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老素:阿尔茨海默病分子遗传学的进展

早老素:阿尔茨海默病分子遗传学的进展

一、早老素:阿尔茨海默病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源,孙梦凡,贾紫嫣,姜季委,王艳丽,徐俊[1](2021)在《PSEN1基因变异致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报道2例PSEN1基因变异致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系,结合文献总结我国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PSEN1基因变异位点及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与结果收集2例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系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行外周血DNA遗传学检测,并检索已报道的中国PSEN1基因变异致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病例。例1先证者,45岁发病,首发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头部MRI显示全脑皮质及双侧海马轻度萎缩;基因检测显示PSEN1基因外显子6 c.488A> G(p.His163Arg)致病性突变;家系中共3人有类似表现,该家系明确为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例2先证者,42岁发病,首发表现为记忆力和工作能力下降;头部MRI显示全脑皮质萎缩,双侧海马萎缩,以左侧显着;基因检测显示PSEN1基因外显子5 c.344A> G(p.Tyr115Cys)致病性突变;家系中共6人有类似症状,该家系明确为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目前报道的中国PSEN1基因变异致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共40家系(包括本研究两家系),致病突变位点38个,发病年龄21~62岁,病程4~10年,约87.50%(35/40)患者以进行性记忆力减退发病,可迅速累及多个认知域,部分患者可伴有锥体外系症状、癫发作、耳部症状,进展迅速。结论 PSEN1基因c.488A> G和c.344A> G位点突变可导致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其中c.344A> G突变位点为国内首次报道。早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发病早,进展迅速,首发症状可不典型,基因检测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蔡伟武[2](2021)在《交泰丸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的类型,临床症状主要以认知功能减退和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病理特征主要以神经元胞体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胞体外的淀粉样斑块聚集形成的老年斑及神经元丢失为主。随着全球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国内外加大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投入,然而至今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未得到完全阐明,治疗上仍未研究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在西方医学研究痴呆未实现突破的背景下,我国传统医学充分发挥整体观的特点与优势,从中药复方的多靶点作用入手,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从而增加AD研究突破的契机。传统医家对记忆力减退的描述多集中在健忘上,其中清代医家认为健忘的发病主要是心肾亏虚及心肾不交引起。而交泰丸是治疗心肾不交的经典方剂,在古代主要用于治疗失眠,而现代研究发现其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亦有一定作用。古方今用,拓展古方的适应症范畴。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复方交泰丸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影响,探讨交泰丸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可能机制,为中药复方交泰丸改善认知障碍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立足于疾病本身的多个方面,通过多角度探讨和研究中药复方交泰丸在AD治疗中的多靶点作用机制。方法:我们采用经典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即APP/PS1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中药复方交泰丸的作用,其中7月龄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36只,同年龄的雄性APP/PS1阴性小鼠12只。12只APP/PS1阴性小鼠作为对照组,将36只雄性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交泰丸低剂量(2.1g/kg)组、交泰丸高剂量(4.2g/kg)组。动物饲养至7月龄时开始每天灌胃给药,其中给药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持续4周给药后开始进行行为学检测,观察小鼠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的变化情况。机制研究:(1)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IRT1、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及其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情况;(2)用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的细胞结构,通过对尼氏小体的观察来了解神经元的损伤情况;(3)用硫磺素T染色检测各组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情况;(4)用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SIRT1、p-IRE1及NLRP3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Morris水迷宫、新物体识别及旷场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灌胃给药交泰丸(2.1g/kg和4.2g/kg)后,APP/PS1小鼠改善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交泰丸可增加SIRT1蛋白水平,缓解IRE1通路的内质网应激水平,减少NLRP3炎性小体表达,从而减少炎症风暴的发生。同时交泰丸也有助于Aβ的清除(ADAM10、BACE1、RAGE、LRP1、NEP、IDE、硫磺素T染色),减少氧化应激(SOD、MDA、CAT、GSH-Px)水平。结论:交泰丸可能通过SIRT1/IRE1/NLRP3炎性小体通路减少炎症风暴的发生,同时有助于Aβ的清除,减少氧化应激水平的多靶点作用,从而改善AD模型小鼠的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

郭妍[3](2021)在《PSAP在阿尔茨海默病Aβ形成和凋亡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阿尔兹海默病(AD)如今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AD的病理特征表现为,多种参与记忆和思维的主要神经元群体的选择性变性、突触的丧失以及脑中异常蛋白质结构的积累。这些积累的蛋白质主要为沉积在脑实质和血管细胞外的β-淀粉样蛋白(Aβ)的累积物。人们普遍认为,Aβ的积累在AD发病的早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机制尚不明确。Aβ是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经过β-分泌酶的顺序裂解产生的。Aβ的C-末端决定Ab的细胞毒性,Aβ的C-末端是由g-分泌酶催化裂解APP而产生的。因此,γ-分泌酶介导的Aβ生成机制在AD的研究中一直都是核心问题,也是热点问题。另外,早老素1(PS1)作为γ-分泌酶的催化亚基,不仅介导了Aβ的产生,同时也在调节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早老素相关蛋白(PSAP)作为一个可以和PS1直接结合的线粒体蛋白,对探索PS1催化Aβ产生以及调节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定PSAP在Aβ生成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胰蛋白酶处理法、质粒构建与转染等方法,探索了Aβ46在细胞内生成的位点;并利用免疫荧光法探明了PS1、APP在细胞中的定位;以及利用亚细胞组分分离等技术,分析了敲除PSAP对Aβ生成的影响。本研究显示:(1)Aβ46对细胞表面的胰蛋白酶处理具有抵抗作用。采用BFA处理细胞完全阻断了Aβ46和CTFβ的产生,莫能菌素会部分抑制Aβ46的生成,而用NH4Cl处理不会影响Aβ46的水平。此外,使用内质网锚将APP保留在内质网中消除了Aβ46的产生,而将APP锚固到反式高尔基体网络则对Aβ46产生没有任何影响。以上实验结果说明,Aβ46产生的主要亚细胞位点是高尔基体/反式高尔基体网络。(2)PS1、APP在细胞中线粒体结合内质网膜(MAM)处共定位。(3)敲除PSAP时,MAM中PS1、Pen-2水平下降,而CTFα水平上升,γ-分泌酶活性下降。因此,进一步研究PSAP参与PS1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会加深我们对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理的了解,为开发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前期研究表明,PS1介导的细胞凋亡有两种途径,即:γ-分泌酶依赖性途径与γ-分泌酶非依赖性途径,这提示PSAP可能通过这两条途径来参与细胞凋亡。为了验证这一想法,本实验通过亚细胞组分分离技术确认,PASP的敲除使γ-分泌酶活性下降,从而使caspase-8和t Bid的激活受到阻遏,进而导致Bax易位、细胞色素c和Smac/DIABLO的释放受到影响,最终通过γ-分泌酶依赖性途径使细胞凋亡受到抑制;而MAM中促凋亡蛋白Bax、Bak的减少,可以使PSAP-Bax复合体无法形成,从而通过γ-分泌酶非依赖性途径阻止细胞凋亡。综上所述,本研究为阐明Aβ的生成机制提供了合理的思路。同时围绕PSAP,对g-分泌酶活性调节、细胞凋亡提出了新的见解。

张春雨[4](2020)在《内蒙古蒙、汉族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社区蒙、汉族65岁及以上人群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探讨AD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探讨ApoE、TOMM40、PVRL2、BIN1 基因在蒙古族散发性AD(sporadic AD,SAD)患者中的变化规律,以及19号染色体单倍体型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方法1、选取内蒙古自治区30个社区的全部65岁及以上的5150个蒙古族、汉族个体进行AD危险因素探索性研究;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AD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评估相关因素对AD的影响;3、收集蒙古族SAD患者51 1例,对照组为认知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392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技术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AD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并应用单倍体分析和MDR方法研究蒙古族SAD患者基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蒙古族65岁及以上以上人群中,年龄、性别、职业、接受教育、婚姻、家庭结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舒张压,冠心病史和骨关节病史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汉族65岁及以上人群中年龄、性别、生育胎次、职业、接受教育、低收入、婚姻、家庭结构、吸烟饮酒史、体育锻炼、规律饮茶、低体重、腹型肥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史和骨关节病史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基因多态性分析表明蒙古族SAD组与对照组相比,ApoE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并且ApoE ε4携带状态在两组间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P=0.000)。(2)PVRL2 rs6857、rs6859、rs3852861,TOMM40 rs157580、rs2075650,ApoE rs70944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具有显着差异(P<0.005);ApoE rs40550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了 ApoE ε4携带状态后,上述各SNPs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poE ε4+/-组分布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IN1 rs6733839、rs744373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未见差异(P>0.05)。(3)19号染色体单倍体分析发现:PVRL2 rs6857、TOMM40rs157580、2075650间存在连锁不平衡,携带CGA单倍体者的AD发病风险较低,而TAG携带者的AD发病风险较高;TOMM40 rs2075650、APOE rs405509和rs769449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携带GTC单倍体者AD的患病风险较低,携带AGT者AD的发病风险较高;TOMM40 rs6857、rs6859、rs157580之间也存在连锁不平衡,携带AGG者AD的发病风险较低,携带GTA者AD的发病风险较高。(4)运用多因子降维法对蒙古族AD基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分析发现,ApoEε4、教育、TOMM40rs157580、BIN1rs6733839 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其中,ApoEε4、教育与蒙古族SAD显着相关。结论1.蒙古族65岁及以上人群中,年龄、性别、生育胎次、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舒张压水平,冠心病史和骨关节病史是AD的可能危险因素,非农牧业职业、接受教育、已婚、与配偶子女同住是AD的可能保护因素;在汉族人群中年龄、性别、低收入、多次生育、吸烟史、低体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史和骨关节病史是可能危险因素,非农牧业职业、接受教育、已婚、与配偶子女同住,规律饮茶、锻炼是AD的可能保护因素。2.进一步验证ApoE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SAD易感性相关,ApoEε4等位基因是蒙古族SAD的危险因素。3.首次对蒙古族AD人群19号染色体进行单倍体型分析发现PVRL2 rs6857、TOMM40 rs 157580 和 rs2075650 间存在连锁不平衡;TOMM40 rs2075650、APOE rs405509和rs769449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TOMM40rs6857、rs6859、rs157580之间也存在连锁不平衡,内蒙古蒙古族人群APOE、TOMM40、PVRL2、BIN1基因多态性与SAD的易感性相关。4.首次构建出了蒙古族AD发病的最优环境-基因交互模型,即ApoEε4,教育,TOMM40 rs157580,BIN1rs6733839与蒙古族AD发病显着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oEε4、教育水平与蒙古族SAD的发生显着相关。

孙雪纯[5](2020)在《miR-34a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参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的凋亡》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aese,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可分为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early-onset Alzheimer’s disease,EOAD)和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LOAD)。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EOAD)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较为常见的病因是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1,PSEN-1)基因以及早老素-2(presenilin-2,PSEN-2)基因突变,其中,PSEN-1基因突变是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的病因。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42和Aβ40)异常聚集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s)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微小RNA(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主要负责调控转录后水平的基因表达,是神经元网络功能和神经元存活所必需的。近期研究认为多种miRNAs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其中,microRNA-34a(miRNA-34a,miR-34a)在阿尔茨海默病中高表达。Notch信号通路是参与发育和成年时特定脑区神经干细胞行为的主要调节因子之一,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并参与AD的发病过程。凋亡也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机制密切相关。我们的目的是研究miRNA-34a对PSEN-1突变的EOAD细胞模型的凋亡以及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方法:我们分别将携带有阴性空载的慢病毒(negative no-load control,NC)、野生型PSEN-1的慢病毒(wild-type,WT)以及突变型PSEN-1 p.Met139Ile(c.417G>C)的慢病毒(mutant-type,MT)转染至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实验分组为正常(N)组、阴性对照(NC)组、野生型PSEN-1(WT)组、突变型PSEN-1(MT)组。其中,携带有致病性突变型PSEN-1基因的慢病毒所感染的SH-SY5Y细胞(MT)组即为我们所要构建的EOAD细胞模型。同时,经基因测序证实在MT组中的PSEN-1基因的第417位点发生了G→C的突变。分别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SH-SY5Y细胞中PSEN-1,APP,Jagged1/NOTCH-1/Hes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方法检测Aβ42/Aβ40的表达。qRT-PCR方法检测miR-34a的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34a的靶基因,并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进行证实。在EOAD细胞模型(MT组)中分别转染miR-34a mimics、miR-34a inhibitors和阴性对照来调控miR-34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qRT-PCR验证miR-34a转染效果。ELISA法检测转染miR-34a后EOAD细胞模型中Aβ42/Aβ40表达。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Jagged1/NOTCH-1/Hes1的表达变化。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研究结果:与正常(N)组、阴性对照(NC)组、野生型PSEN-1(WT)组比较,突变型PSEN-1(MT)组的PSEN-1、APP、Aβ42/Aβ40和miR-34a的表达升高,NOTCH-1表达下调,而Notch信号通路中的Jagged1和Hes1表达上调。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实NOTCH-1是miR-34a的靶基因。在突变型PSEN-1(MT)组细胞中上调miR-34a的表达,显示NOTCH-1蛋白的表达下降,Jagged1、Hes1的表达升高,Aβ42/Aβ40的表达增加,细胞增殖减少,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升高,提示细胞凋亡率增加;而下调miR-34a观察到相反趋势。结论及意义: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EOAD细胞模型中,miR-34a通过靶向调节Notch信号通路增加了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和细胞的凋亡。

邸畅[6](2020)在《调节CREB磷酸化水平对APP和γ分泌酶的影响及其在AD防治中的意义》文中认为[目的]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代谢状态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生发展中发挥起着重要作用。APP的增多是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增多进而产生沉淀的必然阶段。在AD病人和过表达APP的转基因鼠中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的磷酸化下调,而上调CREB的磷酸化水平是否能逆转APP的表达,影响γ分泌酶中早老素-1(Preselin 1,PS1)和早老素增强子2(Preselinenhencer2,PEN2)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在人神经元样细胞SH-SY5Y中过表达APP和G蛋白α亚单位q(Gaq),并激活和抑制CREB,检测PS1、PEN2等AD相关蛋白的变化,分析通过调控CREB防治AD的可行性。[方法](1)培养入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分别为:过表达Gαq(Gαq-SY5Y)细胞、空载体 SY5Y 细胞(Vector-SY5Y)、过表达 APP(APP-SY5Y)细胞。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PP及γ分泌酶复合体的蛋白成分变化。(2)根据所购买试剂的推荐浓度Forskolin环磷酸腺苷(cAMP)激动剂35谬μmol,H89 2 HCL蛋白激酶A(PKA)受体抑制剂30μmol,分别作用于上述三种不同细胞,37℃培养箱中处理一个小时。每组细胞分为三种处理,激活CREB组、抑制CREB组及对照组。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PP及Y分泌酶复合体的蛋白成分的变化。(3)观察CREB激动剂、抑制剂处理后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αq-SY5Y细胞中磷酸化的CREB水平较Vectior-SY5Y细胞及APP-SY5Y细胞明显增高,APP-SY5Y细胞中的磷酸化CREB水平明显低于Vectior-SY5Y细胞。(2)γ分泌酶复合体的组成成分中早老素增强子(PEN2)及早老素C端(PS1-CTF)表达量亦在Gαq-SY5Y细胞中明显升高。(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激活CREB组PEN2及PS1-CTF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及抑制CREB组均增高,抑制CREB组两种蛋白低于对照组,但是APP表达量升高。(4)激活CREB可加快Gαq-SY5Y细胞、APP-SY5Y细胞的生长速度,改善细胞的老化状态;抑制CREB则减缓Gαq-SY5Y细胞、APP-SY5Y细胞的生长速度,加重细胞老化状态。[结论](1)激活CREB的磷酸化可上调γ分泌酶复合体中PEN2与PS1-CTF的表达,降低APP水平,加快细胞增殖,缓解细胞老化,可设计基于CREB的AD防治策略。(2)过表达Gαq可上调CREB的磷酸化水平,调控的分子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石艳超[7](2020)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遗传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两种常见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造成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这两种疾病各自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二者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等方面表现出多种联系,但导致二者诸多共同点的潜在遗传学关联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遗传学分析方法,寻找两种疾病共享的易感基因及遗传通路,有利于理解两种疾病相关联的遗传学基础,并且加深对AD和PD发病机制的了解,有利于早期识别两种疾病以及为未来临床诊断、干预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使用已公开发表的AD GWAS数据集(包括8,309名AD患者和7,366名认知正常的对照,共2,312,887个SNPs)和PD GWAS数据集(包括4,238例PD患者和4,239例正常对照,共2,525,704个SNPs)。首先,利用基于meta分析的PLINK软件包和Proxy Gene LD软件进行全基因组范围内基因水平的分析,找出AD和PD各自的疾病易感基因集以及AD-PD共享交集基因;其次,我们使用Web Gestalt数据库中的KEGG通路对AD和PD各自的疾病易感基因集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找出二者共享的遗传通路;最后,为了进一步验证AD-PD共享通路在各自疾病中的生物学意义,我们分别调查了AD和PD的各自基因表达数据集,找出各自的差异性表达基因,探究这些基因是否能够显着富集在上一步骤挖掘出的共享通路上。结果:(1)使用基于meta分析的PLINK软件,本研究确定了651个AD易感基因和627个PD易感基因,发现64个基因在两个基因数据集中共有。(2)使用ProxyGene LD软件,本研究确定了1,016个AD易感基因和789个PD易感基因,发现56个基因在两个基因数据集中共有。(3)通过对PLINK和Proxy Gene LD基因关联分析方法获得的AD-PD共享基因进行交集,确定了16个AD-PD共享基因。(4)通过对PLINK基因关联分析法获得的基因集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确定了12条AD-PD共享通路。(5)通过对ProxyGene LD基因关联分析法获得的基因集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确定了28条AD-PD共享通路。(6)通过对PLINK和ProxyGene LD基因关联分析方法获得的AD-PD共享通路进行交集,获得10条AD-PD共享通路,这10条通路分别涉及免疫系统[造血细胞谱系(hsa04640)和白细胞跨血管内皮迁移(hsa04670)]、环境信息处理中的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hsa04060)和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hsa04630]、细胞过程[肌动蛋白细胞调控骨架(hsa04810)和吞噬体(hsa04145)]、感染性疾病[利什曼病(hsa05140)和丙型肝炎(hsa05160)]、神经退行性疾病[PD hsa05012)]和内分泌系统[胰岛素信号通路(hsa04910)]。(7)对10条AD-PD共享通路进行基于表达数据集的分析,在AD基因表达数据集中,有7条通路有表达差异基因显着富集[PD(hsa05012)、肌动蛋白细胞调控骨架(hsa04810)、吞噬体(hsa04145)、丙型肝炎(hsa05160)、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hsa04060)、造血细胞谱系(hsa04640)和Jak-STAT信号通路(hsa04630)],在PD基因表达数据集中,有4条通路有表达差异基因显着富集[肌动蛋白细胞调控骨架(hsa04810)、白细胞经内皮迁移(hsa04670)、吞噬体(hsa04145)和Jak-STAT信号通路(hsa04630)]。结论:我们的研究揭示了AD和PD相互关联的潜在遗传学机制。10条通路与AD和PD发病均相关,其中以白细胞经内皮细胞迁移(hsa04670)和造血细胞谱系(hsa04640)这两条免疫通路,以及一条环境信息处理通路,即Jak-STAT信号通路(hsa04630)最为显着。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AD和PD生物学机制提供了遗传学证据,为深入研究二者的遗传学关联提供了新的视角。

王方[8](2019)在《安神补心丸对正常小鼠及APP/PS1转基因老年痴呆模型小鼠记忆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获得、巩固和再现障碍的正常小鼠及APP/PS1转基因模型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旨在证明药物具有改善记忆的作用。方法:1.正常小鼠记忆获得、巩固和再现障碍病理模型实验设计:选用健康成年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2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安神补心丸高(1.56 g/kg)、中(0.78 g/kg)、低(0.39 g/kg)剂量组和阳性对照药哈伯因组(石杉碱甲,0.05 mg/kg)。除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其余各组分别用相应药物灌胃,每天1次,持续12天。第13天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分别注射造模药物,24小时后采用跳台法和Morris水迷宫法(仅用于东莨菪碱障碍模型)测试小鼠学习成绩。2.APP/PS1病理模型实验设计:64只小鼠随机均分为6组,即阴性对照组(C57,11只),模型组(APP/PS1,11只),安神补心丸高(APP/PS1,10只)、中(APP/PS1,11只)、低(APP/PS1,10只)剂量组和哈伯因组(石杉碱甲,11只),剂量同上。除阴性对照组及模型组每天蒸馏水灌胃一次,其他各组均用相应的药物灌胃,持续11周,以MT-200型的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的学习成绩,然后酶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清中的SOD和MDA、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HE染色海马区病理组织、观察Aβ染色免疫组化CA1区脑组织老年斑沉积。实验结果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跳台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给予氢溴酸东莨菪碱、亚硝酸钠和乙醇后小鼠的跳台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加(p<0.01)。与各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的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Morris水迷宫定航实验,东莨菪碱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游泳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明显延长(p<0.05或p<0.01),说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小鼠的潜伏期和游泳路程均显着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东莨菪碱模型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缩短(p<0.05),第1次到达平台的时间延长(p<0.01),穿梭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有明显延长的趋势(p<0.05),小鼠第1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p<0.05),穿梭次数增加(p<0.05)。2.实验中,各组小鼠体重增加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水迷宫的定向航行实验中,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明显延长(p<0.05),表明模型组小鼠具有学习记忆障碍。与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低、中、高剂量组和哈伯因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程有明显缩短的趋势,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梭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和哈伯因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明显延长(p<0.05或p<0.01),穿梭次数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MDA水平显着增高(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显着增高(p<0.01),海马CA1区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带狭窄,间质疏松水肿明显,尼氏小体减少或消失,Aβ40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5),平均灰度值染色加深(p<0.05)。与模型组比较,安神补心丸中、高剂量组及哈伯因组MDA水平显着降低(p<0.05),SOD活性明显增加(p<0.05);ACh E活性明显降低(p<0.05);HE染色镜下可见海马CA1区细胞排列较好,大部分细胞核仁明显,细胞膜清晰,染色质丰富,部分细胞固缩,染色加深,体积减小,部分间质疏松水肿;Aβ40阳性细胞计数,安神补心丸低、中剂量组有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和哈伯因组小鼠降低最为显着(p<0.05),低、中剂量组小鼠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同模型组相比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和哈伯因组平均灰度明显增加、染色变浅(p<0.05)。结论:安神补心丸在临床剂量和高剂量下对氢溴酸东莨菪碱、亚硝酸钠和乙醇所致的正常小鼠记忆障碍模型有效,同时该药在中、高剂量下也能提高APP/PS1转基因老年痴呆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表明安神补心丸具有益智作用。

苏珊[9](2019)在《钩吻素子抗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阿尔茨海默病作用及其炎症保护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大鼠海马注射冈田酸(okadaic acid,OA)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上,观察钩吻素子(koumine)对AD样认知功能障碍及特征性tau病理分子改变的作用,从行为学及病理角度明确钩吻素子治疗AD作用;进而观察钩吻素子对冈田酸诱导的AD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标记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判断钩吻素子可能的靶细胞;接着观测钩吻素子对冈田酸诱导的AD大鼠海马促炎细胞因子水平、NLRP3、caspase-1 mRNA转录水平,分析钩吻素子治疗AD是否与炎症保护机制相关并分析其是否与NLRP3炎症小体相关。本研究为钩吻素子可能的防治AD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并加深对AD发病机制的认识和理解。方法:(1)海马背侧多次注射OA建立AD样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钩吻素子3个剂量处理组(钩吻素子0.056、0.28、1.4 mg/kg)、阳性药处理组(石杉碱甲0.36 mg/kg);在首次注射OA当日起,各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钩吻素子盐酸盐溶液、石杉碱甲溶液或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一天一次,连续给药十天;海马背侧首次注射OA 15 d后,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定向航行和空间探索能力,观察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OA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取海马,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海马总tau蛋白(Tau)和磷酸化tau蛋白(p-tau)的表达水平,观测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OA大鼠特征性tau病理分子的影响。(2)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小胶质细胞Iba-1和神经元NeuN蛋白表达量,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免疫阳性反应的情况,分析钩吻素子抗海马注射OA诱导的AD作用可能的效应细胞。(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海马TNF-α、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阐明钩吻素子抗海马注射OA诱导的AD作用是否与炎症保护相关。(4)采用RT-qPCR的方法测定大鼠海马NLRP3、caspase-1的mRNA转录水平,揭示钩吻素子抗海马注射OA诱导的AD作用是否与调节NLRP3炎症小体通路相关。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穿越平台的次数、在目标象限搜寻的路程及停留的时间均显着降低,海马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增高,提示成功建立海马注射OA诱导的AD模型;与模型组相比,钩吻素子给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显着缩短,穿越平台的次数、在目标象限搜寻的路程及停留的时间均显着增加,降低海马tau蛋白磷酸化水平,且与末次行为学数据呈强负相关,提示钩吻素子可以改善海马注射OA大鼠的AD作用。(2)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GFAP、Iba-1表达显着升高,NeuN表达量显着降低;钩吻素子给药组GFAP、Iba-1表达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且都存在剂量依赖性,结果均与末次行为学数据呈中度负相关,钩吻素子组NeuN的表达量有所上升,但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钩吻素子抗海马注射OA诱导的AD作用的靶细胞可能是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反应的结果与上述western blot结果相一致,钩吻素子显着降低海马各区GFAP的免疫阳性反应。(3)酶联免疫吸附法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TNF-α、IL-1β含量较假手术组显着增多,钩吻素子给药组TNF-α、IL-1β含量也较模型组显着降低,结果均与末次行为学数据呈轻度负相关,其中其抑制IL-1β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提示钩吻素子抗海马注射OA诱导的AD作用与其降低TNF-α、IL-1β含量有关。(4)RT-qPCR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NLRP3、caspase-1mRNA的转录水平较假手术组显着增高;钩吻素子给药组NLRP3、caspase-1mRNA的转录水平也较模型组显着降低,且均存在剂量依赖性,结果均与末次行为学数据呈负相关,提示钩吻素子抗海马注射OA诱导的AD作用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有关。结论:1.钩吻素子对OA诱导的AD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障碍及特征性病理改变具有改善作用;2.钩吻素子抗OA诱导AD作用的效应细胞可能是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3.钩吻素子抗OA诱导AD作用可能与炎症保护机制相关:钩吻素子抑制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水平,抑制NLRP3炎症小体功能从而发挥抗AD作用。

李小玲[10](2019)在《阿尔兹海默病关联的胆固醇调节基因变异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与增龄相关、以渐进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症状、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作为老年期复杂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AD具有多基因遗传背景,且发病机制复杂。胆固醇代谢稳态失调与认知功能障碍和AD有关,胆固醇调节相关的遗传变异也关联认知功能障碍和AD风险,然其机制依然不清。因此,在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开展AD病因学相关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探索AD的病因、生物标志物和致病机制,具有潜在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目的:1、在中国AD人群中识别新的AD风险相关胆固醇调节基因遗传变异及验证候选AD风险相关基因变异并进行功能分析。2、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胆固醇调节基因APOC1体外分子机制研究,初步探索AD潜在的致病机制。3、探索功能相关AD转录组水平差异表达谱。方法:1、在854例AD患者、1059例AD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AD)患者和1254例认知正常老年对照共计3167例样本中,对12个胆固醇调节相关核受体基因和APOE共计13个基因进行靶向测序,筛选潜在变异并进行识别、验证和初步功能分析。2、利用分子微阵列质谱分型平台,在183例AD、255例MCI-AD患者和1544例对照共计1982例样本中,针对93个2015-2017年国际上报道但尚未在中国人群验证的、包括多个胆固醇代谢调节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在内的、新的AD风险相关基因变异进行人群验证和致病性分析。3、对本组前期已证明关联AD风险的胆固醇调节基因APOC1,构建APCO1基因miRNA干扰重组慢病毒和APOC1基因过表达重组慢病毒分别感染MRC-5细胞,建立APOC1敲减和过表达的MRC-5细胞稳转系,600μmol/L双氧水处理后检测细胞增殖抑制、凋亡相关指标,如DNA复制活性、细胞凋亡小体、细胞质细胞色素C水平、活化的Caspase 3和Caspase 8表达量;建立APOC1敲减和过表达瞬时感染HepG2细胞模型,30mmol/L葡萄糖刺激后检测线粒体功能状态相关指标,如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I(Complex I)活性、线粒体膜电位变化。4、对29例AD患者、12例MCI-AD患者和4例对照共计45例样本的外周血RNA进行链特性RNA-seq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分析AD特异血液转录组表达谱。结果:1、发现一个新的胆固醇代谢相关核受体基因低频变异,ESR1 rs9340803 A>G(MAF:0.38%)独立或协同APOEε4 同时增加AD和MCI-AD 患病风险[OR(95%CI):3.32(1.80~4.05),p<0.001;OR(95%CI):4.69(1.39~5.89),p<0.001],并与疾病表型相关联,初步功能分析显示该变异可降低ESR1基因转录调控活性。2、发现胆固醇转运相关载脂蛋白基因低频变异CLU rs117389184C>T(MAF:0.50%)同时增加中国AD和MCI-AD患病风险[OR(95%CI):3.20(1.21~4.59),p=0.013],该变异可能会干扰转录因子结合,影响基因转录、表达。3、功能研究方面,成功构建了胆固醇调节基因APOC1敲减和过表达细胞模型,和对照组相比,APOC1过表达组细胞凋亡比例增高,增殖率降低,细胞质细胞色素C、活化的Caspase 8和Caspase 3表达升高,Complex I活性下降;APOC1敲减组细胞凋亡减少,增殖增多,细胞色素c表达降低,Complex I活性升高。4、相较于对照组,AD和MCI-AD患者存在差异表达基因622个(上调272个,下调350个)和差异表达的长非编码RNA(lncRNA)889个(上调341个,下调548个),且与脂质代谢异常相关疾病及表型、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等相关因素有关。结论:1、首次发现胆固醇调节基因变异同时影响AD和MCI-AD的患病风险:在基因组水平,在AD-MCI-AD-对照队列人群中识别和验证了两个与AD和MCI-AD风险共享的低频变异ESR1 rs9340803 A>G、CLU rs117389184 C>T,这两个变异可降低基因转录和表达,可能有病因学意义。2、在胆固醇调节基因细胞模型的体外研究中,APOC1表达增多损害线粒体功能,促进细胞凋亡,初步揭示了AD潜在的致病机制可能与APOC1参与胆固醇水平及分布稳态调节,影响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凋亡有关。3、在AD-MCI-AD-对照人群血液转录组研究中,检测到AD和MCI-AD具有特异性差异表达谱,得到了分子功能和可能的发病机制的线索。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具有潜在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提供依据。

二、早老素:阿尔茨海默病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老素:阿尔茨海默病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PSEN1基因变异致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资料
讨论

(2)交泰丸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一、阿尔茨海默病历史
        二、阿尔茨海默病流行性病学、临床症状及影响
        三、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学说
        四、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
    第二节 Sirtuin家族
        一、Sirtuin家族概述
        二、SIRT1与AD
    第三节 内质网应激
        一、内质网应激的概述
        二、内质网应激与AD
        三、内质网应激与SIRT1
    第四节 NLRP3炎性小体
        一、NLRP3炎性小体概述
        二、NLRP3炎性小体与AD
        三、NLRP3炎性小体与SIRT1
        四、NLRP3炎性小体与内质网应激
    第五节 中医药与AD
        一、中医对AD的认识
        二、交泰丸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元内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元内Aβ代谢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元内SIRT1/IRE1/XBP1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元内TXNIP/NLRP3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PSAP在阿尔茨海默病Aβ形成和凋亡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阿尔兹海默症
        1.1.1 阿尔兹海默症概述
        1.1.2 阿尔兹海默症与“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1.2 β-淀粉样蛋白
        1.2.1 Aβ的生成
        1.2.2 Aβ46 和新的膜内ζ-裂解位点的发现
        1.2.3 γ-分泌酶的结构与其在细胞内作用的活性位点的发现
    1.3 “线粒体结合内质网膜”的发现
    1.4 细胞凋亡
        1.4.1 细胞凋亡概述
        1.4.2 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
        1.4.3 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
        1.4.4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家族
    1.5 早老素相关蛋白PSAP
    1.6 研究目的与立题依据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Aβ46 在APP裂解中的测定
        2.3.2 Aβ46 产生的细胞内位点的测定
        2.3.3 PSAP的敲除对分泌酶、APP和凋亡相关蛋白在MAM上定位的影响
        2.3.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Aβ46 在APP裂解中的测定
    3.2 Aβ46 产生的细胞内位点的测定
        3.2.1 检测Aβ46 是否在细胞表面生成
        3.2.2 Aβ46 产生的细胞内位点的初步测定
        3.2.3 Aβ46 产生的细胞内位点的测定
    3.3 PSAP的敲除对分泌酶、APP和凋亡相关蛋白在MAM上定位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内蒙古蒙、汉族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汉族人群AD危险因素的探索性研究
    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SAD遗传机制研究
结果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汉族65岁及以上社区人群AD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群AD的遗传机制研究
讨论
    一、内蒙古自治区社区蒙、汉族人群AD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二、Aβ及脂代谢相关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研究
    三、阿尔茨海默病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学发现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miR-34a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参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的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与耗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细胞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与建模
        2.2 DNA提取、PCR和电泳测序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2.4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2.5 ELISA测定Aβ42/Aβ40 比值
        2.6 miR-34a靶基因的预测
        2.7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2.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建立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EOAD)的细胞模型
    2 在EOAD细胞模型中,PSEN-1、APP表达增高,Aβ42/Aβ40 比值升高
    3 在EOAD细胞模型中NOTCH-1 表达下降,而Jagged1、Hes1 表达升高,mi R-34a呈高表达
    4 NOTCH-1是miR-34a的靶基因
    5 miR-34a对 Aβ42/Aβ40和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6 miRNA-34a对 EOAD细胞模型的增殖率及凋亡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调节CREB磷酸化水平对APP和γ分泌酶的影响及其在AD防治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β样淀粉蛋白(Aβ)和早老素增强子-2 (PEN2)与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CREB)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遗传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现状、成果
    2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AD易感GWAS数据集
        1.1.2 PD易感GWAS数据集
        1.1.3 AD病例对照全基因组表达数据集
        1.1.4 PD病例对照全基因组表达数据集
    1.2 研究方法
        1.2.1 对GWAS数据集进行基于基因水平的分析
        1.2.2 基于通路水平的分析
        1.2.3 验证共享通路
2 结果
    2.1 基于基因水平的分析
        2.1.1 基于PLINK方法
        2.1.2 基于Proxy Gene LD方法
        2.1.3 基于PLINK和Proxy Gene LD方法交集的AD-PD共享基因
    2.2 基于通路水平分析
        2.2.1 对基于PLINK方法获得的AD易感基因进行通路水平分析
        2.2.2 对基于PLINK方法获得的PD易感基因进行通路水平分析
        2.2.3 基于PLINK方法的AD-PD共享通路
        2.2.4 对基于ProxyGene LD方法获得的AD易感基因进行通路水平分析
        2.2.5 对基于Proxy Gene LD方法获得的PD易感基因进行通路水平分析
        2.2.6 基于Proxy Gene LD方法获得的AD-PD共享通路
        2.2.7 PLINK和Proxy Gene LD方法获得的AD-PD共享通路行富集分析
    2.3 验证共享通路
3 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遗传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安神补心丸对正常小鼠及APP/PS1转基因老年痴呆模型小鼠记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障碍的正常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获得障碍的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2 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巩固障碍的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3 安神补心丸对有记忆再现障碍的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讨论
第二部分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模型小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小鼠体重及行为学的影响
        2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小鼠血清中SOD、MDA含量的影响
        3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小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4 安神补心丸对APP/PS1 小鼠海马区病理学组织及Aβ40 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钩吻素子抗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阿尔茨海默病作用及其炎症保护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字表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前言
四、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和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方案设计
        2.2 海马背侧导管埋置术
        2.3 海马背侧注射冈田酸制备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
        2.4 Morris水迷宫实验
        2.5 BCA蛋白浓度测定法
        2.6 蛋白质分子印迹法
        2.7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
        2.8 酶联免疫吸附法
        2.9 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2.10 统计分析
五、结果
    1 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
        1.1 海马注射冈田酸致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1.2 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1.3 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海马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2 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
        2.1 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2.2 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2.3 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3 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海马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1 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海马TNF-α水平的影响
        3.2 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海马IL-1β水平的影响
    4 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NLRP3 炎症小体的影响
        4.1 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caspase-1m RNA表达量的影响
        4.2 钩吻素子对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NLRP3mRNA表达量的影响
六、讨论
    1 海马注射冈田酸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
    2 钩吻素子治疗冈田酸诱导的大鼠阿尔茨海默病
    3 钩吻素子抗AD作用可能的炎症保护机制分析
七、结论
八、参考文献
九、综述
    参考文献
十、致谢

(10)阿尔兹海默病关联的胆固醇调节基因变异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实验材料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常用生物学分析软件、数据库及网站
        2.3.1 核酸/蛋白/通路信息数据库
        2.3.2 基因突变频率数据库
        2.3.3 变异致病性预测工具
        2.3.4 疾病信息数据库
        2.3.5 引物设计软件
        2.3.6 测序峰图查看软件
        2.3.7 统计作图软件
三、实验方法
    3.1 基因组DNA、总RNA提取
        3.1.1 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抽提步骤
        3.1.2 全血总RNA提取步骤
    3.2 胆固醇调节相关核受体基因变异识别&验证及初步功能研究
        3.2.1 靶向测序
        3.2.2 候选变异筛选&验证及致病性分析
        3.2.3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3.3 AD候选基因变异筛选&验证及初步功能研究
        3.3.2 AD候选变异筛选、验证及统计分析
    3.4 胆固醇调节基因APOC1体外研究
        3.4.1 构建APOC1基因miRNA干扰质粒载体
        3.4.2 构建APOC1基因miRNA干扰重组慢病毒载体
        3.4.3 构建APOC1基因过表达重组慢病毒载体
        3.4.4 APOC1基因miRNA干扰重组慢病毒小量包装
        3.4.5 APOC1基因过表达重组慢病毒小量包装
        3.4.6 APOC1基因miRNA干扰和过表达重组慢病毒载体大量包装
        3.4.7 APOC1基因敲减和过表达稳转系构建
        3.4.8 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指标检测
    3.5 血液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3.5.1 链特异性RNA-seq基本原理及流程
        3.5.2 配对末端测序文库(mRNA和lncRNA)建库
        3.5.3 上机测序
        3.5.4 测序数据分析
    3.6 统计学分析
四、实验结果
    4.1 胆固醇调节相关核受体基因变异识别&人群验证及初步功能研究
        4.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4.1.2 候选基因变异识别
        4.1.3 ESR1 rs9340803显着增加AD和MCI-AD患病风险
        4.1.4 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
G降低基因转录调控活性'>4.1.5 ESR1 rs9340803 A>G降低基因转录调控活性
    4.2 AD候选基因变异筛选&人群验证及初步功能研究
        4.2.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4.2.2 候选变异验证
        4.2.3 CLUrs117389184显着增加AD和MCI-AD患病风险
        4.2.4 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
T可能影响基因转录'>4.2.5 CLUrs117389184 C>T可能影响基因转录
    4.3 胆固醇调节基因APOC1体外研究
        4.3.1 成功构建APOC1基因miRNA干扰质粒及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
        4.3.2 成功构建APOC1基因过表达重组慢病毒载体
        4.3.3 APOC1基因miRNA干扰及过表达重组慢病毒包装
        4.3.4 建立APOC1敲减、过表达及对照重组慢病毒稳定转染细胞系
        4.3.5 APOC1敲减和过表达对细胞增殖、凋亡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4.4 血液转录组差异表达谱分析
        4.4.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4.4.2 ssRNA-seq测序数据质量及统计
        4.4.3 表达量及FPKM计算
        4.4.4 AD-MCI-AD-对照mRNA比较分析
        4.4.5 AD-MCI-AD-对照lncRNA分析
        4.4.6 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表达lncRNA联合分析
        4.4.7 与其他AD转录组研究比较分析
五、讨论
    5.1 胆固醇调节基因变异识别、验证及初步功能研究
        5.1.1 ESR1 rs9340803增加AD和MCI-AD风险并关联疾病表型
        5.1.2 CLU rs117389184增加AD和MCI-AD风险
        5.1.3 APOC1基因变异增加AD风险及影响胆固醇转运
    5.2 胆固醇调节基因变异参与AD致病过程的机制
        5.2.1 雌激素/雌激素受体—胆固醇水平及稳态失衡-Aβ-AD
        5.2.2 遗传变异基础上的性激素稳态失衡可能参与AD致病机制
    5.3 其他AD遗传易感基因变异
        5.3.1 其他候选基因变异未能验证出来的可能原因
        5.3.2 检测AD关联微效基因变异联合效应
        5.3.3 其他AD致病相关基因变异及基因-环境互作
    5.4 胆固醇调节基因APOC1体外研究初步实验结果
        5.4.1 RNA干扰可实现APOC1基因敲减
        5.4.2 未能建立APOE过表达稳转株
        5.4.3 APOC1敲减及过表达细胞的凋亡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5.5 血液转录组差异表达谱分析
        5.5.1 AD和MCI-AD患者具有血液差异表达谱
        5.5.2 与其他AD血液和脑组织转录组研究联合分析
六、小结
七、结论
八、下一步计划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阿尔兹海默病致病机制及其相关遗传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答辩委员会组成
个人简历

四、早老素:阿尔茨海默病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PSEN1基因变异致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张源,孙梦凡,贾紫嫣,姜季委,王艳丽,徐俊.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1(11)
  • [2]交泰丸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研究[D]. 蔡伟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PSAP在阿尔茨海默病Aβ形成和凋亡中作用的研究[D]. 郭妍. 吉林大学, 2021(01)
  • [4]内蒙古蒙、汉族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张春雨.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5]miR-34a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参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的凋亡[D]. 孙雪纯. 青岛大学, 2020(01)
  • [6]调节CREB磷酸化水平对APP和γ分泌酶的影响及其在AD防治中的意义[D]. 邸畅.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7]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遗传关联性研究[D]. 石艳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安神补心丸对正常小鼠及APP/PS1转基因老年痴呆模型小鼠记忆的影响[D]. 王方. 青岛大学, 2019(02)
  • [9]钩吻素子抗海马注射冈田酸大鼠阿尔茨海默病作用及其炎症保护机制初探[D]. 苏珊.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阿尔兹海默病关联的胆固醇调节基因变异及其机制研究[D]. 李小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早老素:阿尔茨海默病分子遗传学的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