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感“血路” 叹为观止(论文文献综述)
孙景鹏[1](2020)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叙述”是语言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是专门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问题的一门尚未成形、有待建构的学问。本文的写作初衷就是试图建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为此,笔者在通读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叙述学、文体学、阐释学等研究方法,围绕“谁在叙述、怎么叙述”的基本问题,从现代散文叙述艺术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叙述主体”“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叙述方式”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努力把文本细读、叙述分析和理论阐释较好地结合起来,着重辨析和概括现代散文叙述的特点和特长,从中总结和建构出初步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散文叙述学首先要解决“谁在叙述”的问题。“叙述主体”主要探讨散文作者、叙述者与叙述主体的复杂关系、组合形态和叙述功能。中国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大致有作者、叙述者以及作者与叙述者合体三种常见的形态,相应形成自叙、分叙、合叙三种叙述模式,叙述主体意识也有理性、感性和潜意识层面诸因素的错综交融。散文叙述学还要着重解决“怎么叙述”的问题,包含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等主要问题。“叙述角度”探讨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叙述聚焦三个问题,着重辨析散文叙述的观察方式与思维特点;现代散文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内聚焦的叙述为主,也善用其他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叙述形态”涉及叙述结构、叙述顺序和叙述节奏,着重解决散文谋篇布局、组合有序的章法问题。“叙述语言”探讨现代汉语与散文变革的相互关系,辨析现代汉语散文现代性、民族性和个人性的话语特色,以及闲话体、对话体、独语体、训导体等主要语体的叙述特点。“叙述方式”则探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具体表达方式的组合交融关系,以及记叙类、抒情类、议论类三类散文的叙述特色。从叙述学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现代散文展开具体研究,不仅能发现散文研究的一系列新问题,而且能开拓散文研究的新景观,推进散文研究的细化、深化和学理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徐倩蓝[2](2020)在《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维多元的女装设计审美表达是当今社会的一种需求。从历史的发展与当今的审美角度来研究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是有着很好的专业价值与学术价值的,本文正是在当今的社会语境里对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现状与特征进行了分析、解读因果、进行了专业思考后得出了自己的判断与展望。通过专业研究力争为现代女装设计提供一些正确的参考及理论依据,理出女装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多元性审美需求,透析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为女装设计提供可以值得借鉴的正确思路。第一章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的理论与现象进行了基本阐述。其中包括女装审美理论的提出,相关专业概念界定,同时对于审美多元的基本理解与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第二章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首先比较系统的分析了女装审美心理多元的需求,从心理层面挖掘与探求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必然性与发展趋势。其次论述了女性群体类别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们在心理需求方面的差异。第三从商业角度分析了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客观需求,论证了这是由于当今文化多元、尊重个性表达,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快节奏与高速度有着最为直接的因果关联的。第三章对品牌女装的多元设计手法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通过具体的品牌案例,介绍了品牌女装的多种设计手法,从其设计手法中总结了设计的观念形成与对个性表达的设计追求,包括对于亚文化审美的论述。第四章系统的分析了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差异性的形成,论述了差异性对于当今女装设计中的审美多元化的作用。第五章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张希彤[3](2020)在《百年藏族电影发展史研究(1920-2020)》文中指出藏族电影的发展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衍变,同时也反作用于藏族文化,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宣传国家民族政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统战工具,藏族电影是时代印记,也是手段。研究藏族电影发展史,跟随光影画面多维度审视藏族民风和藏族人民思想的嬗变,通过人类学和史学等研究方法,探析不同阶段的创作特点和时代特征,为少数民族电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吸引更多人关注藏族电影,从而促进藏族文化传承发扬。地处封闭高原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西藏浓厚的神秘感。二十世纪初,热衷于远征探险的西方人将镜头伸向了这片陌生的大地,藏地便开启了被他者窥探的影像萌芽期,随着日寇的铁蹄踏进我国国土,强烈的民族团结愿望激起了国人的影像自觉。新中国成立后,更是需要以电影的方式来进行民族政策宣传,以此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同时也创下了藏族电影发展史上至今不可复制的辉煌。直至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桎梏得到解禁,藏族电影便体现出更多民族文化言说的功能,使外界清晰的领略到藏族文化,为藏族语言、文字、艺术、风俗、习惯、传统、历史和宗教与外界搭建起直观的沟通桥梁。2005年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出现,以内部叙事视角给藏族电影带来全新的发展方向,至此,藏族电影打破了以往由非藏族奇观化诉说的局面。与此同时,开放的创作环境使藏族电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面貌,藏族文化通过不同的角度与世界进行对话,一个日常的、真实的、多彩的藏族呈现在观众面前。神秘的民族特色在藏族电影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褪去标签,电影所表达的内涵不仅体现着藏族文化的变迁,更深刻反映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变化。然而,藏族电影目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场面阻碍着藏族文化的输出,影响我国在世界的形象塑造,因此,根据藏族的历史背景、影像表征和文化特征,勾勒藏族电影发展史,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提出对策,有助于藏族电影实现全球化发展。
李学慧[4](2020)在《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现汉》的收词大致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研究历版《现汉》的新增词语意在从历时层面展现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概况,完善现代汉语词汇的相关研究。《现汉》从第1版出版至今已发行过七版,共六版(第2版—第7版)新增词语。六版《现汉》共新增词语19971条,在音节数量方面,新增词语以双音节词语为主,三、四音节词语的收词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词类分布方面,新增词语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动词的收词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词语来源方面,新增词语主要分为四类: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在语义领域方面,《现汉》新增词语涉及的语义领域较为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科技、交通、环保等各个方面。《现汉》增收词语是社会发展、词汇发展和词典编纂的需要,语言同社会共变,社会发展,词汇也发展,《现汉》为维持其先进性需要对词典不断进行修订,每次修订时《现汉》所增收的词语都遵循着一定的原则:通用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查考需要原则。《现汉》作为一部规范型词典,非常重视词汇的规范问题。新增词语的规范问题主要涉及到语音规范、词形规范和词义规范,语音规范涉及到异读词的处理,词形规范涉及到异形词的处理,词义规范涉及到义项变化和释义改变,这些规范工作体现出《现汉》为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所做出的努力。
张倩瑜[5](2018)在《自由变奏——三池崇史电影世界》文中研究说明三池崇史是目前在日本国内颇有声誉,且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导演。自1991年开始正式执导影片至今,其导演生涯27年已创作上百部电影(包括早期创作的OV录像带电影)。在2017年的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上,三池崇史带着自己的第100部作品《无限之住人》参加电影节官方展映单元,又一次吸引了日本国内国外电影界人士的眼球,引起关注。三池崇史的创作以高产着称,平均每年三、四部影片上映,他的电影不仅数量上惊人,作品质量与口碑上也时常会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惊喜之作,实属难得。本文以自由变奏——三池崇史的电影世界为题,是因为这一词放在三池崇史的电影中最能概括其电影创作的总体风格,自由变奏是属于音乐艺术领域的专业名词,是指代结构和体裁会有变化,但总体而言,主题的个别音调与若干和声轮廓保持不变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引用到本文中,可以概括为以不变应万变,这便是三池崇史多年以来电影创作的核心。三池崇史的电影创作风格多变杂糅,他不拘于固定的题材,从早期的黑帮片到中期邪典风格电影的小众尝试,再到后期逐步走向主流,开始商业片执导,尝试歌舞片、西部片、儿童片、武士片、喜剧片、恐怖片等各种题材电影的情况来看,都可以看出他对于电影创作的那颗不安分的、勇于尝试与挑战的心。但风格的多变并不能影响他对于影片立意传达的价值坚守,观众仍旧可以看到他每一次挑战尝试的背后,坚持的依旧是普世价值的传递,哪怕是在黑帮片、暴力题材的作品中仍能看到深刻的社会批判或是人性的温情,以及他个人对于电影角色身份的思考。本文将以三池崇史的电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电影创作中蕴含的艺术特色与主题立意进行深入探究,了解其影像背后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内涵,或使三池崇史的电影创作理念与创作之路可为国内导演的电影创作及推广提供借鉴意义,对比研究与三池崇史风格相近但最终走向不同的园子温导演,深入了解三池崇史本人的电影创作风格。
马翔[6](2016)在《人性的“自然”之镜 ——19世纪末西方文学的文化反思》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在19世纪末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梳理出两种富于艺术魅力,且极具文化批判性与反思性的人物形象审美特征:“颓废性”与“原始性”,指出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所指的“自然”是指未经人为因素改变的天然物质形态,遵循自然规律的和谐状态),在对“自然”的价值取向上分别指向两极:“逆反自然”与“复归自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自独特的审美意蕴与人学内涵。本文借重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新实践美学的相关论点,抓住“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作为情感的美感”等观念对这两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指出其看似相反的审美价值取向背后蕴含的相同文化基因——个体意识;共同的价值吁求——人的确证;相似的价值困境——物化,并指出两者蕴含的现代主义美学元素,进而重新审视19世纪末西方文学的价值所在。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指出“颓废性”与“原始性”特征出现的文化与文学土壤:审美主义与原始主义思潮,扼要阐述了其发展脉络、代表作家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盲点,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点与思路。世纪之交的人文精神状况:机械化大生产背景下人的工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面貌的平庸化、功利化。本文认为当时流行的遗传学说、进化论等自然科学思想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自然对人(自由意志)的压迫。精神世界遭受挤压的现状迫使作家寻找本质力量确证的途径:一是张扬人的“颓废性”:对自然的逆反,对“人工”之美的吁求,丰富精神世界,反抗功利价值,颓废的“反自然”追求是对人的意志的坚守;二是张扬“原始性”:复归自然,返回未受工商文明浸染的原始情境、前工业状态的异域文明,呼唤自然生命活力(包括本能冲动)。对于自然的两极态度反映出世纪末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张力。这两种价值取向的人学、美学意义:代表了大工业时代人的自我确证的不同路径。借重新实践美学的主要观点:“美是对象化了情感”;“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审美是人通过对象与他人交流情感的活动”。本文认为“颓废性”在美学上呈现为对“美”(艺术)的崇拜,通过审美表达对情感共鸣的呼唤,对社会化情感的确证。“原始性”则是通过将人还原到原始情境之中,逼迫出人的生命活力、生存意志与欲望本能等“自然因素”,以反抗在现代文明中被压抑的生命状态。此外,“外倾型原始性”与“内倾型原始性”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形式。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自我确证方式进行反思。审美能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是因为借助于艺术这一媒介传达了社会化的情感。颓废的个体在审美过程中逐渐沉迷于个体隐晦甚至扭曲的情绪,无法通过审美完成情感的共鸣,艺术品(物)丧失了情感媒介的作用而成为压抑人的东西。对象的物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说明人本身(自我意识)的物化。原始化的个体在返回自然,激扬人的自然属性(肉身、生命力、本能)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个体意识与独立人格被轰毁的惊恐。在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时代,自然对个体的压抑象征了人的社会性的异化,“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马克思语)。因此原始化的个体在复归自然、摆脱文明枷锁的过程中又构成了对个体自由的异化。这两种价值取向的文化语源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是西方文化的传统基因,强烈的个体意识使得西方人从自然圆融状态中撕裂出来,他们总是需要不断地向自然突进来确证自己,因此对象成了确证自我的“中介”,对于“中介”的祛除与依赖,成了“复归自然”与“逆反自然”的精神基础。个体意识又反映在尼采总结的西方文艺精神之中:“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原始性”是酒神精神的象征,人需要以自然作为逃避现实压抑的伊甸园,在拥抱自然的迷醉中宣泄自然之子的生命力。不过强烈的个体意识又让西方人无法达到天人合一的愉悦(代表“群体”的自然对个体的压抑),于是酒神精神不光带来迷狂(醉),也带来个体撕裂的痛苦。这就需要日神精神(代表美、静观、梦幻、个体化)来调和,将破碎的个体重新整合——个体人格的对象化形式,“颓废性”就是日神精神的体现,这是两种人物形态蕴藏的个体意识的精神传统。本章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复归自然”还是“逆反自然”的审美取向,都体现了自由的不同层次:“自在的自由”与“自由感”。“颓废性”与“原始性”的审美意蕴已经蕴含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若干美学精神,这表现在“时空体”的转变、对物化现象的揭示以及对孤独感、焦虑等人的在世状态的观照。本文将两种人物形态的价值取向还原到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加以历史地考察,指出其承前启后的美学、人学价值。结语部分梳理了西方文学史中演变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19世纪末西方文学对人性的“颓废”与“原始”因素的呈现,是以“自然”作为镜子,通过“本质力量确证”(正题)与“人性物化”(反题)的方式呈现出西方文学与文化对自由的追求(合题)。
刘尧峰[7](2015)在《土家族武术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家族是一个天性韧勇、骁勇善战,拥有浓烈尚武精神的山地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生活于我国中部湘鄂渝黔边接壤地区。在严酷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磨砺下,土家族人民创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本文以历史学研究为基础,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以及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考察、个案研究以及归纳演绎等具体研究方法。纵向寻绎了土家族先民尚武的历史记忆,并论证了其崇武尚勇民族性格形成的社会历史归因;横向解析了土家族本体武术文化的整体风貌及其文化内涵,梳理了土家族民俗民风中的武术文化因子,并对相关武术拳种进行了深度的个案解析。最后,文章分析了社会变迁背景下土家族武术文化不断弱化的现实归因,并提出了其传承与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认为:第一,追根溯源,土家族的主体是由先秦巴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演变而来的,巴人是土家族的主源,土家是巴人的干流。土家族武术文化作为在土家族内部氤氲而成的一种文化事象,其本身不仅属于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土家族传统文化所不可分割的体系,就其内容体系而言,土家族武术文化又包括本体武术文化和相关武术文化两个部分。第二,土家族的历史是一部盛武的历史,崇武尚勇、贵兵轻死是自巴人到土家一以贯之的民族性格,尚武精神成为其民族生命发展的神经中枢,是其民族赖以生存的手段。早在先秦时期,巴人虎部就曾协助黄帝轩辕逐鹿中原,而武王伐纣和汉王刘邦北定三秦的战争则更加凸显了其民族凌厉的兵锋。及至土司制度时期,为了扞卫祖国领土的完整,土家族土兵又慨然应诏,南平倭寇,北拒满骑,彰显了其民族刚烈的武风和赤诚的爱国情怀;历史上的土家族曾拥有昌明的兵器文化,高超的军事武技,成为其民族尚武精神的物质表征和文化缩影;而巴蔓子、秦良玉、彭翼南、田九霄和陈连升等土家族英雄人物,则完美地诠释了土家族武将所具有的马革裹尸信念及其定国安邦的远大志向,成为土家族武术人文精神的生动实录。第三,土家山地民族崇尚武勇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其民族生活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就自然环境来说,土家族长期生活于莽莽苍苍的武陵山区,要想征服和改造自然,在险峻的高山大川中生息繁衍,就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百折不挠的勇武精神。就社会环境而言,土家族作为偏隅一方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始终摆不脱被压迫、受剥削和被征调的命运,其历史是与军事战争相生相伴的,战争的残酷性决定了土家族对尚武精神的极度重视。同时又由于他们长期受到强健彪悍之民风遗俗的熏陶,“野蛮”对他们的性格来说也就是情理当中的事情了。总之,严酷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频繁征战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强健彪悍之民风遗俗等,成为了土家族崇尚武勇民族性格形成的现实归因。第四,受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特质的影响,土家族的图腾信仰、英雄崇拜、神话传说、巫傩祭仪、丧葬习俗、神歌戏曲以及民族舞蹈等民俗文化事象中都深深地纹刻着武术文化的印迹,土家族的民风遗俗为其武术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土家族武术文化作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其民族尚武精神的内核与实质。第五,土家族武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拥有较为宏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就其文化特色而言,土家族武术突出的体现为浓郁的民族性、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的交融性、独特的技击性以及武德的制约性;余门拳和铁木拳是流传于广大土家族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两个传统武术拳种,余门拳起源于华佗的五禽戏,铁木拳为元代蒙古英雄铁木真所创。在各自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拳师的不断创新与补益,最终分别形成了这两个技术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理论体系较为完备的土家族优秀武术拳种,二者与土家族其他稀有武术拳械一起,成为了土家族山地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随着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由于生存土壤的缺失和代际传承的脆弱无力,在现代体育的强势冲击下,脱胎于军事战争和原始狩猎活动的土家族武术文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有鉴于此,土家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保护好其日益萎顿的文化空间,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拓展新的生存空间,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与平台。
刘卓[8](2015)在《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人均收入快速增长、游客市场不断扩大、体验经济逐步开展,游客对电影主题公园的需求日益旺盛,电影主题公园作为电影的衍生品正在国内悄然兴起。长影集团在电影创作与电影产业“两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推动下,创新性地提出拓展电影衍生业务的发展方向,电影主题公园就是一项重要的电影衍生业务。目前,长影集团电影主题公园正在从第一代产品--长春长影世纪城升级到第二代产品,鉴于长影世纪城的市场竞争优势减弱和公园主题定位模糊等问题,长影集团选址海南借助跨区域发展的契机,依托现有管理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全力打造主题公园的第二代产品--长影环球电影主题公园。环球电影主题公园是长影集团为了破解当前电影主题公园业务困境、弘扬长影品牌、实现跨区域发展,在海南省打造的一个世界级电影产业集群项目。通过系统的营销环境分析、科学的营销定位分析和完整的营销策略制定,可以有效提升该项目的市场价值空间,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通过对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的环境分析可以看出,该项目应该紧紧依靠国家多项政策的强力支持,依托居民对体验性旅游项目的旺盛需求,整合长影自身的多项管理优势,挖掘项目蕴藏的潜力卖点,通过多项营销策略手段,提升该项目的市场价值空间。通过对游客市场的细分,将寻求身心参与、情感共鸣的深度体验游玩群体作为该电影主题公园的目标游客群体。针对这一目标群体,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应该在长影世纪城项目成功经验基础上,以深度电影文化体验为主题,通过采用高科技特效技术,围绕国内外优秀电影作品素材,借助持续创新的公园游玩项目为游客创造出新奇、梦幻、互动的深度电影文化体验。在市场营销策略方面,为了实现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的市场定位,满足目标群体对电影文化的深度体验需求,该项目在产品方面可以采用高科技特效电影技术为游客展现不同的梦幻体验,采用创新媒体互动技术提供实时互动参与式影视娱乐平台,利用高科技电影娱乐技术开发多项休闲项目;在价格方面,该项目需要采用套票模式,并依据不同等级和时段进行票价优惠;在推广方面,该项目可以采用大众媒体为主、小众媒体为辅、事件活动影响的方式进行营销推广;在渠道方面,该项目可以采用销售代理和产品直销相结合的组合渠道模式。为了保障该电影主题公园市场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还从企业品牌推广、营销团队建设、产品及管理技术和运营资金筹措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吴鑫婧[9](2015)在《回归剧场 ——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艺术分析》文中认为剧场是处于不断变动中的艺术,各种风格交错、混杂、渗透。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先锋派、环境戏剧……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风格和形式难以区分和评判,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与此同时,科技在不断进步和超越,新媒体和新科技正孕育着一场革命性的改变。灯光设计这门学科变得越来越多学科化并且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纵观当下国内外演出中灯光设计的形式与风格可以说是繁花似锦,优劣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备受争议,当代新型灯光设备的引进让我们眼花缭乱,与此同时,在西方剧场中,仍然存在着质朴传统的灯光设计……对舞台灯光作品的评价变得越来越具有复杂性。早期在中国我们将舞台灯光仅当成“使人看得见的工具“,以简单的照亮方式,作为传达演出形象的视觉媒介。而随着新科技时代的到来,新式设备取代了传统灯具,一方面,新科技给当代舞台美术带来了更大的便捷和更丰富的表现手段,但是另一方面,灯光设计的艺术水准由于人们缺乏对新设备的掌握而下降,舞台灯光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戏剧的本质,走向了一条歧途。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从舞台灯光的美学追求出发,探讨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创作趋向,并借用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的戏剧理论对当代舞台灯光进行“分门别类”,用“批判”的眼光反思当下舞台灯光在创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我进一步探讨舞台灯光的本质和功能。什么是美的设计?美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作为剧场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灯光设计的“美感”应该既是建立在对戏剧本体的思考,又是建立在外在的形象美——既是实用之美,也是科学之美,更是艺术之美。
赵玫[10](2014)在《莫奈的池塘》文中研究指明1静默的园中。弈打开房门。让岑和她的友人进来。他们坐下。阔大的房舍。端上来清茶。岑却说,她要咖啡。于是弈这座房舍的女主人,又去煮咖啡。寂静中。唯一能听到的,是高跟鞋踩踏在木地板上的响声。然后,挂钟突然报时,发出美妙的声音。岂止美妙,简直就像教堂的钟声。悠扬而略带悲伤,仿佛在预示什么。弈回到客厅。坐下。咖啡随即飘散出诱人的香。岑说,你明明知道我不喜欢茶。弈扭转头,将目光转向那个有点局促的男人。你的朋友,未尝不喜欢这沁人心脾的,清茶。弈这样说
二、动感“血路” 叹为观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感“血路” 叹为观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概述 |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二、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
三、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 |
第一节 散文作者的重要性 |
第二节 散文叙述者的可靠性 |
第三节 散文叙述主体的多重性 |
第二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角度 |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人称 |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视角 |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聚焦 |
第三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形态 |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结构 |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顺序 |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节奏 |
第四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言 |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语言特色 |
第二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引语 |
第三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体 |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方式 |
第一节 叙述与记叙和描写 |
第二节 叙述与抒情 |
第三节 叙述与议论和说明 |
结语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的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
四、研究依据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服装与设计审美 |
二、审美多元与女装设计 |
第二节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现状 |
一、性别与身份模糊化 |
二、趋于平民化内核 |
三、各民族性的表达 |
第三节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特征 |
一、包容性 |
二、个性化 |
三、多维度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心理因素 |
一、群体文化导向心理 |
二、个性张扬与心理需求 |
第二节 市场因素 |
一、时尚产业链的更新与市场变化需求 |
二、消费型社会客观需求性的推动 |
第三节 文化因素 |
一、女装民主化文化的推动 |
二、社交媒体文化的催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现象分析 |
第一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的个性审美多元化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的品质审美多元化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的文化审美多元化案例分析 |
一、以品牌GUCCI为例 |
二、以品牌Li Ning为例 |
三、以品牌MARIRE SERRE为例 |
第四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必然性 |
一、历史的引用与拿来主义的加剧 |
二、个体意志的胜利和“完整性的破碎”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客观差异性助推了在当今女装设计审美的多元化 |
第一节 年龄差异性的助推作用 |
第二节 职业差异性的助推作用 |
第三节 环境差异性的助推作用 |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当今女性意识多元的服饰审美表达趋势 |
第二节 复古与未来主义思潮的服饰审美表达趋势 |
第三节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趋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毕业设计实践 |
第一节 设计思想与创意表现 |
一、灵感来源 |
二、设计理念 |
三、设计的创新 |
第二节 设计实现 |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百年藏族电影发展史研究(1920-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范围 |
二、研究意义和背景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一)少数民族电影相关着作及文献研究 |
(二)藏族电影个案分析研究 |
(三)藏族电影中呈现的各类学科文化研究 |
(四)藏族纪录电影研究 |
(五)西藏电影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影视人类学方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三)史学研究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猎奇与探索:藏族电影诞生萌芽期(1949年之前) |
一、好奇的西方眼睛 |
(一)西方为远征而来:发现与探索 |
(二)带着浪漫的幻想:闯入与窥探 |
(三)寻找神秘乌托邦:探索最高峰 |
二、“他者”的身份诉说 |
(一)藏地被想象的命运 |
(二)外因推动重塑藏地 |
(三)入侵者被西藏征服 |
三、民族视觉的苏醒 |
(一)动荡唤醒民族危机 |
(二)国人尝试纪录藏地 |
(三)政府呼吁民族团结 |
第二章 建构意识形态:十七年的辉煌和经典(1949—1966年) |
一、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
(一)电影列入行政规划 |
(二)题材表现时代特色 |
(三)宣扬国家民族政策 |
二、风格化叙事模式的形成 |
(一)平衡艺术与政宣 |
(二)故事模式见端倪 |
(三)表现元素多样化 |
三、经典记忆中压抑的疼痛 |
(一)几经锤炼的剧本 |
(二)严谨的艺术切磋 |
(三)含蓄微妙的叙事 |
第三章 民族化叙事:改革开放后跨越转型(1978—2004年) |
一、民族文化的艺术表达 |
(一)十七年创作的延续 |
(二)思想桎梏逐渐解禁 |
(三)触摸宗教信仰文化 |
二、电影商业化之初体验 |
(一)体制遭遇变革 |
(二)英雄模范旋律 |
(三)尝试多样题材 |
三、抒发与扞卫家国情怀 |
(一)二元文化的搏击 |
(二)女性情感的关照 |
(三)生命禁区的搏斗 |
第四章 内视原生态:藏族导演掀起新浪花(2005—2020年) |
一、跨视域还魂民族精神 |
(一)内视角叙述藏地 |
(二)“新浪潮”的煽动者 |
(三)“新浪潮”的后起者 |
二、藏语电影的开枝散叶 |
(一)藏语电影的概念 |
(二)藏语电影的发展 |
(三)艺术风格的变化 |
三、逃离世俗的心灵洗礼 |
(一)藏族文化符号的呈现 |
(二)风格类型进一步拓展 |
(三)市场催生的奇观火花 |
第五章 电影精品化:积极探索向全球发展 |
一、挖掘共性张扬自我 |
(一)注入普世观念 |
(二)领略内在精髓 |
(三)抒写藏族灵魂 |
二、呼唤经济效益回归 |
(一)制造品牌效应 |
(二)培养电影人才 |
(三)研究市场分众 |
三、放眼全球走向世界 |
(一)明确电影类型 |
(二)国家层面助力 |
(三)打造电影精品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着作文献 |
二、期刊文献 |
三、报纸文献 |
四、视听文献 |
附录 :藏族电影创作年表 |
致谢 |
(4)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概况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意义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
1.研究对象 |
2.语料来源 |
一、历版《现汉》新增词语概况 |
(一)新增词语的音节数量 |
(二)新增词语的词类分布 |
(三)新增词语的主要来源 |
(四)新增词语的语义领域 |
二、《现汉》新增词语的收词问题 |
(一)新增词语的收词原因 |
1.社会发展 |
2.词汇发展 |
3.词典编纂 |
(二)新增词语的收词原则 |
1.通用性原则 |
2.规范性原则 |
3.系统性原则 |
4.查考需要原则 |
三、《现汉》新增词语的规范问题 |
(一)语音规范 |
(二)词形规范 |
(三)词义规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新增词语 |
附录2 《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新增词语 |
附录3 《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新增词语 |
附录4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新增词语 |
附录5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 |
附录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自由变奏——三池崇史电影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三池崇史的创作之路 |
第一节 不羁少年:三池崇史的成长历程 |
第二节 应运而生:三池崇史的创作背景 |
第二章 三池崇史电影世界中的普世价值 |
第一节 另类外衣下的温情主题 |
一、人性善恶的二元对立 |
二、个体生存意义的思考 |
三、情与法的辨证博弈 |
四、颠覆传统女性意识 |
第二节 异乡人的“他者”身份关注 |
第三章 三池崇史电影世界的文化融合 |
第一节 日式邪典电影的文化根源 |
第二节 异域题材的本土化改编 |
第三节 本土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
第四章 三池崇史与园子温电影创作的变革与坚守 |
第一节 借鉴与原创:剧本题材的比较 |
第二节 另类的挑战:影像风格的对比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1: 三池崇史的电影作品列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人性的“自然”之镜 ——19世纪末西方文学的文化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颓废性”与“原始性”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颓废性”与“原始性”:“自然”的两极取向 |
2.1 机械工业·自然主义·中产阶级 |
2.2 “颓废性”的精致之感 |
2.3 “原始性”的粗粝之美 |
2.4 对“自然”的复归与逆反 |
2.5 本章小结 |
3 自我确证的两种途径 |
3.1 颓废式的自我确证 |
3.2 原始性与自我确证 |
3.3 本章小结 |
4 自我确证的迷惘 |
4.1 审美的异化 |
4.2 回不去的“伊甸园” |
4.3 本章小结 |
5 “个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
5.1 自我确证与“中介” |
5.2 酒神与日神 |
5.3 “自然”与“自由” |
5.4 本章小结 |
6 “颓废”与“原始”的回响 |
6.1 时空观的转变 |
6.2 两种“物化”现象 |
6.3 孤独与焦虑:“现代人”的存在状态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语:人性的“自然”之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土家族武术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缘起与依据 |
1.1.1 文化繁荣与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 |
1.1.2 完善土家族传统文化系统研究的需要 |
1.1.3 丰富武术文化理论宝库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1 研究对象 |
1.3.1.2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1.3.3.1 研究重点 |
1.3.3.2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的理论假设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 |
1.5.1 文化人类学理论 |
1.5.2 文化空间理论 |
1.5.3 社会变迁理论 |
1.6 相关研究综述 |
1.6.1 关于武术文化的相关研究 |
1.6.1.1 关于武术文化内涵的研究 |
1.6.1.2 关于武术文化传播的研究 |
1.6.1.3 关于传统武术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
1.6.1.4 关于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 |
1.6.1.5 关于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研究 |
1.6.2 关于土家族文化的相关研究 |
1.6.2.1 有关土家族族源的研究 |
1.6.2.2 有关土家族宗教文化的研究 |
1.6.2.3 有关土家族军事文化的研究 |
1.6.2.4 有关土家族文学艺术的研究 |
1.6.2.5 有关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
1.6.2.6 有关土家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
1.6.3 关于土家族武术文化的相关研究 |
2.土家族武术文化的界定 |
2.1 文化 |
2.2 武术文化 |
2.3 土家族武术文化 |
2.4 本章小结 |
3.民族寻根——土家族族源及其早期发展 |
3.1 土家族的族源 |
3.1.1 有关土家族族源的学术争鸣 |
3.1.1.1 巴人说 |
3.1.1.2 土着说 |
3.1.1.3 乌蛮说 |
3.1.1.4 多元说 |
3.1.2 土家族族源的确立 |
3.2 土家族的早期发展 |
3.2.1 早期巴人时代 |
3.2.2 封建社会前期 |
3.2.3 封建社会后期 |
3.3 本章小结 |
4.天性韧勇——土家族尚武精神之历史寻绎 |
4.1 以战扬武——土家族尚武精神的历史红线 |
4.1.1 土家先民巴人主要军事活动 |
4.1.1.1 中原逐鹿——巴人武姿跃动 |
4.1.1.2 牧野兴师——巴人兵锋凌厉 |
4.1.1.3 陈仓暗度——巴人勇当先锋 |
4.1.2 死不旋踵,南征北战的明代土兵 |
4.1.2.1 南征倭寇——东南战功称第一 |
4.1.2.2 北拒满骑——血洒浑河忠义嘉 |
4.2 雄兵利器——土家族尚武精神的物质表征 |
4.2.1 先秦巴人的青铜兵器 |
4.2.1.1 巴人青铜兵器的出土 |
4.2.1.2 巴人青铜兵器的种类 |
4.2.2 明代土兵征战兵器 |
4.3 军事武艺——土家族尚武精神的文化缩影 |
4.3.1 先秦巴人军事武艺 |
4.3.2 明代土兵军事武艺 |
4.4 本章小结 |
5.武魂昭昭——征战疆场的土家族武将 |
5.1 割头保土——奇志苦节巴蔓子 |
5.2 志安社稷——巾帼女豪秦良玉 |
5.3 浩气长存——忠烈英雄陈连升 |
5.4 本章小结 |
6.适者生存——土家山地民族崇尚武勇的归因 |
6.1 严酷恶劣之自然环境的磨砺 |
6.1.1 土家族生存的山地自然环境 |
6.1.2 严酷的生存环境锻造出强健之体魄和勇武的个性 |
6.2 兵祸连连之社会环境的砥砺 |
6.2.1 反抗压迫之民族自卫战争 |
6.2.2 抵御外侮之国家正义之战 |
6.3 强健彪悍之民风遗俗的熏陶 |
6.4.本章小结 |
7.巫风武影——土家族民俗民风中武术文化遗存 |
7.1 图腾崇拜——土家族白虎信仰中的武术文化元素 |
7.2 人神对话——土家族巫傩文化中武术文化的另类表达 |
7.3 丧葬习俗——土家族武术独特的文化空间场域 |
7.4 神话传说——土家族英雄崇拜中演绎出的武术文化基因 |
7.5 神歌戏曲——土家族文艺作品中渗透出的武术文化踪迹 |
7.6 舞武同源——土家族民间舞蹈中折射出的武术文化音符 |
7.7 本章小结 |
8.武风烈烈——土家族山地武术文化风貌 |
8.1 土家族武术的发展历程 |
8.1.1 土家族武术的发生 |
8.1.2 土家族武术的发展 |
8.1.2.1 封建社会前期的土家族武术 |
8.1.2.2 封建社会后期的土家族武术 |
8.1.2.3 近现代社会中的土家族武术 |
8.2 土家族武术拳种概览 |
8.3 土家族武术的文化特征 |
8.3.1 浓郁的民族性 |
8.3.2 鲜明的地域性 |
8.3.3 文化的交融性 |
8.3.4 独特的技击性 |
8.3.5 武德的制约性 |
8.4 土家族武术名家人物小传 |
8.5 本章小结 |
9.见微知着——土家族武术典型拳械个案研究 |
9.1 朴实无华的土家余门拳 |
9.1.1 余门拳的源流与传承 |
9.1.2 余门拳的技术体系与文化内涵 |
9.1.2.1 功法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
9.1.2.2 手型步型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
9.1.2.3 手法腿法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
9.1.2.4 套路运动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
9.1.2.5 余门拳技击法则表达的文化内涵 |
9.2 刚猛如铁的土家铁木拳 |
9.2.1 铁木拳的源流与传承 |
9.2.2 铁木拳的技术体系与文化内涵 |
9.2.2.1 礼仪规范及其文化内涵 |
9.2.2.2 功法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
9.2.2.3 手型步型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
9.2.2.4 手法腿法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
9.2.2.5 套路运动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
9.2.2.6 铁木拳技击法则表达的文化内涵 |
9.3 土家族其他稀有武术拳械 |
9.3.1 土家鸡形拳 |
9.3.1.1 源流探析 |
9.3.1.2 技术体系及风格 |
9.3.2 蛮刀藤牌 |
9.3.2.1 源流探析 |
9.3.2.2 技术体系及风格 |
9.3.3 燕尾斧 |
9.3.3.1 起源探析 |
9.3.3.2 技术体系及风格 |
9.3.4 宫天梳 |
9.3.4.1 源流探析 |
9.3.4.2 技术体系及风格 |
9.3.5 烟斗杆子 |
9.3.5.1 源流探析 |
9.3.5.2 技术体系及风格 |
9.3.6 八角拐 |
9.3.6.1 源流探析 |
9.3.6.2 技术体系及风格 |
9.4 本章小结 |
10.社会变迁背景下土家族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10.1 社会变迁背景下土家族武术文化的生态危机 |
10.1.1 生存土壤的不断缺失 |
10.1.2 代际传承的脆弱无力 |
10.1.3 现代体育的强劲冲击 |
10.2 土家族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10.2.1 保护土家族武术的文化空间 |
10.2.2 拓展土家族武术的生存空间 |
10.2.2.1 土家族武术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空间 |
10.2.2.2 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空间 |
10.2.2.3 依托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 |
10.2.2.4 开拓全民健身与公共服务体系的空间 |
10.3 本章小结 |
11.结论与研究展望 |
11.1 结论 |
11.2 研究展望 |
12.参考文献 |
13.致谢 |
14.附录 |
14.1 学习经历 |
14.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8)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章 长影集团电影主题公园现状及营销问题分析 |
2.1 长影集团概况 |
2.2 长影集团电影主题公园发展现状 |
2.3 长影集团电影主题公园现存营销问题分析 |
第3章 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宏观环境分析 |
3.2 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行业环境分析 |
3.3 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 SWOT 分析 |
第4章 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市场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保障 |
4.1 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 STP 分析 |
4.2 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
4.3 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实施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回归剧场 ——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艺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美学追求 |
第一节:理性的追求 |
第二节:诗意的表达 |
第三节:本体的回归 |
第四节:多样化追求 |
第二章: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创作趋向 |
第一节:幻中有真写实传承——理性的创作方式 |
第二节:表现和想象——诗意的创作方式 |
第三节:非幻觉和反幻觉——原生的创作方式 |
第四节:直觉与解构——多样化的创作方式 |
第三章: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创作症候 |
第一节:大制作和商业化 |
第二节:形式主义和经验主义 |
第三节:工作方式的落后 |
第四节:灯光设备现代化诌议 |
第四章:回归剧场——舞台灯光设计的当代思考 |
第一节:质朴主义的回归 |
第二节:探求舞台灯光的本质 |
第三节:舞台灯光设计的“美感”追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全体答辩委员会签字 |
四、动感“血路” 叹为观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D]. 孙景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2]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研究[D]. 徐倩蓝. 苏州大学, 2020(03)
- [3]百年藏族电影发展史研究(1920-2020)[D]. 张希彤.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历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D]. 李学慧. 渤海大学, 2020(05)
- [5]自由变奏——三池崇史电影世界[D]. 张倩瑜.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6]人性的“自然”之镜 ——19世纪末西方文学的文化反思[D]. 马翔.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7]土家族武术文化研究[D]. 刘尧峰. 上海体育学院, 2015(05)
- [8]长影集团环球电影主题公园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刘卓. 吉林大学, 2015(08)
- [9]回归剧场 ——当代舞台灯光设计的艺术分析[D]. 吴鑫婧. 上海戏剧学院, 2015(02)
- [10]莫奈的池塘[J]. 赵玫. 作家, 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