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邮政金融与保险合作前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恒[1](2021)在《基于4V的甘肃邮政代理金融网点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邮政储蓄最早创办于1898年(清光绪24年),经过上百年的历史变迁,200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按照监管部门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确立的改革方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将原有20%邮政金融网点交由刚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独立经营;将剩余80%的邮政储蓄网点以“委托代理经营”的模式自行管理,称为“邮政代理金融网点”,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甘肃地区的下属企业,甘肃邮政代理金融深耕零售金融,依托邮遍布城乡的网点渠道优势,在金融资产规模、客户规模和业务收入等方面高速增长,成为甘肃邮政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但随着银行市场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居民收入水平增长与理财意识觉醒,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水涨船高。甘肃邮政代理金融网点产品与服务供给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如何提升网点客户维护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与点均综合产能,成为邮政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邮政代理金融既有集团板块优势,同时又具有企业局限性,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内外部环境,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走出一条具有邮政特色的个人零售金融之路。本文以甘肃邮政代理金融金融为研究对象,运用4V营销理论、客户细分等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SWOT分析等方法,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充分剖析与全面分析,同时指出甘肃邮政代理金融网点要以4V营销理论为基础,依托邮政遍布城乡的渠道和多业务平台优势,实施差异化定位和特色化经营相结合的改进策略。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了甘肃邮政代理金融网点四个方面九项优化策略,助力甘肃邮政代理金融网点提升客户经营能力、网点管理水平与网点综合产能,全力推进新时代邮政企业高质量发展。
王君妍[2](2020)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利用效率,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人力资源在企业中高效率运转时,公司的经营规模才会持续扩大,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才会迎来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企业如何开发人才的潜力,如何吸引并持续拥有这些优秀的人才成为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而改进并且完善企业员工培训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企业的培训力度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增强员工的自我价值,同时还可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保障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这方面来说改进培训制定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研究时选取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JSNJ分公司(以下简称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作为案例分析,金融业务部作为邮政业务发展的重点部门,为确保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丰富邮政金融产品,致力打造出一支精兵强将的金融队伍,为邮政业务全面发展夯实基础。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准确定义金融业务部培训的概念,进一步了解邮政金融从业人员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的高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深入研究。在本文中,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其次对相关研究进展与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然后介绍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的培训现状,并且发现金融业务部在培训过程中存在培训实施难开展、缺少针对性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理论与实际操作不相符、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缺乏有力的培训监管等问题并对金融业务部培训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从原则上改进内容与方法对培训提出改进措施,从制度上对金融业务部提出培训保障措施。
庄敏洁[3](2020)在《G公司聚合支付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19年开办储金业务开始算起,中国邮政代理金融业务至今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2007年,根据邮政体制改革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3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独立的法人经济主体。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坚持“存款立行”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营+代理”的优势,利用邮政大网资源推动银行业务的发展。邮政代理金融凭借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成为邮储银行服务网络的扩展和延伸,为大众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同时,代理金融的储蓄规模和收入在不断的增长,代理金融已是邮政企业的“吃饭业务”。当前,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其中以移动支付为发力点,嵌入商户多元的商业场景,通过提供更有包容性、整合性和多样性的聚合支付服务,逐渐渗透和分流商户的金融服务场景,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商业银行新一轮的争夺支付流量的入口。对于邮政代理金融而言,聚合支付业务将成为增强与商户之间服务粘性、提高存款发展质量、拓展综合收益的新亮点,邮政代理金融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线下商户聚合支付业务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更加迅速抢占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意义所在。本文基于服务营销理论,以G公司聚合支付业务的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G公司的聚合支付业务营销现状,以及所面临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市场环境等,其次对该业务存在的营销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明晰了G公司聚合支付业务要采取多场景聚合、多板块连通、多市场渗透的差异化服务营销市场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聚合支付业务与邮政代理金融业务、邮政传统业务融合发展,推动邮政代理金融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沈鹏[4](2018)在《安徽邮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高度重视,把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互联网+”的“风口”,正在迅猛发展壮大。作为国有企业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中央有要求、央企有责任、农村有市场、邮政有优势”。为全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这一战略业务,2015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吹响了邮政企业全力进军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号角。以此为背景,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安徽邮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安徽邮政以县域物流网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已基本完备,促进邮政业务发展的成效已初步显现。但是在平台体系建设,线上和线下联动发展,邮政业务之间的融合发展,解决农村地区投递“最后一公里”难题等方面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为进一步推进安徽邮政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如何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作为安徽邮政发展的增长极,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如何更完善等难点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和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从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发展运营、线上线下、批销代购、服务支撑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提出了安徽邮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思路和实现六个融合发展的任务目标,找出适合安徽邮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推进安徽邮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跃上更高的台阶,以促进安徽邮政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
陈俊[5](2018)在《M市邮政“一体两翼”战略实施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全国城市邮政企业,尤其是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邮政经营发展遇到了极大挑战。M市邮政感受到了在市场化竞争下的发展困境。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化显着,传统邮政企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首先,通信技术的进步为信息传递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民用信函的使用频率明显降低,对邮政数据库商函、账单等高端商业投递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次,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购物和娱乐的方式,邮政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正在不断减少。再次,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取得了具大的发展成果,电子商务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邮政普通包裹在这种环境中的竞争优势不够明显,因此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最后,城市产业升级的深化也给M市邮政带来了极大经营挑战。面对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外部发展环境以及内部存在的问题,转型发展成为M市邮政的必然选择。2015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明确提出,要以“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促进城市邮政转型发展。这里“一体”是指以邮政窗口资源为基础,建设适应现代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两翼”就是指金融业务和寄递业务的协调、快速发展。然而,多年以来M市邮政“一体两翼”战略的实施效果很不理想,主要表现对市场变化、客户需求的研究不充分,造成了服务体制与机制落后于竞争对手,服务方式单一,重点不突出,缺乏效益发展意识和精细化的成本管控体系。2017年,M市邮政业务收入和利润指标完成率排名全省末位。M市邮政重新进行市场竞争定位与经营策略转型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文根据核心竞争理论展开相应的探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融合了营销组合理论,提高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借助于对比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以及数据分析法,通过对竞争五力模型分析、PEST分析和SWOT分析,对M市邮政的发展情况做出了综合性的分析,依据STP理论、4Cs营销理论提出具体的M市邮政“一体两翼”战略的实施及保障策略。
邢伟[6](2013)在《中国邮政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代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多年,城市化、工业化飞速发展,经济增长令世界瞩目。毫无疑问,未来30年的国家经济发展重点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在于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广大农村居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贫血”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在改革攻坚期,如何利用金融杠杆撬动农村经济发展,纠正城乡失衡,确保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政府、学者、金融机构等各方关注的焦点。邮政金融拥有覆盖全国最多最广最全的服务网络,2007年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专业化运营以来,成为加入农村金融的又一只生力军。本文重点围绕邮政金融如何发挥自身品牌、网络、资源等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更好的服务“三农”而展开。通过在全国7个省份的实地调研,了解农村金融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农户的金融需求和信用状况,运用Logit模型总结、分析了农村金融中广泛存在的8种信贷配给类型及其成因、影响因素。本文研究表明,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正值困境当中:传统在位金融机构面对农村市场时,因循守旧过分依赖抵押信贷技术,片面夸大风险固步自封,畏首畏尾不能有效利用资源,不思进取、创新乏力;由于普遍缺乏抵押物,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金融需求长期以来往往都得不到有效满足,由此导致了严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双重信贷配给,农村经济缺少资金支持只能维持落后、低效率的生产方式。然而,我国农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只是相对的,在社区内部信息是充分的、低成本流动,农户在世代重复博弈下形成了诚实守信的传统,只是传统金融机构未能有效发掘和利用这些信息和要素。中国邮政不是一家单纯的金融企业,在金融业务之外的邮政分销业务拥有24万处直接深入到行政村的渠道末端,经过10年以上的运营已经成为了农村社区的一部分,作为“内部人”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获取信息和监督执行,通过邮政金融和分销业务联动,引导社会信息要素参与生产和分配,为邮政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在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引入具有信息优势的代理人缓解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内部信用和惩罚机制的作用缓解抵押物不足的问题,通过代理制的合同约束和经济利益驱动的双重作用,确保设计机制顺利运行。破解农村金融困境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加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引导和支持;推进农业保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地制度建设,促进农户财产资本化。
章斐[7](2012)在《基于县域的邮政金融发展研究 ——以临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然而,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在九十年代后期甚至出现了绝对值的下降。“三农”问题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村富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是覆盖城乡二元市场最广、网点面最宽、交易额最多的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邮政金融必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目前邮政金融自身还存在着资金倒流回城市、农村金融真空日益严重、资金运用机制单一等一系列的问题。只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发挥邮政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以临安市邮政金融服务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和SWOT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临安市邮政金融服务工作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以及比较分析农村金融和邮政金融的行业特征和优缺,认为县域内的邮政金融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其发展建设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如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短缺、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足及业务面狭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积极拓展业务,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人才的培养,继续争取国家的金融政策支持及加强各银行间的合作交流等一系列建议。本文认为,在县域经济社会环境下,邮政金融要想谋求长远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寻求体制管理、业务营销和科技服务的创新,以实现自身以及农村经济的双赢。
周颖辉[8](2011)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邮储银行的成立与发展对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邮储银行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贷款业务刚刚起步,其经营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在银行内部未形成共识。邮储银行的壮大需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因此,研究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邮储银行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已有研究表明,金融结构比率的上升,即非国家金融机构贷款占全国贷款总额的比例提高,对二元经济转换有正向推动作用。邮储银行作为一家特殊类型的大型商业银行,其基本的功能定位应当是为我国弱化二元经济结构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其核心使命应当是为“三农”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要发挥邮储银行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功能,就应设法让这家国家金融机构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邮储银行选择社区银行经营模式,采用灵活的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则规模庞大的邮储银行就相当于是由众多社区银行组成的有机整体,使当地资金尽量地为当地经济服务。邮储银行应根据规模经济原理和双赢机制采用“自营+代理”的模式发展金融业务,根据范围经济原理在各网点复制其经营模式和金融产品,这些优势具有持久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被其他金融机构复制。这些特定资源的整合能力正是邮储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本文的实证分析证明了邮储银行的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与“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全功能零售银行”的核心价值观和“为三农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努力消除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核心使命相比照,邮储银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具有鲜明特色和行业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社区银行业务经营模式尚未形成,具有社区银行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需要探索与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相配套的风险控制机制。邮储银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服务县域,服务社区,定位于大型社区银行,着力发展零售业务,立足于“自营+代理”二元经营体制和社区银行业务相对独立运行机制,将遍布全国各地的众多城乡网点按照社区银行的模式进行运作,以社区银行业务为主的各县(区)分支机构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把邮储银行打造成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经济效益显着的国际一流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在于将其业务分为社区银行板块和非社区银行板块,其县(包括城市的“区”)域内分支机构全属于社区银行业务板块,较高层次分支机构设社区银行事业部;邮储银行在县域内发展业务具有贷款定价的比较优势,小额贷款和小企业贷款是其社区银行业务板块的主要业务。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解决“原动力”问题,邮储银行股权结构的改革在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有利于实施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的股权结构,并有效解决“自营+代理”体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邮储银行在推行“化整为零”的大型社区银行发展战略时,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在其风险控制机制中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型社区银行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对邮储银行实施差别化监管、在法律层次上固化“自营+代理”体制、尽快设立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这些政策措施能有效地促进邮储银行可持续发展,使其为加快转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冯晓辉[9](2008)在《邮政金融改革中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邮政金融业务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依靠其特殊的经营政策,各项业务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业务品种也从相对单一的以储蓄主的负债业务、汇兑结算扩展到代发工资、代收话费、代理保险、开放式基金销售、邮政储蓄绿卡等中间业务。近年来,小额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银团贷款等资产业务也日益成为邮政金融的重点发展方向。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金融竞争日趋激烈。邮政金融如何寻找新的出路,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邮政金融改革大势所趋。在改革进程中,邮政金融只有在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迎难而上,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对中国邮政金融发展历程的研究,特别是对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的邮政金融改革的剖析,指出了邮政金融在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两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同时结合江苏邮政金融的相关实际,对邮政金融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赵绪国[10](2008)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可按照《商业银行法》全面开办各项银行业务。银行产品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之一,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展的方向逐渐明朗、企业战略定位逐渐清晰的基础上,如何度过改革的过渡期和发展的创业期,形成有比较优势、有行业特色、有发展潜力的邮政金融产品体系,是一个亟待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社区银行研究现状、邮政储蓄理论、银行产品开发研究综述等三个层面的简要综述,认为各国邮政储蓄系统具有很强的公共服务性,社区银行具有亲民便民的特征,和邮政储蓄银行行业特色比较吻合,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将是今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随后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从全能性的社区零售银行这一定位出发,初步设计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体系,并分析了现阶段邮政储蓄尚存在规划性、结构性、保障性、服务性四大差距;再后着重阐述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的策略选择和五大类产品的具体开发方案。在对邮储产品框架体系进行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产品策略、产品组合策略、流程优化策略、产品品牌策略等开发策略。详细制定了邮政金融负债产品、资产产品、结算产品、中间业务产品、理财产品等五大类产品开发方案;最后对邮储产品开发提出了组织、平台、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网点渠道等方面的实施保障措施,并从产品竞争力、产品风险性、产品盈利性三个角度制定了产品开发的效果评价指标。
二、邮政金融与保险合作前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邮政金融与保险合作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4V的甘肃邮政代理金融网点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邮政代理金融 |
2.1.2 邮政代理金融网点服务内容 |
2.2 相关理论 |
2.2.1 SWOT分析 |
2.2.2 4V营销理论 |
2.2.3 客户细分理论 |
第3章 甘肃邮政代理金融营销环境分析 |
3.1 甘肃邮政代理金融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发展趋势分析 |
3.2 甘肃邮政代理金融网点竞争者分析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第4章 甘肃邮政代理金融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甘肃邮政代理金融发展现状 |
4.1.1 企业发展简述 |
4.1.2 员工配备情况 |
4.1.3 业务发展情况 |
4.1.4 业务收入情况 |
4.1.5 客户结构情况 |
4.2 甘肃邮政代理金融业务营销现状 |
4.2.1 产品策略 |
4.2.2 价格策略 |
4.2.3 渠道策略 |
4.2.4 促销策略 |
4.3 客户问卷调研 |
4.3.1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
4.3.2 调查问卷效度分析 |
4.3.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4 甘肃邮政代理金融营销存在的问题 |
4.4.1 网点功能定位有待升级 |
4.4.2 网点产品供给有待整合 |
4.4.3 客户维护体系较为粗放 |
4.4.4 网点交叉销售能力不足 |
4.4.5 客户生命周期管理有待建立 |
第5章 基于4V的甘肃邮政代理金融网点营销策略优化 |
5.1 4V营销理论应用于甘肃邮政代理金融网点的可行性分析 |
5.2 差异化营销策略 |
5.2.1 产品服务交叉销售 |
5.2.2 金融产品与非金融服务供给 |
5.3 功能弹性化策略 |
5.3.1 基于客群的网点功能定位 |
5.3.2 邮政特色服务整合 |
5.4 附加价值化策略 |
5.4.1 客户维护体系 |
5.4.2 客户关系管理 |
5.4.3 客户生命周期管理 |
5.5 共鸣营销策略 |
5.5.1 内部文化共鸣建设 |
5.5.2 外部品牌共鸣号召 |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邮政金融网点服务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
(2)中国邮政集团公司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与基本理论问题 |
2.1 相关研究进展 |
2.1.1 邮政行业发展目标与经营业务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 |
2.1.2 邮政行业市场竞争与市场前景的相关研究 |
2.1.3 邮政行业员工素质要求与趋势的相关研究 |
2.1.4 邮政行业企业员工培训的相关研究 |
2.1.5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
2.2 相关理论指导及其应用 |
2.2.1 培训的基本概念 |
2.2.2 主要培训方法及其指导作用 |
2.2.3 胜任力模型(理论)及其指导作用 |
2.2.4 培训需求理论及其指导作用 |
2.2.5 培训效果评估理论及其指导作用 |
2.2.6 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其指导作用 |
2.2.7 人力资源系统优化原理及其指导作用 |
2.3 邮政行业企业员工培训目标与要求 |
2.3.1 邮政行业企业员工的工作岗位类型 |
2.3.2 邮政行业企业员工的工作要求与未来趋势 |
第三章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现状剖析 |
3.1 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及其发展概况 |
3.1.1 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发展历程与发展现况 |
3.1.2 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职责与组织结构 |
3.1.3 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业务构成与运营概况 |
3.2 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的现行实践与主要成效 |
3.2.1 培训的组织实施 |
3.2.2 培训需求分析 |
3.2.3 培训场所设施 |
3.2.4 培训的师资力量 |
3.2.5 培训评估反馈 |
3.2.6 JSNJ分公司员工培训问卷调查 |
3.3 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的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
3.3.1 培训实施落实难到位 |
3.3.2 缺少针对性培训需求分析 |
3.3.3 培训理论与实际工作操作不相符 |
3.3.4 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 |
3.3.5 缺乏有力的培训监管 |
3.3.6 缺少科学的培训反馈评估机制 |
第四章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的改进 |
4.1 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改进的基本目标 |
4.1.1 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改进的目的与要求 |
4.1.2 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改进的基本目标 |
4.2 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改进的基本原则 |
4.2.1 实效性原则和差异化原则 |
4.2.2 知识技能和企业文化并重原则 |
4.2.3 全员培训与培训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
4.2.4 课程设置成本—收益原则 |
4.2.5 培训课程效果的反馈与强化原则 |
4.3 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改进的内容与方法 |
4.3.1 高效利用“中邮网院”线上培训资源 |
4.3.2 优化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
4.3.3 丰富员工培训的方式 |
4.3.4 建立培训监督机制 |
4.3.5 及时对培训管理的过程做出反馈 |
第五章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的保障措施 |
5.1 发挥企业内部培训师的作用 |
5.2 完善培训激励制度 |
5.3 培训内容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有效结合 |
5.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5.5 完善员工培训积分制管理 |
5.6 提高培训的资金保障 |
第六章 结论 |
6.1 基本结论 |
6.2 创新点与主要贡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3)G公司聚合支付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2.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代理金融及其发展 |
2.1.1 代理金融的概念 |
2.1.2 代理金融服务内容 |
2.1.3 代理金融的历史沿袭 |
2.2 聚合支付理论概述 |
2.2.1 聚合支付概念界定 |
2.2.2 聚合支付的商业模式及其发展 |
2.3 代理金融与聚合支付业务的关系 |
2.4 文献综述 |
2.4.1 国内研究现状 |
2.4.2 境外研究现状 |
2.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章 G公司聚合支付业务营销现状及环境分析 |
3.1 G公司简况 |
3.1.1 G公司基本情况 |
3.1.2 G公司内部资源与能力介绍 |
3.1.3 G公司代理金融介绍 |
3.2 G公司聚合支付业务营销现状 |
3.2.1 G公司聚合支付业务服务定位 |
3.2.2 G公司聚合支付业务产品介绍 |
3.2.3 G公司聚合支付业务营销基本情况 |
3.3 宏观政策环境分析 |
3.3.1 政治环境 |
3.3.2 经济环境 |
3.3.3 社会环境 |
3.3.4 技术环境 |
3.4 行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
3.4.1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4.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4.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4.4 替代品的威胁 |
3.4.5 同业竞争者竞争程度 |
第四章 G公司聚合支付业务的营销存在问题 |
4.1 缺乏清晰的目标市场定位 |
4.2 产品策略问题 |
4.2.1 产品同质化程度严重 |
4.2.2 产品组合不足 |
4.3 价格优势利用不充分 |
4.4 渠道策略问题 |
4.4.1 缺少专门的产品推广机构 |
4.4.2 营销渠道单一 |
4.5 促销方式陈旧 |
4.6 G人员策略问题 |
4.6.1 缺少专业的移动金融团队 |
4.6.2 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
4.7 服务策略问题 |
4.7.1 缺乏大数据分析平台为商户提供增值服务 |
4.7.2 内部资源整合不足 |
4.7.3 服务商户过程偏弱 |
4.8 展示媒介欠缺 |
第五章 G公司聚合支付业务营销策略重构 |
5.1 聚合支付业务的目标市场选择 |
5.1.1 多维度进行市场细分 |
5.1.2 差异化的目标市场策略 |
5.1.3 市场重新定位 |
5.2 产品策略 |
5.2.1 设计适应不同场景商圈的差异化产品 |
5.2.2 丰富多元化的产品组合收款工具 |
5.3 价格策略 |
5.4 渠道策略 |
5.4.1 组建专门的商户销售机构 |
5.4.2 丰富聚合支付业务销售渠道 |
5.5 促销策略 |
5.6 人员策略 |
5.6.1 建立专业的移动金融团队 |
5.6.2 提高专业化人员素质 |
5.7 服务过程策略 |
5.7.1 建立大数据平台,为商户提供营销增值服务 |
5.7.2 整合内部资源数据,为商户提供特色服务 |
5.7.3 建立商户定期回访制度 |
5.8 有形展示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安徽邮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电子商务内容及形式概述 |
1.2.2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研究现状 |
1.2.3 未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
2.1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状况 |
2.2 安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存在问题 |
2.3 安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徽邮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思路 |
3.1 集团公司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
3.2 安徽邮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目标任务 |
3.3 安徽邮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徽邮政农村电子商务县域网运营 |
4.1 做实县域物流体系建设 |
4.2 发展电商仓储仓配 |
4.3 实施与社会快递企业合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安徽邮政农村电子商务渠道平台运营 |
5.1 农村电商渠道平台建设 |
5.1.1 渠道站点选点建设 |
5.1.2 实施站点优化调整 |
5.1.3 站点退出淘汰机制 |
5.2 推进城市邮掌柜发展 |
5.2.1 注重站点质量和加速渠道建设 |
5.2.2 合理叠加业务和做好渠道运营 |
5.2.3 维护支撑和提升站点质效 |
5.2.4 优化调整,保证渠道品质 |
5.3 农村邮掌柜站点建设 |
5.3.1 乡镇邮掌柜站点建设 |
5.3.2 村级邮掌柜站点建设 |
5.4 渠道维护支撑与运营管控 |
5.4.1 渠道关系-构建熟悉的关系网 |
5.4.2 渠道能力-塑造高素质的渠道 |
5.4.3 服务支撑-提高评价满意度 |
5.4.4 渠道归属感-增强渠道粘性 |
5.5 线上平台招商建设 |
5.5.1 邮乐安徽馆选品招商及上线工作 |
5.5.2 打造示范级地方特色馆 |
5.6 组织线上平台活动 |
5.6.1 开展优惠购活动 |
5.6.2 联动金融业务发展 |
5.7 线上平台活动实施及支撑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安徽邮政农村电子商务业务发展 |
6.1 推进批销业务发展 |
6.1.1 建立三支队伍 |
6.1.2 抓住三项重点 |
6.1.3 推进五个统一 |
6.2 代购业务发展 |
6.2.1 平台运营提销量 |
6.2.2 加大激励力度促代购 |
6.2.3 邮乐小店分享促代购 |
6.2.4 完善支撑保障促业务 |
6.3 发展农产品进城 |
6.3.1 发展思路 |
6.3.2 运作实施模式 |
6.3.3 邮乐购站点精准对接 |
6.3.4 线上平台入驻及运营 |
6.3.5 微营销渠道促返城 |
6.3.6 利用第三方平台推进农产品进城 |
6.4 加强支撑保障工作 |
6.4.1 技术支撑 |
6.4.2 人员支撑 |
6.4.3 推广支撑 |
6.4.4 包装运输支撑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邮政业务的融合发展 |
7.1 农村电子商务助力金融业务发展 |
7.1.1 整合资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
7.1.2 双向引流促进客户资源共享 |
7.1.3 合作共赢实现业务联动发展 |
7.1.4 强化支撑建立融合发展机制 |
7.2 农村电子商务助力快递业务发展 |
7.2.1 总体思路 |
7.2.2 推进措施 |
7.3 融合邮政其他业务发展 |
7.3.1 规范业务叠加流程 |
7.3.2 明确业务叠加种类 |
7.3.3 专业联动融合发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M市邮政“一体两翼”战略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中国邮政总体介绍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一节 中国邮政“一体两翼”战略概述 |
第二节 竞争战略理论 |
第三节 市场营销理论 |
第三章 M市邮政外部竞争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第二节 行业竞争(五力模型)分析 |
第四章 M市邮政“一体两翼”战略发展现状 |
第一节 经营概况 |
第二节 M市邮政经营的主要问题 |
第五章 M市邮政“一体两翼”战略实施策略 |
第一节 定位社区银行发展 |
第二节 聚焦同城快递市场 |
第三节 窗口平台转型升级 |
第六章 M市邮政“一体两翼”战略实施保障体系 |
第一节 精细化成本管理 |
第二节 精细化人力资源管理 |
第三节 精细化营销管理 |
第四节 科技创新投入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邮政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代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相关概念界定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农村金融市场 |
1.2.2 社区信用和社区金融 |
1.2.3 金融信息中介 |
1.2.4 商业信用和农资赊欠 |
1.2.5 交易成本和金融创新 |
1.2.6 零售银行理论 |
1.2.7 邮政金融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意义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示意图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及信贷配给研究 |
2.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情况 |
2.1.1 涉农贷款规模不断增大 |
2.1.2 金融机构数量进一步增加 |
2.1.3 金融服务种类逐渐丰富 |
2.1.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
2.2 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2.1 农户贷款比重较低 |
2.2.2 涉农贷款违约率较高 |
2.2.3 信用贷款发展缓慢 |
2.3 农村金融市场微观调查状况 |
2.3.1 调查概况和样本选择 |
2.3.2 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
2.3.3 农村基本金融服务情况 |
2.3.4 农户贷款情况及特点 |
2.3.5 农户的资金融出情况 |
2.3.6 农户的金融产品认知和需求 |
2.3.7 农户信用状况和社会惩罚 |
2.4 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贷配给 |
2.4.1 信贷配给的原因 |
2.4.2 信贷配给的分类 |
2.4.3 信贷配给的研究机制设计 |
2.4.4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程度 |
2.5 农村金融信贷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
2.5.1 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2.5.2 信贷配给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章 中国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状况 |
3.1 中国邮政金融业务的沿革 |
3.1.1 大清邮政金融业务(1898-1911 年) |
3.1.2 民国邮政金融业务(1912-1948 年) |
3.1.3 新中国邮政金融业务(1949-至今) |
3.2 邮政金融板块的发展现状 |
3.2.1 邮政储蓄银行 |
3.2.2 中邮人寿保险公司 |
3.2.3 中邮证券公司 |
3.2.4 中邮创业基金管理公司 |
3.3 邮政金融农村业务发展成效 |
3.3.1 强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 |
3.3.2 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
3.3.3 创新涉农贷款产品 |
3.3.4 加大信贷资金投放 |
3.4 邮政金融发展农村业务的意义 |
3.4.1 因势利导加快发展 |
3.4.2 差异化竞争 |
3.4.3 农村金融供给多元化 |
第四章 农村邮政信贷业务产品创新设计 |
4.1 农村信贷市场特点分析 |
4.1.1 农村信贷市场客户特点 |
4.1.2 农村信贷市场特点 |
4.2 农村信贷市场产品分析 |
4.2.1 邮政小额贷款产品 |
4.2.2 存在不足 |
4.2.3 改进方向和设计思路 |
4.3 农村信贷产品设计 |
4.3.1 农村市场信贷配给成因分析 |
4.3.2 农村信贷代理人机制构建 |
4.3.3 代理人机制保险效应分析 |
4.3.4 代理人机制甄别效应分析 |
4.3.5 代理人机制惩罚效应分析 |
4.3.6 代理人的收益 |
4.4 代理人的来源和数量选择 |
4.4.1 邮政分销业务 |
4.4.2 邮政三农服务站的建设运行情况 |
4.4.3 三农服务站作为代理人备选的优势 |
4.4.4 代理人的最优数量 |
4.4.5 代理制的运行效果——以分销业务为例 |
第五章 农村邮政信贷代理机理研究 |
5.1 信息生产和组织效率 |
5.2 对称信息下代理制的基准模型 |
5.2.1 基本假定和基础合约 |
5.2.2 对称信息下的最优支付机制 |
5.2.3 对称信息下的最优努力水平 |
5.3 不对称信息下的道德风险模型 |
5.4 不对称信息下的逆向选择模型 |
5.4.1 逆向选择的基础模型 |
5.4.2 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模型 |
5.5 事后私人信息的道德风险 |
第六章 邮政金融农村信贷的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
6.1 农户贷款和企业贷款的风险收益比较 |
6.2 邮政农户贷款的可持续研究 |
6.2.1 农户贷款的盈亏平衡分析 |
6.2.2 邮政农村信贷与保险业务联动 |
6.2.3 三农服务站功能强化 |
6.3 农村金融市场联合——非正规金融正规化 |
6.4 政府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
6.4.1 农村金融财政货币政策扶植机制 |
6.4.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6.4.3 加大推进农业保险 |
6.4.4 加宽完善农地制度建设 |
第七章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县域的邮政金融发展研究 ——以临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 |
2 理论基础 |
2.1 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 |
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3 临安市邮政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临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概况 |
3.2 临安市邮政金融的发展现状 |
3.2.1 临安市农村金融现状 |
3.2.2 临安市邮政金融基本情况 |
4 临安市邮政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
4.1 临安市邮政金融的发展优势 |
4.2 临安市邮政金融的发展劣势 |
4.3 临安邮政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 |
4.4 临安邮政金融发展面临的威胁 |
5 促进临安邮政金融发展的建议 |
5.1 临安邮政金融的发展定位和目标 |
5.2 临安邮政金融的管理体制改革和风险管理 |
5.3 临安邮政金融的市场细分和营销策略 |
5.4 临安邮政金融的业务拓展和创新 |
5.5 临安邮政金融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
5.6 临安邮政金融的信息化和便捷化 |
6 研究的结论和不足之处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邮储银行的相关概念辨析 |
1.2.1 邮政储蓄与邮政金融 |
1.2.2 邮政公司与邮储银行 |
1.2.3 “自营+代理”二元经营体制 |
1.2.4 社区银行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国外邮政储蓄的研究 |
1.3.2 对邮储银行发展战略的思考 |
1.3.3 对邮储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的思考 |
1.3.4 对邮储银行业务发展模式的思考 |
1.3.5 邮储银行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邮储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演变过程及其要点 |
2.2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
2.3 邮储银行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内在关系 |
2.3.1 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的理论概述 |
2.3.2 邮储银行的成立及其基本的功能定位 |
2.3.3 邮储银行的社区银行组织模式 |
2.4 邮储银行发展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
2.4.1 邮储银行发展的规模经济性 |
2.4.2 邮储银行发展的范围经济性 |
第3章 邮储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 |
3.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
3.2 邮储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
3.2.1 基于规模经济性的“高覆盖、低成本”的优势 |
3.2.2 基于范围经济性的网点布局优势 |
3.3 邮储银行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的实证分析 |
3.3.1 国内外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的不同特点 |
3.3.2 本节实证分析的模型与指标体系 |
3.3.3 样本数据与实证结果 |
3.3.4 实证结果分析及相关结论 |
第4章 邮储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1 缺乏具有鲜明特色和行业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
4.2 邮储银行社区银行经营模式尚未形成 |
4.2.1 邮储银行产品社区银行特色尚未体现 |
4.2.2 邮储银行区域资金回流机制尚未形成 |
4.2.3 邮储银行员工获取软信息能力欠缺 |
4.3 具有社区银行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
4.3.1 邮储银行股权结构单一 |
4.3.2 内部组织结构与社区银行的发展方向经营模式不相适应 |
4.3.3 “自营+代理”体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尚未处理好 |
4.4 需要探索与邮储银行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风险控制机制 |
第5章 邮储银行发展战略研究 |
5.1 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内涵 |
5.2 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邮储银行的发展战略 |
5.2.1 邮储银行的外部环境分析 |
5.2.2 邮储银行发展战略 |
第6章 邮储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研究 |
6.1 邮储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总体框架 |
6.2 社区银行类机构的业务运行机制设计 |
6.2.1 社区银行类机构的业务组织结构 |
6.2.2 社区银行类机构资金利用与地方资金回流机制 |
6.2.3 建设社区银行类机构客户经理队伍 |
6.3 社区银行类机构的主要业务发展定位 |
6.3.1 树立小额贷款的核心业务地位 |
6.3.2 突出小企业贷款的重点业务地位 |
6.4 基于贷款定价比较优势的社区银行类机构业务发展策略 |
6.4.1 基于RAROC贷款定价的比较优势原理 |
6.4.2 邮储银行具有较低的总成本率 |
6.4.3 基于RAROC邮储银行贷款定价的比较优势 |
6.4.4 社区银行类机构信贷业务发展策略 |
第7章 邮储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
7.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7.1.1 一般公司治理的内涵和相关理论 |
7.1.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涵及其特殊性 |
7.2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分析及启示 |
7.2.1 国外两种典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分析 |
7.2.2 两种典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对邮储银行的启示 |
7.3 基于大型社区银行战略定位的邮储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
7.3.1 保证社区银行经营模式有效实施的股权结构安排 |
7.3.2 突出社区银行特色的法人治理结构安排 |
7.3.3 邮储银行“自营+代理”体制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处理方案 |
第8章 邮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
8.1 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邮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基本框架 |
8.1.1 邮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基本要求 |
8.1.2 经济资本在邮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中的作用 |
8.1.3 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邮储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框架结构 |
8.2 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社区银行类机构风险控制 |
8.3 社区银行类机构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
第9章 加快邮储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
9.1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9.2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
9.3 对邮储银行实施差别化监管 |
9.4 在法律层次上固化“自营+代理”体制 |
9.5 尽快设立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邮政金融改革中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主要思路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相关理论 |
2.1 金融创新理论 |
2.1.1 关于创新 |
2.1.2 金融创新 |
2.2 金融风险防范理论 |
2.2.1 风险理论 |
2.2.2 金融风险 |
2.3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
3 邮政金融改革的背景分析 |
3.1 邮政金融发展历程 |
3.2 邮政金融发展特点和现状 |
3.2.1 邮政储蓄业务 |
3.2.2 邮政汇兑业务 |
3.2.3 邮政金融代理业务 |
3.2.4 小额信贷业务 |
3.3 邮政金融改革的可行性研究 |
3.3.1 邮政金融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
3.3.2 我国邮政金融的竞争力研究 |
3.4 国外邮政金融改革借鉴 |
3.5 邮政金融改革进展状况 |
3.5.1 邮政金融改革的趋向 |
3.5.2 邮政金融改革的最新状况 |
4 邮政金融存在的问题 |
4.1 邮政金融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
4.2 改革后的邮政储蓄银行能力亟待提高 |
5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策略 |
5.1 邮政金融创新策略 |
5.2 邮政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
5.2.1 邮政金融风险的特点 |
5.2.2 防范邮政金融风险的对策 |
6 江苏省邮政储蓄银行案例分析 |
6.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省分行概况 |
6.2 江苏邮政储蓄银行金融创新及风险防范 |
6.2.1 江苏邮政储蓄银行金融创新案例 |
6.2.2 江苏邮政储蓄银行风险防范案例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社区银行研究理论及发展动态 |
1.2.2 邮政储蓄研究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
1.2.3 银行产品开发研究理论综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及其产品现状与分析 |
2.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生背景 |
2.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现状 |
2.2.1 发展概况 |
2.2.2 内部环境分析 |
2.2.3 外部环境分析 |
2.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定位分析 |
2.3.1 企业战略定位 |
2.3.2 市场定位 |
2.3.3 产品体系定位 |
2.4 产品现状与定位差距分析 |
2.4.1 规划性差距 |
2.4.2 结构性差距 |
2.4.3 保障性差距 |
2.4.4 服务性差距 |
第3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策略选择 |
3.1 产品开发思路与框架 |
3.1.1 总体思路 |
3.1.2 体系框架 |
3.2 产品开发方向 |
3.2.1 产品创新与客户需求对接 |
3.2.2 风险收益结构匹配 |
3.2.3 国际通用性和本地适用性相结合 |
3.2.4 创新产品与传统产品互动 |
3.3 产品开发策略 |
3.3.1 多元化产品策略 |
3.3.2 产品组合策略 |
3.3.3 流程优化策略 |
3.3.4 产品品牌策略 |
第4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方案设计 |
4.1 负债产品开发 |
4.1.1 提升业务规模 |
4.1.2 调整业务结构 |
4.2 资产业务产品开发 |
4.2.1 批发资产产品设计 |
4.2.2 零售资产产品设计 |
4.3 结算业务产品开发 |
4.3.1 结算产品发展分析 |
4.3.2 结算产品整合方案 |
4.4 中间业务产品开发 |
4.4.1 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
4.4.2 中间业务发展的方向 |
4.4.3 中间业务产品发展方案设计 |
4.5 理财业务产品开发 |
4.5.1 个人理财业务市场需求分析 |
4.5.2 个人理财产品开发方案设计 |
第5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实施保障与效果评价 |
5.1 产品开发实施的问题分析 |
5.2 产品开发实施保障 |
5.2.1 组织保障 |
5.2.2 平台保障 |
5.2.3 风险管理保障 |
5.2.4 网点渠道保障 |
5.2.5 人力资源保障 |
5.3 产品开发效果评价 |
5.3.1 效果评价的主要原则 |
5.3.2 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邮政金融与保险合作前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4V的甘肃邮政代理金融网点营销策略研究[D]. 张思恒.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中国邮政集团公司JSNJ分公司金融业务部培训改进研究[D]. 王君妍. 广西大学, 2020(07)
- [3]G公司聚合支付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D]. 庄敏洁.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安徽邮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D]. 沈鹏.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3)
- [5]M市邮政“一体两翼”战略实施策略研究[D]. 陈俊. 厦门大学, 2018(01)
- [6]中国邮政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代理研究[D]. 邢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7]基于县域的邮政金融发展研究 ——以临安市为例[D]. 章斐.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5)
- [8]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研究[D]. 周颖辉. 湖南大学, 2011(05)
- [9]邮政金融改革中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D]. 冯晓辉.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10]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开发研究[D]. 赵绪国. 湖南大学, 2008(01)