 英语隐语行话的特征 |
四、英语隐语行话的认知过程 |
五、英语隐语行话的演变 |
六、结语 |
(7)隐喻视角下的汉语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1. 隐语概念的界定 |
2. 隐语研究综述 |
3.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
4.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二、 汉语隐语主要的造词方式 |
1. 借代造词 |
2. 比拟造词 |
3. 藏词造词 |
4. 会意造词 |
5. 反语造词 |
6. 典故造词 |
7. 谐音造词 |
8. 析字造词 |
9. 其它方式造词 |
三、 汉语隐语中相似性隐喻的生成机制及意义类别 |
1. 相似性隐喻的生成机制 |
2. 汉语隐语中相似性隐喻的源域类别 |
(1)以衣物、食品等家庭用品为源域的相似性隐喻映现 |
(2)以典故、传说和宗教故事为源域的相似性隐喻映现 |
(3)以术语为源域的相似性隐喻映现 |
(4)以行为、动作为源域的相似性隐喻映现 |
(5)以动物、植物为源域的相似性隐喻映现 |
(6)以其他范畴为源域的相似性隐喻映现 |
四、 汉语隐语中相关性隐喻的生成机制及意义类别 |
1. 相关性隐喻的生成机制 |
2. 汉语隐语相关性隐喻的意义类别 |
(1)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关性隐喻 |
(2)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关性隐喻 |
五、 汉民族隐语隐喻造词的文化阐释 |
1. 汉民族隐语隐喻造词中体现出的直观具象思维 |
2. 汉民族隐语隐喻造词中体现出的图腾崇拜心理 |
3. 汉民族隐语隐喻造词中体现出的正统文化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隐语的域界 |
1.1.1 隐语是人类普遍而又特殊的语言和文化现象 |
1.1.2 隐语的定义 |
1.1.3 隐语的性质与称谓 |
1.1.4 隐语与相关术语的区分 |
1.1.5 隐语的分类 |
第二节 汉语隐语研究综述 |
1.2.1 汉语隐语研究的历史分期 |
1.2.2 “发展与繁荣阶段”汉语隐语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汉语商业隐语 |
1.3.1 商业隐语概述 |
1.3.2 汉语商业隐语研究综述 |
1.3.3 本选题研究的语料来源 |
1.3.4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
1.3.5 研究方案 |
1.3.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行业概貌 |
第一节 衣着类商业隐语 |
2.1.1 纺织品及加工类隐语 |
2.1.2 服装及加工类隐语 |
2.1.3 鞋帽及加工类隐语 |
第二节 饮食类商业隐语 |
2.2.1 副食品加工与销售类商业隐语 |
2.2.2 餐饮类商业隐语 |
2.2.3 蔬菜水果经营类商业隐语 |
2.2.4 鱼肉类加工与销售隐语 |
2.2.5 粮食、食品类加工与销售隐语 |
2.2.6 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类隐语 |
第三节 加工制造类商业隐语 |
2.3.1 生活用品加工、制造与修理类隐语 |
2.3.2 金属冶炼、加工与销售隐语 |
2.3.3 文化商品制造隐语 |
2.3.4 工具加工与制造隐语 |
第四节 建筑类商业隐语 |
2.4.1 原材料类隐语 |
2.4.2 建造类隐语 |
2.4.3 装潢类隐语 |
第五节 医药类商业隐语 |
2.5.1 行医类商业隐语 |
2.5.2 药材销售类商业隐语 |
第六节 瓷器、古玩类商业隐语 |
2.6.1 瓷器类商业隐语 |
2.6.2 古玩收藏、加工与销售类商业隐语 |
第七节 典当、金融类商业隐语 |
2.7.1 典当类商业隐语 |
2.7.2 金融类商业隐语 |
第八节 其他类商业隐语 |
2.8.1 休闲娱乐隐语 |
2.8.2 生活服务隐语 |
第九节 工商业通用类商业隐语 |
2.9.1 工商业通用隐语 |
2.9.2 商业通用隐语 |
第十节 小结 |
第三章 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与造词研究 |
第一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结构分析 |
3.1.1 单纯隐语 |
3.1.2 合成隐语 |
3.1.3 短语隐语 |
第二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一) |
3.2.1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造词手段 |
3.2.2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的分类与规律 |
第三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二) |
3.3.1 直接指代造词法 |
3.3.2 修辞指代造词法 |
3.3.3 文化指代造词法 |
3.3.4 语义指代造词法 |
第四节 小结 |
3.4.1 隐语结构小结 |
3.4.2 隐语造词小结 |
第四章 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研究 |
第一节 商业数词隐语概貌 |
4.1.1 商业数词隐语的行业分布 |
4.1.2 商业数词隐语的地域分布 |
第二节 商业数词隐语造词法研究 |
4.2.1 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手段 |
4.2.2 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法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汉语隐语个案“调侃子”研究 |
第一节 关于“调侃子” |
5.1.1 “调侃子”的发现与调查 |
5.1.2 “调侃子”的表现形式与相关概念 |
第二节 “调侃子”的运用及“侃子”造词的对比分析 |
5.2.1 运用情况不同 |
5.2.2 词语形式不同 |
5.2.3 造词手段不同 |
5.2.4 造词法分析 |
第三节 两种“调侃子”的接触、融合与发展 |
5.3.1 “汉用调侃子”起源于世俗文化的“歇后”形式 |
5.3.2 “回用调侃子”起源于世俗文化的“调侃”形式 |
5.3.3 “街滑子腔”是不同世俗文化形式在马头镇的有机融合 |
5.3.4 两种“调侃子”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趋势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研究 |
第一节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内容、版本及影响 |
6.1.1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内容简介 |
6.1.2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版本 |
6.1.3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影响 |
第二节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考辨 |
6.2.1 作者考辨 |
6.2.2 使用地域考辨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七章 现代汉语商业隐语造词理据分析及辞书勘误 |
第一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理据汇释 |
第二节 辞书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7.2.1 《中华隐语大全》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7.2.2 《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7.2.3 《中国秘密语大辞典》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7.2.4 多种辞书商业隐语词条汇勘 |
第八章 结语 |
8.1 |
8.1.1 汉语隐语研究的结论 |
8.1.2 汉语隐语研究的难点 |
8.1.3 汉语隐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8.1.4 汉语隐语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分析造词法和造词理据的汉语商业基本隐语 |
附录 2 校勘的汉语商业基本隐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快消产品销售语言研究 ——以康师傅方便面销售语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快消产品销售语言的构成 |
一、 专用词汇 |
二、 销售用语 |
第二章 快消产品销售语言的言语风格 |
一、 目的性强 |
二、 灵活性强 |
三、 重复性强 |
四、 表达真诚 |
五、 具有醒示性 |
六、 有说服力 |
七、 多使用赞美语言 |
第三章 快消产品销售语言的句法分析 |
一、 一般句式的使用状况 |
二、 特殊句式的使用状况 |
三、 省略形式较常见 |
四、 插入成分有特色 |
第四章 快消产品销售语言的会话分析 |
一、 快消产品销售语言的基本会话分析 |
二、 业务员主动话轮分析 |
三、 业务员回应话轮分析 |
第五章 快销产品销售语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规范 |
一、 快消产品销售语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快消产品销售语言规范化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10)隐语行话的“破解”——略论隐语行话的通用化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隐语行话概念的界定和性质特征 |
二、隐语行话的生成发展传承轨迹 |
1.隐语行话的创制阶段: |
2.隐语行话的频繁使用阶段: |
3.隐语行话的破解阶段: |
三、“破解”隐语行话的基础和原因 |
四、研究“破解”隐语行话的意义 |
四、论隐语行话的通用化传承(论文参考文献)
- [1]相声“春典”语汇的构建与传承[J]. 赵奇恩. 文化遗产, 2020(06)
- [2]传统戏曲行话的外衍效应研究[J]. 马志飞. 戏剧文学, 2020(09)
- [3]云南罗平“乡谈话”的语音特点及社会功能研究[J]. 何冬梅.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 [4]基于LME模型的《雾都孤儿》中小偷隐语认知机制研究[D]. 刘小燕.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5]《歧路灯》隐语研究[D]. 郭慧.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6]英语隐语行话研究[J]. 马永辉. 绥化学院学报, 2014(05)
- [7]隐喻视角下的汉语隐语研究[D]. 宁宇杰. 曲阜师范大学, 2013(S1)
- [8]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D]. 邵燕梅. 南开大学, 2012(06)
- [9]快消产品销售语言研究 ——以康师傅方便面销售语言为例[D]. 郑健. 沈阳师范大学, 2012(10)
- [10]隐语行话的“破解”——略论隐语行话的通用化传承[J]. 董丽娟. 教育文化论坛,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