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氏囊活性肽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卢荣彬[1](2018)在《融合三肽囊素的研制及其对小鼠生长免疫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肽囊素(Bursin,BS)是存在于禽类法氏囊中的活性小分子肽,其结构为赖氨酸-组氨酸-甘氨酸(Lys-His-Gly-NH2)。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BS具有增强免疫和促进畜禽生长的功能。本研究根据大肠杆菌编码外源蛋白的特异性,设计合成串联4肽BS,并连接融合肽编码序列,构建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大肠杆菌进行原核表达,并探索和优化可溶性表达条件。设计动物实验研究BS可溶性蛋白和包涵体生长免疫调节功能并检测其安全性,为后期批量生产BS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1 BS可溶性表达及表达条件的优化:设计合成BS融合肽编码序列并将其连接表达载体pET-32a质粒,构建重组质粒pET-BS,经测序正确后,将pET-BS转化到BL21,诱导其表达可溶性BS蛋白;摸索优化温度、诱导剂、诱导前菌液浓度、诱导表达时间、IPTG浓度和蔗糖浓度等表达条件,并纯化可溶性BS。结果表明:BS可溶性表达时的最佳温度为24.5℃;添加蔗糖和IPTG作为诱导剂时,效果优于单独添加IPTG或蔗糖;诱导前的最佳菌液浓度在OD600=0.44-0.60之间;最佳的诱导表达的时间为10h;诱导表达时最佳IPTG终浓度为24 μg/mL;蔗糖诱导时的最佳浓度为1.0 g/100mL;通过对纯化条件摸索发现,可溶性BS蛋白中His标签蛋白与ProteinlsoTM Ni-NTA Resin中的Ni+结合良好,用200 mM咪唑可溶性平衡液可完全洗涤目的BS,纯化效果良好。2 BS对小鼠生长免疫性能的影响:以完全空白组和正常免疫组(正常免疫禽流感病毒(AIV)灭活苗)作为对照组,分别将BS可溶性蛋白以不同剂量经肌注方式接种KM小鼠,设为BS肌注高剂量组、BS肌注中剂量和BS肌注低剂量组,分别以不同浓度包涵体蛋白经灌胃方式接种小鼠,设为BS 口服高剂量组、BS 口服中剂量组和BS 口服低剂量组,在BS接种小鼠时均联合免疫AIV灭活苗,一免后2周(W)进行二免;在一免当天(0W)和一免后1W、2 W、3 W、4 W和5 W对全部小鼠进行称重;在一免后2 W、3 W、4 W和5 W各组随机取10只小鼠(雌雄对半)摘眼球采集全血,分离血清检测其抗AIV特异性抗体;称量后计算其胸腺和脾脏的免疫器官指数;取部分一免后2 W和5 W小鼠的肝脏和肾脏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检测实验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尿素氮和肌酐等肝脏功能和肾脏功能指标。结果表明:中剂量肌注BS对小鼠生长有促进作用(P<0.05);口服BS包涵体对小鼠生长促进作用不显着(P>0.05)。BS对脾脏免疫器官指数作用不显着(P>0.05),对胸腺有一定促进其发育的作用(P<0.05);HI结果表明:肌注BS在前期对小鼠抗AIV抗体产生效果不显着(P>0.05),但在后期有维持抗体水平作用(P<0.05);而BS 口服则在前期有促进小鼠抗体产生的作用,但效果差异不显着(P>0.05);HE实验和血清中肝功能和肾功能因子检测表明:BS对小鼠安全,动物肝脏和肾脏无可见病理变化,功能因子水平未见异常。结论:BS对小鼠具有促进生长作用,对抗体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和维持作用,对小鼠无毒副作用,安全性能较好。
安亚娟[2](2018)在《融合三肽囊素作为ALV先天感染鸡群生长及免疫调节剂应用初探》文中提出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的严重影响养禽业发展的肿瘤性疾病,造成鸡群生长缓慢、蛋鸡产蛋率下降和免疫抑制,引起巨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ALV亚群较多,诱发的肿瘤表型复杂,一旦发生就难以控制和彻底根除。除了进行种鸡群的AL净化工作,应研发生物制剂降低或缓解ALV引发的不良影响。为此,本实验通过鸡胚卵黄囊接种重组ALV-FJ15HT0建立ALV先天感染鸡群模型,在进行疫苗接种时注射原核表达的融合三肽囊素(Bursin,BS),探究BS对ALV引发的生长抑制和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为融合BS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于SPF鸡胚7日龄(d)时卵黄囊接种3000 TCID50的ALV自然重组毒FJ15HT0以建立ALV先天性感染的动物模型,感染鸡群随机分为BS处理组与感染对照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空白BS处理组。全部雏鸡出壳1 d和14 d时均以点眼滴鼻的方式接种鸡新城疫病毒(NDV)弱毒苗和以颈部皮下的方式免疫禽流感病毒(AIV)H5亚型灭活苗,免疫同时,两组BS处理组的雏鸡肌肉注射纯化浓缩后的BS 50 μg,两组对照组的全部雏鸡肌肉注射BL21菌液的超声上清纯化液。分别于雏鸡21 d、28 d、35 d和42 d时,采血分离血清检测各项指标,并统计分析BS处理对于先天性感染鸡群和非感染鸡群动物的体重、各组织器官指数、NDV和AIV-H5抗体滴度、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FN-γ)和抗体亚型(IgG1、IgG2)以及实验动物组织ALV gp85和CNTFRα表达量的分析;并对注射融合BS前1 d、注射后1 d、3 d和7 d的SPF鸡法氏囊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1)在鸡群1 d和14 d疫苗接种时,同时接种融合BS,可导致在各次接种BS后的14 d内,即7-28 d期间,垂直BS组鸡群体重与空白菌液组、空白BS组差异不显着(P>0.05),而在此期间,垂直菌液组实验动物体重与空白菌液组、空白BS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证实BS可在一定的时效内缓解由ALV垂直感染导致的生长抑制,同时BS对于健康鸡群未表现出显着的促生长作用。(2)垂直BS组与垂直菌液组实验动物肝脏指数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BS可缓解由ALV感染引发的肝脏肿大。(3)42 d时,垂直BS组NDV抗体滴度极显着高于垂直菌液组实验动物NDV抗体滴度(P<0.01),证实融合BS对ALV感染鸡群的NDV抗体有一定的维持作用。(4)35d和42 d时,融合BS接种可导致健康鸡群血清中AIV-H5抗体滴度显着升高(P<0.05),表明融合BS对健康鸡群AIV-H5抗体有维持作用。(5)融合BS对空白组鸡只血清中IL-2、IFN-γ的影响极显着(P<0.01),对先天感染ALV组鸡只血清中IL-2、IL-4和IFN-γ的影响不显着(P>0.05)。(6)42d时,空白BS组、垂直菌液组与空白菌液组鸡只血清中IgG1/IgG2之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7)转录组分析发现,融合BS涉及了 PPAR、MAPK等信号通路,其中会引起MAPK通路中MAPK11基因的极显着下调(P<0.01)。(8)BS接种可显着降低感染动物胸腺、肾脏及法氏囊组织中gp85表达量(P<0.05),极显着降低法氏囊组织中gp85表达量(P<0.01);在肝脏组织中,空白菌液组CNTFRα表达量是空白BS组CNTFRα表达量的3.7倍;在胸腺组织中,垂直菌液组CNTFRα表达量是垂直BS组CNTFRα表达量的2.58倍。结论:融合BS可时效性提高ALV感染动物的增重效率,提高健康动物针对灭活苗的抗体滴度,增加ALV感染动物针对弱毒苗的抗体峰值维持时间,可抑制多种组织中ALV复制,因此其具备成为饲料添加剂和免疫调节剂的价值。
谢盛达,沈艳玲,余远楠,郑阳,宗嫚嫚,周传杰,冯秀丽,陈溥言,杨梅[3](2017)在《法氏囊多肽BSP-Ⅰ和BPP-Ⅰ的免疫调节活性及其B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法氏囊多肽的免疫调节作用,本试验用BSP-Ⅰ和BPP-Ⅰ分别与禽流感灭活疫苗或抗原混匀后免疫鸡。结果显示,BSP-Ⅰ和BPP-Ⅰ均明显提高免疫鸡体内禽流感抗体水平,且两者均促进Th1和Th2型细胞因子产生。采用鸡B淋巴细胞cDNA T7噬菌体文库筛选法氏囊活性肽相互作用的受体蛋白,PCR扩增富集噬菌体克隆的插入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SP-Ⅰ相互作用的蛋白受体有3种,分别为VSTM2、N-钙黏蛋白和v-myc。BPP-Ⅰ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子主要是Ryanodine受体、MGC83917蛋白和BTB/POZ1。这些结果表明,法氏囊活性肽参与机体中多种生物学过程,为深入研究法氏囊活性肽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巫凡[4](2017)在《重组免疫融合肽Tα1-BP5对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文中提出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一种新型黄病毒。该病毒感染鸭后以产蛋量急剧降低为主要特征,发病范围广、传播迅速,发病前期为长时间的高度发热,发病后期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瘫软及运动失调等,有些甚至在数日内迅速死亡。目前,关于该病的预防措施主要通过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但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仍需进一步完善,该病的防控仍需加强。本研究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以DTMUV HN1株E蛋白作为标靶筛选出2条能与DTMUV HN1株E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多肽,并检测了其对DTMUV的抑制作用;同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了重组融合肽Tα1-BP5(r Tα1-BP5),初步检测了该融合肽的免疫增强作用;最后以r Tα1-BP5配合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雏鸭,对免疫后雏鸭的免疫效力进行分析,以期为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防控奠定基础。试验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DTMUV HN1株囊膜E蛋白抑制肽的筛选及鉴定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将DTMUV HN1株E蛋白作为靶标,筛选出2条能与DTMUV HN1株E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多肽P3-12:HWSTRQGSTRWN和P8-12:THRSWQGNSWYM,然后分析E蛋白结合肽P3-12和P8-12对DTMUV在鸭胚成纤维细胞增殖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E蛋白抑制肽P3-12和P8-12本身对鸭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不同浓度的的抑制肽P3-12和P8-12均能显着降低DTMUV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中的病毒滴度和病毒拷贝数。本试验为进一步探明鸭坦布苏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抗病毒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2.rTα1-BP5的构建表达及其佐剂特性检测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表达rTα1-BP5,并采用MTT法检测其表达产物的体外活性。将rTα1-BP5与H9N2型AIV灭活疫苗联合免疫,并设立4个试验组与PBS对照组。分别测定不同组中小鼠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不同时期HI抗体效价、H9N2型AIV抗体亚型含量、血清中IL-4和IFN-γ的含量和动物攻毒试验,结果显示,灭活疫苗+r Tα1-BP5组的HI抗体效价与IgG1和IgG2a的抗体含量与血清中IL-4和IFN-γ均高于其他组差异显着,在攻毒后灭活疫苗+rTα1-BP5组小鼠肺脏中病毒滴度明显下降且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极显着,并且在第7 d在小鼠的肺脏中几乎检测不到病毒滴度。说明r Tα1-BP5具有良好的免疫佐剂的潜能,本研究为新型疫苗佐剂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3.rTα1-BP5对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增强作用将重组融合肽Tα1-BP5配合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雏鸭,通过检测鸭体内血清IgG抗体、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动物攻毒保护试验及HE染色来评价重组融合肽Tα1-BP5对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显示,疫苗组雏鸭血清IgG抗体、细胞因子(IL-4、IFN-γ)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与单纯疫苗组。动物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r Tα1-BP5配合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雏鸭后增强了对肝脏的免疫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重组融合肽Tα1-BP5能明显增强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体液和细胞免疫水平,并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为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的新型佐剂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周川杰,宗嫚嫚,梁静泊,周广防,冯秀丽,陈溥言,徐生亮[5](2017)在《T7 cDNA噬菌体展示文库筛选法氏囊活性肽BPP-Ⅱ结合蛋白及鉴定》文中指出法氏囊活性五肽BPP-Ⅱ是近期发现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活性多肽。为了研究法氏囊活性肽对B细胞的作用机制,采用鸡B淋巴细胞cDNA T7噬菌体文库筛选法氏囊五肽BPP-Ⅱ与鸡B相互作用的受体蛋白。三轮筛选后,富集的噬菌体滴度达1010pfu以上。富集噬菌体克隆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BPP-Ⅱ相互作用的鸡B淋巴细胞cDNA文库中序列与核受体辅阻遏物2同源。结果说明,法氏囊活性肽BPP-Ⅱ可能参与多种细胞过程,从而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
王臣,郭香玲,李小康,李德元,陈溥言[6](2015)在《重组融合肽Tβ4-BP5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佐剂特性》文中指出胸腺肽Tβ4和法氏囊活性五肽BP5均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为探讨重组融合肽Tβ4-BP5是否也与免疫功能相关,本试验按照大肠杆菌偏嗜密码子设计并合成重组融合肽Tβ4-BP5基因,将其克隆至pET-32α表达载体中,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为进一步评价重组融合肽Tβ4-BP5的免疫佐剂特性,以Tβ4-BP5联合灭活H9N2型AIV疫苗免疫鸡,检测免疫后鸡的HI抗体效价、抗原特异性IgG抗体、AIV中和抗体效价及Th1型(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分泌水平,并通过动物免疫保护试验来评价其对鸡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重组融合肽Tβ4-BP5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Tβ4-BP5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后HI抗体、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促进AIV中和抗体的产生、提高Th1型(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分泌水平,表明Tβ4-BP5既能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应答,又能增强细胞免疫应答。动物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Tβ4-BP5有助于鸡肺脏中H9N2型AIV病毒的清除。以上结果提示,重组融合肽Tβ4-BP5具有良好的免疫佐剂的潜能。本研究为新型疫苗佐剂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郭香玲[7](2015)在《法氏囊活性肽BP5肿瘤细胞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及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法氏囊(bursa of Fabricus,BF)是禽类特有的体液中枢免疫器官,负责B细胞的发育和抗体的分泌。法氏囊活性肽BP5(Bursopentin)是从鸡BF中分离到的一种新的免疫活性肽,不仅能够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还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目前,BP5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结合BP5诱导的肿瘤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筛选出BP5肿瘤细胞相互作用蛋白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同时初步揭示BP5抗肿瘤作用机制。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法氏囊BP5特异性结合肽的筛选及鉴定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BP5-BSA为靶分子对噬菌体随机12肽库进行4轮亲和筛选,结合ELISA鉴定和竞争抑制试验,筛选出3个BP5特异性结合肽,分别为:PINMQTLNCMAA(P2-12)、GCTLNPMSDLLG(P6-12)和MSSTLNGMLNSL(P7-12),其核心基序为TLNXM。采用MTT法检测其对BP5抗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2-12和P7-12肽在0.2-20μg/mL下,P6-12在2-20μg/mL浓度下均能抑制BP5抗小鼠WEHI-231细胞增殖作用,其中P2-12在2-20μg/mL浓度下抑制作用最显着(p<0.01)。此外,p53荧光素酶检测活性结果显示,3种BP5结合肽在实验浓度下均能下调BP5促p53基因转录活性。表明这3种BP5特异性结合肽均能下调BP5的抗肿瘤活性。为研究BP5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2、鸡DT40细胞c DNA T7噬菌体文库的构建及BP5鸡DT40细胞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以鸡DT40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利用T7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鸡DT40细胞cDNA T7噬菌体文库,并以BP5-BSA为靶分子对文库进行亲和筛选,结合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BP5鸡DT40细胞相互作用蛋白。结果显示,构建的鸡DT40细胞cDNA T7噬菌体文库原始滴度为1.2×104 pfu/mL,扩增后滴度达1.9×109 pfu/m L,文库重组率为91.7%,且插入片段大多在250-1000bp。随机选取12个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插入序列均为鸡源序列。通过II三轮亲和淘选,结合序列测定获得3条与BP5结合的鸡源蛋白运输蛋白颗粒复合体2(TRAPPC2,trafficking protein particle complex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和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cyclin E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鸡的TRAPPC2与小鼠和人的TRAPPC2的同源相似性分别为97.9%、100%,鸡的VEGFA与小鼠和人的VEGFA的同源相似性分别为76.8%、74.1%,鸡的CCNE1与小鼠和人的CCNE1的同源相似性分别为67.3%、71.3%,其中,VEGFA是血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CCNE1是调控细胞周期G1/S期的重要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二者的异常表达均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提示BP5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VEGFA和CCNE1相关,为进一步研究BP5肿瘤细胞相互作用蛋白提供科学依据。3、BP5刺激的鸡DT40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以BP5刺激鸡DT40细胞,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来分析BP5刺激后鸡DT40细胞中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BP5参与调节多条与抗肿瘤功能有关的通路,其中包括p53信号通路,且p53信号通路涉及的5个差异表达基因均与细胞周期调控或抗肿瘤相关,其中SIAH1、TP53(p53)、CIP1(p21)基因被上调,CHEK2、CCNE1基因被下调。BP5依赖p53肿瘤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上,BP5在0.2-20μg/mL浓度下能够明显提高HCT116细胞中p53相对Luciferase活性,在蛋白表达水平上,BP5能显着促进p53、p2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CNE1和CHEK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合BP5鸡DT40细胞相互作用蛋白筛选结果,初步鉴定为CCNE1是BP5肿瘤细胞相互作用蛋白候选蛋白,为进一步研究BP5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王臣,郭香玲,李小康,吴庭才,李德元,陈溥言[8](2015)在《胸腺五肽和法氏囊活性五肽的融合表达及其对禽流感灭活疫苗的佐剂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胸腺五肽(Thymopentin,TP5)和法氏囊活性五肽(Bursopentin,BP5)均具有重要的免疫学功能,但二者在基因水平上的联合应用尚未见报道。为研究TP5和BP5形成的重组融合肽TP5-BP5(TBP5)是否具有免疫佐剂活性,根据大肠杆菌偏嗜密码子设计并合成重组融合肽TBP5编码序列,将其克隆至p ET-32a表达载体中,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并采用MTT法检测其表达产物的体外活性。同时以TBP5联合H9N2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灭活疫苗免疫小鼠,检测免疫后小鼠的HI抗体、HA抗体效价和细胞因子(IL-4和IFN-γ)的分泌水平,并通过动物免疫保护试验来评价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TBP5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TBP5能显着促进小鼠胸腺T淋巴细胞和脾脏B淋巴细胞的增殖,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后HI抗体和HA抗体效价、提高细胞因子IL-4和IFN-γ的分泌水平,表明TBP5既能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应答,又能增强细胞免疫应答。动物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TBP5有助于小鼠肺脏中H9N2型AIV病毒的清除。结果表明,重组融合肽TBP5具有良好的免疫佐剂的潜能,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新型疫苗佐剂奠定了基础。
刘泉[9](2011)在《日本脑炎病毒多表位基因与法氏囊活性肽的串联表达及其免疫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JE),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猪作为日本脑炎传播的中间扩增宿主,带毒蚊子通过叮咬将感染性病毒传播给人。该病在我国流行面积较大,对养猪业的危害巨大,近年来经济损失较为严重,因此预防猪感染本病是防止人患乙脑的重要措施。目前对乙型脑炎的治疗仍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对待本病主要还是以免疫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寻求稳定、安全的猪用乙脑疫苗,已经成为近年JEV感染防治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关于表位疫苗的设计策略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作为理想的免疫原,抗原分子中应同时包含目的抗原B细胞表位和自身或外源T细胞表位,才能诱导出高特异性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起到预防或治疗作用,赋予较广泛的保护性。因此表位疫苗成为近年来病毒新型疫苗研究的热点。法氏囊(bursa of Fabricus, BF)是禽类独有的中枢免疫器官,其功能与哺乳动物中的骨髓类似。三肽囊素作为BF组织中分离的活性分子,无种属特异性,不仅对禽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而且对哺乳动物及人类淋巴细胞也具有明显的免疫学及生理学活性。法氏囊五肽为BF组织中分离的又一活性分子,对禽类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本研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把日本脑炎病毒E蛋白上的多表位基因(MEP)、囊素样肽基因和法氏囊五肽基因分别串联起来,构建三种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研究三者的免疫原性及保护效力,希望为研制具有高免疫原性的改良的乙脑表位疫苗提供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串联表达JEV E蛋白多表位基因、囊素样肽及法氏囊五肽利用PCR扩增出含日本脑炎病毒(JEV)E蛋白6个B细胞表位(氨基酸残基分别位于75-92,149-163,258-285,356-362,373-399,397-403),2个T细胞表位的基因(氨基酸残基分别位于60-68和436-445),即JEV E蛋白多表位基因(MEP),用EcoRl和Xhol双酶切将其连接到pET-28a(+)载体中,构建含MEP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载体。由于囊素样肽(Bur sin-like peptide, BSA)能增强乙脑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反应,在本研究中还构建了一个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载体,将JEV E蛋白多表位基因(MEP)按正确的读码框与囊素样肽基因串联,构建含MEP-BSA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载体。此外,法氏囊五肽(Bursopentine, BP5)为本组从鸡法氏囊中新分离的一种活性肽,为了弄清其免疫佐剂效应,本研究将JEV E蛋白多表位基因(MEP)、囊素样肽基因按正确的读码框与法氏囊五肽基因串联,构建另一个融合表达载体pET-MEP-BSA-BP5。将三种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以His-Bind螯合层析柱纯化三种融合蛋白(rMEP、rMEP-BSA、rMEP-BSA-BP5),然后运用SDS-PAGE进行可溶性分析,利用Western Blotting对该融合蛋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三种融合蛋白均以包涵体的形式获得了高效表达。通过His-Bind螯合层析柱纯化后的三种融合蛋白,通过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具有良好的抗原性。2重组蛋白rMEP、rMEP-BSA、rMEP-BSA-BP5对小鼠特异性免疫的影响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将50μg的rMEP、 rMEP-BSA、rMEP-BSA-BP5三种融合蛋白(用100μl PBS稀释)分别以肌肉注射接种的方式给小鼠进行3次免疫,同时设两组对照组小鼠,分别是PBS和JEV弱毒疫苗(SA-14-14-2病毒株)。通过检测中和抗体、抗体亚型(IgG1和IgG2a)、淋巴细胞增殖、INF-y和IL-4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T细胞亚型、攻毒实验发现,使用rMEP、 rMEP-BSA、rMEP-BSA-BP5三种融合蛋白都能明显的提高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IgG1和细胞因子IL-4水平表明rMEP蛋白主要刺激Th2型免疫反应。而rMEP-BSA和rMEP-BSA-BP5蛋白既能刺激Th2型免疫反应,也能刺激Thl型免疫反应。然而,Thl型免疫反应明显低于JEV弱毒疫苗但高于rMep蛋白,rMEP-BSA和rMEP-BSA-BP5两个蛋白产生的免疫反应很相似。攻毒实验结果表明]MEP、 rMEP-BSA、rMEP-BSA-BP5与弱毒苗一样都能保护小鼠免受致死量的乙脑病毒的感染,且保护率均为100%,证明rMEP、rMEP-BSA、rMEP-BSA-BP5三种融合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这为下一步猪体免疫试验奠定了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囊素样肽联合多表位抗原可以提高小鼠的免疫反应,而法氏囊五肽的增强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rMEP、rMEP-BSA可以作为候选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宗玉霞[10](2011)在《囊素样肽结构与功能的构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囊素是从鸡法氏囊中提取出来的第一个多肽物质,在机体抗体的生成和维持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国内外研究已经证明囊素可提高体液免疫反应,加强细胞免疫水平。但是囊素在体内的代谢机制还不清楚,目前临床应用效果也不尽如意,为进一步阐明囊素的调节作用和免疫机制,本研究以囊素三肽为基础,化学合成了单拷贝素(BS)、30拷贝囊素串联(KG30)和30拷贝分支结构囊素(MAP)等三种不同结构的囊素样肽,进行了囊素样肽结构与功能的构效研究,以探究结构对生物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1囊素样肽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为研究不同结构的囊素样肽的免疫活性,提取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率。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结构的囊素样肽中BS的免疫刺激活性高于KG30和MAP,增殖率可达到49.2%,其次为MAP,三种结构的囊素之间差异显着(P<0.05)。2囊素样肽对杂交瘤细胞抗体分泌的影响用ELISA法比较不同结构的囊素样肽对乙脑杂交瘤细胞抗体分泌的影响情况,设置单拷贝(BS)组、30拷贝串联(KG30)组、30拷贝分支结构(MAP)组和对照组,同时设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显示在50μg/mL的作用浓度下,MAP组值与细胞对照组相比增加了14.83%,BS组增加了9.57%,KG30增加了4.97%,表明不同结构的囊素对杂交瘤细胞都能起到促进其抗体分泌的作用,作用效果最好的是MAP。3囊素样肽对T淋巴细胞玫瑰花环形成的影响实验设计对照组、单拷贝(BS)组、30拷贝串联(KG30)组和30拷贝分支结构(MAP)组,分离鸡的淋巴细胞后处理成脱E受体的淋巴细胞(Ea),加入绵羊红细胞处理后染色,观察并计算玫瑰花环活性花环率。结果,BS及MAP组处理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玫瑰花环活性花环率高于KG30,与对照组相比,其Ea-花环率分别提高了39.2%和29.2%,刺激活性作用差异显着(P<0.05),但两组之间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KG30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性。表明BS和MAP结构的囊素可有效提高花环率的形成,可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并以BS的刺激活性为最佳。4囊素样肽对吞噬细胞的影响先通过注射淀粉物质诱导巨噬细胞到达腹腔,然后将化学合成的不同结构的囊素样肽腹腔注射到小鼠体内,最后腹腔注射1%鸡红细胞,收集腹腔液,吉姆萨染色并观察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以探究其对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结构的囊素样肽均可显着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与对照组相比,BS组、和MAP组可以使吞噬率分别提高32.48%和5.78%,吞噬指数为65.8%和57.72%,以BS刺激活性最佳,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实验组之间差异亦显着(P<0.05)。表明不同结构的囊素均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可提高免疫水平。5囊素样肤对新城疫灭活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将100只1日龄NDV非免的海兰褐雏鸡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疫苗对照组、囊素组(BS组)、30拷贝串联组(KG30组)和30拷贝分支组(MAP)。皮下注射新城疫灭活疫苗(Lostar株)0.2mL,用微量血凝-血凝抑制方法检测各组鸡的血清抗体效价、法氏囊指数、脾脏指数和血清中IL-2、IL-4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囊素样肽与空白对照组和疫苗对照组相比均能显着提高鸡的法氏囊指数(P<0.05)和抗体水平,MAP组和BS组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以MAP组效果最佳;MAP组可以显着增加IL-4分泌。表明在体内试验中MAP组即分支结构的囊素可显着提高法氏囊指数,有效促进血清抗体水平的的提高并使抗体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促进IL-4的分泌,增强体液免疫。
二、法氏囊活性肽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氏囊活性肽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融合三肽囊素的研制及其对小鼠生长免疫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文献综述 |
1.1 BS的发现 |
1.2 BS的生物学功能 |
1.3 BS的作用机理 |
1.4 BS的制备工艺 |
2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融合三肽囊素的克隆表达与可溶性表达条件的优化 |
1 材料 |
1.1 菌株和载体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 重组质粒pET-BS的扩增及鉴定 |
2.3 重组质粒在BL21(DE3)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 |
2.4 SDS-PAGE的分析 |
2.5 可溶性表达条件的优化 |
2.6 BS可溶性蛋白的纯化及BCA定量 |
3 结果 |
3.1 测序结果分析 |
3.2 SDS-PAGE鉴定pET-BS结果 |
3.3 BS可溶性蛋白的表达条件的优化 |
3.4 BS纯化过程 |
3.5 BS纯化后蛋白的BCA定量 |
4 讨论 |
4.1 不同诱导温度对BS可溶性表达的影响 |
4.2 不同菌液浓度对BS可溶性表达的的影响 |
4.3 不同诱导表达时间对BS可溶性表达的影响 |
4.4 添加不同诱导剂对BS可溶性表达的影响 |
4.5 不同IPTG浓度对BS可溶性表达的影响 |
4.6 BS可溶性蛋白的纯化 |
第三章 融合三肽囊素的对小鼠生长免疫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器材 |
2 方法 |
2.1 BS可溶性蛋白的准备 |
2.2 BS包涵体的准备 |
2.3 动物实验的处理 |
2.4 抗体滴度的检测 |
2.5 HE染色病理切片的制作 |
2.6 血清中肝功能肾功能因子的检测 |
2.7 实验结果数据的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BS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3.2 BS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 BS对小鼠对禽流感灭活苗产生抗体滴度的影响 |
3.4 BS对小鼠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 |
3.5 BS对小鼠肝脏和肾脏组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BS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分析 |
4.2 BS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影响分析 |
4.3 BS对小鼠肝脏功能和肾脏功能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融合三肽囊素作为ALV先天感染鸡群生长及免疫调节剂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文献综述 |
1 法氏囊素的概述 |
1.1 发现 |
1.2 结构 |
1.3 组织分布 |
1.4 功能 |
2 禽白血病的基本概述 |
2.1 ALV流行状况 |
2.2 ALV传播途径与方式 |
2.3 ALV引起的免疫抑制 |
2.4 诊断 |
2.5 预防和控制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试剂及疫苗 |
1.2 主要试验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1.4 融合三肽囊素的制备 |
2 方法 |
2.1 ALV的培养及病毒感染力(TCID_(50))的滴定 |
2.2 动物试验设计 |
2.3 试验指标检测 |
2.4 数据处理 |
三 结果与分析 |
1 融合BS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2 融合BS对各脏器指数的影响 |
3 融合BS对NDV活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
4 融合BS对AIV-H_5灭活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
5 融合BS对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
5.1 对血清中IL-2浓度的影响 |
5.2 对血清中IL-4浓度的影响 |
5.3 对血清中IFN-浓度的影响 |
6 融合BS对抗体亚型(IgG_1/IgG_2)的影响 |
7 RNA-seq分析结果 |
8 融合BS对ALV鸡群组织中gp85和CNTFRα妄达的影响 |
8.1 各器官组织中gp85的表达量 |
8.2 肝脏、胸腺中CNTFRα的表达量 |
四 讨论 |
1 融合BS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2 融合BS对各脏器指数的影响 |
3 融合BS对NDV和AIV-H5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
4 融合BS对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
5 融合BS对抗体亚型(IgG_1/IgG_2)的影响 |
6 转录组学 |
7 融合BS对ALV鸡群组织中gp85和CNTFRα表达的影响 |
7.1 对gp85表达的影响 |
7.2 对CNTFRα表达的影响 |
五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法氏囊多肽BSP-Ⅰ和BPP-Ⅰ的免疫调节活性及其B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免疫程序 |
1.3 抗体检测 |
1.4 细胞因子检测 |
1.5 全血淋巴细胞增殖 |
1.6 c DNA展示文库的亲和筛选及测序 |
1.7 噬菌体亲和性鉴定 |
2 结果 |
2.1 BSP-Ⅰ在鸡体内的免疫调节活性 |
2.1.1 HI抗体分析 |
2.1.2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
2.1.3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 |
2.2 BPP-Ⅰ在鸡体内的免疫调节活性 |
2.2.1 BPP-Ⅰ促进HI抗体产生 |
2.2.2 BPP-Ⅰ促进细胞因子生成 |
2.2.3 BPP-Ⅰ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活力 |
2.3 噬菌体文库筛选 |
2.4 筛选噬菌体克隆的亲和性鉴定 |
3 讨论 |
(4)重组免疫融合肽Tα1-BP5对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鸭坦布苏病毒病研究进展 |
1.1.1 鸭坦布苏病毒生物学特征 |
1.1.2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 |
1.1.3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2 Tα1 的研究进展 |
1.2.1 Tα1(Thymopentin α1)的发现 |
1.2.2 Tα1(Thymopentin α1)的生物学作用 |
1.2.3 Tα1(Thymopentin α1)的临床应用 |
1.3 BP5的研究进展 |
1.3.1 BP5的发现 |
1.3.2 BP5的生物学功能 |
1.3.3 法氏囊活性肽未来的临床应用方向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DTMUV HN1株囊膜E蛋白抑制肽的筛选及鉴定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噬菌体12肽库的亲和筛选 |
2.2.2 噬菌体阳性克隆的ELISA鉴定 |
2.2.3 噬菌体阳性克隆抑制试验 |
2.2.4 阳性噬菌体克隆的DNA序列测定与抑制肽合成 |
2.2.5 抑制肽对鸭胚成纤维细胞增值的影响 |
2.2.6 抑制肽对DTMUV HN1株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中增值的影响 |
2.3 结果 |
2.3.1 噬菌体12肽库筛选及富集率 |
2.3.2 噬菌体阳性克隆的ELISA鉴定 |
2.3.3 噬菌体阳性克隆的竞争抑制试验 |
2.3.4 噬菌体阳性克隆DNA序列测定及P3-12、P8-12 的合成 |
2.3.5 抑制肽P3-12、P8-12 对鸭胚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6 抑制肽P3-12、P8-12 对DTMUV HN1株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中增值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抑制肽的筛选与鸭胚成纤维细胞的建立 |
2.4.2 抑制肽的效果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rTα1-BP5的构建表达及其佐剂特性检测 |
3.1 材料 |
3.1.1 质粒、菌株、病毒株及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2 方法 |
3.2.1 rTα1-BP5工程菌的构建 |
3.2.2 rTα1-BP5的表达 |
3.2.3 rTα1-BP5体外活性测定 |
3.2.4 动物分组及免疫 |
3.2.5 血清中HI抗体效价的测定 |
3.2.6 血清中抗体亚型IgG1、Ig G2a效价的测定 |
3.2.7 血清中IL-4 和IFN-γ 的测定 |
3.2.8 小鼠的攻毒保护试验 |
3.3 结果 |
3.3.1 rTα1-BP5基因的扩增及原核表达 |
3.3.2 rTα1-BP5的体外活性 |
3.3.3 免疫小鼠血清中的HI抗体效价 |
3.3.4 血清中IgG抗体亚型及其效价 |
3.3.5 免疫小鼠血清中IL-4 和IFN-γ |
3.3.6 小鼠的攻毒保护试验 |
3.4 讨论 |
3.4.1 重组融合肽的构建 |
3.4.2 rTα1-BP5的免疫增强佐剂特性初步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rTα1-BP5对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
4.1 材料 |
4.1.1 毒株、疫苗及实验动物 |
4.1.2 主要试剂 |
4.2 方法 |
4.2.1 动物分组与免疫 |
4.2.2 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IgG抗体水平 |
4.2.3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测定 |
4.2.4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
4.2.5 病毒中和滴度测定 |
4.2.6 动物攻毒试验 |
4.3 结果 |
4.3.1 血清IgG抗体水平 |
4.3.2 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
4.3.3 淋巴细胞增殖 |
4.3.4 病毒中和试验 |
4.3.5 免疫鸭的攻毒保护试验 |
4.4 讨论 |
4.4.1 免疫鸭各项指标的测定分析 |
4.4.2 动物攻毒保护试验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T7 cDNA噬菌体展示文库筛选法氏囊活性肽BPP-Ⅱ结合蛋白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噬菌体文库鉴定 |
1.3 c DNA展示文库的亲和筛选 |
1.4 噬菌体克隆培养和测序 |
1.5 噬菌体亲和性鉴定 |
2 结果 |
2.1 噬菌体文库验证 |
2.2 法氏囊活性肽BPP-Ⅱ筛选结果及分析 |
2.3 富集噬菌体克隆的亲和性鉴定 |
3 讨论 |
(6)重组融合肽Tβ4-BP5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佐剂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7)法氏囊活性肽BP5肿瘤细胞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法氏囊活性肽研究进展 |
1.1.1 法氏囊活性肽 |
1.1.2 BP5的生物学功能 |
1.1.3 法氏囊活性肽的应用前景 |
1.2 噬菌体展示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噬菌体展示系统的分类 |
1.2.2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 |
1.3 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基因芯片的概念及分类 |
1.3.2 基因芯片技术的优势 |
1.3.3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法氏囊活性肽BP5特异性结合肽的筛选及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噬菌体随机12肽库筛选的富集率 |
2.2.2 噬菌体阳性克隆的ELISA鉴定 |
2.2.3 竞争抑制试验 |
2.2.4 BP5结合肽对BP5抗WEHI-23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2.5 BP5结合肽对BP5促进p53基因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鸡DT40细胞c DNA T7噬菌体文库的构建及BP5相互作用蛋白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鸡DT40细胞cDNA T7噬菌体文库的构建 |
3.2.2 BP5鸡DT40细胞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
3.2.3 BP5鸡DT40细胞候选相互作用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BP5刺激后鸡DT40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鸡DT40细胞总RNA的提取、纯化及质量检测 |
4.2.2 BP5刺激后鸡DT40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4.2.3 BP5刺激后鸡DT40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 |
4.2.4 BP5刺激后鸡DT40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分析 |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P5刺激的差异基因 |
4.2.6 BP5依赖p53抗肿瘤信号通路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日本脑炎病毒多表位基因与法氏囊活性肽的串联表达及其免疫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名称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1.1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病原学特性 |
1.2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 |
3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类和分型 |
4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毒力和致病机理 |
5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检测方法 |
5.1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培养鉴定 |
5.2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测 |
5.3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6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疫苗的研究概况 |
6.1 传统的鼠源灭活疫苗 |
6.2 减毒活疫苗 |
6.3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
6.4 合成肽疫苗 |
6.5 核酸疫苗 |
6.6 基因工程重组活载体疫苗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法氏囊活性小肽的研究进展 |
1 法氏囊及其生物学功能 |
2 法氏囊免疫活性物质研究 |
3 法氏囊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
3.1 囊素三肽的研究进展 |
3.2 法氏囊五肽的研究进展 |
3.3 法氏囊七肽的研究进展 |
3.4 其它法氏囊活性肽的研究 |
4 法氏囊活性肽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多表位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1 病毒抗原表位的确定方法 |
1.1 单克隆抗体技术 |
1.2 噬菌体展示技术 |
1.3 多肽合成技术 |
1.4 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 |
1.5 人工预测技术 |
2 多表位病毒疫苗 |
2.1 B细胞多表位疫苗 |
2.2 Th细胞多表位疫苗 |
2.3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多表位疫苗 |
3 多表位病毒疫苗在疫苗研究、开发领域中的应用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四章 串联表达JEV E蛋白多表位基因、囊素样肽及法氏囊五肽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目的基因的扩增 |
2.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双酶切鉴定 |
2.3 重组蛋白(rMEP、rMEP-BSA、rMEP-BSA-BP5)的表达 |
2.4 表达产物的纯化 |
2.5 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分析及Westem—blot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五章 重组蛋rMEP、rMEP-BSA、rMEP-BSA-BP5对小鼠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试验动物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JEV病毒抗体和抗体亚型检测 |
2.2 血清中IL-4和IFN-γ的测定 |
2.3 JEV中和抗体的产生及对致死量JEV的保护力 |
2.4 MTT分析 |
2.5 脾T细胞亚群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全文总结 |
致谢 |
(10)囊素样肽结构与功能的构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iton)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囊素的研究进展 |
1 囊素的产生及组织定位 |
2 囊素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
3 囊素作用机理研究 |
4 囊素的其他研究 |
5 囊素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
6 囊素研究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多肽的研究 |
1 免疫增强剂的研究 |
2 多肽的异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囊素样肽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刺激活性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ConA最佳作用浓度摸索 |
2.2 BS最佳作用浓度摸索 |
2.3 BS和ConA的联合刺激作用中最佳配比摸索 |
2.4 囊素样肽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刺激活性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囊素样肽对杂交瘤细胞抗体分泌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囊素对杂交瘤细胞抗体分泌的刺激活性最佳的浓度摸索 |
2.2 囊素样肽对杂交瘤细胞抗体分泌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囊素样肽对淋巴细胞花环形成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囊素的最佳刺激活性浓度筛选 |
2.2 囊素样肽对淋巴细胞花环试验刺激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囊素样肽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囊素最佳刺激浓度摸索 |
2.2 囊素样肽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囊素样肽对鸡新城疫灭活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囊素样肽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2.2 囊素样肽对血清中ND抗体水平的影响 |
2.3 囊素样肽对血清中IL-2水平的影响 |
2.4 囊素样肽对血清中IL-4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四、法氏囊活性肽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合三肽囊素的研制及其对小鼠生长免疫性能的影响[D]. 卢荣彬.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2)
- [2]融合三肽囊素作为ALV先天感染鸡群生长及免疫调节剂应用初探[D]. 安亚娟.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2)
- [3]法氏囊多肽BSP-Ⅰ和BPP-Ⅰ的免疫调节活性及其B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J]. 谢盛达,沈艳玲,余远楠,郑阳,宗嫚嫚,周传杰,冯秀丽,陈溥言,杨梅. 畜牧与兽医, 2017(05)
- [4]重组免疫融合肽Tα1-BP5对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D]. 张巫凡.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
- [5]T7 cDNA噬菌体展示文库筛选法氏囊活性肽BPP-Ⅱ结合蛋白及鉴定[J]. 周川杰,宗嫚嫚,梁静泊,周广防,冯秀丽,陈溥言,徐生亮. 畜牧与兽医, 2017(01)
- [6]重组融合肽Tβ4-BP5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佐剂特性[J]. 王臣,郭香玲,李小康,李德元,陈溥言. 中国兽医学报, 2015(09)
- [7]法氏囊活性肽BP5肿瘤细胞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及鉴定[D]. 郭香玲. 河南科技大学, 2015(02)
- [8]胸腺五肽和法氏囊活性五肽的融合表达及其对禽流感灭活疫苗的佐剂效应[J]. 王臣,郭香玲,李小康,吴庭才,李德元,陈溥言. 生物工程学报, 2015(05)
- [9]日本脑炎病毒多表位基因与法氏囊活性肽的串联表达及其免疫特性研究[D]. 刘泉.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10]囊素样肽结构与功能的构效研究[D]. 宗玉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