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素质结构分析

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素质结构分析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素质结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向慧[1](2020)在《“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因此,“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以下简称“三型”)是当前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素质的精准研判,也是职业教育应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回应。综合来看,劳动者素质发展从经验到技能、再到经验与技能相结合、技能与知识结合,最终集知识、技能、创新为一体,同时教育内容上也经历了“应会”、“应知应会”并重到三型合一的发展过程,从而职业教育政策、理论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逻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当前我国对外经贸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亟需按照“三型”劳动者素质要求进行培养,按照“三型”的能力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是落实新时期职业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首先,按照目的性抽样原则并结合区域分布和培养方案结构,确定11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作为研究样本,对发布时间、整体结构以及具体的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专业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培养方案更新调整具有滞后性、较少院校认识到商务实践的重要性,且存在培养目标偏向趋同化,“三型”特征不明显,课程结构欠合理,商务、英语“两张皮”,重理论轻实践和缺乏创新类课程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教学标准缺失而课程导向偏离,“三型”劳动者培养要求新而课程适应滞后,专业建设历史短而无课程模板借鉴。然后,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抓取17494条有效数据,按照大数据分析理念,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诉求体现为对相关英语等级证书、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要求较高,且需要具有扎实的外贸业务运作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基于此,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够精准,学生能力体系与社会需求不契合,人才供需脱节,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对企业的需求调研不充分、课程设置中企业角色不到位。因此,优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尤为迫切。基于能力本位理论,按照职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发展性原则,以企业需求、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个性发展需求和终身学习的自觉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优化。提出以“三型”培养要求为基本架构优化课程目标,对标企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三者有机统一;以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三型”培养要求,促进课程设置从学科体系中心向岗位任务中心转化,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内容,包括增设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创新类课程、商务实际操作技能课程、补充中西方商务文化等。围绕“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以“岗位任务”为主线,以典型岗位任务架构主题模块,呈现“串行-相连”的知识结构,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的“米”字型课程样态。与此同时,为保证这一课程设置顺利实现“三型”目标,还需要健全专业课评估措施,形成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实训基地管理以及夯实校企合作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机制。

韩雨晴[2](2020)在《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K学院作为办学20年的江苏省属民办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K学院正面临江苏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抽检评估的背景下,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现状出发,考察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与用人单位匹配程度,围绕K学院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对国内外人才培养和岗位胜任力应用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将人力资本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胜任力模型等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针对用人单位与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初步构建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问卷调查,从用人单位需求方和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供给方两个角度的调查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利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并比较了高校人才培养供给方与企业人才需求方两者的差异,进行各因子的差异性分析。通过调查发现K学院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和分析验证了这些问题的原因。将实际情况与理论知识进行结合后,提出了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质量提升对策建议:加大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建设、明确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市场导向的经管类学生培养方案、提高应用型经管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该论文有图7幅,表20个,参考文献65篇。

姚漪婕[3](2020)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优化设计探究 ——以A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国内国际贸易专业的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大多以高职院校的主观意识为主,课程内容的编排依赖于学科属性而并非学科的当前发展趋势及用人需求等。在强调教材课本为主,侧重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日常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存在知识结构偏于固化、零散,知识的岗位使用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伴随我国国际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内在国际贸易专业实务课程教学培养方向也更为多样化,但是也由此导致了学生职业规划出现不确定性。由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实务课程教学需要强化教学方式、方法、思路等的转化力度,以确保其提供的教学内容和引导方式等能符合学生入职之后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需求。基于以上,文中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务课程教学的优化与改革诉求为基础,以A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为调研和案例分析的对象,在阐述A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及课程教学现有布局的基础上,利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来对比学生、教师对现有课程教学的态度,并提取出A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目前的发展瓶颈。通过调查分析可得,A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目前存在教学定位与岗位要求不符,课程结构及目标不合理,课程评价受限于形式等问题。按照A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优化设计的要求,文中分别从国贸专业上岗知识能力胜任要求、课程目标定位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评价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和设计。为保障以上几个方面落实的成效,文中提出A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优化需要明确界定教学目标,三层优化课程结构、保障理论融合实训,灵活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确定考核核心,优化调整评价手段等。

刘海涛[4](2019)在《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而我国本科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开始进行以专业设置为核心的教学制度设计,并将专业始终视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这直接决定了专业设置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但长期以来,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始终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至今也没有得以有效解决。研究型大学作为大众化时代承担精英教育责任的主体,其本科专业设置对其他类型高校起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其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整体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切入点,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论据和对策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数据分析、访谈调查等方法,基于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将论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理性认识、实证研究及理论探讨。第一,在理性认识层面,通过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剖析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就纵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即完整系统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从专业生成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就横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又表现为客观属性与主观价值的统一体,即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具有“相关逻辑特性总和”与“各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适应性”的双重特征。而且,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行为主体权力与需求的适应性,与其多元逻辑的特性总和是相互影响、对应统一的,并分别通过本科专业设置的过程与结果得以反映。由此,本研究将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概括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多元逻辑的协调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对专业设置各逻辑历史演变与基本诉求的分析,以及专业设置各利益主体权益的审视,对该理性认识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在实证研究层面,基于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主要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进行实践分析。就其过程而言,主要包括本科专业内容确定、专业设置模式设计,以及各主体权力划配,即设置什么专业、怎样设置专业和谁来设置专业三个基本方面。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主要表现为,基于“统一管理,分级备案或审批”的国家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模式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仍然无法超越政府的主导作用,而社会与学生主体更是处于被相对忽略的状态;就其结果而言,主要包括专业结构布局状态与专业内涵建设状态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数量所呈现的静态与动态状况,还是本科专业布局所呈现的外部与内部结构,亦或是学生对各专业及其课程的认知状态,均表明各高校更为重视专业结构调整而忽视专业内涵建设。第三,在理论探讨层面,通过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与结果的实践研究,本文将其基本特征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本科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根据对其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而言,其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透过特征表面从学理层面,进一步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背后的问题本质进行理论反思。主要认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存在一定的历史惯性;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与冲突;本科专业设置中的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割裂。基于此,本研究从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组合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主要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健全专业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来调整专业价值取向、淡化本科专业结构、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严双[5](2019)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湖南省高校的样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关系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和跨境电商的发展,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文简称“国贸专业”)正不断受到重视,高校需要重新审视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依据,而且各高校正处于201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全文简称“《专业介绍》”)和2018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全文简称“《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过渡期,进行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对地方高校自身建设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实践和理论意义。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和解决大部分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人才培养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专业介绍》和《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为依据,结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运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八所高校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样本,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定位模糊、矛盾等问题,在培养要求上存在内容匹配度低、表述方面混乱等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课程属性不明晰、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结构欠科学等问题,在实践教学上存在学分设置混乱、具体设置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深入研究,重新构建以多元化人才类型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模块化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以及高质量高标准的实践教学,为各高校制定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柳音[6](2019)在《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几所驻邕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展开深度交流与合作,广西处于面向东盟十国的前沿地带,使其成为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更是中国—东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广西与东盟之间的国际贸易合作使其对国际经贸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的急速增加,这必然会带来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广西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以满足区域性人才需求和推进广西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重任。中国-东盟背景下的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供能够满足广西与东盟区域发展需求的国际经贸高素质人才,在广西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其人才优势,从而成为广西与东盟的区域经济与合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结合东盟背景下广西高校现行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通过选取几所驻邕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典型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评价几个维度提出东盟背景下广西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通过研究发现,广西高校现行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在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亟待更新,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内容和手段滞后单一、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培养质量及评价体系不完备等诸多方面,原因在于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主客体动力缺乏等。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从培养目标来看,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向“一化三型”转变;强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认同感。从培养过程来看,合理平衡课程结构,突出区域国际化特色;满足学生主体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教学内容更新,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手段;打造“双高、双师、双语”的多元复合型教师队伍。从培养制度与评价来看,以质量为导向,完备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可持续发展,建立“学生-教师-社会”三维评价机制。

张瀚云[7](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职学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以广州A学校为例》文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进步的重要体现。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证,它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建设是一所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计划中的最集中体现。课程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学校能够顺利地展开教育活动,更要以为社会或者企业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为目标。为了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本文基于广东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出发,对广东省的国际贸易就业岗位进行调查,以广州A学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广东省中职学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从而促使该专业课程建设从设计到实践的落实,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职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一带一路”背景与中职学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的相关性进行了整合分析,对于当前中职学校国际贸易课程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做了详细的描述。这个专业课程建设的项目分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现状的调查,在融入“一带一路”的前提下,为中职国际贸易课程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方向,对于中职学校的国际贸易课程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意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广东地区的中职学校在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上面有了更加开阔的平台,中职学校能在这个平台上培养出更优秀的国际贸易人才,有助于加快发展中职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也能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

曾诗怡[8](2019)在《福建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时代,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在“五区叠加”的大背景下,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与大力兴办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之间的联系。紧接着,教育部出台了推进中职教育改革试点的多项目工作。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随之如火如荼发展,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入了中等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截止2018年,中等职业教育情况虽然有所下滑,但依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3万所,总计招生559.4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为41.37%,在校生1551.8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本文深入分析了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并结合福建省整体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发现目前福建省财经商贸类人才数量需求大,供给少;专业设置含糊不清,专业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中职财经类学校数量少,学校财经色彩弱;师资队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地,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经验举措,并归纳了对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五点启示。为了更好地给福建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借鉴,本文从人才培养基础、人才培养条件、人才培养影响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和22个四级指标的福建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理论上对人才培养质量指标进行探讨。最后,本文立足福建省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促进福建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五条对策建议:改善教学条件,增强职业实训锻炼;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提高师资水平,打造精锐教师团队;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及时反思跟进,完善追踪调查与反馈。

张祺,李伟,刘阳[9](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黑龙江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文中指出"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突显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要进行改革,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以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为例,分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机遇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其他同类民办高校的培养特点,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

刘琪[10](2019)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要通晓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中俄合作办学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突破瓶颈,中俄合作办学需进一步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围绕这一目标和规格,在区域竞争力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三个理论的指导下,以文献法、比较法、数据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层次布局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数据表象背后的本质,继而总结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优势,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论证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及策略。依据政府需求、市场需求,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据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俄语+专业”的国际型人才。通过对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俄罗斯高校是我国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就其总体发展和典型案例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培养层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高职、硕博层次占比很小;本科及以上层次办学以理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高职层次办学高度集中于轨道交通类;其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完善。中方高校教师职称、学历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进俄方高校师资不足,且对俄方教师利用率较低,高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其三,俄语课程占用课时过高,引进外方专业课程比例较低,对共同开发课程和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其四,“985工程”、“211工程”类别高校参与度非常低,举办高校地域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存在举办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其五,学费标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办学经费筹措困难。从其后续发展来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还将面临来自俄方高层次师资短缺、合作办学内部竞争激烈,联合学位在俄罗斯发展受限等困境。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多方政策红利,中俄经贸、文化交流将大力推动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动也有利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未来,优化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需秉持服务中俄合作原则、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在办学实践中,需按照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尤其注重保障项目中赴俄留学学生的思想纯洁性;解决当前在生源、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规模布局,鼓励黑龙江省以外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以扩展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基于中俄合作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俄经济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中方高校的优势特征调整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布局;充分利用当前俄罗斯力推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加大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尝试在大学联盟、教育集团等教育集群内发展中俄合作办学,以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素质结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素质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国家意志之导向:高职“三型”劳动者培养的政策要求
        2.现实困境之诉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实际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2.国外文献综述
        3.文献述评与启示
    (四)核心概念界定
        1.“三型”劳动者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3.课程设置
    (五)研究内容与框架
        1.研究内容
        2.研究框架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七)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点
一、“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分析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1.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2.需求分析理论
    (二)培养“三型”劳动者的逻辑分析
        1.培养“三型”劳动者是历史的必然
        2.培养“三型”劳动者是逻辑的必然
    (三)“三型”劳动者培养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1.“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知识要求
        2.“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技能要求
        3.“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要求
        4.“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要求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基于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一)样本提取
        1.样本总体
        2.研究样本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
        2.专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的现状分析
        3.专业课程内容的现状分析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透视
        1.培养目标趋同化,“三型”特征不明显
        2.课程结构欠合理,商务、英语“两张皮”
        3.技能培训不充分,理论、实践“脱钩”
        4.职业发展难支撑,创新课程匮乏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专业教学标准缺位,课程导向偏离
        2.“三型”目标新,课程适应滞后
        3.专业建设历史短,无课程模板借鉴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需求:基于企业招聘数据的分析
    (一)数据采集
        1.数据信息源及工具
        2.数据采集目的
        3.数据采集分析过程
    (二)数据分析
        1.数据编码
        2.企业需求现状分析
    (三)结果讨论
        1.结论:企业岗位要求与“三型”劳动者素质要求吻合
        2.问题:既定培养目标与企业“三型”需求对接不精准
        3.原因:课程设置中的企业角色不到位
四、“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设计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和依据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依据
    (二)优化课程目标:以“三型”培养要求为基本架构
        1.基础知识目标
        2.职业技能目标
        3.创新能力目标
        4.“三型”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课程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三型”培养要求
        1.从学科体系中心到岗位任务中心
        2.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内容
    (四)优化课程结构:以“三型”目标牵引岗位任务主题模块
        1.建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基本要求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样态
五、“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
    (一)健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估措施
    (二)形成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
    (三)加强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建设
    (四)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2)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2.2 国内外对胜任力模型应用的研究
    2.3 文献综述小结
    2.4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才培养模式理论
    2.5 岗位胜任力
3 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调查分析
    3.1 问卷设计思路及调查情况
    3.2 学生培养角度调查结果分析
    3.3 用人单位需求角度调查结果分析
    3.4 用人单位需求与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对比分析
4 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质量提升对策建议
    5.1 加大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建设
    5.2 明确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目标
    5.3 制定符合市场导向的经管类学生培养方案
    5.4 提高应用型经管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优化设计探究 ——以A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职业能力
        2.1.2 职业能力价值取向
    2.2 能力本位教育
        2.2.1 能力本位教育的内涵
        2.2.2 能力本位教育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2.2.3 能力本位教育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中的必要性
第三章 A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3.1 A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状调研
    3.2 A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A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优化
    4.1 国贸专业上岗知识能力胜任要求
        4.1.1 职业岗位能力及素质结构要求
        4.1.2 职业岗位素质及知识结构要求
    4.2 课程目标定位优化设计
        4.2.1 基于职业能力价值取向设计课程目标
        4.2.2 结合岗位要求设计培育取向
    4.3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4.3.1 职业基本能力模块优化设计
        4.3.2 职业延伸能力模块
        4.3.3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优化设计
    4.4 课程教学实施设计
        4.4.1 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施设计
        4.4.2 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设计
    4.5 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第五章 A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5.1 明确界定教学目标,三层优化课程结构
    5.2 保障理论融合实训,灵活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5.3 确定考核核心,优化调整评价手段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
附录3 学生访谈
致谢
作者简介
论文数据采集

(4)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过程与结果:本科专业设置内涵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各逻辑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在规律
        二、市场需求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社会应用
        三、个体发展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价值回归
        四、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整合与统一
    第三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各利益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
        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主体的构成
        二、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各主体的权益审视
        三、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制衡与统一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内容确定的实践分析
        一、基于国家层面的实践分析
        二、基于高校层面的实践分析
        三、基于专业内容变化的实践分析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口径与方向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时间与空间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权力配置的实践分析
        一、对政府权力的分析
        二、对高校权力的分析
        三、对社会权力的分析
        四、对学生权力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的实践分析
        一、从学科专业数量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二、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三、从社会人才需求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体系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用性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学生发展的适用性
    第三节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分析
        一、访谈样本的选择
        二、访谈过程的实施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
        一、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
        二、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
        三、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
        四、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第二节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反思
        一、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的历史惯性
        二、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失衡与冲突
        三、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割裂
第六章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回归
    第一节 “谈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
        一、基于内涵的合理性
        二、基于管理的合理性
        三、基于目标的合理性
    第二节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专业价值取向
        二、健全专业管理体制,淡化本科专业结构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名单
    附录二: 2012-2017年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变化一览表
    附录三: 2007与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统计表
    附录四: 案例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规模前20位的专业及其就业率
    附录五: 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览表
    附录六: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访谈提纲
    附录七: 学生访谈编码手册(Codebook)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湖南省高校的样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情况
        1.3.2 人才培养要求研究情况
        1.3.3 课程设置研究情况
        1.3.4 实践教学研究情况
        1.3.5 其他有关人才培养的研究
        1.3.6 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5.2 人才培养方案
        1.5.3 人才培养目标
        1.5.4 人才培养要求
        1.5.5 课程设置
        1.5.6 实践教学环节
第2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
    2.1 人力资本理论
    2.2 人才培养理论
    2.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3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3.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的现状
        3.1.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3.1.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现状
    3.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
        3.2.1 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
        3.2.2 培养目标的定位矛盾
    3.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存在的问题
    3.4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建议
        3.4.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宏观建议
        3.4.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建议
    3.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建议
        3.5.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宏观建议
        3.5.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具体建议
第4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
    4.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4.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4.2.1 课程属性不明晰
        4.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4.2.3 课程结构欠科学
    4.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4.3.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宏观建议
        4.3.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建议
第5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
    5.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5.1.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国家宏观要求
        5.1.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5.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5.2.1 实践教学学分设置混乱
        5.2.2 实践教学的具体设置不规范
    5.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5.3.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宏观建议
        5.3.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建议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几所驻邕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和评价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1.2 人才培养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2.2.2 教育供需理论
第三章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概况及典型培养模式分析
    3.1 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概况
        3.1.1 东盟背景下广西区域发展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3.1.2 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现状
    3.2 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分析
        3.2.1 多层次实用型人才培养
        3.2.2 中外合作式(专业+语言)人才培养
        3.2.3 校企合作(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四章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方法和步骤
    4.2 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4.2.1 关于就业方向、意愿等情况
        4.2.2 关于培养理念、目标、方式等情况
        4.2.3 关于课程、教学、师资等情况
    4.3 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4.3.1 培养理念待更新,培养目标未“深入人心”
        4.3.2 课程结构不合理,“东盟”特色未普及
        4.3.3 “重理论而轻实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4.3.4 教学内容和手段等滞后单一,创新不足
        4.3.5 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水平有待提高
        4.3.6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备
    4.4 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4.4.2 教育主客体动力缺乏
第五章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国际经贸(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1 美、英、日等国际经贸(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5.1.1 培养理念与国际接轨
        5.1.2 培养方法丰富多样
        5.1.3 培养质量严格把控
    5.2 对我国构建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
    6.1 培养目标
        6.1.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向“一化三型”转变
        6.1.2 强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认同感
    6.2 培养过程
        6.2.1 合理平衡课程结构,突出区域国际化特色
        6.2.2 满足学生主体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6.2.3 注重教学内容更新,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手段
        6.2.4 打造“双高、双师、双语”的多元复合型教师队伍
    6.3 培养制度与评价
        6.3.1 以质量为导向,完备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6.3.2 重视可持续发展,建立“学生-教师-社会”三维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职学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以广州A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基本思路
        三、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一带一路”的内涵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三、国际贸易专业的内涵
        四、课程建设相关概念界定
        五、社会适应性的特征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三、社会本位论
    第三节 理论述评
第二章 “一带一路”背景与我国中职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我国中职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分析
        一、世界贸易的发展形势与主要特点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
        三、我国中职学校转型发展趋势
        四、我国中职学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与国内外贸易的适应性情况分析
    第二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完善中职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导向作用
        三、国际贸易人才发展的需要
        四、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完善中职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作用
        一、对“一带一路”建设本身的推动作用
        二、对我国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
        三、对我国适应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 广东地区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调研及数据分析
    第一节 调研方案的设计
    第二节 调研数据分析
        一、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
        二、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
    第三节 国际贸易就业需求对中职学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的诉求
第四章 广州A学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第一节 广州A学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思路
        三、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节 广州A学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课程设置现状
        二、课程结构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广州A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
    第三节 广州A学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文化视野受限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三、重理论,轻实践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当
        五、实践教学创新性不足
    第四节 广州A学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的社会适应性分析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职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的改进策略
    一、培养国际化知识以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专业知识需求
    二、设立小语种课程以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沟通需求
    三、建立实践教学环境以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能力需求
    四、培养国际视野以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沟通需求
结论
附录 广东国际贸易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福建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研究
        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四、相关研究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财经商贸类专业
        三、人才培养
        四、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721”学习理论
第二章 福建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职教育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的现状特征分析
        一、人才数量需求大,供给少
        二、专业设置含糊不清,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三、财经类学校数量少,学校财经色彩弱
        四、师资队伍较弱,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新要求
        一、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
        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要求
第三章 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的外国经验
        一、德国“双元制”的经验
        二、日本新学徒制的经验
    第二节 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的国内经验
        一、现代学徒制模式
        二、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
    第三节 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启示
        一、实践在中职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
        二、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三、优化师资团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四、政府对中职教育起引领作用
        五、要树立正确的职教观
第四章 福建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区域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选取
第五章 提高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改善教学条件,增强职业实训锻炼
    第二节 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水平
    第三节 提高师资水平,打造精锐教师团队
    第四节 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第五节 及时反思跟进,完善追踪调查与反馈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一带一路”背景下黑龙江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机遇
2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化
    2.2 课程结构体系缺乏时代性
    2.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2.4 缺少“双师型”师资队伍
3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究
    3.1 人才培养思路
    3.2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3.3 明确人才培养要求
        3.3.1 知识结构
        3.3.2 能力结构
        3.3.3 素质结构
    3.4 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
    3.5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3.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0)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二、中外合作办学
        三、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文献述评
        一、研究综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四、不足之处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
        一、区域竞争力理论概述
        二、中俄合作办学与中俄区域竞争力
    第二节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与中外合作办学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一、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原则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意见
        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
        三、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实际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
        一、各省市(自治区)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各大类行业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第四章 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析
    第一节 俄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概况
        一、2018QS综合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
        二、2018QS学科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三、2018QS区域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四、2018QS就业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第二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的相关分析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众多优势学科资源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高性价比学费优势
    第三节 俄方知名高校的个体分析——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为例
        一、学校师资、学术、国际化水平等概况
        二、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科、课程资源
第五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现状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发展变化情况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结构分析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层次结构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科类别与专业结构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师资结构
        四、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教学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方高校与俄方高校
        一、中方高校
        二、俄方高校
    第四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与学生毕业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生的毕业与就业
    第五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经费
        一、本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二、研究生、高职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三、对中俄合作办学经费来源的思考
第六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和具备的优势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
        一、来自俄罗斯高等教育方面的困境
        二、中俄合作办学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三、来自中俄合作办学自身发展的困境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具备的优势
        一、当前我国政策环境有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
        二、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存在若干优势
        三、中俄经贸、文化合作为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四、欧美国际留学市场的变动为中俄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第七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个案研究
        一、D项目基本信息
        二、D项目招生、毕业与学费
        三、D项目培养方案
        四、D项目师资情况
    第二节 中俄合作办学非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江苏圣理工学院基本信息
        二、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三、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招生与学费
        四、江苏圣理工学院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五、江苏圣理工学院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六、江苏圣理工学院的师资情况
    第三节 中俄合作办学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基本信息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招生与学费
        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师资情况
第八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与策略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
        一、服务中俄合作原则
        二、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
        三、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
        二、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加大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四、基于中俄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五、利用俄当前力推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大力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
        六、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素质结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向慧. 西南大学, 2020(01)
  • [2]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D]. 韩雨晴.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0)
  • [3]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优化设计探究 ——以A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姚漪婕.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4]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 刘海涛. 厦门大学, 2019(08)
  • [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湖南省高校的样本分析[D]. 严双.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6]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几所驻邕高校为例[D]. 柳音. 广西大学, 2019(01)
  • [7]“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职学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以广州A学校为例[D]. 张瀚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福建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 曾诗怡.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一带一路”背景下黑龙江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 张祺,李伟,刘阳. 山西农经, 2019(05)
  • [10]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琪.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素质结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