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黄瓜样品中3种毒物同时检测的报告

一份黄瓜样品中3种毒物同时检测的报告

一、一份黄瓜样品中同时检出3种毒物的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孙丰收[1](2021)在《虫螨腈及其代谢物在多种基质中残留检测方法建立及膳食风险评估》文中认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我国居民对绿色、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有了更高的需求,因而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虫螨腈因其低毒高效、活性显着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新型的吡咯类杀虫、杀螨剂品种之一,可有效替代传统高毒农药产品,其应用前景广泛。201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农药残留联合专家会议(JMPR)重新评估了虫螨腈残留物评估定义,将其代谢物溴代吡咯腈纳入虫螨腈膳食风险评估考虑,且溴代吡咯腈的毒性是虫螨腈的10倍,将代谢物纳入膳食评估势必会增加虫螨腈的膳食风险。目前我国虫螨腈的残留检测标准方法均未包含溴代吡咯腈的检测,溴代吡咯腈在我国处于未监测状态。随着虫螨腈产品广泛使用,建立虫螨腈以及溴代吡咯腈在多基质中残留检测方法,并结合目前我国虫螨腈的登记使用情况对虫螨腈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明确虫螨腈的膳食摄入风险和溴代吡咯腈对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对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指导虫螨腈的登记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建立了虫螨腈和溴代吡咯腈在多种基质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农作物残留试验和市场样品残留监测,并在考虑了溴代吡咯腈的情况下对虫螨腈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以下为主要结果:1.建立了虫螨腈和溴代吡咯腈在蔬菜、水果、粮食、油料和茶叶中基于优化的Qu ECh ERS前处理方法的残留检测方法,在0.001~0.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平均回收率为82~10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13.1%,方法定量限(LOQ)为0.01 mg/kg。方法的线性范围、相关系数、正确度、精密度和LOQ符合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标准要求。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去杂质能力强、前处理简单、通用性好和稳定性好等优点。2.选择虫螨腈登记最多的作物-甘蓝进行农作物残留试验,在辽宁、山西、北京、山东、上海、安徽、湖南、江西、广西、重庆、贵州和广东开展了最终残留试验;其中在北京、上海、湖南和广东同时开展残留消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剂量为120g a.i./ha,施药间隔期7 d,喷雾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14 d和21 d采集甘蓝样品。虫螨腈的最终残留量范围为<0.01~0.471 mg/kg,我国已制定虫螨腈在甘蓝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为1 mg/kg,结果表明未超限量;溴代吡咯腈的最终残留量<0.01 mg/kg;虫螨腈四地消解半衰期范围为2.15~5.37 d,消解较快。3.选择虫螨腈已登记的16种农产品,在泰安市区20个大型超市、小型超市和农贸市场采集320个样品,应用建立的残留检测方法对虫螨腈和溴代吡咯腈的残留情况进行了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样品中残留检出率为11.9%,残留超标率为0.31%,合格率超过99.5%,合格率较高。4.对虫螨腈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由于将溴代吡咯腈纳入虫螨腈膳食风险评估,虫螨腈的膳食风险概率由68.5%提高到69.5%,风险概率未超百。根据评估结果,我国目前虫螨腈的登记使用情况下,对一般人群的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风险概率略有提升,溴代吡咯腈对虫螨腈的膳食摄入风险贡献不大。但是随着虫螨腈推广使用,膳食风险性会有进一步的增加,69.5%的风险概率处于较高水平,虫螨腈的膳食风险性值得进一步跟踪和持续关注。

刘启辉[2](2021)在《基于原料特性的NFC果蔬汁品质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省具有丰富的果蔬资源,但多以鲜销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果汁作为果蔬加工的重要产品,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水果和蔬菜采后过剩的问题,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其附加值。本研究围绕云南特色果蔬资源,结合超高压(High pressure processing,HPP)非热加工技术,从原料角度出发,探究非浓缩还原(Not from concentrate,NFC)果蔬汁复合体系和单一体系的品质稳定性,具体内容包括3个部分:不同天然配方超高压NFC复合果蔬汁贮藏期品质稳定性研究;品种和后成熟度对NFC苹果汁浑浊稳定性影响研究;NFC苹果汁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基于感官评价,构建3种在颜色、组成和配比上对比鲜明的果蔬汁复合体系:黄色的橙子-芒果-猕猴桃复合果汁、橙色的菠萝-胡萝卜复合果蔬汁和绿色的菠菜-薄荷-黄瓜-梨复合果蔬汁。通过超高压处理(550 MPa,5 min)后,采用多元数据分析和动力学模型拟合,对其贮藏期(90天,4℃)的品质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橙色复合果蔬汁呈现最高的品质稳定性,而以蔬菜为主的绿色复合果蔬汁贮藏期品质最不稳定。一般来说,混合具有目标品质特性(如高粘度、高抗坏血酸含量、多果香芳香族化合物等)的成分是提高HPP果汁在贮藏过程中品质稳定性的有效方法。(2)品种和后成熟度对NFC苹果浊汁浑浊稳定性影响显着。成熟度低时,NFC苹果浊汁中不溶性淀粉、沉淀敏感型酚类物质含量高高,果胶含量低,果汁中颗粒粒度较大,分布不均匀,浊度低且沉淀严重;随着后成熟度增加,不同品种NFC苹果浊汁浑浊稳定性增加但差异显着:嘎啦和金冠在第二个成熟度浊度高,浑浊稳定性良好;富士和青萍三个品种苹果浊汁的沉淀则在第三个成熟度得到最大改善;华硕苹果浊汁在3个后成熟阶段分层沉淀严重,此品种不宜制汁。品种和成熟度结合可以提高苹果制汁的浑浊稳定性。(3)利用HS-SPME-GC-MS指纹图谱技术对NFC苹果汁的香气轮廓进行扫描。结果表明:在NFC苹果汁中共检测到73中挥发性化合物,包括29种酯类、19种醇类、13种醛类、7种萜烯类、3种酮类和2种呋喃类化合物,酯类、醇类和醛类是NFC苹果汁主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品种对NFC苹果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组间影响显着。采摘初期,通过计算VID系数,华硕、富士、嘎啦、金冠和澳洲青苹苹果汁中分别筛选出6、2、8、10和3种特征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青苹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总含量最低,醛类物质丰富,呈青草味;富士、黑卡和金冠果汁则表现出相似的香气组分特征,酯类、醛类和醇类物质含量丰富,具有浓郁的香甜水果气味和青草味。原料后熟可以促进富士、青萍、嘎啦和金冠NFC苹果汁香气成分的累积,但华硕苹果浊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和种类在采摘初期最丰富。

温少华[3](2020)在《猕猴桃宏病毒组学分析及三种新发生病毒的分子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猕猴桃(Actinidia spp.)为多年生藤本植物,中国是猕猴桃种植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近些年的田间调查发现,病毒病在中国栽培的猕猴桃上发生十分普遍,严重影响猕猴桃生产。相对其它重要果树的病毒病研究而言,猕猴桃病毒病害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开展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宏病毒组RNA测序,对我国部分地区栽培的猕猴桃进行了病毒鉴定,并对3种新发生病毒的分子特性、遗传多样性和侵染状况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6份表现明显病毒病症状的猕猴桃样品(包括2份单株样品和由多个单株叶片混合而成的4份样品)进行去核糖体RNA测序,经序列拼接和比对分析,鉴定到分属于4个科的11种植物病毒,包括:8种已报道病毒,即猕猴桃病毒1(Actinidia virus 1,Ac V-1)、猕猴桃褪绿环斑相关病毒(Actinidia chlorotic ringspots associated virus,Ac CRa V)、猕猴桃种传潜隐病毒(Actinidia seed-borne latent virus,ASb LV)、猕猴桃病毒A(Actinidia virus A,Ac VA)、猕猴桃病毒B(Actinidia virus B,Ac VB)、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和猕猴桃山梣病毒2(Actinidia emaravirus 2,Ac EV-2),及首次发现侵染猕猴桃的3种病毒,即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ASPV)、茶树线纹病毒(Tea plant line pattern virus,TPLPV)和苹果潜隐球状病毒(Apple latent sephical virus,ALSV)。对测序获得的各病毒的contig序列进行分析,发现Ac V-1、ASb LV、ALSV和TPLPV群体内存在较高的分子变异。采用病毒特异性引物对组成6份RNA测序样品的69份单株样品分别进行RT-PCR分析,发现30份样品中上述11种病毒为阴性,14份样品仅为其中1种病毒侵染,25份样品为2种或2种以上病毒的复合侵染。(2)AcV-1是2018年在猕猴桃上鉴定到的长线型病毒科(Closteroviridae)暂定种。本研究在RNA测序基础上,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获得了Ac V-1的2条全长基因组序列及2条近全长基因组序列,这些来自中国猕猴桃的Ac V-1分子变种的基因组结构与新西兰报道的Ac V-1分离物K75相同,包含12个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对所获得基因组序列及RNA测序得到的该病毒的7条contig序列(>10000 nt)进行比对分析,发现Ac V-1分离物间表现出高度的分子变异,变异主要发生在基因组5′端的非翻译区(5′UTR)、ORF1a、ORF2和ORF3,在系统进化树中聚为3个分支。首次发现该病毒不同分子变种ORF1a编码的复制相关蛋白所含保守结构域存在差异和不同分离物基因组序列间的重组现象。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来自10省(市)的5个主要栽培种和未知种的249份猕猴桃样品中,该病毒的检出率为31.7%。(3)ASbLV是2018年首次报道的侵染猕猴桃的b-线性病毒科(Betaflexiviridae)李病毒属(Prunevirus)新病毒。本研究根据RNA测序获得的该病毒contig序列设计引物进行RT-PCR扩增,获得了ASb LV的6条全长基因组序列,其基因组结构与新西兰报道的该病毒分离物01227相同,包括4个ORF,但ASb LV不同分离物在ORF1的长度及ORF1编码复制相关蛋白结构域上存在差异。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的结果显示,该病毒存在较大的分子变异,形成3个系统进化分支。RT-PCR分析结果显示,77份猕猴桃样品中ASb LV的检出率为22.1%。(4)ALSV为日本报道的侵染苹果的伴生豇豆病毒科(Secoviridae)樱桃锉叶病毒属(Cheravirus)病毒,目前仅1条该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本研究根据RNA测序获得的该病毒contig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RT-PCR扩增和产物测序获得了侵染猕猴桃的ALSV的2个分离物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其基因组结构与已报道的该病毒苹果分离物相同,由2条正义单链RNA(RNA1和RNA2)组成,编码2个多聚蛋白。2个猕猴桃分离物ALSV-CQ6和ALSV-CQ8的基因组RNA1和RNA2序列相似性为95.0-98.0%,与苹果分离物Fukushima的相似性为73.0-78.0%,存在较大遗传距离。因此,认为侵染中国猕猴桃的分离物ALSV-CQ6和ALSV-CQ8为ALSV的新分子变种。在RT-PCR分析的77份猕猴桃样中,7份为ALSV阳性,检出率为9.1%。这是首次从猕猴桃鉴定到ALSV,并获得该病毒基因组序列。本研究所获结果明确了侵染我国猕猴桃的病毒种类和分布,丰富了猕猴桃病毒的种类及基因组信息,为进一步明确3种新发生病毒的分类地位、致病特点和建立高效分子检测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进而为猕猴桃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信息。

王军[4](2020)在《新型QuEChERS净化材料和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 and safe)方法是一种具备“快速、简便、廉价、有效、可靠和安全”特点的农药残留分析方法,自2003年问世以来发展迅速。该方法可简单归纳为萃取、净化和检测三个步骤,其中净化是该方法与传统方法最大的区别。因此,净化材料的选择是决定QuEChERS方法性能的主要因素。传统的QuEChERS净化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发展QuEChERS方法,开发新型高效的QuEChERS净化材料迫在眉睫。基于这一需求,本工作设计开发了几种新型QuEChERS净化材料,通过相关实验和应用评价了这些材料的净化性能,并建立了几种基于新型净化材料的QuEChERS方法用于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第1章绪论简要介绍了本工作的研究背景,概述了农药残留检测的几种前处理方法,回顾了 QuEChERS方法的发展,评述总结了 QuEChERS净化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阐明了本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第2章磁性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制备及其在QuEChERS-GC-MS法测定橙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应用磁性超支化聚酰胺-胺分子中含有超支化的有机链和多种类型的氨基,使其具有类似于传统净化材料PSA和C18的结构特点,磁性可以使操作过程更简单、更省时。本工作成功制备了磁性超支化聚酰胺-胺,并将其作为QuEChERS净化材料,结合GC-MS分析,用于橙汁中11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回收率为75.2%~116.2%,相对标准差为4.1%~18.9%,检出限为0.74~8.16 μg/kg。研究结果表明,磁性超支化聚酰胺-胺是一种高效、简便、快速的吸附剂,是一种具有潜在商用价值的QuEChERS净化材料。与经典净化材料PSA和C18比较,磁性超支化聚酰胺-胺单独使用即能有效去除橙汁提取液中的大部分干扰物质,无需将不同净化材料组合使用,展现了更好的净化性能。该工作首次将超支化材料用于QuEChERS净化过程,为QuEChERS净化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3章磁性氨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在QuEChERS-GC-MS法检测黄瓜中农药残留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去除蔬菜样品中色素等干扰物质,以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为基础,通过氨基化使其结构中含有氨基和有机碳链,并通过物理共混法赋予其磁性,制备了磁性四乙烯五胺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将其作为QuEChERS净化材料,结合GC-MS分析,建立了黄瓜中农药残留检测的方法,10种农药目标物的平均回收率位于73.5%~114.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4.9%~18.6%,结果能够满足食品安全检测的需求。研究表明,本工作所制备材料具有比传统净化材料PSA和C18更好的净化性能,同时简化了前处理过程。作为一种新的QuEChERS净化材料,该材料也有望应用于其它高色素含量本底的样品净化过程中。第4章磁性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在QuEChERS-GC-MS方法检测黑枸杞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应用为了满足复杂基质中农药残留的检测要求,本文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磁性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氟是电负性最强的元素,氟基的引入使制备的磁性多壁碳纳米管具有更强的表面极性,因而能够更好地与极性杂质作用,有效去除复杂基质样品中的极性杂质。黑枸杞富含糖类、花青素等复杂成分,复杂的样品基质会对农药残留测定产生严重的基质效应。本文以所制备的磁性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作为QuEChERS净化吸附剂,应用于黑枸杞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GC-MS分析中,所测10种有机磷农药的回收率为74.9%~113.5%,相对标准偏差为3.9%~14.7%。结果表明,磁性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能够有效去除黑枸杞样品中的干扰物质,降低基质效应。作为一种农药残留检测的新型QuEChER净化材料,磁性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也有望应用于其它复杂基质的样品净化过程,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检测需要。第5章基于正十八烷基胺物质状态切换的分散液液微萃取QuEChERS方法检测蔬菜和水果中的多种农药残留传统QuEChERS方法的净化过程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技术,本文以正十八烷基胺为净化材料,开发了一种基于净化材料物质状态转化的分散液液微萃取QuEChERS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检测蔬菜和水果中多种农药残留。在较高的温度,正十八烷基胺熔化成液态,基于分散液液微萃取原理与乙腈提取液中的干扰物质结合;在较低温度下,结合大量基质干扰物质的正十八烷基胺快速固化,并与乙腈提取液分离,同时将干扰物质从乙腈中去除。将该方法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用于黄瓜中包括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酰胺除草剂等16种农药的测定,加标回收率结果为80.9%~112.6%,相对标准偏差为3.0%~12.9%,符合相关要求;对梨、橙子、苹果、辣椒、莴苣和西红柿中16种农药的检测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该研究开辟了 QuEChERS方法的新途径,对于QuEChERS方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6章 结论对全文工作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展望后期工作。

管鹏[5](2020)在《镇宁县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促进镇宁县蔬菜水果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本研究是在2016年至2018年间分别对镇宁县无公害基地、非无公害基地、散户三类经营主体生产的蔬菜水果抽样,进行农药残留分析,结果如下:(1)2016年至2018年,镇宁县蔬菜水果检出率是一个逐年下降的趋势;合格率是一个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镇宁县蔬菜水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逐年提升的过程。(2)从检出农药的种类来分析:一是百菌清、腐霉利、甲氰菊酯三类农药是检出次数最多的农药,今后应加大对这三类农药的监管。二是在施药习惯上,农户已从高毒高残留的有机磷农药向低毒高效的有机氯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转变。三是有甲胺磷、氧乐果、毒死蜱3种禁用农药检出并超标,需加大对禁用农药的监管。四是氯氟氰菊酯虽然不属于禁用农药,但从近两年的结果分析,后续应加大对氯氟氰菊酯的监管,规范农户使用。(3)从蔬菜水果种类来分析:瓜类、豆荚类、水果在食用安全上比叶菜类、茄果类、甘蓝类安全系数高;叶菜类主要超标品种为大白菜、菠菜等,茄果类主要超标为西红柿,甘蓝类主要超标为莲花白、卷心菜等,瓜类主要超标为苦瓜。后续应加大对这几类作物农药超标的整治。(4)从样品的来源来分析,无公害基地蔬菜水果的安全系数要大于非无公害基地大于散户种植的。针对镇宁县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原因进行分析,找出了镇宁县在宣传培训、安全监管、农产品准入制度建设、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

徐庆华[6](2020)在《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调查妇女早孕期尿中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水平与自然流产和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探讨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为预防有机磷农药对胎儿发育和出生缺陷的影响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一部分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1:2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从本地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选择经临床确诊的早孕期自然流产227名孕妇作为病例组,按照孕妇年龄(±2岁)进行配对,以同期在本医院进行产检的454名早孕期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尿中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分析和自我报告的杀虫剂使用情况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孕妇有机磷农药的暴露情况,同时调查了与自然流产相关的其他潜在因素。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孕妇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和尿中有机磷农药非特异性代谢产物二烷基磷酸酯(DAP),包括:磷酸二甲酯(DMP)、磷酸二乙酯(DEP)、二甲基硫代磷酸酯(DMTP)、二甲基二硫代磷酸酯(DMDTP)、和二乙基二硫代磷酸酯(DEDTP)。采用碱性苦味酸法(Jaffe法)检测尿中肌酐浓度。用尿中肌酐浓度校正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浓度,并将肌酐校正后的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浓度进行log转换,用于统计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妇尿中有机磷代谢产物水平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结 果]两组孕妇平均年龄比较,病例组30.65±4.59岁,对照组30.44±4.49,P=0.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绝大多数孕妇(病例组98.7%,对照组99.1%)尿中检出一种或多种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孕妇尿中DMP、DEP、DMTP、DMDTP、DEDTP的检出率分别为 97.4%、62.6%、70.5%、14.5%、76.2%,对照组这5种代谢产物的检出率分别为97.8%、67.8%、46.7%、13.5%、60.7%。两组比较,病例组尿中DMTP和DEDTP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尿中 DMP、DEP、DMTP、DMDTP、DEDTP、和总 DAP 中位数水平分别为0.54、0.08、0.93、0.03、0.90、3.24(ng/mg),对照组这5种代谢产物以及总 DAP 浓度中位数分别为 0.71、0.07、0.72、0.04、0.66、2.76(ng/mg)。两组比较,病例组DMTP、DEDTP和总DAP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但DMP平均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病例组孕妇和/或其丈夫接触其他环境因素的比率高于对照组,比如驱蚊剂、杀虫剂、油漆、噪音、射线、增塑剂、以及多环芳烃(PAHs);病例组孕妇多次妊娠、人工流产史、不良生育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是病例组孕妇服用叶酸、多种营养素和钙剂比率低于对照组;病例组孕妇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相关因素后,孕妇尿中检出DMTP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OR=2.62,95%CI 1.40~4.91);尿中DMTP水平升高和DMP水平降低与自然流产相关;暴露于高浓度的DMTP(75%百分位以上)显着增加自然流产风险(OR=2.72,95%CI 1.31~5.66);然而,暴露于高水平的DMP(75%百分位以上)降低自然流产风险(OR=0.46,95%CI 0.23-0.93)。第二部分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研究[方 法]采用1:4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早孕期自然流产组织160例,采用核型BoBs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流产胚胎染色体核型,将检出染色体畸变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并对其父母进行外周血染色体验证,发现其中一例为父母染色体平衡易位导致的胚胎染色体畸变,被剔除。另有9例失访(未进行父母外周血验证),2例没有尿样,被排除。最后纳入分析的病例为88人。以同期在本医院进行产检的352名早孕期孕妇作为对照组,按照孕妇年龄(±2岁)进行配对。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孕期尿中有机磷代谢产物水平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结 果]两组孕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31.49±4.96岁,对照组31.13±4.52岁,P=0.51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孕妇尿中DMTP和DEDTP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DMTP、DEDTP和总DA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病例组孕妇和/或其丈夫接触驱蚊剂、杀虫剂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并且,病例组孕妇多次妊娠和不良生育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是服用叶酸的比率低于对照组;病例组孕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相关因素后,孕妇尿中检出DMTP增加胚胎染色体畸变的风险(OR=4.07,95%CI 1.53~10.83);尿中DMTP水平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风险呈正相关(OR=6.91,95%CI 1.19~39.96)。第三部分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方 法]以早孕期正常产检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出生队列,并追踪至本次妊娠结束。从病历中获取胎儿的出生结局(包括出生体重、出生身长、胎龄、死产/死胎)和孕妇的妊娠相关疾病。先天性畸形或染色体畸变是由医院的专业人员诊断。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孕妇尿中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水平与胎儿出生结局的相关性,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不良出生结局(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小于胎龄儿)的影响。[结 果]追踪调查胎儿出生结局447例,其中活产433例、死产/胎死4例、自然流产2例、先天性畸形4例、染色体畸变4例。活产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16.24±424.67克,平均出生身长为50.00±1.95厘米,平均胎龄为38.87±1.49周。其中,早产28例(6.5%);低出生体重17例(3.9%);小于胎龄儿33例(7.6%)。有机磷农药暴露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接触杀虫剂、常吃西瓜、多次妊娠或者有不良妊娠史的孕妇尿中某些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水平偏高,而每天做饭、用苏打水/热水清洗果蔬、常吃苹果的孕妇尿中有机磷代谢产物水平偏低,P<0.05。胎儿出生结局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发生胎儿早产、LBW和SGA的孕妇,其尿中DMTP或DEP水平偏低;孕妇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胎儿出生时的胎龄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尿中DMTP水平与婴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校正β系数为184.3(95%CI 28.2~340.4)。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尿中DEDTP水平升高增加胎儿发生LBW的风险,校正OR值为4.7(95%CI 1.3~17.3);然而,DMTP水平升高降低胎儿LBW和早产的风险,校正OR值分别为0.02(95%CI 0.001-0.2)和0.06(95%CI0.01~0.5)。此外,孕妇高龄、多次妊娠、不良生育史、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怀孕前后接触多环芳烃、驱蚊剂、油漆、噪音,增加胎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风险。[结 论]孕妇普遍暴露于低水平的有机磷农药,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可增加胚胎染色体畸变和自然流产的风险。产前暴露于不同种类的有机磷农药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不同,早孕期暴露于甲拌磷、特丁磷等可以转化成DEDTP的某些高毒性的有机磷农药增加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风险。此外,早孕期BMI、补充多种营养素、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胎儿出生体重、身长、或胎龄呈正相关。孕妇年龄、多次妊娠、不良生育史、妊娠相关疾病、环境因素接触(驱蚊剂、多环芳烃、油漆、噪音)与胎儿出生体重、身长、或胎龄呈负相关。

徐坤[7](2020)在《改性纳米碳黑-Cd对蚯蚓的联合毒理效应与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入了新的时期。针对我国土壤重金属轻微、轻度污染的特点,原位钝化修复技术蓬勃发展。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壤重金属的原位钝化修复研究。但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进入土壤的纳米材料与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土壤的纳米材料存在显着地不同:一是,土壤中浓度高,二是,选择性钝化吸附着大量重金属,改变了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纳米材料,尤其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后,在土壤中长期蓄积令人担忧。“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要求必须清楚认识进入土壤中纳米材料和将要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纳米材料的生物毒理效应,这对土壤污染管控至关重要。本文以纳米碳黑为核心研究材料,在对纳米碳黑(CB)、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单壁碳纳米管(SWCNT)形貌结构、表面电荷、化学组成等的分析基础上,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通过模拟试验、培养试验和体外试验等,研究同质异形(纳米碳黑、还原氧化石墨烯、单壁碳纳米管)碳纳米材料对蚯蚓死亡率、体重、抗氧化生物标志物、体腔细胞毒性、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代谢物响应等宏观和微观指标的影响,通过培养试验、彗星试验等研究表面改性对纳米碳黑毒理效应的影响,通过体外试验、培养试验、MIXTOX模型分析研究改性纳米碳黑-Cd对蚯蚓的联合毒理效应,揭示同质异形碳纳米材料、纳米碳黑表面改性前后、改性纳米碳黑-Cd结合对蚯蚓的毒理效应机制,为改性纳米碳黑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的生态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B为近球形,三个维度均在纳米级;RGO为片状,单层或少层堆叠,厚度在纳米粒级,横向尺寸在微米或亚微米尺度;SWCNT为单壁长管状,管径在纳米级,长度在微米级。三种碳纳米材料的长宽比为SWCNT(500030000)>RGO(1345456)>CB(接近1),平均水动力学直径SWCNT>RGO>CB。三种碳纳米材料的比表面、Zeta电位相近,表面主要官能团为C-C、C-O、C=C、O-H,CB具有芳香环状结构,SWCNT具有典型的碳骨架结构。RGO含氧量是SWCNT的2.83倍,CB的7.50倍。CB具有最多的缺陷,SWCNT拥有更完整的晶型和更少的缺陷。三种材料中的重金属杂质主要是Fe,其含量为SWCNT>CB>RGO。(2)三种碳纳米材料(CNs)浓度低于15.7μg/cm2和1000 mg/kg土壤时,不会对蚯蚓存活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明显影响了蚯蚓的生长。土壤培养28天只有CB处理为正增长,RGO处理和SWCNT处理均为负增长。三种CNs滤纸接触48小时对蚯蚓氧化应激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总的表现为促进了蚯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对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不如对SOD的影响明显,对蚯蚓丙二醛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三种CNs对蚯蚓体腔细胞存活率的抑制随其浓度增大而增加。浓度在1 mg/L时对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在100 mg/L时CB、RGO和SWCNT均显着抑制细胞存活,存活率分别为对照的76.2%、64.1%和53.9%。肠道微生物有17.3%的OTUs是所有处理共有的,放线菌门是优势菌门,其次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多样性香农指数的增加程度与CNs长宽比的对数呈负相关。蚯蚓对代谢物的影响SWCNT>RGO>CB;蚯蚓对碳纳米材料响应的标志代谢物是苯丙氨酸和胆碱。添加0.01%的CB、RGO和SWCNT使蚯蚓体内胆碱含量分别下降了14.0%、35.1%和46.8%;添加量为0.1%时,分别下降了38.8%、43.1%和64.8%。总之,三种材料对蚯蚓的毒性大小效应顺序为SWCNT>RGO>CB。(3)CB经酸性高锰酸钾改性后,表面特性的主要变化是含氧官能团增加、Zeta电位降低。改性后MCB对蚯蚓的存活、体重、异常率的影响与CB无显着差异(P>0.05),但回避率显着高于CB,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当MCB浓度为1.5%时,回避率高达93.3%。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法计算CB和MCB对蚯蚓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为MCB处理中蚯蚓受到的胁迫压力大于CB。当体外培养浓度大于100 mg/L时,CB对蚯蚓肠道组织、细胞存活率和病理形态均有显着影响。经表面改性后,MCB对蚯蚓细胞存活率、DNA的影响也显着大于CB。(4)MCB对Cd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为单分子层吸附,饱和吸附量为18.9 mg/g,吸附活化能为36.6 kJ/mol,吸附焓变-98.4 kJ/mol,吸附为自发反应。MCB对Cd吸附机制为化学配合和π-阳离子相互作用。Cd和MCB的EC50分别为17.67 mg/L和94.00 mg/L。MCB-Cd可以被蚯蚓体腔细胞吞噬,造成细胞线粒体损伤、扰动核膜稳定性,导致细胞凋亡。MIXTOX模型、联合作用指数和Cd吸收结果(2 mg/L Cd2++20 mg/L MCB抑制吸收,10mg/L Cd2++60 mg/L MCB促进吸收)支持MCB-Cd低剂量混合物具有拮抗作用,而高剂量混合物具有协同作用的剂量水平依赖毒理模式。添加1.5%MCB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降低了33.3%,但是培养28天后,未添加MCB的处理蚯蚓存活率比对照降低了29.6%,添加MCB的处理降低了51.9%。蚯蚓对土壤中Cd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在Cd污染土壤中生物富集系数为9.25,添加MCB后为9.53。MCB+Cd显着(P<0.05)提高了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氧化型谷胱甘肽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比值仅为对照的39%。Cd显着提高了CAT和乳酸脱氢酶活力,MCB+Cd抑制了CAT和乳酸脱氢酶活力。Cd和MCB存在联合毒理效应。(5)碳纳米材料的形貌是导致其蚯蚓毒理效应的最重要因素。较短的SWCNT碳管,通过内吞或穿透的方式进入细胞,较长的碳管,无法完全进入细胞膜,而严重扰乱细胞膜的稳定性。RGO具有锋利侧边,通过“包裹”、“插入”、“提取”、“纳米刀”等形式破坏细胞膜。CB近球形,粒级最小,更容易被细胞内吞和外泌,是三种材料中对细胞膜损伤最小的。改性后MCB比CB毒性增加的直接原因是Zeta电位降低和含氧官能团增加引起的氧化应激。MCB对Cd的吸附能力和吸附稳定性均比CB大幅增加。化学吸附作用下,MCB-Cd紧密结合形成“新的化合物”,降低了Cd的生物毒性,Cd的吸附改变MCB的表面性质,降低了MCB的生物毒性,MCB-Cd表现出毒理学拮抗作用。MCB对Cd的强吸附可能利于Cd转运体腔细胞内,引发一系列毒副反应,导致协同毒性作用。蚯蚓体腔细胞吞噬作用和化学吸附共同导致MCB-Cd的剂量依赖拮抗-协同转换。在Cd污染土壤中添加MCB对蚯蚓的毒理效应主要发生在体内吸收。MCB会负载Cd进入蚯蚓体内,蚯蚓肠道内分泌出大量多糖、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质,络合/螯合作用推动了进入肠道内Cd的活化,进而对蚯蚓产生毒理效应。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碳纳米材料对重金属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可以显着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减少重金属向植物可食部迁移,保障食品安全。但是本研究显示:由于碳纳米材料的纳米级粒径、形貌结构、表面特性等,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物毒理效应,尤其钝化吸附土壤中重金属后,没有显着降低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碳纳米材料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时,对蚯蚓的生态风险较大。因此,建议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时,慎用纳米级钝化剂。

安姣[8](2020)在《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中的残留消解及对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柑橘作为产量世界第一的水果,色香味美,营养价值高,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但在种植中易受到黄龙病、疮痴病、溃疡病等病害的侵染,严重影响柑橘产量和营养品质,给柑橘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春雷霉素和噻霉酮作为良好的环境友好型杀菌剂,对柑橘溃疡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目前对两者在柑橘上的复配使用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法净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建立同时测定柑橘样品中春雷霉素和噻霉酮的残留检测方法,并研究其在柑橘基质中的储藏稳定性;通过开展1年12地残留消解试验和最终残留试验,研究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上的残留降解规律,并依据试验结果、毒理学和膳食结构数据进行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此外,本文还研究了施用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对柑橘理化指标和营养功能成分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结合UPLC-MS/MS同时测定柑橘中春雷霉素和噻霉酮残留的分析方法。柑橘全果和果肉分别用含0.5%甲酸和含0.5%氨水的乙腈-水溶液(7:3,体积比)提取,经十八烷基硅胶(C18)净化,用Waters ACQUITY UPLC?HSS T3色谱柱分离。以0.2%甲酸水-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扫描,以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在0.5~2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检出限(LODs)为0.006~0.04μg/kg,定量下限(LOQs)为5~10μg/kg;加标回收率为73.4%~104%,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6%~9.6%。该方法易于操作,灵敏度高,适用于柑橘中春雷霉和噻霉酮残留的同时检测。2.研究了在-18℃的储藏温度下,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全果、果肉匀浆基质中的储藏稳定期。结果表明:在24周内,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基质中的降解率分别为6.2%~23.9%和4.5%~25.0%;随着储藏时间增加,降解率逐渐增大,但均小于30%。根据《植物源性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储藏稳定性试验准则》(NY/T3094-2017),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基质中未发生显着降解,因此,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基质上的储藏稳定期为24周,为保证后续测定结果准确性,样品应在24周内测定完成。3.研究了2018年重庆、湖南、湖北等12地柑橘样品中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情况,并评估了其膳食摄入风险。残留消解试验结果表明,以400 mg a.i./kg的有效剂量施药1次,春雷霉素在温州蜜柑和纽荷尔脐橙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4.44~19.80 d,末次施药后28 d消解率达70%左右;噻霉酮的消解不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施药后2 h的残留量即低于LOQ,并持续在LOQ附近波动。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以80 mg a.i./kg的有效剂量施药2次,施药间隔期7 d,在距末次施药后21 d、28 d时,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全果、果肉最终残留量均小于LOQ,远低于MRL值。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两种农药在柑橘上残留对不同年龄人群带来的慢性风险较低,处于可接受范围。因此,建议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上的施药剂量为80 mg a.i./kg,施药2次,施药间隔期7 d,采收间隔期为21 d。4.以80 mg a.i./kg的有效剂量施药2次,施药间隔期7 d,研究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对柑橘理化指标和营养功能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对柑橘果实外观品质无明显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固酸比及还原糖含量,但会一定程度减少柑橘果实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总类黄酮含量。

农琼媛[9](2020)在《抗生素与三唑类杀菌剂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自然水环境中存在着包括抗生素和三唑类杀菌剂在内的多种污染物,且以多种形式和浓度共存,并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复杂混合污染物。这些复杂的混合污染物势必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从而对各类生物及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但其生态毒性数据严重不足。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抗生素或三唑类杀菌剂的单一毒性,而联合毒性研究极其匮乏。因此,亟需开展抗生素与三唑类杀菌剂对敏感物种绿藻的联合毒性研究。本论文以3种典型抗生素(盐酸强力霉素(DOX)、红霉素(ERY)和土霉素(OXY))与3种典型三唑类杀菌剂(腈菌唑(MYC)、丙环唑(PRO)和戊唑醇(TCZ))为目标污染物,研究它们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单一毒性及其毒性机理;并应用等效线图法、浓度加和模型(CA)、独立作用模型(IA)以及模型偏差比(MDR)分析其二元与六元混合物联合毒性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在二元混合体系中发生相互作用最大的混合体系研究其次序暴露对蛋白核小球藻联合毒性大小影响。主要得出如下结果:(1)抗生素与三唑类杀菌剂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单一毒性及其毒性机理研究发现:这6种目标污染物在96 h暴露下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大小顺序为:PRO>DOX>TCZ>ERY>MYC>OXY;6种目标污染物的暴露均使蛋白核小球藻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促进;另外,蛋白核小球藻体内的总蛋白(TP)与叶绿素a(Chla)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这些现象都是导致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受抑制的原因。(2)抗生素与三唑类杀菌剂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混合体系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相互作用类型均与浓度范围、组分浓度比有关,且最大相互作用发生在抗生素-三唑类杀菌剂混合体系,而六元混合体系相互作用总体上不明显。二元混合物(MDRCA和MDRIA大于5.90)的协同作用明显大于六元混合物(MDRCA和MDRIA小于1.90),因此,相比之下,污染物之间的最大相互作用发生在二元混合物。(3)抗生素与三唑类杀菌剂次序暴露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影响研究发现:抗生素(DOX)与三唑类杀菌剂次序暴露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影响最明显,蛋白核小球藻按次序暴露于两种毒物DOX与任何一种三唑类杀菌剂,次序相反后,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作用增强。因此,次序暴露会改变抗生素与三唑类杀菌剂对蛋白核小球藻联合毒性大小,且次序暴露与暴露时间和暴露浓度密切相关,同样是作为决定毒性作用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

王晓芳[10](2019)在《万寿菊生物熏蒸对苹果连作障碍缓解效果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国很多苹果园仍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的乔砧密植苹果为主,以省力化、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栽培制度亟待建立,但由于土地资源、栽培条件和区域发展等因素制约,很多果园要在原地栽培,连作障碍不可避免。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环境友好型连作障碍防控体系。研究了3种植物材料的抑菌效果;全面分析了万寿菊的抑菌作用;研究了盆栽和大田栽培条件下万寿菊生物熏蒸对连作苹果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测定了万寿菊的挥发性成分及两种主要成分纯剂的抑菌试验,为克服苹果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葱、芥菜、万寿菊3种植物材料烘干粉末(40℃)挥发性成分的抑菌效果差异显着。相同浓度下,对尖孢、腐皮、层出、串珠4种镰孢菌菌丝生长,芥菜的抑制率在98.47%-100%,万寿菊的抑制率在99.24%-100%,菌丝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葱的抑制率在0.69%-4.65%,菌丝生长与正常生长的无明显差异。2.万寿菊风干粉末挥发性成分对4种镰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67-33.30 g/L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20%-100%,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在8.26%-90.08%,抑制效果均随万寿菊用量增加而升高。霜降前采集以花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100%,明显优于茎叶的;霜降后采集以茎叶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96.33%-100%,明显优于花的。万寿菊植株浸提液对4种镰孢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100 g/L的抑菌率在6.55%-81.89%,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万寿菊挥发性成分改变了腐皮镰孢菌菌丝形态,使菌丝变细,分支增多,分支短小且细,菌丝整体生长杂乱,菌丝干瘪变形,呈枯死状,有的菌丝直接断裂,菌丝表面破损,菌丝内的物质外溢。3.连作土中添加万寿菊风干粉末、新鲜植株和新鲜植株浸提液处理,万寿菊风干粉末处理缓解苹果连作障碍的效果最好。与连作对照相比,该处理平邑甜茶幼苗株高、地径、地上部及根系鲜重、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分别增加107.7%、87.3%、192.0%、194.1%、196.5%、117.6%;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了32.6%;幼苗根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尖数分别为对照的1.9倍、1.8倍、1.8倍、2.0倍,根系呼吸速率提高了64.6%;提高了幼苗根系的保护性酶活性,降低了根系的MDA含量。土壤酶活性提高,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269.9%、157.5%、60.8%、66.7%,土壤细菌增加,真菌减少,细菌/真菌是对照的6.5倍。改变了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和优势度指数下降,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升高,真菌T-RFLP分析表明有很多限制性片段仅在该处理的土壤中存在。土壤尖孢镰孢菌基因拷贝数降低了51.6%。4.连作土中分别添加0、0.05%、0.2%和0.5%万寿菊风干粉末,其中0.2%添加量对苹果连作障碍的缓解效果最好,平邑甜茶幼苗株高、地径、地上部及根系干重分别是对照的3.6倍、1.5倍、8.1倍和13.1倍;净光合速率提高46.7%;OJIP曲线P点值增加,K点和J点值降低,缓解了PSⅡ反应中心电子受体侧的性能降低,减轻了非光化学淬灭过程,使光能主要通过光化学反应途径得以消耗。幼苗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尖数分别比对照增加226.5%、333.0%、548.4%和142.7%,根系呼吸速率提高155.3%;幼苗根系保护性酶活性提高,MDA含量降低。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降低,根皮苷、根皮素、肉桂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含量分别降低了71.8%、87.6%、89.1%、83.0%和90.1%。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酶活性明显提高;土壤细菌增加,真菌减少,放线菌增加,细菌/真菌增加。改变了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下降,优势度指数升高。土壤层出镰孢菌基因拷贝数降低57.9%。万寿菊粉末加入量太多时土壤易板结,且实际生产采用粉末加工成本高,难以实现。5.采用万寿菊采后秸秆粉碎颗粒处理连作土壤,设定0、12.0 g/kg、30.0 g/kg和60.0g/kg添加量,30.0 g/kg添加量对苹果连作障碍的缓解效果最好,植株生长指标、土壤环境指标与万寿菊风干粉末0.2%处理的趋势一致。土壤细菌的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均升高,Simpon指数降低;真菌的则相反。不同添加量的万寿菊处理均使拟杆菌门细菌明显增加,0.0 g/kg处理的以乳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为主,12.0 g/kg处理的与其相似,30.0 g/kg处理的以Pseudarthrobacter和玫瑰弯菌属为主,60.0 g/kg处理的以Pseudarthrobacter为主。各处理间的真菌群落组成相似,但所占比例有差别。12.0 g/kg、30.0 g/kg处理使子囊菌门真菌相对丰度有所增加,60.0 g/kg处理使担子菌门真菌相对丰度增加。各处理均以腐质霉属、被孢霉属所占比例最高。万寿菊处理后镰孢菌属均明显减少,分别比0.0 g/kg减少91.4%、94.4%、97.1%。6.大田条件下,大沙岭和凤毛寨以万寿菊秸秆粉碎颗粒0.5%添加量处理的效果最好,湾头村以1%处理的效果最好,树体的株高、地径和枝条年生长量等指标明显优于连作对照。万寿菊各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均升高,但3个试验点趋势不一致。万寿菊混栽处理后,3个试验点细菌数量增多,真菌数量减少,以0.5%和1%万寿菊秸秆粉碎颗粒处理的降低幅度大。凤毛寨和湾头村的真菌主要是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凤毛寨试验点,各处理使担子菌门真菌降低,混栽的降低幅度最大;假散囊菌属下降,青霉菌属大幅增加,0.5%万寿菊秸秆粉碎颗粒增加幅度最大。湾头村试验点,各处理均使子囊菌门真菌增加,混栽增加幅度最大;接合菌门真菌增加,1%万寿菊秸秆粉碎颗粒处理增加幅度最大。各处理被孢霉属均增加,青霉菌属大幅增加,1%万寿菊秸秆粉碎颗粒增加幅度最大。7.万寿菊干样品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以倍半萜、单萜、醇、酮、酯和其他烃类等化合物为主,其中石竹烯、法尼烯、柠檬烯、罗勒烯含量较高。石竹烯、法尼烯纯剂低浓度对4种菌的抑菌效果较差,石竹烯180 mL/L为0.8%-3.6%,法尼烯180 mL/L为2.0%-2.9%。高浓度对4种菌的抑菌效果有所提升,石竹烯360 mL/L为22.7%-25.6%,法尼烯360 mL/L为18.6%-21.3%。万寿菊挥发性成分能够抑制镰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是多种抑菌成分协同、多靶点作用的结果。

二、一份黄瓜样品中同时检出3种毒物的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份黄瓜样品中同时检出3种毒物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虫螨腈及其代谢物在多种基质中残留检测方法建立及膳食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虫螨腈简介
        1.2.1 虫螨腈物理化学性质
        1.2.2 虫螨腈代谢物简介
        1.2.3 虫螨腈国内外应用情况
    1.3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1.3.1 农药残留检测仪器分析
        1.3.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1.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3.1.3 气相色谱法
        1.3.1.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3.2 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
        1.3.2.1 固相萃取
        1.3.2.2 固相微萃取
        1.3.2.3 微波辅助萃取
        1.3.2.4 凝胶渗透色谱
        1.3.2.5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1.3.2.6 QuE ChERS前处理技术
    1.4 膳食风险评估
        1.4.1 膳食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4.2 膳食风险评估内容
        1.4.2.1 毒理学评估
        1.4.2.2 残留化学评估
        1.4.2.3 膳食摄入评估
        1.4.2.4 评估结论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溶液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虫螨腈及溴代吡咯腈残留检测方法建立
        2.2.1.1 仪器分析方法
        2.2.1.2 前处理方法
        2.2.1.3 检测方法验证
        2.2.2 虫螨腈在甘蓝上的残留试验
        2.2.2.1 供试农药
        2.2.2.2 田间试验地址、供试作物品种及试验类型
        2.2.2.3 田间试验设计
        2.2.2.4 田间施药
        2.2.2.5 田间样品采集
        2.2.2.6 田间样品制备、储存和运输
        2.2.2.7 田间样品检测
        2.2.3 市场样品监测
        2.2.3.1 市场样品采集
        2.2.3.2 采集样品检测
        2.2.4 虫螨腈膳食风险评估
        2.2.4.1 农药毒理学评估
        2.2.4.2 农药残留化学评估
        2.2.4.3 膳食摄入评估
        2.2.4.4 评估结果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前处理方法优化
    3.2 检测方法验证
        3.2.1 标准曲线及相关系数
        3.2.2 正确度、精密度和定量限(LOQ)
    3.3 残留田间试验样品检测
        3.3.1 虫螨腈在甘蓝中的最终残留结果
        3.3.2 虫螨腈在甘蓝中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3.4 市场样品检测
    3.5 虫螨腈膳食风险评估结果
4 讨论
    4.1 残留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
    4.2 虫螨腈在甘蓝上的残留试验
    4.3 市场监测状况
    4.4 膳食安全评价
5 结论
6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6.1 论文创新之处
    6.2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基于原料特性的NFC果蔬汁品质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NFC果汁概况
        1.1.1 NFC果汁的概述
        1.1.2 NFC果汁稳定性研究现状
        1.1.3 影响NFC果汁稳定性的因素
    1.2 超高压技术
        1.2.1 超高压技术简介
        1.2.2 超高压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
    1.3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目的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超高压NFC复合果蔬汁贮藏期稳定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NFC复合果蔬汁制备和加工
        2.4.2 微生物检测
        2.4.3 pH、可溶性固形物(TSS)和可滴定酸(TA)的测定
        2.4.4 浊度和粘度的测定
        2.4.5 颜色测定
        2.4.6 Vc含量的测定
        2.4.7 叶绿素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2.4.8 糖含量的测定
        2.4.9 挥发性化合物的测定
        2.4.10 统计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微生物分析
        2.5.2 贮藏期间感官品质的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FC苹果汁浑浊稳定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苹果汁的制备
        3.4.2 pH、可溶性固形物(TSS)和可滴定酸(TA)的测定
        3.4.3 浊度的测定
        3.4.4 δ-电位的测定
        3.4.5 粒度的测定
        3.4.6 不溶性淀粉的测定
        3.4.7 糖含量的测定
        3.4.8 总酚的测定
        3.4.9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3.4.10 果胶的测定
        3.4.11 统计分析
    3.5 实验结果
        3.5.1 NFC苹果汁理化特性分析
        3.5.2 NFC苹果汁浊度分析
        3.5.3 NFC苹果汁粒度分析
        3.5.4 NFC苹果汁δ-电位分析
        3.5.5 NFC苹果汁沉淀敏感型物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FC苹果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3 仪器与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苹果汁的制备
        4.4.2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提取
        4.4.3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检测
    4.5 数据分析
    4.6 实验结果
        4.6.1 NFC苹果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和特性分析
        4.6.2 NFC苹果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综合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创新点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猕猴桃宏病毒组学分析及三种新发生病毒的分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侵染猕猴桃的病毒种类
    1.2 长线型病毒科病毒的危害特点及分子特性
        1.2.1 长线型病毒科病毒的危害特点及传播
        1.2.2 长线型病毒科病毒的分类
        1.2.3 长线型病毒科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点
        1.2.4 长线型病毒科病毒的遗传变异
    1.3 猕猴桃种传潜隐病毒的发现及基因组结构
    1.4 苹果潜隐球状病毒的研究背景
        1.4.1 ALSV的寄主及传播介体
        1.4.2 ALSV的基因组结构
        1.4.3 ALSV作为表达载体
    1.5 高通量测序在植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高通量测序鉴定猕猴桃病毒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RNA测序
        2.1.3 用于病毒检测的引物
        2.1.4 猕猴桃叶片样品总RNA的提取
        2.1.5 RT-PCR
        2.1.6 PCR产物的回收
        2.1.7 DNA片段的连接
        2.1.8 热击转化
        2.1.9 阳性克隆的鉴定及测序
        2.1.10 序列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NA-seq获得的数据及鉴定到的病毒种类
        2.2.2 病毒contig序列分析
        2.2.3 RT-PCR确认鉴定病毒在RNA-seq样品中的侵染状况
        2.2.4 RNA-seq鉴定的猕猴桃病毒分类地位及检出频率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AcV-1中国分离物的分子特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AcV-1的基因组序列扩增
        3.2.2 AcV-1的基因组序列分析
        3.2.3 AcV-1的系统进化分析
        3.2.4 AcV-1的重组事件分析
        3.2.5 RT-PCR检测AcV-1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猕猴桃种传潜隐病毒的分子特性研究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ASbLV的基因组序列扩增
        4.2.2 ASbLV的基因组序列分析
        4.2.3 ASbLV的 ORF1 编码蛋白的结构域分析
        4.2.4 ASbLV的系统进化分析
        4.2.5 ASbLV的 RT-PCR检测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侵染猕猴桃的苹果潜隐球状病毒的分子特性研究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2.1 ALSV的基因组序列扩增
        5.2.2 ALSV的基因组序列分析
        5.2.3 ALSV RNA1 编码蛋白的序列分析
        5.2.4 ALSV RNA2 编码蛋白的序列分析
        5.2.5 ALSV RNA1 编码蛋白的结构域分析
        5.2.6 ALSV RNA2 编码蛋白的结构域分析
        5.2.7 ALSV的 RT-PCR检测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常用试剂和培养基的配方
附录2 :猕猴桃样品中7种病毒的RT-PCR检测结果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和会议摘要
致谢

(4)新型QuEChERS净化材料和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名词及英文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样品前处理技术
        1.2.1 液液萃取和分散液液微萃取
        1.2.2 固相萃取法
        1.2.3 固相微萃取法
        1.2.4 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法
        1.2.5 分散固相萃取法
        1.2.6 能量辅助提取法
        1.2.7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1.2.8 凝胶渗透色谱方法
        1.2.9 QuEChERS方法
    1.3 QuEChERS净化材料
        1.3.1 N-丙基乙二胺键合硅胶(PSA)
        1.3.2 十八烷基键合硅胶(C_(18))
        1.3.3 石墨化碳黑(GCB)
        1.3.4 二氧化锆基净化材料
        1.3.5 其它QuEChERS净化材料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磁性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制备及其在QuEChERS-GC-MS法测定橙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应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试剂处理
        2.2.3 磁性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制备
        2.2.4 样品前处理过程
        2.2.5 气质联用分析
    2.3 结果和讨论
        2.3.1 材料表征
        2.3.2 不同代数的磁性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净化性能比较
        2.3.3 磁性超支化聚酰胺-胺使用量的优化
        2.3.4 与常用净化材料的性能比较
        2.3.5 标准工作曲线、相关系数、检出限和定量限
        2.3.6 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
        2.3.7 实际橙汁样品的分析
        2.3.8 与文献报道净化材料的性能对比
    2.4 结论
第3章 磁性氨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在QuEChERS-GC-MS法检测黄瓜中农药残留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磁性氨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
        3.2.3 样品前处理实验
        3.2.4 GC-MS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材料表征
        3.3.2 磁性氨基多壁碳纳米管使用量的选择
        3.3.3 对杂质的净化性能评价
        3.3.4 基质效应
        3.3.5 方法标准工作曲线、检出限和定量限
        3.3.6 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
        3.3.7 实际样品检测
        3.3.8 与其它QuEChERS方法对比
    3.4 结论
第4章 磁性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在QuEChERS-GC-MS方法检测黑枸杞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磁性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
        4.2.3 样品前处理过程
        4.2.4 仪器分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材料表征
        4.3.2 净化材料使用量的优化
        4.3.3 与C_(18)和PSA的净化性能比较
        4.3.4 基质效应
        4.3.5 方法标准工作曲线线性方程、检出限和定量限
        4.3.6 准确度和精密度
        4.3.7 实际样品检测
        4.3.8 与其它QuEChERS方法对比
    4.4 结论
第5章 基于正十八烷基胺物质状态切换的分散液液微萃取QuEChERS方法检测蔬菜和水果中的多种农药残留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试剂处理
        5.2.3 样品前处理过程
        5.2.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净化温度的选择
        5.3.2 正十八烷基胺使用量的优化
        5.3.3 与传统净化材料C18和PSA的性能比较
        5.3.4 基质效应
        5.3.5 方法线性方程、检出限和定量限
        5.3.6 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
        5.3.7 方法重现性
        5.3.8 与其它净化材料性能对比
        5.3.9 其它蔬菜和水果样品中的应用
    5.4 结论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镇宁县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镇宁县蔬菜水果产业现状
        1.2.1 镇宁县基本情况
        1.2.2 镇宁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2.3 镇宁县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农药生产使用和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现状
        1.3.1 国外农药生产和使用现状
        1.3.2 国外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现状
        1.3.3 国内农药生产和使用现状
        1.3.4 镇宁县农药使用情况
        1.3.5 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生产基地农药施用情况调查分析
    2.1 无公害基地施药情况
    2.2 非无公害基地施药记录
    2.3 散户施药记录
第三章 镇宁县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采样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的采集
        3.1.2 实验方法
    3.2 2016-2018年镇宁县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数据横向讨论分析
        3.2.1 2016年数据分析
        3.2.2 2017年数据分析
        3.2.3 2018年数据分析
    3.3 2016-2018年镇宁县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纵向讨论分析
        3.3.1 不同农药残留在各类蔬菜水果中的分布
        3.3.2 不同农药残留变化情况
        3.3.3 不同种类蔬菜水果残留变化情况
        3.3.4 不同经营主体农药残留情况
    3.4 结论
第四章 镇宁县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原因分析
    4.1 经营主体普遍对农药施用认识不足,质量安全知识宣传不够
    4.2 监督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4.3 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缺乏
    4.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有待提高
第五章 镇宁县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防治对策
    5.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经营主体安全用药意识
    5.2 推广绿色综合防控植保技术,实现农药“零增长”
    5.3 健全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5.4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5.5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6)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出生结局的影响
    引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改性纳米碳黑-Cd对蚯蚓的联合毒理效应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全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主要研究目的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纳米材料概述
        2.1.1 纳米材料
        2.1.2 碳纳米材料
    2.2 土壤中纳米材料的毒理效应
        2.2.1 纳米材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2.2 纳米材料对土壤植物的影响
        2.2.3 纳米材料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2.2.4 碳纳米材料与重金属的联合毒性
    2.3 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主要因素
        2.3.1 纳米材料性质的影响
        2.3.2 共存污染物的影响
        2.3.3 迁移转化的影响
    2.4 改性纳米碳黑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2.4.1 我国土壤Cd污染现状
        2.4.2 土壤中Cd的生物毒性
        2.4.3 改性纳米碳黑修复Cd污染土壤机制
第三章 不同碳纳米材料的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碳纳米材料的形貌
        3.3.2 不同碳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
        3.3.3 不同碳纳米材料结晶度和缺陷
        3.3.4 不同碳纳米材料含重金属杂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形貌碳纳米材料对蚯蚓的生态毒理效应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研究方案
        4.2.3 分析方法
        4.2.4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碳纳米材料对蚯蚓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碳纳米材料对蚯蚓生理生化的影响
        4.3.3 不同碳纳米材料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
        4.3.4 不同碳纳米材料对蚯蚓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4.3.5 不同碳纳米材料对蚯蚓代谢物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表面改性纳米碳黑对蚯蚓的毒理效应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研究方案
        5.2.3 分析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表面改性对纳米碳黑结构性质的影响
        5.3.2 表面改性纳米碳黑对蚯蚓生长的影响
        5.3.3 表面改性纳米碳黑对蚯蚓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3.4 表面改性纳米碳黑对蚯蚓组织和细胞病理指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性纳米碳黑-Cd对蚯蚓的联合毒理效应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研究方案
        6.2.3 分析方法
        6.2.4 MIXTOX模型计算
        6.2.5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表面改性对纳米碳黑Cd吸附性能的影响
        6.3.2 Cd和 MCB对体腔细胞的联合毒性
        6.3.3 土壤中Cd和 MCB的联合毒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碳纳米材料对蚯蚓的影响机理探讨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研究方案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碳纳米材料对蚯蚓毒理效应机理
        7.3.2 表面改性纳米碳黑对蚯蚓的影响机理
        7.3.3 改性纳米碳黑-Cd对蚯蚓的联合影响机理
        7.3.4 在土壤中MCB-Cd对蚯蚓的联合毒理效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8)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中的残留消解及对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药残留
    1.2 柑橘溃疡病
    1.3 杀菌剂
        1.3.1 杀菌剂作用机理
        1.3.2 常用杀菌剂的检测方法
        1.3.3 杀菌剂对农作物营养品质影响
    1.4 春雷霉素和噻霉酮研究进展
        1.4.1 春雷霉素
        1.4.2 噻霉酮
        1.4.3 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6 本文技术路线
第2章 柑橘中春雷霉素和噻霉酮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2.1.3 前处理方法
        2.1.4 仪器条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仪器条件的优化
        2.2.2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2.2.3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2.2.4 准确度与精密度
        2.2.5 方法对比
    2.3 结论
第3章 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基质中的储藏稳定性研究
    3.1 仪器与试剂
    3.2 储藏稳定性实验设计
        3.2.1 实验方案
        3.2.2 结果计算
    3.3 储藏稳定性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中残留消解和最终残留量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试验药剂与施药设备
        4.1.3 田间实验方案设计
        4.1.4 样品采集与保存
        4.1.5 样品处理与储藏
        4.1.6 供试作物、气候条件及品种分布
        4.1.7 实际样品检测
        4.1.8 数据计算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柑橘中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4.2.2 柑橘中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4.2.3 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4.3 小结
第5章 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对柑橘果实品质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试验药剂与施药设备
        5.1.3 田间实验方案设计
    5.2 试验方法
        5.2.1 外观品质测定
        5.2.2 可溶性固形物(TSS)测定
        5.2.3 抗坏血酸(Vc)含量测定
        5.2.4 可滴定酸(TA)含量测定
        5.2.5 还原糖含量测定
        5.2.6 类黄酮含量测定
        5.2.7 结果计算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外观品质测定结果
        5.3.2 TSS、TA及固酸比测定结果
        5.3.3 还原糖和Vc含量测定结果
        5.3.4 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柑橘中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分析方法的建立
        6.1.2 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基质中的储藏稳定性
        6.1.3 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中残留消解和最终残留量研究
        6.1.4 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对柑橘果实品质影响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9)抗生素与三唑类杀菌剂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与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抗生素的污染现状
    1.3 三唑类杀菌剂的污染现状
    1.4 混合物联合毒性与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5 蛋白核小球藻毒性分析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7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点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目标污染物的基本信息
        2.2.2 实验仪器
        2.2.3 蛋白核小球藻的培养
    2.3 微板设计与毒性测试
        2.3.1 稀释因子F的确定
        2.3.2 微板加样操作及毒性测试
    2.4 浓度-抑制率数据拟合
    2.5 混合物设计
        2.5.1 直接均分射线法(Equ Ray)
        2.5.2 均匀设计浓度比射线法(UD-Ray)
        2.5.3 等效应固定浓度比射线法(EECR)
    2.6 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分析
        2.6.1 等效线图法(Isobolograms)
        2.6.2 浓度加和模型(CA)与独立作用模型(IA)
        2.6.3 模型偏差比(MDR)
    2.7 毒性机理实验设计及方法
        2.7.1 试剂
        2.7.2 生长抑制率测试
        2.7.3 粗酶液提取
        2.7.4 生理指标的测定
    2.8 次序暴露实验设计及方法
第3章 单一抗生素与三唑类杀菌剂对蛋白核小球藻毒性及其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单一目标污染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
    3.3 单一目标污染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理影响
        3.3.1 单一目标污染物对蛋白核小球藻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2 单一目标污染物对蛋白核小球藻中TP含量的影响
        3.3.3 单一目标污染物对蛋白核小球藻中Chla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抗生素与三唑类杀菌剂对蛋白核小球藻联合毒性相互作用研究
    4.1 前言
    4.2 等效线图分析二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相互作用
    4.3 定性与定量评估二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相互作用
        4.3.1 抗生素-抗生素混合体系
        4.3.2 抗生素-三唑类杀菌剂混合体系
        4.3.3 三唑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混合体系
    4.4 定性与定量分析六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相互作用
        4.4.1 定性评估六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毒性相互作用
        4.4.2 定量评估六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相互作用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抗生素与三唑类杀菌剂次序暴露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相同浓度下次序暴露对蛋白核小球藻联合毒性大小的影响
        5.2.1 DOX与三唑类杀菌剂次序暴露对蛋白核小球联合毒性影响
        5.2.2 ERY与三唑类杀菌剂次序暴露对蛋白核小球藻联合毒性影响
        5.2.3 OXY与三唑类杀菌剂次序暴露对蛋白核小球藻联合毒性影响
    5.3 不同浓度与时间下对次序暴露的影响
        5.3.1 不同浓度与时间下对DOX与三唑类杀菌剂次序暴露的影响
        5.3.2 不同浓度与时间下对ERY与三唑类杀菌剂次序暴露的影响
        5.3.3 不同浓度与时间下对OXY与三唑类杀菌剂次序暴露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6种目标污染物在环境水体中检出的浓度水平情况
附录Ⅱ 6种目标污染物的4个生理指标与藻生长抑制率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万寿菊生物熏蒸对苹果连作障碍缓解效果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中国苹果产业生产现状
    1.2 苹果连作障碍成因及防控对策
        1.2.1 连作障碍成因
        1.2.2 连作障碍防控措施
    1.3 生物熏蒸的概念及其应用现状
        1.3.1 生物熏蒸的概念
        1.3.2 生物熏蒸应用现状
        1.3.3 生物熏蒸的研究方向
    1.4 菊科植物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3种植物材料对4 种镰孢菌的抑菌效果试验
        2.1.1 仪器
        2.1.2 供试植物材料
        2.1.3 供试真菌
        2.1.4 试验设计及方法
    2.2 万寿菊的抑菌效果试验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植物材料采集与处理
        2.2.3 供试真菌
        2.2.4 试验设计及方法
    2.3 不同形态万寿菊处理对连作平邑甜茶幼苗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取样方法
        2.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 万寿菊粉末熏蒸对连作平邑甜茶幼苗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设计
        2.4.3 取样方法
        2.4.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5 万寿菊秸秆粉碎颗粒熏蒸对连作平邑甜茶幼苗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设计
        2.5.3 取样方法
        2.5.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6 万寿菊秸秆粉碎颗粒熏蒸对富士/M9T337 树体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2.6.1 试验地概况
        2.6.2 试验材料
        2.6.3 试验设计
        2.6.4 取样方法
        2.6.5 测定指标及方法
    2.7 万寿菊挥发性成分测定
        2.7.1 仪器设备
        2.7.2 试验材料
        2.7.3 试验设计及方法
        2.7.4 GC-MS分析条件
        2.7.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3种植物材料对4 种镰孢菌菌丝的抑菌效果
    3.2 万寿菊的抑菌效果
        3.2.1 挥发性成分对4 种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挥发性成分对4 种镰孢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2.3 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对4 种镰孢菌菌丝的抑制效果
        3.2.4 挥发性成分对镰孢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2.5 浸提液对4 种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 不同形态万寿菊熏蒸对连作平邑甜茶幼苗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3.3.1 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3.2 对平邑甜茶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3.3 对连作平邑甜茶幼苗根系指标的影响
        3.3.4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5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4 万寿菊风干粉末熏蒸对连作平邑甜茶幼苗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3.4.1 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4.2 对平邑甜茶幼苗叶片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
        3.4.3 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指标的影响
        3.4.4 对连作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影响
        3.4.5 对连作条件下土壤酚酸含量的影响
        3.4.6 对连作条件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7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5 万寿菊秸秆粉碎颗粒生物熏蒸对连作平邑甜茶幼苗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3.5.1 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5.2 对平邑甜茶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5.3 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指标的影响
        3.5.4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6 万寿菊生物熏蒸对大田连作富士/M9T337 树体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3.6.1 对树体生长指标的影响
        3.6.2 对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6.3 万寿菊生物熏蒸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7 万寿菊挥发性成分测定
        3.7.1 万寿菊挥发性成分萃取条件优化
        3.7.2 万寿菊生物熏蒸土壤的挥发性成分测定
        3.7.3 2种主要挥发性成分纯剂对镰孢菌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4.1 3种植物材料的抑菌效果
    4.2 万寿菊对四种镰孢菌的抑菌效果
    4.3 不同形态万寿菊生物熏蒸对连作苹果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4.4 万寿菊风干粉末和秸秆粉碎颗粒处理对连作苹果幼苗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4.5 万寿菊粉碎秸秆颗粒熏蒸对大田连作苹果幼树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4.6 万寿菊挥发性成分及抑菌机理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一份黄瓜样品中同时检出3种毒物的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虫螨腈及其代谢物在多种基质中残留检测方法建立及膳食风险评估[D]. 孙丰收.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原料特性的NFC果蔬汁品质稳定性研究[D]. 刘启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猕猴桃宏病毒组学分析及三种新发生病毒的分子特性研究[D]. 温少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4)
  • [4]新型QuEChERS净化材料和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D]. 王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2)
  • [5]镇宁县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D]. 管鹏. 贵州大学, 2020(02)
  • [6]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D]. 徐庆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7]改性纳米碳黑-Cd对蚯蚓的联合毒理效应与机理[D]. 徐坤.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中的残留消解及对品质的影响[D]. 安姣. 西南大学, 2020(01)
  • [9]抗生素与三唑类杀菌剂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研究[D]. 农琼媛.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10]万寿菊生物熏蒸对苹果连作障碍缓解效果及其机理研究[D]. 王晓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一份黄瓜样品中3种毒物同时检测的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