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时省力安装软件(论文文献综述)
王霄雯[1](2021)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建筑相较传统建造出现了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技术带来新的安全风险。并且装配工人大多由传统施工工人发展而来,而相关针对性的技术与安全规范尚未统一。建筑安全事故多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有意不安全行为是人为原因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类型,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去揭示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及群体差异性,以期改善装配式施工安全管理现状。本文首先通过对大量文献分析,结合装配式施工具体流程实践活动,提出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形成的七个理论路径假设,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装配式有意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模型,围绕此理论模型参考众多问卷设计原理及思路设计了《装配式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调查问卷》,对六个装配模式工地的208名施工及安全管理一线工人进行了实地调研。为了证明数据可用,接着对问卷数据进行了严格的信效度分析,然后利用SEM方法,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模型进行了检验与修订,实例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证明:“行为态度对有意不安全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一路径未得到验证,其余假设路径均合理正确。其中,有意不安全行为意向和直觉行为控制维度及其题项指标对有意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影响程度最大,而行为态度、风险偏好、主观规范通过有意不安全行为意向间接作用有意不安全行为。接着,从性别、学历、工作年限、年龄四个方面分别对装配式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模型中的变量进行了群体差异性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装配式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在男女性别群体无显着性差异;不同年龄群体在风险偏好维度“侥幸心理”、“自我效能”、“风险意识”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学历群体在“舒适性”、“工友行为”、“有意不安全行为需求”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从业年限在“行为信念”、风险偏好维度“自我效能”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最后结合有意不安全形成机理路径和群体差异性分析结果对装配式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管控提出了对应的管控措施建议,以期减少装配式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的产生。
杨小伟[2](2021)在《成本收益视角下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第一师阿拉尔市棉农微观调研数据》文中指出2014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用航空建设”。2016年农业部印发的《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更是要求要淘汰传统喷洒工具,因地制宜推广无人机施药技术。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在国家农机补贴的基础上颁布植保无人机补贴政策,进一步推动无人机施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与传统的施药技术相比,无人机施药技术具有不受地形和作物高度的限制、效率高、农药利用率高等显着优点,该技术能有效缓解因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而导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更能降低因传统施药技术粗放式喷洒而导致的施药者农药中毒、农药环境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师阿拉尔市种植的232.52万亩棉花中约1/3的棉田采用无人机施药技术完成施药作业,农户对该技术的采纳率较低。传统的棉花施药技术和无人机实施药技术相比较,成本收益孰高孰低?哪些因素制约了棉农对该项技术的采纳?基于此,本文利用第一师阿拉尔棉区棉农微观调研数据,以农户行为理论、技术扩散理论、庇古税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成本投入、环境成本、棉花种植收入三方面入手对研究区不同施药技术的成本收益情况进行了量化核算,在此基础上,从棉农禀赋特征、家庭特征、耕地特征、外部环境、技术认知等不同维度构建了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棉农采纳无人机施药技术的各项因素,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2019年一师阿拉尔市无人机施药技术下亩均棉花的施药经济成本为152.493元,亩均环境成本为12.034元,亩均棉花收入为2297.506元,相比研究区其他三种施药技术无人机施药技术在节省施药成本、保护环境、增加收益方面具备明显优势。(2)棉农的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是否拥有农用拖拉机3个因素和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行为具有负向影响,棉农的受教育程度、是否兼业、棉花种植面积、参加农业培训频次、周围无人机施药技术使用情况5个因素对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3)完善无人机施药技术推广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棉农有序开展兼业活动、强化棉农教育培训四条对策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棉农对无人机施药技术的采纳率。
徐恒[3](2021)在《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动态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相关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都证明了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新生代建筑工人正逐步成为我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中流砥柱,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其行为模式与老一代建筑工人也势必存在差异。此外,动机理论表明不安全行为动机是导致不安全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内部需求和外部诱因是引发动机的两个条件。相较于老一代建筑工人,新生代建筑工人的需求更加丰富,而且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缺乏责任感、情绪化等特点,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以及环境对其态度和心理的影响程度更为显着,这使得其不安全行为动机更具复杂性。因此,本文以新生代建筑工人为研究对象,基于行为动机视角,分析其不安全行为动机及产生过程,探讨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和动态演化规律。首先,以动机理论为基础,引入并拓展“刺激(Stimulus)-有机体(Organism)-反应(Response)”模型,阐明了“内部需求、外部诱因-不安全行为动机-不安全行为-行为结果”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构建了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通过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识别出了新生代建筑工人的6类不安全行为动机以及影响不安全行为动机外化成行为的5个个体因素和起调节作用的2个情境因素,基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模型。再次,基于形成机理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不安全行为演化因果关系图和存量流量图,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采取G1法、专家打分法和调查问卷收集模型基础数据,通过基础仿真和方案仿真揭示了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动态演化规律以及各影响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效应,找到了对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最后,基于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模型和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结果,从不安全行为动机激发阶段和不安全行为动机外化阶段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改善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相关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可以为建设主管部门和建筑施工企业掌握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进而采取改善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减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安全管理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包括32幅图,35个表,155篇参考文献。
陈洋[4](2020)在《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生产是煤矿安全管理中不变的主题,然而各类事故却严重威胁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表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息息相关,因此若能对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加以干预与控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率。然而,在煤矿企业中却普遍存在着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现象,作为矿工习得不安全行为的主要途径,其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在群体中的传播和蔓延,使得初始的个体不安全行为最终发展成群体性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群体安全意识的下降,严重威胁着企业的安全生产。鉴于一线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驱动机理、演化规律以及相应的干预策略的制定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这对提升组织安全,保障组织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立足于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概念,并以此为研究对象,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合理地运用和借鉴安全科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观点对不安全羊群行为的驱动机理、演化规律以及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选择偏好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分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的研究内容与结论:(1)通过文献查阅和研读,结合安全管理领域的不安全行为概念、行为金融领域的羊群行为概念以及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从众行为概念对矿工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此外,从行为发生动机的视角,在深度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并验证了不安全羊群行为的二维结构,即规范顺从和信息认同。(2)在基于深度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挖掘不安全羊群行为的驱动因素,构建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进而依据开发的量表收集研究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不安全羊群行为在工作年限、收入、年龄以及学历等人口学变量上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而在职位层级上并没有表现出差异;恢复水平和工作素养会通过感知收益的中介作用而负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而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以及工作要求会通过感知收益的中介作用而显着正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个人特质、任务与人际关系和群体不安全氛围通过感知损失显着负向作用于不安全羊群行为,而恢复水平和组织监管通过感知损失显着正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3)基于行为效用感知的不安全羊群行为演化博弈分析。由于行为效用感知(感知收益、感知损失)在内、外部因素与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是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关键且直接因素,因此,借助演化博弈理论,进一步分析行为效用感知对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把握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规律。通过建立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对称博弈,从员工群体内部视角分析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路径及演化稳定策略,得出在不同行为效用感知(感知收益和感知损失)水平的作用下,煤矿一线员工的演化均衡策略,并利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进一步,通过构建管理者与员工间的非对称博弈,从员工群体外部视角分析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路径及演化稳定策略,以及相应的管理者的策略选择,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每种演化稳定策略进行数值仿真模拟。(4)考虑到行为效用感知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内、外部因素嵌入到行为效用感知中,通过建立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系统,分别对比了各个因素取最优和最劣值时,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趋势,并通过比较得出:在单因素中,对个人特质的干预所取得的效果最好;在内部因素(个人特质、恢复水平和工作素养)和外部因素(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工作要求和组织监管)分别取最优和最劣值时的对比中得出,对外部因素的干预所取得的效果更佳;最后,当个人特质、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工作要求处于低水平,且恢复水平、工作素养和组织监管处于高水平的情况下,整个系统中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水平最低,所取得的干预效果最好。(5)基于实证研究、演化博弈研究以及仿真研究所得结论,分别从行为驱动、演化规律以及干预效果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和对策,为遏制煤矿企业中的不安全羊群行为和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本文中,图共计68幅,表共计103张,参考文献共计326篇。
张建明[5](2020)在《面向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行人过街交通安全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步行服务供需矛盾使行人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受限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过街环境是过街安全供需匹配的关键。为从道路规划设计层面推进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环境供需矛盾的系统、有效解决,从而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性,考虑到行人过街交通安全问题特点及其相关研究局限,论文从解析安全问题成因及提出安全评价新方法两个关键层面着手,展开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研究。首先,依行人过街交通安全概念,明确了行人过街交通安全即合理冲突的过街交通系统运行状态,以及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的组织与供给、需求与使用关系。依过街交通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解析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的构成,包括宏观的步行系统环境、中观的过街交通组织管理、微观的行人过街过程三个层面。在明晰行人过街交通安全构成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各部分内容的组织要点及其安全影响。宏观的步行系统层面,明确步行系统通达性、可达性的组织要点,点明了行人无组织过街与步行系统环境条件的内在联系;中观的过街交通组织层面,依交通组织原理解析了人车冲突的组织形式及其对应组织内容、程度和要点等,其中组织形式包括立体空间绕行、平面分离组织、全无管制等;微观的行人过街过程层面,依计划行为理论、人的信息处理系统分别解析行人过街的计划过程和实际行为过程,辨析行人出行偏好、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生理特征局限于过街行为层面的影响,并提出干预不良影响的形式及内容。其次,在解析行人过街交通安全问题成因的基础上,为查证我国行人过街环境建设可能潜在的交通安全问题,论文以柏林、大阪、北京、杭州、大连5座城市的部分六条机动车道城市干路为调查对象,对比分析了其行人过街安全环境于通道设施、过街设施、行为干预三个层面的差异,得出我国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环境建设可能潜在的不足。然后,为推动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环境潜在问题的发现与系统解决,在分析现有评价方法评价原理及应用局限的基础上,发现以界定严重冲突为核心的交通评价侧重精确研究而摒弃了评价效用。随后,针对评价效用问题,以冲突情境作为交通冲突形式及内容的归类依据,以归类冲突情境下冲突主体的避让行为比率界定该冲突情境的冲突发生率及冲突风险程度,提出了基于“冲突情境——反应行为”的安全评价新方法,并限定其具体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为检验新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以大连市软件园路与数码路交叉口为例,开展基于“冲突情境——反应行为”的全路口安全风险评价,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新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通过比较数据结果初步发现:相同进口道的右转冲突风险情况明显弱于相邻进口道的右转冲突,且两者风险呈明显的倍数关系;位于同一转角处的两种右转冲突形式,其冲突风险与冲突情境样本量关系紧密;位于不同转角处的冲突形式,其安全风险与冲突情境样本量之间无明显联系。最后,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为落脚点总结了论文的成果及创新,其中,成因分析及问题查证分别为具体道路规划设计提供指导意见及完善意见;安全评价作为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具体问题的认定与解决。还就行人过街环境提升,提出了观念、服务、保障三个层面的建议。
高颖[6](2020)在《基于行为测量的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工行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化工企业由于其本身具有物料易燃易爆、工艺复杂、设备设施繁杂等危险特性,导致近年来化工事故频发,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鉴于绝大多数化工事故与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密切相关,因此,以人因事故致因理论、安全行为科学理论等为基础,对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员工行为安全水平,减少化工人因事故的发生。通过深入剖析化工事故案例,分析化工企业生产特点和事故特征,发现以违章操作为代表性的不安全行为而造成的事故居多。从人的行为模式出发,探究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机理,认为其产生过程都将经历外界信息感知、个体信息处理和做出反应动作3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会受到个体自身条件、物的状态、组织管理行为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从个体、物、组织和环境四个维度深入分析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补充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子,确定影响因子条目表,以此为依据,结合化工企业生产特点和事故特征,编制由个体因素、物的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4个分量表构成的预测量量表。通过量表的预测量,运用SPSS 22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效度,根据因子负荷删减不适宜题项,并对剩余测量题项进行信度检验,最终确定由受测者基本信息调查和42个测量题项共同组成的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正式测量量表。运用物元可拓理论、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熵值赋权法构建了基于FAHP-熵权法的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建立由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关联度函数将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之间建立联系,将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的主观评价指标权重与熵值赋权法确定的客观评价指标权重按照加权平均的方式相结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将其与关联度进行组合确定加权关联度矩阵,最终依据最大关联度准则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影响等级和影响程度大小。以C化学公司为例,运用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正式测量量表和评价模型进行实地测量、定量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个体因素是影响C化学公司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的一级关键因素,个体安全意识、安全设施防护水平、安全氛围和生活重大事件是二级关键影响因素。依据评价结果,从创新安全培训方式、加强工艺安全管理、营造班组安全氛围和关注员工身心健康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对策措施,以期减少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降低人因事故风险。
武秋雨[7](2020)在《工业设计在智能制造车间中的分析与应用 ——以AGV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倡导下,随着各项高新技术的加入,智能制造备受企业追捧,其最显着的特点是精准高效,省时省力,从而使得产品产出的质量和产量同步提升。而自动导引运输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作为智能制造车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实现从两点或多点之间自动运输货物。现阶段我国AGV的设计仍处于发展中阶段,一般主要以机电、机械、控制设计为主,形式单一,很少涉及到工业设计。因此本论文将以AGV为例阐述工业设计理论原则及方法在智能制造车间中的分析与应用,并提出了三种创新设计方案。基于工业设计理论中的仿生学设计,提出了第一种设计方案。通过提取“锹甲虫”呈似鹿角状的上颚(牙齿)形态特征,运用到AGV的机械手臂上,由原来的线定位对齐货物方式改为端点对齐,使其插入更直观,且在搬运货物的过程中更加坚固牢靠,从而提高其精准度和稳定性。其最大的亮点设计在于AGV的机械手臂可在上下移动调整高度的同时,机身还可360°自由旋转改变转向,一来减少工作空间面积,二来省去轮子转向的多余操作。基于工业设计理论中的模块化设计,提出了第二种设计方案。外形上改变了原AGV外露货物的传统形式,结合了当下汽车的包裹性元素,给人以更安全更放心的设计心理。外壳为可拆卸部分,当需要运输易爆品,或是有腐蚀性的化学试剂,亦或是需要密封条件的物品,外壳起到一个安全和隐私的作用,取下外壳即又可作为背负式运输车使用。其最大的亮点设计在于考虑了能让设备自动更换电池的装置,并配合特有的电池更换充电桩使用,省时省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基于工业设计理论中的解构主义设计,提出了第三种设计方案。打破了传统AGV功能单一的局限性,其最大的亮点设计在于车身可通过滚轮以中心轴旋转变形,再安装固定配备的前臂装置,使AGV能够背负式/插入式两用,适用于多种工作环境。从人机工程学的视角探讨产品使用的需求,结合人性化设计及设计心理学的分析,以实现多样需求共存为目标。在确保运行速度和运行稳定性的前提下,寻找各方案设计创新突破点,力求为国内智能制造车间中的智能设备市场提供市场竞争力。
朱世成[8](2020)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超高层幕墙定位监测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数量与高度两个角度来说,我国是超高层建筑大国。随着我国大量超高层建筑崛地而起,超高层外饰项目也越发变多,与此同时给传统测量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超高层外饰具有体表大,造型常成特异化的特点。而传统测量界面对这些特点有着效率低,精度差,安全性低的劣势。近年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我国逐渐兴起,引发了测量界的革命,可以弥补传统测量方式在超高层外饰的不足,创造经济效益,提高施工质量。之前多有学者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运用在建筑物测量方面,而超高层外饰项目属于超大体量被测物且多异形,相比于普通建筑物在运用中多有特殊与不同之处。本文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配以BIM技术对实例工程外饰项目进行了定位监测,从实际出发制订了实施方案,确立了实施细节,探索研究了其应用方法与应用效果,验证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超高层幕墙定位监测的可行性。全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确定出研究思路与方案。得出可以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运用在超高层外饰幕墙项目的三大过程中,即土建墙外立面定位监测,龙骨定位监测,铝板幕墙检测的三大过程。通过这三个节点的控制,保证最后幕墙的质量。(2)根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误差来源,确定在三大过程中的实施细节。得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每个大过程中的操作流程都为外业数据收集,内业数据处理,拟合分析的过程。但每个过程的操作方法都有差别,效果与意义多有不同。(3)通过对土建外立面的数据收集扫描,内业数据处理阶段除噪,分面分段,与格式转化的操作及拟合分析,得出了土建外立面平整度与垂直度,客观的评价了土建外立面施工质量,为下一步龙骨安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通过对龙骨的定位监测过程,对比得出脉冲式仪器更适于超高层外饰数据收集阶段的使用,并根据仪器原理,及误差来源摸索出数据收集时的操作细节。在龙骨点云的内业数据处理阶段,得出龙骨点云除噪需人工与软件除噪一起进行,可以更好的提高点云分辨度,保障点云质量。在拟合分析阶段摸索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进行龙骨点云与BIM模型的互验,互相检测偏差,为最终铝板包柱做好铺垫。(5)在铝板幕墙的定位检测中,得出外业数据收集时需要现场观测被测物点云质量。在内业数据处理中,运用与之前不同软件,分析两种软件优劣势,得出各自适合使用的阶段。拟合分析过程中从宏观角度验证了其铝板幕墙的竣工质量,验证了该课题的可行性,肯定了所研究的技术方法与效果。
常钧翔[9](2019)在《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水果产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水果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消费者对柑橘、苹果等水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果已经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果枝修剪是果园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对水果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果园修剪机修剪效率低、修剪繁琐、功能单一。果树修剪工作难、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果农。因此,研制高效率的果树修剪机势在必行。针对当前柑橘隔年交替结果种植模式,需要对柑橘果树进行整行齐切作业,为了提高修剪效率,提高水果产量,完善果园管理环节,节省人力物力。结合大型标准化果园果树的种植特点,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平地或缓坡地形的形状可调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用拖拉机提供修剪和牵引动力,实现对整行柑橘果树进行较高效率的齐切作业。工作与结论如下:1)对修剪机的切割器进行了修剪力学特性分析:选择圆盘锯片作为修剪切割器,在枝条直径、进给速度、锯片参数一定的情况下,探究不同锯片转速对柑橘枝条修剪扭矩、功率和修剪断面质量的影响。通过试验分析,筛选出了切割器最佳修剪转速:外径300 mm圆锯片转速选择2200 r/min,外径500 mm锯片转速选择1500 r/min。在修剪转速确定的条件下,对不同直径的柑橘枝条进行锯切试验,各枝条修剪断面符合交替结果修剪要求,验证了修剪参数的可行性,为修剪机方案研究提供设计依据。2)对修剪机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借鉴国内外修剪机研究现状及修剪方法,结合柑橘交替结果修剪要求,提出了空间可调双边齐切修剪方案。结合已定的空间可调双边齐切方案,对方案进行改进优化,确定出选用大、中马力拖拉机作为修剪动力,修剪作业速度为3 km/h,设计了整机参数和总体构成,阐述了其工作原理。3)对修剪机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了设计:设计了修剪臂装置,对锯片修剪切割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计算机软件对修剪臂装置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运用ANSYS/wb软件对修剪锯片、锯片旋转轴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和验证,确保其满足工作强度要求;对修剪锯片、锯片旋转轴、修剪臂进行了自由模态仿真分析,得出其固有频率,并与激振频率进行比较,避免共振的发生,确保修剪安全性。通过对修剪臂形状变化规律进行Adams/view运动学仿真,检验了修剪臂形状变化的可行性和修剪臂形状变化对树形修剪要求的符合程度。设计了空间调节移动装置,实现修剪臂装置上下和左右的空间移动功能,对空间调节移动装置进行了理论分析与选型,确保其满足强度要求和预定功能。4)对修剪机的传动路线进行了设计:为了实现修剪机的空间可调修剪功能,解决修剪臂在空间移动和形状变化过程中动力传递的问题,设计了液压传动系统、机械传动系统,选择与修剪机动力相匹配的液压和机械传动部件。5)对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进行了试制与功能验证:功能验证得出,修剪机修剪效果良好,修剪效率为1418棵/min,修剪机可以直观修剪出预定树形,修剪整齐度较好。修剪机的修剪效果基本符合柑橘交替结果农艺修剪要求,提高了修剪效率,满足设计目标。
施展[10](2019)在《升降可折叠双侧圆盘式果园开沟机的研究》文中提出近30多年来,我国柑橘产业生产逐渐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果品产业发展生产力机械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柑橘果园开沟施肥中体现尤为明显。为实现柑橘果园双侧开沟,提出升降可折叠式双侧圆盘开沟方案,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ADAMS虚拟样机等软件设计仿真优化并试制了样机,进行试验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查阅整理国内外对于果园开沟机的开沟方法及原理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参考多种开沟方式特点,结合柑橘果园农艺和土壤特性,创新地提出了双侧圆盘式果园开沟机方案。对比多种开沟刀片,综合选用双旋耕刀片类的开沟刀片,对其进行理论计算、转速试验验证最终其旋转直径0D、刀宽外廓距离B′、安装刀片数量z等参数,为机架结构设计、整机传动方案等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2)完成了开沟机的整体设计使其具有旋转开沟、机身折叠和行走升降三大功能。对开沟机的旋转开沟系统、机身折叠系统和支撑行走升降系统三大系统的运作方式进行介绍,对机架开沟变速齿轮箱、折叠装置、锁紧装置、升降装置、液压控制等关键部件和机构进行了结构设计选型和理论分析。3)利用ANSYS软件对机架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和结构性能分析,并对结构改进和优化,并进行了模态试验验证。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前的固定段机架,第1阶固有频率34.983Hz,落在机架激励频率035Hz范围,最大应力72.3896MPa;改进后的固定段机架,第1阶固有频率52.884Hz,比改进前提高17.901Hz,避开了激励频率范围,整体应力分布十分均匀,最大应力6.3011MPa。模态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与仿真结果相对误差仅-0.103%,最大误差百分比0.857%,振型基本一致,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4)结合折叠系统技术要求,设计选用WSP-D70-D50-L650-800型可伸缩十字万向联轴器。利用ADAMS软件建立可伸缩十字万向联轴器的虚拟样机模型,分析其运动规律,分析约束投影角变化和约束力/扭矩变化,得出机架折叠系统中在该可伸缩十字万向联轴器作用下可满足设计要求的75°极限位置和70°安全位置。对可伸缩十字万向联轴器角速度和线速度分析讨论稳定性,为机身折叠系统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后续折叠液压缸行程确定提供解决方案,也为支撑行走升降系统结构布置给予技术支持。5)通过分析变速齿轮箱的转动角度范围θ=18.78°82.35°推导开沟液压缸行程变化y=410.923mm483.061mm,再计算承受最大拉力ΣF=3534.941N,确定HSGL01E50/25-300型液压缸作为开沟液压缸,HOB50X350CA型液压缸作为折叠液压缸。进而设计一套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液压驱动控制系统实现对每个液压缸的单独控制,也可以实现四个液压缸的同时控制。6)加工试制了开沟机样机。选择与实地接近的土地进行室外试验。用L93(4)正交实验分析其功耗,研究开沟深度H、前进速度v、刀盘转速n这三个因素对沟深度对功耗的影响,得出开沟深度对功耗的影响最大,刀盘转速次之,前进速度的影响较小。故动力不足情况下可优先选择牺牲一定的开沟深度(不小于14cm)保证作业效率。开沟作业质量检测试验发现作业过程中,开沟机两侧开沟刀盘的开沟深度、开沟深度稳定性、矩形沟面宽度、沟底浮土厚度、碎土率这5项指标均符合NY/T740-2003田间开沟机作业质量标准规定,其满足柑橘果园施肥的园艺要求。
二、省时省力安装软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时省力安装软件(论文提纲范文)
(1)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研究现状 |
1.2.2 不安全行为研究 |
1.2.3 有意不安全行为研究 |
1.2.4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 |
2.1 有意不安全行为 |
2.2 计划行为理论 |
2.2.1 计划行为理论的内涵 |
2.2.2 计划行为理论的构成要素 |
2.3 结构方程模型 |
2.3.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
2.3.2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 |
2.3.3 模型适配度检验 |
第三章 发生机理模型构建 |
3.1 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分析 |
3.2 装配式有意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群 |
3.2.1 个人特征因素 |
3.2.2 管理环境因素 |
3.2.3 行为环境因素 |
3.2.4 设备环境因素 |
3.3 装配式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
3.3.1 计划行为理论的适用性 |
3.3.2 理论模型的提出 |
3.4 问卷设计 |
3.4.1 问卷设计思路 |
3.4.2 量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例验证 |
4.1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数据质量分析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效度分析 |
4.3 路径分析 |
4.3.1 理论模型的初始检验 |
4.3.2 模型修正 |
4.3.3 修正模型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群体差异性分析 |
5.1 群体差异性分析 |
5.2 性别差异性 |
5.3 不同年龄段差异性 |
5.3.1 差异性识别 |
5.3.2 事后检验 |
5.4 不同学历差异性 |
5.4.1 差异性识别 |
5.4.2 事后检验 |
5.5 不同从业年限群体差异性 |
5.5.1 差异性识别 |
5.5.2 事后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6.1 增强装配式施工安全管理技术 |
6.1.1 加强工程道德教育 |
6.1.2 多方共促装配式安全管理技术升级 |
6.2 提高装配式施工安全设备投入 |
6.2.1 确保安全设备的供应数量和质量 |
6.2.2 提高安全防护工具的实用性 |
6.3 强化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意识 |
6.3.1 区分群体组合施工班组 |
6.3.2 区分群体多样化多渠道安全培训 |
6.3.3 区分群体实施重点安全监管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
7.2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成本收益视角下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第一师阿拉尔市棉农微观调研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
1.3.2 关于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3 无人机植保技术方面的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户 |
2.1.2 农户行为 |
2.1.3 农户技术采纳行为 |
2.1.4 植保无人机 |
2.1.5 无人机施药技术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创新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
2.2.3 农业技术采纳理论 |
2.2.4 庇古税理论 |
第3章 第一师阿拉尔市棉农不同施药技术采纳现状分析 |
3.1 第一师阿拉尔市概况 |
3.1.1 自然概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3.2 第一师阿拉尔市棉花种植概况 |
3.2.1 棉花种植面积概况 |
3.2.2 棉花种植特点 |
3.2.3 棉花单产概况 |
3.2.4 棉花无人机施药技术应用状况 |
3.3 第一师阿拉尔市棉农不同施药技术采纳情况调研分析 |
3.3.1 问卷设计 |
3.3.2 样本区域选择 |
3.3.3 调查方法 |
3.3.4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第一师阿拉尔市不同棉花施药技术成本、效益核算 |
4.1 第一师阿拉尔市棉农不同施药技术采用情况 |
4.2 不同施药技术的成本分解 |
4.2.1 不同施药技术的经济成本构成 |
4.2.2 不同施药技术导致的环境成本 |
4.3 不同施药技术的成本核算 |
4.3.1 不同施药技术经济成本说明及核算 |
4.3.2 不同施药技术导致的环境成本核算 |
4.4 不同施药技术下棉农的棉花种植收入 |
4.4.1 棉花种植收入构成 |
4.4.2 不同施药技术下棉农的棉花种植收入 |
4.5 不同施药技术的效益对比 |
4.5.1 不同施药技术的经济成本对比 |
4.5.2 不同施药技术的环境成本对比 |
4.5.3 不同施药技术的效益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分析 |
5.1 计量理论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5.2 自变量对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的预期影响结果 |
5.2.1 棉农禀赋特征的预期影响 |
5.2.2 棉农家庭特征的预期影响 |
5.2.3 耕地特征的预期影响 |
5.2.4 外部环境、技术认知特征的预期影响 |
5.3 模型估计结果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棉农自身特征对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
5.4.2 棉农家庭特征对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
5.4.3 耕地特征对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
5.4.4 外部环境、技术认知特征对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基本研究结论 |
6.2 提升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的对策建议 |
6.2.1 完善无人机施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
6.2.2 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棉花规模化种植 |
6.2.3 引导棉农有序开展兼业活动 |
6.2.4 强化棉农的教育培训工作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动态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
2 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动机理论 |
2.2 基于动机理论的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过程分析 |
2.3 SOR行为模型 |
2.4 基于SOR行为模型的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过程分析 |
2.5 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扎根理论的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模型构建 |
3.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分析工具 |
3.2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
3.3 数据分析 |
3.4 模型阐释 |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6 案例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4 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 |
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4.2 建模目的、适用性和系统边界的确定 |
4.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4.4 模型基础数据采集与处理 |
4.5 系统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改善对策 |
5.1 不安全行为动机激发阶段相关对策 |
5.2 不安全行为动机外化阶段相关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羊群行为与从众行为的关系 |
2.2 不安全羊群行为概念的界定 |
2.3 相关理论基础与模型 |
2.4 文献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3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模型的建立 |
3.1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因素筛选 |
3.2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因素的界定 |
3.3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所需量表的开发与数据收集 |
4.1 量表开发的流程与原则 |
4.2 初始题项的提取与修正 |
4.3 预调研与初始量表检验 |
4.4 正式施测与样本情况 |
4.5 正式量表的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5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实证分析 |
5.1 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
5.2 不安全羊群行为各驱动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5.3 不安全羊群行为与其各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4 行为效用感知的中介效应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行为效用感知的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
6.1 演化博弈理论 |
6.2 演化博弈分析的适用性评价 |
6.3 员工群体内部演化博弈分析 |
6.4 管理者与员工演化博弈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研究 |
7.1 建模的理论与方法 |
7.2 Netlogo平台仿真的原理与优势 |
7.3 仿真系统的构建 |
7.4 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不安全羊群行为干预的对策建议 |
8.1 基于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建议 |
8.2 基于演化博弈的管理者的干预建议 |
8.3 基于仿真研究的干预措施选择建议 |
8.4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面向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行人过街交通安全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过街安全问题背景 |
1.1.2 规划设计成果背景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重点范围 |
1.2.1 交通安全概念界定及相关术语 |
1.2.2 研究重点层面 |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1 国外具体层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2 国内具体层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3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的总结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目的及目标 |
1.4.2 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的组织与供给 |
2.1 步行系统环境的过街安全 |
2.1.1 步行系统构成与过街安全 |
2.1.2 过街通道设置与过街安全 |
2.1.3 本节小结 |
2.2 平面过街区域的过街安全 |
2.2.1 行人驻足区的待行安全 |
2.2.2 人车交织区的通行安全 |
2.2.3 本节小结 |
2.3 过街交通组织管理的安全 |
2.3.1 立体分离组织与过街安全 |
2.3.2 平面分离组织与过街安全 |
2.3.3 其他组织管理与过街安全 |
2.3.4 本节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3 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的需求与使用 |
3.1 行人过街的计划行为 |
3.1.1 行为态度——行人过街的需求偏好 |
3.1.2 主观规范——行人过街的行为压力 |
3.1.3 知觉行为控制——行人过街的行为过程 |
3.1.4 本节小结 |
3.2 过街行为的原理——人的信息处理 |
3.2.1 注意资源特征——过街行为状态 |
3.2.2 感觉知觉系统——过街信息感知 |
3.2.3 认知决策系统——过街信息处理 |
3.2.4 反应运动系统——过街行为输出 |
3.2.5 本节小结 |
3.3 行人过街的生理局限 |
3.4 过街交通行为的干预措施 |
3.4.1 标志标线 |
3.4.2 设施设计 |
3.4.3 道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问题的查证——国内外行人过街交通安全环境建设差异调查 |
4.1 调查方案 |
4.1.1 选定调查区域——柏林、大阪、北京、杭州、大连 |
4.1.2 选定调查对象——“六条机动车道”城市干路 |
4.1.3 调查内容及流程 |
4.2 调查结果 |
4.2.1 步行系统过街通道建设差异 |
4.2.2 行人过街设施建成环境差异 |
4.2.3 行人过街行为干预环境差异 |
4.3 本章小结 |
5 行人过街交通安全性的评价 |
5.1 安全评价相关概述 |
5.1.1 交通冲突技术的概述 |
5.1.2 冲突指标的评价偏误 |
5.2 基于“冲突情境——反应行为”的安全评价方法 |
5.2.1 冲突情境——交通冲突的归类依据 |
5.2.2 行为反应——交通冲突的概率及程度 |
5.2.3 具体评价内容及方法 |
5.3 新评价方法的实验检验 |
5.3.1 评价路口交通条件 |
5.3.2 录像调查及评价数据整理 |
5.3.3 路口交通安全评价结果及分析 |
5.3.4 评价实验的总结与展望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关于过街环境提升的其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路口评价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行为测量的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化工事故特征和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2.1 化工企业生产特点 |
2.2 化工事故特征分析 |
2.3 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分析 |
2.4 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2.4.1 个体因素 |
2.4.2 物的因素 |
2.4.3 组织因素 |
2.4.4 环境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3 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的确定 |
3.1 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的设计 |
3.1.1 测量量表的设计原则 |
3.1.2 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的设计依据 |
3.1.3 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预测量量表的编制 |
3.2 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预测量 |
3.2.1 预测量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
3.2.2 预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3.3 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的确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FAHP-熵权法的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物元可拓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模型的相关理论基础 |
4.1.1 物元理论 |
4.1.2 可拓学理论 |
4.1.3 模糊层次分析法理论 |
4.1.4 熵值赋权法理论 |
4.2 基于FAHP-熵权法的物元可拓评价模型优点 |
4.3 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 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评价模型的构建 |
4.4.1 经典域物元矩阵的确定 |
4.4.2 节域物元矩阵的确定 |
4.4.3 待评物元矩阵的确定 |
4.4.4 关联函数和关联度 |
4.4.5 基于FAHP-熵值法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6 加权关联度的确定 |
4.4.7 评价等级与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化工企业从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评价实例研究 |
5.1 C化学公司企业概况 |
5.2 C化学公司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测量 |
5.2.1 测量样本描述性分析 |
5.2.2 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 |
5.3 C化学公司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评价 |
5.3.1 评价等级的确定 |
5.3.2 经典域、节域和待评物元的构建 |
5.3.3 指标关联度的确定 |
5.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5 指标加权关联度的确定 |
5.3.6 C化学公司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4 对策建议 |
5.4.1 创新安全培训方式,提高安全意识 |
5.4.2 加强工艺安全管理,提升安全设施防护水平 |
5.4.3 营造班组安全氛围,提高行为安全水平 |
5.4.4 关注员工生活重大事件,促进身心健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7)工业设计在智能制造车间中的分析与应用 ——以AGV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发展趋势 |
1.1.1 制造车间AGV背景 |
1.1.2 制造车间AGV发展趋势 |
1.2 智能制造车间AGV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知名品牌AGV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知名品牌AGV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课题研究目标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1.3.3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课题研究方法及简要框架 |
1.4.1 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2 课题简要框架 |
1.5 在智能制造车间中工业设计的应用调查及分析 |
1.5.1 对智能制造车间设计人员、操作人员调查及分析 |
1.5.2 对智能制造车间实地调查及分析 |
1.5.3 调查总结 |
2 AGV的关键技术及设计要点 |
2.1 AGV的关键技术 |
2.1.1 AGV本体研究的关键技术分析 |
2.1.2 AGV控制研究的关键技术分析 |
2.1.3 AGV工业设计研究的关键技术分析 |
2.1.4 AGV的构成、工作原理、基本用途、分类及特点 |
2.2 现状分析 |
2.2.1 AGV性能分析 |
2.2.2 AGV内部机械布局分析 |
2.2.3 AGV控制界面分析 |
2.2.4 AGV外观造型分析 |
2.2.5 AGV材质分析 |
2.3 提出对应解决方案 |
2.4 AGV设计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
2.4.1 确定控制界面位置 |
2.4.2 确定控制界面的布局和功能分区 |
2.4.3 确定控制界面的形状位置及主配色 |
3 AGV自动更换电池装置创新设计 |
3.1 AGV常用的电池类型 |
3.2 AGV充电存在的问题 |
3.3 AGV自动更换电池解决方案 |
4 AGV设计实践 |
4.1 仿生学设计理论——锹甲虫插入式AGV |
4.1.1 优化方案采用的工业设计理论 |
4.1.2 优化方案的亮点 |
4.1.3 优化方案的具体化 |
4.2 模块化设计理论——腔体嵌入式AGV |
4.2.1 优化方案采用的工业设计理论 |
4.2.2 优化方案的亮点 |
4.2.3 优化方案的具体化 |
4.3 解构主义设计理论——背负/插入式两用变形AGV |
4.3.1 优化方案采用的工业设计理论 |
4.3.2 优化方案的亮点 |
4.3.3 优化方案的具体化 |
5 样机制作与展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成果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设计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工业设计在智能制造车间中的应用调查问卷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超高层幕墙定位监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特点及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简介 |
2.1.1 技术实施流程简介 |
2.1.2 技术常见要素 |
2.2 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工作原理 |
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 |
2.4 两个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简介 |
2.5 点云误差来源分析 |
2.6 实例工程项目简介 |
2.7 本章小结 |
3 土建墙外立面定位监测 |
3.1 外业数据收集 |
3.2 内业数据处理 |
3.2.1 点云的拼接 |
3.2.2 点云的除噪 |
3.2.3 点云的渲染 |
3.2.4 数据导出 |
3.3 拟合分析 |
3.3.1 垂直度监测 |
3.3.2 平整度监测 |
3.4 本章小结 |
4 龙骨的定位监测 |
4.1 外业数据收集 |
4.2 内业数据处理 |
4.2.1 点云的除噪 |
4.2.2 点云的分割与格式转化 |
4.3 拟合分析 |
4.3.1 龙骨点云的逆向验模 |
4.3.2 龙骨点云的拟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超高层铝板幕墙检测 |
5.1 外业数据收集 |
5.2 内业数据处理 |
5.3 拟合分析 |
5.3.1 铝板的整体评估分析 |
5.3.2 铝板偏差监测 |
5.3.3 传统方法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2 切割器修剪力学特性分析 |
2.1 切割器和试验参数的选择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1 试验材料的采样 |
2.2.2 试验仪器设备 |
2.2.3 试验台架系统的搭建 |
2.2.4 切割器锯切特性测试 |
2.3 切割器锯切特性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的总体设计 |
3.1 柑橘修剪机的参数设计 |
3.1.1 整机设计要求 |
3.1.2 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主要性能指标 |
3.2 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总体结构设计 |
3.2.1 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结构组成 |
3.2.2 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的工作原理 |
3.2.3 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创新点 |
3.3 本章小结 |
4 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分析 |
4.1 修剪臂的设计 |
4.1.1 修剪臂装置的总体构成 |
4.1.2 圆锯片锯切过程与静力学模态仿真分析 |
4.1.3 圆锯片旋转轴静力学与模态仿真分析 |
4.1.4 修剪臂自由度分析 |
4.1.5 修剪臂受力分析 |
4.1.6 修剪臂运动学与模态仿真分析 |
4.2 空间调节移动装置的设计与分析 |
4.2.1 空间调节移动装置工作原理 |
4.2.2 空间调节移动装置的设计与选型 |
4.3 本章小结 |
5 动力传动系统设计与分析 |
5.1 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 |
5.1.1 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液压传动系统技术要求 |
5.1.2 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液压传动系统油路图设计 |
5.1.3 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液压元件的选择 |
5.2 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 |
5.2.1 机械传动系统工作原理 |
5.2.2 机械传动系统设计与选型 |
5.2.3 皮带张紧装置设计 |
5.3 修剪机匹配功率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6 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试制与功能验证 |
6.1 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的试制与调试 |
6.1.1 功能调试 |
6.1.2 调试设备 |
6.1.3 调试内容与方法 |
6.1.4 调试结果与分析 |
6.2 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功能验证 |
6.2.1 功能验证目的 |
6.2.2 功能验证材料与设备 |
6.2.3 功能验证内容与方法 |
6.2.4 功能验证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
致谢 |
(10)升降可折叠双侧圆盘式果园开沟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内外开沟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开沟机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开沟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现状总结与课题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双侧开沟机总体方案设计 |
2.1 设计要求 |
2.2 整机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 |
2.2.1 开沟系统 |
2.2.2 机身折叠系统 |
2.2.3 支撑行走升降系统 |
2.2.4 开沟机其他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3 开沟部件选型与分析 |
3.1 开沟刀片的选择 |
3.2 开沟器的选择 |
3.2.1 双刀盘轮设计 |
3.2.2 双刀盘轮的组装 |
3.3 双刀盘轮开沟器刀片动力学分析 |
3.3.1 开沟刀片的运动方程 |
3.3.2 开沟刀片的切土速度 |
3.3.3 开沟刀片作业区长度 |
3.3.4 开沟周期重叠量与作业质量关系 |
3.4 开沟器部件开沟性能检验 |
3.4.1 试验区土壤物理性质 |
3.4.2 刀盘效果试验目的与设备 |
3.4.3 试验过程与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开沟机机架有限元分析与结构改进 |
4.1 开沟机机架整体结构 |
4.2 模态分析理论 |
4.2.1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 |
4.2.2 静力学分析的流程 |
4.3 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4.3.1 机架三维建模与基本结构 |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3 网格划分 |
4.3.4 添加约束条件 |
4.4 模态计算及结果分析 |
4.5 机架结构性能分析 |
4.5.1 机架载荷分析 |
4.5.2 有限元结构刚度分析 |
4.6 开沟机固定段机架改进 |
4.7 改进后的固定段机架有限元分析 |
4.7.1 改进后固定段机架模态分析结果 |
4.7.2 改进后固定段机架机构性能分析及计算结果 |
4.8 机架模态试验验证 |
4.9 本章小结 |
5 可伸缩十字万向联轴器的选用与运动仿真 |
5.1 可伸缩十字万向联轴器的设计与选用 |
5.1.1 万向联轴器的机构特点 |
5.1.2 万向联轴器的选用方式 |
5.1.3 十字万向联轴器的选用计算 |
5.1.4 可伸缩十字万向联轴器结构 |
5.2 可伸缩十字万向联轴器运动仿真前处理 |
5.2.1 ADAMS软件介绍 |
5.2.2 可伸缩十字万向联轴器的建模 |
5.2.3 添加约束和驱动 |
5.2.4 轨迹测量点的设定 |
5.3 运动仿真分析 |
5.3.1 运动仿真与运动轨迹 |
5.3.2 ADAMS/view后处理与极限位置判断 |
5.3.3 折叠运动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开沟机液压控制系统 |
6.1 开沟液压缸行程分析 |
6.1.1 开沟器转动角度分析 |
6.1.2 开沟液压缸行程确定 |
6.2 液压缸压力计算 |
6.3 开沟液压缸选用 |
6.4 折叠液压缸选用 |
6.5 液压系统油路图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7 其他关键部件 |
7.1 开沟变速齿轮箱 |
7.2 支撑行走升降轮机构 |
7.3 锁紧装置与折叠旋转合页 |
7.4 覆土罩板装置 |
7.5 本章小结 |
8 双侧圆盘式果园开沟机试验分析 |
8.1 开沟机作业功耗正交试验分析 |
8.1.1 试验目的 |
8.1.2 试验设备 |
8.1.3 试验方法和数据 |
8.1.4 试验结果分析 |
8.2 开沟机作业质量检测 |
8.2.1 试验目的 |
8.2.2 试验设备 |
8.2.3 试验方法和数据 |
8.2.4 试验结果分析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省时省力安装软件(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配式建筑施工有意不安全行为研究[D]. 王霄雯.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成本收益视角下棉农无人机施药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第一师阿拉尔市棉农微观调研数据[D]. 杨小伟.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新生代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动态演化研究[D]. 徐恒.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D]. 陈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面向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行人过街交通安全分析与评价[D]. 张建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行为测量的化工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高颖. 江苏大学, 2020(02)
- [7]工业设计在智能制造车间中的分析与应用 ——以AGV为例[D]. 武秋雨. 西华大学, 2020(01)
- [8]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超高层幕墙定位监测的应用研究[D]. 朱世成. 西华大学, 2020(01)
- [9]双边齐切柑橘修剪机设计与研究[D]. 常钧翔.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10]升降可折叠双侧圆盘式果园开沟机的研究[D]. 施展.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