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80%以上住宅配套

2010年上海80%以上住宅配套

一、2010年上海80%以上住宅将达全装修水准(论文文献综述)

何绮珊[1](2021)在《二元社会下的家具产业结构转型 ——以顺德乐从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界逐渐探索适合本国民族发展实情的理论研究,创建中国学派。在过去十年内,企业人类学的“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理论被提出、应用和发展。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伞式”支持与民间自发的自下而上“蜂窝式”力量合称为“二元社会”,二元社会理论作为新的研究范式,它首先在企业人类学中提出,后又解答了中国许多相关领域、不同历史阶段的难题。本文以“经济行为浸没在社会行为”为理论起点,应用“二元社会”理论,赋予“乐从故事”人类学民族学的新解释,实质是探寻经济行为规律背后的社会运行机制。乐从镇以“一镇一业”打响了顺德区“两家一花”的名声,本研究以家具产业作为“乐从故事”的主题,回顾和探析了从古至今乐从家具产业的奠基、起步、形成和升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四大产业历史阶段之间环环相扣,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提供了经验积累;第二,二元社会贯穿于乐从家具发展,企业和产业在二元社会中得以实现资源配置。“官”“民”两大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在社会结构的转型下,互相联系、合作、影响和交融,在转型阶段衔接过程中,构筑出连续谱的真实世界。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朋友式支持”“亲戚式支持”“父爱式支持”三大类型的伞式结构,以及民间主体形成了家庭型“蜂窝”、价值链式“蜂窝”、会馆型“蜂窝”、就业型“蜂窝”、产业集群型“蜂窝”和产城型“蜂窝”等蜂窝式结构。这两股力量强弱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有所差异,对此提炼发展规律,各自呈现出波动型的发展趋势;二元社会分别以不同的速率推进家具产业结构转型,共同促进了乐从家具产业前行。最后本研究秉持批判性思考,对二元社会的适用性进行反思,同时对乐从家具产业健康发展进行讨论。

戚菲菲[2](2020)在《基于IDI的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的风险管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健全住宅工程质量保障机制,提升住宅质量水平,维护住宅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在多个省市试点推行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IDI的核心是由保险公司聘请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机构(TIS机构)对住宅进行全过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管控。但由于在IDI发展初期我国缺少专门的TIS机构,各项制度和规范尚未建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的管控过程和效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也成为阻碍IDI推行的关键技术壁垒。因此,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状况并进行有效的管控,推动TIS机构风险管控和IDI发展,本文对IDI保险下的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管控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对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IDI保险和TIS机构三个概念做了界定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理论、扎根理论、物元可拓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对法国、西班牙和日本的工程质量保险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我国目前各省市IDI的发展现状,从法律制度、市场环境和工程保险技术等三方面剖析我国IDI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IDI发展中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管控的重要性。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因素进行初始识别,选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编码识别出56个风险因素初始概念,逐步提炼出22项初始范畴和6项主范畴,逐层构建出风险指标理论体系。随后,选用物元可拓评价法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将风险发生概率、损失程度和控制难度作为风险特征集,并选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和专家打分法确定风险指标和风险特征值的权重,运用该评价模型对上海市闵行区某动迁安置房项目进行定量风险评价,确定了各风险因素等级。最后,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提出IDI保险下以TIS机构为核心的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控制模式,遵循事前风险预控、事中风险监控、事后风险跟踪反馈的闭环风险管控思路,阐述了TIS机构风险控制的流程和内容,并对案例中项目风险管控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建议。

白亚娟[3](2020)在《基于SI体系的长沙地区廉租住宅室内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政府通过廉租住宅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城镇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但现有廉租住宅标准化、粗放式的建设使得室内空间难以适应廉租居民“流动性”的特征、难以在不到50平方米的有限面积下适应居民家庭周期变化的需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廉租住宅提出的更高标准。廉租住宅的室内空间应是能够符合低收入居民特点居住行为特征和快速更替的家庭结构特点的住宅。本文引入SI体系,以SI体系技术为支撑,以低收入居民作为研究主体,研究关于廉租住宅室内空间适应性设计的方法。本文首先通过对长沙地区现有廉租住宅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廉租住宅居住人群的家庭结构及居住需求,重点阐述由于廉租住宅“廉”“小”“租”以及居民“流动性”所带来的室内空间适应性的需求。通过对日本、香港和新加坡的廉租住宅设计进行探索研究,为长沙地区廉租住宅室内空间适应性设计提供思路。然后通过分析SI体系的发展过程,论述了关于SI体系住宅的特征以及SI体系下住宅设计具有适应性的优势。接着基于廉租住宅居住需求的现实支持和SI体系的技术支持提出了长沙地区廉租住住宅的适应性设计方法,以适应不同家庭结构及适应家庭生命周期变化为目标,提出适合廉租住宅的各功能空间的面积标准及组合方式,提出套型之间可以通过变组合拆分和变换提高适应性,套内空间可以通过灵活隔墙、功能空间复合、空间回路等方法提高适应性的策略。最后尝试设计适用于长沙地区的廉租住宅,并对其室内空间适应性进行详细说明,旨在为长沙地区廉租住宅的室内空间适应性设计提供相关参考。

杨宏超[4](2020)在《昆山大业美家装饰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装行业在经历亲朋互助、零散包工、家装公司、连锁集团四阶段发展后,于20世纪末高速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随着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更刺激家装行业的发展。但家装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很多问题。市场无序竞争让行业利润透明化,纯利下降;入门门槛过低,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导致行业不规范;创新能力不足,营销策略高度重合且粗放化,跟不上客户需求的进步。但信息时代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从而改变了客户的消费形态和消费认知。因此,面对新背景,研究家装行业新的营销策略具有现实性意义。本文以市场营销学为理论基础,以昆山区域宏观环境为背景,以北京大业美家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昆山公司(以下简称昆山大业美家装饰)为研究对象,研究面临的营销难题,分析定位,提出解决办法,以此改进营销策略。本文运用4PS、4CS、SWOT等营销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在此理论基础上,首先对昆山区域的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进行分析,使得研究具有针对性、精细化和更具有实际操作价值。宏观营销环境主要从政策环境、昆山经济发展情况和行业发展情况进行论述。微观营销环境主要从昆山家装行业现状、家装公司运营策略、竞品公司营销策略、建材市场行情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运用SWOT理论对营销环境进行进一步分析,从强化优势、解决劣势、抓住时机、避开威胁四方面进行阐述并给出指导意见。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昆山大业美家装饰的公司结构、人员情况,并对公司的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下一步进行策略改进提供依据。分析表明,昆山大业美家装饰目前营销策略存在营销体系分散、营销方案执行粗放、营销策略与竞品公司高度重合、团队搭建与营销方式脱节等问题。论文运用营销理论,对现有营销策略进行优化。分别从目标客户人群重新梳理、运用4PS、4CS理论对现有营销策略进行改进三方面进行分析。目标客户人群梳理从人群结构、需求偏好、触媒情况、楼盘情况四方面进行论述。4PS营销策略改进从产品、定价、分销、推广四方面论述。4CS营销策略改进从顾客、成本、便利、沟通四方面进行阐述。论文要求昆山大业美家装饰对市场环境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以促成功。

薄宏涛[5](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提出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汤顶华[6](2019)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新城发展与住房保障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近20年的新城和保障房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城是中国有序拓展的城市化的主要手段和载体,而保障房一方面解决了住宅市场化配置后的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另一方面又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安置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内对于新城和保障房的研究不少,但一方面缺乏重量级学者参与研究,同时缺乏对二者相依相存共同发展关系的研究。本文重点对国内外新城保障房建设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国内大城市新城保障房建设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论述主要分为导论、新城和保障房综述、大城市新城发展和住房保障的关联互动、国外大城市新城发展与住房保障的关联互动、国内大城市新城发展与住房保障的关联互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内大城市新城住房保障的内涵拓展和模式创新、结语七个部分。从研究的出发点,到相关概念,接着到面上的理论提炼,再到国内外案例分析,最后提出相关分析和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把新城和保障房结合在一起研究,之前学界对二者独立的研究比较多,但对于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关系研究甚少,这在新城和保障房研究中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从理论到实证全面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和共生关系。在实证层面选取了国外和国内大城市的多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比较梳理,在理论层面对新城和保障房互相促进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同时对于新时代新城保障房的内涵拓展和模式创新做了全面分析和展望,强调新城保障房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对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全覆盖,分析了共有产权住房对于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方法和意义,分析了共有产权住房替代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等的优势和趋势,分析了市场化租赁住房的前景、潜力和相关政策支撑。

张锁[7](2019)在《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空气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市场对空气净化器产品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呈现出明显的“销量追着雾霾跑”趋势。远大科技集团2005开始研发空气净化产品,一直专注于室内外空气净化及检测,形成了从商用、家用到个人穿戴全系列空气净化及检测产品,产品分三大系列:肺保、检测及静电系列。远大科技集团用专业技术提供全套空气净化解决方案,让人人呼吸好空气,拥有好生活。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进一步开拓市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企业发展壮大的道路,对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也是目前公司战略的重要思考方向,开展空气净化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就是本文主要内容。本文运用市场营销渠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以远大洁净空气科技有限公司空气净化产品营销策略为具体研究对象,阐释市场营销理论,查阅相关文献,调研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微观环境,进行SWOT分析。同时进行了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再从而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方面制定一套完整的营销策略的解决方案。最后从组织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方面等方面阐述如何持续及有效的保障解决方案的实施。研究结论对远大洁净空气科技有限公司空气净化产品营销策略具有一定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通过远大空气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的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来提升市场占有率,从而尽快实现争取洁净新风第一品牌,迅速借品牌之势打开销售局面,将远大品牌成功打造为以空气净化为主的风向标企业。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本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有很多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希望能够据此为类似空气净化产品生产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提供一定参考。

霍慧新[8](2013)在《上海电话事业研究(1882-1949)》文中研究表明近代电话事业始于上海,源于租界。上海电话事业的管理和发展在近代中国公用事业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清末、北洋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具有华租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模式。此种格局的形成,直接源于近代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与国家电信政策、社会通讯需求等密切相关。随着工商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的交流、人际交往的互动,人们迫切需要便捷高效的通讯工具,以此来传递商情、交换信息和交流感情。电话通讯技术的诞生和推广,客观上为其创造了可能。开埠以后,上海首开风气之先,率先引进电话,在租界外商的推动下,电话事业步入正轨。在近代各项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中,电话等电信业被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国权”被固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有”意味着中央直接经营管理、严格杜绝外人染指。但现实情况是,近代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形成了部管、商办、省办、市营等多样化的经营格局;租界的存在,也使包括电话在内的公用事业不得不任由外商经营。在此背景下,中央与地方、交通部与商人、民国政府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等围绕上海电话局、淞阳电话公司、越界电话等管理权属分配问题,产生诸多交涉。在此过程中,博弈双方均以法律条文和保障民用为护符,极力维护自身管理地位和相关权力。经过长期整理,上海电话局仍归诸交通部管理经营,原商办淞阳电话公司收归部办,越界电话则在专营权形式下适度保证了“主权”和“民用”的平衡。电话业的具体经营和管理,受到权力划分、角色定位、管理理念、社会局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华租两界电话事业具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路径。华界上海电话局先后由清末邮传部和民国交通部直接管理和经营,较多地受到清末官僚习气、北洋时期权力分散等人事因素的影响,局务发展颇受局促,江浙地区频繁战事的发生更增添了此种难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商业化”运营理念之下,交通部和上海电话局进行了管理事权的梳理,局务整顿的开展和稽核制度的完善,上海市政府管理角色亦随之调试,客观上使中央和地方形成一股促进业务大力发展的合力。然而此种发展后被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租界电话事业发展环境较为安稳,较少受到战火和人事等不定因素的影响。现代公司企业经营模式的引进,较好地解决了电话事业作为一种公用事业前期投资大、后期改良费用高的问题。公司现代化管理团队的形成,有利于保证决策科学化;与国外公司的紧密关系则使机件设备供应有一定保障。在公司大量广告和推销活动之下,电话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租界市政当局特许经营权的规制,使外商公司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受到保证服务质量和限制租费收取的制约。战后电话业的发展,主要围绕着整顿和规划进行,中美合资公司构想的提出,是上海市政府对统一市内电话制度的一种新探索。作为一种公用事业,电话事业的发展和规划,必然以用户的需求为转移。电话用户在履行一定的租费义务和机件保护责任外,对话费额度的高低、话务质量的优劣以及经营主体的选择等问题,均具有一定的发言权。近代上海电话用户群体,为维护自身权益,积极奔走于市政当局和电话经营者之间,对电话事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华租电话公用事业长时期的各自为政,不同的发展轨迹、迥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异的工商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政治环境,导致了两界电话事业发展的水平悬殊。总体上,上海电话局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取得了局所筹建、线路发展、话机安装、服务质量的较大进步;租界电话公司则一直保持了平稳且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孤岛时期,受租界畸形繁荣的影响,上海电话公司的安装户数得到飞速增长。另一方面,两界财务状况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战后用户需求的激增,更加剧了经营者的财务困难和服务难度。无论如何,客观上,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发展,适应了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需求,对工商贸易、市民生活、城市消防等产生深远影响。近代上海商民对电话的使用,改变了城市时空布局,在有形的空间之外,构建了一个更为便捷舒适的无形时空。更直接地,它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经济市场沟通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警报传达方式;便捷了商务信息的沟通,缩短了货物周转和销售周期,加快了生产要素流通,促进了商业发展;在民众生活方面,满足了日常人际交往需要,有助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塑造了新式女性形象,城市社会生活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在某种程度上,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管理和发展,代表了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路径探索。华租两种不同的电话事业运营模式及其调试,均是公用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兼顾成本控制和保证民用,试图缓解效率和公平、社会收益和经济收益两对矛盾,以达到收益最大化的过程。

宣海力[9](2012)在《住宅全装修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建筑装饰行业快速发展、能源问题凸显和住宅装修节能环保趋势的背景下,以推行住宅全装修作为节能型装修的突破口,从住宅全装修的相关理论知识出发,立足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装饰装修行业发展,特别是在住宅全装修方面的发展,并着重对当前住宅全装修市场发展现状从消费者角度、开发商角度和行业发展角度进行剖析,归纳总结现阶段住宅全装修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住宅全装修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包括应对质量、价格、市场机制体制等各方面和各市场主体应对策略。本文相关措施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操作性;对开发商、装饰装修公司等相关企业实施全装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洪文艺[10](2011)在《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饭店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之下,有两大问题困扰着我国饭店业的未来发展:①饭店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②饭店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饭店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一直被世界饭店业所关注;饭店业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新的支撑理论。在此过程中先后出现的环保饭店、节约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等,就是在解决上述问题中进行的有益探索。然而,近30年的实践证明,“绿色饭店”所依托的主体理论越来越表现出局限与不足;“循环饭店”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层面强大的循环体系的支撑;“低碳饭店”的发展则离不开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碳”交易平台的支撑。因此,在现有条件之下,中国饭店业要想“突出重围”,必须走“生态饭店”之路。论文以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对生态饭店的理论构建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从饭店的产品、行业、功能、管理等饭店的属性变化,分析了中国饭店从业态形式到产品内涵的深刻变化,并通过饭店的本质属性、主体、功能、组成结构及特征的分析,对饭店的概念进行了再定义,即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2)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提出饭店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本性、复合性、消费性、污染性、依赖性、开放性和高度敏感性的特征,其中,消费(消耗)是饭店系统的生态本质。(3)通过对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提出饭店生态系统中所有影响到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稳定平衡、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问题都是饭店生态问题。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具体表现在:饭店自身、饭店对人、人对饭店、饭店对环境和环境对饭店等5个方面的生态问题。(4)基于绿色饭店的分析,重新修订了生态饭店的概念,即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5)探讨了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征,指出人、饭店、环境三大因子共同组成了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逐步递进的五个层次构成了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是生态饭店的四大功能;自然、经济和文化特征是生态饭店的本质特征;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饭店生态系统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6)提出了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三要素: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其中生态设计是关键,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问题;系统管理是基础,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系统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问题;社会支撑是保障,它解决的是各种环境为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问题。(7)以江西景德镇紫晶宾馆为案例,通过对宾馆室内外环境质量的检测,分析了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和生态问题;建立了生态饭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饭店等级划分导向,评价结果表明紫晶宾馆属于EEE级(中级)生态宾馆;最后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出了紫晶宾馆达到更高等级的生态宾馆的实现途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对饭店和生态饭店进行了再定义,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2)初步建立了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从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角度提出“人、饭店、环境”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四大功能。生态饭店具有自然、经济和文化的综合特征,而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生态饭店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3)提出了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是实现生态饭店三条途径,生态设计可解决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系统管理能满足生态饭店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支撑是维持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4)探索性地构建了生态饭店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导向,并以景德镇紫晶宾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我国饭店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总结,运用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理论对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研究成果将对我国生态饭店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二、2010年上海80%以上住宅将达全装修水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10年上海80%以上住宅将达全装修水准(论文提纲范文)

(1)二元社会下的家具产业结构转型 ——以顺德乐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经济与社会的研究
        (二)社会与企业的研究
        (三)珠三角行业经济的研究
        (四)乐从家具产业的研究
    三、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乐从家具产业的基础阶段(20 世纪80 年代以前)
    第一节 奠基期:明清至建国初期
        一、广府地区的行会组织
        二、从家庭作坊到搭棚会馆
    第二节 过渡期:共和国集体化时期——20 世纪80 年代初
        一、建国初期——20 世纪70 年代初期
        二、20 世纪70 年代初——80 年代初
    小结
第二章 乐从家具产业的起步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初——90 年代中)
    第一节 伞式社会与地方企业
        一、乡镇集体企业
        二、私营企业
    第二节 蜂窝式社会与家具制造业
        一、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二、价值链网络:家具产销模式确立
        三、家具工厂的聚合与裂变
    第三节 反思:家具厂“野蛮生长”
    小结
第三章 乐从家具产业的形成阶段(20 世纪90 年代末—2011 年)
    第一节 伞式社会与地方产业
        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二、搭建行业高端平台
    第二节 蜂窝式社会与产业集群
        一、跨越式变迁:从简易棚户到高级家私城
        二、高潮:家具会展经济
        三、行业群体:乐从家具协会
        四、成熟:家具产业链的形成
    第三节 反思:行业群体的依附性
    小结
第四章 乐从家具产业的升级阶段(2012 年——至今)
    第一节 伞式社会与地方产业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特色小镇的布局规划
    第二节 蜂窝式社会与产城融合
        一、融合:产学研旅型
        二、深耕:产业链优化
    第三节 反思:强伞下的中小企业何去何从?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家具产业四大阶段间的衔接发展
    二、连续谱:家具产业结构“传统—现代”转型
    三、“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的强弱转变
参考文献
附录
图和附表清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基于IDI的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的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建筑工程质量保险的研究现状
        1.3.2 建筑工程质量缺陷的研究现状
        1.3.3 IDI保险下工程质量风险相关研究现状
        1.3.4 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1.3.5 综述小结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
        2.1.2 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
        2.1.3 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机构(TIS机构)
    2.2 基础理论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扎根理论
        2.2.3 物元可拓相关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开展背景
        3.1.1 我国住宅工程质量发展现状
        3.1.2 我国住宅工程质量保障机制
        3.1.3 建立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2 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运作模式
        3.2.1 国外典型工程质量保险模式的对比分析
        3.2.2 国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运作模式
    3.3 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发展中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DI的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识别
    4.1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的选取
        4.1.1 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的特征
        4.1.2 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的识别方法选取
    4.2 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因素初步识别
        4.2.1 基于文献研究法的风险因素初步识别
        4.2.2 基于专家访谈法的风险因素初步识别
    4.3 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因素扎根理论分析
        4.3.1 .风险因素开放性编码分析
        4.3.2 风险因素主轴编码分析
        4.3.3 风险因素选择性编码分析
        4.3.4 饱和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DI的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评价
    5.1 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1.1 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解释
    5.2 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评价方法选取
    5.3 物元可拓法在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5.3.1 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5.3.2 质量潜在缺陷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及风险特征值权重确定
    5.4 基于物元可拓的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评价计算案例
        5.4.1 上海市闵行区某动迁安置房项目概况
        5.4.2 项目质量潜在缺陷风险可拓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IDI的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控制
    6.1 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控制的思路和内容
        6.1.1 住宅质量潜在缺陷风险控制思路
        6.1.2 住宅质量潜在缺陷风险控制内容
    6.2 上海市闵行区某动迁安置房项目风险控制分析
        6.2.1 项目质量潜在缺陷风险控制情况分析
        6.2.2 项目质量潜在缺陷风险控制完善对策和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IDI的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评分表
    附录2 基于IDI的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特征值相对重要性评分表
    附录3 上海市闵行区某动迁安置房项目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风险指标特征值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3)基于SI体系的长沙地区廉租住宅室内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廉租住宅室内空间现状与需求不适应
        1.1.2 SI体系的成熟
    1.2 相关概念
        1.2.1 SI体系
        1.2.2 廉租住宅
        1.2.3 适应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SI体系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廉租住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廉租住宅室内空间现状及需求分析
    2.1 相关政策及理论概述
        2.1.1 长沙市廉租住宅政策
        2.1.2 居住需求理论
    2.2 廉租住宅的特点分析
        2.2.1 廉租住宅居住群体流动性大
        2.2.2 廉租住宅空间高度集约化
        2.2.3 廉租住宅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2.3 廉租住宅现状调研
        2.3.1 住户基本情况
        2.3.2 各功能空间使用现状及需求分析
        2.3.3 相同套型下各家庭结构的居住状况
    2.4 廉租住宅适应性问题总结
        2.4.1 套型之间的适应性问题
        2.4.2 套内空间的适应性问题
    2.5 国内外廉租住宅对室内空间适应性的探索
        2.5.1 日本的“公营住宅”
        2.5.2 新加坡组屋
        2.5.3 香港的公屋
        2.5.4 国内外廉租住宅经验借鉴
    2.6 本章小节
第3章 SI体系对住宅室内空间适应性的探索
    3.1 SI体系概述
    3.2 SI体系的发展过程
        3.2.1 SI体系的原型
        3.2.2 SI体系的理论基础
        3.2.3 SI体系的形成确立
        3.2.4 SI体系在住宅设计中的探索
    3.3 SI体系住宅的特性
        3.3.1 支撑体的耐久性和开放性
        3.3.2 填充体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3.3.3 部品化住宅构件
        3.3.4 公共管井集中布置
    3.4 SI体系住宅适应性分析
        3.4.1 满足住宅套型之间适应性需求
        3.4.2 满足住宅套内空间适应性需求
    3.5 基于SI体系廉租住宅室内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可行性
        3.5.1 满足不同人群的适应性需求
        3.5.2 满足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
        3.5.3 满足住宅可持续发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I体系廉租住宅室内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4.1 廉租住宅室内空间适应性设计目标
        4.1.1 初次分配时适应家庭结构的多样性
        4.1.2 入住后适应家庭周期性变化
        4.1.3 案例分析
    4.2 各功能空间适应性设计要点
        4.2.1 居住空间
        4.2.2 厨卫空间
        4.2.3 辅助空间
    4.3 基于SI体系的套型变化适应性设计
        4.3.1 套型的组合与拆分
        4.3.2 套型的变换
        4.3.3 设计要点
    4.4 基于SI体系的套内空间适应性设计
        4.4.1 灵活隔墙
        4.4.2 功能复合
        4.4.3 空间回路
        4.4.4 模糊空间
        4.4.5 置入部品
    4.5 基于SI体系廉租住宅空间适应性设计要点
        4.5.1 支撑体适应性设计要点
        4.5.2 填充体适应性设计要点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I体系的长沙地区廉租住宅室内空间适应性设计尝试
    5.1 长沙地区概况
    5.2 套型变化适应性设计
    5.3 套内空间适应性设计尝试
        5.3.1 一居室套内空间适应性设计
        5.3.2 二居室套内空间适应性设计
        5.3.3 三居室套内空间适应性设计
    5.4 长沙地区廉租住宅适应性设计要点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住宅室内空间居住实态及居住需求” 调查问卷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致谢

(4)昆山大业美家装饰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 文献概述
    1.4 理论基础
第二章 昆山大业美家装饰营销环境分析
    2.1 昆山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2.2 昆山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2.3 SWOT分析
第三章 昆山大业美家装饰营销现状分析
    3.1 公司概况
    3.2 人员结构
    3.3 昆山大业美家装饰目前的营销现状
    3.4 昆山大业美家装饰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对昆山大业美家装饰现有营销策略的改进
    4.1 目标客户人群定位
    4.2 运用4PS理论改进营销策略
    4.3 运用4CS理论改进营销策略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6)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新城发展与住房保障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快速城市化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保障性住房研究文献综述
        1.2.2 新城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主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述主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二章 新城与保障房概述
    2.1 新城概述
        2.1.1 新城的概念
        2.1.2 发达国家新城的起源和发展
        2.1.3 国际新城建设的经验
        2.1.4 国际新城建设的教训
    2.2 保障房概述
        2.2.1 保障房的概念
        2.2.2 保障房国内外的发展
        2.2.3 保障房的社会意义
        2.2.4 保障房的推动情况
        2.2.5 保障房的现实问题
第三章 大城市新城发展与住房保障的关联与互动
    3.1 住房保障对新城发展的能动作用
        3.1.1 有利于推动新城初期建设发展
        3.1.2 有利于促进新城各社会阶层融合
        3.1.3 有利于满足新城对从业人员的需求
    3.2 新城发展对住房保障的能动作用
        3.2.1 有利于满足保障房选址用地的要求
        3.2.2 有利于为保障房居民提供服务
        3.2.3 有利于助推保障房建设
    3.3 新城与保障房和谐共生
        3.3.1 城市化初期建设的大量小产权房
        3.3.2 以新城为主、主城为辅的保障房选址规划
        3.3.3 新城对保障房从抵制到支持的转变
        3.3.4 新城发展与保障房建设的辩证统一
    3.4 东西方新城发展与住房保障关系的比较
        3.4.1 西方发达国家新城发展与保障房建设结合较少
        3.4.2 东方国家新城发展和保障房建设结合较为普遍
        3.4.3 东方国家的新城日益成为多中心特大城市的中心之一
第四章 国外大城市新城发展与住房保障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4.1 新加坡的新镇建设与祖屋开发
        4.1.1 新加坡组屋概况
        4.1.2 新加坡新镇与组屋规划选址
        4.1.3 新加坡新镇祖屋的分级与规模
        4.1.4 新加坡概念规划的新发展
        4.1.5 新镇祖屋完善的配套公共设施
        4.1.6 新镇祖屋区适度的人车分行设计
    4.2 日本的新城建设与公团住宅和公营住宅开发
        4.2.1 日本新城的主要事业手法
        4.2.2 日本新城建设与城市化历程
        4.2.3 日本新城建设与公共住房政策
        4.2.4 日本新城公共住宅的开发模式
    4.3 韩国的新城建设与公共住宅开发
        4.3.1 首尔都市圈的新城建设
        4.3.2 韩国新城保障性住房供给背景
        4.3.3 韩国新城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
        4.3.4 韩国新城保障性住房供给管理
第五章 国内大城市新城发展与住房保障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5.1 香港的新城建设与公屋开发
        5.1.1 香港公屋带动新城建设
        5.1.2 香港新城和公屋的地点选择
        5.1.3 香港新城“自给自足”解决公屋居民就业
    5.2 上海的新城建设与保障房开发
        5.2.1 上海新城与保障房研究背景
        5.2.2 上海保障房建设与人口郊区新城化
        5.2.3 上海大型保障房社区建设对新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5.2.4 上海新城保障房的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5.3 南京的新城建设与保障房开发
        5.3.1 南京保障房与新城建设结合的基本情况
        5.3.2 南京新城保障房规划选址基本原则
        5.3.3 南京新城保障房建设的问题
        5.3.4 南京保障房与新城建设的发展趋势
        5.3.5 南京新城保障房相关政策建议
        5.3.6 南京新城保障房实施建议
        5.3.7 南京新城保障房总结与展望
第六章 新时代国内大城市新城保障房的内涵拓展和模式创新
    6.1 新城保障房的历史责任拓展
        6.1.1 初始阶段新城保障房的使命与责任
        6.1.2 新时代新城保障房的历史责任拓展
    6.2 新城保障房类型的丰富和创新
        6.2.1 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传统新城保障房
        6.2.2 新时代面向中等收入群体的新型新城保障房
    6.3 新城保障房运作模式的转变和创新
        6.3.1 从大规模集中建设向分散配建转变
        6.3.2 从国有土地建设向国有和集体土地建设并举转变
        6.3.3 从传统融资模式向资本化运作模式转变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观点与结论
        7.1.1 新城与保障房结合的叠加效应
        7.1.2 新时代新城保障房广覆盖的社会使命与责任
        7.1.3 新时代新城保障房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2.1 远大洁净空气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2.2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2.2.1 政治环境分析
        2.2.2 经济环境分析
        2.2.3 社会环境分析
        2.2.4 技术环境分析
    2.3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的行业环境分析
        2.3.1 行业结构分析
        2.3.2 行业竞争对手
    2.4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的微观环境分析
        2.4.1 顾客
        2.4.2 供应商
        2.4.3 公众
        2.4.4 营销中介
        2.4.5 资源能力
    2.5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SWOT分析
        2.5.1 优势和劣势分析
        2.5.2 机会和威胁分析
        2.5.3 SWOT营销战略
第3章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识别与再定位
    3.1 市场分析
        3.1.1 市场规模预测
        3.1.2 消费市场需求分析
    3.2 市场细分
        3.2.1 市场区域细分
        3.2.2 消费群体细分
        3.2.3 消费者行为细分
    3.3 目标市场选择
        3.3.1 目标客户分析
        3.3.2 目标市场策略
    3.4 市场定位
        3.4.1 消费者利益市场定位
        3.4.2 消费市场的配套定位
第4章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
    4.1 产品策略
        4.1.1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介绍
        4.1.2 产品和品牌市场定位
        4.1.3 智能化改进
        4.1.4 提升用户体验感
        4.1.5 服务流程优化
    4.2 价格策略
        4.2.1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的原定价
        4.2.2 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定价
        4.2.3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的定价调整
    4.3 渠道策略
        4.3.1 渠道形式的多样化
        4.3.2 电商营销渠道强化
        4.3.3 经销渠道利益优化
    4.4 促销策略
        4.4.1 人员促销策略
        4.4.2 促销方式
第5章 远大空气净化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5.1 资源配置提升
        5.1.1 组织资源的配置
        5.1.2 财务资源的配置
        5.1.3 服务资源的配置
        5.1.4 信息资源的配置
    5.2 预计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上海电话事业研究(188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德律风的舶来: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产生
    第一节 近代上海电话事业兴起的背景
        一、近代城市发展和都市信息需求
        二、电话通讯技术的起源和推广
        三、最早接触电话的中国外交官
    第二节 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总体概况
        一、电话传入和近代上海民众的反应
        二、电话经营单位的嬗变
        三、电话制式的发展和改良
第二章 电话管理权属的演进:国权与民利的双重博弈
    第一节 近代电话国有政策的确定
        一、电话国有政策的制定
        二、地方电话经营之变通
        三、近代以来电话经营格局
    第二节 部办上海电话局归属权之争
        一、上海电话市营问题的产生
        二、市府与交通部电话管理权之争
    第三节 商办淞阳电话公司收归国有交涉
        一、电话国有与商办利弊的讨论
        二、淞阳电话公司的成立与经营
        三、淞阳电话公司收归部办风波
    第四节 越界电话管理权的维护
        一、越界电话的产生和发展
        二、1930年前暂时放任越界电话政策
        三、1930年代电话临时合约的交涉
第三章 电话运营模式的变迁:经营与管理的艰难进程
    第一节 华界电话局之经营管理变迁
        一、清末业务发展的最初状况
        二、北洋时期之权力分散格局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协力发展
    第二节 租界电话事业之经营管理
        一、公司企业发展模式
        二、工部局之特许规制
    第三节 战后上海电话事业的整顿和规划
        一、日伪时期电话业的畸形发展
        二、战后市政府的电话整理努力
第四章 电话使用权益的保障:质量与价格的不同考量
    第一节 电话用户之义务与责任
        一、电话租费担负
        二、设施维护责任
    第二节 用户团体的产生和发展
        一、电话用户团体的萌生
        二、电话用户团体的发展
        三、组织形式及经费状况
    第三节 力争租界电话主权运动
        一、收回电话主权的动议
        二、力争电话主权的努力
    第四节 反对加价与按次收费运动的展开
        一、1925年反对加价和改制收费
        二、1935至1936年反对加价和改制收费
第五章 电话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电话与近代上海社会
    第一节 近代上海电话事业的发展成就
        一、上海电话局之建设成绩
        二、租界电话公司经营成果
    第二节 城市商民的电话使用及其影响
        一、电话通讯与近代上海工商贸易
        二、电话通讯与近代上海市民生活
        三、电话通讯与近代上海城市消防
结论:近代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与发展
    一、三大影响因素
    二、两条实现路径
    三、一种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9)住宅全装修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住宅全装修的概念及特点
    2.2 住宅全装修产业的构成
    2.3 住宅全装修产业化的体系
    2.4 住宅全装修产业化与住宅全装修的关系
    2.5 国外住宅全装修产业化的发展
    2.6 我国住宅全装修产业化的发展
    2.7 主要发展模式的启示
3 住宅全装修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3.1 消费者方面反映的问题
    3.2 开发商方面反映的问题
    3.3 行业发展反映的问题
4 住宅全装修发展对策研究
    4.1 关于质量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4.2 关于价格、成本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4.3 关于市场、体制、行业发展等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4.4 关于全装修风险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4.5 住宅全装修市场主体应对策略
5 住宅全装修实证研究
    5.1 项目总体目标
    5.2 项目总体定位
    5.3 项目客群定位
    5.4 项目开发思路
    5.5 项目风险管理
    5.6 项目实际执行情况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饭店的研究进展
    1.2.2 饭店生态系统及管理研究
    1.2.3 饭店环境管理研究进展
    1.2.4 生态建筑研究进展
    1.2.5 研究不足与展望
1.3 生态饭店的理论支撑
    1.3.1 基础生态学理论
    1.3.2 应用生态学理论
    1.3.3 现代饭店管理理论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饭店与饭店生态系统
2.1 饭店的属性变化与再定义
    2.1.1 饭店的属性变化
    2.1.2 饭店定义的再研究
2.2 饭店生态系统分析
    2.2.1 饭店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2.2 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
    2.2.3 饭店生态系统的结构
    2.2.4 饭店生态系统的功能
    2.2.5 饭店生态系统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
3.1 关于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
    3.1.1 饭店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生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1.2 饭店环境管理理论将被饭店生态思想所取代
3.2 饭店生态问题的系统分析
    3.2.1 饭店自身的生态问题
    3.2.2 饭店对人的生态问题
    3.2.3 人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3.2.4 饭店对环境的生态问题
    3.2.5 环境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架
4.1 生态饭店的定义与内涵
    4.1.1 绿色与生态的辨析
    4.1.2 生态饭店的内涵理解
4.2 生态饭店的组成
    4.2.1 生态饭店中人的因子
    4.2.2 生态饭店中的环境因子
4.3 生态饭店的结构
    4.3.1 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
    4.3.2 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
4.4 生态饭店的功能
    4.4.1 功能一:经济高效运行
    4.4.2 功能二:安全健康舒适
    4.4.3 功能三:环境友好持续
    4.4.4 功能四:社会和谐稳定
4.5 生态饭店的特征
    4.5.1 生态饭店的自然特征
    4.5.2 生态饭店的经济特征
    4.5.3 生态饭店的文化特征
4.6 生态饭店的生态伦理
    4.6.1 人和饭店在系统中的道德规范
    4.6.2 饭店"以人为本"的生态准则
    4.6.3 鉴别饭店生态行为的基本原则
    4.6.4 生态饭店产品的道德伦理尺度
    4.6.5 环境责任与市场结合的饭店伦理
    4.6.6 生态饭店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4.7 生态饭店的分类
4.8 本章小结 5 生态饭店的实现途径
5.1 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关键
    5.1.1 传统环境措施的局限性
    5.1.2 构建生态饭店的三要素
5.2 生态饭店的设计建设
    5.2.1 饭店设计的生态化
    5.2.2 饭店建设的生态化
    5.2.3 饭店改扩建的生态化
5.3 生态饭店的系统管理
    5.3.1 饭店系统管理理论的创新
    5.3.2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优势
    5.3.3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原则
    5.3.4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内容
5.4 生态饭店的社会支撑
    5.4.1 政策体制的支撑
    5.4.2 生态技术的支撑
    5.4.3 生态人才的支撑
5.5 本章小结 6 生态饭店的案例研究——江西景德镇市紫晶宾馆
6.1 景德镇与紫晶宾馆概况
    6.1.1 作为案例研究的理由
    6.1.2 景德镇市概况
    6.1.3 紫晶宾馆简介
6.2 紫晶宾馆的生态现状分析
    6.2.1 重要生态指标检测分析
    6.2.2 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
    6.2.3 紫晶宾馆的生态问题
6.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6.3.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6.3.2 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
    6.3.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6.4 紫晶宾馆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6.4.1 硬件途径
    6.4.2 软件途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几点建议
7.4 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2010年上海80%以上住宅将达全装修水准(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元社会下的家具产业结构转型 ——以顺德乐从为例[D]. 何绮珊.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IDI的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的风险管控研究[D]. 戚菲菲. 东南大学, 2020
  • [3]基于SI体系的长沙地区廉租住宅室内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D]. 白亚娟. 湖南大学, 2020
  • [4]昆山大业美家装饰营销策略研究[D]. 杨宏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5]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6]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新城发展与住房保障的互动关系研究[D]. 汤顶华. 东南大学, 2019(01)
  • [7]远大空气净化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张锁. 湖南大学, 2019(01)
  • [8]上海电话事业研究(1882-1949)[D]. 霍慧新.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9]住宅全装修发展对策研究[D]. 宣海力. 浙江大学, 2012(06)
  • [10]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D]. 洪文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2010年上海80%以上住宅配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