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功能评估

中风的功能评估

一、脑卒中的机能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付志鹏[1](2021)在《康复中心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脑卒中是我国排行前列的死亡病因,带来的后遗症会造成患者不同程度下肢运动障碍,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然而目前康复中心内广泛使用的下肢康复工具仅能提供基础的训练功能,不能满足患者群体康复需求外更深层次的需求,也无法提供良好的产品使用体验。因此,为老年脑卒中患者使用的下肢康复产品进行人性化设计十分重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将人性化设计理论运用于康复中心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产品设计中。本文首先阐述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了解我国脑卒中防治的现状,相关产品的研究现状。使用理论研究法对人性化设计理念的相关文献,书籍和网络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人性化设计理论在下肢康复产品设计的应用思路和设计流程。通过市场调研分析现有产品的优缺点,使用Kano模型制定调查问卷,运用实地调研法对康复中心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对康复医师进行访谈获取用户群体对现有产品的评价和下肢康复产品设计的具体需求,并进行汇总归纳提出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产品的设计创新原则。将设计美学和具体功能相结合,运用设计实践法对人性化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产品进行草图绘制,对初步形态方案进行小组评估,随后对选定方案进行3d模型建立和渲染,完成产品的外观设计,然后对制作产品的交互逻辑框架,并进行界面设计实践,从多个维度进行设计究。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人性化设计理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产品设计的价值,对该类产品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湾明月[2](2021)在《基于海马亚区体积探索八段锦改善认知衰弱症的机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认知衰弱症形神俱虚的状态与海马亚区的关系,验证八段锦对认知衰弱症的干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海马亚区探讨八段锦的效应机制,阐明八段锦“形神共养”的作用机制。方法:研究一:选择26名社区认知衰弱老年人,以及26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对照老年人。对两组受试者进行结构核磁共振扫描,分析两组老年人的海马亚区体积差异。研究二:招募福州市102名社区认知衰弱老年人,随机分为八段锦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八段锦组在此基础上进行24周的规律八段锦干预。并于干预前、干预12周以及干预24周后分别采用福州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和埃德蒙顿衰弱量表(Edmonton Frail Scale,EFS)评估两组受试者的整体认知功能、记忆力和身体衰弱情况;动静态平衡评估分析仪和CAMRY-EH101电子力计评估平衡功能和肌力。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两组结局指标的差异。研究三:在研究二的基础上,遵循自愿原则,于干预前、干预后对自愿参加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结构核磁共振扫描,分析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的海马亚区体积改变及其与认知和身体衰弱结果改变的相关性。结果:研究一:1.海马亚区体积分析显示认知衰弱组左前下托、旁下托、分子层、海马-杏仁核移行区(Hippocampal Amygdala Transition Area,HATA)、右侧角回1区(Cornu Ammonis1,CA1)和前下托体积均显着减小(P<0.05/12)。2.认知衰弱组体积显着减少的海马亚区与行为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贝克抑郁量表得分、颅内总体积(Total Intracranial Volume,TIV)的影响后,左侧分子层、右侧CA1的体积与MoCA得分呈正相关(r=0.435,P=0.049;r=0.447,P=0.042);左侧HATA的体积与EFS得分呈负相关(r=-0.525,P=0.042);右侧CA1、右前下托的体积与MQ呈正相关(r=0.500,P=0.021;r=0.446,P=0.043),左旁下托的体积与记图分测试得分呈正相关(r=0.496,P=0.022),右侧CA1的体积与再生分测试得分呈正相关(r=0.475,P=0.030)。研究二:除年龄外,八段锦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干预12周后,八段锦组的MoCA得分、MQ及再认、联想、背数三项分测试得分(P<0.05)显着高于对照组;而衰弱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4)。干预24周后,八段锦组的MoCA得分,MQ及记图、再认、联想、背数四项分测试得分,平衡稳定性系数、右膝关节伸展肌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衰弱指数、双足睁眼动摇总轨迹长、单足睁眼单位面积轨迹长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三:1.两组共有50名受试者(其中八段锦组26例,对照组24例)自愿完成干预前与干预后的核磁共振扫描,且两组参与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BMI、全面衰退量表、BDI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八段锦组在干预后的MoCA得分,MQ及记图、再认、联想三项分测试得分,平衡稳定性系数、右膝关节伸展肌力上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衰弱指数、双足睁眼动摇总轨迹长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海马亚区体积分析显示八段锦组海马的左侧旁下托、HATA,右侧CA1、前下托这四个亚区体积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12)。3.相关性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况的影响后,八段锦组右CA1区的体积改变与MoCA分数改变呈正相关(r=0.510,P=0.015);左侧旁下托、HATA的体积改变与EFS分数改变呈负相关(r=-0.534,P=0.011;r=-0.575,P=0.005);右侧CA1、右侧前下托的体积改变与韦氏记忆商的分数改变呈正相关(r=0.484,P=0.022;r=0.435,P=0.043);左侧旁下托的体积改变与记图分测试分数改变呈正相关(r=0.509,P=0.016)。结论:1.认知衰弱症老年人海马前下托,左分子层、旁下托、HATA,右CA1区出现体积减小,且与认知功能及身体机能下降密切相关。2.24周的八段锦运动可显着改善认知衰弱老年人的整体认知功能、记忆力和身体衰弱。3.八段锦改善认知衰弱症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及身体机能的机制可能与改变海马左旁下托、HATA,右CA1、前下托等亚区的结构可塑性有关。

郑拯[3](2021)在《脑卒中病人应用interRAI-PAC评估工具的信效度检验》文中指出[目的]对汉化版interRAI-PAC进行信效度检验,探讨此评估工具在我国综合医院康复科使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临床医生、治疗师及家属提供客观的患者状况,使其做出合理有效的医疗决定,同时推进能够兼容不同医疗健康领域的评估工具在我国的广泛使用。[方法]1.由两名接受过interRAI专项培训的医务人员同时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92名脑卒中患者进行interRAI-PAC评估,测量其评估者间信度;2.2019年9月—2020年8月收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十家医院康复科1413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interRAI-PAC评估,测量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3.选取其中320名同时进行MOCA、MBI、HAMD评估,测量效标效度;4.邀请6名副高级以上职称康复领域专家采用1~4级评分方法,测量interRAI-PAC的内容效度。[结果]1.interRAI-PAC测量者间信度:测量者间信度相关系数范围在0.796~0.934(P<0.01);2.interRAI-PAC 内部一致性信度:interRAI-PAC 中的认知能力、情绪和行为、健康状况、尿便控制四部分以及量表整体情况下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40~0.815(P<0.01),沟通和知觉、生理机能/功能状况、口腔与营养状态、治疗和处置、责任和预嘱五部分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511~0.656(P<0.01),疾病诊断、皮肤状况、用药情况三部分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0.144~0.364(P<0.01)。3.interRAI-PAC内容效度:内容效度为1.0;4.interRAI-PAC结构效度:认知能力部分提取两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67.648%,因子负荷量绝对值为0.588~0.867;沟通和知觉部分提取两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63.509%,因子负荷量绝对值为0.663~0.865;情绪和行为部分提取五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8.850%,因子负荷量绝对值为0.491~0.918;生理机能/功能状况部分提取三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67.648%,因子负荷量绝对值为0.481~0.864;健康状况部分提取八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7.584%,因子负荷量绝对值为0.390~0.925;口腔与营养状态部分提取两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4.681%,因子负荷量绝对值为0.356~0.907;用药情况部分提取三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6.946%,因子负荷量绝对值为0.390~0.925;责任和预嘱部分提取两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95.054%,因子负荷量绝对值为0.974~0.976;5.interRAI-PAC校标效度:interRAI-PAC与MoCA、HAMD以及MBI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0.405、0.822(P<0.01)。[结论]1.汉化版interRAI-PAC在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评估者间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2.量表中认知、抑郁、日常生活能力部分有可接受的校标关联效度。可以作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临床使用初筛工具,为临床医生、治疗师及家属提供客观的患者状况,使其做出合理有效的医疗决定。

丁露[4](2021)在《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效应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在不同疗效评价标准下影响通关利窍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临床效应的相关因素,对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合理选取疗效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依据,为深入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立题依据,对患者生活方式及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提供意见与建议,实现通关利窍针刺治疗PSD的效果最大化。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针灸科、康复科病区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计125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从病历资料中收集记录患者一般人口学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具体诊疗方案及吞咽障碍相关疗效评价指标。所有患者治疗均包含通关利窍针刺处方(疗程未做限定),疗效评价指标选用功能性经口摄食评分(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 Test,WST)评分。参考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疗效评定标准的相关推荐,根据患者出院时WST评分以及FOIS评分的改善程度来评定临床疗效设立针刺有效组和针刺无效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出对针刺有效组和无效组有影响的候选因素;然后对这些候选因素进行共线性检查,随后将候选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通过对与疗效有关系的各指标的分析和对其他信息的归纳和总结,尽可能全面深入挖掘出潜在的疗效影响因素。结果:以FOIS改善1个等级以上或WST和FOIS同时改善1个等级以上为疗效标准时,发现胃管(OR=0.102,P=0.022)/(OR=0.077,P=0.022)、真球麻痹(OR=0.178,P=0.003)/(OR=0.167,P=0.003)是直接影响针刺是否产生疗效的危险因素,治疗周期(OR=1.180,P=0.000)/(OR=1.083,P=0.001)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强保护性因素,超过3周更易产生疗效。以WST改善1个等级以上为疗效标准时,发现陈旧性脑梗死(OR=0.296,P=0.006)是单独影响针刺疗效的危险因素。以FOIS改善2个等级以上为疗效标准时,高BI指数(OR=1.042,P=0.029)和治疗周期(OR=1.095,P=0.002)是影响针刺疗效的保护性因素,陈旧性脑梗死(OR=0.123,P=0.013)和糖尿病病史(OR=6.816,P=0.008)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根据得出的相关影响因素,首先应积极推进临床优化改进当前针刺治疗方案:卒中后真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障碍较重,我们可以将通关利窍针刺法与高氏项针结合,精准作用到延髓吞咽中枢,促进针刺效应产生;对于入院留置胃管患者可以采用间歇性留置胃管或结合容积黏度测试适时拔出胃管的方式来减少胃管留置时间,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PSD合并有脑梗死、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医生应积极处理原发病及合并病,改善神经功能,个体化定制针刺治理方案,提升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助力针刺效应的产生;针刺治疗周期是直接影响针刺是否产生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治疗周期的适当延长可以增加针刺效能的积累,尤其在恢复期介入针刺治疗的患者以及想要大幅度改善摄食功能的患者更应适当延长针刺治疗周期,在相关政策的允许下,建议将针刺治疗PSD的周期尽可能延长至3~4周以上。后期研究可以着重深入探索针对PSD不同人群,针刺不同疗程所产生的临床效果。其次如果在临床或科研设计中不具备使用金标准评估PSD的条件,建议在疗效标准选取上将床旁类饮水试验与FOIS量表联合使用,科研工作者应加快研发能反映针刺效应特点的多维综合疗效评价体系。此外,应大力普及全面健康宣教,完善相关医疗政策体系,全方位地推动实现临床治疗效果最大化。

张世平[5](2021)在《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将对其一生的体育参与及体质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对小学生体质健康也予以高度重视。动作协调能力是综合的神经机能能力,良好的动作协调能力能够对小学生掌握运动技巧、提升运动能力有所帮助,能够促进其身体各项系统的协同配合与发展,进而塑造良好的身体姿态,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为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运动能力发展,尤其是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充分把握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探索科学有效的方式发展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运动视觉训练为提升机体的运动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尤其对于视觉发育正处于活跃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更加重要。运动视觉训练在国外的研究和实践中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在国内研究较少,尤其是在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中对运动视觉训练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研究实践。本文在小学生群体中运用运动视觉训练开展研究,探讨其对视觉能力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实际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测试法等,在相关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对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和动作协调能力结构要素及其评价进行分析,筛选出一套适合于小学生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确立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通过教学实验,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情况,为提升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促进运动能力发展、提升体质健康提供帮助,并为国家完善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运动视觉训练对动作协调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中的空间定向能力、平衡能力、认知能力产生显着影响,具体表现在: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二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有显着影响,对水平一、水平三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没有显着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三个水平的平衡能力均有显着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一、水平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显着影响,对水平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显着影响。同时,研究也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的反应能力、本体感知能力和节奏能力的提升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动作协调能力随着水平段的升高而增强,运动视觉训练在小学生性别上没有显着性差异。2.系统科学的确立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确立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筛选经过了专家访谈、李克特量表筛选而出。在设计教学实验中,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又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最终确定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在本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的内容最终共确定了13种,即静止视力、动态视力、视觉聚焦、视觉追踪、周边视野、融像灵活性、深度感知、视觉化、手(脚)眼协调能力、瞬间视、视觉集中力、对比感度、光感度。同时研究中深入分析每种运动视觉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对其训练方法进行分析筛选,最终确定了眼保健操、钟摆读数、双人传球认字、卡片聚焦、远近字母表、找数字、两段式扫视、认数字、举看铅笔、圆珠笔相向、延迟记忆、定位抛接、手脚触点、快读速记、凝视一点集中训练等15种运动视觉训练方法。通过研究证明,这些运动视觉训练方法便于小学生掌握,且易于推广。3.研究中确定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适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身体运动能力决定了该群体需要一套简单易行的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去全面掌握与科学分析。研究表明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多要素构成的综合复杂能力,因此其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其综合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专项特征对其的影响。研究中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以动力系统、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作为理论基础指导。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系统归类,从反映动作协调能力的6个结构要素即反应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本体感知能力、节奏能力、平衡能力与动作认知有关的认知能力出发,通过专家访谈、预实验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进而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论证筛选,在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最终确定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为接反弹六角球、十字象限转身跳、跳绳、栏间折返、走平衡木、绳梯识图。经过实践证明这套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是有效的。4.运动视觉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视觉能力的改善。研究发现,实验干预后不同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的平均视力出现明显差异,多个实验班在经历运动视觉训练后出现平均视力有小幅提高(水平二、水平三),而多个对照班在正常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视力略有降低。数据结果说明,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视觉能力的发展和保护具有一定作用。

刘婷[6](2021)在《有氧运动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观察及氧化应激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有氧运动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与认知功能改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共45例,利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有氧运动联合高压氧治疗组(AEHBO组)24例和高压氧治疗组(HBO组)21例,AEHBO组予以有氧运动(30分/次,1次/日,5次/周,共8周)联合高压氧(60分/次,1次/日,5次/周,共8周)治疗,HBO组予以高压氧(60分/次,1次/日,5次/周,共8周)治疗,于治疗前后利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ment,Mo CA)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健康调查简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evey,SF-36)评定生活质量,分光光度法对患者血清中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后,AEHBO和HBO组患者MMSE、Mo 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EHBO组MMSE、Mo CA评分升高更为显着;AEHBO组患者血清中GSH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GSH含量升高与该组患者MMSE评分增加行Spearman相关分析rs=0.010,呈低度正相关;HBO组患者血清中MDA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DA含量降低与该组患者MMSE评分增加行Spearman相关分析rs=0.042,呈低度正相关。结论:有氧运动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血清中GSH含量升高与认知功能改善正性相关,MDA含量降低与认知功能正性相关。

魏久斐[7](2020)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针刺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 确定对象:研究对象为脑卒中后抑郁症病人,干预措施采取针刺,对照组采取普通的西医疗法,药品包括选择性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三环类(阿米替林)、四环类(马普替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结局指标为HAMD(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评分、有效率和治愈率,主要结局指标为HAMD评分。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2.检索策略:(1)制定中英文检索策略,检索国内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国外数据库Pub 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选取2010-2020年的研究数据,检索时间截止2020年3月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相关文献,(2)浏览标题、摘要,必要时阅读全文进行初筛,分别由2名研究人员并确定最终纳入文献。如有分歧,由第三方协调。(3)根据文献特征,进行纳入文献的数据提取,包括研究对象、干预/对照措施、结局指标的具体内容。(4)文献提取的同时,运用Cochrane Handbook中介绍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3.系统评价方法:运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型数据用加权均数差值(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与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来表示;二分类数据运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与疗效优势比(Odds Ratio,OR)来表示,采取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需要进行数据合并分析时,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当I2≤50%时可认为纳入的独立研究具有同质性,其次运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RE)计算分析统计量;当I2>50时,可认为纳入研究具有异质性,可使用敏感性分析或者亚组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结果:1. 文献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出1177篇文献,纳入14篇文献,3篇外文文献,11篇中文文献;共纳入164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均为各地医院门诊或者住院病人,其中男性病人占809人,女性病人831人,年龄在18~79岁之间,病程在0.5月~26年之间。干预措施疗程为4~24周。干预措施为针刺治疗,对照措施为抗抑郁药物或普通药物治疗。有5篇描述了不良反应。根据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定:所选文献均为偏倚风险不确定文献。2. 分析结果:(1)主要评价指标:HAMD评分:本研究进行合并效应量分析前,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I2=90%,P<0.00001,提示上述14篇文献存在显着异质性,随后,本研究进行亚组分析,根据病程分为4周(王伟华2011、唐永祥2011、孙培养2013、孔祥艳2015、解衍龙2017、Aiwen Chen 2018),6周(李鸿杰2011),8周(乌云2011、周媛2012、魏波2013、宋书昌2014、Jiaping Wu2010、黄文雄2017),24周(Yunting Sun 2015)。疗程4周的研究结果显示:MD=-5.99,可信区间为[-9.29,-2.69],通过Z检索,最终得出Z=3.56(P=0.0004);疗程6周的研究结果显示:MD=0.80,可信区间为[-3.01,4.61],通过Z检索,最终得出Z=0.41(P=0.68);疗效8周的研究结果显示:MD=-3.22,可信区间为[-4.34,-2.10],通过Z检索,最终得出Z=5.65,P<0.00001);24周的研究结果显示:MD=-2.08,可信区间为[-4.23,0.07],通过Z检索,最终得出Z=1.89(P=0.06)。所有组合起来的研究结果显示:MD=-4.12,可信区间为[-5.49,-2.76],数据提示针刺组疗效优于西药组。(2)次要评价指标:(1)有效率:共有11篇文献(周媛2012、王伟华2011、李鸿杰2011、唐永祥2011、魏波2013、孙培养2013、宋书昌2013、解衍龙2017、黄文雄2017、Yunting Sun 2015、Jiaping Wu 2010)纳入了相关的研究分析,并且在后续的分析研究中使用计数资料二分法,在这个研究分析之上,通过Meta分析得到相关结果。其中,I2=0%,看出不同的研究文献之间存在着同质性。通过计算合并后,RR值为1.13,可信区间是[1.08,1.17],通过Z检索,最终得出Z=5.51(P<0.00001)。得出以下的结论:在针刺组和药物组这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率差异比较的分析研究是有统计学意义的。(2)治愈率:共纳入9篇研究(周媛2012、王伟华2011、唐永祥2011、魏波2013、孙培养2013、宋书昌2013、解衍龙2017、黄文雄2017、Jiaping Wu 2010)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相关结果。其中,I2=14%,看出不同的研究文献之间存在着同质性。通过计算合并后,RR值为1.48,可信区间是[1.23,1.78],通过Z检索,最终得出Z=4.16(P<0.0001)。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针刺组和药物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针灸因为其安全和副作用低的特性更应受到更好的推广。(4)本次研究中发现尽管设立了相对较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但获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依然不尽如人意,建议以后大家严格要求,提升试验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可行性。结论:1.针刺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在改善HAMD评分方面优于常规西药,针刺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2.针刺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数低于普通西药治疗的反应数,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3.目前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针刺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试验文献,因此,针刺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付秀云[8](2020)在《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基于时机理论的脑卒中照顾者干预模式。研究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在不同时间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抑郁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脑卒中患者疾病复发率的影响,为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在青岛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2名脑卒中患者的照顾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随访,干预组在神经内科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根据时机理论将脑卒中照顾者的照顾过程分为5个阶段,包括诊断期(入院后1~3天)、稳定期(入院后4~10天)、出院准备期(出院前1~2天)、调整期(出院后3个月内)和适应期(出院后3个月到6个月)。干预人员结合《TIR健康教育手册》,在不同阶段给予照顾者相应的健康教育。前三个阶段的干预在院内完成:包括每日一次的面对面授课、技能培训和情感沟通。后两个阶段的干预在院外进行:包括定期电话随访、面访、健康大讲堂以及多种形式健康信息的推送。收集不同时间(入院时、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抑郁自评量表(SDS)、SF-36简明健康调查量表数据以及脑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复发率的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分析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抑郁水平、生活质量以及脑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复发率的影响。结果1.两组照顾者在干预前的人口社会学信息、照顾负担、抑郁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照顾者照顾负担(ZB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1)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负担总分、个人负担维度得分和责任负担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以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因素对照顾负担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影响,且得分随干预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干预因素对得分有影响,且在不同时间点,干预组得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和干预因素有交互作用,两组照顾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趋势不同。(2)出院后6个月,两组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照顾者SDS抑郁评分:(1)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DS抑郁评分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因素对SDS抑郁评分有影响,且得分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干预因素对得分有影响,且在干预的不同时间段,干预组较对照组SDS抑郁评分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和干预因素有交互作用,两组照顾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趋势不同。(2)到出院后6个月,两组照顾者的抑郁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照顾者SF-36得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两组照顾者PCS总分、MCS总分及RP、VT、SF、RE和MH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干预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因素对各得分有影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得分有上升的趋势;干预因素对各得分有影响,在不同时间点,干预组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因素与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显着(P<0.05),说明在不同时间点,两组照顾者得分变化趋势不同。(2)PF、BP和GH维度得分仅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组照顾者得分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5.干预结束后,干预组脑卒中患者6个月卒中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χ2=4.358,P<0.05)。结论1.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能显着降低脑卒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和抑郁水平,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但对生理机能及一般健康状况影响较小。2.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能显着降低脑卒中患者卒中后6个月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魏暖暖[9](2020)在《个案工作介入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问题的实务探索 ——以商丘市W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脑卒中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这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俗称中风,其死亡率高、发病率高和致残率高。患脑卒中后的老人常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身体机能很难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当前阶段,社会对脑卒中后遗症老人的研究与关注侧重在生理功能的康复和物质需求的满足,对老人的负性情绪问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然则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障碍是卒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阻碍病后康复,甚至使躯体障碍加重,极大降低老人的生活质量。故而,帮助脑卒中后遗症老人帮助中风的老人养成理性的态度对待创伤事件,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建立对自身和生活的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基于对脑卒中后遗症老人前期资料收集和相关文献研究,特提出如下研究问题: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问题有那些表现?这些负性情绪问题的成因有哪些?个案工作如何介入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个案工作对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问题是否有效?本研究以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的为指导,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观察法和量表法研究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的表现及形成原因,通过开展个案工作服务探索解决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对象是商丘市W村三位老人,第一步是采取访谈和量表的方式对本村部分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初步了解,在掌握此群体的基本情绪状态后,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三位老人为服务对象,深入了解其负性情绪的表现和根由;下一步是,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干预,改善负性情绪;最后,评估干预效果,总结经验并发现社会工作在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中应用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在个案开展过程中,共分为四个阶段的介入来缓解案主的负性情绪。在前期阶段,运用接纳、共情和积极关注等技巧改善案主情绪问题,运用举例、对质、想象和与非理性信念辩论等方法,协助案主形成对待自身病后状态的正确态度;在中期阶段,运用生命故事回顾、增加社会活动和链接支持资源等方法帮助案主缓解与家人和朋辈群体的紧张关系,帮助其重构社会支持网络;在后期阶段,发展案主特长,培养兴趣,提升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在巩固阶段,与案主一起回顾与总结干预过程,进一步加强对自身的肯定,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方式,结束专业关系。通过效果评估得出相关结论:在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指导下的个案工作对于改善脑卒中后遗症老人的负性情绪问题有显着作用,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提高了个案介入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案主的负性情绪在生活中明显减少,积极情绪体验得到有效增加。

夏锐[10](2020)在《基于三重脑网络模型探讨八段锦改善认知衰弱症老年人认知功能及身体机能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地评价规律性“健身气功·八段锦”运动对社区认知衰弱症(Cognitive Frailty,CF)老年人认知功能及身体机能的影响。2.通过观察干预前后CF患者三重脑网络的改变,探讨八段锦运动改善CF患者认知功能与身体机能的可能机制。方法:1.第一部分以102名符合条件的CF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八段锦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进行与CF相关的饮食指导与健康教育,八段锦组在此基础上加以6个月的八段锦干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连线测试(Trail Making Test,TMT)以及Rey-Osterrieth复杂图形测试(Rey-Osterrieth Complec Figure Test,ROCF)评定受试者整体认知功能、执行功能以及视空间功能等认知维度;并采用埃德蒙顿衰弱量表(Edmonton Frail Scale,EFS)评定受试者衰弱指数,CAMRY-EH101电子握力计测试握力,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评定受试者疲劳度,并使用电阻抗法进行体成分测试,评估受试者身体机能。于干预前、干预中期(12周)、干预后分别检测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遵循自愿原则,于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扫描。使用DPABI软件对磁共振图像进行预处理,采用基于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分析法,根据既往文献选择双侧前岛叶、前扣带回为突显网络种子点,背外侧前额叶、双侧后顶叶为中央执行网络种子点,腹内侧前额叶与后扣带回为默认网络种子点,分别进行单一网络与全脑、网络内部及三重脑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分析。最后,将功能连接强度变化与认知功能及衰弱指数等结果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1.第一部分研究共纳入102名受试者,干预前,组间在性别、受教育程度、BMI、全面衰退量表及贝克抑郁量表评分等基本情况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八段锦组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21)。在认知功能基线评估中,八段锦组MoCA视空间分测试评分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9),TMT-B错误数显着小于对照组(P=0.002),其余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身体机能方面,各项指标在基线期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2周后,在认知功能方面,八段锦组MoCA总分,及其语言、抽象分测试评分、TMT-B错误数、ROCF回忆得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身体机能方面,八段锦组EF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4),其余指标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24周后,在认知功能方面,八段锦组MoCA总分及其语言、延迟记忆分测试,ROCF回忆得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身体机能方面,八段锦组EFS评分及握力测试结果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体脂肪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43),其余指标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混合线性模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oCA总分、视空间、语言、抽象、延迟记忆、EFS评分及ROCF回忆得分等指标具有显着的组效应(P<0.05);MoCA总分、语言、延迟记忆、EFS评分、疲劳量表得分、握力、TMT-A用时、TMT-B错误个数、ROCF回忆得分及浮肿指数等指标具有显着的时间效应(P<0.05);MoCA总分、延迟记忆、疲劳量表得分、握力、ROCF回忆得分、体脂肪率、肌肉量、基础代谢等指标具有显着的组与时间的交互效应(P<0.05),八段锦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共有50名受试者完成了干预前后磁共振扫描。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全面衰退量表、贝克抑郁量表评分等基本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除八段锦组TMT-B错误数显着小于对照组外(P=0.005),基线认知功能无显着组间差异(P>0.05);身体机能方面,八段锦组基线疲劳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6),基线EFS评分与握力未见显着组间差异(P>0.05)。干预24周后,认知功能方面,八段锦组MoCA总分及其延迟回忆分测试、ROCF临摹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身体机能方面,八段锦组EF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22),其余指标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单个网络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分析结果表明,干预前后突显网络种子点与全脑功能连接变化的组间比较,八段锦组在左侧前岛叶与右侧额下回/右侧岛叶,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双侧补充运动区/右侧中央前回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变化显着小于对照组(FDR校正,voxel P<0.005,cluster P<0.05);在前扣带回与左侧枕中回/楔叶的功能连接变化显着大于对照组(FDR校正,voxel P<0.005,cluster P<0.05)。中央执行网络种子点与全脑功能连接变化的组间比较,八段锦组在背外侧前额叶与左侧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双侧补充运动区/左内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变化显着小于对照组(FDR校正,voxel P<0.005,cluster P<0.05);右侧后顶叶与双侧豆状壳核/左侧尾状核/左侧前内侧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变化显着小于对照组(FDR校正,voxel P<0.005,cluster P<0.05);此外,八段锦组在左侧后顶叶与右背外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补充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变化也显着小于对照组(FDR校正,voxel P<0.005,cluster P<0.05)。默认网络种子点与全脑功能连接变化的组间比较,八段锦组在后扣带回与内侧扣带回/左侧前扣带回,双侧补充运动区/背外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变化显着小于对照组(FDR校正,voxel P<0.005,cluster P<0.05)。4.网络内功能连接分析结果表明,干预前后突显网络内的功能连接变化的组间比较,八段锦组双侧前岛叶的功能连接强度变化显着高于对照组(P=0.035)。中央执行网络内的功能连接变化的组间比较,八段锦组背外侧前额叶-左侧后顶叶的功能连接强度变化显着高于对照组(P=0.030)。默认网络内的功能连接变化的组间比较,八段锦组腹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强度变化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5.三重网络间功能连接分析结果表明,干预前后突显网络与中央执行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变化的组间比较,八段锦组左侧前岛叶-背外侧前额叶及前扣带回-右侧后顶叶的功能连接强度变化显着小于对照组(PLFIC-DLPFC=0.039,PACC-RPPC=0.044)。突显网络与默认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变化的组间比较,八段锦组前扣带回-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强度变化显着大于对照组(P=0.032)。中央执行网络与默认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变化的组间比较,八段锦组背外侧前额叶-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强度变化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9)。6.行为学指标与功能连接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突显网络内,八段锦组双侧前岛叶的功能连接强度变化与MoCA延迟记忆差值呈显着正相关(r=0.524,P=0.010),而对照组未见显着相关性(P=0.412)。在突显网络与中央执行网络之间,八段锦组左侧前岛叶-背外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强度变化与MoCA抽象差值呈显着正相关(r=0.502,P=0.015),而对照组未见显着相关性(P=0.403)。在中央执行网络与默认网络之间,八段锦背外侧前额叶-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强度变化与EFS评分差值呈显着正相关(r=0.465,P=0.025),而对照组未见显着相关性(P=0.067)。结论:1.24周的规律性八段锦运动能够显着改善认知衰弱症老年人的整体认知功能、记忆力及执行功能;并对其衰弱指数、握力、体脂肪率、基础代谢等具有改善作用。2.24周的八段锦干预后认知衰弱症老年人突显网络—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强度增加;突显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功能连接强度下降,并与抽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中央执行网络—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强度下降,并与衰弱程度密切相关。八段锦运动调整了三重脑网络的功能连接,可能是其实现身心同调的重要机制。

二、脑卒中的机能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的机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康复中心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人性化设计理论
    2.1 人性化设计理念概述
    2.2 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
    2.3 人性化设计研究内容
        2.3.1 人性化设计的本能层次
        2.3.2 人性化设计的行为层次
        2.3.3 人性化设计的反思层次
    2.4 人性化设计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下肢康复产品调研与用户研究
    3.1 下肢康复产品概念与分类
    3.2 坐姿下肢康复产品的市场调研
    3.3 脑卒中患者的特征分析
        3.3.1 老年卒中病人的生理特征
        3.3.2 老年卒中病人的心理特征
    3.4 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调研与分析
        3.4.1 Kano模型理论相关论述
        3.4.2 下肢康复产品需求层次分类
        3.4.3 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3.5 构建用户模型和需求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性化设计在下肢康复产品的应用
    4.1 下肢康复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易用性原则
        4.1.3 反馈性原则
    4.2 人性化下肢康复产品设计定位分析
        4.2.1 定位设计的目标用户
        4.2.2 定位使用环境
        4.2.3 定位人性化设计要素
    4.3 下肢康复训练机的人性化设计应用研究
        4.3.1 人机工程学研究
        4.3.2 功能人性化创新研究
        4.3.3 造型的人性化设计
        4.3.4 交互界面的人性化设计
        4.3.5 色彩的人性化设计
        4.3.6 材料的人性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下肢康复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实践
    5.1 下肢康复训练机的外观造型设计
        5.1.1 初步草图方案
        5.1.2 草图方案小组评价
        5.1.3 数字模型制作与展示
    5.2 下肢康复训练机的效果图展示与说明
    5.3 下肢康复训练机的交互设计
        5.3.1 产品交互系统框架
        5.3.2 界面交互设计
    5.4 产品尺寸与使用情景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坐姿下肢康复产品调查问卷
附录2 草图方案评分数据表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基于海马亚区体积探索八段锦改善认知衰弱症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认知衰弱症老年人与健康老年人海马亚区体积差异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的来源与选择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 数据采集
        2.1 一般信息采集
        2.2 认知功能和身体机能评价
        2.3 脑影像数据采集
        3 T1像磁共振数据处理与分析
        3.1 海马亚区分析预处理
        3.2 海马亚区体积分析
        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1 一般资料和神经心理类量表结果
        4.2 海马亚区体积结果
        5 伦理审查
    研究结果
        1 研究的一般情况
        2 两组海马亚区体积比较
        3 认知衰弱组海马亚区体积与行为学的相关性分析
        3.1 认知衰弱组海马亚区体积与整体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2 认知衰弱组海马亚区体积与衰弱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3.3 认知衰弱组海马亚区体积与记忆的相关性分析
        3.4 认知衰弱组海马亚区体积与握力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海马前下托、旁下托在认知衰弱症老年人中的改变
        2 海马CA1 区的在认知衰弱症老年人中的改变
        3 海马HATA的在认知衰弱症老年人中的改变
        4 海马分子层的在认知衰弱症老年人中的改变
        5 小结
第二部分 八段锦改善认知衰弱老年人认知与身体功能效果观察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的来源与选择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1.3 研究对象分组
        2 样本量估算
        3 干预方案
        3.1 饮食指导组
        3.2 八段锦组
        3.3 干预期日常活动情况的评估
        3.4 八段锦运动强度的评估
        3.5 八段锦运动出勤率的评估
        4 结局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结局指标
        4.3 安全性指标
        5 数据描述与统计分析
        6 质量控制
        6.1 工作人员质量控制
        6.2 入组质量控制
        6.3 干预质量控制
        6.4 数据管理质量控制
        6.5 随机与盲法质量控制
        7 伦理审查及临床试验注册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
        1.1 一般情况
        1.2 两组受试者干预期间的活动情况比较
        1.3 两组受试者脱落情况比较
        2 两组受试者结局指标基线比较
        2.1 两组受试者基线整体认知功能比较
        2.2 两组受试者基线记忆功能比较
        2.3 两组受试者基线衰弱指数比较
        2.4 两组受试者基线平衡功能比较
        2.5 两组受试者基线肌力比较
        3 两组受试者干预12周后结局指标比较
        3.1 两组受试者干预12周后整体认知功能比较
        3.2 两组受试者干预12周后记忆功能比较
        3.3 两组受试者干预12周后衰弱指数比较
        4 两组受试者干预24周后结局指标比较
        4.1 两组受试者干预24周后整体认知功能比较
        4.2 两组受试者干预24周后记忆功能比较
        4.3 两组受试者干预24周后衰弱指数比较
        4.4 两组受试者干预24周后平衡功能比较
        4.5 两组受试者干预24周后肌力比较
    讨论
        1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症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改善
        1.1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症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的改善
        1.2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症老年人记忆力的改善
        2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症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的改善
        2.1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症老年人身体衰弱情况的改善
        2.2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症老年人平衡功能的改善
        2.3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症老年人肌力的改善
        3 小结
第三部分 八段锦干预对认知衰弱症老年人海马亚区体积的影响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的来源与选择
        1.1 研究对象招募
        1.2 研究对象选择
        1.3 研究对象分组
        2 干预方案
        3 结局指标
        3.1 认知功能与身体机能
        3.2 T1 像核磁共振数据
        4 T1 像磁共振数据处理与分析
        4.1 海马亚区分析预处理
        4.2 海马亚区体积分析
        4.3 海马亚区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
        1.1 纳入核磁共振分析的受试者与所有受试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纳入核磁共振分析的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受试者结局指标基线比较
        2.1 两组整体认知功能的基线比较
        2.2 两组记忆功能的基线比较
        2.3 两组衰弱指数的基线比较
        2.4 两组平衡功能的基线比较
        2.5 两组受试者肌力的基线比较
        3 两组受试者结局指标干预24周后比较
        3.1 两组整体认知功能干预24周后比较
        3.2 两组衰弱指数干预24周后比较
        3.3 两组记忆功能干预24周后比较
        3.4 两组受试者肌力干预24周后比较
        3.5 两组平衡功能干预24周后比较
        4 两组海马亚区体积差值比较
        5 海马亚区体积与行为学的相关性分析
        5.1 八段锦组海马亚区体积差值与MoCA得分差值的相关性分析
        5.2 八段锦组海马亚区体积差值与EFS得分差值的相关性分析
        5.3 八段锦组海马亚区体积差值与韦氏记忆量表得分差值的相关性分析
        5.4 八段锦组海马亚区体积差值与平衡参数差值的相关性分析
        5.5 八段锦组海马亚区体积差值与肌力差值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八段锦对CA1体积的影响及其在认知衰弱中的作用
        2 八段锦对前下托体积的影响及其在认知衰弱中的作用
        3 八段锦对旁下托体积的影响及其在认知衰弱中的作用
        4 八段锦对HATA体积的影响及其在认知衰弱中的作用
        5 不足与展望
        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八段锦对认知、情绪和身体机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脑卒中病人应用interRAI-PAC评估工具的信效度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评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效应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研究对象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1.1.3 样本量计算
    1.2 资料收集
        1.2.1 病例筛选
        1.2.2 数据收集
        1.2.3 治疗方案记录
        1.2.4 疗效评定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1.3.1 数据预处理
        1.3.2 统计分析
        1.3.3 数据缺失值处理
        1.3.4 统计软件
    1.4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2.1 研究分组
    2.2 变量赋值
    2.3 不同疗效标准下的结果:
        2.3.1 以FOIS改善≥1 级作为针刺有效评价标准
        2.3.2 以WST改善≥1 级作为针刺有效评价标准
        2.3.3 以WST和 FOIS同时改善1 个等级作为针刺有效标准
        2.3.4 以FOIS改善2 个等级以上作为疗效评价标准
讨论
    1.从针刺量学角度分析影响针刺效应的相关因素
    2.针刺治疗PSD的临床疗效评价现状
    3.本研究结果分析
        3.1 影响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PSD的因素分析
        3.2 不同疗效指标下影响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PSD的因素差异分析
        3.3 同一疗效评价指标,不同改善程度下影响针刺治疗PSD的因素差异分析
        3.4 分析影响通关利窍针刺疗效因素的现实意义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参与课题情况

(5)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紧抓身心发展关键期,有效促进身体运动能力
        1.1.2 动作协调能力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3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运动技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1.1.4 对国家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5.1 选题的创新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5.3 思想观点的创新
    1.6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运动视觉及运动视觉训练的概念
        2.1.2 动作协调能力的概念
        2.1.3 运动能力的概念
    2.2.关于运动视觉及训练的研究
        2.2.1 关于视觉机理机制的研究
        2.2.2 关于运动视觉起源的研究
        2.2.3 关于运动视觉的理论研究
        2.2.4 关于运动视觉和运动项目之间关系的研究
        2.2.5 关于运动视觉康复的研究
        2.2.6 关于运动视觉搜索的研究
        2.2.7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效果评价的研究
        2.2.8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的原则
        2.2.9 小结
    2.3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分类的研究
        2.3.2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2.3.3 关于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研究
        2.3.4 小结
    2.4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与动作协调能力相关性的研究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2.5.1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5.2 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
        2.5.3 运动生理学理论基础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实验法
        3.2.6 测试法
        3.2.7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设计
        4.1.1 运动视觉内容
        4.1.2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
        4.1.3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确定
    4.2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4.2.1 建立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理论基础
        4.2.2 基本原则
        4.2.3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4.3 干预前总体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4.4 干预前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差异分析
        4.4.1 水平一男生差异分析
        4.4.2 水平一女生差异分析
        4.4.3 水平二男生差异分析
        4.4.4 水平二女生差异分析
        4.4.5 水平三男生差异分析
        4.4.6 水平三女生差异分析
        4.4.7 小结
    4.5 干预前后不同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4.5.1 干预前后水平一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4.5.2 干预前后水平二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4.5.3 干预前后水平三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4.5.4 小结
    4.6 干预前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1 反应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2 空间定向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3 本体感知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4 节奏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5 平衡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6 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7 小结
    4.7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反应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7.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接反弹六角球描述性统计分析
        4.7.2 干预后接反弹六角球方差分析
        4.7.3 小结
    4.8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空间定向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8.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十字象限转身跳描述性统计分析
        4.8.2 干预后十字象限转身跳方差分析
        4.8.3 小结
    4.9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本体感知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9.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跳绳描述性统计分析
        4.9.2 干预后跳绳方差分析
        4.9.3 小结
    4.10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节奏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10.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栏间折返描述性统计分析
        4.10.2 干预后栏间折返方差分析
        4.10.3 小结
    4.1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11.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走平衡木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2 干预后走平衡木方差分析
        4.11.3 小结
    4.12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认知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12.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绳梯识图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2 干预后绳梯识图方差分析
        4.12.3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价值
        5.1.2 系统科学的确立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5.1.3 研究中确定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适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1.4 运动视觉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视觉能力的改善
    5.2 建议
        5.2.1 运动视觉训练作为青少年儿童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训练
        5.2.2 加强对运动视觉训练的基础研究和实证研究
        5.2.3 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运动视觉的训练设计
        5.2.4 加强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普适性研究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及视力基本情况的调查
附件3 四年级体育课教案
附件4
附件5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李克特量表
附件6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筛选专家意见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证书与荣誉
附录

(6)有氧运动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观察及氧化应激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设盲与揭盲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治疗方法
    2.6 评定方法
    2.7 伦理审批
    2.8 安全性指标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认知功能评定结果
    3.3 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含量测定结果与认知功能相关性分析
    3.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
    3.5 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
    3.6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本人简历
9 致谢
10 综述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 结局指标
    3 文献检索
    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数据处理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1 基本特征
        2.2 质量评价
    3 临床效应评价
        3.1 HAMD评分比较
        3.2 总有效率比较
        3.3 治愈率比较
讨论
    1 系统评价的重要地位
    2 系统评价对于针灸学的提升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
    3 针灸是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可靠措施
    4 结果讨论
    5 安全性评价
    6 局限性评价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HAMD量表
附件二:综述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学方法
    7 伦理原则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2 两组照顾者不同时间干预效果评价
    3 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比较
讨论
    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2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效果分析
    3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照顾者抑郁水平的效果分析
    4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5 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复发率的效果分析
结论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9)个案工作介入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问题的实务探索 ——以商丘市W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收集方法
        1.4.2 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1.5 概念界定
        1.5.1 脑卒中后遗症
        1.5.2 负性情绪
        1.5.3 个案工作
    1.6 理论基础
        1.6.1 认知行为理论
        1.6.2 社会支持理论
        1.6.3 优势视角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国外文献回顾
        2.1.1 关于脑卒中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相关研究
        2.1.3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脑卒中治疗康复相关研究
    2.2 国内文献回顾
        2.2.1 关于脑卒中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相关研究
        2.2.3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脑卒中后遗症老人相关研究
    2.3 文献综述
第3章 商丘市W村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表现及原因分析
    3.1 W村脑卒中老年人基本情况
    3.2 个案选取
    3.3 W村脑卒中老年人负性情绪的表现
        3.3.1 病耻感强烈
        3.3.2 自我效能感低
        3.3.3 暴躁易怒
        3.3.4 精神焦虑
    3.4 案主负性情绪的成因
        3.4.1 生理原因: 身体机能丧失
        3.4.2 心理原因: 认知上的非理性
        3.4.3 社会原因: 社会支持的缺乏
第4章 个案工作介入脑卒中老人负性情绪的实务过程
    4.1 案主L的个案工作实务过程
        4.1.1 案例背景
        4.1.2 个案评估
        4.1.3 制定服务方案
        4.1.4 服务计划的实施过程
    4.2 案主Y的个案工作实务过程
        4.2.1 案例背景
        4.2.2 个案评估
        4.2.3 制定服务方案
        4.2.4 服务计划的实施过程
    4.3 案主H老人的个案工作实务过程
        4.3.1 案例背景
        4.3.2 个案评估
        4.3.3 制定服务方案
        4.3.4 服务计划的实施过程
第5章 个案工作服务评估与结案
    5.1 效果评估
        5.1.1 量表评估
        5.1.2 观察访谈评估
    5.2 结案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基本结论
        6.1.1 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后遗症老人的负性情绪问题有显着优势
        6.1.2 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至关重要
        6.1.3 充分发挥案主特长的重要性
    6.2 研究不足
附录
    附录一: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对象编码表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基于三重脑网络模型探讨八段锦改善认知衰弱症老年人认知功能及身体机能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老年人认知功能与身体机能的干预效果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对象的来源与选择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研究对象选择
        2.3 研究对象分组
        3 干预方案
        3.1 对照组
        3.2 八段锦组
        3.3 干预期日常活动情况评估
        3.4 八段锦运动强度评估
        3.5 八段锦运动出勤率评估
        4 结局指标评价
        4.1 一般资料
        4.2 认知功能指标
        4.3 身体机能指标
        4.4 安全性指标
        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1 一般资料
        5.2 结局指标
        5.3 安全性指标
        6 质量控制
        6.1 研究人员的质量控制
        6.2 研究对象入组的质量控制
        6.3 干预过程的质量控制
        6.4 数据管理的质量控制
        6.5 随机与盲法的质量控制
        7 伦理审查与临床试验注册
    研究结果
        1 研究的基本情况
        1.1 一般情况
        1.2 两组研究期间的运动情况比较
        1.3 受试者依从性比较
        2 两组结局指标基线比较
        2.1 两组认知功能的基线比较
        2.2 两组身体机能的基线比较
        3 两组干预12周后各结局指标的比较
        3.1 两组干预12 周后认知功能的比较
        3.2 两组干预12 周后身体机能的比较
        4 两组干预24周后结局指标的比较
        4.1 两组干预24 周后认知功能的比较
        4.2 两组干预24 周后身体机能的比较
        5 两组各结局指标的干预与时间交互作用分析
        5.1 两组认知功能各指标干预与时间交互作用分析
        5.2 两组身体机能各指标干预与时间交互作用分析
    讨论
        1 八段锦干预认知衰弱症的中医康复理论基础
        2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症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3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症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5 小结
第二部分 八段锦干预认知衰弱症老年人的功能网络连接分析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的来源与选择
        1.1 研究对象招募
        1.2 研究对象选择
        1.3 研究对象分组
        2 干预方案
        3 干预效果评价
        3.1 认知功能与身体机能评价
        3.2 fMRI扫描方案
        4 功能性磁共振数据处理与分析
        4.1 预处理
        4.2 功能网络连接分析
        4.3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
        1.1 纳入功能磁共振分析研究对象与总体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一般资料比较
        2 认知功能与身体机能的基线比较
        2.1 认知功能的基线比较
        2.2 身体机能的基线比较
        3 干预后结局指标比较
        3.1 干预后认知功能的组间比较
        3.2 干预后身体机能的组间比较
        4 单个网络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分析
        4.1 突显网络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分析
        4.2 中央执行网络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分析
        4.3 默认网络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分析
        5 网络内的功能连接分析
        5.1 突显网络内的功能连接分析
        5.2 中央执行网络内的功能连接分析
        5.3 默认网络内的功能连接分析
        6 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分析
        6.1 突显网络与中央执行网络的功能连接分析
        6.2 突显网络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分析
        6.3 中央执行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分析
        7 干预前后三重脑网络连接与认知功能、身体机能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老年人突显网络的影响
        2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老年人中央执行网络的影响
        3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老年人默认网络的影响
        4 八段锦对认知衰弱老年人三重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脑卒中的机能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康复中心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 付志鹏.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海马亚区体积探索八段锦改善认知衰弱症的机制[D]. 湾明月.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脑卒中病人应用interRAI-PAC评估工具的信效度检验[D]. 郑拯.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效应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 丁露.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D]. 张世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6]有氧运动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观察及氧化应激影响[D]. 刘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系统评价[D]. 魏久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时机理论的干预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研究[D]. 付秀云. 青岛大学, 2020(01)
  • [9]个案工作介入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问题的实务探索 ——以商丘市W村为例[D]. 魏暖暖. 山东大学, 2020(10)
  • [10]基于三重脑网络模型探讨八段锦改善认知衰弱症老年人认知功能及身体机能的机制[D]. 夏锐.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中风的功能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