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敏感和脆弱的心理

消除敏感和脆弱的心理

一、消除敏感脆弱的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1](2021)在《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近年所发生的一次重大跨区域金融风险事件,它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经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一次下行调整。危机产生的严重后果以及此后持续数年的风险处置与应对,促使人们大幅提升对金融风险问题的关注,并拥有更多的历史样本与经验证据去探索金融风险生成演化相关机制,也发展出了更为多元的研究视角。就我国而言,长期的政策刺激以及地方政府具有独特影响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不断累积金融脆弱、加重环境扭曲,导致各地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依旧严峻。中国已有的重大金融风险都是发生在某些特定区域范围之内,特别是近年来浙江温州、内蒙鄂尔多斯、陕西神木等地区相继出现的风险事件,使我们意识到,对于一个经济地理空间十分巨大、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异质性的国家,金融风险会更多地表现出区域性的特征与后果。正是基于上述对于整体环境及历史样本的认知,本文选取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视角开展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结合我国现实状况,认识区域性金融风险。第2章,详细界定区域性金融风险内涵,归纳其特征,并结合当前实际,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生成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理论分析。论述中将关注视角重点放在我国特有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所面对的区域环境。在金融风险动态演化方面,重点围绕金融体系内部各机构之间,金融体系与政府、企业、家户等部门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多种关联互动渠道,探讨金融风险区域内外的传染机制,并就区域性金融风险演化发展给予理论描述与说明。其次,构造区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标,识别我国区域风险状态及其引致因素。第3章,利用熵权法合成风险测度指标,测算我国各省份区域性金融风险时变特征。结果表明,2009至2017年中国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震荡上升趋势,多数省份2017年金融风险水平已明显高于2009年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风险水平。在风险贡献方面,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为首要风险因素,而信贷相关问题以及房地产泡沫也是明显高于其他因素的重要风险动因。该部分还采用KMV违约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测算,描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峻状态,进一步佐证风险测度结论,也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第三,聚焦政府公共部门,刻画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政府公共部门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首要来源。第4章,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省际区域性金融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二者的空间关联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二者存在共振效应;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而改善经济基础、金融环境、法治环境以及经济参与主体,对于缓释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违约风险具有积极作用。第四,关注实体企业部门,实证产业结构变化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企业部门也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第5章,立足三次产业结构以及部分重要行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考察产业结构调整结果与区域性金融风险关系。研究发现,第二产业占比增加总体上可以降低区域性金融风险,而第三产业占比对风险测度的总体影响则为正值。第二产业中,工业占比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影响表现为负,而建筑业占比的影响表现为正;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以及房地产行业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表现为正,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影响总体表现为负,住宿和餐饮业未见显着影响。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相应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产业结构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动态路径。实证结果除基于动态角度进一步验证了第二、第三产业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方向外,还进一步揭示了工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重要行业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关系。最后,站在房地产泡沫传染视角,分析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效应。外溢传染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危害特征。第6章,围绕房地产泡沫这一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引致因素,采用动态DY连通测度方法,实证考察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问题。研究显示,我国各类别城市群体间的总体连通度测算结果较好地捕捉了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状态,其中,2016至2018年高位运行以及近期连通度明显抬升,提示金融风险引致因素在相应时点的跨区域联动现象。此外,就各类城市群体之间房地产市场关联关系看,一线城市同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群体之间存在持续的较高正向关联,同时,一线城市对二线以及三线城市群体的净溢出效应近期有所减弱,而二线城市对新一线城市与三线城市的净溢出效应近期却显着加强。上述实证结果,不仅描述了地产泡沫传播的方向与力度,也为控制房地产泡沫这一重要风险引致因素提供了区域关联视角下的治理依据。整体而言,本文按照认识区域性金融风险,测度区域性金融风险,识别风险重要引致因素,刻画风险因素作用机理,分析风险空间关联机制的基本逻辑和顺序,围绕中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问题,给出了多元视角的计量刻画,对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具有积极理论意义。

曹楠楠[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张宸嘉[3](2020)在《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生计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和前沿性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来,国际社会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努力,以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联合国已经制定了两次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方式是人类经济社会未来的理想发展模式,但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推进却是极端困难的,关键的障碍就是全球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有约20亿人口至今无法解决温饱,脱贫和可持续生计问题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之一。不解决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论文通过迄今最系统的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分析,揭示了国际、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演变趋势、研究前沿、学科体系、竞争态势、学术影响力差距等。柯西河流域是开展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的典型代表性区域。柯西河流域(Koshi River basin,KRB)是位于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脉(Hindu Kush Himalayas,HKH)地区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跨越中国、尼泊尔和印度三个国家的跨境流域。而HKH地区是南亚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复杂区域,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极为敏感。柯西河流域所在区域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特别是地理资源综合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大多数人依赖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加之劳动力素质低,导致解决温饱和生计成为最基本的问题和发展挑战。这样的区域是尼泊尔本国及国际扶贫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是全球开展生计可持续性问题研究的典型区域。论文对此予以深入分析和阐述。从生计资本评价特别是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和评价入手开展柯西河流域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是流域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山地研究中心合作项目,论文以中国及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对该跨境流域的气候、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及生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生计可持续性评价、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及生计政策设计研究,重点以生计资本评价为主要问题,以深入观察和识别制约柯西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本、影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论文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评价了可持续生计国际、国内研究进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生计可持续性、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各种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详细分类,从县域尺度、家庭尺度、性别尺度等3个尺度,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生计资本评价,一是整体生计资本的空间格局、结构、生计资本类型特点等,二是关键资本的定义、识别和评价,获得以下结论及认识:(1)流域内整体生计资本水平较差,上游、中下游地区5种生计资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农户生计可持续状况较差;(2)不同家庭生计资本差异明显,尤其是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农户家庭受气候变化影响,生计资本脆弱性较强、生计可持续能力较差,生计可持续能力受其适应能力、气候变化、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3)流域内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同性别群体的生计可持续性、生计资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4)基于以上三个尺度对五大生计资本的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集成性评价,定义了“关键生计资本”的概念,并以DEMATEL方法进行关键生计资本识别与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识别出对特定区域、特定研究对象的当前生计资本状况影响力最大、最关键的资本类型。(5)生计资本评价、关键生计资本定义和识别,是生计政策与措施设计的关键科学依据。论文在生计资本评价、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上游、中下游流域所处国家的不同国情,适度分析了国情特点,针对不同生计问题对象尺度,提出了面向县域、家庭和性别的可持续生计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应用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全面量化揭示可持续生计研究发展态势与特点。将可持续生计学科研究与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相结合,基于国内CNKI数据库和国际SCI-E、SSCI数据库,以迄今可持续生计领域研究所有文献为分析对象,通过系统定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展示,全面揭示了国际、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态势、前沿方向、合作网络、学术影响力等,这是目前国内关于可持续生计的最前沿科学计量学研究成果。对开展该领域研究及把握国际前沿动态有指导意义。(2)构建了柯西河流域生计资本评价框架并进行了量化评价。开展了针对柯西河流域县域、家庭及性别等3个尺度的生计资本评价研究,三个尺度相互比较、相互印证,丰富和深化了跨境流域生计可持续发展理论。(3)拓展了生计资本的有关概念和内涵,提出了关键生计资本概念。论文创新性的定义了“关键生计资本”的概念,而且进行了关键生计资本的定量评价。综合3个维度的分析,进行了关键生计资本及其影响因素的集成性评价,得出了3个维度的生计资本及其影响因素的关键性、重要性排序。另外,文章还基于柯西河流域的传统农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结合对生计资本的定量评价分析,提出了针对三个不同尺度(区域、家庭及性别)的高度具有针对性的生计策略建议。

赵方捷[4](2020)在《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老年创伤人群脆弱指数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60岁)的绝对数量和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年龄增长导致生理功能的衰退和心理疾病的增加,使得老年人群逐渐成为医疗活动中的主要人群。美国国家创伤数据库(NTDB,The National Trauma Data Bank)数据显示,在创伤急救等急诊处置活动中,老年患者人群占比不断上升。对于老年患者来说,除了临床主要诊断,高血压、糖尿病、痴呆等生理和心理状态,会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不良预后结局的风险。目前国外已开展老年人群的脆弱性研究,并被证明可用于预测老年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出院结局和死亡率等情况。脆弱性(frailty)是指老年人生理保护能力的下降和导致残疾可能性的增加。目前现有的脆弱性评价方法多为问卷形式,需要手动填写,耗费时间,同时需要患者进行自我评价,容易受到各种偏倚的影响,不适用于创伤等急诊患者。本研究旨在探究是否能够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和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ICD-10)诊断编码,构建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用于老年创伤患者的脆弱性评价。目的与意义对上海市中心创伤急救医联体内的医院进行调研,①收集老年创伤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住院情况和伤情诊断情况,并探究城乡老年创伤人群的伤情差异,构建数据本底,有利于系统梳理老年创伤患者的伤情特征;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有利于分析老年创伤患者的脆弱性情况;③开展统计分析,明确老年创伤患者脆弱性的影响因素,验证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的有效性。以期为医院和卫生系统提供一种系统化的、高效率的方法,通过ICD-10诊断编码直接获得老年创伤患者的脆弱性情况,可以直接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使用,消除人工评分的实施负担。资料与方法资料:收集上海市中心创伤急救医联体内11家医院的2015年至2018年老年创伤患者住院病历信息共19231份,构建本底数据库。方法:①老年创伤患者伤情特征及城乡差异分析部分,采用描述性分析,从人口学特征、住院情况和伤情诊断情况三个方面,分析老年创伤患者构成,并探究城乡老年创伤患者的伤情差异;②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构建部分,采用Ward系统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ROC曲线等统计分析方法,确定患者的脆弱分组,筛选并赋值影响老年创伤患者脆弱性的ICD-10诊断编码,明确区分患者脆弱与非脆弱的界值;③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验证部分,采用Logistic回归、ROC曲线等统计分析方法,明确老年创伤患者脆弱性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预测离院方式等结局变量的效果采用一致性检验针对同一组患者样本将老年创伤脆弱指数和Fried脆弱指数、TSFI创伤特异性脆弱指数、mFI修正脆弱指数分别进行比较,验证其有效性。结果与结论(一)老年创伤人群伤情特征分析。从老年创伤人群总体分析来看,老年女性患者多于老年男性患者,认为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更容易发生摔倒和创伤。老年创伤患者的伤部以下肢和头部创伤为主,在救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跌倒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是老年创伤患者的主要损伤外部原因,老年人在外出时,应注意避免跌倒和交通事故。从城乡老年创伤患者的伤情差异分析来看,城镇老年创伤患者主要以“急诊”方式入院,其平均年龄更高、住院天数更长、总费用更高、Charlson合并指数得分更高、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情况更多。郊区老年创伤患者主要以“门诊”方式入院,患者更偏向选择手术治疗。这对医疗机构在不同区域老年创伤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救治策略选择上有重要意义。(二)老年创伤脆弱指数构建。在老年创伤患者病历收集和伤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Ward系统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等统计方法,完成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的构建。确定老年创伤患者的脆弱组。筛选脆弱组中占比两倍于非脆弱组的ICD-10诊断编码,作为影响老年创伤患者脆弱性的ICD-10并完成赋值,形成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的指标体系,包括G30阿尔茨海默病(1.025)、G82截瘫和四肢瘫(1.221)、180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0.170)、J96呼吸衰竭,不可归类在他处者(0.971)、K81胆囊炎(0.304)、M41脊柱侧弯[脊柱侧凸](1.010)、M43其他变形性背部病(0.628)、M47脊柱关节强硬(0.601)、M53他背部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0.903)、S72股骨骨折(1.609)、T09脊柱和躯干的其他损伤,水平未特指0.666)、W01在同一平面上滑倒、绊倒和摔倒(1.901)、W06涉及床上的跌落(1.665)、W10在楼梯或台阶上跌倒和跌落(1.442)、W13从房屋或建筑结构上跌落或跌出(2.915)、W17从一个平面至另一个平面的其他跌落(2.462)、W18在同一平面的其他跌倒(1.114)、Z50涉及使用康复操作的医疗(0.004)、Z90器官后天性缺失,不可归类在他处者(1.422)、Z92医疗个人史(0.832)、Z95具有心脏和血管植入物和移植物(0.352)、Z98其他手术后状态(1.166)。最后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指数界值(0.749),曲线下面积为0.759(0.750-0.767),敏感度为0.699,特异度为0.769,约登指数为0.468。为后续进一步验证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的有效性提供基础。(三)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验证。本部分从不同组别患者伤情特征分析、预后结局预测情况、与其他评价方法比较3方面开展对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的验证。不同组别患者伤情特征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创伤患者的“急诊”入院占比增加、手术率减少、Charlson合并症指数和老年创伤脆弱指数得分增加;同时脆弱患者(>0.749)的住院天数更长、Charlson合并症指数更高、至少有一个脆弱综合征的比例更高,显示老年创伤脆弱指数能够反应老年创伤患者的脆弱程度。患者的预后结局预测情况发现,老年创伤脆弱指数与患者预后结局之间存在联系,得分越高,患者离院方式越差;当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结合患者个人情况时,对离院方式的预测效果较好(AUC=0.799);与脆弱综合征(AUC=0.590、0.792)和医院脆弱风险指数(AUC=0.668、0.794)对患者离院方式的预测效果相比,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的预测效果更好。与其他评价方法的一致性比较发现,老年创伤脆弱指数与其他脆弱性评价方法之间的一致性一般,主要原因是①基于不同脆弱性概念构建的不同脆弱指数,反应患者脆弱性的角度不同;②大多数脆弱指数之间无法互相转换。提示在构建脆弱性评价方法上的仍具有挑战性。总体而言,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仍然存在不足,比如未考虑ICD-10诊断编码之间的共线性,患者的心理健康因素考虑较少等。但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从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修订版(ICD-10)编码中获得患者的脆弱性情况,因此可以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使用,并能够消除人工评分的实施负担,更适用于创伤等急诊处置患者。同时,本研究探究通过ICD-10诊断编码进行脆弱性评价的新方法,在国内是首次,填补了国内针对老年创伤患者的脆弱性评价研究的空白,并为后续脆弱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以从医院电子病历的角度构建脆弱指数,这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政策建议1.关注老年创伤患者数据的整理,老年创伤患者救治中,应关注头部和下肢创伤,关注老年女性患者,注意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导致的不良预后等情况。相关健康教育方面,需要关注老年人跌倒和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情况的发生,提高个人意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同时关注城乡老年创伤人群在治疗方案和救治策略上的选择。2.老年创伤脆弱指数可以直接从ICD-10诊断编码中获得患者脆弱性情况,可以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使用,能够消除人工评分的实施负担,更适用于创伤等急诊处置患者。3.研究为后续脆弱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以从医院电子病历的角度构建脆弱指数。

王洋[5](2020)在《财政视角下的中国烟草消费致贫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我国即将于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然而,在绝对贫困得以全面消除的“后贫困时代”,多维贫困、相对贫困以及潜在的贫困脆弱性问题依然存在。疾病是中国当前最主要的贫困诱因,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在因病致贫的“病”中,慢性病因其病因复杂、病程时间长、迁延不愈、易引发并发症等特点,成为拖累家庭因病陷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因素。众多医学证据表明,吸烟是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病等众多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是全球烟草流行重灾区,是世界最大的烟草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烟草使用给中国公共卫生带来巨大危害,与此同时,购买烟草产品的支出约占吸烟者生活消费支出的1/5,这一挤占效应对贫困群体生活质量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国内外已有针对贫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搭建适用于烟草这一特殊消费品的致贫效应研究框架,并尝试探究其内在传导机制,以期弥补我国基于消费行为视角的致贫效应研究的不足,对我国“后贫困时代”的新型减贫政策体系构建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本文共8章,除了第1章引言之外,其他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在第2章规范研究中,首先,本章基于贫困理论的发展脉络,按照绝对贫困论、相对贫困论、社会排斥论、可行能力论和多维贫困论的理论演进梳理并评述相关文献;其次,对本文主要探讨的收入贫困、多维贫困、资产贫困和贫困脆弱性四个概念,界定其含义范畴,总结其主要测度方法和研究框架,并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总结评述;最后,从健康人力资本、灾难性健康冲击和对生活支出挤占的角度,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索烟草消费的致贫机制,并提出本文实证部分的主要研究假设。对于烟草消费致贫效应和机制的研究主要从以下4个章节展开:第3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的影响。本章基于衡量收入贫困的FGT指数,利用CFPS2010—2018年五期面板数据,探究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以及贫困强度的影响,并探索其主要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烟草消费会显着增加个人陷入收入贫困的风险,且会加深已经贫困群体的贫困深度以及贫困强度。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的影响可能的传导机制为健康人力资本,即烟草消费会导致个人患病概率增加进而导致劳动报酬降低,并且这一影响在私营企业以及外企等以绩效工资为主的单位尤其显着。第4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本章基于衡量多维贫困的A-F双界限法,利用CFPS2010—2018年五期面板数据,选取消费、健康、医保和福利四个维度,探究我国吸烟群体的单维及多维贫困状况,估计烟草消费对单维、多维贫困发生率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对多维贫困的分解分析,探索吸烟群体多维贫困的主要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烟草消费会显着增加男性健康维度和福利维度的单维贫困发生率,而对消费和医保维度未发现显着影响;进一步对女性的估计结果表明,烟草消费对女性单维及多维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与男性一致,仅在医保维度存在异质性。烟草消费会导致男性和女性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增加,且对女性的影响更为严重。对多维贫困贡献率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健康和福利两个维度是吸烟者多维贫困的主要组成部分。第5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城乡家庭资产贫困的影响。为保证家庭资产变量统计口径一致且观测期长度合适,本章选取CFPS2012和2016年两期面板数据,估计基于家庭生计和资产束的家庭资产指数,并基于两期资产指数构建家庭贫困动态转移矩阵,估计家庭资产动态变化路径,进一步探究烟草消费对家庭资产积累的影响。贫困动态转移矩阵结果表明,城市吸烟家庭的贫困动态转移更容易受资产多寡驱动,农村吸烟家庭因资产匮乏而陷贫的比例高于通过资产积累脱贫的比例;家庭资产动态变化路径表明,城乡吸烟家庭均不存在多重均衡的贫困陷阱,但农村吸烟家庭从贫困向非贫困的稳态均衡点收敛速度较慢。烟草消费会显着导致城市和农村家庭资产积累增速下降,可能的传导机制为健康冲击。第6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为保证家庭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统计口径一致且卷烟价格可得,本章选取CFPS2010和2012年两期面板数据,首先基于期望贫困脆弱性衡量方法估计家庭脆弱性指标,然后检验烟草消费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最后对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烟草消费会显着导致家庭脆弱性程度增加,且对于期初即为吸烟状态的家庭影响更为显着,而对期初未吸烟的家庭未呈现显着影响,表明烟草消费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显现。对于贫困脆弱性指标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吸烟家庭的贫困脆弱程度较高一部分来自于较低的预期消费支出,一部分来自于较高的预期消费波动;烟草消费导致的较低预期消费支出主要体现为对家庭食品和医疗保健支出的挤占,较高消费波动则是由于烟草消费对家庭储蓄的挤占,导致家庭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外在风险时,平滑消费的能力较差。鉴于烟草消费会对个人和家庭贫困带来多层次的影响,本文在第7章进一步从政策干预的角度出发,探究作为控制烟草消费,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烟草消费最有效的控烟手段—价格和税收政策—对降低吸烟量的作用,对由烟草消费支出导致的城乡居民相对贫困状况的缓解,以及对个人和政府成本收益变动的影响。对卷烟价格需求弹性的测算结果表明,无论全样本还是分城乡的子样本,贫困群体价格敏感度更高,表明提高烟草税进而提高卷烟价格对降低贫困群体卷烟消费量的作用效果更大。模拟提税的结果表明,提高卷烟消费税并且考虑戒烟行为的情况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由于卷烟消费带来的相对贫困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以达到“健康中国2030”吸烟率为目标的模拟提税提价结果表明,提税提价带来的吸烟量下降可以释放低收入吸烟家庭被烟草消费挤占的收入,带来的戒烟效果可以节省低收入吸烟家庭的疾病医疗支出,二者均可减小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而提高个人及家庭的福利水平;提税提价后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高收入组,节省的医疗支出则主要来源于低收入组,提税提价增加的税收收入和节省的医疗开支可以覆盖约2/3的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是国家“健康扶贫”医疗补助支出的20倍以上。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在贫困治理手段上,本文建议综合利用现代财税制度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提高卷烟消费税进而提高卷烟价格,可以促使吸烟者减少吸烟量甚至戒烟,从而缓解因烟草消费导致的各类可行能力剥夺,提高个人或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减轻政府在保障国民健康方面的公共医疗支出;同时,如果能将增加的卷烟消费税收入,专项应用于健康促进项目,形成良性政策循环机制,对于贫困治理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其次,在贫困识别机制上,本文建议将烟草消费行为纳入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基于贫困脆弱性理论,本文建议应建立基于家庭贫困脆弱性的预防性扶贫机制,定位脆弱家庭,并建立贫困脆弱性数据监测体系,动态追踪脆弱性程度较高的贫困边缘家庭,在此过程中,将家庭的烟草消费行为纳入家庭脆弱性考评机制,从预防性扶贫的角度提高精准扶贫瞄准机制的有效性。最后,在减贫政策体系构建上,本文建议通过对现代化财政政策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的综合运用,来构建新型的减贫政策体系。将视角前移并拓宽至预防性的公共卫生政策、具有行为矫正功能的财税政策,使得潜在瞄准群体能够受到多维度政策辐射,减弱甚至避免其对补贴性扶贫政策的深度依赖,鼓励其提高自我发展意愿和能力,督促其通过内在动力摆脱贫困处境。通过患病率下降而节省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可以用于对低收入人群的医保覆盖,进一步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

陈晓彤[6](2020)在《审美正义:玛莎·努斯鲍姆伦理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立足当代美学伦理转向的理论背景,以审美正义为核心问题考察玛莎·努斯鲍姆伦理美学思想研究。聚焦于努斯鲍姆伦理美学的三个核心问题,即悲剧伦理、情感正义、想象与伦理可能性,以此阐明努斯鲍姆基于审美正义的伦理美学思想。美学与伦理的关系问题是努斯鲍姆思考的核心所在。对该问题的辨析经历了美善为一、审美与伦理二分以及对二者同一性重新探讨的过程。努斯鲍姆在当代美学伦理转向之下,结合德性伦理学、英美伦理批评与后期分析美学的研究范式,以杜威实用主义美学对读者反应理论作出改变,从而构建以脆弱性为本质的悲剧伦理,并以情感与想象重建一种以正义为核心的伦理美学,从而探索伦理可能性的诸向度。努斯鲍姆以悲剧指认正义生活的脆弱性,而过上一种良善生活的前提在于承认这种脆弱性。以此为表征的悲剧困境揭示出伦理生活的复杂本质:悲剧通过情感、运气、冲突所展示的偶然性伦理空间并不意味一种消极必然性对伦理生活的统摄,相反,其在行动、怜悯、恐惧的情感直观中揭橥美德的存在图景。同时,在异质现象与多元价值不可通约的前提下,元价值依然有存续的意义与可能性。情感正义问题是努斯鲍姆伦理美学的核心问题。努斯鲍姆主张情感的认知本质,以理性情感重构正义进路。其中,同情与爱是维系正义社会良性运转的关键纽结,而避免恶心与原始性羞耻在公共领域的合理化则是消除非理性与投射性认同的关键所在,愤怒与爱则是两种在公私领域之间转换的不同情感机制。情感的意向性内容说明情感的可塑性,努斯鲍姆认为恰当的艺术与文化型构了一种聚焦个体情景的“爱的知识”,这种特殊的正义形式在培育政治情感与完善人性方面发挥基础效用。努斯鲍姆指出在后现代之后合理地谈论想象首先在于想象所具备的物质性与情感性。这两种核心特征赋予想象存续的伦理本真性,即其所担负的探索良善生活可能性向度这一伦理责任。作为能力的想象具有不同层级的意涵:畅想说明行动者面对生存环境的知觉敏感性,叙事想象说明伦理个体所具备的创造潜能,而公共想象则是一种恰当的介入日常生活的公共理性;而想象能力的匮乏在造成适应性偏好与消极伦理认同的同时制约全球正义的实施进程。努斯鲍姆表示,在一种真正的全球正义理论的构建中,想象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这尤其表现在世界公民与动物伦理的反思性平衡上。

叶善青[7](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于婷婷[8](2019)在《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是我国目前及未来很长时期的建设重点。在快速城镇化建设中,城乡二元化对乡村造成的巨大冲击,城镇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和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用地破碎、传统文化遗失,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乡村可持续发展,并集中反映在乡村生态景观退化、土地景观格局破碎、聚落景观同质化等外在表征上。这使得传统偏重物质空间建设的乡村规划,难以满足新时期生态运行机制引导下美丽乡村的建设需求,迫使乡村景观研究更加关注资源统筹和国土空间管控。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应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起来,从人地关系出发改善乡村环境条件。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科学地判断引发乡村景观问题的主要来源,如何度量乡村景观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确定乡村景观问题产生的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宜的乡村规划方法,都是现阶段乡村景观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针对以上问题,在对严寒地区乡村景观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将脆弱性作为契入点,深入剖析乡村自然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脆弱性表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确定乡村景观脆弱性因子、因子作用维度及作用规律。为了进一步明确乡村景观脆弱性的时空分异规律,构建了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2017年典型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进行评价,以明确县域维度和村庄维度景观脆弱性时空演变规律及脆弱性主因子演变趋势,并以此确定乡村景观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为了有效应对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引入与脆弱性相对的韧性概念和韧性规划思维,提出注重演进式发展和人地资源综合统筹的乡村韧性规划模式。结合严寒地区现行乡村规划应对乡村景观脆弱性的缺失,以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需求,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乡村景观脆弱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乡村单元提出“通用型+主因子型”规划模式,并以黑龙江省为例,对其县域单元和村庄单元提出了具体的乡村韧性规划策略。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基础理论及实地调研、乡村景观脆弱性产生机制、评价和应对景观脆弱性的乡村规划模式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系统阐释了自然-社会脆弱性理论、贫困脆弱性理论、灾害心理学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城乡空间演变理论,并梳理了严寒地区村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内容,为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而,引入景观脆弱性和人地耦合脆弱性评价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乡村景观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提供研究基础。为了有效应对和降低乡村景观脆弱性,提出与脆弱性研究相对的韧性研究,分析了韧性规划的内涵、特征及优势,以及严寒地区乡村景观韧性特征,为乡村韧性规划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在实地调研中,根据样本容量计算公式及样本筛选标准,在东北三省选取32个典型县域和66个典型村庄,从自然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和文化景观方面深入剖析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为诠释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产生机制,引入脆弱性研究范式,就其脆弱性根源—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出发,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探讨乡村景观脆弱性影响要素。根据乡村景观脆弱性影响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引入乡村景观脆弱性的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三要素,并从时空维度解析脆弱性干扰源和脆弱性因子作用规律,由此提出乡村景观脆弱性理论研究框架,并借鉴景观脆弱性和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框架、指标和模型,构建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典型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研究中,选取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区域,筛选117县域单元和30个村庄单元作为评价对象,结合GIS分析其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通过其2008-2017年的脆弱性阈值变化,分析黑龙江省乡村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剖析黑龙江省乡村景观脆弱性的时空分异规律,确定其脆弱性主因子演变趋势及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为应对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将与脆弱性相对的韧性规划思维引入现行乡村规划。通过梳理严寒地区现行乡村规划在应对景观脆弱性方面的缺失与需求,提出乡村韧性规划的目标体系,解析其与相关现行规划的衔接关系,进而提出乡村韧性规划的编制和执行程序,基于系统聚类法划分乡村景观脆弱类型,提出“通用型+主因子型”的规划模式,并结合典型严寒地区开展规划应用,分级、分类地提出黑龙江省县域单元和村庄单元的乡村韧性规划模式和策略,以有效降低景观脆弱性、为生态文明理念下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规划支撑。

鲁平[9](2019)在《火灾扰动下炼化工程施工脆弱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炼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产能过剩、产业低端化等问题。为了解决发展中的以上问题,炼化产业需要通过自身改造升级来提高产品质量,国家近年来也正在规划建设一大批炼化改造、建设工程项目。由于炼化工程具有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炼化工程施工改造建设比其他行业的建设具有更高的火灾风险。近年来,炼化企业建设施工事故频发,对炼化工程施工建设的安全施工敲响了安全警钟。在阅读文献时发现,国内在炼化工程方面的研究中对管理策略的研究较多,对工程中风险定量评估比较少,因此对火灾扰动下炼化工程施工脆弱性进行研究,并对炼化工程施工中的脆弱点进行评估分析,达到为炼化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的目的。本文以现有炼化厂的炼化工程施工扩建、改建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炼为化工程的特点和脆弱性概念、评估方法、模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学习脆弱性理论,明确脆弱性定义,并且认识脆弱性三个特征要素的暴露度、敏感度、适应度在炼化工程施工建设的施工阶段中的含义和定义,同时了解脆弱性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基础。然后,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四个方面结合脆弱性理论的特征三要素建立二维矩阵对炼化工程施工火灾风险的的脆弱因素进行初步辨识,接着运用德尔菲法将初步脆弱性因素进行筛选,得出初步的脆弱性因素。在辨识出脆弱性因素的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模糊综合法,建立火灾扰动下炼化工程施工脆弱性的灰色模糊评估模型。最后本文以进行具体分析,将建立的模型运用在锦西石化烷基化施工项目的脆弱性的评价当中,并根据结果为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阮睿颖[10](2019)在《气候正义视域下中国气候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延伸,主张社会各主体应当公平地享有气候资源和承担气候治理责任,它反映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时对正义的诉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威胁,也是影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实现美丽中国的阻碍,中国政府为此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气候正义是引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正义价值理念,能够为气候政策的制定提供积极的价值指引。因此,本文尝试从气候正义的视角分析中国气候政策在其发展中对正义的关怀,试图进一步加强政策中的气候正义理念,以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公平正义。为此,本文首先展开了气候正义理论的相关分析,围绕气候正义的兴起与发展、气候正义存在的合理性、气候正义与气候政策的相关性作了具体阐述,同时,对气候正义的基本维度及其不同维度下的具体原则也进行了详细论述;其次,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气候政策从潜隐阶段转向起步与发展阶段,继而进入深化阶段这三个时期的演变历程与阶段性特点;再次,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从代际、国际和国内三个维度,具体分析中国气候政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正义原则的体现。在代际气候正义方面,中国气候政策基于风险预防原则和充足原则,不断加深对妇女和儿童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关切程度;在国际气候正义方面,中国气候政策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能力原则,以维护公正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在国内气候正义方面,中国气候政策在非伤害原则和差别原则的考量下,不断向国内对气候变化敏感性较高的沿海地区,和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与农村地区倾斜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帮助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但是,在气候正义理念下,中国气候政策在发展进程中仍存在某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注入气候正义理念;第二,气候正义原则有待进一步落实于气候政策及其实践中;第三,有待进一步凸显气候政策的针对性。针对这些不足,在分别参考美国和日本的自下而上与法律先行的气候治理模式下,为中国气候政策的优化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强化气候正义理念深入气候政策的顶层设计;第二,加强部门监管及其法制保障;第三,凸显气候政策在政策协同中的针对性;第四,增强和保障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意识与行动参与能力。

二、消除敏感脆弱的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除敏感脆弱的心理(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及研究创新
第2章 区域性金融风险特征与生成因素及其动态演化
    2.1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2.2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因素
    2.3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演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性金融风险测算
    3.1 数据选取与熵权法介绍
    3.2 我国省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测算
    3.3 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的测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溢出效应
    4.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4.2 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5.2 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
    5.3 产业结构差异性影响效应的动态实现路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关联效应分析
    6.1 数据选取与模型介绍
    6.2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空间关联实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本文研究方法
第3章 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量化评价
    3.1 可持续生计的内涵与发展演进
    3.2 国际生计可持续研究进展及文献计量分析
        3.2.1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数据源
        3.2.2 数据检索与处理
        3.2.3 文献特征分析
        3.2.4 主要研究力量空间分布及其合作关系分析
        3.2.5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3.2.6 主要研究者及其社会网络结构分析
        3.2.7 研究热点分析
    3.3 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文献计量分析
        3.3.1 国内研究进展及阶段分析
        3.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3 发文整体情况分析
        3.3.4 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3.3.5 学术影响力分析
        3.3.6 主要研究主题与热点领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域柯西河流域概述
    4.1 柯西河流域地理位置
    4.2 柯西河流域自然地理
        4.2.1 柯西河流域河流概况
        4.2.2 柯西河流域地貌概况
        4.2.3 柯西河流域气候及降水概况
    4.3 柯西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4.4 柯西河流域的能源状况
    4.5 柯西河流域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4.6 柯西河流域居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及其研究意义
第5章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评价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5.1 县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方法
        5.1.1 评价数据来源
        5.1.2 评价指标选取
        5.1.3 评价测度模型选择
        5.1.4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差异测度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
        5.1.5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2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评价结果
    5.3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格局特征
    5.4 农户生计资本聚集特征
    5.5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柯西河流域家庭生计资本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案例区选择: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
        6.1.2 数据收集及实地考察
        6.1.3 指标构建:生计脆弱性指数与可持续生计指数
        6.1.4 SLI指数及测度方法
        6.1.5 基于IPCC框架的科学性验证
    6.2 结论结果及分析
        6.2.1 Kavre、Sindhuli及Saptari县生计脆弱性分析
        6.2.2 县域LVI-IPCC得分
        6.2.3 Kavre、Sindhuli和Saptari县可持续生计指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柯西河流域不同性别群体生计资本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1 尼泊尔的性别不平等状况
    7.2 性别不平等的测量指标与方法
        7.2.1 指标体系构建
        7.2.2 计算方法
    7.3 性别维度生计资本空间分布特征
    7.4 基于县域的两性生计资本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5 日喀则地区柯西河流域上游不同性别群体生计资本评价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关键生计资本评价研究
    8.1 关键资本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DEMATEL方法
    8.2 不同分析维度的主要资本及其影响因素判别
    8.3 DEMATEL方法分析的实现步骤
    8.4 柯西河流域关键资本及影响因素分析
        8.4.1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区域视角
        8.4.2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性别视角
        8.4.3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家庭视角
        8.4.4 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流域可持续生计策略的建议
    9.1 流域县域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9.1.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1.2 面向县域尺度的可持续生计战略
    9.2 流域家庭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9.2.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2.2 面向家庭尺度的可持续生计策略
    9.3 流域性别群体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
        9.3.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3.2 面向性别尺度的可持续生计措施
    9.4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讨论
    10.1 研究主要结论
    10.2 论文主要创新点
    10.3 论文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农户家庭调查问卷
附录 2 基于Dematel方法的农户关键资本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老年创伤人群脆弱指数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选题依据
        (一) 老年创伤脆弱性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相关概念界定
    二、课题来源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一) 老年创伤患者伤情特征及城乡差异分析
        (二) 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构建
        (三) 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验证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回顾
        (二) 病案首页信息采集
        (三) 问卷调查
        (四)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
        (五) 统计分析
    六、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老年创伤患者伤情特征及城乡差异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一) 调研对象
        (二) 调研内容
        (三) 调研方法
        (四) 统计分析方法
        (五) 城乡地理分布
    二、结果
        (一) 人口学特征
        (二) 住院情况
        (三) 伤情诊断情况
        (四) 脆弱性相关指数分析
        (五) 城乡差异分析
    三、讨论
        (一) 人口学特征
        (二) 住院情况
        (三) 伤情诊断情况
        (四) 脆弱性相关指数分析
    四、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构建
    一、伤情特殊性分析与问题提出
        (一) 老年创伤患者伤情特殊性分析
        (二) 现有脆弱性评价方法存在不足
        (三) 老年创伤脆弱性指数构建需求
    二、方法与步骤
        (一) 脆弱性指数构建方法
        (二) 脆弱性指数构建步骤
    三、结果
        (一) 老年创伤患者脆弱分组情况
        (二) 影响脆弱性的ICD-10筛选与赋值
        (三) 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界值确定
    四、讨论
        (一) 老年创伤患者脆弱分组情况
        (二) 影响脆弱性的ICD-10筛选与赋值
        (三) 脆弱与非脆弱分组界值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验证
    一、患者伤情特征比较
        (一)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伤情特征比较
        (二) 不同脆弱程度患者的伤情特征比较
    二、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预测预后结局情况
        (一) 老年创伤患者离院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二) 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预测离院方式情况
    三、老年创伤脆弱性指数与其他评价方法比较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四、讨论
        (一) 患者伤情特征比较
        (二) 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预测预后结局情况
        (三) 老年创伤脆弱指数与其他评价方法比较
    五、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脆弱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5)财政视角下的中国烟草消费致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分析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数据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局限性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2.1 贫困理论的演进
        2.1.1 绝对贫困论
        2.1.2 相对贫困论
        2.1.3 社会排斥论
        2.1.4 可行能力论
        2.1.5 多维贫困论
    2.2 贫困的概念界定、测度方法与理论框架
        2.2.1 收入贫困
        2.2.2 多维贫困
        2.2.3 资产贫困
        2.2.4 贫困脆弱性
    2.3 烟草消费的致贫机制:文献综述
        2.3.1 健康人力资本角度
        2.3.2 健康冲击角度
        2.3.3 支出挤占角度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3.1 基准回归结果
        3.3.2 稳健性检验
        3.3.3 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草消费对多维贫困的影响
    4.1 问题的提出
    4.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4.2.1 理论模型
        4.2.2 数据与变量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单维贫困发生率
        4.3.2 多维贫困发生率
        4.3.3 基准回归结果
        4.3.4 稳健性检验
        4.3.5 多维贫困的分解分析
        4.3.6 进一步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烟草消费对资产贫困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5.2.1 理论模型
        5.2.2 数据与变量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吸烟、城市家庭资产贫困与贫困陷阱
        5.3.2 吸烟、农村家庭资产贫困与贫困陷阱
        5.3.3 稳健性检验
        5.3.4 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烟草消费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烟草消费与贫困的动态转移
        6.3.2 基准回归结果
        6.3.3 稳健性检验
        6.3.4 机制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烟草税政策效应与贫困缓解
    7.1 引言
    7.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7.2.1 理论基础
        7.2.2 模型、数据与变量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中国卷烟价格需求弹性估计
        7.3.2 模拟提高烟草税对相对贫困的影响
        7.3.3 基于“健康中国2030”吸烟率目标的政策效果模拟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综合利用现代财税制度提升贫困治理能力
        8.2.2 将烟草消费行为纳入精准扶贫识别机制
        8.2.3 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公共卫生政策构建新型减贫政策体系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审美正义:玛莎·努斯鲍姆伦理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玛莎·努斯鲍姆伦理美学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美学与伦理的分合
        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审美与伦理的本质论
        二、康德与审美自律:审美与伦理的二分
        三、维特根斯坦与伦理转向:伦理与美学的同一性
    第二节 努斯鲍姆伦理美学思想的来源
        一、德性伦理学
        二、英美伦理批评与后期分析美学
        三、读者反应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美学
    第三节 努斯鲍姆伦理美学思想进路
        一、脆弱性:悲剧的伦理与伦理的悲剧
        二、情感与正义
        三、想象:伦理可能性的探索与生成
第二章 悲剧与脆弱性美德
    第一节 悲剧与伦理困境的复杂性
        一、必然性:理性与至善
        二、偶然性:情感与多元价值
        三、真实性:元价值与异质现象
    第二节 脆弱性:正义生活的存在美德
        一、运气与德性的非自足性
        二、悲剧冲突与价值脆弱性
        三、爱和友谊:关系性的善
    第三节 悲剧效果:德性的直观图景
        一、情节与悲剧情感:德性的一致性
        二、怜悯与恐惧:对运气的认知信念
        三、净化:伦理知觉的形成
第三章 正义生活的情感进路
    第一节 何谓情感:对意向性对象的价值评价信念
        一、意向性信念与情感的认知本质
        二、作为价值判断的情感
        三、情感的差异性与社会差异的关系
    第二节 公共情感与正义生活
        一、同情:良好生活的核心情感
        二、恶心与原始羞耻:危险的情感
        三、愤怒:宽恕与正义
    第三节 审美与公共情感
        一、爱的知识:正义的表征形式
        二、政治情感:爱作为公私领域的转换机制
        三、美育与人性的完善
第四章 想象与良好生活
    第一节 想象之后:从想象的伦理责任出发
        一、想象与伦理本真性
        二、想象与可能性领域
        三、想象与能力正义
    第二节 想象与伦理知觉的平衡
        一、畅想:伦理知觉的敏感性
        二、叙事想象:行动者的潜能
        三、公共想象:介入日常生活
    第三节 想象与全球正义
        一、想象能力的匮乏:消极伦理认同与适应性偏好
        二、世界公民:理想的伦理行动者
        三、动物伦理:伦理平衡的反思
结语 审美正义与英美伦理美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名索引
附录二 概念索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减贫
        三、生态贫困
        四、精准生态扶贫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二、空间分布考察
        三、耦合度评价
        四、数据验证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划分依据
        三、主要类型辨识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一、实践进展情况
        二、典型实践案例
        三、现有实践成效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概念
        1.3.1 乡村和乡村景观
        1.3.2 景观脆弱性
        1.3.3 乡村景观脆弱性
        1.3.4 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
    1.4 研究界定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对象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
        1.5.3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析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乡村景观脆弱性的研究基础
    2.1 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自然-社会脆弱性理论
        2.1.2 贫困脆弱性理论
        2.1.3 灾害心理学理论
        2.1.4 人地关系理论
        2.1.5 城乡空间演变理论
        2.1.6 严寒地区村镇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2.2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的研究基础
        2.2.1 脆弱性评价框架及模型
        2.2.2 景观脆弱性评价方法及指标
        2.2.3 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
        2.2.4 景观脆弱性和人地耦合脆弱性关联作用
    2.3 韧性规划研究基础
        2.3.1 韧性和脆弱性研究
        2.3.2 韧性规划的内涵、特征及优势
        2.3.3 乡村韧性特征分析
    2.4 关键方法和技术体系
        2.4.1 指标体系法
        2.4.2 TOPSIS决策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调查及脆弱性表征分析
    3.1 乡村概况
        3.1.1 乡村形成及历史发展
        3.1.2 乡村数量及分布
    3.2 乡村研究样本选取
        3.2.1 样本容量确定及选取标准
        3.2.2 县域样本选取结果
        3.2.3 村庄样本选取结果
    3.3 乡村景观现状调查
        3.3.1 乡村景观分类方式
        3.3.2 调研方案及数据获取
        3.3.3 自然环境景观
        3.3.4 聚落景观
        3.3.5 经济景观
        3.3.6 文化景观
    3.4 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分析
        3.4.1 县域层面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
        3.4.2 村庄层面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影响因素及机制
    4.1 乡村景观脆弱性影响因素
        4.1.1 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与根源
        4.1.2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4.1.3 土地利用影响因素
        4.1.4 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4.1.5 影响因素相互作用
    4.2 乡村景观脆弱性产生机制
        4.2.1 脆弱性三要素
        4.2.2 乡村景观脆弱性要素
        4.2.3 乡村景观脆弱性的时空维度
        4.2.4 乡村景观脆弱性因子作用规律
    4.3 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体系
        4.3.1 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维度确定
        4.3.2 乡村景观脆弱性理论框架构建
        4.3.3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框架构建
    4.4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4.4.1 评价指标筛选
        4.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3 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
    5.1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评价单元选取
        5.1.3 评价指标体系
        5.1.4 数据来源
    5.2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5.2.1 评价结果
        5.2.2 县域维度乡村景观脆弱性分析
        5.2.3 村庄维度乡村景观脆弱性分析
    5.3 乡村景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5.3.1 暴露性时空格局演变
        5.3.2 敏感性时空格局演变
        5.3.3 适应性时空格局演变
        5.3.4 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5.3.5 主因子演变趋势
    5.4 乡村景观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
        5.4.1 因子分级方法
        5.4.2 县域维度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
        5.4.3 村庄维度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对景观脆弱性的严寒地区乡村韧性规划
    6.1 应对乡村景观脆弱性的韧性规划思维引入
        6.1.1 严寒地区现行的乡村规划
        6.1.2 现行规划应对乡村景观脆弱性的缺失与需求
        6.1.3 应对乡村景观脆弱性的韧性规划思考
    6.2 乡村韧性规划目标体系和规划模式
        6.2.1 目标体系
        6.2.2 规划衔接
        6.2.3 规划模式
    6.3 典型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类型
        6.3.1 乡村景观脆弱类型划分方法
        6.3.2 县域维度乡村景观脆弱类型
        6.3.3 村庄维度乡村景观脆弱类型
    6.4 典型严寒地区县域乡村韧性规划策略
        6.4.1 县域维度乡村韧性规划模式
        6.4.2 自然脆弱型县域乡村韧性规划策略
        6.4.3 强加脆弱型县域乡村韧性规划策略
        6.4.4 可逆脆弱型县域乡村韧性规划策略
    6.5 典型严寒地区村庄韧性规划策略
        6.5.1 村庄维度乡村韧性规划模式
        6.5.2 基本保障型村庄韧性规划策略
        6.5.3 改善提升型村庄韧性规划策略
        6.5.4 美丽宜居型村庄韧性规划策略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火灾扰动下炼化工程施工脆弱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对象、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炼化工程风险研究现状
        1.2.2 国外炼化工程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脆弱性理论基础
    2.1 脆弱性理论
        2.1.1 脆弱性含义
        2.1.2 脆弱性与风险的关系
        2.1.3 脆弱性的发展
    2.2 脆弱性特征要素
        2.2.1 脆弱性特征要素的发展过程
        2.2.2 脆弱性特征要素定义
    2.3 脆弱性的评价方法与模型
        2.3.1 脆弱性的评价方法
        2.3.2 脆弱性的分析模型
3 火灾扰动下炼化工程施工的脆弱性影响因素识别
    3.1 炼化工程施工中的火灾成因分析
    3.2 火灾扰动下炼化工程施工的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3.2.1 脆弱性因素选取方法
        3.2.2 影响施工脆弱性人员因素分析
        3.2.3 影响施工脆弱性设备因素分析
        3.2.4 影响施工脆弱性环境因素分析
        3.2.5 影响施工脆弱性管理因素分析
    3.3 炼化工程火灾风险脆弱性因素筛选
        3.3.1 模糊德尔菲法
        3.3.2 问卷结果分析
4 构建火灾扰动下炼化工程施工的脆弱性评价模型
    4.1 火灾扰动下炼化工程施工脆弱性递次演化分析模型
    4.2 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
        4.2.1 暴露度指标
        4.2.2 敏感度指标
        4.2.3 适应度指标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脆弱性模型构建
        4.3.1 层次分析法
        4.3.2 确定脆弱性因素的权重
        4.3.3 建立样本矩阵
        4.3.4 确定评价灰类和脆弱等级
5 火灾扰动下锦西石化烷基化施工项目的脆弱性评价
    5.1 工程项目概述
        5.1.1 工程性质
        5.1.2 施工特点
    5.2 锦西石化项目基于灰色模糊的脆弱性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火灾扰动下锦西石化施工项目脆弱性结果分析
        5.3.2 火灾扰动下锦西石化施工项目脆弱性结果分析
        5.3.3 改进措施与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气候正义视域下中国气候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原因与危害
        1.1.2 气候变化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挑战
        1.1.3 中国气候政策中的正义诉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气候正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气候政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气候正义的理论分析
    2.1 气候正义的提出
        2.1.1 从环境正义到气候正义
        2.1.2 气候正义何以可能
        2.1.3 气候正义与气候政策的关系
    2.2 气候正义的基本维度与具体原则
        2.2.1 气候正义的基本维度
        2.2.2 代际气候正义的具体原则
        2.2.3 代内气候正义的具体原则
3.中国气候政策的演进历程
    3.1 气候政策的潜隐阶段(1972-1989)
    3.2 气候政策的起步与发展阶段(1990-2014)
        3.2.1 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气候政策的起步
        3.2.2 中国国内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的逐步发展
    3.3 气候政策的深化阶段(2015-)
4.气候正义在中国气候政策发展中的体现及不足
    4.1 气候正义在中国气候政策发展中的体现
        4.1.1 代际气候正义在中国气候政策发展中的体现
        4.1.2 代内国际气候正义在中国气候政策发展中的体现
        4.1.3 代内国内气候正义在中国气候政策发展中的体现
    4.2 中国气候政策仍存在的不足
        4.2.1 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注入气候正义理念
        4.2.2 气候正义原则有待进一步落实于气候政策及其实践中
        4.2.3 有待进一步凸显气候政策的针对性
5.气候正义视域下新时代中国气候政策的优化思考
    5.1 国外气候政策的经验借鉴
        5.1.1 美国自下而上的气候治理模式
        5.1.2 日本法律先行的气候治理方式
    5.2 中国气候政策的优化建议
        5.2.1 强化气候正义理念深入气候政策的顶层设计
        5.2.2 加强部门监管及其法制保障
        5.2.3 凸显气候政策在政策协同中的针对性
        5.2.4 增强和保障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意识与行动参与能力
6.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消除敏感脆弱的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计量研究[D]. 李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3]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D]. 张宸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4]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老年创伤人群脆弱指数构建研究[D]. 赵方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5]财政视角下的中国烟草消费致贫效应研究[D]. 王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6]审美正义:玛莎·努斯鲍姆伦理美学思想研究[D]. 陈晓彤. 兰州大学, 2020(11)
  • [7]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D]. 于婷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9]火灾扰动下炼化工程施工脆弱性评价研究[D]. 鲁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气候正义视域下中国气候政策优化研究[D]. 阮睿颖.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消除敏感和脆弱的心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