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欲静而风不止——格鲁吉亚事件影响深远(论文文献综述)
张健[1](2021)在《大变局下欧洲战略取向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洲视野下的大变局,一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体系遭遇困境,西方霸权正趋于终结;二是欧洲在世界地缘政治中可能无可挽回地趋于边缘化;三是非西方世界特别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带来冲击。在大变局之下,欧洲虽未制定明确的因应战略,但内外政策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方向性特点。第一是防卫性上升,"保护"成为其内外政策主基调;第二是尝试走"第三条道路,"体现出欧洲在全球的独立地位和影响力,作为角逐的一方而不是作为角逐场存在;第三是战略收缩,固本靖边。欧洲是具全球性影响力的主要力量之一,其战略取向的变化必然会产生较大影响,包括对欧洲自身发展的影响,对大国互动的影响,中欧关系的未来将更为复杂。
叶天乐[2](2020)在《白俄罗斯仍陷博弈漩涡》文中研究说明连日来,白俄罗斯局势持续引发国际社会关注。2020年8月9日举行的总统大选中,总统卢卡申科以80.1%的得票率胜出,再次连任。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等城市随后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对总统选举结果提出质疑。这些连续抗议活动已成为卢卡申科执政20余年来面对的最具挑战性的事件。白俄罗斯局势反映出俄西博弈仍然激烈,以至于在俄欧之间已难有平静之地。乌克兰东部的硝烟还未散去,白俄罗斯又成为新的"战场"。
赵若云,武杰[3](2021)在《对新时代网络安全的系统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一再告诫我们:"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为了建设网络强国,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笔者拟在系统科学的框架下,基于信息文明的时代特征,通过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重要思想,进而具体探讨我国建设网络强国的有效途径。
田文林[4](2019)在《大国博弈与中间地带的动荡与冲突》文中指出国际权力转移激化大国矛盾。历史经验表明,大国权力转移的交替期,往往是地缘政治危机的高发期。由于世界主要大国都拥有核武器,所以大国间爆发战争变得不可能。大国间的结构性矛盾,主要通过除军事对抗之外的其他领域和手段体现出来,这其中,"中间地带"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因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沦为霸权主义的牺牲品。中国必须强化地缘政治意识,学会"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
罗肖[5](2019)在《菲律宾南海制华政策(2010—2018) ——基于战略预期导向下小国挑战周边大国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弱小的菲律宾为何得以在南海问题上挑战中国,并且呈现出明显差异化的南海制华政策?近十年来,以菲律宾为代表的东南亚南海主权声索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以小欺大”,成为东亚地区相对突出的国际政治现象与对中国的持续性战略困扰。在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小国(主动)挑战周边大国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战略预期”概念,本文提出了(后冷战时期)战略预期导向下小国挑战周边大国的策略选择的分析框架,进而对菲律宾从2010至2018年间两任总统、四个阶段的南海制华政策的演变逻辑及其支撑要素的变化进行了连贯的探讨。战略预期是指一国在追逐某类与他国存在竞争的重大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对影响事态走向与博弈结局的主要变量做出的利弊评判以及对竞争对手最有可能实施的政策反应的预判,并总体表现为关于其发力空间大小的认知。外交决策的结果实质上是基于战略预期的利益定位和策略选择的统一。在挑战周边大国中,战略预期有利于小国明确其挑战周边大国“源动力”的强弱和具备何种程度相对成功的必要条件。其中,享有大国竞争赋予的重要战略空间、挑战议题非周边大国的战略重点、迫使和诱使周边大国保持战略克制,对小国至关重要,并且前两点更具决定性意义,是第三点的前提。在多个小国挑战同一周边大国中,挑战周边大国“源动力”相对强烈的小国,不同的战略预期将催生其差异明显的挑战周边大国的策略形态。根据大国竞争的强度与周边大国在冲突性议题上“求稳”偏好的水平,小国的战略预期可以依次分解为审慎战略预期、进取性战略预期和修正后战略预期;挑战周边大国的策略相应地表现为侧重于温和软制衡或强硬软制衡的对冲、侧重于准硬制衡的对冲或硬制衡以及基于博弈实效而对侧重于准硬制衡的对冲或硬制衡的五种潜在修正。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在南海问题上存在挑战中国的强劲“源动力”。2010年6月至2012年黄岩岛对峙爆发是其审慎战略预期阶段,策略为侧重于强硬软制衡的对冲,动因为美国“转向亚洲”扩大了菲律宾的战略空间、预判中国继续南海“维稳”、国际法与东盟等对中国的约束。黄岩岛对峙是其进取性战略预期阶段,对中国实施侧重于“武斗”的硬制衡,对美国的安全承诺适用于南海以及中国仍将保持高度战略克制的预判,促成了其军事投机。黄岩岛对峙结束至2016年6月总统换届是其修正后战略预期阶段,侧重于“文攻”的对华硬制衡,黄岩岛对峙的失利、“武斗”成功无望、美国南海对华“成本强加”政策以及南海问题东盟化明显加深是其策略调整的动因。杜特尔特政府的南海制华政策是对阿基诺三世政府激进南海制华政策的进一步修正,挑战中国的“源动力”依然较强。从杜特尔特上台至2018年底,菲律宾“重拾”审慎战略预期,体现为侧重于温和软制衡的对冲。“南海仲裁案”的“胜利”难以落实、激进南海政策极大压缩了菲战略空间、柔性较量更有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以及菲国内重心调整需要中国助力则是其动因。目前,支撑菲律宾激进南海制华政策的进取性南海战略预期受到显着削弱、中国塑造菲律宾南海政策的能力得到了历史性提升、菲律宾对中国的实质性危害已大幅降低,但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仍难以建立主导性优势。杜特尔特政府对菲南海政策较为成功的调整,虽然进一步抑制了菲激进南海政策的“复活”,也面临日益加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国际引诱力,存在滑向对华强硬软制衡的潜在风险。着眼未来,中国需要以力和以理慑人、以利诱人、以理服人,在坚持底线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务实且更加包容、富有创造性的争端解决方案。
王伟光[6](2019)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认识国际问题》文中认为2019年第1期《求是》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把在"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命运暨国际形势研究"课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发表,作为学习体会。我这里主要谈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看待国际问题,认识国际形势,把握世界走势,以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命运。一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说明国际问题对当前错综复杂、风云变幻、惊涛骇浪的国际局势到底怎么看?
刘东[7](2017)在《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智库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团体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社会的道德重建、价值型塑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离不开智库这个重要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我国智库建设虽起步较晚,但是智库及智库学者处于思想创造与博弈前沿的现实,使我们时刻不能放松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而在智库建设方兴未艾之时,隐藏于建设热潮后面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也让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对待意识形态问题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泛化,也不能淡化。我国智库在扞卫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智库本身在意识形态方面总体上也是安全的,但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既有智库建设本身所存在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有智库建设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影响的问题,这两种问题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和交互作用。基于以上认识,选择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开展研究,力图为智库建设提供一些基于理性分析的冷静思考,并尝试为解决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提供一些对策与建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法”,对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思想生产”作为智库的普遍属性,是智库与意识形态产生联系的关键纽带,也带来智库的意识形态安全隐忧,正是智库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契合以及智库所处的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环境,一起构成了中国智库建设中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及智库建设理论尤其是智库影响力理论为进行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主要工作如下:第一,概述了智库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理论,总结论述了中国智库建设中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以及中国智库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关系,阐述了智库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智库建设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紧迫性及必要性。第二,回顾了中国智库建设的历史发展,总结了中国智库建设的模式、中国智库建设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贡献和基本经验、教训。中国智库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不同于“苏联模式”和“美国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主多元”模式,有效支撑了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创新,奠定了思想解放的理论基础,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供给,引领了社会意识的价值转型,提供了国际事务的解决方案,积累了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进行安全预警和研判、以社会责任感为使命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和以思想生产为抓手提供危机解决方案等宝贵经验,找到了学术意识形态化造成智库思想僵化、盲目推崇西方理论导致智库决策失误等历史教训。第三,概括了中国智库建设中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西方智库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中国部分智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不强、思想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意识形态影响力与话语权、网站建设落后、保障条件短缺,制约了智库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第四,系统探讨了中国智库建设中存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全球化深度发展的客观挑战,意识形态领域错误思潮泛滥,智库自身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薄弱,智库建设存在体制障碍。第五,提出了在中国智库建设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对策。即:发挥智库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作用,增强智库在意识形态宣传领域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智库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优化智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建立健全中国智库建设体制,大力推进智库的国际化发展。这六个方面工作既要独当一面,又要集成联动形成合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树立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加强智库评估,坚持正确运用而不能滥用误用或不敢使用羞于使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创新之处在于:总结概括了中国智库建设的“一主多元”模式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经验;综合分析了全球化和互联网条件下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特别是对比分析了中外着名智库的网站建设,深入阐发了智库自身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自觉和快速反应能力所具有的关键意义;提出了做好中国智库建设中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六个既独当一面又集成联动的对策。主张在具体实施中,应当注重将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要坚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既不能放弃也不能夸大,既不能羞于使用、不敢使用也不能滥用、错用,要实事求是把握好度;应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评价体系,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指标恰当地纳入智库评价之中。强调要正确处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之间的关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无论中国智库建设模式还是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对策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积极借鉴但不照搬西方模式和经验。论文努力兼顾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探讨研究主题,但是总体上看还是比较宏观,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
万小龙[8](2016)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极端重视在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显着特点。首先在思想上建党,同时在组织上作风上进行建设,是毛泽东的建党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根本特点。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建设工作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反复、辩证、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均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不同历史阶段关于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科学认识。从古田会议起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党在思想建设工作中正反两方面的教训,探索出了包括: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思想建设的核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思想建设的本质要求、不断加强思想武装是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思想建设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等一系列科学规律在内的宝贵经验。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总和,其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实现全社会对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其实质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党的思想建设工作自身存在着“两面三层”的内在结构。理论建设和思想武装是思想建设工作的两个向度,也是思想建设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包含着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作用的三个层次,高级层次的思想建设解答党的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间层次的思想建设重在中高级干部思想武装,基础层次的思想建设决定党员素质和党的群众基础。“两面”贯穿“三层”,“三层”中的每一层均有“两面”,是党的思想建设工作“两面三层”内在结构的简洁描述。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相互保证,与作风建设相互检验,与反腐倡廉建设相互保障,与制度建设相互巩固,辩证统一于“五位一体”的党建总体布局之中。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工作面临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员队伍自身的多重现实挑战。政治上,中国道路和西方道路、“左派”和“右派”在意识形态领域对立对抗,西方敌对势力在周边国家和地区鼓动颜色革命,先后发生在台湾的“太阳花运动”和香港的“占中行动”提示中国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巨大风险;经济上,商品、货币、资本三大拜物教作为市场经济的永恒弊端,在中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干涉效应”,导致拜金主义流行,不断弱化党的政治思想教育成效,侵蚀党的执政根基;社会上,经济成分与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客观上削弱了党的整合力和凝聚力;文化上,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进攻、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自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叠加交织,从信息的生产、传播、控制、效果等各个环节彻底重构了媒介空间的旧有格局,消解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和控制能力,降低了党的舆论阵地的稀缺性与权威性,市场化、娱乐化倾向强力冲击文艺创作主旋律,威胁到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党员队伍自身上,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信念缺失、本领恐慌的危机深重。面临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员队伍自身的多重现实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一是政治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创新,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高度;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体系和思想建设能力现代化;二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党的思想建设的社会基础,筑牢国人“四个自信”;三是文化上理直气壮地坚持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化体系;四是坚决全面从严治党,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坚定党员理想信念,补足全党精神之“钙”,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确保党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
乌云其木格[9](2015)在《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的理论,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世界各民族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观点。发展民族经济,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能更有效地抵御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而且能减轻各名族人民的负担,为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少数民族对大俄罗斯民族不信任的心理创造条件,还能使各族人民相信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真正为了被压迫民族的利益,从而更紧密地团结在布尔什维克党周围,支持新生的国家政权。笔者在认真研读列宁的论着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别人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的理论,提出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力;在财政上大力援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保证民族经济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经济等。虽然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的理论是在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但其基本思想是正确的,经得起了历史的检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列宁的民族理论,力求把列宁的民族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实现这一理论的中国化。不论在建国以来,还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代,我国始终把列宁发展民族经济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社会阶段的特点继承和发展着列宁的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民族经济的理论。
江上笛声远[10](2015)在《“亚投行”:博鳌论坛大佬们的热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期4天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日前闭幕。出席本届年会的各国领导人规模超过历届年会,充分显示了各国领导人对此次论坛年会的重视程度。海内外热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东盟共同体等议题是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
二、树欲静而风不止——格鲁吉亚事件影响深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欲静而风不止——格鲁吉亚事件影响深远(论文提纲范文)
(1)大变局下欧洲战略取向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欧洲视野下的大变局 |
二、欧洲的战略取向 |
三、欧盟新战略的地缘政治影响 |
(2)白俄罗斯仍陷博弈漩涡(论文提纲范文)
大国博弈新焦点 |
西方持续施压 |
平衡外交难破地缘困局 |
(3)对新时代网络安全的系统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 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
1.2 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政治安全的敲门砖 |
1.3 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军事安全的杀手锏 |
2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
2.1 掌握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2.2 做好舆论引导,依法治理网络空间 |
2.3 维护网络主权,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 |
结束语:历史的责任 |
(5)菲律宾南海制华政策(2010—2018) ——基于战略预期导向下小国挑战周边大国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说明 |
五、文章结构安排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战略预期导向下小国挑战周边大国的策略选择 |
一、外交决策中的战略预期 |
(一)决策本质:动机与可行性的统一 |
(二)战略预期:决策变量的主观认知 |
(三)决策输出:基于战略预期的利益定位和策略选择 |
二、小国挑战周边大国中的战略预期 |
(一)明确挑战周边大国“源动力”的强弱 |
(二)评估大国竞争赋予的战略空间的大小 |
(三)预判周边大国心理与成本忍耐度的高低 |
(四)确定挑战周边大国的具体目标及策略 |
三、小国挑战周边大国中的战略预期演进及策略变迁 |
(一)审慎战略预期与小国的策略选择 |
(二)进取性战略预期与小国的策略选择 |
(三)修正后战略预期与小国的策略选择 |
第二章 战略预期导向下阿基诺三世政府的南海制华政策 |
一、阿基诺三世政府在南海挑战中国的“源动力” |
(一)标榜形象、打压政敌的需要 |
(二)抑制国内军事政变的需要 |
(三)南海巨额经济利益的诱惑 |
(四)对中国快速崛起的战略焦虑 |
二、审慎战略预期:2010 年上台至黄岩岛对峙爆发/强硬软制衡 |
(一)美国“转向亚洲”与菲战略空间扩大 |
(二)预判中国继续南海“维稳” |
(三)国际法、东盟等对中国的约束 |
三、进取性战略预期:黄岩岛对峙/侧重“武斗”的硬制衡 |
(一)自信美国的安全承诺适用于南海 |
(二)预判中国将保持高度战略克制 |
四、修正后战略预期:黄岩岛对峙后至卸任/侧重“文攻”的硬制衡 |
(一)军事冒险失利与“武斗”成功无望 |
(二)美国南海对华“成本强加”的新机遇 |
(三)南海问题的东盟化程度明显加深 |
第三章 战略预期导向下杜特尔特政府的南海制华政策 |
一、杜特尔特政府在南海挑战中国的“源动力” |
(一)维护南海既得利益 |
(二)安抚国内反对势力 |
二、进一步的修正后战略预期:2016 年上台至2018 年/温和软制衡 |
(一)“南海仲裁案”的“胜利”难以落实 |
(二)激进南海政策极大压缩了战略空间 |
(三)柔性较量更有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 |
(四)国内重心调整需要中国助力 |
第四章 菲律宾南海战略预期影响要素的变化及限度 |
一、菲律宾南海战略预期影响要素的变化 |
(一)美国在南海的军事霸权受到有力制衡 |
(二)南海作为中美间选边站议题的风险陡增 |
(三)奋发有为成为中国南海战略的常态 |
(四)东盟、国际法等约束中国的局限凸显 |
二、菲律宾南海战略预期影响要素变化的限度 |
(一)中国面临趋紧的体系性束缚 |
(二)中国的自我战略约束 |
(三)美菲同盟未遭到实质削弱 |
(四)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困境 |
第五章 菲律宾南海制华政策的趋势及中国的因应 |
一、菲律宾激进南海制华政策受到显着削弱 |
(一)温和南海制华政策获益明显 |
(二)中国南海控局能力进一步增强 |
(三)中菲全方位增量合作潜力巨大 |
二、菲律宾存在滑向对华强硬软制衡的风险 |
(一)菲律宾国内政治压力大为加剧 |
(二)“印太”战略为菲提供新机遇 |
(三)中国需用好难得时间“窗口期” |
三、中国深度塑造菲律宾南海政策的路径 |
(一)构筑对菲律宾的全方位有效威慑 |
(二)加强战略信号精准传递与危机管控 |
(三)扩大菲国内中菲关系的利益受益面 |
(四)大力探索更加包容的争端解决方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认识国际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 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说明国际问题 |
二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要站在历史时代的最高点来观察说明国际问题 |
三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第一, 要善于从利益上观察世界。 |
第二, 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世界。 |
第三, 要善于从战略上观察世界。 |
第四, 要善于从本质上观察世界。 |
(7)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智库建设研究状况 |
1.2.2 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状况 |
1.2.3 智库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关联性研究状况 |
1.2.4 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中国智库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分析 |
2.1 智库与智库建设理论 |
2.1.1 智库 |
2.1.2 中国智库 |
2.1.3 智库建设相关理论 |
2.2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安全理论 |
2.2.1 意识形态 |
2.2.2 意识形态安全 |
2.2.3 意识形态安全相关理论 |
2.3 中国智库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关系 |
2.3.1 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 |
2.3.2 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双重性 |
3 中国智库建设的历史发展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经验 |
3.1 中国智库建设的历史发展 |
3.1.1 中国智库建设的奠基(1949-1978年) |
3.1.2 中国官方智库兴起(1978-1989年) |
3.1.3 中国智库的多元化发展(1990-2000年) |
3.1.4 中国智库的战略发展与合作转型(2001-2012年) |
3.1.5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开启(2013年以来) |
3.1.6 中国智库建设的最新发展 |
3.2 中国智库建设模式的形成 |
3.2.1 对古代智库运作模式的批判继承 |
3.2.2 对国外智库建设模式的批判借鉴 |
3.2.3 “一主多元”模式的合理建构 |
3.3 中国智库建设对意识形态安全的贡献 |
3.3.1 支撑主流意识形态创新 |
3.3.2 奠定思想解放理论基础 |
3.3.3 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策供给 |
3.3.4 引领社会意识价值转型 |
3.3.5 提供国际事务解决方案 |
3.4 中国智库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经验 |
3.4.1 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进行安全预警和研判 |
3.4.2 以社会责任感为使命正确引导公众舆论 |
3.4.3 以思想生产为抓手提供危机解决方案 |
3.5 中国智库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教训 |
3.5.1 学术意识形态化造成智库思想僵化 |
3.5.2 盲目推崇西方理论导致智库决策失误 |
4 当前中国智库建设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
4.1 西方智库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
4.1.1 西方智库着力巩固西方意识形态霸权 |
4.1.2 西方智库刻意制造抹黑中国的系列理论 |
4.1.3 西方智库直接介入反中反华政治事件 |
4.2 中国部分智库思想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主流意识形态发展 |
4.2.1 创新思维缺乏胆识制约主流意识形态生命力 |
4.2.2 形势分析囿于表面制约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性 |
4.2.3 理论概括能力薄弱制约主流意识形态可信度 |
4.2.4 内涵建设尚未自觉制约主流意识形态竞争力 |
4.3 中国部分智库缺乏意识形态影响力与话语权 |
4.3.1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不足 |
4.3.2 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相对有限 |
4.3.3 中国化的智库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
4.4 中国部分智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不强 |
4.4.1 全球网络治理参与不足 |
4.4.2 网络舆情疏导意识薄弱 |
4.4.3 智库期刊电子版发布迟滞 |
4.4.4 智库间有机联动匮乏 |
4.5 中国部分智库网站建设落后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 |
4.5.1 网站制作水平落后制约价值观传播 |
4.5.2 快速反应能力落后制约舆论引导 |
4.5.3 “智”“媒”互动程度落后制约话题效度与深度 |
4.6 中国部分智库保障条件短缺限制智库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 |
4.6.1 经费短缺削弱智库思想生产的物质基础 |
4.6.2 人才短缺削弱智库思想生产的智力基础 |
4.6.3 成果转化不畅削弱智库思想的社会价值 |
5 当前中国智库建设中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
5.1 全球化深度发展的客观挑战 |
5.1.1 经济全球化扩大资本主义的世界影响力 |
5.1.2 西方政治制度全球渗透持续加深 |
5.1.3 文化全球化助推文化同质化拓展 |
5.1.4 信息网络全球化催生信息网络霸权 |
5.2 意识形态领域错误思潮泛滥 |
5.2.1 “去意识形态化”思潮淡化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
5.2.2 “意识形态多元化”思潮分化和削弱主流意识形态 |
5.2.3 “意识形态污名化”思潮诋毁和否定主流意识形态 |
5.3 智库自身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薄弱 |
5.3.1 部分智库忽视意识形态安全 |
5.3.2 部分智库轻视主流意识形态培育 |
5.3.3 部分智库人员迷信西方智库经验 |
5.4 智库建设存在体制障碍 |
5.4.1 定位模糊降低了中国智库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
5.4.2 对体制的依附性制约了中国智库的创新动力 |
5.4.3 民间智库发展缓慢削弱了中国智库对社会意识的洞察力 |
6 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对策 |
6.1 发挥智库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作用 |
6.1.1 强化智库意识形态安全意识 |
6.1.2 坚定智库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 |
6.1.3 增进智库的理论创新功能 |
6.1.4 落实智库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
6.2 增强智库在意识形态宣传领域的舆论引导能力 |
6.2.1 做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与阐释 |
6.2.2 建立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中国智库话语体系 |
6.2.3 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 |
6.2.4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评价体系 |
6.3 提升智库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
6.3.1 做好智库自身的文化建设 |
6.3.2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6.3.3 主动应对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 |
6.4 优化智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
6.4.1 推进智库的信息化建设 |
6.4.2 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专业化智库建设 |
6.4.3 加强智库电子出版物建设 |
6.5 建立健全中国智库建设体制 |
6.5.1 优化智库分工厘清意识形态安全责任 |
6.5.2 创新智库人才培养巩固意识形态安全人才优势 |
6.5.3 增强智库相对独立性激发意识形态安全创新活力 |
6.5.4 规范智库资金来源管理避免为西方代言 |
6.5.5 推进智库建设法治化形成意识形态安全制度保障 |
6.6 大力推进智库的国际化发展 |
6.6.1 打造“以我为主”的国际智库交流合作平台 |
6.6.2 加强中国智库“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
6.6.3 批判借鉴西方智库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经验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1.1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
1.1.1 概念定义 |
1.1.2 研究方法 |
1.1.3 选题意义 |
1.2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认识历程 |
2.1 马克思恩格斯论党的思想建设 |
2.1.1 时代背景与形成过程 |
2.1.2 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 |
2.2 列宁论党的思想建设 |
2.2.1 时代背景与形成过程 |
2.2.2 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 |
2.3 毛泽东论党的思想建设 |
2.3.1 毛泽东的党建思想 |
2.3.2 毛泽东对党的思想建设的重大创造 |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党的思想建设 |
2.4.1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届四中全会期间党的思想建设的发展 |
2.4.2 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大期间党的思想建设的发展 |
2.4.3 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党的思想建设的发展 |
2.4.4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建设的发展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 |
3.1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 |
3.1.1 思想建党的起点: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
3.1.2 思想建党的理论化:党的七大 |
3.2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 |
3.2.1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表述 |
3.2.2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坚持与发展 |
3.2.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
3.3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思想建设的本质要求 |
3.3.1 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 |
3.3.2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
3.3.3 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
3.4 不断加强思想武装是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 |
3.4.1 教育培训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武装的有效载体 |
3.4.2 学教活动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武装的有力抓手 |
3.4.3 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
3.5 思想建设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 |
3.5.1 思想路线与政治路线的辩证关系 |
3.5.2 思想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结构层次 |
4.1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两个向度 |
4.1.1 理论建设与思想武装是思想建设的两个向度 |
4.1.2 理论建设与思想武装的辩证关系 |
4.2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三个层次 |
4.2.1 高级层次:思想建设主要解答党的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
4.2.2 中间层次:思想建设重点在中高级干部的思想武装 |
4.2.3 基础层次:思想建设决定党员素质和党的群众基础 |
4.3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四组关系 |
4.3.1 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相互保证 |
4.3.2 思想建设与作风建设:相互检验 |
4.3.3 思想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相互保障 |
4.3.4 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相互巩固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现实挑战 |
5.1 政治:两条道路在意识形态领域对立及其影响 |
5.1.1“左派”“右派”概念的历史能指和现实所指 |
5.1.2 中国道路和西方道路的激烈碰撞 |
5.1.3“太阳花学运”和“占中行动”提示中国面临颜色革命风险 |
5.2 经济:三大拜物教是市场经济的永恒弊端 |
5.2.1 市场经济的弊端是全球性的 |
5.2.2 三大拜物教弱化思想建设的成效 |
5.3 社会:四个多样化削弱党的整合力凝聚力 |
5.3.1 社会经济成分与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
5.3.2 社会组织形式与就业方式的多样化 |
5.4 文化:自媒体时代的文化帝国主义与文明的冲突 |
5.4.1 自媒体传播的特点 |
5.4.2 自媒体传播对党的思想建设的影响 |
5.4.3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明的冲突 |
5.4.4 市场化、娱乐化冲击下的主旋律 |
5.5 自身:四大危险凸显信念缺失与本领恐慌 |
5.5.1 精神懈怠、消极腐败源于信念缺失 |
5.5.2 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源于本领恐慌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加强改进 |
6.1 政治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6.1.1 推进创新,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高度 |
6.1.2 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体系和思想建设能力现代化 |
6.2 经济社会生活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6.2.1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6.2.2 如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6.3 文化上坚持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
6.3.1 什么是意识形态领导权 |
6.3.2 如何坚持好、维护好、发展好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
6.4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
6.4.1 全面从严治党要把加强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
6.4.2 全面从严治党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列宁发展民族经济理论形成背景及发展过程 |
(一)列宁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
1.国际背景 |
2.国内背景 |
(二)列宁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 |
1.夺取政权到战时共产主义前 |
2.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
3.新经济政策时期 |
二、列宁发展民族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力 |
(二)在财政上大力援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
(三)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向资本主义学习 |
(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 |
(五)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经济 |
三、列宁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
(一)改革开放前对列宁发展民族经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1.1949年——1956年 |
2.1956年——1966年 |
3.1966年——1976年 |
(二)新时期列宁发展民族经济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
1.站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高度发展民族经济 |
2.正视差距,控制差距 |
3.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树欲静而风不止——格鲁吉亚事件影响深远(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变局下欧洲战略取向及其影响[J]. 张健. 现代国际关系, 2021(01)
- [2]白俄罗斯仍陷博弈漩涡[J]. 叶天乐. 党课参考, 2020(20)
- [3]对新时代网络安全的系统思考[J]. 赵若云,武杰. 系统科学学报, 2021(01)
- [4]大国博弈与中间地带的动荡与冲突[J]. 田文林. 区域与全球发展, 2019(03)
- [5]菲律宾南海制华政策(2010—2018) ——基于战略预期导向下小国挑战周边大国策略的研究[D]. 罗肖. 吉林大学, 2019(10)
- [6]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认识国际问题[J]. 王伟光. 哲学动态, 2019(02)
- [7]中国智库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刘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3)
- [8]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 万小龙. 兰州大学, 2016(03)
- [9]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理论研究[D]. 乌云其木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2)
- [10]“亚投行”:博鳌论坛大佬们的热议[J]. 江上笛声远. 新经济,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