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监护(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艳[1](2021)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MODS的效果观察和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1日-2020年11月31日)5年间确诊为SAP合并MODS的住院患者100例。根据是否进行了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分为CBP组(43例)及对照组(57例),CBP组根据结局分为CBP死亡组(14例)和CBP生存组(29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预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全身并发症、器官功能障碍情况、APACHE Ⅱ评分等,统计分析CBP治疗SAP合并MOD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特点。[结果]1一般资料1.1年龄 CBP组年龄42.09±10.62(岁)与对照组年龄47.70±15.77(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性别 CBP组男性37例(86%),女性6例(14%),对照组男性37例(77.2%),女性13例(2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个人史及既往史 CBP组吸烟史(52.4%),饮酒史(42.9%),高血压病史(25.6%),糖尿病病史(9.3%)高于对照组(45.6%,33.9%,22.8%,8.8%),CBP组既往胰腺炎病史(20.9%)低于对照组(2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发病原因 研究对象共100例,发病原因依次为胆源性29例(29.0%)、高脂血症25例(25.0%)、酒精性23例(23.0%)、无明确原因20例(20.0%)、混合性3例(3.0%)。CBP组发病原因依次为高脂血症(34.9%),胆源性(27.9%),酒精性(18.6%),无明确原因(16.3%),混合性(2.3%),对照组发病原因依次为胆源性(29.8%),酒精性(26.3%),无明确原因(22.8%),高脂血症(17.5%),混合性(3.5%),各病因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器官功能障碍 研究对象共100例,器官功能障碍最常见为胃肠(100%),余依次为呼吸(99%)、肝脏(62%)、肾脏(46%)、心血管(37%)、凝血(26%)、中枢神经(11%)。器官功能障碍CBP组与对照组比较:呼吸(100%vs98.2%),肾脏(55.8%vs38.6%),胃肠(100%vs100%),肝脏(58.1%vs64.9%),中枢神经(18.6%vs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53.5%vs24.6%),凝血(48.8%vs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器官功能障碍数量CBP组4.00(3.00,5.00)与对照组3.00(3.00,4.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PACHEⅡ评分 CBP 组 APACHE Ⅱ评分 15.00(10.00,18.50)高于对照组 12.00(9.00,1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住院时间 CBP组住院时间25.00(20.00,37.50)天高于对照组21.00(15.00,29.0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住院费用 CBP组住院费用199988.49(116266.06,347619.78)元高于对照组67500.00(45891.27,144596.3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结局 CBP组死亡人数14人(32.6%)高于对照组4人(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效果7.1 CBP组 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进行对比,HR、SBP、DBP、HCT、TBIL、BUN、SCR、LAC、CRP、PCT均较治疗前下降,Ca2+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进行对比,HR、SBP、DBP、HCT、TBIL、BUN、SCR、LAC、CRP、PCT均较治疗前下降,Ca2+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3CBP组与对照组治疗差异 将CBP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7天后的差值进行比较,SBP、DBP、TBIL、SCR、LAC、PCT水平CBP组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CRP、HR水平CBP组治疗前后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BUN、Ca2+水平CBP组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CBP组死亡组与生存组临床特点比较8.1一般资料CBP死亡组性别与CBP生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P 死亡组年龄 47.36±11.39(岁)高于 CBP 生存组 39.55±9.40(岁),APACHEⅡ评分 16.50(13.50,21.75)高于 CBP 生存组 13.00(7.00,15.00),CBP 开始至发病时间CBP死亡组6.00(4.00,9.00)天高于CBP生存组3.00(2.00,6.0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1发病3天内开始CBP与发病3天后开始CBP结局比较 CBP治疗组,发病3天内开始CBP治疗组死亡率为11.1%明显低于发病3天后进行CBP治疗组死亡率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2全身并发症 CBP死亡组与CBP生存组全身并发症比较SIRS(100%vs1 00%),器官功能障碍(100%vs100%),IAH(28.6%vs31.0%)ACS(28.6%vs10.3%),胰性脑病(7.1%vs0%),腹腔积液(92.9%vs79.3%),胸腔积液(71.4%vs75.9%),肺部感染(100%vs 9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85.7%vs44.8%),消化道出血(64.3%vs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3多器官功能障碍CBP死亡组与CBP生存组比较呼吸(100%vs100%),肾脏(71.4%vs48.3%),胃肠(100%vs100%),肝脏(71.4%vs51.7%),凝血(50.0%%vs48.3%),中枢神经(35.7%vs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85.7%vs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器官功能障碍数量CBP死亡组5.00(4.00,6.00)高于CBP生存组4.00(3.00,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BP治疗能显着降低SAP合并MODS患者的HCT、BUN水平,升高Ca2+水平,能快速清除机体代谢废物、改善肾功能、调节机体电解质平衡。2.对于预后极差、器官功能障碍数量多的SAP合并MODS患者,CBP治疗不能降低其死亡率。3.开始CBP治疗距SAP发病时间可能影响CBP治疗效果,SAP合并MODS发病3天内开始CBP治疗效果优于3天后,对于SAP合并MODS患者,应严格把握CBP治疗时机。4.SAP合并MODS患者,最常见器官功能障碍为胃肠功能障碍,其余依次为呼吸、肝脏、肾脏、心血管、凝血、中枢神经。5.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年龄、脓毒症、消化道出血、心血管功能障碍、功能障碍的器官系统数量、CBP治疗距发病时间是CBP治疗下影响SAP合并MODS患者预后的因素。
吕春婷[2](2021)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常伴随有全身炎症反应的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发生及局部并发症和一些器官功能的衰竭,死亡率最高可达10-30%。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连续性的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技术治疗SAP,能稳定内环境,快速清除中大分子炎症介质及内毒素,下调炎症水平,但血液净化治疗开始治疗时机选择与SAP预后的关系、血液净化治疗对于SAP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残肾功能恢复作用尚无定论。其中CBP常用技术包括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volume veno-venoushemofiltration,HVHF)、持续性的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等。目的应用CVVH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单纯常规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探讨CVVH在治疗SAP中的应用价值;分析SAP合并AKI的相关风险指标;分析CVVH模式下影响SAP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到2020年间在洛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SAP病人的相关资料。根据临床治疗对策的不同,将病例分为接受单纯内科常规治疗患者自动纳入对照组(25例病例)和接受血液净化联合内科常规治疗患者自动纳入观察组(52例),观察组中合并AKI患者(41例),根据接受血液净化时AKI不同分期分为AKI 1期组(29例)和AKI 2/3期组(12例)两个亚组,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AKI 1期和2/3期两个亚组的以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一般数据、临床症状、生化和炎症评分指标、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等通过t检验等一些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差异,病死率、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卡方检验等其他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Logistic的回归统计学方法探讨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和SAP合并AKI的风险因素。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分析两个组在入院时进行APACHE Ⅱ评分,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入住ICU临床治疗中位时间分别为10(4,30)天、13(7,26),腹痛缓解中位时间分别是4(3,6)天、5(3,9)天,SIRS状态中位时间分别是6(4,13)天、8(5,15)天,两个组之间在上面所述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两组间在治疗7天后的血清脂肪酶、血清淀粉酶、血肌酐、总胆红素、降钙素原等相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两组治疗后并没有明显差别。观察组治疗7天后,血中CD3+、CD4+百分比和CD4+/CD8+数值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并发症(感染或大量出血)观察组为23.1%(12例/52案),对照组为20%(5例/25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17.3%(9/52例),对照组的死亡率为24.0%(6例/25案),两组间对比死亡率之间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2.观察组中急性肾损伤患者AKI 1期组与AKI2/3期组间对比分析AKI 1期组和AKI 2/3期入院APACHE Ⅱ评分上的差距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AKI 1期组和AKI 2/3期SIRS中位的时间分别是7(3,9)天、10(8,16)日,两组的差异上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AKI 1期组和AKI 2/3期组腹痛得到明显缓解的所用时间不同,入住ICU的时间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AKI 1期组相较于AKI 2/3期组的患者的腹痛明显缓解和入住ICU时间短。AKI 1期组和AKI 2/3期组尿量在恢复至400ml/d中位时间分别是7(2,10)天、9(4,1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治疗7天后,两亚组之间比较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恢复正常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AKI 1期组优于AKI 2/3期组。治疗7天后,AKI 1期组T细胞亚群中的CD3+、CD4+百分比和CD4+/CD8+数值显着优于AKI 2/3期组,差异具有显着性。AKI 1期组死亡率为20.7%(6例/29例),AKI 2/3期组死亡率为25.0%(3例/12例),两组的死亡率之间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上的意义((?)=0.021,P>0.05)。3.风险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对治疗SAP的预后结局(生存与死亡)进行分析,可知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急性肺损伤是影响CVVH治疗下SAP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IRS持续时间超过3天和BUN异常升高是SAP合并AKI的重要风险指标。结论CVVH可以有效的降低SAP病人的血液中与急性炎症相关的指标,下调SAP病人机体的急性炎症反应,缓解肾脏的急性损伤,改善临床症状、免疫状态及预后,没有明显地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SAP合并急性肾损伤越早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残存肾脏保护性越好。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急性肺损伤是影响CVVH治疗下SAP预后的重要风险因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持续时间超过3天和BUN异常升高是SAP合并AKI的重要风险指标。
樊凰玉[3](2020)在《不同途径注入生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内高压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鼻胃管和鼻空肠管两种不同途径注入生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内高压患者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腹内压以及临床指标影响的差异,为其在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参考。方法:(1)干预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ICU住院的3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内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胃管组n=19例)和B组(空肠管组n=19例)。采用的干预方法:A组为常规治疗+经鼻胃管注入100ml生大黄液,每天3次;B组为常规治疗+经鼻空肠管注入100ml生大黄液,每天3次。常规治疗包括禁食禁饮、胃肠减压、补液扩容、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抗休克改善微循环、质子泵抑制剂抑酸、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静脉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预防肠道菌群失调、抗生素预防感染、皮硝全腹外敷以及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如呼吸机辅助呼吸、CRRT清除炎症介质改善肾功能等。观察两组患者入院第1、2、3、5、7天腹内压的变化及大便次数,观察第1、7天血淀粉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SIRS评分、BISAP评分、APACHE II评分、ACS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预后转归的差异。(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X)±标准差(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因为有不同时间点的观察指标),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和四分位距(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入院第1、2、3、5、7天腹内压的比较:A组和B组不同时间的腹内压下降率均有增加,有统计学差异(F=51.414,P<0.001),两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2.800,P=0.036),A组和B组两组间腹内压下降率有统计学差异(F=9.316,P=0.004),第2、3、5、7天腹内压下降率B组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腹内压值均有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F=35.855,P<0.001);第3天腹内压A组(15.58±3.06)mmHg和B组(13.26±3.75)mmHg之间有统计学差异(t=-2.08,P=0.044),第5天腹内压A组(13.84±3.58)mmHg和B组(11.58±3.12)mmHg之间有统计学差异(t=-2.079,P=0.045),其他时间腹内压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A组和B组腹内压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1.605,P=0.196),两组间统计学无差异(F=3.327,P=0.077)。两组患者治疗后大便均有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F=28.211,P<0.001),两组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0.340,P=0.84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4.445,P=0.042)。(2)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和第7天血淀粉酶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比较:A组血淀粉酶:第1天为(864.11±499.5)、第7天为52.5(34.25,70),B组血淀粉酶:第1天为(594.84±500.26)、第7天为57(41.5,73.5),两组患者血淀粉酶第1天和第7天相比均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第1天为(14.05±5.201)、第7天为14.36(13,19.69);B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第1天为(15.95±8.229)、第7天为11(9,15)65)。(3)入院第1天和第7天两组患者评分比较:(1)APACHEII评分:A组第1天为(13.16±4.18)分、第7天为(11.80±5.93)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第1天为(11±3.786)分、第7天为(8.28±3.409)分,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1),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SIRS评分:A组第1天为3(2,3)分、第7天为3(2,4)分,B组第1天为2(1.5,3)分、第7天为2(2,3)分,两组内及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差异(P>0.05)。(3)BISAP评分:A组第1天为3(2,4)分、第7天为3(2,4)分,B组第1天为2(2,3)分、第7天为2(2,3)分。两组内及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差异(P>0.05)。(4)两组患者ACS发生率:A组为42.1%,B组为10.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2=4.886,P=0.027)。(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转归:A组监护室住院时间为14(9,31)天、B组监护室住院时间为9(6.75,12.25)天,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3);A组总住院时间为26(19,56)天,B组总住院时间为22(21.5,27.5)天,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98);A组17人好转出院,2人死亡出院,B组19人均好转出院,无统计学差异(?2=2.111,P=0.146)。结论:(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腹内高压患者经鼻胃管及鼻空肠管注入生大黄均可有效通便及降低患者腹内压,早期经鼻空肠管注入生大黄可更快更有效降低腹内压。(2)经鼻胃管及经鼻空肠管注入生大黄均可降低血淀粉酶水平,但1周内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不明显。(3)经鼻空肠管注入生大黄可降低患者APACHEII评分,但对SIRS评分、BISAP评分无明显差异。(4)经鼻空肠管注入生大黄可降低ACS发生率,减少监护室住院时间,但对患者总住院时间及预后转归无差异。(5)本研究结果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大黄注入途径选择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刘静[4](2020)在《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模型预测及效能评估》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研究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HTGP)的临床特征,建立重症HTGP的预测模型MODEL1、MODEL2,比较传统评分模型与自建模型对重症严重程度、器官衰竭、需重症监护预测的效能。并且回顾性分析H TGP患者中医症候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开医院2014.1-2018.12住院的诊断明确且病例资料完整的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99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48小时内化验、并发症等数据资料。研究HTGP的临床特征,并分析重症患者的危险因素。建立重症HTGP的预测模型,前瞻性纳入HTGP住院患者55例,收集入院患者24h内生化化验、HTGP的严重程度、器官衰竭、重症监护等信息,计算入院SOFA、BIS AP、RANSON和APACHE II并与MODEL1、MODEL2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第一部分599例HTGP患者,记录患者中医症候,研究HTGP的中医症候与疾病的关系。结果1.HTGP重症患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TGP患者年龄>45岁、血钙≥1.5mmol/L、尿素氮≥9mmol/L重症危险因素约为年龄≤45岁、血钙<1.5m mol/L、尿素氮≤9mmol/L的0.05倍、0.43倍和5.47倍;连续纳入分析发现年龄>45岁的重症危险性是≤45岁的0.072倍,肌酐每增加100mmol/L、血钙、尿素氮、血糖每增加1mmol/L,其重症风险为原来的1.006、0.009、1.078、1.076倍。AP轻重与TG、年龄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0.039,p=0.826;r2=-0.086,p<0.05)。2.年龄≤45与>45HTGP患者临床特征:≤45岁的患者出现MODS(32,7.1%)、SIRS(201,44.57%)、死亡(12,2.67%)、休克(19,4.22%)、呼吸衰竭(38,8.84%)、肾功能不全(39,8.67%)较>45岁的患者(0.0%)、(40,27.03%)、(0)、(0)、(1,0.68%)、(1,0.68%)多,血肌酐、尿淀粉酶和C蛋白较>45岁的患者也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预测高脂血症胰腺炎严重程度特异性较好的是SOFA和BISAP,分别为92.86%、95.24%,MODEL1、MODEL2的特异性为80.95%、83.33%。对于HTGP器官衰竭预测特异性较好的是SOFA、BISAP和APACHEII,分别为94.87%、97.44%、94.87%,MODEL1、MODEL2的特异性为82.05%、87.18%。对于HTGP需重症监护预测特异性较好的是SOFA、BISAP、APACHE II,分别为97.22%、100%、97.22%。4.HTGP患者中医辨证为以湿热证272例(45.41%)>热结证126例(21.03%),>气滞证62例(10.35%)>热毒证53例(8.85%);HTGP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中仅血淀粉酶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在其他化验中无差异;HTGP患者中热结证并发MODS20例,热毒证并发呼吸衰竭28例、肾功能不全2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腔感染、腹膜炎、胸腔感染、休克等并发症中无明显差异。结论1.青中年(年龄≤45岁)、尿素氮≥9mmol/L、血钙<1.5mmol/L是HTGP重症危险因素。HTGP严重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与TG水平无关。2.RANSON评分、APACHEII评分在预测器官衰竭和需重症监护方面准确性较高,SOFA评分仅在预测严重程度方面效能良好。BISAP评分综合表现最好。MODEL1、MODE2比经典模型的预测效能低。3.HTGP患者中医辨证以湿热证最多,其他依次是热结证、气滞证、热毒证。热结证更容易出现血淀粉酶升高、MODS,热毒证更容易出现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
胡晓敏[5](2020)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联合D-二聚体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胰腺炎起病突然,以腹痛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上有轻症、中重症和重症之分。我国急性胰腺炎每年发病率、病死率逐渐升高,居高不下,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有自限性,预后可,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高达30-50%,死亡率高。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时需快速准确分级,积极的针对性治疗,减少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降低死亡率。有研究认为胰腺微循环障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都会影响急性胰腺炎发生、进展和预后,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探究NLR和D-二聚体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的意义,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一种简便、快速评估患者急性胰腺炎程度的指标,从而及时治疗改善急性胰腺炎预后和降低死亡率。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合肥市滨湖医院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上海)的标准;(2)入院时间离发病时间小于72小时;排除标准:(1)发病前一周内有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急性胃肠炎等急性炎症反应;(2)近3个月服用抗凝或促凝的药物;(3)慢性胰腺炎和胰腺肿瘤;(4)院外已接受过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治疗;(5)肝硬化失代偿期;(6)存在血液系统疾病;(7)癌症;(8)临床资料不完善。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一共确定83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当天的血常规报告(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凝血功能报告(D-二聚体),并计算NLR值,NLR=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指标与急性胰腺炎分级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分析探究NLR和D-二聚体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此次研究一共纳入83例研究对象,男性50例,女性33例。根据第八版内科学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分为轻症、中度重症和重症三组,分别有56例,19例,8例。数据分析得出急性胰腺炎平均发病年龄52.96±18.49岁,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比例为1.5:1,不同分级的急性胰腺炎男性均多于女性,病情严重程度与年龄相关。NLR和D-二聚体分组差异显着(F=32.08,P<0.05;F=17.11,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出NLR和D-二聚体均可以评估中重度和重度急性胰腺炎,两者联合后的特异度和敏感度(70.8%,87.2%)均升高,临界值分别为10.18,2.61 mg/L。结论急性胰腺炎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且病情严重程度与年龄相关。NLR和D-二聚体表达量在不同分组间均有差异,可以用作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的指标,NLR联合D-二聚体比单一NLR和D-二聚体的评估急性胰腺炎程度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何海旺[6](2020)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疗效的影响,明确SAP治疗效果与乌司他丁之间是否存在量效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及急诊ICU收治130例SAP患者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入院后是否使用乌司他丁及日剂量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20万单位组、40万单位组及60万单位组。对患者入院1周时病死率、腹痛缓解时间、心率及呼吸恢复正常时间,入院及1周时的急性生理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血淀粉酶、血糖值、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白细胞计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SAP患者的疗效有无差异。结果在1周时病死率方面40万、60万单位组低于20万单位组(p<0.05),40万单位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入院和1周时APACHE-Ⅱ评分差值方面20万、40万、60万单位组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60万单位组大于20单位组(p<0.05)。腹痛缓解时间、心率及呼吸恢复正常时间方面均是40万、60万单位组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但在不同乌司他丁剂量组间,40万单位组在腹痛缓解时间方面短于20万单位组(p<0.05),60万单位组在呼吸恢复正常时间方面短于20万单位组(p<0.05)。入院和1周时淀粉酶差值及PCT差值在四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入院和1周时血糖差值和CRP差值方面20万、40万、60万单位组均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入院和1周时白细胞水平差值方面40万、60万单位组大于常规治疗组及20万单位组(p<0.05)。结论(1)在SAP患者中使用乌司他丁能够改善患者治疗效果;(2)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SAP患者疗效存在差异,增大乌司他丁治疗剂量有助于提高SAP患者的疗效。
李晨光[7](2020)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脓毒症是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儿童重症监护室中患儿死亡的常见病因。根据《拯救脓毒症运动指南委员会: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国际管理指南2012》,脓毒症是存在(可疑或证实)的感染,并伴有感染的全身系统表现。严重脓毒症定义为脓毒症并脏器功能不全或组织低灌注。以往脓毒症的治疗主要是以抗感染、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症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保护重要脏器等),但局限性很大。近年来,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开始用于治疗脓毒症,但在儿童中应用较少,且疗效文献报道争议较多。本次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其在儿童严重脓毒症应用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总体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1-2018.1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ICU严重脓毒症部分患儿,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55例。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治疗即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27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予CRRT治疗。研究两组患儿一般治疗情况及预后(初始治疗24小时有效率、PICU住院天数、28天病死率)和两组患儿入PICU治疗72小时后,治疗前、治疗后一般项目T、HR、R、MAP,炎性指标PCT、CRP,器官功能指标CK-MB、TnT、UREA、Cr、ALT、TIBL,内环境指标K+、Na+、血乳酸、CO2CP、AG、血糖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疗效。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作数据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一般治疗情况及预后:两组初始治疗24小时有效率,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ICU住院天数,治疗组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28天病死率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一般项目T、HR、R、MAP: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HR、R治疗后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MAP为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T、HR、R、MAP治疗前、后比较,P<0.05,T、HR、R显着低于治疗前,MAP显着高于治疗前。两组T、HR、R、MAP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组T、HR、R显着低于对照组,MAP显着高于对照组。4炎性指标:PCT、CRP:对照组治疗后PCT、CRP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PCT、CRP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PCT、CRP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器官功能:(1)CK-MB、TnT:对照组治疗后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CK-MB、TnT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UREA、Cr: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UREA、Cr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ALT、TBIL: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ALT、TBIL治疗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6内环境:K+、Na+、血乳酸、CO2CP、AG、血糖: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K+、Na+、血乳酸、AG治疗后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CO2CP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血糖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K+、Na+、血乳酸、AG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CO2CP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两组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可迅速改善初始24小时病情,一般项目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平均动脉压,炎症反应程度,心、肾功能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可以缩短PICU住院天数,但不能降低28天病死率。
李泽[8](2020)在《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急性胰腺炎常常会继发局部或全身感染,构成第二大死亡高峰。当继发感染患者同时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时,病死率可达35.2%,肾脏、肺脏为最常见受累器官,当急性胰腺炎进展为重度后,约70%-80%死亡是急性肾损伤和急性肺损伤导致。探讨作为反应全身炎症状态指标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能否预测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患者的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于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院急诊科、消化内科、外科,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的9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估,主要研究终点为出现脏器功能衰竭,次要研究终点为28天死亡率。统计学分析及作图应用SPSS 20和Graph Pad 5.0软件。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患者中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因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估对预测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患者中发生急性肾损伤均有一定意义,其中ROC曲线分析确认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肾损伤的cutoff值为NLR=15.99(95%CI 0.193-0.618,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81.8%)。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患者中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因子。
邱秋[9](2019)在《急性胰腺炎相关并发症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建立及效能探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消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而持续性器官衰竭和胰腺感染坏死是决定AP预后、增加病死率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与SAP相比,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预后相对较好。若能尽早明确AP分度、预测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有利于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对于高风险人群给予加强监护、控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保护心肺肾等重要脏器以阻断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最常用的评价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单个指标是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评分系统则包括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Ranson评分、床旁急性胰腺炎严重度评分(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和CT严重程度指数(CT severity index,CTSI)等。这些评价指标或系统对于预测AP严重程度、并发症或预后有一定价值,但仍存在局限性,如及时性较差、操作繁琐、准确性有待提高等,临床工作者极需一种更及时、准确、简便的模型来预测AP的并发症及预后。由于近年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凝血功能异常在AP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凝血系统激活和炎症是两个相互促进的病理过程,故有研究者提出凝血指标可能预测AP的严重程度、并发症或预后,如D-二聚体预测S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但凝血指标是否能预测AP的严重程度或并发症还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相比于凝血象,血栓弹力图更能反映凝血状态全貌,是一种准确、快速的凝血监测工具,血栓弹力图中R值、K值和MA值分别反映了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在定性和定量评估凝血状况方面,血栓弹力图较凝血象更有优势,但目前血栓弹力图用于预测AP并发症的研究极少。鉴于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算法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从众多的特征中甄别出与结局指标关联性较强的特征来获得稳定、高效的预测模型。因此本课题较全面地筛选AP患者的临床指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建立预测AP并发症的模型,并获得与AP并发症关系紧密的临床指标,从而探讨凝血指标在预测模型中的作用。首先,我们对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SAP患者凝血指标的差异进行了Meta分析,以明确凝血指标是否与AP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从而获得凝血指标有助于预测AP并发症的证据,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然后,我们较全面地回顾性分析了263例MSAP和SAP患者入院时的血常规、凝血(包括凝血象和血栓弹力图)及炎症等指标,基于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逻辑回归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LRA)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三种模型预测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发生的风险,分析三种模型的预测效能,并与临床工作中所使用的APACHEⅡ、BISAP评分比较预测效能;最后,我们还建立了ANN模型预测腹腔内感染,比较其与LRA的预测效能,期望获得较好的预测腹腔内感染的模型。研究内容:1.MAP和SAP凝血指标比较的Meta分析本研究应用Pubmed/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数据库共3个国际上公认度较高的数据库检索关于AP患者凝血指标水平的临床研究,对报告MAP与SAP凝血指标有无差异的13篇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2.建立并验证人工智能中机器学习模型对MSAP和SAP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预测本研究对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期间陆军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大坪医院、西南医院和新桥医院)所收治的凝血指标检查完整的MSAP和SAP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AP的诊断标准参考了2012年修正的亚特兰大指南。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病因、临床指标包括血常规、凝血象、血栓弹力图、炎症指标、肾功、APACHEⅡ和BISAP评分,根据入院48h后的改良Marshall评分判断是否存在MOF。然后根据患者有无MOF,分为MOF组和无MOF组,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以筛选出两组间有差异的指标;使用Matlab 2014软件编写程序SVM、LRA和ANN,将筛选出有差异的指标作为机器学习的特征,利用5折交叉验证得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最大的最佳特征组合,从而获得预测MOF的SVM、LRA和ANN模型,并比较这三种模型与APACHEⅡ和BISAP评分的预测效能。3.人工智能中ANN模型对MSAP和SAP腹腔内感染的预测研究对象及收集的临床数据同第三部分研究,腹腔内感染的诊断标准参考胰腺感染坏死的诊断标准即增强CT检查出现气泡征或腹水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且判断患者入院时是否存在SIRS。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模型建立。首先,将MSAP和SAP患者分为有腹腔内感染组和无腹腔内感染组,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两组间有差异的指标进入向后LRA。然后,LRA评价出哪些指标是腹腔内感染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且得出逻辑回归方程;同时建立ANN模型,输入层为有腹腔内感染组和无腹腔内感染组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为有差异的指标,输出层为有腹腔内感染和无腹腔内感染,整组MSAP和SAP人群被随机分为训练集(70%)和验证集(30%)进行ANN建模。最后,比较ANN和LRA两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研究结果:1.MAP和SAP凝血指标比较的Meta分析1.1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13项研究,其中11项为前瞻性队列研究,2项为病例对照研究。总共包括1175例AP患者,其中MAP 684例,SAP 491例。研究人群来自中国、波兰、意大利、瑞典、英国、印度、葡萄牙和塞尔维亚。1.2本研究较全面地比较了MAP和SAP患者入院24h内的凝血指标的差异,6项研究比较了333例MAP和199例SAP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的差异,5项研究比较了258例MAP和164例SAP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差异,4项研究比较了203例MAP与180例SAP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差异,9项研究比较了475例MAP与308例SAP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7项研究比较了407例MAP与324例SAP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1.3 Meta分析结果显示,SAP患者入院24h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较MAP患者平均延长1.76秒,纤维蛋白原水平较MAP患者平均高0.82 g/L,D-二聚体水平较MAP患者平均高1.37 mg/L,两组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无显着差异。1.4 SAP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改变较MAP明显,提示SAP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激活程度较MAP更显着,凝血指标或许可能成为AP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2.建立并验证人工智能中机器学习模型对MSAP和SAP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预测2.1 SVM、LRA和ANN三种人工智能模型用于预测MSAP和SAP患者发生MOF的风险准确性均较高,与APACHEⅡ评分无显着差异,SVM的准确性高于BISAP评分,它们预测MOF的AUC值分别为0.840(0.783-0.896)、0.832(0.773-0.890)、0.834(0.777-0.890)、0.814(0.759-0.869)和0.774(0.716-0.833)。2.2血栓弹力图中K值、HCT、IL-6和肌酐是这三种模型共同的预测指标,提示凝血和炎症指标对于预测MOF有重要作用。2.3 SVM、LRA和ANN三种人工智能模型对于预测AP诱发的MOF有较好的前景,因为它们的评分效能与APACHEⅡ评分相当,SVM优于BISAP评分,但机器学习模型应用更简便;三种人工智能模型中我们推荐ANN模型,因其仅需4项指标即可做出评估,易于获得。3.人工智能中ANN模型对MSAP和SAP腹腔内感染的预测3.1 ANN模型预测MSAP和SAP腹腔内感染比LRA模型有更好的特异性(89.44%vs 77.46%,P<0.05)、假阳性率(10.56%vs 22.54%,P<0.05)、阳性预测值(86.73%vs72.65%,P<0.05)、阴性预测值(84.67%vs 75.34%,P<0.05)、正确率(85.55%vs 74.14%,P<0.05)和AUC值(0.923 vs 0.802,P<0.05),它可作为一种有良好前景的预测腹腔内感染的工具,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该模型的应用价值。3.2 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中MA值等反映凝血状态的指标或白介素-6等炎症指标单独预测AP诱发的腹腔内感染准确性较低,但两者结合则有助于对腹腔内感染的预测准确性的提高。研究结论:1.Meta分析结果显示SAP患者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MAP,这说明SAP患者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激活的程度高于MAP,且以凝血酶原时间为标志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在AP凝血系统激活中的作用较显着。2.SVM、LRA和ANN三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型对于预测MSAP和SAP患者发生MOF的风险准确性与APACHEⅡ评分无显着差异,凝血和炎症指标对于预测MOF有重要作用;其中,ANN模型仅需K值、HCT、IL-6和肌酐四项指标,易于获得,更有优势。3.预测SAP腹腔内感染的效能,ANN模型比LRA准确性更高,是一种有良好前景的预测腹腔内感染的工具。综上,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归纳总结既往发表的数据明确凝血指标异常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获得了凝血指标有助于预测AP并发症的证据;然后我们较全面地收集了本地区多家医院近三年所收治的凝血指标完整的MSAP和SAP患者的临床数据,利用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模型建立更简单、高效的模型用于预测决定AP预后最重要的两大并发症即MOF和腹腔内感染,并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检验模型的效能,最后证明SVM、LRA和ANN三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型预测MOF均有较高的准确性,ANN模型比LRA预测腹腔内感染的准确性更高,且SVM、LRA和ANN模型的应用较传统的评分系统更为简便;同时,我们也证实血栓弹力图和凝血象等反映凝血状态的指标对于预测MOF和腹腔内感染有重要价值,尤其血栓弹力图的参数是预测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说明凝血指标异常不仅是AP重症化的表现之一,还是预测其它并发症的关键指标。因此,我们建议所有MSAP和SAP患者入院后应及时、动态监测血栓弹力图和凝血象以综合判断凝血状态,以指导是否抗凝治疗和准确把握抗凝治疗的时机,且利用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预测,以评估其发生MOF和腹腔内感染的风险,便于早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防止病情进行性加重。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虽然我们在回顾性分析开展前进行过样本量的估算,本研究的样本量符合要求,但总体来说本研究所纳入的样本量偏小,若能增加样本量,所得出的结论将更有说服力。其次,未能进行前瞻性研究验证前期所建立模型的预测效能,我们正着手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验证模型的效能,调试参数,使模型更为稳定,以进一步推广模型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再者,本研究虽然发现凝血指标有助于预测AP并发症,但未对凝血指标预测AP并发症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建立动物模型深入探讨凝血功能异常影响AP并发症发生的机制。
张吉丹[10](2019)在《健脾消胀方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健脾消胀方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干预,监测胃肠功能指标、胃肠功能相关评分及炎症指标等,初步探索健脾消胀方脐部贴敷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住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健脾消胀方贴敷神阙穴,对照组进行西医常规治疗。完善基本信息、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 II评分)及序贯性器官功能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等,记录入组时及疗后第7日的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D-乳酸(D-Lactate,D-LAC)水平、炎症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腹围、腹腔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肠鸣音。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础资料对两组入选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是否呼吸机辅助通气、基础疾病、感染灶、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IAP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健脾消胀方对各项指标的干预情况2.1腹围、肠鸣音、IAP干预后两组间腹围、肠鸣音、I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腹围、肠鸣音、IAP的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腹围缩小、IAP降低、肠鸣音活跃。2.2 IFABP、D-LAC干预后两组间IFA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干预前后血清IFABP水平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间D-LA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D-LAC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胃肠功能障碍评分、SOFA评分干预后两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SOFA评分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2.4综合疗效干预后治疗组有效患者32例,无效患者8例,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有效患者22例,无效患者18例,总有效率为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中医症候积分与疗效评价干预后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对照组总有效率52.5%;治疗组总有效率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预后两组患者MODS发生率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EICU的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健脾消胀方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干预,患者腹胀腹痛、神疲乏力、大便秘结等气虚腑实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一定程度降低了血清IFABP、D-LAC水平,胃肠屏障功能和缺血缺氧状态得到了改善,增强了胃肠动力。且脐部贴敷在临床的可操作性强、适应症广泛。
二、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监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MODS的效果观察和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APACHEⅡ评分表 |
附录 B 疼痛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不同途径注入生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内高压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3.1 生大黄 |
1.3.2 重症急性胰腺炎 |
1.3.3 腹内高压 |
1.3.4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研究设计 |
2.2.1 样本量确定 |
2.2.2 分组方法 |
2.2.3 具体实施方法 |
2.3 床边盲插鼻空肠管 |
2.3.1 导管的选择 |
2.3.2 操作者 |
2.3.3 判断方法 |
2.4 研究工具与观察指标 |
2.4.1 人口学资料和疾病资料调查表 |
2.4.2 病情的评分 |
2.4.3 观察指标 |
2.4.4 安全性评价 |
2.5 伦理原则 |
2.6 临床资料收集 |
2.6.1 人口学和疾病资料的收集 |
2.6.2 病情评分的收集 |
2.7 质量监控 |
2.7.1 置管方法 |
2.7.2 设计阶段 |
2.7.3 研究人员培训 |
2.7.4 实施阶段 |
2.8 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 |
2.9 统计学方法 |
2.10 技术路线图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 |
3.2 腹内压结果分析 |
3.2.1 两组患者腹内压比较 |
3.2.2 两组患者腹内压下降率比较 |
3.3 两组患者大便次数比较 |
3.4 两组患者血淀粉酶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较 |
3.5 两组患者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 |
4.1.1 人口学资料 |
4.1.2 临床资料 |
4.2 中药生大黄对SAP的疗效 |
4.2.1 不同注药途径对腹内压和大便次数的影响 |
4.2.2 不同注药途径对血淀粉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
4.3 中药生大黄不同注药途径对病情评估评分影响 |
4.3.1 APACHE II评分 |
4.3.2 SIRS评分 |
4.3.3 BISAP评分 |
4.4 中药生大黄不同注药途径对ACS发生率和预后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模型预测及效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及重症危险因素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队列分组 |
1.1.6 数据采集 |
1.1.7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比较 |
1.2.2 不同TG水平组实验室化验等临床特征比较分析 |
1.2.3 HTGP重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1.2.4 HTGP重症患者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段分析 |
1.2.5 HTGP重症患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1.2.6 HTGP患者AP轻重与TG、年龄的相关性 |
45 岁 HTGP 患者临床特征(见图 4、表 6)'>1.2.7 年龄≤45 岁与>45 岁 HTGP 患者临床特征(见图 4、表 6) |
1.3 讨论 |
1.3.1 HTGP的发病率 |
1.3.2 HTGP容易重症化 |
1.3.3 HTGP 严重程度与 TG 的水平关系 |
1.3.4 HTGP 复发率和死亡率之间关系 |
1.3.5 HTGP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
1.3.6 HTGP与年龄的关系 |
1.3.7 血钙、肌酐、尿素氮能预测HTGP严重程度 |
1.4 小结 |
二、重症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
2.1.6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
2.1.7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六种评分系统预测HTGP严重程度、器官衰竭和需重症监护的人数 |
2.2.2 五种评分系统对 HTGP 严重程度的预测 |
2.2.3 六种评分系统对HTGP器官衰竭的预测 |
2.2.4 六种评分系统对HTGP需重症监护的预测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疾病之间关系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数据采集 |
3.1.6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HTGP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分布 |
3.2.2 HTGP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HTGP之间关系 |
3.2.3 HTGP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HTGP并发症之间关系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联合D-二聚体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分组 |
2.4 伦理认证 |
2.5 治疗措施 |
2.6 基线数据和观察指标 |
2.7 血清学指标收集 |
2.8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患者基本资料及特征 |
3.2 各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
3.3 入院时及治疗1 周时APACHE-Ⅱ评分差值比较 |
3.4 各组临床指标比较 |
3.5 患者入院时与治疗1周时血清学指标差值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7)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儿童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急性胰腺炎相关并发症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建立及效能探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1.2 现有的AP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
1.3 AP的并发症影响其预后,早期预测严重并发症极为重要 |
1.4 凝血指标可能有助于预测AP并发症 |
1.5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算法在AP并发症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
第二章 轻症与重症急性胰腺炎凝血指标比较的Meta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建立并验证人工智能中机器学习模型对中度重症和重症急性胰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预测 |
3.1 引言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度重症和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内感染的预测 |
4.1 引言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胰腺炎的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健脾消胀方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干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1.8 不良事件监测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资料收集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测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
3.2 胃肠功能 |
3.3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评价 |
3.4 预后的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疗效分析 |
4.2 健脾消胀方组方分析 |
4.3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发病机制 |
4.4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西医治疗进展 |
4.5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认识 |
4.6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4.7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文献综述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监测指标与评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3 --APACHE II评分表 |
附录4 --SOFA评分表 |
附录5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四、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监护(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MODS的效果观察和临床分析[D]. 张宇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吕春婷.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不同途径注入生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内高压患者的临床研究[D]. 樊凰玉. 南昌大学, 2020(08)
- [4]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模型预测及效能评估[D]. 刘静.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联合D-二聚体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研究[D]. 胡晓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D]. 何海旺.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研究[D]. 李晨光.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8]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D]. 李泽.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急性胰腺炎相关并发症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建立及效能探讨的研究[D]. 邱秋.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健脾消胀方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干预的临床研究[D]. 张吉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