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之地”——农业发展新机制

“锦绣之地”——农业发展新机制

一、“锦绣大地”——农业发展新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于菁竹[1](2020)在《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文中研究说明苗族是诞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古老民族,苗族先民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建构者,在长途迁徙、地理隔绝的分散发展中,形成了肇始悠远、同源殊貌的支系文化,也育成了枝脉宏繁、造诣精湛的染织服饰体系。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集体创作、综合功能、稳定传承的传统村落生态中,沉淀着中国造型艺术滥觞时期的吉光片羽,也凝缩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世界认知、情感希冀,其传统纹样符号既是管窥苗族精神世界的窗口,也是蠡测中国早期文化的活态样本。同时,两地蜡染艺术以蓝白画缋的灵活性、物质工艺的可塑性、文化反馈的快捷性,不仅成为苗族人生活情境、艺术思维、审美心理变迁的显像板;在民族村落旅游化、文化遗产资源化、东方文化自信心提升的时代场景下,也成为各界话语、观念纠缠发酵的折射镜。而就其艺术本体而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拥有丰富的纹样、独特的风格与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品收藏、商品化转型、产业化开发方面是黔东南乃至贵州蜡染界的典型,就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深描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风格类型归纳为前提、以图像学分析为主线,结合田野、文献资料,借助美术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及成果,对两地苗族蜡染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契机与创作思维进行推溯;在此基础上使用美学、审美人类学方法,对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传统风格进行审美分析。以现存蜡染资料中不同风格出现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两地苗族蜡染的风格嬗变置于原始符号、巫术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设计的演化场域中,展现出蜡染纹样从记事性、象征性、装饰性到再现性、表现性、叙事性的发展进程,也展示出其创作方法从集体传承到个体创新、审美意识从朦胧混一到清晰独立、造物理念从权宜谋生到追求品质、民族特征表达从模糊懵懂到积极强化的发展轨迹。首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抽象几何纹样共同拥有单元拼合、相似互渗的造型方式,以及记事符号与装饰艺术、表意功能与审美功能混沌合一的特征,体现出人类艺术幼年时期的创作思维。二者拥有的一系列固定符号、纹样,如榕江蜡染中的太阳纹、卍字纹、正交布局、四鸟朝日,以及丹寨蜡染中的“窝妥纹”、“归宗纹样”,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太阳崇拜符号、时空概念、历法图式具有造型上的连续性。而在苗族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图式的原意逐渐被替换成与苗族祖先情感、迁徙记忆、宗教信仰、现世民俗相关的内容,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形成的记录时空规律、生存智慧的几何图式也沉淀为装饰纹样的基本构图规律和风格定式,使由太阳形象带来的光华烨烨的线条成为榕江蜡染的基本装饰,而精密严谨的螺旋纹也是丹寨蜡染中的永恒主题。就两地蜡染的具象部分来看,榕江蜡染以古拙的动物纹见长,其中摆贝型苗族的蜡染纹样中保存着大量我国先秦时期动物纹的造型方式,不仅龙、鸟纹的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惊人地吻合,蛙虫纹的造型思维也与古黾字的概念高度相似。作为中国初民艺术大传统的遗存或后裔,这种时空遥远的风格给人以荒远、古怪、陌生的审美印象。同时,苗族原始巫术思维中敬畏合一的心理,使之对神圣动物抱有崇高和恐惧一体两面的情感,使动物纹的塑造呈现狰狞、诡谲的“原始丑”特征,流露出狞厉的丑美。此外,作为鼓藏节祭祖仪仗的蜡染幡旗是摆贝型苗族蜡染中最为精彩的类型,而祭祀仪式神圣、雄壮、肃穆的氛围也造就了摆贝型蜡染独特的审美场域和文化价值。然而,厚重的文化背景、狞厉的视觉体验也使摆贝型蜡染的审美特征趋于深邃、艰奥,与现代人的日常审美习惯相去甚远,以至于难以在现代的苗族村落生活中继续存续,在民间创作喜好日趋纤柔、世俗化的当下,摆贝型蜡染的传统风格正面临消散的危险。与正在淡出民间的摆贝型传统风格相比,丹寨蜡染中丰富的花鸟纹饰是生命力旺盛的后起之秀,其出现得益于白领苗对汉族古典花鸟艺术以及近现代染织品纹样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呈现出鲜明的早、中、后三期阶段性风格。丹寨蜡染中最古老的鸟纹和植物纹带有与榕江蜡染相似的原始风格,清代黔东南生苗区开辟之后,以汉族服饰及蓝印花布为载体的汉族花鸟纹样传入苗疆,使白领苗习得了花鸟纹样并作为日用传统;而至近现代染织设计中的花草纹样被白领苗接受之时,丹寨花鸟蜡染已基本完成了从图案性到绘画性转型。与此相伴,白领苗的审美思维跳出了巫术性、功能性的局限,而转向对日常生活、优美事物的欣赏;丹寨蜡染的艺术语言中也出现了写实性的再现方式、模仿软笔绘画的自律线条,以及景、境的物象组织意识。这种效仿专业艺术、跟随流行趋势、接近大众审美的风格在当前拥有巨大的民间创作热情,也奠定了丹寨蜡染在产业化转型过程中较高的艺术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两地蜡染纹样的先天禀赋及两县产业环境的后天资源也使两地蜡染风格的发展、存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丹寨蜡染产业起步早、影响大,借助邻近行政中心的地理优势,吸引了高水平的外来资本、设计人才及合作机会,颇具规模的地区产业集群不仅使丹寨本土的传统蜡染纹样良好地传承、衍生,也使丹寨成为各地蜡染风格的熔炉,并大量吸纳了榕江蜡染风格为己用。而榕江县的本地蜡染产业薄弱,因此对传统蜡染风格进行了简易化、情景化的改造,并随着蜡娘外出打工、产品异地销售形成了在黔东南地区广泛传播并被大量模仿的“普世风格”。在黔东南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连理整体,共同以苗族文化、传统工艺的身份面对着外部世界的价值赋义。当前,蜡染产品涵盖了艺术品、服装、软装、文创产品等多种形态,民族旅游和休闲体验则形成了苗族蜡染文化叙事的两条基本脉络:一方面,在民族旅游的凝视下,苗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性、原始性、异质性的部分被提炼成一系列特定的视觉符号,如盛装人物、民俗场景、铜鼓、牛角、蝴蝶妈妈、锦鸡舞之类,成为丹寨、榕江蜡染绘画的新题材,也催生了蜡染创作中叙事化、奇观化、浪漫化的手法。另一方面,作为拥有丰富内在结构的物质文化门类,丹寨、榕江的蜡染艺术不再仅仅作为苗族文化的子集,而是以独立的姿态,在后现代生活美学、自然美学以及东方休闲美学、造物伦理、社会效应的视角下,令物质材料、工艺流程、生活方式、创作主体等每一个侧面都获得审美意义,使蜡染艺术的审美范围从对纹样的欣赏扩展到了对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与崇尚。

张岚珂[2](2019)在《借鉴德国城乡空间整备经验的乡村规划研究 ——以成都市新都区乡村振兴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的乡村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城乡发展矛盾、增强农村活力、促进城乡繁荣的有效思路高屋建瓴的为中国乡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乡村振兴的推进工作中,乡村振兴规划成为关键的一步。“宜稳扎稳打、忌大干快上”是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原则,可持续的乡村振兴顶层框架设计应该科学有效保持乡村振兴中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要素的平衡,更好的实现乡村的发展转型。在乡村振兴规划的路径研究中,其落脚点始终根植于对土地问题的考量,而城乡空间整备的实施,是依据城乡空间发展资源,通过整合协商,在社会发展与空间关系之间进行有效的安排和衔接,并在土地利用、建设标准、具体安排上提供保障的综合性空间措施,由此成为了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前提。基于这样的相关背景,本文受德国乡村发展中的城乡空间整备经验启发,通过溯源德国城乡空间整备的历史演进,基于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总结其在乡村发展中的主要路径和规划方法,并结合我国大城市周边乡村的发展现状构建适合我国乡村振兴的城乡空间整备路径,其主要内容包括:参照德国城乡空间整备的历史经验,梳理城乡空间整备过程从“城市中心化”到“城乡等值化”的转变,明确城乡空间整备措施的发展演进;研究德国在后工业化阶段乡村的建设路径,提炼在乡村发展中的城乡空间整备模式及方法;在研判新都区城乡空间发展阶段的基础之上,结合乡村发展的背景和已有先行先试的乡村振兴,对德国城乡空间整备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发展与转变——从城乡空间资源整理、城乡空间格局整备、城乡土地整备三个方面构建成都市新都区乡村振兴的乡村振兴规划路径。该方法提出了从城乡空间整备入手推进乡村振兴规划实施的发展理念,提出“以资源的视角,对土地空间进行整理,对国土空间格局构造,并对国土空间进行发展保障”的乡村振兴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设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乡村振兴规划的完善。

孙大江[3](2019)在《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文中提出川西林盘是中国最典型的乡村聚落群和历史地理单元,是成都平原有机肌理构成、生态本底和唯一的景观识别因子。至禹冰治水之始、历耕拓变,肌理渐成,文人入蜀和移民现象以及文事农事交融等历史塑造了林盘的勃然生机和田园诗意乡愁。以田、林、水、宅等为要素,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体现了天府之国的富饶和闲美、农耕文明的厚积和发展、蜀地文明的存续和延展。近十年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成都川西林盘修复整治与建设工程使林盘空间质量、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等得以较大改善,面目一新,但也普遍出现了规划视角单一,美学感知弱化、景观意象缺失等问题,导致地域乡村景观意蕴模糊,景观破碎。同时,相关川西林盘的研究多偏向于其发生发展、聚落特性、生态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聚焦林盘建设与发展、聚落实用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还属空白。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从本质上说还是由传统乡村意象的缺失所导致的,在城乡文明严重失衡的背景下,各类人群对传统乡村意象的总体价值认知不足。川西林盘建设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乡村表达,是西蜀园林及城市景观营造的重要意象渊源,找到科学的方法,对其景观意象的正确解读和基于新时代的研判与运用尤为重要。本论文基于环境感知的相关理论,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对传统川西林盘的景观意象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对川西林盘现状和建设进行大量考察和对传统意境的梳理,结合客观与主观的研判,创新地提出MDP(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景观意象测度体系并进行了运用。本文首先对相关基础资料进行梳理整理,构建了全文的研究框架,归纳总结了川西林盘的发展脉络和影响因子。(一)基本厘清了川西林盘与西蜀名人纪念园之间的缘起承接维度,从居林盘再造园、修竹茂林赋文、曲水融通共享、诗意生活等四方面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发展、影响进阶关系;(二)大量调研了成都平原近几年的林盘建设,归纳了川西林盘建设的四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传统和新建川西林盘的在入口、植物、色彩、植物、空间、边界等六个方面的景观意象;(三)通过MDP测度体系中的三个交互性的客观实验(SD语义差异法、写真投影法、认知地图)以及四个主观分析研究(色彩信息分析、景观空间图示语言、民居建筑景观基因图谱、典型植物调查)对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进行了相应的剖析和说明;(四)研究结论认为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主要由6个局部意象构成:入口意象(引导性印象、生活化氛围、物质与精神的形态)、植物意象(风水植物、田园化植物、乡土植物)、建筑意象(朴素飘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空间意象(垂直空间、水平空间、要素结构)、色彩意象(整体色彩、植物色彩、建筑色彩)和边界意象,传统川西林盘的整体景观意象即为以上成果的共同构成,拥有独特性、整体性和复合性三大特征;(五)基于环境感知的多维度多视角的方法提出了注重整体性考虑、厘清林盘空间序列关系、注重和延续人文文学意境、历史地理标示与生态本底的考量等川西林盘景观意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运用策略,提炼了环境感知下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结构,并用实际案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实证。本论文立足于新时代和新发展趋势,关联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建设等大背景,形成的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归纳总结的相应策略与景观意象结构,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体现了高度的职业责任心,有利于扩大和提高川西林盘的认知范围和关注度。成果对于拓延后续相关的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和优化成都乡村环境建设的初期研判与项目建设过程是极具引导和参考价值的。

李皎[4](2018)在《邳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前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大城市生活的人们带来了快节奏生活的压力,对于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来说,他们迫切想要走进自然,回归到田园当中,感受农村生活的悠闲,休闲农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休闲农业依托农村自然风光,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抓住现代消费转型的“天时”,对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对各产业进行有效的融合,它所涉及到的范围较广,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它的发展符合当前时代的特点,不仅能够与市场经济进行紧密的结合,同时也是促进并且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符合当前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本文选择邳州市休闲农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因为当地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体现出来,因此加强对当地休闲农业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研究休闲农业的过程当中,结合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体验经济理论。采取了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于邳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发展特点,以及当前休闲农业所处的现状。另外还对邳州市部分的休闲农业场所的现状和模式,以及所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当前邳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市场运作、基础设施、人才缺乏、项目管理、项目规范、地方特色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经过进一步的探讨发现,当前在邳州休闲农业发展过程当中,这些问题在实质上所体现在当地的农业发展的时机以及核心定位方面不够清晰,并且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上也有一定的问题。在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充分的界定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发展邳州休闲农业应该要充分的遵循当前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当地的地方特色,结合本地的特色文化,以生态农村和农园作为基础,实行平台经营和园区的开发多样化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使休闲农业真正的发展起来,另外本文还针对当前邳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面临问题的本质和现实,对当地做好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建议。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5](2017)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印发本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海政发[2017]29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海淀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17年9月15日海淀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2016—2020年)

郭涌[6](2012)在《北京市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引入设计研究理论,运用“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方法体系,针对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开展由多个相关联的设计过程所构成的设计师式研究。通过设计研究,本文验证了景观改造与环境治理相结合,以及以技术美学为导向的设计方法,总结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经验,填补了风景园林学领域针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问题的研究空白,同时设计研究过程又对“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方法体系做了创新性的发展。本文主张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中应用“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方法体系。文中系统介绍了设计研究理论相关概念和发展过程,梳理和辨析了“设计师式研究”的方法,提出该方法体系对设计学科具有认识论意义,对风景园林设计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对研究行为具有社会性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设计师式研究”的方法体系针对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的具体问题展开设计研究。本文首先对我国现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和环境保护治理机制进行梳理,形成了开展案例研究的参照框架。随后对照景观改造在现行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国外填埋场景观改造的成熟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北京市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方法的理论设想,即在设计的流程上“整合景观改造与环境保护治理过程”,在设计的概念上“以技术美学价值为导向”。本文通过“温州杨府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处置与生态恢复工程”,以及“第九届国际园林博览会锦绣谷景观设计”两个设计过程分别验证了以上两项理论设想。在此基础上,论文选取了北京市周边典型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作为设计对象,综合应用上述设计方法形成相关设计成果,进而通过设计反思总结设计经验,形成有助于风景园林师应对同类问题的专门设计知识。其主要内容包括设计过程的延伸、规划布局的原则,以及场地要素的转化等。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及三个设计项目在内的上述设计研究过程,形成了完整的“设计师式研究”的框架。该框架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应用了“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方法体系,突破了单一设计过程承载研究行为的现有理论,从而推进了“通过设计之研究”理论的新发展。

安晓宁,张英莉[7](2001)在《锦绣大地高科技示范农业及其经济学分析》文中提出

张英莉[8](2001)在《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21世纪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大(中)城市存在着农业用地减少、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新型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协同关系。都市农业的提出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都市农业对城市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的新生事物,都市农业是我国大(中)城市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我国大(中)城市郊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选择。 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都市农业理论分析的前提下,在归纳和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三个类型都市农业案例的经济学分析,对21世纪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第一章对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进行概述和分析。首先从都市农业的历史性回顾入手,指出城市化的发展演化过程是都市农业产生的基础。分析了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技术以及市场对都市农业的推动作用。对都市农业概念的实质内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并具体分析了都市农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总结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大陆)都市农业的经验。主要就美国、法国与德国、荷兰与以色列、日本与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都市农业发展背景、发展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和启示分析。还就北京以及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进行总结和启示分析。指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自己的特色。选择分地区、分阶段和多层次、多方位的都市农业发展类型和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功能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对观光、休闲农业的典型—凤凰岭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家致富的心理和科学有效的管理及宣传是凤凰岭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分析了凤凰岭观光、休闲农业的经营特色,并结合理论分析和 实地调研,找出凤凰岭观光、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人力资源的 培养、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等对策建议。 第四章对高科技示范农业的典型一锦绣大地进行案例分析。锦绣大地 作为一种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农业的创新模式,为北京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展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本章着重对锦绣大地的高效种植业、养殖业和观 光农业进行特色分析,以为其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经验启示,并 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第五章对京郊农场向“现代都市农庄”转变的典型一朝阳农场进行案 例分析,在都市农业发展背景下,朝阳农场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是北京城郊 农场的先导,朝阳农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生产条件、丰富的资源条件为都 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曲折的发展历程表明了向都市农业方向发展 的必然性,文章着重研究了农场产品生产和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分析 了其发展趋势,并指出农场在资源利用、娱乐设施开发应用及信息、人力 等方面的不足,对京郊农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六章是ZI世纪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分析。针对北京市都市农 业发展的突出优势,分析确定刀世纪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与功 能定位,并提出十条对策建议,即: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展农业的功能 结构;以科技为支撑,全面实现科教兴农战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都市农业管理体制和法律保障;加快农业信息化 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项目策划;充分发挥政府 管理职能和协调功能,大力支持都市农业的发展:创新都市农业的投融资 渠道;加强科普宣传,将都市农业与科普文化结合起来;优化都市农业的 区域布局,发展方向和类型要特色鲜明。

吴凯[9](2019)在《资源融合与集聚发展视角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设计研究 ——以江苏溧阳市竹箦镇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一方面需要对农业生产体系进行调整、升级,另一方面就需要激发乡村地区经济活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农民安居乐业。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则在盘活乡村资源、调动社会活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其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首先,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归纳、整理国内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相关理论,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同时结合对多重产业融合与空间集聚发展相关理论的归纳、研究,明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与科学路径,为进行相关案例研究打下基础。第二,基于相关理论的整理,通过对于同类型案例的分析与总结,进一步明确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科学、可行的途径和要规避的常见误区,并且结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基础与自身研究经历,进行提炼、概括,提出了资源融合与空间集聚视角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的模式和框架流程图,以此来丰富相关理论并指导项目实践,也为今后的同类型规划提供借鉴。第三,通过选取笔者全程参与的实证案例——溧阳市竹箦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策划规划,对总结出的结论以及提出的一般性模式进行系统验证,进一步地阐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的内在性规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完成了规划策划方案的编制,全面具体地展示规划的内容成果。

田迎芳[10](2011)在《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运作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总结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园区的运作模式。针对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套适合其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园区运作模式。

二、“锦绣大地”——农业发展新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锦绣大地”——农业发展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概念界定
        二、以丹寨、榕江两地苗族蜡染艺术并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苗族蜡染的研究历史与成果分布
        二、苗族服饰及传统纹样的辑录与研究
        三、与本文相关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四、当前苗族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现有成果的不足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难点
        一、本文使用的理论方法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纹样的历时性归纳研究
        三、丹寨、榕江地区蜡染风格的空间比较及蜡染产业的发展研究
        四、田野调查与访谈经历
第一章 丹寨、榕江苗族传统文化与蜡染的乡村生态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苗族艺术中原始特征的积累时期
        二、迁居西南的持守阶段:黔东南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时期
        三、黔东南生苗区的开放阶段:苗族文化、艺术的快速变化时期
    第二节 丹寨、榕江苗族的村落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习俗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村寨的物质生活
        二、苗族传统村寨的社会组织、宗教文化
    第三节 丹寨、榕江苗族村落中的传统蜡染生态
        一、村落中的蜡染劳动环境
        二、蜡染材料与工具
        三、蜡染制作工艺
    第四节 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人群:白领苗
        二、白领苗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第五节 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摆贝型苗族与滚仲型苗族
        二、摆贝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三、滚仲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小结
第二章 法天怀故: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中的抽象纹样与几何规律
    第一节 榕江苗族蜡染中的太阳图式及其衍生的造型风格
        一、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纹的基本样式及流变
        二、卍字纹的变形与四叶旋转图形的具象化
        三、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鸟图式
        四、光体纹造型混融于动、植物纹样
    第二节 “窝妥纹”及四方八螺旋图式的分析
        一、当前关于“窝妥纹”的研究状况
        二、“窝妥纹”骨格结构蕴含的时空体系
        三、八螺旋象征四方八位之风气
    第三节 丹寨苗族蜡染中的“归宗纹样”
        一、保家纹
        二、马蹄纹
        三、锅圈纹
        四、归宗纹样的构图方式分析
        五、归宗纹样的“归宗”含义辨析
    小结
第三章 原始神圣: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动物纹样
    第一节 古老的造型程式: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样的原始性
        一、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动物性特征的原始性
        二、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的古老姿态造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鸟纹、鸟龙及黾纹
        四、古怪、荒远: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直观审美印象
    第二节 恐惧与崇拜同在: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神秘属性与丑怪造型
        一、善厉一体:苗族原始观念中龙的复杂角色
        二、狰狞诡谲: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的夸张造型手法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丑怪风格与崇高审美特征
    第三节 摆贝型苗族鼓藏幡承载的神圣世界
        一、摆贝型苗族鼓藏幡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二、苗族鼓藏节、鼓藏幡背后的综合性审美场域
    第四节 摆贝型苗族蜡染的风格变化与传统造型程式的消解
        一、摆贝型苗族传统蜡染审美特征之艰奥性
        二、传统仪礼的松散与传统图像的松动
        三、当前的经济、生活条件使蜡染创作逐渐退出摆贝型苗族的生活习惯
        四、摆贝型苗族自发的风格探索逐渐远离传统样式
    小结
第四章 优美包容:丹寨苗族蜡染中的花鸟纹样
    第一节 沿承与吸纳: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早期风格
        一、归宗纹样中蕴含的原始植物造型
        二、丹寨花鸟纹蜡染的早期风格
        三、丹寨蜡染中写实花鸟纹样的形成契机
    第二节 本土性的显现: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中期风格
        一、总体风格特征:蜡染作品的绘画性与个性趣味彰显
        二、植物纹样的变迁体现出苗族植物审美观念的改变
        三、现实性鸟类意象体现出日常、生动的本土气息
    第三节 绘画性提升: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后期风格
        一、被面大花:乡村生活与近现代专业图案设计的碰撞
        二、写意小景:丹寨蜡染模仿中国软笔绘画的过程
    小结
第五章 丹寨县、榕江县的蜡染商业化状态及传统纹样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丹寨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地区品牌、产业集群带动的良性循环
        一、丹寨县蜡染产业总体情况
        二、丹寨蜡染艺术在本地企业中的整合与提升
        三、丹寨蜡染的商业风格: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升级
    第二节 榕江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宝贵资源亟待地区凝聚力的形成
        一、榕江县蜡染产业的总体状况
        二、滚仲型苗族蜡染的商业风格:革新与危机共存的适应过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商业前景:作为地区象征的潜质与当前仍面对的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赋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新传统与新价值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产业的一体多元局面
    第二节 民族旅游促成的苗族蜡染纹样新题材
        一、旅游凝视下的民族特色与异文化需求成为苗族蜡染新题材的创作动力
        二、民族身份的表达:人物、风俗与叙事场景
        三、象征苗族文化的新传统:铜鼓、牛角、百鸟、蝶母及幻想造型
    第三节 休闲文化与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价值诠释与审美扩展
        一、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产品结构扩展和审美要素转换
        二、蓝染概念以工艺为纽带对苗族蜡染设计思路的开拓
        三、中国古典文人造物对苗族蜡染产品设计理念的启发
        四、休闲语境下蜡染文化生态中的自然之美与自由之意
        五、寓于蜡染手工制作、朴素产品形态中的造物伦理之美
        六、蜡染产业体现的社会关怀之美
    小结
结论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承袭自中华初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原始性艺术特征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与汉族古典艺术、现代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哺中体现出的风格变化、审美转型和时代价值
    三、现代社会转型带给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全局性变革与存续方式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2)借鉴德国城乡空间整备经验的乡村规划研究 ——以成都市新都区乡村振兴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相关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势需求
        1.1.2 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振兴的关键
        1.1.3 城乡空间整备:乡村振兴规划的前提
    1.2 选题方向、研究意义和内容
        1.2.1 选题方向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概念释义
        1.3.1 城乡空间
        1.3.2 空间整备
        1.3.3 乡村振兴
    1.4 研究靶区、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靶区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德国城乡空间整备的历史演进
    2.1 德国城乡空间生长的基础条件
        2.1.1 区域地理条件
        2.1.2 城乡发展资源条件
        2.1.3 德国城乡空间发展的历史渊源
    2.2 德国工业化阶段城乡空间整备的“城市中心化”
        2.2.1 “中心地”:德国城乡空间整备的理论萌芽(19 世纪30 年代)
        2.2.2 以城市发展为核心的的城乡空间整备(19 世纪30 年代—1870 年)
        2.2.3 城乡空间整备的极化阶段(1870 年——二战)
    2.3 德国后工业化阶段城乡空间整备的“城乡等值化”
        2.3.1 德国“后工业化”阶段中的城乡关系
        2.3.2 “城乡等值化”的空间整备理念提出(20 世纪70 年代)
        2.3.3 “多中心分散式”的空间整备模式构建(20 世纪90 年代至今)
3 德国后工业化阶段城乡空间整备中的乡村建设启迪
    3.1 后工业化时期德国乡村的特征
        3.1.1 乡村发展面临的“二律背景”
        3.1.2 乡村产业的“非农化”转变
        3.1.3 乡村聚居形态的产居一体化
        3.1.4 乡村文化景观的重构
    3.2 德国后工业化阶段城乡空间整备中的乡村建设路径
        3.2.1 重塑城乡功能与重构乡村产业结构
        3.2.2 就地城镇化与建立区域服务中心
        3.2.3 尊重地方文化与保留乡土景观
    3.3 德国后工业化阶段城乡空间整备中乡村规划的主要方法
        3.3.1 “整合性”的乡村地区发展框架构建
        3.3.2 “内生型”的乡村资源整备
        3.3.3 “法典化”的乡村土地整备
4 成都市新都区“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中的乡村振兴
    4.1 新都区“后工业化”阶段的步入
        4.1.1 工业化阶段研判的标准
        4.1.2 新都区工业化阶段的研判
        4.1.3 新都区乡村现状的“后工业化”特质
    4.2 新都区乡村振兴推进的现状
        4.2.1 特色小镇发展集群初显
        4.2.2 乡村产业的积极转型
        4.2.3 以创新“天府文化”为特色的乡村都市田园建设
    4.3 新都区乡村振兴“先行先试”推进中面临的问题
        4.3.1 “二律”背景下的发展模式问题
        4.3.2 “空白与差异”的空间格局问题
        4.3.3 空间结构与发展时序的问题
5 成都市新都区乡村振兴的空间整备路径
    5.1 新都区乡村振兴中的城乡空间资源整理
        5.1.1 新都区城乡用地空间现状
        5.1.2 新都区城乡空间资源聚类整理
        5.1.3 新都区城乡空间资源聚类图景
    5.2 新都区乡村振兴中的城乡空间格局整备
        5.2.1 新都区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整备
        5.2.2 新都区特色小镇体系格局整备
        5.2.3 新都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整备
    5.3 新都区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整备与设施保障
        5.3.1 三生空间规划
        5.3.2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3.3 乡村用地规划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视角下的对象研究趋势
        1.1.2 中国传统意象研究与当代之发展
        1.1.3 新时代发展背景
        1.1.4 建设中的林盘文化与美学缺失
        1.1.5 川西林盘研究成果尚待完善
        1.1.6 林盘景观意象的研究意义重大
    1.2 国内外相关概念综述
        1.2.1 意境与景观意象
        1.2.2 环境感知
        1.2.3 川西林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查阅
        1.6.2 典型调查法
        1.6.3 学科交叉研究法
        1.6.4 MDP测度体系研究法
        1.6.5 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
    1.7 相关理论基础
        1.7.1 环境心理学
        1.7.2 景观符号学
        1.7.3 人文地理学
        1.7.4 心理物理学
        1.7.5 景观形态学
        1.7.6 聚落类型学理论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川西林盘基础概况与意境研究
    2.1 传统川西林盘概述与发展
        2.1.1 川西林盘概念
        2.1.2 川西林盘渊源
        2.1.3 成都平原自然演变
        2.1.4 天府农耕文明进程
    2.2 川西林盘形成因子
        2.2.1 平畴千里的成都平原
        2.2.2 平原肥沃的膏腴之地
        2.2.3 上善若水的水利工程
        2.2.4 天人合一的道源思想
        2.2.5 重叠融合的移民现象
        2.2.6 宗教礼法的世家延续
    2.3 传统川西林盘意境研究
        2.3.1 川西林盘意境
        2.3.2 林盘意境形成的影响因素
        2.3.3 意境的体现
    2.4 川西林盘与西蜀园林
        2.4.1 文化渊源
        2.4.2 川西林盘与西蜀名人纪念园林
        2.4.3 小结
第三章 当代川西林盘建设修复案例与意象研究
    3.1 传统川西林盘的现状与分布
    3.2 现有川西林盘的分类
        3.2.1 根据林盘聚落居住组合方式划分
        3.2.2 根据现存林盘规模划分
        3.2.3 根据植物种类划分
        3.2.4 根据功能划分
    3.3 川西林盘建设修复历史回顾
        3.3.1 川西林盘建设政策历史回顾
        3.3.2 川西林盘建设历史发展过程回顾
    3.4 新修建川西林盘案例意象整理与总结
        3.4.1 拥有传统特色的新建川西林盘
        3.4.2 新修建川西林盘案例意象整理
        3.4.3 总结
第四章 环境感知下景观意象MDP测度体系的建构
    4.1 MDP测度体系概述
        4.1.1 体系内容概述
        4.1.2 体系建构依据
        4.1.3 小结
    4.2 MDP测度体系测度方法
        4.2.1 SD语义差异法
        4.2.2 认知地图
        4.2.3 写真投影法
        4.2.4 色彩信息分析法
        4.2.5 景观图示语言
        4.2.6 景观基因图谱
        4.2.7 典型植物调查
    4.3 MDP体系目标与意义
        4.3.1 体系目标
        4.3.2 体系意义
第五章 基于环境感知MDP体系的传统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
    5.1 研究概述
        5.1.1 研究内容
        5.1.2 研究范围与实验样点
    5.2 SD语义差异法实验过程与分析
        5.2.1 准备阶段
        5.2.2 评定实验阶段
        5.2.3 SD语义差异法的感知评价结果
        5.2.4 小结
    5.3 认知地图绘制与分析
        5.3.1 研究材料和方法
        5.3.2 调研过程和结果
        5.3.3 小结
    5.4 写真投影法实验过程与分析
        5.4.1 研究材料和方法
        5.4.2 调研过程和结果
        5.4.3 小结
    5.5 色彩信息分析过程与结果
        5.5.1 色彩意象构建概述
        5.5.2 色彩节奏分析
        5.5.3 图形-背景分析
        5.5.4 色彩坐标分析
        5.5.5 小结
    5.6 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分析
        5.6.1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基本框架
        5.6.2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语汇
        5.6.3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句法
        5.6.4 传统川西林盘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语法
        5.6.5 小结
    5.7 民居建筑景观基因图谱
        5.7.1 景观基因的识别原则
        5.7.2 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与过程
        5.7.3 景观基因图谱构建的理论方法
        5.7.4 民居建筑景观基因的识别
        5.7.5 小结
    5.8 典型植物调查结果
        5.8.1 调查地选择说明
        5.8.2 典型植物概况
        5.8.3 典型植物出现状况
        5.8.4 林盘植物群落特征
        5.8.5 林盘植物空间分布
        5.8.6 小结
    5.9 传统川西林盘局部意象研究结论
        5.9.1 入口意象
        5.9.2 建筑意象
        5.9.3 植物意象
        5.9.4 空间意象
        5.9.5 色彩意象
        5.9.6 边界意象
    5.10 传统川西林盘的景观意象总结
        5.10.1 独特性
        5.10.2 整体性
        5.10.3 复合性
第六章 川西林盘景观意象设计策略及运用
    6.1 川西林盘新时代发展背景
    6.2 川西林盘景观意象设计新时代策略思路
        6.2.1 注重整体性考虑
        6.2.2 厘清林盘空间序列关系
        6.2.3 注重和延续林盘的人文文学意境
        6.2.4 历史地理标识与生态本底的考量
        6.2.5 立足传统与把握科学发展
        6.2.6 环境感知下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结构
    6.3 川西林盘新时代景观意象运用实践
        6.3.1 成都市新津县万和村八组郭林盘项目规划设计项目概况
        6.3.2 温江区岷江村“岷江桂雨”项目简述
    6.4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性
    7.3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4)邳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技术路线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典型经验借鉴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三、生态休闲农业典型经验借鉴
第二章 邳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一、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二、邳州市休闲农业模式
    三、邳州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
    四、邳州市休闲农业案例分析
    五、邳州市休闲农业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邳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地方特色
    三、探索多元化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四、改变休闲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印发本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海淀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2016—2020年)
    序言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加快形成“高精尖”结构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打造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1. 深度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
        2. 优化金字塔式产业生态体系
        3. 把握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二)巩固提升优势主导产业
        1. 大力发展引领全球技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 做大做强智力密集型科技服务产业
        3. 创新发展辐射全国的科技金融产业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 积极发展以研发设计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
        2. 持续发展技术领先的生物健康产业
        3. 着力发展拥有技术主导权的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
        (四)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1. 着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
        2. 加快做优医疗健康服务业
        3. 积极发展高端特色旅游业
        (五)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1. 加快促进文化与科技、教育、旅游、金融等领域融合发展
        2. 构建“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
        3. 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中关村大街
        (二)中关村科学城北部地区
        1. 发展方向
        2. 功能组团
        (三)中关村科学城南部地区
        1. 发展方向
        2. 功能组团
        (四)“三山五园”及西山历史文化带
        1. 发展方向
        2. 功能组团
        (五)进一步明确细分产业空间布局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空间布局
        2. 科技服务业空间布局
        3. 科技金融业空间布局
        4. 商贸服务业空间布局
        5.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
        6. 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
        7. 都市农业空间布局
        (六)推进跨地区产业协同布局
        1. 大力推进与中关村各产业园区共同发展
        2. 深入推进与雄安新区共同发展
        3. 积极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平台和全国园区协作网络
        4. 推动形成国际合作新格局
    五、完善产业支撑体系
        (一)优化营商环境
        (二)创新产业空间供给
        (三)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四)聚合全球高端人才
        (五)完善投融资运作机制
        (六)提高平台专业服务能力
        (七)强化基础设施配套
    六、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强“多规协同”
        (三)加强任务落实
        (四)加强实施监控
附图

(6)北京市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现实问题
        1.1.2 风景园林学的发展
        1.1.3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
    1.2 研究问题
        1.2.1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
        1.2.2 景观改造
        1.2.3 设计师式研究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与处理
        1.3.2 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问题与对策
        1.3.3 风景园林学领域的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现实问题对策的创造性探索
        1.4.2 风景园林设计研究对象的扩展
        1.4.3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设计师式研究: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方法体系
    2.1 引论:设计师式研究的背景
    2.2 概念和定义
        2.2.1 设计研究
        2.2.2 为了设计之研究
        2.2.3 关于设计之研究
        2.2.4 通过设计之研究
    2.3 设计研究发展的历史过程
        2.3.1 设计研究发展历程概述
        2.3.2 设计研究面临的问题
        2.3.3 我国设计研究的发展现状
    2.4 “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方法体系
        2.4.1 实践引领的研究
        2.4.2 扎根于项目的研究
        2.4.3 通过设计之研究
    2.5 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意义
        2.5.1 对于设计认知的不可替代性
        2.5.2 对于设计学科的认识论意义
        2.5.3 对于研究行为的社会性意义
    2.6 设计师式研究:风景园林学领域内的应用
        2.6.1 设计求知思维的共性作为基础
        2.6.2 理论渊源和专业特点下的适切性
        2.6.3 有助于学科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第3章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的设计师式研究框架
    3.1 引论:方法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2 通过设计之研究的认知周期
        3.2.1 设计学范式的认识论基础
        3.2.2 设计师式认知的周期规律
        3.2.3 基于多项目的设计师式研究框架
    3.3 认知周期的归纳过程:设计经验的总结
        3.3.1 经验总结的参照框架
        3.3.2 与框架结构相对应的国外经验
        3.3.3 框架外的国外经验
        3.3.4 观察与反思
    3.4 认知周期的演绎过程:设计方法的理论假设
        3.4.1 设计问题: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
        3.4.2 反思:北京市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的不足
        3.4.3 理论设想:模式的变迁与风格的转换
第4章 温州杨府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
    4.1 引论:通过设计项目研究填埋场景观改造的模式变化
    4.2 项目概况:城市化背景下的填埋场园林化再利用
        4.2.1 场地概述
        4.2.2 封场改造工程介绍
    4.3 设计过程:风景园林与环境保护的跨专业实践
        4.3.1 重塑设计问题:作为整体过程的景观改造
        4.3.2 确定设计目标:填埋场封场改造原理下的景观设计
        4.3.3 景观改造的关键:填埋堆体整形设计
        4.3.4 封场治理措施与景观改造设计的整合
    4.4 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结果
        4.4.1 分期规划
        4.4.2 景观结构与分区
        4.4.3 内部交通结构
        4.4.4 竖向设计
        4.4.5 种植设计
    4.5 设计反思:设计方案与建成方案的对比
        4.5.1 实际建成方案分析
        4.5.2 本文设计方案回顾
        4.5.3 经验与不足
        4.5.4 对理论假设的回应
第5章 第 9 届国际园林博览会锦绣谷景观设计
    5.1 引论:通过设计项目研究填埋场景观改造的风格转变
    5.2 项目概况:依赖环境治理工程的场地再利用
        5.2.1 场地概述
        5.2.2 设计背景介绍
    5.3 设计过程:特殊场地限制条件下的风格转换
        5.3.1 重塑设计问题:受限条件下的概念表达
        5.3.2 确定设计目标:环境治理技术限定下的规划主题表达
        5.3.3 景观改造的逻辑依据:场地自身的技术性限制条件
    5.4 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结果
        5.4.1 总体布局
        5.4.2 功能结构
        5.4.3 节点设计
    5.5 设计反思:实践成果在理论框架下的推衍
        5.5.1 技术美学的审美价值观
        5.5.2 技术美学审美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嬗变
        5.5.3 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中的技术美
        5.5.4 对理论假设的回应
第6章 北京宋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
    6.1 引论:典型场地样本上的设计实验
    6.2 项目概况:北京市防护绿地中的典型非正规垃圾填埋场
        6.2.1 区位及水文地质条件
        6.2.2 堆体勘探结果
        6.2.3 场地历史沿革
        6.2.4 规划条件
    6.3 设计过程:从治理措施分析到场地形态推衍
        6.3.1 设计目标的确定
        6.3.2 场地治理措施
        6.3.3 技术美学的体现
    6.4 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结果
        6.4.1 分期规划
        6.4.2 设计方案
    6.5 设计反思
        6.5.1 设计问题与设计方法
        6.5.2 设计方法的意义
        6.5.3 小结:本案例的示范性意义
第7章 成果总结与反思
    7.1 成果总结
        7.1.1 “通过设计之研究”理论框架的发展
        7.1.2 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方法
        7.1.3 论文的创新点
    7.2 问题与展望
        7.2.1 成果展望
        7.2.2 设计研究的局限
        7.2.3 研究的拓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温州市杨府山垃圾填埋场终场处置和生态恢复工程设计图纸
附录 B 温州市杨府山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图纸
附录 C 第 9 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锦绣谷景观方案设计图纸
附录 D 北京宋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图纸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21世纪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特色 第一章 都市农业的理论分析与研究概述
一、 都市农业的发展背景
二、 都市农业的概念
三、 都市农业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章 国内外都市农业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一、 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的实践
    (一) 美国都市农业的经验启示
    (二) 法国、德国都市农业的经验启示
    (三) 荷兰、以色列都市农业的经验启示
    (四) 日本、新加坡都市农业的经验启示
    (五) 台湾都市农业的经验启示
二、 中国大陆都市农业的实践
    (一) 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发展
    (二) 上海、深圳及其他城市都市农业的发展 第三章 案例Ⅰ:凤凰岭观光、休闲农业及其经济学分析
一、 凤凰岭观光、休闲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二、 凤凰岭观关、休闲农业的经营特色
三、 凤凰岭观关、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第四章 案例Ⅱ:锦绣大地高科技示范农业及其经济学分析
一、 锦绣大地高科技示范农业发展的起因分析
二、 锦绣大地高科技示范农业的经营特色
三、 锦绣大地高科技示范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第五章 案例Ⅲ:朝阳农场—“现代都市农庄”及其经济学分析
一、 朝阳农场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条件分析
二、 朝阳农场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类型分析
三、 朝阳农场都市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四、 朝阳农场发展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第六章 21世纪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展都市农业的功能结构
二、 以科技为支撑,全面实现科教兴农战略
三、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都市农业管理体制和法律保障
五、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为都市农业提供信息保障
六、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项目策划
七、 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和协调功能,大力支持都市农业的发展
八、 创新都市农业的投融资渠道
九、 加强科普宣传,将都市农业与科普文化结合起来
十、 优化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发展方向和类型要特色鲜明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后记

(9)资源融合与集聚发展视角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设计研究 ——以江苏溧阳市竹箦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1.1.1 当代农业的发展与转型
        1.1.2 乡村旅游产业的出现与发展
        1.1.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1.1.4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资源多重融合
        2.1.2 空间集聚发展
        2.1.3 产业融合
        2.1.4 农旅融合
        2.1.5 美丽乡村
        2.1.6 乡村景观
        2.1.7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2.1.8 休闲农业园
    2.2 国内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概况研究
        2.2.1 国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进展
        2.2.2 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进展
    2.3 资源融合与集聚发展视角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2.3.1 资源融合与集聚发展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的转型
        2.3.2 资源融合与集聚发展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的优化路径
第三章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相似案例分析
    3.1 浙江省湖州市顾渚山茶文化乡村旅游度假区
        3.1.1 区位分析
        3.1.2 现状分析
        3.1.3 发展目标与主题定位
        3.1.4 发展体系与规划布局
        3.1.5 游线规划
        3.1.6 村庄安置规划
        3.1.7 景观开放空间规划
        3.1.8 案例总结
    3.2 云南保山金竹林乡村休闲度假区
        3.2.1 区位分析
        3.2.2 现状分析
        3.2.3 发展目标与主题定位
        3.2.4 产业体系与规划布局
        3.2.5 自行车道规划设计
        3.2.6 案例总结
    3.3 河北高碑店四时田园康养度假区
        3.3.1 区位分析
        3.3.2 现状分析
        3.3.3 发展目标与主题定位
        3.3.4 产业体系与规划布局
        3.3.5 游线规划
        3.3.6 绿地景观规划
        3.3.7 案例总结
    3.4 案例对比分析
第四章 资源整合与聚集发展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体系构建
    4.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开发条件分析
        4.1.1 地理区位条件
        4.1.2 自然生态资源
        4.1.3 农业产业资源
        4.1.4 村落景观资源
        4.1.5 历史文化资源
    4.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开发原则与依据
        4.2.1 规划开发原则
        4.2.2 规划开发依据
    4.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开发定位与目标
        4.3.1 开发定位
        4.3.2 发展目标
    4.4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开发的主要内容
        4.4.1 总体规划布局
        4.4.2 重点产业集聚区的打造
        4.4.3 游览线路策划
        4.4.4 旅游服务产品策划
    4.5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经营模式分析
        4.5.1 经营投资模式
        4.5.2 利润回报分析
    4.6 资源融合与集聚发展视角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模式总结
第五章 实证案例研究:溧阳市竹箦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策划规划方案
    5.1 项目规划背景
    5.2 项目所在地概况
        5.2.1 项目区位与资源概况
        5.2.2 项目区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现状
        5.2.3 项目区历史文化资源概述
        5.2.4 项目区农业景观资源现状
        5.2.5 项目区整治村落的景观资源现状
        5.2.6 项目区已有旅游项目分析
        5.2.7 项目区综合发展评价
    5.3 对溧北三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5.3.1 西侧上兴镇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5.3.2 东侧别桥镇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5.3.3 竹箦镇与两相邻镇的比较评价
    5.4 竹箦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开发指导思想、思路与原则
        5.4.1 竹箦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的指导思想
        5.4.2 资源融合与集聚发展下的竹箦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思路
        5.4.3 竹箦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5.5 竹箦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发展目标与主题形象
        5.5.1 竹箦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发展目标
        5.5.2 竹箦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主题定位与形象策划
    5.6 资源融合与集聚发展视角下的农旅融合发展集聚区规划
        5.6.1 资源融合与集聚发展视角下的农旅融合发展集聚区规划策略
        5.6.2 农旅融合发展集聚区(带)总体空间布局体系
        5.6.3 竹箦北部陶庄(村)集聚区规划
        5.6.4 竹箦南部水西(村)集聚区规划
        5.6.5 竹箦1号公路沿线两侧集聚带规划
        5.6.6 农旅融合发展集聚区景点策划
        5.6.7 农旅融合发展集聚区游线策划
    5.7 竹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旅游产品与活动策划
        5.7.1 旅游产品
        5.7.2 旅游活动
    5.8 投资策略与效益分析
        5.8.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策略
        5.8.2 经济效益预期分析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运作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1.1 农业园区发展模式
        1.1.1 以主体形式分类的模式
        1.1.2 以功能分类的模式
    1.2 现阶段农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2 案例分析
3 以河南省现代农业研发基地为例, 探索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方向
    3.1 基地总体概况及建设背景
    3.2 基地投入资金分析
        3.2.1 总投资估算 (表2)
        3.2.2 地价评估
        3.2.3 人力资源成本估算
    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4 河南省现代农业研发基地运作模式探索
        3.4.1 政府引导, 加强宏观管理
        3.4.2 以科技为核心, 实行基地科研主体与产业实体双轨运行的机制
        3.4.3 创新管理体制
        3.4.4 多渠道融资建立发展基金
        3.4.5 完善基地项目功能拟建3区
4 结语

四、“锦绣大地”——农业发展新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D]. 于菁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借鉴德国城乡空间整备经验的乡村规划研究 ——以成都市新都区乡村振兴规划为例[D]. 张岚珂. 重庆大学, 2019(01)
  • [3]基于环境感知的川西林盘景观意象研究[D]. 孙大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4]邳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D]. 李皎.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5]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印发本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7(03)
  • [6]北京市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 郭涌. 清华大学, 2012(07)
  • [7]锦绣大地高科技示范农业及其经济学分析[J]. 安晓宁,张英莉.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1(03)
  • [8]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21世纪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分析[D]. 张英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1(01)
  • [9]资源融合与集聚发展视角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设计研究 ——以江苏溧阳市竹箦镇为例[D]. 吴凯.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运作模式探讨[J]. 田迎芳. 湖北农业科学, 2011(18)

标签:;  ;  ;  ;  ;  

“锦绣之地”——农业发展新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