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转子压缩机振动的有限元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方涛,陈光雄,宋启峰,杨布雷[1](2022)在《空调转子压缩机摩擦噪声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空调转子压缩机摩擦噪声的产生机制,提出一种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空调压缩机相关摩擦副进行摩擦噪声预测的方法。利用复特征值分析法对空调转子压缩机摩擦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获得摩擦系统的固有频率以及相应振型的变化特性,据此推断可能导致摩擦噪声的频率。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验证了该预测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曲轴-法兰摩擦系统中摩擦力的引入可能使系统发生模态耦合,进而产生不稳定的振动与噪声;摩擦因数以及法兰弹性模量的变化对摩擦噪声的形成有显着影响,提高摩擦系统的临界摩擦因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摩擦系统的稳定性,当法兰的弹性模量取较高的数值时,摩擦系统就越容易产生摩擦噪声。
常胜[2](2020)在《空调压缩机排气组件气动噪声特性的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各类家用电器尤其是空调机,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空调机给人们带来舒适的同时也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噪音问题,而压缩机作为空调机的核心部件自然而然就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其次由于现阶段空调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再次将空调行业的迫切发展推向了高潮。本文着眼于制冷剂在压缩机泵体内流动的过程以及所产生的气动噪音,从理论和实验方向进行了研究,在充分掌握旋转式压缩机研究现状、背景以及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情况下进行了课题的开展。采用CFD通用软件PumpLinx对泵体内压缩腔变形区域进行了网格的控制,建立了包含泵体从进气到排气流体区域复杂空间上的可压缩湍流流动模型,并实现了制冷剂流动过程的动态模拟,为后续的仿真分析以及指导实际开发和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利用Fluent与LMS virtual Lab结合较为系统地对排气组件各个组件中高速流动的制冷剂进行流场仿真与声学计算,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仿真方法和湍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在对泵体内制冷剂流动的分析中发现,在出入口处存在比较明显的压力扰动,压力扰动在流动空间内传播时产生冲击以及漩涡流动等现象,主要形成于进气口处以及出气口靠近叶片区域,这是缸体内部的主要气动噪声源;分析了传统结构排气腔所产生的气动噪音,主要来源于高温高压制冷剂与阀片、护板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粗糙的排气腔壁面的碰撞产生的压力脉动所导致的。同时对消音罩也进行了传递损失的计算,掌握现有消音罩的消声特性,以供与后续改进结构传递损失的比较验证。基于对排气组件内部制冷剂流动特性的研究,本文提出了新的设计结构,并进行了流场分析与声学计算。与传统结构相比,改进后结构去除了传统组装部件中所包含的限制阀片升程的护板和消音罩,将泵体上支座自身作为限制阀片升程的结构,并且阀片运动的空间作为一个单节扩张管式消音器。经计算,改进后的排气组件较现有结构在较宽频率范围内都有较大的消音量,且产生的噪音相对较小,对压缩机改善气流噪声有比较积极的作用。最后进行性能测试对比、搭建气动噪声试验台以及压缩机整机噪声试验台进行实验对比,以验证仿真的正确性以及结构的可行性。尽管本研究中所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对于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气动噪音方向研究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提供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俎琛[3](2019)在《多盘转子动平衡方法及管道阻尼减振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工业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对生产设备提出了高速、高效、低能耗的要求,进而对旋转机械及附属管道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可靠性要求。不平衡故障导致的旋转机械振动情况尤为突出,针对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等存在多级压气机的设备中出现由不平衡量导致的振动问题,对双平面影响系数法动平衡控制转子不平衡振动进行了研究。本文设计了一种鼠笼式弹性支承,搭建了刚性支承多级轮盘转子实验台与弹性支承多级轮盘柔性转子实验台,结合虚拟动平衡,进行了转子动平衡控制振动实验。搭建了三级轮盘转子实验台,实验研究了模态动平衡方法。针对管道系统振动问题,研究粘滞阻尼振动控制技术,实现工程实际安装,振动得到解决。所做主要内容如下:(1)搭建了包含九级压气机轮盘与一级涡轮轮盘的刚性支承转子实验台,在不同不平衡量工况下,利用双平面影响系数法,进行了配重面选择的优化研究。(2)设计了一种配合特定转子结构与安装空间的鼠笼式弹性支承,搭建了弹支转子实验台,模拟了支承刚度对转子系统临界转速与临界振型的影响,同时提取了不同平面在支承处的振动响应,实验分析了弹性支承的存在对振动信号的衰减作用,研究了不同振型的转子支承系统动平衡后的过临界振动控制问题。(3)搭建了左弹支右刚支、左刚支右弹支、左弹支右弹支,三种转子支承系统实验台,进行了不同模态振型下的双平面影响系数法动平衡实验,研究了不同支承形式下多盘转子动平衡时配重平面改变对配重质量大小的影响作用。(4)研究了模态动平衡方法,结合刚性支承三级轮盘转子实验台与左弹支右弹支多盘转子实验台,对比了不同振型下双平面影响系数法、N平面法与N+2平面法的平衡机理与动平衡效果。(5)针对离心压缩机过滤分离器装置管线与往复压缩机缓冲器管线振动问题,通过现场测量、建模分析、优化设计,利用粘滞阻尼减振技术进行安装改造,取得了良好的减振效果。
魏国[4](2019)在《往复式制冷压缩机吸排气噪声辐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往复式压缩机在中、小型制冷冰箱行业占有很大的份额,也是冰箱的重要组成设备、产生噪声的源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提高,人们愈发追求高品质生活,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冰箱的噪声水平。低噪声、高效能的冰箱更符合人们的需求,其市场占有率也日益提高。在压缩机工作过程中,吸排气管道中能量损失、气流脉动主要原因是因为气缸间歇性吸排气造成制冷气体流动的非均匀变化,进而产生压缩机气动噪声。由于制冷压缩机结构紧凑而且全封闭,很难通过实验来获取整个压缩机工作过程中气缸内流场特性。因此本文利用CFD仿真软件对往复式压缩机工作过程中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喷射噪声理论对质量流造成的单极子声源以及壁面偶极子声源、湍流四极子声源在压缩机吸排气阶段变化规律及辐射特性进行研究,对提高压缩机制冷效率及降低噪声有重大意义。首先,对往复式制冷压缩机吸排气声源特性进行理论分析,简单介绍气动噪声的基本理论和声源类型,并对压缩机吸排气流场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进行简单介绍,为后续章节的仿真计算奠定了基础。其次,在理论分析的指导下,建立了压缩机气缸模型,利用软件ICEM 15.0对气缸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将划分好的网格导入ANSYS/Fluent平台,进行气缸流场动网格、阀门参数设置并模拟计算,从而获得了气缸内流场特性。为下文求解压缩机吸、排气过程流场和声场做好铺垫。接下来,在CFD软件中采用大涡湍流模型对气体流经吸、排气阀时的瞬态流场求解分析,获得流场分布如脉动压力、脉动速度数据;将CFD计算所得数据导入专业声学软件LMS Virtual.lab进行联合仿真,生成气动噪声源项,建立气动噪声产生传播模型,求解气体流经阀片时产生的气动噪声及其辐射指向性。最后,基于上述理论与结果分析,对压缩机阀板吸气阀口进行结构改进,研究发现在进出口通流面积比一定下,吸气阀通道导流面的圆弧曲率大小对阀口压力损失及噪声有一定影响,设计加工不同圆弧曲率的导流面阀板,进行整机实验。通过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仿真的准确性,缩短压缩机的研制周期,降低了压缩机的噪声。
周宝升[5](2019)在《热泵干衣机配套压缩机结构设计与动态分析》文中认为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是一种利用工作容积作旋转运动的容积式气体压缩机械。压缩机是热泵型干衣机的核心部件,它的质量决定了干衣机的能耗经济性和使用寿命。本文针对国内较为先进的39FOH3G型滚动转子式压缩机,通过热力计算确定基础参数,对压缩机结构进行强度校核与动态分析,为产品性能优化和结构修改提供了参考依据。首先,概述了压缩机整体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计算了压缩机的热力参数、容积参数以及热能效率。对四种制冷剂R22、R410a、R407c、R134a的性能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依据热泵干衣机安全性能要求,确定R134a制冷剂,进而得到各循环特征点的状态参数,并作了循环p-h图,计算了压缩机的气缸容积,分析了系统的热能效率。其次,概述了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结构、工作原理,计算了基本结构参数。确定气缸半径为20mm,径向间隙为0.01mm,偏心距为31.6mm,转子外径为15.8mm。优化上法兰排气口与气缸斜切口的径向位置,选取排气口为D型口,非对称滑片厚度为2.5mm。选取曲轴材料为球墨铸铁QT740-3,设计曲柄销直径15mm,主轴颈16.5mm,轴颈长10mm,曲柄厚度10.05mm、宽度15.8mm。对曲轴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得到曲轴的最小尺寸为15mm,符合设计要求。再次,应用Solidworks软件对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的零部件进行了三维绘图。在绘制模型时,在不改变有效性的前提下,对三维模型进行了必要的简化,忽略部分圆角、倒角等,简化三维实体模型有利于后期有限元时网格的划分,提高网格质量,可以大大简化计算机运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利用软件中装配体的配合特征,可以方便地将零件装配到合适的位置,模拟压缩机真实的组装过程,生成整机装配效果图。Solidworks软件还可以将装配体分解成爆炸图,爆炸图就是将单个装配体按照装配顺序进行拆分的动态过程,该过程还可以运用软件将形成的动画记录下来,方便以后的观看。通过计算机模拟装配,明确了压缩机设计的装配过程,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利用Solidworks强大的绘图功能,大大降低了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应用Ansys软件对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及曲轴进行了动态分析,采用振动模态实验方法测试了压缩机固有频率等模态参数。在Ansys软件中建立曲轴的三维模型,通过对曲轴进行网格划分和施加边界条件,进行曲轴进行静态强度分析,分析了曲轴的变形及应力云图,第三章主要对曲轴进行强度计算,结果表明,曲轴的强度满足设计和运行工况的要求。通过对曲轴进行模态分析,计算得到曲轴的前9阶自由振动模态,分析了曲轴各阶模态的振型图及固有频率。通过对曲轴进行模态分析用来预测压缩机各零部件之间动态干扰的可能性,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避免产生共振,为曲轴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利用压缩机模态测试实验设备对滚动转子压缩机进行整机的模态测试实验,分别在15、20、100、150(Hz)四个频率下进行振动测试,通过测试发现压缩机在稳定工况下运行时,激振频率值在前两阶固有频率值之间,不会引起压缩机共振。通过对整机前6阶的有限元模态分析,发现在储液器连接处出现较大振幅。
兰同宇[6](2019)在《一种轻型商用压缩机气动噪声分析与控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可或缺。降低产品的噪声对改善人们生活及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一种商场超市食品柜配套的轻型商用压缩机减振降噪问题,研究了压缩机进气和排气结构引发的气动噪声,为提高制冷产品的综合性能提供参考依据。首先,在分析活塞式轻型商用压缩机发展现状与噪声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对压缩机进行多种工况下的整机噪声测试与频谱分析,包括标准工况、拆除气动元件、拆除气动与运动元件、拆除吸气消声器和拆除内排气管工况测试,明确了该压缩机的主要噪声源及频段分布。其中,气动噪声为主要噪声源,分布在160~12500Hz全频段,机械噪声的影响次之,主要分布在630~4000Hz中高频段,电磁噪声对整机噪声影响较小。气动噪声中,占比重较大的进气噪声强于排气噪声。其次,根据噪声测试分析结果,对压缩机管道传声的基本理论,常用消声器的原理、分类、使用环境及适应频带范围进行了综合阐述。同时,对消声器声学性能和空气动力性能的评价指标,消声器性能的常用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再次,基于噪声测试与消声理论,对排气管采取安装消声器与弯管减振弹簧的降噪措施。采用四端网络法建立排气管消声器的传递矩阵方程,应用有限元法验证了传递矩阵模型的准确性,采用传递矩阵法分析排气管消声器结构参数影响。以消声器传递矩阵为目标函数,以1500~2600Hz平均传递损失值最大为优化目标,空间结构参数为约束条件,以消声器结构参数为优化变量,采用Matlab遗传算法优化结构参数。将消声器优化前后结果进行对比,在1500~4000Hz频段消声量有所提高,平均传递损失由34.8dB变为55.4dB,消声效果明显。将设计的新内排气管加工制作并装机测试,与标准状况噪声值进行对比,整机声功率级降低1.83dB(A),制冷量平均降低4W对应COP值降低0.01,性能损失0.73%,新内排气管的降噪效果较好,制冷性能影响不大。最后,为降低吸气端的气动噪声,根据消声器声学理论,对吸气消声器结构进行优化。采用声学分析软件Lms Virtual.Lab和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消声器结构进行声学和阻力性能的参数影响分析。针对噪声测试吸气端需改善频段600~1200Hz,确定新吸气消声器方案,并数值分析了消声器壳体结构模态及内部空腔声学模态。将新吸气消声器3D打印并进行样机测试,与标准状况噪声值进行对比,声功率级降低2.87dB(A),占整机噪声的5.1%,降噪效果比较明显。制冷量降低13W对应COP值降低0.02,性能损失为1.5%,小于5%设计值,满足与之配套的商超食品柜设备制冷量的需求,但结构设计仍需进一步优化。
李伟[7](2019)在《双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结构与工作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滚动转子压缩机凭借其构造精巧,质量轻便,低振低噪,平衡性能优异等成为小型家用空调压缩机的主流,而其孪生结构的摆动转子压缩机在继承其优点的同时有更高的承压能力和容积效率,近年来应用也随之增多。但其两者有一共同的劣势之处,即排气阀的存在不但使得封闭式压缩机寿命得到限制,更使得可靠性难以保证,变频性能变差,噪声增加等。为此本文所提出的双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是在上一代单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基础上设计而来,既保留了传统摆动转子压缩机的优点,还同上一代产品一样成功去掉排气阀,同时采用双缸结构,动力平衡性更好,变频性能更佳。文中对双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利用数值方法对此压缩机基元工作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此压缩机内部各泄漏部位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数值运算得到此压缩机泄漏最大部位为滚环两端面约64.43%,其次是径向间隙泄漏为19.05%,此差异主要是因为双缸压缩机气缸高度更低,径向间隙泄漏更少,经计算,此压缩机理论容积效率在0.864左右;建立压缩机相对运动部位的摩擦损失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可看出此压缩机偏心轴承摩擦损失最大为46.04%,两轴承处为28.96%,摆动转子与摆杆间为16.32%,此压缩机理论机械效率可达到0.882;最后通过商用CFD软件Fluent对此压缩机油路进行了流体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油路能够可靠运行,并且提高转速,适当增加螺旋油槽截面积有助于提高此压缩机内润滑油的流动。本文所做工作为此类型压缩机的进一步优化设计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余文斌[8](2019)在《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动态特性分析及减振降噪研究》文中提出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是空调系统的核心,一台性能优良的空调具有制冷快、振动小、噪声低等特点。压缩机的性能对空调系统的性能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压缩机的动态特性及减振降噪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滚动转子式压缩机为研究对象,围绕压缩机的振动噪声问题,对压缩机动态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建立压缩机动态特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减振降噪设计方案,并针对方案中隔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的结构形式以及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分析,针对压缩机工作过程中所受的主要激励力进行理论分析与计算,为压缩机动力学分析奠定基础。(2)对压缩机关键零部件进行模态分析,获得结构的固有频率及模态振型,并利用模态试验验证壳体模态结果的准确性。为结构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发生共振提供判断依据。(3)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考虑曲轴系的柔性,建立轴承-曲轴系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对气体力载荷进行傅里叶变换,并通过多个余弦函数的线性叠加进行拟合,获得了相对准确的载荷函数,并以此作为载荷边界条件进行求解,获得了压缩机轴承载荷。(4)以气体力载荷及轴承载荷作为边界条件,利用模态叠加法对机壳进行谐响应分析,掌握了机壳的位移与应力分布,为整机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5)基于声学边界元理论,建立了压缩机机壳声学边界元模型,利用插值法将机壳表面振动响应数据映射至声学边界元网格表面,以此作为为声学边界条件。通过建立符合声学测量标准的网格作为声学场点,对机壳辐射声场进行了模拟计算,为机壳的辐射声场优化奠定了基础。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一套压缩机减振降噪方案。(6)针对压缩机减振降噪方案中涉及的隔振系统设计问题,基于Matlab与ADAMS的参数化建模功能,建立了基于ISIGHT的参数化集成仿真平台。以隔振系统的能量解耦率和隔振元件的总支反力作为优化目标,考虑振动位移以及固有频率等约束条件,以隔振元件三向主刚度作为设计变量,建立了隔振系统优化数学模型。基于所建立的集成仿真平台,利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法对设计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利用NSGA-Ⅱ优化算法进行参数寻优,得到了性能优良的隔振系统。
李创[9](2019)在《超高速滚动转子压缩机气动声学特性分析及降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噪声污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滚动转子压缩机以其噪声水平相对较低、运行顺畅、振动干扰小、结构简单紧凑等优点在家用空调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着转速的提升、人们要求的提高,滚动转子压缩机的噪声水平已难以满足人民的要求。以双缸超高速滚动转子压缩机为研究对象,针对由于高转速带来的气动噪声问题,重点研究整机流致振动引发的噪声辐射的仿真预测和簧片阀部位噪声的理论建模,并对排气消声器的全工况消声性能进行仿真评估与改进。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有限元、边界元方法建立压缩机内流场、主壳体流致振动及噪声辐射的多场仿真预测模型,分析得到排气阀打开的短时间内压缩机内部压力变化剧烈,是噪声的主要发生时间。360Hz时的流致振动形态为整机上下平动,噪声辐射在径向表现出各向同性,高度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大。720Hz时的噪声辐射在径向上同样几乎表现为各向同性,但在高度方向上表现为中部最大,上下端最小。(2)排气簧片的约束模态分析发现簧片一、三、四、六阶振型表现为横向弯曲振动,二阶振型表现为扭转振动,第五阶表现为弯扭组合振动,更高阶的振型表现为高阶弯曲、扭转及其组合振动。簧片的一阶固有频率为261.80Hz,压缩机系统激励频率为180Hz,两者相距甚远,不存在共振的风险。(3)基于机械振动、流体力学以及声学相关理论,通过对簧片的强迫振动、簧片阀隙的制冷剂流动以及消声器内部声传播的理论分析建立了簧片阀—消声器系统的声学特性理论模型,发现在1000Hz以内的消声器出口声压同时受到激励频率和消声器传递函数控制,而1000Hz以后则主要受到了消声器阻抗特性的支配。激励频率变化时消声器出口的噪声辐射同时受激励频率与消声器传递函数的影响,两者任一占据主导地位都将引起噪声的增大,激励频率恰好处在传递函数峰值频率时更将引起非常大的噪声,相反,两者共同起作用时将会导致噪声能量分散于多个频率而降低总声压级。簧片宽度、厚度及系统阻尼对簧片的振幅以及消声器出口噪声辐射的影响规律相似,宽度、厚度的增大以及阻尼的增加均可达到降噪的目的,但同时也将降低簧片振幅,对工作特性产生影响。(4)通过声学有限元方法对排气消声器的声学性能进行了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分析发现原消声器仅在工况二时消声效果理想,工况一时难以达到要求。通过研究原消声器结构中三个腔室的外径、长度以及连接管的直径对传递损失的影响发现保持原结构形式无法保证全工况下180Hz的良好消声效果。将上腔改变为共振腔,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使下腔控制工况一时180Hz的消声,上共振腔控制工况二时180Hz处的消声,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结构形式可以保证消声器全工况下在180Hz的良好消声效果。
秦振振[10](2018)在《变频空调器室外机管路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变频空调器已成为空调器市场的主流产品,但配管疲劳可靠性设计技术积累相对滞后,不能有效满足产品研发的技术需求。相对于定频空调器,变频空调器运行工况较为复杂,其配管动力学响应品质的改善与提升是行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某家用变频空调器室外机管路作为研究对象,就配管可靠性设计涉及的压缩机载荷激励识别、管路振动疲劳寿命预估以及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准确辨识压缩机载荷激励是对空调器配管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本文分别对稳定运行工况与非稳定运行工况下的变频空调器进行振动测试,获取排回气管口测点的加速度响应。利用虚拟迭代技术原理构建试验样机压缩机-配管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结合上述实测信号反求出压缩机载荷时间历程,同时,应用迭代、正则化等方法来修正分析结果,保证了反求载荷激励的准确性,并通过试验验证了结果的一致性。基于识别的压缩机载荷时间历程与配管材料S-N曲线,结合疲劳累积损伤理论计算分析配管在复杂运行工况下的疲劳损伤率,进而对配管的疲劳寿命进行预估分析,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基于对时变工况下管路疲劳损伤率的计算结果,本文制定了变频空调器配管加速寿命试验大纲,能为变频空调器配管疲劳可靠性验证提供一个更为高效的测试验证平台。
二、双转子压缩机振动的有限元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转子压缩机振动的有限元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空调转子压缩机摩擦噪声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摩擦系统的复特征值分析 |
2 转子压缩机摩擦系统模型 |
2.1 转子压缩机简介 |
2.2 摩擦系统有限元模型 |
2.3 模型预测频率与实测频率的对比 |
3 结果及分析 |
3.1 摩擦因数对摩擦噪声的影响 |
3.2 摩擦噪声发生时系统的模态耦合 |
3.3 法兰的弹性模量对摩擦噪声的影响 |
4 结论 |
(2)空调压缩机排气组件气动噪声特性的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2 流场特性与噪声控制理论 |
2.1 流场特性理论分析 |
2.2 气动噪声控制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压缩腔流场分析 |
3.1 数值模拟理论与软件介绍 |
3.2 压缩腔的结构分析与实体建模 |
3.3 压缩腔的网格划分 |
3.4 压缩腔的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排气组件排气腔与消音罩的气动噪声数值计算 |
4.1 排气腔的模型建立 |
4.2 排气腔的流场分析 |
4.3 排气腔的声场分析 |
4.4 消音罩的性能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排气组件的结构改进 |
5.1 改进前后排气组件的结构对比 |
5.2 排气组件的流场分析 |
5.3 排气组件的声学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6 试验研究 |
6.1 性能测试 |
6.2 噪声测试 |
6.3 数据处理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7.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多盘转子动平衡方法及管道阻尼减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转子系统动平衡发展研究 |
1.3 弹性支承的发展研究 |
1.4 管道振动与减振技术研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刚性支承多盘转子动平衡配重面研究 |
2.1 引言 |
2.2 配重面转移影响机理 |
2.2.1 单盘存在不平衡量时的配重计算 |
2.2.2 双盘存在不平衡量时的配重计算 |
2.3 动平衡配重模拟仿真 |
2.3.1 建立多盘转子有限元模型 |
2.3.2 单盘设置初始不平衡量 |
2.3.3 双盘设置初始不平衡量 |
2.4 动平衡配重实验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鼠笼式弹性支承多盘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鼠笼式弹性支承的设计 |
3.2.1 刚度计算 |
3.2.2 强度校核 |
3.3 支承刚度对转子系统临界转速与振型影响研究 |
3.3.1 左刚支右刚支类型 |
3.3.2 左弹支右刚支类型 |
3.3.3 左刚支右弹支类型 |
3.3.4 左弹支右弹支类型 |
3.4 转子支承系统动平衡实验研宄 |
3.4.1 左刚支右刚支类型 |
3.4.2 左弹支右刚支类型 |
3.4.3 左刚支右弹支类型 |
3.4.4 左弹支右弹支类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鼠笼式弹性支承多盘转子动平衡配重面研究 |
4.1 引言 |
4.2 动平衡配重模拟仿真 |
4.2.1 建立弹性支承多盘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 |
4.2.2 左弹支右刚支下的动平衡配重研宄 |
4.2.3 左刚支右弹支下的动平衡配重研究 |
4.2.4 左弹支右弹支下的动平衡配重研宄 |
4.3 动平衡配重实验研宄 |
4.3.1 左弹支右刚支动平衡实验 |
4.3.2 左刚支右弹支动平衡实验 |
4.3.3 左弹支右弹支动平衡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响系数法与模态平衡法的对比研究 |
5.1 引言 |
5.2 三级轮盘转子实验台及模型计算 |
5.3 双平面影响系数法 |
5.3.1 双平面影响系数法机理分析 |
5.3.2 双平面影响系数法实验 |
5.4 N平面法 |
5.4.1 向前正交法与全正交法机理分析 |
5.4.2 全正交法计算 |
5.5 N+2平面向前正交法 |
5.5.1 N+2平面向前正交法机理分析 |
5.5.2 N+2平面向前正交法计算 |
5.6 弹性支承多盘转子模态动平衡研宂 |
5.6.1 实验台模型计算 |
5.6.2 N+2平面向前正交法计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备管线阻尼减振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阻尼减振技术 |
6.2.1 粘滞阻尼器力学特性 |
6.2.2 阻尼减振技术原理 |
6.3 离心压缩机管线过滤分离装置阻尼减振 |
6.3.1 管线现场振动情况 |
6.3.2 管线振动原因分析 |
6.3.3 SAP2000阻尼减振模拟设计 |
6.3.4 方案的实施及减振效果 |
6.4 往复式压缩机管线阻尼减振 |
6.4.1 管线现场振动情况 |
6.4.2 管线振动原因分析 |
6.4.3 SAP2000阻尼减振模拟设计 |
6.4.4 方案的实施及减振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4)往复式制冷压缩机吸排气噪声辐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制冷压缩机噪声源及传递路径 |
1.3 制冷压缩机的降噪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制冷压缩机吸排气流场特性及噪声影响因素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气流噪声声源特性及计算方法 |
2.1 喷流噪声特性 |
2.2 声学计算方法 |
2.3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3 制冷压缩机气缸内流场特性分析 |
3.1 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
3.2 气缸容积与曲柄转角的数学模型 |
3.3 吸排气阀运动规律及数学模型 |
3.4 气缸模型建立与流场数值模拟 |
3.5 气缸流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制冷压缩机吸排气声源特性研究 |
4.1 制冷压缩机吸排气声源特性仿真模型 |
4.2 制冷压缩机吸排气流场仿真分析 |
4.3 制冷压缩机吸排气声源特性仿真分析 |
4.4 制冷压缩机气阀组件降噪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5.1 压缩机代用制冷系统 |
5.2 压缩机稳定工况下的噪声、振动测试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热泵干衣机配套压缩机结构设计与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干衣机发展现状 |
1.2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概述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压缩机热力计算 |
2.1 设计原则 |
2.2 制冷剂选择 |
2.3 热力计算 |
2.4 容积计算 |
2.5 热能效率 |
2.6 本章小结 |
3 压缩机的结构设计 |
3.1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 几个关键部件参数计算 |
3.3 曲轴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压缩机的三维CAD设计 |
4.1 软件简介 |
4.2 基于SolidWorks的各零件三维模型 |
4.3 基于Solidworks的装配体 |
4.4 本章小结 |
5 压缩机动态有限元分析与试验测试 |
5.1 压缩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 材料参数选择 |
5.3 网格划分 |
5.4 曲轴有限元分析 |
5.5 试验模态测量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一种轻型商用压缩机气动噪声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轻型商用压缩机介绍及发展现状 |
1.3 压缩机噪声控制技术现状 |
1.4 优化方法在压缩机降噪系统中的应用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轻型商用压缩机噪声源识别与分析 |
2.1 轻型商用压缩机结构特征 |
2.2 整机辐射噪声测试方法 |
2.3 整机辐射噪声测试结果 |
2.4 拆除零件法测试运行工况下的气动噪声源 |
2.5 本章小结 |
3 声学基本理论及消声器分析方法 |
3.1 管道传声波动方程 |
3.2 管道消声器原理与分类 |
3.3 管道消声器声学性能评价 |
3.4 管道消声器空气动力性能评价 |
3.5 管道消声器的性能分析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4 排气消声器结构设计与优化 |
4.1 排气消声器结构设计 |
4.2 排气消声器传递损失理论建模与验证 |
4.3 排气消声器结构参数影响分析 |
4.4 基于遗传算法的抗性消声器结构优化设计 |
4.5 排气消声器验证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吸气消声器数值分析及性能优化 |
5.1 吸气消声器结构分析及设计 |
5.2 吸气消声器的CFD仿真计算分析 |
5.3 吸气消声器结构优化设计 |
5.4 吸气消声器的模态分析 |
5.5 吸气消声器验证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双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结构与工作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压缩机背景简述 |
1.1.2 节能及制冷剂发展背景简述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1.2.1 滚动转子压缩机研究状况 |
1.2.2 摆动转子压缩机研究状况 |
1.2.3 新型结构回转压缩机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所做工作 |
第二章 双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引言 |
2.2 双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结构特点 |
2.2.1 摆动转子的结构特点 |
2.2.2 偏心轮轴的结构特点 |
2.2.3 导轨及气缸的结构特点 |
2.2.4 双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结构参数 |
2.3 双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工作原理 |
2.3.1 排气腔开口角及特征角 |
2.3.2 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工作原理 |
2.4 房间空调双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结构 |
2.5 样机加工及实验进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工作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制冷循环 |
3.2.1 R32制冷剂特性 |
3.2.2 制冷工况 |
3.3 压缩机工作过程 |
3.3.1 工作腔容积 |
3.3.2 压缩机内气体的压力 |
3.4 泄漏损失 |
3.4.1 泄漏模型 |
3.4.2 泄漏流态 |
3.4.3 泄漏通道及计算 |
3.4.4 泄漏结果及分析 |
3.4.5 泄漏系数 |
3.5 容积效率与制冷量 |
3.5.1 容积损失 |
3.5.2 压力系数与温度系数 |
3.5.3 容积效率与制冷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摩擦损失分析 |
4.1 引言 |
4.2 摩擦损失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1 运动分析及其模型 |
4.2.2 受力分析及其模型 |
4.3 摩擦损失计算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润滑系统流动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CFD软件简介及计算原理 |
5.2.1 Fluent软件简介 |
5.2.2 Fluent计算基础 |
5.2.3 模拟仿真基本假设 |
5.3 Fluent模拟仿真 |
5.3.1 Fluent计算流程 |
5.3.2 流体区域几何模型的建立 |
5.3.3 网格划分 |
5.3.4 流体材料、边界条件、湍流模型求解器及监视器等设置 |
5.3.5 计算结果 |
5.3.6 不同条件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8)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动态特性分析及减振降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研究现状 |
1.2.2 隔振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工作原理与力学分析 |
2.1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基本结构 |
2.2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工作原理 |
2.2.1 工作过程描述 |
2.2.2 理想工况分析 |
2.3 滚动转子压缩机的动力学分析 |
2.3.1 惯性力 |
2.3.2 气体力 |
2.3.3 摩擦力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关键零部件模态分析 |
3.1 模态分析理论 |
3.2 曲轴系模态分析 |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2 模态仿真结果 |
3.3 壳体模态分析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2 模态仿真结果 |
3.4 簧片阀模态分析 |
3.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2 模态仿真结果 |
3.5 模态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缩机机壳响应分析及噪声预测 |
4.1 压缩机曲轴系动力学分析 |
4.1.1 ADAMS简介 |
4.1.2 ADAMS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4.1.3 曲轴系柔性体建模 |
4.1.4 轴承-曲轴系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
4.2 压缩机机壳响应分析 |
4.2.1 谐响应分析基本原理 |
4.2.2 压缩机机壳谐响应分析 |
4.3 压缩机机壳辐射噪声分析 |
4.3.1 LMS Virtual.Lab Acoustic软件介绍 |
4.3.2 声学边界元模型的建立 |
4.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4.3.4 声学响应分析 |
4.3.5 振动噪声的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缩机隔振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 |
5.1 隔振系统设计理论 |
5.1.1 解耦设计方法 |
5.1.2 隔振理论 |
5.2 压缩机隔振系统设计要点 |
5.3 隔振系统六自由度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5.3.1 隔振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5.3.2 原压缩机隔振系统性能分析 |
5.4 基于ISIGHT的隔振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 |
5.4.1 ISIGHT软件介绍 |
5.4.2 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5.4.3 隔振系统参数化建模 |
5.4.4 隔振系统灵敏度分析 |
5.4.5 隔振系统优化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超高速滚动转子压缩机气动声学特性分析及降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压缩机内部流动特性及性能参数分析研究 |
1.2.2 排气阀动态特性及对气动噪声的影响研究 |
1.2.3 排气消声器的优化设计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滚动转子压缩机工作原理及热力学计算 |
2.1 滚动转子压缩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滚动转子压缩机的基本结构 |
2.1.2 滚动转子压缩机工作原理 |
2.2 滚动转子压缩机性能评价参数 |
2.2.1 容积效率 |
2.2.2 压缩机效率 |
2.3 滚动转子压缩机噪声源及传递路径分析 |
2.3.1 噪声源分析 |
2.3.2 噪声传递路径分析 |
2.4 滚动转子压缩机工作循环热力学计算 |
2.4.1 腔体容积变化分析 |
2.4.2 压缩腔内气体压力变化分析 |
2.4.3 排气阀排气速度推导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压缩机壳体流致振动分析及噪声预测 |
3.1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3.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3.1.2 网格划分 |
3.2 壳体内非定常流动的数值模拟 |
3.2.1 CFD基本理论 |
3.2.2 数值模拟基本设置 |
3.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3 壳体结构模态分析 |
3.3.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3.3.2 约束模态仿真分析 |
3.4 基于模态叠加法的壳体声辐射声振耦合仿真分析 |
3.4.1 声学基本概念 |
3.4.2 气动噪声预测方法 |
3.4.3 声学边界元法 |
3.4.4 模态叠加法及声振耦合分析基本原理 |
3.4.5 壳体流致振动声辐射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缩机排气簧片阀声学特性分析 |
4.1 排气簧片阀简介 |
4.1.1 排气簧片阀的结构形式 |
4.1.2 排气簧片阀的运动规律 |
4.1.3 簧片阀设计的基本要求 |
4.2 簧片约束模态分析 |
4.3 簧片阀声学特性理论模型 |
4.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4.3.2 簧片强迫振动分析 |
4.3.3 阀口流动分析 |
4.3.4 消声器内声传播分析 |
4.4 消声器传递函数及反射函数分析 |
4.4.1 声学有限元理论 |
4.4.2 消声器传递函数与反射函数分析 |
4.5 MATLAB数值求解及分析 |
4.6 模型参数对声学特性的影响 |
4.6.1 激励频率的影响 |
4.6.2 簧片厚度及宽度的影响 |
4.6.3 阻尼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缩机排气消声器数值仿真分析及性能优化 |
5.1 消声器的分类,原理及性能评价指标 |
5.1.1 消声器的分类及消声原理 |
5.1.2 消声器性能评价指标 |
5.2 原消声器传递损失的数值分析 |
5.2.1 原消声器声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2 原消声器性能分析 |
5.3 消声器结构参数对传递损失的影响 |
5.3.1 下腔结构参数对传递损失的影响 |
5.3.2 中腔结构参数对传递损失的影响 |
5.3.3 上腔结构参数对传递损失的影响 |
5.3.4 长管直径对传递损失的影响 |
5.3.5 去掉上腔对传递损失的影响 |
5.4 消声器优化设计分析 |
5.4.1 下共振腔长度的确定 |
5.4.2 上共振腔长度的确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速度入口UDF函数 |
附录B 簧片阀声学特性模型的数值解法 |
作者简介 |
(10)变频空调器室外机管路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开展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概况 |
1.2.1 管路疲劳可靠性研究现况 |
1.2.2 加速寿命试验研究及发展 |
1.3 课题研究思路与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压缩机载荷时间历程识别分析 |
2.1 转子压缩机激励载荷特征分析 |
2.2 有限元建模及验证 |
2.2.1 压缩机-管路系统有限元建模 |
2.2.2 验证配管有限元模型 |
2.3 虚拟迭代方法简介 |
2.4 正则化方法 |
2.5 复杂载荷激励下转子压缩机载荷谱辨识 |
2.5.1 压缩机载荷时间历程辨识 |
2.5.2 采集配管响应信号 |
2.5.3 配管加速度响应信号处理 |
2.5.4 算例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频空调器配管疲劳寿命预估 |
3.1 疲劳寿命理论简介 |
3.2 获取节点应力载荷谱与铜管 S-N 曲线 |
3.3 复杂工况下配管疲劳损伤度计算 |
3.3.1 稳定工况下配管疲劳损伤度计算 |
3.3.2 非稳态工况下配管疲劳损伤计算 |
3.3.3 标准循环工况下配管疲劳寿命预估 |
3.4 配管系统疲劳累计损伤试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管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研究 |
4.1 加速寿命试验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4.2 变频空调器配管失效分析 |
4.3 变频空调器配管加速寿命试验方法 |
4.3.1 配管加速寿命试验工况的选取 |
4.3.2 配管加速寿命试验方案的验证 |
4.4 变频空调器配管加速寿命试验方法 |
4.4.1 适用范围 |
4.4.2 技术要点 |
4.4.3 产品抽样 |
4.4.4 试验设备要求 |
4.4.5 测试环境及条件 |
4.4.6 参数测试 |
4.4.7 失效标准 |
4.4.8 试验记录 |
4.4.9 注意事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文章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变频空调器配管加速寿命试验指导书 |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对象与试验环境 |
3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
4 试验程序 |
5 试验测试注意事项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四、双转子压缩机振动的有限元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空调转子压缩机摩擦噪声的有限元分析[J]. 宋方涛,陈光雄,宋启峰,杨布雷. 润滑与密封, 2022
- [2]空调压缩机排气组件气动噪声特性的分析与试验研究[D]. 常胜.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多盘转子动平衡方法及管道阻尼减振研究[D]. 张俎琛.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往复式制冷压缩机吸排气噪声辐射特性研究[D]. 魏国.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热泵干衣机配套压缩机结构设计与动态分析[D]. 周宝升.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一种轻型商用压缩机气动噪声分析与控制[D]. 兰同宇.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双缸无气阀摆动转子压缩机结构与工作特性研究[D]. 李伟. 广西大学, 2019(12)
- [8]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动态特性分析及减振降噪研究[D]. 余文斌. 东南大学, 2019(06)
- [9]超高速滚动转子压缩机气动声学特性分析及降噪研究[D]. 李创. 东南大学, 2019(06)
- [10]变频空调器室外机管路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研究[D]. 秦振振.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