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与全面发展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孝禄,梁勤超,高鹏飞[1](2022)在《深化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主体话语权及利益博弈》文中提出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政策是体育和教育部门协同推进,旨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推进体教融合政策执行具有适用性和契合性。促进体教融合政策的高质量执行,需要实施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共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体教融合利益相关者可分为决策设计层、执行配合层、参与受益层。深化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主体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基于主体话语权及利益诉求的博弈互动关系。在体教融合过程中,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分别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话语逻辑、话语环境和话语体系,导致两个系统在对话与融合时必然会形成话语冲突,进而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会争夺话语空间和话语权。审视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协同互动的动力机制,寻求相互联动的利益调适机制,有利于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在主体话语权与利益博弈互动关系基础上,通过创新调适机制促进体教融合的利益相关者主体协同共治。
刘远海,柯勇,田茵[2](2022)在《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内在逻辑、时代内涵与实现方略》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理论渊源,减轻学业负担、应对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迫切需要是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现实基础,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战略目标是开齐开足体育课的未来愿景。现阶段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主要表现为窘型、显型和隐型三种形态,表现为资源条件匮乏、教育体制僵化、育人机制单一和教育质量不高四个方面,究其原因在于教育观念落后,体育地位缺失导致执行乏力。可从改善条件、转变观念、协同落实和提高质量四个方面,创造资源齐备的育人条件,营造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促成四位一体的育人目标,这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理念下育体、育魂、育人任务的多元诉求具有重要意义。
于素梅[3](2022)在《从“双减”谈体育教育的价值走向与创新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双减"政策背景探讨体育教育的价值走向与创新发展尤为重要与现实。分析了"双减"政策对体育教育的多元期待,不仅期待体育教育的发展弊端尽早尽快消除,期待体育教育的操作流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还期待体育教育的相关政策落实要能分层分类分项推进。从永恒不变、动态发展、优化完善等内涵特征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双减"背景下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提出了"双减"落实中体育教育发展的构想,诸如体育教育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瞄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路径的优化,其层次感需要聚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内涵的提升,其满意度需要集中体现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结果。旨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基础理论和在"双减"背景下促进体育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王家宏,许英男,董宏[4](2022)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体育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这既是体育功能价值的体现,也彰显了体育回归生活的本质。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融合,应聚焦于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课后体育服务、青少年体育竞赛、校园足球发展以及运动处方应用等5个重点领域。在对重点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主要包括:推进和深化改革,加快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学校课后体育服务的实际效能;秉持体教融合理念,构建和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注重内涵发展,发挥校园足球体质健康促进作用;实施精准治理,加强运动处方在学校体育中的推广应用。
桂元保,喻强,庞鹭[5](2021)在《全面建成小康背景下关于体育作用机制的思考》文中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与保障,体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实践内涵,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有何作用机制是当前需考量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归纳与演绎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体育进行探究,旨在构建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元思考,厘清体育与其内在本质及外在联系,故以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认为:1)在精神维度体育使人民精神世界更惬意文化生活更充实、科学教育更进步。2)在物质维度体育使人民物质生活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水平、社会治理新境界。
于素梅,王晓燕[6](2021)在《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体育强国,关键在人。纵观百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都会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时代新人"和"体育强国"的概念,党的体育战略总体呈现出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进行体育救国、卫国、兴国、强国为主线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民主体性"思想,并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并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一是在实践立场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二是在实践路径上坚持将体育与教育进行统筹整合;三是在实践策略上坚持全民性推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刘斌,饶宇洲[7](2021)在《身体素养视域下小学生体育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行为贯穿于人的体育生涯及全面发展教育的全过程,而当下小学生体育行为在"身心二元论""体育工具论""忽视隐性体育行为培养"的教育环境之下存在一定程度行为异化,诸如:主体异化、动机异化、过程异化、结果异化。这导致小学生难以认知体育所能带来的身心效益,体育意义建构的"材料"不足,健康的体育行为方式、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更是难以形成。身体素养以"身心一元"的理念,提供一种新兴的培养方向,通过游戏追求小学生的体育行为回归生命本性;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加强小学生体育行为的体验体知;利用环境润育的方法将体育行为嵌入环境之中;发展小学生的自主意识,力求达到身心全面发展,从而上升到体育生活化的行为境界。改变小学生体育行为异化所导致的身体素质低下现象,探求体育行为本真的回归以及身体素养的养成。
陆炎,史曙生[8](2021)在《公共服务视域下体教融合的思维转向与进路选择》文中提出在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深化体教融合成为新时代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公共服务角度探寻体教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深化改革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文化学习、体质健康、运动竞赛、精神塑造等新需求催生体育与教育公共服务新变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目标树立体育与教育公共服务的新理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发展建构体育与教育公共服务新格局,在三重因素的作用下,体教融合已经成为公共服务的新内容。在公共服务视域下,深化体教融合发展,从单一"金牌"和"升学"思维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维,从体育、教育既有部门价值观照思维转向强内涵、高质量发展的公共价值思维,从育人主体利益的独享思维转向服务均衡供给思维,从政策线性"沿袭"思维转向交叉融通思维。通过重新定位体育基本功能,促进体教服务理念融合;通过精准聚焦教育供需矛盾,促进体教服务价值融合;通过有效利用多重供给手段,促进体教服务资源融合;通过合理构建链式结构体系,促进体教服务空间融合。
专家组[9](2021)在《“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文中认为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为解读"双减"政策对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影响以及学校体育的应对之策,本刊组织国内6名专家对"‘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进行专题研讨。北京体育大学任海认为,学校体育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不严肃"的"玩"承载着极为严肃的教育使命,其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或缺的身体和精神养料。"玩"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灵魂。因此,应利用"双减"政策的契机,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通过"玩"将"被动体育"变为"主动体育"。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认为,须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以及"双减"的深刻意涵。"双减"既是需要把握的"机"又是必须警惕的"危"。应通过"双减"助力补齐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建设体教融合相关特色学校,实现体育课程"教会、勤练、常赛",促进学生体育学业评价和升学体育考试的科学化,使体育与劳动、国防、安全、科技、艺术教育相结合。上海体育学院唐炎认为,学校体育欲从"双减"政策产生的潜在时间中获取属于自己的实际时间,高等体育院系、学校体育研究院所和各级体育教研机构应紧密合作,按项目构建从基本动作技能到专项运动技能的一体化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中小学应在体育课程安排上打破按现有行政编班开展体育教学的方式,按项目兴趣编班上体育课,招聘项目特长优势明显的毕业生为体育教师,参照"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工作新要求,重新规划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方式。华东师范大学汪晓赞认为,"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应做到"三个坚守":坚守学校体育的主阵地,让运动场更有"温度";坚守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底线,让全民共享学校体育的"红利";坚守以体育人的功能与价值,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同时,应做到"三个突破":突破固有教育思维,从"传统体育"向"新时代体育"转变;突破固有教学模式,从"孤军奋战"向"家校社联动"转变;突破固有评价体系,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浙江师范大学邵伟德认为,应基于"双减"政策为改革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的契机,形成"一主体、二主线、三保障"的课外体育活动质量提升路径,即:以"运动俱乐部"为主体,以"运动竞赛""分层管理"为主线,以"政策规范""学校支持""校内外合作"为保障,协同提升课外体育活动质量。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徐阿根认为,"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应在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体育课程设置与内容、学校体育活动与竞赛等方面优化实践策略,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串凯,袁金宝[10](2021)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路径》文中研究指明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土洋体育论争、身心并育价值确立、政策支持空间拓展、学科专业建设推进等4个阶段,简要梳理近代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紧紧围绕体育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重心进行深入探讨,即切实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文化实力、充分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魅力、整合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文化资源、有效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作用。基于此,提出5个层面的实践路径:(1)准确定位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特性,科学设计文化建设方向;(2)疏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管理渠道,打造竞技项目集体优势;(3)全面释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储量,加快项目文化转化升级;(4)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改革进程;(5)创造民族传统体育生活化大环境,落实新的健康理念。
二、体育与全面发展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与全面发展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深化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主体话语权及利益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体教融合中的适用性 |
1.1 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阐释 |
1.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体教融合中的适用性 |
2 体教融合中的利益相关者 |
2.1 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2.2 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 |
3 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话语权及利益博弈 |
3.1 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话语权分析 |
3.2 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主体利益博弈 |
3.2.1 体教融合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
3.2.2 体教融合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
3.2.3 体教融合政策评估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
4 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话语权与利益调适 |
4.1 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主体合作话语权 |
4.2 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主体利益的合理调适 |
5 结 语 |
(2)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内在逻辑、时代内涵与实现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开齐开足”体育课提出的历史缘起与内在逻辑 |
1.1 “开齐开足”体育课提出的历史缘起 |
1.2 “开齐开足”体育课提出的内在逻辑 |
1.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
1.2.2 现实基础:减轻学业负担和应对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举措 |
1.2.3 未来愿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体育强国梦的重要途径 |
2 “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本内涵与当代价值 |
2.1 “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本内涵 |
2.1.1 “体育课”的范畴应包括课内和课外 |
2.1.2 “开齐”是内容上要“齐全”和评价上要“并齐” |
2.1.3 “开足”是数量上要充足和负荷上要饱足 |
2.1.4 “开齐开足”体育课既是量的规定,又是质的要求,更是理念的更新 |
2.2 “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当代价值 |
2.2.1 育体:强身健体,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
2.2.2 育魂: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铸造民族灵魂 |
2.2.3 育人:五育并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
3 “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现实困境与实现方略 |
3.1 “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现实困境 |
3.1.1 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的表现形式 |
(1)窘型:条件短缺,缩水“迫不得已”。 |
(2)显型:地位缺失,挤占“天经地义”。 |
(3)隐型:流于形式,质量“注水严重”。 |
3.1.2 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的原因分析 |
(1)设施条件问题:资源短缺,难以达到开齐开足要求。 |
(2)教育体制问题:重文轻体,“五唯”思想根深蒂固。 |
(3)育人机制问题:层面单一,学校难以完成“育人”重任。 |
(4)教育质量问题:安全责任,运动的量和强度无法保证。 |
3.2 “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实现方略 |
3.2.1 完善条件,做好资源齐备的育人保障 |
3.2.2 转变观念,营造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
3.2.3 协同各方,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
3.2.4 提高质量,促成“四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
4 结束语 |
(3)从“双减”谈体育教育的价值走向与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减”政策对体育教育的多元期待 |
1.1 体育教育的发展弊端需要尽早尽快消除 |
1.2 体育教育的操作流程需要更加凸显以人为本 |
1.3 体育教育的政策落实需要分层分类分项推进 |
2 “双减”背景下的体育教育价值追求 |
2.1 体育教育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及内在连点 |
2.2 体育教育动态发展的价值追求及显着特点 |
2.3 体育教育优化完善的价值追求及突破重点 |
3 “双减”落实中的体育教育发展构想 |
3.1 体育教育发展的着力点瞄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路径的优化 |
3.2 体育教育发展的层次感聚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内涵的提升 |
3.3 体育教育发展的满意度集中体现于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结果 |
4 结语 |
(4)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意蕴 |
1.1 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责任担当 |
1.1.1 增进健康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
1.1.2 提升道德修养,锤炼意志品质 |
1.1.3 夯实校园基础,选拔后备人才 |
1.2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保障 |
1.2.1 体质健康促进政策执行协同 |
1.2.2 课后服务助力健康促进的政策配套 |
1.3 促进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必然选择 |
1.3.1 二者的价值取向具有共向性 |
1.3.2 二者的目标追寻具有同质性 |
2 推进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重点领域 |
2.1 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 |
2.2 课后体育服务 |
2.3 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
2.4 校园足球发展 |
2.5 运动处方应用 |
3 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相融合的创新路径 |
3.1 推进和深化改革,加快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
3.1.1 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彰显学校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
3.1.2 改进教学模式,丰富体育教学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
3.1.3 明确政策基点,提高体育考核的执行效果 |
3.2 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学校课后体育服务的实际效能 |
3.2.1 构建长效机制,优化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
3.2.2 抓好政策落实,助推课后服务“补短板、激活力、出实招” |
3.3 秉持体教融合理念,构建和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
3.3.1 整合赛事资源,构建全域、全程“两维四级”竞赛体系 |
3.3.2 增强科技支撑,提升青少年体育竞赛的智慧化管理水平 |
3.4 注重内涵发展,发挥校园足球体质健康促进作用 |
3.5 实施精准治理,加强运动处方在学校体育中的推广应用 |
4 结语 |
(5)全面建成小康背景下关于体育作用机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关于全面小康的元思考 |
1.1 小康社会的本元及演进 |
1.2 体育与全面小康的内容及关系 |
2 关于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机制 |
2.1 精神世界的更偃意 |
2.2 文化生活的更充实 |
2.3 科学教育的更进步 |
2.4 物质生活的高质量 |
2.5 经济发展的高水平 |
2.6 社会治理的新境界 |
3 结语 |
(6)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演进 |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共产主义革命战士,凸显“体育救国”的革命化色彩 |
1.2 社会主义建设与过渡时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凸显“体育卫国”的政治性功能 |
1.3 改革开放新时期: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凸显“体育兴国”的引领性功能 |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凸显“体育强国”的战略性功能 |
2 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 |
2.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石 |
2.2“人民主体性”思想: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立场 |
2.3 中华体育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文化根基 |
3 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探索 |
3.1 实践立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
3.2 实践路径:坚持将体育与教育进行统筹整合 |
3.3 实践策略:坚持全民性推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
(7)身体素养视域下小学生体育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行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
2 身体素养:学生体育行为养成的顶层设计 |
2.1 身体素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
2.2 身体素养:思维方式的转变和体育行为的重塑 |
3 行为异化:儿童少年身体素养养成的阻碍及其原因 |
3.1 身体素养视域下儿童少年体育行为的本真 |
3.2 儿童少年体育行为异化 |
3.3 儿童少年体育行为异化的原因 |
4 身体素养视域下小学生体育行为养成的路径 |
4.1 游戏:体育行为回归生命本性 |
4.2 身体力行:体育行为的体验体知 |
4.3 环境润育:体育行为嵌入环境之中 |
4.4 自主意识:体育行为主体地位回归 |
4.5 身心发展:体育行为的目标追求 |
4.6 体育生活化:体育行为的升华 |
(8)公共服务视域下体教融合的思维转向与进路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体教融合已成为公共服务的新内容 |
1.1 新需求催生体育与教育公共服务新变革 |
1.2 新目标树立体育与教育公共服务新理念 |
1.3 新发展建构体育与教育公共服务新格局 |
2 体教融合发展的思维转向 |
2.1 体教融合应立足学生全面发展 |
2.2 体教融合应凸显公共价值取向 |
2.3 体教融合应拓宽供给视角 |
2.4 体教融合应摆脱既有路径依赖 |
3 推动体教融合发展的进路选择 |
3.1 重新定位体育基本功能,促进服务理念融合 |
3.2 精准聚焦教育供需矛盾,促进服务价值融合 |
3.3 有效利用多重供给手段,促进服务资源融合 |
3.4 合理构建链式结构体系,促进服务空间融合 |
4 结语 |
(9)“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 |
1学校体育面临的核心问题:“被动体育”胜于“主动体育” |
2学校体育问题的解决之道:通过“玩”,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 |
领会“双减”深刻意涵助力学校体育改革 |
1“双减”的背景与深刻意涵 |
1.1突如其来但坚定推进的“双减” |
1.2背景深刻且意义深远的“双减” |
1.3体育有“机”也有“危”的“双减” |
1.4多管齐下“组合拳”中的“双减” |
2“双减”助力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 |
2.1助力补齐学生体质健康短板 |
2.2助力建设体教融合相关特色学校 |
2.3助力实现体育课程“教会、勤练、常赛” |
2.4助力学生体育学业评价和升学体育考试的科学化 |
2.5助力体育与劳动、国防、安全、科技、艺术教育相结合 |
“双减”政策契机下学校体育如何主动求变 |
坚守与突破:“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的价值与使命 |
1“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应做好“三个坚守” |
1.1坚守学校体育的主阵地,让运动场更有“温度” |
1.2坚守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底线,让全民共享学校体育的“红利” |
1.3坚守以体育人的功能与价值,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
2“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应做到“三个突破” |
2.1突破固有教育思维,从“传统体育”向“新时代体育”转变 |
2.2突破固有教学模式,从“孤军奋战”向“家校社联动”转变 |
2.3突破固有评价体系,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
“双减”政策下提升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思考 |
1课外体育活动的现存困境及理论归因 |
2“双减”政策为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提供契机 |
3“双减”政策下提升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路径 |
4结束语 |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实践之策 |
1学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更新之策 |
2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内容优化之策 |
3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组织之策 |
(10)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近代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回顾 |
1.1 民族传统体育在“土洋体育论争”中成长崛起 |
1.2 民族传统体育身心并育价值在争论中逐步确立 |
1.3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获得广阔的政策支持空间 |
1.4 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专业建设越发稳健 |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自觉 |
2.1 体育强国:切实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文化实力 |
2.2 文化强国:充分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魅力 |
2.3 教育强国:整合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文化资源 |
2.4 健康中国:有效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作用 |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意识瓶颈 |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
4.1 准确理解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特性,科学设计文化建设方向 |
4.2 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管理机制,打造竞技项目集体优势 |
第一,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管理机制,形成竞技体育管理主导模式。 |
第二,整合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资源,争取实现竞技舞台集体出场。 |
4.3 全面释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储量,加快项目文化转化升级 |
第一、科学整理并有效释放包括中国武术在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核心价值魅力。 |
第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场景中的可视化呈现。 |
第三,秉持文化自信的昂扬姿态吸引地方媒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介入。 |
4.4 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改革进程 |
第一,继续加快“武术进校园”工作进程,深入挖掘立德树人教育内涵。 |
第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建设,形成校园特色教育新风貌。 |
第三,充分利用国家颁布多项政策优势,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合力。 |
4.5 创造民族传统体育生活化大环境,落实新的健康理念 |
第一,大力推行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进社区”活动。 |
第二,借助文化旅游事业集中开发的契机,激发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活力。 |
第三,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中的地区、县市定期举办活动。 |
第四,依托中医学传统理论知识,探索民族传统体育“体医融合”新模式。 |
5 结语 |
四、体育与全面发展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化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主体话语权及利益博弈[J]. 张孝禄,梁勤超,高鹏飞. 体育与科学, 2022
- [2]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内在逻辑、时代内涵与实现方略[J]. 刘远海,柯勇,田茵.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01)
- [3]从“双减”谈体育教育的价值走向与创新发展[J]. 于素梅.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01)
- [4]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J]. 王家宏,许英男,董宏.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2(01)
- [5]全面建成小康背景下关于体育作用机制的思考[J]. 桂元保,喻强,庞鹭.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12)
- [6]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探索[J]. 于素梅,王晓燕. 体育学刊, 2021(06)
- [7]身体素养视域下小学生体育行为研究[J]. 刘斌,饶宇洲. 体育学刊, 2021(06)
- [8]公共服务视域下体教融合的思维转向与进路选择[J]. 陆炎,史曙生.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06)
- [9]“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J]. 专家组.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11)
- [10]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路径[J]. 串凯,袁金宝.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