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大难点与解决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营[1](2020)在《泰安市H镇农村低保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村低保制度是我国施行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旨在进一步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来解决最为基本的生存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的提升,在对农村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以及新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给农村社会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此同时,农村低保制度在实际的运行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状况和问题,需要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综合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公平效率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选取泰安市H镇作为研究区域,深入研究了泰安市H镇的农村低保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首先阐述了该研究对于本地区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状况,阐明了技术路线以及该研究所用到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其次简单概括了泰安市H镇农村低保制度的运行情况并肯定了所取得的成绩;再次通过调查问卷得到可靠的数据,并汇总和分析数据发现泰安市H镇农村低保制度在不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了细致地原因分析;最后在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上级政府、H镇政府、社会三个层面细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泰安市H镇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穆钰鹏[2](2020)在《城市低保对象动态管理问题研究 ——以丹东市振兴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政府于1997年开始实行,通过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的公民提供资金救助以维持其最基本生活花费的一项社会贫困人口救助制度。低保制度在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也随之进步,对低保对象的识别与管理就不能维持一个单一不变的标准,必须要跟随社会发展对低保对象进行动态性的识别与管理。低保的动态管理机制由此建立而成,旨在能够根据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对其保障状态以及保障资金实现动态性的调整,提高低保对象的识别,加强低保资金的有效使用。本文依据社会救助生涯理论、福利依赖理论、多维贫困理论以及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丹东市振兴区现阶段的低保动态管理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对区内低保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和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目前低保动态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困境。总结出目前低保的动态管理主要存在着低保对象识别偏差、监管主体能力不足以及退保工作进行困难三个主要问题,并依据理论以及实际情况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为解决丹东市振兴区低保动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包括引导积极舆论、强化政策宣传等七个完善建议,并作出总结。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振兴区乃至全国的城市低保动态管理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以及实际参考。
孙萱[3](2019)在《农村低保动态管理问题研究 ——以X市X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农村低保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脱贫攻坚、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低保制度也在运行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各个领域问题叠加凸显,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因此,有必要通过实行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使其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河南是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农民的生活状况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06年,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始推广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为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低保制度也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动态管理上存在较大短板,这些问题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较快的城郊乡镇尤为突出。因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河南省X市X镇为问题研究典型区域,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X镇农村低保制度的基本实施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梳理X镇农村低保动态管理过程,分别从低保对象进入环节、管理环节、退出环节三个方面查找工作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新时期X镇的发展现状,从顶层设计、乡镇本级、基层群众三个方面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健全农村居民收入核算体系,科学制定补助标准,健全低保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低保监督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基层工作力量”等对策和建议,为X镇以及其它地区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何玉娟[4](2018)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绩效评价 ——来自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手段,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兜底性”措施,对实现全面脱贫任务、促进农村社会安全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现阶段我国在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效果评估上,无法精确定位各方的投入产出比,在制度完善方面缺少一个改革的风向标。因此,我国亟需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全方位衡量制度运行过程中是否完成预设目标。如何评价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运行绩效,进一步提升农村低保财政支持效率,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的“兜底”功能,成为目前各级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整理法对国内外学者研究进行了相关梳理,对我国农村低保制度评估的现状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运行现状以及影响我国农村低保的主要因素三方面。随即运用计量分析法,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绩效的实证研究。选取我国31个省区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5年为时间轴,通过层次分析法和R型因子分析法相结合对我国农村低保实施十年以来的政策效果进行实证研究。以国内外学者在制度政策设计、制度实施和制度效果三方面已较为成熟的研究为基础,建立制度设计、制度实施和制度效果三大指标体系。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全面综合制定指标权重。通过分析各省区的农村低保制度落实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将各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进一步剖析我国各地农村低保制度贯彻的优势和劣势,得出更加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政策,确保农村低保资金的有效投入和产出。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的绩效指标体系和实证研究从制度设计层面考察农村低保制度的价值取向,从制度实施层面考察其运行效用,从制度效果层面考察居民满意程度,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为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革新和发展提供优化建议。
黄耀冬[5](2017)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15年,以常住人口衡量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6.1%,但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很多研究表明我国目前56.1%的城镇化率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城镇化程度,这主要是因为大量进城农民工虽然已经全职非农,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但是缺乏市民身份认同,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没有实现“市民化”。由于人的城镇化与城镇化进程不同步,带来了包括“城市病”、“农村病”等在内的一系列弊端,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最突出矛盾。从国际上城镇化的经验来看,我国城镇化的任务仍未完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率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农村劳动力还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因此,应当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要求,加快调整相关政策制度,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难点是社会保障问题,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在城镇留的下来,扎的住根。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群体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工作不稳定、收入波动大,不易为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城乡分治、条块分割的特点,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工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频繁流动的现状不相适应。此外,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地区、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地区家庭“空巢化”问题突出,也需要调整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加以应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安全阀”,社会保障制度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优化问题,以及社会保障成本等财税问题,对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化进程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剖析,提出以就业保障政策、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为重点,加快整合与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同时,对于农民工市民化这新型城镇化核心任务的社会保障成本进行了测算,并提出了配套的政策措施。
左薇涵[6](2015)在《武陵山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绩效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建设与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自从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诞生”,从这一政策开始进行试点工作到正式“法制化”、“制度化”的过程中,农村救济帮扶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广大农民真真正正的享受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文化成果,为解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在这项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问题:低保对象确定方式不公、低保救助层次较低、资金不足以及低保标准稳定性较差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笔者追根溯源的动力和启发。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残疾军人、烈属和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20%以上,充分显示了国家政府对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视。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低保制度的建设历程,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上阐述当前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低保相关理论,力图在整体系统、科学合理、客观实用的原则下,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等方法,选取建立指标体系,分别从制度的投入、产出两个层面出发,同时结合已掌握的调查数据,尝试对调查地武陵山区湖北省宣恩县、湖南省桑植县两地的农村低保制度运行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在综合考虑了当地经济、社会、生活发展特征和农村低保运行情况基础上,从农村低保制度的设计、运行、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可能的有建设性的建议,为我国完善和改进整个农村地区的低保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王誉霖[7](2014)在《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整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是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促进二元经济转化的重要内容。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迁徙尤其是城乡人口迁移规模不断增大,而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为活跃的阶段。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自1997年确定了实行“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和多方筹资的基本制度框架后,历经“辽宁试点”,在2005年制度框架最终确定。而几乎与此同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历经了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各地的分散探索和最终在2009年走向统一的历程。为了适应大规模流动人口的现实和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开始了整合的初步探索。2014年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此同时,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也开始施行。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然而,整合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依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其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碎片化”,阻碍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大一统;其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区转续难题依然未解,制约了统筹层次的进一步提高;其三,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改革停滞不前,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去甚远;其四,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制约依然存在,亟待理顺管理体制和加强信息化建设。基于对现状的评估,整合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破除“碎片化”困境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续障碍,实现城乡两类制度自身的大一统;第二步,推进完善现行转续政策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城乡有效转移接续;第三步,继续提高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在实现全国统筹的基础上适时推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建立大一统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一统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架构是“国民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的多支柱保障模式。不同支柱采取不一样的筹资模式及方式,在保障层次上由低到高,与商业化的养老保险共同构成中国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满足差异化的养老保障需求。
牟华秋[8](2014)在《引入第三方解决玉林农村低保“准入—退出”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林市是广西的农业人口大市,贫困人口较多,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对维护玉林市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玉林市农村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准入—退出”环节是最关键的两个环节,该两个环节能否严格把关,关系到玉林市农村低保制度的能否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玉林市农村低保制度“准入—退出”环节存在漏保骗保、准入审核把关不严、退出不畅和低保家庭调查流于形式等问题主要源于基层低保工作人员(村委会干部)。完善的农村低保制度需要合适的人来执行和实施,才能落实到位和发挥作用。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通过对基层低保工作人员(村委会干部)的人员结构、履职能力、工资待遇、工作重心、办公设施以及与村民的利害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表明,基层低保工作人员(村委会干部)自身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与农村低保工作的要求不相匹配,无法有效执行“准入—退出”环节的工作。引入第三方机构能够有效解决基层低保工作人员(村委会干部)能力和水平不足问题。本文分析了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利弊,提出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化、职业化的第三方机构,来替换村委会在“准入—退出”环节的角色,利用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以及其专业知识,解决“准入—退出”环节存在的问题,把好入口和出口关。探索玉林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模式,是本文的重点,即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作为玉林低保工作的管理平台,购买第三方机构的服务并对其进行监督,第三方机构替换村委会在“准入—退出”环节的角色,对申请低保对象家庭的收入情况和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核实,并定期复核,乡镇民政助理、驻村干部、村委会干部提供协助,为县级民政部门审批低保对象提供准确、客观数据的模式。通过对该合作模式的设计,以期为玉林市农村低保工作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吴管鹏[9](2014)在《农村低保分配演变过程及其启示 ——以贵州省龙坉村为个案》文中认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农村低保”)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中一种社会救助形式,是农村贫困农民的一项“兜底”政策,要求实行“应保尽保”,以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自2007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以来,农村低保政策已经走过了7年的风雨历程,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为考察农村低保历年来的分配情况,以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和有效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文章选取贵州省龙坉村为个案,以龙坉村历年的低保分配为线索,考察龙坉村低保分配的演变历程。经过三次对村庄历年低保分配的实地调查访谈后,发现龙坉村低保分配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分配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2007年是龙坉村实施低保分配的“元年”,当年并未建立起低保制度,而是处于学习和摸索的试行阶段,结果实行的是“应保才保”。在2008年实行自上而下的层层分指标后,龙坉村的低保名额增加,经过村干部的分配后,出现了“应保才保”和“乱得乱保”。随着2010年国家贫困线的提高及农村低保指标的进一步增多,经过村干部与村民的相互博弈后,实行的是“固定保”、“轮流保”及“不用保”。农村低保分配出现演变,并不是某一方面单独作用,而是与低保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及政策目标群体三者息息相关。一是层层下分的低保名额的不断增加,供需脱节;二是村委干部、乡镇低保经办机构及人员等对低保政策执行不力,低保分配的操作程序不严,缺乏必要的监督;三是农民迫于贫穷和落后的农村现实,显得非常“理性”和善于“算计”。低保分配的演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如何解决低保名额供需脱节,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保障功能的问题,如何规范农村低保分配程序,实现低保政策的良性运行的问题,如何协调好农村低保政策与乡村发展的关系问题等。对此,文章认为可通过探索建立农村家庭财产自行申报制度,低保指标实行按需分配,实现精准救助;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工作监督机制,规范低保工作的操作程序;加强农村低保与农村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发展,促进乡村社会的良性运行和低保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杨海波[10](2013)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管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将目光聚焦于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成为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但是,随着城市低保的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开始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几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农村低保建设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资金负担以及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五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作个简要综述,有利于农村低保今后纵向深入研究。
二、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大难点与解决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大难点与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泰安市H镇农村低保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k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与重点、难点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重点、难点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社会保障制度 |
2.1.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2.1.3 贫困 |
2.2 理论支撑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公平效率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3 泰安市H镇农村低保制度具体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 |
3.1 泰安市H镇农村低保制度实际运行情况概述 |
3.1.1 泰安市H镇申请农村低保条件 |
3.1.2 泰安市H镇农村居民不能够享受农村低保的情况 |
3.1.3 泰安市H镇申请农村低保程序 |
3.2 泰安市H镇农村低保制度运行情况的问卷调查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调查方式 |
3.2.3 调查对象与范围 |
3.3 泰安市H镇农村低保制度运行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1 问卷一调查结果分析 |
3.3.2 问卷二调查结果分析 |
3.4 泰安市H镇在农村低保制度运行中所取得的成绩 |
3.4.1 年低保的标准、月人均低保金逐年的提高 |
3.4.2 程序操作严格规范 |
3.4.3 全面开展低保对象动态核查工作 |
3.5 本章小结 |
4 泰安市H镇农村低保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 缺乏有效执法 |
4.2 农村低保保障水平低 |
4.3 基层队伍不够充实,专业素质缺乏 |
4.4 没有规范的家计调查方法 |
4.5 农村低保政策宣传公开不到位、不及时 |
4.6 农村低保对象较难确定,评议环节不规范 |
5 泰安市H镇农村低保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政府方面的原因 |
5.1.1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
5.1.2 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缺乏宣传意识 |
5.1.3 工作人员少且工作量大 |
5.1.4 低保工作缺乏有效监管 |
5.2 社会方面的原因 |
6 完善H镇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的对策和建议 |
6.1 对泰安市H镇上级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6.1.1 完善法律法规 |
6.1.2 规范家计调查方法 |
6.1.3 加强低保队伍建设 |
6.1.4 加强低保的信息化管理 |
6.1.5 科学合理的制定保障标准 |
6.1.6 加强农村低保责任追究 |
6.2 对泰安市H镇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6.2.1 加快提高对低保工作的认识水平,积极加强组织领导 |
6.2.2 增强工作人员宣传意识,做好低保政策宣传工作 |
6.2.3 强化低保工作管理,确保公平公正 |
6.3 对社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城市低保对象动态管理问题研究 ——以丹东市振兴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预期成果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预期结果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以及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
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三、低保对象动态管理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依据 |
一、社会救助生涯理论 |
二、福利依赖理论 |
三、多维贫困理论 |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二章 城市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现状 |
第一节 城市低保制度运行现状 |
一、丹东市振兴区基本情况简介 |
二、振兴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运行现状 |
(一)加强救助对象审核 |
(二)加强救助资金管理,提高救助标准 |
(三)相关福利救助 |
(四)强化低保工作监管 |
第二节 城市低保动态管理流程 |
一、低保对象纳入低保阶段 |
二、低保对象日常管理阶段 |
三、低保对象退出管理阶段 |
四、低保动态管理流程图 |
第三节 振兴区动态管理运行分析 |
第四节 低保工作人员情况 |
一、基本状况 |
二、工作情况 |
三、低保工作实施情况 |
四、问卷综合分析 |
第三章 城市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低保对象进入阶段的主要问题 |
一、“错保”现象 |
(一)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困难 |
(二)存在证明材料造假现象 |
二、“漏保”现象 |
第二节 日常管理阶段的主要问题 |
一、低保工作者负荷工作 |
二、交替频繁,培训不足 |
三、监管主体沟通配合不足 |
第三节 退出阶段的主要问题 |
一、存在“福利依赖”现象 |
二、退出机制缓慢,主动退保困难 |
三、再就业困难 |
第四章 城市低保动态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低保对象进入阶段 |
一、对隐性经济调查缺乏手段 |
二、缺乏具有公信力机构协助认证 |
三、缺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 |
四、社会舆论影响造成的制度偏差 |
第二节 日常管理阶段 |
一、工作阶段中存在较高风险 |
二、总体工作压力较大 |
第三节 低保对象退出阶段 |
一、缺少再就业激励,再就业福利 |
二、缺乏持续在保期间的惩罚机制 |
第五章 城市低保动态管理完善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宏观层面加强完善 |
一、引导积极舆论、强化政策宣传 |
二、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建设 |
第二节 加强进入阶段的审核审查措施 |
一、规范劳动力鉴定以及证明材料审核工作 |
(一)加快建立劳动能力鉴定机构 |
(二)公信力证明机构的参与 |
二、适当提高工作人员审查自由性 |
第三节 加强低保工作队伍建设 |
一、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 |
二、增加人员编制,引进专业人才 |
三、完善监管机制,加强部门联动 |
第四节 提高低保对象再就业能力及积极性 |
一、加强再就业培训及再就业福利政策 |
二、加强对低保对象再就业激励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农村低保动态管理问题研究 ——以X市X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创新之处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阐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低保制度 |
2.1.2 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 |
2.2 基础理论阐述 |
2.2.1 社会支持理论 |
2.2.2 公平正义理论 |
2.2.3 社会保障理论 |
第三章 X镇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实施现状 |
3.1 X镇农村低保制度的发展沿袭 |
3.1.1 X镇农村低保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
3.1.2 X镇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现状 |
3.2 X镇农村低保动态管理的必要性 |
3.2.1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3.2.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3.2.3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
3.2.4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
3.3 X镇农村低保动态管理的现行工作方法 |
3.4 X镇农村低保动态管理的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3.4.1 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
3.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X镇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X镇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低保对象进入环节存在的问题 |
4.1.2 低保对象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
4.1.3 低保对象退出环节存在的问题 |
4.2 X镇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顶层设计层面 |
4.2.2 乡镇本级层面 |
4.2.3 基层群众层面 |
第五章 X镇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对策建议 |
5.1 改进收入核算办法,完善低保信息平台 |
5.2 平衡低保补助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5.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合理惩处机制 |
5.4 加快完善监督体系,加强部门协作配合 |
5.5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自觉意识 |
5.6 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创新工作体制机制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X镇农村低保制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绩效评价 ——来自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综述 |
1.2.2 国外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农村低保制度绩效运行评估的现实背景 |
2.1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
2.1.1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2.1.2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行现状 |
2.2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的影响因素 |
2.2.1 制度设计方面的因素 |
2.2.2 制度执行方面的因素 |
2.2.3 制度环境方面的因素 |
3 农村低保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与原则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目标 |
3.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指标体系的设计 |
3.3 指标体系的解释 |
3.3.1 制度设计层面的指标解释 |
3.3.2 制度实施层面的指标解释 |
3.3.3 制度效果层面的指标解释 |
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4.1 指标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
4.1.1 样本选择及指标数据的来源 |
4.1.2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确定指标权重方法的选择 |
4.2.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3 运用R型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4 综合权重的确定 |
4.3 我国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结果分析 |
4.3.1 运行成效良好,仍有提升空间 |
4.3.2 制度设计层面贡献率最大 |
4.3.3 政府投入不足,覆盖率差异显着 |
4.4 本章小结 |
5 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 |
5.1 优化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计 |
5.1.1 完善精准识别机制 |
5.1.2 合理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5.2 提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施效率 |
5.2.1 建立多方保障资金筹集机制 |
5.2.2 强化制度监督管理机制 |
5.3 建立健全“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的衔接机制 |
5.3.1 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紧密衔接 |
5.3.2 对象认定和动态管理紧密衔接 |
5.3.3 救助和当地扶贫措施紧密衔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动因 |
(二)关于流动人口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 |
(三)关于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问题 |
(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和难点 |
(五)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
(六)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保障问题 |
(七)总结和启示 |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一)研究方法 |
(二)结构安排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分析 |
一、中国主要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概述 |
(一)就业保障体系 |
(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
(三)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
(四)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
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差异 |
(一)制度安排差异 |
(二)政府投入差异 |
(三)保障项目差异 |
(四)保障水平差异 |
三、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
一、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 |
(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
(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
(三)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
(四)社会保障支出重城市、轻农村倾向未根本扭转 |
二、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一)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
(二)阻碍了统筹城乡发展 |
(三)增加了社会不和谐因素 |
三、小结 |
第四章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内实践 |
一、中央政府在政策层面的努力 |
(一)整合制度 |
(二)制度间的转移接续 |
二、部分地方开展的实践 |
(一)上海综合保险模式 |
(二)重庆“双低”模式 |
(三)成都温江“土地换社保”模式 |
三、小结 |
第五章 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一、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 |
(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
(二)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镇化清除障碍 |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
(四)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
二、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国际经验的启示 |
(一)就业培训是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融入城市的重要手段 |
(二)立足本国实际选取适宜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
(三)加快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需要高度重视的战略举措 |
(四)优化财政投入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
第六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整合与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 |
一、整合与优化就业保障政策的思路 |
(一)需要解决的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二、整合与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三、整合与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路 |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四、整合与优化社会救助制度的政策思路 |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第七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成本测算及配套财政措施 |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成本测算 |
(一)净财政成本测算 |
(二)农民工市民的人均财政成本 |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总财政成本 |
二、明确政府间社会保障事权与支出责任 |
(一)社会保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一般理论与实践 |
(二)调整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思路 |
(三)建立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八章 若干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武陵山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绩效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背景 |
1.1.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5 拟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章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农村低保制度的含义及特征 |
2.1.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含义 |
2.1.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征 |
2.2 关于农村低保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 |
2.2.1 贫困及其形成成因 |
2.2.2 低保制度的地位分析及其存在的重要性 |
2.2.3 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的区别 |
2.3 绩效相关理论 |
2.3.1 关于绩效评估的概念 |
2.3.2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
2.3.3 激励理论 |
2.4 其他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4.1 公平理论 |
2.4.2 贫困文化理论 |
第3章 构建武陵山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绩效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
3.1 农村低保制度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 |
3.2 农村低保制度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3 武陵山区农村低保制度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制度设计投入层面 |
3.3.2 制度实施效果层面 |
第4章 武陵山区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绩效实证研究 |
4.1 数据来源说明 |
4.1.1 数据来源 |
4.1.2 调查地低保制度实施情况 |
4.1.3 调查地农村低保户致贫原因分析 |
4.2 调查地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绩效效果分析 |
4.2.1 制度设计投入运行绩效分析 |
4.2.2 制度运行效果绩效分析 |
第5章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出的建议 |
5.1 健全农村低保制度体系 |
5.1.1 准确瞄准农村低保对象 |
5.1.2 建立多方资金筹集机制 |
5.1.3 加强农村低保与其他制度的配套衔接 |
5.2 规范农村低保运行管理 |
5.2.1 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
5.2.2 实行分类施保 |
5.2.3 提高农村低保资金管理效率 |
5.2.4 合理规范农村低保管理工作 |
5.3 强化农村低保监督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B 问卷调查表 |
附录C xx市农户基本情况调查表 |
(7)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整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大规模的城乡劳动力流动 |
1.1.2 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大量被征地农民 |
1.1.3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扩面”与农民工“退保”并存 |
1.1.4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呈现“碎片化” |
1.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准备 |
1.3.1 二元经济理论与城乡统筹发展 |
1.3.2 养老金多支柱理论与实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述评 |
2.1.1 研究养老金受益的流动性和便携性 |
2.1.2 研究普惠型社会福利 |
2.1.3 研究非缴费型养老金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1 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研究 |
2.2.2 整合的必要性研究 |
2.2.3 整合的障碍因素 |
2.2.4 整合的制度设计或路径选择 |
2.2.5 国外的经验启示性研究 |
2.2.6 立法规范研究 |
2.2.7 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
3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与整合 |
3.1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
3.1.1 1951~1983年:计划经济时代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 |
3.1.2 1984~1997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
3.1.3 1997年之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走向统一 |
3.2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 |
3.2.1 国发[1997]26号文件确立的制度框架 |
3.2.2 辽宁试点方案确立的制度框架 |
3.2.3 国发[2005]38号文件调整后的制度框架 |
3.3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 |
3.3.1 扩大制度覆盖面 |
3.3.2 提高统筹层次 |
3.3.3 实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
4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改革与来自国外的启示 |
4.1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改革回顾 |
4.1.1 1950~1957年:制度初创阶段 |
4.1.2 1958~1977年:统一调整和全面倒退阶段 |
4.1.3 1978~2007年:恢复与发展阶段 |
4.1.4 2008年以后:事业单位改革试点阶段 |
4.2 现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4.2.1 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单方筹资模式缺乏合理的分担机制 |
4.2.2 待遇确定型计发办法导致与企业之间退休金待遇差距大 |
4.2.3 单位管理体制放大了与其他群体养老保险制度的孤立 |
4.3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
4.3.1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概况 |
4.3.2 国际改革趋势 |
4.3.3 国际改革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与整合 |
5.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
5.1.1 1986~2001年: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兴衰 |
5.1.2 2002年以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
5.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与基本特点 |
5.2.1 《指导意见》的相关制度规定 |
5.2.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点 |
5.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 |
5.3.1 由单一支柱到多支柱 |
5.3.2 实行“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 |
5.3.3 与相关制度相衔接 |
6 城乡整合的主要障碍与现状 |
6.1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碎片化” |
6.1.1 各地探索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大不同 |
6.1.2 同一个地方针对不同对象的参保政策不统一 |
6.1.3 不同地方存在针对不同特殊群体的独立制度 |
6.1.4 同一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碎片化 |
6.1.5 各地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收入替代水平差距大 |
6.1.6 新农保地方财政补贴不规范 |
6.2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存在转续难题 |
6.2.1 转续难的制度根源 |
6.2.2 现行制度规定不适应流动人口的参保要求 |
6.2.3 统筹层次不高限制了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
6.3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
6.3.1 制度设计不统一 |
6.3.2 基金来源不相同 |
6.3.3 待遇标准有差距 |
6.4 社会养老保险现行管理体制制约 |
6.4.1 行政管理体制制约 |
6.4.2 财政补贴机制缺陷 |
6.4.3 信息化建设滞后 |
6.5 整合的进展与现状 |
6.5.1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整合的最新进展 |
6.5.2 实现了新农保与城居保的统一 |
6.5.3 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 |
7 城乡整合的路径框架与政策选择 |
7.1 整合的三步走战略 |
7.1.1 第一步:分别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7.1.2 第二步: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城乡转移接续 |
7.1.3 第三步:合并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7.2 整合农村碎片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
7.2.1 以新农保为基础构建制度模式统一和待遇标准灵活的大一统制度 |
7.2.2 以统筹城乡为改革导向 |
7.2.3 整合优化农村养老保障资源 |
7.3 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续 |
7.3.1 既得受益权在养老保险关系转续中的应用 |
7.3.2 基础养老金既得受益权的实现 |
7.3.3 赋予基础养老金既得受益权 |
7.3.4 政策比较与建议 |
7.4 建立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
7.4.1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原则 |
7.4.2 公务员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框架 |
7.5 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城乡衔接转续 |
7.5.1 基于既得受益权的养老保险关系城乡转移接续方案设计 |
7.5.2 转续方案与当前政策的对比 |
7.5.3 政策涵义 |
7.6 大一统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7.6.1 制度模式 |
7.6.2 筹资模式及方式 |
7.6.3 待遇标准及计发办法 |
7.7 国民养老金财政负担规模测度 |
7.7.1 国内的相关研究 |
7.7.2 财政负担规模测度 |
7.7.3 测算结论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引入第三方解决玉林农村低保“准入—退出”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 |
1.3.1 农村低保制度相关概念 |
1.3.2 农村低保制度“准入-退出”环节的设计宗旨 |
1.3.3 农村低保制度“准入-退出”管理的设计原则 |
1.4 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玉林市农村低保“准入—退出”环节管理现状 |
2.1 玉林市农村低保制度中的“准入—退出”环节管理 |
2.1.1 “准入—退出”环节管理的制度设计与执行情况 |
2.1.2 “准入—退出”环节管理的主要特点 |
2.2 “准入—退出”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准入审核把关不严 |
2.2.2 低保家庭情况调查流于形式 |
2.2.3 存在漏保骗保现象 |
2.3 “准入—退出”环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
2.3.1 机构不健全 |
2.3.2 监督不到位 |
2.3.3 退出机制不畅通 |
2.3.4 村委会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
第三章 引入第三方机构解决“准入-退出”环节管理问题 |
3.1 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必要性 |
3.1.1 克服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的局限性 |
3.1.2 适合农村低保资金特点与管理方式的必要选择 |
3.1.3 引入第三方机构才能有效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
3.2 引入第三方机构的优点分析 |
3.2.1 人员不受编制经费限制 |
3.2.2 人员专业化强 |
3.2.3 第三方机构稳定利于监管 |
3.2.4 工作独立高效 |
3.2.5 利于对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评 |
3.3 引入第三方机构的代价分析 |
3.3.1 增加运行成本 |
3.3.2 对从业人员管理难度较大 |
3.3.3 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监督 |
第四章 引入第三方机构的运作模式设计与建议 |
4.1 第三方机构的管理模式设计 |
4.1.1 当地政府对第三方机构的培育及扶持 |
4.1.2 第三方机构资格认证与备案制度 |
4.1.3 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确定合作方机构 |
4.1.4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
4.2 第三方机构的运行模式设计 |
4.2.1 准入的竞争机制 |
4.2.2 准入后的主要工作职责 |
4.3 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模式设计 |
4.3.1 对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职能的调整和完善 |
4.3.2 充分发挥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的管理平台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农村低保分配演变过程及其启示 ——以贵州省龙坉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问题 |
二、研究现状与意义 |
(一) 研究现状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四、村庄个案介绍 |
(一) 村庄概况 |
(二) 村庄政治 |
(三) 村庄经济 |
第二章 低保政策试行期间的低保分配 |
一、低保政策进村 |
二、低保分配过程 |
(一) 低保档次及标准 |
(二) 低保对象范围 |
(三) 低保评定程序 |
三、分配结果:“应保才保” |
第三章 低保制度建立后的低保分配 |
一、低保政策要求 |
二、低保分配过程 |
(一) 低保指标分配 |
(二) 低保档次及标准 |
(三) 低保评定程序 |
三、分配结果:“应保才保”和“乱得乱保” |
第四章 低保名额进一步增多后的低保分配 |
一、低保名额增多 |
(一) 低保的标准线 |
(二) 低保名额增多 |
二、低保分配过程 |
(一) 低保分配方式确定 |
(二) 低保对象范围及标准 |
(三) 低保的评定程序 |
三、低保分配后的结果 |
(一) “固定保”:“他们富起来了” |
(二) “轮流保”:“人人有份了” |
(三) “不用保”:公路修通了 |
(四) 政策“变味”了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一、农村低保分配演变的过程及特点 |
(一) 农村低保分配的演变过程 |
(二) 农村低保分配演变的特点 |
二、农村低保分配演变的原因及其思考 |
(一) 农村低保分配方式演变的原因分析 |
(二) 农村低保分配演变所带来的思考 |
三、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及实施建议 |
(一) 建立农村家庭财产申报制度、实行精准施保 |
(二) 建立农村低保工作监督考核机制、规范低保分配 |
(三) 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衔接、推动乡村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
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负担问题 |
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四、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大难点与解决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安市H镇农村低保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营.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2]城市低保对象动态管理问题研究 ——以丹东市振兴区为例[D]. 穆钰鹏.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3]农村低保动态管理问题研究 ——以X市X镇为例[D]. 孙萱.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绩效评价 ——来自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D]. 何玉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18(12)
- [5]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优化研究[D]. 黄耀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6]武陵山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绩效实证研究[D]. 左薇涵. 中南民族大学, 2015(03)
- [7]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整合发展研究[D]. 王誉霖. 武汉大学, 2014(01)
- [8]引入第三方解决玉林农村低保“准入—退出”管理问题研究[D]. 牟华秋. 广西大学, 2014(02)
- [9]农村低保分配演变过程及其启示 ——以贵州省龙坉村为个案[D]. 吴管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综述[J]. 杨海波. 红河学院学报, 2013(04)
标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论文; 低保论文; 农村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