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运行体系结构与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韩璐[1](2021)在《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文中提出在数字化时代,零售商、分销商以及最终消费者对供应链的期待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并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运营,供应链管理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然而,对于生产环节众多、管理内容复杂的制造企业来讲,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转型方案与业务需求脱节、转型管理效率低下等原因致使很多实践以失败告终。关于制造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问题,目前行业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往往将管理、技术以及组织支持相混淆,对转型驱动要素、转型机理、转型研究方法以及转型管理方案尚无清晰的认识和有效的建议。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管理层面对以上不足展开深入研究,帮助制造企业对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形成理论认识与进行科学管理。本文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出发,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驱动要素,即数据管理(对数据资源的获取与管理)、信息融合(对信息到相关决策点的可达性管理)以及智能优化(对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点的系统性优化),构建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并分析运作管理中三个驱动要素的内在联系,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思想进行系统阐述,所提出的观点得到了上市公司真实数据的实证支持。另外,本文提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的研究方法,为驱动要素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基于所提出的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和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本文对每一个驱动要素展开了进一步研究。首先为驱动要素构建完整的管理内容体系,帮助制造企业明确驱动要素的管理范围。然后针对驱动要素关键问题的管理需求构建决策模型,依据建模结果制定驱动要素的管理方案。最后结合驱动要素的数字化属性,提出管理方案中不同对象的管理策略,帮助企业实现驱动要素的高效管理。实例分析章节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数据管理决策模型对数据的相对重要性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所提出的信息融合仿真模型对信息的关联性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所提出的智能优化决策模型对决策效用的提升具有良好的规划能力。本文的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阐明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现有研究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尚不完整或者分散于人力资源等供应链管理之外的领域,对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的管理分析不够聚焦与完善,缺乏综合性研究视角。为了分析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问题,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出发,结合数字化特点与信息管理学理论,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系统性地提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要素——数据管理、信息融合以及智能优化,构建了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探讨了驱动要素的运作机理与递进关系,从理论角度阐明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理,并且通过上市公司的真实数据,使用Malmquist指数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所提出的驱动要素和驱动机理进行验证,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所提出驱动要素和驱动机理的有效性。(2)构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决策模型。现有文献对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管理方面的讨论多为定性分析,没有考虑投入产出效率问题。为了提升数据管理效率、有效分配企业资源和精力,本文针对数据管理的方案制定问题,建立了数据管理体系,构建了基于DEMATEL方法和HOQ方法的数据管理决策模型,从信息需求决定数据需求的角度,对数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区分,依据结果提出数据的分级管理方案,并且结合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属性提出不同分级中数据的管理建议,从而实现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的高效管理。(3)构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决策模型。以往对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管理决策方面的研究多为单一管理点的决策效率提升,没有考虑所有管理点的整体决策效率问题。为了系统性地提升智能优化的决策效率,以及帮助企业在有限的计算能力与众多优化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本文针对智能优化的路径规划问题,建立了智能优化体系,构建了基于ISM方法和NK模型的智能优化决策模型,从系统结构、优化目标、决策效用三个角度对所构建的智能优化分析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求解出提升整体决策效用的最佳优化路径作为智能优化的路径方案,从而实现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的高效管理。本研究针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提出了转型驱动机理;针对转型驱动要素管理的深入研究问题形成了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针对转型管理内容零散不全问题构建了驱动要素的内容体系与架构;针对转型管理效率问题分别构建了转型驱动要素决策模型与管理方案。综上所述,本文从管理与决策的角度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方案,有利于构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理论;有利于建立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体系;并且有利于提升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效率。
李世强[2](2021)在《L公司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想要在竞争愈来愈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不得不将竞争范围向整个供应链扩展。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就是采购管理,其对于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保障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等方面作用巨大。L公司所在的轴承行业近些年在国内市场的处境不容乐观,企业收入增速、产量、产值以及销量在不断下降。企业在面对诸多压力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大批高端轴承的市场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这又为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L公司近几年的销售收入虽然在缓慢上升,但其客户群体大多为小型企业,总体利润较小,其为了寻找利润增长空间,近些年不断将目光投向采购管理的降本增效,但是成本降低空间越来越小。故如何从采购管理中寻找利润增长空间成了L公司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以L公司采购管理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以采购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借鉴其他企业在类似领域内的先进经验,探索L公司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为其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针对L公司采购部门对外部资源的管理、企业同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及管理策略,以及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主要做了四方面的改进。其一,结合供应链背景,运用因子分析法与Kraljic采购定位矩阵对企业所需采购物资进行分类定位,并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部分现有供应商进行评价排序。其二,根据物资定位结果制定相应的采购物资管理策略,并对同类物资的供应商制定管理要点。其三,结合采购物资分类定位结果,为各类物资的供应商确定对应的合作关系及管理要点。其四,利用供应链的协同思想改进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过程。最后为保证改进方案能够在企业有效实施,制定相关保障措施。通过本文对L公司在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进行改进研究,对提高L公司采购管理能力、寻找利润增长空间、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指导意义,对类似企业的采购管理也具有借鉴价值。
孙永庆[3](2021)在《基于供应链理论的ZJ公司产品开发流程再造研究》文中指出ZJ公司是国内非常优秀的民营企业,从事软包装行业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企业的愿景是要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软包装供应商。但是和外资公司相比,新产品开发的效率低下,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适应市场的竞争需求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在管理上主动求变,才能注入新的生机。而效率提升的最有效方式是流程再造(BPR),从根本性上改变产品开发的管理方式。通过对新产品开发流程的重构来延伸供应链的管理范围,形成符合客户需求、有效率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本文以ZJ公司新产品开发流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审视新产品开发的现状,分析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比公司的营运供应链流程,深刻剖析ZJ公司在新产品开发中存在的效率低下,时间周期长,客户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运用供应链管理思维,借助精益生产的工具,结合流程再造的理论,用项目管理的形式去探索精益思想与流程再造相结合的途径,实施流程的优化和再造。借助IT的强大功能,对再造后的流程进行信息化的开发与设计,形成新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成功实现了公司技术和商业信息的规范化管理。电子化的技术和商业资料成为公司核心资料库。系统中试样追踪和成本分析功能,成为研发团队项目管理、销售团队商业开发的重要平台。流程再造让新产品开发流程纳入到营运供应链的管理体系中,实现了 MRPⅡ管理全覆盖,并与公司的ERP系统接轨。让供应链、生产、质量、财务等部门都参与到新产品开发相关的制造、质量、成本等管控中。标志着ZJ公司在新产品开发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管理高度。
杨芳[4](2021)在《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实施国家三农政策的关键环节。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农业和物流管理相关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了有效控制交易以及物流成本,根据企业现有的资源及现状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流通价值,有助于改善整体农业经济效益。农产品的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从收购、加工、运输、配送再到市场销售等一系列全部流程,它紧密围绕着以企业和农民为核心的企业,通过严格控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包括企业和农民、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厂家及其最终用户在内的一个供应链和网络。是一个基于信息,以渠道建设系统为核心,以组织管理系统为基础,以服务系统和安全系统为保障,促进渠道系统、强化渠道关系的联盟与整合,促进农产品的供应系统高效运作的过程。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A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是龙岩市成立于2012年的大型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隶属于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全资控股的子公司,现已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冷藏、贸易、物流运输等多个方面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农业企业,同时被认为是福建省科技含量较高的大规模现代化农业企业。A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依托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强大的企业优势资源迅速抢占市场,其按照国家现代冷链物流的标准,兴建了闽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极大程度带动了闽西农产品的生产以及冷链物流业的发展,保障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和冷链食品的安全。但在公司快速发展扩张过程中,也暴露了公司供应链管理系统内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个就是缺乏完整的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二是公司缺乏一套强有力的物流配送体系;三是企业在供应链中互动性不高,供应链管理运营的绩效差;四是在线商店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供应链信息的管理机制低效,主要表现在供应商管理机制、内外部资源整合机制、合作共赢机制;其次在产品的存储和物流配送管理方式、手段需要进一步改善;再次就是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薄弱;最后是缺乏高效统一的管理系统。通过对发达国家在供应链管理领域中的一些成功经验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从中我们值得借鉴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科学研究,它们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绿色供应链,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绿色回收和绿色物流等;二是供应商管理模式;三是集成化供应链模式。对于A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A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提升:首先是运行机制构建要素的集成优化。通过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品种生产加工企业、农产品品种经营者与销售商和广大产品消费者之间展开了密切的业务合作,保障了农产品的食用质量安全,将整个产品供应链过程中的品种资源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尽可能地尽量减少并降到最低,从而有效地充分保护了我国生物品种资源的生态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它不仅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企业连接了产品供应商、生产者和广大客户的整个企业产品链,也是一个增值链接。其次是运行机制各环节的集成优化,包括供应链基础、供应链集成和供应链扩展。另一个是运行机制的运行平台的优化,主要有: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的共联共享,实施标准化信息数字管理,创新供应链集成模式、构建智能云平台;最后是运行机制的共享优化,包括信息共享、数据共享、利益共享和未来共享。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是一个繁琐而又复杂的体制工程,供应链管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司的集成化供应链如果想取得成功,仅仅依赖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必须立足于整个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战略层次和高度,同时也需要自己跳出“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而对其进行供应链管理,在这个物联网的时代,相信“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对实践的探索都将能够取得长足发展。
熊玮[5](2021)在《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境电商作为中国外贸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国家出台各项有力措施,促进跨境电商业务快速发展。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进博会”多次成功举办,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加入跨境电商行业,然而,相比国内的电商业务,出口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随着跨境电商模式的快速发展,跨境供应链管理问题越发凸显,在面对国际化竞争中,如何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是当下众多跨境电商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Z公司是重庆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出口跨境电商企业,随着跨境电商模式的兴起,企业快速发展,Z公司在跨境采购、跨境供应、跨境运营、跨境物流、信息共享五方面问题也日益突出。结合Z公司实际运行情况,探索其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冗长的采购提前期,使得快速响应能力有待提高;供应流程设置不合理,上下游衔接不顺畅;跨境运营渠道单一,线下体验服务缺失;跨境物流缺乏协调,供应链效率低成本高;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供应链信息共享滞后。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对应的优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制定供应商评价制度,基于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推拉混合式采购策略;供应与需求协同驱动,加强供应全流程优化重组;拓宽线上线下运营渠道,打造虚实结合的运营网络;改善跨境物流运作模式,整合企业外部物流资源;构建集成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供应链中信息共享。最后,为确保优化方案能够有效落地实施,提出多项保障措施。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和优化方法应用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通过科学理论与实际结合,不仅丰富了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应用,为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的提出重要指导,也为当前准备或已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中小型出口公司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发展中的同行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本文也将为众多类似Z公司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方案制定提供参考借鉴,对于那些正在转型升级的传统外贸企业和电商企业建立适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提供思路和启发。
李家庆[6](2021)在《都江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配置是根据特定地域水资源系统的自然和社会状态,采取一定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以及合理的管理体制对现有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开发利用以及水患防治系统进行改造、规划、设计、组合和管理,以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本论文通过引入供应链管理理论,并结合都江堰灌区供水情况和水资源配置及水量控制情况,从理论上探讨了都江堰灌区的水资源分配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的结构设计。通过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界定了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的内涵,对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系统理论研究框架进行了简要说明,利用供应链结构设计方法—物流通道法对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的结构特殊性进行较详细分析,明确该供应链与一般企业供应链的不同之处,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简要讨论,指出都江堰灌区供应链是一个多级网状结构,并绘制其结构图;(2)建立模型。通过对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初步提出灌区供应链中的各节点的构成情况,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建立目标函数,同时从供水能力约束、需水量约束、污染物排放的质量浓度及排放总量约束、非负约束及区域协调发展约束等五个方面提出配水模型的约束条件,并建立相关约束方程,以加强模型的有效性及计算准确性,由此得出都江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大系统多目标总体模型。(3)模型求解与有效性验证。按照模型的参数设置及算法优化,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优化配置结果,为进一步验证建立的都江堰灌区供应链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合理性,本论文综合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优势,初步探讨利用模拟退火混合遗传算法的可能性,并通过收集设置相关模型参数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按照建立模型进行都江堰灌区水资源配置后可基本实现除农业用水稍有缺额外,其他用户的用水要求均可以得到满足,且在不同保证率情况下,农业缺水率均未超过5%,可通过利用高效节水措施、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促使农业用水达到供需平衡,且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均有较明显的改善。
牛童[7](2021)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石化建设项目资源整合和协同模式研究 ——以四川石化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石化项目管理模式日新月异,DB(设计、建设总承包)、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PMC(咨询公司总承包)、IPMT(一体化项目管理团队)等管理模式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但供应链管理在石化项目中的理论和应用相对缺失。本文通过理论梳理,选取“供应链资源整合”和“供应链协同”两个关键点,对中石油四川石化公司在“四川石化项目”中的供应链管理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围绕“资源整合”与“协同”,构建石化项目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施方案。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梳理文献、分析工程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在充分理解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供应链资源整合和供应链协同两个关键点,形成本文整体框架。第二部分,通过对四川石化项目进行概述,分析项目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四川石化项目难度较大,现有项目管理模式难以满足项目管理需求。针对这个困难,本文提出了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包括四川石化项目供应链资源整合方案和供应链协同方案。第三部分,围绕四川石化项目供应链资源整合方案和供应链协同方案,结合四川石化项目管理实践,按照战略资源、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伙伴关系、供应链设计、供应商选择、投资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项目管理传统研究主题,对四川石化项目的供应链资源整合和协同实践进行介绍。资源整合实践主要从业主方面展开,内容包括构建供应链管理组织、整合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整合PC(采购、施工总承包),整合供应商,整合工程监理和代理结构等。协同实践包括业主的协同实践和IPMT协同实践两个部分,业主负责战略层面的、全局性的协同工作,IPMT作为整个项目的直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协同各方对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等事项进行管理。此外,本文还对Power PIP和P6两款管理软件进行了简要介绍,这两款软件整合了四川石化项目的业务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供应链管理重要内容,是四川石化项目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
王广鉴[8](2020)在《国大365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国外零售企业大批量进入中国市场,国内零售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与压力,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自身的实力不再是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所属供应链的实力正逐步成为参与市场角逐的强有力支撑。因此,为了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企业越来越注重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以此来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水平,可持续性地保持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在国大365缜密的调研以及对大量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在较为准确地掌握国大365供应链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及相关技术方法,依据协同学与系统学思想,从供应链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等子系统入手,对国大365供应链管理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明确指出国大365供应链管理存在运作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上升以及运作质量下降等趋势性问题,并从宏观层面将成因定位在管理松散及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上。进而依托协同学与系统学理论,构建供应链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协同度评价模型,对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度进行测评,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影响国大365供应链协同的主要因素。继而以提高供应链协同度为重点,采取对供应商进行选择、考核及奖惩管理、门店分类管理以及信息化升级等措施,提出了国大365供应链协同管理优化方案,并从供应链协同度以及供应链绩效两个方面验证了协同管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提出的国大365供应链协同管理方案对于提升国大365供应链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加强供应链上下游沟通,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零售行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参考。
刘军军[9](2020)在《制造企业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剖析与绩效提升》文中研究说明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融合供应链思维的系统性环境管理手段,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最初动机是为了应对来自法规和客户的强制性要求。一些领先企业在满足强制性要求之后,开始实施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并做了很多工作(如华为的绿色供应商伙伴计划)。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为实现环境和经济目标(包括价值创造)而主动实施的管理活动,区别于为应对和响应强制性要求而被动开展的管理活动。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制造企业的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在满足强制性要求之后,借鉴领先企业的经验,开始作为发起者来开展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但到底如何去做,如何有效驱动相关实践,能否实现绩效提升等都是企业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虽然学术界对这些现实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但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和展望仍然揭示并强调了以下不足及其研究的必要性。首先,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基本上聚焦在与技术、方法等相关的技术类实践(如生态设计、绿色生产、逆向物流等),通过这类实践来解决污染问题以满足强制性要求,而与人或组织相关的行为类实践(如高层和员工的支持,与供应商和客户互动及合作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开展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需要技术类实践,也需要行为类实践。然而,已有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界定行为和技术类实践,对于两者如何融合去影响绩效也缺乏讨论。其次,以小米因供应商环境违规影响上市为代表的供应链环保事件不仅凸显了开展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表明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在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之对应的是,领先企业在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措施(如从监督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强化与供应商在环境问题上的互动以降低供应端的环境风险,部分企业开始在战略层面上考虑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具体实践上构建与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二是形成了战略层面的绿色导向。而战略层面的导向能否驱动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的开展,以提升经济和环境绩效是企业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最后,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以降低供应端的环境风险为主,因而主要集中在供应商的管理,面向下游客户的实践和关注度都相对较少。制造企业在开展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如何主动地面向客户的环境需求,寻找价值创造的机会,打造价值导向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如绿色价值链)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而相关研究仍然较少,研究方法也主要以案例研究为主。针对我国制造企业开展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实需求,结合以上识别并提炼出来的现实问题及对应的研究问题,本文以制造企业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剖析与绩效提升为研究主线,采用结构方程、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和博弈建模开展相关研究。首先,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行为类和技术类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进行了界定:行为类实践是指与人或组织相关的软性实践,包括企业内部支持、与客户的环境合作及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技术类实践指与技术或方法相关的硬性实践。随后,应用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构建了行为类、技术类实践和绩效之间的整合模型并提出作用机理的相关假设,利用来自200家制造企业的样本数据对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行为类实践能够有效促进技术类实践的实施,且两类实践共同作用于绩效的提升,揭示了两类实践对绩效提升的作用机理。研究结论指出制造企业在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提升行为类实践的实施水平,营造支持性氛围和环境使技术类实践的投入和实施变得更为主动和深入。其次,本文从战略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驱动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首先细化并拓展了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的内容,提炼出绿色供应商评价、供应商合作外的第三种管理实践(战略伙伴关系)并开发了测量题项。基于此,分别针对企业绿色战略导向是否会促进不同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的实施,及不同实践对经济和环境绩效的影响提出研究假设,利用样本数据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战略导向对三类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的实施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供应商评价和战略伙伴关系对环境绩效有显着的影响关系,供应商合作和战略伙伴关系对经济绩效有显着的影响关系。此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三类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实施水平较高的企业群体具有更显着的经济和环境绩效表现。最后,本文以制造企业主动与客户开展环境管理方面的合作实现价值创造为主题展开研究。基于企业实例情境,以“开展面向客户生产过程节能减排的生态设计”这一普遍存在但相关研究较少关注的现象为例,结合其“上游付出努力和成本而下游受益”的特征建立了一个制造企业和一个客户参与的主从博弈模型,对比分析三种博弈情形(无生态设计、分散决策时开展生态设计、集中决策时开展生态设计)下的双方收益。研究结果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制造企业开展生态设计能够实现双方的经济效益更优即实现价值创造。分散决策下制造企业开展生态设计的意愿区间更广泛,但集中决策下的供应链收益更大。因而通过构造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契约来协调这种模式以实现供应链收益最大化。以上研究结果为制造企业开展价值导向的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贺金霞[10](2020)在《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与约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随着粮食贸易的发展,粮食逐渐展现出金融和能源的属性,成为全球资本逐利的投资品。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全面、系统,涉及整个粮食产业,呈现数量、质量、生态和主权等多维发展的态势。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须顺应粮食产业发展趋势,统筹规划、合理协调粮食产业各环节,通过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机理打造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实现系统、深层、高水平、全方位的粮食安全。开展粮食供应链协同研究,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粮食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立足于粮食产业链,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协同学理论、企业间网络理论,设计粮食供应链协同体系,在对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与约束机理。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界定了粮食供应链协同的概念内涵。其次,识别粮食供应链主体,分析各主体间关系,构建粮食供应链体系,设计粮食供应链协同研究路径。第三,运用协同学理论,探讨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进而识别粮食供应链协同的关键影响要素。第四,在关系管理理论基础上,运用偏相关分析,识别粮食供应链协同关键关系要素,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机理。第五,运用结构方程、分层回归、SPSS和MPLUS等分析方法和工具,探索粮食供应链协同各约束要素间关系,建立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机理。本文的研究结论有:(1)粮食供应链协同是粮食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在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共享信息和收益,创造供应链协同绩效,实现更高的供应链整体收益。该定义强调三点: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目标是实现粮食供应链整体收益的改善与提高;粮食供应链协同的基础是粮食企业间的关系管理;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保障是信息共享和收益共享。(2)粮食供应链系统可分为供应侧粮食供应链和需求侧粮食供应链。供应侧粮食供应链由原粮供应驱动,政策性特征显着;需求侧粮食供应链由粮食需求拉动,突出市场化特征。基于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成员企业市场属性的要求,构建需求侧粮食加工者、粮食生产者和粮食销售者组成的三级供应链体系。其中,粮食加工者是供应链的核心主导者。(3)组织间因素是促使供应链体系协同的关键影响要素,主要包括关系因素和约束因素。影响粮食供应链系统的外生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内生变量包括组织间因素和组织内因素。粮食供应链体系演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系统内外部的兼容、平衡和协同进化,外生变量对系统只能产生间接影响,内生变量才是系统演变的直接诱因。供应链体系中各种资源的流动是在不同的组织间产生的,粮食供应链体系平衡态的产生依赖于组织间的兼容与平衡,即依赖包括合作关系和约束因素在内的组织间因素。(4)信任分关系型信任和计算型信任,粮食加工者和粮食生产者的信任逻辑应以关系型信任为主,粮食加工者和粮食销售者应以计算型信任为主。信任的决策逻辑是,当买方的资产专用性和供应市场的不确定性较大时,关系型信任的作用优于计算型信任;当行为不确定性较高时,计算型信任的作用优于关系型信任。粮食加工者在与粮食生产者的合作过程中主要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应着重考虑市场不确定性这一交易属性。粮食加工者和粮食生产者的信任逻辑应以关系型信任为主。粮食加工者和粮食销售者信任决策逻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行为不确定性,应以计算型信任为主。(5)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约束因素包括协同收益(财务收益和运营收益)、收益共享、信息共享和契约精神。协同收益与供应链协同正相关;收益共享与协同收益的财务收益和运营收益均正相关;信息共享具有中介作用;契约精神在收益共享与信息共享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契约精神在信息共享与财务收益的关系中没有调节作用,但在信息共享与运营收益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从协同的视角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研究。有些学者对粮食供应链协调进行了研究,而协调与协同存在较大差异。协同强调共生、增值、共赢的理念,是高层次的合作与协调。以协同为切入点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粮食供应链合作效率,增加供应链整体收益,保障粮食产业的持续发展。(2)运用偏相关和云模型对粮食供应链协同关系因素及信任要素进行评价分析,并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机理。国内外关于信任机理的研究文献较多,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机理研究缺乏。本文运用关系管理理论,梳理了影响粮食供应链协同的关系要素。通过偏相关分析,证明了信任要素与供应链协同的高度相关性。运用云模型对粮食供应链企业间信任进行评价,通过粮食供应链结构特征与信任决策逻辑的深入分析,构建了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机理。(3)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分层回归等方法对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模型进行分析,并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约束机理。国内外关于收益共享、信息共享、契约精神的分项研究较多,多要素综合研究缺乏。本文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构建了基于信息共享、收益共享、契约精神、协同收益为关键要素的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模型。运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SPSS和MPLUS等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模型中各要素的相关、中介和调节效应进行了分析。
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运行体系结构与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运行体系结构与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相关概念 |
1.2.2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因素分析 |
1.2.3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思路 |
1.3 研究意义 |
1.4 范围界定 |
1.4.1 研究层面界定 |
1.4.2 企业类型界定 |
1.4.3 供应链管理范围与成员地位界定 |
1.4.4 词汇用语简写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基础理论 |
2.1.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1.2 信息管理学理论 |
2.1.3 系统工程理论 |
2.2 模型方法 |
2.2.1 统计分析方法 |
2.2.2 复杂系统分析方法 |
2.2.3 仿真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分析 |
3.1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问题分析 |
3.1.1 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业务需求 |
3.1.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内涵与目标 |
3.1.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基本原则 |
3.2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及概念模型 |
3.2.1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难点 |
3.2.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提出 |
3.2.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 |
3.2.4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运作管理 |
3.3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实证检验 |
3.3.1 实证方法与数据的选择 |
3.3.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测量与分析 |
3.3.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作用验证与分析 |
3.4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决策 |
4.1 转型数据管理问题提出 |
4.1.1 数据管理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
4.1.2 数据管理的目标与问题描述 |
4.1.3 数据管理的研究思路 |
4.2 转型数据管理系统分析 |
4.2.1 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属性 |
4.2.2 数据来源分类 |
4.2.3 数据内容与作用 |
4.2.4 数据管理与信息需求的关系 |
4.3 基于信息需求的转型数据管理决策建模 |
4.3.1 决策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
4.3.2 基于DEMATEL方法的信息需求重要度建模 |
4.3.3 基于HOQ方法的数据管理要素重要度建模 |
4.4 基于信息需求的数据管理方案制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信息融合建模 |
5.1 转型信息融合问题提出 |
5.1.1 信息融合的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
5.1.2 信息融合的目标与问题描述 |
5.1.3 信息融合的研究思路 |
5.2 转型信息融合系统分析 |
5.2.1 信息融合的数字化属性 |
5.2.2 信息的内容与作用 |
5.2.3 信息融合的主要环节 |
5.2.4 信息融合与业务流程的关系 |
5.3 基于业务流程的转型信息融合仿真建模 |
5.3.1 仿真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
5.3.2 基于供应链业务流程的Petri网建模 |
5.3.3 网系统的关联信息要素识别 |
5.4 基于业务流程的信息融合方案制定 |
5.5 本章小结 |
6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决策 |
6.1 转型智能优化问题提出 |
6.1.1 智能优化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
6.1.2 智能优化目标与问题描述 |
6.1.3 智能优化的研究思路 |
6.2 转型智能优化系统分析 |
6.2.1 智能优化的数字化属性 |
6.2.2 智能优化的内容与作用 |
6.2.3 智能优化系统架构 |
6.2.4 智能优化与决策效用的关系 |
6.3 基于决策效用的转型智能优化决策建模 |
6.3.1 决策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
6.3.2 基于ISM方法的智能优化结构建模 |
6.3.3 基于NK模型的智能优化路径建模 |
6.4 基于决策效用的智能优化方案制定 |
6.5 本章小结 |
7 实例分析 |
7.1 实例介绍 |
7.2 数据管理决策分析 |
7.3 信息融合建模分析 |
7.4 智能优化路径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L公司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采购与采购管理相关研究 |
2.1.1 采购的内涵与演变 |
2.1.2 采购管理的内容 |
2.2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 |
2.2.1 供应链的概念及发展 |
2.2.2 供应链管理的演变 |
2.2.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与主要内容 |
2.3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相关研究 |
2.3.1 供应链管理对采购管理的要求 |
2.3.2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主要内容 |
2.3.3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模式与传统采购管理模式的比较 |
2.3.4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实践 |
3 L公司采购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L公司简介 |
3.1.1 轴承行业现状 |
3.1.2 L公司经营现状 |
3.1.3 L公司组织架构 |
3.1.4 L公司在供应链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要求 |
3.2 L公司采购管理现状 |
3.2.1 采购部门对外部资源的管理现状 |
3.2.2 企业同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及管理现状 |
3.2.3 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情况 |
3.2.4 采购管理现状问卷调查 |
3.3 L公司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采购部门对外部资源的管理粗放 |
3.3.2 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单一 |
3.3.3 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协同不够紧密 |
4 L公司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4.1 L公司采购部门对外部资源管理方法的改进 |
4.1.1 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物资管理方法的改进 |
4.1.2 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评价方法的改进 |
4.2 L公司采购部门对外部资源管理要点的确定 |
4.2.1 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物资管理策略的制定 |
4.2.2 供应链环境下同类物资供应商管理要点的确定 |
4.3 供应商合作关系的细化与管理 |
4.3.1 基于采购物资定位的供应商分类 |
4.3.2 与各类物资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及管理要点的确定 |
4.4 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协同过程的改进 |
4.4.1 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协同内容的扩展 |
4.4.2 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协同过程的改进设计 |
5 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5.1 企业高层的支持 |
5.2 加强监督 |
5.3 拓展企业内外部沟通渠道 |
5.4 加强企业内外部的沟通 |
5.5 提高采购团队人员素质 |
5.6 扩展采购人员绩效考核内容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采购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3)基于供应链理论的ZJ公司产品开发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综述 |
一、供应链的概念及其特征 |
二、供应链的管理特点和主要内容 |
三、传统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
四、供应链设计的基本理论 |
第二节 流程再造的基本理论 |
一、业务流程的概念 |
二、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 |
三、流程再造的原则 |
四、流程再造的方法和步骤 |
五、业务流程再造与供应链的关系分析 |
第三节 精益生产的思想 |
一、精益生产的概念、特征与思想体系 |
二、精益生产的原则和工具 |
第三章 ZJ公司新产品开发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ZJ公司概况介绍 |
第二节 研发的组织架构、新产品开发流程以及新产品分类 |
一、研发的组织架构 |
二、 原有新产品开发流程 |
三、新产品分类 |
第三节 ZJ 公司供应链在营运上的管理模式 |
一、 供应链的组织架构 |
二、ZJ公司供应链在运营上的管理模式 |
第四节 ZJ公司新产品开发流程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立项审批中的组织管理问题 |
二、新产品开发中所需原材料的管理问题 |
三、试样的排产问题 |
四、试样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问题 |
五、技术信息的记录和管理 |
六、试样的跟踪和统计问题 |
第四章 ZJ公司新产品开发流程优化和再造的实施 |
第一节 项目启动阶段 |
一、聚焦关键问题点 |
一、项目实施后企业收益及影响 |
三、关键度量及项目范围 |
四、确定人员和组织架构 |
五、编制阶段时间表 |
六、费用评估 |
七、项目章程 |
第二节 项目调研阶段 |
一、调研会议 |
二、搜集问题 |
三、关键流程问题分析 |
四、确定现阶段行动计划 |
第三节 项目方案讨论、设计和确认阶段 |
一、流程讨论与设计 |
二、项目方案的风险评估 |
三、确认设计流程 |
第四节 项目开发、测试、培训、验收阶段 |
一、系统开发 |
二、系统测试 |
三、系统培训 |
四、系统验收 |
第五章 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的成效分析 |
第一节 提高审批效率 |
第二节 从供应链视角看流程再造产生的效果 |
一、试样排产 |
二、质量与生产监控 |
三、库存管理 |
第三节 利用IT技术实现规范化的信息管理 |
第四节 实现试样跟踪和成本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本文在研究上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供应链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二、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
2.运行机制、供应链运行机制与集成化运行机制 |
3.农产品供应链 |
(二)农产品供应链的特征与模式 |
1.农产品供应链的特征 |
2.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1.绿色供应链理论 |
2.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 |
三、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运行的环境及现状分析 |
(一)A公司简介 |
(二)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运行的宏观环境分析 |
1.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概况 |
2.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市场竞争环境 |
4.政策环境 |
(三)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机制现状分析 |
四、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1.缺乏完整的信息共享系统 |
2.缺乏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 |
3.供应链管理运营的绩效低 |
4.在线商店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
(二)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缺乏完整的信息共享系统的原因 |
2.缺乏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原因 |
3.供应链管理运营绩效低的原因 |
4.在线商店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 |
五、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优化对策 |
(一)运行机制构建要素的集成优化 |
1.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 |
2.农产品生产者 |
3.农产品储运服务商 |
4.农产品加工企业 |
5.农产品销售商 |
6.农产品消费者 |
7.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服务商 |
(二)运行机制的运行环节集成优化 |
1.供应链基础优化 |
2.供应链集成优化 |
3.供应链扩展优化 |
(三)运行机制运行平台的集成优化 |
1.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共联共享 |
2.实施标准化信息数字管理 |
3.创新供应链集成模式 |
4.构建智能云平台 |
(四)运行机制的共享优化 |
1.信息共享 |
2.数据共享 |
3.利益共享 |
4.未来共享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清单 |
致谢 |
(5)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概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研究评述 |
2.2 跨境电商概述 |
2.2.1 跨境电商的定义与内涵 |
2.2.2 跨境电商的运营模式 |
2.2.3 跨境电商的运营特性 |
2.2.4 跨境电商企业总体发展概况 |
2.3 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优化概述 |
2.3.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概况 |
2.3.2 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法 |
2.3.3 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内容 |
第3章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 |
3.1 Z跨境电商公司简介 |
3.2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 |
3.2.1 Z跨境电商公司的跨境采购现状 |
3.2.2 Z跨境电商公司的跨境供应现状 |
3.2.3 Z跨境电商公司的电商运营现状 |
3.2.4 Z跨境电商公司的跨境物流现状 |
3.2.5 Z跨境电商公司的信息共享现状 |
第4章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 Z公司供应链管理问题诊断的方法与过程 |
4.2 冗长的采购提前期,快速响应能力待提升 |
4.3 供应流程不尽合理,上下游衔接不够顺畅 |
4.4 跨境运营渠道单一,线下体验服务不理想 |
4.5 跨境物流缺乏协调,物流效率低成本偏高 |
4.6 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供应链信息共享滞后 |
第5章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环境分析 |
5.1 PEST分析 |
5.1.1 政治环境因素 |
5.1.2 经济环境因素 |
5.1.3 社会环境因素 |
5.1.4 技术环境因素 |
5.2 SWOT分析 |
5.2.1 优势分析 |
5.2.2 劣势分析 |
5.2.3 机会分析 |
5.2.4 威胁分析 |
5.2.5 SWOT矩阵分析 |
第6章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 |
6.1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的目标 |
6.2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原则 |
6.3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的思路 |
6.4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具体方案 |
6.4.1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入推拉混合采购策略 |
6.4.2 供应与需求协同驱动,加强供应全流程优化重组 |
6.4.3 拓宽线上线下运营渠道,打造虚实结合运营网络 |
6.4.4 改善跨境物流运作模式,整合企业外部物流资源 |
6.4.5 构建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中信息共享 |
第7章 Z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组织结构保障 |
7.2 企业文化保障 |
7.3 要素资源保障 |
7.4 评价和激励机制 |
7.5 风险管理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都江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
1.2.3 水资源优化配置发展趋势 |
1.2.4 供应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系统分析 |
2.1 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理论框架研究 |
2.1.1 都江堰灌区简介 |
2.1.2 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的内涵 |
2.1.3 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的基本理论研究框架 |
2.2 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结构设计 |
2.2.1 供应链的结构特点 |
2.2.2 供应链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2.2.3 供应链结构设计方法 |
2.3 都江堰灌区供应链特征分析 |
2.3.1 供应链结构特征 |
2.3.2 供应链运行的策略性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都江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
3.1 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 |
3.1.1 渠首工程简介 |
3.1.2 灌区水源状况 |
3.1.3 灌区供用水特点及功能分类 |
3.2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3.2.1 配置原则 |
3.2.2 配置方式 |
3.2.3 优化配置机理 |
3.3 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3.3 总体模型 |
3.3.4 模型特点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模型求解与有效性验证 |
4.1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 |
4.2 都江堰灌区模型计算及分析 |
4.2.1 研究对象概况及分析 |
4.2.2 参数设置 |
4.2.2.1 模型参数设置 |
4.2.2.2 算法参数设置 |
4.2.3 配置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石化建设项目资源整合和协同模式研究 ——以四川石化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管理定义 |
2.2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
2.3 供应链资源整合理论 |
2.4 供应链协同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川石化项目分析 |
3.1 四川石化项目基本概况 |
3.2 面临的问题 |
3.2.1 项目难度大 |
3.2.2 现有管理模式难以满足项目需求 |
3.3 解决方案 |
3.3.1 采用供应链管理理念进行项目管理 |
3.3.2 提出四川石化项目供应链资源整合模式 |
3.3.3 提出四川石化项目供应链协同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川石化项目供应链资源整合实践 |
4.1 业主的组织形态与职能权限 |
4.2 拟定资源目标 |
4.2.1 招投标管理组织 |
4.2.2 招投标流程的确定 |
4.2.3 资源选择要素 |
4.3 整合EPC/PC |
4.3.1 承包商管理 |
4.3.2 承包商名单管理 |
4.3.3 承包商选择 |
4.4 整合供应商 |
4.4.1 供应商审核管理 |
4.4.2 资质审核 |
4.4.3 框架协议的签订 |
4.5 整合工程监理与各类代理机构 |
4.5.1 整合监理机构 |
4.5.2 整合质量监督站 |
4.5.3 整合设备监造企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川石化项目供应链协同实践 |
5.1 业主协同实践 |
5.1.1 业主直接管理相关活动 |
5.1.2 统一目标、思想与愿景 |
5.1.3 制定统一规则与标准 |
5.1.4 协同计划 |
5.1.5 协同采购管理 |
5.1.6 协同物流管理 |
5.2 IPMT协同实践 |
5.2.1 协同质量管理 |
5.2.2 协同安全管理 |
5.2.3 协同进度管理 |
5.2.4 协同投资管理 |
5.2.5 协调供应链各节点的利益与冲突 |
5.3 协同信息系统 |
5.3.1 Power PIP |
5.3.2 P6 软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展望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6.3 本文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国大365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供应链 |
2.1.1 供应链概念 |
2.1.2 供应链结构分析 |
2.2 供应链管理 |
2.2.1 供应链管理概述 |
2.2.2 供应链关系管理 |
2.2.3 供应链物流管理 |
2.2.4 供应链信息化管理 |
2.3 供应链协同相关理论 |
2.3.1 系统学理论 |
2.3.2 协同学理论 |
2.3.3 供应链协同理论 |
2.4 供应链协同管理相关方法 |
2.4.1 熵权法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大365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
3.1 国大365公司简介 |
3.2 国大365供应链结构分析 |
3.3 国大365供应链“四流”现状分析 |
3.3.1 物流现状分析 |
3.3.2 信息流现状分析 |
3.3.3 资金流现状分析 |
3.3.4 商流现状分析 |
3.4 国大365供应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3.4.1 存在问题 |
3.4.2 成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大365供应链协同度测评 |
4.1 供应链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依据 |
4.1.2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4.2 供应链协同度模型构建 |
4.2.1 子系统有序度测算模型构建 |
4.2.2 供应链协同度测算模型构建 |
4.3 国大365供应链协同度测评 |
4.3.1 数据处理 |
4.3.2 权重计算 |
4.3.3 国大365供应链协同度测算 |
4.3.4 协同度测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大365供应链协同管理优化方案 |
5.1 优化思路 |
5.2 国大365供应商协同管理方案 |
5.2.1 构建供应商选择体系 |
5.2.2 完善供应商考核机制 |
5.2.3 制定供应商奖惩措施 |
5.3 国大365门店协同管理方案 |
5.3.1 依托经营信息推行门店分类 |
5.3.2 制定门店分类管理措施 |
5.4 国大365信息平台升级改造方案 |
5.4.1 基于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框架设计 |
5.4.2 硬件升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大365供应链协同管理优化效果分析 |
6.1 定性分析 |
6.2 定量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制造企业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剖析与绩效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
1.2.2 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
2.1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 |
2.1.1 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内涵 |
2.1.2 行为/技术类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相关研究及概念界定 |
2.1.3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行为/技术类实践关系 |
2.1.4 研究述评 |
2.2 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 |
2.2.1 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 |
2.2.2 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的驱动因素 |
2.2.3 研究述评 |
2.3 绿色供应链中的价值创造 |
2.3.1 绿色供应链中的价值创造过程 |
2.3.2 绿色供应链中合作下的价值创造和协调机制 |
2.3.3 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行为/技术类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对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 |
3.1 问题描述与理论模型 |
3.2 研究假设 |
3.2.1 行为类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绩效 |
3.2.2 技术类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绩效 |
3.2.3 行为类、技术类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绩效提升之间的关系 |
3.3 研究方法 |
3.3.1 问卷设计过程 |
3.3.2 问卷题项选择 |
3.3.3 数据收集 |
3.3.4 结构方程模型测试 |
3.3.5 无应答偏差和同源性方差检验 |
3.4 研究结果 |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
3.4.2 假设检验结果 |
3.4.3 Post hoc测试 |
3.4.4 研究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与绩效:战略导向驱动与战略伙伴关系实践 |
4.1 问题描述与理论模型 |
4.2 研究假设 |
4.2.1 企业绿色战略导向与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 |
4.2.2 绿色供应商管理关系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 |
4.2.3 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与经济和环境绩效的关系 |
4.2.4 绿色供应商关系管理实践的中介效应 |
4.3 研究方法 |
4.3.1 问卷题项选择 |
4.3.2 无应答偏差和同源性方差检验 |
4.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4 聚类分析 |
4.4 研究结果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
4.4.2 回归分析结果 |
4.4.3 Post hoc测试 |
4.4.4 假设检验结果及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客户生产过程节能减排的生态设计价值创造模型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生态设计博弈模型 |
5.2.1 决策顺序 |
5.2.2 模型符号和基本假设 |
5.2.3 模型建立 |
5.3 模型求解与分析 |
5.3.1 模型求解结果 |
5.3.2 数值分析 |
5.3.3 模型启示 |
5.4 实例介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1.1 主要研究结论 |
6.1.2 政策及管理建议 |
6.1.3 主要创新点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未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和绩效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与约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粮食供应链协同文献综述 |
1.3.2 信任文献综述 |
1.3.3 约束机理文献综述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粮食供应链协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粮食供应链协同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供应链协同概念界定 |
2.1.2 粮食供应链协同概念界定 |
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1 供应链管理定义 |
2.2.2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
2.3 协同学理论 |
2.3.1 协同学基本原理 |
2.3.2 协同学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
2.4 企业间网络理论 |
2.4.1 企业间网络理论的演变 |
2.4.2 企业间网络理论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3 粮食供应链体系研究 |
3.1 粮食供应链体系设计原则 |
3.2 粮食供应链体系参与主体识别 |
3.2.1 粮食的内涵 |
3.2.2 粮食供应链体系 |
3.2.3 粮食供应链体系参与主体 |
3.3 粮食供应链体系参与主体关系分解 |
3.3.1 粮食供应链体系参与主体分析 |
3.3.2 粮食供应链体系各主体间关系分解 |
3.4 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研究路径分析 |
3.4.1 粮食供应链体系特征 |
3.4.2 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研究路径 |
3.5 本章小结 |
4 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要素研究 |
4.1 粮食供应链协同动因分析 |
4.1.1 粮食供应链的开放性 |
4.1.2 粮食供应链的动态性 |
4.1.3 粮食供应链的自组织 |
4.2 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要素界定 |
4.2.1 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分析 |
4.2.2 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要素识别 |
4.3 本章小结 |
5 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机理研究 |
5.1 供应链协同关系要素分析 |
5.1.1 关系管理的内涵 |
5.1.2 供应链协同的关系要素分析 |
5.2 粮食供应链协同关系要素偏相关分析 |
5.2.1 偏相关分析 |
5.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2.3 分析结果 |
5.2.4 结果讨论 |
5.3 粮食供应链信任评价 |
5.3.1 信任类型 |
5.3.2 云模型 |
5.3.3 评价步骤设计 |
5.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5 标准评价云生成 |
5.3.6 指标综合云生成 |
5.3.7 综合云相似度分析 |
5.4 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机理构建 |
5.4.1 信任的决策逻辑 |
5.4.2 粮食供应链结构特征 |
5.4.3 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6 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机理研究 |
6.1 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模型 |
6.2 研究假设 |
6.2.1 协同收益与供应链协同 |
6.2.2 收益共享与协同收益 |
6.2.3 信息共享的中介作用 |
6.2.4 契约精神的调节作用 |
6.3 研究方法 |
6.3.1 研究样本 |
6.3.2 变量测量 |
6.3.3 样本基本特征 |
6.4 数据分析 |
6.4.1 信度分析 |
6.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5 模型及假设检验 |
6.5.1 模型检验 |
6.5.2 中介效应分析 |
6.5.3 调节效应分析 |
6.6 结果分析 |
6.7 政策建议 |
6.7.1 多渠道信息共享,促进粮食供应链收益分配合理化 |
6.7.2 培育契约精神,保障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息共享和收益共享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四、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运行体系结构与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D]. 韩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L公司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改进研究[D]. 李世强.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供应链理论的ZJ公司产品开发流程再造研究[D]. 孙永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运行机制研究[D]. 杨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5]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D]. 熊玮.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6]都江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家庆. 西华大学, 2021(02)
- [7]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石化建设项目资源整合和协同模式研究 ——以四川石化项目为例[D]. 牛童.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8]国大365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D]. 王广鉴.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9]制造企业主动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剖析与绩效提升[D]. 刘军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与约束机理研究[D]. 贺金霞.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