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资金如何算(论文文献综述)
曹洋[1](2016)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三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崔青青[2](2016)在《河北省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估算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河北省的GDP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却仍旧是河北省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屏障。尤其是近两年来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使得人们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有了更迫切的需要。然而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实质,了解环境污染物造成的经济损失,才能有针对性地治理和预防环境污染,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共存。首先,本文介绍了环境污染物的相关概念和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的内涵和分类,并概述了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的估算方法,随后对河北省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的估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其次,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建立了河北省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估算的指标体系,并按照指标特点选取对应的技术方法分别对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物的经济损失进行了核算,并将核算结果进行了汇总。再次,通过比较分析法分别对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物经济损失的趋势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得出了造成河北省环境污染损失的原因。最后,结合河北省环境污染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分别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三个方面提出了降低其相应经济损失的策略,以促进河北省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污染物进行预防和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宗毅[3](2006)在《中国政府农村扶贫效率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农村贫困问题作为一个严肃的经济政治问题,其重要性愈见凸显,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政府的扶贫效率却不断降低,如何提高扶贫效率成了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了H.Leibenstein的“X效率”理论,把扶贫效率分为资源配置效率和组织效率两方面。认为扶贫效率一方面是指扶贫资源配置的效率,即扶贫资金、人力、物力的配置效率,主要体现在扶贫的方式上;另一方面是指扶贫机制的效率,即扶贫机制是否“激励相容”(扶贫组织中的代理人目标与中央政府扶贫目标是否一致)。本文先后展开了对政府扶贫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分析。首先结合问卷和相关统计资料定性、定量分析了贫困农户所面临的宏观、微观环境,找出主要致贫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计量模型对主要致贫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对比目前国家在扶贫资源配置上是否按照此顺序进行分配,判断出目前的资源配置是基本有效率的,并依据主要致贫因素提出了扶贫工作进一步的建议;接着运用博弈模型对组织效率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认为现有扶贫机制下各种扶贫资金违规运作现象是必然的,因此认为目前扶贫效率低下是组织效率低下的缘故;最后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扶贫机制做了重新设计。本文运用了发展经济学、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创造性地把X低效率理论首先引入到了贫困问题研究领域。
贺雪峰,王习明[4](2001)在《乡村组织及其财政状况--湖北J市调查 第八章:农民负担》文中研究说明农民负担可能是1990年代以来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农民负担越减越重,并无减轻的迹象。为什么农民负担会越减越重?为什么中央在1990年代一连下发20多个减
二、2001年资金如何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资金如何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缘起:从几个案例说起 |
2 问题的提出:建筑设计协作进程如何从多方博弈走向共享共赢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 论文框架 |
5 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建筑伦理视角的建立 |
1.1 建筑伦理既有研究概述 |
1.1.1 何为建筑伦理 |
1.1.2 建筑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
(1)西方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
(2)中国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
1.2 建筑伦理的秩序解读 |
1.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概念的解读 |
1.2.2 建筑伦理的本质内涵:关于秩序的建筑学说 |
1.3 建筑伦理视角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1 作为一门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 |
(1)西方规范伦理学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启示 |
(2)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
1.3.2 作为一种秩序学说的现实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建筑设计协作利益相关方的建筑伦理观 |
2.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
2.1.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内涵 |
2.1.2 建筑行政管理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市场角色 |
(2)经济视角下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行为逻辑 |
2.1.3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立场 |
2.1.4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难处 |
2.2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
2.2.1 建筑建设方的内涵 |
2.2.2 建筑建设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1)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共性 |
(2)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差异 |
2.2.3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建设方的职业立场 |
2.2.4 建筑建设方的难处 |
2.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
2.3.1 建筑设计方的内涵 |
2.3.2 建筑设计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2.3.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设计方的职业立场 |
2.3.4 建筑设计方的难处 |
2.3.5 小结:在市场规则与专业理想间徘徊的建筑设计方 |
2.4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
2.4.1 建筑施工方的内涵 |
2.4.2 建筑施工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2.4.3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施工方的职业立场 |
2.4.4 建筑施工方的难处 |
2.5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
2.5.1 建筑使用方的内涵 |
2.5.2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
(1)业主的建筑伦理观 |
(2)客户的建筑伦理观 |
(3)一般使用者的建筑伦理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设计协作进程中典型矛盾的伦理解读 |
引论:忧郁的职业性 |
3.1 认知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
3.1.1 技术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功能”为例 |
(1)建筑相关群体对建筑功能的不同理解 |
(2)与功能相关的建筑伦理摩擦 |
3.1.2 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文化态度”为例 |
(1)投资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
(2)纯利率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
3.1.3 感性认知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创新”为例 |
(1)建筑师:创新的维度 |
(2)工程师:创新的标准 |
(3)施工方:创新的成本 |
(4)行政管理方:创新的价值 |
(5)开发商:创新的风险 |
3.2 职业活动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
3.2.1 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任务书” |
(2)关于“调研” |
(3)关于“专项设计前置” |
3.2.2 施工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施工招投标” |
(2)关于“变更” |
(3)关于“监理” |
(4)关于“完成度” |
3.2.3 使用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非法改造” |
(2)关于“使用” |
3.2.4 与“推进速度”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3.2.5 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行政干预是“合理的犯规”吗? |
(2)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
(3)公众能否为城市建设负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秩序重构: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建议 |
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度、契约与道德的统一 |
4.1 中外建筑师职业权责的比较 |
4.1.1 中外建筑师在建筑生产活动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
(1)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现状及其历史成因 |
(2)西方建筑师的执业制度概貌 |
(3)中国现行工程管理制度的问题 |
4.1.2 中外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决策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
4.2 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秩序重建 |
4.2.1 建筑行业新秩序概貌 |
(1)参照系:西方建筑师与建设工程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 |
(2)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间路线 |
4.2.2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伦理学支撑 |
(1)道义论路径的辩护 |
(2)目的论路径的辩护 |
(3)契约论路径的辩护 |
4.2.3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制度支撑 |
(1)建筑师对建设工程的全程业务 |
(2)支持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
(3)建筑师的职业风险控制 |
(4)城市建设决策中专业话语权的提升 |
(5)建筑行业协会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
4.3 新的设计协作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 |
4.3.1 价值认知层面的调整:设计价值观的伦理回归 |
(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价值观的迷失 |
(2)建筑创作是否需要价值标准 |
(3)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创作价值观初探 |
4.3.2 职业活动层面的调整: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的制定 |
(1)自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
(2)自治: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探索 |
4.3.3 业务水平层面的调整:建筑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
(1)市场意识的提升 |
(2)沟通能力的提升 |
(3)图纸质量的提升 |
(4)施工知识的补足 |
(5)后期服务意识的加强 |
本章小结 |
结语:制度与善意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采访记录 |
建筑行政管理方采访 |
建筑建设方采访 |
建筑设计方采访 |
建筑施工方采访 |
附录三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 |
附录四 西方建筑学固有的伦理维度 |
附录五 规范伦理学主要分支概述 |
附录六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致谢 |
(2)河北省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估算相关理论概述 |
2.1 环境污染物的相关概念 |
2.1.1 环境污染物的概念 |
2.1.2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 |
2.1.3 环境污染物的危害 |
2.2 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的内涵及分类 |
2.2.1 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的内涵 |
2.2.2 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的分类 |
2.3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相关理论 |
2.3.1 剂量—反应法 |
2.3.2 生产率变动法 |
2.3.3 人力资本法 |
2.3.4 机会成本法 |
2.3.5 恢复费用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环境污染物的现状及特点 |
3.1 河北省概况 |
3.2 河北省环境污染物现状 |
3.2.1 大气污染现状 |
3.2.2 水污染现状 |
3.2.3 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 |
3.3 河北省环境污染物的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的指标选取及估算方法 |
4.1 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估算程序和步骤 |
4.1.1 确定估算范围及指标 |
4.1.2 指标体系的确定 |
4.1.3 指标度量和实物型损失货币化 |
4.1.4 估算方法的选择 |
4.2 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估算的指标体系 |
4.3 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的估算方法 |
4.3.1 大气污染物损失估算方法 |
4.3.2 水污染物损失估算方法 |
4.3.3 固体废弃物污染物损失估算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北省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的估算及结果分析 |
5.1 大气污染物损失的估算 |
5.1.1 农业损失 |
5.1.2 林业损失 |
5.1.3 人体健康损失 |
5.1.4 清洗费用 |
5.1.5 大气污染物损失汇总 |
5.2 水污染物损失的估算 |
5.2.1 农业损失 |
5.2.2 渔业损失 |
5.2.3 工业损失 |
5.2.4 人体健康损失 |
5.2.5 水污染物损失汇总 |
5.3 固体废弃物污染物损失的估算 |
5.4 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汇总 |
5.5 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的估算结果分析 |
5.5.1 大气污染物损失分析 |
5.5.2 水污染物损失分析 |
5.5.3 固体废弃物损失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降低河北省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的策略 |
6.1 降低大气污染物经济损失的策略 |
6.1.1 优先考虑健康因素 |
6.1.2 加强大气污染源管理 |
6.1.3 区域联动治理 |
6.2 降低水污染物经济损失的策略 |
6.2.1 培养废水治理新理念 |
6.2.2 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
6.2.3 治污兼顾节水 |
6.3 降低固体废弃物污染物经济损失的策略 |
6.3.1 提高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 |
6.3.2 加强监管能力和执法力度 |
6.3.3 开发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服务平台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政府农村扶贫效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贫困人口现状分析 |
2.1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宏观环境 |
2.2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环境 |
2.3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自身特征分析 |
2.4 主要致贫成因选择 |
2.5 小结 |
第三章 对目前政府扶贫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3.1 变量及数据说明 |
3.2 种植业收入模型 |
3.3 农户的养殖业收入模型 |
3.4 农户的工资性收入模型 |
3.5 模型的政策含义 |
3.6 政府扶贫资源配置效率判断 |
3.7 小结 |
第四章 现有扶贫机制的组织效率分析 |
4.1 现阶段的扶贫制度 |
4.2 政府扶贫的组织结构 |
4.3 存在问题 |
4.4 主要问题的博弈论解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扶贫机制的重新设计 |
5.1 行为主体的目标集合 |
5.2 条件说明与假设 |
5.3 对称信息下的行为选择 |
5.4 不对称信息下的行为选择 |
5.5 考虑其他外生变量时不对称信息下的行为选择 |
5.6 考虑政府生命周期情况下的行为选择 |
5.7 激励合同下的监督 |
5.8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农户扶贫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2 村级问卷 |
附录3 扶贫组织调查问卷 |
附录4 扶贫组织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四、2001年资金如何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12)
- [2]河北省环境污染物经济损失估算研究[D]. 崔青青. 燕山大学, 2016(02)
- [3]中国政府农村扶贫效率问题研究[D]. 张宗毅. 中国农业大学, 2006(03)
- [4]乡村组织及其财政状况--湖北J市调查 第八章:农民负担[A]. 贺雪峰,王习明. 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