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极低出生体重儿2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亮,唐瑜,吕石华[1](2021)在《腹膜透析治疗早产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治疗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l9年10月桂林市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27例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ARF的临床资料,治疗组15例采用连续性PD,对照组12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血钾、血钠、pH值、乳酸、体重的变化及转归、肾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PD过程中堵管、渗漏、腹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透析前与透析后血尿素氮、肌酐、血钾、乳酸、体重水平降低,血钠、HCO3-、pH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中常规治疗前后血尿素氮、肌酐、血钾、乳酸、体重水平降低不明显,血钠、HCO3-、pH值升高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愈出院10例,3例家属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2例并发症严重住院过程中死亡;对照组2例治愈出院,6例放弃治疗后死亡,4例并发症严重死亡。治疗组3例置管处渗漏,2例发生堵管需肝素冲管,无一例发生腹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ARF是NICU危重症之一,病死率高,预后差,在基础治疗上加用PD治疗可改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预后,提高存活率。
李垚锦[2](2021)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我院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病原体情况,为早期识别及干预治疗晚发型败血症提供指导。[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根据是否发生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分为两组:LOS组和对照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复苏时是否气管插管、PS治疗、入院时体温、血糖、LOS发病前机械通气时间、无创呼吸支持时间、脐静脉置管时间、PICC置管时间、是否放置胃管、首次肠内喂养时间、肠内喂养方式、静脉营养时间、发病前禁食时间、全肠内喂养建立时间、热卡达到100及120kcal/kg.d时日龄、LOS发病前是否使用益生菌、抗生素使用时间是否≥5d、是否患早发型败血症等,LOS组并发症、转归、病原菌等资料。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LOS的发病率、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1.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188例,LOS发病率为34.0%(64/188),其中经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确诊LOS发病率为17.0%(32/188),临床诊断 LOS 发病率为 17.0%(32/188);胎龄<28w、28-31+6w、≥32w LOS发病率分别为:42.9%(3/7)、37.8%(51/135)、21.7%(10/46);出生体重<1000g、1000-1499g、≥1500g LOS 发病率为 61.5%(8/13)、35.0%(49/140)、20.0%(7/3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LOS患儿死亡4例、病死率为6.3%(4/64)。2.LOS组胎龄、出生体重、发病前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发病前使用益生菌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脐静脉置管、脐静脉置管时间、发病前行PICC、PICC置管时间、发病前禁食时间、热卡达到100kcal/kg.d时日龄、热卡达到120kcal/kg.d时日龄、全肠内喂养建立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发生LOS的风险增加(P<0.05),发病前无创呼吸支持时间长、使用益生菌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发生LOS的风险减小(P<0.05)。3.LOS临床表现以反应差46例(71.9%)、腹胀34例(53.1%)、呼吸暂停30例(46.9%)为主,实验室检查中以CRP升高46例(71.9%)、白细胞总数升高/减低34例(53.1%)、PCT升高27例(42.2%)为主;LOS组与对照组比较,NEC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2例确诊LOS共培养出41株病原菌,有2例培养出3种不同类型病原菌,有3例培养出2种不同类型病原菌,有1例发生2次LOS培养出同1种病原菌,有1例为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均为阳性、且为同一种病原菌,有2例为血培养阴性,脑脊液培养阳性;41株病原菌分别为:革兰阴性细菌21例,占所有病原菌的51.22%,分别为肺炎克雷伯13例、大肠埃希菌4例、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2例、弗氏柠檬酸杆菌1例、产气克雷伯菌1例,其中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ESBL)14例,耐药菌株占71.43%,以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最为常见;革兰阳性细菌18例,占所有病原菌的43.90%,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7例、头状葡萄球菌4例、粪肠球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溶血葡萄球菌1例、屎肠球菌1例、棒状杆菌1例,其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S)12例,以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真菌2例,占所有病原菌的4.88%,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1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例。[结论]1.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LOS发病率为34.0%,其中确诊LOS发病率为17.0%,临床诊断LOS发病率为17.0%,病死率为6.3%,加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的综合管理,可减少LO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2.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发生LOS的风险增加,发病前无创呼吸支持时间长、使用益生菌可使LOS发生风险减少。3.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LO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反应差、腹胀、呼吸暂停为主要表现,CRP、WBC及PCT联合应用可提高LOS诊断的准确性,发生LOS后会增加NEC发生的风险。4.我院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LOS病原体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其中尤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
耿冬峰[3](2021)在《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回顾性分析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AZF微缺失夫妇的IVF/ICSI生育结局,研究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生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此外,挖掘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男性不育夫妇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临床咨询和诊疗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1、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2、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3、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4、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指标:1、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2、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包括平均孕龄、分娩率、早产率、双胎率、出生体重、活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一、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800对夫妇。按男方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分为染色体异常组(46对)、染色体多态性组(136对)和染色体正常组(261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染色体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1.18%vs 78.55%,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8.90%vs 49.25%,78.57%vs 63.24%,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受精率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2.12%,69.18%,vs 78.55%,P<0.05),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9.11%,58.43%,vs 49.25%,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染色体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D/G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4.64%vs 78.55%,P<0.05),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66%vs 78.55%,78.41%vs 65.99%,P<0.05);其它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染色体结构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组的出生缺陷率统计学上高于染色体正常组(18.18%(2[双胎,髋关节发育不良]/11)vs 1.61%(23/1433),P<0.05),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均负面影响IVF/ICSI受精,对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2、整体上,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D/G组异常可能降低受精率,但影响不大。3、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不同类型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二、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21对夫妇。按AZF是否缺失分为AZF缺失组(143对)与AZF正常组(77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组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中,gr/gr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种植率均显着高于AZF正常组(83.37%vs 77.25%,77.68%vs 69.02%,43.56%vs 33.47%,62.16%vs 43.28%,P<0.05),b1/b3缺失组的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7.63%(68/118)vs 69.02%(5771/8361),P<0.05)。3、不同精液质量组中,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8.42%vs 77.31%,54.46%vs 70.37%,P<0.05);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74.71%vs 78.30%,60.00%vs 73.33%,P<0.05);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精子浓度正常患者AZF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高于AZF正常组(83.99%vs 76.57%,70.68%vs 64.07%,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同精液质量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体上,AZF微缺失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负面影响。但AZFc区b1/b3缺失可能降低正常受精率。2、AZF微缺失影响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IVF/ICSI受精,负面影响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受精率。3、AZF微缺失、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均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4、AZF微缺失对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三、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30对夫妇。按男方AZF、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2对)、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57对)、单纯AZF微缺失组(140对)、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721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34.44%vs 57.24%,47.27%,48.30%;34.48%vs 50.47%,51.78%,49.69%;18.97%vs 35.05%,35.04%,33.47%;41.67%vs 73.68%,68.57%,68.52%,P<0.05)。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妊娠率41.67%vs 64.91%,60.00%,60.19%;种植率33.33%vs 48.62%,41.90%,43.28%)。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不育男性IVF/ICSI受精无明显影响,对胚胎发育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有负面影响。对临床妊娠结局可能有负面影响。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四、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766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健康活产结局进行分组。通过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挖掘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构建不育男性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女方不孕类型、男方不育类型、窦卵泡数(AFC)、女方体重指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女方基础FSH、精液质量、移植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类型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变量(P<0.05)。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ZF微缺失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精液质量、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类型、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3、构建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P如下:P=1/(1+exp(-y)),其中y=-0.616×(女方年龄<35=1,35≤年龄<40=2,≥40岁=3)+(精子浓度正常=0,无精子症=0.331,严重少精子症=0.186,少精子症=-0.210)+0.083×(优质胚胎数,>15以15计算)+(冻融移植周期=0.333,新鲜移植周期=0)+(移植胚胎数1个=0,2个=0.598,3个=0.250)+(囊胚=0.482,卵裂期胚胎=0)+(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6mm=0,710mm=2.017、≥11mm=2.586)-2.847。本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252.6,P<0.001)。ROC曲线下面积=0.665,95%CI:0.644-0.685,P<0.001。P=0.433作为诊断界点,对应的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56%。根据回归模型绘制了列线图,C指数为0.665,校准图显示根据列线图估计的健康活产概率和真实的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发现影响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主要因素。2、女方年龄是健康活产结局的不利因素。3、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为2个、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无精子症、冻融周期移植、囊胚移植,是健康活产结局的有利因素。4、成功构建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的评估模型,绘制了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魏宁[4](2020)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父母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的主要照顾者,其照顾能力与极低出生体重儿远期生存质量息息相关。通过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并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构建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第二部分是干预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价。1.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通过回顾文献、理论指导,形成干预方案初稿,后经专家咨询和访谈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完善干预方案,形成实施稿。2.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实施与评价。本部分研究采用量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干预方案的实施与评价,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入住河南省某医院早产儿重症监护室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其父母。采用信封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住院护理。在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1个月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患儿父母的照顾能力、自我效能、焦虑得分和患儿的临床结局指标,评价干预效果。应用SPSS21.0分析资料,主要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描述性统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00例,流失6例,有效样本量94例,其中干预组47例,对照组47例。结果显示:1.干预后两组父母照顾能力得分比较干预组父母照顾能力总分由入院时(49.34±4.13)分提高到出院时(71.70±6.55)分,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父母照顾能力显着提高。2.干预后两组父母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干预组父母自我效能总分由入院时(16.89±3.32)分提高到出院时(29.94±4.30)分,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父母自我效能总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自我效能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3.干预后两组父母紧张焦虑得分比较干预组父母紧张焦虑得分由入院时(134.96±5.44)分降至出院时(79.53±5.05)分,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干预后两组患儿临床结局指标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结局指标在母乳喂养率、喂养不耐受率、再入院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有助于提高父母照顾能力和自我效能水平,同时缓解父母焦虑情绪。2.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有益于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结局,促进其恢复健康。
刘金凤[5](2020)在《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苏州母子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存活率及住院并发症情况,探讨影响其预后的高危因素,为进一步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相关临床依据。方法:通过苏州母子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资料进行收集,重点记录孕母既往孕产史、本次妊娠相关围产期因素,患儿出生时一般情况、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建立Excel数据库,通过SPSS 25.0软件,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χ2趋势检验、Logistic 回归分析等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近五年共收治118例ELBWI,符合纳入标准95例。男婴43例,女婴52例,男:女=1:1.2。单胎59例,双胎36例;阴道分娩58例,剖宫产37例。95例婴儿胎龄在23~32+6周,平均胎龄(27.57±2.26)周;出生体重在490~980g,平均出生体重(837.68±109.28)g。95例婴儿中存活65例,死亡30例。存活组平均胎龄(28.09±2.14)周,平均出生体重为(867.85±94.32)g;死亡组平均胎龄(26.43±2.12)周,平均出生体重为(772.33±112.33)g。2.围产期主要情况:孕母不良孕产史53例(55.79%),采用辅助生殖技术28例(29.47%),妊娠期高血压25例(26.32%),胎膜早破(≥24h)21例(22.11%);使用产前激素51例(53.68%),手术室或产房插管28例(29.47%)。3.存活率:符合纳入标准95例,存活出院者65例,存活率为68.42%。从2015年至2019年ELBWI的存活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增加,存活率也呈增加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ELBWI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2.1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47.37%)、败血症(41.05%)、早产儿视网膜病(40.00%)、动脉导管未闭(38.95%)、颅内出血(28.42%)、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22.11%)、呼吸暂停(21.0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Ⅱ/Ⅲ期)(15.79%)、肺出血(15.79%),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5.79%)。5.存活患儿并发症及治疗:将存活ELBWI分成2015~2017年和2018~2019年两组,比较两组间并发症发生及治疗情况。早产儿视网膜病在2018~2019年的发生率低于2015~2017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儿2018~2019年在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预防性使用咖啡因上高于2015~2017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预后影响因素:存活和死亡两组围产期因素及并发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存活组ELBWI的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均大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中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产前激素的比例高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中双胎、1min Apgar评分0~7分、产房或手术室插管的比例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儿肺出血的发生率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胎龄<28周(OR=7.792,95%CI1.535~39.551,P=0.013)、出生体重<800g(OR=10.132,95%CI2.297~44.695,P=0.002)、双胎(OR=4.046,95%CI 1.081~15.143,P=0.038)以及肺出血(OR=9.006,95%CI1.586~51.151,P=0.013)是影响超低出生体重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ELBWI存活率逐年提高,并随着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增加,其存活率呈上升趋势。2.ELBWI的并发症多,治疗复杂,住院时间长。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及预防性咖啡因的使用能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3.多种因素可影响ELBWI的预后,胎龄<28周、出生体重<800g、双胎及肺出血是影响ELBW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真珍[6](2020)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输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输血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7月至2019年0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胎龄<37周且出生体重<1500g的新生儿,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及未输血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住院期间疾病发生情况及治疗措施,并分析影响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100例VLBWI中,出生胎龄(31.3±2.5)周(26.136.9周),出生体重(1300.7±185.6)g(7501490g)。69例需输血治疗,输注成分均为悬浮红细胞,首次输血多在生后14周,平均输注次数为6次,每次输血量为1015mL/kg。2.输血组及非输血组患儿在母孕期贫血、出生体重、胎龄、出生时血红蛋白值及红细胞压积、生后2周内采血量、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时间、分娩方式、出生后是否需气管插管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5)。3.相对于出生体重≥1250g的患儿,出生体重<1250g的患儿输血风险增加了2.85(1.037.83)倍(P=0.043)。肠外营养时间≥21d的VLBWI输血风险增加了16.54(5.1258.38)倍(P<0.001)。生后2周内采血量≥15mL/kg的患儿的输血风险是同期采血量<15mL/kg的5.53(2.0914.63)倍(P<0.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OR=0.386,95%CI:0.2120.704,P=0.002)越小,住院时间(OR=2.177,95%CI:1.1704.049,P=0.014)及肠外营养时间(OR=1.195,95%CI:1.0831.319,P<0.001)越长,生后2周内采血量(OR=1.269,95%CI:1.0831.487,P=0.003)越大,剖宫产(OR=5.513,95%CI:1.05628.770,P=0.043)的VLBWI输血率越高。结论:1.VLBWI的输血指征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胎龄、住院时间、生后2周内采血量、肠外营养时间及分娩方式是输血的独立预测因子。2.VLBWI输血与呼吸暂停、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风险增加有一定相关性。
高琦,蒋海燕,刘利军[7](2020)在《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又称新生儿慢性肺部疾病 , 是指任何需要氧支持超过28 d的新生儿,伴随肺部影像学改变[1]。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条件改善与新生儿救治水平不断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与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显着提高,支气管发育不良也越来越常见。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及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有着肺组
龚建梅[8](2019)在《低出生体重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及对母亲情绪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低出生体重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及产后母亲情绪变化特点,探讨早期干预对低出生体重婴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对母亲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低出生体重婴儿及其母亲13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体检的基础上,指导家庭干预训练,分别在婴儿3月龄、9月龄、18月龄时母亲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母亲情绪评估,并填写气质问卷进行婴儿气质评估,同时医务人员对婴儿进行Gesell智能发育评估。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两组婴儿5个能区DQ的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粗大动作能区外,其余4个能区干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语言能区外,其他4个能区的干预因素和时间因素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9月龄时,在粗大动作、应物能及语言能区,干预组与对照组DQ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月龄时,在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能、应物能、应人能等五个能区两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低出生体重婴儿气质维度与足月儿常模数据相比,3月龄时,在活动水平、趋避性、反应强度、注意分散度及反应阈等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月龄时,在节律性、适应性、情绪本质、注意分散度及反应阈等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月龄时,在活动水平及适应性两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月龄在反应阈维度干预组及对照组低出生体重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母亲在婴儿3月龄、9月龄、18月龄的SDS、SAS得分均呈现递减的趋势,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婴儿按气质类型分为易养型、中间型、难养型、启动缓慢型4组,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3月龄时,母亲SAS得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SDS得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能够有效促进低出生体重婴儿智能发育,低体重儿气质特点与足月儿存在差异,3月龄时婴儿气质特点对母亲情绪有较大的影响。
贾志义[9](2018)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随着新生儿诊疗技术的发展,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存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晚发型败血症患病率及死亡率却一直很高,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及生存质量。本文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及其病原体情况,为早期识别及干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淄博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血培养阳性确诊为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极低出生体重儿47例为LOS组,将同期住院未发生败血症的极低出生体重儿24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Apgar评分、羊水性质、胎膜早破时间、母亲抗生素使用情况、双胎及以上、产前激素使用、胎儿宫内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母乳喂养、完全肠外营养时间、小于胎龄儿、患儿抗生素应用、总肠外营养时间共计19项指标,及并发症和转归情况。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晚发型败血症的病原体进行分析。结果1.在29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确诊LOS患儿47例,LOS发生率16.21%(47/290)。LOS组患儿死亡10例,死亡率21.28%(10/47);对照组死亡21例,死亡率8.64%(21/2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LOS组住院时间为(34.362±8.537)天,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0.752±7.919天,晚发型败血症明显延长住院时间(P<0.01)。2.LOS组患儿细菌性脑膜炎发生率23%(11/47),LOS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28;0.049)。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及出生体重是LOS的保护因素,胎龄越大、出生体重越大,发生LOS的几率越低(P=0.001,OR=0.12;P=0.04,OR=0.065);完全肠外营养时间是LOS的危险因素,完全肠外营养时间越长,发生LOS的几率越高(P=0.03,OR=1.3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完全肠外营养时间和出生体重为LOS独立高危因素(P=0.04;P=0.047)。5.病原分析47例确诊LOS患儿培养出49例次病原体。其中革兰阳性菌28例(57.14%),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11例、粪肠球菌6例、溶血葡萄球菌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无乳链球菌3例。药敏显示对万古霉素均敏感,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MRCNS)6例,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4例、溶血葡萄球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1例。革兰阴性菌18例(36.73%),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0例、大肠埃希菌5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绿脓杆菌1例。药敏显示对美罗培南均敏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exten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3例,其中2例为肺炎克雷伯菌,1例为大肠埃希菌。真菌3例(6.13%),均为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结论1.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LOS风险较高,且死亡率高,住院时间延长。2.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LOS发生率越高;完全肠外营养时间及出生体重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LOS的独立危险因素。3.极低出生体重儿LOS明显增加了细菌性脑膜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几率。4.极低出生体重儿LOS病原体以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均敏感。MRCNS、ESBL和MRSA为常见多重耐药菌。
高瑛,张磊,赵子艳,张豫华,王红利,魏瑞红[10](2015)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11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超低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产原因、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原因等。方法超低及极低出生体重儿115例,13例出生体质量<l 000g者为超低出生体重组,102例出生体质量1 0001 500g者为极低出生体重组,分析2组早产原因,比较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1)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病及多胎妊娠为导致早产的主要原因;(2)2组患儿均合并1种或多种并发症,超低出生体重组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早产儿脑损伤、早产儿贫血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92.3%、69.2%、53.8%、76.9%、61.5%)高于极低出生体重组(45.1%、40.2%、26.5%、41.2%、28.4%)(P<0.05);(3)超低出生体重组治疗有效率(53.8%)低于极低出生体重组(81.4%),总病死率(46.2%)高于极低出生体重组(18.2%),住院时间[(31.5±5.1)d]较极低出生体重组[(23.7±6.4)d]长(P<0.05);(4)导致极低及超低体重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和早产儿脑损伤。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避免孕母高危因素,有助于预防早产发生;早产儿出生体质量与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有关;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及早产儿脑损伤是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二、极低出生体重儿2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极低出生体重儿2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研究现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染色体异常 |
1.1.1 染色体数目异常 |
1.1.2 染色体结构异常 |
1.1.3 染色体多态性 |
1.2 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
1.2.1 Y染色体亚显微缺失 |
1.2.2 gr/gr缺失 |
1.3 X染色体连锁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
1.4 遗传学检测异常不育男性生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实验方法 |
2.3.1 精液常规检测 |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
2.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
2.3.4 AZF微缺失检测 |
2.3.5 遗传咨询 |
2.3.6 IVF、ICSI促排卵及卵子获得 |
2.3.7 精子的获得及优选方法 |
2.3.8 IVF、ICSI授精方法 |
2.3.9 胚胎培养与胚胎评估 |
2.3.10 胚胎移植及妊娠检测 |
2.3.11 患者随访 |
2.3.12 观察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2.3.1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分组 |
3.2 结果 |
3.2.1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
3.2.2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
3.2.3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3.2.4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3.3 讨论 |
3.3.1 不育男性人群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及异常类型 |
3.3.2 不育男性染色体异常类型与精液质量 |
3.3.3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3.3.4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3.3.5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3.3.6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3.4 小结 |
第4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4.1 研究对象 |
4.1.1 研究对象分组 |
4.2 结果 |
4.2.1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情况分析 |
4.2.2 AZF微缺失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
4.2.3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4.2.4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4.3 讨论 |
4.3.1 AZF微缺失与精液质量 |
4.3.2 AZF微缺失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4.3.3 AZF微缺失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5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5.1 研究对象 |
5.1.1 研究对象分组 |
5.2 结果 |
5.2.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
5.2.2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孕夫妇基本资料分析 |
5.2.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育男性行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5.2.4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5.3 讨论 |
5.3.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
5.3.2 AZF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 |
5.3.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结局的关系 |
5.4 小结 |
第6章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 |
6.1 研究对象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6.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6.3.2 健康活产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
6.3.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 |
6.3.4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6.3.5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
6.3.6 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
6.4 讨论 |
6.4.1 女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2 男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3 体重指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4 不孕年限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5 AFC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6 获卵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7 优质胚胎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8 子宫内膜厚度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9 移植周期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0 移植胚胎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1 精液质量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2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相关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创新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我国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流行病学现状 |
1.2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面临诸多挑战 |
1.3 父母参与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的益处 |
1.4 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3.3 技术路线 |
对象与方法 |
1 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 |
1.1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
1.2 修订干预方案 |
1.3 形成干预方案实施搞 |
2 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实施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3.1 干预方案构建阶段 |
3.2 干预方案实施阶段 |
3.3 资料收集阶段 |
3.4 资料分析阶段 |
4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
2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父母基线资料的均衡比较 |
3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比较 |
4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自我效能比较 |
5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紧张焦虑比较 |
6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结局指标比较 |
讨论 |
1 干预方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的影响 |
1.1 有助于提高父母照顾能力 |
1.2 有利于提高父母自我效能水平 |
1.3 有益于缓解父母焦虑情绪 |
2 干预方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
2.1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短期效果不明显 |
2.2 有益于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状况 |
2.3 有利于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一个月内再入院率 |
结论 |
1 研究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2.1 创新性 |
2.2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产儿不同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主要疾病的诊断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四、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ELBWI存活率变化情况 |
三、主要临床并发症及治疗 |
四、ELBWI预后的影响因素 |
讨论 |
一、国内外ELBWI救治水平 |
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 |
三、ELBWI主要治疗 |
四、影响ELBWI预后的因素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管理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致谢 |
(6)极低出生体重儿输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研究 |
1.1.2 国内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3 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临床资料收集 |
2.2.2 诊断标准 |
2.2.3 其他因素的定义 |
2.2.4 输血指征及输血方法 |
2.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输血组和非输血组临床特征的比较 |
3.3 不同临床特征患儿的输血风险 |
3.4 输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胎龄、出生体重与输血 |
4.2 医源性失血与输血 |
4.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输血 |
4.4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与输血 |
4.5 其他因素与输血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胎儿因素 |
1.1 出生体重(Birth weight) |
1.2 胎龄(Gestational age) |
1.3 性别 Gender(male) |
1.4 动脉导管未闭(PDA) |
1.5 败血症(septicaemia) |
1.6 机械通气 |
1.7 输血史 |
2 孕母因素 |
2.1 妊娠期高血压 |
2.2 分娩方式 |
2.3 宫内感染 |
(8)低出生体重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及对母亲情绪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2.1 干预方法 |
1.2.2 Gesell发育评估 |
1.2.3 焦虑自评量表 |
1.2.4 抑郁自评量表 |
1.2.5 气质评估 |
1.2.6 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 |
1.3 研究方法 |
1.4 完成情况 |
1.5 质量控制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基础资料基线比较 |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3 月龄、9 月龄、18 月龄五大能区DQ比较 |
2.2.1 干预组与对照组3 月龄Gesell基线评估 |
2.2.2 干预组与对照组9 月龄、18 月龄五大能区DQ比较 |
2.3 低出生体重儿婴儿气质特点比较 |
2.3.1 两组婴儿三个月龄阶段气质类型构成比比较 |
2.3.2 3月龄、9 月龄、18 月龄低出生体重婴儿与同龄足月婴儿9 个气质维度比较 |
2.3.3 两组低体重婴儿3 月龄、9 月龄、18 月龄九个气质维度比较 |
2.4 低出生体重婴儿气质维度与智能发育的相关性分析 |
2.5 干预组与对照组三个月龄母亲情绪比较 |
2.5.1 两组母亲情绪整体分析 |
2.5.2 干预组与对照组母亲在婴儿3 月龄、9 月龄、18 月龄时SAS、SDS分值的组间比较 |
2.6 3月龄、9 月龄、18 月龄低出生体重婴儿母亲情绪的相关因素 |
2.7 三个月龄阶段各气质类型婴儿母亲SAS、SDS得分比较 |
3 讨论 |
3.1 LBWI智能发育特点 |
3.2 早期干预对LBWI智能发育的影响 |
3.3 LBWI气质特点 |
3.4 早期干预对LBWI气质维度的影响 |
3.5 LBWI气质与智能发育的相关性分析 |
3.6 LBWI母亲情绪变化特点 |
3.7 早期干预对产后母亲情绪的影响 |
3.8 3月龄母亲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喂养障碍与喂养困难 |
1.1 喂养障碍 |
1.2 喂养困难 |
2 低体重儿喂养困难发生概况 |
3 低体重儿喂养困难的影响因素 |
3.1 婴幼儿自身因素 |
3.1.1 生物学因素 |
3.1.2 心理行为因素 |
3.2 照养者因素 |
3.3 喂养行为和照养环境 |
4 喂养困难的早期干预 |
4.1 对儿童的干预 |
4.2 对照养者的干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采集 |
1.5 实验室检查要求 |
1.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LOS发病情况及并发症 |
2.2 LOS早期表现及辅助检查 |
2.3 LOS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 |
2.4 LOS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 |
2.5 病原体分析及药敏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10)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1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早产发生原因 |
2.2 2组临床转归及住院时间比较 |
2.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原因分析 |
3 讨论 |
四、极低出生体重儿2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膜透析治疗早产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J]. 李春亮,唐瑜,吕石华.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1(05)
- [2]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因素分析[D]. 李垚锦.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D]. 耿冬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4]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 魏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5]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及预后分析[D]. 刘金凤. 苏州大学, 2020(02)
- [6]极低出生体重儿输血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真珍. 兰州大学, 2020(01)
- [7]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J]. 高琦,蒋海燕,刘利军.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01)
- [8]低出生体重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及对母亲情绪的影响[D]. 龚建梅.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贾志义. 青岛大学, 2018(02)
- [10]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115例临床分析[J]. 高瑛,张磊,赵子艳,张豫华,王红利,魏瑞红.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