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奖订阅”当慎(论文文献综述)
沈家耀[1](2017)在《晚清知县的仕途境遇与时务介入 ——以李超琼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晚清江苏知县李超琼为个案,考察地方知县对晚清不断涌现的新时局和新事物做何反应,并着重探讨相应反应背后的考虑和动机,即反应的由来。论文主体部分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章。第一章勾画了李超琼在苏州候补前的人生经历,包括家庭出身、读书经历以及辽左的生活等,这些个人经历让李超琼对于官位非常看重。第二章涉及到李超琼候补以及溧阳作宰两个阶段。此间,李超琼凭借手中的人脉资源和充足银两,很快获得实缺,之后溧阳任上,李又因政绩突出,受到上官提拔,三年后升迁江苏首府首县,即元和县。第三章主要涵盖元和任与阳湖任两个阶段。这里,李超琼的仕途起初同样顺利,其政绩突出且多获嘉奖,官场人脉资源充足。但光绪十九年后,李超琼身患重病,不得不调任阳湖县以谋修整。之后更因李与苏省高层关系的恶化,官场人脉基本断裂,李也因之滞留阳湖县迟迟不能返任。此后,李超琼做了诸多尝试,以求改善仕途境遇,包括晋谒张之洞、捐过道班,但皆未走通。第四章包囊的时间段为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李超琼调任江阴县前。此时,鉴于仕途的不顺以及以往仕途经历中对新事物能量的认识,李超琼开始大规模地介入到当时兴起的时务办理中,包括办报、书院改制、子女教育、外人交接等。此中,李超琼颇受欣赏,其或许有了一点趋新的形象。可见,类如李超琼这样的晚清地方小知县,虽然地位卑微,极不显眼。但在晚清的变局中,其对不断涌起的新时局和新事物有相当的认识,在时务办理中也有不少的参与。且尤为重要的是,趋新对李超琼来说,并非天然合理、天然需要,而是自有来由,这种来由即为仕途的考虑,简言之,趋新,或者时务办理,对李而言,大多只是一种晋身的阶梯。
刘海波[2](2014)在《清代《史通》学研究》文中提出所谓“《史通》”学,顾名思义,即是对刘知几及其所着《史通》进行研究的学问,就其内容而言,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史通》文本的研究,包括校勘、注释、考证、评论以及续补诸项成果;一是对《史通》所涉及的诸项史学理论议题的阐发。与之相应,本文所谓的“清代《史通》学”,是指自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二百六十余年间,清代学人围绕《史通》文本及其所蕴涵之史学理论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学术活动。以此内涵进行界定,本课题至少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清代《史通》专书文献研究,指清代学人校勘、注释、评论、批注《史通》文本而产生一系列学术成果。其中既包括黄叔琳《史通训故补》、浦起龙《史通通释》、卢文弨《史通拾补》、纪昀《史通削繁》、徐桂林《史通驳议》等刊刻成书者,也包括何焯、冯舒、何镗、陈鳣、吴卓信、顾广圻、季锡畴、周星诒、陆心源、徐承礼、唐翰题、翁同龢、杨守敬等学者对《史通》所作之批注。其二,《史通》与清代学者的史学理论研究。清代学者虽以考证见长,在史学考证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传统史学理论在清代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如经史关系论、史体论、史例论、史家主体修养论等方面。清代学者当中,不仅有如章学诚等以理论阐述见长的史家,即使以考证为信条之史家,也有许多关于史学理论议题的精僻见解,而清代学人所关注之诸项史学理论议题,多与《史通》所涉及之范畴有关,或是对刘知几观点的继续阐发,或是由批驳刘氏观点而得出。因此,以《史通》为切入点,探讨清代史学的理论成就,也是清代《史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清代《史通》学”概念的提出,其目的就是将其从一个学术探讨转化为社会公共认知,进而加深学术界对清代研究《史通》概况的认识。以“清代《史通》学”为研究对象,旨在廓清它的总体概况,梳理它的发展脉络,总结其中的文献学成就,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史学理论议题,明确清代《史通》学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为当前的历史文献学及史学史研究提供新的借鉴。基于此,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清代的《史通》学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地探讨。全文共有八个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绪论。提出“《史通》学”概念,梳理其发展轨迹,并以此为基点论述“清代《史通》学”的研究内容。通过对学术前史的回顾,说明今人对清代《史通》学的研究仍是十分薄弱,故而本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全面梳理清代《史通》研究文献,不仅可以为当前的《史通》研究拓展史料、提供借鉴,而且以《史通》为切入点,总结清代史学的理论成就,还可以推动清代史学理论研究走向深入。第一章:清前的《史通》学研究。详细梳理清代以前《史通》的版本与流传概况,并以此为基础论述宋、明时期的《史通》学研究,总结其成就与不足。《史通》在宋代湮没不彰,并没有刻本问世,学者对其态度也多以贬抑为主。明代中后叶,陆深重新校刻《史通》,并撰成《史通会要》,由此发端,逐渐兴起一股《史通》研究热潮:出现了多种勘校、评释版本,如张之象刻本、张鼎思刻本、郭孔延《史通评释》、王惟俭《史通训故》等,文本校注的同时,对其史学思想的研究也广受学者关注。宋、明时期《史通》流传命运的转捩,与史学思潮的演变密切相关,特别是“义理史学”与“考据史学”的式微与兴盛。清前的《史通》学研究虽存有很大缺憾,但为清代学者奠定了基础,有导夫先路之功。第二章:清代《史通》学研究综论。重点论述清代《史通》学得以兴起的学术因缘、版本流传以及清代学者的研究路径。清代文化事业极为繁盛,学者对传统文献遍加整理,校雠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随着经史关系的重新界定,史学地位也备受学人重视,为《史通》学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此外,科举考试中的史学策也极大地推进了《史通》的流传与研究。在此语境下,清代学者的《史通》研究达到了传统社会的最高水平,投身其中者人数众多、成就卓着,不仅出现了《史通训故补》《史通通释》《史通削繁》等多种校注版本,而且研究路径更为多样,在校勘、注释、评论之外,更加以考证与补续。第三章:《史通》与清代官方史学。主要以《明史》与《四库全书总目》为例,考察清代官修史书对于《史通》的理论借鉴,并进而分析清代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良性互动关系。就《明史》而言,众史官在修纂过程中曾频繁引用刘知几的观点来探讨修史问题,在史馆运作、史料采择、史书体例上都曾借鉴《史通》理论;就《四库全书总目》而言,《四库》馆臣经常援引刘知几的相关论述,或用作考证之资,或用以评判史学难题。第四、五章:清代《史通》专书文献研究(上、下)。所谓《史通》专书文献,是指清代学人校勘、注释、评论、批注《史通》文本而产生一系列学术成果。这两章主要从文献学角度对黄叔琳《史通训故补》、浦起龙《史通通释》、纪昀《史通削繁》加以分析研究,包括其编纂经过、版本刊刻、校勘方法、注释特点、评语论析等方面。徐桂林所撰《史通驳议》,为笺记体例,首先节引《史通》原文,其下标以作者案语,不涉校勘、注释,唯有评论,并且专意批驳,总共十条。因其卷帙较少,且不为学界所熟知,故而采用笺注案语形式对其加以评述。此外,清代学者的《史通》批注成果也是评注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全面梳理清代学者的批注成果,并选取冯舒、何焯、王峻、顾广圻、陈鳣、周星诒六人之成果加以评述。第六章:考据学视野下的《史通》研究。考证方法一直贯穿有清一代,是清代学术的鲜明特征,尤其是乾嘉时期,学者应用朴学方法治史,形成了成就辉煌的历史考证学。本章主要考察了考据学者群体对《史通》的研究,并着重以卢文弨、钱大听、姚振宗为个案分析其研究路径,或校勘《史通》文本、或阐发史学理论议题、或将其视作考证之资加以利用。考据学者之所以推崇《史通》,原因在于刘知几的“实录直书”思想与考据学派“实事求是”理念的契合,一者用于史书撰着,一者用于史书考证,致力之端虽有区别,但忠于历史原貌的态度则并无二致。第七章:《史通》与清代的史学理论研究。清代学者对《史通》一书高度关注,在校勘文字、注释典故之外,对蕴含其中的传统史学议题也未曾忽视,而是续作探讨。本章主要探讨清代学者对于与《史通》相涉及的传统史学理论议题之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其一,清代学者通过批驳“六家二体”说,打破了六体分类并行的肤浅认识,探明了史体嬗变演进轨迹;突破纪传、编年二体独尊的格局,确立了“纪事本末”的独立史体地位。其二,清代学者在接受刘知几“史才三长论”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发展,提出“史德论”,判别史学主、客体关系,深化了史家主体修养理论。余论。主要从思想史角度考察《疑古》、《惑经》篇在清代的遭际。对于《疑古》、《惑经》两篇,清代学者虽然提出了多种新解释,如浦起龙“借古喻今”说,钱大昕“论史避祸”说,崔述“推广其意”说等,但目的在于帮助《史通》摆脱异端负累,广其流传,但并未摆脱儒家尊经思想束缚,而仍然仅以“六经”为标准,未能以史家“实录”标准平等对待一切史料。这不仅限制了清代《史通》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成为了传统史学向近代转化的最大障碍。
刘上峰[3](2003)在《“有奖订阅”当慎》文中研究说明
二、“有奖订阅”当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奖订阅”当慎(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知县的仕途境遇与时务介入 ——以李超琼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研究综述 |
二、文献资料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李超琼其人 |
第二章 从候补到溧阳 |
一、短暂候补 |
二、溧阳治绩 |
第三章 元和、阳湖之间 |
一、元和顺境 |
二、仕途逆境 |
三、探寻出路 |
第四章 时务介入 |
一、趋新之力 |
二、私人参与 |
三、官场往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清代《史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史通》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轨迹 |
二、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与学术价值 |
三、学术前史:研究现状与留存问题 |
四、本课题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清前的《史通》学研究 |
第一节 《史通》版本与流传情况概述 |
一、《史通》在宋代的流传 |
二、《史通》在明代的流传 |
第二节 宋代的《史通》学研究 |
一、宋代学者对《史通》的评论 |
二、《史通》对宋代史学的影响 |
第三节 明代的《史通》学研究 |
一、陆深与《史通会要》 |
二、郭孔延与《史通评释》 |
三、王惟俭与《史通训故》 |
第四节 清前《史通》学研究之评价 |
一、史学思潮演变与《史通》命运之沉浮 |
二、清前《史通》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
第二章 清代《史通》学研究综论 |
第一节 清代《史通》研究兴起原因探析 |
一、经史关系的重新界定与史学地位被重视 |
二、古籍讹误与文化事业的兴盛 |
三、科举考试对《史通》普及的推动 |
第二节 《史通》在清代的版本与流传概况 |
一、清代的《史通》版本 |
二、《史通》在清代的流传——以书目着录为中心 |
第三节 清代《史通》研究路径探析 |
第三章 《史通》与清代官方史学 |
第一节 《史通》与《明史》修纂 |
一、《明史》馆臣对《史通》的研读与评价 |
二、史馆运作与史料采择 |
三、《史通》与《明史》体例 |
第二节 《史通》与《四库全书总目》 |
一、《总目》徵引、评价《史通》概述 |
二、评判史学难题——四库馆臣对刘知几史学观点的认可 |
三、用作考证之资——四库馆臣对《史通》史料价值的发掘 |
第四章 清代《史通》专书文献研究(上) |
第一节 黄叔琳及其《史通训故补》 |
一、黄叔琳的学术交游与《史通》研究 |
二、《史通训故补》之内容 |
三、黄叔琳对史学理论议题之阐发 |
第二节 浦起龙及其《史通通释》 |
一、《史通通释》之编纂与刊刻 |
二、浦起龙所采底本与勘校方法考析 |
三、浦起龙注释《史通》之特点 |
四、浦起龙《史通通释》评语析论 |
第五章 清代《史通》专书文献研究(下) |
第一节 纪昀及其《史通削繁》 |
一、《史通削繁》的编纂与内容 |
二、《史通削繁》所反映的纪昀之史学思想 |
第二节 徐桂林及其《史通驳议》 |
第三节 清代学者批注《史通》成果考述 |
一、清代《史通》批注成果概述 |
二、清代学者批注《史通》的代表成果 |
第六章 考据学视野下的《史通》研究 |
第一节 考据学者对《史通》之态度 |
第二节 卢文昭与《史通》研究 |
一、卢文昭《群书拾补》与《史通》校勘 |
二、卢文昭对《史通》蕴含史学理论议题的阐发 |
第三节 钱大昕与《史通》研究 |
一、钱大昕援引《史通》以资考证 |
二、钱大昕与刘知几史学观点之异同 |
三、钱大昕推重《史通》表微 |
第四节 姚振宗与《史通》研究——以《隋书经籍志考证》为中心 |
一、《隋书经籍志考证·史部》征引《史通》概况 |
二、姚振宗对《史通》史料价值之利用 |
第七章 《史通》与清代的史学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六家二体说”与清代的史体论研究 |
一、并列抑或嬗变——清代学者对史体演进之认识 |
二、从二体到三体——清代学者对纪事本末体裁的重新界定 |
第二节 清代学者对“史才三长论”的接受与发展 |
一、刘知几“史才三长论”的提出与意蕴 |
二、清代学者对“三长论”的接受 |
三、章学诚“史德”说的提出及其意蕴 |
余论 《疑古》《惑经》篇在清代的遭际 |
一、清前之遭际 |
二、清代学者对于《疑古》《惑经》篇的态度 |
参考文献 |
一、《史通》版本与研究着作 |
二、工具书与丛书 |
三、古籍史料 |
四、学人着作 |
五、学人论文 |
六、未刊学位论文 |
附录一 《浦起龙年谱简编》 |
附录二 清代学者《史通》序跋辑录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四、“有奖订阅”当慎(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知县的仕途境遇与时务介入 ——以李超琼为个案[D]. 沈家耀.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2]清代《史通》学研究[D]. 刘海波. 武汉大学, 2014(06)
- [3]“有奖订阅”当慎[J]. 刘上峰. 新闻战线,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