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全球化下的中国品牌建设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崔颖[1](2021)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科技新符号的运用与传播》文中指出在符号学视域下,人类的传播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以及由此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而信息则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的本质功能和唯一使命就在于传递意义。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和互动的实质就是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人类的传播活动离不开符号。而国家形象是在国家与国家间的信息交流与社会互动活动中形成的,其建构与传播的过程也必然离不开符号。中国发展日新月异,但国家形象的发展并没有跟上中国整体发展的脚步,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既成为了中国最为海外受众熟知的形象,也似乎成为了一种“刻板印象”。对当下正处于不断发展与进步阶段的中国来说,国家形象亟待更新。根据目前对各国媒体及民众的调查可以发现,“文明古国”仍是他们对中国最基本和稳固的认知,这反而成为现代化国家形象建构的不利因素。从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调查情况来看,科技和文化始终是国家形象中最亮眼的部分,海外受众期待中国未来能够塑造“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因此,在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国家形象“新符号”中,科技符号无疑是最亮眼又最适合传播的,它既符合时代与现实国情的发展要求,又迎合了海外受众的期待与认可。建构与传播崭新的、现代化的、以科技元素为特征的国家形象符号,不仅可以完善当前的国家形象符号系统,还可以展示国家的科技和创新实力。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科技新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为重点,旨在建立起崭新的、现代化的、带有科技元素的国家形象符号。将中国在“文明古国”这一单一国家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建构“科技强国”、“数字新国”的国家形象。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中国国家形象“新符号”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家形象中科技形象的一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综合“自塑”与“他塑”视角筛选与建构能够代表中国形象的科技符号。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归纳法、内容分析法以及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中国国家形象符号的传播历史及传播现状,分析符号传播过程中遭遇困境的原因,对“新符号”进行界定。其次,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通过中国外文局出版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于中国科技的报道情况等资料的分析,在众多中国符号中筛选出“人工智能”、“物联网”、“高铁”、“载人航天技术”、“华为”、“阿里巴巴”、“Tik Tok”等科技符号。最后,提出建构与传播国家形象科技新符号的相关策略,主要通过三种渠道。一是宏观层面,充分发挥官方媒体与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优势,讲好中国的“科技故事”。二是中观层面,科技企业应着重打造国际科技品牌,以创新技术为驱动力,以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扭转以往“中国制造等于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的海外消费者使用中国的科技产品,让产品替中国发声。三是微观层面,充分发挥留学生作为“桥梁人群”的优势。政府、企业可以以合适的方式与民间联动,让留学生群体通过Vlog等形式向海外受众提供更多关于中国科技领域的信息,增进其对中国真实的科技情况的了解。在当下的世界格局中,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现行的世界信息传播秩序仍旧由少数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主导,而信息的单向性传播更助长了“媒介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由于意识形态差异以及世界各国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中国在建构真实、客观的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必定会遭遇困难。面对西方的负面报道和质疑打击,我们应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信念,强调中国作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建设中国科技形象的目的是让世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先进、现代、富有创新性和创造力的科技强国。其最终落脚点在于,中国有实力也有责任心,愿意为全球治理、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朱简妮[2](2021)在《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推动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跨境电商崛起以及在企业自身寻求进步的驱动之下,对于品牌出海的提出与探究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必然。本文在中国品牌出海现状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品牌实力与企业实力不匹配这一核心问题,并以此问题为原点,探究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方式。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2020年《Brand 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榜单中的15个电子品类品牌上。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学界对“出海”的研究集中在“企业”而非“品牌”上;结合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品牌为什么出海、出海现状与困境、如何解决以及带来的启示。从电子品类品牌出发,深入探究品牌的出海问题是本文的创新点,能够在学术研究方面进行一定的整理、深化以及补充。但也由于本文难以穷尽研究文本和对象以及研读的欠缺带来了研究视野和对象分析的局限,无法更全面地反映所有出海品类品牌的现状、问题和品牌建设的历时性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品牌出海相比企业出海有更高的要求,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寻求进一步自我提升的途径,同样也是顺应目前宏观国际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必由之路。在经过了产品出海阶段、品牌觉醒阶段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出海品牌呈现出整体稳定增长,品类发展动荡,欧洲市场发展稳定,重点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特点。中国的品牌出海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企业国际化程度低,中国制造刻板印象以及品牌自身文化不自信的问题。通过对电子品类品牌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发现,这些品牌必须强化品牌基础,抵抗出海风险;培养国际基础,布局海外市场,管理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实力;加强品牌底蕴,促进文化认同。品牌出海应是以品质为船,以沟通为帆,向世界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以多元文化共同繁荣为核心,坚守中国的底线,促进海外国家对中国文化与品牌文化的认同,促进品牌忠诚;用全球视野进行本土化执行,让更多的中国品牌出海,让更多的出海品牌成功上岸;通过在全球市场展现出属于中国品牌的声名,让中国品牌成为中国的最佳名片,助力中国国家形象建设;而中国国家形象同样也会反哺中国品牌形象,促成中国品牌出海。
张丹[3](2020)在《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研究 ——以企业品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时代下,国家形象作为一国的软实力,对于在海外维护国家利益显得愈发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显着提升、国家影响力日益增强,在这其中,中国企业品牌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国家品牌的建立与公共外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国家品牌的塑造中,企业作为公共外交中重要的非政府行为体,如何通过企业品牌的打造提升到国家品牌的战略,发挥出企业非政府行为体的外交作用,影响其产品来源国国家形象。本文绪论主要论述选题意义、研究思路、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国家品牌的概念,以及塑造一国的国家品牌的途径,详细论述了国家品牌与公共外交的联动,进一步阐述了国家品牌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与打造世界级的国家品牌对一国国家形象重要性。第二章主要讲述了企业品牌对于国家品牌塑造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品牌作为国家品牌塑造的重要一环,对于国家形象的影响,还选取了世界两个知名品牌——韩国的三星与美国的可口可乐,详细论述了企业品牌如何是塑造成为国家品牌,进而影响国家形象的。第三章则侧重于讲中国的企业品牌,首先介绍了中国企业品牌的发展历程,接着阐述了中国的企业品牌对于中国国家品牌塑造上的影响,最后例举了目前中国在世界上比较成功的企业品牌,华为、阿里巴巴与字节跳动,详细论述了其在塑造中国国家品牌,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不同方面。第四章针对前文的论述,给出了我们企业品牌在公共外交道路上的建议,强调政企互动合作、塑造好企业与国家品牌形象,树立起中国特色文化自信、推进品牌营销,利用新媒体时代多种途径、掌握品牌舆论主导。
郭羽佳[4](2020)在《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策略分析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视角》文中提出市场是培育品牌的沃土。西方品牌在资本市场全球化扩张的过程中沿着物品意义的开掘和消费者关系建构的逻辑不断演进,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品牌理论知识谱系。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过程中,西方品牌理论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启蒙与智力支撑作用,中国本土品牌在西方品牌理论的影响下短短四十年内浓缩完成了西方品牌研究的上百年演进道路。其主要理论如塑造企业形象、创造产品溢价、聚焦定位细分市场和消费者关系建构的手段等等,在中国品牌实践的不同阶段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导航作用。在西方品牌理论的启蒙引导下,中国企业自主运用商标、广告等品牌元素打造品牌,赢得市场优势。从产品质量研究到品牌形象识别和名牌战略,再到依托国家政策设计实现品牌的自主创新,中国企业的品牌经营和管理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熟,国内市场上由本土品牌主导的品牌格局逐渐形成,自主品牌开始向国际市场上扩展品牌影响力;国家品牌政策规划更加适应本土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宏观品牌设计与微观企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学界对于品牌理论的研究上升为理论自觉,适配于中国市场的品牌理论研究更加深入;消费大众养成认牌购物习惯,品牌消费成为中国商品市场上的新风向标。经历四十年的品牌发展,中国的品牌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国家品牌集群相比,中国本土品牌仍存在巨大差距:本土品牌集群整体实力不强;国际影响力和品牌价值难获世界市场认可;品牌缺乏本土文化价值内核。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中国本土品牌实践缺乏对品牌本质规律的研究和对中国宏观市场供需变化规律下品牌建构的实践路径分析。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发展不同阶段的归纳,深入分析西方品牌理论在品牌建设本土化实践中的具体策略,反思西方品牌理论影响下中国本土化品牌实践过程中的价值和不足,提出建议以期助力于当下的品牌建设。
王燕纯[5](2020)在《中国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奢侈品作为高端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奢侈品贸易市场的最大买家,旺盛的奢侈品消费需求与滞后的奢侈品生产供应存在巨大矛盾,在国内市场拓展和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竞争位置。基于中外奢侈品零售POI大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平均最近邻、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对中国典型城市的中外奢侈品零售点空间密度分布、空间集聚特征及拓展趋势进行研究。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模糊叠置的分析方法综合探讨中外奢侈品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并对奢侈品零售点选址进行适宜性综合分区。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品牌的分布差异,从而为中国奢侈品牌的选址提供借鉴意义,并为政府部门更为精细的零售业空间规划和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全国的中外奢侈品零售点密度高值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其次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还有中原地区的郑州市和关中平原的西安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武汉市、加上无锡市对应的中外品牌核密度高值差距随着城市行政级别的降低而缩小。外国品牌分布范围通常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主城区,其高密度值通常是中国品牌的几倍高。中国品牌一般在主城区也有明显聚集区但是其密度值相对较低,但核心总数量通常多于外国品牌,分布相对较广泛平均。(2)各城市中外奢侈品零售点在空间分布全局上都呈现聚类模式。外国奢侈品零售点的局部聚类峰值更大,表明外国奢侈品零售点的局部聚类现象更为显着,较中国奢侈品牌更具规律性地集中在主城区内,且在更短的距离圈层内聚集,零售点间吸引力更大。中国奢侈品零售拓展趋势与城市整体形态相关,而外国奢侈品零售拓展趋势则与城市主城区的结构紧密联系,整体上中国奢侈品牌对应的标准差椭圆其分布范围都较外国品牌的广。(3)银行、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对各城市中国奢侈品零售点分布的全局影响力较大,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星级酒店则对外国奢侈品零售点的全局影响力较大,而各城市的中外奢侈品零售点分布受度假村、别墅区、高铁站的影响较小。在影响因素空间差异性分析上,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银行写字楼是影响各城市中外奢侈零售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其余交通因素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对各城市的奢侈品零售分布具有差异性,但奢侈品零售分布受飞机场和度假村因素的影响小。中国奢侈品零售点较外国品牌在布局尚受到各类因素的综合影响更大,且在城市多区都受到显着影响。(4)奢侈品零售点选址适宜性分区结果显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武汉市和无锡市的外缘区的占比都在城市总区域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对应奢侈品零售店选址分析中占比最大的区域,而选址核心区的占比都低于城市总区域的百分之三,说明适合奢侈品零售点选址布局的地点甚少。零售选址布局一般是分布于人流量大、交通便利、商业经济较发达、综合资源配置较好的城市中心区域,并且与城市的结构与规划、奢侈品零售分布现状息息相关。
李嘉莉[6](2020)在《文化走出去视域下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走出去成为中国新时代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国文化走出去正从对外贸易、对外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取得显着成效,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正在凸显,中国声音逐渐得到关注。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走出去显现出的困境也无法忽视,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国际传播理念不科学,欠缺合理的效果评估体系,整体而言距离文化强国的目标仍存在一定距离。其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媒介,成为全球化之下重要的价值载体,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抓手;文化走出去也为电影的国际传播创建了平台和机遇。文化走出去与电影的国际传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在文化走出去视域之下,从微观出发,通过中国电影案例解读和他国电影走出去的经验分析,总结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发展状况,提出针对于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对策建议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通过相关传播学理论为支撑,综合使用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和定量研究等研究方法,一方面从案例出发,以微观的角度探析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如何,从内容、制作等方面解读中国电影的长处和困境,以点见面地挖掘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成功密码和乏力根源;另一方面以文献研究为主,对其他国家,如美国、韩国、印度等国家的电影海外传播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以内容创作、制作发行和国家顶层设计这三个角度为基本框架,呼应前后,提出值得中国电影借鉴的做法和经验。本文以对策为结尾,综合前文的论述,提出一系列提升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对策,以期贡献可供参考的建议。在中国电影发展层面,与国内电影市场的膨胀发展不同,目前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比较乏力,传播影响力有限。电影类型单一、并未形成中国特色电影品牌、海外票房不理想,这都使得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处于失语状态。通过对《卧虎藏龙》、《长城》、《战狼2》以及《流浪地球》等案例的剖析,可以窥见国产电影海外传播乏力的些许原因。一方面没有兑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目标,缺少中国文化资本和共通性价值的挖掘;另一方面片面追求西化,迎合西方视角,浪费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消解电影的艺术性魅力。同时难以破解文化折扣现象,中西方表达方式的差异很难跨越,还没有融入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这些原因不仅突出了提升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也倒逼中国电影不断进行行业创新。除中国之外,国外诸多国家也展开了电影海外传播的尝试,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内容创作上产出多元、多样题材的电影,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打造品牌化和系列化电影。制作发行上主动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强化电影专业人才和技术的运营和支撑,探索适合本国的国际传播路径。国家顶层设计上营造宽松自由的电影市场,健全电影行业法律体系和专门管理机构,统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国家层面引导电影行业健康发展。综合国内外电影走出去的实践,本文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建议,以此推动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发展。在内容上打造中国品牌,强化中国式故事的讲述,挖掘具有本土特色且拥有全球共通性价值的文化资本;发展系列化和IP电影,延长电影作品的产业链和附加值;加强技术的应用,在音像等技术的支持下,呈现超现实的视听盛宴。在制作发行上强化国际视野,组建国际团队,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对国际市场的深度调研,创新国际传播策略,优化战略布局,有重点有步骤地对外推广;提高电影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将电影明星、导演、制作人员、翻译人员等纳入电影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打造一批高素质、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家顶层设计方面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电影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丰富电影行业的参与主体,增强电影行业发展活力,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实现自由和管理的有益互动;加强政府层面的海外推广,巩固目前成熟的电影合作平台,专设电影海外管理部门,统筹国内外电影资源,为中国电影企业提供帮助。
闵洁[7](2019)在《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传统文化资源作用于品牌的构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与经典传统符号的分析,结合品牌理论、文化观念、审美活动以及社会、经济、时代发展状况等因素,对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品牌背景、概念、特征进行梳理与归纳。阐述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激活“品牌构建”的主要路径,并结合传统文化品牌案例来研究品牌构建的类型特征与营销应用,期望对丰富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方向有所助益。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量西方品牌充斥于市场,但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中国本土品牌明显不足。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与变革,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多元文化思潮交融与互动的局面加剧,这迫切需要深入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价值内涵,以此来激活中国品牌的内在基因。目前,面对构建具有中国本土品牌的路径研究相对缺乏的现状,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梳理传统文化的脉络与分类、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品牌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尝试以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为本文研究的立足点,对于我国当下品牌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继而从宏观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我国商业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其次,以传统文化品牌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品牌构建”,不断适应市场和消费趋势,形成产品与服务组合特色,并且伴随着城市商业文明互利共生加以思考。最后,立于品牌完整价值体系的立场,以系统的、深层次的视角来解析传统文化资源与品牌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文化创新不仅在品牌的视觉设计上,而且需要贯彻到品牌的整体塑造与管理上,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运用品牌构建路径把传统文化精神与文化符号进行重新演绎,并通过跨媒体的网络营销传播,以达到传统文化资源激活中国品牌的塑造,这对于促进我国本土品牌的建设与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章绪论对如何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提出了相关问题,通过阐述研究背景、依据、意义和范畴,对传统文化资源作用于品牌的观点做了初步分析。第二章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资源分类,以及对中国品牌塑造的影响,阐述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资源与品牌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传统文化资源支撑品牌构建的意义。第三章概述了中国经典文化符号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集中表现,从其特征的角度分类并举例加以解析,对文化符号在品牌应用中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其在中国品牌形象建设上的现代性考量。第四章主要探讨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激活品牌的构建。从其构成条件、路径步骤,到促进“品牌构建”的两大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了品牌策划者与设计者要准确表达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成不变的复制,也不能曲解与盲目改动,而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成分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性开发。特别在品牌构建的三大步骤中,将传统文化通过文化灌注的方式融入品牌,使其与现代的、世界性语言进行转换与再创新,尝试探寻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品牌发展的新路径。第五章结合相应的案例分析,阐述了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四大类型特征:文化思想特征、时代更新特征、传统文化识别特征、传奇功效特征,进一步规范品牌的优化与重塑的方法。第六章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叠的语境下,对品牌构建和文化再造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解读,探究动态跨媒体营销策略对传统文化品牌发展带来的启示,以及品牌的管理与维护,从而达到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品牌发展。
李雪枫,郭羽佳[8](2019)在《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策略分析——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市场是培育品牌的沃土。西方品牌在资本市场全球化扩张的过程中围绕物品意义的开掘和消费者关系建构的逻辑不断演进,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品牌理论知识谱系。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本土品牌锐意进取,实现跨越式发展,品牌经济成为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过程中,西方品牌理论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启蒙与智力支撑作用。其主要理论如塑造企业形象、创造产品溢价和消费者关系建构的手段等等,在中国品牌实践的不同阶段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导航作用。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企业品牌发展不同阶段的归纳,深入分析西方品牌理论在品牌建设本土化实践中的具体策略,以期助力于当下的品牌建设。
陈亚楠[9](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品牌国际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渐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向,如何推进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的品牌国际化路径多以企业现有优势为主线,而没有考虑品牌国际化的动态过程及在每个阶段的具体建设措施,更没有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进行品牌拓展的针对性路径。因此,本文在总结世界500强企业在品牌国际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以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为依据,深入剖析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进行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显现的优势,通过衡量各因素对品牌国际化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综合设计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进行品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模式,从而推动我国品牌发展,提高品牌竞争力。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学研究角度将品牌国际化分为品牌国际化趋势、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时间层面三方面整体把握品牌国际化格局,通过对比分析、案例分析和数据指标分析为我国企业进行品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模式设计奠定了实践基础与数据基础。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通过理论背景梳理与企业国际化大环境分析明确研究意义,通过文献梳理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目标,并确定整体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有关品牌国际化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结合本文论题,重点提炼关键概念与基础理论,重点阐释与本文论题相关角度与方向一致的内容,为之后的路径选择模式设计做好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品牌国际化现状,本部分通过对中国与世界、中国企业整体市场与一带一路市场中品牌国际化发展现状的两种对比,总结世界品牌国际化的成功经验,找出我国品牌国际化的成功先例及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品牌国际化拓展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明确现阶段我国品牌国际化发展所处地位。第四部分是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从一带一路沿线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出发,运用PEST分析、KSF分析方法对企业品牌发展及竞争环境进行分析,总结制约我国企业品牌拓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在世界500强企业五年的数据基础上进行理论假设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提炼出微观层面品牌国际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在统计分析、随机效应估计与稳健性检验的基础上明晰各因素在品牌国际化路径中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再次,综合以上分析将各因素对品牌国际化的影响路径进行分类总结,为品牌国际化路径选择模式设计提供分析基础。第五部分是在前者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模式。首先以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华为为例进行品牌国际化路径分析,总结其品牌发展亮点与思路;其次将我国企业当前采用较多的四种传统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其优劣势;最后,以前文中总结的市场异质性和企业自身实力为两维度构建了品牌国际化路径选择模式,共分为品牌杠杆式路径、品牌增长力式路径、品牌文化式路径和品牌生态式路径四种新路径,进行详细论述,并给出相关实施建议。
曹婷婷[10](2019)在《中国奢侈品品牌创建问题研究 ——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达到2540亿欧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中国人在海内外的个人奢侈品消费市场规模已成为世界第一,在2017年占全球的32%。尽管如此,中国本土市场上奢侈品消费仅占海外消费的1/3,本土奢侈品品牌数量在2017年的世界百强奢侈品企业排名中仅占4家,影响力微乎其微,呈现出消费在海外,品牌来自海外的两头在外的局面。相比于当下国产品牌在手机、电脑、互联网等产品中的影响力,中国本土奢侈品产业的发展十分落后。本文首先梳理了奢侈品产业的研究现状,然后对国内外奢侈品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案例分析,并据此提出美国奢侈品产业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发展本土奢侈品品牌和产业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并对其成功要素进行了分析和提炼以供参考。更进一步的,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国际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为基础建构研究框架,基于波特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对中国奢侈品产业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从钻石模型的四个方面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本文发现:在生产要素方面,中国本土在高端设计师的人力资源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在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知识资源领域与欧美存在较大差距;在需求状况方面,中国的需求仍将持续增加,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也将持续增加,为本土品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在相关产业方面,本文详细的整理分析了奢侈品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其短板仍在于上游的艺术文化产业以及中游本土奢侈品厂商自身的经营实力不足;在政府方面,指出政府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由于缺乏产业扶持政策,政府的直接影响不利于本土奢侈品产业的发展,但是政府在品牌建设、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不断重视和政策扶持,间接上还是帮助了本土奢侈品产业的发展。在挑战方面,本文指出主要的挑战还是来自于艺术文化设计方面的知识资源不足以及市场上受到国际品牌的强力竞争。在机遇方面,本文分析指出两大机遇:一是电子商务与互联网营销带来的产业变革机遇;另一个是随着国力提升和国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品牌正在迅速崛起,这一趋势十分有利于本土奢侈品品牌的发展。本文给出了发展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的建议:一是政府要加强对高端艺术文化产业的扶持培育,适当支持奢侈品产业发展;二是企业要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机遇;三是借鉴美国奢侈品产业发展经验。
二、市场全球化下的中国品牌建设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场全球化下的中国品牌建设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科技新符号的运用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2 中国国家形象符号的传播 |
2.1 符号与国家形象传播 |
2.2 中国国家形象符号传播的历史变迁 |
2.2.1 古代中国:神秘与富饶 |
2.2.2 近现代中国:落后与崛起 |
2.3 中国国家形象现有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
2.4 符号传播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3 中国国家形象新符号的建构 |
3.1 中国国家形象新符号的界定 |
3.1.1 时间的区隔: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符号 |
3.1.2 “自塑”的视角:主动向外传播的新符号 |
3.1.3 “他塑”的视角:被外媒、海外民众关注的符号 |
3.2 中国国家形象新符号的选择与建构 |
3.2.1 中国国家新符号的选择:科技符号 |
3.2.2 科技符号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运用 |
4 中国科技新符号的传播策略 |
4.1 宏观层面:官方媒体讲好中国科技故事 |
4.2 中观层面:科技企业打造中国国际品牌 |
4.3 微观层面:民间群体通过Vlog传播中国科技符号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2)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产业发展之必然 |
1.1.1 改革开放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
1.1.2 中国出口额整体呈上升趋势 |
1.1.3 众多中国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
1.1.4 “一带一路”助推品牌国际化 |
1.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1.2.1 品牌 |
1.2.2 品牌出海 |
1.2.3 品牌出海与企业出海 |
1.2.4 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
1.2.5 中国品牌的国际传播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品牌出海驱动因素的历史探究 |
2.1 宏观背景 |
2.1.1 经济全球化引发“出海”意识 |
2.1.2 “走出去”战略开拓“出海”道路 |
2.1.3 逆全球化反推“出海”高质量 |
2.1.4 “一带一路”搭建“出海”新平台 |
2.1.5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
2.2 土洋之争 |
2.2.1 以广告树立在华品牌形象 |
2.2.2 以创新传播打造在华时尚范式 |
2.2.3 土洋之争导致中国品牌之殇 |
2.2.4 缩小中外品牌差距 |
2.3 微观背景 |
2.3.1 顺应“走出去”趋势 |
2.3.2 寻求未饱和市场 |
2.3.3 丰富品牌资产 |
2.3.4 提升品牌全球形象 |
2.3.5 弘扬中国特色文化 |
第3章 品牌出海的现状与挑战 |
3.1 品牌出海的发展历程 |
3.1.1 产品出口阶段 |
3.1.2 品牌觉醒阶段 |
3.1.3 快速发展阶段 |
3.2 品牌出海的现状 |
3.2.1 品牌力持续增长但电子品类品牌力回落 |
3.2.2 品类动荡但强势品类始终占据半壁江山 |
3.2.3 出海品牌马太效应显着 |
3.2.4 出海品牌品牌力在欧洲市场增长乐观 |
3.2.5 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是品牌出海的重要沟通点 |
3.3 品牌出海的挑战 |
3.3.1 外部环境多变导致出海风险增大 |
3.3.2 中外品牌国际化程度差距明显 |
3.3.3 制造大国与品牌小国 |
3.3.4 去中国化容易失去品牌的国别性 |
第4章 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
4.1 夯实品牌基础抵抗出海风险 |
4.1.1 注册商标维护品牌权益 |
4.1.2 建设海外根据地强化本土优势 |
4.1.3 借力电商平台跨境出海 |
4.1.4 并购海外品牌整合优势资源 |
4.2 布局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化程度 |
4.2.1 吸纳与保留全方面国际人才 |
4.2.2 获取国际组织认证背书品牌实力 |
4.2.3 投标海外项目提高品牌好感度 |
4.2.4 海外上市提升全球知名度 |
4.3 管理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实力 |
4.3.1 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
4.3.2 合作推广实现品牌优势互补 |
4.3.3 国际展会展示品牌实力 |
4.3.4 赞助节事扩张品牌影响力 |
4.3.5 明星代言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 |
4.3.6 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可持续发展 |
4.4 强化品牌底蕴促进文化认同 |
4.4.1 文化自信打造跨文化传播的基础 |
4.4.2 创新理念转换跨文化传播的思路 |
4.4.3 转换策略培养跨文化传播的认同 |
4.4.4 拓展路径突破跨文化传播的局限 |
4.5 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
4.5.1 “文化和融合”实现共同繁荣 |
4.5.2 “品质和信誉”颠覆刻板印象 |
4.5.3 “全球视野和本土运营”真正触达受众 |
4.5.4 “技术和互动”建立情感连接 |
4.5.5 “媒体和热点”引发全球关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研究 ——以企业品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意义 |
2.研究思路 |
3.研究现状 |
4.研究方法 |
第1章 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建构 |
1.1 国家品牌概念与构建 |
1.1.1 品牌 |
1.1.2 国家品牌 |
1.1.3 国家品牌构建 |
1.2 国家品牌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
1.2.1 国家形象 |
1.2.2 国家品牌与国家形象的互动关系 |
1.3 国家品牌与公共外交的联动 |
1.3.1 公共外交定义 |
1.3.2 国家品牌与公共外交 |
1.4 企业品牌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 |
第2章 企业品牌对国家品牌的影响 |
2.1 三星成为韩国国家品牌形象代言人 |
2.2 世界的可口可乐 |
2.3 企业品牌塑造国家品牌 |
第3章 中国企业品牌塑造国家品牌 |
3.1 中国企业品牌的发展历程 |
3.2 中国企业品牌对国家品牌的影响 |
3.3 中国企业品牌提升国家品牌的成功案例 |
3.3.1 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之星——华为 |
3.3.2 企业外交官——阿里巴巴的公共外交之路 |
3.3.3 时代的弄潮儿——字节跳动 |
第4章 以企业品牌提升国家品牌的公共外交策略 |
4.1 加强政企互动塑造品牌形象 |
4.2 树立文化自信推进品牌营销 |
4.3 优化传播途径引导品牌舆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策略分析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点 |
第一章 西方品牌理论的生成发展 |
第二章 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迁移和理论自觉 |
2.1 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迁移 |
2.2 中国品牌的理论自觉和创新 |
第三章 西方品牌理论的中国本土化实践策略 |
3.1 品牌初识(1978-1992):建立企业形象识别,形成品牌特征 |
3.2 “名牌”战略(1993-2001):广告成就名牌,占领并撬动市场 |
3.3 品牌资产管理(2001-2013):注重品牌的内涵化建设 |
3.4 国家品牌战略(2013-2019):以定位建立彼此的认同与关系 |
第四章 西方品牌理论之于中国品牌实践的反思 |
4.1 西方品牌理论借鉴中的价值 |
4.1.1 重生产力和产品质量研究,品牌创新力提升 |
4.1.2 自主品牌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 |
4.1.3 企业形象塑造和广告宣传,入主消费者心智 |
4.1.4 国家层面的宏观品牌建构,形成品牌集聚 |
4.2 西方品牌理论借鉴中的不足 |
4.2.1 品牌战略杂糅,失去聚焦方向 |
4.2.2 品牌故事认同度不够,国家品牌影响力有限 |
4.2.3 品牌宣传层面的激进与市场实践层面的滞后 |
4.2.4 盲目海外并购自主品牌面临安全风险 |
第五章 西方品牌理论对中国品牌实践的启示 |
5.1 聚焦三品战略,形成品牌高价优势 |
5.2 深入挖掘品牌内涵,建构品牌忠诚度 |
5.3 开展“互联网+”数字营销,实现品牌年轻化转型 |
5.4 搭国家政策便车,融合全球化道路和区域化发展 |
5.5 国家顶层品牌设计推广中国品牌故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中国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奢侈品的界定及特征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2.3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路线 |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
2.1 研究区选择 |
2.2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
2.3 研究方法 |
2.3.1 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 |
2.3.2 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点空间分布格局 |
3.1 中国及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空间密度分布 |
3.1.1 中国奢侈品零售总体空间密度分布 |
3.1.2 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空间密度分布 |
3.2 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集聚特征 |
3.2.1 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全局集聚特征 |
3.2.2 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局部集聚特征 |
3.3 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分布拓展中心及趋势 |
3.4 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空间分布差异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奢侈品零售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4.1 变量选取 |
4.2 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分布全局相关性分析 |
4.3 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
4.4 奢侈品零售选址适宜性分区 |
4.5 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分布影响因素差异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文化走出去视域下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现状 |
0.1.1 关于文化走出去发展现状的研究 |
0.1.2 关于文化走出去影响力弱的原因的研究 |
0.1.3 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电影国际传播关系的研究 |
0.2 研究意义 |
0.2.1 战略意义 |
0.2.2 现实意义 |
0.3 研究方法 |
0.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
0.3.2 传播学理论支撑 |
0.3.3 其他研究方法 |
0.4 论文结构 |
0.5 创新之处 |
0.5.1 研究角度的创新 |
0.5.2 从微观出发,构建文化走出去与电影国际传播的直接相关性 |
0.5.3 深度解析电影国际传播的方式与效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对策建议 |
第1章 文化走出去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 |
1.1 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
1.1.1 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
1.1.2 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发展现状 |
1.2 文化走出去与电影国际传播的关系 |
1.2.1 电影国际传播是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环 |
1.2.2 文化走出去为电影国际传播创造平台和机遇 |
1.3 电影国际传播 |
1.3.1 电影国际传播的现状 |
1.3.2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乏力的主要原因 |
第2章 从案例看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经验及困境 |
2.1 《卧虎藏龙》: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传奇之作 |
2.2 《长城》: 中西合璧,获得全球票房认可 |
2.3 《战狼2》: 国内市场的火热和国际市场的冷遇 |
2.4 《流浪地球》: 科幻电影里程碑,向国际市场的再靠近 |
2.5 小结 |
第3章 其他国家电影国际传播经验 |
3.1 美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经验 |
3.2 韩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经验 |
3.3 印度电影国际传播的经验 |
3.4 小结 |
第4章 助力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对策建议 |
4.1 内容创作层面,打造中国品牌 |
4.1.1 中国式故事,国际化表达 |
4.1.2 加强品牌建设 |
4.1.3 加强技术运用 |
4.2 制作发行层面,强化国际视野 |
4.2.1 加强国际合作 |
4.2.2 加强对国际电影市场的调研 |
4.2.3 提高电影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
4.3 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加大国家政策扶持 |
4.3.1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4.3.2 加强政府层面的海外推广和宣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与品牌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 |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资源 |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分类 |
二、传统文化与品牌的关系 |
第三节 传统文化资源支撑品牌构建的基础 |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
二、中国文化根植入品牌的基因 |
第二章 传统文化资源的符号转换特征 |
第一节 经典中国文化符号概述 |
一、符号的概念 |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概念 |
第二节 经典中国文化符号的解析 |
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资源类型 |
二、中国文化符号的特征分类 |
第三节 传统文化符号在品牌上的应用方式 |
一、传统文化符号的常见运用形式 |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品牌上的误用 |
三、传统与现代在品牌战略中的考量 |
第三章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路径 |
第一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条件 |
一、品牌构建中的文化意识构成 |
二、品牌构建中的趋向 |
第二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路径 |
一、文化精神提炼 |
二、文化灌注方法 |
三、文化形象成形 |
四、文化传播演绎 |
第三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契合性 |
二、传统文化品牌的精神共鸣性 |
第四章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特征 |
第一节 品牌构建的文化思想特征 |
一、文化价值评估 |
二、文化思想创造价值 |
第二节 品牌构建的时代更新特征 |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 |
二、结合时代潮流理念 |
三、品牌的生命再造 |
第三节 品牌构建的传统文化识别特征 |
一、发掘历史遗产 |
二、传统文化视觉识别 |
第四节 品牌构建的传奇功效特征 |
一、传奇品质保证 |
二、传奇延伸价值 |
三、品牌的资产组合 |
第五章 传统文化品牌的营销拓展与管理 |
第一节 传统文化品牌的市场营销 |
一、文化再造市场营销策略 |
二、品牌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
第二节 文化在跨媒体传播策略中的运用 |
一、跨媒体营销策略 |
二、文化与技术的互动 |
三、品牌的跨媒体营销策略 |
第三节 传统文化品牌的管理 |
一、管理与释放文化理念 |
二、传统文化品牌的管理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
(8)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策略分析——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品牌初识(1978—1992):建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形成品牌特征 |
二、“名牌”战略(1993—1998):以广告成就名牌,占领并撬动市场 |
三、品牌资产管理(1999—2013):注重品牌的内涵化建设 |
四、国家品牌战略(2014—2019):以定位建立彼此的认同与关系 |
五、结语 |
(9)“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品牌国际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品牌国际化趋势相关研究 |
(二) 品牌国际化评价指标相关研究 |
(三) 品牌国际化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四) 品牌国际化实现路径相关研究 |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一、概念界定 |
(一) “一带一路” |
(二) 品牌 |
(三) 品牌价值 |
(四) 品牌国际化 |
二、理论基础 |
(一) 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
(二) 企业国际化路径 |
(三) 企业品牌相关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品牌国际化发展现状 |
一、世界品牌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 |
(一) 发展现状 |
(二) 经验总结 |
二、我国品牌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 |
(一) 我国品牌国际化发展形势分析 |
(二) 我国品牌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现状 |
(三) “一带一路”下我国品牌国际化中面临的问题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品牌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
一、品牌国际化外部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一) 宏观因素——PEST分析 |
(二) 中观因素——KSF分析 |
二、品牌国际化内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一) 理论假设 |
(二)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三)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三、各因素对品牌国际化的影响路径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品牌国际化路径选择模式构建 |
一、案例分析——华为的品牌国际化之路 |
(一) 华为品牌国际化现状 |
(二) 华为品牌国际化路径分析 |
二、当前我国品牌国际化路径比较 |
(一) 被动式路径 |
(二) 传统式路径 |
(三) 跨越式路径 |
(四) 渐进式路径 |
三、路径选择模式构建 |
(一) 品牌杠杆式路径 |
(二) 品牌增长力式路径 |
(三) 品牌文化式路径 |
(四) 品牌生态式路径 |
四、实施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10)中国奢侈品品牌创建问题研究 ——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分析法 |
1.4.3 钻石模型分析 |
1.4.4 资料搜集途径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钻石”模型理论 |
2.2 有关奢侈品品牌的文献回顾 |
2.2.1 奢侈品的定义 |
2.2.2 奢侈品品牌的定义 |
2.2.3 奢侈品品牌的特点 |
2.2.4 奢侈品品牌的价值 |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
2.3.1 国外学者文献回顾 |
2.3.2 国内学者文献回顾 |
2.4 文献小结及研究问题的确定 |
第3章 中国奢侈品品牌创建现状 |
3.1 中国奢侈品发展概述 |
3.2 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主要特点 |
3.2.1 缺乏知名的自主奢侈品品牌 |
3.2.2 中国消费者海外购买奢侈品规模远超国内 |
3.2.3 奢侈品品牌消费者趋向于年轻化 |
3.2.4 传统奢侈品品牌门店与消费者需求不匹配 |
3.3 中国成功奢侈品品牌特点分析 |
3.3.1 主要经营珠宝饰品 |
3.3.2 先行的发达地区,在奢侈品品牌上具备先发优势 |
3.3.3 重视国内文化元素,打老上海、老香港情怀 |
3.3.4 重视品质 |
第4章 国外奢侈品品牌的创建现状 |
4.1 国外奢侈品品牌的发展历程 |
4.1.1 欧洲老牌奢侈品品牌为代表的老牌奢侈品品牌发展历程 |
4.1.2 美国等新兴国家新兴奢侈品品牌发展历程 |
4.2 国外奢侈品品牌的发展现状 |
4.2.1 市场规模发展现状 |
4.2.2 品牌价值 |
4.3 国外奢侈品品牌的发展趋势 |
4.3.1 线上营销崛起,日益重要 |
4.3.2 奢侈品品牌的文化内涵日益重要 |
4.3.3 多元化、个性化 |
4.4 国外成功奢侈品品牌案例 |
4.4.1 蒂梵尼(TIFFANY&CO.)案例分析 |
4.4.2 蔻驰(coach)案例分析 |
4.4.3 拉尔夫·劳伦(Ralph Lauren)案例分析 |
4.5 国际奢侈品品牌创建对我国的启示 |
第5章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奢侈品品牌创建问题研究 |
5.1 生产要素 |
5.1.1 自然资源 |
5.1.2 人力资源 |
5.1.3 知识资源 |
5.1.4 资本资源 |
5.1.5 基础设施 |
5.1.6 有着各大奢侈品丰富的代工经验 |
5.1.7 文化资源 |
5.2 需求状况 |
5.2.1 消费市场分析 |
5.2.2 需求趋势分析 |
5.3 相关及支持产业 |
5.3.1 相关产业 |
5.3.2 延续产业 |
5.3.3 相关及支持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
5.4 企业战略及结构、同业竞争 |
5.5 其他因素 |
5.5.1 政府 |
5.5.2 机会 |
5.5.3 产业创新 |
第6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及建议 |
6.2.1 政府层面 |
6.2.2 企业层面 |
6.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6.4 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市场全球化下的中国品牌建设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科技新符号的运用与传播[D]. 崔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D]. 朱简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研究 ——以企业品牌为例[D]. 张丹. 吉林大学, 2020(01)
- [4]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策略分析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视角[D]. 郭羽佳. 山西大学, 2020(01)
- [5]中国典型城市奢侈品零售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燕纯. 广州大学, 2020(02)
- [6]文化走出去视域下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探析[D]. 李嘉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7]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D]. 闵洁. 上海戏剧学院, 2019(10)
- [8]西方品牌理论的本土化实践策略分析——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品牌成长的视角[J]. 李雪枫,郭羽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09)
- [9]“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品牌国际化路径研究[D]. 陈亚楠.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中国奢侈品品牌创建问题研究 ——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D]. 曹婷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